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58324A -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58324A
CN1458324A CN03125162A CN03125162A CN1458324A CN 1458324 A CN1458324 A CN 1458324A CN 03125162 A CN03125162 A CN 03125162A CN 03125162 A CN03125162 A CN 03125162A CN 1458324 A CN1458324 A CN 14583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thread
arms
sides
thread
se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25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6054C (zh
Inventor
窪田次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58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8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0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05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05B47/04Automatically-controlled tensio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在缝纫机(100)开始缝纫时,根据有无使用面线保持装置(60)、和与有无使用相对应的面线张力及缝纫速度,预先对要缝制的布料质地和面线种类等进行适当的设定,在缝纫机驱动时,通过选择所设定的缝制图案,控制面线张力和缝纫速度。根据这种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可提供在装备有面线保持装置的缝纫机上、对每种缝制条件都能够稳定地开始缝制动作的缝纫机。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配备有缝纫开始时从针板的下方拉住面线的面线保持装置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中,能够稳定开始缝制布料时线头的长度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可靠形成缝纫开始时的线迹并且稳定缝纫开始时的机针尖上的面线头的长度,在缝纫开始时,首先,将第一针的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由旋梭从针板的背面拉出,之后,将拉出的面线的端部挟持在针板背面的面线保持装置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在专利2671478号公报和特开2000-325683号公报上公布的挟持面线端部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所谓保持面线端部的功能方面都是有用的技术。
但是,为了使用面线保持装置,使布料在开始缝制时线头的长度稳定,必须在缝制开始时稳定拉住并保持面线,还需要根据缝纫条件调整拉住面线的时机和面线的张力。
另外,当根据缝制条件(例如,缝制的布料或面线的种类)选择是否使用面线保持装置的时候,还必须按照该面线保持装置有无动作而变换缝制开始时的面线张力和缝纫机的转动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使缝纫开始时面线头的长度稳定,提高缝制品的质量以及提高操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而且,无论在什么样的缝制条件下,都能使缝纫开始时面线头的长度稳定,提高缝制品的质量以及提高操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另外,提供一种控制拉住面线的挟持动作、面线张力、缝纫速度,为缝纫开始时对于每种缝纫条件都稳定动作而进行控制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为解决以上课题,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100的面线控制装置,具有:在给与面线张力的同时可变更上述张力的面线张力施加装置(面线调节装置45),和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52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50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在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60;其特征在于:
具有:可进行预先设定、以便使直至上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住上述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高于上述面线保持装置放开上述面线后的缝纫时的张力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38)。
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由于通过张力控制装置,使直至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高于面线保持装置放开面线后的缝纫时的张力,这样来控制面线张力施加装置,所以可控制一直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为止的剩余的面线的倒出部分,能够稳定布料开始缝纫时线头的长度。因而,能够防止缝线缠绕在布料中,减轻所谓乱线(鸟窝)的发生,以及防止缝线缠绕在面线保持装置上,在缝纫开始就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
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是如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定直至上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住上述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的张力设定装置(控制装置38、操作面板74a),
上述张力控制装置,基于上述张力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张力来控制上述面线张力施加装置。
根据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当然能够得到与本发明之1所述发明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张力设定装置,设定直至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所以能够根据缝纫布料的质地和面线种类等的不同,对应布料和面线的摩擦,以及面线的伸缩率等设定、调整适当的张力,使缝纫机动作。
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如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定是否实行通过上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而产生的面线挟持动作的挟持动作设定装置(控制装置38、操作面板74a),
通过上述挟持动作设定装置,当设定为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预先把缝制开始时的上述面线的张力设置为高于缝制时的张力,同时上述张力控制装置在设定了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控制面线调节装置使张力高于上述缝制时的张力,并在没有设定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将缝制开始时的上述面线的张力控制为缝制时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当然能够得到与本发明之1或2所述发明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挟持动作设定装置,设定是否实行面线保持装置的面线挟持动作,所以根据缝纫条件等可以切换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的有无,能够基于对应于该面线挟持动作的有无而设定的面线张力来使缝纫机动作。
因而,在缝纫机启动时,在缝制开始时,为不使面线从机针中拔出,缝纫开始时就控制面线的张力,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方便性和生产效率。
本发明之4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100,具有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50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60;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定在上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住上述面线时的上述主轴转动角度的主轴角度设定装置(控制装置38、操作面板74a),和
检测上述主轴的转动角度的主轴角度检测装置(控制装置38),和
判断由上述主轴的角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上述主轴的转动角度、与由上述主轴角度设定装置所设定的上述主轴的转动角度是否一致的判断装置,和
在通过上述判断装置判断出上述主轴的转动角度为一致的情况下,对上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上述面线进行控制的面线挟持控制装置(控制装置38)。
根据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由于面线保持装置应挟持面线的时机,是根据缝纫机主轴的角度来设定和控制,所以可以变更夹住面线时的线头长度(布料中剩余的长度)的设定,这样就能够对应于布料质地和面线,以最适当的条件挟持面线。
本发明之5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100的面线控制装置,具有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50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60;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定是否实行通过上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而产生的面线挟持动作的挟持动作设定装置(控制装置38、操作面板74a),和
预先对通过上述挟持动作设定装置、将在不设定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的缝纫开始时缝纫机马达的启动速度、设定得比设定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速度低的缝纫机马达控制装置(控制装置38)。
根据本发明之5所述的发明,缝纫机马达控制装置,在面线保持装置不挟持面线时,将缝纫机马达的开始缝纫的启动速度、控制在比设定面线挟持动作时低的速度,以防止面线从针眼拔出,另一方面,在面线保持装置进行面线的挟持、能够防止面线从针眼中拔出的情况下,不在需要以上限制缝纫机马达的开始缝纫的速度,可以开始缝纫,这样来控制缝纫机马达开始缝纫时的启动速度,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应夹持动作设定装置的设定,在缝纫开始时缝纫机马达的启动速度可以自动控制,能够提高缝纫机的操作性。
本发明之6所述的发明是如本发明之5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对设定了实行上述面线挟持动作时的缝纫开始时的缝纫机马达启动速度进行设定的起动速度设定装置(控制装置38、操作面板74a)。
根据本发明之6所述的发明,当然能够得到与本发明之5所述发明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启动速度设定装置,对应所要缝制的布料的质地和面线的粗细种类,能够设定面线挟持装置不挟持面线时开始缝纫的缝纫机马达的启动速度,所以,没必要把面线挟持装置不挟持面线时缝纫开始时的缝纫机马达的启动速度降得很低就可以启动缝纫机马达,因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100的面线控制装置,具有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50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60;其特征在于,具有:
储存多个缝制图案的存储装置(控制装置38、EEPROM72),和
对于各个上述多个缝制图案设定有无实行通过上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而产生的面线挟持动作的挟持动作设定装置(控制装置38、操作面板74a),和
从上述存储装置中所储存的多个缝制图案中选取所要的缝制图案的选择装置(控制装置38、操作面板74a),和
对应于上述所选择的缝制图案、对由上述挟持动作设定装置所设定的上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面线保持动作控制装置(控制装置38)。
根据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面线保持动作控制装置,在基于通过选择装置所选择的缝制图案进行缝制时,对应该缝制图案,控制所设定的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通过切换面线保持装置动作的有无,可以稳定地进行缝纫开始时的动作,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方便性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有本实施例的面线保持装置的缝纫机的局部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面线保持装置从下面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面线保持装置从上面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缝纫机的控制装置的方块图。
图6是表示来自上述缝纫机主轴马达的信号图形例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里构成动力机构、连接装置、关联动作装置、挟持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等的各部件的“初期位置”的(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构成上述动力机构、连接装置、关联动作装置、挟持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等的各部件的“挟持位置”以及“保持位置”的(a)为俯视图,(b)侧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构成上述动力机构、连接装置、关联动作装置、挟持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等的各部件的“放开位置”的(a)为俯视图,(b)侧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构成上述动力机构、连接装置、关联动作装置、挟持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等的各部件的“待机位置”的(a)为俯视图,(b)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缝纫机操作面板的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在上述缝纫机的图案数据,(b)是表示基于图案数据走针(线迹)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动作中存储开关设定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中缝纫机的存储开关内容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中缝纫机动作的直接图案设定流程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缝制处理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缝制处理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缝制处理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中:36-主轴马达,38-控制装置,45-面线调节装置,50-针板,52-机针,60-面线保持装置,72-EEPROM,74a-操作面板,100-缝纫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说明包括本发明面线保持装置的缝纫机主体的各部件的结构时,各方向分别定为:沿与图中所示缝纫机主轴(未图示)垂直相交的水平方向为X轴、沿缝纫机的主轴为Y轴、沿垂直轴为Z轴,尤其是沿X轴方向上的机台部31左侧为+侧、机台部31右侧为一侧;沿Y轴方向上的机台部31前端侧为+侧、机台部31后方侧为一侧;沿Z轴方向上上方为+侧、下方为-侧。
图1所示的缝纫机100,具备对被缝制物施行平缝的缝纫机的基本构成。即,缝纫机100,设有:具有大致水平的机台面31a的机台部31、竖立设置在机台部31的后部的纵机身部32、从纵机身部32的上部向前方延伸出的与机台部31大致平行的机头部33、从机头部33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出的针杆35、安装在针杆35下端部的机针52、设置在机台部31的内部空间的旋转梭(图示省略)、作为缝制动作的驱动源的主轴马达36、进行各种数据输入用的操作面板74a(图5、图11中所示)、和控制缝纫机100整体的控制装置38(图5中所示)。
在机台部31的机台面31a设置有送布台(图示省略),被放置在该送布台上的被缝制物(衣料、布料)被压脚(图示省略)支撑,并且该被缝制物和送布台一起,通过作为输送机构的X轴马达76a、Y轴马达77a等(图5中所示)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输送。该输送机构由控制装置38控制。
把针杆35设置成能够上下灵活地移动,通过公知的针杆驱动机构通过主轴由主轴马达36驱动而上下往复移动。另外,在主轴马达36的驱动取出轴或者主轴上设置有编码器(图5所示)。编码器用于检测主轴马达36主轴的旋转角度,例如主轴马达36的主轴每转动1度就向控制装置38输出脉冲信号。
另外,随着主轴每转动一圈,针杆35就进行一次往复运动。
机针52被固定在针杆35上。在机针52的下端部分形成有穿线孔(也叫机针眼),从面线供给源导出的面线被引到机针52并穿过穿线孔。另一方面,旋转梭配置在机针52的正下方,旋转梭能够捕捉来自降下的机针5的面线的旋尖。在旋转梭中收纳有卷绕底线的梭心。旋转梭通过主轴马达36的驱动而转动。即,在旋转梭上连接着下轴(图示省略)、下轴与传动机构连接、并且传动机构连接着主轴。所以,一旦主轴马达36工作,主轴马达36的运动就通过主轴、传动机构以及下轴而传动到旋转梭,旋转梭就一起转动。另外,如图1所示,针板50被固定在机台部31的机台面31a上,在针板50上形成有针孔51。机针52穿过该针孔51而插入机台部31内。
机针52在上下进行一次往复运动期间,旋转梭也进行回转运动。并且,机针52降下时旋转梭通过梭尖捕捉面线而从线迹到机针52的穿线孔之间形成一个线环,通过旋转梭的旋转使得线环扩大,从而使面线与底线结在一起。这样通过机针52与旋转梭的协调动作使得面线与底线结在一起,而在被缝制物上形成平缝线迹。
并且,如图1所示那样,缝纫机100具备将面线由面线供给源导向机针52的面线导向机构39。面线导向机构39,具有缝线导向部件40、41、43、取线弹簧42、挑线杆44以及面线调节装置(面线张力施加装置)45。缝线导向部件40,被固定在机头部33的侧面并配置在机头部33的后端部。在缝线导向部件40上形成有穿线孔,从面线供给源导出的面线,穿过缝线导向部件40的穿线孔而向前弯曲。缝线导向部件41,配置在缝线导向部件40的前方并被固定在机头部33的侧面的前端部。从缝线导向部件40引出的面线,挂在缝线导向部件41上而向下弯曲。
面线调节装置45,具备由固定盘以及可动盘组成的调线盘组46和螺线管(图示省略)等。调线盘组46被设置在机头部33的前端部并被配置在缝线导向部件41的下方。调线盘组46是由可动盘与固定盘相互对向而置所构成。从缝线导向部件41引出的面线,被夹在调线盘组46的可动盘和固定盘之间。该调线盘组46,通过将面线夹在可动盘和固定盘之间而对面线施加按压力。因此,张力就作用在面线上。
配置在后述的面线张力驱动电路81b上的螺线管,对调线盘组46施加推力(即使可动盘靠近固定盘的力),通过螺线管的推力,从条线盘组46对面线产生按压力。螺线管推力的大小,即,从调线盘组46作用于面线的按压力的大小,与流经螺线管的电流的大小成正比。控制装置38,通过控制流经螺线管的电流的大小来控制作用于面线的按压力的大小。另外,作为螺线管,例如可以使用特开2000-202183号公报所记载的面线调节装置的螺线管。该螺线管有特定的行程区间,在该行程区间,从可动部(即柱塞)作用于调线盘(即调线盘组)的推力不依赖可动部的行程,只要流经螺线管的电流一定,自调线盘作用于缝线的线张力(即,阻力或按压力)不会因缝线的粗细而有所不同。另外,在该特定的行程区间,若控制流经螺线管的电流,就能够控制调线盘作用于线的线张力。
缝线导向部件43被固定在调线盘组46的近前方。在缝线导向部件43和调线盘组46之间配置有取线弹簧42。从调线盘组46引出的面线,挂在取线弹簧42上,然后,被导向缝线导向部件43并朝向上方,于缝线导向部件43处弯曲向上。在完全或几乎没有张力作用于面线的情况下,取线弹簧42位于以调线盘组46为中心顺时针旋转(从图1的方向所见的情况)一侧的原点。此时,取线弹簧42与缝线导向部件43、调线盘组46的连接线并非一条直线,从调线盘组46至导向部件43之间的面线的径路最长。而且,随着作用于面线的张力增大,取线弹簧42靠近以调线盘组46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的位置(从图1的方向所见的情况),当面线的张力在所定张力以上时,与取线弹簧42、缝线导向部件43、调线盘组46的连接线成为一条直线,从调线盘组46至缝线导向部件43之间的面线的径路变得最短。
挑线杆44被配置在缝线导向部件43的近前方。在挑线杆44上形成有穿线孔。从缝线导向部件43引出的面线,穿过挑线杆44的穿线孔折向下方直到机针52的穿线孔。
挑线杆44被设置成可以上下往复移动,通过主轴马达36被驱动做上下往复移动。即,将主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挑线杆44的上下往复运动的传动机构介于主轴与调线杆44之间。所以一旦主轴马达36工作,主轴马达36的运动通过主轴以及传动机构传给挑线杆44,挑线杆44便上下往移运动。另外,虽然挑线杆44上下往复移动的周期与针杆35上下往复移动的周期相同,但是挑线杆44的位相与针杆35的位相不一致。即,针杆35位于最顶点的时间与调线杆44位于最顶点的时间不吻合,针杆35位于最低点的时间与调线杆44位于最低点的时间也不吻合。
在挑线杆44位于最低点时,由于挑线杆44离缝线导向部件43最近,所以从缝线导向部件43至挑线杆44的面线的路径也最短。另外,在挑线杆44位于最顶点时,由于挑线杆44离缝线导向部件43最远,所以从缝线导向部件43至挑线杆44的面线的路径也最长。挑线杆44通过这样的上下移动,在从供给源向机针52供给面线的同时,通过旋转梭在面线线环扩大之际使面线松驰,在面线被旋转梭的梭尖放开之后牵拉扩大了的面线线环。
然后,如图1所示那样,在上述的缝纫机100的机台部31内设置面线保持装置60。
以下,对有关面线保持装置60的具体结构加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面线保持装置60,主要是由构成单一的动力装置的步进马达(以下称为马达)A、连接马达A和后述的关联动作装置C的连接装置B、与连接装置B的移动机械地连动的关联动作装置C、挟持(保持)面线的端部而且放开所挟持(保持)的面线的端部的挟持装置D、检测挟持装置D的位置的面线保持装置检测装置E(如图1、7、8、9、10所示)、以及基于检测装置E的检测信号来控制面线保持装置60动作的控制装置38(图5中所示)所构成。
马达A是构成面线保持装置60的驱动源的单一的动力装置,是与从控制装置38输出的脉冲信号同期并以各个规定角度转动的常用的步进马达。该马达A,如图1所示,被配置在从圆筒机台部31a至纵机身部32一侧的机台部31内。
连接装置B,如图2所示,具备转动腕部(以下称“腕部”)11和连接部件12。腕部11的一端被固定在马达A的轴部10上,在腕部11的另一端形成有孔部11a。一旦驱动马达A,轴部10就转动,这时腕部11就会以轴部10为支点转动(参照图2以及图4中的箭头L)。
另外,如图1~图4所示,连接部件12是略沿圆筒机台部31a的长度方向前后延伸的长条型的部件,如图2所示,在连接部件12的前侧以及后侧分别形成有孔部12a、12b。并且,腕部11的孔部11a与连接部件12的孔部12b,通过分段螺钉13以可以滑动的方式被固定。因而腕部11转动时(参照图2以及图4中箭头L),连接部件12就会前后运动(参照图2~图4中箭头M)。
另外,为了防止连接部件12与配置在同一机台部31内的上部的未图示的送布机构的干涉,从孔部12a向后方的缝纫机的纵机身部32方向的连接部件12的延伸方向,分别有从后方向与机针的上下运动的方向垂直相交的左右方向的一方(例如左方)、从该左右的一方向下方、从下方再向左右的一方向(例如左方)、从该左右的一方向后方向的使方向拐弯的转折部12c、12d、12e以及12f,并且,还具有与孔部12b与腕部11的连接部的高度相吻合的弯曲部12g、12h。
关联动作装置C,如图1所示那样,配置在针板50的下方,如图2所示,作为主要部件,包括被固定在机台部31上的拉线板基座(以下称“基座”)1、下部拉线板(以下称“下板”)2、上部拉线板(以下称“上板”)3、拉线基座盖(以下称“基座盖”)4、拉线凸轮板连杆(以下称“凸轮板连杆”)7、螺旋弹簧8、以及滚柱9。
在基座1上,其中间部位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具有规定宽度的槽部1a,并且在槽部1a中,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的孔部1b。另外,槽部1a的宽度与下板2以及上板3的宽度大致相同。在基座1的槽部1a的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分别形成有切口状的左孔部1c以及右孔部1d。这里的左孔部1c以及右孔部1d相互大致平行,左孔部1c以及右孔部1d在前后方向位置相互稍微错开,相对来说,左孔部1c被形成在前侧,右孔部1d被形成在后侧。另外,通过螺钉1e滚柱9被安装在基座1的左侧边缘部位。
下板2为狭长且大致呈平板状的部件。在下板2的前端部2a上形成有略四方形状的孔部2b,在后端部2c上形成有切口状的孔部2d。另外,前端部2a的孔部2b,在位于针板50的针孔51(参照图1以及图7~图10)的下方时,就成为被机针52(参照图7(b))穿过的通孔,以下,把孔部2b称为“通孔2b”。在下板2上,从其大约中央部位2e向左侧的部位设置有稍微凸出的左凸出片2f。另外,在下板2中央部位2e以及左凸出片2f的下部,分别设置有前销2g以及左销2h。
具备这种结构的下板2,嵌入基座1的槽部1a而与基座1的上部重叠。在该情况下,下板2的前销2g以穿过基座1的孔部1b的状态挂住螺旋弹簧8的前钩部8a,另一方面,左销2h以在穿过基座1的左孔部1c后再穿过凸轮板连杆7的左孔部7a的状态,通过限位片7b以可以滑动的方式固定在凸轮板连杆7上。
上板3是比下板2稍短的略平板状的部件。在上板3的前端部位3上设置有向下方凸出的凸柱部3b。另外,在上板3上,从其大约中央部位3c右侧设置稍微凸出的右凸出片3d。在上板3上,在后端部3e以及右凸出片3d的下部,分别设置有后销3f以及右销3g。
具备这种结构的上板3,嵌入基座1的槽部1a中而与下板2的上部重叠。在该情况下,上板3的后销3f以穿过上板2的孔部2d以及基座1的孔部1b的状态挂住螺旋弹簧8的或钩部8b,另一方面,右销3g穿过基座1的右孔部1d后再穿过凸轮板连杆7的右孔部7c,通过限位片7b以可滑动的方式固定在凸轮板连杆7上。
基座盖4是略平板状的部件,通过四个螺钉4a在前侧以及后侧的各两个位置被固定在基座1上。因此,上述的下板2以及上板3被夹在基座1与基座盖4之间,成为可以防止下板2以及上板3晃动的结构。
凸轮板连杆7,是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的略平板状的部件。在凸轮板连杆7的左右两端形成有左孔部7a以及右孔部7c,如上所述,下板2的左销2h以及上板3的右销3g穿过该孔部7a、7c。在凸轮板连杆7的下部,设置有凸轮板销7e,凸轮板销7e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入形成于连接部件12的前端部的圆形的孔部12a中。因此,由马达A的驱动力,一旦连接部件12沿前后方向(参照图2~图4中的箭头M)移动时,该连接部件12的前后移动就能够传送给凸轮板连杆7。另外,其详细的说明将在后述的面线保持装置60的动作说明中进行,随着马达A驱动力传送给凸轮板连杆7,关联动作装置C的各部件将会连动。
另外,在凸轮板连杆7的左部边缘部位,对应于滚柱9的外周表面设置有稍微弯曲的凸轮形状部7f。其详细的说明将在后述的面线保持装置60的动作说明中进行,被安装在基座1的左侧的边缘部位的滚柱9的外周表面将与该凸轮形状部7f相接触。
螺旋弹簧8是限制下板2以及上板3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部件。具体的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8的前钩部8a以及后钩部8b分别被挂在下板2的前销2g以及上板3的后销3f上。该螺旋弹簧8,当前销2g和后销3f向前后作离开移动时,促使该前销2g和后销3f相互靠近。因而,下板2以及上板3通过该螺旋弹簧8的拉力而相互在前后方向接近。另外,如同图所示,螺旋弹簧8被配置在凸轮板连杆7的下方的同时,俯视看去还与凸轮板连杆7交叉配置。
如图2所示,夹持装置D被设置在上述关联动作装置C的前侧,具备把穿过通孔2b的面线的端部引导到规定位置的引导部件6、和挟持穿过通孔2b的面线端部的挟持部件5。
引导部件6具有两侧向内侧凹进的斜面状的侧壁(诱导壁6a),通过二个螺钉6b被固定在下板2的前端2a,具体的说是被固定在比下板2的通孔2b靠近前侧边缘一侧。另外,详细的说明将在后述的面线保持装置60的动作说明中进行,在面线的一端穿过下板2的通孔2b的状态下,该面线的端部随着下板2向后侧的移动而由引导部件6的诱导壁6a所引导。并且,该面线的端部将保持在与通孔2b的前壁2i配合的状态。即,通孔2b的前壁2i具有作为保持面线端部的保持部的功能。
挟持部件5被安装在上板3的前端3a上。具体地说是在挟持部件5的后端部5a上形成有圆形的孔部5b,该孔部5b嵌入上板3的凸柱部3b。在该情况下,挟持部件5能够以凸柱部3b为支点转动(参照图2中箭头K)。即,挟持部件5可以相对于上板3转动地被支撑。另外,在挟持部件5的前端部5c上,朝下方设置有稍微凸出的凸起部5d。该凸起部5d,在孔部5b被嵌入上板3的凸柱部3b的情况下,插入形成于下板2前端2a上的通孔2b。
另外,由于凸起部5d的宽度略小于下板2的通孔2b的宽度,所以在挟持部件5相对于上板3转动的情况下,凸起部5d的左右两端与下板2的通孔2b的左右两侧壁相碰,能够规制挟持部件5的转动。换言之,在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上设置有可以在通孔2b内在左右方向稍稍移动的间隙。
然后,在上板3相对于下板2向前侧移动的情况下,挟持部件5一边以上板3的凸柱部3b为支点转动一边被引导到上述诱导壁6a而向前移动,同时,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与通孔2b的前壁2i接触。这样就能够挟持住穿过通孔2b的面线的端部。即,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具有作为挟持面线端部的挟持部的功能。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把引导部件6由两个螺钉6b固定在下板2上,形成通孔2b的前壁2i和引导部件6为一体式的保持部,也可以不设置引导部件6而将通孔2b的前侧的形状形成为圆锥状,并设置诱导壁。这时,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也必须对应通孔2b的前侧的形状而形成为圆锥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穿过面线端部的部分,是对应于通孔2b的开口,该部分也可以被勾住。
如图1以及图7~图10所示,面线保持装置检测装置E,具备传感器缝隙板(以下称“缝隙板”)20、初期位置检测传感器(以下称“初期传感器”)21、以及待机位置检测传感器(以下称“退避传感器”)22。
缝隙板20被固定在连接部件12上,是与连接部件12同时前后移动的部件。缝隙板20具备由初期传感器21检测挟持装置D是否位于初期位置(挟持装置D位于最前侧的位置,以下相同)的第一被检测部20a、检测挟持装置D是否位于待机位置(挟持装置D位于最后侧的位置)的第二被检测部20b。
初期传感器21,是被固定在缝纫机框架上而且具备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常用的光检测器,随着缝隙板20的前后移动,第一被检测部20a将初期传感器21的光线21a、(i)遮住时处于接通状态,(ii)没有遮住时处于断开状态。然后,初期传感器21,将表示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的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38输出。
另外,退避传感器22,与初期传感器21相同,是被固定在缝纫机框架上而且具备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常用的光检测器,随着缝隙板20的前后移动,第二被检测部20b将退避传感器22的光线22a、(i)遮住时处于接通状态,(ii)没有遮住时处于断开状态。然后,而且,退避传感器22将表示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的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38输出。
另外,面线保持装置检测装置E具有作为后述的拉线原点传感器80的功能。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38是控制上述各部件动作的部件。控制装置38,例如,如作为张力控制装置,则用于对面线调节装置45的面线张力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38,如作为主轴角度检测装置,则用于对主轴的转动角度的检测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38,例如,如作为判断装置,则判断由主轴角度的检测装置检测的主轴的旋转角度是否与被设定的主轴的角度一致。
另外,控制装置38,例如,如作为面线挟持控制装置,则当判断装置判断出与主轴的角度一致时,对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38,例如,如作为缝纫机马达控制装置,则根据设定的缝纫机马达的转动速度对驱动缝纫机马达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38,例如,如作为面线保持动作控制装置,则对面线保持装置60的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具体地说,控制装置38,作为其基本结构如图5所示,具备ROM70、RAM71、EEPROM72、以及CPU73。
ROM70预先储存有用于控制缝纫机的缝制程序以及在该缝制程序中所使用的数据等。
RAM71,储存从ROM70读出的数据以及基于缝制程序、通过CPU73所算出的数据等。
EEPROM72,作为储存装置,储存从后述的操作面板74a设定的数据等。例如,储存包括线迹数据在内的图案数据、缝纫机速度数据和面线张力数据等,并将这些图案数据、缝纫速度数据、面线张力数据等组合起来的作为缝制数据的直接图案数据等储存。
CPU73,是以RAM为作业领域,基于保存在ROM70中的缝制程序来进行各种演算处理。
具体地说,CPU73,通过接口74而与操作面板74a连接,并基于从操作面板74a输入的数据选择或变更缝制数据。
另外,CPU73还通过接口74与压脚开关74b以及启动开关74c连接,当从压脚开关74b以及启动开关74c输入指示信号时,基于上述的缝制数据,对压脚机构、送布机构、驱动机构、拉线机构等其它与缝制相关的机构进行控制并进行缝制处理。
另外,CPU73,通过接口75接在驱动主轴马达36的主轴马达驱动电路75b上,通过控制主轴马达36的转动来控制驱动机构(例如,装配有机针52的针杆、主轴等)的动作。而且,主轴马达36具备编码器,在驱动主轴马达36的主轴马达电路75d中,把将从上述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处理成与主轴的转动角度相对应并生成的信号,通过接口75c输入CPU73,根据该信号,CPU73能够识别主轴的转动角度。例如,作为上述的信号,机针52在上位置,即主轴角度以针杆35的最顶点为0°,在45~65°之间时为“接通”针上位置信号;主轴1转动中90次,即,每转动4°为“接通”转动角度信号;作为控制的基准在125~145°之间时为“接通”基准信号(参照图6)。而且,也可以不使用主轴马达的编码器的脉冲信号,而例如设置检测主轴转动角度的编码器和传感器,使用这些编码器和传感器来生成这些信号
另外CPU73,通过接口76以及接口77连接在分别驱动输送要缝制的布料的送布机构所配备的X轴马达76a和Y轴马达77a的X轴马达驱动电路76b和Y轴马达驱动电路77b上,控制送布机构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动作。
另外CPU73,通过接口78连接在用于驱动使面线保持装置60向初期位置、挟持位置、保持位置、放开位置、待机位置移动的拉住面线马达78a(马达A)的拉住面线马达驱动电路78b上,从而控制拉住面线的动作。
另外CPU73,通过接口79连接在用于驱动使压脚上下移动的压脚马达79a的压脚马达驱动电路79b上,从而控制压脚的动作。
另外,CPU73,通过接口80,连接在用于检测配备在送布机构的送布台(图示省略)的原点位置(送布台的初期位置)的X轴原点传感器80a以及Y轴原点传感器80b上,输入表示送布台是否返回了原点位置的信号,并基于该信号进行控制。
另外,CPU73,通过接口80连接在用于检测面线保持装置60的原点位置(待机位置)的拉线原点传感器80c上,输入表示面线保持装置60的挟持装置D是否位于正常位置的信号,并基于该信号进行控制。
另外,CPU73,通过接口80连接在用于检测配备在送布机构的送布台(未图示)的原点位置的压脚原点传感器80d上,输入表示压脚是否返回了原点位置的信号,并基于该信号进行控制。
另外,CPU73,通过D/A变换81,连接在用于控制配置在面线张力磁体81a上的上述螺线管的电流值的面线张力驱动电路81b上,设定0~255阶段,与被控制的电流值成比例,控制面线张力磁体81a的张力,从而控制面线调节装置45。
以下,对在进行布的缝制时上述面线保持装置60所属的各部件的动作加以说明。
首先,参照图7,从缝制开始前到缝制刚开始时构成马达A、连接装置B、关联动作装置C、挟持装置D以及面线保持装置检测装置E的各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
各部件的动作,如下所示。
(O1)腕部11,通过马达A的转动而以轴部10为支点按规定角度向前侧旋转(参照图7(a)中箭头L0)。另外,通过分段螺钉13以可滑动的方式被固定在腕部11的连接部件12也向前侧移动(以下称“向前移动”)(参照图7(a)中箭头M0)。
(O2)用销与连接部件12连接起来的凸轮板连杆7,随着连接部件12的向前移动而整体向前移动。
(O3)用销与凸轮板连杆7连接起来的上板3的右销3g,随着凸轮板连杆7的向前移动,沿基座1的右孔部1d向前移动直到碰在(固定)右孔部1d的前壁,从而限制右销3g的向前移动。这时,和右销3g形成一体的上板3也向前移动,上板3处于最前面的位置。
(O4)连接凸轮板连杆7与销的下板2的左销2h,随着凸轮板连杆7的向前移动,沿着基座1的左孔部1c向前移动。这时,基座的左孔部1c和右孔部1d,由于相对来说左孔部1c比右孔部1d稍微向前,所以上板3的右销3g就比下板2的左销2h更早碰在右孔部1d的前壁上(O3的状态),之后,下板2的左销2h以上板3的右销3g为支点沿基座1的左孔部1c向前移动。并且,该左销2h的向前移动,即,下板2的向前移动,一直持续到下板2的通孔2b到达针板50的针孔51正下方所规定的最前位置,此时控制装置38通过使马达A停止而停止。而且,在基座1的左孔部1c的前方向的长度、足以使得左销2h到达上述最前位置时,也还与左孔部1c的前壁有余量而不会相碰,以防止左销2h碰在左孔部1c的前壁而使得马达A失调,同时,在万一马达A失调的情况下,限制连接部件12不恰当的移动,并保护面线保持装置的机构。
(O5)在下板2以及上板3处于最前位置时,下板2的前销2g与上板3的后销3f处于相互抵抗螺旋弹簧8的弹力而离开的状态。另外,这时,通过螺旋弹簧8的弹力使下板2的前销2g与上板3的后销3f相互从前后方向接近,但由于马达A的驱动力也比螺旋弹簧8的弹力大,所以,下板2能够抵抗螺旋弹簧8的弹力而处于最前位置。
(O6)另外,在下板2以及上板3位于最前位置时,下板2的通孔2b的前壁2i离开安装在上板3的前端部3a的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通孔2b呈开放状态。这时,通孔2b与针板50的针孔51上下重叠,缝纫开始后的第一针的机针52,就可以穿过该通孔2b以及针板50的针孔51上下移动。
(O7)连接部件12呈向前移动的状态,初期传感器21以及退避传感器22也都处于断开状态。
另外,各部件在上述(O1)~(O7)所示状态的位置,是挟持装置D位于机针52的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里,把该位置称为各部件的“初期位置”。
另外,关于上述(O7),各部件位于“初期位置”时,在初期传感器21以及退避传感器22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传感器处于接通状态时,基于这一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38控制停止缝纫机100本身的启动或驱动。即,缝纫开始前,在把挟持装置D配置在偏离正常的“初期位置”的情况下等,能够使缝纫机的启动或驱动停止。因此,可以防止挟持装置D与第一针的机针52之间的干涉。
(O8)然后,当各部件位于正常的“初期位置”时,面线的端部所穿过的第一针的机针52,穿过针孔51以及通孔2b而上下运动。而且,面线的端部在机针52下降时,通过旋梭(图示省略)而被向下拉出,之后,在机针52上升时,在穿过通孔2b以及针孔51状态下垂下。
以下,参照图8对缝纫开始后(第一针的机针52上下运动后)构成马达A、连接装置B、关连动作装置C、挟持装置D以及面线保持装置检测装置E的各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
各部件的动作,如下所示:
(P1)腕部11,通过马达A的转动,以轴部10为支点并按规定的角度向后侧转动(参照图8(a)中箭头L1)。另外,通过分段螺钉13以可滑动的方式被固定在腕部11的连接部件12也向后侧移动(以下称“向后移动”)(参照图8中箭头M1)。
(P2)用销与连接部件12连接的凸轮板连杆7,伴随着连接部件12的向后移动而整体向后移动。
(P3)凸轮板连杆7一开始向后移动,上板3,由于上板3的后销3f因螺旋弹簧8的弹力而被牵引向前方使上板3的右销3g碰在基座1右孔部1d的前壁上,所以最初不向后移动,只有下板2开始向后移动。然后,相互离开的前销2g以及后销3f(参照O5)伴随着凸轮板连杆7的向后移动,由挂在下板2的前销2g以及上板3的后销3f上的螺旋弹簧的弹力而相互靠近,和这些销一体化的下板2以及上板3也一起稍稍向后移动。
并且,随着上板3和下板2之间的距离变小,也慢慢地向后移动,但是由于下板2向后移动的量更大,所以上板3和下板2就相互接近。
(P4)上板3的右销3g,伴随着上板3向后的移动而解除受基座1的右孔部1d的规制,同时沿着基座1的右孔部1d稍微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与上板3的右销3g以及下板2的左销2h两个销用销连接在一起的凸轮板连杆7,就相对于前后方向呈大致垂直相交的状态,这个时候,上板3和下板2也以大致相同的位移量一点点移动。
(P5)在下板2和上板3向后移动的情况下,从下板2和上板3开始向后移动起,由于下板2向后的移动量比上板3向后的移动量要大(参照P4),所以固定在下板2的通孔2b的前壁2i以及前端部2a上的导向部件6就向接近安装在上板3的前端部3a的挟持部件5的方向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和下板2的通孔2b的前壁2i处于相互接触的状态,通孔2b处于关闭的状态。而且,通孔2b在关闭的时候,在通孔2b打开时插入的面线的端部就被挟持在凸起部5d和前壁2i之间。
这里,在通孔2b在关闭的时候,穿过通孔2b的面线端部,固定在引导部件6的诱导壁6a中并被引导进前壁2i的中央部位。另外,夹持部件5的凸起部5d以被设置成在通孔2b内可以朝左右方向稍稍活动的状态,把夹持部件5可转动地支撑在上板3上,凸起部5d相对于前壁2i向左右稍微摆动、同时与前壁2i相接触。根据这种结构,使得没有必要为了强制性地使凸起部5d与前壁2i相接触而加大螺旋弹簧8的弹簧力,可以柔和且可靠地将面线的端部挟持在凸起部5d与前壁2i之间。
而且,在该情况下,由于相对于上述具有作为保持部功能的通孔2b的前壁2i,上述具有作为挟持部功能的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相对移动并挟持面线的端部,所以挟持装置D将位于“挟持位置”。
(P6)并且,在面线的端部被挟持在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与通孔2b的前壁2i之间时,挟持装置D进一步稍稍向后移动,直到面线保持装置60不动为止。在这种状态下,机针52就缝了规定的针数(例如2~3针)。
(P7)随着连接部件12的向后移动,缝隙板20的第一被检测部20a遮挡住初期传感器21的光线21a,初期传感器21处于接通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退避传感器22依旧处于断开状态。
并且,各部件在上述(P1)~(P7)所示状态的位置上,是挟持装置D经由挟持面线的端部的“挟持位置”而且从“初期位置”沿着由机针52(参照图7(b))的上下运动路径至纵机身部32方向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另外,各部件在上述(P1)~(P7)所示状态的位置,是将挟持装置D挟持的面线端部、保持在具有保持部功能的通孔2b的前壁2i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该位置称为各部件的“保持位置”。
另外,关于上述(P6)(P7),在各部件位于“保持位置”的时候,初期传感器21由断开状态转为接通状态,挟持装置D位于正常的“保持位置”并在初期传感器21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初期传感器21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38控制由机针52进行的规定针数(例如2~3针)的落针。因此,可以防止挟持装置D与第二针以后其与机针52之间的干涉。
其次,参照图9,对挟持(保持)住面线的端部后构成马达A、连接装置B、关联动作装置C、挟持装置D以及面线保持装置检测装置E的各部件的动作加以说明。
各部件的动作,如下所述。
(Q1)腕部11,通过马达A的转动以轴部10为支点并按规定的角度向后侧转动(参照图9(a)中箭头L2)。另外,通过分段螺钉13以可滑动的方式被固定在腕部11上的连接部件12也向后侧移动(参照图9中箭头M2)。
(Q2)用销与连接部件12连接的凸轮板连杆7,伴随着连接部件12的向后移动而整体向后移动。并且当超过规定的向后移动量时,凸轮板连杆7的凸轮形状部7f就与滚柱9的外表面接触。
(Q3)随着凸轮板连杆7的向后移动,下板2的左销2h以及上板3的右销3g也沿基座1的左孔部1c以及右孔部1d稍微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由于下板2的左销2h以及上板3的右销3g两者都向后移动,所以与这些销成一体的下板2以及上板3也稍微向后移动。
在这里,一旦凸轮板连杆7超过规定的向后移动量时,由于凸轮形状部7f与滚柱9的外表面接触(参照Q2),因此以该接触部为支点上板3的右销3g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通过凸轮形状部7f与滚柱9的接触,下板2的左销2h的向后移动,由于也略受限制,所以右销3g的向后移动量比左销2h的向后移动量更大。因而对于与右销3g以及左销2h成一体式的上板3以及下板2的向后移动量来说,上板3的向后移动量要比下板2的向后移动量更大。
(Q4)在下板2以及上板3向后移动的情况下,由于上板3的向后移动量比下板2的向后移动量更大(参照Q3),所以安装在上板3的前端部3a上的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参照P5)也因其从前壁2i离开而向后移动,使通孔2b呈略微打开的状态。简言之,下板2以及上板3这两板逐渐向后移动,通孔2b从关闭状态转为略微打开状态。并且,在该情况下,被挟持在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与通孔2b的前壁2i之间的面线的端部(参照P5以及P6)被松开。
(Q5)随着连接部件12的向后移动,缝隙板20也向后移动,不过缝隙板20不会向后移动到第二被检测部20b能够遮蔽退避传感器22的光线22a的程度。因此,在该情况下,初期传感器21依旧为接通状态,另外,退避传感器22也依旧为断开状态。
另外,各部件在上述(Q1)~(Q5)所示状态的位置,是挟持装置D从“保持位置”进一步沿着由机针52(参照图5(b))的上下运动路径到纵机身部32的方向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另外,各部件在上述(Q1)~(Q5)所示状态的位置,是上述的具有作为挟持部功能的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相对于上述的具有作为保持部功能的通孔2b的前壁2i相对位移并放开面线的端部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该位置被称为各部件的“放开位置”。
其次,参照图10,对面线的端部放开后构成马达A、连接装置B、关联动作装置C、挟持装置D以及面线保持装置检测装置E的各部件的动作加以说明。
各部件的动作,如下所述。
(R1)腕部11,通过马达A的转动以轴部10为支点并按规定的角度进一步向后侧转动(参照10(a)中箭头L3)。另外,通过分段螺钉13以可滑动的方式被固定在腕部11的连接部件12也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参照图10(a)中箭头M3)。
(R2)用销与连接部件12连接的凸轮板连杆7,随着连接部件12的向后移动而整体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凸轮板连杆7的凸轮形状部7f与滚柱9的外表面继续接触,同时,凸轮板连杆7向后移动。
(R3)随着凸轮板连杆7的进一步向后移动,下板2的左销2h以及上板3的右销3g也沿基座1的左孔部1c以及右孔部1d进一步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由于左销2h以及右销3g两者都向后移动,所以与这些销成一体的下板2以及上板3也进一步向后移动。
在这里,在左销2h以及右销3g向后移动的时候,凸轮板连杆7的凸轮形状部7f与滚柱9相接触,以及,基座1的左孔部1c与右孔部1d相比起来,右孔部1d要比左孔部1c稍微靠后形成,所以上板3的右销3g,以凸轮形状部7f和滚柱9的接触点为支点向后移动,因此右销3g向后的移动量也会大于左销2h向后的移动量。在该情况下,用销与左销2h以及右销3g相结合的凸轮板连杆7就在左右方向呈稍稍倾斜的状态。
然后,左销2h碰到(固定)基座1的左孔部1c的后壁,左销2h处于向后移动就受到规制的状态。另外,右销3g的向后移动,在规定的最后位置,由控制装置38(未图示)停止马达A而停止。并且,基座1的右孔部1d的后方向的长度,足以使得右销3g到达上述最后位置时也还有余量而不会碰上右孔部1d的后壁,防止右销3g碰上右孔部1d的后壁而使马达A失调,同时,万一在马达A失调的情况下也能限制连接部件12的不恰当的移动,从而保护面线保持装置的机构。在该情况下,与左销2h和右销3g一体化的下板2以及上板3也处于最后位置。
(R4)在下板2以及上板3处于最后位置的时候,下板2的前销2g和上板3的后销3f,抵抗螺旋弹簧8的弹力而相互离开。而且,在此情况下,由螺旋弹簧8的弹力使得下板2的前销2g和上板3的后销3f相互接近,但是由于马达A的驱动力要比螺旋弹簧8的弹力更大,上板3能够抵抗螺旋弹簧8的弹力而处于最后位置。
(R5)另外,在下板2以及上板3处于最后位置的时候,下板2的通孔2b的前壁2i和安装在上板3的前端部3a的挟持部件5的凸起部5d之间进一步远离,通孔2b从稍稍打开的状态(参照Q4)变到完全打开的状态。
(R6)随着连接部件12的进一步向后移动,缝隙板20的第二被检测部20b遮蔽退避传感器22的光线22a而使退避传感器22处于接通状态。在该情况下,初期传感器21以及退避传感器22这两传感器都处于接通状态。
另外,各部件在上述(R1)~(R6)所示状态的位置,是挟持装置D从“保持位置”进一步向由机针52(参照图7(b))的上下运动路径至纵机身部32方向向后侧离开的位置,而且是挟持装置D从机针52(参照图7(b))的上下运动路径退避到最后侧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该位置称为各部件的“待机位置”。
该待机位置,是为了使固定在保持部(前壁2i)的面线的端部从旋梭(具体地说是旋梭的梭尖)的移动路径离开足够距离而设定的位置。因此,挟持装置D在从“放开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时候,挟持装置D在“保持位置”停止的时候,通过旋梭将缝入布中的面线的端部从布中拉出来并能够使其从旋梭的通过路径离开。
(R7)在挟持装置D从“放开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时,使处于放开状态的面线的端部从旋梭的通过路径离开,能够防止从布中出来的面线经过通孔2b再次缝入布中。
另外,把“待机位置”设定在比上述位置离机针52的上下运动路径更远的位置,如面线的端部从通孔2b拉出,也会缝入其后形成的线迹中。
然后,如上所述,面线保持装置60的各部件,在由“初期位置”经过“挟持位置”、“保持位置”、以及“放开位置”到达“待机位置”时,落下所要的针数,就完成了缝纫所属的一个循环。
其次,参照本发明的缝纫机100的操作面板74a,对控制装置38的设定项目加以说明。
另外,操作面板74a与控制装置38一起具有作为设定装置的功能。
例如,作为张力设定装置,在操作面板74a上进行缝纫开始的张力的设定。
另外,例如,作为挟持动作设定装置,在操作面板74a上进行面线保持装置60的面线挟持动作的有无的设定。
另外,例如,作为主轴角度设定装置,在操作面板74a上进行面线保持装置60应保持面线时的主轴的转动角度的设定。
另外,例如,作为启动速度设定装置,在操作面板74a上进行对应面线保持装置60动作的有无,在缝纫机马达开始缝纫时启动速度的设定。
另外,例如,作为选择装置,在操作面板74a上进行所要的缝制图案的选择。
如图11所示,在操作面板74a上设有数据显示部74d、准备键74e、复位键74f、+/前进键74g、-/后退键74h、图案No.键74i、X扩大缩小倍率健74j、Y扩大缩小倍率健74k、速度键74l、面线张力键74m、拉住面线键74n、直接键(P1,P2,P3,P4)74o、以及表示各键动作状态的LED90、91、92。
在数据显示部74d上,显示LED91点亮的地方、对应各键的各种数据顺序号以及数据值等。
+/前进键74g、-/后退键74h是用于进行改变(增加;+、减少;-)各种数据顺序号以及数值的操作的键。
图案No.键74i,例如,是在进行预先被设定好、储存好的缝制图案的缝制的时候,调出用于选择缝制图案所对应的缝制图案号的键。
这里对缝制图案加以说明。缝制图案是进行缝制时走针的图案,是为了实行该走针图案、送布机构的X方向移动量和Y方向移动量(落针位置的数据)。图12所示是举例说明实际的图案数据以及在缝制结束后等对走针图案进行加固缝制时的终止图案。从原点位置(0,0)依照如图12(a)所示图案数据走针,进行就如图12(b)所示的走针,形成线迹。
X扩大缩小倍率健74j和Y扩大缩小倍率健74k是在按照缝制图案进行缝制图案时,用于表示该图案的扩大缩小倍率的键。
速度键741是用于表示缝制时缝纫机速度的键。
面线张力键74m是用于表示缝制时面线张力的键。
拉住面线键74n是用于选择是否拉住面线的键。直接键(P1,P2,P3,P4)74o是用于选择将有无实行缝制图案、扩大缩小倍率、缝纫机速度、面线张力和拉住面线等进行组合而进行定制的缝制数据(直接图案数据)的键。
下面就本发明的缝纫机100的动作流程、沿着图13、14所示的流程图加以说明。
首先,在将缝纫机的主电源(未图示)接通时,在把准备键74e也同时按到接通的情况下,即在步骤S100时回答“是”时,就往下走进到步骤S101,进行下述的存储开关(memory switch)的设定。
或者,若在步骤S100回答“否”时,或者在步骤S101设定完存储开关数据后,就进到步骤S102。
另外,在将缝纫机的主电源(未图示)接通时,在把直接键(P1,P2,P3,P4)74o也同时按到接通的情况下,即,在步骤S102时回答“是”时,就往下走进到步骤S103,进行下述直接图案的设定。
或者,若在步骤S102时回答“否”时,或者在步骤S103设定完直接图案数据后,就进到步骤S104。
接着,在步骤S104监视图案No.键74i、X扩大缩小倍率健74j、Y扩大缩小倍率健74k、速度键74l、面线张力键74m的操作,当某一键被按到接通时,即回答“是”时,就进到步骤S105,根据步骤S104被按到接通的键,在数据显示部74d显示设定的内容,点亮所对应的LED。
另外,在步骤S104回答“否”时,或者在步骤S105的动作结束后,就进到步骤S106。
当在步骤S106,监视是否操作了+/前进键74g和-/后退键74h,被按到接通时,即,回答“是”时,就进到步骤S107,进行数据显示部74d所显示的各设定内容的更新。
当在步骤S106回答“否”时,或者在步骤S107的设定内容更新后,就进到步骤S108。
在步骤S108,监视是否操作了拉住面线键74n,当被按到接通时,即,在“是”的时候,进到步骤S109,更新拉住面线LED92的状态,灯亮时就将其熄灭、灯灭时就将其点亮。而且,灯亮时选择有拉住面线。另外,每按一次操作拉住面线键74n接通时,就交替设定到接通、断开。
在步骤S108回答“否”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09设定内容更新后,就进到步骤S110。
在步骤S110,监视是否操作了直接键(P1、P2、P3、P4)74o,在被按到启动时,即,在“是”的时候,就进到步骤S111,选择被按了启动操作的直接图案,对直接图案选择图案No.、X扩大缩小倍率、Y扩大缩小倍率、速度、面线张力的设定值。在步骤S110回答“否”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11里选择了图案后,就进到步骤S112。
在步骤S112,监视准备键74e的操作。并且,在没有被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04。另外,在被操作的情况下,即,在“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113,驱动拉住面线马达78a(马达A),使其移至拉住面线原点传感器80c的检测位置,进行原点检索。另外,在这里,原点位置=拉住面线待机位置。
接着,在步骤S114,驱动压脚马达79a,使其移至压脚原点传感器80d的检测位置,进行原点检索。另外,在这里,原点位置=压脚下降位置。
接着,在步骤S115,驱动X轴马达76a、Y轴马达77a,使其移至X轴原点传感器80a、Y轴原点传感器80b的检测位置,在进行原点检索后,再将送布台移至所选择的图案数据开始缝纫的位置。然后,在步骤S116驱动压脚马达79a,使压脚上升。
在步骤S117,监视压脚开关74b的操作,在被操作的情况下,即,在“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118驱动压脚马达79a,使压脚下降。然后,在步骤S119,再次监视压脚开关74b的操作,在被操作的情况下,即,在“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120,驱动压脚马达79a,使压脚上升,并返回步骤S117。另外,在步骤S119,监视压脚开关74b的操作,在没有被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否”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121。
在步骤S121,监视启动开关74c的操作,在被操作的情况下,即,在“是”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122,并进行缝制动作的处理。另外,在步骤S121,监视启动开关74c的操作,在没有被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19。
在步骤S122,进行后述的缝纫动作处理,在该处理结束后,进到步骤S123,驱动X轴马达76a,Y轴马达77a,使之由缝纫结束位置移至缝纫开始位置,使拉住面线马达78a移至原点位置(待机位置)。其次,在步骤S124,驱动压脚马达79a,使压脚上升,并返回步骤S117,缝制动作便重复进行。
以下,对存储开关的设定内容以及其设定动作加以说明。存储开关如图16所示那样已经预先设定了标准值,在不特别变更设定的情况下,根据所设定的标准值驱动缝纫机。例如,在直到面线保持装置60将面线拉住的缝纫刚开始时、面线调节装置45给与面线的张力,预先被设定成比面线保持装置60将面线放松后缝纫时的张力10(存储开关No.14)高的200(存储开关No.6),CPU73在缝制开始时读取该设定值,并通过控制面线调节装置45而使面线保持装置60在面线被拉住的前后,能够给与面线适当的张力。
另外,在对应于面线挟持动作的有和无的设定、面线调节装置45控制给与面线张力的情况下,相应于挟持动作的有无的设定,CPU73读入上述张力的各设定值200(存储开关No.6),或者10(存储开关No.14)而控制面线调节装置45,从而在有实行面线挟持的情况下,能够给与面线比不实行的情况下的张力(10)更高的张力(200)。
另外,相应于实行面线挟持动作的有和无的设定,在控制缝纫机马达(马达A)开始缝制时的启动速度的情况下,实行面线挟持动作的情况,是第1针和第2针的回转速度,分别设定为1500rpm(存储开关No.1)和2700rpm(存储开关No.2),这些速度要比不实行面线挟持动作的情况的第1针和第2针的回转速度400rpm(存储开关No.9)和900rpm(存储开关No.10)要高,CPU73根据实行面线挟持动作的有无读入这些设定,并对缝纫机马达(马达A)的启动速度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实行面线挟持的情况下比不实行的情况下以更高的启动速度启动缝纫机马达,能够以适宜于面线挟持动作的启动速度启动缝纫机。
而且,当面线保持装置60挟持面线时候的缝纫机的主轴的回转角度60(回转角度位置R)以及直到面线保持装置60放开面线时的针数2,分别设定在存储开关No.7和存储开关No.8中,CPU73通过读取这些设定值而决定面线保持装置60挟持面线以及放开面线的时机。
以下,对步骤S101设定存储开关的流程,通过图15的流程图加以说明。
首先,在步骤S300,最初选择存储开关No.1=1,存储开关No.“1”就显示在操作面板74a的数据显示部74d上。
接着,在步骤S301,监视+/前进健74g和-/后退键74h的操作,在被操作为接通的时候,即,在“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302更新存储开关No.,被更新的存储开关No.就显示在数据显示部74d上。
步骤S302之后,或者是在步骤S301回答“否”的情况下,就进到步骤S303。
在步骤303,监视准备键74e的操作,在未被操作为接通时,即,在“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01,在被操作为接通的时候,即,在“是”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304,设定在对应于存储开关No.的现在的存储开关的存储开关数据,被显示在数据显示部74d上,之后进到步骤S305。
接着,在步骤S305,监视+/前进健74g和-/后退键74h的操作,在被操作为接通的时候,即,在“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306更新在数据显示部74d显示的存储开关数据的设定,被更新的存储开关数据就显示在数据显示部74d上。步骤S306之后,或者是在步骤S305回答“否”的情况下,就进到步骤S307。
在步骤307,监视准备键74e的操作,在未被操作为接通的时候,即,在“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05,在被操作为接通的时候,即,在“是”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308,被设定的存储开关数据被存入EEPROM72,之后,回到步骤S301。
另外,作为存储开关的内容,例如,有缝纫速度、面线张力、拉住面线位置等,其内容的例子出示在图16中。
下面,对在步骤S103中的直接图案设定的流程用图17的流程图加以说明。
首先,在步骤S400,以电源接通时按押的直接键(P1、P2、P3、P4)74o所对应的直接图案为设定对象。
接着,在步骤S401,监视图案No.键74i、X扩大缩小倍率健74j、Y扩大缩小倍率健74k、速度键741、面线张力键74m的操作,当某一键被按启时,即,在“是”时,就进到步骤S402,根据在步骤S401被按动的键,在数据显示部74d上显示所设定的内容,并点亮对应的LED。
另外,在步骤S401回答“否”时,或者在步骤S402动作后,进到步骤S403。
在步骤S403,监视是否操作了+/前进键74g和-/后退键74h,在被操作为接通时,即,在“是”时,就进到步骤S404,进行在数据显示部74d上所显示的各设定内容的更新。
当在步骤S403回答“否”时,或者在步骤S404更新完设定内容后,进到步骤S405。
在步骤S405,监视拉住面线键74n是否被操作,在被操作为接通时,即,在“是”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406,更新拉住面线LED92的状态,熄灭时将其点亮,点亮时将其熄灭。另外,点亮时表示选择有拉住面线。
当在步骤S405回答“否”时,或者在步骤S406设定完后,进到步骤S407。
在步骤S407,监视准备键74e的操作,在没有被操作为接通时,即,在“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401,在被操作为接通时,即,在“是”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408,将设定的直接图案数据储存在EEPROM72中,之后返回步骤S104。
下面,对在步骤S122缝制动作中的缝制处理的流程、用图18、19、20的流程图加以说明。
另外,流程图记述的有无拉住面线、设定面线张力、设定速度,是用操作面板74a输入、设定的值,或者是作为直接图案储存、设定的值。另外,存储开关的设定内容的实例,如图16所示。
在步骤S200,确认用拉住面线键74n或者直接图案键74o(P1、P2、P3、P4)设定的拉住面线的实行的有无设定,在有拉住面线(“是”)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201,输出在存储开关No.6设定的、有拉住面线时的缝纫开始的面线张力,接着,在步骤S202,将存储开关No.1中的有拉住面线时缝纫开始第一针的缝纫机速度输出到缝纫机速度指令(至主轴马达驱动电路75a),并接通缝纫机转动指令以启动缝纫机。
另一方面,在无拉住面线(“否”)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203,输出存储开关No.14中设定的、无拉住面线时的缝纫开始的面线张力,接着,在步骤S204,输出存储开关No.9的无拉住面线时缝纫开始第一针的缝纫机速度的缝纫机速度指令(至主轴马达驱动电路75d),接通缝纫机转动指令以启动缝纫机。
在缝纫机启动后,在步骤S205,一直等到机针上位置信号断开,当机针上位置信号断开时,即,机针由上升位置移往下降位置时,在步骤S206,针数N为0,转动角度位置R,把在65°转动角度位置R设定为75。
在步骤S207,监视缝纫机基准信号,在由断开转为接通时,进到步骤S208,更新针数N为+1,将转动角度位置R清0。在步骤S207回答“否”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208设定的内容更新后,进到步骤S209。
在步骤S209,监视缝纫机的转动角度信号,在由断开转为接通时,进到步骤S210,更新转动角度位置R为+1。在步骤S209回答“否”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210设定的内容更新后,进到步骤S211。另外,转动角度位置R是主轴转动一圈从0至90以等间隔分解的转动位置。
在步骤S211,当有拉住面线并针数为1,且转动角度位置R为存储开关No.7的拉住面线转动角度位置的时候,进到步骤S212,使拉住面线由原点位置移向挟持位置,并拉住面线。
然后,在步骤S213,当有拉住面线并针数N=存储开关No.8的拉住面线放开针数N,且转动角度位置R为预先在ROM中储存的规定的面线放开位置(例如R=77)的时候,进到步骤S214,使拉住面线移向放开位置,并放开面线。
接着,在步骤S215,当转动角度位置R为预先在ROM储存的规定的缝纫机速度替换位置(例如,R=83)的时候,进到步骤S223。
在步骤S223,当图案数据的XY数据结束(“是”)的时候,进到步骤S224,输出断开缝纫机转动的指令,并在步骤S225,缝纫机机针在机针上位置等待直到停止,并结束缝纫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23,当图案数据的XY数据未结束(“否”)时,进到步骤S226,从缝纫开始的针数N为1~5的时候(“是”),进一步进到步骤S227。
在步骤S227,确认有无拉住面线动作,在有(“是”)拉住面线动作时,进到步骤S228,输出存储开关No.1~5的有拉住面线时的缝纫开始的第1~5针的缝纫机速度的缝纫机速度指令(至主轴马达电路75d)。另外,在无拉住面线动作(“否”)时,进到步骤S229,输出存储开关No.9~13的无拉住面线时的缝纫开始的第1~5针的缝纫机速度的缝纫机速度指令(至主轴马达电路75d)。
在步骤S226,在针数为1~5以外的时候(“否”),即,从缝制开始已经缝制了5针后,在步骤S230,将用速度键74l或者直接图案键74o(P1、P2、P3、P4)设定的设定速度的输出到缝纫机速度指令中(至主轴马达电路75d)。
然后,步骤S228、S229、S230的处理结束后,移往步骤S216。
在步骤S216,当转动角度位置R为预先在ROM储存的规定的面线张力替换位置(例如,R=77)的时候(“是”),进到步骤S217,与在步骤S200时一样,确认有无拉住面线动作。在有拉住面线动作的时候(“是”),进到步骤S218,在针数N被判断为1时,进到步骤S219,输出所设定的面线张力。另一方面,在无拉住面线动作的时候(“否”),进到步骤S220,在针数N被判断为0时,回到步骤S219。
步骤S219的处理结束后,或者在步骤S216转动角度位置R不在规定的位置时(“否”),或者不为步骤S218、S220规定的针数N时,进到步骤S221。
在步骤S221,当转动角度位置R为预先存储在ROM中的规定的XY的送布开始位置(例如,R=36)时,进到步骤S222,设定第N针的图案数据的X/Y移动量,以乘以X/Y扩大缩小倍率后的数值驱动X轴马达76a和Y轴马达77a。然后,回到步骤S207。
这样,本发明中的缝纫机100,通过对面线保持装置60拉住面线的挟持动作、面线调节装置45的面线张力、以及缝纫速度的控制,能从开始缝制布料时使线头的长度保持稳定,并能够减少乃至防止缝线缠绕在布料中以及面线保持装置60中,从而能够从缝制开始就进行稳定的缝制。
并且,上述的实施例中,面线保持装置60由马达A驱动,但是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这样,例如,也可以采用像上述专利2671478号公报、特开2000-32568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使用气缸或磁体等的面线保持装置。
另外,面线张力的控制也可以另外设置调线机构,并且是只在拉住面线动作时工作的2阶段式线张力切换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无拉住面线的动作时作为一般的缝纫动作,在有拉住面线动作时,就驱动另外设置的调线机构,使面线的张力提高。
另外,有无拉住面线的动作的选择也可以直接储存在图案数据中。
另外,机针位置的检测,即使不使用间隔90分割的回转角度信号等,例如,也可以安装传感器以便使其在各制御时间接通,调整传感器的位置这样的方式。
另外,各动力装置,假如没有特别的偏差可以是任意的,另外,当然可以对一些具体的详细结构等进行合适的变更。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存储开关的各设定内容是可以变更的,当然也可以把它们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作为固定的设定,也能进行同样的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由于通过张力控制装置,可使直至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高于面线保持装置放开面线后的缝纫时的张力,这样来控制面线张力施加装置,所以可以控制一直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为止的剩余的面线的倒出的部分,能够稳定布料开始缝纫时线头的长度。因而,能够防止缝线缠绕布料,减轻所谓乱线(鸟窝)的发生,以及防止缝线缠绕面线保持装置,在缝纫开始就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有提高缝纫品质量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当然能够得到与本发明之1所述发明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张力设定装置,设定直至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所以能够根据缝纫布料的质地和面线种类等的不同,对应布料和面线的摩擦,以及面线的伸缩率等设定、调整适当的张力,使缝纫机动作。
根据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当然能够得到与本发明之1或者2所述发明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挟持动作设定装置,设定是否实行面线保持装置的面线挟持动作,所以根据缝纫条件等可以变换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的有无,能够基于对应于该面线挟持动作的有无而设定的面线张力来使缝纫机动作。
因而,在缝纫机启动时,在缝制开始时,为使面线不被从机针中拔出,缝纫开始时就控制面线的张力,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方便性和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由于面线保持装置挟持面线的时机、根据缝纫机主轴的角度来设定和控制,所以可以变更使面线被夹住时的线头长度(剩余在布料中的长度)的设定,这样就能够对应于布料质地和面线以最适当的条件挟持面线。
根据本发明之5所述的发明,缝纫机马达控制装置,在面线保持装置不挟持面线时,缝纫机马达开始缝纫的启动速度,被控制在比设定面线挟持动作时更低的速度,以防止面线从针眼中拔出,另一方面,在面线保持装置进行面线的挟持时,在能够防止面线从针眼拔出的情况下,不将缝纫机马达开始缝纫的速度、限制在需要以上就可以开始缝纫,这样来控制缝纫机马达开始缝纫时的启动速度,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应夹持动作设定装置的设定,对在缝纫开始时的缝纫机马达的启动速度可以进行自动控制,能够提高缝纫机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之6所述的发明,当然能够得到与本发明之5所述发明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启动速度设定装置,对应所要缝制的布料的质地和面线的粗细种类,能够设定面线挟持装置不挟持面线时开始缝纫的缝纫机马达的启动速度,所以,在面线挟持装置不挟持面线时,缝纫开始时的缝纫机的启动速度没必要降得很低就可以启动缝纫机马达,因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面线保持动作控制装置,在基于通过选择装置所选择的缝制图案进行缝制时,对应该缝制图案控制所设定的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通过切换面线保持装置动作的有无,可以稳定地进行缝纫开始时的动作,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方便性和生产效率。

Claims (7)

1.一种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具有:在给与面线张力的同时可变更所述张力的面线张力施加装置,和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在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可进行预先设定、以便使直至所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住所述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高于所述面线保持装置放开所述面线后的缝纫时的张力的张力控制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定直至所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住所述面线为止的缝纫开始的张力的张力设定装置,
所述张力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张力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张力来控制所述面线张力施加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定是否实行通过所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而产生面线挟持动作的挟持动作设定装置,
通过所述挟持动作设定装置,当设定为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把缝制开始时的所述面线的张力设置为高于缝制时的张力,同时所述张力控制装置,在设定了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控制面线调节装置使张力高于所述缝制时的张力,并在没有设定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将缝制开始时的所述面线的张力控制为缝制时的张力。
4.一种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具有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定在所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住所述面线时的所述主轴转动角度的主轴角度设定装置,和
检测所述主轴的转动角度的主轴角度检测装置,和
判断由所述主轴的角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所述主轴的转动角度、与由所述主轴角度设定装置所设定的所述主轴的转动角度是否一致的判断装置,和
在通过所述判断装置判断出所述主轴的转动角度为一致的情况下,对所述面线保持装置挟持所述面线进行控制的面线挟持控制装置。
5.一种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具有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定是否实行通过所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而产生面线挟持动作的挟持动作设定装置,和
预先将通过所述挟持动作设定装置、将在不设定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的缝纫开始时缝纫机马达启动速度、设定得比设定实行面线挟持动作时速度低的缝纫机马达控制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对设定为实行所述面线挟持动作时的缝纫开始时的缝纫机马达启动速度进行设定的起动速度设定装置。
7.一种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具有在缝制开始时将穿过机针的面线的端部在针板的下方挟持住、同时将被挟持的面线的端部移动到离开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的位置、按规定针数落针后将挟持住的面线的端部放开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储存多个缝制图案的存储装置,和
对于各个所述多个缝制图案设定有无实行通过所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而产生的面线挟持动作的挟持动作设定装置,和
从储存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多个缝制图案中选取所要的缝制图案的选择装置,和
对应于所述选择的缝制图案、对由所述挟持动作设定装置所设定的所述面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面线保持动作控制装置。
CNB031251625A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0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38370A JP4047624B2 (ja) 2002-05-14 2002-05-14 ミシン
JP2002138370 2002-05-1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383XA Division CN101372791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2008101693844A Division CN101372792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2008101693825A Division CN101372790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8324A true CN1458324A (zh) 2003-11-26
CN100476054C CN100476054C (zh) 2009-04-08

Family

ID=2954487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38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791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2008101693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790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B0312516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054C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20081016938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792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38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791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2008101693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790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38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792B (zh) 2002-05-14 2003-05-13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4047624B2 (zh)
KR (1) KR101032508B1 (zh)
CN (4) CN101372791B (zh)
CZ (1) CZ306901B6 (zh)
DE (1) DE10321537B4 (zh)
TW (1) TWI26896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6904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525822B (zh) * 2008-03-07 2012-10-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1182671B (zh) * 2006-11-17 2013-01-02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5908401A (zh) * 2016-06-24 2016-08-31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感应式断线检测机构及缝纫机
CN109137285A (zh) * 2017-06-28 2019-01-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0864B2 (ja) * 2002-12-10 2008-01-0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CH704524A1 (de) * 2011-02-28 2012-08-31 Bernina Int Ag Verfahren zum Schneiden des Unter- und mindestens eines Oberfadens und ein Verfahren zum Ansticken sowie eine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r Verfahren.
CN103842275B (zh) * 2011-10-04 2016-06-01 Juki株式会社 布带送出装置、以及布带缝制装置
JP5610405B2 (ja) * 2012-04-03 2014-10-22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生地の縫製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7092458B2 (ja) * 2016-10-31 2022-06-28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ステッチ付き表皮材の製造方法
DE102017201240A1 (de) 2017-01-26 2018-07-26 Dürkopp Adler AG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einer in Nähgut auszubildenden Naht mit einem definierten Soll-Nahtüberstand sowie Näh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eines derartigen Verfahrens
TWI625440B (zh) * 2017-01-26 2018-06-01 Zeng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Sewing machine with free seam function
CN110067087B (zh) * 2019-01-14 2021-09-21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转接器、缝纫机、送料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JP7316070B2 (ja) * 2019-03-15 2023-07-27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06871A (en) * 1969-04-23 1973-02-14 Conti Nipoti Giovanni Sewing machines
JPS62120880A (ja) 1985-11-20 1987-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JP2671478B2 (ja) * 1989-02-10 1997-10-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JP2880406B2 (ja) * 1994-06-29 1999-04-12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下糸端保持装置
JPH09299668A (ja) * 1996-05-10 1997-11-25 Juki Corp ミシン
US6012405A (en) * 1998-05-08 2000-01-11 Mcet,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thread tension
JP4404974B2 (ja) * 1998-05-22 2010-01-27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張力制御装置
JP4036964B2 (ja) 1998-05-22 2008-01-2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調子装置
JP4046431B2 (ja) 1999-01-18 2008-02-1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調子装置
JP2000325683A (ja) 1999-05-19 2000-11-28 Juki Corp ミシンの鳥の巣防止装置
CN1101491C (zh) * 1999-06-28 2003-02-12 重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线张力控制装置
DE10316937A1 (de) * 2003-04-12 2004-10-21 Zogel, Philipp, Dipl.-Ing. Gerät zur Teebereitung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2671B (zh) * 2006-11-17 2013-01-02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525822B (zh) * 2008-03-07 2012-10-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2206904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2206904B (zh) * 2010-03-31 2015-01-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5908401A (zh) * 2016-06-24 2016-08-31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感应式断线检测机构及缝纫机
CN109137285A (zh) * 2017-06-28 2019-01-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9137285B (zh) * 2017-06-28 2021-04-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47624B2 (ja) 2008-02-13
TWI268969B (en) 2006-12-21
CN101372792B (zh) 2012-06-13
CN101372790A (zh) 2009-02-25
CZ20031258A3 (cs) 2004-08-18
CN101372791B (zh) 2012-02-08
KR101032508B1 (ko) 2011-05-04
KR20030088381A (ko) 2003-11-19
CN100476054C (zh) 2009-04-08
CN101372792A (zh) 2009-02-25
DE10321537B4 (de) 2018-07-26
DE10321537A1 (de) 2003-12-18
CN101372790B (zh) 2012-02-08
TW200307073A (en) 2003-12-01
JP2003326062A (ja) 2003-11-18
CN101372791A (zh) 2009-02-25
CZ306901B6 (cs)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58324A (zh)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1800475A (zh)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CN1126633C (zh) 激光加工机和具有激光加工功能的缝纫机
CN1303280C (zh) 滚筒式洗衣机
CN1485488A (zh) 缝纫机
CN1831231A (zh) 缝纫机
CN1389611A (zh)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CN1193455A (zh)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
CN100335706C (zh) 底线卷线装置
CN1502737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550604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837432A (zh) 用于纱线喂入控制的纺织机械
CN1786313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416486A (zh) 刺绣用缝纫机中的穿线装置
CN1450219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193125C (zh) 锁眼机及形成锁眼针迹的方法
CN1974908A (zh) 链式线迹钉扣机
CN1882735A (zh) 缝纫机的防止线缝皱褶的梭子装置
CN1492956A (zh) 缝纫机
CN1273675C (zh) 锁眼机
CN1277971C (zh) 锁孔缝纫机
CN1272495C (zh)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CN101063255A (zh) 缝纫机
CN1213184C (zh) 锁扣眼缝纫机
CN1420224A (zh) 锁扣眼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