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1195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1195A
CN101051195A CNA2006101422595A CN200610142259A CN101051195A CN 101051195 A CN101051195 A CN 101051195A CN A2006101422595 A CNA2006101422595 A CN A2006101422595A CN 200610142259 A CN200610142259 A CN 200610142259A CN 101051195 A CN101051195 A CN 101051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imaging device
main body
body frame
swee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22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95229C (zh
Inventor
斋藤安秀
五十岚三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1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1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52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522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28Clamshell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在该主体框架处设置有开口;被容纳在该主体框架内的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被可转动地支撑的开/关盖,并且该开/关盖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在该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该开/关盖的朝向主体框架弯曲的弯曲部分遮盖主体框架在开口侧的边缘部分;以及与上述主体框架一体设置的固定盖,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该固定盖遮盖所述弯曲部分。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在该成像装置中,通过可转动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上的开/关盖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该主体框架上的开口。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通过将形成在感光体(图像载体)和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并定影到记录片材(记录介质)上来形成图像的成像装置,以及通过从喷墨记录头将墨喷射到记录片材上来形成图像的成像装置。在这样的成像装置中,设置在主体框架上的开口由开/关盖打开和关闭。通过打开该开/关盖,能够对容纳在该主体框架内的单元进行维修、更换等(例如,可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2002-351282和No.2004-34648)。
如上所述的成像装置局限于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开/关盖的边缘部分遮盖固定于主体框架上的固定盖的未暴露部分,这是由于以下原因,比如:由于在打开和关闭开/关盖时,开/关盖和固定盖的外表面彼此滑动并摩擦,因此必须防止开/关盖的外表面被划伤;并且在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还必须防止主体框架从开/关盖和固定盖之间暴露出,等等。因此,降低了在设计成像装置外观中的自由度。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主体框架被开/关盖和固定盖遮盖,从而增加了在设计外观中的自由度。
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在该主体框架处设置有开口;被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的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被可转动地支撑、并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的开/关盖,在该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该开/关盖的朝向所述主体框架弯曲的弯曲部分在所述开口侧处遮盖所述主体框架的边缘部分;以及与所述主体框架一体设置的固定盖,该固定盖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遮盖所述弯曲部分。
在本发明的所述方面的成像装置中,通过转动所述开/关盖并打开和关闭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开口,则打开和关闭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的所述成像部分,从而能够对该成像部分进行维修、更换等。
在此,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遮盖所述主体框架的开口侧的所述边缘部分,该弯曲部分朝向所述主体框架弯曲。另外,与所述主体框架一体设置的所述固定盖遮盖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与传统结构相比,外观设计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的分隔件,并且该分隔件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形成间隔,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可插入该间隔内。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通过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的所述分隔件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形成了一间隔,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可插入该间隔内。这样,可以进行所述开/关盖的打开/关闭操作,而不会使所述固定盖和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外表面相对于彼此滑动和摩擦。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的定位部分,该定位部分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使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定位,同时使该弯曲部分与所述固定盖分开。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定位部分使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定位,同时使该弯曲部分与所述固定盖分开。这样,可以进行所述开/关盖的打开/关闭操作,而不会使所述固定盖和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外表面相对于彼此滑动和摩擦。
在本发明又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导向部分,当关闭所述开/关盖时,该导向部分将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导向到所述定位部分。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该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被导向部分导向所述定位部分。因此,可以防止所述固定盖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外表面相对于彼此滑动和摩擦,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外表面被划伤。
在本发明再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定位部分是一对肋,在该肋处形成有宽度朝向所述开/关盖逐渐变窄的楔形部分,并且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该对肋夹持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该开/关盖由于该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被所述对肋夹持而被定位。在所述肋处形成有其宽度朝向所述开/关盖逐渐变窄的楔形部分。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被所述楔形部分导向到由所述对肋定位的位置。因此,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关盖时,能够防止所述固定盖和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外表面相对于彼此滑动和摩擦,从而能够防止该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外表面被划伤。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定位部分与所述固定盖一体地形成。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定位部分与所述固定盖一体地形成,该固定盖的尺寸小于所述主体框架的尺寸。这样,与所述定位部分和所述主体框架一体形成的情况相比,所述定位部分的加工精度有所提高。
在本发明又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弯曲部分设置在所述开/关盖的、沿着该开/关盖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侧处,并且沿着垂直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方向布置有多个定位部分。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从沿着所述开/关盖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侧朝向所述主体框架弯曲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沿着垂直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方向布置的所述多个定位部分定位。由此提高了所述开/关盖的定位精度。
在本发明又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当关闭所述开/关盖时,所述多个定位部分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侧开始依次使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顺序地定位。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在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所述两侧处的所述弯曲部分被所述多个定位部分以布置顺序从所述转动轴侧开始依次定位。这样,能够将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设置在所述定位部分处,同时使所述开/关盖弯曲并偏移与沿所述转动轴的所述方向的窜动量相对应的量。因此,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被同时装配到所述定位部分中的情况相比,可操作性有所改善。此外,由于所述开/关盖和所述定位部分的加工精度所需的等级降低,因此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再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所述多个定位部分与另一侧的所述多个定位部分的排列和数量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同的。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所述多个定位部分和在另一侧的所述多个定位部分的排列和数量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同的。当关闭所述开/关盖时,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上的所述一端侧的弯曲部分和在所述另一端侧的弯曲部分可以交替地设置到所述定位部分处,因此,可操作性有所提高。另外,由于所述开/关盖和所述定位部分的加工精度所需的等级降低,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推动部分,该推动部分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朝向沿着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推动所述开/关盖。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所述开/关盖被推动部分朝向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一端侧推动。由此消除了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窜动,因此,便于在所述定位部分处设置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操作。
在本发明再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推动部分包括: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处、或者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设置的突出部分,并且该突出部分朝向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开/关盖中的一个伸出;以及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或者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上设置的楔形部分,在关闭该开/关盖时,该楔形部分抵靠所述突出部分,并且向所述突出部分施加力,该力指向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的示例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朝向所述主体框架伸出的突出部分抵靠设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的楔形部分,并且从该楔形部分施加力,该力指向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这样,由于所述开/关盖被推向沿着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所述一端侧,因此消除了沿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窜动。
此外,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的另一示例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从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朝向所述开/关盖伸出的突出部分抵靠设置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处的楔形部分,并且从该楔形部分向所述突出部分施加力,该力指向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这样,由于所述开/关盖被推向沿着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所述一端侧,因此消除了沿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窜动。
因此,便于在所述定位部分处设置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操作。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的两端部处的校正件,并且该校正件抵靠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内侧,以便校正该弯曲部分的姿势。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校正件在所述主体框架的、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的两端部处抵靠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内侧。在所述弯曲部分由于加工等原因而向所述内侧倾斜的情况下,该弯曲部分的姿势被校正。这样,由于抑制了所述定位部分和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之间的位置偏差,因此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的可操作性有所提高。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开/关盖的端部一体形成的顶面盖,并且该顶面盖在所述开/关盖的打开/关闭操作中打开和关闭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面。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关盖时,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面被与所述开/关盖的端部一体地形成的顶面盖打开或关闭。
通过一体地形成所述开/关盖和所述顶面盖,增加了所述开/关盖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开/关盖因打开或关闭该开/关盖时所施加的载荷而变形或破损。
在本发明的各方面中,在主体框架由开/关盖和固定盖遮盖的成像装置中,增加了在设计该成像装置外观中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以放大方式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以放大方式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前盖侧壁和分隔件的接合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前盖侧壁和分隔件的接合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以放大方式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以及
图10是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铰链部分周围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中所示示例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在图中,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各颜色设置的零部件可在其附图标记之后具有相应的字母“Y”、“M”、“C”、“K”。
首先,将概括地描述关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如图1和2所示,该成像装置10包括:主体框架12,其可拆卸地容纳图像载体(感光体)20和显影单元16;以及前盖14,该前盖14打开和关闭图像载体20、显影单元16以及定影装置38(稍后介绍),也就是说,打开和关闭该装置的前面和该装置的顶面。包括传送带34等的传送单元18被可拆卸地安装到前盖14上,所述传送带34能够吸引并传送记录片材P。该前盖14是由前面盖部分14A、顶面盖部分14B构成的,从而形成在侧视图中看时的字母L形,其中前面盖部分14A打开和关闭该装置的前面,而顶面盖部分14B打开和关闭该装置的顶面。
显影单元16包括充电辊22、光学箱24、显影辊26以及清洁件28。充电辊22给辊状的图像载体20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光学箱24基于图像数据将图像光照射在图像载体20上并通过静电位差而形成潜像。显影辊26有选择地向该潜像提供调色剂,以便使该潜像可见。该清洁件28在调色剂图像已被转印之后滑动接触图像载体20,以便清洁剩余在图像载体20上的调色剂。
图像载体20包括在其表面(外周面)上的感光层。在该表面(外周面)已经被充电辊22均匀地充电之后,该表面(外周面)通过从光学箱24照射的激光束(图像光)而曝光。由于被曝光部分的电位降低,因此形成了静电潜像(图像)。注意,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面)被充电辊20大致均匀地充电,从而充电辊22抵靠图像载体20,在它们之间施加电压,并且在抵靠部分附近的微小间隙内发生放电。
光学箱24(其被接通和断开)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面)上扫描激光束并基于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面)上的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注意,其中排列有发光元件(比如LED等)并且该发光元件基于图像数据而被接通和断开的结构等也可以被考虑用于光学箱24。
显影辊26被设置在图像载体20附近,从而面向图像载体20。在显影辊26和图像载体20之间施加有显影偏压。这样,在显影辊26和图像载体20之间形成显影偏压电场,并且带有电荷的调色剂运动到图像载体20上的曝光部分,从而形成可见图像。
另一方面,传送单元18包括传送带34,该传送带34张紧架设在至少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的周围。在传送带34的内表面侧,在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之间的预定位置处设置多个(四个,与各颜色相对应,稍后将描述)转印辊36,从而使这些转印辊36以预定间隔彼此分开。
当前盖14关闭时(即当前盖14朝向主体框架12转动并且关闭图像载体20等时),转印辊36与图像载体20相对,并且将传送带34夹持在它们之间。由于在转印辊36和图像载体20之间形成有转印电场,因此转印辊36将图像载体2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未定影的)转印到在被吸附在传送带34上的状态下而传送来的记录片材P上。
传送单元18包括与从动辊32相对的充电辊35,在充电辊35和从动辊32之间形成记录片材P的传送路径。充电辊35和从动辊32一起夹持记录片材P和传送带34,并且充电辊35给记录片材P充电,以便使该记录片材P被静电吸附到传送带34的吸附/传送表面上。
传送单元18包括清洁传送带34的清洁部分84。该清洁部分84包括设置在传送带34和前盖14之间的回收箱86,以及被支撑在回收箱86上的铲子88,铲子88的远端部分接触传送带34。该清洁部分84通过铲子88刮除粘附在传送带34上的调色剂和纸屑等,并且使由铲子88刮下的调色剂和纸屑等积聚在回收箱86中。
传送单元18包括双面传送部分90,该双面传送部分90在记录片材P的正面完成打印时翻转该记录片材P的正面和背面,并且将记录片材P传送到传送带34的吸附/传送表面。该双面传送部分90包括多个传送辊对92和导向板55,这些辊对92沿着垂直方向布置在传送带34和前盖14之间,而导向板55引导被传送辊对92传送的纪录片材P。
显影单元16被沿着垂直方向顺序布置,比如,从下面开始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顺序布置,从而可以进行全色打印。定影装置38相比于这些显影单元16Y至16K设置在记录片材P的传送方向上的更下游处(更朝向主体框架12的顶部)。
定影装置38包括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该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的外周表面彼此相对并以预定压力彼此压接触(夹持)。通过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对已被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由此将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
以被定影装置38(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加热并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到上面的记录片材P通过片材排放辊102排放到收集盘44上。另外,当调色剂图像到记录片材P上的转印完成之后,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面)通过清洁件28进行清洁处理,以便准备下一次的成像处理。
在主体框架12的下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片材供应盒46。该片材供应盒46能够沿着供应记录片材P的方向被推入和拉出,并且能够适当地供应记录片材P。
在片材供应盒46的远端部分附近设置有片材供应辊对48,该片材供应辊对48从片材供应盒46内一张一张地发送出记录片材P。被片材供应辊对48发送出的记录片材P在预定时刻由抵抗辊对45发送到传送带34的吸附/传送表面,并且被传送到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处。
下面描述成像装置10的外部结构。
如图3至6所示,前盖14被设置在主体框架12的操作面板210一侧(下面称之为“用户侧”),该前盖14为深色,比如黑色等。右盖50和左盖52分别被安装到从操作面板210侧看时主体框架12的处于右侧(以下称之为“右侧”)的侧表面上和从操作面板210侧看时主体框架12的处于左侧(以下称之为“左侧”)侧表面上。
前盖14的下端部分被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框架12的操作面板210侧,并且能够向前倾斜。该前盖14由前面盖部分14A、顶面盖部分14B以及侧壁14C和14D构成。前面盖部分14A打开和关闭设在主体框架12的用户侧的开口12A。顶面盖部分14B从前面盖部分14A的上端朝向主体框架12弯曲,并且打开和关闭主体框架12的顶面的用户侧。侧壁14C和14D分别从前盖14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朝向主体框架12弯曲。该侧壁14C和14D分别遮盖主体框架12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的开口12A侧的边缘部分。
右盖50被固定到主体框架12的右侧面上,而左盖52被固定到主体框架12的左侧面上。
由于多个(如图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是四个)分隔件50A、50B、50C、50D与右盖50背面的用户侧边缘部分一体地形成,因此在右盖50和主体框架12的右侧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前盖14的侧壁14D被插入该间隙中。此外,由于多个(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是三个)分隔件52A、52B、52D与左盖52背面的用户侧边缘部分一体地形成,因此在左盖52和主体框架12的左侧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前盖14的侧壁14C被插入该间隙中。
因此,右盖50和左盖52的边缘暴露出并得到加强。主体框架12没有从右盖50和左盖52的边缘的外周暴露出,并且这些区域的颜色为深色,比如黑色等。因此,外观的美学效果得到改善。
分隔件50A、50B、50C以该顺序从右盖50的用户侧边缘侧的下侧开始布置,并且分隔件50D被布置在右盖50的顶侧边缘侧。另外,分隔件52A、52B以该顺序从左盖52的用户侧边缘侧的下侧开始布置,并且分隔件52D被布置在左盖52的顶侧边缘侧。分隔件50A、50B、50D的形状相同。另外,分隔件52A和分隔件50A、分隔件52B和分隔件50B、分隔件52D和50D分别具有在左右对称的形状和位置。
分隔件50A、50B、50C在顶视图中为钩形件,而在右盖50背面的用户侧边缘侧直立,并朝向用户侧弯折,从而使其远端部分从该边缘侧伸出,并且分隔件50A、50B、50C抵靠主体框架12的右侧表面。分隔件52A、52B在顶视图中为钩形件,而在左盖52背面的用户侧边缘侧直立,并朝向用户侧弯折,从而使其远端部分从该边缘侧伸出,并且分隔件52A、52B抵靠主体框架12的左侧表面。此外,分隔件50D在前视中为钩形件,而在右盖50背面的顶侧边缘侧直立,并朝向该顶侧弯折,从而使其远端部分从该边缘侧伸出,并且该分隔件50D抵靠主体框架12的右侧表面。分隔件52D在前视图中为钩形件,而在左盖50背面的顶侧边缘侧直立,并朝向顶侧弯折,从而使其远端部分从该边缘侧伸出,并且该分隔件52D抵靠主体框架12的左侧表面。
此外,如图5至8所示,在分隔件50A、50B、50C、50D以及分隔件52A、52B、52D上分别形成有向右盖50和左盖52伸出的肋50F和52F。分隔件50A、50B、50C、52A、52B的肋50F、52F沿装置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该处形成有楔形部分50T、52T(见图7),该楔形部分50T、52T的宽度向用户侧逐渐变窄。分隔件50D和分隔件52D的肋50F、52F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该处形成有宽度向顶侧逐渐变窄的楔形部分50T、52T。
在右盖50的背面上形成有肋50E,该肋50E与分隔件50A、50B、50C、50D的肋50F相对。在左盖52的背面上形成有肋52E,该肋52E与分隔件52A、52B、52D的肋52F相对。
与分隔件50A、50B、50C的肋50F相对的肋50E沿着装置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该肋50E处形成有楔形部分50P(见图7),该楔形部分50P的宽度向用户侧逐渐变窄。此外,与分隔件50D的肋50F相对的肋50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该肋50E处形成有楔形部分50P,该楔形部分50P的宽度向顶侧逐渐变窄。
与分隔件52A、52B的肋52F相对的肋52E沿着装置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该肋52E处形成有楔形部分52P(见图7),该楔形部分52P的宽度向用户侧逐渐变窄。此外,与分隔件52D的肋52F相对的肋52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该肋52E处形成有楔形部分52P,该楔形部分52P的宽度向顶侧逐渐变窄。
分隔件50A、50B、50C、50D的肋50E和肋50F之间的间隔的各个最小值都小于侧壁14D的厚度,并且这些间隔的各个最大值都大于侧壁14D的厚度。此外,分隔件52A、52B、52D的肋52E和肋52F之间的间隔的各个最小值都小于侧壁14C的厚度,并且这些间隔的各个最大值都大于侧壁14C的厚度。
如图8所示,在分隔件50C上形成三个肋50F、50G。在下侧的一个肋50F与分隔件50A、50B的肋50F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在上侧和中间的两个肋50G的宽度小于分隔件50A、50B的肋50F的宽度。另外,在侧壁14D的背面的边缘上形成有肋14E,该肋14E抵靠分隔件50C的上侧和中间的两个肋50G。肋14E从侧壁14D的边缘向主体框架12伸出,并且从侧壁14D的背面向分隔件50C伸出与其厚度相对应的量。
前盖14被支撑在主体框架12处,从而在左右方向(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上存在少许窜动。在前盖14关闭的状态下,肋14E抵靠分隔件50C的上侧和中间的两个肋50G,从而使该前盖14向右侧移动。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7所示,侧壁14D被分隔件50A、50B、50C、50D的肋50F以及与之相对的四个肋50E夹住,并且侧壁14C被分隔件52A、52B、52D的肋52F以及与之相对的三个肋52E夹住,从而使该前盖14定位。
此外,如图9所示,在侧壁14C和14D(仅示出了14C)的下端侧与铰链56之间设置有导向壁58,该导向壁58抵靠侧壁14C和侧壁14D的内表面,所述铰链56支撑前盖14,从而使前盖14可围绕主体框架12的下部转动。导向壁58与设有铰链56的铰链单元的框架60一体地形成,该框架60被安装到主体框架12的下部上。从关闭状态到完全打开状态,该导向壁58总是抵靠侧壁14C和14D的内壁。由此限制沿主体框架12左右方向的窜动。
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即在模制前盖14时,侧壁14C和14D在朝向内侧倾斜的状态下完成,如图10中的虚线所示。但是,当该前盖14被安装到主体框架12上时,其姿势被导向壁58校正,如实线所示。这样,一方面侧壁14C和14D之间的位置偏移,而另一方面分隔件50A至50D以及52A、52B、52D之间的位置偏移都被减小,因此,在关闭前盖14时的操作性得到改善。
下面描述打开和关闭前盖14的操作。
如图3和4所示,在前盖14关闭的状态下,侧壁14D和14C分别被夹在分隔件50A至50D的肋50E和50F之间以及分隔件52A、52B、52D的肋52E和52F之间。侧壁14C被定位成离开左盖52,并且侧壁14D被定位成离开右盖50。
在该状态下,侧壁14C和14D分别位于主体框架12和左盖52之间以及主体框架12和右盖50之间,并且左盖52和右盖50的边缘暴露出。另外,主体框架12没有从侧壁14C和左盖52的边缘之间暴露出,也没有从侧壁14D和右盖50的边缘之间暴露出,并且左盖52和右盖50的边缘的外周为深色,比如黑色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深色(比如黑色等)的单独部件安装到左盖52和右盖50边缘的外周上,或者如果左盖52和右盖50边缘的外周被涂上深色(比如黑色等),等等,则即使侧壁14C和14D没有分别被设置在左盖52和右盖50的内侧,也会有相同的外观,尽管无疑会增加成本。
因此,通过分别将侧壁14C和14D布置在左盖52和右盖50的内侧,增加了在设计外观中的自由度,同时降低了成本。
如图5和6所示,在打开前盖14时,侧壁14D和14C分别被从分隔件50A至50D的肋50E和50F之间、以及分隔件52A、52B、52D的肋52E和52F之间沿着从上侧的顺序拉出。
随后,在关闭前盖14时,首先侧壁14D被装配在分隔件50A的肋50F和50E之间,而侧壁14C被装配在分隔件52A的肋52F和52E之间。随后,侧壁14D被装配在分隔件50B的肋50F和50E之间,而侧壁14C被装配在分隔件52B的肋52F和52E之间。最后,侧壁14D被装配在分隔件50D的肋50F和50E之间,而侧壁14C被装配在分隔件52D的肋52F和52E之间。
此时,在将侧壁14D装配在分隔件50B的肋50F和50E之间之前,肋14E抵靠分隔件50C的肋506,并且从肋506的楔形部分50T向肋14E施加指向右的力,从而使前盖14被向右推。这样,前盖14向右盖50侧运动,从而在左右方向上没有窜动。因此,侧壁14D能够被夹在分隔件50B至50D的肋50F和50E之间,并且侧壁14C能够被夹在分隔件52B、52C、52D的肋52F和52E之间,而不会相对于右盖50和左盖52滑动和摩擦。因此,可以防止侧壁14C和14D的涂漆被剥离或被划伤,并因此能够抑制外观的美学效果变差。
此外,侧壁14C和14D沿着从下的顺序设在分隔件50A至50D以及52A、52B、52D处。因此,尽管前盖14弯曲并偏移与沿左右方向的窜动量相对应的量,但是侧壁14C和14D仍然被设置在上侧分隔件50B至50D以及52B、52D处。因此,与侧壁14C和14D被同时装配在全部分隔件50A至50D、52A、52B、52D中的情况相比,可提高操作性。另外,由于前盖14、右盖50以及左盖52的零件精度所需的等级降低,因此零件的生产成本能够降低。
在左侧和右侧之间的多个定位部分(在分隔件50A、50B、50C、50D的肋50F和50E之间的部分,以及在分隔件52A、52B、52D的肋52E和52F之间的部分)的排列和数量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同的,从而在关闭前盖14时,侧壁14C和侧壁14D能够被交替地设置到所述定位部分处。因此,可操作性有所提高。另外,由于前盖14和分隔件50A至50D、52A、52B、52D的加工精度所需的等级降低,因此能够降低部件的制造成本。
通过一体地形成前面盖部分14A和顶面盖部分14B,可使前面盖部分14A的强度得到加强。因此,能够抑制前面盖部分14A在打开或关闭前盖14时由于施加在该前面盖部分14A上的载荷而发生变形或破损。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肋14E(突出部分)作为推动部分,该推动部分沿着转动轴的轴向方向向一端侧推动前盖14;该肋14E被设置在侧壁14D和设置在主体框架12和右盖50之间的肋50G的楔形部分50T(楔形部分)上。但是,该突出部分可以设置在主体框架12和右盖50之间,并且该楔形部分可以设在在侧壁14D上。或者,这些可以设置在主体框架12的左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电子照相式的成像装置为示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其它类型的成像装置,比如喷墨记录式成像装置等。
以上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出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并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到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明显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多种修改和变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而选择并描述了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由此使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并且预料到适于具体应用的各种修改。本发明意在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主体框架,在该主体框架处设置有开口;
被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中的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被可转动地支撑的开/关盖,并且该开/关盖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该开/关盖的朝向所述主体框架弯曲的弯曲部分在所述开口侧遮盖所述主体框架的边缘部分;以及
与所述主体框架一体设置的固定盖,该固定盖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遮盖所述弯曲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的分隔件,并且该分隔件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形成间隔,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能够被插入该间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的定位部分,并且在所述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该定位部分使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定位,同时使所述弯曲部分与所述固定盖分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导向部分,该导向部分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将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导向到所述定位部分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定位部分是一对肋,在该肋处形成有楔形部分,该楔形部分的宽度朝向所述开/关盖逐渐变窄,并且在该开/关盖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对肋夹住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定位部分与所述固定盖一体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弯曲部分设在所述开/关盖的、沿着该开/关盖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侧,并且
多个所述定位部分沿垂直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方向布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所述多个定位部分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侧开始顺序地定位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一侧的多个定位部分与另一侧的多个定位部分的排列和数量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同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推动部分,当关闭所述开/关盖时,该推动部分向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推动所述开/关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推动部分包括:
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处、或者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设置的突出部分,
并且该突出部分朝向所述主体框架或所述开/关盖伸出;以及
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或者在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上设置的楔形部分,
在关闭该开/关盖时,该楔形部分抵靠所述突出部分,并且向该突出部分施加力,该力指向沿着所述开/关盖的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的、沿着所述开/关盖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两端部的校正件,并且该校正件抵靠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的内侧,以便校正所述弯曲部分的姿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开/关盖的端部一体形成的顶面盖,并且该顶面盖在所述开/关盖的打开/关闭操作中打开和关闭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面。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向所述主体框架伸出的所述突出部分抵靠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的所述楔形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关闭所述开/关盖时,从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固定盖之间向所述开/关盖伸出的所述突出部分抵靠设置于所述开/关盖的所述弯曲部分上的所述楔形部分。
CNB2006101422595A 2006-04-04 2006-10-10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522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03314A JP4730176B2 (ja) 2006-04-04 2006-04-04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03314 2006-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1195A true CN101051195A (zh) 2007-10-10
CN100495229C CN100495229C (zh) 2009-06-03

Family

ID=38559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225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5229C (zh) 2006-04-04 2006-10-10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96313B2 (zh)
JP (1) JP4730176B2 (zh)
KR (1) KR100866548B1 (zh)
CN (1) CN10049522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1103B2 (ja) * 2006-04-27 2011-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3520B2 (ja) * 2007-10-02 2012-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48676B2 (en) * 2007-12-27 2010-12-07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nternal output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11728B2 (ja) * 2008-10-29 2012-04-0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6645686B2 (ja) * 2015-08-28 2020-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4618B2 (ja) * 1997-11-28 2004-03-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79739A (ja) 1998-09-04 2000-03-21 Canon Inc 開閉カバーのロック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90595A (ja) 1998-12-29 2000-07-11 Ando Electric Co Ltd カバ―の開閉構造
JP3670153B2 (ja) 1999-02-10 2005-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7324A (ja) * 2000-10-11 2002-07-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開閉部スイッチ機構
JP2002351282A (ja) 2001-05-28 2002-12-06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4034648A (ja) 2002-07-08 2004-02-05 Canon Inc 化粧カバー及び記録装置
JP4482296B2 (ja) * 2002-10-31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4206070A (ja) * 2002-10-31 2004-07-22 Hitachi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4529391B2 (ja) * 2003-07-22 2010-08-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カバーの位置決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30176B2 (ja) 2011-07-20
CN100495229C (zh) 2009-06-03
US7496313B2 (en) 2009-02-24
JP2007279229A (ja) 2007-10-25
KR100866548B1 (ko) 2008-11-03
KR20070099402A (ko) 2007-10-09
US20070230996A1 (en) 2007-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9544B (zh) 感光构件盒、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CN2694323Y (zh) 成像装置
CN2867398Y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672693Y (zh) 可从成象装置上拆卸的显影剂盒
CN1755533A (zh) 记录介质传送装置、成像设备与盒
CN2632728Y (zh)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CN200959074Y (zh) 成像装置
CN2779451Y (zh) 影像形成设备
CN10103427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677279A (zh)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677261A (zh) 电摄影感光鼓、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591208A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667526A (zh) 成像设备、可安装于其上的单元及分离构件
CN101057187A (zh) 图像形成设备、色粉盒、显影剂盒和图像承载构件盒
CN10104255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CN1591236A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852203Y (zh) 盒、成像设备和色粉搅拌构件
CN1862416A (zh) 处理盒,盒,图像携带体盒,显影盒,色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078899A (zh) 调色剂容器及调色剂填充方法
US90145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51195A (zh) 成像装置
CN2891011Y (zh) 成像装置
CN1782901A (zh) 成像装置和纸张输送装置
CN1827507A (zh) 薄片输送装置及具有该薄片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577155A (zh) 电子照相印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03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