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5863B - 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5863B
CN108475863B CN201680077914.5A CN201680077914A CN108475863B CN 108475863 B CN108475863 B CN 108475863B CN 201680077914 A CN201680077914 A CN 201680077914A CN 108475863 B CN108475863 B CN 1084758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receptacle
power supply
side pow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79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5863A (zh
Inventor
上田纮己
吉冈公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连接器是一种通过使插座壳体和插头壳体嵌合,来使插座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接触,并且使插座侧电源用端子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接触的连接器。插座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插座壳体的长度方向配设,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上,相互接触的多个触点部沿着插座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而且,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上,设有三个片部,在三个片部的每一个上设有触点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连接器,已知有具备在插座主体配设多个插座侧端子的插座和在插头主体配设多个插头侧端子的插头的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插座和插头相互嵌合,来使对应的端子彼此接触导通,从而将连接了各端子的电路基板的电路图案彼此电连接。
这样,以往已知一种形成了多组相互电连接的插座侧端子和插头侧端子的组的连接器。
然而,虽然通常多组端子作为连接有信号线的信号用端子来使用,但有时也将多组端子的一部分组作为连接电源线的电源用端子来使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191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插座和插头,所述插座具有配设有插座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座壳体,所述插头具有配设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大致矩形的插头壳体。通过使所述插座壳体和所述插头壳体嵌合,所述插座侧信号用端子和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接触,并且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和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接触。所述插座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所述插座壳体的长度方向配设。在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上,相互接触的多个触点部沿着所述插座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上,形成了三个片部,在所述三个片部的每一个上,设有所述触点部。
本公开的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彼此的接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2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的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壳体的图。
图7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7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7C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7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图。
图9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侧剖视图。
图9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10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10C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10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侧剖视图。
图12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13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13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13C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13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第四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的图。
图15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的立体图。
图1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的图。
图18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壳体的立体图。
图19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壳体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壳体的图。
图2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21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21C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21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图。
图23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侧剖视图。
图23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24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一立体图。
图24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二立体图。
图24C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第三立体图。
图24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第四立体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图。
图26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侧剖视图。
图26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水平剖视图。
图27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27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27C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27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的第四立体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的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刚好在插头和插座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部位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和插座嵌合了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部位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刚好在插头和插座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部位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和插座嵌合了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部位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33A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彼此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是示意性地示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33B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彼此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是示意性地示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接触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3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的各端子和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座的各端子和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的各端子和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其他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3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座的各端子和电路图案的连接状态的其他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38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8B是图38A所示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后视图。
图38C是图38A所示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前述以往的连接器中,因为从电源线供给的电流比从信号线供给的电流大,所以在使用一部分的端子作为电源用端子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同时采用多个端子来作为一个电源用端子,确保所需的电流容量。
这样,在使对应的端子彼此接触导通的连接器中,优选进一步提高端子彼此的接触可靠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将连接器(插头壳体以及插座壳体)的长度方向作为X方向,连接器(插头壳体以及插座壳体)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作为Y方向,图29至图32中的连接器的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对于插座以及插头,将图29至图32所示的状态下的上侧作为上下方向上侧(表面侧),下侧作为上下方向下侧(背面侧)来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29至图3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的概要。
如图29至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具备相互嵌合的插头20和插座3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20具有配设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插头壳体21。另一方面,插座30具有配设有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插座壳体31。
而且,通过使插头壳体21和插座壳体31嵌合,来使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接触,并且使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接触。
另外,插头20装配在第二电路基板40上,插座30装配在第一电路基板60上。
因此,若使插头20和插座30嵌合,则装配了插头20的第二电路基板40和装配了插座30的第一电路基板60电连接。
具体地,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20安装在第二电路基板40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电连接至第二电路基板40上的电路图案41。作为该第二电路基板40,能够使用印刷布线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等。
此外,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座30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60上,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电连接至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电路图案61。作为该第一电路基板60,也能够使用印刷布线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等。
另外,假定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用于将作为智能电话等便携式终端的电子设备中的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然而,只要本发明的连接器用于电子设备,就可以用于任何部件彼此的电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14来说明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头20的结构。
如上所述,插头20具备插头壳体2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插头壳体21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在俯视下整体上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1至图6)。
而且,在插头壳体21中,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金属制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是与信号线电连接并用于传达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是与电源线电连接并用于供给电源的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头壳体21的一个长边,两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并排设置为相互分离。而且,由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并排设置的两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来构成插头侧端子群G1。
此外,也可以沿着插头壳体21的另一个长边,两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并排设置为相互分离。而且,也可以由在插头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并排设置的两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来构成插头侧端子群G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壳体21中,由沿着该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构成的插头侧端子群G1配置有两列(多列)。
此外,在一列插头侧端子群G1中,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配置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两端。换言之,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配设在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并且两个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配设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之间。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配设在更靠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外侧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该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提高插头壳体21的强度,并且用于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有的固定端子24a安装固定在上述第二电路基板40上。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6来说明插头壳体21的结构。
插头壳体21由板状壁部21a和沿着其周缘部连续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21b形成为一侧(图5的下侧)开口的大致箱状,且在周壁部21b的内侧形成有凹部21c(参照图1)。而且,在周壁部21b的外周侧下端,形成有倾斜为随着朝向外侧而位于上方(板状壁部21a侧)的锥部21d。该锥部21d形成在周壁部21b的长度方向壁部21e的长度方向两端以及周壁部21b的短边方向壁部21f的整个宽度方向Y上。即,在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两端,在短边方向壁部21f和与该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连续的长度方向壁部21e的长度方向端部,分别形成在俯视下(在背面观察下)大致U字状的锥部21d。
另外,相邻的端子彼此之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之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之间)的周壁部21b弯曲形成为R状(倒U字状)。
此外,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形成为比对置的两个长度方向壁部21e间的距离大,插头壳体21形成为整体上在俯视下呈大致I字状。
接下来,参照图7A至图7D、图8、图9A、图9B来说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结构。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金属成形制造,是导电体。而且,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22a。根部22a是通过焊料50固定在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上的部位。此外,由图29可知,根部22a的上表面相对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此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与根部22a连续的内侧部22b。内侧部22b弯曲的同时贯通插头壳体21的板状壁部21a和长度方向壁部21e的接合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延伸到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前端部。
而且,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内侧部22b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2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c由平坦状的进深面22g、与进深面22g的长度方向X的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22h以及与进深面22g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22i形成为大致四角锥台状。后述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该凹部22c。
进一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与内侧部22b的一端连续的前端部22d。前端部22d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前端的形状弯曲。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与前端部22d连续的被卡定部22e。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定部22e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中的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在遍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2e。
对比图29以及图30可知,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嵌入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时,该被卡定部22e比作为阶梯部的卡定部32d插入更深。因此,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时,被卡定部22e与卡定部32d抵接。也就是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被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卡定。因此,可抑制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拔出。也就是说,若仅施加小于给定值的外力,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不能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另一方面,若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大的外力,则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能够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也就是说,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以及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构成能够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解除互相的卡定的锁定机构。
被卡定部22e可以通过使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厚度一部分不同的母材的压制来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母材向厚度方向弯曲的成形来制造。
进一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经由被卡定部22e与前端部22d连续并沿着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延伸的外侧部22f。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长度方向壁部21e(周壁部21b)的外周突出设置的突出壁部21g,形成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外侧部22f前端的定位。
这样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能够通过将具有给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弯曲成形来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嵌件成形配设在插头壳体21中。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压入插头壳体21中,来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配设在插头壳体21中。
接下来,参照图10A至图10D、图11、图12A、图12B来说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结构。
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通过金属成形制造,是导电体。而且,该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23a。根部23是通过焊料50固定在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上的部位。此外,由图31可知,根部23a的上表面相对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此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与根部23a连续的内侧部23b。内侧部23b弯曲的同时贯通插头壳体21的板状壁部21a和长度方向壁部21e的接合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延伸到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前端部。
而且,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内侧部23b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3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3c由平坦状的进深面23g、与进深面23g的长度方向X的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23h以及与进深面23g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23i形成为大致四角锥台状。后述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该凹部23c。
进一步,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与内侧部23b的一端连续的前端部23d。前端部23d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前端的形状弯曲。
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与前端部23d连续的被卡定部23e。对比图31以及图32可知,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嵌入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时,被卡定部23e比作为阶梯部的卡定部33d插入更深。因此,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时,被卡定部23e与卡定部33d抵接。也就是说,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被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卡定。因此,可抑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拔出。也就是说,若仅施加小于给定值的外力,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不能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另一方面,若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大的外力,则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能够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也就是说,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构成能够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解除互相的卡定的锁定机构。
被卡定部23e可以通过使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厚度一部分不同的母材的压制来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母材向厚度方向弯曲的成形来制造。
进一步,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经由被卡定部23e与前端部23d连续且沿着长度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延伸的外侧部23f。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长度方向壁部21e(周壁部21b)的外周突出设置的突出壁部21h,形成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外侧部23f前端的定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侧剖面形状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侧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参照图9A以及图12A)。
此外,如上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配设。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形成为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比沿着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窄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相比,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更窄。
这样,因为增宽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中的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所以在根部23a的长度方向X中央部,形成呈切为凹状的形状的凹部23j。通过形成该凹部23j,能够抑制根部23a的突出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增长与根部23a的电路图案接触的轮郭线的长度。此外,能够使轮郭线的形状成为更复杂的形状。通过这样做,与不形成凹部23j的情况相比,通过焊料50将宽度宽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固定在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上时的、通过焊料50对根部23a和电路图案41的固定强度变高。
此外,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内侧部23b的内侧表面上,沿着长度方向X,形成有三个凹部23c,后述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三个圆弧状突起部33k分别嵌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定部23e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中的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在遍及宽度宽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3e。通过这样做,能够提高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的锁定力。此外,在反复进行插头20以及插座30的插拔时,因为被卡定部23e难以磨损,所以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这样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能够通过将具有给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弯曲成形来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通过嵌件成形配设在插头壳体21中。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压入插头壳体21中,来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配设在插头壳体21中。
接下来,参照图13A至图13D以及图14来说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结构。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一样通过金属成形制造。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备从插头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固定端子24a。固定端子24a是通过焊料50固定在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上的部位。此外,固定端子24a的上表面也相对于插头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此外,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备与固定端子24a连续的内侧部24b。在该内侧部24b,形成在长度方向X的一侧开口的切口24c。通过将这样的切口24c形成在内侧部24b,能够使插头壳体21和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更为密接,能够更加提高插头壳体21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通过嵌件成形配设在插头壳体21中。另外,通过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压入插头壳体21中,来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配设在插头壳体21中。
接下来,使用图15至图28来说明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座30的结构。
如上所述,插座30具备插座壳体3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插座壳体31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在俯视下整体上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15至图20)。
而且,在插座壳体31中,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金属制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是与信号线电连接并用于传达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是与电源线电连接并用于供给电源的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座壳体31的一个长边,两个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和两个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并排设置为相互分离。而且,由在插座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并排设置的两个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两个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来构成插座侧端子群G2。
此外,沿着插座壳体31的另一个长边,两个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和两个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也并排设置为相互分离。而且,也由在插座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并排设置的两个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两个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来构成插座侧端子群G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壳体31中,由沿着该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配设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构成的插座侧端子群G2配置有两列(多列)。
此外,在一列插座侧端子群G2中,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分别配置在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两端。换言之,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配设在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并且两个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配设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之间。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比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配设在更靠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外侧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
另外,在使插头20和插座30嵌合时,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配设在插座壳体31中,使得分别与对应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接触。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该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提高插座壳体31的强度,并且用于将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具有的固定端子34d安装固定在上述第一电路基板60上。
接下来,参照图18至图20来说明插座壳体31的结构。
插座壳体31由板状壁部31a和沿着其周缘部连续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31b形成为一侧(图15的上侧)开口的大致箱状。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壁部31a的中央部,大致矩形的岛部31c从周壁部31b隔开给定间隔而形成。而且,在这些周壁部31b和岛部31c之间,形成有用于嵌合插头20的周壁部21b的大致框状的嵌合槽部31d。另外,岛部31c嵌合到凹部21c中。
此外,因为在嵌合槽部31d,嵌合有短边方向壁部21f以及长度方向壁部21e,所以嵌合槽部31d形成为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的宽度较宽。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31b的内周侧上端,形成有倾斜为随着朝向内侧而位于下方(板状壁部31a侧)的锥部31e。该锥部31e形成在周壁部31b的长度方向壁部31h的长度方向两端以及周壁部31b的短边方向壁部31i。此外,在相邻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之间的周壁部31b也形成有锥部31e。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锥部31e形成在遍及周壁部31b的几乎整周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壳体31中,收容有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形成为贯通板状壁部31a(参照图18至图20)。此外,在插座壳体31中,收容有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形成为贯通板状壁部31a。
插座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通过在长度方向壁部31h将插座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j形成为与嵌合槽部31d连通,并且在岛部31c将插座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m形成为与嵌合槽部31d连通来形成。
此外,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通过在长度方向壁部31h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k形成为与嵌合槽部31d连通,并且在岛部31c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n形成为与嵌合槽部31d连通来形成。
而且,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分别从插座壳体31的背面侧压入插座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
接下来,参照图21A至图21D、图22、图23A、图23B来说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结构。
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通过金属成形制造,是导电体。而且,该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从插座壳体3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32a。根部32a是通过焊料70固定在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上的部位。此外,根部32a的下表面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并位于与插座壳体31的底面(板状壁部31a的背面)相同的平面内。
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从根部32a上升并延伸以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上升部32b。上升部32b从根部32a弯曲并进入插座侧信号用端子收容凹部31j内,沿着长度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延伸。
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其一端与上升部32b的上端连续的反转U字状部32c。反转U字状部32c具有字母“U”配置为上下颠倒的形状。另外,反转U字状部32c具有前端面32n和与该前端面32n的长度方向X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32p,且形成为在水平剖面视下突出为大致梯形形状的突状(参照图23B)。
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与反转U字状部32c的另一端连续的卡定部32d。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32d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中的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在遍及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的卡定部32d。
如上所述,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时,该卡定部32d作为抑制被卡定部22e的移动的部分而发挥功能。也就是说,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抵接,并能够卡定被卡定部22e。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构成能够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解除互相的卡定的锁定机构。
卡定部32d可以通过使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厚度一部分不同的母材的压制来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母材向厚度方向弯曲的成形来制造。
此外,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与卡定部32d连续并与上升部32b几乎平行地延伸的下降部32e。
而且,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与下降部32e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圆弧状部32f。
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与第一圆弧状部32f连续的对置部32z。对置部32z包含接下来说明的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第二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对置部32z具体为如下所述。
对置部32z具备与圆弧状部32f的下端连续的平坦部32g。如图29所示,平坦部32g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以远离下降部32e。然而,平坦部32g可以不必平行于主表面M。平坦部32g设为用于增大后述的弹簧部的弹簧长度。
如图29所示,对置部32z具备与平坦部32g连续并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在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部32h。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第一倾斜部32h延伸以远离下降部32e。第一倾斜部32h与第二圆弧状部32i连续。第二圆弧状部32i是突出以远离下降部32e的弯曲部。第二圆弧状部32i与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在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2j连续。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第二倾斜部32j延伸以接近下降部32e。因此,第二倾斜部32j位于第一倾斜部32h的上方。
如图29所示,对置部32z具备其一端与第二倾斜部32j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圆弧状突起部32k具有前端面32r和与该前端面32r的长度方向X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32s,并形成为在水平剖面视下突出为大致梯形形状的突状(参照图26B)。
如图29所示,该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另一端与前端部32m连续。前端部32m与第二倾斜部32j几乎平行地延伸。由图29以及图30可知,对置部32z(32g、32h、32i、32j、32k、32m)与圆弧状部32f的下端连续,并整体上与下降部32e对置。
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20和插座30嵌合时,如图30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入反转U字状部32c和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此时,下降部32e、圆弧状部32f、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成为一体,作为弹簧部发挥作用。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凸部插入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凹部,则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弹性变形。由此,下降部32e以及反转U字状部32c这两个部分和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定部22e比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定部32d插入更靠下方。由此,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
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嵌合的状态下,在产生了弹性变形的弹簧部生成恢复力。通过该恢复力,圆弧状突起部32k将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分别相对于下降部32e以及反转U字状部32c按压。由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被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夹持。此时,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分别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反转U字状部32c、下降部32e以及圆弧状突起部32k接触。
具体地,如图29至图33A、图33B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前端部22d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下降部32e接触。即,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1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1相互接触。
此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与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接触。即,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相互接触。
这样,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触点部R1以及触点部R2)接触。因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相互接触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中的任意一个触点部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形成有凹部22c。而且,作为另一个触点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在凹部22c中的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两端部接触。
具体地,如图33A所示,在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凹部22c时,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前端面32r和倾斜面32s的边界部分分别与倾斜面22h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与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以两点(触点C1以及触点C2)接触。
另外,起因于弹簧部的弹性变形,除触点部R1、触点部R2以外,也有平坦部32g和第一倾斜部32h的边界部与第一电路基板60在触点部R5接触的情况。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接触。然而,本发明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例如也可以仅在插头侧信号用端子的内侧面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的对置部的一个触点接触。
另外,如图23A所示,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包括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和与该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连接设置的自由端部(32k,32m)。而且,在自由端部(32k,32m)的圆弧状突起部32k,设有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
这样,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且在该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连接设置了设有触点部R2的自由端部(32k、32m)。
这样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能够通过将具有给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弯曲成形来形成。
此外,在组装插座30时,通过从插座壳体31的背面侧(图15的下侧)插入(压入)插座侧信号用端子收容部31f,从而将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装配在插座壳体31中。
另外,也可以进行将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嵌件成形在插座壳体31中等,来将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配设在插座壳体31中。
接下来,参照图24A至图24D、图25、图26A、图26B来说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结构。
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通过金属成形制造,是导电体。而且,该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从插座壳体3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33a。根部33a是通过焊料70固定在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上的部位。此外,根部33a的下表面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并位于与插座壳体31的底面(板状壁部31a的背面)相同的平面内。
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从根部33a上升并延伸以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上升部33b。上升部33b从根部33a弯曲并进入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k内,沿着长度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延伸。
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其一端与上升部33b的上端连续的反转U字状部33c。反转U字状部33c具有字母“U”配置为上下颠倒的形状。另外,反转U字状部33c具有前端面33r和与该前端面33r的长度方向X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33s,并形成为在水平剖面视下突出为大致梯形形状的突状(参照图26B)。
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与反转U字状部33c的另一端连续的卡定部33d。如上所述,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时,该卡定部33d作为抑制被卡定部23e的移动的部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抵接,并能够卡定被卡定部23e。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构成能够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解除互相的卡定的锁定机构。
卡定部33d可以通过使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厚度一部分不同的母材的压制来制造,但也可以通过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母材向厚度方向弯曲的成形来制造。
此外,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与卡定部33d连续并与上升部33b、几乎平行的延伸下降部33e。
而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与下降部33e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圆弧状部33f。
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与第一圆弧状部33f连续的对置部33z。对置部33z包含接下来说明的平坦部33g、第一倾斜部33h、第二圆弧状部33i、第二倾斜部33j、圆弧状突起部33k以及前端部33m。对置部33z具体为如下所述。
对置部33z具备与圆弧状部33f的下端连续的平坦部33g。如图31所示,平坦部33g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以远离下降部33e。然而,平坦部33g可以不必平行于主表面M。平坦部33g设为用于增大后述的弹簧部的弹簧长度。
如图31所示,对置部33z具备平坦部33g与连续并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在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部33h。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第一倾斜部33h延伸以远离下降部33e。第一倾斜部33h与第二圆弧状部33i连续。第二圆弧状部33i是突出以远离下降部33e的弯曲部。第二圆弧状部33i与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在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3j连续。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第二倾斜部33j延伸以接近下降部33e。因此,第二倾斜部33j位于第一倾斜部33h的上方。
如图31所示,对置部33z具备其一端与第二倾斜部33j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圆弧状突起部33k具有前端面33v和与该前端面33v的长度方向X两侧连接设置的倾斜面33w,并形成为在水平剖面视下突出为大致梯形形状的突状(参照图26B)。
如图31所示,该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c。圆弧状突起部33k的另一端与前端部33m连续。前端部33m与第二倾斜部33j几乎平行地延伸。由图31以及图32可知,对置部33z(33g、33h、33i、33j、33k、33m)与圆弧状部33f的下端连续,并整体上与下降部33e对置。
本实施方式中,插头20和插座30嵌合时,如图32所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插入反转U字状部33c和圆弧状突起部33k之间。此时,下降部33e、圆弧状部33f、平坦部33g、第一倾斜部33h、圆弧状部33i、第二倾斜部33j、圆弧状突起部33k以及前端部33m成为一体,作为弹簧部发挥作用。若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凸部插入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凹部,则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弹性变形。由此,下降部33e以及反转U字状部33c这两个部分和圆弧状突起部33k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插入更靠下方。由此,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c。
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嵌合的状态下,在产生了弹性变形的弹簧部生成恢复力。通过该恢复力,圆弧状突起部33k将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相对于下降部33e以及反转U字状部33c按压。由此,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被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夹持。此时,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反转U字状部33c、下降部33e以及圆弧状突起部33k接触。
具体地,如图31至图33A、图33B所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前端部23d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下降部33e接触。即,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3相互接触。
此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c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接触。即,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相互接触。
这样,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以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触点(触点部R3以及触点部R4)接触。因此,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侧剖面形状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侧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参照图23A以及图26A)。
此外,如上所述,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沿着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配设。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形成为沿着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比沿着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窄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相比,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更窄。
这样,因为增宽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中的沿着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所以在根部33a的长度方向X中央部,形成呈切为凹状的形状的凹部33n。通过形成该凹部33n,能够抑制根部33a的突出量的增加,并且能增长与根部33a的电路图案接触的轮郭线的长度。此外,能够使轮郭线的形状成为更复杂的形状。通过这样做,与不形成凹部33n的情况相比,通过焊料70将宽度宽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固定在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固定时的、通过焊料70对根部33a和电路图案61的固定强度增大。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33d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中的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在遍及宽度宽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的卡定部33d。通过这样做,能够提高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定部23e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定部33d的锁定力。此外,在反复进行插头20以及插座30的插拔时,因为卡定部33d难以磨损,所以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包含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和与该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接设置的自由端部(33k、33m)。而且,在自由端部(33k、33m)的圆弧状突起部33k,设有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
这样,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且在该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接设置了设有触点部R4的自由端部(33k、33m)。
而且,三个片部35、36、37至少形成在自由端部(33k、33m)。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的一部分形成两个呈切为带状的形状的槽部33t,来设置三个片部35、36、37。
三个片部35、36、37具有挠性,且能够分别单独地挠曲。
而且,在三个片部35、36、37的每一个上,设有触点部R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上,设有相互接触的多个触点部R4。具体地,沿着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将触点部R4设置在三个位置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33t的进深部33u位于下降部33e的中途。即,槽部33t的进深部33u位于比卡定部33d更靠自由端部(33k、33m)侧。
通过这样做,在不减少卡定部33d的锁定力的情况下,能够使自由端部(33k、33m)具有弹性。
另外,三个片部35、36、37的分支开始的点(各槽部33t的进深部33u的位置)也可以位于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的任意位置。
例如,如图38A至图38C所示,能够将槽部33t的进深部33u形成到反转U字状部33c(形成到反转U字状部33c和上升部33b的边界附近)。此时,三个卡定部33d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宽度方向(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上并排设置。
此外,在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n,形成有两个分隔壁31r。而且,在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插入(压入)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时,将分隔壁31r插入槽部33t,抑制了三个片部35、36、37相互干扰。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相互接触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中的任意一个触点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形成有凹部23c。而且,作为另一个触点部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在凹部23c中的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两端部接触。
具体地,如图33B所示,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凹部23c时,圆弧状突起部33k的前端面33v和倾斜面33w的边界部分分别与倾斜面23h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以两点(触点C1以及触点C2)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长度方向X分离而形成的三个位置处的触点部R4的任意一个均以两点(触点C1以及触点C2)接触。
另外,起因于弹簧部的弹性变形,除触点部R3、触点部R4以外,也有平坦部33g和第一倾斜部33h的边界部与第一电路基板60在触点部R5接触的情况。
这样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能够通过将具有给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弯曲成形来形成。
此外,在组装插座30时,通过从插座壳体31的背面侧(图15的下侧)插入(压入)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收容部31g,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装配在插座壳体31中。
另外,也可以进行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嵌件成形在插座壳体31中等,来将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装配在插座壳体31中。
接下来,参照图27A至图27D以及图28来说明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结构。
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能够通过对保持金属件板进行折弯形成来形成,并具备在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侧板部34a和使侧板部34a的下侧朝长度方向X中央侧折弯为大致直角的底板部34c,所述保持金属件板通过对给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加压(press)成形来形成。而且,通过使底板部34c的两端部从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两侧向外侧突出,来形成作为固定端子34d的第一固定端子34j。
在侧板部34a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形成有使侧板部34a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朝向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X中央侧折弯为大致直角的延伸部34b。而且,在该延伸部34b的延伸方向的终端部34g,设有朝下方延伸并由焊料70固定在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作为固定端子34d的第二固定端子34k。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附近配置的第一固定端子34j以及第二固定端子34k形成的固定端子的组在连接器10的一对长边的各个长度方向X的两端与插座侧端子群G2并排设置,合计设置有四组。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具有固定在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第一固定端子34j和不同于该第一固定端子34j形成并固定在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第二固定端子34k。而且,该第二固定端子34k从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延伸部34b延伸出来。
此时,第二固定端子34k设置在离成为组的第一固定端子34j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上的路程(沿着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表面的距离)成为最大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通过嵌件成形装配(配设)在插座壳体31中。此时,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座壳体31露出。
即,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座壳体31的外表面31s露出。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31b以及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s的一部分和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壁面34e的一部分成为大致齐平的状态。换言之,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与插座壳体31一体成形,使得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壁面34e的一部分以大致齐平的状态露出在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s。
具体地,侧板部34a的外表面34f的上部以相对于延伸到插座壳体31的X方向(长度方向)最外端的侧面(长度方向的端面)31t齐平的状态露出。此外,延伸部34b的外壁面34e(外表面34h)以相对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长度方向壁部31h的侧面31s)齐平的状态露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沿着插座壳体31的侧面31t以及底面31u中的至少一个面露出。
另外,虽然底板部34c的外表面34i不以相对于插座壳体31的底面31u(外表面31s)齐平的状态露出,但也能够使底板部34c的外表面34i以相对于插座壳体31的底面31u(外表面31s)齐平的状态露出。此外,不必使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外壁面34e露出在周壁部31b的外表面(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s、长度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此外,即使在使其露出的情况下,不必使其以相对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s、长度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齐平的状态露出。
而且,如图30以及图32所示,通过将插头壳体21的周壁部21b插入插座壳体31的嵌合槽部31d并与之嵌合,从而插头20与插座30嵌合。
另外,在使插头20与插座30嵌合时,例如,能够使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一端侧的长边部分上形成的锥部31e和锥部21d重叠,并向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偏移的同时使其嵌合。以这种方式,能够使锥部31e以及锥部21d作为引导部发挥作用,并能够更容易地使插头20与插座30嵌合。
而且,在使插头20与插座30嵌合的状态下,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1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1相互接触。
此外,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触点部R2以及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触点部R2相互接触。
而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3相互接触。
此外,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相互接触。
其结果,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和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电连接,并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电连接。
这样,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61和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41相互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使插头20和插座30脱离时,将这两者向剥落方向拔去。然后,阶梯状的卡定部32d和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2e相对滑动,并且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弹性变形,卡定部33d和被卡定部23e的卡定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2k向凹部22c的嵌入也被解除。
此外,阶梯状的卡定部33d和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3e相对滑动,并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弹性变形,卡定部33d和被卡定部23e的卡定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3k向凹部23c的嵌入也被解除。
这样,能够使插头20和插座30分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在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该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以及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提高插头壳体21以及插座壳体31的强度,并且分别用于安装固定在上述电路基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固定端子24a焊接在第二电路基板40上,从而插头20牢固地与第二电路基板40结合。
此外,通过将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固定端子34d焊接在第一电路基板60上,从而插座30牢固地与第一电路基板60结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与各电路基板牢固地结合的插头20和插座30相互嵌合。由此,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接触导通,并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接触导通,能够将各电路基板的电路图案彼此电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34至图37来说明各端子以及各保持金属件的对电路图案的固定构造。另外,各端子以及各保持金属件的对电路图案的固定构造不限于图34至图37的构造。
如图34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能够固定在电路图案41上。
对于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来说,根部22a分别用焊料50固定在信号用的电路图案41a上。
另一方面,对于长度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来说,根部23a用焊料50固定在共用的电路图案41b上。而且,对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来说,固定端子24a也用焊料50固定在共用的电路图案41b上。
这样,在图34中,固定端子24a和根部23a被焊接到共用的电路图案41b。
进一步,在图34中,相邻配置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被焊接到共用的电路图案41b。即,相邻配置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3和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共享电路图案41b。
因此,长度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经由长度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41b以及长度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电连接。此外,长度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也经由长度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41b以及长度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电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35所示,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能够固定在电路图案61上。
对于中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来说,根部32a分别用焊料70固定在信号用的电路图案61a上。
对于长度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来说,根部33a用焊料70固定在共用的电路图案61b上。而且,对于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来说,固定端子34d也用焊料70固定在共用的电路图案61b上。
这样,在图35中,固定端子34d和根部33a被焊接到共用的电路图案61b。
进一步,在图35中,相邻配置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和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被焊接到共用的电路图案61b。因此,长度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经由长度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61b以及长度方向X的一侧配设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电连接。此外,长度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两个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也经由长度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电路图案61b以及长度方向X的另一侧配设的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电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成为组的第一固定端子34j以及第二固定端子34k被焊接到焊接了根部33a的电路图案61b。
此外,如图36所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能够固定在电路图案41上。
对于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来说,根部22a分别用焊料50固定在信号用的电路图案41a上。
此外,对于长度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来说,根部23a用焊料50固定在电源用的电路图案41c上。
而且,对于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来说,固定端子24a用焊料50固定在金属件固定用的电路图案41d上。
这样,在图36中,分别使固定端子24a和根部23a焊接到另外的电路图案41。
另一方面,如图37所示,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也能够固定在电路图案61上。
对于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来说,根部32a分别用焊料70固定在信号用的电路图案61a上。
此外,对于长度方向X的两侧配设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来说,根部33a用焊料70固定在电源用的电路图案61c上。
而且,对于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来说,固定端子34d用焊料70固定在金属件固定用的电路图案61d上。
这样,在图37中,分别将固定端子34d和根部33a焊接到另外的电路图案61。
而且,选择图34和图36的任意个作为插座侧的固定构造,选择图35和图37的任意一个作为插头侧的固定构造,通过各自组合,能够获得连接器10的对电路图案的固定构造。
以上,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插座30和插头20,插座30具有配设有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大致矩形的插座壳体31,插头20具有配设有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大致矩形的插头壳体21。
而且,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沿着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配设,且具有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窄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
以这种方式,与同时采用相互分离配置的多个端子作为电源用端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死空间形成,因此能够使插座30的长度方向X小型化。
此外,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的剖面形状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其结果,部件加工性提高,并且组装加工性提高。
此外,在插座壳体31中,配置有多列包含沿着该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配设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插座侧端子群G2。
以这种方式,能够使端子的剖面积增加,因此能够使电流容量增加。
此外,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卡定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阶梯状的卡定部33d,卡定部33d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中的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
其结果,在能够提高锁定力的基础上,因为在反复插拔时难以磨损,所以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此外,具有比插座侧信号用端子32配设在更靠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外侧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
以这种方式,因为发热量大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在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的外侧,所以能够更加提高散热效率。
此外,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相互接触的触点部R4沿着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设置多个。
以这种方式,能够使端子的接触可靠性提高,并且实现接触电阻的减少。
此外,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形成有三个片部35、36、37,且在三个片部35、36、37的每一个上设有触点部R4。
通过这样做,能够使端子的接触可靠性提高,并且实现接触电阻的减少。
此外,三个片部35、36、37具有挠性,且能够分别单独地挠曲。
通过这样做,能够使端子的接触可靠性提高,并且实现接触电阻的减少。
此外,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在该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接设置有设置了触点部R4的自由端部(33k、33m)。而且,三个片部35、36、37至少形成在自由端部(33k、33m)。
通过这样做,能够更加提高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在相互接触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中的任意一个触点部(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触点部R4),形成有凹部23c。而且,另一个触点部(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触点部R4)在凹部23c中的插座壳体31的长度方向X两端部(触点C1、C2)接触。
通过这样做,能够更加提高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在插座壳体31中,配设有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且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至少一部分(34a、34b、34c)沿着插座壳体31的外表面31s露出。
通过这样做,能够实现插座壳体的小型化,并且将插座壳体和插座侧保持金属件更牢固地固定。
进一步,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沿着插座壳体31的侧面31t以及底面31u中的至少一个面露出。
因此,能够实现插座壳体的小型化,并且将插座壳体和插座侧保持金属件更牢固地固定。
此外,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通过嵌件成形配设在插座壳体31中。
其结果,在能够将插座壳体和插座侧保持金属件更牢固地固定的基础上,与压入的情况相比,因为能够使插座壳体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能够提高散热性。
此外,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具有焊接到第一电路基板60上形成的电路图案61的固定端子34d。而且,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焊接到第一电路基板60上形成的电路图案61的根部33a。而且,固定端子34d和根部33a焊接到共用的电路图案61b。
以这种方式,固定有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的电路图案也能够作为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发出的热量的散热板来利用,能够更加提高散热性。
此外,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和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相邻配置。
以这种方式,在能够提高散热性的基础上,能够抑制电路图案的布线形状复杂化。
此外,固定端子34d具有第一固定端子34j和与该第一固定端子34j不同地形成的第二固定端子34k。
因此,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插座侧保持金属件34和第一电路基板60。
此时,若第一固定端子34j以及第二固定端子34k焊接到焊接有根部33a的电路图案61b,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此外,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沿着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配设,且具有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宽度比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窄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
以这种方式,与同时采用相互分离配置的多个端子作为电源用端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死空间形成,因此能够使插头20的长度方向X小型化。
此外,因为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的剖面形状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剖面形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所以部件加工性提高,并且组装加工性提高。
此外,在插头壳体21中,配置有多列包含沿着该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的插头侧端子群G1。
其结果,能够使端子的剖面积增加,因此能够使电流容量增加。
此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卡定于插座侧电源用端子33的阶梯状的被卡定部23e,被卡定部23e从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中的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
其结果,在能够提高锁定力的基础上,因为在反复插拔时难以磨损,所以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此外,具有比插头侧信号用端子22配设在更靠插头壳体21的长度方向X的外侧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这样,通过将发热量大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配置在插头壳体的长度方向外侧,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性。
此外,在插头壳体21中,配设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而且,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具有焊接到第二电路基板40上形成的电路图案41的固定端子24a。此外,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具有焊接到第二电路基板40上形成的电路图案41的根部23a。而且,固定端子24和根部23a焊接到共用的电路图案41b。
以这种方式,固定有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的电路图案也能够作为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发出的热量的散热板来利用,能够更加提高散热性。
此外,插头侧保持金属件24和插头侧电源用端子23相邻配置。
以这种方式,在能够提高散热性的基础上,能够抑制电路图案的布线形状复杂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插头20形成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该插头20的中心成为点对称,并且插座30形成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该插座30的中心成为点对称(不具有极性的连接器)。
然而,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极性的连接器(在旋转180度时,不成为相同的形状的连接器)。
此外,在使插头20和插座30嵌合的状态下,也能够设为插头侧保持金属件和插座侧保持金属件卡合的构成。
此外,也能够适当变更插座壳体、插头壳体、其他细节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 连接器
20 插头
21 插头壳体
22 插头侧信号用端子
22a 根部
22c 凹部
22e 被卡定部
23 插头侧电源用端子
23a 根部
23c 凹部
23e 被卡定部
24 插头侧保持金属件
24a 固定端子
30 插座
31 插座壳体
31s 外表面
31t 侧面
31u 底面
32 插座侧信号用端子
32a 根部
33 插座侧电源用端子
33a 根部
35 片部
36 片部
37 片部
34 插座侧保持金属件
34d 固定端子
34j 第一固定端子
34k 第二固定端子
34e 外壁面
34f 外表面
40 第二电路基板
41 电路图案
50 焊料
60 第一电路基板
61 电路图案
70 焊料
R1~R5 触点部
C1、C2 触点
X 长度方向
Y 短边方向(宽度方向)
Z 上下方向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插座和插头,所述插座具有大致矩形的插座壳体、所述插座壳体中配设的插座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座壳体中配设的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所述插头具有大致矩形的插头壳体、所述插头壳体中配设的插头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头壳体中配设的插头侧电源用端子,其中,
通过使所述插座壳体和所述插头壳体嵌合,所述插座侧信号用端子和所述插头侧信号用端子接触,并且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和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接触,
所述插座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沿着所述插座壳体的长度方向配设,
在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上,相互接触的多个触点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
在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上,形成有三个片部,
在所述三个片部上,分别设有所述多个触点部,
所述三个片部具有挠性,且能够分别单独地挠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插座壳体中,配置有包含多个列的插座侧端子群,所述多个列分别包含沿着所述长度方向配设的所述插座侧信号用端子以及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具有U字状部,在所述U字状部的一端,连接设置了设有所述多个触点部的自由端部,
所述三个片部至少形成在所述自由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相互接触的所述插座侧电源用端子的触点部以及所述插头侧电源用端子的触点部中的任意一个触点部,形成了凹部,另一个触点部在所述凹部中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任意一个触点部接触。
5.一种插座,用于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6.一种插头,用于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CN201680077914.5A 2016-02-05 2016-12-27 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Active CN108475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1136 2016-02-05
JP2016021136A JP6712799B2 (ja) 2016-02-05 2016-02-05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PCT/JP2016/005235 WO2017134719A1 (ja) 2016-02-05 2016-12-27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863A CN108475863A (zh) 2018-08-31
CN108475863B true CN108475863B (zh) 2020-11-27

Family

ID=5949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7914.5A Active CN108475863B (zh) 2016-02-05 2016-12-27 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6723B2 (zh)
JP (1) JP6712799B2 (zh)
CN (1) CN108475863B (zh)
DE (1) DE112016006364T5 (zh)
TW (1) TWI710170B (zh)
WO (1) WO20171347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9802B2 (ja) * 2017-09-04 2021-11-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1625950S (zh) * 2018-06-22 2019-03-04
JP7407389B2 (ja) * 2019-08-02 2024-01-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セット並びにコネクタセットの抜去方法
JP7411882B2 (ja) * 2019-08-08 2024-0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202135386A (zh) * 2019-12-28 2021-09-16 日商愛伯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及連接器單元
JP7454995B2 (ja) * 2020-05-11 2024-03-2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9427A (en) * 1991-09-23 1992-08-18 Amp Incorporated Planar array connector and flexible contact therefor
JP2004111081A (ja) * 2002-09-13 2004-04-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N1744387A (zh) * 2004-08-30 2006-03-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多极连接器
CN104916936A (zh) * 2015-04-16 2015-09-16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19144A (ja) 2003-06-25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N100470964C (zh) * 2005-12-27 2009-03-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160347933A9 (en) * 2009-08-13 2016-12-0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igmented polyimide films and methods thereto
JP5638026B2 (ja) * 2012-05-01 2014-12-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3794915B (zh) * 2012-10-30 2016-06-15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JP6396695B2 (ja) * 2014-06-20 2018-09-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状端子
JP6327973B2 (ja) * 2014-06-30 2018-05-23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051242B2 (ja) * 2014-07-16 2016-12-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73990B2 (ja) * 2014-08-07 2019-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JP6712794B2 (ja) * 2014-08-07 2020-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9427A (en) * 1991-09-23 1992-08-18 Amp Incorporated Planar array connector and flexible contact therefor
JP2004111081A (ja) * 2002-09-13 2004-04-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N1744387A (zh) * 2004-08-30 2006-03-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多极连接器
CN104916936A (zh) * 2015-04-16 2015-09-16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863A (zh) 2018-08-31
JP6712799B2 (ja) 2020-06-24
TW201801404A (zh) 2018-01-01
US10566723B2 (en) 2020-02-18
TWI710170B (zh) 2020-11-11
DE112016006364T5 (de) 2018-10-18
WO2017134719A1 (ja) 2017-08-10
US20180323527A1 (en) 2018-11-08
JP2017139198A (ja) 2017-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5863B (zh) 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
CN106575831B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CN110165446B (zh) 插口件
CN109768401B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口件
CN109075475B (zh) 连接器、插头件以及插口件
KR20180077069A (ko) 전기 커넥터
JP6681577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CN109075506B (zh) 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以及连接器
JP6643641B2 (ja)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およびソケットと回路基板との接続構造
JP623958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