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4171C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14171C CN1314171C CNB038008750A CN03800875A CN1314171C CN 1314171 C CN1314171 C CN 1314171C CN B038008750 A CNB038008750 A CN B038008750A CN 03800875 A CN03800875 A CN 03800875A CN 1314171 C CN1314171 C CN 131417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protuberance
- binding post
- socket
-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lephon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由便携式电话或数码相机等移动设备中使用的小型插座(1)和插头(2)构成,在插座(1)侧配设的触点(4)中设置用于和配设在插头(2)侧的接线柱(6)滑动接触的接触凸部(44)以及当接触凸部(44)和接线柱(6)接触时用于产生接触压的板簧部(42)。接线柱(6)设有凹部(63),以便当插座(1)和插头(2)结合时,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滑动接触的接触部(61)以及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接触部(61)中。即使插座(1)侧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或插头(2)侧的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附着有异物,当接触凸部(44)在接触部(61)上滑动时,因为附着的异物落入凹部(63)中,所以异物夹在接触凸部(44)和接触部(61)之间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具有例如在便携式电话或数码相机等便携式机器中,用于电连接电路基板彼此之间或电子部件和电路基板的插座和插头。
背景技术
至今,用于把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多个电路基板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器被实用化了。特别是,在便携式电话等移动机器中,由于机器的小型化和薄型化,要求连接器也要小型化和薄型化。另一方面,由于机器的高功能化,向电路基板上安装电子部件的安装密度变得越来越高,构成连接器的触点的排列数增加,各触点的宽度和排列间距变得非常狭小。而且,在折叠式的便携式电话中,以铰链部分为界,安装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至少被分割成2个,而且,为了连接这些电路基板,在铰链部分使用弹性的电路基板。因此,电连接电路基板彼此之间或电子部件和电路基板的连接器的用途进一步扩大了。
把这些电路基板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器由安装在一个电路基板上的插座和安装在另一个电路基板上的插头构成,通过插座和插头的结合,使连接器电连接。
例如,参考图20说明特开2002-008753号公报中所示的以往连接器。图20示出了插座100和插头200结合的状态。
插座100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具备插座主体110和多对金属制触点120,该插座主体110设有供插头200嵌入的插槽111的;该金属制触点120分别保持在插槽111两侧壁中。触点120具有通过焊接表面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端子部121;保持部122,具有大致呈U字状的截面,压入凹部111的两侧壁中;板簧部123,使保持部122的延长部分向端子部121的相对侧大致呈U字状的弯曲而成。板簧部123在图20的左右方向上可弯曲。而且,在板簧部123中设置接触凸部124,所述接触凸部124向保持部122的相对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
插头200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具备插头主体210和多对金属制接线柱220,该插头主体210的高度与插座100的插座主体110的插槽111的高度相同;该接线柱220分别保持在插头主体210两侧部。接线柱220具有端子部221和接触部222,该端子部221通过焊接表面安装在电路基板上;该接触部222弯曲成大致垂直于端子部221,沿插头主体210的侧面被保持。接线柱220本身无法在图20中的左右方向挠曲,通过插入成形被固定成一体,以便贯通从插头主体220的两侧面向外突出的凸缘211。在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与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滑动接触的面上形成有阻挡凸部223。
在使插座100和插头200结合时,相对地,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与接线柱220的阻挡凸部223接触,,且接触凸部124进一步越过阻挡凸部223。这时,触点120的板簧部123弹性变形,因此,相互压接插座100和插头200所需的负荷增加。当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越过接线柱220的阻挡凸部223时,触点120的板簧部123由于弹性而复归,相互压接插座100和插头200所需的负荷减少。通过该负荷的急剧变化等,操作者可以得到“啪哒”的感觉。
在插座100和插头200结合的状态下,即使在拔脱插座100和插头200的方向上施加了力,但由于接线柱220的阻挡凸部223和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接触而产生阻力,所以插座100和插头200不容易拔脱。
再者,当插座100和插头200结合时,如果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和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之间夹有异物,则会导致触点120和接线柱220接触不良。引起接触不良的异物主要是在插座100和插头200结合之前附着在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或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上的物质。
如果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的长度足够长,则即使在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或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上附着了异物,当结合插座100和插头200时,通过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在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上的滑动,由接触凸部124把异物推向前方而除去异物,因此,异物不会夹在接触凸部124和接触部222之间,大幅降低了触点120和接线柱220接触不良的可能性。
但是,为了提高电路基板的安装密度,并且使移动机器小型化(薄型化),渴望插座100和插头200结合时的连接器的整个高度尺寸A(以下称为“重叠高度”)低的连接器。当降低重叠高度时,必须缩短插头200的接触部222的长度,因此不能充分去除附着在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或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上的异物,触点120和接线柱220接触不良的可能性变高。
而且,由于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在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上进行滑动,通过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仅向前方推出的异物在接触凸部124越过接线柱220的阻挡凸部223时,进入到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和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之间的间隙,夹在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和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之间,有可能妨碍触点120的接触凸部124和接线柱220的接触部222的接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防止异物引起的接触不良,提高插座和插头电连接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具备:插座,具有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的插座主体和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的多个触点或接线柱;插头,具有插头主体和多个接线柱或触点,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嵌入上述插座主体,所述多个接线柱或触点以上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上述多个触点或接线柱对置且电连接,上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和上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上述接触凸部和上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上述接线柱具有当使上述插座和上述接线柱结合时上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以及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上述接触部中的凹部。
根据这种结构,当触点的接触凸部在接线柱的接触部上滑动时,触点的接触凸部或接线柱的接触部上附着的异物通过触点的接触凸部的移动而被推向前方,落到设在接线柱的接触部上的凹部中。结果,降低了异物夹在触点的接触凸部和接线柱的接触部之间而引起接触不良的可能性。此外,触点最好设在插座或插头上,接线柱最好设在插头或插座上。
上述接线柱还可以进一步设有阻挡凸部,当上述插座和上述插头结合时,在上述接触凸部在上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设置在上述凹部的上游侧。这时,即使例如由于振动等在拔脱插座和插头的方向上施加了力,因为设在接线柱上的阻挡凸部和触点的接触凸部接触而阻止其运动,所以插座和插头变得不容易拔脱。结果,插座和插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即,本发明所述连接器具有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触点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接线柱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插座上的多个触点对置且与之电连接;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凹部,而与所述接触部弹性地滑动接触。
(2)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触点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接线柱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插座上的多个触点对置且与之电连接;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向所述接线柱侧突出的凸曲面,该凸曲面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且宽度方向的端面为V字状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的凸曲面与构成所述接线柱的凹部的V字状断面的倾斜面滑动接触。
(3)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触点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接线柱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插座上的多个触点对置且与之电连接;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向所述接触部侧突出的凸曲面,该凸曲面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与所述接线柱的凹部的开口边缘滑动接触。
(4)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接线柱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触点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多个接线柱对置且与之电连接;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接线柱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凹部,而与所述接触部弹性地滑动接触。
(5)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接线柱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触点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多个接线柱对置且与之电连接;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向所述接线柱侧突出的凸曲面,该凸曲面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接线柱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且宽度方向的端面为V字状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的凸曲面与构成所述接线柱的凹部的V字状断面的倾斜面滑动接触。
(6)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接线柱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触点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插座上的多个接线柱对置且与之电连接;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向所述接触部侧突出的凸曲面,该凸曲面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接线柱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与所述接线柱的凹部的开口边缘滑动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结合状态下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构成上述连接器的插头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插头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插头上配设的接线柱的外观结构立体图;
图6A至图6E分别是表示上述接线柱形状的侧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
图7是上述接线柱的侧面截面图;
图8是示出了在上述接线柱上形成的凹部的截面形状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9是示出了上述接线柱上形成的凹部的截面形状的平面截面图;
图10是插座侧触点的接触凸部与插头侧接线柱的接触部接触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A是插头侧接线柱的凸部和插座侧的触点的接触突起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1B是把插头的顶部压至与插座的插槽底面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中的接线柱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13A至13E分别是表示上述变形例中的接线柱形状的侧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
图14是上述变形例中接线柱的侧面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中,插座侧的触点的接触凸部与插头侧的接线柱的接触部的接触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中,插座侧的触点的接触凸部与插头侧的接线柱的接触部的接触状态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接线柱的接触部尤其是凹部的开口形状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接线柱的接触部尤其是凹部的开口形状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中将插头结合到插座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以往连接器中将插头结合到插座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由插座1和插头2构成。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座1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2示出了插座1和插头2结合的状态。
如图1所示,插座1具有由作为绝缘材料的合成树脂成形品形成的大致呈矩形的插座主体3。在插座主体3中以形成大致呈长方形的4个边的方式形成有插槽31。在插槽3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32中分别配设多个保持槽33,通过将触点4压入到各保持槽33中来保持。插槽31和插槽31所包围的中央部34分别与后述的设在插头主体5中的凹部52和其侧壁51(参考图3)接合。
触点4通过将具有弹性的带状金属板(例如对磷青铜等铜合金实施了镀金的金属板)弯曲加工成规定形状来形成。从图2和图20的比较可见,触点4的形状和以往例基本相同。在触点4的一端部形成有通过焊接表面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端子部43。在触点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保持部41,该保持部41具有大致呈U字状的截面,并且大致呈U字状的截面与端子部43大致成直角。在保持部41的大致呈U字状截面的端子部43相对侧端部的延长线上,形成有板簧部42,该板簧部42在端子部43的相对侧上具有大致呈U字状截面。板簧部42在图2的左右方向上可挠曲。而且,在板簧部42的前端设置有接触凸部44,该接触凸部44向保持部41的相对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加工而成。即,插座1的触点4按如下方式形成:当插座1和相对侧的插头2结合时,在与插座主体3相对于插头主体5移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通过连续且一体弯曲加工形成端子部43、保持部41、板簧部42以及接触凸部44。
通过形成保持部41,能够跨过插座主体3的侧壁32,在插座主体3的外侧配置端子部43,且在插槽31的内侧配置接触凸部44。此外,如图2所示,端子部43中焊接在电路基板上的面4a位于插座主体3的外面3a的外侧。板簧部42位于插座主体3的插槽31的内侧。从而,即使把插座1安装在电路基板上,板簧部42也不会和电路基板上的布线图形等接触,可防止短路。而且,通过使插座主体3的侧壁32介于端子部43和接触凸部44之间,可以防止在电路基板上焊接端子部43时的焊剂或焊锡附着在接触凸部44上。
插座主体3的保持槽33的宽度和触点4的保持部41的宽度基本相同,并且保持部41的一部分(未图示)的宽度比保持槽33的宽度大一些。从而,通过把保持部41压入到保持槽33中,保持部41的两侧部和保持槽33的内部贴紧,触点4固定到插座主体3上。
例如,触点4的板簧部42的宽度是0.2mm,端子部43的宽度是0.15mm,板厚是0.1mm,排列间距是0.4mm。触点4的排列数是10~30左右。此外,如图10所示,接触凸部44的宽度例如形成为0.15mm左右,以便比后述的插头2的接线柱6的接触部61的宽度(和接线柱6的接触部61的宽度几乎相同)窄。
将这么微小的触点4一个个进行弯曲加工并压入是很困难的。因此,根据插座1的触点4的排列间距和排列数将1个金属板(未图示)加工成梳齿状,同时冲压成形单侧的全部触点4的同时,将各触点4的保持部41同时压入插座主体3的保持槽33中。然后,在把触点4压入插座1中之后,把触点4的端子部43从金属板上切掉。
接着,图3和图4示出了构成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头2的结构图。图3是插头2的主视图,图4是其侧视图。
如图3所示,插头2具有由绝缘材料的合成树脂成形品形成的大致矩形的插头主体5。在插头主体5的中央部设置上述凹部52,从而,使插头主体5形成为实质上构成长方形的四边的框体。通过插入成形分别在插头主体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51上沿长度方向一体配设多个接线柱6。插头2中除了接线柱6的端子部62之外,几乎全部嵌入到设在上述插座主体3上的插槽31及插槽31所包围的中央部34中。
插头2的接线柱6是通过把具有弹性的带状金属板(例如对磷青铜等铜合金实施镀金后的金属板)弯曲加工成规定形状来形成,但和插座1的触点4不同的是不需要弹性。此外,在本说明中,把不需要弹性的触点特别称为接线柱来加以区别。
插头2的接线柱6的宽度、排列间距以及排列数与上述插座1的触点4的宽度、排列间距和排列数是相同的。由于插头2的接线柱6不需要弹性,所以其材料和板厚不需要必须与插座1的触点4的材料和板厚相同,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另外,与插座1的触点4相同,根据插头2中接线柱6的排列间距和排列数,将1个金属板(未图示)加工成梳齿状,同时冲压成形单侧的全部接线柱6,当注射模塑成形插头主体5时,预先插入其模具中。这样,和插头主体5一体插入成形后,把接线柱6的端子部62从金属板上切掉。
接着,说明各接线柱6的详细形状。图5是接线柱6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6A至图6E分别是接线柱6的侧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图7是图6B中沿B-B线剖开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了接线柱6中形成的凹部63的截面形状的部分剖面立体图,图9是图6A中沿A-A线剖开的截面图。
如各图所示,在接线柱6的一个端部形成有通过焊接表面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端子部62。在端子部62的延长线上和端子部62大致垂直地形成有插座1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滑动接触的接触部61。在接触部61的端子部62相对侧的端部66沿着插头主体5的侧壁51的顶部的形状在端子部62的相对侧弯曲成大的圆弧状。
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形成有从与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接触的面向外侧突出的阻挡凸部64和向内侧凹陷的凹部63。另外,在接触部61中,凹部63和阻挡凸部64附近的宽度比其他部分的宽度更宽。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凹部63的位置按如下设置而成:在插头2一直嵌入到插座1的插座主体3中设置的插槽31底部的状态(插座1和插头2结合的状态)中,至少凹部63的一部分包含在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滑动接触的接触部61中,使得接触凸部44和凹部63的开口对置。另外,阻挡凸部64设置在当插座1和插头2结合时,于接触凸部44在接触部61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凹部63的上游侧并且在插座1和插头2结合的状态下,与接触凸部44不干涉的位置。这样,通过设定凹部63和阻挡凸部64的位置,阻挡凸部64不会妨碍触点4的接触凸部44的移动,可以平滑地结合插座1和插头2。
在端子部62中在接触部61的附近设置有厚度比其他部位薄的保持凹部65。如上所述,在插头主体5注射模塑成形时插入接线柱6,因此,由于形成凸缘51的合成树脂流入保持凹部65并固化,所以很难从插头主体5中拔出接线柱6。此外,如果能确保足够的强度,则可以省略保持凹部65。
例如图7所示,阻挡凸部64设置在以端子部62中焊接到电路基板上的面62a为基准,比接线柱6的全高H1的中间点稍高(如果高度为H2,则H2>H1/2)的位置。在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滑动的方向上,阻挡凸部64的下游侧端部与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中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滑动接触的接触面61a大致成直角。相对于此,阻挡凸部64的上游侧端部附近作成平缓的倾斜面64a,以渐渐接近接触面61a。
例如从图7、图8和图9等可见,凹部63在与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滑动的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沿着接线柱6的高度方向形成,使得接线柱6的截面大致为V字状。形成凹部63的大致V字状截面的2个倾斜面分别用63a表示。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凹部63的截面没必要一定是大致V字状,也可以是圆弧状、大致U字状、大致コ字状等其他形状。
这里,如图10所示,接线柱6的宽度方向的凹部63的开口尺寸设定成比触点4的接触凸部44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因此,在把插头2嵌入到插座1的插槽31的过程中,触点4的接触凸部44通过板簧部42产生的弹力跨过凹部63,与接线柱6的接触部61的接触面61a接触。
图11A和图11B示出了把插头2嵌入到插座1的插槽31中的过程。图11A示出了插头2的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和插座1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相接触的状态,图11B示出了插头2的顶部压入至和插座1的插槽31底面接触的状态。比较图11A和图11B可见,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设置的凹部63设在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滑动的范围及其周围。
触点4的接触凸部44中,由于与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接触的部分和与凹部63的两侧部接触的部分不重复,因此,接线柱6的宽度方向的阻挡凸部64的尺寸设定成比凹部63的开口尺寸小一些。
根据上述结构,在插座1和插头2结合之前,即使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和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附着了异物,当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的表面上进行滑动时,附着的异物能落到凹部63的内侧,和未设置凹部63的情况相比,异物夹在接触凸部44和接触部61之间的可能性降低。即,可以防止由异物引起的触点4和接线柱2接触不良,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而且,因为凹部63设置在接触部61的接触凸部44滑动的范围内,所以与在接触部61的接触凸部44滑动范围以外的位置上设置凹部63的情况相比,通过接触凸部44推出的异物可以可靠地落到凹部63中。
如图11A所示,如果在从插座1上拔脱插头2的方向上施加力,则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和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相接触并产生阻力。因此,即使插座1受到振动等,也不容易从插座1中拔出插头2。此外,在插头2结合到插座1中时,触点4的接触凸部44与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相接触,但因为在阻挡凸部64的上端侧设置有倾斜面64a,所以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在倾斜面64a上滑动并跨过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因此,插头2结合在插座1中时的阻力比从插座1中拔出插头2时的阻力小。
如上所述,触点4的接触凸部44中,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的宽度比凹部63的宽度窄,以便使与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接触的部分和与凹部63的两侧部接触的部分不重复,因此,例如当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在接线柱62的接触部61的表面上滑动时,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和接线柱6的高度方向的延长上附着的异物被接触凸部44推出,落入凹部63中。当触点4的接触凸部44跨过接线柱6的阻挡凸部64时,因为接触凸部44通过该阻挡凸部64,所以阻挡凸部64及其延长线以外部分上附着的异物夹在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和接线柱6的接触部61的接触面61a之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结果,可以提高插座1的触点4和插头2的接线柱6电连接的可靠性。
图12、图13A至图13E以及图14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图12示出了接线柱6变形例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13A至图13E分别示出了接线柱6的侧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图14是图13B中沿C-C线剖开的截面图。
从各图可见,在变形例中,从配设在插头2侧的接线柱6中省略了阻挡凸部64。这样,当从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中省略阻挡凸部64时,和上述实施例相比,接线柱6的冲压加工变容易了,另一方面,插座1受到振动等时,插头2容易从插座1脱离。但是,因为设置了凹部63,所以由接触凸部44推出的异物能比较可靠地落入凹部63中,可以提高插座1的触点4和插头2的接线柱6电连接的可靠性。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5示出了插座1侧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与插头2侧的接线柱6的接触部61相接触的状态。
和第一实施例的图10相比较可见,插座1侧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中与插头2侧的接线柱6对置的面作为向接线柱6侧突出的凸曲面44a。通过把接触凸部44作成这种形状,接触凸部44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进入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设置的凹部63的内侧,凸曲面44a分别与各倾斜面63a滑动接触。此外,其他的结构和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因此,说明从略。
如此一来,虽然通过将接触凸部44的与接线柱6对置的面作为凸曲面44a,将与凸曲面44a滑动接触的倾斜面63a作为平面,而使触点4的制造工序变复杂了一些,但有以下优点。
第一,当接触凸部44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中除去凹部63以外的部分上滑动时,凸曲面44a的顶点(接触凸部4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61接触。因此,在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或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附着的异物只通过接触凸部44的凸曲面44a的顶点附近被推出。相对于此,如果接触凸部44在跨过接线柱6的接触部61的阻挡凸部64之后,进入凹部63,则凸曲面44a的周边部与凹部63的倾斜面63a相接触。即,由于触点4的接触凸部44中,推出异物的部分和与插头2电连接的部分不同,所以,即使假设异物未完全落入凹部63的内侧而残留在接触凸部44顶部附近,由于存在异物而引起触点4和接线柱6接触不良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
第二,与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和接线柱6的接触部61彼此以平面接触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比,接触凸部44的凸曲面44a和凹部63的倾斜面63a的接触面积大幅减小。当由触点4的板簧部42的弹性引起的弹性支撑力一定时,接触压力增加接触面积减小的份。结果,触点4和接线柱6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另外,如上所述,通过接触凸部44的凸曲面44a的顶部附近推出异物时,因为接触压力增加,所以触点4的接触凸部44或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附着的异物能可靠地落入凹部63中。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6、图17和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6和图15一样,示出了插座1侧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和插头2侧的接线柱6的接触部61接触的状态。图17和图18分别示出了设置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的凹部63的开口形状的变形例。
从图16可见,插座1侧的触点4的接触凸部44中,向插头2侧的接线柱6对置的面作为向接线柱6侧突出的凸曲面44b。与图1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相比,图16所示的凸曲面44b比图15所示的凸曲面44a的突出量少,即,曲面设定成平缓。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凸曲面44a与倾斜面63a相接触,但在第三实施例中,凸曲面44b与凹部63的开口边缘63b相接触。
如图17所示,设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的凹部63的开口形成为越靠近阻挡凸部64宽度越窄的梯形,或者如图18所示,形成为越靠近阻挡凸部64宽度越大的梯形。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凹部63的截面是V字状。其他的结构和上述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相同。
这样,通过把设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的凹部63的开口作成梯形,接线柱6的制造工序变得有些复杂,但除了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有以下优点。
接触凸部44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进入设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的凹部63的内侧,当凸曲面44b分别滑动接触各倾斜面63a时,接触凸部44的凸曲面44b和凹部63的倾斜面63a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和凹部63的宽度均匀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相比,接线柱6的接触凸部44的凸曲面44b中,和凹部63的倾斜面63a接触的范围增大,因此,更容易除去附着在接触凸部44上的异物。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19是表示插头2结合在插座1中的状态的截面图。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配设不需要在插座1侧弹性变形的接线柱6,配设具有用于在插头2侧弹性变形的板簧部的触点4。这样,即使变换触点4和接线柱6的关系,因为在接线柱6的接触部61上设置了凹部63,所以得到和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不用说,也可以把上述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特征组合起来。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02-268459,其内容通过参考上述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和附图最终结合到本申请的发明中。
另外,本申请的发明通过参考了附图的实施例作了充分记载,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形。因此,这样的修改和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可以解释为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适于便携电话或数码相机等移动设备,尽管重叠高度低,但是插座和插头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触点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
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接线柱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插座上的多个触点对置且与之电连接;
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
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
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凹部,而与所述接触部弹性地滑动接触。
2.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触点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
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接线柱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插座上的多个触点对置且与之电连接;
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向所述接线柱侧突出的凸曲面,该凸曲面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
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且宽度方向的端面为V字状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
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的凸曲面与构成所述接线柱的凹部的V字状断面的倾斜面滑动接触。
3.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具有插座主体以及多个触点,所述插座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所述多个触点以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上述插座主体上,
插头,具有插头主体以及多个接线柱,所述插头主体由绝缘性材料以规定形状成形,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座主体嵌入,所述多个接线柱以所述规定间距排列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上,以便分别与所述插座上的多个触点对置且与之电连接;
所述触点具有接触凸部和板簧部,所述接触凸部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向所述接触部侧突出的凸曲面,该凸曲面与所述接线柱滑动接触,所述板簧部用于在所述接触凸部和所述接线柱接触时产生接触压;
所述接线柱具有当使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时与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滑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至少其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接触部中的凹部、以及在所述接触凸部在所述接触部上滑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接触凸部不干涉的位置的阻挡凸部;
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跨过所述接线柱的阻挡凸部,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结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的接触凸部与所述接线柱的凹部的开口边缘滑动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68459A JP2004111081A (ja) | 2002-09-13 | 2002-09-13 | コネクタ |
JP268459/2002 | 2002-09-13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0817925A Division CN1881697A (zh) | 2002-09-13 | 2003-09-16 | 连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2565A CN1602565A (zh) | 2005-03-30 |
CN1314171C true CN1314171C (zh) | 2007-05-02 |
Family
ID=322666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8008750A Expired - Lifetime CN1314171C (zh) | 2002-09-13 | 2003-09-16 | 连接器 |
CNA2006100817925A Pending CN1881697A (zh) | 2002-09-13 | 2003-09-16 | 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0817925A Pending CN1881697A (zh) | 2002-09-13 | 2003-09-16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4111081A (zh) |
KR (1) | KR100556571B1 (zh) |
CN (2) | CN1314171C (zh) |
TW (1) | TWI225323B (zh) |
WO (1) | WO20040932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94034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5294035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5294036A (ja) | 2004-03-31 | 2005-10-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860823B2 (ja) | 2004-08-19 | 2006-12-20 |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
JP4694275B2 (ja) * | 2005-06-13 | 2011-06-08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2007035291A (ja) * | 2005-07-22 | 2007-02-08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4810998B2 (ja) * | 2005-11-30 | 2011-11-09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接続端子及び電子部品の接続装置 |
JP2008270085A (ja) * | 2007-04-24 | 2008-11-06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9146666A (ja) | 2007-12-12 | 2009-07-02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JP4804526B2 (ja) * | 2008-11-28 | 2011-11-0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184610B2 (ja) * | 2010-11-15 | 2013-04-17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458042B2 (ja) * | 2011-02-25 | 2014-04-0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031318B2 (ja) | 2011-10-14 | 2016-11-24 | Dowaメタルテック株式会社 | 嵌合型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369207B2 (ja) * | 2012-03-13 | 2013-12-1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871729B2 (ja) * | 2012-06-28 | 2016-03-0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
JP5408815B2 (ja) * | 2012-11-20 | 2014-02-0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128435B2 (ja) * | 2013-06-25 | 2017-05-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241712B2 (ja) * | 2013-06-25 | 2017-12-0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388152B2 (ja) | 2014-08-07 | 2018-09-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712799B2 (ja) | 2016-02-05 | 2020-06-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681577B2 (ja) * | 2018-08-01 | 2020-04-1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2022182230A (ja) * | 2021-05-28 | 2022-12-0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98115A (ja) * | 2000-12-22 | 2002-07-12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59685A (en) * | 1978-06-07 | 1979-12-17 | Fujitsu Ltd | Insertion-forceless connector |
JPS5847646Y2 (ja) * | 1981-11-28 | 1983-10-31 | 不二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 摺動接触子の構造 |
JPH0458970U (zh) * | 1990-09-26 | 1992-05-20 | ||
JP2002008753A (ja) * | 2000-06-16 | 2002-01-11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
2002
- 2002-09-13 JP JP2002268459A patent/JP2004111081A/ja active Pending
-
2003
- 2003-09-12 TW TW092125249A patent/TWI22532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9-16 CN CNB038008750A patent/CN131417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9-16 WO PCT/JP2003/011785 patent/WO20040932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9-16 CN CNA2006100817925A patent/CN1881697A/zh active Pending
- 2003-09-16 KR KR1020047007079A patent/KR10055657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98115A (ja) * | 2000-12-22 | 2002-07-12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556571B1 (ko) | 2006-03-06 |
TWI225323B (en) | 2004-12-11 |
JP2004111081A (ja) | 2004-04-08 |
TW200405618A (en) | 2004-04-01 |
CN1602565A (zh) | 2005-03-30 |
KR20050026912A (ko) | 2005-03-16 |
CN1881697A (zh) | 2006-12-20 |
WO2004093263A1 (ja) | 2004-10-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14171C (zh) | 连接器 | |
CN1871747A (zh) | 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 |
CN1235288C (zh) | 导线接合性增强的半导体器件组件 | |
CN2789960Y (zh) | 连接器 | |
CN2789955Y (zh) | 连接器 | |
CN1127764C (zh) | 布线部件和备有该布线部件的引线框 | |
CN1275355C (zh) | 高密度接插件系统 | |
CN1163478A (zh) | 电子组件与其制造方法及其所用的引线架与金属模 | |
CN1797872A (zh) | 导线超声波焊接方法以及导线超声波焊接装置 | |
CN1647323A (zh) | 具有层叠结构的高速电缆连接器 | |
CN1961460A (zh) | 连接器及其线路连接方法 | |
CN1530978A (zh) | 芯片式电容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模制模具 | |
CN1223489A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748307A (zh) | 有引线模制组件设计中的选择性倒装芯片及制造方法 | |
CN1499622A (zh) | 引线框及制造方法以及树脂密封型半导体器件及制造方法 | |
CN1127437A (zh) | 电连接盒 | |
CN1716699A (zh) | 导电路和连接器 | |
CN1266810C (zh) | 电气接触器和使用电气接触器的电气连接装置 | |
CN1309071C (zh) | 引线框架以及制造该引线框架的方法 | |
CN1191629C (zh) | 引线框、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路基板和电子装置 | |
CN1543693A (zh) | 连接器 | |
CN1440058A (zh) | 金属板及其成形方法 | |
CN1231971C (zh) | 表面安装型片式半导体器件和制造方法 | |
CN1217197C (zh) | Lcd检查用探针卡 | |
CN1333559A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路衬底及电子仪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