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59074Y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59074Y
CN200959074Y CNU2006200021263U CN200620002126U CN200959074Y CN 200959074 Y CN200959074 Y CN 200959074Y CN U2006200021263 U CNU2006200021263 U CN U2006200021263U CN 200620002126 U CN200620002126 U CN 200620002126U CN 200959074 Y CN200959074 Y CN 20095907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ver
guiding parts
main body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0021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5907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5907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65H5/38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immovable in ope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220/00Function indicators
    • B65H2220/09Function indicators indicating that several of an entity are pres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3Refeeding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44Openable part of feed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opening of structural pa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2Paper hand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有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第一导向部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并被配置成可以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第二导向部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并被配置成可以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和单独的检测装置,检测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二者分别布置在引导纸张的正常引导位置上。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5年1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05-024255的日本申请作为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全部主题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所广泛使用的激光打印机等成像装置中,具有包括成像部和用于将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传送到该成像部的纸张传送路径等结构。纸张传送路径通常由多个导向部件构成,在导向部件引导记录介质的同时,在成像装置的内部执行多个步骤。例如在JP-A-2004-294988中示出了这种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
同时,根据JP-A-2004-294988中所公开的结构,当在传送路径上发生堵塞时,可以移动构成传送路径的导向部件的部分以便于维护。具体地,在JP-A-2004-294988中所公开的成像装置具有能够在记录介质的两个表面上成像的结构,并设有构成换向路径的后盖部件和构成再传送路径的再传送托盘,作为引导记录介质的导向部件的一部分。根据该装置,当纸张被堵塞在部件附近时,通过打开或关闭操作或者连接或拆除部件来容易地进行维护。
另一方面,根据这种以此方式可拆卸地配置导向部件的部分的成像装置,为了避免记录介质在导向部件没有布置在正常导向位置上时被传送,有必要提供一种检测导向部件是否布置在正常导向位置上的结构。然而,根据现有技术的结构,要为多个导向部件中的每一个提供检测单元并对每个导向部件进行检测,因此增加了部件的数量并使该装置尺寸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通过将多个构成记录介质传送路径的导向部件配置成可移动的,使得无需增大装置的尺寸就能够简单地检测多个导向部件是否布置在正常位置上,从而提高了装置的易于维护的性能。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有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第一导向部件,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且被配置成相对于装置主体可移动;第二导向部件,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并被配置成相对于装置主体可移动;和单独的检测单元,其检测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分别布置在引导纸张的正常引导位置上。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无需增大成像装置尺寸就能简单检测多个导向部件是否布置在正常位置,从而有利于装置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激光打印机主要部件的侧向横截面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3表示双面打印路径的局部视图,并作为表示将主体外壳相对于激光打印机的一部分去除状态的视图;
图4是表示在与图3所示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下关于盖部件和托盘部件的透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3的状态下只移动盖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并作为表示在连接托盘部件状态下打开盖部件的一个实例的解释性视图;
图6是表示在与图5所示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下关于盖部件与托盘部件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3所示状态下将托盘移动的状态的视图,并作为表示当关闭盖部件时只拆卸托盘部件的状态的解释性视图;
图8是表示在与图7中所示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下关于盖部件和托盘部件的透视图;
图9A-9C是表示图3、图5和图7中主要部件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激光打印机主要部件的侧向横截面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中所示的激光打印机在打开盖部件并去除托盘部件状态的解释性视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说明性第三方向的激光打印机主要部件的侧向横截面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中所示的激光打印机在打开盖部件并去除托盘部件状态的解释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实施方式。
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至图9对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进行解释。
1.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总体结构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成像装置的激光打印机的主要部件的侧向横截面视图。同时图2是激光打印机的透视图。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设有主体外壳2;容纳在主体外壳2内的供纸部4,用于供给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成像部5,用于在所供给的纸张上形成图像。在图1中,被运送纸张的流程由符号3’表示。
(1)主体外壳
主体外壳2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和拆卸处理盒20的拆装口6(后面会描述处理盒),并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拆装口6的前盖7,如图1和2所示。前盖7由插入在其下端部的盖轴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因而,如图1所示,当关闭以盖轴为中心的前盖7时,拆装口6由前盖7关闭,当以盖轴作为支点打开(倾斜)前盖7时,拆装口6打开,通过拆装口6可以将处理盒20连接到主体外壳2上面或从其上拆卸下来。
此外,在下面的解释中,在将处理盒20安装到主体外壳2上的状态时,将设有前盖7的一侧(即图2中X轴方向的+X侧)作为“前侧”,而与其相反的一侧作为“后侧”。
(2)供纸部
供纸部4具有:可连接到主体外壳2内的底部和从主体外壳2内的底部拆卸的供纸盒9;设置在供纸盒9的前端部上方位置的分离辊10和分离垫11;设置在分离辊10后部(位于分离垫11关于纸张3传送方向的上游位置)的供纸辊12。供纸部4还具有设置在分离辊10的前侧上方与分离辊10相对位置(分离辊相对于纸张3传送方向的下游位置)上的纸尘去除辊8;和对向辊13,与纸尘去除辊8对向设置。
此外,纸张3的传送路径从设置纸尘去除辊8的位置附近向后折成字母U形形状。由一对辊组成的对准(registration)辊14设置在处理盒20下方位置,并位于传送方向的更下游位置。
能够以堆叠方式装载纸张3的压纸板15设置在供纸盒9内。压纸板15可在安装位置和倾斜的供给位置之间枢轴转动,其中在安装位置(如图1所示的状态),其前端部设置在下侧,靠在供纸盒9的底板16上,而在倾斜的供给位置(未示出),前端部被其后端部枢轴转动地支撑在上侧。
此外,供纸盒9的前端部设有用于将压纸板15前端部提升到上侧的杆17。杆17的后端部由杆轴18可摆动地支撑在压纸板15前端部下方的位置,使得杆17在其前端部靠在供纸盒9的底板16的躺下位置(如图1所示)与其前端部提升压纸板15的倾斜位置(图中未示出)之间摆动。此外,当向杆轴18施加图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驱动力时,杆17将杆轴18作为支点而旋转,因此杆17的前端部提升压纸板15的前端部,从而将压纸板15移动到进给位置。
当压纸板15已经到达进给位置时,压纸板15上的纸张3被压靠在供纸辊12上。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开始将纸张朝向分离辊10与分离垫11之间的分离位置进给。
另一方面,当供纸盒9从主体外壳2上拆除时,压纸板15的前端部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动到下侧,于是压纸板15到达装载位置。当压纸板15已经到达装载位置时,纸张3可以以堆叠方式装入在压纸板15上。此外,分离垫11、纸尘去除辊8、压纸板15和杆17设置在供纸盒9处,而供纸辊12、分离辊10、对向辊13和对准辊14设置在主体外壳2上。
当通过旋转分离辊10使得由供纸辊12朝向分离位置发送的纸张被夹紧在分离辊10与分离垫11之间时,纸张一页一页被分开进给。这样进给的纸张3沿着U形传送路径56折回。更具体来说,被进给的纸张3首先穿过分离辊10与分离垫11之间并被传送到上侧,接着在穿过纸尘去除辊8与对向辊13之间时被去除纸尘,然后被传送到对准辊14。
对准辊14将纸张3传送到感光鼓29与转印辊32之间的转印位置,将感光鼓29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3)成像部
成像部5设有扫描部19、处理盒20和定影部21等等。
(a)扫描部
扫描部19设置在主体外壳2内的上部,并设有未示出的激光源,可旋转驱动的多角镜22,fθ透镜23,反射镜24,透镜25,反射镜26等等。如图中虚线所示,激光源发射出来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由多角镜22反射,穿过fθ透镜23后,激光束的光路由反射镜24被折回,激光束接着穿过透镜25,此后激光束的光路再次由反射镜26向下弯曲,因此激光束被照射到处理盒20的感光鼓29的表面上,下面会详细描述感光鼓29。
(b)处理盒
处理盒20可拆装地安装在主体外壳2上位于扫描部19下方的位置上。处理盒20设有上部结构27和下部结构28,下部结构28与上部结构27分别形成后再与上部结构27组装在一起作为鼓盒20a。此外,处理盒20设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9、作为充电装置的Scorotron型充电器30、显影盒31、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32和清洁刷33。
感光鼓29设有鼓主体34,其是圆柱形的,且其最外层表面是由聚碳酸酯等制成的正电性感光层构成;由金属制成的鼓轴35作为一个轴在鼓主体34的轴心处沿其纵向方向延伸。通过用上部结构27支撑鼓轴35,并用鼓轴35旋转支撑鼓主体34,使得感光鼓29以上部结构27中的鼓轴35为中心可旋转地设置。
Scorotron充电器30由上部结构27支撑,并与感光鼓29对向布置,彼此之间以预定距离隔开,因此不会与感光鼓29相接触。这种Scorotron型充电器30设有与感光鼓29相对设置以便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的放电线37;格栅38,其设置在放电线37与感光鼓29之间,用于控制从放电线37到感光鼓29的放电量。Scorotron型充电器30将高电压施加到放电线37上,同时将偏压施加给格栅38,这样就可以使放电线37实现放电。因此,感光鼓29的表面可以被均匀地充以正电。
显影盒31具有盒状的容纳壳体60,其后部开口,并可拆装地安装在下部结构28上。调色剂容纳室39、调色剂供应辊40、显影辊41和层厚调节刀片42设置在显影盒31内。
调色剂容纳室39由分隔板43分隔而形成显影盒31前侧的内部空间。调色剂容纳室39的内部容纳有正电性非磁性单组分的调色剂T。聚合物单体例如苯乙烯类单体,如苯乙烯;和丙烯酸类单体,如丙烯酸、烷基(C1到C4)丙烯酸酯、或烷基(C1到C4)偏丙烯酸酯通过悬浮共聚的方式聚合,因此得到聚合物调色剂。这样得到的聚合物调色剂当作调色剂T使用。这种聚合物调色剂基本上呈球形,具有出色的流动性,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此外,调色剂中混合有由颜料(如碳黑等)或蜡或类似物,并且在调色剂中添加有外部添加剂(例如二氧化硅等)以增加其流动性。调色剂的平均颗粒尺寸是大约为6-10μm。
由设置在调色剂容纳室39中央的旋转轴55所支撑的搅拌器44设置在调色剂容纳室39内。搅拌器44由未示出的电机的输入动力驱动旋转。当搅拌器44被驱动旋转时,调色剂容纳室39内的调色剂T受到搅动,并通过位于分隔板43下部连通前后方向的开口部45排出到调色剂供应辊40。此外,窗口部件(未示出)安装在壳体60的左右两侧壁的分别对应于调色剂容纳室39的区域上。各自的窗口部件通过由搅拌器44固定并一起运动的擦拭器清洁。此外,在主体外壳2内,发光部件(未示出)设置在一个窗口部件的外侧,受光部件(未示出)设置在另外的窗口部件的外侧,对从发光部件发射并穿过壳体60内部的光的检测是由受光部件来检测,根据其输出值确定是否具有调色剂T。
供应辊40设置在开口部45的后面,并由显影盒31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供应辊40包括利用由导电泡沫材料制成的辊覆盖金属制成的辊轴。供应辊40由未示出的电机的输入动力驱动旋转。
显影辊41由显影盒31可旋转地支撑,同时在调色剂供应辊40的后侧与调色剂供应辊40保持互相挤压接触。此外,显影辊41与感光鼓29相对布置接触,同时显影盒31安装在下部结构28上。显影辊41包括由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辊覆盖由金属制成的辊轴41a。辊轴41a的两端部在显影盒31的前端部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从显影盒31的侧面向外突出。通过利用由含氟的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制成的涂层覆盖由含有精细碳粉等的导电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制成的辊主体表面形成显影辊41的辊。在显影操作中,在显影辊41上施加显影偏压。此外,利用未示出的电机输入的动力,沿与调色剂供应辊40相同的方向驱动显影辊41旋转。
层厚调节刀片42具有挤压部47,其设置在由金属板簧部件制成的刀片主体46的端部,由绝缘硅橡胶制成,并呈半圆形截面形状。这个层厚调节刀片42由显影盒31支撑在显影辊41的上方,利用刀片主体46的弹力将挤压部47压靠在显影辊41上。
从开口部45排出的调色剂通过旋转调色剂供应辊40输送给显影辊41,在此时,调色剂由于调色剂供应辊40与显影辊41之间的摩擦而被充以正电。供应到显影辊41上的调色剂T随着显影辊41的旋转进入层厚调节刀片42的挤压部47与显影辊41之间,并按照一恒定厚度以薄层附着在显影辊41上。
转印辊32由下部结构28可旋转地支撑,在上部结构27与下部结构28结合在一起时,转印辊32被布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感光鼓29相对并接触,从而使得感光鼓29与转印辊32之间形成辊隙。转印辊32包括由包含导电橡胶材料的辊覆盖由金属制成的辊轴。在转印操作中,向转印辊32施加转印偏压。通过未示出的电机的输入动力沿与感光鼓29相反的方向驱动转印辊32旋转。
清洁刷33安装在上部结构27上,并且在上部结构27与下部结构28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时,清洁刷33被布置为使其在感光鼓29后部的位置上与感光鼓29相对并接触。
随着感光鼓29的旋转,感光鼓29的表面首先由Scorotron型充电器30均匀地充以正电,随后该表面受到从扫描部19输出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曝光,从而形成与纸张3上所要形成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当显影辊上41携带的被充以正电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41的旋转与感光鼓29相对并接触时,调色剂被提供给形成在感光鼓29表面上的曝光部分,即,由激光束曝光后的曝光区域,在感光鼓29均匀充以正电的表面上,该区域的电势降低。因此,感光鼓29的静电潜像被显现出来,并且在感光鼓29的表面上携带有通过逆向显影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随后如图1所示,在通过对准辊14传送的纸张3穿过感光鼓29与转印辊32之间的转印位置期间,感光鼓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到转印辊32上的转印偏压而转印到纸张3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3被传送到定影部21。
此外,转印操作后,仍然保留在感光鼓29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显影辊41回收。并且,转印操作后,由纸张3产生并粘附在感光鼓29上的纸尘由清洁刷33回收。
(c)定影部
定影部21设置在处理盒20的后方,并包括定影架48和设置在定影架48内的加热辊49和挤压辊50。
加热辊49设有其表面由含氟树脂覆盖的金属管和置于金属管内用于加热的卤素灯。加热辊49由未示出的电机输入动力可旋转地驱动。另一方面,挤压辊50设置在加热辊49下方的位置,以便与加热辊49相对并对加热辊49进行挤压。通过使用包括橡胶材料的辊覆盖金属辊轴来制造挤压辊50,并由加热辊49的旋转驱动作用驱动。
在定影部21,纸张在穿过加热辊49与挤压辊50之间的期间,在转印位置上转印到纸张3的调色剂通过定影部21被热定影。将其上带有定影的调色剂的纸张传送到沿上下方向延伸到主体外壳2上表面的出纸路径51。通过设置在出纸路径51上方位置的出纸辊52,传送给出纸路径51的纸张3输出到设置在主体外壳2上表面内的出纸盘53。
(4)双面打印成像单元
根据该说明性实施方式,双面打印成像单元配置有上述的出纸辊52和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出纸辊52包括一对辊,并被设置成能够在正转和反转之间进行转换。当将纸张排出到出纸盘53上时出纸辊52以正向旋转,当以相反方向旋转纸张时出纸辊52则以反向旋转。
将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配置成,包括:用于将纸张从盖部件110的上端附近传送到托盘部件120附近的第一传送路径54a,用于将纸张沿着布置在成像单元5下部的托盘部件120传送的第二传送路径54b,和用于将纸张从托盘部件120的前端附近传送到对准辊14附近的U形第三传送路径54c。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被设置成再传送路径,用于将由成像部5在其一面上形成图像的纸张变换前后面,并随后将该张纸再次传送到成像部5。
此外,当在纸张的两面上都形成图像后,双面打印成像装置如下操作:也就是将其一面上已经成像的纸张从出纸路径51输送到出纸辊52上时,出纸辊52在夹紧纸张的状态下正转,以便暂时地将纸张输送到外侧(出纸盘53的一侧),当纸张的大部分被输送到外侧并且纸张3后端如图1所示由出纸辊52夹紧时,正转停止。接着,出纸辊52反转,纸张在沿着前后方向反向引导的状态下被输送到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以反向被输送到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的纸张在穿过双面打印传送路径期间纸张的前后面被转换,并被输送到对准辊14。通过穿过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而被输送到对准辊14的纸张在经预期对准后,以上下颠倒的状态被再次输送到成像部5,因而,在纸张的两个表面上都形成预定图像。
(5)导向部件
接下来将解释构成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的导向部件。
图3是表示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一部分的视图,从侧向表示打印机1除去主体外壳2状态(更具体地是沿-Z方向去除侧壁的状态)下的局部视图;图4是表示与图3相对应的状态下关于盖部件和托盘部件的透视图;图5是表示只移动盖部件110状态下的视图,并表示在安装托盘部件120状态下打开盖部件110的一个实例的说明性视图;图6是表示在与图5相对应的状态下关于盖部件和托盘部件的透视图;图7是表示从图3中移动托盘部件120状态下的视图,并表示在关闭盖部件110时只拆除托盘部件120的状态下的解释性视图;图8是表示在与图7相对应的状态下关于盖部件和托盘部件的透视图。在图6和图8中省略了传感器装置144。
如图3和4所示,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被配置成包括:被配置成可以打开和关闭的盖部件110(盖部件110对应于第一导向部件)和被配置成可连接到主体外壳2上并可以从其上拆除的托盘部件120(托盘部件120对应于第二导向部件)。盖部件110连同相对部件117构成第一传送路径54a,托盘部件120通过包括可驱动构成的辊部件122、124而构成第二传送路径54b。图3和图5中未示出托盘部件120主体部分上用于保持辊部件122、124的壁部127(参考图7)。
此外,根据激光打印机1,如图1、3和4所示的关闭开口部102的位置构成在形成图像时盖部件110的正常导向位置。如图1、3和4所示,正常连接托盘部件120的状态构成在形成图像时托盘部件120的正常导向位置。
如图5和6所示,盖部件110被设置成可以打开和关闭开口部102,该开口部102与在装置主体1a中拉出供纸托盘9(参考图1)一侧上的表面(即朝向前侧)相反一侧的表面(即朝向后侧)上的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连通。此外,在说明书中,“装置主体”表示在成像装置中排除盖部件和托盘部件之外的主体部分。盖部件110包括用于关闭开口部102的关闭部115,其被配置成其下端侧的端部113、114可以由装置主体1a枢轴转动地支撑,并通过具有对应支撑位置的轴线L1的枢转中心而配置成可以枢轴转动。而且,开口部102可以随着盖部件110的枢轴转动而打开和关闭。
如图7和图8所示,将托盘部件120设置成可以在盖部件下端与盖部件110相接,并被设置成可连接到装置主体1a上且可从其上拆卸下来。具体地,托盘120被设定成能够沿一方向(-X方向)取出,即在拉出供纸盘9(图1)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与拉出供纸托盘9的方向(图1中的+X方向,即前方)相反的一侧的后方(图1)。
接下来说明检测单元。图9A-9C是表示如图3、5和图7中所示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图。
根据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激光打印机1设有能够检测盖部件110和托盘120二者布置在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中的正常导向位置的单独检测单元140。如图9A所示,检测单元140包括与盖部件110、托盘部件120协同移动的移动部件142,和用于检测移动部件142的移动的传感器装置144。
移动部件142由托盘部件120的主体部121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并被设定成可以在盖部件110与托盘部件120都设置在如图9A所示的正常导向位置时移动到第一位置(即如图3和4所示的状态),并被设定成在盖部件110和托盘部件120至少之一处于如图9B和9C所示的非正常状态时(即二者之一没有布置在正常导向位置上的状态时)(即如图5-8之一所示的状态)可以移动到第二位置。
具体地,移动部件142由托盘部件120的主体部121支撑以便以轴线L2为中心枢轴转动。移动部件142安装有作为推动部件的弹簧部件132,如图9B或9C所示,在移动部件142在不会因压力操作部112(后面会提到)的操作而被操作时,弹簧部件132处于如图9B和9C所示的自然状态,移动部件142与之相应地被保持在第二移动位置上。
如图9A所示,盖部件110设有用于挤压移动部件142的压力操作部112。将压力操作部112设置成相对于枢轴转动轴线L1在盖部件110的关闭部115的相反侧突出。压力操作部112被设定成在托盘部件120被保持在如图9A所示的正常导向位置时可以抵抗弹簧部件132的推力挤压移动部件142,在压力操作部112持续挤压移动部件142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142持续保持在第一移动位置上。而且,压力操作部112上设有在压力操作部112与移动部件142开始接触时引导移动部件142的倒角部(faced portion)112a。
此外,构成检测单元140一部分的传感器装置144,设置在装置主体1a内。虽然在9A-9C中未示出用于保持传感器装置144的保持部的结构,但是从图9A和9C中可知,托盘部件120被设置成可以相对于由装置主体1a保持的传感器装置144移动。此外,根据该说明性实施方式,只有当托盘部件120布置在如图9A所示的正常位置时,移动部件142才能保持在可由传感器装置144检测到的位置上。此外,只有当托盘部件120布置在正常位置时,移动部件142才会由压力操作部112正常地操作(即移动部件142被操作而移动至第一移动位置),只有当盖部件110关闭并且托盘部件120以此方式布置在正常状态时,移动部件142才移动到传感器装置144所能检测到的位置上。
相反,如图9C所示当托盘部件120没有布置在正常位置上时,移动部件142从传感器装置144的检测位置脱离,因此传感器装置144不能进行检测操作。而且,在如图9B所示盖部件110处于打开状态下,移动部件142不由压力操作部112操作,所以移动部件142没有移动到第一移动位置上,并且传感器装置144也未执行检测操作。
传感器装置144设有可倾斜杆144a,并被设置成在将按上述设定的移动部件142设置在第一移动位置时,杆144a倾斜以便输出检测信号,而在移动部件142设置在第二移动位置时,杆144a不倾斜并且不会输出检测信号。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传感器装置144设置在装置主体1a中,所以可以简化连接传感器装置144和各种电路板(线缆配置等)的结构。而且,在此虽然以根据移动部件142的移动而使杆144a倾斜来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装置144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光电传感器等光学传感器来检测移动部件142是否置于第一移动位置上。而且,该传感器也可以是其它传感器,只要该传感器能够检测以区别第一移动位置与第二移动位置即可。
而且,根据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托盘部件120可以在如图9A所示关闭盖部件110的状态下拆除,如图9C所示,而且,即使在托盘部件120在如图9C所示关闭盖部件110的状态下拆除时,托盘部件120也可以在盖部件110保持关闭时连接到其上。另一方面,盖部件110被设置成能够在如图9A所示连接托盘120的状态下被打开,如图9B所示,即使盖部件110在如图9B所示连接托盘部件120的状态下打开时,盖部件120也能够在托盘部件120保持连接时关闭。然而,当构成传送路径的盖部件110和托盘120中的任一个部件设置在正常位置上时,同时保持该部件的正常位置时,则另一部件可以由此单独地移动。
具体地,当盖部件110在如图9B所示连接托盘部件120的状态下打开和关闭时,虽然移动部件142的一部分设置在随着盖部件110的打开和关闭而移动压力操作部112的路径上,但是移动部件142被设置成在打开和关闭盖部件110时可通过被压力操作部112挤压而脱离到移动压力操作部的路径外侧如,图9A所示。例如,当盖部件110在图9B所示的状态下关闭时,如图9A所示通过将移动部件142挤压到压力操作部112,移动部件142的一部分脱离到移动压力操作部112的路径外侧。在此情况下,移动部件142通过形成在压力操作部112上的倒角部112a引导脱离到移动压力操作部112的路径外侧。
如图9C所示,当在关闭盖部件110的状态下连接和拆除托盘部件120时,压力操作部112被设置在可与托盘部件120协同运动的移动部件142的移动路径上,然而,随着与托盘部件120的协同运动,移动部件142被移动,由于被压力操作部112挤压而在脱离与压力操作部112干扰的位置的路径上移动。具体地,当移动部件142开始靠近以压力操作部112时,移动部件142在压力操作部112的周围移动同时开始接触压力操作部112。例如,当托盘部件120从图9C所示的状态插入时,移动部件142移动,从与压力操作部112干扰的位置脱离,如图9A所示。同时在此情况下,移动部件142通过形成在压力操作部112的倒角部112a的导向作用从与压力操作部112干扰的位置脱离。
所以,即使盖部件110在连接托盘部件120的状态下打开和关闭时,或者即使托盘部件120在关闭盖部件110的状态下连接和拆卸时,移动部件142和压力操作部112不会妨碍其对应部件的运动。因此,即使在单独操作盖部件110时和单独操作托盘部件120时,压力操作部112和移动部件142之间的干扰也不会使操作失败,因而提供出色的使用性。
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图10和图11对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根据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所述的激光打印机主要部件的侧向横截面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中所示的激光打印机在去除托盘部件并打开盖部件状态下的说明性视图。根据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盖部件、托盘部件和检测单元的结构与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相关部件的结构不同,但其它部件的结构与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相似,使用与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似的部件,并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而且,该说明性实施方式设有分别被设定成相对于成像装置的主体可移动的盖部件150(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第一导向部件)和托盘部件160(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向部件),并设有能够检测盖部件150与托盘部件160二者设置在正常导向位置的单独检测单元155。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50被设定成以图11中所示的轴线L3为中心枢轴转动,另一方面,托盘部件160被设定成可滑动地连接或拆除。
根据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盖部件150只有在连接有托盘部件160时才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具体地,盖部件150设有用于插入托盘部件160的插孔151,通过将托盘部件160插入到插孔151中来将托盘部件160连接到装置主体1a上,盖部件150的外表面152和153被托盘部件160的内表面挤压,盖部件150保持在关闭状态。检测单元155被设置成作为用于检测是否连接托盘部件160的传感器装置,并且可以通过检测托盘部件160的连接状态来检测是否两个部件都布置在正常位置上。
此外,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50也被配置成能够打开和关闭与在装置主体1a中拉出供纸托盘9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连通的开口部102(图10)。此外,在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托盘部件160同时被配置成能够在拉出供纸托盘9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沿着与拉出供纸托盘9的方向相反一侧的方向拉出。而且,与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相似,两部件150、160构成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
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图12和图13对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根据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所述的激光打印机主要部件的侧向横截面视图;图13是表示如图12所示的激光打印机在打开盖部件并去除托盘部件状态下的说明性视图。虽然根据该说明性实施方式所述,盖部件、托盘部件和检测单元与第一、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不同,但其它部件的结构与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相似,使用与第一和第二说明性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并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此外,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也设有分别被设置成相对于成像装置的主体可移动的盖部件170(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第一导向部件)和托盘部件180(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向部件),并设有能够检测盖部件170和托盘部件二者布置在正常位置上的单独检测单元175。此外,如图13所示,盖部件170被配置成可以轴线L4为中心进行枢轴转动,另一方面,托盘部件180被配置成可以通过滑动进行连接或拆除。
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被配置成以使盖部件170只在连接托盘部件180时才能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具体地,托盘部件180设有接合部182,而盖部件170设有被接合部172。在如图12所示连接托盘部件180的状态下,接合部182位于与被接合部172相对应的位置上,所以接合部182和被接合部172彼此接合并且盖部件170保持在关闭位置上。此外,检测单元175检测盖部件170的关闭状态。也就是说当没有连接托盘部件180时,盖部件170不会持续保持住,所以当检测单元175检测到盖部件172关闭时,其会确定盖部件170与托盘部件180二者都布置在正常导向位置上。
此外,将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70也配置成能够打开和关闭在从装置主体1a拉出进纸托盘(图12)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相连通的开口部102。而且,第三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托盘部件180也配置成能够在与拉出供纸托盘9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沿着与拉出供纸托盘9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拉出。此外,与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相似,部件170和180构成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4。
其它说明性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描述和附图所解释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然而,例如,下面的说明性实施方式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在不脱离本质的范围内作各种不同的修改而包括除下列描述之外的实施方式。
(1)虽然根据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都被设定成构成双面打印传送路径的导向部件,但是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之一或两者可以设置成不同于双面打印传送路径的结构。例如,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之一或两者也可以设置成只用于单面打印的传送路径的导向部件,或者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之一或全部可以设置成既可以用于单面打印又可以用于双面打印的传送路径上的导向部件。
根据参考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提供了以下的结构: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其设有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第一导向部件,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第二导向部件,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和单独的检测单元,用来检测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二者分别布置在引导纸张的正常引导位置上。
(2)根据(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都沿着用于执行双面打印的双面打印传送路径引导纸张。
(3)根据(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检测单元包括:移动部件,其随着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的移动而移动;传感器装置,检测移动部件的移动,其中当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二者分别置于正常导向位置时,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一移动位置,当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各自正常导向位置移开时,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移动位置。
(4)根据(3)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将移动部件朝向第二移动位置推动的推动部件。
(5)根据(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第一导向部件被配置成打开和关闭与双面打印传送路径相连通的开口的盖部件,其中第二导向部件被设置成可连接到装置主体上且可从其上拆卸下来的托盘部件。
(6)根据(5)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的供纸托盘,该供纸托盘可沿第一方向从装置主体的第一表面上拉出,其中将盖部件设置成可以在装置主体的第二表面上打开和关闭,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反,其中将托盘部件设置成可以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从装置主体的第二表面拉出。
(7)根据(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都沿着用于执行双面打印的双面打印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其中检测单元包括:移动部件,其随着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的移动而移动;传感器装置,检测移动部件的移动,其中当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二者分别置于正常导向位置时,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一移动位置,当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各自正常导向位置移开时,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移动位置,其中盖部件和托盘部件中的任一个上设有可枢轴转动的移动部件,盖部件和托盘部件中的另一个设有挤压移动部件的压力操作部,其中将移动部件配置成,当盖部件与托盘部件二者分别布置在正常导向位置时,该移动部件受到压力操作部挤压保持在一个位置上。
(8)根据(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将托盘部件配置成在盖部件关闭时可以连接和拆卸,其中将盖部件配置成在托盘部件连接到装置主体的状态时可以打开和关闭。
(9)根据(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盖部件设有压力操作部,其中当操作盖部件打开或关闭而托盘部件连接到装置主体上时,移动部件布置在压力操作部的移动路径上,以通过随着盖部件操作而移动的压力操作部的挤压而移出压力操作部的移动路径,其中在操作托盘部件以将其连接到装置主体或从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同时盖部件关闭时,压力操作部置于移动部件的移动路径上,使得随着托盘部件的操作,而将移动部件沿着从移动部件与压力操作部相干扰的位置缩回移动部件的运动路径移动。
(10)根据(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压力操作部形成有引导移动部件的倒角部。
(11)根据(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盖部件包括关闭开口的关闭部,并且该盖部件由装置主体枢轴转动地支撑在盖部件的下端侧,其中托盘部件被设置成在盖部件的下部与盖部件相接,并可移动地连接到移动部件上,其中压力操作部相对于盖部件的枢轴线向与关闭部相对的一侧突出。
(12)根据(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二导向部件在将纸张的前后面转换后沿着用于将在成像部形成图像的纸张传送到成像部的再传送路径引导纸张。
(13)根据(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装置主体内的传感器装置。
(14)一种成像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其设有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打开和关闭与纸张传送路径相连通的开口的盖部件;可连接到装置主体上且可从其上拆卸下来的托盘部件,其中当托盘部件连接到装置主体上时托盘部件将盖部件保持在关闭开口的关闭位置。
(15)根据(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盖部件包括关闭开口的盖部和设置在盖部下方位置的轴部,其中托盘部件将盖部件保持位于垂直方向。
(16)根据(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盖部件设置有在盖部件处于关闭位置时用于插入托盘部件的插孔,并且其中当将托盘部件连接到装置主体上时,托盘部件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靠在盖部件上。
(17)根据(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盖部件包括接合部,当托盘部件连接到装置主体上时,该接合部与托盘部件接合。
(18)根据(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盖部件和托盘部件沿着用于执行双面打印的双面打印传送路径引导纸张。
根据(1)的结构,可以检测出第一和第二导向部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在非正常路径状态下被传送。此外,还提供了一种通过单独的检测单元即可检测两个导向部件是否布置在正常位置的结构,在实现能够检测非正常状态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简化装置结构,并且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
根据(2)的结构,可以简单实现能够检测双面打印传送路径非正常状态的结构。
根据(3)的结构,移动部件根据两个导向部件的状态而移动,传感器装置只需要检测移动部件的移动,可以精确地确定两个导向部件是否都设置在正常导向位置上。即,提供了一种优良的结构,而不需使用复杂结构,通过单独的检测单元即可检测两个导向部件的状态。
根据(4)的结构,当不对移动部件进行挤压时,移动部件能够稳定地保持在第二移动位置上,能够有效地防止移动部件的错误检测或损害。
根据(5)的结构,通过操作盖部件和托盘部件可以很大范围地且很容易地打开双面打印传送路径,所以操作者能够很容易地执行卡纸处理等操作。另一方面,当以此方式设置时,虽然改进了操作的便利性,但是仍有可能在操作盖部件后使盖部件保持打开时或托盘部件没有完全连接时进行双面打印,根据本结构,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而有效地防止这些问题。
虽然在拉出供纸托盘一侧的相反表面的一侧设置有可到达双面打印传送路径的部件,从设计和使用的角度来看布置该部件是有利的,而当以此方式配置时,操作者很难通过视觉识别到该部件。然而,根据(6)的结构,可以简单地检测到两个导向部件在此结构下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因而,可以有效地补偿操作者不能在视觉上识别该部件的问题。
根据(7)的结构,两个导向部件的状态可以简单地被反映到移动部件,从而实现一种能够进一步简化检测结构的优选结构。
根据(8)的结构,当构成纸张传送路径的盖部件和托盘部件中的任一个布置在正常位置时,另一部件可以由此处单独地移动,从而实现出色的操作性。
根据(9)的结构,即使在连接托盘的状态下打开和关闭盖部件或即使在关闭盖部件的状态下连接或拆除托盘部件时,移动部件和压力操作部件也不会妨碍其对应部件的移动。所以,即使当独立操作盖部件时或者即使当独立操作托盘部件时,也不会由于压力操作部与移动部件之间的干扰而使操作失败,从而实现具有出色使用性能的结构。
根据(10)的结构,移动部件施加给压力操作部的作用力可以脱离,并且移动部件也可以平滑地脱离。
根据(11)的结构,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其能够随着盖部件的打开和关闭相应地移动压力操作部,并且,无需使用大型结构或复杂结构即可容易地操作压力操作部来操作移动部件。
根据(12)的结构,设置有能够打印两面的优选实施方式,再传送路径包括可移动的盖部件和可移动的托盘部件,从而实现了一种易于执行维护操作的再传送路径。此外,可以通过单独的检测单元检测构成再传送路径的两个导向部件的状态,所以,在实现简化再传送路径维护的同时,可以简化装置结构,还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
根据(13)的结构,构成检测单元的传感器装置设置在装置主体内,因此可以简化连接检测单元和各种电路板(线缆配置等)。
根据(14)的结构,可以省却用来将盖部件保持在关闭位置的单独的保持机构。
为了减小成像装置的尺寸,优选将盖部件设置在垂直方向。此外,优选将盖部件的轴部设置在盖部的下方,以减小打开盖部件的打开力。在这种情况下,盖部件需要用保持机构保持在垂直方向。然而,根据(15)所述的结构,托盘部件将盖部件保持在垂直方向上,从而省却了单独的保持机构。
根据(16)所述的结构,当将托盘部件连接到装置主体上时,托盘部件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靠在盖部件上。根据这样的结构,如果托盘部件没有插入设置在盖部件上的插孔,盖部件就不能保持在关闭位置。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托盘部件没有被连接而导致的误操作。
根据(17)所述的结构,当托盘部件连接到装置主体上时,盖部件通过接合部与托盘部件接合。根据这样的结构,如果托盘部件没有正确连接,盖部件就不能保持在关闭位置。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托盘部件没有被连接而导致的误操作。
根据(18)所述的结构,由于盖部件被保持在关闭位置,成像装置可以稳定地执行双面打印。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上面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这并不是希望穷尽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公开内容或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可以获得许多其它的修改和变形。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的选择和解释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其实际应用方式可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以各种说明性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根据可以想到的具体用途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所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成像装置,其具有由多个导向部件确定的纸张传送路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其设有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
第一导向部件,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移动;
第二导向部件,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引导纸张,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移动;和
单独的检测单元,用来检测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二者分别设置在引导纸张的正常引导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都沿着用于执行双面打印的双面打印传送路径引导纸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
移动部件,其随着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的移动而移动;
传感器装置,其检测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并且,
其中当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二者分别置于正常导向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一移动位置,而当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各自的正常导向位置移开时,所述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移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移动部件朝向所述第二移动位置推动的推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件被配置成打开和关闭与所述双面打印传送路径相连通的开口的盖部件,其中所述第二导向部件被设置成可连接到所述装置主体上且可从所述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的托盘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供纸托盘,该供纸托盘可沿第一方向从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一表面上拉出,
其中所述盖部件被设置成可以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二表面上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并且,
其中所述托盘部件被设置成可以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从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拉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
移动部件,其随着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的移动而移动;和
传感器装置,其检测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
其中当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二者分别置于正常导向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一移动位置,而当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各自的正常导向位置移开时,所述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移动位置,
其中所述盖部件和所述托盘部件中的任一个上设置有可枢轴转动的所述移动部件,所述盖部件和所述托盘部件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挤压所述移动部件的压力操作部,并且,
其中所述移动部件被配置成,当所述盖部件与所述托盘部件二者分别设置在正常导向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保持在一个位置上而受到所述压力操作部的挤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部件被配置成在所述盖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可以被连接和拆卸,并且,
其中所述盖部件被配置成在所述托盘部件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状态下可以打开和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设置有所述压力操作部,
其中当操作所述盖部件使之打开或关闭同时所述托盘部件连接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所述移动部件被布置在所述压力操作部的运动路径上,以通过随着所述盖部件的操作而移动的所述压力操作部的挤压而移出所述压力操作部的所述运动路径,并且
其中在操作所述托盘部件以将其连接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或从所述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同时所述盖部件关闭时,所述压力操作部被置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路径上,使得随着所述托盘部件的操作,将所述移动部件沿着从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压力操作部相干扰的位置缩回所述移动部件的运动路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操作部形成有引导所述移动部件的倒角部。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包括关闭所述开口的关闭部,并且所述盖部件由所述装置主体枢轴转动地支撑在所述盖部件的下端侧,
其中所述托盘部件被设置成在所述盖部件的下方部分与所述盖部件相接,并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移动部件上,并且
其中所述压力操作部相对于所述盖部件的枢轴线向与所述关闭部相对的一侧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在将纸张的前面和后面转换后,沿着用于将由成像部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再次传送到成像部的再传送路径引导纸张。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传感器装置。
CNU2006200021263U 2005-01-31 2006-01-26 成像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59074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24255A JP4096269B2 (ja) 2005-01-31 2005-01-3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4255 2005-01-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59074Y true CN200959074Y (zh) 2007-10-10

Family

ID=367566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19963A Active CN1815378B (zh) 2005-01-31 2006-01-25 成像装置
CNU200620002126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59074Y (zh) 2005-01-31 2006-01-26 成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19963A Active CN1815378B (zh) 2005-01-31 2006-01-25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29506B2 (zh)
JP (1) JP4096269B2 (zh)
CN (2) CN18153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5378B (zh) * 2005-01-31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2718B2 (ja) * 2007-01-26 2012-09-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ア開閉機構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31173B2 (en) * 2007-03-23 2010-11-0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bearing member cover
JP4438841B2 (ja) * 2007-08-31 2010-03-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316081B2 (ja) * 2009-02-26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849B2 (ja) * 2009-07-31 2014-08-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03400B2 (ja) * 2009-08-19 2013-10-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3844B2 (ja) * 2009-12-28 2013-11-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94532B2 (en) * 2011-06-30 2013-11-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oor dampening device and system
JP5966610B2 (ja) * 2011-07-29 2016-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089B2 (ja) * 2011-08-18 2015-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66072B2 (ja) * 2014-03-06 2019-02-06 グローリー株式会社 紙葉類投入装置および紙葉類処理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0976B2 (ja) 1994-05-20 1999-06-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88344A (ja) 1995-01-09 1996-07-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両面用搬送装置
JPH11194563A (ja) 1997-12-26 1999-07-21 Hitachi Ltd 印字装置
JP2000141778A (ja) 1998-11-05 2000-05-23 Hitachi Ltd 両面印字装置
JP2003200634A (ja) 2002-01-07 2003-07-15 Ricoh Co Ltd ドア等の状態検出機構及びドア等の開閉機構
US7029006B2 (en) * 2002-08-29 2006-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21835B2 (ja) 2003-03-28 2010-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90054B2 (ja) * 2004-03-31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96269B2 (ja) * 2005-01-31 2008-06-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5378B (zh) * 2005-01-31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96269B2 (ja) 2008-06-04
CN1815378B (zh) 2010-08-18
US20060171740A1 (en) 2006-08-03
JP2006206308A (ja) 2006-08-10
US7529506B2 (en) 2009-05-05
CN1815378A (zh) 2006-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59074Y (zh) 成像装置
CN2731503Y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229700C (zh) 具有可拆装的成像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2867399Y (zh) 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
CN1118727C (zh) 连接件、处理卡盒和处理卡盒的装配方法
CN2886623Y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779451Y (zh) 影像形成设备
CN2632728Y (zh)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CN2694323Y (zh) 成像装置
CN10103427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40761A (zh) 显影装置
CN2852203Y (zh) 盒、成像设备和色粉搅拌构件
CN158096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6399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mage scanning unit
CN1861505A (zh) 成像设备
CN1928728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046672A (zh) 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891011Y (zh) 成像装置
CN1782901A (zh) 成像装置和纸张输送装置
CN1091268C (zh) 具有安装定位结构的显影盒和电照相成像装置
CN2849780Y (zh) 成像设备,处理盒和转印装置
CN1854934A (zh) 显影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722018A (zh) 显影剂盒以及成像设备
US915212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51195A (zh) 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