CN106575831B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5831B
CN106575831B CN201580040559.XA CN201580040559A CN106575831B CN 106575831 B CN106575831 B CN 106575831B CN 201580040559 A CN201580040559 A CN 201580040559A CN 106575831 B CN106575831 B CN 1065758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socket
power supply
terminal
suppl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05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5831A (zh
Inventor
吉冈公辅
宫崎洋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5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5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5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5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Abstract

在连接器中,通过使插口壳体(31)与插头壳体(21)嵌合,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接触,并且使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接触。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配设。而且,在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宽度小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宽度。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所述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在插口主体配设有多个插口侧端子的插口和在插头主体配设有多个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插口与插头相互嵌合,使对应的端子彼此接触导通,并使连接有各端子的电路基板的电路图案彼此电连接。
这样,相互电连接的插口侧端子与插头侧端子成为一组,一直以来已知有形成有多组的连接器。
然而,多组端子通常用作供信号线连接的信号用端子,但有时也将多组端子的一部分的组用作供电源线连接的电源用端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191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能够更小型化的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插口和插头。插口具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以及配设有这些插口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口壳体。插头具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以及配设有这些插头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头壳体。而且,通过使插口壳体与插头壳体嵌合,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接触,并且使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接触。
在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中,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插口壳体的长边方向配设。而且,在插口壳体的长边方向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宽度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宽度窄。
在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器中,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插头壳体的长边方向配设。而且,在插头壳体的长边方向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宽度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宽度窄。
另外,本发明的插口是在上述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口,本发明的插头是在上述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实现更小型化的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2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图。
图7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7C是图7A所示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7D是图7A所示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图。
图9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侧向剖视图。
图9B是图9A所示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10B是图10A所示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10C是图10A所示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10D是图10A所示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侧向剖视图。
图12B是图12A所示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13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13B是图13A所示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13C是图13A所示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13D是图13A所示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四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图。
图15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的立体图。
图1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的图。
图18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壳体的立体图。
图19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壳体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壳体的图。
图2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21B是图21A所示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21C是图21A所示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21D是图21A所示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图。
图23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侧向剖视图。
图23B是图23A所示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24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24B是图24A所示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24C是图24A所示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24D是图24A所示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图。
图26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侧向剖视图。
图26B是图26A所示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27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27B是图27A所示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27C是图27A所示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27D是图27A所示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四立体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图33A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彼此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且是示意性地示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33B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彼此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且是示意性地示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3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的各端子与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口的各端子与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的各端子与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3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口的各端子与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38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39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4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图。
图41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立体图。
图42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立体图。
图4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图。
图44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44B是图44A所示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44C是图44A所示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44D是图44A所示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4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图。
图46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46B是图46A所示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46C是图46A所示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46D是图46A所示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四立体图。
图4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图。
图48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的立体图。
图49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的立体图。
图5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的图。
图51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壳体的立体图。
图52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壳体的立体图。
图5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壳体的图。
图54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54B是图54A所示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54C是图54A所示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54D是图54A所示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5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图。
图56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56B是图56A所示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56C是图56A所示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56D是图56A所示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第四立体图。
图5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图。
图5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图5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图6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图6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与插口嵌合的状态的图,且是以配置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部位剖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简单说明现有的连接器中的问题点。从电源线供给的电流比从信号线供给的电流大。因此,在将一部分组的端子用作电源用端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所需要的电流容量,需要在插口侧、插头侧分别同时采用多个端子来作为一个电源用端子。这样,在插口侧、插头侧分别将相互分离配置的多个端子同时用作电源用端子的话,导致连接器大型化。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将连接器(插头壳体以及插口壳体)的长边方向设为X方向、将连接器(插头壳体以及插口壳体)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设为Y方向、将图29~图32中的连接器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将图29~图32所示的状态中的上侧设为上下方向上侧(表面侧)、将下侧设为上下方向下侧(背面侧)而对插口以及插头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29~图3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29~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具有相互嵌合的插头20和插口3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20具有用于配设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插头壳体21。另一方面,插口30具有用于配设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插口壳体31。
而且,通过使插头壳体21与插口壳体31嵌合,使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接触,并且使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插口30装配于第二电路基板40,插头20装配于第一电路基板60。
因此,当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装配有插头20的第二电路基板40与装配有插口30的第一电路基板60电连接。
具体地说,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20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40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第二电路基板40上的电路图案41电连接。作为第二电路基板40,能够使用印刷配线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等。
另外,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口30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60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与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电路图案61电连接。作为第一电路基板60,也能够使用印刷配线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假定为了将智能手机等作为便携终端的电子设备中的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而使用。但是,本发明的连接器只要在电子设备中使用,也可以用于任意部件彼此的电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1~图14,对在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头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插头20具有插头壳体21。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壳体2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在俯视观察下整体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1~图6)。
而且,在插头壳体21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金属制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是与信号线电连接且用于传递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是与电源线电连接且用于供给电源的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头壳体21的一方的长边,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构成插头侧端子组G1。
另外,沿着插头壳体21的另一方的长边,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也构成插头侧端子组G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壳体21配置有两列(多列)插头侧端子组G1,该插头侧端子组G1由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构成。
另外,在一列插头侧端子组G1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两端分别配置有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换言之,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配置于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并且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之间配设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配设于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靠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用于提高插头壳体21的强度,并且用于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有的固定端子24a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第二电路基板40。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插头壳体21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壳体21由板状壁部21a和沿着该板状壁部21a的周缘部连续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21b形成为一方侧(图5的下侧)开口的大致箱状,且在周壁部21b的内侧形成有凹部21c(参照图1)。而且,在周壁部21b的外周侧下端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外侧而位于上方(板状壁部21a侧)的方式倾斜的锥部21d。锥部21d形成于周壁部21b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长边方向两端以及周壁部21b的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整体。即,在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两端,由短边方向壁部21f和与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连续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长边方向端部分别形成有俯视(背面视)观察呈大致U字状的锥部21d。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之间的周壁部21b弯曲形成为R状(倒U字状)。
另外,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形成为比对置的两个长边方向壁部21e间的距离大,插头壳体21整体上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I字状。
接下来,参照图7A~图9B,对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金属成形而被制造,是导电体。而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22a。根部22a是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的部位。另外,由图29可知,根部22a的上表面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与根部22a连续的内侧部22b。内侧部22b一边弯曲一边贯穿插头壳体21的板状壁部21a与长边方向壁部21e的接合部,并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而延伸至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部。
而且,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内侧部22b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2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c由平坦状的里面22g、与里面22g的长边方向X的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22h、与里面22g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22i形成为大致四边锥台状。向凹部22c嵌入后述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
此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与内侧部22b的一方端连续的前端部22d。前端部22d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的形状弯曲。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与前端部22d连续的被卡定部22e。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定部22e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中的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即,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宽度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有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2e。
通过对比图29以及图30可知,被卡定部22e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嵌入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时,向比作为阶梯部的卡定部32d更靠里侧的位置插入。因此,被卡定部22e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时与卡定部32d抵接。换句话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被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卡定。因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拔出被抑制。换句话说,在仅施加比规定值小的外力的状态下,无法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另一方面,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外力时能够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换句话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以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构成通过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彼此的卡定的锁定机构。
被卡定部22e可以通过对使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进行轧制而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形而制造。
此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经由被卡定部22e而与前端部22d连续且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延伸的外侧部22f。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长边方向壁部21e(周壁部21b)的外周突出设置的突出壁部21g来进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外侧部22f前端的定位。
这样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能够通过对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成形来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嵌入成形而配设于插头壳体2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压入插头壳体21来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配设于插头壳体21。
接下来,参照图10A~图12B,对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通过金属成形而被制造,是导电体。而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23a。根部23a是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的部位。另外,由图31可知,根部23a的上表面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与根部23a连续的内侧部23b。内侧部23b一边弯曲一边贯穿插头壳体21的板状壁部21a与长边方向壁部21e的接合部,且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而延伸至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部。
而且,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内侧部23b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3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3c由平坦状的里面23g、与里面23g的长边方向X的两侧连续没置的倾斜面23h、与里面23g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23i形成为大致四边锥台状。向凹部23c嵌入后述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
此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与内侧部23b的一方端连续的前端部23d。前端部23d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的形状弯曲。
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与前端部23d连续的被卡定部23e。对比图31以及图32可知,被卡定部23e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嵌入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时,向比作为阶梯部的卡定部33d靠里侧的位置插入。因此,被卡定部23e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时与卡定部33d抵接。换句话说,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被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卡定。因此,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拔出被抑制。换句话说,在仅施加比规定值小的外力的状态下,无法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另一方面,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外力时,能够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换句话说,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构成通过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彼此的卡定的锁定机构。
被卡定部23e可以通过对使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进行轧制而制造,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形而制造。
此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经由被卡定部23e而与前端部23d连续且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延伸的外侧部23f。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长边方向壁部21e(周壁部21b)的外周突出设置的突出壁部21h来进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外侧部23f前端的定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侧剖面形状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侧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参照图9A以及图12A)。
另外,如上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配设。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形成为,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形成为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窄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在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上的宽度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窄。
这样,由于增大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中的、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因此在根部23a的长边方向X中央部形成有呈被切口为凹状的形状的凹部23j。通过形成凹部23j,能够在抑制根部23a的突出量的增加的同时增长根部23a与电路图案相接的轮廓线的长度。另外,能够使轮廓线的形状成为更复杂的形状。这样一来,与不形成凹部23j的情况相比,在通过焊锡50将宽度大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时的、根部23a和电路图案41的基于焊锡50的固定强度提高。
另外,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内侧部23b的内侧表面上,沿着长边方向X形成有两个凹部23c,用于供后述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两个圆弧状突起部33k分别嵌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定部23e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中的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即,在宽度大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宽度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形成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3e。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的锁定力。另外,在反复进行插头20以及插口30的插拔时,由于被卡定部23e难以磨损,因此也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这样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能够通过对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成形而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通过嵌入成形而配设于插头壳体2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压入插头壳体21来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配设于插头壳体21。
接下来,参照图13A~图14,对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相同地,也通过金属成形而制造。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有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固定端子24a。固定端子24a是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的部位。另外,固定端子24a的上表面也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有与固定端子24a连续的内侧部24b。在内侧部24b形成有向长边方向X的一方侧开口的缺口24c。通过将这样的缺口24c形成于内侧部24b,能够使插头壳体21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更紧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头壳体21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通过嵌入成形而配设于插头壳体2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压入插头壳体21来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配设于插头壳体21。
接下来,参照图15~图28,对在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口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插口30具有插口壳体31。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壳体3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在俯视观察下整体上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15~图20)。
而且,在插口壳体31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金属制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是与信号线电连接且用于传递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是与电源线电连接且用于供给电源的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口壳体31的一方的长边,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和两个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口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两个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构成插口侧端子组G2。
另外,沿着插口壳体31的另一方的长边,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和两个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也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在插口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两个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也构成插口侧端子组G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壳体31配置有两列(多列)插口侧端子组G2,该插口侧端子组G2由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构成。
另外,在一列插口侧端子组G2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两端分别配置有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换言之,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配设于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并且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之间配设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配设于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靠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与对应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接触的方式配设于插口壳体3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用于提高插口壳体31的强度,并且用于将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具有的固定端子34d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第一电路基板60。
接下来,参照图18~图20,对插口壳体31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壳体31由板状壁部31a和沿着该板状壁部31a的周缘部而连续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31b形成为一方侧(图15的上侧)开口的大致箱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壁部31a的中央部以与周壁部31b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岛部31c。而且,在这些周壁部31b与岛部31c之间形成有用于将插头20的周壁部21b嵌合的大致框状的嵌合槽部31d。需要说明的是,岛部31c嵌合于凹部21c。
另外,在嵌合槽部31d嵌合有短边方向壁部21f以及长边方向壁部21e,因此嵌合槽部31d形成为长边方向X的两端部的宽度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31d的内周侧上端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内侧而位于下方(板状壁部31a侧)的方式倾斜的锥部31e。锥部31e形成于周壁部31b的长边方向壁部31h的长边方向两端以及周壁部31b的短边方向壁部31i。另外,在相邻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之间的周壁部31b也形成有锥部31e。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31b的几乎整周的范围内形成有锥部31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壳体31,收容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以贯穿板状壁部31a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8~图20)。另外,在插口壳体31,收容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以贯穿板状壁部31a的方式形成。
对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以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j与嵌合槽部31d连通的方式形成于长边方向壁部31h,并且以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m与嵌合槽部31d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岛部31c,由此来形成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
另外,对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以使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k与嵌合槽部31d连通的方式形成于长边方向壁部31h,并且以使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n与嵌合槽部31d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岛部31c,由此来形成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
而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分别从插口壳体31的背面侧压入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
接下来,参照图21A~图23B,对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通过金属成形而制造,是导电体。而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从插口壳体3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32a。根部32a是通过焊锡70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的部位。另外,根部32a的下表面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且被定位在与插口壳体31的底面(板状壁部31a的背面)相同的平面内。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从根部32a立起且以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的方式延伸的立起部32b。立起部32b从根部32a弯曲并进入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j内,且沿着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延伸。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其一方端与立起部32b的上端连续的翻转U字状部32c。翻转U字状部32c具有将字符“U”上下颠倒地配置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翻转U字状部32c具有前端面32n和与前端面32n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2p,且形成为在水平剖视下呈大致梯形突出的突状(参照图23B)。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翻转U字状部32c的另一方端连续的卡定部32d。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32d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即,在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宽度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有阶梯状的卡定部32d。
如上所述,卡定部32d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时作为抑制被卡定部22e的移动的部分而发挥功能。换句话说,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抵接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能够将被卡定部22e卡定。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构成通过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卡定的锁定机构。
卡定部32d可以通过对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进行轧制而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形而制造。
另外,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卡定部32d连续且与立起部32b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下降部32e。
而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下降部32e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圆弧状部32f。
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第一圆弧状部32f连续的对置部32z。对置部32z包括接下来说明的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第二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对置部32z具体如以下那样构成。
对置部32z具有与圆弧状部32f的下端连续的平坦部32g。如图29所示,平坦部32g以远离下降部32e的方式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但是,平坦部32g无需与主表面M平行。平坦部32g为了增大后述的弹簧部的弹簧长度而设置的。
如图29所示,对置部32z具有与平坦部32g连续且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而沿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部32h。第一倾斜部32h以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远离下降部32e的方式延伸。第一倾斜部32h与第二圆弧状部32i连续。第二圆弧状部32i是以远离下降部32e的方式突出的弯曲部。第二圆弧状部32i与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而沿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2j连续。第二倾斜部32j以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接近下降部32e的方式延伸。因此,第二倾斜部32j被定位在第一倾斜部32h的上方。
如图29所示,对置部32z具有其一方端与第二倾斜部32j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圆弧状突起部32k具有前端面32r和与前端面32r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2s,且形成为在水平剖视下呈大致梯形突出的突状(参照图26B)。
图29所示,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另一方端与前端部32m连续。前端部32m与第二倾斜部32j大致平行地延伸。由图29以及图30可知,对置部32z(32g、32h、32i、32j、32k、32m)与圆弧状部32f的下端连续且整体与下降部32e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如图30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入到翻转U字状部32c与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此时,下降部32e、圆弧状部32f、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成为一体,并作为弹簧部而发挥功能。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凸部插入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凹部时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下降部32e以及翻转U字状部32c这两个部分与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向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靠下方的位置插入。由此,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
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嵌合的状态下,弹性变形后的弹簧部产生复原力。借助该复原力,圆弧状突起部32k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分别按压于下降部32e以及翻转U字状部32c。由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被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夹持。此时,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分别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翻转U字状部32c、下降部32e、以及圆弧状突起部32k接触。
具体地说,如图29~图33B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前端部22d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下降部32e接触。即,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1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1相互接触。
另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接触。即,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相互接触。
这样,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触点部R1以及触点部R2)进行接触。因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相互接触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中的任一方的触点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形成有凹部22c。而且,作为另一方的触点部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凹部22c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进行接触。
具体地说,如图33A所示,在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凹部22c时,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前端面32r与倾斜面32s的边界部分分别与倾斜面22h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两点(触点C1以及触点C2)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以弹簧部的弹性变形为起因,除触点部R1、触点部R2以外,平坦部32g与第一倾斜部32h的边界部也有时以触点部R5与第一电路基板60接触。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相接。然而,本发明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例如也可以仅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内侧面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对置部的一个触点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由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和与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连续设置的自由端部(32k、32m)构成。而且,在自由端部(32k、32m)的圆弧状突起部32k设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
这样,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在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上连续设置有用于设置触点部R2的自由端部(32k、32m)。
这样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能够通过将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成形而形成。
另外,在组装插口30时,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通过从插口壳体31的背面侧(图15的下侧)插入(压入)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由此装配于插口壳体31。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嵌入成形于插口壳体31等,将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装配于插口壳体31。
接下来,参照图24A~图26B,对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通过金属成形而制造,是导电体。而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从插口壳体3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33a。根部33a是通过焊锡70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的部位。另外,根部33a的下表面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且被定位在与插口壳体31的底面(板状壁部31a的里面)相同的平面内。
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从根部33a立起且以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的方式延伸的立起部33b。立起部33b从根部33a弯曲而进入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k内,并沿着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延伸。
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其一方端与立起部33b的上端连续的翻转U字状部33c。翻转U字状部33c具有将字符“U”上下颠倒地配置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翻转U字状部33c具有前端面33r和与前端面33r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3s,且形成为在水平剖视下呈大致梯形突出的突状(参照图26B)。
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与翻转U字状部33c的另一方端连续的卡定部33d。如上所述,卡定部33d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时作为抑制被卡定部23e的移动的部分而发挥功能。换句话说,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抵接并能够将被卡定部23e卡定。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构成通过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卡定的锁定机构。
卡定部33d可以通过对使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进行轧制而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形而制造。
另外,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与卡定部33d连续且与立起部33b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下降部33e。
而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与下降部33e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圆弧状部33f。
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与第一圆弧状部33f连续的对置部33z。对置部33z包括接下来说明的平坦部33g、第一倾斜部33h、第二圆弧状部33i、第二倾斜部33j、圆弧状突起部33k以及前端部33m。对置部33z具体如以下那样构成。
对置部33z具有与圆弧状部33f的下端连续的平坦部33g。如图31所示,平坦部33g以远离下降部33e的方式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但是,平坦部33g无需与主表面M平行。平坦部33g为了增大后述的弹簧部的弹簧长度而设置。
如图31所示,对置部33z具有与平坦部33g连续且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而沿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部33h。第一倾斜部33h以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远离下降部33e的方式延伸。第一倾斜部33h与第二圆弧状部33i连续。第二圆弧状部33i是以远离下降部33e的方式突出的弯曲部。第二圆弧状部33i与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而沿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3j连续。第二倾斜部33j以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接近下降部33e的方式延伸。因此,第二倾斜部33j被定位在第一倾斜部33h的上方。
如图31所示,对置部33z具有其一方端与第二倾斜部33j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圆弧状突起部33k具有前端面33v和与前端面33v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3w,且形成为在水平剖视下呈大致梯形突出的突状(图26B参照)。
如图31所示,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c。圆弧状突起部33k的另一方端与前端部33m连续。前端部33m与第二倾斜部33j大致平行地延伸。由图31以及图32可知,对置部33z(33g、33h、33i、33j、33k、33m)与圆弧状部33f的下端连续且整体与下降部33e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如图32所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插入到翻转U字状部33c与圆弧状突起部33k之间。此时,下降部33e、圆弧状部33f、平坦部33g、第一倾斜部33h、圆弧状部33i、第二倾斜部33j、圆弧状突起部33k、以及前端部33m成为一体,作为弹簧部而发挥功能。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凸部插入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凹部时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下降部33e以及翻转U字状部33c这两个部分与圆弧状突起部33k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向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靠下方的位置插入。由此,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c。
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嵌合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状态下,弹性变形后的弹簧部产生复原力。借助该复原力,圆弧状突起部33k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按压于下降部33e以及翻转U字状部33c。由此,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被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夹持。此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翻转U字状部33c、下降部33e、以及圆弧状突起部33k接触。
具体地说,如图31~图33B所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前端部23d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下降部33e接触。即,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3相互接触。
另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c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接触。即,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相互接触。
这样,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触点部R3以及触点部R4)进行接触。因此,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侧剖面形状和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侧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参照图23A以及图26A)。
另外,如上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设。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形成为,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窄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在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上的宽度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窄。
这样,由于扩大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中的、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因此,在根部33a的长边方向X中央部形成有呈被切口为凹状的形状的凹部33n。通过形成凹部33n,能够在抑制根部33a的突出量的增加的同时增长根部33a与电路图案相接的轮廓线的长度。另外,能够使轮廓线的形状成为更复杂的形状。这样一来,与不形成凹部33n的情况相比,通过焊锡70将宽度大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时的、根部33a与电路图案61的基于焊锡70的固定强度提高。
另外,在从立起部33b到翻转U字状部33c的长边方向X的中央部形成有孔33p。而且,在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插入(压入)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时,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k形成的突起部31p插入到孔33p,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支承于插口壳体3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33d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即,在宽度大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宽度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有阶梯状的卡定部33d。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的锁定力。另外,在反复进行插头20以及插口30的插拔时,由于卡定部33d难以磨损,因此也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由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和与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续设置的自由端部(33k、33m)构成。而且,在自由端部(33k、33m)的圆弧状突起部33k设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4。
这样,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在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续设置有用于设置触点部R4的自由端部(33k、33m)。
而且,多个片部35、36至少形成于自由端部(33k、33m)。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的一部分形成呈被切口为带状的形状的槽部33t,从而设置两个(多个)片部35、36。
两个(多个)片部35、36具有可挠性,且能够分别独立地挠曲。
而且,在两个片部35、36分别设有触点部R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设有多个相互接触的触点部R4。具体地说,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而在两处设有触点部R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33t的里部33u位于下降部33e的中途。即,槽部33t的里部33u位于比卡定部33d靠自由端部(33k、33m)侧的位置。
这样一来,能够不减小卡定部33d的锁定力而使自由端部(33k、33m)具有弹性。
另外,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n形成有分隔壁31r。而且,在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插入(压入)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时,通过向槽部33t插入分隔壁31r,抑制两个(多个)片部35、36相互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相互接触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中的任一方的触点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形成有凹部23c。而且,作为另一方的触点部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凹部23c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进行接触。
具体地说,如图33B所示,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到凹部23c时,圆弧状突起部33k的前端面33v与倾斜面33w的边界部分分别与倾斜面23h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两点(触点C1以及触点C2)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沿着长边方向X分离的方式形成的两处触点部R4中的任一者均以两点(触点C1以及触点C2)进行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以弹簧部的弹性变形为起因,除触点部R3、触点部R4以外,平坦部33g与第一倾斜部33h的边界部有时也以触点部R5与第一电路基板60接触。
这样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能够通过将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成形而形成。
另外,在组装插口30时,通过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从插口壳体31的背面侧(图15的下侧)插入(压入)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由此装配于插口壳体31。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嵌入成形于插口壳体31等,而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装配于插口壳体31。
接下来,参照图27A~图28,对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能够通过将对规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保持金属件板折弯形成来形成,且具有沿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延伸的侧板部34a和将侧板部34a的下侧朝向长边方向X中央侧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底板部34c。而且,通过使底板部34c的两端部从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两侧向外侧突出,由此形成作为固定端子34d的第一固定端子34j。
在侧板部34a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形成有将侧板部34a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朝向连接器10的长边方向X中央侧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延伸设置部34b。而且,在延伸设置部34b的延伸方向的终端部34g,设有朝向下方延伸且通过焊锡70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作为固定端子34d的第二固定端子34k。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配置于附近的第一固定端子34j以及第二固定端子34k形成的固定端子的组在连接器10的一对长边的各个长边方向X的两端以与插口侧端子组G2并列设置的方式设有合计四组。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具有: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第一固定端子34j和与第一固定端子34j分开形成且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第二固定端子34k。而且,第二固定端子34k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延伸设置部34b延伸。
此时,第二固定端子34k设置在距成为组的第一固定端子34j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上的距离(沿着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表面的距离)最大的位置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通过嵌入成形而装配(配设)于插口壳体31。此时,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壳体31露出。
即,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壳体31的外表面31s露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31b以及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s的一部分和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壁面34e的一部分成为大致共面的状态。换言之,以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壁面34e的一部分在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s大致共面的状态下露出的方式,在插口壳体31上一体成形有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
具体地说,侧板部34a的外表面34f的上部以与插口壳体31的延伸至X方向(长边方向)最外端的侧面(长边方向的端面)31t共面的状态露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沿着插口壳体31的侧面31t以及底面31u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露出。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部34c的外表面34i不以与插口壳体31的底面31u(外表面31s)共面的状态露出,但也可以使底板部34c的外表面34i以与插口壳体31的底面31u(外表面31s)共面的状态露出。另外,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壁面34e无需向周壁部31b的外表面(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s)露出,另外,即便在露出的情况下,也无需以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s)共面的状态露出。另外,也可以使延伸设置部34b的外壁面34e(外表面34h)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露出。此时,可以以共面的状态露出,也可以不以共面的状态露出。
而且,如图30以及图32所示,通过将插头壳体21的周壁部21b插入嵌合于插口壳体31的嵌合槽部31d,由此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时,例如,能够使在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一端侧的长边部分形成的锥部31e和锥部21d重叠,并且一边向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偏移一边嵌合。这样一来,能够将锥部31e以及锥部21d作为导入部而发挥功能,能够更容易地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
而且,在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的状态下,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1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1相互接触。
另外,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相互接触。
而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3相互接触。
另外,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相互接触。
其结果是,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电连接,并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电连接。
这样一来,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相互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使插头20脱离插口30时,将这两者向剥离的方向拔去。于是,阶梯状的卡定部32d与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2e相对滑动,并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发生弹性变形,卡定部33d与被卡定部23e的卡定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2k向凹部22c的嵌入也被解除。
另外,阶梯状的卡定部33d与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3e相对滑动,并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发生弹性变形,卡定部33d与被卡定部23e的卡定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3k向凹部23c的嵌入也被解除。
这样一来,能够使插头20与插口30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以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成为插口30侧的前端部分的Z方向的高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安装于插头壳体21。
另一方面,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成为插头20侧的前端部分的Z方向的高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安装于插口壳体31。
因此,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大致同时进行。
另外,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分离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解除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解除大致同时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在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用于提高插头壳体21以及插口壳体31的强度,并且用于分别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电路基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固定端子24a钎焊于第二电路基板40,使插头20牢固地与第二电路基板40结合。
另外,通过将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固定端子34d钎焊于第一电路基板60,使插口30牢固地与第一电路基板60结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牢固地结合于各电路基板的插头20和插口30相互嵌合。由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接触导通,并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接触导通,从而能够将各电路基板的电路图案彼此电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34~图37,对各端子以及各保持金属件向电路图案固定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端子以及各保持金属件向电路图案固定的固定结构并不局限于图34~图37的结构。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如图34所示能够固定于电路图案41。
在长边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根部22a分别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信号用的电路图案41a。
另一方面,在长边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根部23a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共用的电路图案41b。而且,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固定端子24a也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共用的电路图案41b。
这样,在图34中,固定端子24a和根部23a被钎焊于共用的电路图案41b。
此外,在图34中,相邻地配置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被钎焊于共用的电路图案41b。即,相邻地配置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共享电路图案41b。
因此,在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经由在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41b以及在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而电连接。另外,在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也经由在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41b以及在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而电连接。
另一方面,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如图35所示固定于电路图案61。
在长边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根部32a分别通过焊锡70而固定于信号用的电路图案61a。
在长边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根部33a通过焊锡70而固定于共用的电路图案61b。而且,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固定端子34d也通过焊锡70而固定于共用的电路图案61b。
这样,在图35中,固定端子34d和根部33a被钎焊于共用的电路图案61b。
此外,在图35中,相邻地配置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和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被钎焊于共用的电路图案61b。因此,在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经由在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61b以及在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而电连接。另外,在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也经由在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61b以及在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而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成为组的第一固定端子34j以及第二固定端子34k被钎焊于供根部33a钎焊的电路图案61b。
另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如图36所示固定于电路图案41。
在长边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根部22a分别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信号用的电路图案41a。
另外,在长边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根部23a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电源用的电路图案41c。
而且,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固定端子24a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金属件固定用的电路图案41d。
这样,在图36中,将固定端子24a和根部23a分别钎焊于不同的电路图案41。
另一方面,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也如图37所示固定于电路图案61。
在长边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根部32a分别通过焊锡70而固定于信号用的电路图案61a。
另外,在长边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根部33a通过焊锡70而固定于电源用的电路图案61c。
而且,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固定端子34d通过焊锡70而固定于金属件固定用的电路图案61d。
这样,在图37中,将固定端子34d和根部33a分别钎焊于不同的电路图案61。
而且,作为插口侧的固定结构,选择图34和图36中的任一者,作为插头侧的固定结构,选择图35和图37中的任一者,通过分别组合,能够获得连接器10向电路图案固定的固定结构。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有:插口30,其具有供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和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配设的大致矩形的插口壳体31;以及插头20,其具有供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配设的大致矩形的插头壳体21。
而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设,且具有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窄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
这样一来,与将相互分离配置的多个端子同时用作电源用端子的情况相比,由于抑制形成死角空间,因此能够使插口30的长边方向X小型化。
另外,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剖面形状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其结果是,部件加工性提高并且组装加工性提高。
另外,在插口壳体31配置有多列插口侧端子组G2,该插口侧端子组G2由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构成。这样一来,能够增大端子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增加电流容量。
另外,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卡定的阶梯状的卡定部33d,卡定部33d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锁定力,并且在反复插拔时难以磨损,因此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另外,具有在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靠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配设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这样一来,由于将发热量大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于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相互接触的触点部R4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而设有多个。这样一来,能够提高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并且实现接触电阻的减小。
另外,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形成有多个片部35、36,在多个片部35、36分别设有触点部R4。这样一来,能够提高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并且能够实现接触电阻的减小。
另外,多个片部35、36具有可挠性,且能够分别独立地挠曲。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并且能够实现接触电阻的减小。
另外,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在该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续设置有用于设置触点部R4的自由端部(33k、33m)。而且,多个片部35、36至少形成于自由端部(33k、33m)。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在相互接触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中的任一方的触点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形成有凹部23c。而且,另一方的触点部(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凹部23c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触点C1、C2)进行接触。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在插口壳体31配设有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至少一部分(34a、34c)沿着插口壳体31的外表面31s露出。这样一来,能够实现插口壳体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更牢固地固定插口壳体和插口侧保持金属件。
此外,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沿着插口壳体31的侧面31t以及底面31u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露出。因此,能够实现插口壳体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更进一步牢固地固定插口壳体和插口侧保持金属件。
另外,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通过嵌入成形而配设于插口壳体31。其结果是,能够更牢固地固定插口壳体和插口侧保持金属件,并且与压入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与插口壳体接触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性。
另外,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具有钎焊于在第一电路基板60形成的电路图案61的固定端子34d。而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钎焊于在第一电路基板60形成的电路图案61的根部33a。而且,固定端子34d和根部33a被钎焊于共用的电路图案61b。这样一来,固定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的电路图案也能够用作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发出的热量的散热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另外,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相邻地配置。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散热性,并且能够抑制电路图案的配线形状复杂化。
另外,固定端子34d具有第一固定端子34j和与第一固定端子34j分开形成的第二固定端子34k。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固定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4和第一电路基板60。
此时,若第一固定端子34j以及第二固定端子34k钎焊于供根部33a钎焊的电路图案61b,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配设,且具有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窄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这样一来,与将相互分离配置的多个端子同时用作电源用端子的情况相比,由于抑制形成死角空间,因此能够使插头20的长边方向X小型化。
另外,由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剖面形状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因此部件加工性提高,并且组装加工性提高。
另外,在插头壳体21配置有多列插头侧端子组G1,该插头侧端子组G1由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构成。其结果是,能够增大端子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增加电流容量。
另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卡定的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3e,被卡定部23e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中的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锁定力,并且由于在反复插拔时难以磨损,因此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另外,具有在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靠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配设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这样,通过将发热量大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配置于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能够提高散热性。
另外,在插头壳体21配设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而且,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有钎焊于在第二电路基板40形成的电路图案41的固定端子24a。另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钎焊于在第二电路基板40形成的电路图案41的根部23a。而且,固定端子24a和根部23a被钎焊于共用的电路图案41b。这样一来,固定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电路图案也能够用作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发出的热量的散热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另外,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相邻地配置。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散热性,并且能够抑制电路图案的配线形状复杂化。
另外,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大致同时进行。另一方面,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分离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解除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解除大致同时进行。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仅进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或仅进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仅信号用端子或者电源用端子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10的连接可靠性。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将连接器(插头壳体以及插口壳体)的长边方向设为X方向、将连接器(插头壳体以及插口壳体)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设为Y方向、将图58~图61中的连接器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插口以及插头中,将图58~图61所示的状态中的上侧设为上下方向上侧(表面侧)、将下侧设为上下方向下侧(背面侧)而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58~图6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58~图6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具有相互嵌合的插头20和插口3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20具有供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配设的插头壳体21。另一方面,插口30具有供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配设的插口壳体31。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用于提高插头壳体21的强度,并且用于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具有的固定端子25a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第二电路基板40。
另一方面,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用于提高插口壳体31的强度,并且用于将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具有的固定端子37d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第一电路基板6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还具有作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功能,并且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还具有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功能。
即,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兼作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兼作插口侧电源用端子。
而且,在使插头壳体21与插口壳体31嵌合的情况下,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接触,并且作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插口30装配于第二电路基板40,插头20装配于第一电路基板60。
因此,当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装配有插头20的第二电路基板40与装配有插口30的第一电路基板60电连接。
具体地说,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20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40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第二电路基板40上的电路图案41电连接。作为第二电路基板40,能够使用印刷配线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等。
另外,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口30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60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与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电路图案61电连接。作为第一电路基板60,能够使用印刷配线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等。
需要说明的是,假定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也用于将智能手机等作为便携终端的电子设备中的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但是,本发明的连接器只要在电子设备中使用即可,也可以在任意的部件彼此的电连接中使用。
接下来,参照图38~图47,对在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头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插头20具有插头壳体21。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壳体2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在俯视观察下整体上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38~图43)。
而且,在插头壳体21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金属制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是与信号线电连接且用于传递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兼作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用于提高插头壳体21的强度,并且与电源线电连接而供给电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头壳体21的一方的长边,多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隔开规定间距地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方侧并排设置的多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构成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头壳体21的一方的长边,两个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以与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以及两个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构成插头侧端子组G1。
另外,沿着插头壳体21的另一方的长边,多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也隔开规定间距地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方侧并排设置的多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构成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
此外,沿着插头壳体21的另一方的长边,两个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以与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以及两个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构成插头侧端子组G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壳体21配置有两列(多列)插头侧端子组G1,该插头侧端子组G1由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以及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构成。
另外,在一列插头侧端子组G1中,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的两端分别配置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换言之,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配设于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并且在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之间配设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靠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配设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
接下来,参照图41~图43,对插头壳体21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壳体21由板状壁部21a和沿着该板状壁部21a的周缘部而连续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21b形成为一方侧(图42的下侧)开口的大致箱状,在周壁部21b的内侧形成有凹部21c(参照图41)。而且,在周壁部21b的外周侧下端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外侧而位于上方(板状壁部21a侧)的方式倾斜的锥部21d。锥部21d在周壁部21b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长边方向两端以及周壁部21b的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整体形成。即,在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两端,在短边方向壁部21f和与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连续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长边方向端部,分别形成有俯视观察(背面视)呈大致U字状的锥部21d。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之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组G3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之间的周壁部21b弯曲形成为R状(倒U字状)。
另外,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形成为大于对置的两个长边方向壁部21e间的距离。
接下来,参照图44A~图45,对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金属成形而制造,是导电体。而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22a。根部22a是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的部位。另外,由图58可知,根部22a的上表面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与根部22a连续的内侧部22b。内侧部22b一边弯曲一边贯穿插头壳体21的板状壁部21a与长边方向壁部21e的接合部,并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而延伸至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部。
而且,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内侧部22b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2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c由在长边方向X的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22h和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22i形成为大致三棱柱状。向凹部22c嵌入后述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
此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与内侧部22b的一方端连续的前端部22d。前端部22d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的形状弯曲。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与前端部22d连续的被卡定部22e。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定部22e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中的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即,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宽度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有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2e。
对比图58以及图59可知,被卡定部22e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嵌入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时,向比作为阶梯部的卡定部32d靠里侧的位置插入。因此,被卡定部22e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时与卡定部32d抵接。换句话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被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卡定。因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拔出被抑制。换句话说,在仅施加比规定值小的外力的状态下,无法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另一方面,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外力时,能够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换句话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以及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构成通过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彼此的卡定的锁定机构。
被卡定部22e可以通过对使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进行轧制而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形而制造。
此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经由被卡定部22e而与前端部22d连续且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延伸的外侧部22f。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长边方向壁部21e(周壁部21b)的外周突出设置的突出壁部21g来进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外侧部22f前端的定位。
这样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能够通过对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成形而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嵌入成形而配设于插头壳体2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压入到插头壳体21,而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配设于插头壳体21。
接下来,参照图46A~图47,对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相同地,通过金属成形而制造,例如,能够通过将对规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保持金属件板折弯形成来形成。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具有连结片部(基部)25h和从连结片部25h呈大致倒V字状(更详细地说为大致八字状)突出的一对突出片部25d、25d。一对突出片部25d、25d设为,能够以连结片部(基部)25h为基点而在宽度方向Y上弹性变形。即,一对突出片部25d、25d设为相对于连结片部(基部)25h而能够沿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相对移动。
而且,在连结片部(基部)25h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设有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固定端子25a。固定端子25a是通过焊锡50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的部位。另外,固定端子25a的上表面也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此外,在宽度方向Y两端设有固定端子25a的连结片部25h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设有朝向下方呈两股状分支的一对分支片部25b、25b。而且,在一对分支片部25b、25b的各个对置面设有阶梯状的突起25c、25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突出片部25d、25d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Y外侧弯曲的弯曲片25e、25e,弯曲片25e、25e的前端成为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接触的接触部25f、25f。
这样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在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形成的卡合槽部21i嵌合而使用。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连结片部(基部)25h以及一对突出片部25d、25d的卡合槽部21i分别设于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
另外,在插头壳体21,供分支片部25b分别插入的一对分支片部插入孔21j、21j形成于中央内壁部21k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分支片部插入孔21j、21j设为贯穿上下方向Z,且与卡合槽部21i连通。
因此,通过使分支片部25b、25b从卡合槽部21i侧分别插入到分支片部插入孔21j、21j、并利用突起25c、25c使中央内壁部21k挤压变形,由此中央内壁部21k被一对分支片部25b、25b夹持,并且一对突出片部25d、25d被收容于卡合槽部21i。
这样一来,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卡合槽部21i嵌合。
另外,在连结片部25h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侧开口的凹部25g。通过设置这样的凹部25g,在将固定端子25a钎焊于第二电路基板40时,能够将多余的焊锡收容于凹部25g。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插头20由于安装用的焊锡而从第二电路基板40浮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压入到插头壳体21而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配设于插头壳体21,但也可以通过嵌入成形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配设于插头壳体21。
接下来,参照图48~图57,对在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口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插口30具有插口壳体31。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壳体3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在俯视观察下整体上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48~图53)。
而且,在插口壳体31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金属制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是与信号线电连接且用于传递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兼作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用于提高插口壳体31的强度,并且与电源线电连接而供给电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口壳体31的一方的长边,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隔开规定间距地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口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方侧并排设置的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构成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口壳体31的一方的长边,两个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以与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口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以及两个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构成插口侧端子组G2。
另外,沿着插口壳体31的另一方的长边,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也隔开规定间距地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口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方侧并排设置的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构成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
此外,沿着插口壳体31的另一方的长边,两个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以与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分离的方式并排设置。而且,由在插口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方侧并排设置的一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以及两个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构成插口侧端子组G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壳体31配置有两列(多列)插口侧端子组G2,该插口侧端子组G2由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构成。
另外,在一列插口侧端子组G2中,在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的两端分别配置有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换言之,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配设于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并且在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之间配设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靠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配设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
需要说明的是,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以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分别与对应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接触的方式配设于插口壳体31。
接下来,参照图51~图53,对插口壳体31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壳体31由板状壁部31a和沿着该板状壁部31a的周缘部而连续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31b形成为一方侧(图51的上侧)开口的大致箱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壁部31a的中央部,从周壁部31b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岛部31c。而且,在这些周壁部31b与岛部31c之间形成有用于将插头20的周壁部21b嵌合的大致框状的嵌合槽部31d。需要说明的是,岛部31c嵌合于凹部21c。
另外,在嵌合槽部31d嵌合有短边方向壁部21f以及长边方向壁部21e,因此嵌合槽部31d形成为长边方向X的两端部的宽度稍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31d的内周侧上端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内侧而位于下方(板状壁部31a侧)的方式倾斜的锥部31e。锥部31e在周壁部31b的长边方向壁部31h的长边方向两端以及周壁部31b的短边方向壁部31i形成。
另外,在相邻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之间、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之间的周壁部31b也形成有锥部31e。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31b的几乎整周的范围内形成有锥部31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壳体31上,收容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形成为贯穿板状壁部31a(参照图51~图53)。
对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以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j与嵌合槽部31d连通的方式形成于长边方向壁部31h,并且以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m与嵌合槽部31d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岛部31c,由此形成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
而且,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从插口壳体31的背面侧分别压入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
接下来,参照图54A~图55,对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通过金属成形而制造,是导电体。而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从插口壳体3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32a。根部32a是通过焊锡70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的部位。另外,根部32a的下表面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且被定位在与插口壳体31的底面(板状壁部31a的里面)相同的平面内。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从根部32a立起且以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的方式延伸的立起部32b。立起部32b从根部32a弯曲而进入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j内,并沿着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延伸。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其一方端与立起部32b的上端连续的翻转U字状部32c。翻转U字状部32c具有将字符“U”上下颠倒地配置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翻转U字状部32c具有前端面32n和在前端面32n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2p,且形成为在水平剖视下呈大致梯形突出的突状。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翻转U字状部32c的另一方端连续的卡定部32d。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32d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即,在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宽度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有阶梯状的卡定部32d。
如上所述,卡定部32d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时作为抑制被卡定部22e的移动的部分而发挥功能。换句话说,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抵接,能够将被卡定部22e卡定。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构成通过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卡定的锁定机构。
卡定部32d可以通过对使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进行轧制而制造,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形而制造。
另外,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卡定部32d连续且与立起部32b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下降部32e。
而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下降部32e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圆弧状部32f。
如图58以及图59所示,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第一圆弧状部32f连续的对置部32z。对置部32z包括接下来说明的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第二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对置部32z具体如以下那样构成。
对置部32z具有与圆弧状部32f的下端连续的平坦部32g。如图58所示,平坦部32g以远离下降部32e的方式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但是,平坦部32g无需与主表面M平行。平坦部32g为了增大后述的弹簧部的弹簧长度而设置。
如图58所示,对置部32z具有与平坦部32g连续且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沿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部32h。第一倾斜部32h以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远离下降部32e的方式延伸。第一倾斜部32h与第二圆弧状部32i连续。第二圆弧状部32i是以远离下降部32e的方式突出的弯曲部。第二圆弧状部32i与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沿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2j连续。第二倾斜部32j以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接近下降部32e的方式延伸。因此,第二倾斜部32j被定位在第一倾斜部32h的上方。
如图58所示,对置部32z具有其一方端与第二倾斜部32j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圆弧状突起部32k具有前端面32r和在前端面32r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没置的倾斜面32s,且形成为在水平剖视下呈大致梯形突出的突状。
如图58所示,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另一方端与前端部32m连续。前端部32m与第二倾斜部32j大致平行地延伸。由图58以及图59可知,对置部32z(32g、32h、32i、32j、32k、32m)与圆弧状部32f的下端连续,且整体与下降部32e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如图59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被插入到翻转U字状部32c与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此时,下降部32e、圆弧状部32f、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成为一体且作为弹簧部发挥功能。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凸部插入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凹部时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下降部32e以及翻转U字状部32c这两个部分与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向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靠下方的位置插入。由此,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
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嵌合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状态下,弹性变形后的弹簧部产生复原力。借助该复原力,圆弧状突起部32k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分别按压于下降部32e以及翻转U字状部32c。由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被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夹持。此时,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分别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翻转U字状部32c、下降部32e、以及圆弧状突起部32k接触。
具体地说,如图58以及图59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前端部22d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下降部32e接触。即,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1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1相互接触。
另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接触。即,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相互接触。
这样,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触点部R1以及触点部R2)进行接触。因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相互接触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中的任一方的触点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形成有凹部22c。而且,作为另一方的触点部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凹部22c中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进行接触。
具体地说,在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凹部22c时,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前端面32r与倾斜面32s的边界部分分别与倾斜面22h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两点(触点C1以及触点C2)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以弹簧部的弹性变形为起因,除触点部R1、触点部R2以外,平坦部32g与第一倾斜部32h的边界部有时也以触点部R5与第一电路基板60接触。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以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相接。然而,本发明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例如也可以仅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内侧面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对置部的一个触点进行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由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和与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连续设置的自由端部(32k、32m)构成。而且,在自由端部(32k、32m)的圆弧状突起部32k设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
这样,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在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连续设置有用于设置触点部R2的自由端部(32k、32m)。
这样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能够通过对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成形而形成。
另外,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在组装插口30时从插口壳体31的背面侧(图15的下侧)插入(压入)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由此装配于插口壳体31。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嵌入成形于插口壳体31等,而将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装配于插口壳体31。
接下来,参照图56A~图57,对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能够通过将对规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保持金属件板折弯形成来形成,且具有沿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延伸的侧板部37a和将侧板部37a的下侧朝向长边方向X中央侧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底板部37c。而且,通过使底板部37c的两端部从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两侧向外侧突出,由此形成固定端子37d。
另外,在底板部37c的X方向(长边方向)内侧形成有朝向内侧且上方延伸的锚栓部37m,从而实现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从插口壳体31的防脱。需要说明的是,该锚栓部的形状、突出方向能够采用各种方式。另外,也可以不设置锚栓部。
在侧板部37a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形成有将侧板部37a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朝向连接器10的长边方向X中央侧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延伸设置部37b。而且,在延伸设置部37b的延伸方向的终端部设有大致倒U字状的爪部37k。
爪部37k的前端侧(X方向内侧)成为平坦面37n。而且,在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的状态下,通过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的接触部25f、25f与平坦面37n接触,使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设有一对爪部37k、37k,一对爪部37k、37k各自的平坦面37n、37n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
而且,爪部37k的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形成为,大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形成为,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大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爪部37k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通过嵌入成形而装配(配设)于插口壳体31。此时,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壳体31露出。
即,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壳体31的外表面31s露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31b以及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s的一部分和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外壁面37e的一部分成为大致共面的状态。换言之,以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外壁面37e的一部分以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s大致共面的状态露出的方式,在插口壳体31上一体成形有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
具体地说,侧板部37a的外表面37f的上部以与插口壳体31的延伸至X方向(长边方向)最外端的侧面(长边方向的端面)31t共面的状态露出。另外,延伸设置部37b的外表面37h以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共面的状态露出。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沿着插口壳体31的侧面31t以及底面31u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露出。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部37c的外表面37i不以与插口壳体31的底面31u(外表面31s)共面的状态露出,但也可以使底板部37c的外表面37i以与插口壳体31的底面31u(外表面31s)共面的状态露出。另外,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外壁面37e无需向周壁部31b的外表面(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s)露出,另外,即便在露出的情况下,也无需以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s)共面的状态露出。
另外,也可以通过压入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等而将其装配于插口壳体31。
而且,如图59以及图61所示,通过将插头壳体21的周壁部21b插入并嵌合于插口壳体31的嵌合槽部31d,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时,例如,能够使在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一端侧的长边部分形成的锥部31e和锥部21d重叠,且一边向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偏移一边嵌合。这样一来,能够使锥部31e以及锥部21d作为导入部而发挥功能,能够更容易地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
而且,在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的状态下,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1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1相互接触。
另外,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相互接触。
而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3相互接触。
另外,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相互接触。
其结果是,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电连接,并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电连接。
这样一来,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相互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使插头20脱离插口30时,将这两者向剥离的方向拔去。于是,阶梯状的卡定部32d与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2e相对滑动,并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发生弹性变形,卡定部33d与被卡定部23e的卡定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2k向凹部22c的嵌入也被解除。
另外,阶梯状的卡定部33d与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3e相对滑动,并且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发生弹性变形,卡定部33d与被卡定部23e的卡定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3k向凹部23c的嵌入也被解除。
这样一来,能够将插头20与插口30分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插头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作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在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以及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用于提高插头壳体21以及插口壳体31的强度,并且分别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电路基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的固定端子25a钎焊于第二电路基板40,而使插头20牢固地结合于第二电路基板40。
另外,通过将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固定端子37d钎焊于第一电路基板60,而使插口30牢固地结合于第一电路基板60。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牢固地结合于各电路基板的插头20和插口30相互嵌合。
由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接触导通,并且作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接触导通,从而能够将各电路基板的电路图案彼此电连接。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时,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的接触部25f、25f抵接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平坦面37n,由此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卡合。
具体地说,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形成为,在自由状态下,接触部25f、25f间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比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平坦面37n、37n间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稍长。
因此,在使插头20嵌合于插口30时,接触部25f、25f一边在爪部37k的外壁内侧面滑动一边被推压并移动至平坦面37n。这样一来,接触部25f、25f借助弹性复原力而将平坦面37n、37n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按压,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被卡合。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接触部25f、25f与平坦面37n、37n的接触压力,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电连接可靠性。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25f、25f形成为能够在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上伸缩(能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利用接触部25f、25f的复原力而使电连接可靠性更加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图60的R6)、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图60的R7)大致同时进行(参照图60)。因此,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分离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解除、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解除大致同时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各端子以及各保持金属件向电路图案固定的固定结构,能够采用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结构。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具有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而配设有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这样,通过具有沿着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而配设有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使用多个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而与各种配线图案对应。
另外,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配设于比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靠插口壳体31的长边方向X外侧的位置。这样,若将插口侧电源用端子设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G4的排列区域外且插口壳体31的端部,则即便在流通的电流变大的情况下,也仅增大作为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的宽度即可,整体上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若使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兼作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则能够实现连接器10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另外,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中的插头壳体21的短边方向Y两端(接触部25f、25f)分别与在插口壳体31的短边方向Y上对置的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平坦面37n、37n)接触。这样一来,接触部25f、25f分别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的两侧接触,能够更可靠地确保电源用端子彼此的接触可靠性。
此时,若使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能够在插头壳体21的短边方向Y上弹性变形,则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电源用端子彼此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时,若插头侧保持金属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5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插口侧电源用端子)37的接触、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大致同时进行,则能够防止仅信号用端子或者电源用端子接触,连接器10的连接可靠性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加以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插头20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插头20的中心而成为点对称的方式形成,并且插口30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插口30的中心而成为点对称的方式形成。即,例示出无极性的连接器。
然而,能够在具有极性的连接器(在旋转180度时,不形成为相同形状的连接器)中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使插头20与插口30嵌合的状态下,也能够采用插头侧保持金属件与插口侧保持金属件卡合的结构。
另外,也能够采用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5、插口侧保持金属件37分开地设置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并且具有多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口侧信号用端子32的结构。
另外,插口壳体、插头壳体、其他细节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地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作为用于进行相对于具有电路基板的电子设备等的电源供给和信号交换的小型连接器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 连接器;
20 插头;
21 插头壳体;
21c 凹部;
22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
22a 根部;
22c 凹部;
22e 被卡定部;
23 插头侧电源用端子;
23a 根部;
23c 凹部;
23e 被卡定部;
23j 凹部;
24、25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
24a、25a 固定端子;
30 插口;
31 插口壳体;
31s 外表面;
31t 侧面;
31u 底面;
32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
32a 根部;
32f、32i、33f、33i 圆弧状部;
33 插口侧电源用端子;
33a 根部;
33n 凹部;
34、37 插口侧保持金属件;
34b、37b 延伸设置部;
34d、37d 固定端子;
34e、37e 外壁面;
34f、37f 外表面;
34h、37h 外表面;
34i、37i 外表面;
34j 第一固定端子;
34k 第二固定端子;
35 片部;
36 片部
40 第二电路基板;
41、41a、41b、41c、41d 电路图案;
50 焊锡;
60 第一电路基板;
61、61a、61b、61c、61d 电路图案;
70 焊锡;
R1、R2、R3、R4、R5 触点部;
C1、C2 触点;
G4 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
X 长边方向;
Y 短边方向(宽度方向);
Z 上下方向。

Claims (28)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
插口,其具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以及配设有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和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口壳体;以及
插头,其具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以及配设有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和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头壳体,
通过使所述插口壳体与所述插头壳体嵌合,使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与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接触,并且使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与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接触,
其中,
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长边方向配设,
在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上,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宽度比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宽度窄,
在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形成有分别独立地挠曲的多个片部,
所述多个片部分别与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接触,
包括所述多个片部的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侧剖面形状与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侧剖面形状大致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插口壳体上配置有多列插口侧端子组,该插口侧端子组由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配设的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具有与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卡定的阶梯状的卡定部,
所述卡定部从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中的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配设于比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靠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包含于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中,且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配设有多个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配设于比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组靠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片部的各自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中,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而设有多个相互接触的触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一个片部与其他片部之间配置有分隔壁,
与所述多个片部中的所述一个片部相比,所述其他片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位于与所述一个片部相邻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多个片部的前端是自由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相互接触的所述多个片部的所述触点部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所述触点部中的任一方形成有凹部,另一方的触点部在所述凹部中的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进行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壳体还具有插口侧保持金属件,
所述插口侧保持金属件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外表面露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保持金属件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侧面以及底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露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保持金属件通过嵌入成形而配设于所述插口壳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保持金属件具有固定端子,该固定端子能够钎焊于在电路基板上形成的电路图案,
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具有根部,该根部能够钎焊于在所述电路基板上形成的电路图案,
所述固定端子和所述根部能够钎焊于共用的电路图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固定端子具有第一固定端子、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另外形成的第二固定端子。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保持金属件兼作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中的所述插头壳体的短边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在所述插口壳体的短边方向上对置的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接触。
18.一种连接器,其具备:
插口,其具有插口侧信号用端子、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以及配设有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和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口壳体;以及
插头,其具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以及配设有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和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头壳体,
通过使所述插口壳体与所述插头壳体嵌合,使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与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接触,并且使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与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接触,
其中,
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所述插头壳体的长边方向配设,
在所述插头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上,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宽度比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宽度窄,
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具备:
立起部;
下降部,其与所述立起部相连;以及
对置部,其与所述下降部相连,
在所述对置部形成有分别独立地挠曲的多个片部,
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与所述多个片部接触,
与所述多个片部接触的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侧剖面形状与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侧剖面形状大致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插头壳体上配置有多列插头侧端子组,该插头侧端子组由沿着所述插头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配设的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具有与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卡定的阶梯状的被卡定部,
所述被卡定部从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中的所述插头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配设于比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靠所述插头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中,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长边方向而设有多个相互接触的触点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触点部形成有与所述多个片部分别对应的多个凹部,所述多个片部在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凹部的内壁进行接触。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能够在所述插头壳体的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所述插口壳体的长边方向配设,
在所述插口壳体的所述长边方向上,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宽度比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宽度窄。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使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口嵌合时,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与所述插口侧电源用端子的接触以及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与所述插口侧信号用端子的接触大致同时进行。
27.一种插口,其在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使用。
28.一种插头,其在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使用。
CN201580040559.XA 2014-08-07 2015-08-03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Active CN106575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1128 2014-08-07
JP2014-161128 2014-08-07
JP2015-033890 2015-02-24
JP2015033890A JP6712794B2 (ja) 2014-08-07 2015-02-24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PCT/JP2015/003894 WO2016021175A1 (ja) 2014-08-07 2015-08-03 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の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5831A CN106575831A (zh) 2017-04-19
CN106575831B true CN106575831B (zh) 2021-01-08

Family

ID=5526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0559.XA Active CN106575831B (zh) 2014-08-07 2015-08-03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4360B2 (zh)
EP (1) EP3179567B1 (zh)
JP (1) JP6712794B2 (zh)
KR (1) KR20170033323A (zh)
CN (1) CN106575831B (zh)
WO (1) WO20160211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2799B2 (ja) * 2016-02-05 2020-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US10998655B2 (en) 2016-04-28 2021-05-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ystem
JP6767704B2 (ja) * 2016-12-27 2020-10-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JP6655797B2 (ja) * 2016-04-28 2020-0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ヘッダおよびソケット
JP6703900B2 (ja) * 2016-06-01 2020-06-0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6686145B2 (ja) * 2016-08-04 2020-04-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
JP1625949S (zh) * 2018-06-22 2019-03-04
JP1638607S (zh) * 2018-12-28 2019-08-05
JP7411882B2 (ja) * 2019-08-08 2024-0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760873B (zh) * 2019-10-18 2022-04-1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KR20220087233A (ko) * 2020-12-17 2022-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점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2528A (zh) * 2002-07-23 2006-01-1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薄型连接器
JP2009259675A (ja) * 2008-04-18 2009-11-05 Jst Mfg Co Ltd 基板間接続用コネクタ構造
JP2010182608A (ja) * 2009-02-09 2010-08-19 Alps Electric Co Ltd コネクタ
JP2013232372A (ja) * 2012-05-01 2013-11-1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3560B2 (ja) * 1996-05-29 2003-07-07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473361B2 (ja) * 1997-12-01 2003-12-02 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計器類の端子構造
DE19836693A1 (de) 1998-08-13 2000-02-17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Steckverbindung zum Anschluß von Signal- und Stromversorgungsleitungen an einen Verbraucher
JP2005019144A (ja) 2003-06-25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TWM253928U (en) * 2003-10-31 2004-1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5294034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2005294036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60823B2 (ja) * 2004-08-19 2006-12-20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431674B2 (ja) * 2004-09-14 2010-03-17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間コネクタ
TWM271281U (en) * 2004-11-08 2005-07-21 Molex Taiwan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299701A (ja) * 2006-05-02 2007-11-15 Taiko Denki Co Ltd 複合コネクタ
CN200959384Y (zh) * 2006-09-13 2007-10-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421644B2 (ja) * 2007-09-11 2010-02-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CN201336479Y (zh) 2008-12-30 2009-10-28 黄金富 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uper-USB3.0连接器
JP5250450B2 (ja) * 2009-02-27 2013-07-31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465898B2 (ja) * 2009-03-11 2014-04-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デバイス、ソケットおよび光半導体ユニット
US20100291776A1 (en) * 2009-05-13 2010-11-18 Sheng-Yuan Huang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CN201478494U (zh) 2009-08-14 2010-05-19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Sata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US7950929B2 (en) * 2009-08-19 2011-05-31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with the electrical terminal
JP5049361B2 (ja) 2010-02-10 2012-10-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5631074B2 (ja) 2010-06-28 2014-11-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881333B2 (ja) * 2010-09-08 2016-03-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KR101770631B1 (ko) * 2010-11-22 2017-08-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소켓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TWM405736U (en) * 2010-11-30 2011-06-21 Bing Xu Prec Co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6199666B2 (ja) * 2013-09-04 2017-09-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881666B2 (ja) * 2013-11-19 2016-03-09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US9065228B2 (en) * 2013-11-21 2015-06-2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US9300064B2 (en) * 2014-01-17 2016-03-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583474B2 (ja) * 2018-04-27 2019-10-02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グ、ソケット、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る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2528A (zh) * 2002-07-23 2006-01-1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薄型连接器
JP2009259675A (ja) * 2008-04-18 2009-11-05 Jst Mfg Co Ltd 基板間接続用コネクタ構造
JP2010182608A (ja) * 2009-02-09 2010-08-19 Alps Electric Co Ltd コネクタ
JP2013232372A (ja) * 2012-05-01 2013-11-1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12794B2 (ja) 2020-06-24
KR20170033323A (ko) 2017-03-24
EP3179567B1 (en) 2021-03-03
US20170365944A1 (en) 2017-12-21
EP3179567A4 (en) 2017-06-14
EP3179567A1 (en) 2017-06-14
US10164360B2 (en) 2018-12-25
CN106575831A (zh) 2017-04-19
JP2016039129A (ja) 2016-03-22
WO2016021175A1 (ja) 2016-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5831B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CN110165446B (zh) 插口件
CN108475863B (zh) 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CN109768401B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口件
US7874845B1 (en) Scissor-type multi-functional connector
KR20100098318A (ko) 전기 커넥터
KR20180077069A (ko) 전기 커넥터
CN109075475B (zh) 连接器、插头件以及插口件
US20050266722A1 (en) Board attachment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681577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23958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643641B2 (ja)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およびソケットと回路基板との接続構造
CN109075506B (zh) 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以及连接器
JP7300632B2 (ja) コネクタ接続体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05340001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