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1709A - 吡唑并嘧啶和其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吡唑并嘧啶和其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1709A
CN1671709A CNA038183765A CN03818376A CN1671709A CN 1671709 A CN1671709 A CN 1671709A CN A038183765 A CNA038183765 A CN A038183765A CN 03818376 A CN03818376 A CN 03818376A CN 1671709 A CN1671709 A CN 16717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alkyl
methyl
chloro
pyrazolopyrimid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83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O·格鲍尔
J·N·格罗伊尔
H·盖尔
B·-W·克吕格尔
H·-L·埃尔贝
R·邓克尔
O·古特
A·费尔斯特
S·希勒布兰德
S·赫尔曼
U·海尼曼
R·埃伯特
K·-H·库克
P·勒泽尔
U·瓦亨多夫-诺伊曼
A·毛勒-马赫尼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yer CropScience AG
Original Assignee
Bayer CropScienc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 CropScience AG filed Critical Bayer CropScience AG
Publication of CN1671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17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Oxygen Or Sulfur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的下式的吡唑并嘧啶,这些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其中,R1,R2,R3,X1和X2如说明书所述定义,还涉及新的下列结构式(II),(V)和(VI)的中间体及其制备方法。

Description

吡唑并嘧啶和其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新的吡唑并嘧啶,它们的多个制备方法及其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另外,本发明还涉及新的中间体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已知某些吡唑并嘧啶具有杀真菌活性(参见DE-A 3130 633或FR-A 2794 745)。这些物质的活性是优良的;然而,在低施用比率条件下,这些化合物有时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新的下式的吡唑并嘧啶
Figure A0381837600081
其中
R1代表氨基,羟基或代表各自任选取代的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炔氧基,环烷氧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烯基氨基,炔基氨基,环烷基氨基,N-环烷基-N-烷基氨基,亚烷基氨基(Alkylidenamino)或杂环基,
R2代表氢或代表各自任选取代的烷基,烯基,炔基或环烷基,或
R1和R2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任选取代的杂环,
R3代表任选取代的芳基,
X1代表氢或卤素以及
X2代表卤素,氰基,硝基,烷基,卤代烷基,环烷基,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烷氧基羰基,烷基羰基,肟基烷基或烷氧亚氨基烷基,
以及上述式(I)化合物的酸加成盐
其中
R1代表氨基。
根据取代方式,如适合,本发明化合物可以各种不同的可能同分异构体的混合物的形式存在,特别是立体异构体,例如E和Z,苏型和赤型以及旋光异构体,另外,如适合,还可以互变异构体形式存在。如果R3在与连接点相邻的两个原子上带有不同的取代基,上述化合物特别是可以立体异构体的形式,即阻转异构体的方式存在。
而且,已发现式(I)的吡唑并嘧啶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a)任选地存在稀释剂,任选地存在催化剂以及任选地存在酸性接受体的条件下,将下式的卤代吡唑并嘧啶
其中
R3和X1如上定义,
X3代表卤素,氰基,硝基,烷基,卤代烷基,环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烷氧基羰基或烷基羰基以及
Y1代表卤素
与下式的胺反应而制备
Figure A0381837600092
其中
R1和R2如上定义,
b)存在氯化铵水溶液以及存在有机稀释剂的条件下,将式(Ia)的吡唑并嘧啶与氢化二异丁基铝反应,
其中
R1,R2,R3和X1如上定义
c)存在稀释剂以及任选地存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将式(Ib)的吡唑并嘧啶
其中
R1,R2,R3和X1如上定义
与式(IV)的氨基化合物反应
                          H2N-OR4      (IV),
其中
R4代表氢或烷基,
其中,式(IV)的氨基化合物还可使用其酸加成盐的形式,
以及,任选地,向所得式(I)化合物中加入酸,其中
R1代表氨基。
最后,已发现新的式(I)吡唑并嘧啶及其酸加成盐非常适宜防治有害生物。特别是,它们对不希望有的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具有很高的活性。而且,本发明物质还具有非常好的杀昆虫和杀线虫活性。
令人惊奇地,本发明的式(I)吡唑并嘧啶及其酸加成盐在防治有害生物方面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同样作用范围的结构上十分相近的物质相比表现出显著的更高的活性。
式(I)提供了本发明的吡唑并嘧啶的通式定义。
R1优选代表羟基,氨基,代表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基,该烷基任选被下列取代基取代:卤素,氰基,羟基,氨基,苯基,杂环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烷氧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羰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氨基,具有2-8个碳原子的二烷基氨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和1-5个卤素原子的卤代环烷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硫基,氧代,羟基亚氨基和/或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亚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烯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炔基,
代表任选具有3-7个碳原子的环烷基,该环烷基任选被下列取代基取代:卤素,环烷基,氰基,具有1或2个碳原子和1-5个卤素原子的卤代烷基,苯基和/或杂环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1-7个碳原子的烷氧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烯氧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炔氧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3-7个碳原子的环烷氧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1-7个碳原子的烷基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各自在烷基部分具有1-7个碳原子的二烷基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烯基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炔基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3-7个碳原子的环烷基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在环烷基部分具有3-7个碳原子以及在烷基部分具有1-7个碳原子的N-环烷基-N-烷基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2-6个碳原子的亚烷基氨基,
代表任选卤素-,烷基-,环烷基-,氰基-,苯基-和/或杂环基-取代的具有5或6个环原子的杂环基,
其中上述杂环基可被选自下列一组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至三取代:
卤素,羟基,苯基,1,2-二氧亚乙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或2个碳原子以及1-5个卤素原子的卤代烷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硫基,具有1或2个碳原子以及1-5个卤素原子的卤代烷氧基,具有1或2个碳原子以及1-5个卤素原子的卤代烷硫基,其中上述杂环基是饱和的或部分不饱和的,
以及其中上述苯基可被选自下列一组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至三取代:
卤素,氰基,硝基,氨基,羟基,甲酰基,羧基,氨基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基,烷氧基,烷硫基,烷基亚磺酰基或烷基磺酰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2-6个碳原子的烯基或烯氧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1-6个碳原子以及1-13个相同或不同卤素原子的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卤代烷硫基,卤代烷基亚磺酰基或卤代烷基磺酰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2-6个碳原子以及1-13个相同或不同卤素原子的卤代烯基或卤代烯氧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在每个烷基部分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烷基羰基,烷基羰氧基,烷氧基羰基,烷基磺酰氧基,肟基烷基或烷氧亚氨基烷基;
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
在2,3-位连接的1,3-丙二基,1,4-丁二基,亚甲二氧基(-O-CH2-O-)或1,2-亚乙二氧基(-O-CH2-CH2-O-),其中这些基团可被选自下列一组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或多取代:卤素,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以及具有1-4个碳原子和1-9个相同或不同卤素原子的卤代烷基。
R2优选代表氢,
代表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该烷基任选被下列取代基取代:卤素,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硫基,氧代,具有1-4个碳原子的肟基和/或烷氧亚氨基
代表具有2-4个碳原子的烯基,该烯基任选被卤素和/或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
代表具有2-4个碳原子的炔基,该炔基任选被卤素和/或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或
代表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该环烷基任选被卤素和/或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
R1和R2还优选与它们连接的氮原子一起代表饱和或部分饱和的,3-至6-元杂环,该杂环,除上面提及的氮原子以外,还可含有选自氮,氧和硫的另外的杂原子以及该杂环可被选自下列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至三取代:
卤素,羟基,氰基,吗啉基,氨基,稠合的苯环,亚甲桥或亚乙桥,
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
具有1-4个碳原子和1-9个相同或不同卤素原子的卤代烷基;
烷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羰基氨基,
具有2-8个碳原子的二烷基氨基,
烷氧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羰基氨基,
烷氧基部分具有2-8个碳原子的二(烷氧基羰基)氨基,
具有1-4个碳原子的羟基烷基,
烷氧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羰基和/或烷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羰基,
R3优选代表苯基,该苯基可被选自下列一组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至四取代
卤素,氰基,硝基,氨基,羟基,甲酰基,羧基,氨基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基,烷氧基,烷硫基,烷基亚磺酰基或烷基磺酰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2-6个碳原子的烯基或烯氧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1-6个碳原子以及1-13个相同或不同卤素原子的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卤代烷硫基,卤代烷基亚磺酰基或卤代烷基磺酰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具有2-6个碳原子以及1-11个相同或不同卤素原子的卤代烯基或卤代烯氧基;
各自是直链或支链的各自在每个烷基部分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烷基羰基,烷基羰氧基,烷氧基羰基,烷基磺酰氧基,肟基烷基或烷氧亚氨基烷基;
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
在2,3-位连接的1,3-丙烷二基,1,4-丁二基,亚甲二氧基(-O-CH2-O-)或1,2-亚乙二氧基(-O-CH2-CH2-O-),其中这些基团可被选自下列一组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或多取代:卤素,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和/或具有1-4个碳原子和1-9个相同或不同卤素原子的卤代烷基。
X1优选代表氢,氟,氯或溴,
X2优选代表氰基,氟,氯,溴,碘,硝基,甲酰基,具有1-4个碳原子和1-9个氟,氯和/或溴原子的卤代烷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烷氧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羰基,烷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羰基,烷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肟基烷基或代表烷氧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和烷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亚氨基烷基。
R1特别优选代表羟基,氨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1,2-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1,2,2-三甲基丙基,或
R1特别优选代表甲氧基甲基,2-甲氧基乙基,甲硫基甲基,2-甲硫基乙基,肟基甲基,甲氧亚氨基甲基,乙酰基甲基,2-肟基丙基,2-甲氧亚氨基丙基,烯丙基,2-甲基丙-2-烯基,炔丙基,2,2,2-三氟乙基,1-(三氟甲基)-乙基,3,3,3-三氟丙基,环丙基甲基,
环丙氧基,环丁氧基,环戊氧基,环己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氯甲氧基,三氟乙氧基,
甲基氨基,乙基氨基,正或异丙基氨基,正-,异-,仲-或叔丁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三氟乙基氨基,环己基甲基氨基,2-氰基乙基氨基,烯丙基氨基,1-环丙基乙基氨基,环丙基氨基,环丁基氨基,环戊基氨基,环己基氨基,1-甲基亚乙基(ethyliden)氨基,
代表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吗啉基,硫代吗啉基,哌嗪基,上述基团中的每一个任选被选自氟、氯和甲基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或二取代,或
代表任选取代的吡啶基甲氧基或噻唑基甲氧基,
R1特别优选代表(2,2-二氯环丙基)甲基,(2-呋喃基)-甲基,(2-四氢呋喃基)甲基,(2-四氢吡喃基)甲基,1,3-二氧戊环-2-基甲基,1-环丙基乙基,苄氧基,2,4-二氯苄氧基,2,6-二氯苄氧基,2-氯苄氧基,2-氟环丙基,2-六氢吡喃氧基,2-噻吩基甲基,2-三氟甲基环己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3,5-双三氟甲基环己基,3,5-二氯苄氧基,3-氨基丙基,3-氯苄氧基,3-三氟甲基苄氧基,3-三氟甲基环己基,4-三氟甲基环己基,4-氯苄氧基,4-氟苄氧基,4-三氟甲基苄氧基,
                                          -C(CH3)2-CF3,-C(CH3)2-CH2-COCH3,-CH(CH2OH)-COOCH3,-CH(CH3)-CH(O-CH3)2,-CH(CH3)-CH=CH2,-CH(CH3)-CH2-CH(CH3)2,-CH(CH3)-CH2-O-CH3,-CH(CH3)-CH2-OH,-CH(CH3)-COOCH3,-CH(CH3)-COO-t-butyl-CH2-C(CH3)=CH2,-CH2-CH(OCH3)2,-CH2-CH2-CF3,-CH2-CH2-Cl,-CH2-CH2-CN,-CH2-CH2-N(CH3)2,-CH2-CH2-N(CH3)2,-CH2-CH2-NH2,-CH2-CHF2,-CH2-CN,-CH2-COOC2H5,-CH2-COOCH3,异丁氧基,-NH-CH2-CF2-CHF2,-NH-CH2-CF3,-NH-CH2-CH(CH3)2,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叔丁氧基或-O-CH(CH3)-CH2-CH3
在一或二取代的噻唑基以及一至三取代的吡啶基的情况下,其中上述噻唑基和吡啶基各自可被选自下列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取代:氟,氯,溴,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仲-或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正或异丙氧基,正-,异-,仲-或叔丁氧基,甲硫基,乙硫基,正或异丙硫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氯甲氧基,三氟乙氧基,二氟甲硫基,二氟氯甲硫基,二氯氟甲硫基,三氟甲硫基和苯基,
以及上述苄氧基在苯基部分可被选自下列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至三取代:
氟,氯,溴,氰基,硝基,氨基,羟基,甲酰基,羧基,氨基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仲-或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正或异丙氧基,甲硫基,乙硫基,正或异丙硫基,甲基亚磺酰基,乙基亚磺酰基,甲基磺酰基或乙基磺酰基,三氟甲基,三氟乙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氯甲氧基,三氟乙氧基,二氟甲硫基,二氟氯甲硫基,三氟甲硫基,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氨基,乙基氨基,正或异丙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乙酰基,丙酰基,乙酰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甲基磺酰氧基,乙基磺酰氧基,肟基甲基,肟基乙基,甲氧亚氨基甲基,乙氧亚氨基甲基,甲氧亚氨基乙基,乙氧亚氨基乙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或环己基,
在2,3-位连接的1,3-丙烷二基,亚甲二氧基(-O-CH2-O-)或1,2-亚乙二氧基(-O-CH2-CH2-O-),这些基团可被选自下列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或多取代: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和三氟甲基。
R2特别优选代表氢,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仲-或叔丁基,甲氧基甲基,2-甲氧基乙基,甲硫基甲基,2-甲硫基乙基,肟基甲基,甲氧亚氨基甲基,乙酰基甲基,2-肟基丙基,2-甲氧亚氨基丙基,烯丙基,炔丙基,2,2,2-三氟乙基,1-(1,1,1-三氟甲基)乙基,环丙基甲基,环丁基甲基,环戊基甲基或环己基甲基。
R1和R2特别优选与它们连接的氮原子一起代表1-吡咯啉基,3-吡咯啉基,吡咯烷基,二氢吡啶基,哌啶基,吡唑啉基,吡唑烷基,咪唑啉基,咪唑烷基,1,2-二嗪基(Diazinanyl),1,3-二嗪基,哌嗪基,噁唑啉基,噁唑烷基,异噁唑基,异噁唑烷基,四氢哒嗪基,二氢噁嗪基,吗啉基,噻唑啉基,噻唑烷基或硫代吗啉基,其中上述杂环可被下列取代基取代:。
氟,氯,溴,氰基,硝基,氨基,羟基,甲酰基,羧基,氨基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仲-或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正或异丙氧基,甲硫基,乙硫基,正或异丙硫基,甲基亚磺酰基,乙基亚磺酰基,甲基磺酰基或乙基磺酰基,三氟甲基,三氟乙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氯甲氧基,三氟乙氧基,二氟甲硫基,二氟氯甲硫基,三氟甲硫基,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氨基,乙基氨基,正或异丙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乙酰基,丙酰基,乙酰氧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甲基磺酰氧基,乙基磺酰氧基,肟基甲基,肟基乙基,甲氧亚氨基甲基,乙氧亚氨基甲基,甲氧亚氨基乙基,乙氧亚氨基乙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
稠合苯环或
亚甲桥或亚乙桥
R1和R2特别优选一起代表下列结构式的一组基团
Figure A0381837600171
Figure A0381837600181
Figure A0381837600183
在这些组中,与氮原子连接的位置各自用*标记。
R3特别优选代表被选自下列一组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至三取代的苯基:
氟,氯,溴,氰基,硝基,甲酰基,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仲-或叔丁基,烯丙基,炔丙基,甲氧基,乙氧基,正或异丙氧基,甲硫基,乙硫基,正或异丙硫基,甲基亚磺酰基,乙基亚磺酰基,甲基磺酰基,乙基磺酰基,烯丙氧基,炔丙氧基,三氟甲基,三氟乙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氯甲氧基,三氟乙氧基,二氟甲硫基,二氟氯甲硫基,三氟甲硫基,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三氯乙炔氧基,三氟乙炔氧基,氯烯丙氧基,碘炔丙氧基,甲基氨基,乙基氨基,正或异丙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乙酰基,丙酰基,乙酰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肟基甲基,肟基乙基,甲氧亚氨基甲基,乙氧亚氨基甲基,甲氧亚氨基乙基,乙氧亚氨基乙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或环己基,
在2,3-位连接的1,3-丙烷二基,亚甲二氧基(-O-CH2-O-)或1,2-亚乙二氧基(-O-CH2-CH2-O-),这些基团可被选自下列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或多取代: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和/或三氟甲基。
X1特别优选代表氢,氟或氯,
X2特别优选代表氰基,氟,氯,溴,碘,甲酰基,三氟甲基,甲氧基羰基,甲基羰基,肟基甲基,甲氧亚氨基甲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硝基,甲基,乙基或环丙基,
R3更特别优选代表2,4-,2,5-或2,6-二取代苯基,或代表2-取代苯基或代表2,4,6-三取代苯基,
更特别优选的一组式(I)化合物是,其中
R1代表氨基,羟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1,2-二甲基丙基,1,2,2-三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三氟甲基,2,2,2-三氟甲基,2,2-二氟乙基,2,2,2-三氟-1-甲基乙基,3,3,3-三氟丙基,2,2,2-三氟-1,1-二甲基乙基,3-甲基-丁基,烯丙基,2-甲基-丙-2-烯基,2-甲氧基乙基,2,2-二甲氧基乙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2-氟环丙基,2-三氟甲基环己基,3-三氟甲基环己基,4-三氟甲基环己基,3,5-二(三氟甲基)环己基,环丙基甲基,二氯环丙基甲基,1-环己基乙基,2-呋喃甲基,2-四氢呋喃基甲基,2-噻吩基甲基,1,3-二氧戊环-2-基甲基,炔丙基,甲氧基羰基甲基,乙氧基羰基甲基,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2-二甲基氨基乙基,氰基甲基,2-氰基乙基,2-乙烯氧基乙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吗啉基,硫代吗啉基或哌嗪基,
R2代表氢,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仲-或叔丁基,烯丙基,炔丙基,2,2,2-三氟乙基,1-(1,1,1-三氟甲基)乙基,环丙基甲基,环丁基甲基,环戊基甲基,环己基甲基或环丙基或
R1和R2与它们连接的氮原子一起代表吡咯烷基,哌啶基,吗啉基,硫代吗啉基,哌嗪基,5-甲基-3,6-二氢-1(2H)-吡啶基,5-乙基-3,6-二氢-1-(2H)-吡啶基或四氢-1-(2H)-哒嗪基,上述每一个基团任选被选自下列一组的相同或不同取代基一或二取代:氟,氯,溴,氰基,羟基,甲基,乙基,三氟甲基,甲基羰基,甲基羰基氨基或甲氧基羰基,或代表下列一组基团
Figure A0381837600211
Figure A0381837600212
R3代表在2,4和/或6位上被氟和/或氯一至三取代的苯基,
R3代表2-三氟甲基苯基,2-氯-5-硝基苯基或2-氯-4-甲氧基苯基,
X1代表氢或氯以及
X2代表氟,氯,溴,碘,氰基,硝基,甲基,环丙基,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或甲氧亚氨基甲基。
根据需要上述基团定义可以互相组合。而且,个别定义可不适用。
本发明优选化合物包括酸与式(I)的那些吡唑并嘧啶的加成产物,其中
R1代表氨基以及
R2,R3,X1和X2代表这些基团的上述优选定义。
可以加入的酸优选包括氢卤酸,如,例如,盐酸和氢溴酸,特别是盐酸,还包括磷酸,硝酸,一和二元羧酸以及羟基羧酸,如,例如,乙酸,马来酸,琥珀酸,富马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山梨酸和乳酸,以及还有磺酸,如,例如,对甲苯磺酸,1,5-萘二磺酸,糖精和硫代糖精。
上述一般或优选基团定义既适用于式(I)终产物,也相应地适用于各自在制备过程中所需的起始物和中间体。
使用3-氰基-5,7-二氯-6-(2-氯苯基)吡唑并[1,5-a]嘧啶和甲基乙胺作为起始物时,本发明方法(a)的反应过程可通过下述反应路线图进行解释。
Figure A0381837600213
使用3-氰基-5-氯-6-(2-氯-4-氟苯基)-7-(1,2,2-三甲基丙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作起始物以及二异丁基铝氢化物作为反应组分时,本发明方法(b)的反应过程可通过下述反应路线图进行解释。
Figure A0381837600221
使用3-甲酰基-5-氯-6-(2-氯-4-氟苯基)-7-(1,2,2-三甲基丙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和甲氧胺盐酸化物作为起始物时,本发明方法(c)的反应过程可通过下述反应路线图进行解释。
式(II)提供了本发明方法(a)中用作起始物的卤代吡唑并嘧啶的通式定义。在式(II)中,R3和X1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化合物中这些基团的优选定义的描述。Y1优选代表氟,氯或溴,特别优选氟或氯。
X3优选代表氰基,氟,氯,溴,碘,硝基,具有1-4个碳原子和1-9个氟,氯和/或溴原子的卤代烷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在烷氧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羰基或在烷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羰基,
X3特别优选代表氰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甲氧基羰基,甲基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硝基,甲基,乙基或环丙基
X3更特别优选代表氟,氯,溴,碘,氰基,硝基,甲基,环丙基或硫代氨基甲酰基
式(II)的卤代吡唑并嘧啶是新的。这些物质也适用于防治害虫,特别是用于防治不需要的微生物。
式(II)的卤代吡唑并嘧啶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d)任选地存在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羟基吡唑并嘧啶与卤化剂反应
Figure A0381837600231
其中
R3和X3如上定义
e)任选地存在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二羟基吡唑并嘧啶与卤化剂反应
其中
R3和X3如上定义。
式(V)提供了本发明方法(d)中用作起始物的羟基吡唑并嘧啶的通式定义。在式(V)中,R3和X3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式(I)和(II)化合物中对这些基团的优选定义的描述。
目前,式(V)羟基吡唑并嘧啶化合物也尚未公开。它们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f)任选地存在稀释剂以及如适合存在强碱的条件下,将下式的丙烯酸酯
Figure A0381837600241
其中
R3如上定义,
R5代表烷基以及
Y2代表烷氧基或二烷基氨基,
与下式的氨基吡唑反应
Figure A0381837600242
其中
X3如上定义。
式(VII)提供了本发明制备方法(f)中用作起始物的丙烯酸酯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R3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化合物中该基团的优选定义的描述。R5优选代表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特别优选甲基或乙基。Y2优选代表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代表每个烷基部分具有1-4个碳原子的二烷基氨基。特别优选,Y2代表甲氧基,乙氧基或代表二甲基氨基。
式(VII)的丙烯酸酯是已知的或可通过已知方法制备(参见EP-A 0165 448)。
式(VIII)提供了在本发明制备方法(f)中用作反应物的氨基吡唑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X3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I)化合物中对该取代基的优选定义的描述。
式(VIII)的氨基吡唑是已知的或可通过已知方法制备(参见Tetrahedron Lett. 21,2029-2031(1967);Liebigs Ann.Chem. 707,141-146(1967),Monatsh.Chem. 1998,1329(12),1313-1318)以及J.Med.Chem. 25(1982),239及以下)。
式(VI)提供了在本发明制备方法(e)中用作起始物的二羟基吡唑并嘧啶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R3和X3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和(II)化合物中对这些基团的优选定义的描述。
迄今,式(VI)的二羟基吡唑并嘧啶也尚未公开。它们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g)任选地存在稀释剂以及任选地存在强碱的条件下,将下式的丙二酸酯
Figure A0381837600251
其中
R3如上定义以及
R6代表烷基,
与下式的氨基吡唑反应
其中
X3如上定义。
式(IX)提供了本发明制备方法(g)中用作起始物的丙二酸酯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R3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化合物中该基团的优选定义的描述。R6优选代表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特别优选甲基或乙基。
式(IX)的丙二酸酯是已知的或可通过已知方法制备(参见US-A 6156 925)。
在制备方法(f)和(g)中适合的稀释剂是所有常用的惰性有机溶剂。优选使用脂族、脂环族或芳族烃,如石油醚、己烷、庚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或萘烷;卤代烃,如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或三氯乙烷;醚类,如乙醚、二异丙醚、甲基叔丁基醚、甲基叔戊基醚、二噁烷、四氢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或茴香醚;腈类如乙腈、丙腈、正或异丁腈或苄腈;酰胺类,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甲酰苯胺、N-甲基吡咯烷酮或六甲基磷酰三胺;酯类,如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亚砜如二甲基亚砜;砜如环丁砜;醇类,如甲醇、乙醇、正或异丙醇、正-、异-、仲-或叔丁醇、乙二醇、丙-1,2-二醇、乙氧基乙醇、甲氧基乙醇、二甘醇一甲醚、二甘醇一乙醚;胺类,如三正丁胺;或羧酸如乙酸。
在本发明制备方法(f)和(g)中适合的强碱优选是碱土金属或碱金属的氢化物或醇盐以及碱金属的氨基化物。可提及的实例包括氢化钠、氨基化钠、甲醇钠、乙醇钠和叔丁醇钾。
本发明制备方法(f)和(g)以及本发明的其它制备方法通常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在高压或-除非存在高挥发性反应物-在减压条件下进行。
采用本发明制备方法(f)和(g)时,反应温度各自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不存在碱的情况下,通常该方法是在100℃至250℃,优选120℃至200℃之间进行。如果存在碱,该方法通常是在20℃至120℃,优选20℃至80℃之间进行。
采用本发明制备方法(f)时,通常每摩尔式(VII)丙烯酸酯使用1-15摩尔,优选1-8摩尔的式(VIII)的氨基吡唑。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
采用本发明制备方法(g)时,通常每摩尔式(IX)丙二酸酯使用1-15摩尔,优选1-8摩尔的式(VIII)的氨基吡唑。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
在本发明制备方法(d)和(e)中适合的卤化剂各自是适于用卤素交换连接于碳上的羟基的所有常规试剂。优选使用三氯化磷、三溴化磷、五氯化磷、磷酰氯、光气、亚硫酰氯、亚硫酰溴或它们的混合物。式(II)的相应的氟代化合物可由氯或溴化合物与氟化钾反应而制备。
在本发明制备方法(d)和(e)中适合的稀释剂各自是所有常用于这些卤化反应的有机溶剂。优选使用脂族、脂环族或芳族烃,如石油醚、己烷、庚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或萘烷;卤代烃,如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或三氯乙烷。
然而,使用的稀释剂也可以是卤化剂本身或卤化剂与上述稀释剂之一的混合物。
采用本发明制备方法(d)和(e)时,反应温度各自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上述方法是在20℃至150℃,优选40℃至120℃之间进行。
采用本发明制备方法(d)和(e)时,每摩尔式(V)羟基吡唑并嘧啶以及每摩尔式(VI)二羟基吡唑并嘧啶分别使用各自过量的卤化剂。各自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
式(III)提供了本发明制备方法(a)中用作另一起始物的胺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R1和R2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化合物中对R1和R2的优选定义的描述。
某些式(III)的胺是已知的。
下式的胺是新的
其中
R7代表异丁基,2-甲氧基乙基或代表
Figure A0381837600272
式(IIIa)的胺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h)第一步,存在碱或存在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N-甲氧基氨基甲酸乙酯
Figure A0381837600281
与下式的卤素化合物反应
                        R7-X4     (XI),
其中
R7如上定义以及
X4代表溴或碘
以及第二步,存在乙醇和水的条件下,将获得的下式的氨基甲酸酯与氢氧化钾反应
Figure A0381837600282
其中
R7如上定义。
下式的胺也是新化合物
Figure A0381837600283
其中
R7如上定义。
式(IIIb)的胺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i)第一步,存在碱和存在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N-羟基-N-甲基氨基甲酸乙酯
Figure A0381837600291
与下式的卤素化合物反应
                      R7-X4    (XI),
其中
R7和X4如上定义
以及第二步,存在乙醇和水的条件下,将获得的下式的氨基甲酸酯与氢氧化钾反应
其中
R7如上定义。
下式的三氟异丙胺化合物也是新的
Figure A0381837600293
其中
R8代表甲基,乙基或丙基。
式(IIIc)的三氟异丙胺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j)第一步,存在碱和存在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N-三氟异丙基氨基甲酸乙酯
与下式的卤素化合物反应
                      R8-X4   (XVI)
其中
R8和X4如上定义
以及第二步,存在乙醇和水的条件下,将获得的下式的氨基甲酸酯与氢氧化钾反应
Figure A0381837600301
其中
R8如上定义。
最后,下式的3-三氟甲基-3-氨基丙烯化合物也是新的。
式(III-4)的3-三氟甲基-3-氨基丙烯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K)将下式的氨基甲酸酯与盐酸水溶液反应
在制备方法(h)-(j)中用作起始物的式(X),(XI),(XIII),(XV),(XVI)和(XVIII)化合物是已知的或可通过已知方法制备。
在本发明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一步中适合的酸性接受体各自是常用于这些反应中的所有的无机和有机酸性接受体。
优选使用碱土金属或碱金属的氢化物,氢氧化物,氨化物,醇盐,乙酸盐,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例如氢化钠,氨基钠,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钾和碳酸氢钠,还包括铵化合物,例如氢氧化铵,乙酸铵和碳酸铵。可提及的适合的有机碱包括:叔胺,如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吡啶,N-甲基哌啶,N-甲基吗啉,N,N-二甲基氨基吡啶,二氮杂二环辛烷(DABCO),二氮杂二环壬烯(DBN)或二氮杂二环十一碳烯(DBU)。
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一步中适合的稀释剂各自是所有常用惰性有机溶剂。优选使用醚,如乙醚,二噁烷,四氢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或苯甲醚;酰胺,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甲酰苯胺或N-甲基吡咯烷酮;砜,如环丁砜;醇,如甲醇,乙醇,异丙醇,叔丁醇,正丁醇。
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一步,反应温度各自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上述方法的第一步是在0℃至150℃,优选10℃至100℃之间进行。
通常,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一步各自是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然而,也可以在高压或,如果反应中不含低沸点组分,可在减压条件下进行。
为完成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一步
·通常每摩尔式(X)的N-甲氧基氨基甲酸乙酯使用0.5-15摩尔,优选1-5摩尔的式(XI)的卤素化合物,或
·通常每摩尔式(XIII)的N-羟基-N-甲基氨基甲酸乙酯使用0.5-15摩尔,优选1-5摩尔的式(XI)的卤素化合物,或
·通常每摩尔式(XV)的N-三氟异丙基氨基甲酸乙酯使用0.5-15摩尔,优选1-5摩尔的式(XVI)的卤素化合物。
各自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通过萃取然后干燥或通过沉淀随后过滤并干燥。仍存在于其中的任何杂质均可以通过常规方法除去。
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一步中作为中间体获得的式(XII),(XIV)和(XVII)化合物也是新的。
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二步中,反应温度各自也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上述方法的第二步是在0℃至100℃,优选10℃至80℃之间进行。
通常,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二步各自也是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然而,它们各自也可以在升压或,除非需要分离非常低的沸点的产物时,也可在减压条件下进行。
进行制备方法(h),(i)和(j)的第二步时,每摩尔式(XII),(XIV)或(XVII)化合物各自使用至多10摩尔氢氧化钾。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此时,获得的胺通常较为方便地是通过加入酸,优选盐酸水溶液而以它们的盐的形式分离。
制备方法(k)中,反应温度同样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该方法是在10℃至150℃,优选回流温度下进行。
通常,制备方法(k)是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然而,也可在高压条件下进行。
制备方法(k)中,每摩尔式(XVIII)的氨基甲酸酯使用过量,优选至多10摩尔的盐酸水溶液。然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
在本发明制备方法(a)中适合的稀释剂是所有常用的惰性有机溶剂。优选使用脂族、脂环族或芳族烃,如石油醚、己烷、庚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或萘烷;卤代烃,如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或三氯乙烷;醚类,如二乙醚、二异丙醚、甲基叔丁基醚、二噁烷、四氢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或1,2-二乙氧基乙烷;酰胺类,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或N-甲基吡咯烷酮;酯类,如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亚砜如二甲基亚砜;砜如环丁砜。
在本发明制备方法中适合的催化剂是所有常用于这些反应的反应促进剂。优选使用碱金属氟化物,如氟化钾或氟化铯。
本发明制备方法(a)中,适合的酸性接受体是常用于这些反应的所有酸结合剂。优选使用氨以及叔胺,如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吡啶,N-甲基哌啶,N-甲基吗啉,N,N-二甲基氨基吡啶,二氮杂二环辛烷(DABCO),二氮杂二环壬烯(DBN)或二氮杂二环十一碳烯(DBU)。
本发明制备方法(a)中,反应温度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该方法是在0℃至150℃,优选0℃至80℃之间进行。
本发明制备方法(a)中,每摩尔式(II)的卤代吡唑并嘧啶通常使用0.5-10摩尔,优选0.8-2摩尔的式(III)的胺。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
式(Ia)提供了本发明方法(b)中用作起始物的吡唑并嘧啶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R1,R2,R3和X1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化合物中这些基团的优选定义的描述。
式(Ia)的吡唑并嘧啶是可通过本发明方法(a)制备的本发明化合物。
本发明制备方法(b)中适合的稀释剂是所有常规的惰性有机溶剂。优选使用脂族或芳族,并任选卤代的烃,如甲苯,二氯甲烷,氯仿或四氯化碳。
本发明制备方法(b)中,反应温度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该方法是在-80℃至+20℃,优选-60℃至+10℃之间进行。
通常,本发明制备方法(b)是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然而,也可以在高压条件下进行。
本发明制备方法(b)中,通常每摩尔式(Ia)的吡唑并嘧啶使用等量或过量,优选1.1至1.2摩尔的氢化二异丁基铝,然后加入过量氯化铵水溶液。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通常,将反应混合物酸化,分离有机相,将水相用水混溶性差的有机溶剂萃取,然后将合并的有机相洗涤,干燥并减压浓缩。
式(Ib)提供了本发明方法(c)中用作起始物的吡唑并嘧啶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R1,R2,R3和X1优选代表上述已经提及的那些定义,并结合本发明式(I)化合物中这些基团的优选定义的描述。
式(Ib)的吡唑并嘧啶是可通过本发明方法(b)制备的本发明化合物。
式(IV)提供了本发明方法(c)中作为反应物的氨基化合物的通式定义。在该式中,R4优选代表氢或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特别优选氢,甲基或乙基。
适合的反应物包括酸加成盐,优选式(IV)氨基化合物的氯化氢加成盐。
式(IV)氨基化合物及它们的酸加成盐都是已知的或可通过已知方法制备。
本发明制备方法(c)中适合的稀释剂是所有常规的惰性有机溶剂。优选使用醇,如甲醇,乙醇,正丙醇或异丙醇。
本发明制备方法(c)中适合的催化剂是所有常用于这些反应的反应促进剂。优选使用酸性或碱性催化剂,如,例如市场上可购得的名称为Amberlyst A-21的弱碱性离子交换剂。
本发明制备方法(c)中,反应温度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该方法是在0℃至80℃,优选10℃至60℃之间进行。
通常,本发明制备方法(c)是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然而,也可以在高压条件下进行。
本发明制备方法(c)中,通常每摩尔式(Ib)的吡唑并嘧啶使用等量或过量,优选1.1至1.5摩尔的式(IV)氨基化合物或其酸加成盐。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通常,如需要,将反应混合物过滤,然后浓缩并纯化。
优选用于制备式(I)吡唑并嘧啶的酸加成盐的酸是上面已经提及的作为优选酸的那些酸并结合本发明酸加成盐的相关描述。
式(I)化合物的酸加成盐可通过成盐的常规方法以简单的方式而制备,例如通过将式(I)化合物溶解在适合的惰性溶剂中,然后加入酸,例如盐酸,以及它们可通过已知方法分离,例如通过过滤滤出以及如适合用惰性有机溶剂洗涤纯化。
本发明活性化合物适于防治害虫,特别是在农业、林业、储藏产品和材料的保护,以及卫生领域中发生的昆虫,螨类和线虫,同时具有很好的植物耐受性以及对温血动物的可以接受的毒性。它们可优选用作植物保护剂。它们对普通敏感和抗性种类以及对所有或某些发育阶段都具有活性。上述害虫包括:
等足目:例如,潮虫(Oniscus asellus)、平甲虫和鼠妇。
倍足目:例如,具斑马陆。
唇足目:例如,食果地蜈蚣和蚰蜒属。
综合目:例如,庭园么蚰。
缨尾目:例如,台湾衣鱼。
弹尾目:例如,武装棘跳虫。
直翅目:例如,家蟋蟀、蝼蛄属、非洲飞蝗、黑蝗属和沙漠蝗。
蜚蠊目:例如,东方蜚蠊、美洲大蠊、马得拉蜚蠊、德国小蠊。
革翅目:例如,欧洲球螋。
等翅目:例如,散白蚁属。
虱目:例如,体虱、血虱属、颚虱属、嚼虱属和畜虱属。
缨翅目:例如,温室条蓟马、烟蓟马、棕榈蓟马和苜蓿蓟马。
异翅亚目:例如,扁盾蝽属、棉红蝽(Dysdercus intermedius)、方背皮蝽、温带臭虫、长红猎蝽和椎猎蝽属。
同翅目:例如,甘蓝粉虱、甘薯粉虱、温室白粉虱、棉蚜、甘蓝蚜、茶藨隐瘤蚜、豆卫矛蚜、苹果蚜、苹果绵蚜、桃大尾蚜、葡萄根瘤蚜、瘿绵蚜属、麦长管蚜、瘤蚜属、忽布疣蚜、禾谷缢管蚜、绿小叶蝉属、殃叶蝉(Euscelis bilobatus)、黑尾叶蝉、欧果坚球蚧、榄珠蜡蚧、灰飞虱、褐飞虱、红肾圆盾蚧、常春藤圆盾蚧、粉蚧属和木虱属。
鳞翅目:例如,棉红铃虫、松粉蝶尺蛾、果园秋尺蛾、潜叶细蛾(lithocolletis blancardella)、苹果巢蛾、小菜蛾、黄褐天幕毛虫、黄毒蛾、毒蛾属、棉潜蛾(Bucculatrix thurberiella)、柑橘潜叶蛾、地夜蛾属、切夜蛾属、脏切夜蛾、埃及钻夜蛾、实夜蛾属、甘蓝夜蛾、小眼夜蛾、灰翅夜蛾属、粉纹夜蛾、苹果蠹蛾、粉蝶属、禾草螟属、玉米螟、地中海粉斑螟、蜡螟、幕谷蛾、袋谷蛾、褐织蛾、黄尾卷叶蛾、烟卷蛾(Capua reticulana)、云杉色卷蛾、葡萄果蠹蛾、茶长卷蛾、栎绿卷蛾、Cnaphalocerus属和水稻负泥虫。
鞘翅目:例如,家具窃蠹、谷蠹、豆象(Bruchidius obtectus)、菜豆象、北美家天牛、蓝毛臀萤叶甲、马铃薯叶甲、辣根猿叶甲、条叶甲属、油菜金头跳甲、墨西哥豆瓢虫、隐食甲属、锯谷盗、花象属、米象属、葡萄黑耳喙象、香蕉根颈象、种子象、紫苜蓿叶象、皮蠹属、斑皮蠹属、圆皮蠹属、毛皮蠹属、粉蠹属、油菜花露尾甲、蛛甲属、黄蛛甲、麦蛛甲、拟谷盗属、黄粉甲、叩甲属、宽胸叩甲属、五月鳃金龟、马铃薯鳃金龟、褐新西兰肋翅鳃角金龟和稻水象。
膜翅目:例如,松叶蜂属、实叶蜂属、毛蚁属、小家蚁和胡蜂属。
双翅目:例如,伊蚊属、按蚊属、库蚊属、黄猩猩果蝇、家蝇属、厕蝇属、红头丽蝇、绿蝇属、金蝇属、疽蝇属、胃蝇属、虱蝇属、螫蝇属、狂蝇属、皮蝇属、虻属、螗蜩属(Tannia spp.)、花园毛蚊、瑞典麦杆蝇、草种蝇属、菠菜泉蝇、地中海实蝇、油橄榄果实蝇、沼泽大蚊、种蝇属和斑潜蝇属。
蚤目:例如,印鼠客蚤和角叶蚤属。
蛛形纲:例如,蝎(Scorpio maurus)、红斑蛛、粗脚粉螨、锐缘蜱属、纯缘蜱属、鸡皮刺螨、兔瘿螨、柑橘皱叶刺瘿螨、牛蜱属、扇头蜱属、花蜱属、璃眼蜱属、硬蜱属、瘙螨属、痒螨属、疥螨属、跗线螨属、苜蓿苔螨、全爪螨属、叶螨属、半跗线螨属和短须螨属。
植物寄生线虫包括,例如短体线虫属、相似穿孔线虫、起绒草茎线虫、半穿刺线虫、异皮属、球异皮属、根结属、滑刃线虫属、长针线虫属、剑线属、毛刺属和伞滑刃线虫属。
可以使用下述活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特别好的防治侵染植物的昆虫,如防治小菜蛾(Plutella maculipennis)幼虫的效果。
本发明化合物还具有很强的杀微生物活性并可在作物保护和各种材料的保护方面用于防治不需要的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
作物保护中杀真菌剂可用于防治根肿菌纲、卵菌纲、壶菌纲、接合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真菌。
作物保护中杀细菌剂可用于防治假单胞菌科、根瘤菌科、肠杆菌科、棒杆菌科和链霉菌科的细菌。
可归入上述属名的引起真菌和细菌病害的某些病原物将以实例列于下面,但并不限于此:
黄单胞菌属,例如,野油菜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
假单胞菌属,例如,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
欧文氏菌属,例如,梨火疫病欧文氏菌;
腐霉属,例如终极腐霉;
疫霉属,例如蔓延疫霉;
假霜霉属,例如葎草假霜霉或古巴假霜霉;
单轴霉属,例如葡萄生单轴霉;
盘梗霉属,例如莴苣盘梗霉;
霜霉属,例如豌豆霜霉或芸苔霜霉;
白粉菌属,例如禾白粉菌;
单丝壳菌属,例如苍耳单丝壳菌;
柄球菌属,例如苹果白粉病柄球菌;
黑星菌属,例如苹果黑星菌;
核腔菌属,例如圆核腔菌或麦类核腔菌
(分生孢子型:德斯霉,异名:长蠕孢属);
旋孢霉属,例如禾旋孢霉(小麦根腐病菌)
(分生孢子型:德斯霉,异名:长蠕孢属);
单胞锈菌属,例如疣顶单胞锈菌(菜豆单胞锈菌);
柄锈菌属,例如隐匿柄锈菌;
核盘菌属,例如油菜核盘菌;
腥黑粉菌属,例如小麦网腥黑粉菌;
黑粉菌属,例如裸黑粉菌(麦散黑粉菌)或燕麦黑粉菌;
薄膜革菌属,例如佐佐木氏薄膜革菌;
梨孢霉属,例如稻梨孢(稻瘟病菌);
镰孢属,例如大刀镰孢;
葡萄孢属,例如灰色葡萄孢;
壳针孢属,例如颍枯壳针孢(小麦颍枯病菌);
小球腔菌属,例如冰草颍枯病菌的有性阶段;
尾孢属,例如Cerospora canescens;
链格孢属,例如甘蓝黑斑病链格孢;以及
假尾孢属,例如小麦眼斑(基腐病)菌。
本发明活性化合物还对植物具有很好的增强作用。因此,它们可用于调动植物的防御能力以抵抗不期望微生物的侵染。
在本发明中,植物-增强(诱导抗性)物质可以理解为表示能够刺激植物的防御系统以使处理的植物在随后接种不希望的微生物时,对这些微生物表现出显著抗性的那些物质。
在这种情况下,不期望的微生物可以理解为表示植物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因此,本发明化合物可用于保护处理后一段时间内的植物以抵抗上述病原物的侵染。通常,在用活性化合物处理植物后,提供保护的时间可延续1-10天,优选1-7天。
由于当以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浓度使用时,植物对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因此可用于处理植物的地上部分,繁殖块茎和种子以及土壤。
可使用下述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即具有特别好的防治禾谷类病害,例如抗镰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效果的化合物,防治在葡萄栽培和果树以及蔬菜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如抗葡萄孢属,黑星菌属和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效果的化合物,或防治水稻病害,例如抗梨孢霉属真菌引起的病害效果的化合物。
本发明活性化合物还适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此外,它们表现出减小毒性以及很好的植物耐受性。
如需要,本发明化合物在特定的浓度和使用量下还可用作除草剂以及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如需要,还可以作为合成其它活性化合物的中间体或母体。
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可以处理植物和植物各部分。本发明中植物可以理解为表示所有植物以及植物群落如需要和不需要的野生植物或作物(包括自然长出的作物)。作物可以是通过常规植物育种和优化方法或通过生物技术和重组方法或上述方法的结合获得的植物,包括转基因植物以及包括获得或没有获得植物育种权保护的植物栽培品种。植物的各部分可理解为表示所有地上和地下部分以及植物器官如茎、叶、花和根,可提及的实例为叶片、针叶、枝条、树干、花、子实体、果实、种子、根、块茎和根状茎。植物各部分还包括收获的植物材料,以及植物的无性和有性繁殖材料,例如插条、块茎、根状茎、短匍茎和种子。
使用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对植物和植物各部分的处理是通过常规处理方法直接施用或将化合物施用于它们的环境、生境或贮藏区进行处理,例如通过浸渍、喷雾、熏蒸、弥雾、撒播、刷涂以及在繁殖材料特别是种子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一层或多层包衣。
用于保护材料时,本发明化合物可用于保护工业材料使之免受不期望的微生物的侵染和损坏。
在本发明中工业材料可以理解为表示在工业领域已制备使用的非生命物质。例如,使用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可保护其免受微生物影响或破坏的工业材料可以是胶粘剂、尺、纸和板、纺织品、皮革、木材、涂料和塑料制品、冷却润滑剂以及可被微生物侵染或破坏的其它材料。生产车间的各部件,例如可受微生物增殖而破坏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也包括在需要保护的材料范围内。本发明范围内可提及的工业材料优选胶粘剂、尺、纸和板、皮革、木材、涂料、冷却润滑剂和传热液体,特别优选木材。
可腐蚀或改变工业材料的微生物例如是细菌,真菌,酵母,藻和粘菌。本发明活性化合物优选杀真菌,特别是霉菌,使木材变色及腐蚀木材的真菌(担子菌纲),以及杀粘菌和藻类。
下列属的微生物作为实例提出:
链格孢属,例如纤细链格孢,
曲霉属,例如黑色曲霉,
毛壳霉属,例如球毛壳霉,
粉孢革菌属,例如单纯粉孢革菌,
香菇属,例如Lentinus tigrinus,
青霉属,例如灰绿青霉,
多孔菌属,例如变色多孔菌,
短柄霉属,例如出芽短柄霉,
Sclerophoma,例如Sclerophoma pityophila,
木霉属,例如绿色木霉,
埃希氏杆菌属,例如大肠杆菌,
假单胞菌属,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以及
葡萄球菌属,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根据它们特定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质,可将活性化合物加工成常规制剂,例如溶液、乳剂、悬浮剂、粉剂、泡沫剂、糊剂、颗粒剂、气溶胶以及聚合物包封的微胶囊剂以及种子包衣剂,和超低容量冷和热弥雾剂。
这些制剂是以已知方法生产的,例如,通过将活性化合物与填充剂,即液体溶剂,加压液化气体,和/或固体载体混合而生产,制剂中可选择使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和/或分散剂,和/或成泡剂。在使用水作为填充剂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使用有机溶剂作为助溶剂。适当的液体溶剂主要有:芳香烃类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代芳烃类或氯代脂肪烃类如氯苯,二氯乙烷或二氯甲烷,脂肪烃类如环己烷或石蜡,例如矿物油馏份,醇类如丁醇或乙二醇及其醚和酯,酮类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或环己酮,强极性溶剂如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以及水。液化气体填充剂或载体意为在室温和大气压下呈气态的液体,例如气雾推进剂如卤代烃类以及丁烷,丙烷,氮和二氧化碳。适当的固体载体有:例如,天然矿物粉末如高岭土,粘土,滑石,白垩,石英,硅镁土,蒙脱土或硅藻土,和合成矿物粉末如高分散二氧化硅,氧化铝和硅酸盐。适合颗粒剂的固体载体有:例如粉碎和分级的天然岩石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和白云石,或无机的合成颗粒和有机粉末,和有机材料的颗粒如锯末,椰子壳,玉米穗茎和烟草茎。适当的乳化剂和/或成泡剂有:例如非离子和阴离子乳化剂,如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例如烷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芳基磺酸盐以及蛋白水解产物。适合的分散剂有:例如木质素亚硫酸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在制剂中还可使用粘着剂如羧甲基纤维素以及粉末、颗粒或胶乳状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如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醇和聚乙酸乙烯酯,以及天然磷脂如脑磷脂和卵磷脂,和合成磷脂。其它可能的添加剂可以是矿物油和植物油。
可能使用的着色剂如无机颜料,例如氧化铁,氧化钛和普鲁士兰,和有机染料,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和金属酞菁染料,和痕量营养物如金属盐,例如,铁、锰、硼、铜、钴、钼和锌的盐。
制剂中通常含有按重量计0.1%-95%,优选按重量计0.5-90%的活性化合物。
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可以其本身或它们的制剂形式使用,还可以与其它已知活性化合物混合使用,其它活性化合物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或杀虫剂,以使例如扩大活性谱或阻止抗性发展。在许多情况下,可获得增效作用,即混合物的活性大于单一组分的活性。
适于混合的组分的实例包括下列化合物:
杀真菌剂:
aldimorph,氨丙膦酸,氨丙膦酸钾盐,andoprim,敌菌灵,氧环唑,腈嘧菌酯,
苯霜灵,麦锈灵,苯菌灵,苄烯酸,苄烯酸异丁酯,双丙氨膦,乐杀螨,联苯,联苯三唑醇,灭瘟素,糠菌唑,乙嘧酚磺酸酯,丁硫啶,
石硫合剂,氯环丙酰胺,capsimycin,敌菌丹,克菌丹,多菌灵,萎锈灵,carvon,灭螨锰,灭瘟唑,苯咪唑菌,地茂散,氯化苦,百菌清,乙菌利,clozylacon,硫杂灵,霜脲氰,环丙唑醇,嘧菌环胺,酯菌胺,
咪菌威,双氯酚,苄氯三唑醇,diclofluanid,哒菌酮,氯硝胺,乙霉威,苯醚甲环唑,二甲嘧酚,烯酰吗啉,烯唑醇,烯唑醇-M,敌螨普,二苯胺,吡菌硫,灭菌磷,二氰蒽醌,十二环吗啉,多果定,敌菌酮,
敌瘟磷,氧唑菌,乙环唑,乙嘧酚,土菌灵,
噁唑酮菌,咪菌腈,氯苯嘧啶醇,腈苯唑,呋菌胺,fenhexamid,种衣酯,拌种咯,苯锈啶,丁苯吗啉,醋酸三苯锡,羟基三苯锡,福美铁,嘧菌腙,氟啶胺,氟联苯菌,氟氯菌核利,氟喹唑,呋嘧醇,氟硅唑,磺菌胺,氟酰胺,粉唑醇,灭菌丹,三乙膦酸铝,三乙膦酸钠,四氯苯酞,麦穗宁,呋霜灵,呋吡唑灵,灭菌胺,呋菌唑,呋醚唑,拌种胺,fluoxastrobin,
双胍盐,
六氯苯,己唑醇,恶霉灵,
抑霉唑,亚胺唑,双胍辛,双八胍盐,双胍辛醋酸盐,iodocarb,种菌唑,异稻瘟净,异菌脲,iprovalicarb,irumamycin,稻瘟灵,氯苯咪菌酮,
春雷霉素,亚胺菌,含铜杀菌剂如:氢氧化铜,环烷酸铜,王铜,硫酸铜,氧化铜,喹啉铜和波尔多液,
代森锰铜,代森锰锌,代森锰,meferimzone,嘧菌胺,灭锈胺,甲霜灵,叶菌唑,磺菌威,呋菌胺,代森联,苯吡咯菌,噻菌胺,米多霉素,腈菌唑,甲菌利,
福镁镍,异丙消,氟苯嘧啶醇,
呋酰胺,恶霜灵,oxamocarb,喹菌酮,氧化萎锈灵,oxyfenthiin,
多效唑,稻瘟酯,戊菌唑,戊菌隆,氯瘟磷,picoxystrobin,多马霉素,哌丙灵,多抗霉素,polyoxorim,烯丙苯噻唑,咪鲜胺,腐霉利,霜霉威,propanosine-sodium,丙环唑,丙森锌,pyraclostrobin,吡菌磷,啶斑肟,嘧霉胺,咯喹酮,氯吡呋醚,prothioconazole,
quinconazole,五氯硝基苯,喹氧灵,
硫和硫制剂,螺噁茂胺,
戊唑醇,叶枯酞,四氯硝基苯,四环唑,四氟醚唑,噻菌灵,噻菌腈,溴氟唑菌,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硫氰苯甲酰胺,甲基立枯磷,甲苯氟磺胺,三唑酮,三唑醇,叶锈特,咪唑嗪,水杨菌胺,三环唑,十三吗啉,trifloxystrobin,氟菌唑,嗪胺灵,灭菌唑,
烯效唑,
有效霉素A,乙烯菌核利,烯霜苄唑,
氰菌胺,代森锌,福美锌,以及
咪草酯(Dagger G)
OK-8705,
OK-8801,
α-(1,1-二甲基乙基)-β-(2-苯氧基乙基)-1H-1,2,4-三唑-1-乙醇,
α-(2,4-二氯苯基)-β-氟-β-丙基-1H-1,2,4-三唑-1-乙醇,
α-(2,4-二氯苯基)-β-甲氧基-α-甲基-1H-1,2,4-三唑-1-乙醇,
α-(5-甲基-1,3-二噁烷-5-基)-β-[[4-(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1H-1,2,4-三唑-1-乙醇,
(5RS,6RS)-6-羟基-2,2,7,7-四甲基-5-(1H-1,2,4-三唑-1-基)-3-辛酮,
(E)-α-(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苯氧基-苯基乙酰胺,
1-(2,4-二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乙酮-O-(苯基甲基)-肟,
1-(2-甲基-1-萘基)-1H-吡咯-2,5-二酮,
1-(3,5-二氯苯基)-3-(2-丙烯基)-2,5-吡咯烷二酮,
1-[(二碘甲基)-磺酰基]-4-甲基-苯,
1-[[2-(2,4-二氯苯基)-1,3-二氧戊环-2-基]-甲基]-1H-咪唑,
1-[[2-(4-氯苯基)-3-苯基环氧乙烷基]-甲基]-1H-1,2,4-三唑,
1-[1-[2-[(2,4-二氯苯基)-甲氧基]-苯基]-乙烯基]-1H-咪唑,
1-甲基-5-壬基-2-(苯基甲基)-3-吡咯烷醚,
2’,6’-二溴-2-甲基-4’-三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苯胺,
2,6-二氯-5-(甲硫基)-4-嘧啶基-硫氰酸酯,
2,6-二氯-N-(4-三氟甲基苄基)-苯甲酰胺,
2,6-二氯-N-[[4-(三氟甲基)-苯基]-甲基]-苯甲酰胺,
2-(2,3,3-三碘-2-丙烯基)-2H-四唑,
2-[(1-甲基乙基)-磺酰基]-5-(三氯甲基)-1,3,4-噻二唑,
2-[[6-脱氧-4-O-(4-O-甲基-β-D-吡喃葡糖基)-α-D-吡喃葡萄糖基]-氨基]-4-甲氧基-1H-吡咯并[2,3-d]嘧啶-5-腈,
2-氨基丁烷,
2-溴-2-(溴甲基)-戊二腈,
2-氯-N-(2,3-二氢-1,1,3-三甲基-1H-茚-4-基)-3-吡啶甲酰胺,
2-氯-N-(2,6-二甲基苯基)-N-(异硫氰酸根合甲基)-乙酰胺,
2-苯基苯酚(OPP),
3,4-二氯-1-[4-(二氟甲氧基)-苯基]-1H-吡咯-2,5-二酮,
3,5-二氯-N-[氰基[(1-甲基-2-丙炔基)-氧]-甲基]-苯甲酰胺,
3-(1,1-二甲基丙基-1-氧-1H-茚并-2-腈,
3-[2-(4-氯苯基)-5-乙氧基-3-异噁唑烷基]-吡啶,
4-氯-2-氰基-N,N-二甲基-5-(4-甲基苯基)-1H-咪唑-1-氨磺酰,
4-甲基-四唑并[1,5-a]喹唑啉-5(4H)-酮,
8-羟基喹啉硫酸盐,
9H-吨-2-[(苯基氨基)-羰基]-9-甲酰肼,
双-(1-甲基乙基)-3-甲基-4-[(3-甲基苯甲酰基)-氧代]-2,5-噻吩二甲酯,
顺式-1-(4-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环庚醇,
顺式-4-[3-[4-(1,1-二甲基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2,6-二甲基-吗啉盐酸盐,
[(4-氯苯基)-偶氮]-氰基乙酸乙酯,
碳酸氢钾,
甲四硫醇钠盐,
1-(2,3-二氢-2,2-二甲基-1H-茚-1-基)-1H-咪唑-5-羧酸甲酯,
N-(2,6-二甲基苯基)-N-(5-异噁唑基羰基)-DL-丙氨酸甲酯,
N-(氯乙酰基)-N-(2,6-二甲基苯基)-DL-丙氨酸甲酯,
N-(2,6-二甲基苯基)-2-甲氧基-N-(四氢-2-氧-3-呋喃基)-乙酰胺,
N-(2,6-二甲基苯基)-2-甲氧基-N-(四氢-2-氧-3-噻吩基)-乙酰胺,
N-(2-氯-4-硝基苯基)-4-甲基-3-硝基-苯磺酰胺,
N-(4-环己基苯基)-1,4,5,6-四氢-2-嘧啶胺,
N-(4-己基苯基)-1,4,5,6-四氢-2-嘧啶胺,
N-(5-氯-2-甲基苯基)-2-甲氧基-N-(2-氧-3-唑烷基)-乙酰胺,
N-((6-甲氧基)-3-吡啶基)-环丙烷甲酰胺,
N-[2,2,2-三氯-1-[(氯乙酰基)-氨基]-乙基]-苯甲酰胺,
N-[3-氯-4,5-双-(2-丙炔氧基)-苯基]-N’-甲氧基-甲亚氨酸酰胺,
N-甲酰基-N-羟基-DL-丙氨酸钠盐,
[2-(二丙基氨基)-2-氧代乙基]-乙基硫代磷酰胺酸O,O-二乙酯,
苯基丙基硫代磷酰胺酸O-甲基S-苯基酯,
1,2,3-苯并噻二唑-7-硫代羟酸S-甲酯,
螺[2H]-1-苯并吡喃-2,1’(3’H)-异苯并呋喃]-3’-酮,
4-[3,4-二甲氧基苯基]-3-(4-氟苯基)丙烯酰基]吗啉杀细菌剂:
溴硝丙二醇、双氯酚、三氯甲基吡啶、福美镍、春雷霉素、辛噻酮、呋喃羧酸、土霉素、烯丙苯噻唑、链霉素、叶枯酞、硫酸铜和其它铜制剂。
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
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啶虫脒、氟丙菊酯、棉铃威、涕灭威、砜灭威、顺式氯氰菊酯、甲体氯氰菊酯、双甲脒、齐墩螨素、AZ 60541、艾扎丁、甲基吡恶磷、乙基谷硫磷、谷硫磷、三唑锡,
日本甲虫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uloviruses、蚕白僵菌、纤细白僵菌、恶虫威、丙硫克百威、杀虫磺、苯螨特、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肼酯、联苯菊酯、bioethanomethrin、生物氯菊酯、bistrifluron、仲丁威、溴硫磷A、合杀威、噻嗪酮、特嘧硫磷、丁酮威、butylpyridaben
硫线磷、甲萘威、克百威、三硫磷、丁硫克百威、杀螟丹、chloethocarb、氯氧磷、氟唑虫清、毒虫畏、氟啶脲、氯甲磷、毒死蜱、甲基毒死蜱、chlovaporthrin、chromafenozide、顺式苄呋菊酯、顺式氯菊酯、clocythrin、除线威、四螨嗪、clothianidine、杀螟腈、cycloprene、乙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三环锡、氯氰菊酯、灭蝇胺
溴氰菊酯、甲基内吸磷、内吸磷硫赶式异构体、甲基内吸磷硫赶式异构体、丁醚脲、二嗪磷、敌敌畏、三氯杀螨醇、除虫脲、乐果、甲基毒虫畏、苯虫醚、乙拌磷、碘酰丁二辛、苯氧炔螨efusilanate、emamectin、右旋烯炔菊酯、硫丹、虫霉属、S-氰戊聚酯、乙硫苯威、乙硫磷、灭线磷、醚菊酯、特苯恶唑、乙嘧硫磷
苯线磷、喹螨醚、苯丁锡、杀螟硫磷、苯硫威、fenoxacrim、苯氧威、甲氰菊酯、fenpyrad、fenpyrithrin、唑螨酯、氰戊菊酯、氟虫腈、氟啶胺、啶蜱脲、溴氟菊酯、氟环脲、氟氰戊菊酯、氟虫脲、氟氯苯菊酯、flutenzine、氟胺氰菊酯、地虫硫磷、丁苯硫磷、噻唑磷、fubfenprox、呋线威
颗粒体病毒
特丁苯酰肼、六六六、庚烯磷、氟铃脲、噻螨酮、烯虫乙酯、吡虫啉、噁二唑虫、氯唑磷、异柳磷、恶唑磷、齐墩螨素
核多角体病毒
高效氯氟氰菊酯、氟丙氧脲
马拉硫磷、灭蚜磷、四聚乙醛、甲胺磷、Metharhizium anisopliae、Metharhizium flavoviride、杀扑磷、甲硫威、蒙五一五、灭多威、甲氧苯酰肼、速灭威、恶虫酮、速灭磷、米尔螨素、milbemycin、久效磷
二溴磷、烯啶虫胺、硝虫噻嗪、双苯氟脲
氧乐果、杀线威、亚砜磷
玫烟色拟青霉、对硫磷A、甲基对硫磷、氯菊酯、稻丰散、甲拌磷、伏杀硫磷、亚胺硫磷、磷胺、辛硫磷、抗蚜威、乙基嘧啶磷、甲基嘧啶磷、丙溴磷、猛杀威、克螨特、残杀威、丙硫磷、发硫磷、吡蚜酮、吡唑硫磷、反灭虫菊、除虫菊素、哒螨灵、pyridathion、嘧螨醚、蚊蝇醚
喹硫磷
ribavirin
杀抗松、硫线磷、氟硅菊酯、艾克敌105、spirodiclofen、sulfotep、硫丙磷
氟胺氰菊酯、虫酰肼、吡螨胺、嘧丙磷、氟苯脲、七氟菊酯、双硫磷、灭虫畏、特丁硫磷、杀虫畏、三氯杀螨砜、辛体氯氰菊酯、thiacloprid、thiamethoxam、噻丙腈、thiatriphos、硫环杀、硫双威、久效威、敌贝特、溴氯氰菊酯、四溴菊酯、苯螨噻、唑蚜威、三唑磷、thiazuron、氯咪唑、敌百虫、杀铃脲、混杀威
蚜灭多、氟吡唑虫、麦柯特尔
YI 5302
己体氯氰菊酯、zolaprofos
(1R-顺)-[5-(苯基甲基)-3-呋喃基]-甲基-3-[(二氢-2-氧-3(2H)-亚呋喃基)-甲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3-苯氧基苯基)-甲基-2,2,3,3-四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1-[(2-氯-5-噻唑基)甲基]四氢-3,5-二甲基-N-硝基-1,3,5-三嗪-2(1H)-亚胺
2-(2-氯-6-氟苯基)-4-[4-(1,1-二甲基乙基)苯基]-4,5-二氢-唑
2-(乙酰氧基)-3-十二烷基-1,4-萘二酮
2-氯-N-[[[4-(1-苯基乙氧基)-苯基]-氨基]-羰基]-苯甲酰胺
2-氯-N-[[[4-(2,2-二氯-1,1-二氟乙氧基)-苯基]-氨基]-羰基]-苯甲酰胺
3-甲基苯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4-[4-(4-乙氧基苯基)-4-甲基戊基]-1-氟-2-苯氧基-苯
4-氯-2-(1,1-二甲基乙基)-5-[[2-(2,6-二甲基-4-苯氧基苯氧基)乙基]硫代]-3(2H)-哒嗪酮
4-氯-2-(2-氯-2-甲基丙基)-5-[(6-碘-3-吡啶基)甲氧基]-3(2H)-哒嗪酮
4-氯-5-[(6-氯-3-吡啶基)甲氧基]-2-(3,4-二氯苯基)-3(2H)-哒嗪酮
苏云金芽孢杆菌EG-2348株系
2-苯甲酰基-1-(1,1-二甲基乙基)-肼基苯甲酸,
2,2-二甲基-3-(2,4-二氯苯基)-2-氧-1-氧杂螺[4,5]癸-3-烯-4-基丁酸酯
[3-[(6-氯-3-吡啶基)甲基]-2-噻唑亚烷基]-氨腈
二氢-2-(硝基亚甲基)-2H-1,3-噻嗪-3(4H)-甲醛
[2-[[1,6-二氢-6-氧-(苯基甲基)-4-哒嗪基]氧代]乙基]-氨基甲酸乙酯
N-(3,4,4-三氟-1-氧-3-丁烯基)-甘氨酸
N-(4-氯苯基)-3-[4-(二氟甲氧基)苯基]-4,5-二氢-4-苯基-1H-吡唑-1-甲酰胺
N-[(2-氯-5-噻唑基)甲基]-N’-甲基-N”-硝基-胍
N-甲基-N’-(1-甲基-2-丙烯基)-1,2-肼硫代二甲酰胺
N-甲基-N’-2-丙烯基-1,2-肼硫代二甲酰胺
[2-(二丙基氨基)-2-氧代乙基]-乙基硫代磷酰氨基O,O-二乙酯
N-氰基甲基-4-三氟甲基烟酰胺,
3,5-二氯-1-(3,3-二氯-2-丙烯氧基)-4-[3-(5-三氟甲基吡啶-2-基氧基)丙氧基]苯
还可与其它已知活性化合物如除草剂或肥料以及生长调节剂混合。
此外,本发明式(I)化合物还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它们具有很宽的抗真菌活性谱,特别是抗皮肤真菌和酵母菌,霉菌和两阶段真菌(diphasic fungi)(例如抗假丝酵母属例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glabrata),以及絮状表皮癣菌,曲霉属,如黑色曲霉和烟曲霉,发癣菌属,如须发癣菌,小孢子菌属如犬小孢子菌和头癣小孢子菌。上述所列真菌并不表示限制于所覆盖的真菌谱,而是仅作为列举。
活性化合物可以其本身直接使用或以它们的制剂形式或由其制备的应用形式使用,如现混现用溶液,悬浮剂,可湿性粉剂,糊剂,可溶性粉剂,粉剂和颗粒剂。它们可以常规方式施用,例如浇灌,喷雾,弥雾,撒播,喷粉,形成泡沫,撒布等方式。还可以将活性化合物通过超低容量方法施用或将活性化合物制剂或活性化合物本身注入土壤。还可以用于处理植物种子。
当将本发明活性化合物用作杀真菌剂时,根据施用方式的不同,使用量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在用于处理植物各部分时,活性化合物的用量通常为0.1-10,000g/ha,优选10-1000g/ha。当种子处理时,活性化合物的用量通常为每公斤种子0.001-50g,优选每公斤种子0.01-10g。在土壤处理时,活性化合物的用量通常为0.1-10,000g/ha,优选1-5000g/ha。
当用作杀虫剂时,本发明活性化合物还可以将其市售制剂和从这些制剂制备的应用形式,与增效剂一起制成混合物存在。增效剂是能够增加活性化合物活性,但加入的增效剂本身不必需要有活性的化合物。
从市售制剂制备的应用形式中活性化合物的含量可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应用形式中活性化合物的浓度可为0.0000001至95%重量活性化合物,优选0.0001至1%重量。
本发明化合物以适合于应用形式的常规方法施用。
当用于防治卫生害虫和储藏物品中的害虫时,活性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木材和粘土残留活性以及对石灰底物上的碱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处理所有植物以及它们的各部分。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处理野生植物种以及栽培品种,或通过常规生物育种方法,例如杂交或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植物以及它们的各部分。在另一优选实施方案中,处理的植物是通过遗传工程方法,如适合结合常规育种方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遗传修饰生物体)和植物栽培品种及它们的各部分。对于术语“各部分”或“植物的各部分”或“植物各部分”上面已进行了说明。
特别优选,本发明处理的是各自市场上可以购得的或通用的植物栽培品种。植物栽培品种可以理解为表示通过常规植物育种,诱变或重组DNA技术获得的具有新的特性(“性状”)的植物。它们可以是品种,生物型或基因型。
根据植物种或植物栽培品种,它们的生长场所和生长条件(土壤,气候,营养生长期,养分),通过本发明的处理还可以获得超加合(“增效”)作用。因此,例如,可以产生以下结果:减少施用量和/或扩大作用谱和/或提高本发明使用的化学物质及组合物的活性,更佳的植物长势,提高作物对高温或低温的耐受性,增强作物对旱或涝或土壤盐度的耐受能力,增加开花率,更易于收获,加速成熟,更高的产量,品质更优和/或收获产品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更好的储藏性能和/或收获产品的加工性能,上述这些方面都超出了实际预期的效果。
本发明优选处理的转基因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种(即通过遗传工程方法获得的)包括那些通过遗传修饰获得遗传物质的所有植物,其中所述遗传物质赋予这些植物特别有价值的特性(“性状”)。上述特性的实例包括植物的长势更好,提高了对高温或低温的耐受性,增强了对旱或涝或土壤盐度的耐受能力,提高开花率,易于收获,加速成熟,更高的产量,品质更优和/或收获产品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更好的储藏性能和/或收获产品的加工性能。上述特性中另一些特别优选的实例是提高植物对动物以及微生物害虫的防御能力,如抗昆虫,螨,植物病原真菌,细菌和/或病毒,以及提高植物对某些除草活性化合物的耐受能力。可提及的转基因植物的实例包括重要的经济作物,如禾谷类(小麦,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以及果树(苹果,梨,柑桔和葡萄)以及特别优选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和油菜。特别优选的性状是通过在植物体内生成毒素来提高植物对昆虫的防御能力,特别是通过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遗传物质(例如通过基因CryIA(a),CryIA(b),CryIA(c),CryIIA,CryIIIA,CryIIIB2,Cry9c,Cry2Ab,Cry3Bb和CryIF及其组合)在植物体(下文称作“Bt植物”)内产生的那些毒素。还特别优选的性状是通过系统获得抗性(SAR),系统素,植物抗毒素,激卫素以及抗性基因及相应的表达蛋白和毒素来提高植物对真菌,细菌和病毒的抗性。另一些特别优选的性状是提高植物对下述某些除草活性化合物的耐受性,如咪唑啉酮,磺酰脲,草甘膦或膦基麦黄酮(tricin)(例如“PAT”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各自赋予上述所需性状的基因还可以互相组合。可提及的“Bt植物”的实例包括下述的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大豆品种和马铃薯品种,它们都是市场上可以买得到的并且商品名为YIELD GARD(例如玉米,棉花,大豆),KnockOut(例如玉米),StarLink(例如玉米),Bollgard(棉花),Nucotn(棉花)和NewLeaf(马铃薯)。可提及的耐除草剂植物的实例是下述的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和大豆品种,它们都是市场上可以买得到的且商品名为Roundup Ready(耐草甘膦的植物品种,例如玉米,棉花,大豆),Liberty Link(耐膦基麦黄酮的植物品种,例如油菜),IMI(耐咪唑啉酮的植物品种)以及STS(耐磺酰脲的植物品种,例如玉米)。可提及的抗除草剂植物(通过除草剂耐受性的常规育种方法获得的植物)包括商品名为Clearfield(例如玉米)的市售植物品种。当然,上面的描述同样也适用于具有这些遗传性状或仍需要研究的遗传性状的那些植物品种,其中这些植物品种未来将研发和/或未来将要投放市场。
在本发明特别优选方式中使用本发明式I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混合物可以处理前面所列植物。上述对活性化合物或混合物的优选范围也适用于这些植物的处理。特别优选用本文中特别提及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处理植物。
本发明将通过下述实施例进一步解释。
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和2
将2.5g(7.3mmol)的3-氰基-5,7-二氯-6-(2-氯-4-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和0.425g(7.3mmol)氟化钾的7.8g乙腈溶液在60℃搅拌3小时。然后向其中加入3.31g(29.3mmol)的(S)-1,1,1-三氟丙-2-基胺,将所得混合物在80℃再搅拌15小时。减压蒸馏出溶剂并将剩余物用二氯甲烷和1N盐酸水溶液处理。分离出有机相并用硫酸钠干燥,减压蒸馏出溶剂。将剩余物过硅胶色谱,使用4份环己烷和1份乙酸乙酯的混合物(洗脱)。分离出两个不同的产物馏分(馏分1和馏分2)。
将馏分1(1.2g)再次过硅胶色谱,使用9份正己烷和1份丙酮的混合物(洗脱)。由此获得0.8g(理论值的21%)的3-氰基-5-氯-6-(2-氯-4-氟苯基)-7-(S)-1’,1’,1’-三氟丙-2-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阻转异构体A(实施例1)(纯度:80.4%)
HPLC:logP=3.88(异构体AS)
1H-NMR(DMSO-d6,四甲基硅烷):δ=1.37,1.38(3H);4.88,4.90(1H);7.43-7.59(1H);7.60-7.66(1H);7.72-7.78(1H);8.06,8.08(1H,NM);8.83(1H)ppm.
最后分离的馏分2,含有0.9g(理论值的29.3%)的3-氰基-5-氯-6-(2-氯-4-氟苯基)-7-(S)-1’,1’,1’-三氟丙-2-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阻转异构体B(实施例2)(纯度:99.3%)
HPLC:logP=3.91(异构体BS)
1H-NMR (DMSO-d6,四甲基硅烷):δ=1.29,1.31(3H);4.61,4.63(1H);7.42-7.47(1H);7.58-7.61(1H);7.73-7.76(1H);8.10,8.12(1H,NH);8.84(1H)ppm.
实施例3
将0.165g(9.75g,237.5mmol)氟化钾和0.481g(4.26mmol)的(S)-1,1,1-三氟丙-2-基胺加入0.5g(1.4mmol)的3,5,7-三氯-6-(2,4,6-三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的12.5ml乙腈溶液中,将混合物在80℃搅拌16小时。冷却后,加入1N盐酸和二氯甲烷。将反应混合物过滤并浓缩滤液。将剩余物过硅胶色谱柱,使用甲基叔丁基醚/石油醚(1∶100)(洗脱)。由此获得0.25g(理论值的40%)的N-[3,5-二氯-6-(2,4,6-三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7-基]-N-[(1S)-2,2,2-三氟-1-甲基乙基]胺。
HPLC;logP=4.43。
实施例4
将0.1g(0.33mmol)的7-氯-6-(2-氯-6-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3-腈和0.028g(0.33mmol)的1,2-二甲基丙胺溶解于5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0.05ml三乙胺,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搅拌16小时。将上述反应混合物与1N盐酸搅拌,然后过滤,减压浓缩滤液。将剩余物过硅胶色谱柱,使用甲基叔丁基醚/石油醚(1∶9)(洗脱)。由此获得0.1g(理论值的89%)的6-(2-氯-6-氟苯基)-7-[(1,2-二甲基丙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3-腈。
HPLC;logP=3.78。
实施例5
将0.1g(0.316mmol)的7-氯-6-(2-氯-6-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3-腈和0.028g(0.316mmol)的1,2-二甲基丙胺溶解于4ml乙腈中。加入0.044g(0.316mmol)碳酸钾,将反应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向上述反应混合物中加入20ml醚和10ml 1N盐酸。分离出有机相,硫酸钠干燥并减压浓缩。将剩余物过硅胶色谱柱,使用甲基叔丁基醚/石油醚(1∶30)(洗脱)。由此获得0.08g(理论值的67%)的N-[3-氯-6-(2-氯-4-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7-基]-N-(1,2-二甲基丙基)胺。
HPLC;logP=4.53。
表1中所列的下式化合物也通过上述方法制备。
表1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 logP m.p.:(℃)
6 -CH2-C(CH3)=CH2 -C2H5 2,4,6-三氟苯基 -Cl -CN 4.6
7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S 3.69
8 -CH2-C(CH3)=CH2 -C2H5 2-氟苯基 -Cl -CN 4.38
9 2-甲氧基乙基 -C2H5 2-氟苯基 -Cl -CN 3.52
10 环戊基 -H 2-氟苯基 -Cl -CN 3.89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11 环丙基甲基 -H 2-氟苯基 -Cl -CN 3.47
12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S 3.73
13 -CH2-C(CH3)=CH2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4.68
14 -CH2-CH2-O-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3.26
15 正丁基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4.92
16 异丁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3.94
17 -CH2-C(CH3)3 -H 2-氯-6-氟苯基 -Cl -CN 4.41
18 -CH2-C(CH3)=CH2 -H 2-氯-6-氟苯基 -Cl -CN 3.65
19 -CH2-CH2-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3.82
20 -C2H5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4.13
21 -CH2-CH2-CH2-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4.32
22 环戊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4.13
23 异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3.65
24 2-甲氧基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3.22
25 环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3.37
26 -CH2-CH2-S-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3.9
27 -CH2-CH2-CH(CF3)-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4.37
28 -CH2-CH2-CH(CH3)-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4.77
29 环丙基甲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3.74
30 2-丁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3.94
31 -CH2-CH2-CH=CH-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4.08
32 -CH2-CH2-CH2-CH(CH3)-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4.77
33 -CH2-CH2-CH=C(CH3)-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4.51
34 -CH2-CH2-CHF-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3.82
35 烯丙基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4.32
36 (2-呋喃基)甲基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4.32
37 (2-四氢呋喃基)甲基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4.08
38 2-甲氧基乙基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3.86
39 -CH2-COOC2H5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3.86
40 炔丙基 -CH3 2-氯-6-氟苯基 -Cl -CN 3.53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41 -CH2-COOC2H5 -CH3 2-氯-6-氟苯基 -Cl -CN 3.57
42 1,3-二氧戊环-2-基甲基 -CH3 2-氯-6-氟苯基 -Cl -CN 3.49
43 烯丙基 -CH3 2-氯-6-氟苯基 -Cl -CN 4.03
44 (2-呋喃基)甲基 -CH3 2-氯-6-氟苯基 -Cl -CN 3.99
45 -CH2-C(CH3)=CH2 -CH3 2-氯-6-氟苯基 -Cl -CN 4.37
46 异丁基 -CH3 2-氯-6-氟苯基 -Cl -CN 4.51
47 (2-四氢呋喃基)甲基 正丙基 2-氯-6-氟苯基 -Cl -CN 4.51
48 异丁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85
49 -CH2-C(CH3)3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4.26
50 2-丁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89
51 环戊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4.01
52 异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54
53 环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25
54 环丙基甲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63
55 -CH2-C(CH3)=CH2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54
56 1,3-二氧戊环-2-基甲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N 3.33
57 2-甲氧基乙基 -C2H5 2,4,6-三氟苯基 -Cl -CN 3.74
58 -CH2-CH2-CH2-CH2-CH(CH3)-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5
59 2-丁基 -H 2-氟苯基 -Cl -CN 3.7
60 -CH2-CH2-CF3 -H 2-氟苯基 -Cl -CN 3.34
61 正丙基 -H 2-氟苯基 -Cl -CN 3.38
62 异丙基 -H 2-氟苯基 -Cl -CN 3.36
63 环己基 -H 2-氟苯基 -Cl -CN 4.2
64 1-环己基乙基 -H 2-氟苯基 -Cl -CN 4.91
65 2-甲氧基乙基 -H 2-氟苯基 -Cl -CN 2.89
66 环丙基 -H 2-氟苯基 -Cl -CN 3.11
67 -CH2-CF3 -H 2-氟苯基 -Cl -CN 3.15
68 -CH2-C(CH3)=CH2 -H 2-氟苯基 -Cl -CN 3.39
69 3-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氟苯基 -Cl -CN 4.15
70 2-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氟苯基 -Cl -CN 4.26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71 3,5-双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氟苯基 -Cl -CN 4.26
72 -C2H5 -C2H5 2-氟苯基 -Cl -CN 3.8
73 -CH2-CH2-O-CH2-CH2- * 2-氟苯基 -Cl -CN 2.88
74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氟苯基 -Cl -CN S 3.49
75 -CH(CH3)-CH2-CH(CH3)2 -H 2-氟苯基 -Cl -CN
76 异丁基 -H 2-氯苯基 -Cl -CN 4
77 -CH2-C(CH3)3 -H 2-氯苯基 -Cl -CN 4.47
78 2-丁基 -H 2-氯苯基 -Cl -CN 3.98
79 环戊基 -H 2-氯苯基 -Cl -CN 4.19
80 异丙基 -H 2-氯苯基 -Cl -CN 3.64
81 环丙基 -H 2-氯苯基 -Cl -CN 3.38
82 环丙基甲基 -H 2-氯苯基 -Cl -CN 3.74
83 -CH2-C(CH3)=CH2 -H 2-氯苯基 -Cl -CN 3.68
84 -CH(CH3)-CH2-CH(CH3)2 -H 2-氯苯基 -Cl -CN 4.7
85 1,3-二氧戊环-2-基甲基 -CH3 2-氯苯基 -Cl -CN 3.42
86 烯丙基 -CH3 2-氯苯基 -Cl -CN 4.03
87 2-甲氧基乙基 -CH3 2-氯苯基 -Cl -CN 3.5
88 -CH2-C(CH3)=CH2 -CH3 2-氯苯基 -Cl -CN 4.39
89 -CH2-C(CH3)=CH2 -C2H5 2-氯苯基 -Cl -CN 3.68
90 烯丙基 -C2H5 2-氯苯基 -Cl -CN 4.32
91 -CH2-CH2-CH2-CH(CH3)- * 2-氯苯基 -Cl -CN 4.18
92 -CH2-CH2-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3.82
93 -CH2-CH2-CH=CH-CH2- * 2-氯苯基 -Cl -CN 4.1
94 -CH2-CH2-CH2-CH2-CH(CH3)- * 2-氯苯基 -Cl -CN 4.69
95 -CH2-CH2-CH(CH3)-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4.78
96 -CH2-CH2-CH=C(CH3)-CH2- * 2-氯苯基 -Cl -CN 4.52
97 -CH2-CH2-CH(CF3)-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4.35
98 -CH2-CH2-CH2-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4.36
99 -CH2-CH2-O-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3.17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100 -CH2-CH2-S-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3.88
101 -CH2-CH2-N(CH3)2 -C2H5 2-氯-6-氟苯基 -Cl -CN 1.9
102 -CH(CF3)-CH2-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4.18
103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苯基 -Cl -CN S 3.79
104 -CH2-CH2-CH2-CH2-CH2- * 2-氟苯基 -Cl -CN 4.05
105 -CH2-C(CH3)=CH2 -C2H5 2,4-二氟苯基 -Cl -CN 4.47 95-98
106 -CH2-C(CH3)=CH2 -C2H5 2,4,6-三氟苯基 -Cl -Cl 5.55
107 烯丙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N 3.87
108 异丁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N 4.37
109 2-甲氧基乙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N 3.44
110 -CH2-C(CH3)=CH2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N 4.24
111 烯丙基 -C2H5 2,4,6-三氟苯基 -Cl -CN 4.23
112 -CH2-CH2-CH2-CH(CH3)-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09
113 -CH(CF3)-CH2-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12
114 -CH2-CH2-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3.71
115 -CH2-CH2-CH=CH-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3.96
116 -CH2-CH2-CH2-CH(CH3)-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6
117 -CH2-CH2-CH(CH3)-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6
118 -CH2-CH2-CH=C(CH3)-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34
119 -CH2-CH2-CHF-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3.72
120 -CH2-CH2-CH(CF3)-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26
121 -CH2-CH2-CH2-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4.23
122 -CH2-CH2-O-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3.16
123 -CH2-CH2-S-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3.79
124 -CH2-CF3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37
125 -C2H5 -C2H5 2,4-二氟苯基 -Cl -CN
126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S 3.65 123-25
127 -C2H5 -H 2-氟苯基 -Cl -CN 3.06
128 -CH2-CN -H 2-氟苯基 -Cl -CN 2.45
129 -C(CH3)2-CF3 -H 2-氟苯基 -Cl -CN 4.01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130 4-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氟苯基 -Cl -CN 4.2
131 -CH3 -CH3 2-氟苯基 -Cl -CN 3.12
132 -CH2-CH2-CH2-CH2- * 2-氟苯基 -Cl -CN 3.56
133 -CH2-CH2-CH(CF3)-CH2-CH2- * 2-氟苯基 -Cl -CN 4.13
134 -CH2-CH(CH3)-O-CH(CH3)-CH2- * 2-氟苯基 -Cl -CN 3.67
135 -CH2-CH2-S-CH2-CH2- * 2-氟苯基 -Cl -CN 3.63
136 1-环丙基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4.66
137 -CH2-CF3 -H 2-氯苯基 -Cl -CN 3.43
138 异丁基 -CH3 2-氯苯基 -Cl -CN 4.51
139 2-甲氧基乙基 正丙基 2-氯苯基 -Cl -CN 4.23
140 2-甲氧基乙基 -C2H5 2-氯苯基 -Cl -CN 4.28
141 -CH(CF3)-CH2-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4.19
142 -CH2-CH2-CH2-CH(CH3)-CH2- * 2-氯苯基 -Cl -CN 4.82
143 -CH2-CH2-CHF-CH2-CH2- * 2-氯苯基 -Cl -CN 3.81
144 异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3.78
145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AS+BR 3.87
146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AS+BR+BS+AR 3.92
147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AS+BR 3.91
148 异丁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87
149 正丁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86
150 -CH2-C(CH3)3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23
151 2-丁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82
152 -CH2-CH2-CF3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47
153 正丙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5
154 环戊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98
155 异丙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5
156 环己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26
157 1-环己基乙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96
158 2-甲氧基乙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06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159 环丙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23
160 环丙基甲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35
161 -CH2-C(CH3)=CH2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51
162 3-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2
163 2-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23
164 4-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21
165 -CH(CH3)-CH2-CH(CH3)2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 47
166 -CH2-CH2-N(CH3)2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1.72
167 炔丙基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35
168 1,3-二氧戊环-2-基甲基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3
169 -CH2-CH(OCH3)2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46
170 -CH2-C(CH3)=CH2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4.16
171 正丁基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4.36
172 异丁基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73
173 -CH2-C(CH3)3 -H 2,6-二氟苯基 -Cl -CN 4.15
174 2-丁基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71
175 -CH2-CN -H 2,6-二氟苯基 -Cl -CN 2.49
176 环戊基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89
177 异丙基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39
178 2-甲氧基乙基 -H 2,6-二氟苯基 -Cl -CN 2.96
179 环丙基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13
180 -CH2-CF3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07
181 环丙基甲基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5
182 -CH2-C(CH3)=CH2 -H 2,6-二氟苯基 -Cl -CN 3.4
183 -CH(CH3)-CH2-CH(CH3)2 -H 2,6-二氟苯基 -Cl -CN 4.39
184 炔丙基 -CH3 2,6-二氟苯基 -Cl -CN 3.27
185 -CH2-COOC2H5 -CH3 2,6-二氟苯基 -Cl -CN 3.31
186 1,3-二氧戊环-2-基甲基 -CH3 2,6-二氟苯基 -Cl -CN 3.21
187 烯丙基 -CH3 2,6-二氟苯基 -Cl -CN 3.77
188 异丁基 -CH3 2,6-二氟苯基 -Cl -CN 4.23
189 2-甲氧基乙基 -CH3 2,6-二氟苯基 -Cl -CN 3.27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190 -CH2-C(CH3)=CH2 -CH3 2,6-二氟苯基 -Cl -CN 4.1
191 烯丙基 -C2H5 2,6-二氟苯基 -Cl -CN 4.07
192 (2-呋喃基)甲基 -C2H5 2,6-二氟苯基 -Cl -CN 4.04
193 (2-四氢呋喃基)甲基 -C2H5 2,6-二氟苯基 -Cl -CN 3.84
194 2-甲氧基乙基 -C2H5 2,6-二氟苯基 -Cl -CN 3.59
195 -CH2-COOC2H5 -C2H5 2,6-二氟苯基 -Cl -CN 3.61
196 正丁基 -C2H5 2,6-二氟苯基 -Cl -CN 4.64
197 -C2H5 -C2H5 2,6-二氟苯基 -Cl -CN 3.88
198 环丙基甲基 正丙基 2,6-二氟苯基 -Cl -CN 4.65
199 (2-四氢呋喃基)甲基 正丙基 2,6-二氟苯基 -Cl -CN 4.24
200 2-甲氧基乙基 正丙基 2,6-二氟苯基 -Cl -CN 3.96
201 -CH2-CH(OH)-CH2-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2.47
202 -CH2-CH2-CH2-CH(CH3)- * 2,6-二氟苯基 -Cl -CN 3.92
203 -CH2-CH2-CH2-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3.55
204 -CH2-CH2-CH2-CH2-CH(CH3)- * 2,6-二氟苯基 -Cl -CN 4.4
205 -CH2-CH2-CH2-CH(CH3)-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4.46
206 -CH2-CH2-CH(CH3)-CH2-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4.46
207 -CH2-CH2-CH=C(CH3)-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4.2
208 -CH2-CH2-CH(CF3)-CH2-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4.13
209 -CH2-CH2-CH2-CH2-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4.07
210 -CH2-CH2-S-CH2-CH2- * 2,6-二氟苯基 -Cl -CN 3.65
211 2-氟环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3.06
212 异丁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4.7
213 烯丙基 -C2H5 2,4,6-三氟苯基 -Cl -Cl 5.14
214 2-甲氧基乙基 -C2H5 2,4,6-三氟苯基 -Cl -Cl 4.61
215 -CH2-CH2-CH2-CH(CH3)- * 2,4,6-三氟苯基 -Cl -Cl 4.99
216 -CH2-CH2-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4.56
217 -CH2-CH2-CH(CH3)-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5.59
218 -CH2-CH2-CH=CH-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4.84
219 -CH2-CH2-CH2-CH(CH3)-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5.59
220 -CH2-CH2-CH2-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5.14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221 -CH2-CH2-O-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3.94
222 -CH2-C(CH3)3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5.19
223 环丙基甲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4.41
224 -CH2-CF3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4.08
225 -CH2-C(CH3)=CH2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4.32
226 烯丙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l 4.8
227 异丁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l 5.31
228 2-甲氧基乙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l 4.23
229 -CH2-C(CH3)=CH2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l 5.17
230 -CH2-CH2-CF2-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N 3.81
231 -CH2-CH2-CF2-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4.61
232 (2,2-二氯环丙基)甲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N 4.32
233 (2,2-二氯环丙基)甲基 -CH3 2,4,6-三氟苯基 -Cl -Cl 5.16
234 2-氟环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3.72
235 -C2H5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2
236 -CH2-CF3 -H 2,4-二氟苯基 -Cl -CN 3.34
237 3,5-双三氟甲基环己基 -H 2,4-二氟苯基 -Cl -CN 4.41
238 -CH2-COOC2H5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49
239 烯丙基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87
240 -CH2-CH2-CN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2.98
241 -CH2-CN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2.95
242 -CH2-COOCH3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17
243 (2-呋喃基)甲基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87
244 异丁基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4.33
245 -CH2-CH2-O-CH=CH2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2.6
246 2-甲氧基乙基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41
247 -CH3 -CH3 2,4-二氟苯基 -Cl -CN 3.25
248 1,2-二甲基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4.17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249   1,2-二甲基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5.02
  250   1,2-二甲基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5.02
  251   1,2-二甲基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5.02
  252   1,2-二甲基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4.16
  253   1,2-二甲基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4.16
  254   -O-CH2-CH2-CH2-CH2-   *   2,4-二氟苯基   -Cl   -CN   3.71
  255   -O-CH2-CH2-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N   4.02
  256   -O-CH2-CH2-CH2-CH2-   *   2-氯-6-氟苯基   -Cl   -CN   3.85
  257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AS+BR   4.43
  258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AR+BS   4.48
  259   异丁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4.18
  260   -CH2-C(CH3)3   -H   2-氯-4-氟苯基   -Cl   -CN   4.61
  261   2-丁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4.18
  262   环戊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4.32
  263   2-甲氧基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3.33
  264   环丙基甲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3.9
  265   -CH2-C(CH3)=CH2   -H   2-氯-4-氟苯基   -Cl   -CN   3.85
  266   异丁基   -CH3   2-氯-4-氟苯基   -Cl   -CN   4.67
  267   2-甲氧基乙基   -CH3   2-氯-4-氟苯基   -Cl   -CN   3.72
  268   -CH2-C(CH3)=CH2   -CH3   2-氯-4-氟苯基   -Cl   -CN   4.56
  269   -CH2-C(CH3)=CH2   -C2H5   2-氯-4-氟苯基   -Cl   -CN   4.87
  270   2-甲氧基乙基   -C2H5   2-氯-4-氟苯基   -Cl   -CN   3.99
  271   -CH2-CH2-CH2-CH(CH3)-   *   2-氯-4-氟苯基   -Cl   -CN   4.32
  272   -CH2-CH2-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N   3.99
  273   -CH2-CH2-CH(CH3)-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N   4.92
  274   -CH2-CH2-CH2-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N   4.51
  275   -CH2-CH2-O-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N   3.33
  276   -CH2-CF3   -H   2-氯-4-氟苯基   -Cl   -CN
  277   -CH(CF3)-CH2-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N
  278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6-氟苯基   -H   -Cl   4.43
  279   -CH2-C(CH3)=CH2   -C2H5   2-氯-4-氟苯基   -H   -Cl   5.14
表1(续)
表1(续)
Figure A0381837600631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326 -CH2-CH(CH3)-CH2-CH(CH3)-CH2- * 2,4-二氟苯基 -Cl -CN 4.98
327 -CH2-CH2-CH2-CH2-CH(CH3)- * 2,4-二氟苯基 -Cl -CN 4.49
328 -CH2-CH2-CH2-CH(CH3)-CH2- * 2,4-二氟苯基 -Cl -CN 4.59
329 -CH2-CH2-CH(CH3)-CH2-CH2- * 2,4-二氟苯基 -Cl -CN 4.59
330 -CH2-CH(OH)-CH2-CH2-CH2- * 2,4-二氟苯基 -Cl -CN 2.83
331 -CH2-CH2-C(CH3)2-CH2-CH2- * 2,4-二氟苯基 -Cl -CN 4.83
332 -CH2-CH2-S-CH2-CH2- * 2,4,6-三氟苯基 -Cl -Cl 4.64
333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苯基 -Cl -Cl B 5.17
334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苯基 -Cl -Cl A 5.18
335 异丁基 -CH3 2-氯苯基 -Cl -Cl 5.38
336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4.25
337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4.26
338 -CH2-CH2-O-CH2-CH2- * 2-氯苯基 -Cl -Cl 3.86
339 -CH2-CH2-S-CH2-CH2 * 2-氯苯基 -Cl -Cl 4.67
340 -CH2-CH2-CF2-CH2-CH2 * 2-氯苯基 -Cl -Cl 4.67
341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苯基 -Cl -Cl B 4.48
342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苯基 -Cl -Cl A 4.52
343 -CH2-CH2-O-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l 4.01
344 -CH2-CH2-S-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l 4.79
345 -CH2-CH2-CF2-CH2-CH2- * 2-氯-4-氟苯基 -Cl -Cl 4.79
346 环丙基甲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l 4.57
347 -CH2-CF3 -H 2-氯-4-氟苯基 -Cl -Cl 4.2
348 异丁基 -CH3 2-三氟甲基苯基 -Cl -CN 4.48
349 -CH2-C(CH3)3 -H 2-三氟甲基苯基 -Cl -CN 4.43
350 -CH2-CH2-CH(CH3)-CH2-CH2 * 2-三氟甲基苯基 -Cl -CN 4.71
351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l B 4.63
表1(续)
表1(续)
实施例编号 R1 R2 R3 X1 X2 异构体** logP Fp.:(℃)
377 -NH2 异丁基 2-三氟甲基苯基 -Cl -CN 3.96 128-30
378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三氟甲基苯基 -Cl -CN A 3.79
379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三氟甲基苯基 -Cl -CN B 3.79
380 2,2,2-三氟-1-甲基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l 4.42
381 -CH2-CH2-CH2-NH- * 2-氯-6-氟苯基 -Cl -CN 3.23
382 -CH(CH3)-C(CH3)3 -H 2-氯-4-氟苯基 -Cl -CN 4.78 180-5
383 -CH(CH3)-C(CH3)3 -H 2-氯-6-氟苯基 -Cl -CN 4.6
384 -CH(CH3)-C(CH3)3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4.51
385 -CH2-CH2-O-CH2-CH2 * 2-氯-5-硝基苯基 -Cl -NO2 2.91
386 1,2,2-三甲基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4.59 146-8
387 1,2,2-三甲基丙基 -H 2-氯-6-氟苯基 -Cl -CN 4.66 145-8
388 -CH(CH3-C(CH3)3 -H 2-三氟甲基苯基 -Cl -CN 4.57
389 -CH(CH3)-C(CH3)3 -H 2-氯-4-氟苯基 -Cl -Cl 5.63
390 1,2,2-三甲基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4.8 糊状物
391 1,2,2-三甲基丙基 -H 2-氯-4-氟苯基 -Cl -CN 4.83 糊状物
392 -CH2-CH2-O-CH2-CH2- * 2-氯苯基 -Cl -Br 3.97
393 -CH(CH3)-C(CH3)3 -H 2-氯-4-氟苯基 -Cl -CSNH2 4.74 糊状物
394 1,2,2-三甲基丙基 -H 2,4,6-三氟苯基 -Cl -CN 4.55
395 异丁基 -H 2-氯-4-甲氧苯基 -Cl -CN 4.01
396 -CH(CH3)-C(CH3)3 -H 2-氯-4-甲氧苯基 -Cl -CN 4.67
397 -CH2-C(CH3)3 -H 2-氯-4-甲氧苯基 -Cl -CN 4.45
398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苯基 -Cl -Br 5.31
399 -CH2-CH2-O-CH2-CH2 * 2-氯苯基 -Cl I 4.13
400 1,2-二甲基丙基 -H 2-氯苯基 -Cl I 5.43
401 -CH(CH3)-C(CH3)3 -H 2-氯-4-氟苯基 -Cl -CHO 4.43
402 -CH(CH3)-C(CH3)3 -H 2-氯-4-氟苯基 -Cl -CH=N-O-CH3 A+B 5.48 糊状物
403 -CH(CH3)-C(CH3)3 -H 2-氯-4-氟苯基 -Cl -CH=N-O-CH3 A 5.5 糊状物
表1(续)
Figure A0381837600671
表1(续)
#代表连接点
logP值是根据EEC Directive 79/831 Annex V.A8标准,通过HPLC(梯度方法,乙腈/0.1%含水磷酸)测定的。
*)表示R1和R2与它们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杂环。
**)将一些产物以立体异构体的形式分离。“S”和“R”分别表示手性中心的S构型和R构型;“AS”表示在阻转(atropy)中心的确定但未知的构型以及手性中心的S构型。BS分别表示在阻转中心的另一确定但未知的构型以及手性中心的S构型。相反,“AR”和“BR”各自表示在阻转中心的对映构型并结合手性中心的R构型。因此,在相同取代基的情况下,“AR”和“BS”,以及“AS”和“BR”各自构成成对的对映异构体。
制备实施例401号化合物
     方法b
氩气氛中,在-50℃,边搅拌边将649mg(0.812mmol)氢化二异丁基铝的甲苯1-摩尔溶液逐滴地缓慢加入含300mg(0.738mmol)的3-氰基-5-氯-6-(2-氯-4-氟苯基)-7-(1,2,2-三甲基丙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的13.2g二氯甲烷溶液中。加入完成后,在-50℃,再持续搅拌30分钟。然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升高至0℃,向其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铵水溶液,将混合物在0℃搅拌2小时。加入1N盐酸,分离出有机相并将水相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以上。将合并的有机相依次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硫酸钠干燥,然后减压浓缩。通过上述方法,获得300mg(理论值的99%)的3-甲酰基-5-氯-6-(2-氯-4-氟苯基)-7-(1,2,2-三甲基丙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
HPLC:logP=4.43。
制备实施例402号化合物
Figure A0381837600701
方法c
在室温下,将73mg(0.880mmol)甲氧胺的盐酸化物和1.0g市售的弱碱型离子交换剂(商品名为Amberlyst A-21)加入300mg(0.733mmol)3-甲酰基-5-氯-6-(2-氯-4-氟苯基)-7-(1,2,2-三甲基丙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的20ml乙醇溶液中,将混合物在室温下振荡18小时。然后,将反应混合物过滤,减压浓缩滤液。由此获得220mg,阻转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3-甲氧亚氨基-5-氯-6-(2-氯-4-氟苯基)-7-(1,2,2-三甲基丙基氨基)吡唑并[1,5a]嘧啶。
HPLC:logP=5.48。
制备式(II)中间体
实施例441
方法(g):
Figure A0381837600703
将48g(0.184mol)的2-氯-4-氟苯基丙二酸二甲酯与19.91g(0.184mol)的4-氰基-5-氨基吡唑以及37.55g(0.203mol)的三正丁胺混合,将混合物在180℃搅拌6小时。蒸馏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甲醇。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95℃和1mbar条件下,蒸馏出挥发性组分。获得的剩余物是粗产物形式的6-(2-氯-4-氟苯基)-5,7-二羟基吡唑并[1,5-a]嘧啶-3-腈,其无需进一步纯化而用于另一合成反应中。
方法(e)
将如上获得的粗产物形式的6-(2-氯-4-氟苯基)-5,7-二羟基吡唑并[1,5-a]嘧啶-3-腈溶解在367.3g(2.395mol)磷酰氯中。室温下,向其中每次少量地加入31.95g(0.153mol)五氯化磷。然后,将混合物回流条件下沸腾12小时。减压蒸馏出挥发性组分,向剩余物中加入二氯甲烷,用水洗涤混合物。用硫酸钠干燥有机相并减压浓缩。将剩余物通过硅胶色谱,使用3份环己烷和1份乙酸乙酯作为流动相。由此获得21g,纯度为95.7%的3-氰基-5,7-二氯-6-(2-氯-4-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
HPLC:logP=3.48
1H-NMR(DMSO-d6,四甲基硅烷):δ=7.44-7.52(1H);7.62-7.66(1H);7.71-7.77(1H);9.03(1H)ppm.
实施例442
Figure A0381837600712
方法(e)
在110℃,将26g(82.4mmol)的3-氯-6-(2,4,6-三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5,7-二醇和8.6g(41.2mmol)的五氯化磷在126.3g磷酰氯中搅拌1小时。冷却后,冰浴冷却条件下,将反应混合物与水和二氯甲烷一起搅拌。分离出有机相,减压干燥并浓缩。剩余物通过硅胶色谱,使用甲基叔丁基醚/石油醚(1∶9)(洗脱)。由此获得5g(理论值的16.4%)的3,5,7-三氯-6-(2,4,6-三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
HPLC:logP=3.97
实施例443
方法(d):
在110℃,将14.2g(11.9mmol),纯度为25%的3-氯-6-(2-氯-4-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7-醇和1.24g(5.9mmol)的五氯化磷在16.3g磷酰氯中搅拌1小时,然后无需进一步加热条件下再搅拌4小时。冷却后,冰浴冷却条件下,将反应混合物与水和二氯甲烷一起搅拌。分离出有机相,减压干燥并浓缩。剩余物通过硅胶色谱,使用正己烷/乙酸乙酯(3∶1-1∶1)(洗脱)。由此获得2.1g(理论值的54%)的3,7-二氯-6-(2-氯-4-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
HPLC:logP=3.56
下面的表2中所列的下式化合物可采用上述方法制备
表2
Figure A0381837600731
logP值是根据EEC Directive 79/831 Annex V.A8标准,通过HPLC(梯度方法,乙腈/0.1%磷酸水溶液)测定的。
式(V)和(VI)中间体的制备
实施例453
方法(f)
在180℃,将11.3g(43.85mmol)的2-(2-氯-4-氟苯基)-3-(二甲基氨基)-2-丙烯酸甲酯和5.2g(43.85mmol)的4-氯-1H-吡唑-5-胺在11.5ml三正丁胺中搅拌6小时,将生成的甲醇和二甲胺蒸馏出。然后将混合物进一步减压浓缩。由此获得14.2g(理论值的27%),纯度为25%的3-氯-6-(2-氯-4-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7-醇。
实施例454
方法(g)
在180℃,将11.15g(42.5mmol)的2-(2,4,6-三氟苯基)丙二酸二甲酯和5g(42.5mmol)的4-氯-1H-吡唑-5-胺在11.5ml三正丁胺中搅拌3小时,将生成的甲醇蒸馏出。然后产物倾析出。由此获得21g(理论值的76%),纯度为49%的3-氯-6-(2,4,6-三氟苯基)吡唑并[1,5-a]嘧啶-5,7-二醇。
下面的表3中所列的下式化合物也可采用上述方法制备。
表3
制备式(III)的胺
实施例458
方法(h),第一步:
首先将1000mg的N-甲氧基氨基甲酸乙酯加入10.0ml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每次少量地加入403mg氢化钠,通过冷却使温度保持在30℃。将反应混合物在30℃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3500mg的2-溴乙基甲醚。将反应混合物在20℃-25℃搅拌18小时,然后搅拌加入20ml水。将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减压浓缩干燥并用二氯甲烷提取四次,每次30ml。用硫酸钠干燥有机提取物,过滤并减压浓缩至干。
由此获得1200mg的(N-甲氧基-N-甲氧基乙基)氨基甲酸乙酯(纯度为77.6%,产率为62.6%)
方法(h),第二步:
首先将200mg的(N-甲氧基-N-甲氧基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加入4.0ml乙醇水溶液(59%)中,向其中加入240.6mg氢氧化钾,将混合物在40℃搅拌18小时。然后,向反应混合物中搅拌加入50ml水并用二乙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用二氯甲烷提取三次,每次20ml。将合并的有机相用水洗涤两次,每次20ml,然后干燥并在20℃和减压条件下浓缩至20ml体积。
冰浴冷却条件下,向所得溶液中加入2ml盐酸,然后将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在20℃和减压条件下浓缩至干。
将所得产物用甲醇消解(digest)三次,每次15ml,然后在20℃和减压条件下浓缩至干。
由此获得140mg的N-甲氧基-N-甲氧基乙胺盐酸化物(产率87.6%)。
实施例459
方法(i),第一步:
Figure A0381837600752
将1000mg的N-羟基-N-甲基氨基甲酸乙酯和1166mg的2-溴乙基甲醚的混合物在搅拌条件下加热至回流温度,然后逐滴加入493mg氢氧化钾的5ml乙醇溶液。将反应混合物回流条件下沸腾10小时,然后过滤反应混合物并减压浓缩滤液。向存留的剩余物中加入水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分离出有机相并先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后用水洗涤。然后用硫酸钠干燥有机相并减压浓缩。通过气相色谱获得0.7g产物,该产物中含有83%的(N-甲基-N-甲氧基乙氧基)氨基甲酸乙酯。因此,计算出的产率为理论值的39%。
方法(i),第二步:
将240.6mg粉状氢氧化钠加入200mg(N-甲基-N-甲氧基乙氧基)氨基甲酸乙酯,4ml乙醇和4ml水的混合物中,将混合物在40℃搅拌2小时。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搅拌条件下加入50ml水中,然后用二乙醚萃取三次,每次20ml,随后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每次20ml。将合并的有机相用水洗涤两次,每次20ml,硫酸钠干燥,在室温和减压条件下浓缩至20ml体积。冰浴冷却条件下,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ml醚状盐酸。将沉淀的晶体滤出并干燥。通过上述方法,获得190mg的N-甲基-N-甲氧基乙氧基胺的盐酸化物。
实施例460
方法(i),第一步:
Figure A0381837600762
室温和搅拌条件下,将475mg氢化钠加入2000mg N-(2,2,2-三氟-1-甲基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和20ml四氢呋喃的混合物中。然后,在搅拌和室温条件下,逐滴加入4600mg碘代甲烷的10ml四氢呋喃溶液。将反应混合物在50℃搅拌16小时,然后加入水。将混合物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每次20ml,将合并的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并减压浓缩。通过气相色谱后获得1000mg产物,其中含有75%的N-(2,2,2-三氟-1-甲基乙基)-N-甲基氨基甲酸乙酯。因此,计算的产率为34.86%。
方法(j),第二步:
将1070mg粉状氢氧化钾加入1000mg N-(2,2,2-三氟-1-甲基乙基)-N-甲基氨基甲酸乙酯,20ml乙醇和20ml水的混合物中,将混合物在40℃搅拌66小时。然后将反应混合物用水稀释并用等份的二氯甲烷和二乙醚的混合物萃取三次,每次20ml。将合并的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然后在室温和稍许减压条件下浓缩。冰浴冷却条件下,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醚状盐酸,将混合物在室温搅拌60小时。减压浓缩获得280mg的N-(2,2,2-三氟-1-甲基乙基)-N-甲胺的盐酸化物。由此,计算的产率为理论值的34%。
实施例461
方法(k):
将600mg的N-(1-三氟甲基-2-丙烯)氨基甲酸苄酯的8.0ml的16%浓度的盐酸溶液在回流条件下加热1.5小时。冷却至20℃后,将混合物用二乙醚萃取两次,每次20ml。
减压条件下将剩余的水相浓缩至干,加入三份甲醇,每份10ml。减压除去甲醇,然后分离出310mg的(1-三氟甲基丙-2-烯)胺的盐酸化物。由此,计算的产率为理论值的82.9%。
下表中所列氨基甲酸酯也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制备。
表4
Figure A0381837600781
Figure A0381837600782
表5
Figure A0381837600783
Figure A0381837600784
表6
实施例号 化合物号 R8 物理常数
465  XVII-2 -C2H5 1H-NMR(400MHz,CD3CN):δ(ppm)=1.13(t, CH 3CH2N),1.21(t,CH 3CHCF3),1.23(t, CH 3CH2O),3.20(m, CH 2N,C HCF3),4.1(q,CH3 CH 2O).
下列胺化合物也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制备。
表7
Figure A0381837600792
分别将实施例466-469中所列的胺分离出来,鉴定是它们的盐酸化物形式。
氨基吡唑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70
a)氩气氛中以及在室温搅拌条件下,1个小时内将400ml二乙醚逐滴加入至16.223g(200mmol)环丙基乙腈和15.556g(210mmol)甲酸乙酯的混合物中。加入4.598g(200mmol)钠,将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4天。一旦金属钠已经溶解,将混合物冷却至10℃,30分钟内加入12.01g(200mmol)乙酸,将反应混合物保持在10℃-15℃。将反应混合物再搅拌15分钟,然后抽吸过滤,将剩余物用30ml冷却的二乙醚洗涤。将滤液减压浓缩。由此获得22.0g的粗产物形式的1-甲酰基-1-环丙基乙腈,该粗产物无需预先纯化而用于下一步合成反应。
b)室温搅拌条件下,将8.670g(0.173mol)水合肼和3.12ml乙酸的混合物倒入21.825g(0.200mol)的1-甲酰基-1-环丙基乙腈的20ml乙醇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回流条件下搅拌4小时,然后减压浓缩处理。由此获得13.7g(理论值的55.6%)的4-环丙基-1H-吡唑-5-胺。
实施例471
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下式的化合物也可以
Figure A0381837600802
log P=3.73
应用实施例
实施例A
黑星菌属真菌试验(苹果)/保护性
溶剂:    24.5重量份丙酮
          24.5重量份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剂:  1.0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备适合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上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然后将浓缩液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为测试保护活性,将植物幼苗(株)用一定用量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喷雾。喷雾层干燥后,将植物用苹果黑星病的病原物即苹果黑星菌的分生孢子水悬浮液接种,然后将其保持在约20℃和100%相对大气湿度的培养箱中1天。
然后,将植物放在约21℃和相对大气湿度约90%的温室中。
接种后10天进行评估。0%表示杀菌效果相当于对照,而100%的效果表示没有观察到侵染。
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施用量以及试验结果示于下表中。
表A
黑星菌属真菌试验(苹果)/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施用量g/ha 活性%
本发明:
100
100                              97
100                             100
表A    (续)
黑星菌属真菌试验(苹果)/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施用量g/ha 活性%
100                              100
Figure A0381837600832
100                              100
100                              98
Figure A0381837600834
100                             100
表A    (续)
黑星菌属真菌试验(苹果)/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施用量g/ha 活性%
100                                     100
100                                     100
100                                      98
100                                       100
表A    (续)
黑星菌属真菌试验(苹果)/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施用量g/ha 活性%
Figure A0381837600851
100                            100
100                            93
100                            100
100                            100
表A(续)
黑星菌属真菌试验(苹果)/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施用量g/ha 活性%
                                          100                          99
Figure A0381837600862
                                         100                          98
Figure A0381837600863
                                     100                          99
表A(续)
黑星菌属真菌试验(苹果)/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施用量g/ha 活性%
                                            100                        100
                                      100                        100
实施例B
葡萄孢属真菌试验(菜豆)/保护性
溶剂:    24.5重量份丙酮
          24.5重量份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剂:  1.0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备适合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上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然后将浓缩液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为测试保护活性,将植物幼苗(株)用一定用量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喷雾。喷雾层干燥后,将灰色葡萄孢定殖的2小块琼脂置于每张叶片上。将接种后的植物放在约20℃和100%相对大气湿度的黑暗的培养箱中。
接种后2天,测量叶片上侵染面积的大小。0%表示杀菌的效果相当于对照,而100%的效果表示没有观察到侵染。
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施用量以及试验结果示于下表中。
表B
葡萄孢属真菌试验(菜豆)/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本发明:
Figure A0381837600891
                             500                                93
                            500                                96
                         500                                99
表B   (续)
葡萄孢属真菌试验(菜豆)/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500                          100
                                   500                          99
                                  500                          100
                               500                          95
表B   (续)
葡萄孢属真菌试验(菜豆)/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Figure A0381837600911
                      500                         96
Figure A0381837600912
                     500                         97
Figure A0381837600913
                      500                         93
                            500                         100
表B    (续)
葡萄孢属真菌试验(菜豆)/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500                        100
                                500                        99
                                   500                        100
                                      500                        100
表B   (续)
葡萄孢属真菌试验(菜豆)/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500                          95
Figure A0381837600932
                              500                          94
                      500                          99
表B   (续)
葡萄孢属真菌试验(菜豆)/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Figure A0381837600941
                   500                                      100
                 500                                      100
实施例C
链格孢属真菌试验(番茄)/保护性
溶剂:    49重量份的N,N-二甲基甲酰胺
乳化剂:  1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备适合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上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然后将浓缩液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为测试保护活性,将番茄幼苗用一定用量活性化合物制剂喷雾。处理1天后,将植物用马铃薯早疫病链格孢的孢子悬浮液接种,然后将其保持在约20℃和100%相对湿度条件下24小时。然后,将植物保持在96%的相对大气湿度和20℃的条件下。
接种后7天进行评估。0%表示杀菌效果相当于对照,而100%的效果表示没有观察到侵染。
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施用量以及试验结果示于下表中。
表C
链格孢属真菌试验(番茄)/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本发明:
            750                95
           750                95
Figure A0381837600963
     750                95
表C(续)
链格孢属真菌试验(番茄)/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Figure A0381837600971
               750               95
             750               95
Figure A0381837600973
        750               90
实施例D
雪腐病镰孢(var.majus)试验(小麦)/保护性
溶剂:    25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剂:  0.6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备适合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上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然后将浓缩液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为测试保护活性,将植物幼苗用一定用量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喷雾。喷雾层干燥后,将植物用雪腐病镰孢(var.majus)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
将植物放在温室的透明保温罩中,温度为约15℃和相对大气湿度约100%。
接种后6天进行评估。0%表示杀菌效果相当于对照,而100%的效果表示没有观察到侵染。
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施用量以及试验结果示于下表中。
表D
雪腐病镰孢(var.majus)试验(小麦)/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本发明:
Figure A0381837600991
          500              88
             500              100
Figure A0381837600993
 500              80
实施例E
梨孢霉属真菌试验(水稻)/保护性
溶剂:    25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剂:  0.6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备适合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上述量的溶剂混合,然后将浓缩液用水和上述量的乳化剂稀释至所需浓度。
为测试保护活性,将水稻幼苗用一定用量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喷雾。喷雾层干燥后,将植物用稻梨孢的孢子水悬浮液接种。然后将植物放在温室中,温度为25℃和相对大气湿度为100%。
接种后6天进行评估。0%表示杀菌效果相当于对照,而100%的效果表示没有观察到侵染。
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施用量以及试验结果示于下表中。
表E
梨孢霉属真菌试验(水稻)/保护性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施用量g/ha 活性%
本发明:
                        500         88
Figure A0381837601012
                                      500         88
                                500         86
                                   500         75
实施例F
小菜蛾试验
溶剂:    100重量份丙酮
          1900重量份甲醇
为制备适合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活性化合物与上述量的溶剂混合,并用甲醇稀释浓缩物至所需浓度。
将一定量的所需浓度的活性化合物制剂用滴管吸至标准量的合成饲料上。待甲醇蒸发后,将约200-300头小菜蛾卵移至饲料上。
所需的一段时间后,测定卵或幼虫的死亡率,以%表示。100%表示已杀死所有害虫;0%表示没有杀死害虫。
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浓度以及试验结果列于下表中。
表F
侵害植物的昆虫
小菜蛾试验
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浓度ppm 7天后的死亡率%
本发明:
Figure A0381837601031
                                       1000                 100

Claims (12)

1.下式的吡唑并嘧啶
Figure A038183760002C1
其中
R1代表氨基,羟基或代表各自任选取代的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炔氧基,环烷氧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烯基氨基,炔基氨基,环烷基氨基,N-环烷基-N-烷基氨基,亚烷基氨基或杂环基,
R2代表氢或代表各自任选取代的烷基,烯基,炔基或环烷基,或
R1和R2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任选取代的杂环,
R3代表任选取代的芳基,
X1代表氢或卤素以及
X2代表卤素,氰基,硝基,烷基,卤代烷基,环烷基,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烷氧基羰基,烷基羰基,肟基烷基或烷氧亚氨基烷基,
以及上述式(I)化合物的酸加成盐
其中
R1代表氨基。
2.权利要求1的式(I)吡唑并嘧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a)任选地存在稀释剂,任选地存在催化剂以及任选地存在酸性接受体的条件下,将下式的卤代吡唑并嘧啶
Figure A038183760002C2
其中
R3和X1如权利要求1定义,
X3代表卤素,氰基,硝基,烷基,卤代烷基,环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烷氧基羰基或烷基羰基以及
Y1代表卤素
与下式的胺反应而制备
Figure A038183760003C1
其中
R1和R2如权利要求1所述定义,
b)存在氯化铵水溶液以及存在有机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吡唑并嘧啶与氢化二异丁基铝反应,
其中
R1,R2,R3和X1如权利要求1所述定义
c)存在稀释剂以及任选地存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吡唑并嘧啶
Figure A038183760003C3
其中
R1,R2,R3和X1如权利要求1所述定义
与下式的氨基化合物反应
            H2N-OR4        (IV),
其中
R4代表氢或烷基,
其中,式(IV)的氨基化合物还可使用其酸加成盐的形式,
以及,任选地,向所得式(I)化合物中加入酸,其中
R1代表氨基。
3.防治有害生物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至少一种权利要求1的式(I)的吡唑并嘧啶和/或其酸加成盐,以及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4.权利要求1的式(I)吡唑并嘧啶和/或其酸加成盐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
5.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的式(I)吡唑并嘧啶和/或其酸加成盐施用至有害生物和/或它们的栖息地。
6.防治有害生物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的式(I)吡唑并嘧啶和/或其酸加成盐与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混合。
7.下式的卤代吡唑并嘧啶
其中
R3代表任选取代的芳基,
X1代表氢或卤素,以及
X3代表卤素,氰基,硝基,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羰基或烷基羰基以及
Y1代表卤素。
8.权利要求7的式(II)的卤代吡唑并嘧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d)任选地存在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羟基吡唑并嘧啶与卤化剂反应
Figure A038183760005C1
其中
R3和X3如权利要求7所述定义
e)任选地存在稀释剂的条件下,将下式的二羟基吡唑并嘧啶与卤化剂反应
Figure A038183760005C2
其中
R3和X3如权利要求7所述定义。
9.下式的羟基吡唑并嘧啶化合物
Figure A038183760005C3
其中
R3代表任选取代的芳基以及
X3代表卤素,氰基,硝基,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羰基或烷基羰基。
10.权利要求9的式(V)的羟基吡唑并嘧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f)任选地存在稀释剂以及任选地存在碱的条件下,将下式的丙烯酸酯
其中
R3如权利要求9所述定义,
R5代表烷基以及
Y2代表烷氧基或二烷基氨基,
与下式的氨基吡唑反应
其中
X3如上述所述定义。
11.下式的二羟基吡唑并嘧啶化合物
其中
R3代表任选取代的芳基以及
X3代表卤素,氰基,硝基,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羰基或烷基羰基。
12.权利要求11的式(VI)的二羟基吡唑并嘧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g)任选地存在稀释剂以及任选地存在强碱的条件下,将下式的丙二酸酯
其中
R3如上述所述定义以及
R6代表烷基,
与下式的氨基吡唑反应
Figure A038183760007C2
其中
X3如上述所述定义。
CNA038183765A 2002-05-29 2003-05-16 吡唑并嘧啶和其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 Pending CN16717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23917.7 2002-05-29
DE10223917A DE10223917A1 (de) 2002-05-29 2002-05-29 Pyrazolopyrimidin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1709A true CN1671709A (zh) 2005-09-21

Family

ID=29432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38183765A Pending CN1671709A (zh) 2002-05-29 2003-05-16 吡唑并嘧啶和其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89499A1 (zh)
EP (1) EP1513843B1 (zh)
JP (1) JP2005533070A (zh)
KR (1) KR20050004234A (zh)
CN (1) CN1671709A (zh)
AT (1) ATE366253T1 (zh)
AU (1) AU2003240258A1 (zh)
BR (1) BR0311538A (zh)
CA (1) CA2487544A1 (zh)
DE (2) DE10223917A1 (zh)
DK (1) DK1513843T3 (zh)
ES (1) ES2289300T3 (zh)
IL (1) IL165348A0 (zh)
MX (1) MXPA04011824A (zh)
PL (1) PL373467A1 (zh)
PT (1) PT1513843E (zh)
RU (1) RU2331643C2 (zh)
UA (1) UA77546C2 (zh)
WO (1) WO2004000844A1 (zh)
ZA (1) ZA20040961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6036A (zh) * 2019-05-16 2019-07-16 辽宁大学 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287620A (zh) * 2021-06-18 2021-08-24 浙江大学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在制备禾谷镰刀菌杀菌剂中的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1003B1 (en) 2002-09-04 2007-01-09 Schering Corporation Pyrazolo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US7196078B2 (en) 2002-09-04 2007-03-27 Schering Corpoartion Trisubstituted and tetrasubstituted pyrazolo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US7078525B2 (en) 2002-09-04 2006-07-18 Schering Corporation Pyrazolo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US8673924B2 (en) 2002-09-04 2014-03-18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Substituted pyrazolo[1,5-a]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TW200412966A (en) 2002-09-04 2004-08-01 Schering Corp Novel pyrazolo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US8580782B2 (en) 2002-09-04 2013-11-12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Substituted pyrazolo[1,5-a]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DE60313872T2 (de) 2002-09-04 2008-01-17 Schering Corp. Pyrazoloä1,5-aüpyrimidine als hemmstoffe cyclin-abhängiger kinasen
WO2004022560A1 (en) 2002-09-04 2004-03-18 Schering Corporation Pyrazolo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US7119200B2 (en) 2002-09-04 2006-10-10 Schering Corporation Pyrazolo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US7205308B2 (en) 2002-09-04 2007-04-17 Schering Corporation Trisubstituted 7-aminopyrazolopyrimidines a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BRPI0407834A (pt) 2003-02-28 2006-02-14 Teijin Pharma Ltd composto, processo para a manufatura do mesmo, composição, processo para a manufatura da mesma, método de tratamento ou prevenção de um distúrbio mediado por proteìna quinase em um indivìduo, uso de um composto, ensaio para determinar a atividade dos compostos, e, método de inibição da atividade ou função de uma proteìna quinase
US20070179161A1 (en) * 2003-03-31 2007-08-02 Vernalis (Cambridge) Limited. Pyrazolopyrimidine compounds and their use in medicine
CA2527136A1 (en) * 2003-06-03 2004-12-09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Substituted pyrazolopyrimidines, method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e of the same for controlling pathogenic fungi, and agents containing said compounds
MXPA05013902A (es) * 2003-06-27 2006-02-24 Bayer Cropscience Ag Pirazolopirimidinas.
DE10357565A1 (de) * 2003-12-10 2005-07-07 Bayer Cropscience Ag Pyrazolopyrimidine
DE10357568A1 (de) * 2003-12-10 2005-07-07 Bayer Cropscience Ag Pyrazolopyrimidine
DE10357567A1 (de) * 2003-12-10 2005-07-07 Bayer Cropscience Ag Pyrazolopyrimidine
DE102004008807A1 (de) * 2004-02-20 2005-09-08 Bayer Cropscience Ag Pyrazolopyrimidine
US20070197389A1 (en) * 2004-02-25 2007-08-23 Anja Schwogler Azolopyrimidine compounds and use thereof for combating parasitic fungi
DE102005007534A1 (de) 2005-02-17 2006-08-31 Bayer Cropscience Ag Pyrazolopyrimidine
EP1863752A1 (de) * 2005-03-18 2007-12-12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5-halo-2,4,6-trifluorisophthalsäure
JP2007008864A (ja) * 2005-06-30 2007-01-18 Bayer Cropscience Ag ピラゾロピリミジン誘導体及び農園芸用殺菌剤
JP2009502862A (ja) * 2005-07-27 2009-01-29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 殺菌剤5−アルキル−6−フェニルピラゾロピリミジン−7−イルアミン
BRPI0613891A2 (pt) * 2005-07-27 2016-11-16 Basf Ag uso de compostos, compostos, processos para preparar compostos, agente fungicida, semente, e, processo para combater fungos nocivos fitopatogênicos
CA2624882C (en) 2005-10-06 2014-05-20 Schering Corporation Pyrazolopyrimidines as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s
WO2007101804A1 (de) * 2006-03-07 2007-09-13 Basf Se Substituierte pyrazolopyrimidin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zur bekämpfung von schadpilzen sowie sie enthaltende mittel
WO2007101859A1 (de) * 2006-03-07 2007-09-13 Basf Se Substituierte pyrazolopyrimidin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zur bekämpfung von schadpilzen sowie sie enthaltende mittel
DE102006039255A1 (de) * 2006-08-17 2008-02-21 Bayer Cropscience Ag Insektizide heterocyclische Carbonsäurederivate
WO2008046856A2 (de) * 2006-10-18 2008-04-24 Basf Se Fungizide zusammensetzungen
US20100087640A1 (en) * 2007-01-11 2010-04-08 Basf Se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aryl-substituted annelated pyrimidines
US11891400B2 (en) 2018-09-10 2024-02-06 Eli Lilly And Company Pyrazolo[1,5-a]pyrimidine-3-carboxamide derivatives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R121251A1 (es) 2020-02-12 2022-05-04 Lilly Co Eli Compuestos de 7-(metilamino)pirazolo[1,5-a]pirimidina-3-carboxamida
JPWO2021261563A1 (zh) * 2020-06-26 2021-12-30
TW202342432A (zh) * 2021-12-28 2023-11-01 日商日本農藥股份有限公司 芳基四氫嗒𠯤衍生物或其鹽類及含有該化合物的殺蟲劑和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30633A1 (de) * 1981-08-01 1983-02-17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7-amino-azolo(1,5-a)pyrimidine und diese enthaltende fungizide
US5817663A (en) * 1996-10-07 1998-10-06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Pentafluorophenylazolopyrimidines
US6156925A (en) * 1998-09-25 2000-12-05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alogenated phenylmaloates
US6552026B2 (en) * 1999-06-14 2003-04-22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6-phenyl-pyrazolopyrimidines
JP2001019693A (ja) * 1999-06-14 2001-01-23 American Cyanamid Co 殺菌・殺カビ性6−フェニル−ピラゾロピリミジン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6036A (zh) * 2019-05-16 2019-07-16 辽宁大学 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016036B (zh) * 2019-05-16 2022-06-03 辽宁大学 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287620A (zh) * 2021-06-18 2021-08-24 浙江大学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在制备禾谷镰刀菌杀菌剂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373467A1 (en) 2005-09-05
US20060089499A1 (en) 2006-04-27
MXPA04011824A (es) 2005-03-31
DK1513843T3 (da) 2007-11-05
DE10223917A1 (de) 2003-12-11
PT1513843E (pt) 2007-09-26
AU2003240258A1 (en) 2004-01-06
DE50307615D1 (de) 2007-08-16
UA77546C2 (en) 2006-12-15
BR0311538A (pt) 2005-03-01
CA2487544A1 (en) 2003-12-31
RU2004139028A (ru) 2005-07-10
JP2005533070A (ja) 2005-11-04
EP1513843B1 (de) 2007-07-04
RU2331643C2 (ru) 2008-08-20
EP1513843A1 (de) 2005-03-16
ATE366253T1 (de) 2007-07-15
WO2004000844A1 (de) 2003-12-31
KR20050004234A (ko) 2005-01-12
ZA200409618B (en) 2006-03-29
IL165348A0 (en) 2006-01-15
ES2289300T3 (es) 200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1709A (zh) 吡唑并嘧啶和其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用途
CN1205202C (zh) 作为杀虫剂的n-碳酰苯胺
CN1122028C (zh) 异噻唑甲酰胺和其保护植物的用途
CN1324005C (zh) 苯基苯酰胺
CN1252055C (zh) 联苯甲酰胺类化合物
CN1255384C (zh) 用作杀真菌剂的n-吡唑基甲酰苯胺类化合物
CN1646506A (zh) 二氟甲基噻唑基甲酰苯胺
CN1692099A (zh) 作为农药的顺式-烷氧基-取代的螺环1h-吡咯烷-2,4-二酮衍生物
CN1301992C (zh) 吡唑基嘧啶
CN1956973A (zh) 2-卤代呋喃基/噻吩基-3-甲酰胺
CN1946293A (zh) 用于控制不期望的微生物的吡唑并嘧啶类化合物
CN101044128A (zh) 联苯基噻唑甲酰胺
CN1942431A (zh) 用于防治微生物的卤代烷基甲酰胺
CN1213050C (zh) 氧杂双环[2.2.1]庚烷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作为农药的用途
CN1487920A (zh) 作为农药的△1-吡咯啉
CN1558899A (zh) 螺环3-苯基-3-取代的4-酮基内酰胺类和4-酮基内酯类化合物
CN1930157A (zh) 甲硅烷基化甲酰胺
CN1278804A (zh) 异噻唑羧酸衍生物
CN1356988A (zh) 苯氧基氟代嘧啶类化合物
CN1222514C (zh) 吡唑基联苯羧酰胺类化合物及其防治有害微生物的用途
CN1856249A (zh) 用作杀虫剂的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
CN1505632A (zh) 三唑并嘧啶化合物
CN1420875A (zh) 异噻唑甲酸衍生物及其作为杀菌剂的应用
CN1329611A (zh) 具有杀虫作用的苯基乙酸杂环基酰胺
CN1279039C (zh) 杂芳基取代的高四酸和高季酮酸类化合物及其作为杀虫剂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