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1491A -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1491A
CN1661491A CN200510052878.0A CN200510052878A CN1661491A CN 1661491 A CN1661491 A CN 1661491A CN 200510052878 A CN200510052878 A CN 200510052878A CN 1661491 A CN1661491 A CN 16614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ox
image bearing
bearing member
side wall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528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2156C (zh
Inventor
西村惣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61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1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215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215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9Cartridge holders, e.g.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placing cartridge part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盒,包括一个主框架,该主框架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包括一个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支持的图像承载构件。该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缩进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所隐藏。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伸出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外围以外。

Description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对相关申请的引证
本申请以2004年2月27日提出的申请号为JP2004-053104的申请为优先权,通过引证将其全文结合在此。
                       背景技术
举个例子,日本公开号为No.10-39560的申请中,揭示了一种成像装置,如激光打印机,其中可拆卸地连接在成像装置上的处理盒,具有一个承载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所述成像装置具有将感光鼓所带的调色剂图像转移到纸张上的转移辊。当处理盒被连接到成像装置上,感光鼓与转移辊接触形成一个夹持部分,在转移辊上加上转移偏压后,感光鼓所带的调色剂图像在夹持部分被转移到纸张上。
若上述的处理盒中不包括转移辊,则处理盒的尺寸就可减小。容纳这样的处理盒的成像装置也可减小在连接到成像装置或从成像装置卸除处理盒的过程中要通过的连接/卸除开口和/或连接/卸除通道的尺寸。其结果是,成像装置的整体尺寸也可以减小。
日本特许公开号No.10-39560的申请,揭示了包括设置在通道上的导纸构件的成像装置。当连接/卸除处理盒到/从成像装置的时候,处理盒必须沿着通道被引导以使感光鼓不受导纸构件的阻碍和/或被其破坏。为了减少和避免感光鼓和导纸构件之间的影响,需要在连接/卸除开口和连接/卸除通道上设置一个空间。但是,如果为提供连接/卸除通道和/或连接/卸除开口而在成像装置上设置这样大的一个空间,则通过在成像装置而不是处理盒上设置转移辊的方法而获得的尺寸优势就失去了。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处理盒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主框架;以及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支持的图像承载构件。该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第一侧壁和者第二侧壁隐藏。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伸出位置的至少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一部分伸出到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外围以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处理盒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主框架;以及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支持的图像承载构件。该图像承载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端突,第一和第二端突分别从图像携带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伸出来。该第一侧壁包括第一支持开口,该第二侧壁包括第二支持开口。每个支持开口分别支持所述第一端突和所述第二端突中之一。每个第一支持开口和第二支持开口的形状允许各自的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支持转印装置的壳体的成像装置;以及一个可卸式处理盒。可卸式处理盒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并且支持图像承载构件。当处理盒安装在壳体中时,图像承载构件接触转印装置。该图像承载构件可以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所隐藏。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伸出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到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外围以外。该壳体包括接合结构,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接合结构使图像承载构件从缩进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含有一个安装路径的壳体和一个包含一个第一侧壁,一个第二侧壁和一个图像承载构件的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图像承载构件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支持在第一和第二侧壁上。该图像承载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端突,第一和第二端突分别从图像携带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延伸出来。该第一侧壁包括第一支持开口,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支持开口,每个支持开口分别支持所述第一端突盒所述第二端突中之一。每个第一支持开口和第二支持开口的形状允许各自的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安装路径包括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当处理盒沿着安装路径安装时,所述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引导各自的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
提供一种包括含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主框架以及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支持的图像承载构件的处理盒。该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当图像承载构件处于缩进位置时,至少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之一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一侧的外周面突出于径向相对的第一对点和第二对点之外。径向相对的第一对点形成第一直线,该第一直线基本上垂直于径向相对的第二对点形成的第二直线。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伸出位置中的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一个径向相对的点伸出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的外围之外。
提供一种包括一个支持转印装置的壳体以及一个可卸式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可卸式处理盒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并且支持图像承载构件。当处理盒安装在壳体中时,图像承载构件接触转印装置。该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沿外圆周的径向相对点被所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所隐藏,该径向相对的点形成一条基本上垂直于成像装置的连接/卸除路径的直线。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伸出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径向相对点伸出到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外围以外。该壳体包括一个接合结构,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接合结构使图像承载构件从缩进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它方面和进一步的特征,将参考下面的附图和说明书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将参照下列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显示示例性的激光打印机中作为运用在本发明一个或更多方面中的成像装置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2是显示可连接/可分离地装置在图1显示中的激光打印机中的示例性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分解图;
图3是显示图2中显示的处理盒的俯视图;
图4是显示图2中显示的处理盒连接状态中的侧视图;
图5是显示图2中显示的处理盒分离状态中的侧视图;
图6是显示图1中显示的激光打印机前盖打开时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7是显示图1中显示的激光打印机前盖闭合时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8是显示示例性的运用在本发明一个或更多方面中的处理盒连接状态中的横截面图,该处理盒上装置有一个盒压合部分;和
图9是显示图8中显示的处理盒在分离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提出多个具体的概念和结构以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本发明在不采用这些具体的概念和结构的情况下可以被实现。在其他的实例中,对一些众所周知的部件不会进行详细地描述或显示,以便将重点放在本发明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作为成像装置,包括壳体2,进纸部分4进给作为记录媒体的纸张3,和在纸张2上进行成像的成像部分5。进纸部分4和成像部分5设置在壳体2中。
开口或者安装/卸除路径44被设置在,例如,壳体2的一侧墙上,处理盒19(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可从开口44中被连接至壳体2和分离出壳体2。为了露出和遮盖开口或者安装/卸除路径44,设置可起到抓放功能的前盖45。
壳体2中有一个内部空间与开口44相通,作为处理盒19在连接和分离操作中通过或行驶的通道。
前盖45借助于设置在前盖下端的铰链46可旋转地连接于壳体2上。当前盖45绕着铰链46旋转而关上的时候,开口44被隐匿。当前盖45绕着铰链46旋转而被打开的时候,开口44露出,这样处理盒19可通过开口44被连接到打印机1上以及从打印机1上分离。
为了便于讨论,在下面对激光打印机1和处理盒19的描述中,设置前盖45的一侧被称为前侧,其对侧,即设置定影部分13的一侧被称为后侧或背侧。在处理盒19和壳体2的连接状态中,处理盒19的前侧和后侧与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和后侧相对应。也是为了便于讨论,在下面对激光打印机1和处理盒19的描述中,设置扫描部分11的一侧被称为顶侧或上侧,顶侧或上侧相对的一侧被称为底侧或者下侧。进一步地,当从激光打印机的前部观察激光打印机时在左边的一侧称为“左侧”,当从激光打印机的前部观察激光打印机时在右边的一侧称为“右侧”。当目标被可拆卸地安放到激光打印机中时,相对于激光打印机可连接/可卸除的目标的两侧称为基于目标方向的“左”或者“右”。
可作为夹持成形装置的盒压合部分71,被设置在前盖45下部的后表面以便在前盖45闭合时弹性地压合处理盒20至感光鼓。
盒压合部分71包括作为第一弹性构件的接触构件72,锁扣构件73和压合构件74(例如,弹簧)。
接触构件72包括一个板状接触部分75和两个锁扣部分76。示例性的接触部分75从接触构件72的下后端向后凸出,从侧面看具有略三角梯形状。接触部分75的前自由端向下弯折形成锁扣部分76这样从侧面看接触部分75的前自由端呈略L形。后压合构件夹持部分77被设置在接触部分75的后部的前表面,以便后压合构件夹持部分77夹持压合构件74的一端。
锁扣构件73被设置在前盖45的后表面,位于接触构件72的各自锁扣部分76的对面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相隔预定的距离。每个锁扣构件73分别与接触构件72的锁扣部分76中的一个相接合/锁扣。从侧面看,每个示例性的锁扣构件73都具有略L形状,并向上弯折以便在前后方向上可以自由地可移动地与其中一个示例性的锁扣部分76相接合/锁扣。前压合构件夹持部分78被设置在前盖45的后表面上,位于上和下锁扣构件73之间,以便前压合构件夹持部分78夹持压合构件74的另一端。
在盒压合部分71中,当接触构件72的各锁扣部分76自由地可移动地与相应的锁扣构件73相接合/锁扣时,在前后方向上,压合部分74的一端被后压合构件夹持部分77所夹持,其另一端被前压合构件夹持部分78所夹持。采用这样的结构,当前盖45闭合时,接触构件72受到压合构件74的推力而总是被向后推动。
当前盖45关闭并且处理盒19连接于壳体2上时,接触构件72的接触部分75接触显影盒20,显影盒20被压合构件74的推力向后推动(图7)。当前盖45打开时,接触构件72的接触部分75从显影盒20分离,这样接触构件72的接触部分75对显影盒20的推力就被解除(图7)。
进纸部分4设置在壳体2的底部并包括盛放一堆纸张3的纸盒6,上墨辊7,分离垫8,除屑辊9和一对保护辊10。上墨辊7和分离垫8设置在位于纸盒6的前端上方的位置。除屑辊9沿纸张传送方向设置在上墨辊7的下游并位于上墨辊7的前方并与其相邻。所述一对保护辊10沿纸张传送方向位于除屑辊9的下游且处在相对于除屑辊9的对角线上后方位置。这对保护辊10包括上保护辊和下保护辊,上保护辊设置于下保护辊的上方。上保护辊10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底板60上(将在下面描述),下保护辊可旋转地被支撑在壳体2上。
上墨辊7和分离垫8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分离垫8由设置在分离垫下方的压合构件(如弹簧)(未显示)压向上墨辊7。
放置在纸盒6上的纸堆最上层的纸张3被推向上墨辊7。最上层的纸张3被上墨辊7和分离垫8夹取,一张一张地通过上墨辊7的旋转从纸堆上被分离和供给出去。然后,被馈送的纸张3通过除屑辊9,这样将粘附在纸张3上的纸张碎屑去除。纸张3被进一步地传送至保护辊10。保护辊10进一步将纸张3传送至成像部分5的图像转移位置(其设置在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之间,在这里,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移到纸张3)。
成像部分5包括扫描部分11,处理部分12和定影部分13。
扫描部分11设置于壳体2的上部,包括激光发射部分(未显示),可旋转多棱镜14,透镜15和三个反射器16,17,18。基于图像数据从激光发射部分发出的激光束,依序穿过或被反射,其顺序为多棱镜14,透镜15,反射器16,反射器17和反射器18,最后在处理盒19的感光鼓21的表面曝光,如图1中虚线所示。
处理部分12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2中的处理盒19和作为转印装置设置在壳体2中的转移辊34。
处理盒19设置于壳体2,处理盒19位于扫描部分11的下方。如图2所示,处理盒19包括外壳50,通常可拆卸地被容纳于框架50中的显影盒20,作为图像保持体的感光鼓21,作为充电装置的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和作为清理装置的清理刷。外壳50包括上框架51,作为第一框架,和下框架52,作为辅助框架。如图2所示,上框架51可被连接或设置在下框架52的上面或上方。
上框架51包括一对上侧板53,一个后板54和一个顶板55,如图2所示。上框架51在其上表面具有开口,框架的底部和前部是开放的,以容纳感光鼓21的一部分。
上侧板53相对地设置,以将感光鼓21夹于两板之间。每个上侧板53包括:一个支撑孔56,以支撑感光鼓21的鼓轴33;一个突起57,作为与下框架52的接合槽63接合的调节装置;和一个连接到螺旋拉簧一端的弹簧固定部分66(下文将作描述)。
支撑孔56设置在其相对的各自上侧板53的下部的对面。起到限制装置作用的突起57设置在各自上侧板53的相对前部的对面。每个突起57从各自上侧板53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也就是上侧板53互相面对的方向)。在下面的描述中,这一方向被称为处理盒19和壳体2的宽度方向。弹簧固定部分66设置在每个下侧板53的下后部。
后板54设置于上侧板53的后边缘。后板54在上侧板53之间伸出。顶板55被设置于上侧板53的上边缘并在上侧板53之间伸出。采用这种装置,上框架51的上部和底部为开放的。
如图2所示,上框架51中容纳有感光鼓21,作为动作装置的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和清理刷23。
感光鼓21包括圆柱形鼓体32和鼓轴33。鼓轴33作为引导部分设置在鼓体的中心轴并从轴向伸出。鼓体32包括一个外层涂有比如说聚碳酸酯的正向充电的感光层。鼓轴33被插入上侧板53的支撑孔56中。
如图3所述,鼓轴33的端部被插入支撑孔56并且各自沿宽度方向从上侧板53的支撑孔56中突出。处理盒19与壳体2相连时,鼓轴33电气上接地。
鼓体可旋转地被上框架51的上侧板53支撑的状态下,鼓体32的前圆周和下圆周从上框架中被露出。
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位于感光鼓21的上方由顶板55所支撑,以便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与感光鼓21存在一个预定的距离,这样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与感光鼓21不接触。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从钨充电电线产生电晕放电,以对感光鼓21的表面进行均匀的正向充电。
清理刷23位于感光鼓的后方,被支撑于后板54。清理刷23面向感光鼓21而设置,可以接触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在下面将要描述的,显影图像被转移到纸张3上之后,清理刷23收集附着在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纸张碎屑。
下框架52包括一对作为支撑构件的下侧板58,前板59,底板60和桥板67,在典型实施例中,这些构件都相互整合在一起。当显影盒20和上框架51被容置于下框架52中/上时,下框架52的后底部和后侧部是敞开的,以允许感光鼓21突出于下框架52之外接触转移辊34。
下侧板58相对设置以便在宽度方向将上框架51和显影盒20夹在中间。各个下侧板58具有一个通常比各下侧板58的后部短的前部。如下所述,所述的前部接收显影盒20,所述后部接收上框架51。位于前部和后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包括一个较高部分,其具有一个大致上垂直的将下框架52分隔成上框架51一侧和显影盒20一侧的矩形部分。桥板67设置于前部和后部之间的高部的顶部。
各下侧板58在前部包括显影辊导引部分61以便在连接显影盒20时对显影盒20进行导引。各侧板58的后部包括:一个轴接收部分62,在其中可移动地支撑鼓轴33;一个作为限制装置的接合槽63,各上框架51的各个上侧的突起部分57与其接合;及一个弹簧保持部分64,它保持螺旋拉簧65的另一端。
每个下侧板58的前部上边缘作为显影盒导引部分61。每个显影盒导引部分61都有一个几乎平直地沿水平方向伸出的前部,一个倾向前部后端向下向后伸出的中间部分,和一个几乎平直地沿水平方向伸出的后部。各下侧板58的中间部分的高起部分的中下部被从前至后切去而形成从侧面看略半圆的形状。切去的部分形成显影盒导引部分61的后端部分。
各轴接收部分62被设置在下侧板58的后部几乎中间的位置。各轴接收部分62呈上下方向(即感光鼓21与转移辊34相对的方向)延展的略椭圆形,且从侧面看,其几乎与处理盒连接和分离的方向垂直。
接合槽63具有略U形,沿前后方向于下侧板58的略中间部分从下侧板58的上边缘向下延伸。接合槽63的上端为开放的。
弹簧保持部分64从下侧板58的后部的上后边缘向后突出,其自由端具有向上弯折的钩形部分。
前板59被设置在下侧板58的前部的前边缘,且在下侧板58之间伸出。前板59具有开口82(图3),其从前面看具有略矩形。开口82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前板59几乎中间的部分,以便盒压合部分71能通过开口82与显影盒20相接触。
底板60设置在下侧板58的下边缘之间,以封闭下框架52的前部和中部。底板60可旋转地从其外底表面支撑上保护辊10。
桥板67具有略窄的矩形形状并被设置在下侧板58的略中间部分的高部的上边缘使其在下侧板58之间伸出(图3)。
采用这样的结构,下框架52被桥板67分割成为起到容纳显影盒20作用的盒容纳部分68的前部以及起到支撑上框架51作用的上框架支撑部分69的后部。当显影盒20未容纳在其中时,盒容纳部分68的上部和后部是开放的。上框架支撑部分69的上,下,前,后部分是开放的,这样包括感光鼓21的上框架51可以被下框架收容,从而当上框架51和下框架52接合时,感光鼓21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与显影盒20,激光打印机1和/或处理盒19的其他部件相互作用。
显影盒20为具有后端开放部分的盒状。显影盒20可拆卸地容纳在下框架52的盒容纳部分68。显影盒20包括调色剂存储匣24,调色剂供应辊25,显影辊26和层厚调节片27。
调色剂存储匣为设置在显影盒20前部的被隔板28分隔的内部空间。调色剂排出孔29设置在隔板28下方,使被隔板28分隔开显影盒的内部空间的前部和后部能够相互连通。调色剂存储匣24存储作为显影剂的,例如,带正电的非磁性单组分调色剂。采用众所周知的聚合方法,如悬浮聚合反应获得调色剂,例如共聚调色剂,其采用苯乙烯型单体如苯乙烯,和丙烯酸型单体如丙烯酸,烃基(C1-C4)丙烯酸盐,和烃基(C1-C4)甲基丙烯酸盐。一个采用苯乙烯型单体的例子为苯乙烯。丙烯酸盐单体的例子有丙烯酸,烃基(C1-C2)丙烯酸盐,和烃基(C1-C2)偏丙烯酸盐。聚合调色剂具有略球状且具有出色的流动性。因此,可以形成高质量的影像。
聚合调色剂中还被加入了染色剂如碳黑和蜡。另外,为了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还可在聚合调色剂中加入外界的添加剂,如硅石。调色剂的颗粒直径约为6-10μm。
搅拌器30设置在调色剂存储匣24中。存储在调色剂存储匣24中的调色剂被搅拌器30搅拌并通过设置在隔板28下方的调色剂排出孔29卸出至调色剂供应辊25。
调色剂供应辊25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显影盒20上,并被设置在调色剂排出孔29的后下方。调色剂供应辊25包括覆盖着由导电性泡沫材料制成的辊部的金属辊轴。调色剂供应辊25由马达(未显示)提供的动力驱动而旋转。
显影辊25设置在调色剂供应辊的后方,以便从显影盒20的后部被暴露在外部。显影辊26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显影盒20上,且与调色剂供应辊25进行接触。显影辊26被压向调色剂供应辊25,这样调色剂即可被提供到显影辊26上。显影辊26包括覆盖着由导电性橡胶材料制成的辊部的金属辊轴49。具体来讲,显影辊26的辊部由含有碳微粒的聚氨酯或硅树脂橡胶制成,且显影辊26的表面覆盖着含有氟的聚氨酯或硅树脂橡胶的涂层。在显影过程中,显影辊26上加上一个预定显影偏压。显影辊26同样受马达(未显示)的力的驱动,且以与调色剂供应辊25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显影辊26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显影盒20上,这样在宽度方向上辊轴49从显影盒20的两侧突出,如图3所示。
层厚调节片27包括例如由金属制成的弹性构件和由绝缘硅树脂橡胶制成的按压部分31。按压部分31具有,例如一个横截面上的半圆形并且被设置在弹性构件的自由端。层厚调节片27位于显影辊26的附近。设置在弹性构件自由端的按压部分31被弹性构件的弹性力压向显影辊26。
如同前面所讨论的,显影盒20被设置在下框架52的盒容纳部分68,上框架51被下框架52的上框架支撑部分69所支撑。
具体来讲,如图2和3所示,从前方向盒容纳部分68的后部插入显影盒20,而使显影盒20和盒容纳部分68相连接。显影辊26的辊轴49被盒导引部分61所引导。更具体地说,辊轴49在盒导引部分61上滑动直到辊轴49到达盒导引部分的略半圆形的后部。当显影盒20被安装在下框架52上时,显影盒20占据了下侧板58,前板59和底板60间的一个空间。
被支撑在上侧板53的支撑孔56上的感光鼓21的鼓轴33,被插入至下侧板58的轴接收部分62中。另外,上框架51的各突起57分别与下侧板58的接合槽63相接合,以使上框架51相对下框架52可移动地被支持。
即,当鼓轴33被插入到下框架52的轴接收部分62中时,上框架51被下框架52所支撑。如图4所示,上框架51被下侧板58所支撑,以使上框架51能根据轴接收部分62的长度,跟感光鼓21一起沿几乎是上下的方向(如图4所示的方向)移动。当鼓体32,上框架51的支撑孔56和下框架52的轴接收部分62沿宽度方向排齐时,鼓轴33在宽度方向通过支撑孔56和轴接收部分62从鼓体32的内部伸出来。在感光鼓21被下框架52所支撑的状态下,鼓轴33从下侧板58后部(如上框架支撑部分)的轴接收部分62沿宽度方向向外突出。
上框架51的各突起57与下框架52中的各个的接合槽63相接合,以便可以在大概上下方向滑动(如,沿接合槽延伸的方向)。这样,接合槽63和轴接收部分62允许上框架51和下框架52沿着接合槽63和轴接收部分62延伸的方向互相相对移动,这样上框架51前后方向的转动就相对于下框架52被限制。
如图4所示,当鼓轴33在伸出位置中(如,鼓轴33与各轴接收部分62的底面接触),鼓体32的底部从下框架52的底表面露出来,因此从至少一个面对下侧板58的侧面看去,可以看到鼓体32。如上所述,在伸出位置,鼓体32从下框架52的底表面露出来以接触转移辊34。
如图5所示,从面对一个下侧板58的侧面观察时,在鼓轴33处于缩进位置的状态下(即鼓轴33接触轴接收部分62的顶表面(如开口顶部)),鼓体32的底部被下框架52覆盖。
当处理盒19未连接到/安装到激光打印机1中时,为了使感光鼓21不会受到在安装/卸除以及贮藏过程中由于感光鼓21的表面暴露而可能发生的损坏,鼓轴33被保持在缩进位置,这样框架50可以帮助防止损坏感光鼓21。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鼓轴33在缩进位置(如,和轴接收部分62的顶表面接触),框架50覆盖鼓体32的左侧和右侧,这样,当从面对一个下侧板58的一侧观察时,不能看到鼓体32的左侧或者右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鼓轴33在缩进位置时,框架50从接收部分62伸出到鼓体32的左侧和右侧的至少最高点和最低点之外,这样当从至少面对下侧板58的一侧看,看不到沿着鼓体32的左侧或者右侧各自的外圆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鼓轴33处于缩进位置,框架50从轴接收部分62延出超过鼓体32的左侧或者右侧各自的外圆周上的至少径向相对的点,该鼓体32在一板上,该板基本上垂直于处理盒19在其连接到激光打印机1或者从激光打印机1卸除期间移动的方向,这样当从至少面对下侧板58的一侧看时,看不到沿着鼓体32的左侧或者右侧各自的外圆周上的径向相对的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鼓体32处于缩进位置,框架50突出于鼓体32的左侧或者右侧各自的外圆周的至少一部分之外,这样,如果具有或者没有显影盒20的处理盒19被置于表面上,当从一个面对下侧板58的面观察处理盒时,即使鼓体32的左侧或者右侧的一部分可以被看见,鼓体32不会接触处理盒19被放置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鼓体32处于缩进位置时,当从面对下侧板58的一侧观察时,框架50的一部分几乎覆盖鼓体32的左侧或者右侧各自的外圆周上的至少最底点,最高点,最前点和最后点。
基于上框架51相对于下框架52的位置,鼓轴33被移动到伸出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当上框架51被下框架52支撑时,起推动装置作用的螺旋拉簧65被设置在上框架51的弹簧固定部分66和下框架52的弹簧支持部分64之间,上框架51和下框架52在上下方向被设置成几乎相对的位置。螺旋拉簧65的推动力将弹簧固定部分66和弹簧支持部分64相互推至更为紧密。这样,鼓轴33被拉向轴接收部分62的顶表面。相应地,如图5所示,当处理盒19未处于激光打印机1中或激光打印机1中被连接的位置时,上框架51和下框架52被相互拉开,且相对于下框架52随着上框架51一起移动的感光鼓21的鼓轴33被压进缩进位置(即,与轴接收部分62的顶端进行接触)。
如上所述,当鼓轴33处于缩进位置,在处理盒19从壳体2分离和/或不再处于已设置位置时,感光鼓21被螺旋拉簧65推向下框架52的内部,这样,如上所述,可以保护感光鼓21。在处理盒19被安装于激光打印机1中时,上框架51和下框架52被例如激光打印机1的内部构件或者表面(未图示)沿着安装/卸除路径或者开口44压靠在一起更为紧密。
如上所述,当处理盒19被连接到壳体2上,鼓体32的底部从下框架52露出,以便接触转移辊34(图4)。在这种状态,感光鼓21的鼓体32相对显影辊26的接触位置由盒压合部分71确定,这样有助显影辊26与感光鼓21的鼓体32的定位(图7)以便鼓体32压向显影辊。盒压合部分71帮助保证鼓体32接触转移辊34,这样,鼓体32的一部分接触显影辊26并且鼓体32的其它部分接触转移辊34。显影辊26和鼓体32之间的接触允许显影剂根据图像数据及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而被提供至感光鼓21。
下面描述成像过程中处理盒19的操作。如上所述处理盒19被连接到壳体2上。
如图1所示,显影盒20中,当存储在调色剂匣24中的调色剂被搅拌器30搅拌时,调色剂从调色剂排出孔29被排出。然后从调色剂排出孔29被排出的调色剂通过调色剂供应辊25的旋转被提供至显影辊26。同时,调色剂通过调色剂供应辊25和显影辊26的摩擦而带上正电。通过显影辊26的旋转,提供到显影辊26上的调色剂被夹在层厚调节构件27的推压部分31和显影辊26之间,这样被提供的调色剂变成显影辊26上的具有均匀厚度的一个薄层。
同时,根据感光鼓21的旋转,通过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感光鼓21的表面上均匀地带上正电。然后感光鼓21的表面暴露在扫描部分11发出的激光束中,接着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与将要被转移到纸张3上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
当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面对并接触显影辊26时,显影辊26上带正电的统一厚度的调色剂被提供并被吸附在感光鼓21的某些与形成的静电潜像相对应的部分,即,由于激光的照射而带上较低电势的部分。这样,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就被显现出来,然后,通过反向图像显影过程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21的表面。
如上面讨论过的,转移辊34被设置在壳体2上。处理盒19连接到壳体2的状态下,大致在上下方向,转移辊34正对并接触感光鼓21,以便在转移辊34和感光鼓21之间形成夹持部分。如上所述,夹持部分由盒压合部分71保证。转移辊34包括覆盖有导电性橡胶材料制成的辊部的金属辊轴。在将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移到纸张3上的时候,在转移辊34上加上预定偏压。转移辊34由马达(没有显示)的力驱动并旋转。
壳体2包括一个覆盖转移辊34的转移辊盖47,一个作为将纸张3导引至转移辊34的导引构件的前斜槽42,和一个设置在前斜槽42后方的作为在纸张从转移辊排出后进行导引的导引构件的后斜槽43。
转移辊盖47具有大致的U形,其上部为敞开的。转移辊盖47在转移辊34的轴向伸出并包围转移辊34的下部。
前斜槽42在转移辊34的轴向延伸,前斜槽42的前部被设置成比前斜槽42的后部略低。前斜槽42为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前斜槽42的后端位于通过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间的夹持部分的平面的感光鼓21一侧。采用这种结构,纸张3可由底面前斜槽42引导至夹持部分。
后斜槽43沿着转移辊34的轴向在大致前后的方向上延伸。后斜槽43为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后斜槽43帮助将转移辊34排出的纸张3引导向定影部分13。
感光鼓21上所保持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加在转移辊34上的转移偏压,转移到在进一步被前斜槽42的底面引导至转移位置(即,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之间的夹持部分)之前,通过保护辊10被传送至前斜槽42的纸张3上。
被转移上调色剂图像的纸张3通过后斜槽43的引导进一步地被传送至定影部分13。
在调色剂图像被转移到纸张3上后,感光鼓21上残余的调色剂被显影辊26所收集。在调色剂图像被转移到纸张3上后,附着在感光鼓21上的纸张碎屑被清理刷23所收集。
如图1所示,定影部分13被设置在处理盒19的后方并包括定影框架35,加热辊36,压合辊37和一对运输辊38。加热辊36,压合辊37和所述一对运输辊38被设置在定影框架35中。
加热辊36包括一个金属基管和一个金属基管内的用以加热的卤素灯。加热辊36通过马达(未显示)的力进行驱动和旋转。
压合辊37被设置在加热辊36的对面以压合加热辊36。压合辊37包括覆盖有由橡胶材料制成的辊部的金属轴。压合辊37随着加热辊36的旋转而旋转。
所述一对运输辊设置在纸张传送方向的加热辊36和压合辊37的下游。
在定影部分13,在纸张3通过加热辊36和压合辊37时,被转移到纸张3上的调色剂被热定影在纸张3上。其上定影有调色剂的纸张3通过所述一对运输辊38被进一步运输至向壳体2顶部延伸的纸张排出路径39。被运输至纸张排出路径39的纸张3被一对纸张排出辊40排出到设置在壳体2顶部的出纸盘41上。所述一对纸张排出辊40被设置在排出路径39的上方。
下面,将参照图6,图7描述处理盒19关于激光打印机1的壳体2连接和卸除的操作。
激光打印机1上设置有导引槽79,作为在处理盒19与壳体2进行连接和卸除时起到引导处理盒19的引导部分。
导引槽79被设置在壳体2的侧墙的内表面。导引槽79为延长的槽且导引槽79的凹道在宽度方向向外突出。每个导引槽79都包括前侧的水平通道80和在后测的倾斜通道81,两者在一起形成连续的导引槽79。
水平通道80以约水平的方向在激光打印机中扫描部分11和前斜槽42之间的部分(即,约位于壳体2前后方向的中部)延伸。水平通道80的上墙和下墙几乎相互平行相隔预定的距离在约前后方向延伸。水平通道80的上游端敞开,水平通道80的下游端与倾斜通道81相连。
倾斜通道81的前部比后部略高地向下倾斜,并从水平通道80的下游端延伸向转移辊34。倾斜通道81的上墙和下墙几乎相互平行相隔预定的距离在约前后方向延伸。倾斜通道81的上游端与水平通道80的下游端相通。如上所述,倾斜通道81的下游端的横截面具有略半圆的形状,并且是这样设置的使得辊轴33定位于倾斜通道的下游端以使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彼此相对。
如上所讨论的,每个导引槽79都包括水平通道80和从水平通道80连续向下延伸的倾斜通道81。采用这种结构,即便前斜道42的后端定位于通过形成在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之间的夹持部分而延伸的平面的感光鼓21一侧,处理盒19也可轻易越过前斜道42的后端而与壳体2连接和卸除。相应地,在处理盒19相对于壳体2的连接和卸除过程中,可避免前斜道42和感光鼓21之间的干扰和接触。
如图6所示,为将处理盒19连接到壳体2上,打开前盖45来露出开口44,然后处理盒19以约前后的水平方向被插入壳体2。鼓轴33从前部到后部以约水平的方向接合水平通道80被它引导。这样,处理盒19在约前后的水平方向移动。随着处理盒19的移动,沿着有导引槽79所确定的路径,感光鼓21越过前斜道42的后端而不接触前斜道42的后端。
当鼓轴33到达在水平通道80和倾斜通道81之间的边界时,鼓轴33就从前部至后部被接合和被向下引导至倾斜通道81从而到达转移辊34的邻近。因此,处理盒19在前后方向被向下移动以靠近转移辊34。
当鼓轴33到达倾斜路径81的下游端,处理盒19处于激光打印机1内的安排好的位置中。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接触转移辊34,从而在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之间形成夹持部分。
当处理盒19处于安排好的位置中时,鼓轴33邻靠到倾斜路径81的下游端,由底板60支持的上部保护辊10接触设置在壳体2中的下部保护辊10。当处理盒19处于安排好的位置中时,传从马达(未显示)传输动力的动力传动装置接合显影辊26的辊轴49的一个驱动齿轮。因此,下部框架52也处于安排好的位置中。
在鼓轴33邻靠到倾斜路径81的下游端的位置上,鼓轴33和导槽79的半圆下游端相接合并定位在那里。因此,上部框架51也处于安排好的位置中。
如上所述,当处理盒19处于安排好的位置中时,鼓轴33被移动到缩进位置(即鼓轴33接触轴收容部分62的底端),顶着螺旋拉簧65的拉力,例如,为了使处理盒19适合安装/卸除路径或者开口44,移动的距离为处理盒19的安装/卸除路径的高度,这样上框架51和下框架52被压靠在一起更为紧密。因此,从侧面看,感光鼓21的下部从下部框架52暴露出来,夹持部分被形成在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之间。
然后,如图7所示,当开口44通过关闭前盖45而被隐蔽时,盒压合部分71的接触构件72的接触部分75接触显影盒20并通过压合构件74的压力向后压合显影盒20。因此,显影辊26被压靠到感光鼓21的鼓体32,从而进一步在显影辊26和感光鼓21之间建立夹持部分。
如图6所示,为了从壳体2中除去处理盒19,前盖45被打开以显露开口44。当前盖开着时,压合部分71的接触构件72的接触部分75离开显影盒20并停止压合显影盒20到鼓体32,该压合通过压合构件74的压力获得。
当处理盒19处于安排好的位置中时,为了从那里除去处理盒19,鼓轴33首先由倾斜路径81引导,然后由水平路径80引导。因此,处理盒19基本上在水平方向上从后向前移动,这样,感光鼓21不接触前斜槽42的后端而越过前斜槽42的后端。
在通过水平路径80后,鼓轴33从水平路径80分离,并且处理盒19可以从壳体2除去。
当处理盒19未安装在激光打印机1中时,处理盒19的上部框架51和下部框架52通过螺旋拉簧65的拉力被拉离对方,这样,如上所述,感光鼓21的鼓轴33接触轴收容部分62的顶端,其中感光鼓21和上部框架51一体移动。因此,在处理盒19与壳体2分离的状态下,感光鼓21被压向下部框架52的内部。如上所述,当鼓轴33在缩进位置时,当处理盒19从激光打印机1中被除去和/或不在处于安排好的位置时,感光鼓21被螺旋拉簧65压向下框架52的内部,这样如上所述的,能够保护感光鼓21。
在典型的处理盒19的连接和分离操作中,鼓轴33可以在轴收容部分62中上下方向上移动,这样,感光鼓21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连接和除去操作中,通过感光鼓21相对于下部框架52的上下移动,可以避免感光鼓21和沿着处理盒19的安装/除去路径或者开口44设置的其他构件之间的干扰。因此,对比开口和感光鼓21在上下方向上不能移动的情况下的安装/除去路径的尺寸,安装/卸除路径和开口44在上下方向上可以更容易地缩小尺寸。因此,当在激光打印机1中要求更小空间时,处理盒19可以被连接壳体2或者从壳体2中被除去。
在处理盒19中,感光鼓21的鼓轴33由轴收容部分62的延长的孔支持,从而基本上在上下方向可移动,这样,为了帮助保护感光鼓在处理盒从激光打印机1中被除去时免受损坏,感光鼓21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被移动。
另外,轴收容部分62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延长孔,这样,感光鼓21可以在基本上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方向上移动,(例如,大体上处理盒19连接和除去的方向)。因此,可以进一步地避免感光鼓21和沿处理盒19的安装/除去路径设置的其他构件之间的干扰。另外,可以减小安装/卸除路径和开口44和路径基本上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在处理盒19中,感光鼓21被下部框架52支持以和上部框架51一体移动。也就是说,感光鼓21和上部框架51一起移动。因此,和只有感光鼓21移动的壳体相比,不需要提供移动感光鼓21的空间。因此,处理盒19的尺寸也可以被减小。
如上所述,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和清理刷23被设置在上部框架51上。这样,因为感光鼓21不相对于上部框架52移动,可以保持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清理刷23和感光鼓21之间的精确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保证,至少基于相对位置关系,感光鼓21可以通过栅控电晕充电装置22充电,以及感光鼓21可以通过清理刷23清洗。
也可以通过上部框架51和下部框架52的各自的接合槽63之间的接合,来限制上部框架51相对于下部框架52的旋转。因此,可以保持相对于下部框架52的上部框架51的姿态,这样处理盒19可以被连接到壳体2上以及从壳体2上被分离。
在处理盒19从壳体2分离的状态中,如上所述,感光鼓21通过螺旋拉簧65被拉向上部框架51的内部,因此,如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从侧板53,58确定的框架的每个侧面观察时,感光鼓21的整个鼓体32被框架50覆盖(例如,框架50覆盖鼓体32的每一侧)。因此,在处理盒19从壳体2分离的状态中,可以减少对感光鼓的损坏,较佳地通过如减少感光鼓21不期望地接触其它表面的机会来防止这种损坏,而仍允许减小处理盒19的尺寸。另外,在壳体2中,可以减小开口44和安装/卸除路径的尺寸。
当处理盒19安装到壳体2或者从壳体2除去时,如上所述,感光鼓21的鼓轴33由壳体2的导槽79引导,这样处理盒19可以容易地安装到壳体2或者从壳体2除去。鼓轴33根据感光鼓21的鼓轴33和导槽79的接合而被引导,这样处理盒19可以容易地安装到壳体2或者从壳体2除去。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每个导槽79包括一个水平路径80和一个从水平路径80向下连续地延伸的倾斜路径81,当从侧面53,58看时,导槽79具有基本上倒置的V形,这样在无干扰地安装和除去处理盒19期间,感光鼓21可以越过前斜槽42的后端。纸张3页可以由前斜槽42的底表面引导到感光鼓21和转移辊34之间的夹持位置。另外,当前斜槽42和感光鼓21之间的干扰或接触被避免时,处理盒19可以连接到壳体2或者从壳体2除去。
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的激光打印机1可以装备一个可安装/卸除的处理盒19,其可安装/到壳体2或者从壳体2除去而在激光打印机1中占据更小的空间。因此,激光打印机1也可以小型化。
在处理盒19安装到壳体2的状态中,当前盖45开着时,盒压合部分的接触构件72离开处理盒20,并处在不接触状态,这样在感光鼓21和显影辊26之间夹持部分可以被解除。当处理盒19被连接到激光打印机1或者从激光打印机1除去时,夹持部分通过例如打开前盖45而被解除,这样感光鼓可以被除去。当前盖45被关闭时,盒压合部分71的接触片72接触显影辊20,这样,显影辊26被压靠到感光鼓21上。这样,通过粘着在感光鼓上被激光束照过的部分(就是低电位部分)上的调色粉,可以形成一个显影剂图像。如上所述,当前盖45的打开和关闭与压合和离开接触构件72同步时,可以通过例如保证感光鼓21接触显影辊26和转移辊34而增加激光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在上述典型的实施例中,盒压合部分71被提供在前盖45上。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盒压合部分71可以被提供在处理盒19上,如图8和9所示。
在图8中,盒压合部分71可以被提供在下部框架52的前板上。
在这个典型的实施例中,盒压合部分71包括旋转轴83和旋转构件84,作为第二弹性构件。
旋转轴83这样设置,使其在前板59的开口8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旋转构件84包括支持构件85,接触构件86和压缩弹簧87。支持构件85在横截面具有基本上为C形的形状,并可旋转地由旋转轴83支持。接触构件86也在横截面具有基本上为C形的形状,并和支持构件85相接合。接触构件86在它的后端部具有小块88。该小块88在宽度方向向外突出以和接触导槽89(图9)相接合。接触构件86和支持构件85相接合,以可以朝向和离开支持构件85移动。接触构件86和支持构件85互相接合以形成如在横截面具有长方形框架的旋转构件84。压缩弹簧87被插入在接触构件86和支持构件85之间以一直向后地压合接触构件86。
除导槽79之外,在一些典型的实施例中,为了引导旋转构件84的小块88,接触导槽89被设置在壳体2中。
接触导槽89的后端被这样设置,从而在处理盒19被安装到壳体2的状态下,旋转构件84基本上被定向在水平方向上,并且接触构件86接触显影盒20的下部前端。在一些典型的实施例中,显影盒20的下部前端具有阶梯部分或者剪切部分,使该凹进部分面向前,这样接触构件86可以被收容于其中。
接触导槽89基本上在水平方向上从它的后部向前延伸,并且向下朝其前端倾斜。
如图8所示,在处理盒19连接到壳体2的状态中,小块88被设定在接触导槽89的前端部分上,并且旋转构件84基本上被定向在水平方向上。因此,接触构件86通过压缩弹簧87的压力压合显影盒20。这样,显影辊26被压靠到感光鼓21,这样在显影辊26和感光鼓21之间形成夹持部分。因此,调色剂图像可以通过显影辊26提供的调色剂,被形成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
然后,如图9所示,当处理盒19离开壳体2时,小块88由接触导槽89引导向下而旋转构件84围绕旋转轴83旋转。然后,盒压合部分71的接触构件86和显影盒20相互分离(以不接触的状态),在感光鼓21和显影辊26之间的夹持可以被解除。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处理盒19离开壳体2时,旋转构件84的小块88由接触导槽89引导,并被设置在壳体2上,旋转构件84围绕旋转轴83旋转。这样,在感光鼓21和显影辊26之间的接触可以被消除。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处理盒19与壳体2脱离的同时,感光鼓21和显影辊26之间的接触可以脱离。
导槽79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依照图像成形装置中的处理盒19的安装/移除路径中设置的其它零件或者构件,导槽79可以具有多种形状。
根据典型实施例,当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以及从成像装置中除去时,图像保持体可以通过支持装置在这样的方向移动,以使它接近和离开转印装置。因此,图像保持体和设置在处理盒的安装/除去路径或者开口中的构件之间的干扰可以通过图像保持体的移动而被避免。因此,安装/除去路径或者开口在图像保持体和转印装置互相面对的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被减小。这样,处理盒可以小型化,并能安装到成像装置或者从成像装置中除去而在成像装置中占据更小的空间。
图像保持体的轴由轴收容部分的延长孔支持,这样其可在延长孔的纵向移动。因此,图像保持体可以容易地通过简单结构移动。另外,开口和路径在图像保持体和转印装置互相面对的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减小。
当处理盒的引导部分由成像装置的引导部分引导时,处理盒连接到成像装置以及从成像装置中除去。因此,处理盒可以连接到成像装置以及从成像装置中除去。
轴收容部分的延长孔在基本上垂直于处理盒连接/除去方向的方向上延伸,这样图像保持体可以在基本上垂直于处理盒连接/除去方向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可以容易地避免在安装/卸除路径或者开口中设置的构件和连接与除去处理盒时的图像保持体之间的干扰。
图像保持体由辅助框架支持,这样可以和第一框架整体移动。也就是说,图像保持体和第一框架一起移动。因此,框架内不需提供图像保持体移动的空间。这样,当处理盒被移除激光打印机时,处理盒可以小型化而仍能保护感光鼓21免受图像保持构件在连接到成像装置或者从成像装置卸除期间和/或处理盒安装和处理期间发生的损坏。。
动作装置被提供在容纳图像保持体的第一框架上,这样动作装置和图像支持装置之间精确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被保持。因此,预定的效果可以适用于图像保持体。
动作装置包括充电装置,这样充电装置和图像保持体之间精确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被保持。因此,至少基于位置关系,可以保证图像保持体被充电装置充电。
动作装置包括清洗装置,这样清洗装置和图像保持体之间精确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被保持。
限制装置限制第一框架相对于辅助框架转动,这样第一框架相对于辅助框架的状态可以被保持,处理盒可以被连接到图像保持体或者从图像保持体除去。
第一框架相对于辅助框架转动可以通过第一框架的突块容易地被限制,该第一框架的突块与辅助框架的槽相接合。
当处理盒从成像装置中除去时,图像保持体一直被压向辅助框架的内部。因此,为了帮助保护图像保持体免受损坏,图像保持体暴露于辅助框架之外可以被最小化。当处理盒被连接到成像装置时,为了暴露图像保持体,第一框架和辅助框架被压靠在一起更为紧密。这样处理盒可以小型化。另外,安装/卸除路径和开口可以在成像装置中减小尺寸。
显影剂保持体和图像保持体可以通过夹持形成装置互相挤压,这样为了在图像保持体上形成显影剂图像,显影剂保持体可以可靠地向图像保持体提供显影剂。
成像装置容纳能与其连接和脱离的处理盒,该处理盒能在成像装置中节约空间,这样成像装置可被小型化。
形成在图像保持装置和显影剂保持装置之间的夹持可以通过夹持解除装置被解除。因此,当处理盒连接到成像装置以及从成像装置除去时,图像保持装置可以通过解除图像保持装置和显影剂保持装置之间的夹持而取出。
当可开构件开着时,第一弹性构件和壳体互相分离,这样处理盒可以连接到成像装置以及从成像装置除去,而图像保持体可以被容易地除去。当可开构件被关着时,第一弹性构件接触壳体,这样显影剂被压靠到图像保持体以形成保持体以在图像保持体上形成显影剂图像。如上所述,通过可开构件的开/关分别和第一弹性构件的施加/解除压力之间的同步,可以改善成像装置的机能。
当处理盒从成像装置中被除去时,第二弹性构件的小块由成像装置的槽引导,第二弹性构件绕旋转轴旋转以将第二弹性构件从壳体分离。
成像装置包括引导部分。引导部分引导处理盒连接和脱离成像装置,这样处理盒可以容易地连接与脱离成像装置。
引导部分包括引导槽。当处理盒连接或者脱离成像装置时,图像保持体的轴由引导槽引导。因此,处理盒可以容易地通过简单的结构连接与脱离成像装置。
当处理盒连接与脱离成像装置时,引导部分引导图像保持体的移动以防止引导部分和图像保持体之间的干扰。因此,记录媒体可以容易地被引导在图像保持体和转印装置之间,并且当引导部分和图像保持体之间有干扰时,处理盒能够连接和脱离成像装置。
本发明结合上述典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各种选择、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的等同技术,目前已知的或者是(可能)未知的内容,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是熟知的。因此,本发明的上述的典型实施例,在与阐明而不在于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可以做多种改变。因此,本发明可以包含所有已知的或者以后发展的选择、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的等同技术。

Claims (46)

1.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主框架;以及
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支撑的图像承载构件;
其中:
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
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所隐藏;以及
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伸出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出到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外围以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
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在一根轴上,所述轴包括第一和第二端突;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一侧壁开口,所述第二侧壁具有第二侧壁开口;
所述第一端突定位在所述第一侧壁开口中,所述第二端突定位在所述第二侧壁开口中;
每个侧壁开口具有椭圆形状,这样各自的端突可以在各自的侧壁开口中从相应于图像承载构件的缩进位置的第一位置移动到相应于图像承载构件的伸出位置的第二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辅助框架,所述辅助框架用于支持图像承载构件,并且当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时和图像承载构件一起移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用于将图像承载构件推向缩进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通过施加一个推动所述辅助框架与所述主框架连通的力来推动图像承载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为连接所述主框架到所述辅助框架的压力弹簧。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具有旋转防止装置,用于防止所述辅助框架相对于所述主框架旋转,但当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时允许所述辅助框架伸出位置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防止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框架上的接合突出部分和设置在所述主框架上的接合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槽在一个方向上延伸,该方向对应于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具有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设置在所述辅助框架上,用于向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充电。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具有清理装置,所述清理装置设置在所述辅助框架上,用于清理所述图像承载构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包括调色剂以及分配调色剂的显影辊,显影盒可以安装在成像装置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夹持形成装置,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夹持形成装置推动所述显影辊以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形成装置包括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的弹簧加载构件。
15.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含:
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主框架;以及
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支持的图像承载构件,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端突,第一和第二端突分别从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伸出;
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支持开口,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支持开口,每个支持开口支持所述第一端突和所述第二端突中各自的一个;以及
第一支持开口和第二支持开口具有允许各自的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每个侧壁开口具有椭圆形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辅助框架,所述辅助框架支持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并且和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一起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把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推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之一。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通过施加一个推动所述辅助框架与所述主框架连通的力来推动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为连接所述主框架到所述辅助框架的压力弹簧。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具有旋转防止装置,用于防止所述辅助框架相对于所述主框架旋转,但当所述第一端突和第一端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允许所述辅助框架移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防止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框架上的接合突出部分和设置在所述主框架上的接合槽。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槽在一个方向上延伸,该方向对应于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具有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设置在所述辅助框架上,用于向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充电。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具有清理装置,用于清理所述图像承载构件。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装置被设置在辅助框架上。
2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显影部分,所述显影部分包括调色剂以及分配调色剂的显影辊。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显影部分为可以移动的显影盒。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夹持形成装置,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夹持形成装置推动所述显影辊以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的弹簧加载构件。
31.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持转印装置的壳体;以及
可拆卸的处理盒,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并且支持图像承载构件,当处理盒安装在壳体中时,图像承载构件接触转印装置;
其中:
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
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所隐藏;
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伸出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出超过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外围;以及
壳体包括接合结构,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接合结构使图像承载构件从缩进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在一根轴上,所述轴包括第一和第二端突;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一侧壁开口,所述第二侧壁具有第二侧壁开口;
所述第一端突定位在所述第一侧壁开口中,所述第二端突定位在所述第二侧壁开口中;
每个侧壁开口具有椭圆形状,这样各自的端突可以在侧壁开口中从对应于图像承载构件的缩进位置的第一位置移动到相应于图像承载构件的伸出位置的第二位置。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接合结构包括第一接合通道和第二接合通道;
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分别可移动地适配到第一接合通道和第二接合通道中;
第一接合通道和第二接合通道以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当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时,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可以各自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进一步包括可拆卸的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包括调色剂以及分配调色剂的显影辊。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夹持形成装置,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夹持形成装置推动所述显影辊以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的弹簧加载构件。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成像装置包括前门,处理盒通过该前门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或者从成像装置中拆除;
夹持形成装置设置在所述前门上;以及
打开前门使夹持形成装置停止推动显影辊接触图像承载构件。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加载构件包括引导突出部分;
所述壳体包括引导通道,后者收容所述引导突出部分;
当处理盒被安装到成像装置中时,所述引导通道引导所述引导突出部分以引起所述弹簧加载构件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以及
当处理盒从成像装置卸除时,所述引导通道引导所述引导突出部分使所述弹簧加载构件解脱并停止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
39.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安装路径的壳体;以及
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图像承载构件,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由第一和第二侧壁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支持着;
其中,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端突,第一和第二端突分别从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伸出;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支持开口,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支持开口,每个支持开口分别支持所述第一端突和所述第二端突中之一;
第一支持开口和第二支持开口具有允许各自的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安装路径包括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当处理盒沿着安装路径移动安装时,所述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将各自的第一端突和第二端突从第一位置引导到第二位置。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进一步包括可拆卸的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包括调色剂以及分配调色剂的显影辊。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夹持形成装置,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夹持形成装置推动所述显影辊以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的弹簧加载构件。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成像装置包括前门,处理盒通过该前门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或者从成像装置中拆除;
夹持形成装置设置在所述前门上;以及
打开前门以使夹持形成装置停止推动显影辊接触图像承载构件。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加载构件包括引导突出部分;
所述壳体包括收容所述引导突出部分的引导通道;
当处理盒被安装到成像装置中时,所述引导通道引导所述引导突出部分以引起所述弹簧加载构件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以及
当处理盒从成像装置卸除时,所述引导通道引导所述引导突出部分以使所述弹簧加载构件解脱并停止将显影盒压向图像承载构件。
45.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主框架;以及
以允许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支持的图像承载构件;
其中:
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
当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处于所述缩进位置时,至少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之一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一侧的外周面突出超过径向相对的第一对点和第二对点,径向相对的第一对点形成第一直线,该第一直线基本上垂直于径向相对的第二对点形成的第二直线;以及
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在伸出位置至少一个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径向相对的点伸出超过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的外围。
46.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持转印装置的壳体;以及
可卸除的处理盒,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并且支持图像承载构件,当处理盒安装在壳体中时,图像承载构件接触转印装置;
其中:
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移动;
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缩进位置的沿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一侧的外周的至少径向相对点被所述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所隐藏,径向相对点形成一根直线,这根直线基本上垂直于成像装置装入/缷除的路径;
当从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观察时,处于伸出位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至少一个径向相对点伸出超过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外围;以及
壳体包括接合结构,当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中时,所述接合结构使图像承载构件从缩进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
CNB2005100528780A 2004-02-27 2005-02-25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Active CN10044215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53104A JP4296497B2 (ja) 2004-02-27 2004-02-2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3104 2004-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1491A true CN1661491A (zh) 2005-08-31
CN100442156C CN100442156C (zh) 2008-12-10

Family

ID=348796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28780A Active CN100442156C (zh) 2004-02-27 2005-02-25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U2005200073136U Expired - Lifetime CN2857057Y (zh) 2004-02-27 2005-02-28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5200073136U Expired - Lifetime CN2857057Y (zh) 2004-02-27 2005-02-28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02253B2 (zh)
JP (1) JP4296497B2 (zh)
CN (2) CN100442156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3506A (zh) * 2009-09-10 2011-04-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13906352A (zh) * 2019-06-03 2022-01-07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定位特征的墨粉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6497B2 (ja) * 2004-02-27 2009-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74488B2 (ja) * 2005-04-27 2011-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395B2 (ja) 2006-01-19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96396B2 (ja) * 2006-01-27 2011-10-1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9349B2 (ja) * 2007-12-28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KR101590336B1 (ko) * 2008-04-01 2016-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093272B2 (ja) * 2010-03-18 2012-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3127B2 (ja) * 2010-08-19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75504B2 (ja) * 2010-11-25 2011-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451B2 (ja) * 2010-11-30 2015-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372185B2 (ja) * 2011-03-24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128044B2 (ja) * 2014-03-31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98472B2 (ja) * 2015-02-27 2019-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9413B2 (ja) * 2015-07-27 2018-08-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73408B2 (en) * 2016-03-11 2018-09-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pressing member configured to press a development unit
US10241438B2 (en) 2016-03-22 2019-03-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a developing unit that is pivotally supported about the axis of a shaf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68893B2 (ja) * 2016-03-31 2020-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96076B2 (ja) * 2016-09-27 2022-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90106B2 (ja) * 2018-11-27 2022-1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76014B2 (ja) * 2019-09-02 2023-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813874B2 (en) * 2020-09-10 2023-11-14 Ricoh Company, Lt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0264A (ja) 1983-12-28 1985-07-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写真複写装置
JPH0248959U (zh) * 1988-09-30 1990-04-05
US5068691B1 (en) * 1989-06-01 1995-01-24 Fujitsu Ltd Developing device with a controllable pressure release for the developing roller
JPH05297649A (ja) 1992-04-16 1993-11-1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218405A (en) * 1992-06-29 1993-06-08 Xerox Corporation Photoreceptor drum runout control apparatus
JPH07152302A (ja) 1993-11-29 1995-06-16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486898A (en) 1993-07-14 1996-01-23 Konica Corporatio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hotoreceptor protector
JPH1039560A (ja) 1996-07-24 1998-02-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384940B1 (en) 1997-04-21 2002-05-07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Facsimile device utilizing process unit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JP3635858B2 (ja) 1997-04-21 2005-04-0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H11231591A (ja) * 1998-02-13 1999-08-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320398B2 (ja) * 1999-05-20 2002-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17375A (ja) 1999-10-19 2001-04-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868369B2 (ja) * 2002-11-25 2007-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296497B2 (ja) * 2004-02-27 2009-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3506A (zh) * 2009-09-10 2011-04-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2023506B (zh) * 2009-09-10 2015-09-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13906352A (zh) * 2019-06-03 2022-01-07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定位特征的墨粉盒
CN113906352B (zh) * 2019-06-03 2024-04-09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定位特征的墨粉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91089A1 (en) 2005-09-01
JP2005242066A (ja) 2005-09-08
US7702253B2 (en) 2010-04-20
JP4296497B2 (ja) 2009-07-15
CN100442156C (zh) 2008-12-10
CN2857057Y (zh) 2007-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57057Y (zh)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2840115Y (zh) 成像装置和带单元
CN2886623Y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779451Y (zh) 影像形成设备
CN1122883C (zh) 显影盒
CN1661500A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CN2689295Y (zh) 显影装置和影像形成设备
CN2736810Y (zh) 显影盒、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731503Y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122191C (zh) 处理盒及电照相成象装置
CN2867399Y (zh) 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
CN200948988Y (zh) 供纸设备和成像装置
CN2786663Y (zh) 处理盒及成像设备
CN2632728Y (zh)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CN1932678A (zh) 图像形成装置用的显影剂盒
CN1154887C (zh) 处理卡盒的再加工方法
CN101046672A (zh) 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940744A (zh)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00959074Y (zh) 成像装置
CN1580970A (zh) 显影盒,感光构件盒,处理单元和成像装置
CN1168493A (zh) 显影盒
CN1667526A (zh) 成像设备、可安装于其上的单元及分离构件
CN1831679A (zh) 处理盒,显影剂盒,和成像装置
CN1770030A (zh) 成像装置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显影剂供应盒
CN2891011Y (zh) 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