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0163A - 袋口滚边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袋口滚边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0163A
CN1940163A CNA2006101414616A CN200610141461A CN1940163A CN 1940163 A CN1940163 A CN 1940163A CN A2006101414616 A CNA2006101414616 A CN A2006101414616A CN 200610141461 A CN200610141461 A CN 200610141461A CN 1940163 A CN1940163 A CN 1940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cut
central cutter
cutting
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14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0163B (zh
Inventor
植田昌彦
戌亥优
北田贤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40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0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40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01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24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med by general-purpose sewing machines modified by attachments, e.g. by detachable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1/00Sewing machines with device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movement of work-carrier relative to stitch-form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obtain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seam, e.g. programme-controlled for sewing collars, for attaching pocket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2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cilitating seaming; Hem-turning elements; Hemm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4Cutt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10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袋口滚边缝纫机,具备:具有两根机针(41)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0)、一边顺沿滚边布(B)一边对其引导的滚边器(30)、利用送布驱动机构(23)输送衣片布料(M)及滚边布的送布机构(20)、利用切刀驱动机构(57)升降中心切刀(51)以形成直线状切缝(S)的中心切刀机构(50)、在直线线迹的两端部形成V字状切缝的角切刀机构(90)、进行用于确定缝制结束位置和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输入的设定输入机构(85、86),还具备在从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L2)比从中心切刀到各机针的距离(D1)短时,在缝制结束后,再次驱动送布机构和中心切刀机构进行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机构(80)。

Description

袋口滚边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被缝制物上形成口袋的袋口滚边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袋口滚边缝纫机具有:沿滚边器搬送衣片布料和滚边布(以下,将衣片布料和滚边布总称为布料)的送布机构、使两根机针上下运动而在被搬送的布料上形成并列的两条线迹线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使中心切刀上下运动并使刀刃部与被固定在针板上的固定切刀滑动接触而在上述两条线迹线之间的布料上形成直线状切缝的中心切刀机构、使角切刀上下运动而在用中心切刀形成的切缝的两端部形成V字状切缝的角切刀机构。
并且,在上述中心切刀机构中,由于是从作为机针上下运动机构的驱动源的缝纫机马达获得中心切刀上下运动的驱动力的结构,所以两根机针和中心切刀同步地上下运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64685号公报
可是,在上述以往的袋口滚边缝纫机中,两根机针在滚边器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附近上下运动来进行缝制,中心切刀在比机针更靠送布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下运动来进行切断,但由于共用了驱动源,所以进行着各机针的上下运动和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同时结束的动作控制。
但是,在实际的袋口滚边缝纫时,从用户所要求的各个线迹的终端位置到中心切刀切缝的终端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与从中心切刀上游侧端部到双机针上下运动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基本不一致。因此,在从用户所要求的各个线迹的终端位置到中心切刀切缝的终端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比从中心切刀上游侧端部到双机针上下运动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长时,通过在缝纫结束之前将中心切刀上升保持在非动作位置来改变了切断长度。
但是,该方法在从用户所要求的各个线迹的终端位置到中心切刀切缝的终端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比从中心切刀上游侧端部到双机针上下运动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短时,则无法进行处理。
此外,即使在从用户所要求的各个线迹的终端位置到中心切刀切缝的终端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比从中心切刀上游侧端部到双机针上下运动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长时,缝纫结束之前将中心切刀上升保持到非动作位置的方法中,也产生了以下问题。
即,在以往的袋口滚边缝纫机中,是根据预先设定的缝制间距和机针上下运动机构的驱动源的转速的乘积来算出送布速度,送布机构以该送布速度不间断而连续地进行送布。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中心切刀和机针的上下运动同步,所以不能改变一次中心切刀上下运动的切断长度,一个间距量的切断长度、即切断分辨率变得粗糙,在缝制途中将中心切刀上升到非动作位置的方法中,不能形成正确长度的切缝。
因此,存在相对于角切刀的切缝不能正确地形成中心切刀的切缝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形成从线迹的终端位置到中心切刀切缝的终端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比从中心切刀的上游侧端部到双机针的上下运动位置的送布方向距离短的直线状切缝的袋口滚边缝纫机。
此外,本发明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从切断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达到从中心切刀的送布方向上游侧端部到各机针的距离以上时,也能够使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更加正确地形成直线状切缝的袋口滚边缝纫机。
技术方案一的袋口滚边缝纫机采用了如下结构,具有: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其利用缝纫机主轴马达使用两根机针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滚边器,其在载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衣片布料的上方沿送布方向配置,并且具有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将滚边布从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顺沿到另一个侧面并引导至各机针的落针位置;送布机构,其利用与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送布驱动机构,朝向各机针的落针位置输送衣片布料及沿滚边器的滚边布;中心切刀机构,其利用与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切刀驱动机构,使配置在各机针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的中心切刀升降,以在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切缝;角切刀机构,其在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从各个切缝的端部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V字状切缝;和设定输入机构,其进行用于确定缝制结束位置和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输入,该袋口滚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追加切断控制机构,其在从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比从中心切刀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到各机针的距离短时,在缝制结束后,再次驱动送布驱动机构和切刀驱动机构形成直线状切缝至切断结束位置。
技术方案二的袋口滚边缝纫机采用了如下结构,具有: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其利用缝纫机主轴马达使用两根机针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滚边器,其在载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衣片布料的上方沿送布方向配置,并且具有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将滚边布从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顺沿到另一个侧面并引导至各机针的落针位置;送布机构,其利用与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送布驱动机构,朝向各机针的落针位置输送衣片布料及沿滚边器的滚边布;中心切刀机构,其具有:配置在各机针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的、利用与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切刀驱动机构进行升降动作以在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切缝的中心切刀;和驱动中心切刀使其切换于能够进行基于升降动作的切断的下位置、和与升降动作无关的不能进行切断的上位置之间的促动器;角切刀机构,其在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从各个切缝的端部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V字状切缝;和设定输入机构,其进行用于确定缝制结束位置和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输入,该袋口滚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反送切断控制机构,其在从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达到从中心切刀的送布方向上游侧端部到各机针的距离以上时,控制缝纫机主轴马达、送布驱动机构、促动器及切刀驱动机构,使得能够在该切断结束位置的近前,利用缝制结束后的衣片布料及滚边布的反送,将处于上位置的中心切刀的上游侧端部对位于切断结束位置而返回到下位置后进行中心切刀向切断结束位置的最终的下降动作。
技术方案三的袋口滚边缝纫机采用了如下结构,具有: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其利用缝纫机主轴马达使用两根机针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滚边器,其在载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衣片布料的上方沿送布方向配置,并且具有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将滚边布从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顺沿到另一个侧面并引导至各机针的落针位置;送布机构,其利用与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送布驱动机构,朝向各机针的落针位置输送衣片布料及沿滚边器的滚边布;中心切刀机构,其利用与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切刀驱动机构,使配置在各机针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的中心切刀升降,以在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切缝;角切刀机构,其在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从各个切缝的端部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V字状切缝;和设定输入机构,其进行用于确定缝制结束位置和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输入,该袋口滚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速度调节控制机构,其控制送布驱动机构及切刀驱动机构,以使得在从切断结束位置的近前到该结束位置中,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与中心切刀机构的上下运动速度的相对比,与至此时为止的值相比,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一方大。
在技术方案一中,一边利用送布机构进行送布一边进行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和中心切刀机构的驱动,利用双机针的上下运动在滚边器的立板部两侧形成线迹并且利用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在立板部的送布方向下游侧在两条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切缝。并且,在预先设定的缝制结束位置停止缝纫机主轴马达的驱动。
在从预先设定的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设定为比从中心切刀的送布方向上游侧端部到位于该切刀的上游侧的各机针的距离短时,在缝纫机主轴马达的驱动停止时点(缝制结束时点),中心切刀的切缝长度还处于切入不足的状态。由于送布机构和中心切刀机构,都具有与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驱动源,所以利用追加切断控制机构,在缝纫机主轴马达停止以后,驱动送布机构和中心切刀机构追加切断长度,使得至少能够进行上述不足长度量的切断。
由此,能够形成送布方向的长度比从各机针到中心切刀的送布方向上端部的距离短的切缝,从而能够提高中心切刀切断的正确化。
此外,基于追加切断控制机构的送布机构及中心切刀机构的驱动,既可以在缝纫机主轴马达的停止前后不间断地连续进行,也可以在暂时停止以后再次开始驱动而进行。
在技术方案二中,一边利用送布机构进行送布一边在使中心切刀位于下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和中心切刀机构的驱动,利用双机针的上下运动在滚边器的立板部两侧形成线迹,并且利用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在立板部的送布方向下游侧将直线状的切缝形成于两条线迹之间。
中心切刀机构利用与送布机构的协同动作对衣片布料及滚边布(以下,简称为“布料”)进行切入。
然后,在进行向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最后下降的近前,将中心切刀切换到上位置来躲避切断,在该状态下执行缝制直到缝制结束位置。
然后,利用送布机构将布料反送到切断结束位置,将中心切刀上游侧端部定位于切断结束位置并切换到下位置,对停止了输送的布料进行基于中心切刀的下降的切断。由此,能够形成正确的直线状切缝,从而能够提高中心切刀切断的正确化。
此外,所谓“切断结束位置的近前”,优选在利用一次中心切刀的下降能够到达切断结束位置的范围内。
在技术方案三中,一边利用送布机构进行送布一边进行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及中心切刀机构的驱动,利用双机针的上下运动在滚边器的立板部两侧形成线迹并且利用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在立板部的送布方向下游侧将直线状切缝形成于两条线迹之间。
中心切刀机构被进行如下控制,利用与送布机构的协同动作对衣片布料及滚边布(布料)进行切入,在从到达切断结束位置之前的规定位置(该位置例如是根据设定而预先设定的)到切断结束位置中,与中心切刀机构的上下运动速度的相对比,与至此时为止的值相比,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一方大。即,进行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的减速或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速度的加速或者它们双方。
即,由于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越快或中心切刀上下运动速度越慢,一次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的切断长度越长,所以其结果,切断长度的分辨率降低。另一方面,通过至少进行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的减速或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速度的加速,减少一次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的切断长度,提高分辨率,从而能够提高中心切刀切断的正确化。
此外,由于能够根据中心切刀的刀刃部的倾斜角度、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速度算出剩余的切断量,所以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的减速量或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速度的加速量,希望设定为算出的剩余切断量在允许范围内的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袋口滚边缝纫机整体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基于中心切刀的直线状切缝及基于角切刀的切缝与基于两根机针的线迹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机针上下运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中心切刀机构及机针上下运动机构的可切断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中心切刀机构及机针上下运动机构的限制切断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与图3及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的中心切刀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从Y轴方向观察中心切刀的图,图7(A)表示处于上述可切断状态下的上死点的状态,图7(B)表示处于下死点的状态。
图8是表示包括袋口滚边缝纫机的动作控制机构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9(A)是表示缝制所需要的设定参数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中心切刀与机针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11是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追加切断动作中的中心切刀与机针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反送切断控制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14是反送切断控制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反送切断动作中的中心切刀与机针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5(A)表示切刀上升位置,图15(B)表示反送后的切刀位置。
图16是表示速度调节控制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17是速度调节控制的时序图。
图18是速度调节动作中的中心切刀与机针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8(A)表示切刀上升位置,图18(B)表示切断速度调节位置。
图中:10-袋口滚边缝纫机,11-缝纫机台板,12-缝纫机机架,20-大压脚送布机构(送布机构),23-压脚马达,30-滚边器,31-底板部,32-立板部,40-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1-机针(双机针),45-缝纫机主轴马达,50-中心切刀机构,51-中心切刀,52-切刀杆,57-切刀马达(步进马达),65-气缸,80-动作控制机构,81-CPU,85-设定开关(设定输入机构),86-数字键(设定输入机构),90-角切刀机构,B-滚边布,F-送布方向,M-衣片布料,S-直线状切缝,T-线迹,V-V字状切缝。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
以下,参照图1~图17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袋口滚边缝纫机10。图1是表示袋口滚边缝纫机10整体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各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确定了各个方向,Z轴方向与后述的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方向一致,进行缝制作业的平面与Z轴方向垂直,将与该作业平面平行并进行送布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与作业平面平行并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
袋口滚边缝纫机10,是通过由双机针41、41形成的两条平行的线迹T将滚边布B缝合在衣片布料M上,并且形成沿这些布料的送布方向F的直线状切缝S和在该切缝S的两端部形成近似V字状的切缝V(参照图2)的缝纫机。
并且,该袋口滚边缝纫机10具有:作为缝制工作台的缝纫机台板11、配置在缝纫机台板11上的缝纫机机架12、进行由衣片布料M及滚边布B构成的布料的输送的作为送布机构的大压脚送布机构20、在衣片布料M的上侧从上方按压滚边布B的滚边器30、在滚边器30的送布方向F的下游侧附近且滚边器30的两侧进行落针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0、在各机针41的送布方向下游侧使中心切刀51升降并在各布料B、M上形成切缝的中心切刀机构50、在成为直线状切缝S的两端的位置上形成近似V字状切缝V的角切刀机构90、进行上述各部分的控制的动作控制机构80。
以下详细说明各部分。
(缝纫机台板及缝纫机机架)
缝纫机台板11的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在水平的状态下使用。该缝纫机台板11的上表面沿送布方向F即X轴方向形成为长的长方形状。在该缝纫机台板11上配置了大压脚送布机构20和滚边器30,在缝纫机台板11的下侧配置了角切刀机构90。
此外,在缝纫机台板11的两根机针41、41的下方位置设有针板13。在该针板13上设有分别对应于两根机针41、41的针孔,在各针孔的下侧分别设有未图示的水平旋梭。即,分别插通各机针41、41的缝纫线,分别在针板13的下侧被对应的各水平旋梭捕捉,并与从水平旋梭抽出的底线缠绕而进行缝制。
此外,在针板13的两个针孔的大致中间且在送布方向F的下游侧形成了插入中心切刀51的切口,并配置了利用与中心切刀51的协同动作来切断布料的未图示的固定切刀。
缝纫机机架12由配置在缝纫机台板1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紧旁边的底板部12a、从底板部直立设置的纵机身部12b、和从纵机身部12b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横臂部12c构成,在横臂部12c内收纳有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0及中心切刀机构50的主要结构。此外,从横臂部12c的前端侧下端部下垂支承有两根机针41、41和中心切刀51。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
图3是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0的立体图。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0具有:构成双机针的两根机针41、41、在下端部保持双机针的各机针41的两根针杆42、可沿其长度方向滑动地支承各针杆42的支承框43、同时保持两根针杆的针杆拱座44、作为机针上下运动的驱动源的缝纫机主轴马达45、利用缝纫机主轴马达45(图8)进行旋转驱动的缝纫机主轴46、与缝纫机主轴46的一端部固定连结并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锤47、一端部被连结在从旋转锤47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并且另一端部与针杆拱座44连结的曲柄连杆48、一端部被连结在支承框43上并且被未图示的转动驱动源施加旋转驱动力的转动轴49。
上述支承框43被转动轴49枢轴支承,转动轴49被支承为可在横臂部12c的内部沿Y轴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各针杆42均沿与转动轴49垂直的方向相互平行地被支承框43所支承。此外,支承框43配置各针杆42使其大致沿Z轴方向,当从转动轴49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施加转动力时,位于各针杆42的下端部的机针41、41沿X轴方向,即与缝制方向大致平行地移动。
转动轴49为了在与送布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短行程进行缝制,并在此基础上重叠地进行缝制,由此进行防止缝纫开始及缝纫结束的缝纫线脱散的所谓倒缝,而被转动驱动源施加驱动力。因此,在通常缝制时(未进行倒缝动作时),转动轴49以各针杆42与Z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保持。
此外,缝纫机主轴46也被支承为可在横臂部12c内部沿Y轴方向旋转,被缝纫机主轴马达45施加全旋转的旋转驱动力。若缝纫机主轴46旋转,则旋转锤47也同样地进行旋转,曲柄连杆48的一端部以缝纫机主轴46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在另一端部,只将一端部侧的圆周运动的Z轴方向的移动成分传递给针杆拱座44,使得各针杆42能进行往复上下运动。利用该构造,针杆42的上下运动的频率与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转速达到一致。
(中心切刀机构)
图4是中心切刀机构50及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0的可切断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中心切刀机构50及机针上下运动机构40的限制切断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从与图3及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的中心切刀机构50的立体图。
中心切刀机构50具有:利用上下运动形成直线状切缝的中心切刀51、被固定在针板13的下面并且与中心切刀51滑动接触以促进布料B、M的切断的未图示的固定切刀、在下端部具备中心切刀51并且被支承为可在横臂部12c内沿Z轴方向滑动的切刀杆52、被固定在缝纫机机架上并可沿其长度方向滑动地支承切刀杆52的金属轴承53、固定安装在切刀杆52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切刀杆拱座54、设于切刀杆拱座54上的滑块55、固定支承在缝纫机机架12上并通过滑块55不使切刀杆52旋转地引导其上下方向移动的导向框56、作为进行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的切刀驱动机构的步进马达的切刀马达57、通过偏心安装的偏凸轮58一端部与切刀马达57的输出轴57b连结的曲柄连杆59、摆动端部被连结于曲柄连杆59的另一端部的输入臂60、一端部与输入臂60连结并被固定在缝纫机机架上的轴承69枢轴支承而进行转动的转动轴61、在转动轴61的另一端部与转动轴61形成一体并进行摆动的输出臂62、一端部与输出臂62的摆动端部连结的第一联杆体63、连结第一联杆体63的另一端部和切刀杆拱座54的第二联杆体64、作为中心切刀51的可切断状态(下位置)和限制切断状态(上位置)的切换动作的驱动源的促动器的气缸65、一端部连结在气缸65的柱塞上并进行摆动动作的摆杆构件66、连结第一联杆体63与第二联杆体64的连结点J和摆杆构件66的另一端部的连结联杆体67、使气缸65突出时的柱塞停止于规定位置的挡块68。
上述中心切刀机构50在气缸65位于后退位置(图4的状态)时,可切换为将切刀马达57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中心切刀51的上下往复动作并传递的可切断状态,在气缸65位于前进位置(图5的状态)时,可切换为不向中心切刀51传递切刀马达57的旋转驱动力的限制切断状态。
即,上述摆杆构件66以其长度方向中间位置成为摆动支点的方式且以该支点的摆动轴线朝向Y轴方向的状态被缝纫机机架12所支承。并且,在气缸65处于后退的状态时,摆杆构件66通过连结联杆体67,将第一联杆体63与第二联杆体64的连结点J维持于比输出臂62的摆动中心线上更向下方拉下的位置。
若在该状态下上述切刀马达57进行旋转驱动,则通过安装于朝向Y轴方向的输出轴57b上的偏心凸轮58,使曲柄连杆59的一端部作圆周运动。曲柄连杆59通过其一端部的圆周运动而在其另一端部进行进退运动,并使输入臂60摆动。由此,转动轴61进行转动,并使输出臂62摆动。
第一联杆体63与第二联杆体64的连结点J,被限制为只能进行以连结联杆体67的一端部(与摆杆构件66连结的连结端部)为中心的以该连结联杆体67为半径的圆弧运动的状态。并且,通过连结点J进行该圆弧运动,输出臂62的摆动运动经由第一联杆体63与第二联杆体64使切刀杆52及中心切刀51上下运动而进行切断动作。
另一方面,在气缸65处于前进的状态时(图5的状态),该气缸65的柱塞被制止于与挡块68抵接的位置,摆杆构件66通过连结联杆体67,将第一联杆体63与第二联杆体64的连结点J拉起并维持在成为输出臂62的摆动中心线的线上的位置。
第一联杆体63的两端部上的转动的中心距离,被设定为与输出臂62的摆动半径一致的长度。并且,若在连结点J位于输出臂62的摆动中心线的线上的位置的状态下,输出臂62通过切刀马达57的驱动而开始摆动,则第一联杆体63也以连结点J为中心进行摆动,其结果,成为对第二联杆体64不施加任何驱动力的状态。因此,中心切刀51成为不进行上下运动而维持为停止的状态。
因此,可利用气缸65的驱动,切换中心切刀51的可切断状态和限制切断状态。
图7是从Y轴方向观察中心切刀51的图,图7(A)表示处于上述可切断状态下的上死点的状态,图7(B)表示处于下死点的状态。
中心切刀51的刀刃形状,由向下方突出的尖状部51a、和从基于大压脚2的送布方向F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从图7的右侧向左侧)向下方倾斜并在上下运动之际与固定切刀滑动接触在被缝制物上形成切缝的刀刃部51b构成。并且,中心切刀51被设定为,在限制切断状态下,尖状部51a的下端部位于比针板13的上面高的位置。此外,中心切刀51以如下方式设定高度:在从限制切断状态切换为可切断状态之际,尖状部51a通过下降穿透针板13上的布料B、M,并利用可切断状态下的切刀马达57的全旋转的上下运动大致只由刀刃部51b进行布料B、M的切断。即,若以可切断状态下的上死点处中心切刀51穿透布料B、M部分的X轴方向的切断长度(设为开始切断长度)为E1、以下死点处中心切刀51穿透布料B、M部分的X轴方向的切断长度为E2,则作为刀刃部51b沿送布方向的长度的有效切断长度E为E2-E1。
(滚边器)
滚边器30具有:呈长尺状平板的底板部31、沿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垂直地直立设置于其上面的立板部32、在立板部32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躲避中心切刀51并引导滚边布B的引导构件33、以沿立板部32的两面分别输送滚边布B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方式引导的纵引导件(省略图示)。
上述滚边器30被具有气缸的未图示的支承机构所支承,在非使用时如图1所示,从双机针41、41的针下位置离开而处于躲避。并且,在使用时,利用气缸的驱动而被调整到针板位置。
底板部31形成为长方形状,以使用时其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且其底面与缝纫机台板11的上面正对而载置的方式支承。此外,在底板部31的送布方向前端部,形成有用于两根机针41、41分别进行落针的近似U字状的切口(省略图示)。
立板部32除引导构件33附近的部分以外其整体为平板状,在底板部31的上面,在该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以与底板部31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垂直地直立设置。即,滚边器30以底板部31和立板部32从其长度方向观察呈倒T字状的方式形成为一体。
而且,当滚边布B在针板13上被重叠定位在衣片布料M的上侧时,从上方载置滚边器30,将滚边布B宽度方向(图6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折返并从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方立起,进而,使滚边布B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着立板部32两侧的侧面,并利用后述的大压脚21、21来进行保持。即,形成使滚边布B从立板部32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31顺沿到另一个侧面32的状态。于是,在将滚边布B缠绕滚边器30地定位的状态下,一边输送滚边布B及衣片布料M,一边在立板部32的两侧利用双机针41、41进行缝制并且利用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形成直线上的切缝S。
此外,在滚边器30的送布方向F的紧靠下游侧设有引导构件33,以便不被中心切刀51切开。该引导构件33朝向相同方向F分成两叉平面观察呈近似V字状地形成。并且,利用该形状,在送布之际将滚边布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从立板部32离开的方向引导,并向躲避中心切刀51的方向引导。
(大压脚送布机构)
大压脚送布机构20具有:从上方分别按压被定位于滚边器30上的滚边布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大压脚21、21、支承这些大压脚21、21的支承体22、通过支承体22使大压脚21、21向上下移动的未图示的气缸、将被大压脚21、21按压的滚边布B及衣片布料M通过支承体22向送布方向F移动的作为送布驱动机构的压脚马达23(图8)。
各大压脚21、21分别是长方形状的平板,且分别以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承体22所支承。此外,各大压脚21、21被支承为其平板面与X-Y平面平行。并且,利用气缸的驱动能够切换于上下两个位置,在上位置时从缝纫机台板11的上面离开,在下位置处达到缝纫机台板11的上面高度。此外,两个大压脚21、21被支承为沿Y方向离开的状态,以便在其之间,至少能够通过滚边器30的立板部32。
支承体22被支承为可在缝纫机台板11上沿X轴方向移动,并被配置为其支承的两个大压脚21、21通过双机针41、41的上下运动路径的外侧。此外,支承体22通过未图示的滚珠螺杆机构而被压脚马达23驱动。
(角切刀机构)
角切刀机构90配置于缝纫机台板11的下方且大压脚送布机构20的大压脚21、21的通过路径上,通过使角切刀91从下方穿透由大压脚送布机构20搬送来的滚边布B及衣片布料M,在成为直线状切缝S的两端的位置形成近似V字状的切缝V。
即,角切刀机构90具有:沿送布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两个角切刀91、91、使各角切刀91、91分别上下运动的未图示的上下运动用马达。
各角切刀91由从其前端观察的形状呈V字状地并列的一对三角形状的切刀构成,并以该前端部朝向上方的状态支承。并且,利用上下运动用马达从缝纫机台板11的上表面的下方向上方移动,由此可在布料B、M上形成V字状的切缝V。此外,各角切刀91能够调节一对三角形状的切刀之间的角度,从而能够对应于基于双机针41、41的两条线迹T的间隔。
而且,两个角切刀91分别被支承为各自形成的V字状切缝的开口部为相互反向。此外,两个角切刀91能够调节其间隔。
当利用大压脚送布机构20将形成了两条线迹T和直线状的切缝S的布料B、M搬送到角切刀机构90正上方的位置时,上述角切刀机构90使两个角切刀91、91在切缝S的各个端部位置上下运动,由此在布料B、M上形成两个V字状的切缝V。即,如图2所示,利用角切刀机构90形成从直线状的切缝S的一端部过度到两条线迹T的各自附近一方的端部的一条切缝V、和从直线状的切缝S的另一端部过度到两条线迹T的各自附近一方的端部的一条切缝V。
(袋口滚边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图8是表示袋口滚边缝纫机10的包括动作控制机构8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中,通过未图示的输入输出电路连接有显示规定文字或图像信息的显示面板84、与显示面板84并列设置的用于进行为了进行各种设定的画面选择或指令输入的设定开关85、在进行各种设定之际用于输入数值输入及其确定或取消的数字键86、输入缝制开始的启动开关87。此外,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中,通过输入电路88a连接有检测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转速的编码器88,能够检测出从规定原点的旋转角度及旋转速度。
此外,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中,分别通过驱动器45a、23a、57a连接有作为其控制对象的缝纫机主轴马达45、压脚马达23、切刀马达57。此外,分别驱动进行滚边器30的上下运动的气缸、进行大压脚21、21的升降的气缸及进行角切刀的升降的气缸的电磁阀(省略图示)通过驱动器与动作控制机构80连接。此外,同样地,通过驱动器70a连接有切换中心切刀51的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的气缸65的电磁阀70。
并且,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上,通过驱动器89a连接有用于驱动进行缝纫线切断的切刀的未图示的切刀驱动缸驱动用电磁阀89。
动作控制机构80具有:进行各种控制的CPU81、写入了执行袋口滚边缝纫机10的后述各种功能及动作的控制程序的ROM82、在CPU81的处理中作为收纳各种数据的工作区的RAM83、记录缝制数据及各种设定数据的EEPROM71。
上述设定开关85及数字键86可对动作控制机构80,进行作为袋口滚边缝纫机10的各机针每个落针间隔的缝制间距P、进行缝制时的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转速N、中心切刀的有效切断长度E的设定输入。即,通过设定开关85选择输入项目,利用数字键86进行设定数值的输入。
此外,利用设定开关85及数字键86,除了上述参数以外还能够进行如图9(A)所示的其他参数的输入设定。即,由设定开关85及数字键86输入:两条线迹T的目标长度L0、作为从缝制开始位置到切断开始位置的送布方向F上的距离的开始长度L1、作为从切断结束位置(切缝的终端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线迹的终端位置)的送布方向F上的距离的结束长度L2、从中心切刀51的送布方向上游端部到机针41的送布方向的距离D1,并储存于EEPROM71内。
此外,开始长度L1及结束长度L2的值,设定为与所使用的角切刀91的送布方向F的长度一致。
CPU81根据缝制前的设定,执行基于运针结束后进行追加切断动作的追加切断控制机构、运针结束后以切断结束位置到达中心切刀51的下降位置的方式反送布料之后进行基于中心切刀51的最后切断(下降动作)的反送切断控制机构、在到切断结束位置的规定区间内进行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的加速或送布的减速的速度调整动作的速度控制机构中的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
即,CPU81在从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L2比从中心切刀51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到各机针41的距离D1短(L2<D1)时,在缝制时执行追加切断动作,在从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L2达到从中心切刀51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到各机针41的距离D1以上(L2≥D1)时,按照预先缝制时选择反送切断动作或速度调节动作的任何一个的模式选择的设定,在缝制时执行反送切断动作或速度调节动作。
(追加切断控制机构的追加切断动作)
在缝制时,CPU81按照规定的处理程序,在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停止导致的缝制结束之后,通过追加切断控制机构驱动大压脚送布机构20和中心切刀机构50进行追加切断动作。
CPU81在缝制之际,由EEPROM71读出从中心切刀51到机针41的距离D1和结束长度L2,并进行这些设定值的比较,当D1>L2时,执行追加切断动作。
在中心切刀51和各机针41为图9(B)所示的配置时,若中心切刀51与机针41的最终针同时下降,则在缝制结束的时点,切缝S只被切断到离缝制结束位置尚有距离D1的位置。
因此,作为追加切断动作,CPU81进行如下动作控制:在缝纫机主轴马达45停止后仍继续驱动压脚马达23和切刀马达57,进一步切入剩余的D1-L2的距离之后结束全部作业。
图10是表示基于CPU81的追加切断动作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图11是基于CPU81的追加切断动作的时序图,C1表示切刀马达57的动作时序、C2表示切刀驱动缸的动作时序,C3表示压脚马达23的动作时序,C4表示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动作时序。由此,详细说明追加切断动作。
首先,若在设定了上述的L0、L1、L2、D1和缝制间距P、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缝制时的转速N、中心切刀51的切断长度E1、E2的状态下输入启动开关87,则CPU81根据开始长度L1算出切刀下降位置(步骤S11)。
该切刀下降位置由从缝制开始位置到利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下位置的布料搬送距离表示。如图9(B)所示,由于从中心切刀51的送布方向F的上游端部到机针41只间隔了距离D1+E2,所以以机针41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状态为原点,切刀下降位置为L1+D1+E2。
然后,CPU81根据结束长度L2算出切刀上升位置(步骤S12)。该切刀上升位置由从缝制开始位置到利用气缸65将中心切刀切换到上位置的布料搬送距离表示。如图9(B)所示,由于从中心切刀51的送布方向F的下游端部到机针41只间隔了距离D1,所以需要从缝制结束位置再进行D1-L2的切断。因此,以机针41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状态为原点,切刀上升位置为L0+D1-L2(参照图12)。
然后,CPU81开始缝制(步骤S13)。即,驱动压脚马达23并将布料搬送到缝制开始位置,驱动缝纫机主轴马达45开始运针。此外,虽然缝制开始的同时驱动了切刀马达57,但是中心切刀51被气缸65躲避在上位置,从而不能进行切断。
然后,CPU81判断缝制(运针)是否结束(步骤S14)。即,用线迹T的目标长度L0除以设定缝制间距P算出用于缝制目标长度L0的必要针数,与根据编码器88的输出求出的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累计转速进行比较,判定累计转速是否达到必要针数。
在上述判定中,在尚不是缝制结束时,利用CPU81,进行压脚马达23的速度控制,以便能够按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每一转进行设定缝制间距P量的进给(步骤S15)。
然后,CPU81判定是否到达了上述的切刀下降位置(步骤S16)。即,根据从缝制开始位置的压脚马达23的累计转速求出布料的搬送量,判定是否到达了切刀下降位置。
根据上述判定,在布料没有到达切刀下降位置时,返回步骤S14进行处理,再次进行缝制结束的判定。
此外,在布料到达了切刀下降位置时,CPU81利用电磁阀70驱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下位置并进行开始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17)。然后,返回步骤S14进行处理,再次进行缝制结束的判定。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中,在判断为缝制(运针)结束时,CPU81停止缝纫机主轴马达45并结束运针。
再有,此时,如图11所示,CPU81在进行基于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最后一次运针期间,暂时停止压脚马达23并停止送布。由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最后一针的落针。
然后,在机针41从布料中拔出之后,CPU81进行再次开始基于压脚马达23的送布及基于中心切刀51的切断的动作控制。
然后,在进行送布到切刀上升位置时停止压脚马达23(步骤S18),并且在切刀上升位置,计数切刀马达57的一转(步骤S19),利用电磁阀70驱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上位置并进行结束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20)。由此,能够穿透布料至中心切刀51的下游侧端部,正确地形成切缝S到结束位置。
之后,CPU81停止切刀马达57驱动,另一方面,再次开始压脚马达23的驱动并将布料搬送到角切刀机构90的切断位置。并且,进行基于角切刀91的切断(步骤S21),结束全部作业。
(基于反送切断控制机构的反送切断动作)
CPU81在缝制时,由EEPROM71读出从中心切刀51到机针41的距离D1和结束长度L2,进行这些设定值的比较,在D1≤L2时,判定EEPROM71内的设定是否在进行执行反送切断动作的模式选择,在执行着反送切断动作的选择时,CPU81按照规定的处理程序,执行基于反送切断控制机构的反送切断动作。
即,CPU81利用气缸65,在切断结束位置的近前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上位置并且不进行向切断结束位置的最后的切断动作(中心切刀51的下降动作)而结束缝制,将布料向相反方向(箭头F的相反方向,与线迹形成时的送布方向相反的方向)搬送并定位于切断结束位置,利用气缸65在切断结束位置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下位置之后,作为最后的切断动作进行使中心切刀51下降的动作控制。
图13是表示基于CPU81的反送切断控制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图14是基于CPU81的反送切断动作的时序图,C11表示切刀马达57的动作时序,C12表示切刀驱动缸的动作时序,C13表示压脚马达23的动作时序,C14表示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动作时序。由此,详细说明反送切断动作。
CPU81在缝制之际,根据EEPROM71的储存内容判定是否在进行执行反送切断动作的模式选择,在进行着该模式选择时,执行反送切断动作。
首先,若在设定了上述L0、L1、L2、D1和缝制间距P、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缝制时的转速N、中心切刀51的切断长度E1、E2的状态下输入启动开关87,则CPU81根据开始长度L1算出切刀下降位置(步骤S31)。
该切刀下降位置的计算与上述的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步骤S11同样地进行。
然后,CPU81根据结束长度L2算出切刀上升位置(步骤S32)。
在该停止定位控制中,利用气缸65通过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上位置而在一次之前中断到达切断结束位置的最后的切断动作,在结束缝制后,利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下位置,然后进行最后的切断动作。在此所谓的“切刀上升位置”,表示最后切断动作的一次之前的切断动作结束时的位置。
最后切断动作的一次之前的切断动作结束时的位置,达到比切断结束位置更靠上游侧仅为中心切刀51的有效切断长度E(E=E2-E1,参照图7)的位置。即,还考虑到机针41和中心切刀51的偏移D1,以机针41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状态为原点,切刀上升位置为L0-E-L2+D1(图15(A))。
然后,CPU81开始缝制(步骤S33)。即,驱动压脚马达23将布料搬送到缝制开始位置,驱动缝纫机主轴马达45开始运针。此外,虽然缝制开始的同时驱动了切刀马达57,但是中心切刀51被气缸65躲避在上位置,从而不能进行切断。
然后,CPU81判定是否缝制(运针)结束(步骤S34)。
该运针结束的判定与上述的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步骤S14同样地进行。
在上述判定中,在尚不是缝制结束时,利用CPU81进行压脚马达23的速度控制,以便能够按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每一转进行设定缝制间距P的进给(步骤S35)。
然后,CPU81判定是否到达了上述的切刀下降位置(步骤S36)。即,根据从缝制开始位置的压脚马达23的累计转速求出布料的搬送量,判定是否到达了切刀下降位置。
根据上述判定,在布料没有到达切刀下降位置时,进入步骤S38进行处理,在布料到达了切刀下降位置时,CPU81利用电磁阀70驱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下位置进行开始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37)。
然后,CPU81判定是否到达了上述的切刀上升位置(步骤S38)。即,根据从缝制开始位置的压脚马达23的累计转速求出布料的搬送量,判定是否到达了切刀上升位置。
根据上述判定,在布料没有到达切刀上升位置时,再次进行缝制结束的判定。此外,在布料到达了切刀上升位置时,CPU81利用电磁阀70驱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上位置进行中断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39)。
然后,返回步骤S34进行处理,再次进行缝制结束的判定。
另一方面,在步骤S34中,在判定为缝制(运针)结束时,CPU81停止缝纫机主轴马达45并结束运针。
再有,此时,如图14所示,CPU81在进行基于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最后一次运针期间,暂时停止压脚马达23并停止送布。由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最后一针的落针。
然后,在机针41从布料中拔出之后,CPU81进行基于压脚马达23的向相反方向(图15(B)所示的箭头B方向)的送布(以下,称为“反送”),在返回到切断结束位置时使压脚马达23停止(步骤S40),在该切断结束位置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下位置并进行再次开始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41)。再有,此处的反送量为L2-D1(图15(B))。
然后,计数切刀马达57的一转(步骤S42),利用电磁阀70驱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上位置进行结束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43)。由此,穿透布料至中心切刀51的下游侧端部,使得切缝S正确地形成到结束位置。
之后,CPU81停止切刀马达57驱动,另一方面,再次开始压脚马达23的驱动,将布料搬送到角切刀机构90的切断位置。并且,进行基于角切刀91的切断(步骤S44),结束全部作业。
(速度调节控制机构的速度调整动作)
CPU81在缝制时,由EEPROM71读出从中心切刀51到机针41的距离D1和结束长度L2,进行这些设定值的比较,在D1≤L2时,判定EEPROM71内的设定是否在进行执行速度调整动作的模式选择,在进行着速度调整动作的选择时,CPU81按照规定的处理程序,执行速度调节控制机构的速度调节。
即,CPU81从距离切断结束位置三针前的位置,进行加速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速度并且降低送布速度来结束缝制的动作控制。
切断误差量与送布速度成正比,与中心切刀的上下运动速度成反比。因此,预先设定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速度(切刀马达57)的加速速度或送布速度(压脚马达45)的减速速度或者两方的值,使得切断误差量成为小于通常缝制时的值。
图16是表示基于CPU81的速度调节控制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图17是基于CPU81的停止定位控制的时序图,C21表示切刀马达57的动作时序、C22表示切刀驱动缸的动作时序,C23表示压脚马达23的动作时序,C24表示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动作时序。由此,详细说明速度调节控制。
CPU81在缝制之际,根据EEPROM71的储存内容判定是否在进行执行速度调节控制的模式选择,在进行着该模式选择时,执行停止定位控制。
首先,若在设定了上述的L0、L1、L2、D1和缝制间距P、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缝制时的转速N、中心切刀51的切断长度E1、E2的状态下输入启动开关87,则CPU81根据开始长度L1算出切刀下降位置(步骤S51)。
该切刀下降位置的计算与上述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步骤S11同样地进行。
然后,CPU81根据结束长度L2算出切刀上升位置(步骤S52)。该切刀上升位置由从缝制开始位置到利用气缸65将中心切刀切换到上位置的布料搬送距离表示。如图9(B)所示,由于从中心切刀51的送布方向F的下游端部到机针41只间隔了距离D1,所以需要从缝制结束位置再进行D1-L2的切断。因此,以机针41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状态为原点,切刀上升位置为L0+D1-L2(参照图18(A))。
另外,在此,也同时进行开始中心切刀51的加速及送布的减速的切断速度调节位置的计算。如上所述,由于切断速度调节从距离切断结束位置三针(3个间距量)前的位置开始,所以切断速度调节位置为L0+D1-L2-3P(参照图18(B))。
然后,CPU81开始缝制(步骤S53)。即,驱动压脚马达23将布料搬送到缝制的开始位置,驱动缝纫机主轴马达45开始运针。此外,虽然缝制开始的同时驱动了切刀马达57,但是中心切刀51被气缸65躲避在上方,从而不能进行切断。
然后,CPU81判定是否缝制(运针)结束(步骤S54)。
该运针结束的判定与上述的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步骤S14同样地进行。
在上述判定中,在尚不是缝制结束时,利用CPU81进行压脚马达23的速度控制,以便能够按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每一转进行设定缝制间距P的进给(步骤S55)。
然后,CPU81判定是否到达了上述的切刀下降位置(步骤S56)。即,根据从缝制开始位置的压脚马达23的累计转速求出布料的搬送量,判定是否到达了切刀下降位置。
根据上述判定,在布料没有到达切刀下降位置时,进入步骤S58进行处理,在布料到达了切刀下降位置时,CPU81利用电磁阀70驱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下位置进行开始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57)。
然后,CPU81判定是否到达了上述的切断速度调节位置(步骤S58)。即,根据从缝制开始位置的压脚马达23的累计转速求出布料的搬送量,判定是否到达了切断速度调节位置。
根据上述判定,在布料没有到达切断速度调节位置时,进入步骤60进行处理,在布料到达了切断速度调节位置时,CPU81进行将切刀马达57加速到预先设定的速度并且将压脚马达23减速到预先设定的速度的动作控制。另外,CPU81对缝纫机主轴马达45也同时进行与压脚马达23成正比的减速的动作控制。由此,稳定地维持缝制间距。
然后,CPU81判定是否到达了上述切刀上升位置(步骤S60)。即,根据从缝制开始位置的压脚马达23的累计转速求出布料的搬送量,判定是否到达了切刀上升位置。
根据上述判定,在布料没有到达切刀上升位置时,再次进行缝制结束的判定。此外,在布料到达了切刀上升位置时,CPU81利用电磁阀70驱动气缸65,将中心切刀51切换到上位置进行结束切断的动作控制(步骤S61)。
然后,返回步骤S54进行处理,再次进行缝制结束的判定。
另一方面,在步骤S54中,在判断为缝制(运针)结束时,CPU81停止缝纫机主轴马达45并结束运针。
再有,此时,如图17所示,CPU81在进行基于缝纫机主轴马达45的最后一次运针之前,停止压脚马达23并停止送布。由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最后一针的落针。
之后,CPU81再次开始压脚马达23的驱动,将布料搬送到角切刀机构90的切断位置。并且,进行角切刀91的切断(步骤S62),结束全部作业。
此外,对于上述速度调整动作中的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速度的加速速度和送布速度的减速速度的设定方法,也可以构成为,输入设置下式所示的速度比率的值,CPU81按照设定的速度比率算出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速度的加速速度或送布速度的减速速度或者它们双方,并按照该计算值,进行切刀马达57或压脚马达23的动作控制。
速度比率=(缝制间距P×缝纫机主轴马达转速[rpm])/切刀马达转速[rpm]。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上述袋口滚边缝纫机10中,即使从预先设定的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L2设定为比从中心切刀51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到位于比该切刀更靠下游侧的各机针的距离D1短时,通过追加切断动作控制的执行,也能够进行大压脚送布机构20及中心切刀机构50的动作控制,使得在缝纫机主轴马达45停止后,能够进行追加量(D1-L2)的切断。
因此,中心切刀51的切缝S,例如能够以达到角切刀的切缝V的方式切断,从而能够提高中心切刀51的切断的正确化。
此外,在上述袋口滚边缝纫机10中,由于利用停止定位控制在运针结束后将布料返回并定位于切断结束位置,然后进行最后的中心切刀51的切断,所以能够防止送布的多余的切断,提高中心切刀51的切断的正确化。
此外,在上述袋口滚边缝纫机10中,由于利用反送切断控制机构在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近前进行大压脚送布机构20的送布速度减速及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速度加速,所以能够降低多余的切断误差的产生,提高中心切刀的切断的正确化。
此外,在速度调节控制中,执行了切刀马达57的加速和压脚马达23的减速的双方,但也可以只执行其中的任一个。此外,开始该速度调节设在切断结束的三针前,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获得用于到达目标速度的必要时间的范围即可。

Claims (3)

1.一种袋口滚边缝纫机,具有: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其利用缝纫机主轴马达使用两根机针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
滚边器,其在载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衣片布料的上方沿送布方向配置,并且具有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将滚边布从所述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顺沿到另一个侧面并引导至所述各机针的落针位置;
送布机构,其利用与所述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送布驱动机构,朝向所述各机针的落针位置输送所述衣片布料及沿所述滚边器的滚边布;
中心切刀机构,其利用与所述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切刀驱动机构,使配置在所述各机针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的中心切刀升降,以在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切缝;
角切刀机构,其在所述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从各个切缝的端部到所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V字状切缝;和
设定输入机构,其进行用于确定缝制结束位置和所述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输入,该袋口滚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追加切断控制机构,其在从所述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比从所述中心切刀的送布方向上游侧端部到所述各机针的距离短时,在缝制结束后,再次驱动所述送布驱动机构和所述切刀驱动机构形成所述直线状切缝至所述切断结束位置。
2.一种袋口滚边缝纫机,具有: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其利用缝纫机主轴马达使用两根机针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
滚边器,其在载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衣片布料的上方沿送布方向配置,并且具有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将滚边布从所述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顺沿到另一个侧面并引导至所述各机针的落针位置;
送布机构,其利用与所述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送布驱动机构,朝向所述各机针的落针位置输送所述衣片布料及沿所述滚边器的滚边布;
中心切刀机构,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各机针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的、利用与所述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切刀驱动机构进行升降动作以在所述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切缝的中心切刀;和驱动所述中心切刀使其切换于能够进行基于所述升降动作的切断的下位置、和与所述升降动作无关的不能进行切断的上位置之间的促动器;
角切刀机构,其在所述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从各个切缝的端部到所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V字状切缝;和
设定输入机构,其进行用于确定缝制结束位置和所述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输入,该袋口滚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反送切断控制机构,其在从所述切断结束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的距离达到从所述中心切刀的送布方向上游侧端部到所述各机针的距离以上时,
控制所述缝纫机主轴马达、所述送布驱动机构、所述促动器及所述切刀驱动机构,使得能够在该切断结束位置的近前,利用缝制结束后的所述衣片布料及滚边布的反送,将处于所述上位置的中心切刀的上游侧端部对位于所述切断结束位置而返回到所述下位置后进行所述中心切刀向所述切断结束位置的最终的下降动作。
3.一种袋口滚边缝纫机,具有: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其利用缝纫机主轴马达使用两根机针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
滚边器,其在载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衣片布料的上方沿送布方向配置,并且具有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将滚边布从所述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顺沿到另一个侧面并引导至所述各机针的落针位置;
送布机构,其利用与所述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送布驱动机构,朝向所述各机针的落针位置输送所述衣片布料及沿所述滚边器的滚边布;
中心切刀机构,其利用与所述缝纫机主轴马达不同的切刀驱动机构,使配置在所述各机针的送布方向下游侧的中心切刀升降,以在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切缝;
角切刀机构,其在所述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从各个切缝的端部到所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V字状切缝;和
设定输入机构,其进行用于确定缝制结束位置和所述中心切刀的切断结束位置的设定输入,该袋口滚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速度调节控制机构,其控制所述送布驱动机构及所述切刀驱动机构,以使得在从所述切断结束位置的近前到该结束位置中,所述送布机构的输送速度与所述中心切刀机构的上下运动速度的相对比,与至此时为止的值相比,所述送布机构的送布速度一方大。
CN2006101414616A 2005-09-30 2006-09-29 袋口滚边缝纫机 Active CN1940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6741A JP2007089987A (ja) 2005-09-30 2005-09-30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5-286741 2005-09-30
JP2005286741 2005-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0163A true CN1940163A (zh) 2007-04-04
CN1940163B CN1940163B (zh) 2012-07-04

Family

ID=37958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14616A Active CN1940163B (zh) 2005-09-30 2006-09-29 袋口滚边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089987A (zh)
KR (1) KR101296280B1 (zh)
CN (1) CN194016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5237A (zh) * 2015-06-04 2016-12-21 Juki株式会社 嵌条缝制缝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08936B1 (ko) * 2008-04-30 2011-01-17 주식회사 신한은행 외국인 관광객용 무료 교통요금 정산 방법 및 시스템과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JP2010035989A (ja) * 2008-08-08 2010-02-18 Juki Corp 玉縁縫いミシン
KR101973282B1 (ko) * 2017-10-24 2019-04-26 구의순 쿠션매트의 연속 절취홈 형성 기구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45624C1 (de) * 1998-10-05 2000-05-11 Duerkopp Adler Ag Nähanlage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spelierten Taschenöffnung
CN1322190C (zh) * 2000-01-14 2007-06-20 重机公司 缝制嵌条装置
JP2003000977A (ja) * 2001-06-26 2003-01-07 Juki Corp 玉縁縫製用ミシンの袋布地供給装置
JP3779916B2 (ja) * 2001-12-04 2006-05-3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メス駆動機構
JP2003225490A (ja) * 2002-02-06 2003-08-12 Juki Corp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4236454B2 (ja) * 2002-12-05 2009-03-11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製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5237A (zh) * 2015-06-04 2016-12-21 Juki株式会社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6245237B (zh) * 2015-06-04 2020-09-22 Juki株式会社 嵌条缝制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70037412A (ko) 2007-04-04
KR101296280B1 (ko) 2013-08-14
JP2007089987A (ja) 2007-04-12
CN1940163B (zh) 201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57810A (zh) 缝纫机
CN1800475A (zh)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CN1782160A (zh)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940163A (zh) 袋口滚边缝纫机
CN1814887A (zh) 嵌条缝纫机
CN1389611A (zh)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CN1786313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831231A (zh) 缝纫机
CN1757809A (zh) 缝纫机
CN1550604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837443A (zh) 嵌条缝纫机
CN1193125C (zh) 锁眼机及形成锁眼针迹的方法
CN1786315A (zh) 缝纫机
CN1814885A (zh) 钉扣缝纫机
JP4975360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420224A (zh) 锁扣眼缝纫机
CN1273675C (zh) 锁眼机
CN1277971C (zh) 锁孔缝纫机
CN1861882A (zh) 缝纫机的中压脚装置
CN101063255A (zh) 缝纫机
CN1818185A (zh) 钉扣缝纫机
JP4564373B2 (ja) ミシン
CN1611651A (zh) 缝制装置
CN1249284C (zh) 扣眼锁边缝纫机
CN1272495C (zh)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