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6263A - 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6263A
CN1656263A CN03812083.6A CN03812083A CN1656263A CN 1656263 A CN1656263 A CN 1656263A CN 03812083 A CN03812083 A CN 03812083A CN 1656263 A CN1656263 A CN 1656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conjugate
conjugate fiber
ptt
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dt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8120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7331C (zh
Inventor
小柳正
山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56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6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733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733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02J1/22Stretching or tensioning, shrinking or relaxing, e.g. by use of overfeed and underfeed apparatus, or preventing stretch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8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hile mixing different spinning solutions or melts dur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0Conjugate filaments;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2Side-by-side structure;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8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hile mixing different spinning solutions or melts dur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0Conjugate filaments;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4Core-skin structure;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2Nonlinear [e.g., crimped, coiled, etc.]
    • Y10T428/2924Compos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9Bicomponent, conjugate, composite or collateral fibers or filaments [i.e., coextruded sheath-core or side-by-side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9Bicomponent, conjugate, composite or collateral fibers or filaments [i.e., coextruded sheath-core or side-by-side type]
    • Y10T428/2931Fibers or filaments nonconcentric [e.g., side-by-side or eccentric,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33Coated or with bond, impregnation or core
    • Y10T428/2964Artificial fiber or filament
    • Y10T428/2967Synthetic resin or polymer
    • Y10T428/2969Polyamide, polyimide or polyes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由把两种聚酯成分复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的单丝组构成,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并且:(1)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20%或以下,(2)致断伸长度为25~100%,(3)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1~0.24cN/dtex。

Description

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直接纺丝(或纱,下同)拉伸法制造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涉及染色均匀性和易染性优异、适合用于高速假捻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以及工业上稳定地制造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着眼于穿着感,人们对编织物,特别是具有拉伸性的拉伸编织物具有强烈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对例如聚氨酯类纤维进行混纺,从而使其具有拉伸性的编织物,已有多种投入使用。
然而,聚氨酯类纤维存在由于难以通过聚酯类染料进行染色而使染色工序变得繁琐、以及长期使用后由于变脆而性能变差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对采用聚酯类纤维卷曲丝代替聚氨酯类纤维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案:作为卷曲丝,将两种聚合物并列地或偏心地复合,热处理后使其呈现卷曲的潜在性卷曲纤维。提出了特别着眼于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以下,简称为PTT)的拉伸恢复性的潜在性卷曲纤维。
作为有关PTT类潜在性卷曲纤维的现有文献,有例如特公昭43-19108号公报、特开2000-239927号公报、特开2000-256918号公报、特开2001-55634号公报、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欧洲专利(EP)1059372号公报、美国专利(US)6306499号说明书、特开2001-40537号公报、特开2002-61031号公报、特开2002-54029号公报等。
在这些现有文献中,公开了至少使用PTT作为其中一种成分或者使用两种固有粘度不同的PTT作为两种成分的并列型2成分复合纤维以及偏心套芯型复合的纤维(以下,涉及两者的都称为PTT类复合纤维)。这种PTT类复合纤维的特征是具有柔软感和良好的卷曲显现性。据这些现有技术文献记载,利用PPT类复合纤维的优良伸缩性和拉伸恢复性,可以将其用于各种拉伸编织物或蓬松编织物中。
作为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包括以2阶段进行纺丝工序和拉伸工序的方法,以及将其连续进行的1阶段方法。
纺丝-拉伸连续进行的1阶段方法,通常被称为直接纺丝拉伸法,在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和特开2001-348734号公报、特开2002-61031号公报等中已有公开。直接纺丝拉伸法与以2阶段进行纺丝-拉伸的方法相比,具有能够降低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成本的优点。
作为直接纺丝拉伸法,对于不采用PTT的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在特开平8-337916号公报、特开平9-87922号公报、特开2001-288620号公报等中已有公开。在这些文献中公开了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简称为PE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工程中,将第二导丝辊与第三导丝辊之间的纤维拉紧,以制得高卷曲性复合纤维的方法。
然而,用直接纺丝拉伸法制得的PET类复合纤维,与PTT类复合纤维相比,具有由于染色性较差而不适合与羊毛等天然纤维混合使用、而且由于其拉伸性极差而应用受限之类的缺点。
另一方面,对于用直接纺丝拉伸法制造的PTT类复合纤维,在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反面,在制造时以及对于获得的纤维,PTT会导致以下的问题,这一点已经很清楚了。
[PTT类复合纤维制造过程中的问题]
(I)卷取稳定性
据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记载,为了增大卷曲显现性,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制造的PTT类复合纤维优选增大拉伸丝的热收缩应力。而且,该公报还记载,通过使热收缩应力值增大到0.25cN/dtex或以上,即使在3.5×10-3cN/dtex的负荷下,PTT类复合纤维的卷曲度也到达10%或以上。具体地说,在实施例11中,记载了热收缩应力为0.30cN/dtex的PTT复合纤维,而且,该复合纤维即使用于强捻或组织约束力大的织物时,也显现高卷曲性。
然而,显示0.25cN/dtex或以上的高热收缩应力值的PTT类复合纤维,其在制造时存在纺丝或卷取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当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将显示高热收缩应力的PTT复合纤维卷取成纱(或丝,下同)卷时,产生以下问题:
当为了提高卷曲性而提高PTT复合纤维的热收缩应力时,会使PTT特有的现象即弹性恢复性提高,从而使得在卷取时由于PTT复合纤维收缩,导致纱卷的形状很差,或由于纱卷的紧缩,导致难以将纱卷从卷取机上取下来。此外,热收缩应力高的PTT类复合纤维在卷取时,纱卷的侧面会产生掉丝(也称为跳花),当将复合纤维从纱卷进行解舒时,容易出现断丝。另外,由于卷取时卷取张力较高,导致纱卷之间的自动切换成功率降低的问题。因此,显示高热收缩应力值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工业制造,迄今为止仍然非常困难。
(II)染色质量
为了解决PTT复合纤维卷取过程中的上述问题,特开2001-34873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其在第二热辊与卷取机之间设置非加热松弛辊进行松驰。然而,本发明者们在试图实施该方法时发现,受第二加热辊加热的纤维所传来的热量的影响,非加热松弛辊的温度上升至约40~50℃。
由于该温度与PTT玻璃化转变温度一致,因此很显然,温度的微小波动将给卷取张力和PTT类复合纤维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纺锤制造,上述波动会导致纺锤之间的PTT类复合纤维染色度的变化,结果导致染色均匀性降低的问题。
[后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III)高速假捻加工性
虽然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制得的PTT类复合纤维可以直接用于编织物,但若将其制成假捻加工纱,即使是布帛中约束力高的高密度织物,也可表现出高的拉伸性(参照WO02/086211号公报等)。
在假捻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性,就必须提高加工速度。对于这样的高速假捻加工,若将公知的PTT类复合纤维,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中公开的具有高热收缩应力的PTT类复合纤维,或者特开2002-61031号公报中公开的蓬松PTT类复合纤维,进行高速假捻加工,PTT类复合纤维所表现出的卷曲将成为一种障碍,使其与假捻加工器的导纱器类的接触阻力增大。结果,或者由于加工张力的变化而导致产生断丝,或者得到的假捻加工纱产生染色不匀现象。
(IV)末端移动性
在假捻加工过程中,由于连续进行假捻加工,纱卷通常通过末端移动进行切换。如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所公开的具有高热收缩应力的PTT类复合纤维,通常热收缩应力从约50℃或以下的低温即开始上升(开始显现),使得这种末端移动非常困难。具体地说,为打结而从纱卷上剥取的PTT类复合纤维在室温下快速地表现出卷曲,使纱与纱之间的结节操作非常困难。并且,由于难以进行结节,容易使纱与纱之间的结节强度减弱,结果,末端移动时显然会导致断丝的频繁发生。
这种假捻加工时的问题在假捻加工时加工速度到达约400m/分钟或以上的高速时,将变得更加严重,以至于工业生产很困难。
(V)拉伸性
假捻加工纱不仅要求蓬松性,还要求表现出高拉伸性。在现有文献“制造细丝的技术手册:上卷”(日本纤维机械学会编:第190页:1976年出版)中,记载了一种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其以PET作为其中一种成分、以共聚PET作为另一成分而构成。根据该现有文献所描述,对PET/共聚PET的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所得的假捻加工纱,仅仅与对各成分单独进行假捻加工所得的假捻加工纱具有同等的拉伸性。事实上,上述特开平8-337916号公报、特开平9-87922号公报和特开平2001-28862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PET类复合纤维,即使通过假捻加工,也未见拉伸性有所提高。
近年来,在特开2002-327341号公报、特开2003-55846号公报中,提出将PTT类复合纤维的高定向未拉伸丝进行拉伸假捻加工。然而,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由于这种高定向未拉伸丝的致断伸长度高达100~250%,高倍数的拉伸假捻加工使两种成分之间的热收缩性变得接近,从而可以断定不能得到能够适用于高密度织物的表现高拉伸性的假捻加工纱,而得到这种纱正是本发明的目的。
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染色均匀性和易染性优异的,适用于高速假捻加工的PTT类复合纤维,以及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稳定地制造这种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制得的PTT类复合纤维及其工业上稳定地制造方法,该PTT类复合纤维染色均匀性和易染性优异,适用于高速假捻加工。
而且,还提供一种PTT类复合纤维及其工业上稳定的制造方法,该复合纤维通过假捻加工,可以得到拉伸性高、染色质量好以及易染性优异的假捻加工纱。
本发明者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由把两种聚酯成分复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的单丝组构成,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PTT,并满足以下(1)~(3)的条件,
(1)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20%或以下,
(2)致断伸长度为25~100%,
(3)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1~0.24cN/dtex。
2.一种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由把两种聚酯成分复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的单丝组构成,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PTT,并满足以下(1)~(4)的条件,
(1)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20%或以下,
(2)致断伸长度为25~55%,
(3)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1~0.24cN/dtex,
(4)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下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弹性伸长率(CE3.5)为2~50%。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干热收缩应力开始显现的温度为50~80℃。
4.权利要求1或3所述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致断伸长度为45~100%。
5.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在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10%或以下。
6.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下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弹性伸长率(CE3.5)为12~30%。
7.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5~0.24cN/dtex,致断伸长度为30~55%。
8.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2~0.15cN/dtex。
9.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测定伸长-应力时,当伸长度为10%时,沿着丝长度方向上的应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30cN/dtex或以下。
10.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交织数为2~50个/m。
11.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两种成分均为PTT。
12.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PET。
13.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为PTT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动态粘弹性测定所给出的损耗正切的极值温度Tmax为80~98℃。
14.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为PET,动态粘弹性测定所给出的损耗正切的极值温度Tmax的半值宽度为25~50℃。
15.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采用直接纺丝拉伸法制造,并被卷取成纱卷的形状。
16.一种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纤维是由把两种聚酯成分粘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而获得的单丝组构成,其中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PTT,在采用直接纺丝拉伸法制造该复合纤维的过程中,冷却固化后,不是一次性卷取,而是至少用3个加热辊进行拉伸和热处理,且满足以下(A)~(C)的条件:
(A)将固有粘度差为0.05~0.9dl/g的两种聚酯成分以1500~3000m/分钟的纺丝速度进行熔融纺丝,
(B)冷却固化后,进行拉伸和热处理,
(C)以4000m/分钟或以下的速度进行卷取。
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种聚酯成分合并后,采用吐出孔径与孔长的比为2或以上、且吐出孔与垂直方向成10~60度倾斜的喷丝头进行纺丝。
18.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把吐出的复合纤维冷却固化后,在距喷丝头0.5~1.5m的位置对单丝组进行收束。
19.权利要求16~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加热辊之前或之后,设置交织付与装置。
20.权利要求16~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加热辊起动的张力为0.01~0.30cN/dtex。
21.权利要求16~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加热辊与第二加热辊之间的拉伸倍率为1~2倍。
22.权利要求16~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加热辊与第三加热辊之间,在0.02~0.5cN/dtex的张力下进行热处理。
23.权利要求16~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加热辊与第三加热辊之间的松弛率为+1~-10%。
24.权利要求16~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加热辊的辊温度为50~200℃。
25.权利要求16~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加热辊的辊温度为90~200℃。
26.权利要求16~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卷取速度为2000~3800m/分钟。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是由把两种聚酯成分复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的单丝组构成的复合纤维,其中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PTT。即以PTT与其它聚酯的组合或者PTT相互的组合作为对象。
在本发明中,作为至少一种成分的PTT,包括PTT均聚物或者优选含有10摩尔%或以下的其它酯重复单元的共聚PTT。
作为上述共聚成分的例子,可以列举如下化合物。
作为酸性组分,包括以间苯二甲酸和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为代表的芳香族二羧酸,以己二酸衣康酸为代表的脂肪族二羧酸等等。作为二醇组分,包括乙二醇、丁二醇和聚乙二醇等等。而且,羟基安息香酸等羟基羧酸属于其例子。还可以将多种这些化合物进行共聚合。
作为构成PTT类复合纤维的单丝的另一聚酯成分,除PTT外,可以使用例如PET、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以下简称为PBT)、或者将这些化合物与第3种成分进行共聚合所得的产物。
作为第3种成分的例子,可以列举如下化合物:
作为酸性组分,包括以间苯二甲酸和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为代表的芳香族二羧酸,以己二酸及衣康酸为代表的脂肪族二羧酸等等。作为二醇组分,包括乙二醇、丁二醇和聚乙二醇等等。而且,羟基安息香酸等羟基羧酸属于其例子。还可以将多种这些化合物进行共聚合。
本发明中,PTT类复合纤维的平均固有粘度优选为0.7~1.2dl/g,更优选为0.8~1.2dl/g。
当固有粘度落在上述范围时,所得复合纤维具有足够的强度,由于可以得到机械强度高的布帛,因此可以用于对强度要求高的运动服等,而且,在复合纤维的制造时不会出现断丝,能够稳定地制造。
本发明中所用的PTT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仅包括熔融聚合,使聚合物具有与预定固有粘度相当的聚合物的1阶段法;以熔融聚合提高聚合度,当固有粘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进行固相聚合,使聚合度达到与预定固有粘度相当的2阶段法。采用后者与固相聚合结合的2阶段法时,从减少环状二聚体含量的目的出发,是优选的。当采用1阶段法使聚合度与预定的固有粘度相当时,优选的是,在投入纺丝前,通过萃取等降低环状二聚体的含量。
由于环状二聚体的含量过多时,会给纤维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本发明中使用PTT的聚合物中,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环状二聚体的含量优选为2.5wt%或以下,更优选为1.1wt%或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wt%或以下。环状二聚体的含量越小越好,最好含量为零。
在本发明中,构成单丝的2种聚酯成分中优选两种成分都为PTT。当两种成分都为PTT时,会产生优异的拉伸恢复性。并且,当两种成分都为PTT时,优选使用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环状二聚体含量均为2.5wt%或以下的PTT,以达到降低复合纤维中环状二聚体含量的目的。
当复合纤维中所含环状二聚体的含量为2.5wt%或以下时,具有可以避免假捻加工时环状二聚体析出至加热器出口的导纱器类,以及能够减少假捻加工时断丝的优点。复合纤维中所含环状二聚体的含量优选为2.5wt%或以下,更优选为2.2wt%或以下。
此外,更优选两成分的固有粘度差为0.05~0.9dl/g,且平均固有粘度为0.8~1.2dl/g。
在本发明中,单丝截面中固有粘度不同的两种聚酯的混合比率,优选高粘度成分与低粘度成分的比率为40/60~70/30,更优选为45/55~65/35。当高粘度成分与低粘度成分的比率落在上述范围内时,丝的强度可达到2.5cN/dtex或以上,可得到撕裂强度足够的布帛,而且,可获得高卷曲性能。
在本发明中,对于由将两种聚酯成分粘合我并列型的单丝制成的复合纤维,单丝截面上的接合界面的曲率r(μm)优选不到10d0.5的,更优选为4~9d0.5的。其中,d表示单丝的纤度(dtex)。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20%或以下。当沸水处理前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超过20%时,假捻加工时与假捻加工机的导纱器类之间的接触阻力使张力波动增大,导致染色不均匀,或者末端移动时会导致断丝或起毛,使得工业上稳定地进行假捻加工很困难。当显现的卷曲较小时将会改善假捻加工性。沸水处理前显现的卷曲弹性伸长率优选为0~10%,更优选为1~5%。
由于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显现的卷曲小,因而当用于特里科经编织物等的经编时,整经时经线之间不会发生缠结,具有表现出良好整经性的优点。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致断伸长度为25~100%。当致断伸长度不到25%时,以工业上必须的速度进行稳定的假捻加工比较困难。当致断伸长度超过100%时,假捻加工时容易出现深浅颜色的染色不均。此外,由于假捻加工时进行1.8倍或以上的拉伸,因而降低了假捻加工纱的拉伸性。致断伸长度优选为45~100%,更优选为46~80%,进一步优选为50~80%。
当不对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而将其直接用于编织物时,致断伸长度优选为25~55%,更优选为30~55%。当致断伸长度不到25%时,进行直接纺丝拉伸时容易发生断丝,具有使稳定地纺丝拉伸变得困难的趋势,此外,当超过55%时,断裂强度将下降到约2cN/dtex或以下,使其用途受限。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1~0.24cN/dtex,优选为0.03~0.20cN/dtex,更优选为0.05~0.15cN/dtex。当极值应力值超过0.24cN/dtex时,卷绕成纱卷的PTT类复合纤维,随时间收缩而导致纱卷紧缩,由于纱卷紧缩,使得从卷取机上将纱卷取下变得困难。并且,卷取时在纱卷的侧面会发生跳花,使假捻加工时纱卷的解舒张力产生波动,导致发生染色不均匀或者断丝,从而使稳定的假捻加工变得困难。当极值应力值不足0.01cN/dtex时,在制造PTT类复合纤维时,难以稳定地卷取。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干热收缩应力开始出现的温度优选为50~80℃,更优选为55~75℃。如图1所示,干热收缩应力开始出现的温度是指,在干热收缩应力测定图中绘出基线(iii),干热收缩应力曲线距该基线的温度。在图1中,干热收缩应力曲线(i)为本发明PTT类复合纤维的实例,干热收缩应力曲线(ii)为现有纤维的一个例子。当干热收缩应力开始出现的温度为50~80℃时,假捻加工时末端部的纤维基本不收缩,因而容易进行打结,末端移动成功率高,而且,由于在精练工序和染色工序等后处理工序中,PTT类复合纤维适当地收缩,应用PTT类复合纤维的织物表面不会出现网眼,表面质量优异。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温度优选140℃或以上,更优选为150~200℃。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温度是指如图1所示的干热收缩应力图中,应力值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当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温度为140℃或以上时,可以减少假捻加工时的断丝。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在复合纤维伸长-应力测定中的10%伸长时的应力值,沿丝长度方向,最大与最小的差(以下,称为10%伸长应力值差)优选为0.30cN/dtex或以下,更优选为0.20cN/dtex或以下。在伸长-应力测定中,10%伸长时的应力值随纤维定向度和结晶度等细微结构的改变而变化。本发明者们发现,该10%伸长时的应力值的波动,可与织物的染色质量很好地对应,沿丝长度方向的波动越小,染色均匀性越好。当10%伸长应力值差为0.30cN/dtex或以下时,织物的染色质量很好。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下进行热水处理后,所测定的弹性伸长率(CE3.5)优选为2~50%。当该弹性伸长率(CE3.5)落在上述范围时,即使用于一般的织物,织物的拉伸率也会增大,织物的表面也不会出现杨柳绉,因此可以得到商品价值很高的织物。此外,当本发明的复合纤维用于拉伸织物时,弹性伸长率(CE3.5)优选为5~50%,更优选为12~30%。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优选具有2~50个/m的交织数。当将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供给假捻加工使用时,优选交织数较小的,因为这样就不会出现假捻加工纱未解捻等缺点。此时,交织数优选为2~10个/m。
将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直接供给编织物时,交织数优选为5~50个/m,更优选为10~40%个/m。
在本发明中,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优选为PTT或PBT。更优选构成单丝的两种成分均为PTT,因为这样可以使纤维具有易染性。当两种成分均为PTT时,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的损耗正切的极值温度Tmax优选为80~98℃。如图2所示,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的损耗正切的极值温度Tmax是指在粘弹性测定图中,损耗正切出现峰值时的温度。当该峰值温度为低温时,则可以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染色,意味着具有易染性。由于已知的PET纤维的这种极值温度Tmax约为130℃,说明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易染性。
当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为PET时,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的损耗正切半值宽度t(℃)优选为25~50℃,更优选为25~40℃。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的损耗正切半值宽度是指:在图2中,在极值温度Tmax处作垂线,垂线h与基线L的交点的1/2高度[(1/2)h]处的低温一侧的温度宽度t(℃)。该半值宽度越大,意味着染料吸附量越多。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在纤度波动值U%的测定中,当沿长度为200m的丝进行测定时,丝长为20~60m的周期不均匀的纤度波动系数(CV)优选为0.5或以下,更优选为0.4或以下。丝长为20~60m的周期不均匀,是当用固有粘度为0.8或以上的PTT作为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使用时,作为特征而出现的纤度波动的周期不均匀。这种周期性的纤度不均匀,当PTT类复合纤维不进行捻搓而用于织物的纬纱时,便成为带状染斑缺陷产生的原因。当纤度波动系数(CV)值较小时,织物的质量就会提高。
本发明的复合纤维优选被卷取成纱卷的形状。通过绕成纱卷的形状,在高速假捻加工时,从纱卷上解舒PTT类复合纤维时解舒张力波动较小,因此是优选的。纱卷的重量通常为0.5~20kg,优选为1~10kg。
此外,卷绕成纱卷的本发明PTT类复合纤维,由于不出现纱卷跳花等缺点,因而具有优良的解舒性。
对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的纤度和单丝纤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对于多丝纤维,纤度优选采用20~300dtex,其单丝纤度优选采用0.5~20dtex。而对于单丝纤维,纤度优选优选采用50~2000dtex。当然,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也可以被切断作为短纤维使用。例如,可以被切成5~200mm,作为化纤短纤维使用。由于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显现的卷曲较小,因而化纤短纤维具有良好的梳棉机通过性,这也是本发明的特征。
此外,对单丝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圆形、Y字形或W字形的不规则形截面,或为中空的截面形状等。
在不影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中还可以含有二氧化钛等去光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菌剂和各种颜料等添加剂,或者也可以以共聚合的方式含有这些添加剂。去光剂等添加剂也可以包含在PTT成分和另一种聚酯成分中的任意一种成分内,或者两种成分中都含有。
以下,对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复合纤维由把两种聚酯成分复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的单丝组构成,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PTT,该复合纤维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制得。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重要的是在冷却固化后,不一次性卷取,而是采用至少3个加热辊进行拉伸和热处理。通过采用至少3个加热辊进行拉伸和热处理,可使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达到20%或以下。特别是,如以下所述,通过严格选择第二加热辊与第三加热辊之间的热处理张力以及第三加热辊的温度来对显现的卷曲进行控制是很重要的。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将固有粘度差为0.05~0.9的两种聚酯成分进行熔融纺丝。当固有粘度差小于0.05时,如果是假捻加工纱,则不能获得足够的拉伸性。而且,在施加3.5×10-3cN/dtex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得的弹性伸长率(CE3.5)不足2%。另一方面,当固有粘度差超过0.9dl/g时,即使改变喷丝孔的设计和吐出条件,也不能充分避免吐出时的丝弯曲和对吐出孔的污染,PTT类复合纤维的纤度波动值U%的周期性不均匀也变大,从而损害了染色均匀性。优选的固有粘度差为0.1~0.6dl/g。当两种成分都为PTT时,固有粘度差优选为0.1~0.4。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以1500~3000m/分钟的纺丝速度进行纺丝,在拉伸后进行热处理。当纺丝速度不足1500m/分钟时,PTT类复合纤维和之后的假捻加工纱会产生深浅颜色的染色不均。当纺丝速度超过3000m/分钟时,拉伸后PTT类复合纤维的致断强度将下降到2cN/tex或以下,在用于对强度要求高的运动服等用途时受到限制。而且,在施加3.5×10-3cN/tex的负荷下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得的弹性伸长率(CE3.5)将不足2%。因而优选纺丝速度为1600~2500m/分钟。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将纺成的复合纤维采用至少3个加热辊进行拉伸和热处理后,以4000m/分钟或以下的卷取速度进行卷取是很重要的。当卷取速度超过4000m/分钟时,纱卷会产生跳花的缺陷,不但卷取后的纱卷随时间的推移而收缩、难以稳定地卷取,而且,由于纱卷紧缩,假捻加工时张力会产生波动,假捻加工纱的染色均匀性将受到损害。并且,复合纤维的定向度变高,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将超过0.24cN/dtex。因而卷取速度优选为2000~3800m/分钟,更优选为2200~3400m/分钟。
当然,若不是工业上而是实验室内,以纱卷的卷重量不到0.5kg进行卷取时,卷取时上述的各种问题不会表现出来。这种卷取也可以采用4000~7000m/分钟的卷取速度。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除采用如图3所示的喷丝头以外,也可以采用已知的具有2轴挤出机的复合纺丝用设备。
图3是适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喷丝头的示意图。在图3中,(a)为分配板,(b)为喷丝头。两种聚酯成分A、B分别由分配板(a)供给到喷丝头(b)。
在喷丝头(b)中,两者合并后,通过与垂直方向成θ度的有倾斜的吐出孔进行吐出。吐出孔的孔径以D表示,孔长以L表示。
在本发明中,该吐出孔径D与孔长L之比(L/D)优选为2或以上。当吐出孔径D与孔长L之比(L/D)为2或以上时,成分或者固有粘度不同的2种聚酯合并后,从吐出孔吐出时不会因聚酯的熔融粘度差而起波动,因而两种成分结合状态稳定,可以获得染色均匀的复合纤维。虽然吐出孔径与孔长之比优选较大的,但从孔制造的容易程度出发,优选为2~8,更优选为2.5~5。
本发明中所用的喷丝头的吐出孔优选与垂直方向成θ=10~60度的有倾斜的。吐出孔与垂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是指图3中的θ(度)。当吐出孔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时,在吐出成分或固有粘度不同的2种聚酯时,可以避免由熔融粘度差所引起的丝弯曲,因此是重要的条件。当吐出孔不倾斜时,例如在将两种PTT相混合的情况下,两者固有粘度差越大,吐出后丝线越会立即向固有粘度大的方向弯曲,产生所谓的弯曲现象,使稳定地纺丝变得困难。
在图3中,优选把固有粘度高的PTT聚酯从A一侧供给,把固有粘度低的另一种聚酯或PTT聚酯从B一侧供给而进行吐出。例如在PTT之间,当固有粘度差为约0.1或以上时,为了避免弯曲、达到稳定纺丝的目的,优选吐出孔与垂直方向成至少10度或以上的倾斜。当固有粘度差更大时,优选使倾斜角度更大。但是,当倾斜角度超过60度时,吐出部就成为椭圆形,使稳定地纺丝变得困难。而且,同时还使孔的制造本身也变得困难。倾斜角度优选为15~45度,更优选为20~35度。
在本发明中,当吐出孔的孔径与孔长的比为2或以上的组合时,这种倾斜角度能够发挥更有效的效果,将倾斜角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往往可以获得吐出的稳定效果。
图4表示本发明制造方法中所采用的复合纺丝设备之一例的示意图。
首先,将其中一种成分PTT颗粒在干燥器1中干燥至水份含量到达20ppm或以下,然后供给到温度设定在250~280℃的挤出机2中进行熔融。同样地,将另一种成分在干燥器3中进行干燥,供给到挤出机4中进行熔融。熔融的两种成分分别经弯头5和6输送至温度设定为250至285℃的纺丝头7中,分别通过齿轮泵进行计量。然后,使两种成分于装在喷丝组件8上的具有多孔的喷丝头9中进行合并,粘合为并列型后,作为多丝纤维10挤压到纺丝仓中。挤出机和纺丝头的温度根据两种成分(PTT颗粒等)的固有粘度和形状在上述范围内选择为最佳温度。
挤压到纺丝仓中的PTT多丝纤维10经过长为50~300mm的非吹风区11后,通过冷却风冷却至室温进行固化,由抛光剂供给装置13给予抛光剂。然后,通过以预定速度旋转的接受导丝辊兼拉伸辊14(图4中为第一加热辊)进行收卷,不是一次性卷取,而是接着在导丝辊14与第二加热辊15之间进行连续的拉伸后,在第三加热辊16上进行拉紧热处理,然后通过卷取机卷取成规定纤度的复合纤维纱卷17。
作为上述抛光剂,优选采用含水乳液型抛光剂。含水乳液的浓度优选采用10wt%或以上的,更优选15~30wt%的。
优选的是,把供给抛光剂的装置13(兼备集丝装置的功能)设置在喷丝头以下0.5~1.5m处,对多丝纤维进行收束,以降低第一加热辊起动的张力。
第一加热辊14起动的张力优选为0.01~0.30cN/dtex。若第一加热辊起动的张力落在该范围,则可以进行稳定的拉伸,使PTT类复合纤维染色均匀。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第一加热辊14之前或之后,设置交织付与装置18,进行交织。作为交织付与装置18,可以采用已知的交织喷咀。付与交织时的气压,优选为0.05~0.9MPa。当落在该范围时,复合纤维的交织度可达2~50个/m的范围,使纱卷具有良好的解舒性。并且,当气压超过0.9MPa时,可以进一步增大交织数。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至少采用3个加热辊。例如在图4中,在第一加热辊之前也可以设置1对预拉伸辊。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第一加热辊14与第二加热辊14之间进行拉伸。拉伸可以通过使第一加热辊14与第二加热辊15的角速度不同来进行。拉伸倍率优选为1~2倍,更优选为1.2~2倍。当拉伸倍率落在该范围时,所得的PTT类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易染性。
拉伸应力优选为0.1~0.5cN/dtex,更优选为0.3~0.5cN/dtex。拉伸应力是指第一加热辊14与第二加热辊15之间纤维的每单位纤度(dtex)的张力,其可以通过选择第一加热辊14的温度和拉伸倍率来进行调节。当拉伸张力落在上述范围时,PTT类复合纤维的强度可达到约2cN/dtex或以上,可得到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织物,并且,致断伸长度达到25%或以上,在工业上可以进行稳定的生产。此外,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降到0.24cN/dtex或以下。
在拉伸时,优选将第一加热辊的温度加热至50℃或以上90℃或以下,更优选加热至55℃或以上70℃或以下。
对被拉伸的复合纤维在第二加热辊15和第三加热辊之间进行必要的热处理。第二加热辊的温度,优选采用80~160℃,更优选100~140℃。
第二加热辊15与第三加热辊16之间热处理时的张力,优选为0.02~0.5cN/dtex,更优选为0.12~0.44cN/dtex,进一步优选为0.12~0.35cN/dtex。当热处理张力落在上述范围时,热收缩应力值可降到0.24cN/dtex或以下,可以稳定地卷取纱卷,并获得良好的假捻加工性,而且,弹性伸长率(CE3.5)可达到2%或以上,从而获得足够的拉伸性。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第二加热辊15与第三加热辊16之间的松弛率,优选为+10~-10%,更优选为+2~-10%,更优选为0~-6%。其中松弛率(%)定义如下。
松弛率={[(第二加热辊的角速度)-(第三加热辊的角速度)]/(第二加热辊的角速度)}×100
当松弛率落在上述范围时,加在第二加热辊15与第三加热辊16之间的复合纤维上的应力不会超过致断强度,因此不会导致断丝,从而可以在工业上稳定地制造复合纤维。并且,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下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得的弹性伸长率可达到2%或以上,可以得到具有足够拉伸性的织物。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第三加热辊16的温度,优选为50~200℃,更优选为90~200℃,进一步优选为120℃~160℃。当第三加热辊16的温度达到50℃或以上时,第三加热辊16上的热定形,即松弛处理的效果十分好,从而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可降到0.24cN/dtex或以下,不会导致纱卷的紧缩,并且,干热收缩应力开始出现的温度达到50℃或以上,可获得良好的假捻加工性,基本不会导致染色不均。当第三加热辊的温度为200℃或以下时,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开始出现的温度为80℃或以下,可获得拉伸性良好的编织物。另外,当第三加热辊的温度过高时,由于PTT的熔点为约230℃,在加热辊上复合纤维部分融化导致断丝,使工业上稳定地制造复合纤维变得困难,而当温度为200℃或以下时,由于不会断丝,在工业上可以稳定地制造复合纤维。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将第三加热辊16上的PTT类复合纤维加热到上述温度范围,可以获得提高纱卷质量的效果,即能够避免跳花,提高纱卷在卷取时切换的成功率。当用卷取机卷取PTT类复合纤维时,产生相当大的对应于斜纹角的张力波动,这种张力波动会导致在纱卷的侧面发生跳花。纱卷的跳花导致从纱卷上解舒PTT类复合纤维时解舒张力的异常,使得在进行高速假捻加工时发生断丝。
卷取时的张力波动周期,可以通过下式容易地求出。
张力波动周期(HZ)=(v/60×tanθ)/H
H:卷取机的横向行程(m)
v:卷取速度(m/min)
θ:斜纹角度(度)
例如,当H=0.085(m),v=3000(m/min),θ=7.0(度)时,张力波动周期为72(HZ)。
本发明者们证实,承受来自外部的应力的复合纤维的松弛行为,可以通过测定动态粘弹性来进行推导。即,在与张力波动周期相接近的频率下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可以获得损耗正切。若在最后的轧辊与卷取机之间,将复合纤维加热至该损耗正切的峰值温度附近以上的温度,将会降低张力波动的幅度,结果发现,纱卷的跳花也会减少。这种现象在其它合成纤维中也可以见到,在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中,由于为了抑制纱卷紧缩,卷取张力优选降低至0.02~0.1cN/dtex,因此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跳花的效果。
此外,若将复合纤维加热至上述损耗正切的峰值温度附近以上的温度,在降低张力波动幅度的同时,在纱卷自动切换的瞬间,即纤维从满卷切换到空卷的瞬间,张力波动也缓和下来,因此获得了提高纱卷在卷取时的切换成功率的效果。例如,PTT/PTT的重量比为50/50的复合纤维的损耗正切的峰值温度为90℃。因此,PTT类复合纤维在第三加热辊上加热不到50℃时,将会降低避免跳花的效果和切换的成功率。
在本发明中,各个加热辊的表面粗糙度优选缎光加工成镜面~8S的。特别是,第一加热辊优选为0.8S或以下的镜面辊。从避免断丝和卷取时跳花、进一步提高切换成功率的角度出发,第二加热辊和第三加热辊的表面粗糙度,与镜面相比,更优选为0.8~8S的缎光加工面。
此外,根据需要,每个加热辊也可以是从辊的入口至出口,直径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的圆锥形辊。特别是当第一加热辊为直径逐渐增大的圆锥形辊时,能够提高改善PTT类复合纤维染色均匀性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为了改善PTT类复合纤维从纱卷上的解舒性,在纱卷的卷取开始至结束期间,根据纱卷的直径,优选使斜纹角度在3~10度范围内变化而进行卷取,更优选在4度~9度范围内变化。斜纹角度可以通过调节卷取速度和横向速度而进行设定。当斜纹角度落在上方范围时,可以进行正常的卷取而不会导致纱卷的塌陷,并且,通过控制拉伸丝的干热收缩应力和卷取时的冷却,就可以抑制纱卷的边缘突起。
在本发明中,优选中间层的斜纹角度比内层的斜纹角度大。此处,纱卷的内层是指自线轴起纱卷厚度为约10mm以内的积层部分。卷取时斜纹角度随纱卷的直径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卷取方式的优选例子有:在卷取开始时,即在纱卷的内层,减小斜纹角度,在纱卷的直径增大的同时,缓慢增大斜纹角度,到纱卷的中层时,使斜纹角度达到最大,然后在达到外层时再减小斜纹角度。这样,根据纱卷的直径,改变斜纹角度而进行卷取,使纱卷中间鼓起或边缘突起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小。
对采用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获得假捻加工纱的假捻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列举销式(ピンタィプ)、摩擦式、夹带式(ニップベルトタィプ)和空气假捻式(ェァ一仮撚タィプ)等方法。加热器可以使用接触式或者非接触式加热器中的中的任意一种。
对于假捻数(T1),通过下式计算的假捻数的系数K1的值优选为21000~33000,更优选为25000~32000。当假捻数的系数落在上述范围时,可以获得具有优良卷曲性和拉伸性的加工纱,且在假捻加工时很少有断丝。
T1(T/m)=K1/[原丝的纤度(dtex)]1/2
对根据本发明而得到的PTT类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采用如此得到的假捻加工纱,可以获得没有染色条纹和凹陷等缺点的高质量的、具有柔软感的编织物。而且,这种假捻加工纱通过在施加负荷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能够实现高卷曲的显现,由于具有这种特性,该假捻数适用于布帛的约束力高的织物的用途。
将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所得PTT类假捻加工纱,经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长恢复速度可以达到20~40m/秒的极大恢复速度,可以与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的30~50m/秒相媲美。由于这些特性,当用于制作服装时,可以得到具有优越拉伸性和极快拉伸恢复性,即优越的身体运动适应性的编织物。
采用本发明所得到的PTT假捻加工纱的织物,穿着时压力感很小,因此即使长时间穿着,也不易感觉到劳累。而且,由于对身体运动适应性好,当用于制作裤子(长裤)和裙子等时,具有在膝窝和臀围这些部位也难以产生褶痕的优点。因此,非常适用于制作裤子和裙子、制服等。
当用于织物时,可以适用于以经编、纬编为代表的多种织物。具体地说,非常适用于运动衫、泳衣、长袜等。在这些制品中,皮肤感觉到的运动适应性可以与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相媲美,这一点成为其一大特征。
当由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得到的假捻加工纱用于编织物时,可以以无捻的状态直接使用,或者为了提高收束性,也可以进行交织或者搓捻。
当进行搓捻时,优选可以与假捻方向相同或者不同的方向进行搓捻。此时,搓捻系数优选为5000或以下。搓捻系数由下式表示。
搓捻数T(次数/m)=k/[假捻加工纱的纤度(dtex)]1/2
由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得到的假捻加工纱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纤维复合使用也可以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当复合时,可以以长纤维直接使用,或者也可以制成短纤维使用。作为所复合的其它纤维,可以选自例如其它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丙烯酸系纤维、铜铵纤维、人造丝纤维、乙酸纤维和聚氨酯弹性纤维等化学合成纤维;棉、麻、丝和羊毛等天然纤维,但也不限于这些纤维。此外,所复合的其它纤维可以为长纤维,也可以为短纤维。
此外,对于将假捻加工纱与其它纤维进行混纤复合,制造混纤复合纱时,可以采取以下各种混纤方法进行制造:将假捻加工纱与其它纤维进行交织混纤,交织混纤后进行拉伸假捻;仅将两种纤维的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假捻后进行交织混纤;将两种纤维分别进行假捻后进行交织混纤;将两种纤维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塔斯纶(タスラン)加工后再进行交织混纤;在进行交织混纤后再进行塔斯纶加工、塔斯纶混纤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混纤复合纱,优选交织的交织数为10个/m或以上,更优选为15~50个/m。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也可以不进行假捻,直接供给编织物。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纤维进行混纤复合来使用。不进行假捻而用于编织物的优点为可以获得优良的易染性。而且,可以直接进行针织或机织,制造布帛,可以获得没有绉纱和不均染色的高质量编织物。
作为织物的纹理,可以使用以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以及由这些组织衍生的各种变化的组织。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可以用于经编、纬编、经纬编的织物中的任意一种。这些织物的伸长度至少为10%,优选为20%或以上,更优选为25%或以上。当伸长度为20%或以上时,当用作为运动服布料等时,能够适应局部的瞬时运动位移,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织物的恢复率,优选为80~100%,更优选为85~100%。
此外,织物伸长时伸长应力较小也是本发明PTT类复合纤维的特征。例如,优选当伸长度为20%时,应力为15cN/cm或以下,因为此时穿着时穿着压力感很小。更优选当伸长度为20%,应力为50~100cN/cm。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干热收缩应力曲线之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动态粘弹性测定所得损耗正切的曲线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对本发明的复合纤维进行纺丝时所采用的喷丝头之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制造本发明复合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之一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方式
以下,通过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其中,测定方法、评价方法等所述如下:
(1)固有粘度
固有粘度[η]为根据下式定义所求得的值。
[η]=lim(ηr-1)/C
C→0
式中,ηr是用纯度为98%以上的邻氯苯酚溶剂溶解的PTT聚合物稀释溶液的在35℃时的粘度除以同温度下测定的上述溶剂的粘度所得的相对粘度值。C为以g/100ml表示的聚合物的浓度。
(2)显现卷曲的弹性伸长率(Vc)
用周长1.125m的纱框测长器对丝绞制10次,将该绞丝置于JIS-L-1013所规定的恒温恒湿箱内,在不加负荷的情况下静置一昼夜。随后,向该绞丝施加以下所示的负荷后,测定该绞丝的长度,由下式测定显现的卷曲弹性伸长率(Vc)。
弹性伸长率(%)=[(L2-L1)/L1]×100
L1为施加1×10-3cN/dtex负荷时绞丝的长度。
L2为施加0.18cN/dtex负荷时绞丝的长度。
(3)致断强度、致断伸长度、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的差
按照JIS-L-1013进行了测定。
对于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的差,在纱长度方向上进行10次伸长-应力测定,测定伸长度为10%时的应力(cN)。读取测定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两者之差除以纤度(dtex),作为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的差(cN/dtex)。
(4)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
采用热应力测定装置(KE-2:カネボゥェンジニァリング社制)进行了测定。将纤维切成长约为20cm的长度,将其两端打结,形成环,装载在测定器上。在初始负荷为0.05cN/dtex、升温速度为10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绘出热应力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干热收缩应力在高温区绘出了山形的曲线。读取该峰值(cN),将由下式计算得到的值作为极值应力值(cN/dtex)。
极值应力值={[读取的峰值(cN)]/[纤度(dtex)×2]}-初始负荷(cN/dtex)
(5)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用周长1.125m的纱框测长器对丝绞制10次,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的状态下,沸水处理30分钟。随后,在施加同样负荷的情况下在180℃、干燥条件下干热处理15分钟。干热处理后,在JIS-L-1013所规定的恒温恒湿箱中静置一昼夜。然后,在对绞丝施加以下所示的负荷下测定绞丝的长度,通过下式求出弹性伸长率。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L2-L1)/L1]×100
L1为施加1×10-3cN/dtex负荷时绞丝的长度。
L2为施加0.18cN/dtex负荷时绞丝的长度。
(6)易染性
作为易染性的评价,通过染料的上染率进行测定。
将PTT类复合纤维或其假捻加工纱通过单进料器进行针织,采用含2g/l司库娄录(スコァロ一ル )400的热水于70℃下进行20分钟的精练处理,在旋转容器中进行干燥。然后,采用拉幅机于180℃下进行30秒钟的热定形,将定形品作为评价用样品。
对于染料的上染率,将样品从40℃升温至100℃后,进一步在该温度下维持1小时后对染料上染率进行评价。采用卡耶隆(カャロン)聚酯蓝3RSF(日本化药(株)制)染料,在6%omf、浴比为1∶50的条件下进行染色。采用0.5g/l的分散剂尼卡桑叟卢特(ニッカサンソルト)7000(日华化学(株)制),加入0.25ml/l的醋酸和1g/l的醋酸钠,调至pH 5。
通过分光光度计求出染料原液的吸光度A、染色后染液的吸光度a,由下式求出染料的上染率。其中吸光度为在该染料最大吸收波长580nm处测得的值。
染料上染率(%)=[(A-a)/A]×100
在该测定中,如染料上染率为80%或以上,可以评价为具有良好的易染性。
(7)施加3.5×10-3cN/dtex负荷时假捻加工纱的弹性伸长率
用周长1.125m的纱框测长器对假捻加工纱制绞10次,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的状态下,沸水处理30分钟。随后,在施加同样负荷的情况下在180℃、干燥的条件下干热处理15分钟。干热处理后,在JIS-L-1013所规定的恒温恒湿箱中静置一昼夜。然后,在对绞丝施加以下所示的负荷下测定绞丝的长度,通过下式求出弹性伸长率。
3.5×10-3cN/dtex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L4-L3)/L3]×100
L3为施加1×10-3cN/dtex负荷时绞丝的长度。
L4为施加0.18cN/dtex负荷时绞丝的长度。
(8)假捻加工纱的拉伸恢复速度
用周长1.125m的纱框测长器取对假捻加工纱制绞10次,在不施加负荷的条件下于沸水中处理30分钟。将处理后的假捻加工纱在无负荷的条件下静置一昼夜,作为样品。对样品假捻加工纱,按照JIS-L-1013的标准进行以下的测定。
采用张力试验仪,将假捻加工纱拉伸至应力为0.15cN/dtex的状态后不再拉长,维持3分钟,然后在下部的夹持点的正上方用剪刀剪断。剪断后的假捻加工纱的收缩速度通过采用高速摄像机(分辨力1/1000秒)进行摄像的方法求得。将毫米刻度尺平行地固定在距假捻加工纱10mm的位置,将摄像机聚焦在剪断的假捻加工纱的剪断末端,以拍摄该剪断末端恢复的过程。重放高速摄像机,以读取假捻加工纱剪断末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mm/毫秒),求出恢复速度(m/秒)。
(9)纺丝稳定性
采用每个纺锤装有8条纱线喷丝孔的熔融纺丝-连续拉伸机,对每个实施例进行2天的熔融纺丝-连续拉伸。纺丝稳定性通过在此期间断丝的发生次数、所得复合纤维纱卷中起毛的发生频率(发生起毛纱卷的个数比率),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断丝0次,发生起毛纱卷的个数比率为5%或以下
○:断丝2次以内,发生起毛纱卷的个数比率不足10%
×:断丝3次或以上,发生起毛纱卷的个数比率为10%或以上
(10)假捻加工的稳定性
按照以下条件进行了假捻加工。
假捻加工机:33H假捻机(村田机械制作所(株)制)
使用了96纺锤/台
假捻条件:丝速度:500m/分钟
假捻数:3230T/m
拉伸比率:设定加工纱的伸长度约为40%
第一进料比率:-1%
第一加热器温度:170℃
假捻加工稳定性评价按照以下基准进行。
◎:假捻加工纱断丝根数不足10次/天·台
○:假捻加工纱断丝根数为20~10次/天·台
×:假捻加工纱断丝根数超过20次/天·台
(11)染色质量
将PTT类复合纤维或其假捻加工纱进行单进料器编织,精练,染色,按照以下基准对质量进行评价:
◎:无染色不均等缺陷,非常好
○:无染色不均等缺陷,良好
×:存在染色不均,不好。
(12)织物的拉伸率与恢复率
按照以下方法制得布帛。
采用84dtex/24f的PTT单一纤维(“ソロテツクス”:旭化成株式会社制)的无捻上浆丝作为经丝,采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或比较例中制得的PTT类复合纤维或假捻加工纱作为纬丝,制成平纹织物(经密度:97根/2.54cm,纬密度:88根/2.54cm)。
织布机采用喷水织布机ZW-303(津田驹工业社制),以450转/分钟的织造速度进行。
将所得坯绸在平洗机中于95℃下进行松弛、精练,并在喷射染色机中于120℃下进行染色。然后,在170℃下进行抛光、拉幅、热定形的一系列处理。抛光后织物的经纬密度为:经密度为160根/2.54cm,纬密度为93根/2.54cm。
采用所得的布帛,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拉伸率和恢复率的评价。
采用岛津制作所(株)制的拉伸试验机,夹钳宽度为2cm,夹钳间隔为10cm,拉伸速度为10cm/分钟,沿纬度方向进行拉伸,以应力为2.94N/cm时的伸长(%)作为拉伸率。然后,再以相同的速度收缩至夹钳间隔为10cm,再次绘制应力-变形曲线,以再次出现应力时的伸长度为残留伸长度(A)。按照下式求出恢复率。
恢复率(%)=[(10-A)/10]×100
(13)综合评价
◎:纺丝稳定性、假捻加工稳定性、加工丝质量均非常好
○:纺丝稳定性、假捻加工稳定性、加工丝质量均良好
×:纺丝稳定性、假捻稳定性、加工丝质量中有的不好
[实施例1~4,比较例1]
在本实施例中,对适用于高速假捻加工的PTT类复合纤维相关的两种成分的固有粘度差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表1中所示,采用含有0.4wt%氧化钛、0.9wt%环状二聚体的高固有粘度的PTT作为其中一种成分,采用含有0.4wt%氧化钛、1.8wt%环状二聚体的低固有粘度的PTT作为另一种成分,将各自的颗粒供给如图4所示的复合纺纱机,制造84dtex/24根丝的PTT类复合纤维的、卷重为6kg的纱卷。
纺丝条件如下:
(纺丝条件)
颗粒干燥的温度和所达到的含水量:110℃,15ppm
挤出机的温度:A轴为255℃,B轴为250℃
纺丝头温度:265℃
喷丝头孔径:0.50mmΦ
孔长:1.25mm
L/D:2.5
孔的倾斜角度:35度
冷却风条件:22℃,相对湿度90%,速度0.5m/秒
不吹风区域:225mm
抛光剂:以聚醚酯为主要成分的含水乳液抛光剂(浓度:10wt%)
喷丝头至抛光剂喷咀的距离:90cm
纺丝张力:0.08cN/dtex
(卷取条件)
第一加热辊:55℃,速度2000m/分钟
第二加热辊:120℃,速度倍数设定为使致断伸长度为50%
第三加热辊:60℃
卷取机:AW-909(帝人制机(株)制)
筒管轴和接触罗拉的两轴均为自我驱动
第三加热辊与卷取间的松弛率:0%
卷取速度:均以2500~3000m/分钟进行
卷取斜纹角:卷厚0mm~5mm:4.4度
卷厚5mm~70mm:9.2度
卷厚70mm~110mm:6.4度
卷取张力:0.05cN/dtex
卷取时的纱卷温度:25℃
测定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由表1清楚地看出,若两种成分之间的固有粘度差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假捻加工后的加工纱表现出良好的拉伸性和拉伸恢复性。
[实施例5~7、比较例2和3]
在本实施例中,对适用于假捻加工的复合纤维相关的致断伸长度和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2所示的固有粘度的组合中,如表2所示,使第一加热辊与第二加热辊之间的速度比即拉伸倍率进行改变,制得复合纤维。
所得复合纤维和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列于表2中。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复合纤维的致断伸长度和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时,则表现出良好的纺丝稳定性和假捻加工稳定性。与此相对,如比较例2和3所示,当致断伸长度落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外时,假捻加工时发生断丝,工业生产很困难。
[实施例8~11,比较例4]
在本实施例中,对适用于不进行假捻加工的编织物的PTT类复合纤维相关的固有粘度差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表3中所示,采用含有0.4wt%氧化钛、0.9wt%环状二聚体的高固有粘度的PTT作为其中一种成分,采用含有0.4wt%氧化钛、2.4wt%环状二聚体的低固有粘度的PTT作为另一种成分,将各自的颗粒供给图4所示的复合纺纱机,制造56dtex/24根丝的PTT类复合纤维的、纱卷重为6kg的纱卷。其中,在比较例4中,不进行复合纺丝,采用单一成分进行纺丝。
纺丝条件如下:
(纺丝条件)
颗粒干燥的温度和所达到的含水量:110℃,15ppm
挤出机的温度:A轴为250℃,B轴为250℃
纺丝头温度:265℃
喷丝头孔径:0.50mmΦ
孔长:1.25mm
L/D:2.5
孔的倾斜角度:35度
冷却风条件:22℃,相对湿度90%,速度0.5m/秒
不吹风区域:125mm
抛光剂:由55wt%脂肪酸酯、10wt%聚醚、30wt%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5wt%抗静电剂组成的含水乳液抛光剂(浓度:10wt%)
喷丝头至抛光剂喷咀的距离:90cm
纺丝张力:0.07cN/dtex
(卷取条件)
第一加热辊:55℃,速度2500m/分钟
表面粗糙度:0.2S镜面
入口至出口的锥度比:3%逐渐增大
第二加热辊:120℃,速度设定为致断伸长度为40%的倍数
第三加热辊:150℃
卷取机:AW-909(帝人制机(株)制)
筒管轴和接触罗拉的两轴均为自我驱动
卷取速度:均以2500~3000m/分钟进行
卷取斜纹角:卷厚0mm~5mm:4.4度
卷厚5mm~70mm:9.2度
卷厚70mm~110mm:6.4度
卷取张力:0.05cN/dtex
卷取时的纱卷温度:25℃
测定和评价结果列于表3。由表3清楚地看出,若两种成分之间的固有粘度差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织物表现出良好的拉伸性和拉伸恢复性。
[实施例12~15,比较例5和6]
在本发明中,对适用于不进行假捻加工的编织物的PTT类复合纤维相关的致断伸长度和显现的卷曲弹性伸长率、以及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9所示的固有粘度的组合中,如表4所示,使第一加热辊与第二加热辊之间的速度比即拉伸倍率进行改变,制得复合纤维。
所得复合纤维和织物的物理性质列于表4中。从表4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复合纤维的致断伸长度和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以及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时,则表现出良好的纺丝稳定性和织物质量。
与此相对,如比较例5所示,当致断伸长度落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外时,纺丝时发生断丝,工业生产很困难。
[实施例16~20,比较例7]
在本实施例中,对适用于不进行假捻加工的编织物的PTT类复合纤维相关的干热收缩应力的效果进行说明。
除了使第二加热辊与第三加热辊之间的热处理张力或者第三加热辊的温度,如表5所示,进行改变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操作,制得PTT类复合纤维。
所得复合纤维以及织物的物理性质列于表5中,从表5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和致断伸长度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时,具有良好的纺丝性和织物质量。
[实施例21~23,比较例8]
在本实施例中,对制造复合纤维所采用的聚酯种类的效果进行说明。
除了所选取的两种聚合物的组合如表6所示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进行操作,制得复合纤维。
所得复合纤维和织物的物理性质列于表6中。从表6可以清楚地看出,至少其中一种成分采用PTT的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织物质量、拉伸性和拉伸恢复性。与此相对,由于比较例8中不含PTT,拉伸性较差。
[实施例24~26,比较例9和10]
在本实施例中,对纺丝速度的效果进行说明。
固有粘度的组合如实施例9所示,使第一加热辊的速度,即纺丝速度如表所示进行改变,制得复合纤维。
所得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列于表7。从表7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纺丝速度落在本发明范围内时,加工丝和染色质量良好。而由于比较例9、10纺丝速度落在本发明范围以外,加工丝和染色质量不好,纺丝稳定性较差。
表1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高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0.95     1.26     1.26     1.26     1.26
低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0.92     1.02     0.92     0.82     0.65
粘度差                      dl/g     0.03     0.24     0.34     0.44     0.61
(卷取条件)
纺丝速度                  m/分钟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卷取速度                  m/分钟     2250     2580     2580     2580     2580
纺丝稳定性     ◎     ◎     ◎     ◎     ○
(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
致断强度                 cN/dtex     2.8     2.7     2.1     2.4     2.1
致断伸长度                    %     105     52     53     51     50
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差   cN/dtex     0.40     0.25     0.23     0.24     0.26
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   cN/dtex     0.15     0.12     0.10     0.09     0.08
干热收缩开始出现的温度        ℃     57     58     59     60     60
显现卷曲的弹性伸长率Vc        %     0     7     8     9     16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     0     2     3     4     5
交织数     20     8     5     4     3
损耗正切的Tmax                ℃     103     92     92     92     92
损耗正切的Tmax的半值宽度      ℃     33     33     34     34     35
染料上染率                    %     65     85     85     85     84
染色质量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4     11     12     13     15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60     82     89     91     91
假捻加工稳定性     ◎     ◎     ◎     ◎     ◎
(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
施重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       %     13     61     89     94     104
拉伸恢复速度                m/秒     14     20     28     29     31
染料上染率                    %     65     81     85     82     83
染色质量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10     25     30     35     42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61     88     92     94     93
综合评价     ×     ◎     ◎     ◎     ○
表2
    比较例2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比较例3
高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1.26     1.26     1.26     1.26     1.26
低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0.92     0.92     0.92     0.92     0.92
粘度差                     dl/g     0.34     0.34     0.34     0.34     0.34
(卷取条件)
纺丝速度                  m/分钟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卷取速度                  m/分钟     2100     2260     2580     2900     4100
拉伸倍率     1.01     1.13     1.31     1.50     2.13
松弛率                        %     -5.0     -1.3     -0.4     0.0     0.0
纺丝稳定性     ○     ◎     ◎     ◎     ×
(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
致断强度                 cN/dtex     1.5     1.6     1.8     2.0     3.5
致断伸长度                    %     120     79     59     46     21
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差   cN/dtex     0.33     0.25     0.18     0.25     0.41
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   cN/dtex     0.01     0.05     0.08     0.16     0.3
干热收缩开始出现的温度        ℃     -     80     75     65     45
显现卷曲的弹性伸长率Vc        %     0     2     3     9     28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     0     2     2     5     28
交织数     4     5     5     5     2
损耗正切的Tmax                ℃     89     90     91     92     100
损耗正切的Tmax的半值宽度      ℃     40     36     35     34     34
染料上染率                    %     88     88     85     84     81
染色质量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     -     4     11     30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     -     80     83     90
假捻加工稳定性 ×   ×(末端断丝)
(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
施重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        %     66     67     82     85   不能采用
拉伸恢复速度                m/秒     10     26     28     29
染料上染率                    %     -     84     85     85
染色质量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     40     41     43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     90     91     90
综合评价     ×     ◎     ◎     ◎     ×
表3
    比较例4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高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0.93     1.27     1.26     1.26     1.26
低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     PTT     PTT     PTT     PTT
[η]      dl/g     -     1.02     0.92     0.81     0.64
粘度差                      dl/g     -     0.25     0.34     0.45     0.62
(卷取条件)
纺丝速度                  m/分钟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卷取速度                  m/分钟     2870     2870     2870     2870     2870
拉伸倍率     1.51     1.51     1.51     1.51     1.51
拉伸应力                 cN/dtex     0.35     0.35     0.35     0.35     0.35
2GD~3GD间热处理张力     cN/dtex     0.35     0.35     0.35     0.35     0.35
3GD温度                       ℃     150     150     150     150     150
松弛率                        %     0.7     0.7     0.7     0.7     0.7
纺丝稳定性     ◎     ◎     ◎     ◎     ○
(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
致断强度                 cN/dtex     2.9     2.6     2.3     2.2     2.0
致断伸长度                    %     37     38     38     37     38
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差   cN/dtex     0.40     0.25     0.25     0.23     0.20
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   cN/dtex     0.15     0.13     0.12     0.10     0.08
干热收缩开始出现的温度        ℃     55     58     58     60     62
显现卷曲的弹性伸长率Vc        %     0     4     6     9     13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     1     11     15     20     25
交织数     23     24     25     25     25
损耗正切的Tmax                ℃     102     95     92     91     91
损耗正切的Tmax的半值宽度      ℃     34     35     35     35     34
染料上染率                    %     60     82     85     86     87
染色质量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3     10     16     23     28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60     85     85     90     90
假捻加工稳定性     ◎     ◎     ◎     ◎     ○
(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
施重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        %     13     65     103     105     108
拉伸恢复速度                m/秒     14     25     31     33     34
染料上染率                    %     65     82     84     83     84
染色质量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5     20     22     28     30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62     88     89     93     93
综合评价     ×     ◎     ◎     ◎     ○
表4
    比较例5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比较例6
高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低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0.92     0.92     0.92     0.92     0.92     0.92
粘度差                      dl/g     0.34     0.34     0.34     0.34     0.34     0.34
(卷取条件)
纺丝速度                  m/分钟     1000     2600     2000     2000     2000     2000
卷取速度                  m/分钟     1500     2930     2500     3000     3350     4150
拉伸倍率     1.32     1.13     1.31     1.6     1.75     2.15
拉伸应力                 cN/dtex     0.2     0.25     0.3     0.45     0.2     0.2
2GD~3GD间热处理张力     cN/dtex     0.06     0.09     0.11     0.35     0.06     0.06
3GD温度                       ℃     60     60     150     150     60     60
松弛率                        %     -11.9     -1.0     1.1     1.3     0     0.0
纺丝稳定性     ×(掉丝)     ◎     ◎     ◎     ○     ×
(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
致断强度                 cN/dtex     1.5     1.8     2.1     2.5     2.7     3.5
致断伸长度                    %     120     79     50     33     29     23
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差   cN/dtex     0.40     0.30     0.25     0.26     0.25     0.43
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   cN/dtex     0.01     0.05     0.08     0.15     0.22     0.30
干热收缩开始出现的温度        ℃     81     70     68     52     51     40
显现卷曲弹性伸长率Vc          %     0     2     3     5     10     28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     0     2     7     13     15     28
交织数     60     20     40     20     25     10
损耗正切的Tmax                ℃     89     90     91     92     95     98
损耗正切的Tmax的半值宽度      ℃     35     36     34     34     35     36
染料上染率                    %     90     88     86     84     85     82
染色质量     ×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4     8     12     23     28     29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76     80     85     91     92     90
假捻加工稳定性     ×     ◎     ◎     ◎     ◎   ×(起毛)
(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
施重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        %     66     85     98     101     103     -
拉伸恢复速度                m/秒     24     28     29     30     31     -
染料上染率                    %     78     82     83     84     83     -
染色质量     ×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6     28     29     30     31     -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77     84     89     92     93     -
综合评价     ×     ○     ◎     ◎     ○     ×
表5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实施例18     实施例19     实施例20     比较例7
高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低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0.92     0.92     0.92     0.92     0.92     0.92
粘度差                       dl/g     0.34     0.34     0.34     0.34     0.34     0.34
(卷取条件)
纺丝速度                    m/分钟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卷取速度                    m/分钟     2870     2820     2870     2870     2810     2820
拉伸倍率     1.51     1.51     1.51     1.51     1.51     1.41
拉伸应力                   cN/dtex     0.35     0.35     0.35     0.35     0.35     0.35
2GD~3GD间热处理张力       cN/dtex     0.12     0.47     0.44     0.25     0.03     0.50
3GD温度                         ℃ 150 150 90     200     150     30℃(室温)
松弛率                          %     1.6     -9.1     0.7     0.7     9.0     0.0
纺丝稳定性     ○     ◎     ×(卷紧缩)
(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
致断强度                   cN/dtex     2.3     2.4     2.4     2.3     2.3     2.4
致断伸长度                      %     38     37     38     37     39     37
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差     cN/dtex     0.24     0.23     0.25     0.23     0.25     0.35
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     cN/dtex     0.10     0.24     0.20     0.09     0.05     0.30
干热收缩开始出现的温度          ℃     59     52     55     59     70     45
显现卷曲的弹性伸长率Vc          %     4     6     8     8     2     29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     11     13     14     9     5     15
交织数     10     20     28     11     10     12
损耗正切的Tmax                  ℃     92     92     93     92     92     92
损耗正切的Tmax的半值宽度        ℃     35     34     35     34     34     35
染料上染率                      %     84     85     85     84     84     83
染色质量     ◎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13     16     16     16     7  卷量不足不能测定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85     85     85     85     80
假捻加工稳定性     ◎     ◎     ◎     ◎     ◎     ◎
(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
施重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          %     100     104     105     102     90     -
拉伸恢复速度                  m/秒     26     29     29     27     22     -
染料上染率                      %     84     85     84     84     84     -
染色质量     ◎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14     17     18     18     8     -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89     89     88     88     89     -
综合评价     ◎     ○     ◎     ○     ○     ×
表6
实施例21 实施例22 实施例23 比较例8
高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ET
[η]     dl/g     1.26     1.26     1.02     0.65
低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BT     PET     PET     PET
[η]     dl/g     1.0     0.5     0.5     0.5
粘度差                      dl/g     0.26     0.76     0.52     0.15
纺丝稳定性     ◎     ◎     ◎     ◎
(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
致断强度                 cN/dtex     2.4     3.2     3.4     4.1
致断伸长度                    %     41     41     40     28
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差   cN/dtex     0.23     0.25     0.28     0.33
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   cN/dtex     0.09     0.10     0.10     0.26
干热收缩开始出现的温度        ℃     59     58     58     57
显现卷曲的弹性伸长率Vc        %     6     4     5     0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     15     12     13     4
交织数     20     20     21     23
损耗正切的Tmax                ℃     95     133     135     130
损耗正切的Tmax的半值宽度      ℃     35     40     43     23
染料上染率                    %     84     82     82     70
染色质量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20     17     14     3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89     82     80     53
假捻加工稳定性     ◎     ○     ○     ○
(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
施重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        %     15     12     13     5
拉伸恢复速度                m/秒     25     26     29     14
染料上染率                    %     83     82     82     40
染色质量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25     22     19     4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91     85     84     55
综合评价     ◎     ○     ○     ×
表7
    比较例9     实施例24     实施例25     实施例26     比较例10
高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1.26     1.26     1.26     1.26     1.26
低粘度成分 聚合物种类     PTT     PTT     PTT     PTT     PTT
[η]     dl/g     0.92     0.92     0.92     0.92     0.92
粘度差                     dl/g     0.34     0.34     0.34     0.34     0.34
(卷取条件)
纺丝速度                  m/分钟     1000     1500     2500     3000     3500
卷取速度                  m/分钟     2180     2360     2800     2900     4050
拉伸倍率     2.2     1.6     1.2     1.1     1.2
松弛率                       %     0.4     1.2     0.7     5.2     2.4
纺丝稳定性     ○     ◎     ◎     ◎     ×
(复合纤维的物理性质)
致断强度                 cN/dtex     2.3     2.2     2     2     1.8
致断伸长度                    %     54     55     55     54     32
10%伸长度时的应力值差   cN/dtex     0.3     0.25     0.23     0.22     0.35
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   cN/dtex     0.05     0.04     0.05     0.03     0.02
干热收缩开始出现的温度        ℃     70     71     70     73     75
显现卷曲的弹性伸长率Vc        %     0     2     3     1     27
沸水处理后的弹性伸长率CE3.5   %     1     4     5     5     15
交织数     60     20     25     10     1
损耗正切的Tmax                ℃     98     95     92     90     101
损耗正切的Tmax的半值宽度      ℃     34     35     35     34     37
染料上染率                    %     80     83     83     84     80
染色质量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40     41     43     41     40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88     85     90     91     89
假捻加工稳定性     ◎     ◎     ◎     ◎   ×(起毛)
(假捻加工纱的物理性质)
施重负荷时的弹性伸长率        %     67     82     85     86     85
拉伸恢复速度                m/秒     20     26     31     32     32
染料上染率                    %     81     82     82     83     82
染色质量     ×     ○     ◎     ◎     ◎
布帛的纬方向拉伸率            %     41     44     47     46     42
布帛的拉伸恢复率              %     89     89     93     94     92
综合评价     ×     ○     ◎     ◎     ×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PTT类复合纤维,染色均匀性和易染性优良、适用于高速假捻加工,具有高拉伸性和在染色质量和易染性方面的优良的效果之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因此,在用于运动服等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即时适应局部瞬时运动位移的优良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工业上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稳定地制造PTT类复合纤维,而且,能够避免断丝这个一直以来在高速假捻加工时存在的问题,并制得优良的假捻加工纱。

Claims (26)

1.一种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由把两种聚酯成分复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的单丝组构成,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并满足以下(1)~(3)的条件,
(1)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20%或以下,
(2)致断伸长度为25~100%,
(3)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1~0.24cN/dtex。
2.一种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由把两种聚酯成分复合为并列型或偏心套芯型的单丝组构成,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并满足以下(1)~(4)的条件,
(1)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20%或以下,
(2)致断伸长度为25~55%,
(3)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1~0.24cN/dtex,
(4)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下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弹性伸长率(CE3.5)为2~50%。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干热收缩应力开始显现的温度为50~80℃。
4.权利要求1或3所述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致断伸长度为45~100%。
5.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在用沸水处理前所显现的卷曲的弹性伸长率为10%或以下。
6.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施加3.5×10-3cN/dtex的负荷下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弹性伸长率(CE3.5)为12~30%。
7.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5~0.24cN/dtex,致断伸长度为30~55%。
8.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的极值应力值为0.02~0.15cN/dtex。
9.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测定伸长-应力时,当伸长度为10%时,沿着丝长度方向上的应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30cN/dtex或以下。
10.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交织数为2~50个/m。
11.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两种成分均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
12.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13.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动态粘弹性测定所给出的损耗正切的极值温度Tmax为80~98℃。
14.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构成单丝的另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动态粘弹性测定所给出的损耗正切的极值温度Tmax的半值宽度为25~50℃。
15.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采用直接纺丝拉伸法制造,并被卷取成纱卷的形状。
16.一种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纤维是由把两种聚酯成分粘合为并列性型或偏心套芯型而获得的单丝组构成,其中构成单丝的至少一种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在采用直接纺丝拉伸法制造该复合纤维的过程中,冷却固化后,不是一次性卷取,而是至少用3个加热辊进行拉伸和热处理,且满足以下(A)~(C)的条件:
(A)将固有粘度差为0.05~0.9dl/g的两种聚酯成分以1500~3000m/分钟的纺丝速度进行熔融纺丝,
(B)冷却固化后,进行拉伸和热处理,
(C)以4000m/分钟或以下的速度进行卷取。
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种聚酯成分合并后,采用吐出孔径与孔长的比为2或以上、且吐出孔与垂直方向成10~60度倾斜的喷丝头进行纺丝。
18.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把吐出的复合纤维冷却固化后,在距喷丝头0.5~1.5m的位置对单丝组进行收束。
19.权利要求16~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加热辊之前或之后,设置交织付与装置。
20.权利要求16~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加热辊起动的张力为0.01~0.30cN/dtex。
21.权利要求16~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加热辊与第二加热辊之间的拉伸倍率为1~2倍。
22.权利要求16~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加热辊与第三加热辊之间,在0.02~0.5cN/dtex的张力下进行热处理。
23.权利要求16~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加热辊与第三加热辊之间的松弛率为+1~-10%。
24.权利要求16~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加热辊的辊温度为50~200℃。
25.权利要求16~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加热辊的辊温度为90~200℃。
26.权利要求16~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类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卷取速度为2000~3800m/分钟。
CNB038120836A 2002-05-27 2003-05-06 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733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52700 2002-05-27
JP152700/2002 2002-05-27
JP2002223810 2002-07-31
JP223810/2002 2002-07-31
PCT/JP2003/005666 WO2003100145A1 (fr) 2002-05-27 2003-05-06 Fibre composite et procede de produc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6263A true CN1656263A (zh) 2005-08-17
CN1307331C CN1307331C (zh) 2007-03-28

Family

ID=29585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208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7331C (zh) 2002-05-27 2003-05-06 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846560B2 (zh)
EP (1) EP1512778A4 (zh)
JP (1) JP3859672B2 (zh)
KR (1) KR100660488B1 (zh)
CN (1) CN1307331C (zh)
AU (1) AU2003235847A1 (zh)
MX (1) MXPA04011721A (zh)
TW (1) TWI247829B (zh)
WO (1) WO200310014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6867A (zh) * 2011-12-07 2014-07-02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聚酰胺纤维和气囊用织物
CN103930602A (zh) * 2011-11-18 2014-07-16 纳幕尔杜邦公司 用于制备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双组分纤维的方法
CN111763997A (zh) * 2020-07-16 2020-10-13 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三组份复合中空纤维及其纺丝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520303A (ja) * 2000-01-20 2003-07-02 イー・アイ・デュポン・ドウ・ヌムール・アンド・カンパニー 2成分繊維の高速紡糸方法
EP1518012A4 (en) * 2002-05-27 2006-12-06 Huvis Corp POLYTRIMETHYLENEEPHTHALATE CONJUGATE FIBE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4205500B2 (ja) * 2003-06-26 2009-01-07 ソロ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中空ポリトリメ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複合短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05233518A1 (en) * 2004-03-23 2005-10-27 Ascend Performance Materials Llc Bi-compon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drawn polyester fib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4566708B2 (ja) * 2004-11-19 2010-10-20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の製造方法
JP4705797B2 (ja) * 2005-04-01 2011-06-22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熱融着分繊親糸の製造方法
KR100839525B1 (ko) * 2005-09-26 2008-06-19 주식회사 코오롱 신축성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섬유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0700796B1 (ko) * 2005-11-07 2007-03-28 주식회사 휴비스 자발 고권축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 단섬유, 및 이를 포함하는방적사 및 부직포
EP1985729B1 (en) * 2006-02-06 2013-01-02 Teijin Fibers Limited Heat-bondable conjugated fib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WO2009123413A2 (en) 2008-03-31 2009-10-08 Kolon Industries, Inc. Draw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fiber, pet tire cord, and tire comprising thereof
KR101231094B1 (ko) 2008-03-31 2013-02-07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폴리에틸렌테레프탈레이트 연신사,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이어 코오드 및 타이어
KR101103379B1 (ko) * 2008-12-17 2012-01-06 웅진케미칼 주식회사 염색성이 개선된 고신축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섬유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WO2011031251A1 (en) * 2009-09-10 2011-03-17 International Fibers, Ltd.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uperior carbon fibers
US20190194827A1 (en) * 2014-10-14 2019-06-27 Coolcore, Llc Hybrid yarns formed with fibers having rounded tip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A3083877A1 (en) * 2017-11-28 2019-06-06 Toray Industries, Inc. High-strength fine-denier polyester multifilament
JP7354588B2 (ja) * 2019-05-28 2023-10-0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
CN115443354B (zh) * 2020-04-21 2024-05-28 帝人富瑞特株式会社 防水性布帛和纤维制品
KR102419467B1 (ko) * 2020-12-23 2022-07-11 한국세라믹기술원 리본형 PCS 섬유의 권취 디바이스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본형 SiC 섬유의 제조 방법
TWI773573B (zh) * 2021-11-02 2022-08-01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熱塑性聚酯彈性體複合纖維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織物
WO2023080184A1 (ja) * 2021-11-08 2023-05-11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および織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81952A (zh) 1961-09-09 1900-01-01
US3671379A (en) 1971-03-09 1972-06-20 Du Pont Composite polyester textile fibers
JP3519503B2 (ja) 1995-06-12 2004-04-19 日本エステル株式会社 潜在捲縮糸の紡糸直接延伸方法
JP3358404B2 (ja) 1995-09-20 2002-12-16 東レ株式会社 捲縮性複合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の製造方法
JP3473890B2 (ja) 1997-12-22 2003-12-08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
JP4115029B2 (ja) 1999-02-19 2008-07-09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ストレッチ性織編物用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3704536B2 (ja) 1999-03-11 2005-10-12 帝人ファイバー株式会社 潜在捲縮性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KR100629813B1 (ko) 1999-06-08 2006-09-29 도레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소프트 스트레치사 및 제조 방법
JP4123646B2 (ja) 1999-07-28 2008-07-2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繊維糸条および布帛
JP2001064828A (ja) 1999-08-20 2001-03-13 Unitika Ltd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及び不織布
US6692687B2 (en) 2000-01-20 2004-02-1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thod for high-speed spinning of bicomponent fibers
JP2003520303A (ja) 2000-01-20 2003-07-02 イー・アイ・デュポン・ドウ・ヌムール・アンド・カンパニー 2成分繊維の高速紡糸方法
JP2001288620A (ja) 2000-03-31 2001-10-19 Unitica Fibers Ltd サイドバイサイド型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54029A (ja) 2000-05-29 2002-02-19 Toray Ind Inc 高捲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
JP3861566B2 (ja) 2000-06-01 2006-12-20 東レ株式会社 高ストレッチ性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糸の製造方法
JP2001355131A (ja) 2000-06-14 2001-12-26 Toray Ind Inc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3885468B2 (ja) 2000-08-10 2007-02-21 東レ株式会社 嵩高性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布帛
JP2002061030A (ja) 2000-08-18 2002-02-28 Teijin Ltd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の製造方法
MXPA03005962A (es) 2001-02-02 2003-09-05 Asahi Chemical Ind Fibra compleja excelente en post-procesabilidad y metodo para su fabricacion.
JP3963840B2 (ja) 2001-04-17 2007-08-22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の仮撚加工糸及びその製造法
JP3506129B2 (ja) 2001-04-26 2004-03-15 東レ株式会社 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55846A (ja) 2001-08-09 2003-02-26 Toray Ind Inc 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38507B1 (ko) * 2001-09-18 2005-12-23 아사히 가세이 셍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에스테르계 복합 섬유 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0602A (zh) * 2011-11-18 2014-07-16 纳幕尔杜邦公司 用于制备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双组分纤维的方法
CN103906867A (zh) * 2011-12-07 2014-07-02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聚酰胺纤维和气囊用织物
CN111763997A (zh) * 2020-07-16 2020-10-13 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三组份复合中空纤维及其纺丝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PA04011721A (es) 2005-02-14
WO2003100145A1 (fr) 2003-12-04
AU2003235847A1 (en) 2003-12-12
TWI247829B (en) 2006-01-21
KR20050016455A (ko) 2005-02-21
EP1512778A1 (en) 2005-03-09
JPWO2003100145A1 (ja) 2005-09-22
EP1512778A4 (en) 2007-09-05
US20040048064A1 (en) 2004-03-11
TW200400289A (en) 2004-01-01
US6846560B2 (en) 2005-01-25
KR100660488B1 (ko) 2006-12-22
JP3859672B2 (ja) 2006-12-20
CN1307331C (zh) 2007-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6263A (zh) 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311111C (zh)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243861C (zh) 后加工性能优良的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503860A (zh) 聚酯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丝及其制造方法
CN1273659C (zh) 聚酯系复合纤维纬纱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59476C (zh) 自然分解性纤维及其制品
CN1217040C (zh) 聚乳酸纤维
CN1139679C (zh) 能够吸湿和脱湿的合成纤维、使用该纤维的缠结和混纺纱线、针织和机织织物和非织造织物
CN1723307A (zh) 含聚氨酯弹性体纤维的共混机织或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416484A (zh) 伸缩性织物
CN1198980C (zh) 衬里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357017A (zh) 聚乳酸树脂和由其构成的纤维制品及纤维制品的制造方法
CN1918336A (zh) 皮革状片状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283540C (zh) 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
CN1250601C (zh) 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亚丙基酯
CN1224742C (zh) 原丝染色丝条
CN1561414A (zh) 异质复合纱线及其织物和制备方法
CN1395630A (zh) 双组分纤维的高速纺丝方法
CN1276444A (zh) 柔软弹力丝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44280A (zh) 约束装置用布帛及其制造方法
CN1041791A (zh) 多股聚酯高性能帘子线和工业用线的改进的高速工艺
CN1260010A (zh) 聚酯纤维及制造方法
CN1147629C (zh)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假捻丝及其制造方法
CN1178832C (zh) 拉伸丝筒子纱及其制造方法
CN1174133C (zh) 假捻纱及其生产方法和生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28

Termination date: 201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