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86623Y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886623Y
CN2886623Y CNU2006200066368U CN200620006636U CN2886623Y CN 2886623 Y CN2886623 Y CN 2886623Y CN U2006200066368 U CNU2006200066368 U CN U2006200066368U CN 200620006636 U CN200620006636 U CN 200620006636U CN 2886623 Y CN2886623 Y CN 288662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yelid retractor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shell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00663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次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88662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88662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外壳;位于外壳中的支撑器,多个显影装置可附接到和从支撑器上拆卸;和限制单元,当被支撑器支撑的至少一个显影装置在外壳内部时,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的移动。支撑器可相对于外壳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基于2005年3月16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05-75660号并要求对申请的优先权利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已知有一种所谓的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该激光打印机中对应于黄,品红,青和黑的每种颜色的色粉的处理盒在水平方向上排列。每个处理盒都配备有携带着将被转印到纸张上的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的感光鼓,显影装置包括保持在每个感光鼓表面上的每种颜色的色粉。
根据该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例如,由多个辊支撑移动的传送带布置成从感光鼓的下侧与配备在每个处理盒上的感光鼓接触。通过在循环移动的带上的引导,纸张相继在该带和每个感光鼓之间通过。当纸张传送时,由每个感光鼓承载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因此,在纸张上以与形成单色图像的速度基本相同的速度形成彩色的图像。
通过选择性地曝光每个感光鼓的被预先充电的表面,感光鼓被用从曝光装置发射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照射,形成对应于该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根据该静电图像色粉被提供到感光鼓的表面,从而色粉图像由每个感光鼓承载。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设备包括多个相应于各个感光鼓的曝光装置,由各个曝光装置曝光相应的感光鼓(例如参考JP-A-2003-266865)。
根据在JP-A-2003-266865中披露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应于各个感光鼓的多个曝光装置由可滑动地附接到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主体框架的单基座支撑。当该基座被主体框架支撑时,在其在主体框架面的状态和从主体框架中移出的状态之间,该基座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移出
当进行曝光装置更换的操作,或者进行检查设置到各个曝光装置的光源或光学部件的操作时,通过从主体框架移出该基座,使整个曝光装置处于在主体框架的外的状态,各个曝光装置可从从该基座上拆卸。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根据JP-A-2003-266865中叙述的装置,在从主体框架移出基座的状态中,由该基座支撑的所有多个曝光装置在主体框架外面。因此,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水平方向上显著移动,也就会有图像形成装置倾斜或翻倒的事情发生的可能。
有一种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其中各个处理盒由可滑动地设置到主体框架的单基座支撑,在这样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即使当设置到各个处理盒的显影装置为了更换而从基座上拆下时,也会造成类似于上述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难以倾斜或翻倒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壳内部和从外壳内部拆卸的多个显影装置;可在被包括在外壳内部的状态和从外壳内部暴露的状态之间向外壳和从外壳移动的支撑器;和在至少一个由该支撑器支撑的显影装置处于外壳内部的状态下限制支撑器移动的限制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可安装到外壳内部和从外壳内部拆卸的多个显影装置;和设置到外壳的支撑器。该支撑器支撑多个显影装置。该支撑器可在被包括在外壳内部的状态和从外壳内部暴露的状态之间移动。外壳的一个侧面上形成前面开口,用于将从外壳内部移动的支撑器通向被暴露的一侧。外壳的上表面上形成与前面开口连续的上面开口。盖打开和关闭该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在打开该盖的状态下,即使在支撑器被包括在外壳内部的状态,多个显影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显影装置也可通过该上面开口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参考附图的详尽叙述,本实用新型的下述实施例的这些以及其他目的和优点将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显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图中显示盖的关闭状态;
图2是显示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盖的打开状态的侧剖面图,图中显示支撑器包括在外壳内部的状态:
图3是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显示相配合地移动盖和支撑构件的机构的结构的部剖面图,图中显示盖的关闭状态;
图4是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显示相配合地移动盖和支撑构件的机构的结构的部剖面图,图中显示盖的打开状态;
图5是显示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盖的打开状态的侧剖面图,图中显示支撑器从外壳内部暴露的状态;
图6是显示支撑器附近的结构的正视图;和
图7A,7B是支撑器的透视图,图7A是在宽度方向的一侧从上前侧看支撑器的透视图,图7B是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从上前侧看支撑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是显示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实施例的侧剖面图,图中显示盖16的关闭状态。图2是显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盖16的打开状态的侧剖面图,图中显示支撑器25包括在外壳2内部的状态。
一种水平排列型的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它的多个处理部13在水平方向成直线地排列。在基本成中空的平行六面体形的外壳2内部,激光打印机1包含馈送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3的纸张馈送部4、在馈送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5和排出形成图像的纸张3的纸张排出部6。
<纸张馈送部的结构>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的右侧定义为前侧,左侧定义为后侧。
纸张馈送部4包括设置在外壳2中底部的介质纸张盒7,设置在纸张盒7上前侧的拾取辊8A和纸张馈送辊8B,设置在纸张馈送辊8B上前侧的纸张馈送通路9,以及设置在纸张馈送通路9的中部的一对传送辊10和一对套准辊11。
纸张盒7可在前后方向安装到外壳2和从外壳2拆卸,当纸张盒7从外壳2移出时,纸张3可堆放在盒7中。另外,当纸张盒7安装到外壳2时,堆叠在纸张盒7内的最顶端的纸张3首先由拾取辊8A拾取,然后相继向前传送,由纸张馈送辊8B馈送到纸张馈送通路9。
纸张馈送通路9形成为基本U字形的纸张3的传送通路。纸张馈送通路9的上游侧端部在下侧邻近于纸张馈送辊8B,从而,纸张在其中向前馈送。纸张馈送通路9的下游侧端部在上侧邻近于以后将叙述的传送带61,从而,纸张3向后馈送。
另外,馈送到纸张馈送通路9的纸张3由传送辊10在纸张馈送通路9内传送,在翻转传送方向后由套准辊11在其前后两侧套准,然后由套准辊11向后馈送。
外壳2的前面形成有前面开口2A,用于在前后方向连通外壳2的内外。另外,外壳2的上面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上面开口2B,用于在上下方向连通外壳2的内外。外壳2配备能够通过下面将叙述的枢轴转动轴16A(参看图3)相对于外壳2枢轴转动地同时打开/关闭前面开口2A和上面开口2B的盖16。
盖16被设置为多功能盘,以图1的箭头A指示的方向枢轴转动,当如图2所示前面开口2A和上面开口2B被打开时,该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外壳2的内侧的表面指向上使得纸张3可以堆在该内表面上。盖16配备纸张引导器17,用于沿前后方向引导堆叠的纸张3。
外壳2的前面开口2A的下部配备有第二拾取辊18A和第二纸张馈送辊18B,用于馈送堆叠在盖16内表面上的纸张3。堆叠在盖16内表面上的最顶端纸张3首先由多功能侧拾取辊18A从置于最顶部的纸张3中拾取,然后向前传送,由第二纸张馈送辊18B相继馈送到纸张馈送通路9。馈送到纸张馈送通路9的纸张3由在纸张馈送通路9内的套准辊11套准,然后由套准辊11向后馈送。
<图像形成部的结构>图像形成部5包括扫描器单元12、处理部13、转印部14和定影部15。
<扫描器单元的结构>
扫描器单元12设置在外壳2上部的处理部13的上面。扫描器单元12配备激光束发射部,多角镜,透镜和反射镜(都没有显示),从激光束发射部发射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由多角镜反射,穿过透镜,由反射镜反射,并被照射到后面将叙述的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51上。
<处理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多个处理部13相应于多种色粉颜色设置。也就是,处理部13包括青处理部13C,品红处理部13M,黄处理部Y和黑处理部13K四个处理部。处理部13C,13M,13Y和13K以这样的次序连续在水平方向从后到前排列,并在其中分隔开一定的间隔。此外,可以设置多于四种的色粉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处理部13的数量与色粉颜色的种数相同。
每个处理部13都配备感光鼓51、栅控式电晕充电器52和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盒53。
每个处理部13由可相对于外壳2在前后方向(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的支撑器25支撑。设置在每个处理部13的每个感光鼓51和每个栅控式电晕充电器52由支撑器25固定。显影盒53被设置成可安装到支撑器25和可从支撑器25拆卸,使得显影盒53通过移动到斜上前侧而能从支撑器25拆卸,通过移动到斜下后侧而能安装到支撑器25。各个显影盒53的上面形成有可以让用户抓握的显影盒抓取部53A(参看图7),通过显影盒抓取部53A,显影盒53可以安装到或从支撑器25上拆卸。
外壳2的上面开口2B的后端边缘上形成有在斜下后侧向外壳2内部延伸的引导部35。引导部35沿安装和拆卸显影盒53的方向(参考图2中由虚线表示的显影盒53)延伸。因此,当显影盒35安装到或从支撑器25拆卸时,显影盒53由引导部35引导。
支撑器25的前面形成有用户可以抓握的前抓取部25A。通过抓握前抓取部25A,,支撑器25可以在水平方向从外壳2内侧移动到外壳2的外侧。
感光鼓51包括圆柱形鼓体和在鼓体的轴心上在鼓体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的鼓轴,鼓体的最上层由包含聚碳酸酯的正向充电的感光层形成鼓体鼓体。
鼓体被设置成可相对于鼓轴旋转。鼓轴被处理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不可旋转地支撑。宽度方向定义为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此外,感光鼓51在与传送带61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被驱动旋转,即,与传送带61接触的位置上的图中顺时针方向,如下所述。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52是正向充电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包括通过施加充电偏压到充电丝产生电晕放电的充电丝和栅极。栅控式电晕充电器52被设置成与感光鼓51相对,两者之间相隔一定间隔,使其在感光鼓51的后侧不与感光鼓51接触。
显影盒53包括搅拌器54,显影辊56,供给辊57和层厚限制片58。
显影盒53的盒体的上侧部形成为用于容纳每种颜色色粉的色粉容纳腔55。也就是,青处理部13C的色粉容纳腔55容纳青色的正向充电非磁性单组分聚合物色粉。品红处理部13M的色粉容纳腔55容纳品红色的正向充电非磁性单组分聚合物色粉。黄处理部13Y的色粉容纳腔55容纳黄色的正向充电非磁性单组分聚合物色粉。黑处理部13K的色粉容纳腔55容纳黑色的正向充电非磁性单组分聚合物色粉。
更具体地,每种颜色的色粉为通过聚合法获得的基本球形的聚合色粉。聚合色粉的一种主要成分由通过众所周知的悬浮聚合等聚合法共聚苯乙烯的苯乙烯系单体或丙烯酸,烷基(C1到C4)丙烯酸酯,烷基(C1到C4)偏丙烯酸酯的丙烯酸系单体提供的粘结树脂构成。通过将着色剂,充电控制剂,石蜡混合成粘合树脂而形成色粉基本微粒。通过向色粉基本微粒中添加添加剂来提高聚合色粉的流动性而形成聚合色粉。
作为着色剂,混合青,品红,黄和黑色的各种着色剂。另外,作为充电控制剂,有通过共聚能够与具有铵盐等的离子功能团的离子单体,苯乙烯系单体,丙烯酸系单体共聚的单体提供的混合充电控制树脂。另外,作为添加剂,有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锶,氧化铈,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粉末,碳化物粉末,金属盐粉末的混合无机粉末。
另外,每种颜色的色粉不限于非磁性单组分聚合色粉,也可以是例如破碎色粉。
搅拌器54可旋转地设置在色粉容纳腔55内部并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旋转。通过搅拌器54的旋转色粉容纳腔55内部的色粉可以被搅拌。
显影辊56设置成在感光鼓51的前上侧与感光鼓51相对,使其与感光鼓51压力接触。显影辊56包括,覆盖由导电橡胶材料的弹性构件构成的辊体部的金属制的辊轴。更具体地,辊体部由弹性构件的辊体层和涂覆层的两层结构形成。
辊体层由包括含有碳微粒的导电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可以是聚氨酯橡胶,硅橡胶,EPDM橡胶。涂覆层覆盖在辊体层的表面并且可以由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构成。
另外,显影辊56的辊轴由处理部13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被构成为在形成图像中被施加显影偏压。
供给辊57被设置成在显影辊56的前上侧与显影辊56相对,并使其与显影辊56压力接触。供给辊57包括覆盖由导电海绵构件构成的辊体部的金属制的辊轴。另外,供给辊57的辊轴由处理部13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可旋转地支撑。
层厚限制片58包括金属的片簧构件和在片簧构件的前端部配备由绝缘硅橡胶构成的具有半圆形截面的压力构件。另外,层厚限制片58由显影盒53的盒体支撑在显影辊56的上侧,并使前端部的压力构件与显影辊56压力接触。
在各个处理部13,当形成图像时,容纳在各个色粉容纳腔55中的各种颜色的色粉被提供到供给辊57,并通过供给辊57的旋转提供到显影辊56。在该情况下,色粉由于在供给辊57和显影辊56之间的摩擦而被正向充电。被提供到显影辊56上的色粉在层厚限制片58和显影辊56之间前进,构成具有恒定厚度并被承载在显影辊56上的薄层。
另一方面,栅控式电晕充电器52通过施加充电偏压产生电晕放电。随着感光鼓51的旋转,感光鼓51的表面被栅控式电晕充电器52均匀地正向充电。然后,如图1的点划线所示,通过从扫描器单元12向每个感光鼓51发射的激光束,感光鼓51的表面被选择性地曝光,用以形成与将要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相对应的每种颜色的静电潜像。
在感光鼓51进一步旋转时,当通过显影辊56的旋转使被承载在显影辊56的表面上的正向充电的色粉与感光鼓51相对地接触时,色粉被提供到形成在感光鼓5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部从而,对应于每种颜色的感光鼓51的静电潜像变得可看见。
<转印部的结构>
转印部14在外壳2内沿前后方向设置在纸张盒7的上方和处理部13的下方。转印部14包括驱动辊59、从动辊60、传送带61、转印辊62、带清洁部63和用于支撑这些构件的支撑构件64。
驱动辊59设置在青处理部13C的感光鼓51的后下侧。在形成图像中驱动辊59被驱动,以与感光鼓5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该方向在图中为逆时针方向。
从动辊60设置在黑处理部13K的感光鼓51的前下侧,在前后方向上与驱动辊59相对。当驱动辊59被驱动旋转时,从动辊60被驱动以与驱动辊59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该方向在图中为逆时针方向。
传送带61由环形带构成并用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树脂制成,其中散布碳的导电微粒。传送带61绕在驱动辊59和从动辊60之间,并且被设置成使围绕的传送带61的外侧的接触面与各个处理部13的所有的感光鼓51相对地接触。传送通路50形成在各个处理部13的感光鼓51和传送带61之间。纸张3可以从前侧向后侧沿传送通路20传送。
另外,通过驱动驱动辊59,从动辊60也被驱动,传送带61以由箭头B所指的方向(图中为逆时针方向)移动并且在驱动辊59和从动辊60之间循环。在感光鼓51在传送带61和感光鼓51之间的接触位置移动的方向上,传送带61以相反的方向移动。移动
转印辊62被设置在驱动辊59和从动辊60之间传送带61的内侧。每个转印辊62配置在各个外理部13的感光鼓相对的位置使得转印辊62和感光鼓51夹住传送带61.每个转印辊62包括金属制的辊轴,辊轴上覆盖由导电橡胶材料的弹性构件构成的辊体部。
另外,转印辊62的辊轴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被支撑部25可旋转地支撑。转印偏压可以施加到辊轴上。在转印辊62和传送带61的接触位置,转印辊62与传送带61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旋转。移动
从纸张馈送部4馈送的纸张3通过由于驱动辊59移动和从动辊60移动而循环移动的传送带61从传送通路50的前侧向后侧传送。纸张3相继通过传送带61和各个处理部13的感光鼓51之间的图像形成位置。另外,由各个处理部13的感光鼓51承载的相应于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被相继转印到纸张3上,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具体地,首先承载在黑处理部13K的感光鼓51上的黑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时,随后,承载在黄处理部13Y的感光鼓51表面上的黄色粉图像被叠加转印到其上已经被转印黑色粉图像的纸张3上。进一步的相似操作,承载在品红处理部13M的感光鼓51上的品红色粉图像,承载在青处理部13C的感光鼓51上的青色粉图像相继被叠加转印到纸张3上,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彩色激光打印机1为串联型的设备,该串联型的设备配备多个处理部13,该处理部13相应于处理部13中的各种颜色。因此,彩色图像的以与形成单色图像的速度基本相同的速度形成。带清洁部63设置在传送带61的下方。带清洁部63包括清洁片65,清洁片65被设置成使其与传送带61的外表面接触并且清洁盒67设置在清洁片65的下方。清洁片65被构成为刮除粘附到传送带61表面上的纸屑或色粉。清洁片65在清洁片65的基端部固定到支撑构件64上。清洁片65的基端部在斜上侧朝向后侧延伸。清洁片65的前端部与传送带61的外表面接触。传送带61的环带内侧配备被支撑构件64可旋转地支撑的张紧辊66。张紧辊66的辊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使得张紧66和清洁片65夹着传送带61。当传送带61移动时,清洁片65的前端部与传送带61的外表面滑动接触来刮除粘附到传送带61的外表面上的纸屑和/或色粉。由清洁片65刮除的纸屑和色粉储存在附接到支撑构件64上的清洁盒67中。
支撑构件64被设置成能够以枢轴转动轴64A为中心枢轴转动,枢轴转动轴64A在支撑构件64的后端部以宽度方向延伸。当盖16从如图1所示关闭时,传送带61的外表面与处理部13的所有感光鼓51接触。当盖16如图2所示旋转打开前面开口2A和上面开口2B时,支撑构件64以图1中的箭头C指示的方向以枢轴转动轴64A为中心枢轴转动,该方向为图中为顺时针方向。因此,传送带61在分离方向上从感光鼓51上移开。
<定影部的结构>
定影部15设置在转印部14的后侧。定影部15包括加热辊68和压力辊69。加热辊68包括金属基管,在金属基管的表面形成移模层,在内部沿其轴线方向安装卤素灯。另外,加热辊68的表面由卤素灯加热到固定的温度。另外,压力辊69设置成从加热辊68的下侧与加热辊68相对而向加热辊68加压。
另外,彩色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形成有彩色图像的纸张3被相继传送到定影部15.当纸张3经过加热辊68和压力辊69之间时,通过加热和加压彩色图像被热定影到纸张3上。
<纸张排出部的结构>
纸张排出部6包括纸张排出通路70,传送辊71,纸张排出辊72和纸张排出盘73。
纸张排出通路70基本为U形。纸张排出通路70的上游端部在下侧邻近定影部15,使得纸张3向后侧馈送。另外,纸张排出通路70的下游端部在上侧邻近纸张排出辊72,使得纸张3向前侧排出。
传送辊71被设置为在纸张排出通路70中部处的一对辊。
纸张排出辊72被设置为在纸张排出通路70下游端部处的一对辊。
纸张排出盘73被形成为在外壳2的上表面处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的倾斜壁。
另外,从定影部15向纸张排出通路70馈送的纸张3由传送辊71传送到纸张排出辊72,在纸张3在纸张排出通路70上传送的过程中,纸张3的传送方向被逆转。其后,纸张3被纸张排出辊70向前侧排出。排出的纸张3被放置在纸张排出盘73上。
<对盖和支撑构件的配合的解释>
图3是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部剖面图,显示盖16和支撑构件64的配合的配合机构19的结构部以及盖16被关闭的状态。图4是显示盖16和支撑构件64配合的配合机构19的结构的部剖面图,图中显示盖被打开的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盖16绕枢轴转动轴16A旋转附接到外壳2上。枢轴转动轴16A在盖16的下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枢轴转动轴16A通过配合机构19与支撑构件64连接移动移动。配合机构19包括齿轮20和使其与齿轮20啮合的枢轴转动构件21。齿轮20设置到枢轴转动轴16A上使得齿轮20跟随枢轴转动轴16A的枢轴旋转。
齿轮20基本形成为圆板形并在其整个外周面上形成多个齿20A。
枢轴转动构件2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长的形状,枢轴转动构件21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被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轴转动轴22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在齿轮20面向枢轴转动轴22一侧的枢轴转动构件21部在侧视图上看基本为扇形使得向齿轮20的那一侧扩大。扇形的圆弧上的外周向上形成多个与齿轮20的齿20A啮合的齿21A。
枢轴转动构件21的在与齿轮20相对的一侧的端面上形成一个沿枢轴转动构件21的纵向凹进的形状的凹部21B。固定到支撑构件64的前端部的销23在被插入凹部21B中。
如图3所示,当盖16以由图3的箭头A指示的方向从盖16关闭状态被打开,该方向在图中为顺时针方向,盖16的枢轴转动轴16A和齿轮20以图3的箭头D指示的方向转动,该方向在图中为顺时针方向。然后,枢轴转动构件21以图3的箭头E指示的方向枢轴转动,该方向相对于枢轴转动轴22在图中为逆时针方向,因此,支撑凹部21B内的销23向下移动。随着销23向下移动,支撑构件64的前端部向下移动。如图4所示,在盖16的完全打开的状态中,由支撑构件64支撑的传送带61从后侧到前侧向下倾斜。
如图4所示,外壳2的内部配备有阻尼构件24。阻尼构件24在盖16完全打开的状态中与支撑构件64的前端部的下表面接触。阻尼构件24由橡胶的弹性构件形成。当盖16被完全打开时,支撑构件64的前端部可由阻尼构件24弹性地接纳。
<对附接支撑器的结构的解释>
图5是显示盖16被打开和支撑器25从外壳2移出的侧剖面图。图6是显示支撑器25附近的结构的正视图。
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器25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外表面上形成基本以矩形凹进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26。支撑器侧导轨27附接到每个凹部26的里面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形。
支撑器侧导轨27的前端部设置在支撑器25的前端部。支撑器侧导轨27的从支撑器25向后突出。每个支撑器侧导轨27整体形成附接板部27A和一对侧板部27B。,附接板部27A为板形并且沿前后方向附接到凹部26的底表面。每对侧板部27B为从附接板部27A的上下端边缘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延伸的板形。
该对侧板部27B上面一个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附接在宽度方向上限制支撑器25移动的一对限制块28。
附接板部27A宽度方向的外侧表面的上后侧形成支撑器侧限制部31,作为在宽度方向上向支撑器25的外侧突出的限制单元。支撑器侧限制部31包括突出板31A和弹性构件31B。
板形的突出板31A在宽度方向上从附接板部27A宽度方向的外表面的上后侧向支撑器25的外侧突出到外侧并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环形的弹性构件31B覆盖突出板31A的外周。
一对主体框架29配置在外壳2内,每个主体框架29与支撑器25的在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外表面相对。主侧导轨30附接到每个主体框架29上。
主侧导轨30在与支撑器侧导轨27相对的位置上形成为基本槽形。主侧导轨30的前端部设置在外壳2内部的前端部。主侧导轨30的后端部设置在外壳2内部的后端部。
每个主侧导轨30整体形成板形的附接板部30A和一对侧板部30B。形成为板形的附接板部30A沿前后方向附接到主体框架29在宽度方向的内表面上。形成为板形的每对侧板部30B在宽度方向从附接板部30A的上下端边缘向外壳2内延伸。
主侧导轨30附接板部30A的表面在上下方向的中心部的前侧形成主侧限制部32。用作限制单元的主侧限制部32大体上为槽形以在宽度方向向外壳2的内侧突出。
主侧限制部32整体形成突出板部32A和一对侧板部32B。板形的突出板部32A从附接板部30A内表面在上下方向的中心部的前侧向外壳2的内侧突出。突出板部32A进一步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每对板形的侧板部32B分别从突出板部32A的上下端边缘向前侧延伸。
旋转轴33形成为从附接板部30A在宽度方向的内表面的下部的前侧和后侧向外壳2的内侧主侧导轨30突出。在旋转轴33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端部,辊34绕转动轴33被可旋转地支撑。
当支撑器25被附接到外壳2时,使支撑器两侧的该对侧板部27B处于支撑器25两侧上主侧导轨30该对侧板部30B之间,从而,该对侧板部27B部在平面视图上与侧板部30B重叠。
因此,辊34的外周面与该对侧板部27B的下表面接触,因此支撑器侧导轨27被支撑在辊34上。
限制块28的上表面与主侧导轨30该对侧板部30B的上面一个的下表面相对地接触。限制块28在宽度方向上的的外表面与主侧导轨30附接板部30A在宽度方向的内表面相对地接触。从而,支撑器侧导轨27被安装到主侧导轨30上,而不需要在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发生影响。每个支撑器侧限制部31与相应的主侧限制部32的突出板部32A的后侧相对。
当抓取部25A被从如图2所示支撑器25处在外壳2内部的状态抓取并拉向前侧时,支撑器25两侧的支撑器侧导轨27相对于主侧导轨30向前侧移动,并且与该对侧板部27B的下面一个的下表面接触的辊34滚动,从而,支撑器25被平稳地向前侧移动。
在该情况下,因为限制块28和与附接板部30A互相接触,所以支撑器25在宽度方向的移动受到阻碍,因此,支撑器25能够稳定地向前侧移动。
向前侧移动的支撑器25通过外壳2的前面开口2A可以暴露到外壳2外。另外,当支撑器25内部移动到如图5所示的外壳2的外面时,支撑器侧限制部31的弹性构件31B从后侧与突出板部32A接触,因此,支撑器25向前侧的进一步移动受到限制。当弹性构件31B与突出板部32A接触时,支撑器25的进一步移动被限制并且发生一些碰撞,然而,弹性构件31B因为其自身的弹性能够抑制这种碰撞。<对附接和拆卸显影装置的解释>
如图2所示,支撑器25容纳在外壳2内部时,在支撑器25移出方向的最下游侧,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53在外壳2的上面开口2B的下方。因此,即使在支撑器25容纳在外壳2内部时,如图2的虚线所示,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53也能通过上面开口2B附接到和从支撑器25上拆卸。
在如图5所示支撑器25从外壳2内部移去以及支撑器侧限制部31和主侧限制部32互相接触时,在移出支撑器25的方向的最上游侧的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处于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在如图2所示的状态下的位置。因此,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在因为外壳2上面开口2B的下方。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能够通过如图5的虚线所示的上面开口2B附接到和从支撑器25上拆卸。
在如图5所示的状态中,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之外的显影盒53,也就是品红处理部13M,黄处理部13Y和黑处理部13K的各个显影盒53可能够附接到或从向上支撑器25上拆卸。
如图2和图5的虚线所示,当显影盒53安装到或从支撑器25上拆卸时,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53和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通过上面开口2B被引导部35引导。
<对附接和拆卸支撑器的解释>
如图5所示,通过在向前侧朝上倾斜的第二方向折弯该对侧板部30B的上面一个,侧板部30B的上面一个的前端部形成通过部36。在主侧限制部32附近,通过部36的后端位于主侧限制部32的上后侧。通过部36在向通过部36的前端前进时从主侧限制部32延伸远处。通过部36的前端位于主侧限制部32的上前侧的上方。
从而,间隔37形成通过部36和主侧限制部32之间,使得支撑器侧限制部31可以从该空间通过。
在如图5所示支撑器25从外壳2移去并且使支撑器侧限制部31和主侧限制部32互相接触的状态中,如果用户向上提起支撑器25并且向前侧拉支撑器25,通过向前侧移动支撑器侧限制部31使得支撑器侧限制部31重叠在主侧限制部32的上侧,支撑器侧限制部31从主侧限制部32分离并且支撑器25能够向前侧移动。另外,通过支撑器侧限制部31通过间隔37,支撑器25能够从外壳2内部拆卸。
为了将支撑器被附接到外壳2内部,通过将支撑器25从前侧向后侧移到外壳2内部,并使支撑器侧限制部31通过形成在通过部36和主侧限制部32之间的间隔37,支撑器侧限制部31可以被移到主侧限制部32的后侧。
图7A和7B是支撑器25的透视图。图7A是在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上前侧显示支撑器25。图7B是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前侧显示支撑器。但是,在图7A,7B中,通过省略了凹部26,支撑器侧导轨27和其它一些部件,支撑器25的外观只是简单地被显示。
如图7A,7B所示,支撑器25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的上部形成横向的抓取部25B,使得用户可以抓住横向的抓取部25B,来在图中所示的移出支撑器25的箭头标记F方向上的中心部提起支撑器25中抓取支撑器25。
当支撑器25从外壳2内部拆卸时,通过用户的双手抓住两个横向抓取部25B,或者用户双手抓住两个横向抓取部25B中的一个以及前抓取部25A,支撑器25能够被向上提起。
根据该实施例,如图5所示,当支撑器25被移动到仅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位于外壳2的内部时,支撑器25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同支撑器25移动到所有显影盒53位于外壳2外面的状态相比较,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25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并且激光打印机1难以倾斜或翻倒。
但是,在支撑器25的限制移动的状态中,位于外壳2内部的显影盒53不限于一个。当支撑器25的移动被限制时,两个或更多个显影盒53可以位于在外壳2的内部。
根据该实施例,在支撑器25处于外壳2内部的状态中,支撑器25在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和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53之间移动一段距离,直到通过使支撑器侧限制部31和主侧限制部32互相接触,支撑器25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支撑器25的移动量小。
因此,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25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更小,彩色激光打印机1更难以倾斜或翻倒。
另外,根据该实施例,通过使主侧限制部32和支撑器侧限制部31互相接触,支撑器25的移动被可靠的限制。
另外,当支撑器25从限制移动的状态释放时,由于形成在主侧导轨30处的通过部36,支撑器侧限制部31被允许越过主侧限制部32,因此,支撑器25的移动限制能够容易解除。
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在支撑器侧限制部31和主侧限制部32的接触位置提升支撑器25,支撑器25的移动限制能够轻易地解除,使得支撑器25能够从外壳拆卸。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器25可以通过在垂直于移动支撑器25的方向的方向向上提起支撑器25而被拆卸。因此,即使在支撑器25的拆除过程中外力被施加,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重心在支撑器25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小,并且能够防止彩色激光打印机1倾斜或翻倒。
另外,当用户通过抓住前抓取部25A或横向抓取部25B提起支撑器25时,支撑器25能容易地从外壳2中拆卸。因为横向抓取部25B形成在支撑器25移动方向上支撑器25的中心部,所以支撑器25能够稳定地向上提起,因此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有效地防止由于支撑器25拆卸过程中外力的施加而引起的倾斜或翻倒。
如图5所示,在支撑器25被拉出直到支撑器侧限制部31和主侧限制部32互相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移动支撑器25移动方向上最上游一侧的青处理部13C的显影盒53能够容易地通过外壳2的上面开口2B附接到和从支撑器25上拆卸。
另外,上面开口2B与前面开口2A连续,因此,存在上面开口2B和前面开口2A结合的足够空隙。因此因此,通过该空隙显影盒53能更容易地附接到和从外壳中拆卸。
另外,因为前面开口2A和上面开口2B能够由盖16打开和关闭,因此,能够防止灰尘或脏物从前面开口2A和上面开口2B进入外壳2内部,并且也能防止显影盒53附近进行的图像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如图2所示,当盖16打开时,即使支撑器25没有被拉出,设置在移动支撑器25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一侧的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53也能够通过外壳2的上面开口2B附接到和从支撑器25上拆卸。因此,和除非支撑器25从外壳2完全移出即使单个显影盒53也不能附接到或从支撑器上拆卸的结构相比,显影盒53的更换的可操作性非常好。
根据该实施例,容纳大量色粉的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53能够在支撑器25容纳在外壳2内部的状态下通过上面开口2B附接到和从支撑器25上拆卸。因此,黑处理部13K的显影盒53能够方便地、经常地更换。黑色色粉的显影盒53更换的可操作性更好。如图2和图5所示,当显影盒53附接和拆卸时,显影盒53由引导部35引导,因此,显影盒53能够平稳地附接到和从支撑器25上拆卸。
另外,根据该实施例,支撑器25移动的方向和纸张盒7的移动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更容易。
另外,因为传送带61与盖16的打开相配合在远离感光鼓51的方向上移位,当支撑器25相对于外壳2运动时,感光鼓51不会与传送带61发生摩擦。因此能够防止感光鼓51被损坏。
根据该实施例,支撑器25从设置定影部15的一侧拉向另一侧。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25移动方向上的移动小,彩色激光打印机1更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在附接和拆卸显影盒中,当支撑器从外壳从外壳的内部移动到被暴露的一侧时,在由支撑器支撑的多个显影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显影装置设置在外壳内的状态下,支撑器由限制单元限制其移动。因此,和支撑器被移出直至所有多个显影装置暴露到外壳外的结构相比,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图像形成装置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可从支撑器在外壳内部的第一位置到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的移动的第二位置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多个显影装置沿第一方向布置。当支撑器在第一位置时,至少一个显影装置安置在第一方向上支撑器的上游部。当支撑器位于第二位置时,至少一个显影装置安置在在支撑器在第二位置时支撑器下游部的多个显影装置中之一的位置上。
当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位置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被显著移动位置时,即使至少一个显影装置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状态中,图像形成装置仍易于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当支撑器从外壳内部移到被暴露的一侧,设置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的最上游一侧的显影装置被移向在支撑器容纳在外壳内部的状态中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一侧的显影装置已经设置的位置时,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移动,因此,支撑器的移动量小。所以,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图像形成装置更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限制单元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的主体侧限制部;和设置在支撑器上的支撑器侧限制部。当支撑器在第二位置时,支撑器侧限制部与主侧限制部相接触。
根据该结构,通过根据移动支撑器使设置在外壳上的主体侧限制部和设置在支撑器上的支撑器侧限制部互相接触,支撑器被可靠地限制移动。
根据实施例,外壳包含沿移动支撑器的方向延伸的导轨。该导轨可移动地支撑支撑器。在主体侧限制部附近该导轨形成通过部。通过部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通过部和主侧限制部之间形成间隔,使得支撑器侧限制部通过间隔。根据该结构,当解除限制单元对支撑器的限制时,通过形成在导轨处的通过部,支撑器侧限制部被允许通过主体侧限制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解除限制单元对支撑器的限制。
根据实施例,在支撑器的移动被限制单元限制的位置上,当支撑器被提起时,支撑器从被限制单元的限制中释放。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支撑器提起到上侧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移动移动的位置而容易地解除限制单元对支撑器的限制,支撑器能够从外壳拆卸。在支撑器在水平方向移动的构造的情况下,通过在垂直于移动方向的方向(上侧)提起支撑器而拆卸支撑器,因此,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由于拆卸支撑器中施加的外力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就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在第一方向上支撑器的中心部上形成抓取部。当用户提升支撑器时,抓取部被用户抓起。
根据该结构,通过抓住抓取部提起支撑器可以容易地拆卸支撑器。该抓取部形成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的中心部,因此,支撑器能被稳定地提起,能有效地防止图像形成装置由于拆卸支撑器中施加的外力而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外壳还包括:前表面;和上表面。前表面形成有前面开口。上表面形成有上面开口。前表面与上面开口相连。外壳还可以包括:附接到前表面的盖。该盖被构成为可被打开。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利用该盖打开和关闭。根据该结构,在通过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移动而使至少一个的显影装置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状态中,该至少一个的显影装置能够容易地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
另外,上面开口与前面开口相连,因此,在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显影装置中,显影装置能通过上面开口再加上前面开口的容许空间附接和拆卸,因此,显影装置能更容易地附接和拆卸。
另外,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能由盖打开和关闭,因此,因此,能够防止灰尘或脏物从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侵入外壳内部而对显影装置附近进行的图像形成起负面影响。
根据实施例,当盖被打开时,即使支撑器处于外壳内部,不同于至少一个显影盒的另一显影装置可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到或从支撑器上拆卸。根据该结构,当盖打开时,不同于能够在支撑器从外壳内部移出时附接和拆卸的显影装置(至少一个的显影装置)的其他显影装置即使该支撑器没有从外壳内部移出时也能够通过上面开口方便地附接和拆卸。因此,和除非支撑器从外壳内部移出,即使单个显影装置也不能附接和拆卸的结构相比,使用方式更优良。
在支撑器容纳在外壳内部的状态中,当显影剂耗量大的显影装置(例如包含黑显影剂的显影装置)被构造成能够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时,该显影装置能够通过上面开口方便地将其附接和拆卸而频繁地更换,因此使用方式更优良。
根据实施例,外壳上形成有向上面开口延伸的引导部。当显影装置通过上面开口时,显影装置被引导部引导。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的显影装置能够由引导部沿显影装置通过上面开口的方向引导,因此,显影装置能够平稳地附接和拆卸。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外壳;位于外壳中的支撑器;和多个可附接到和从支撑器上拆卸的多个显影装置。支撑器可相对于外壳移动。外壳还包括:前表面;上表面;和附接到前表面上的盖。前表面形成有前面开口。上表面形成有上面开口。前表面与上表面开口相连。该盖被构成为可被打开。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利用该盖打开和关闭。当盖被打开时,即使支撑器在外壳内,多个显影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可被附接到和从支撑器上拆卸。
根据该结构,当盖打开时,即使支撑器没有从外壳内部移出,多个显影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显影装置也能够通过上面开口方便地附接和拆卸。因此,和除非支撑器从外壳内部移出相比,即使单个显影装置也不能附接和拆卸的结构相比,使用方式更优良。
在支撑器容纳在外壳内部的状态下,当显影剂消耗量大的显影装置(例如包含黑显影剂的显影装置)被构造成能够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时,该显影装置能够通过上面开口方便地将其附接和拆卸而频繁地更换,因此使用方式更优良。
另外,上面开口与前面开口连续,因此,当显影装置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时,显影装置能通过上面开口再加上前面开口的容许空间附接和拆卸,因此,显影装置能更容易地附接和拆卸。
另外,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能够由盖打开和关闭,因此,能够防止灰尘或脏物从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侵入外壳内部而对显影装置附近进行的图像形成起负面影响。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可在从支撑器在外壳内部的第一位置到支撑器在外壳外部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多个显影装置沿第一方向布置。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限制支撑器移动的限制单元。当支撑器在第一位置时,在第一方向上,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安置在支撑器的上游端并且多个显影装置中的另一个安置在支撑器的下游端。当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安置在多个显影装置中另一个的位置上时,支撑器的移动被限制。根据该结构,在附接和拆卸显影装置中,当支撑器从外壳内部移出到被暴露一侧时,在由支撑器支撑的多个显影装置中的设置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最上游一侧的至少一个的显影装置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状态下,限制单元限制限制支撑器移动。因此,和支撑器被移出直至所有多个显影装置暴露到外壳外的结构相比,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图像形成装置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可移动到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运动的第二位置上。当支撑器外于第二位置时,通过上面开口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可附接到和从支撑器上拆卸。根据该结构,在移动支撑器直至该支撑器受到限制单元限制的状态下,设置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的最上游一侧的显影装置被移到在支撑器容纳在外壳内部的状态中在该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一侧的显影装置已经设置的位置,该设置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的最上游一侧的显影装置能够容易地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能够能够承载储存在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的图像承载。支撑器可沿与图像承载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由图像载体承载的显影剂被转印到传送到图像载体的记录介质上,在该情况下,记录介质在垂直于图像载体的纵向的方向上传送。包含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包含部以可在传送记录介质的方向(垂直于图像载体的纵向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到外壳中,以及为添加记录介质而从外壳移出。
根据实施例,移动支撑器的方向和移动记录介质包含部的方向可以是同一个方向,因此,和该两个方向互相不同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装置的可操作性。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与图像承载相对的传送带;和配合机构,配合机构与盖被打开相配合,介质在远离图像载体的方向上移位传送带。
根据该结构,与盖的打开操作相配合,在远离图像载体的方向上移位传送带,因此,当支撑器相对于外壳移动时,能够防止传送带和图像载体互相摩擦而损坏图像载体。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形成在外内部的传送通路,在传送通路上,记录介质沿支撑器的移动方向上被传送。支撑器能够向记录介质在传送通路上传送的方向的上游移动。在传送通路的传送记录介质的方向的下游一侧设置定影部,用于使其上由图像载体转印显影剂的记录介质受到定影处理。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被移出到与设置定影部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因此,支撑器能够通过从定影部离而被移出,因此,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图像形成装置更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的移动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图像形成装置更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被可靠地限制移动。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能够容易地被解除限制单元对其的限制。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由于拆卸支撑器中施加的外力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支撑器能够稳定地提起到上侧,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图像形成装置由于拆卸支撑器中施加的外力而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至少一个显影装置能够通过上面开口容易地附接和拆卸。另外,显影装置能够通过上面开口再加上前面开口的容许空间附接和拆卸,因此,显影装置能更容易地附接和拆卸。另外,能够防止灰尘或脏物从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侵入外壳内部而对显影装置附近进行的图像形成起负面影响。
根据实施例,和除非支撑器从外壳内部移出,即使单一的显影装置也不能附接或拆卸的结构相比,使用方式更优良。
根据实施例,显影装置能够平稳地附接和拆卸。
根据实施例,和除非支撑器从外壳内部移出,即使单一的显影装置也不能附接或拆卸的结构相比,使用方式更优良。另外,显影装置能够通过上面开口再加上前面开口的容许空间附接和拆卸,因此,显影装置能更容易地附接和拆卸。另外,能够防止灰尘或脏物从前面开口和上面开口侵入外壳内部而对显影装置附近进行的图像形成起负面影响。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难以倾斜或翻倒。
根据实施例,设置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的最上游一侧的显影装置能容易地通过上面开口附接和拆卸。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可操作性能得到提高。
根据实施例,当支撑器相对于外壳移动时,能够防止图像载体由于传送带和图像载体的摩擦而损坏。
根据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在移动支撑器的方向上的移动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更难以倾斜或翻倒。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外壳;
位于外壳中的支撑器,支撑器可相对于外壳移动;
可附接到到所述支撑器上或从该支撑器上拆卸的多个显影装置;和
限制单元,当至少一个被支撑器支撑的显影装置处在外壳内部时,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的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器可沿第一方向从支撑器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位置移动到限制单元限制所述支撑器运动的第二位置,
多个显影装置沿第一方向布置,
当支撑器位于第一位置时,至少一个显影装置安置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支撑器的上游部分,和
当支撑器位于第二位置时,至少一个显影装置安置在所述支撑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器下游部分的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所处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限制单元包括:
设置在外壳上的主体侧限制部;和
设置在支撑器上的支撑器侧限制部,以及
其中当支撑器处在第二位置时支撑器侧限制部与主侧限制部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轨,
其中该导轨可移动地支撑支撑器,和
其中导轨上形成设置在主体侧限制部附近的通过部,
通过部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在通过部和主侧限制部之间形成间隔,使得支撑器侧限制部通过该空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支撑器的移动被限制单元限制的位置上,当支撑器被提起时,支撑器从被限制单元的限制中释放出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支撑器的中心部上,支撑器形成有抓取部,当用户提起支撑器时,抓取部被抓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还包括:
前表面;和
上表面,其中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并且上表面形成有上表面开口,前表面与上表面开口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还包括:
附接到前表面上的盖,该盖被构成为可被打开,前表面开口和上表面开口利用该盖打开和关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盖被打开时,即使支撑器外于外壳中,通过上表面开口,不同于至少一个显影盒的多个显影装置中的另一个可附接到和从支撑器上拆卸。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上形成向上面开口延伸的引导部,当显影装置通过上表面开口时,显影装置被引导部引导。
11.如权利要求1所要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能够承载储存在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的图像载体;
其中支撑器可沿与图像载体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与图像载体相对布置的传送带,传送带被驱动来传送传送带和图像载体之间的记录介质;和
配合机构,配合机构与盖被打开相配合在远离图像载体的方向上移位传送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形成在外壳中的传送通路,记录介质在传送通路上沿支撑器移动的方向上被传送;
其中支撑器能够向记录介质在传送通路上传送的方向的上游移动。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外壳;
位于外壳中的支撑器,支撑器相对于外壳可移动;和
可附接到所述支撑器上和从该支撑器上拆卸的多个显影装置,
其中外壳还包括:
前表面;
上表面,其中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和上表面形成有上表面开口,前表面和上表面开口相连接;和
附接到前表面上的盖,盖被构成为可被打开,前表面开口和上表面开口利用盖打开和关闭,
其中,当盖被打开时,即使支撑器处于外壳内部,通过上表面开口,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可附接到所述支撑器上并从该支撑器上拆卸。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器可沿第一方向从支撑器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支撑器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一个位置,和
多个显影装置沿第一方向布置,
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限制支撑器移动的限制单元,其中
当支撑器处在第一位置时,在第一方向上,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安装在支撑器的上游端并且多个显影装置中的另一个安置在支撑器的下游端,当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安置在多个显影装置中所述另一个显影装置所处的位置上时,支撑器的运动被限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支撑器可移动到限制单元限制支撑器运动的第二位置,
当支撑器在第二位置上时,通过上表面开口,多个显影装置中的一个可附接到所述支撑器上和从该支撑器上拆卸。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能够承载储存在显影装置中显影剂的图像载体;
其中支撑器可以沿垂直于该图像载体的纵向的方向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设置成与图像载体相对的传送带,该传送带被驱动旋转,用于在传送带和图像载体之间传送记录介质;和
配合机构,配合机构与盖被打开相配合在远离图像载体的方向上移位传送带。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形成在外壳内部的传送通路,用于沿移动支撑器的移动方向传送记录介质;
其中支撑器能够向记录介质在传送通路上传送的方向的上游移动。
CNU2006200066368U 2005-03-16 2006-03-16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886623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75660 2005-03-16
JP2005075660A JP4310705B2 (ja) 2005-03-16 2005-03-1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86623Y true CN2886623Y (zh) 2007-04-04

Family

ID=365791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681535A Active CN100445891C (zh) 2005-03-16 2006-03-15 图像形成装置
CNU2006200066368U Expired - Lifetime CN2886623Y (zh) 2005-03-16 2006-03-16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681535A Active CN100445891C (zh) 2005-03-16 2006-03-1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529505B2 (zh)
EP (1) EP1703339B1 (zh)
JP (1) JP4310705B2 (zh)
CN (2) CN10044589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6386B2 (ja) * 2006-11-27 2012-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4833B2 (ja) 2007-05-23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059223B2 (ja) * 2007-05-23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41138B2 (ja) * 2007-05-25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489B2 (ja) 2007-08-10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8312B2 (ja) * 2007-11-21 2011-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98600B2 (ja) * 2007-11-30 2012-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586858B2 (ja) * 2008-02-07 2010-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905416B2 (ja) * 2008-06-23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08273B2 (ja) 2008-06-30 2010-07-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8743B2 (ja) 2008-07-22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8818B2 (ja) * 2008-09-29 2011-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62207B2 (ja) 2008-09-29 2010-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546187B2 (ja) * 2008-10-22 2014-07-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4281B2 (ja) * 2008-12-26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12322B2 (ja) * 2009-09-11 2013-06-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筐体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766B2 (ja) * 2010-01-22 2012-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1249B2 (ja) * 2010-01-22 2012-10-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3946B2 (ja) * 2010-02-08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複合システム、セキュリティ方法、セキュリティ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5170184B2 (ja) * 2010-08-02 2013-03-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32B2 (ja) * 2011-04-22 2015-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1534B2 (ja) * 2012-05-28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30784B2 (ja) * 2013-03-27 201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440403B2 (ja) 2014-08-11 2018-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02051B2 (ja) 2015-05-27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78222B2 (ja) * 1990-09-10 1999-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転式カラー現像装置
JPH04184361A (ja) * 1990-11-19 1992-07-01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57340A (ja) * 1992-03-11 1993-10-08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61421A (ja) 1996-12-05 1998-06-19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545349B2 (ja) * 2001-01-23 2004-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08011B2 (en) *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JP2003015378A (ja) 2001-07-05 2003-01-17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6865A (ja) 2002-03-19 2003-09-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64300B2 (ja) * 2002-10-10 2007-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4258230A (ja) 2003-02-25 2004-09-16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862682B2 (ja) * 2003-08-29 200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778567B2 (en) * 2004-09-29 2010-08-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06720B2 (en) 2010-04-27
EP1703339A1 (en) 2006-09-20
CN1834810A (zh) 2006-09-20
JP4310705B2 (ja) 2009-08-12
US20060210306A1 (en) 2006-09-21
US7529505B2 (en) 2009-05-05
US20090185823A1 (en) 2009-07-23
EP1703339B1 (en) 2014-04-30
JP2006259148A (ja) 2006-09-28
CN100445891C (zh) 2008-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86623Y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308780C (zh) 成像设备和可拆卸地安装于其上的处理盒
CN2731503Y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2867399Y (zh) 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
CN1090768C (zh) 显影盒及使用该显影盒的电摄影成像设备
CN2896336Y (zh) 成像装置
CN1244026C (zh) 处理盒及成象设备
CN2857057Y (zh)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122191C (zh) 处理盒及电照相成象装置
CN1155858C (zh) 成像处理盒和电子照相的成像设备
CN1296777C (zh) 成像设备
CN200959074Y (zh) 成像装置
CN1940744A (zh)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786663Y (zh) 处理盒及成像设备
CN1881109A (zh) 感光元件盒
CN184122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9682A (zh) 处理单元、调色剂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991614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779451Y (zh) 影像形成设备
CN1591236A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591208A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891011Y (zh) 成像装置
CN1776539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1173235C (zh) 感光元件盒
CN2849780Y (zh) 成像设备,处理盒和转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