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50604A - 差动送布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差动送布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50604A
CN1550604A CNA2004100369737A CN200410036973A CN1550604A CN 1550604 A CN1550604 A CN 1550604A CN A2004100369737 A CNA2004100369737 A CN A2004100369737A CN 200410036973 A CN200410036973 A CN 200410036973A CN 1550604 A CN1550604 A CN 1550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work feed
feed portion
amount
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369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50604B (zh
Inventor
镰仓新治
野村绍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50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0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550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0604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05B19/16Control of workpiece movement, e.g. modulation of travel of feed do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10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 D05B27/16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with differential feed mo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差动送布缝纫机,其上送布装置,具有:在机针(11)附近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一上送布部(31),和相对与第一上送布部(31)沿与送布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并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二上布送布部(32),和能分别地控制送布量的驱动机构;下送布装置,具有:进行下布送布的下送布部(70)及其驱动机构;并且还具有动作控制机构(80),该动作控制机构,于在缝制时进行切换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上,根据决定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的各个送布量的设定输入,进行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这种差动送布缝纫机,可提高缝制时操作性。

Description

差动送布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边相对于下送布量改变上送布量、一边进行缝纫的差动送布缝纫机。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差动送布缝纫机,已知有デユルコツプア一ドラ一(DIULUKOPUARDOLA)公司制的型号为550-16-26的差动送布缝纫机。该差动送布缝纫机,具有:被配置在针板的上方并进行上布输送的第一及第二上送布部、从下方输送针板上的下布的下送布部、用一个驱动马达进行第一及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驱动的驱动机构和用一个驱动马达进行下送布部的送布驱动的驱动机构。
另外,作为其他的差动送布缝纫机,众所周知,其具有:把落针位置夹在中间并在其两侧进行上送布的第一及第二上送布部和把落针位置夹在中间并在其两侧进行下送布的第一及第二下送布部,且具有分别驱动各送布部的驱动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特开昭63-35287号公报(图10)
但是,由于前者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其用单一的驱动马达驱动两个上送布部,所以难于分别调节双方上送布部的送布量。即,其动力传动机构的结构,例如,通过使用了外径不同的齿轮或皮带输送用皮带轮,能以不同的送布量驱动各上送布部,但是必须要更换齿轮等。
因此,如进行上袖缝纫时,在将两片布料的布端缝合时,难以操作,有降低生产率或废品率多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由于对各上送布部、由不同的驱动马达驱动,所以能分别进行的送布量设定,但是,该差动送布缝纫机,不能在缝制时、在多个的每个缝制区间改变上送布量进行缝制。因此,在将两片布料的布边缝合的途中,不能变化归拢量。并且,布料端部曲线的曲率在途中产生变化时,难于充分地追随曲线,降低了缝制质量。
另外,由于在该缝纫机上,上送布部是边上下动作、边进行送布动作的,并且,由于在缝纫机缝一针的期间,上送布部从布料完全离开的期间或机针刺透布料的期间不能送布,所以不能正确地进行送布,降低了缝制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上送布部的送布功能并提高缝制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1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采用了以下构成,即,通过上送布装置及下送布装置、设置上布与下布的各送布量之差并进行缝制;上送布装置,具有:在机针附近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一上送布部,和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沿与送布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并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二上布送布部,和设在每个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上且能分别地控制送布量的驱动机构;下送布装置,具有:进行下布送布的下送布部和能控制该下送布部的送布量的驱动机构;还具有动作控制机构,该动作控制机构,于在缝制时进行切换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上,根据决定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的各个送布量的设定输入,进行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可切换分别设定了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的各个送布量(送布速度)的缝制区间,能改变各送布量,可以实现线迹间距量、后述的归拢量、左右送布量的调节,并可以对应各种缝制。
即,即使缝边的形状复杂,但通过缝制区间的切换,可以分别地改变归拢量、左右的送布量,所以能实现高精度的追随,并提高其缝制质量。
本发明之2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具有与本发明之1同样的构成,并且,动作控制机构,根据第一以及第二上送布部和下送布部中任意一个送布部的送布量及对应于该送布量的相对值的输入,进行各送布部的动作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起到与本发明之1同样的作用,并且可通过相对于其他任何的送布部的送布量的相对量,输入各缝制区间的每个送布部的送布量。
另外,此处所谓的「相对值」,是表示相对于其他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该送布部的送布量的差的数值,或相对于其他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该送布部送布量的比例,或将相对于其他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该送布部送布量的差、与其他送布部的送布量的比例的数值。
本发明之3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采用了以下构成,即,通过上送布装置及下送布装置、设置上布与下布的各送布量之差并进行缝制;上送布装置,具有:在机针附近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一上送布部,和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沿与送布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并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二上布送布部,和设在每个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上且能分别地控制送布量的驱动机构;下送布装置,具有:进行下布送布的下送布部和能控制该下送布部的送布量的驱动机构;还具有动作控制机构,该动作控制机构,于在缝制时进行切换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上,增减对于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规定送布量,并根据决定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设定输入,进行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在上述构成中,能在每个缝制区间分别地设定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另一方面,对第二上布送布部的送布量,输入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规定的增减值。
根据该构成,通过对于分别地设定第一上送布部及下送布部的各送布量(送布速度)的缝制区间进行切换,能改变各送布量,并且,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随着该增减值在各缝制区间产生变化,可以实现对应于该变化的线迹间距量、后述的归拢量、左右送布量的调节,可以对应各种的缝制。
本发明之4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采用了如下构成,即,通过上送布装置及下送布装置、设置上布与下布的各送布量之差并进行缝制;上送布装置,具有:在机针附近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一上送布部,和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沿与送布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并进行上布送布的第二上布送布部,和设在每个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上且能分别地控制送布量的驱动机构;下送布装置,具有:进行下布送布的下送布部和能控制该下送布部的送布量的驱动机构;还具有动作控制机构,该动作控制机构,于在缝制时进行切换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上,根据决定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设定输入,进行对应于第一上送布部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并且根据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按照规定条件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并根据该送布量进行对应于第二上送布部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在上述构成中,能在每个缝制区间分别地设定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另一方面,能根据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按规定条件计算出决定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设定。另外,此处所谓的「规定条件」,是指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而产生一定差的送布量的情况、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而成为一定比例的送布量的情况。
根据该构成,通过切换分别设定了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送布速度)的缝制区间,使各送布量变化,并且,根据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所以可追随缝制区间切换的变化,其结果,通过缝制区间的切换,可以实现线迹间距量、后述的归拢量、左右送布量的调节,并可以对应各种的缝制。因此,即使缝边的形状复杂,但通过缝制区间的切换,可以分别地改变归拢量、左右的送布量,所以能实现高精度的追随,并提高其缝制质量。
本发明之5,具有与本发明1、2、3或4同样的构成,并且,动作控制机构,采用与机针的上下动作相同的周期进行各驱动机构的驱动,并根据决定是否在机针的一个周期内的任何时刻对每个驱动机构进行从开始到停止的驱动的设定输入,进行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在上述构成中,以与机针的上下周期相同的周期进行第一上送布部、第二上送布部及下送布部的送布动作,并能在其每个周期的任何时刻输入设定是否进行驱动,所以能避免在机针贯穿布料的状态或各上送布部从布料离开的状态等不能送布的时刻进行送布,对各送布部进行精确的送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位于针板上方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机针周围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从Z轴方向观察压脚的侧视图。
图5是第一上送布部的局部剖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6是第二上送布部的局部切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7是上下动作机构及上送布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从Z轴方向观察上送布驱动机构的视图。
图9是布料承载部、下侧旋转送布部及下送布驱动机构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差动送布缝纫机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图11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编辑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12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新数据做成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13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设定输入新数据做成画面时的显示实例。
图14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15是表示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的显示状态的处理流程。
图16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马达构成选择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17是表示马达构成选择处理的流程。
图18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输出角度范围输入方法选择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19是表示输出角度范围输入方法选择处理的流程。
图20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输出角度范围设定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21是表示输出角度范围设定画面的图表形式的设定输入按钮的其他例,图21(A)表示进行相对值输入的实例,图21(B)表示进行比例输入的实例。
图22是表示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的流程。
图23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副送布数据输入方法选择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24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副送布自动设定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25是显示于操作面板上的缝制画面的显示实例。
图26是差动送布缝纫机的缝制时的处理流程。
图27是与差动送布缝纫机的缝制时的图26处理连续的处理流程。
图中:10-差动送布缝纫机,11-机针,31-第一上送布部,32-第二上送布部,61a-第一上送布部马达(驱动机构),61b-第二上送布部马达(驱动机构),70-下侧旋转送布部(下送布部),75-下送布马达(驱动机构),80-动作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的整体结构)
现参照图1~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差动送布缝纫机10,是利用在进行缝制的上布与下布的各个送布速度上设差的方法一边进行归拢一边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例如,被用于袖子与前后身大片的缝制等。
另外,所谓归拢,是就在上布与下布上设有缝制间距宽度差而言,加大该差(归拢量)可以使缝边具有伸缩性。因此,在进行袖子与前后身大片的缝制时,加大肩侧的缝边的归拢量,使其比腋下侧的大,可以使在缝制后要求伸缩性的肩侧具有宽裕量。
在此,将后述的机针11上下动作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上下方向),将与其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前后方向),将与Y轴方向及X轴方向两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左右方向)。另外,将后述的针板15的承载面15a与X-Z平面平行地配置。
图1是差动送布缝纫机10的整体立体图。该差动送布缝纫机10,包括:具有形成承载上布及下布并进行缝制的承载面15a的针板15的布料承载部13、能上下动作地支撑于承载面15a的上侧的机针11、向上下方向驱动机针11的机针的升降机构20、能上下动作地支撑于承载面15a的上侧并具有机针11贯通部的压脚12、与压脚12邻接配置且输送承载面15a上的上布的上侧旋转送布部30、输送承载面15a上的下布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对上侧旋转送布部30施加送布动作驱动力的上送布驱动机构60、对下侧旋转送布部70施加送布动作驱动力的下送布驱动机构74、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同步且使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交替上下动作、并且使其中的压脚12与机针11共同上下动作的上下动作机构40和进行上述个部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机构80。
另外,上述上侧旋转送布部30及上送布驱动机构60,具有上送布装置的功能,并且下侧旋转送布部70及下送布驱动机构74,具有下送布装置的功能。
(机针)
图2是表示位于针板15上方的结构的立体图。上述机针11,沿Y轴方向、由支撑于未图示的本体机架上的机针升降机构20往复驱动。机针11,在其前端附近穿有未图示的面线、通过沿Y轴方向的往复运动贯穿针板15的承载面15a上的上布及下布,并将面线送到针板15的下侧,与未图示的旋梭的底线配合进行缝制。
(机针升降机构)
机针升降机构20,包括:在其下端部保持机针11并能沿Y轴方向往复运动地被支撑着的机针保持轴23、被固定于本体机架上且能分别滑动地支撑机针保持轴23的上端部附近及下端部附近的上侧套筒24及下侧套筒25、被缝纫机马达18(参照图10)旋转驱动并以其旋转中心线沿Z轴方向的状态可旋转地被支撑于本体机架上的主驱动轴21、固定安装于该主驱动轴21端部的旋转部件22、被固定安装于机针保持轴23中间部上的连结体27、连结该连结体27及旋转部件22的偏心位置的连杆26。
上述连杆26,其两端部都能以绕沿Z轴方向的中心线转动的状态分别与旋转部件22及连结体27连结。因此,当以Z轴方向为中心旋转驱动旋转部件22时,连杆26解除X轴方向的变位,只将沿Y轴方向的变位传递给连结体27。因此,以此能向Y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往复驱动机针保持轴23。
(压脚)
图3是机针11周围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从Z轴方向观察压脚12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压脚12,其整体形状被形成为略呈L字形,在相当于L字竖杆的部位的上端部上保持着后述的上下动作机构40的压脚保持轴49。因此,压脚12,在缝制时进行连续的上下移动,并在每一个往复中将上布及下布压向针板15而进行压布。
另外,相当于L字横杠部位的下面(压脚面),以接触的状态从承载面15a上的上布及下布的上方按压并进行压布。
并且,相当于压脚12L字横杠的部位,以沿X轴方向的状态配置,为各送布部30、70的送布方向上游侧(图4的右侧)的端部,被形成向上翘起的形状。利用该形状,可以在压脚12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之间圆滑地进行上布及下布的送入。
另外,压脚12,其相当于横杠部被配置在保持于机针升降机构20上的机针11的下方位置,在机针11正下方位置,形成用于机针11穿过针板15下方的旋梭侧的通孔12a。
另外,压脚12的压脚面,其截面形状被形成为锯齿状,以防止上布在压布时向与送布方向相反方向移动。并且,压脚12的压脚面,至少在从通过机针11的中心线C的位置到朝向送布方向下游侧(图4的右侧)的距离T1的区域,形成沿X-Z平面的平坦状。另外,这里的平坦状,是指锯齿状的多个前端均沿X-Z平面的状态而言。
上述距离T1,最好为由下侧旋转送布部70进行送布的送布间距以上。所谓送布间距,是指每一针的送布距离,由机针11的上下运动周期及每一针的被下侧旋转送布部70输送的送布量所决定。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中,在可改变设定送布间距时,最好将距离T1设定为超过其最大送布间距。
(上侧旋转送布部)
上侧旋转送布部30,如图3所示,具有将把压脚12夹在中间并沿Z轴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上送布部31及第二上送布部32连结的连结部件39。由于第一及第二上送布部31、32被连结部件39连结,所以在通过上下动作机构40进行上下移动时,进行整体移动。
图5是对第一上送布部31进行局部剖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图。该第一上送布部31,具有:被上送布驱动机构60运送驱动的第一上皮带37、引导该第一上皮带37的导向框33、在导向框33的前端灵活旋转地支撑、并将第一上皮带37折返的滚子35。
上述导向框33被形成略呈J字形,其上端部保持在上下动作机构40的送布部保持轴48上。另外,导向框33,在上端部附近设有轴支承后述的上送布驱动机构60的导向臂64前端部的连结托架33c。
另外,在导向框33上,引导第一上皮带37的导向槽33a,被形成于其内侧,在其底部,引导沿X轴方向(更详细的是图5的左方)运送第一上皮带37的导向板33b,被形成于其底面侧。第一上皮带37,在由该导向板33b运送时与上布接触,并进行上布的送布。
另外,导向板33b,其一部分被形成为平坦状,以能使经过该平坦部位的第一上皮带37与上布接触并使沿导向板33b的平坦区域沿着X-Z平面的方式、将导向框33保持在送布部保持轴48上。假如第一上皮带37以弯曲的状态与上布接触,则第一上皮带37因弹性变形而使其曲率半径发生变化,难于以对应于皮带运送速度的送布量精确地输送上布,但由于第一上皮带37以处于平坦的状态与上布接触,所以能精确地输送上布。
另外,平坦的区域,由从Z轴方向所见的机针11的中心线位置到运送方向上游侧的距离T3、到下游侧的距离T2的范围形成。并且,距离T2、距离T3最好都超过由下侧旋转送布部70进行输送的送布间距,当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上能变更设定送布间距幅度时,最好设定在最大送布间距以上。
图6是将第二上送布部32进行局部剖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图。该第二上送布部32,具有:被上送布驱动机构60运送驱动的第二上皮带38、引导该第二上皮带38的导向框34、在导向框34的前端被灵活旋转地支撑并将第二上皮带38折返的滚子36。
上述导向框34,通过连结部件39及导向框33被保持在上下动作机构40的送布部保持轴48上。另外,在导向框34上,将引导第二上皮带38的导向槽34a形成于其内侧,在其底部,将引导沿X轴方向运送第二上皮带38的导向板34b形成于其底面侧。第二上皮带38,在被滚子36运送时与上布接触,并进行上布的送布。另外,该滚子36被配置为与从Z轴方向所见的机针的中心线C一致,因此,第二上皮带38与上布接触的位置也与中心线C一致。
另外,第二上皮带38与第一上皮带37比较,宽度被设定为其一半以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沿上布及下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制时,以第二上皮带38作为边缘侧,能使缝边窄。
另外,在该第二上送布部32上,在与第二上皮带38的上布的接触部上没有形成平坦的区域,但也可以与第一上送布部31一样地形成平坦部。
如图3所示,在连结部件39上,设有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调节第二上送布部32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调节机构3、4。即,连结部件39,由被装在送布部保持轴48的下端部的轴保持部39a、和能相对于该轴保持部39a沿X轴方向移动调节地安装着的、且支撑第二上送布部32的支撑部39b构成。
沿X轴方向(送布方向)调节第二上送布部32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调节机构3,由以贯通支撑部39b的状态设置的、插入沿X轴方向的长孔3a、并将支撑部39b相对固定于轴保持部39a的紧固螺钉3b构成。即,将紧固螺钉3b松开时,支撑部39b能相对于轴保持部39a沿X轴方向移动,并通过支撑部39b决定第二上送布部32的X轴方向的位置。并且,拧紧紧固螺钉3b,能将第二上送布部32固定在X轴方向上的所希望的位置上。
沿Y轴方向(上下方向)调节第二上送布部32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调节机构4,具有:在支撑部39b的下端部、以Z轴方向为中心灵活转动地支撑第二上送布部32的导向框34的支轴螺钉4a、和能被拧入地支撑于轴保持部39a上、并通过该拧入动作与设在导向框34上部的凸起部34c螺纹孔螺合的调节螺钉4b、和在支撑部39b与导向框34的上部之间施加拉力的牵引弹簧4c。
第二上送布部32的导向框34,通过松开支轴螺钉4a、能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此时,导向框34由牵引弹簧4c施加向一方向的转动力,当在该状态下向拧紧方向转动调节螺钉4b时,导向框34便克服牵引弹簧4c的拉力,以支轴螺钉4a为中心向另一方向转动。导向框34以这样的转动,来进行位于第二上送布部32下端部的滚子36的高度调节。另外,在进行了高度调节以后,拧紧支轴螺钉4a,可限制并固定导向框34的转动。
上侧旋转送布部30,如上所述,由于在夹持机针位置的两侧配置了第一及第二上送布部31、32,所以能抑制缝线的影响,按所期望的送布方向稳定地输送缝制对象、特别是上布的输送。
(上下动作机构)
参照图2及图7详细说明上下动作机构40。图7是上下动作机构40及上送布驱动机构60的立体图。
上下动作机构40,具有: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构成、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压脚12的构成、能将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力转变为进行往复摆动的驱动力的构成、用该往复摆动驱动力使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压脚12交替上下动作的构成。
能上下动作地支撑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构成,具有:将上侧旋转送布部30保持于其下端部的送布部保持轴48、被固定于本体机架上且能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地支撑送布部保持轴48的第一轴套51、被固定安装于送布部保持轴48上的第一轴连结体53、对送布部保持轴48施加常压的第一压簧55。
第一轴连结体53,具有与设在被固定安装于本体机架上的后述的轴套保持托架50上的、沿Y轴方向的槽50a配合的未图示的配合凸起。因此,送布部保持轴48不产生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一起以Y轴方向为中心的旋转,而能进行上下运动。
能上下动作地支撑上述压脚12的构成,具有:将压脚12保持于其下端部的压脚保持轴49、能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地支撑压脚保持轴49的第二轴套52、被固定于本体机架上且保持第二轴套52的轴套保持托架50、被固定安装于压脚保持轴49上的第二轴连结体54、通过后述的X轴变位解除连杆体47对压脚保持轴49向下方施加常压的第二压簧56。
第二轴连结体54,具有与设在轴套保持托架50上的、沿Y轴方向的长孔50b配合的配合凸起54a。因此,压脚保持轴49不产生与压脚12一起以Y轴方向为中心的旋转,而能进行上下运动。
将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力转变为进行往复摆动的驱动力的构成,具有:能转动地被支撑于安装固定在本体机架上的、后述的马达支架62上并沿Z轴方向的摆动轴41、与该摆动轴41的一端连结且以该摆动轴41为中心摆动的主动摆动连杆体42、其一端部与主驱动轴21的中间部连接并且其另一端部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连结的偏心连杆43。
上述偏心连杆43,在其一端部,环抱着能旋转的偏心轮,该偏心轮在从其中心偏心的位置上被主驱动轴21所支承。因此,通过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偏心轮以偏心状态旋转,所以偏心连杆43,其一端部以主驱动轴21为中心进行以偏心距离为半径的圆周运动。另一方面,偏心连杆43的另一端部,能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的状态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连结。其结果是,若偏心连杆43的一端部移动到距主动摆动连杆体42远离位置,则使该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引向靠近自己的方向,若偏心连杆43的一端部移动到靠近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位置,则将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被推回距自己的位置的远离方向。因此,主动摆动连杆体42,进行以摆动轴41为中心的往复摆动动作。另外,此时,摆动轴41也在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范围相同的角度范围进行往复摆动旋转。
另外,主动摆动连杆体42,在摆动端部形成有长孔。以能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的状态且在该长孔的规定位置,将偏心连杆43的另一端部连结在该长孔上。沿该长孔改变调节偏心连杆43的连结位置,可改变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半径,并且,以此能改变调节摆动角度。换言之,通过能沿长孔改变调节具有长孔的主动摆动连杆体42与偏心连杆43的另一端部的连结位置,构成了调节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整体的上下方向的行程调节机构。
利用往复摆动驱动力使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压脚12交替上下动作的构成,具有:在作为三角形的各顶点的位置上具有连结点并且其中的第一连接点46a与上述的第一轴连结体53连结的三点连杆体46、连结该三点连杆体46的第二连结点46b与上述第二轴连结体54的X轴变位解除连杆体47、被固定连结于上述摆动轴41的另一端部且进行以摆动轴41为中心的摆动动作的从动摆动连杆体44、连结该从动摆动连杆体44的摆动端部及三点连杆体46的第三连结点46c的传动连杆体45。
只将上述从动摆动连杆体44与摆动轴41固定连结,其他的上述各连杆体44、45、46、47的各连结点都能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地连结。其结果是,对从动摆动连杆体44施加由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力变换的往复摆动驱动力。
为此,当三点连杆体46的第三连结点46c被拉向从动摆动连杆体44侧时,通过第一轴连结体53从第一连接点46a向下方推压送布部保持轴48,上侧旋转送布部30处于通过布料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靠接的状态。并且,当第三连结点46c继续被拉向从动摆动连杆体44侧时,三点连杆体46以第一连接点46a为中心转动,其结果是,X轴变位解除连杆体47从第二连接点46b、通过第二轴连结体54将压脚保持轴49向上方拉起。并且,此时,产生于三点连杆体46的第二连接点46b上的、沿X轴方向的变位,被X轴变位解除连杆体47解除。
另外,当三点连杆体46的第三连接点46c被向远离从动摆动连杆体44的方向推回时,呈与上述相反的状态,压脚12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靠接,并将上侧旋转送布部30向上方拉起。
即,根据上述结构,以三点连杆体46的一个连结点(第三连接点46c)为力点,并以对该连结点输入往复驱动力,可转换其余的两个连结点(第一及第二连结点46a、46b)交替作为支点及作用点,使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相互交替地上下动作。
这样,上下动作机构40,能使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相互交替地上下动作。另外,上下动作机构40,与机针升降机构20一样,由于从主驱动轴21赋予其上下动作的驱动力,所以容易实现机针11的上下动作与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下动作的同步。根据该上下动作机构40,能进行机针11与压脚12一起的上下动作,并且能构成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机针11相互交替的上下动作。
另外,上述上下动作机构40,在主动摆动连杆体42上,具有调节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升比例的上升比例调节机构。该上升比例调节机构,具有设在主动摆动连杆体42基端部侧(与摆动轴41的连结端部)、能进行紧固的摆动轴穿通孔部及紧固螺钉42a。摆动轴穿通孔部,在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基端部,形成摆动轴穿通用的通孔及从该通孔沿半径方向的窄缝,紧固螺钉42a以能紧固该缝隙的间隔而将摆动轴41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固定。因此,在调节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升比例时,以松开紧固螺钉42a并适当地转动摆动轴41、再拧紧紧固螺钉42a的方法进行。
(上送布驱动机构)
参照图2及图8说明上送布驱动机构60。图8是上送布驱动机构60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视图。
该上送布驱动机构60,具有作为进行第一上送布部31的旋转送布驱动的驱动机构及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的旋转送布驱动的驱动机构的功能。
即,上送布驱动机构60,具有:作为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动作驱动源的第一上送布马达61a、作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动作驱动源的第二上送布马达61b、保持各上送布马达61a、61b并被固定安装于本体机架上的马达支架62、被安装于第一上送布马达61a输出轴上且设有卷绕第一上皮带37的皮带槽的第一皮带轮63a、被安装于第二上送布马达61b输出轴上且设有卷绕第二上皮带38的皮带槽的第二皮带轮63b、将第一及第二上皮带37、38从各上送布马达61a、61b引导到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导向臂64、被设于导向臂64的各部且对第一及第二上皮带37、38沿导向臂共同施加张力的张紧皮带轮65、66、67、68。
第二上送布马达61b被配置在第一上送布马达61a的上方,上述各上送布马达61a、61b被支撑在马达支架62上,且其输出轴与Z轴方向平行。这些各上送布马达61a、61b,使用的是能控制旋转角度量的步进马达,其旋转角度由动作控制机构80的动作指令信号控制。如前所述,送布间距,是由机针11的上下动作周期及每一针的由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输送量所决定的,但在为了改变送布间距而控制改变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输送量时,也必须与其对应地改变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送布量。因此,通过这样将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的驱动源独立的步进马达作为决定上送布量的驱动源,能灵活地变更设定上送布量。
在上述第一皮带轮63a的皮带槽上挂绕着第一上皮带37,在上述第二皮带轮63b的皮带槽上挂绕着第二上皮带38。并且,由于第一上送布马达61a与第二上送布马达61b,其旋转量分别被动作控制机构80控制,所以能在第一上送布部31与第二上送布部32的上布送布量上设定差(将该差称为差动量),并且可以灵活地设定该差动量。
因此,若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被设定得比第一上送布部31的多,则能恰当地进行在左侧朝向送布方向下游侧带弯曲缝边(在朝向送布方向下游侧所见状态下,由于第二上送布部32为机针11的右侧,所以送布方向向左侧弯曲)的布料缝制,若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被设定得比第一上送布部31的少,则能恰当地进行在右侧朝向送布方向下游侧带弯曲缝边的布料缝制。另外,以将各送布部31、32设定为相同的送布量,也能容易地对应直行方向的缝制。
导向臂64,具有利用转动关节将两个连杆体连结的结构。并且,在第一上送布马达61a输出轴附近下方,将该导向臂64的一端部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地连结支撑在马达支架62上,另一端部能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地连结在上述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导向框33上。另外,各张紧皮带轮65、68被配置在导向臂64的一端部侧,各张紧皮带轮66、67被配置在导向臂64的转动关节附近。各上皮带37、38被半绕在张紧皮带轮65~68上,其一边维持张力,一边沿导向臂64被运送于上送布马达61与各旋转送布部31、32之间。另外,第二上皮带38,由于其皮带宽度窄、容易伸长,所以被半挂绕在设于上送布马达61与导向臂64之间的另一个张紧皮带轮上。
导向臂64,用以上的配置设有各张紧皮带轮65~68,由于在其途中设有转动关节,所以其前端部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连结,并也能与该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一起上下动作,可以圆滑地进行皮带运送。
(布料承载部)
参照图3、9说明布料承载部13。图9是布料承载部13、下侧旋转送布部70及下送布驱动机构74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布料承载部13,具有竖立设于机针11下方的承载台14、固定安装于承载台14上面的针板15。在承载台14上部的外罩内侧,支撑着上述的旋梭架16及后述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皮带轨道71。
针板15,是沿布料输送方向的长板状部件,并以被固定在承载台14上的状态,在其长度方向中间形成与X-Z平面平行的平坦面的承载面15a。另外,从承载面15a的布料送布方向上游侧,被形成为朝向该上游侧、输送稍稍下降坡度的布料的上游侧送布面,从承载面15a的布料送布方向下游侧,被形成为朝向该下游侧、输送稍稍下降坡度的布料的下游侧送布面。
另外,在针板15的承载面15a中央,形成有贯通该针板15的方形的下送布用开口部15b。并且,从该下送布用开口部15b,露出后述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皮带轨道71的上面及第一、第二的下皮带72、73。从而,被承载于承载面15a上的布料,与背面从下送布用开口部15b露出的各下皮带72、73靠接,并被向送布方向输送。
(下侧旋转送布部)
参照图3、5、9说明下侧旋转送布部70。下侧旋转送布部70,具有:设在被支撑于上述承载台14上部的旋梭架16更上部的皮带轨道71、被下送布驱动机构74运送的、作为第一下送布部的第一下皮带72及作为第二下送布部的第二下皮带73。
上述皮带轨道71,在其上面形成了两条沿X轴方向的导向槽71a、71b,在各导向槽71a、71b之间的机针11的正下方位置,形成有用于将机针11引导到旋梭架16内的旋梭的通孔。该通孔,是用于将旋梭倒出的底线穿过当机针11插入时被送入面线的环状部并进行缝制。
另外,分别沿导向槽71a、71b运送各下皮带72、73。此时,各导向槽71a、71b的底面的深度被设定为使各下皮带72、73的上面比针板15的承载面15a向上方凸出的形式。
另外,沿皮带轨道71的导向槽71a、71b被运送的各下皮带72、73,如图5所示,在机针11的送布方向的前后,以其上面与X-Z平面平行的平坦状的方式设定皮带轨道71的各导向槽71a、71b的底面形状。该呈平坦状的区域,最好在机针11的前后,至少以送布间距宽度形成各一个间距量。这样,通过在各下皮带72、73上设置呈平坦状的区域,可以防止在皮带以弯曲的状态与下布接触时所产生的曲率半径的变化,并能以对应于皮带运送速度的送布量,精确地送布。
另外,说明在各下皮带72、73上设置呈平坦状的区域的效果。如上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第一上送布部31,在机针11的前后,以送布间距宽度将第一上皮带37分别以一个间距量呈平坦状运送。另外,压脚12的底面,在机针11之后(送布方向下游侧)形成送布间距的一个间距量平坦状。此时,若人为地将下布原封不动地维持平坦状并将上布以弯曲的状态送入布料,则由于第一上送布部31进行上下动作,所以在机针的跟前位置,上布以原来弯曲的状态,只将布料夹入一个间距宽度量。另外,由各送布部30、70的各皮带的运送进行一个间距量的送布,在该状态下,在下一次各布被压脚12压住的同时、进行用机针11的缝制。
即,若满足①在机针11的前后双方,至少在上皮带上形成一个间距宽度的平坦区域,②在机针11的前后双方,至少在下皮带上形成一个间距宽度的平坦区域,③在机针11的后方,至少在压脚上形成一个间距宽度的平坦区域、的三个条件,即可以人为地进行归拢。
另外,当然可以进行通常的、由设定上下皮带的一个间距送布量之差的装置产生的正常的效果的归拢。因此,所谓的「人为地进行归拢」,严格地讲,是指用上述人为的操作能增加每一个间距的归拢量的意思。
(下送布驱动机构)
下面,参照图9说明下送布驱动机构74。下送布驱动机构74,具有:作为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动作驱动源的下送布马达75、安装于下送布马达75的输出轴上且并列挂绕第一及第二下皮带72、73的主动皮带轮76、在从下送布马达75到下侧旋转送布部70之间被支撑于承载台14且对第一及第二下皮带72、73施加张力的张紧皮带轮77、78。
上述下送布马达75,被支撑在本体机架上且其输出轴与Z轴方向平行。该下送布马达75也使用了步进马达,其旋转角度由动作控制机构80的动作指令信号控制。如上所述,送布间距,由机针11的上下运动周期及每一针的由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量所决定,所以在变更送布间距时,要进行下送布马达75的一转的送布角度的变更控制。这样用将决定下送布量的驱动源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的驱动源独立设置的步进马达,可以灵活地改变上送布量的设定。
另外,也可以在下送布驱动机构74上,设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及第二下皮带72、73的下送布马达,分别用动作控制机构80对各马达的驱动量进行个别的控制。因此,各下皮带72、73可以用不同的送布量输送下布,并容易对具有弯曲缝边的布料进行处理,并能提高操作性。而且,在后述的动作控制机构80及其动作的说明中,所谓的「4马达结构」,是指对各下皮带72、73的每个都分别地具有下送布马达构成的差动送布缝纫机而言。
(动作控制机构的构成)
参照图10说明动作控制机构80。图10是差动送布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方块图。首先,说明动作控制机构80的周围结构。
图10所示的操作面板17,是具有被设置在显示规定图像的显示机构及其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的输入输出装置。在该显示画面上,显示有由动作控制机构80输出的各种缝制信息或各种设定按钮等,触摸面板,能感觉到对各种显示开关的输入操作,并将由接触操作输入的指示位置的坐标信息向动作控制机构80输出。动作控制机构80,储存对应于输出中的图像数据的显示区域规定的各位置上的个各数据,并在该位置与输入指示位置的位置坐标一致时,读出该位置的数据,并能识别该数据已被选择。
图10所示的步骤切换开关92,是用于操作者在设定作为区分缝制范围的多个区间的每个区间的归拢量时、将作为输入设定对象的区间(步骤)按顺序转换的开关。利用与该步骤切换开关92一起设置的输入电路90,向动作控制机构80输入对应于开关92的操作内容的信号。
缝纫机启动踏板91,是用于由踏入操作而对缝纫机马达18的启动进行指令输入的开—关输入机构。利用与该缝纫机启动踏板91一起设置的输入电路89,向动作控制机构80输入对应于缝纫机启动踏板91操作的信号。
线张力螺线管19,被用于对夹持缝线并向缝线施加张力的夹线部(未图示)的驱动源,并根据利用动作控制机构80的控制信号从驱动电路97输出的驱动电流而动作,以此对被夹线部夹持的缝线施加规定大小的张力。
另外,分别通过驱动电路85a、85b、86并通过根据动作控制机构80的控制信号的旋转角度,对上述的各送布马达61a、61b、75进行驱动控制。
另外,缝纫机马达18是伺服马达,其由驱动电路88并由根据动作控制机构80控制信号的旋转量,对其进行驱动控制。另外,由于其旋转量能以角度单位控制,所以动作控制机构80,能识别缝纫机马达18当前的旋转角度位置。
动作控制机构80,具有:写入实现差动送布缝纫机10后述的各种功能、动作的控制程序、控制数据或各种缝制数据的ROM82,和按照控制程序集中控制第一及第二上送布马达61a、61b、下送布马达75、线张力螺线管19及缝纫机马达18等各部动作并生成显示数据且显示于操作面板17的显示部上的作为微机的MPU81,将MPU81的处理数据、有关归拢量设定处理或归拢缝制处理的各种数据储存于工作区域的RAM83,记录并保持储存于该RAM83内的处理数据的EEPROM84。
另外,在上述RAM83内,设有各种工作储存器或计数器等,并被作为缝制动作中的工作区域使用。
另外,在EEPROM84内,储存了在作为区分预先设定的缝制区域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个区间(步骤)设定的各种缝制条件的设定值(例如,各缝制区间的长度、每个区间的归拢量、缝线张力、针数等)、或与各缝制区间(步骤)共通设定的各种缝制条件的设定值(例如,针迹间距等),并且当设定的归拢量产生变更时也储存其数值。
(动作控制机构:新数据制作处理)
具有上述构成的动作控制机构80,按照各种程序进行以下各种处理。按顺序说明各处理。
首先,MPU81,在接通电源时,根据储存于ROM82中的图像数据,将编辑画面G1(图11)显示于操作面板17上。并且,在该编辑画面G1的显示中,当检测出新制作按钮B1的输入时,进行切换为显示后述的新数据制作画面G2的处理。
新数据制作画面G2,是用于在缝制时输入能按顺序切换的缝制区间设定的画面,并以对该画面的输入操作,实行接受并记录各缝制区间的每个区间的归拢量(由第一上送布部相对于下送布量的上送布量之差)、及各缝制区间的缝制距离的设定输入的处理。
即,MPU81,在新数据制作画面G2显示时,进行间距量输入的受理,间距量被输入并将其记录于RAM83中。
然后,接受缝制区间的设定输入。即,当检测出位于新数据制作画面G2中央的圆形缝制区域按钮B2的输入时,进行数值输入用小画面的显示处理,当进行第一缝制区间的区间距离数值输入时,则储存于RAM83中。
然后,进行第一缝制区间的归拢量数值输入用小画面的显示处理,当进行第一缝制区间的归拢量的输入时,则储存于RAM83中。该归拢量的输入,是用数值输入按钮B4输入相对于间距量(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量)的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差的数值而进行的,当进行输入时,将由该数值及间距量计算出的第一缝制区间上的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并同时储存于RAM83中。
然后,接受决定第一缝制区间上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输入。此时,在后述的副送布数据输入方法选择画面G7(参照图23)上,在选择整体变化设定时,以一定的条件(例如,或作为对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设定一定差的送布量、或作为对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的一定比例的送布量、而将送布量固定为一定数值)对各缝制区间设定送布量,所以在只输入设定一次该条件且选择每个区间变化设定时,能在每个缝制区间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设定值的输入。
另外,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设定值的输入方法有三种:将由第二上送布部32进行输送的送布量原封不动地输入的输入数值的方法(绝对值输入)、输入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差的方法(相对值输入)、输入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比例(%)的数值输入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后述的副送布马达数据设定处理能选择设定,并根据设定的方法,利用数值输入按钮B4进行输入。当进行该设定值的输入时,MPU81由此算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并记录于RAM83中。
随后,当检测出设在操作面板17附近的步骤切换按钮B5(参照图13)的输入时,对第二缝制区间进行接受同样的输入的处理。即,将圆形的缝制区域按钮B2分成两半,在其一方上进行显示已经设定的第一缝制区间的归拢量的处理,并与上述同样地,进行接受决定第二缝制区间的区间距离、归拢量及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输入的处理。
然后,如图13所示,当设定输入了必要的区间部分时,MPU81,将被记录于RAM83中的间距量及各缝制区间的每个区间的区间距离、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及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以一个文件夹记录于EEPROM84中。另外,在该文件夹中附加文件夹编号,并能以该编号读出。
(动作控制机构:各种数据设定处理)
另外,MPU81,当检测出编辑画面G1的模式设定按钮B3的输入时,则根据被记录于ROM82中的图像数据,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图14)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参照图15的流程图说明该显示状态的MPU81处理。在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上,显示着马达构成选择开关B6、输出角度范围输入方法选择开关B7、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开关B8、副送布数据输入方法选择开关B9、返回按钮B10。
MPU81,检测是否有马达构成选择开关B6的输入(步骤S1)。当有输入时,进行后述的马达构成选择处理(步骤S2)。
另外,MPU81,不管是否有输入,检测是否有输出角度范围输入方法选择开关B7的输入(步骤S3)。当有输入时,进行后述的输出角度输入方法选择处理(步骤S4)。
另外,MPU81,不管是否有输入,检测是否有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开关B8的输入(步骤S5)。当有输入时,进行后述的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步骤S6)。
另外,MPU81,不管是否有输入,检测是否有副送布马达数据输入方法选择开关B9的输入(步骤S7)。当有输入时,进行后述的副送布马达数据设定处理(步骤S8)。
另外,MPU81,不管是否有输入,检测是否有返回按钮B10的输入(步骤S9)。当没有输入时,返回步骤S1,并反复进行各开关B6~9的输入检测。当有输入时,再次进行将编辑画面G1显示于操作面板17上的处理。
(动作控制机构:马达构成选择处理)
现在说明用MPU81的马达构成选择处理。在该马达构成选择处理中,差动送布缝纫机10进行接受3马达式(对第一及第二上送布机构31、32及下侧旋转送布部70共计三个驱动马达实行控制的形式)或是4马达式(对具有第一及第二上送布机构31、32的共计两个驱动马达、进而下侧旋转送布部70所具有的分别地驱动第一下皮带72及第二的下皮带73的两个驱动马达、共计四个驱动马达实行控制的形式)的设定输入处理。
在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的显示状态下,当检测出马达构成选择开关B6的输入时,MPU81进行用操作面板17显示马达构成选择画面G4(图16)的处理。现根据图17的流程说明该状态下的MPU81的处理。
在马达构成选择画面G4上,显示有3马达构成选择按钮B11、4马达构成选择按钮B12、保存按钮B13、取消按钮B14。
首先,MPU81,检测是否有3马达构成选择按钮B11的输入(步骤S11)。当有输入时,则设定表示3马达构成的标志(步骤S12)。另外,在没有输入时,检测是否有4马达构成选择按钮B12的输入(步骤S13)。当有输入时,则设定表示4马达构成的标志(步骤S14)。
然后,当设定了表示任何一个马达构成的标志时,则检测是否有保存按钮B13的输入(步骤S15),当有输入时,则将表示被设定的马达构成的标志保存在EEPROM84中(步骤S16)。然后,MPU81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另外,即使在没有任何的马达结构按钮B11、B12的输入时,也检测是否有保存按钮B13的输入(步骤S15),当有输入时,原封不动地维持至此被保存在EEPROM84中的、表示马达结构的标志(步骤S16)。然后,此时MPU81也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另外,当在步骤S15中没有检测到保存按钮B13的输入时,MPU81则检测是否有取消按钮B14的输入(步骤S17),当有输入时,解除在步骤S12或S14中被设定的标志,并且原封不动地维持表示被保存在EEPROM84中的、表示马达结构的标志(步骤S18)。然后,此时MPU81也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另外,当没有输入时,返回步骤S11,并从检测是否有3马达构成选择按钮B11的输入再次重复同样的处理。
(动作控制机构:输出角度输入方法选择处理)
现说明由MPU81进行的输出角度输入方法选择处理。该输出角度输入方法选择处理,是用于对于各上送布马达61a、61b及下送布马达75、对在相对于驱动机针11的缝纫机马达18的一转(360°)的任何角度范围、是否进行驱动的设定输入的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在该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中,实行接受输入的处理,该输入,为对以下所说明的各马达的每个马达的角度范围的输入方法的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是否进行选择的输入。
在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的显示状态下,当检测出输出角度范围输入方法选择开关B7的输入时,MPU81,用操作面板17进行显示输出角度范围输入方法选择画面G5(图18)的处理。现参照图19的流程说明该显示状态下MPU81的处理。
在输出角度范围输入方法选择画面G5上,显示着绝对值输入按钮B15、相对值输入按钮B16、比例输入按钮B17、保存按钮B18、取消按钮B19。
首先,MPU81检测是否有绝对值输入按钮B15的输入(步骤S21)。当有输入时,设定表示绝对值输入的标志(步骤S22)。另外,在没有输入时,检测是否有相对值输入按钮B16的输入(步骤S23)。当有输入时,设定表示相对值输入的标志(步骤S24)。另外,在没有输入时,检测是否有比例输入按钮B17的输入(步骤S25)。当有输入时,设定表示比例输入的标志(步骤S26)。
随后,当设定了表示任何一个输入方法的标志时,检测是否有保存按钮B18的输入(步骤S27),当有输入时,将表示被设定的输入方法的标志保存在EEPROM84中(步骤S28)。然后,MPU81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并且,即使在没有任何一个输入按钮B15、B16、B17输入时,也检测是否有保存按钮B18的输入(步骤S27),当有输入时,原封不动地维持表示至此被保存于EEPROM84中的马达构成的标志(步骤S28)。然后,MPU81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另外,在步骤S27中,当没有检测出保存按钮B18的输入时,MPU81,检测是否有取消按钮B19的输入(步骤S29),当有输入时,解除步骤S22、S24、S26中被设定的标志并且原封不动地维持表示至此被保存于EEPROM84中的输入方法的标志(步骤S30)。并且,此时MPU81也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另外,当没有输入时,返回步骤S21,并从检测是否有绝对值输入按钮B15的输入、再重复同样的处理。
另外,上述所谓绝对值输入,如显示在后述的图20的输出角度范围设定画面G6下部的表格形式的框内的内容所示,是对于各送布马达的每个马达的输出开始角度位置及输出结束角度位置、将其角度数值原封不动地输入而言。
另外,上述所谓相对值输入,表示在图21(A)的表格形式的框内的内容所示,是指对一方的上送布马达或下送布马达进行绝对值输入、而对另一方的上送布马达或下送布马达、输入相对于一方的上送布马达或下送布马达的设定角度的增减角度数值而言。
另外,所谓比例输入,如表示在图21(B)的表格形式的框内的内容所示,是指对一方的上送布马达或下送布马达进行绝对值输入、而对另一方的上送布马达或下送布马达、以百分比输入相对于一方的上送布马达或下送布马达的设定角度的比例而言。
另外,在各图的表格形式的框内,输入了举例的4马达形式设定状态,但是当在本实施例所示的3马达形式时,其最右栏是空栏,且处于没有接受设定输入的状态。
(动作控制机构: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
现说明由MPU81进行的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在该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中,对于各上送布马达61a、61b及下送布马达75,实行接受设定输入的处理,该设定输入,是在相对于驱动机针11的缝纫机马达18的一转(360°)的任何角度范围内、是否进行驱动的设定输入。
在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的显示状态下,当检测出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开关B8的输入时,MPU81,进行由操作面板17显示输出角度范围设定画面G6(图20)的处理。现参照图22的流程说明该显示状态下MPU81的处理。
输出角度范围设定画面G6,在其上部将主驱动轴21的一转(360°)表示为圆形,并且显示了在布料上被机针刺穿的区间、及能由各上送布部31、32及下侧旋转送布部70进行送布的区间的设定角度范围显示区域D1,在该设定角度范围显示区域D1上,用箭头表示了对各送布马达设定的输出角度范围。另外,在输出角度范围设定画面G6的下部,显示了表格形式的设定按钮B21~28、保存按钮29、取消按钮30。该设定按钮B21~28,相当于分别表示各送布马达的输出开始角度及输出结束角度的框,当接触欲设定的框时,则数值输入用的小画面打开,并可以根据被输出角度输入方法选择处理所选择设定了的方法、输入角度数值或比例。
首先,MPU81,在输出角度范围设定画面G6的显示状态下,根据已经设定于设定角度范围显示区域D1内的角度,用箭头表示关于各送布马达的输出角度范围(步骤S31)。
然后,检测是否有A马达(第一上送布马达)的输出开始角度的设定输入按钮B21的输入(步骤S32)。当有输入时,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33)。另外,当没有按钮B21的输入时,则检测是否有A马达(第一上送布马达)的输出结束角度设定输入按钮B22的输入(步骤S34)。当有输入时,则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35)。
另外,当没有按钮B22的输入时,检测是否有B马达(第二上送布马达)的输出开始角度的设定输入按钮B23的输入(步骤S36)。当有输入时,则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37)。另外,当没有按钮B23的输入时,则检测是否有B马达(第二上送布马达)的输出结束角度的设定输入按钮B24的输入(步骤S38)。当有输入时,则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39)。
另外,当没有按钮B24的输入时,检测是否有C马达(下送布马达)的输出开始角度的设定输入按钮B25的输入(步骤S40)。当有输入时,则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41)。另外,当没有按钮B25的输入时,则检测是否有C马达(下送布马达)的输出结束角度的设定输入按钮B26的输入(步骤S42)。当有输入时,则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43)。
另外,在没有按钮B26的输入时,MPU81参照由马达构成选择处理而被储存于EEPROM84中的、表示马达构成标志。本实施例的差动送布缝纫机10为3马达方式,但假设在是4马达方式且用4马达方式及马达构成选择处理进行选择时,检测是否有D马达(第二下送布马达)的输出开始角度的设定输入按钮B27的输入(步骤S45)。当有输入时,则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46)。另外,当没有按钮B27的输入时,则检测是否有D马达(第二下送布马达)的输出结束角度的设定输入按钮B28的输入(步骤S47)。当有输入时,则显示输入用小画面并接受设定输入(步骤S48)。
另外,在步骤S33、35、37、39、41、43、46、48的任何一个中,当进行了角度设定输入时,根据其设定角度,更新显表设定角度范围显示区域D1的输出角度范围的箭头表示(步骤S49)。
另外,在设定角度范围显示区域D1的显示更新处理以后,或在步骤S44中判断为3马达方式时,或者,在步骤S47中没有设定输入按钮B28的输入时,检测是否有保存按钮29的输入(步骤S50),当有保存按钮29的输入时,则将新的设定输入的角度数值保存于EEPROM84中(步骤S51)。并且,MPU81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另外,在步骤S50中,当没有检测到保存按钮B29的输入时,MPU81,检测是否有取消按钮B30的输入(步骤S52),当有输入时,则废弃步骤S33、35、37、39、41、43、46、48的任何一个中被设定的角度数据,并原封不动地维持至此被保存于EEPROM84中设定角度(步骤S53)。并且,此时MPU81也再次将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显示在操作面板17上。
另外,当没有取消按钮30的输入时,返回步骤S32,并再次从检测是否有设定值输入按钮B32输入、重复同样的处理。
另外,由于各送布马达,根据间距量、归拢量或差动量等来决定缝制时的送布量,所以在该输出角度范围设定处理中,如果决定了各个输出角度范围,则必须根据其角度范围调节输出角度范围内的旋转速度。因此,在缝制时,MPU81根据旋转角度范围及送布量计算出旋转速度,并进行各送布马达的动作控制以达到所计算的旋转速度。
(动作控制机构:副送布马达数据设定处理)
现说明由MPU81实行的副送布马达数据设定处理。该副送布马达数据设定处理,在送布马达数据设定画面G3的显示状态下,当检测出副送布数据输入方法选择开关B9的输入时,MPU81,用操作面板17进行显示副送布数据输入方法选择画面G7(图23)的处理。在该副送布数据输入方法选择画面G7上,显示了在缝制时进行副送布(称为利用第二上送布部32的上布的送布)的各种设定的每个区间/全体变化选择按钮B31、手动/自动选择按钮B32及自动选择时的设定按钮B33、利用上述的新数据制作画面G2来选择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的设定输入时的输入方法用的副送布绝对值输入按钮B34、副送布相对值输入按钮B35及副送布比例输入按钮B36、保存各种设定的保存按钮B37、放弃输入的各种设定的取消按钮B38。
上述每个区间/全体变化选择按钮B31,是选择在新数据制作画面G2上将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设定于各缝制区间的每个区间,还是选择在整个缝制区间决定送布量的一定条件或一定的送布量的按钮。即,当选择了前者并在新数据制作画面G2上设定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时,对各缝制区间的每个区间进行设定输入,当选择了后者时,则进行对整个缝制区间的一定条件(例如,相对于第一送布量的差动量或比例)的输入或一定送布量的设定输入。
手动/自动选择按钮B32,是对于根据在新数据制作画面G2上被设定输入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而进行缝制的手动模式、和根据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的设定值、由MPU81的处理而自动地决定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设定的自动模式的按钮进行选择。
自动选择时的设定按钮B33,与上述的自动模式有关,用于将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送布量(归拢量)设定输入在何种程度的按钮。即,MPU81,当检测到设定按钮B33输入时,显示副送布自动设定画面G8。该副送布自动设定画面G8(图24),显示着归拢量范围按钮B39、差动量设定按钮B40、数值输入按钮B41、确定按钮B42、结束按钮B43。
决定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的归拢量,被设定为五档范围,并在各范围的每个范围上设有归拢量范围按钮B39。当检测出该归拢量范围按钮B39的输入时,MPU81则显示输入了范围上限值及下限值数值的数值输入用的小画面,并把输入的范围的上限值及下限值储存于RAM83中。
另外,差动量设定按钮B40,分别对应各归拢量范围按钮B39设为五个,当检测出其输入时,MPU81,处于相对于对应范围的归拢量、输入何种程度的差动量的等待状态,当用数值输入按钮B41输入数值或输入增减并检测出确定按钮B42的输入时,则将此时的数值作为对该归拢量范围的差动量并记录于EEPROM84中。因此,一旦决定了归拢量,则决定了差动量,并且也决定了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
副送布绝对值输入按钮B34、副送布相对值输入按钮B35及副送布比例输入按钮B36,在于新数据制作画面G2上输入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的设定值时,选择用绝对值输入、相对值输入还是比例输入中的一个进行的选择按钮。
另外,所谓上述绝对值输入,是指将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原封不动地输入而言。即,在用绝对值输入进行输入时,显示数值输入用小画面,并以此将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原封不动地输入。
另外,所谓相对值输入,是指输入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之差的送布量而言。即,在用相对值输入进行输入时,显示数值输入用小画面,并以此输入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差的数值。
另外,所谓比例输入,是指以百分率输入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的比例而言。即,在用比例输入进行输入时,显示数值输入用小画面,并以此输入将相对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差的数值、换算成相当于以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为100时数值的值。
(动作控制机构:缝制作业中的处理)
在差动送布缝纫机10的缝制作业中,MPU81,进行用操作面板17显示缝制画面G9(图25)的处理。
缝制作业,按照被储存于由新数据制作画面G2制作的文件夹中的设定进行,但即使在缝制中,也可以变更调整归拢量及差动量。
即,在缝制画面G9上,归拢量增减按钮B45显示在画面左方下部,差动量增减按钮B44显示在画面右方下部。在缝制作业中,当检测出用归拢量增减按钮B45的增加或减少的输入时,MPU81,进行只增加或减少一定量的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的动作控制。另外,在缝制作业中,当检测出用差动量增减按钮B44的增加或减少的输入时,MPU81,对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进行用绝对值输入、相对值输入、比例输入的任意一种设定的方法,进行变更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设定值的动作控制。另外,MPU81也可以根据各种设定进行缝制,在其途中,当如上所述地对归拢量或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进行了修正时,进行将原记录的设定更新为修正后设定的处理。
(差动送布缝纫机的动作说明)
现参照图26、27说明上述结构的差动送布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图26、27是缝制作业中的各种处理的流程。
首先,在差动送布缝纫机10上,受理由副送布数据输入方法选择画面G7的手动/自动择按钮B32实行的自动模式或手动模式的设定(步骤S61)。然后,在设定输入后,利用调节机构3、4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的X轴方向位置及Y轴方向位置的调节(步骤S62)。
然后,动作控制机构80的MPU81,根据记录数据判断被设定了自动模式或手动模式的哪一种(步骤S63),当判断为自动模式时,则根据预先设定的第一缝制区间的归拢量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64),随后,移到步骤S68。
另一方面,在步骤S63中,当判断为手动模式时,则判断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是每个区间变化还是全体变化(步骤S65)。并且,当判断为全体变化时,则按照决定全体变化的条件调节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66),随后,移到步骤S68。
另外,当读出判断为每个区间变化时,读出被设定在第一缝制区间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步骤S67),随后,移到步骤S68。
在步骤S68中,判断是否是以绝对值输入设定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当是绝对值输入时,将设定值原封不动地确认作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69),并将该送布量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步骤S70)。
另外,在步骤S68中,当判断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不是以绝对值输入时,则判断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的设定值是否是相对值输入(步骤S71)。并且,当判断为是相对值输入时,则根据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及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72),并将该送布量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步骤S70)。
另外,在步骤S71中,当判断不是以相对输入设定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时,且判断为是以比例输入设定的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根据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及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设定值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73),并将该送布量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步骤S70)。
然后,判断缝纫机启动踏板91是否是被踩踏状态(步骤S74),若是被踩踏,则驱动缝纫机马达18(步骤S75)。并且,分别对第一及第二上送布马达61a、61b、下送布马达75、根据其输出脉冲检测是否被驱动(步骤S76),在没有被驱动时,对各马达判断其输出开始角度(步骤S77),若是开始角度,则开始驱动该送布马达(步骤S78),并且设定脉冲输出标志(步骤S79),并移到步骤S84。另外在步骤S77中,即使还没有到达输出开始角度,也移到步骤S84。
另一方面,在步骤S76中,对各送布马达61a、61b、75,当判断为驱动时,则分别判断其输出结束角度(步骤S80),若是结束角度,则停止对该送布马达的驱动(步骤S81),并且清除脉冲输出标志(步骤S82),并移到步骤84。另外,在步骤S80中,即使还没有到达输出结束角度时,也移到步骤S84。
在步骤S84中,判断是否有缝制区间(步骤)的转换输入,当没有转换时,移到步骤S87。另外,当缝制区间的转换被输入时,则参照下一个缝制区间的归拢量,更新为该归拢量(步骤S85)。并且,以与上述的副送布值决定处理(步骤S63~70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计算出新缝制区间的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并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
以下,在步骤S87中,判断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是否被缝制画面G9上的输入而变更,当有变更的输入时,判断其是否是由绝对值输入进行的变更(步骤S88),当是是由绝对值输入时进行的变更,则原封不动地将被变更了的设定值确认作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89),并将该送布量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步骤S90)。
另外,在步骤S88中,当判断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不是绝对值输入时,则判断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是否是相对值输入(步骤S91)。并且,当判断是相对值输入时,则根据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及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设定值,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92),并将该送布量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步骤S90)。
另外,在步骤S91中,当判断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设定值不是相对值输入时,则判断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设定值是比例输入,并根据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及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设定值,计算出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步骤S93),并将该送布量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步骤S90)。
在步骤S90中,当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被输出给第二上送布马达61b时,或在步骤S87中对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没有变更输入时,则判断是否输入了缝制结束、切线的指令(步骤S94),若没有输入则返回步骤S74,并重复以后的处理。另外,当输入了切线时,则驱动螺线管19,实施切线且差动送布缝纫机10结束动作。
另外,可利用将缝纫机起动踏板向与驱动开始时相反的方向踩踏而进行切线的输入。因此,在进行切线的输入阶段,缝纫机马达18结束其驱动。
(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差动送布缝纫机10上,由于在第一上送布部31及第二上送布部32上分别设置了上送布马达61a、61b并且对它们分别进行控制,所以能容易地对应缝边的弯曲,且容易操作并能提高操作效率。另外,由于能分别地设定各上送布马达61a、61b的送布量,所以能对应缝边的各种弯曲。
另外,由于根据其设定能使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动作与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动作连动并进行缝制,所以能进行更顺利的缝制,并能实现缝边的稳定,降低缝制废品率。
另外,由于可以在每个缝制区间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的设定,也可以不管缝制区间而整体地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的设定值的设定,并且也能根据归拢量自动地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的设定值的设定,所以能分别根据设定完成缝制,并可减轻其设定作业的负担。
特别是,由于能在每个缝制区间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送布量的设定值的设定,所以能实现适当地对应于缝制区间的变化,并能提高缝制完成质量。
通过将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量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量进行相等设定,也可以进行与以往同样的缝制。
通过调节机构3,可以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的缝制方向(X轴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可以进行在缝制时的拐弯操作性的微调。
另外同样地,通过调节机构4,可以进行第二上送布部32的高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可以进行在缝制时的拐弯操作性的微调。
由于对各送布马达61a、61b、75可以设定输出角度范围,所以能避免机针11或压脚12的上下动作的影响,并能精确地进行送布、归拢、左右送布差的设定,提高缝制质量。
以独立地设定、保存各送布马达的设定值,能实现更细致的设定,并能提高质量。
另外,如上所述,对于下送布也可以设置能对各皮带分别地控制的送布马达。此时,如同第二上送布部32的送布马达61b一样,进行设置与第一上送布部31的送布马达61a送布量的差的设定,以便能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发明效果)
本发明之1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由于在每个缝制区间分别地设定第一上送布部及第二上送布部的各送布量(送布速度),并能以切换缝制区间进行各送布量被转换了的缝制,所以即使缝边的形状复杂,也能利用缝制区间的切换,分别改变归拢量、左右送布量,所以能实现高精度的追随,并提高其缝制质量。并且,以此使缝制时的操作变的容易,能提高操纵性。
本发明之2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由于根据任何一个送布部的送布量及对应于该送布量的相对值的输入、进行各送布部的动作控制,所以能在该送布量的设定时,以一个送布部的送布量为基准而确认其他送布部送布量,并能容易地掌握各送布部的送布量设定的增减,实现适当的调整。
本发明之3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由于在每个缝制区间分别地设定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送布速度),并能以切换缝制区间进行送布量被切换了的缝制,同时对于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能随着其增减值而变化并进行缝制,所以通过缝制区间的切换,能分别地变化归拢量,因此能实现高精度的追随并能实现其缝制质量的提高。另外,以此,可以使缝制时的操作变的容易,并提高操作性。
另外,对于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设定,不需要每个缝制区间的设定,可以减轻设定输入负担。
本发明之4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由于在每个缝制区间分别地设定第一上送布部的各送布量(送布速度),并能以切换缝制区间来切换各送布量,同时能追随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变化而改变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所以能进行对应于各送布量的变化的缝制。
因此,即使缝边的形状复杂,也能因缝制区间的切换,而分别地变化归拢量、左右的送布量,因此,能实现高精度的追随,并提高其缝制质量。并且,以此能使缝制时的操作变的容易,并能提高操纵性的。
另外,对于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设定不需要每个缝制区间的设定,可以减轻设定输入负担。
本发明之5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由于第一上送布部、第二上送布部及下送布部以与机针的上下动作周期相同的周期进行送布动作,且能在每一个周期的任何时刻输入设定是否驱动,所以能避免在如机针插在布料上的状态或各上送布部从布料离开的状态、不能送布的时刻进行送布,且对各送布部能进行高精度的送布,因此能实现缝制质量的提高。

Claims (5)

1.一种差动送布缝纫机,通过上送布装置及下送布装置,设置上布与下布的各送布量之差并进行缝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送布装置,具有:在机针附近进行所述上布送布的第一上送布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上送布部沿与送布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并进行所述上布送布的第二上布送布部,和设在每个所述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上且能分别地控制送布量的驱动机构,
下送布装置,具有:进行所述下布送布的下送布部和能控制该下送布部的送布量的驱动机构,
还具有动作控制机构,该动作控制机构,于在缝制时进行切换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上,根据决定所述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的各个送布量的设定输入,进行所述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其特正在于:所述动作控制机构,根据第一以及第二上送布部和下送布部中任意一个送布部的送布量及对应于该送布量的相对值的输入,进行所述各送布部的动作控制。
3.一种差动送布缝纫机,通过上送布装置及下送布装置、设置上布与下布的各送布量之差并进行缝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送布装置,具有:在机针附近进行所述上布送布的第一上送布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上送布部沿与送布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并进行所述上布送布的第二上布送布部,和设在每个所述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上且能分别地控制送布量的驱动机构,
下送布装置,具有:进行所述下布送布的下送布部和能控制该下送布部的送布量的驱动机构,
还具有动作控制机构,该动作控制机构,于在缝制时进行切换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上,增减对于所述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规定送布量,并根据决定所述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设定输入,进行所述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4.一种差动送布缝纫机,通过上送布装置及下送布装置、设置上布与下布的各送布量之差并进行缝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送布装置,具有:在机针附近进行所述上布送布的第一上送布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上送布部沿与送布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并进行所述上布送布的第二上布送布部,和设在每个所述第一上送布部和第二上送布部上且能分别地控制送布量的驱动机构,
下送布装置,具有:进行所述下布送布的下送布部和能控制该下送布部的送布量的驱动机构,
还具有动作控制机构,该动作控制机构,于在缝制时进行切换的多个缝制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上,根据决定所述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的设定输入,进行对应于所述第一上送布部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并且根据所述第一上送布部的送布量、按照规定条件计算出所述第二上送布部的送布量,并根据该送布量进行对应于所述第二上送布部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控制机构,采用与所述机针的上下动作相同的周期进行各驱动机构的驱动,并根据决定是否在所述机针的一个周期内的任何时刻对每个所述驱动机构进行从开始到停止的驱动的设定输入,进行各驱动机构的动作控制。
CN2004100369737A 2003-04-21 2004-04-20 差动送布缝纫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5506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15977 2003-04-21
JP2003115977 2003-04-21
JP2003115977A JP4509491B2 (ja) 2003-04-21 2003-04-21 差動送り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0604A true CN1550604A (zh) 2004-12-01
CN1550604B CN1550604B (zh) 2010-04-28

Family

ID=33447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369737A Expired - Lifetime CN1550604B (zh) 2003-04-21 2004-04-20 差动送布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509491B2 (zh)
CN (1) CN1550604B (zh)
DE (1) DE102004019001B4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8135A (zh) * 2006-01-27 2007-08-01 重机公司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847500B (zh) * 2005-04-14 2011-05-04 重机公司 差动送料缝纫机
CN1861876B (zh) * 2005-05-12 2011-06-15 重机公司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782160B (zh) * 2004-12-03 2011-10-05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01319436B (zh) * 2007-06-08 2013-04-24 杜尔克普-阿德勒股份公司 缝纫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10276A (zh) * 2013-09-26 2014-01-15 绍兴联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绷带缝边装置
CN106567197A (zh) * 2015-10-07 2017-04-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8425187A (zh) * 2017-02-15 2018-08-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10578209A (zh) * 2018-06-11 2019-12-1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过程中布边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42334A1 (de) 2006-09-08 2008-03-27 Dü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DE102006042332A1 (de) * 2006-09-08 2008-03-27 Dü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zum Vernähen zweier Nähgutteile unter Einarbeitung von Mehrweite
DE102008030797A1 (de) * 2008-06-28 2009-12-31 Dü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derartigen Nähmaschine
TWI775018B (zh) * 2019-09-24 2022-08-21 啟翔股份有限公司 差動送料拉幫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68536B (de) * 1955-05-20 1959-11-05 Alfred Springer Kg Werkstückvorschubeinrichtung für nähmaschinen
US4303027A (en) * 1978-07-10 1981-12-01 Tokico, Ltd. Cloth feeding apparatus
JPS56163689A (en) * 1980-05-22 1981-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Sewing machine. feeding thereof can be adjusted
JPS6335287A (ja) * 1986-07-30 1988-02-15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差動ベルト送り装置
JPH01236088A (ja) * 1987-10-31 1989-09-20 Juki Corp ミシンの布送り制御装置
JPH03112588A (ja) * 1989-09-27 1991-05-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ミシン差動送り機構
JPH0632725B2 (ja) * 1989-11-06 1994-05-02 工業技術院長 ミシン制御装置
JPH0568762A (ja) * 1991-09-11 1993-03-23 Yamato Sewing Mach Seizo Kk 縫製生地の布端位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675379U (ja) * 1993-04-13 1994-10-25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生地端制御装置
JPH0759970A (ja) * 1993-08-25 1995-03-07 Brother Ind Ltd 差動送りミシン
JP3266733B2 (ja) * 1994-05-09 2002-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送り量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3322478B2 (ja) * 1994-05-09 2002-09-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送り量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8141243A (ja) * 1994-11-18 1996-06-04 Brother Ind Ltd いせ込み量表示装置
JPH08299635A (ja) * 1995-05-02 1996-11-19 Juki Corp 縫製装置
JP2001137582A (ja) * 1999-11-16 2001-05-22 Juki Corp 裾三ツ巻縫製ミシン
JP4555497B2 (ja) * 2001-04-05 2010-09-29 Juki株式会社 上下送りミシン
JP3677626B2 (ja) * 2001-10-06 2005-08-03 ハムス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布送り差動機構
JP3946083B2 (ja) * 2002-05-13 2007-07-18 Juki株式会社 差動送りミシン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2160B (zh) * 2004-12-03 2011-10-05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847500B (zh) * 2005-04-14 2011-05-04 重机公司 差动送料缝纫机
CN1861876B (zh) * 2005-05-12 2011-06-15 重机公司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01008135A (zh) * 2006-01-27 2007-08-01 重机公司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01319436B (zh) * 2007-06-08 2013-04-24 杜尔克普-阿德勒股份公司 缝纫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10276A (zh) * 2013-09-26 2014-01-15 绍兴联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绷带缝边装置
CN103510276B (zh) * 2013-09-26 2015-06-03 绍兴联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绷带缝边装置
CN106567197A (zh) * 2015-10-07 2017-04-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8425187A (zh) * 2017-02-15 2018-08-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8425187B (zh) * 2017-02-15 2021-10-26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10578209A (zh) * 2018-06-11 2019-12-1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过程中布边控制方法
CN110578209B (zh) * 2018-06-11 2021-06-04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过程中布边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09491B2 (ja) 2010-07-21
JP2004321227A (ja) 2004-11-18
DE102004019001A1 (de) 2004-12-16
DE102004019001B4 (de) 2018-01-25
CN1550604B (zh) 201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50604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800475A (zh)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CN1126633C (zh) 激光加工机和具有激光加工功能的缝纫机
CN1234111C (zh) 装配磁头臂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179805C (zh) 弯板机的弯曲加工方法
CN1199855A (zh) 测量装置、测量装置用触头及测量方法
CN1213720A (zh) 锁眼机
CN1486819A (zh) 自动化机械加工系统和自动化珩磨系统的处理单元
CN1699656A (zh) 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捻线机
CN1389611A (zh)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CN1831231A (zh) 缝纫机
CN1458324A (zh)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1837432A (zh) 用于纱线喂入控制的纺织机械
CN100335706C (zh) 底线卷线装置
CN1154599C (zh) 顶盖密封式包装装置,及顶盖密封式包装方法
CN1416486A (zh) 刺绣用缝纫机中的穿线装置
CN1664208A (zh) 一种纺织机器和它的控制方法
CN1502737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308157A (zh) 锁眼机及形成锁眼针迹的方法
CN1272495C (zh)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CN1140660C (zh) 锁眼机
CN1594702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940163A (zh) 袋口滚边缝纫机
CN1974908A (zh) 链式线迹钉扣机
CN1232260A (zh) 盘片更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4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