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9656A - 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捻线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捻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9656A
CN1699656A CN 200510071335 CN200510071335A CN1699656A CN 1699656 A CN1699656 A CN 1699656A CN 200510071335 CN200510071335 CN 200510071335 CN 200510071335 A CN200510071335 A CN 200510071335A CN 1699656 A CN1699656 A CN 1699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twisting
thread
doubled
f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7133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9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96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传统的用于缝纫机的纱线卷装生产方法具有一些问题,例如纱线质量差并且生产所需时间周期长,这些将被本发明解决。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用于得到染色用的卷装,所述方法包括:对多根原料纱线的每根单纱进行预捻的预捻工序1000;将多根预捻单纱并纱的并纱工序2000;最后捻合合股纱线的终捻工序3000;对终捻的合股纱热定形的热定形工序4000;以及在适于染色用的卷绕密度下卷绕热定形的合股纱线的松卷工序5000。预捻工序1000和并纱工序2000利用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60和并纱装置70的捻线并纱机50执行。终捻工序3000、热定形工序4000和松卷工序5000利用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加热器400和松卷装置700的捻线机1执行。

Description

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捻线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一种与用于缝纫机的纱线卷装生产相关的捻线机的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上,用于染色的诸如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纱线的生产方法是按如下工序进行的:执行单根纱线的捻线的预捻工序,将多根捻过的单根纱线捻在一起的纱线并纱捻线工序,定捻的蒸汽定捻工序,以及重绕成松卷的松卷工序。用于染色的卷装纱线是通过这些工序生产的,并且在染色工序中对卷装染色。预捻工序是通过使用所谓的意大利捻线机执行的工序。纱线并纱捻线工序是使用并纱捻线机执行的并纱捻线工序。蒸汽定捻工序是将并纱捻线机卷绕的卷装装入温度和湿度恒定的定捻机的工序,并且虽然取决于纱线类型,捻线是经过几分钟到几十小时定捻。松卷工序是利用重绕机将纱线从蒸汽定捻过程重绕成较低密度并产生用于染色的卷装的工序。
并且,专利文献1、2和3中披露的技术是公知的。
此外,将油吸附到捻过的纱线的注油装置是公知的(例如,参看专利文献4)。如同此文献中披露的,注油装置设在纱线通道中的加热器和卷绕装置之间。根据卷绕卷装的规格,吸附在纱线上的油在不同过程中自然干燥,或者使用诸如干燥机的专用设备干燥。
(专利文献1)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Tokkai-Hei)No.H5-44133
(专利文献2)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Tokkai)No.2000-96363
(专利文献3)日本注册专利公报No.3173463
(专利文献4)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Tokkai)No.2000-303277
在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传统卷装生产方法中,用于染色的卷装纱线是通过意大利捻线机、并纱捻线机、定捻机和重绕机生产的。因此,由于卷装或类似物常常安装到每台机器上以及从每台机器上卸下,造成的缺点是需要长的时间周期,并且纱线质量下降。另外,在蒸汽定捻工序中也造成需要长时间的缺点。并且,由于意大利捻线机和并纱捻线机在锭子旋转一次时对纱线捻一次,因此生产率低。
即,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传统卷装生产方法降低纱线质量,并增加生产所需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下面将描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即,权利要求1的解决措施是一种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用于得到染色用的卷装,所述方法包括对多根原料纱线的每个单纱进行预捻的预捻工序;将多根预捻后的单纱并纱的并纱工序;最后捻合合股纱线的终捻工序;对合股纱线进行热定形的热定形工序;以及按适于染色的卷绕密度卷绕热定形的合股纱线的松卷工序。预捻工序和并纱工序是利用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和并纱装置的捻线并纱机进行的。终捻工序、热定形工序和松卷工序是利用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加热器和松卷装置的捻线机进行的。
根据权利要求2的解决措施,在权利要求1的解决措施中,在捻线并纱机和捻线机的每个中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是纱线倍捻锭子装置,它通过锭子旋转一次对纱线捻两次。
根据权利要求3的解决措施,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解决措施中,捻线机的纱线加捻锭子设有适合于筒管形状的适配器。
权利要求4的解决措施是通过捻合合股纱线获得染色用的卷装的捻线机,所述合股纱线是通过对多根原料纱线的每个单纱进行预捻后被并纱的。捻线机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喂线装置、加热器和松卷装置。纱线加捻锭子装置执行合股纱线的终捻。喂线装置沿着纱线行进方向前后设置,并牵伸终捻的合股纱线。加热器设在前面和后面喂线装置之间,并执行终捻和牵伸合股纱线的热定形。松卷装置在适于染色的卷绕密度下卷绕热定形的合股纱线。
使用权利要求4的捻线机的权利要求1的卷装生产方法的每个工序,是按照与传统卷装生产方法的每个工序不同的处理顺序进行的。但是,生产的卷装是相同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卷装生产方法的三个工序是由一台捻线机同时处理的,生产所需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
权利要求4的捻线机设计成通过加热器定捻。因此,除了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卷绕装置和加热器,权利要求4的捻线机沿着喂线方向在加热器前面和后面设有喂线装置。通过保持加热器前面和后面的纱线行进速度比恒定,在加热器中纱线热定形的牵伸比保持恒定。另外,防止张力波动传递到通过加热器的纱线。
同时,由于卷绕纱线在卷绕装置中横动,使纱线拉紧和松驰,纱线的张力波动。如果张力的波动传递到通过加热器的纱线,则从热定形方面看是不可取的。因此,将位于加热器与卷绕装置之间的喂线装置(位于加热器下游的喂线装置)设计成纱线咬入型(纱线固定型)结构,并设计使得防止卷绕装置侧的张力波动传递到加热器一侧。这种结构一般在具有加热器的预捻和错捻纹理机中实现。
但是,在喂线装置是纱线咬入型(纱线固定型)的情况下,纱线不会相对喂线装置滑动。因此,喂线装置的驱动速度和纱线行进速度基本彼此对应。在捻线机中,在咬入型(纱线固定型)喂线装置设在加热器前面和后面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喂线装置和卷绕装置由单个驱动源驱动,并且运行转速是独立设定的,则每个喂线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速度比可以自由设定。但是,在这种结构中,控制结构复杂,需要提供大量电机作为驱动源,导致成本增高。因此,动力从一个驱动源分配,以驱动每个喂线装置和卷绕装置。结果,每个喂线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速度比的设定受到限制。
即,在加热器装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的的捻线机中,如果位于加热器前面和后面的喂线装置形成为咬入型(纱线固定型),则缺点是每个喂线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速度比的设定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权利要求5的解决措施,加热器装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喂线装置在喂线方向上装在加热器前面和后面,并且使用半固定纱线类型的装置作为装在加热器下游侧的喂线装置。
根据权利要求6的解决措施,在权利要求5的解决措施中,张力缓冲装置装在下游侧的喂线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
根据权利要求7的解决措施,在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的解决措施中,在加热器前面和后面的喂线装置速度比是由驱动侧的计时皮带轮(timing pulley)设定的。
在上述传统注油装置的结构中,在油需要干燥的情况下,在卷绕结束后,通过使用诸如干燥机的专用装置执行干燥工序。在单独工序中使用单独装置执行干燥引起一些问题,如成本增高和工序数量增多。因此,已经考虑是否不使用单独装置和单独工序来干燥油,并且已经注意到用于热定形合股纱线的加热器(热定形装置)。即,为加热器增加干燥机的功能。
同时,根据卷绕卷装的规格,存在不需要注油的情况。因此,优选的是可以根据卷绕卷装的规格对是否需要注油做出选择。选择是否需要注油优选地的容易执行,例如,不需要重新制造装置。
权利要求8的解决措施是一种捻线机,它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加热器、在纱线行进方向上分别设在加热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喂线装置、在所需卷绕密度下卷绕纱线的卷绕装置以及将油溶液施加给纱线的注油装置。
根据权利要求9的解决措施,在权利要求8的解决措施中,注油装置装在位于加热器上游侧的喂线装置和加热器之间。
根据权利要求10的解决措施,在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的解决措施中,设有用于引导纱线使纱线通过注油装置的导纱器以及用于引导纱线使纱线绕过注油装置的导纱器。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生产所需的时间周期缩短,生产率提高。另外,纱线质量在生产工序中不会下降。
根据权利要求2,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根据权利要求3,捻线机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不需要根据筒管形状进行替换。有凸缘的的筒管可以应用于此捻线机。
根据权利要求4,生产率提高,纱线质量在生产工序中不会下降。
根据权利要求5,纱线行进速度通过第二喂线装置微细调节,通过加热器的纱线张力可以微细调节。
根据权利要求6,通过加热器的纱线张力不会波动。
根据权利要求7,通过加热器的纱线张力可以根据纱线类型或类似因素而改变。
根据权利要求8,三个工序,即捻线工序、蒸汽定捻工序和卷绕工序,可以同时执行。另外,施加油溶液的注油工序也可以与这些工序同时执行。
根据权利要求9,在纱线通过加热器之前的阶段中将油溶液施加给纱线。因此,附着在纱线上的油可以由加热器干燥,不需要单独提供干燥油的专用装置。通过在直到卷绕结束之前的工序中执行注油和干燥工序,与注油和干燥在不同工序中执行的情况相比,卷绕所需的时间周期缩短。
根据权利要求10,通过根据需要使用两个导纱器,可以任意选择执行注油或者不执行注油。即,捻线机可以设计成能够容易地切换是否执行注油。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缝纫机的纱线卷绕卷装生产方法的工艺图;
图2是捻线并纱单元的总图,具体地,图2(a)是捻线并纱单元布置方向的侧视图,图2(b)是从捻线并纱单元布置方向看到的视图;
图3是从捻线单元布置方向一侧看到的捻线机的总图;
图4是从捻线单元布置方向看到的捻线单元的布局图;
图5表示从捻线单元的布置方向看到的每个驱动轴之间的动力传动结构;
图6表示从捻线单元的布置方向一侧看到的每个驱动轴之间的动力传动结构;
图7是加捻锭子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8表示第一喂线装置和周围装置;
图9表示注油装置的结构;
图10表示注油装置周围的结构;
图11表示从捻线单元的布置方向看到的加热器;
图12表示从捻线单元的布置方向一侧看到的加热器;
图13是表示加热体的透视图;
图14表示加热器的下部;
图15表示加热器的上部;
图16是表示第二喂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喂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18表示第二喂线装置处于“离合器开”状态;
图19表示第二喂线装置处于“离合器关”状态;
图20是表示卷绕装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卷绕装置结构的平面图;
图22表示接触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23表示接触压力的特征线;
图24表示在设有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的情况下接触压力的特征线形状;
图25(a)表示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在初始卷绕阶段的动作;图25(b)表示当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的弹性构件达到自由长度时的情况;图25(c)表示当卷绕卷装的直径增大并且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的弹性构件不动作时的情况;
图26表示设在第二喂线装置下游的每个装置;
图27是表示横动装置的平面图;
图28是表示张力缓冲装置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张力缓冲装置的平面图;
图30是表示捻线机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31是表示检验喂线速度机械设定比过程的流程图;
图32表示显示板的一个例子;
图33是表示支架提升控制机构结构的框图;以及
图34表示从轴向一侧看到的辊型导纱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附图,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以及捻线机1,它是本发明涉及用于缝纫机的纱线卷装生产的实施例。
首先参看图1,下面将描述用于缝纫机的纱线卷绕卷装的生产方法,其中使用了捻线机1。该生产方法包括以下5个工序:为多根原料纱线的每根单纱线进行预捻的预捻工序1000;将多根预捻的单纱并纱的并纱工序2000;进行最后捻合股纱的终捻工序3000;对最后捻的合股纱热定形的热定形工序4000;以及在低接触压力下松卷终捻的合股纱的松卷工序5000。并且,在这种生产方法中,由于原料纱线被捻两次,为了方便描述,根据捻的顺序区分为预捻和终捻。染色用的卷装纱线是通过上述每个工序由原料纱线形成的,此卷装纱线通过染色工序6000染色,这是一个后续工序。
预捻工序1000是其中使用设在捻线并纱机50(图2等,将在下面描述)中的加捻锭子装置60对多根原料纱线中的每股单纱加捻的工序。并纱工序2000是其中使用并纱导纱器70将来自预捻工序1000的纱线并纱的工序,并纱导纱器70是设在捻线并纱机50(图2等,将在下面描述)中的并纱装置。通过这两个工序并纱的纱线卷绕在有凸缘的筒管11上,并形成用于下一个工序一终捻工序3000的供应纱线卷装3(将在下面描述)。
终捻工序3000是其中通过使用设在捻线机(终捻机)1(图4等,将在下面描述)中的加捻锭子装置100对并纱工序2000得到的合股纱线加捻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纱线倍捻锭子装置用作加捻锭子装置100,并用作锭子旋转一次对合股纱加捻两次的装置,从而增加每个锭子的产量。
热定形工序4000是其中通过使用设在捻线机1(图4等,将在下面描述)中的加热器400将来自终捻工序3000的合股纱线加热,并固定(热定形)终捻合股纱线的捻转的工序。特别是,通过加热器400的合股纱线在合股纱线受到牵伸的状态下热定形。作为喂线装置的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在喂线方向上设在加热器400的前面和后面。通过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之间的加热器400的合股纱线受到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的牵伸。
松卷工序5000是其中通过使用设在捻线机1(图4等,将在下面描述)中的卷绕装置700将来自热定形工序4000的合股纱线松卷在另一个筒管上的工序。这里,“松卷”是指在适合于用于染色的纱线的卷绕密度下卷绕纱线(终捻合股纱线)。
虽然细节将在下面描述,但卷绕装置700的结构是通过旋转卷绕卷装4来卷绕纱线,卷绕卷装4通过接触旋转卷绕滚筒701而被驱动和旋转。因此,待卷绕的合股纱线的卷绕密度由以下因素决定。首先,如果卷绕滚筒701和卷绕卷装4的接触压力高,则形成合股纱线卷绕太紧的情况。如果合股纱线在喂入卷绕装置700的合股纱线的张力高的状态下卷绕,则也会形成合股纱线卷绕太紧的情况。因此,在卷绕装置700中设有可以用于将接触压力调节(设置)为指定压力的接触压力调节装置(将在下面描述),并且喂到卷绕装置700的喂线速度(合股纱线喂入卷绕装置700的速度)设定为恰当值。因此,合股纱线的张力保持合适。即,“松卷”是指在与用于染色的卷装纱线以外的普通卷装纱线的卷绕密度相比较低的卷绕密度下生产纱线卷装。具体地,“松卷”是指在卷绕卷装4相对卷绕滚筒701的接触压力低于正常值的状态下卷绕纱线,以及/或者在卷绕装置700处的纱线卷绕张力低于正常值的状态下卷绕纱线。在下面的描述中,低接触压力和低张力是指生产染色用纱线时“松卷”(在适于染色的卷绕密度下卷绕纱线)的接触压力和张力。
下面参看图2说明捻线并纱机50的整个结构,捻线并纱机50执行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生产的两个工序。捻线并纱机50执行的这两个工序是上述的捻线工序1000和并纱工序2000。在捻线并纱机50中(见图1),捻线并纱单元51、51…(见图2)沿一个方向布置,并且背靠背布置成两行。在捻线并纱单元51布置方向的一个末端,例如,设置有驱动每个捻线并纱单元51的驱动装置以及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板。
如图2(a)和2(b)所示,在每个捻线并纱单元51中,设置有多个纱线加捻锭子装置60、60…(捻线装置)、一个并纱导纱器70(并纱装置)和卷绕装置80。
每个纱线加捻锭子装置60对从原料纱线卷装61展开的原料纱线62加捻,该原料纱线卷装61由被卷绕的原料纱线形成。以与下面将描述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相同的方式,纱线加捻锭子装置60设计成纱线倍捻锭子装置。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将在下面描述。因此,下面不再说明具有相同结构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60。
每根捻过的原料纱线62通过喂线辊63喂入并纱导纱器70,对于所有锭子喂线辊63一起被驱动。在并纱导纱器70将捻过的原料纱线62并纱后,捻过的原料纱线62喂入卷绕装置80。接着,在纱线喂入方向位于并纱导纱器70下游的合股纱线90卷绕在有凸缘的筒管11上并形成供应纱线卷装3。
下面参看图3和图4说明捻线机1的整个结构,捻线机1用于执行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生产的三个工序。捻线机1执行的三个工序是上述的终捻工序3000、热定形工序4000和松卷工序5000。在捻线机1中,捻线单元2沿图3所示的一个方向布置,并按图4所示背靠背布置成两行。在捻线单元2布置方向的一个末端,捻线机1中设有用于驱动每个捻线单元2的驱动装置800以及用于控制驱动装置800的控制板900。每个捻线单元2是通过上述三个工序将卷绕着合股纱线的一个供应纱线卷装3重新卷绕成一个卷绕卷装的装置。一个捻线单元2对应一个锭子。
如图4所示,在捻线单元2中,示意性地,如下的各种装置沿着合股纱线5路径从供应纱线卷装3到卷绕卷装4设置,这些不同的装置是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第一喂线装置200、注油装置300、加热器400、第二喂线装置500、张力缓冲装置600、横动装置650和卷绕装置700。这里,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是用于将合股纱线5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喂到卷绕装置700的装置。虽然细节将在后面描述,但张力缓冲装置600是用于缓冲由于横动装置650的驱动造成的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的装置。并且,虽然根据所生产的纱线的用途或类似因素由注油装置300进行的注油工序是必需的,但注油工序对于生产用于缝纫机的纱线不是必需的工序。即,注油装置300对于捻线机1的结构不是不可缺少的元件,而是额外地设置给每个捻线单元2的装置。
下面将说明设在捻线机1中每个捻线单元2的驱动方法。每个捻线单元2设计成主要由所有锭子共同驱动方法被驱动和用于驱动一部分驱动单元的单个锭子驱动方法被驱动。设在每个捻线单元2中的驱动单元是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第一喂线装置200、注油装置300、第二喂线装置500、横动装置650和卷绕装置700。单个锭子驱动方法应用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每个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包括用于驱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的驱动锭子电机101。同时,所有锭子共同驱动方法应用于第一喂线装置200、注油装置300、第二喂线装置500、横动装置650和卷绕装置700。这些装置的每一个是由在所有锭子中的同一驱动轴驱动的(将在下面描述)。
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所有锭子共同驱动方法的每个装置的驱动轴沿捻线单元2的布置方向从驱动装置800延伸布置。作为从驱动装置800延伸的驱动轴,有用于驱动第一喂线装置200的第一喂线驱动轴7、用于驱动注油装置300的注油驱动轴8、用于驱动第二喂线装置500的第二喂线驱动轴9、用于驱动横动装置650的横动驱动轴12、用于驱动卷绕装置700的滚筒驱动轴10。接着,通过驱动这些驱动轴,在每个捻线单元2中相应部分的每个装置同时在所有锭子中被驱动。
下面参看图5和图6说明驱动装置800。驱动装置800包括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涉及合股纱线5的喂线的每个驱动轴7、9和10的机构和驱动源,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横动驱动轴12的机构和驱动源,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注油驱动轴8的机构和驱动源。这里,第一喂线驱动轴7、第二喂线驱动轴9和滚筒驱动轴10是涉及合股纱线5的喂线的驱动轴。主电机801作为驱动每个驱动轴7、9、10的驱动源。主电机801还用作驱动横动驱动轴12的驱动源。注油电机802作为驱动注油驱动轴8的驱动源。
在涉及喂线的驱动传动中,从主电机801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齿轮箱803按顺序传递到滚筒驱动轴10、第二喂线驱动轴9和第一喂线驱动轴7。并且,齿轮箱803将驱动力分配到捻线单元2布置方向的左右侧。驱动力通过由皮带和皮带轮组成的驱动传动机构在上述元件的每个之间(例如,在滚筒驱动轴10和第二喂线驱动轴9之间)传递。特别是,使用有齿的皮带和有齿的皮带轮作为皮带和皮带轮,可以防止皮带和皮带轮之间打滑。另外,通过使用具有不同齿数的皮带轮作为皮带轮,可以调节驱动轴10、9和7之间的转速比。
涉及喂线的驱动传递机构具体地具有如下结构。固定在主电机801的电机轴上的第一皮带轮804和固定在齿轮箱803输入轴上的第二皮带轮805通过第一皮带806按能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齿轮箱803输出轴是左右滚筒驱动轴10和10。从固定有第二皮带轮805的输入轴输入的驱动力通过设在齿轮箱803中的驱动传递装置平均分配到左右滚筒驱动轴10和10。滚筒皮带轮807固定在每个滚筒驱动轴10上。第二喂线输入皮带轮808可拆卸地固定在每个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滚筒皮带轮807和第二喂线输入皮带轮808通过第二皮带809按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除了第二喂线输入皮带轮808,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可拆卸地固定在每个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第一喂线皮带轮811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一喂线驱动轴7上。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和第一喂线皮带轮811通过第三皮带812按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
如图3所示,对于每个锭子,作为响应每个驱动轴运动的旋转体,第一喂线辊201装在第一喂线驱动轴7上,第二喂线辊501装在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卷绕滚筒701装在滚筒驱动轴10上。在每个锭子中,合股纱线5由第一喂线辊201和第二喂线辊501喂入,并由卷绕卷装4卷绕,卷绕卷装4通过接触卷绕滚筒701而被驱动和旋转。
在本说明中,合股纱线5的喂入速度(下面称为喂线速度)是指为了喂入合股纱线5而在驱动侧末端部分喂入合股纱线5的速度。同时,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是由驱动侧末端部分喂入的被驱动侧处的合股纱线5的实际速度。即,喂线速度是驱动机构侧的速度,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是合股纱线5自身的速度。这两个速度代表不同的物理量。并且,驱动侧的末端部分是与合股纱线5接触并喂入合股纱线5的上述旋转体(辊201、501和卷绕滚筒701)的每个。喂线速度对应于这些旋转体的圆周速度。
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基本由喂线速度,换言之,每个旋转体(辊201、501和卷绕滚筒701)的圆周速度确定。这里,做出此确定基本是由于在旋转体与合股纱线5之间产生滑动的情况下,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和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不是完全彼此对应。特别是,在下面将描述的第二喂线装置500中,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通过这种滑动可以微小调节。一般地,在每个旋转体的圆周速度不同的情况下,合股纱线5在旋转体之间松驰或拉紧。即,作用在合股纱线5上的张力变化。例如,在喂线方向上游侧的旋转体圆周速度落后于下游侧的旋转体圆周速度的情况下,合股纱线5的张力增大。在相反情况下,合股纱线5的张力减小。
每个旋转体(辊201、501和卷绕滚筒701)都设计成由相同驱动源(主电机801)驱动。但是,根据从驱动源到每个旋转体的动力传动通道结构差异以及旋转体直径差异,每个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可以是一致的或者不同。
下面参看图5和图6说明设定涉及喂线的每个旋转体(辊201、501和卷绕滚筒701)的圆周速度比。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圆周速度比是通过设定涉及喂线的每个驱动轴10、9和7的转速比实现的。下面将具体地说明这个结构。
如上所述,通过皮带和皮带轮,驱动力从滚筒驱动轴10传递到第二喂线驱动轴9,并且驱动力从第二喂线驱动轴9传递到第一喂线驱动轴7。这里,在驱动装置800中,驱动轴10和9之间的转速比以及驱动轴9和7之间的转速比设计成可变的。通过改变这些驱动速度比,改变每个驱动轴9和7的驱动速度,并且改变每个旋转体(这里不包括卷绕滚筒701)的圆周速度。具体地,每个驱动轴10、9和7之间的驱动速度比的变化是通过改变固定在每个驱动轴10、9和7上的皮带轮齿数实现的。如上所述,设在驱动装置800上的皮带轮是具有齿的皮带轮。通过用具有恒定齿尺寸(恒定模数)和不同齿数的皮带轮更换皮带轮,可以通过皮带轮改变转速比。特别是,在被这些驱动轴驱动的旋转体的外径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像第一喂线辊201和第二喂线辊501一样,驱动轴之间的转速比对应于这些旋转体的圆周速度比。
例如,在从第二喂线驱动轴9到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驱动传动中,在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和第一喂线皮带轮811的齿数都是40时,第二喂线驱动轴9和第一喂线驱动轴7以相同的转速被驱动。这里,当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从齿数40的皮带轮替换为齿数42的皮带轮时,第一喂线驱动轴7相对于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转速比变为105%(42/40)。
在驱动装置800中,为改变旋转体之间的圆周速度比而改变齿数的皮带轮,换言之,设置为计时皮带轮的皮带轮,是第二喂线输入皮带轮808、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和第一皮带轮811。通过改变这些皮带轮的齿数,第二喂线驱动轴9相对于滚筒驱动轴10的转速比以及第一喂线驱动轴7相对于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驱动速度比可以调节。每个旋转体(这里不包括卷绕滚筒701)之间的圆周速度比被改变。特别是,由于这些皮带轮808、810和811固定在驱动轴7和9的前导边缘,与从齿轮箱803内侧伸出的滚筒驱动轴10上的滚筒皮带轮807相比,皮带轮808、810和811容易更换。
下面说明涉及注油装置300的驱动传动。从注油电机802输出的驱动力分配到捻线单元2布置方向的左侧和右侧,并传递到每个左右注油驱动轴8和8。对于每个锭子,与合股纱线5接触的注油辊301固定在注油驱动轴8上。
具体地,涉及注油装置300的驱动传动机构具有如下结构。注油第一齿轮813和注油第一皮带轮814固定在注油电机802的电机轴上。注油第一皮带轮814和注油第二皮带轮815分别固定在左右注油驱动轴8的一个上,通过注油皮带816按能传递动力连接。还设有与注油第一齿轮813啮合的注油第二齿轮817。注油第一皮带轮814固定在注油第二齿轮817的轴上。注油第一皮带轮814和注油第二皮带轮815分别固定在左右注油驱动轴8的一个上,通过注油皮带816按能传递动力连接。
下面参看图7说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除了锭子电机101,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包括伸张装置102、筒管支座103、转盘104和筒子纱外罩105或类似物。纱线将被加捻的供应纱线卷装3卷绕在有凸缘的筒管11上。有凸缘的筒管11通过适配器106支撑在筒管支座103上。
从供应纱线卷装3向上展开的合股纱线5由锭翼110引导,从上部到下部穿过伸张装置102,从转盘104外圆周附近开的导纱器孔104a穿出,上升并到达位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上方的导纱钩250。在伸张装置102和转盘104内形成L形通道107,用于合股纱线5通过。合股纱线5沿通道107引导。伸张弹簧109装在通道107上,用于沿通道宽度变窄的方向压迫囊式伸张器108,并且对合股纱线5恰当地施加初始张力。转盘104相对于伸张装置102和筒管支座103可旋转地设置。仅仅转盘104由锭子电机101驱动旋转。因此,筒管支座103上的供应纱线卷装3在锭子电机101驱动时也处于停顿状态。
上述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是纱线倍捻锭子装置。合股纱线5在停顿的伸张装置102和旋转的转盘104之间被加捻一次。合股纱线5在旋转转盘104和停顿的导纱钩250之间再被加捻一次。因此,锭子电机101一次旋转,合股纱线5被加捻两次。
下面说明用于支撑筒管的适配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装有与筒管形状对应的适配器,使纱线根据筒管的不同形状被供应。适配器106适于其上卷绕有供应纱线卷装3的有凸缘的筒管11。适配器106的形状是双圆柱形。适配器106包括具有不同外径的大直径部分106a和小直径部分106b。适配器106置于筒管支座103上,使大直径部分106a处于小直径部分106b下面。大直径部分106a的外径大于小直径部分106b的外径。有凸缘的筒管11的底面置于大直径部分106a上。小直径部分106b的外径形成为基本对应于有凸缘的筒管11的内径。当有凸缘的筒管11置于适配器106上时,小直径部分106b基本接触有凸缘的筒管11的内壁,并且有凸缘的筒管11被定位在径向方向。
下面将说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中用于支撑筒管的适配器的必要性。从存储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中的筒管上展开的纱线由锭翼110引导。在此筒管具有凸缘的情况下,由锭翼110引导的纱线以及筒管的凸缘可以彼此干扰。当有凸缘的筒管11直接放在筒管支座103上,有凸缘的筒管11的凸缘11a比锭翼110的下边缘(纱线引导部分)低。在这种有凸缘的筒管11装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中并进行捻线的情况下,从有凸缘的筒管11上的供应纱线卷装3展开的并引导到锭翼110的合股纱线5与凸缘11a干扰。为了防止这种干扰,筒管的凸缘需要高于锭翼110的纱线引导部分,并且从筒管上的卷装通向锭翼110的纱线引导部分的纱线通道需要与筒管的凸缘隔开。因此,在具有凸缘的筒管11的情况下,通过将筒管支撑位置设定较高,可以防止引导到锭翼110的合股纱线5与凸缘干扰。
即,用于支撑筒管的适配器起到由纱线加捻锭子装置支撑的筒管的提升装置的作用。即使在筒管内径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造具有各种不同尺寸小直径部分的双圆柱形适配器,可以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筒管。即,就主要由凸缘决定的筒管外径(或者供应纱线卷装的外径)差而言,通过改变双圆柱形适配器大直径部分的轴向长度,可以使用不同的筒管。就筒管内径差而言,通过改变双圆柱形适配器小直径部分的外径大小,可以支撑各种筒管。通过准备根据筒管形状的这种适配器,可以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中各种形状的筒管供应纱线。并且,在像筒管11的有凸缘的筒管的情况下,作为提升装置的适配器106是必需的。但是,对于没有凸缘的筒管的情况,存在这种适配器不是必需的情况。
参看图8(a),下面说明第一喂线装置200。第一喂线装置200是沿喂线方向设在加热器300前面和后面的一个喂线装置。第一喂线装置200布置在沿喂线方向的加热器300下游。第一喂线装置200包括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皮带202,咬入皮带202设置成与第一喂线辊201接触。第一喂线辊201固定在所有锭子中的第一喂线驱动轴7上。第一喂线辊201的位置相对捻线机1的框架是固定的。同时,对于每个锭子,咬入皮带202可转动地支撑在捻线机1的框架上。具体地,支撑臂204以能绕摆动支撑轴208摆动的方式设在固定在捻线机1的框架上的支撑座203上。辅助辊205和205可转动地装在支撑臂204上。咬入皮带202卷绕在辅助辊205和205上。
作为推动装置的弹簧209装在支撑臂204和支撑座203之间。更具体地,摆动支撑轴210设在支撑臂204上,摆动支撑轴211设在支撑座203上。摆动支撑轴210和211通过串联连杆臂212和弹簧209而连接。通过所谓的死点位置经过的结构,当支撑臂204摆动,使得连接摆动支撑轴210和211的直线位于作为支撑臂204的摆动中心的摆动支撑轴208以下时,弹簧209用于朝第一喂线辊201推动支撑臂204。同时,当支撑臂204摆动,使得连接摆动支撑轴210和211的直线位于摆动支撑轴208以上时,弹簧209用于朝第一喂线辊201相反方向推动支撑臂204。
当支撑臂204朝第一喂线辊201摆动时,通过弹簧209的作用,支撑臂204上的咬入皮带202被压靠住第一喂线辊201。这里,合股纱线5绕到第一喂线辊201,使得合股纱线5夹在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皮带202之间。合股纱线5通过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皮带202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保持。通过驱动第一喂线辊201,合股纱线5朝喂线方向下游侧喂送。当合股纱线5绕到第一喂线辊201时,支撑臂204向上摆动,并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皮带202的咬入(夹带)被释放。
为了将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皮带202的接触压力保持在适于喂线的压力值,调节构件207固定在支撑座203上,用于调节支撑臂204的摆动范围。即,在支撑臂204向下摆动并且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皮带202彼此接触的情况下,支撑臂204与调节构件207接触,防止支撑咬入皮带202的支撑臂204的重量过多地落在第一喂线辊201上。
上述第一喂线装置200设计成纱线固定型喂线装置,其通过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皮带202夹住合股纱线5而喂入合股纱线5。这里,纱线固定是指固定合股纱线5,使之相对作为纱线喂入装置的第一喂线辊201不滑动。因此,由纱线固定型第一喂线装置200喂入的合股纱线5以等于第一喂线辊201的圆周速度的速度喂向喂线方向的下游。
参看图8,下面说明涉及辅助穿纱到第一喂线装置200的装置。如图8(a)所示,纱线切割器15和辅助导纱器16设在第一喂线装置200的喂线方向的前面和后面。更具体地,纱线切割器15装在导纱器14和第一喂线装置200之间,导纱器14位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的下游。辅助导纱器16置于第二导纱器362和第一喂线装置200之间,或者在注油装置300(当执行注油工序时)和第一喂线装置200之间。
例如,在纱线损坏检测传感器20(如图4所示,将在下面描述)检测到合股纱线5的损坏的情况下,纱线切割器15有力地切割合股纱线5并停止合股纱线5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供应到第一喂线装置200。
如图8(b)所示,在纱线切割器15的下部形成用于穿过合股纱线5的开口,并且导纱器部分15a设在开口处。在导纱器部分15a形成细长孔,细长孔在开口末端部分的宽度形成得窄。合股纱线5可以穿到导纱器部分15a,并且防止合股纱线5从纱线切割器15上落下。
如图8(c),细长孔形成在辅助导纱器16中,细长孔在开口末端部分的宽度形成得窄。合股纱线5可以穿到辅助导纱器16,并且防止合股纱线5从辅助导纱器16落下。
合股纱线5可以通过上述结构保持在第一喂线装置200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周围部分。在位于上游侧的周围部分,合股纱线5可以由纱线切割器15保持。在位于下游侧的周围部分,合股纱线5由辅助导纱器16保持。因此,当纱线穿到第一喂线装置200时,由于合股纱线5得到保持,因此穿线工作可以容易地进行。
下面说明注油装置300。如图3所示,多个捻线单元2、2…布置在驱动装置800一侧。如图9和图10所示,每个捻线单元2和2分别设有沟槽形的短槽302a和302a。这些短槽302a和302a形成一串连续的槽302。如图10所示,槽302沿纱线行进方向处于加热器400和400的上游,并且在每个捻线单元2和2中的操作者一侧(操作者的工作侧)。一系列的注油驱动轴8沿槽302的纵向置于槽302形成的下凹空间内。注油驱动轴8由在几个位置上固定在捻线单元2上的支架304支撑。如图9所示,注油辊301和301对于每个短槽302a和302a单独地装在注油驱动轴8上。注油装置300和300分别装在捻线单元2和2中。
如图10所示,应用于合股纱线5的油305(油溶液)填充在槽302中。为了将油305粘附在注油辊301的下旋转面上(将注油辊浸泡在油中),油305的液面由图9所示的供油装置340调节。注油辊301置于第一喂线装置200的第一喂线辊201与加热器400之间的合股纱线5的路径下面。合股纱线5与按照以下将要描述的合股纱线5的路径的注油辊301、301…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将油施加到合股纱线5上。
如图9所示,为了将油供应到槽302末端部分,供油装置304装在捻线单元2一侧,在最远离驱动装置800一侧的末端部分(参见图3)。供油装置304包括作为油供应源的主罐341,以及从主罐341供油的油箱342。从主罐341供油由油箱342内的浮阀343控制,油箱342的液面控制在恒定高度。槽302一端插入油箱342中,油箱342内的液面控制成与槽301的液面基本相同。
如图10所示,在捻线单元2纱线路径中,注油辊301设在第一喂线装置200与加热器400之间的区域,第一喂线装置200处于加热器400上游。在从第一喂线装置200引导到加热器400之间的纱线路径中,装置的排列顺序是第一喂线装置200、第一喂线辊201、注油辊301和第一导纱器361。从注油辊301水平地供应来的合股纱线5由第一导纱器361转向上方,并喂入位于上方的加热器400。并且,第一导纱器361包括辊和杆或类似物。第一导纱器361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制。
注油辊301的最上点(最高点)高于连接第一喂线装置200的第一喂线辊201的最上点(最高点)和第一导纱器361最下点(最低点)的直线。相应地,合股纱线5接触注油辊301的上表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注油辊301与第一导纱器361之间的路径中,在低于注油辊301最上点的位置设有用于穿过合股纱线5的引导板361a。从而,大大保证了合股纱线5相对于注油辊301的搭接角。
如上所述,在每个捻线单元2、2…中,在合股纱线5通过加热器400之前的阶段,将油加到合股纱线5上。通过将上述的合股纱线5在通过加热器400之前的阶段注油,附着在合股纱线5上的油可以由加热器400干燥,从而不需要单独地提供干燥油的专用装置。在直到卷绕结束之前的工序中执行注油和干燥工序。结果,与在单独工序中执行注油和干燥相比,缩短了工期。
在撑板360中,第二导纱器362装在第一导纱器361上方。第一导纱器361和第二导纱器362是选择性使用的。在使用第二导纱器362的情况下,从注油辊301水平地供应的合股纱线5转向上方并供应到位于上方的加热器400。通过使注油辊301的最上点(最高点)处在比连接第一喂线装置200的第一喂线辊201的最上点(最高点)和第二导纱器362最下点(最低点)的直线低的位置,在使用第二导纱器362的情况下,合股纱线5经过注油辊301上方,并且合股纱线5不接触注油辊301。如上所述,在使用第二导纱器362的情况下,形成用于绕过注油辊301的纱线路径。从而,可以执行不注油的卷绕。并且,第二导纱器362包括辊和杆或类似物。第二导纱器362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捻线机1(捻线单元2)包括:第一导纱器361,它作为用于引导合股纱线5的导纱器,使得合股纱线5经过注油装置300;以及第二导纱器362,它作为引导合股纱线5的导纱器,使得合股纱线5绕过注油装置300。通过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第一导纱器361和第二导纱器362,可以根据是执行注油还是不执行注油做出选择。即,捻线机1(捻线单元2)可以设计成容易地从执行注油切换到不执行注油。
下面将参考图11、图12、图13、图14和图15说明加热器400的详细结构。加热器400是用于图1所示的热定形工序4000的装置。加热器400主要包括外壳401、前盖402、加热体403、加热单元405、下支架406、转向导纱器407、上支架408、转向导纱器409、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1或类似物。并且,为了便于描述,在图12中省略了前盖402。
外壳401是大体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外壳,其容纳加热体403和加热单元405。外壳401的前侧表面和外壳40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一部分是开放的。此外,外壳401的前侧表面是朝向操作者的表面,并且是朝向捻线机1机器主体外侧的表面。可打开和关闭的前盖402设在外壳401前侧表面上。在正常操作时(当执行热定形时),前盖402关闭外壳401的前侧表面,以促进外壳401内部的温度升高。当执行穿纱操作或维修操作时,前盖402打开外壳401前侧表面,便于进行作业。并且,加热器400是与捻线机1的机器主体分开设置的。但是,加热器400可以与捻线机1的机器主体一体地形成,并且不限于本实施例。前盖402可以设计成相对加热器400可拆卸,并且不限于本实施例。
加热体403将合股纱线5加热到所需的热处理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当加热体403的表面温度升高时,通过在喂线的同时使合股纱线5紧紧接触加热体403的表面,合股纱线5的温度升高(进行热处理)。如图13所示,加热体403大体是矩形平行六面体构件,其弯曲成圆弧形状,前侧表面(朝向操作者的表面,以及朝向捻线机1机器主体外侧的表面)的垂直中心部分略微凸向前侧。一个空间形成在加热体403内部。加热体403的内部空间在加热体403下部连接到加热单元405的内部空间。但是,加热体403的其它内部空间闭合。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体403的前侧表面平行地(换言之,排列成彼此基本平行)形成有四个加热器槽404a、404b、404c、404d。加热器槽404a、404b、404c、404d成为合股纱线5喂入加热器400同时接触加热体403的纱线通道。加热单元405是大体盒形的容器,其容纳电阻加热器和具有高饱和温度的高温导热液体。通过为加热单元405内的电阻加热器通电并升高电阻加热器的温度,加热单元405内的高温导热液体气化。高温导热液体的蒸气填充加热体403内部空间,使加热体403的温度均匀升高。
并且,只要加热体403的温度可以升高,加热体403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加热体403可以设计成容纳在加热体403内的护套加热器。而且,加热体403可以设计成使得合股纱线5接触加热器槽404a、404b、404c、404d(接触型)。但是,根据合股纱线5的热处理条件,加热体403可以设计成使得合股纱线5不接触加热器槽404a、404b、404c、404d(非接触型)。
如图14所示,下支架406固定在外壳401的下部。第一导纱器361、第二导纱器362和转向导纱器407设在下支架406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导纱器361、第二导纱器362和转向导纱器407设在远离加热体403的位置(在不受加热影响的位置)。而且,如图15所示,上支架408固定在外壳401的上部。转向导纱器409、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1设在上支架408上。在这种情况下,转向导纱器409、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1设在远离加热体403的位置。
下面将说明将合股纱线5穿纱到加热器400的操作。首先,打开前盖402,露出加热体403。从上一工序喂来的(更具体地,从图1所示终捻工序3000喂来的)合股纱线5穿纱到第一导纱器361(在经过注油装置300的情况下)或者穿纱到第二导纱器362(在不经过注油装置300的情况下)。合股纱线5从形成在外壳401下表面的开口进入加热器400。接着,合股纱线5沿着从机器主体前侧(操作者一侧)看的右端加热器槽404a向上穿入。然后,合股纱线5从形成在外壳401上表面的开口突出到加热器400外部。
接着,根据合股纱线5的热处理条件,将合股纱线5穿到转向导纱器409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0中的任一个。即,在合股纱线5穿到下一工序导纱器410的情况下,合股纱线5喂入下一工序。在合股纱线5穿到转向导纱器409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器400继续进行合股纱线5的热处理(热定形)。虽然将在下面描述细节,在简单地使合股纱线5经过加热器400一次的情况下,合股纱线5进入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在合股纱线5往复经过加热器400一次半的情况下,合股纱线5穿到转向导纱器409。即,在本实施例的加热器400中,合股纱线5在加热器400中的行进距离,即合股纱线5的加热量,可以在两个级别中明显改变。这里,加热体403相对于第一导纱器361、第二导纱器362、转向导纱器409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0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为使得连接加热器槽404a底部的曲线(圆弧)位于机器主体前侧,而不是连接合股纱线5穿入第一导纱器361或第二导纱器362的位置与合股纱线5穿到转向导纱器409或下一工序导纱器410的位置的直线。
通过按上述方式形成,将指定的张力从大致加热器槽404a上端到下端基本均匀地施加在加热器槽404a中的合股纱线5上。在将合股纱线5压到加热器槽404a的压力基本均匀的状态下,合股纱线5接触加热器槽404a。因此,可以充分地保证加热器槽404a与合股纱线5的彼此接触长度。另外,合股纱线5在热处理(热定形)时的张力波动基本是均衡的,并且可以防止出现热处理的不均匀性(可以提高纱线质量)。
下面将说明当合股纱线5穿过转向导纱器409的穿纱操作。合股纱线5穿过转向导纱器409,改变喂线方向。当从机器主体前侧(操作者一侧)看时,合股纱线5引导到加热器槽404a左侧的转换器槽404b的上端。合股纱线5沿加热器槽404b向下并从外壳401下表面形成的开口穿到加热器400外部。
接着,合股纱线5穿到转向导纱器407,改变喂线方向。当从机器主体前侧(操作者一侧)看时,合股纱线5引导到加热器槽404b左侧的加热器槽404c下端。合股纱线5沿加热器槽404c向上并从外壳401下表面形成的开口穿到加热器400外部。
加热体403相对于转向导纱器409和转向导纱器407的位置关系以及加热体403相对于转向导纱器407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1的位置关系,与加热体403相对于第一导纱器361、第二导纱器362、转向导纱器409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0的位置关系基本相同。其操作和作用也基本相同。
最后,合股纱线5穿到下一工序导纱器411,并进入下一工序。接着,关闭前盖402。合股纱线5到加热器400的穿纱操作按上述顺序进行。
如上所述,捻线机1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沿着纱线行进方向设置在前面和后面的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以及加热器400,加热器400是置于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之间的加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加热器400包括加热体403,它包括作为纱线通道的彼此平行的多个加热器槽404a、404b、404c、404d;转向导纱器407和转向导纱器409,用于在加热器槽的末端(上端或下端)转向纱线(合股纱线5),并将纱线引导到相邻的加热器槽;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下一工序导纱器411,用于在加热器槽末端引导纱线到下一工序,而不是转向纱线。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可以增大热处理过程中纱线通道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是合股纱线5和加热体403彼此接触的长度),从而保证合股纱线5的热处理有足够的时间周期。结果,可以节省捻线机的空间。而且,可以容易地改变热处理过程中纱线通道的长度,对于每种加工的纱线可以容易地设定恰当的热处理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分别是由支撑轴通过轴承支撑旋转的皮带轮,支撑轴是从支架上(下支架406或上支架408)伸出的。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可以沿加热器400的纱线通道平稳地输送合股纱线5。即,由于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是可以旋转的,因此在合股纱线5与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之间的接触面不产生摩擦或类似物。因此,甚至当合股纱线5穿到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弯曲时,也不对合股纱线5产生阻力,从而减少纱线的破坏。而且,由于装有轴承的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处于远离加热体403的位置,因此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不会受到加热体403的加热影响。并且,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通过将轴承插入皮带轮而构成。但是,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以及下一工序导纱器410和411也可以通过在轴承外圈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槽而构成。
此外,防止掉线构件412和412分别装在转向导纱器407和409上。防止掉线构件412是钩形构件。防止掉线构件412的底部固定在转向导纱器407和转向导纱器409的支撑轴末端部分。防止掉线构件412的末端部分形成在大体圆柱形转向导纱器407和409的外圆周表面上,并且朝合股纱线5穿过的皮带轮槽弯曲。转向导纱器407和409具有引导纱线的导纱器功能,它是通过弯曲合股纱线5将合股纱线5引导到下一个加热器槽。另外,转向导纱器407和409包括防止掉线构件412,从而具有防止合股纱线5从加热器槽脱出的防止掉线的导纱器功能。通过按上述方式形成,在向加热器400的穿纱操作时或在此操作过程中合股纱线5突然松驰情况下,可以阻止合股纱线5脱出到机器主体前侧(掉线)。在合股纱线5向加热器400的穿纱操作中,通过将合股纱线5穿到防止掉线构件412的钩部并牵拉合股纱线5,即使穿纱操作略微粗糙地进行时,合股纱线5也能可靠地进入转向导纱器407和409的皮带轮槽。因此,可用性高。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槽的纵向形成为大体对应于捻线机1的机器主体的垂直方向。但是,根据机器主体的结构等,加热器槽的纵向可以形成为大体对应于机器主体的水平方向,或者加热器槽的纵向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加热器槽水平方向倾斜。如果设有多个加热器槽,则加热器槽的数量不限于如本实施例的四个。即,在保证较长时间的热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加热器槽的数量(转向导纱器的数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合股纱线5从加热器400的一端(下部)供应到加热器400的内部,在热处理之后,合股纱线5从加热器400的另一端(上端)喂入下一工序(即,当合股纱线5接触加热器槽奇数次后,合股纱线5喂入下一工序)。但是,根据施加到合股纱线5的热处理条件,存在如下情况:合股纱线5需要从加热器400的一端(下部)供应到加热器400内侧,并且在热处理之后,合股纱线5需要从加热器400的同一端(下部)喂入下一工序(即,合股纱线5接触加热器槽偶数次后,合股纱线5喂入下一工序)。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将位于加热器槽末端的纱线引导到下一工序而不转向纱线的下一工序导纱器也可以装在下支架406处。
下面参考图16、图17、图18和图19说明第二喂线装置500。第二喂线装置500将从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通过第一喂线装置200、注油装置300和加热器400喂来的合股纱线5,通过张力缓冲装置600喂送到卷绕装置700。第二喂线装置500是这样一种喂线装置:它通过穿纱喂送纱线,并且包括喂线单元520和离合器单元530。喂线单元520主要通过使纱线成圈喂送纱线。离合器单元530传递和切断到喂线单元520的驱动力。这里,“通过使纱线成圈喂送纱线的类型”是指纱线绕辊的外圆周表面卷绕一次或多次,辊被驱动旋转,纱线通过卷绕部分产生的摩擦力喂送。并且,只要卷绕有纱线的构件是具有大体圆形外圆周表面并被驱动旋转的构件(例如,辊筒),则此构件并不限于辊。
下面说明喂线单元520的详细结构。喂线单元520主要包括第二喂线辊501、旋转轴502、外壳503、轴承504、支架505和引导辊506或类似物。第二喂线辊501是具有大体圆柱形轮廓并且固定在旋转轴502一端的构件。轴承504容纳在外壳503内。外壳503通过轴承504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502的中部。支架505是固定在捻线机1的机器主体上的板形构件。外壳503固定在支架505上。大体圆柱形的引导辊506可旋转地装在支架505上部。在这种情况下,引导辊506的轴线方向与第二喂线辊501的轴线方向(即,旋转轴502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在侧视图中是大体相互平行,但在俯视图(图17)中以指定角度彼此交叉。引导辊506设在第二喂线辊501上方的指定间距处,从而不与第二喂线辊501相互干扰。
从热定形工序4000(参看图1)喂来的合股纱线5通过可旋转地支撑在捻线机1的机器主体上突出的撑板551上的引导辊552喂送,并绕第二喂线辊501的外圆周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更严格意义是第二喂线辊501的下半部外圆周表面)和引导辊506的外圆周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更严格意义是引导辊506的上半部外圆周表面)螺旋状卷绕多圈。接着,合股纱线5进入松卷工序5000(参看图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引导辊506的轴线方向与第二喂线辊501的轴线方向在俯视图中相互交叉,因此合股纱线5不通过重叠而缠结。合股纱线5绕第二喂线辊501和引导辊506螺旋状卷绕多圈。
第二喂线装置500是通过利用将合股纱线5穿到第二喂线辊501,换言之,第二喂线辊501与合股纱线5的摩擦接触驱动第二喂线辊501而喂送合股纱线5的装置。更具体地,合股纱线5穿到第二喂线辊501和引导辊506,并由这些辊保持。这里,随着合股纱线5的卷绕次数增多,合股纱线5相对于第二喂线辊501的接触长度增长,合股纱线5通过摩擦保持在第二喂线辊501上的程度增大。相反,随着合股纱线5的卷绕次数减少,合股纱线5通过摩擦保持在第二喂线辊501上的程度减小。换言之,合股纱线5倾向相对于第二喂线辊501滑动。当合股纱线5相对第二喂线辊501滑动时,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相对于第二喂线辊501的圆周速度减小。即,在第二喂线装置500中,通过改变合股纱线5在第二喂线辊501和引导辊506上的卷绕次数,可以调节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
下面说明离合器单元530的详细结构。离合器单元530主要包括从动辊507、支架508、支架509、摆动臂510、摆动支撑轴511、球形把手512、支撑轴513、驱动辊514、销515、弹簧516和限位器517等。
从动辊507是大体圆柱状金属构件,并固定在旋转轴502另一端(越过外壳503与固定第二喂线辊501的端部相反的端部)。即,从动辊507和第二喂线辊501设计成一体地旋转。
支架508和支架509是板状构件,固定在捻线机1的机器主体上,固定方式是支架508和支架509的板面在指定间隔处彼此面向对方。支架508和支架509是将后面将描述的摆动臂510按摆动臂能够摆动的方式装到捻线机1上的构件零件。
摆动臂510是大体棱柱形构件,摆动支撑轴511设在摆动臂510的一端(底部)。细长孔518和518穿过支架508和支架509形成。摆动支撑轴511的两端穿过细长孔518和518插入。如上所述,摆动臂510按能相对于支架508和支架509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摆动臂510的另一端(末梢端)具有球形把手512。操作者抓住球形把手512,可容易地摆动摆动臂510。在这种情况下,在俯视图(图17)中,摆动臂510设在越过从动辊507与第二喂线辊501相反的位置上。
支撑轴513是大体圆柱状构件,其从摆动臂510中部突出。支撑轴513突向设置从动辊507的一侧。支撑轴513的轴线方向大体平行于旋转轴502的轴线方向。
驱动辊514是大体圆柱状构件,并且至少驱动辊514的外圆周部分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驱动辊514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轴513的末端部分。
销515是装在支架509上、朝向从动辊507一侧的构件。弹簧516的一端由销515夹持。弹簧516是螺旋弹簧等形成,并设在销515和支撑轴513中部之间。弹簧516是所谓死点位置通过型的推进装置。在支撑轴513位于连接销515和摆动支撑轴511的直线以下的情况下(参看图18),弹簧516沿向下摆动摆动臂510的方向推动摆动臂510。在支撑轴513处于连接销515和摆动支撑轴511的直线以上情况下(参看图19),弹簧516沿向上摆动摆动臂510的方向推动摆动臂510。
在支架508和支架509上,限位器517设在位于形成细长孔518和518的位置上方的位置。
下面参考图16、图18和图19说明离合器单元530的运动。
图16和图18所示的“离合器开”状态是驱动力从驱动装置800传递到喂线单元520的状态。如图16和图18所示,当摆动臂510向下摆动时,驱动辊514与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都接触,传动辊553是设在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的金属构件。摆动臂510被沿一个方向推动,使得驱动辊514与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都接触。因此,来自驱动装置800的驱动力按照从第二喂线驱动轴9、传动辊553、驱动辊514、从动辊507、旋转轴502到第二喂线辊501的顺序传递。从而,将第二喂线辊501驱动旋转。
并且,可转动地将摆动臂510的摆动支撑轴511装在支架508和支架509的细长孔518和518的纵向大体与连接旋转轴502的轴线中心与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轴线中心的直线交叉成直角。因此,当驱动辊514损坏时,摆动臂510沿细长孔518和518纵向运动,并能防止驱动辊514和从动辊507彼此分离。并且,通过调节摆动臂510的摆动量,可以防止驱动辊514和传动辊553彼此分离。通过按上述方式形成,即使在驱动辊514磨损并且驱动辊514的直径变化(变小)的情况下,驱动辊514也能可靠地与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接触。
图19所示的“离合器关”状态是驱动装置800的驱动力切断的状态(来自驱动装置800的驱动力不再传递到喂线单元520)。如图19所示,当摆动臂510向上摆动时,驱动辊514与传动辊553分离。摆动臂510被弹簧516沿向上摆动的方向推动,换言之,沿驱动辊514与传动辊553分离的方向推动。因此,来自驱动装置800的驱动力在传动辊553与从动辊507之间切断,不再传递到第二喂线辊501。结果,第二喂线辊501不被驱动旋转。
如上所述,第二喂线装置500包括通过穿纱喂送纱线的喂线单元520,以及传递和切断来自驱动装置800的驱动力的离合器单元530。离合器单元530包括驱动辊514和从动辊507,它随着喂线单元520的运动而运动。离合器单元530包括驱动辊移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摆动臂510),用于选择下述两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一种状态(离合器开状态)中,驱动辊514与从动辊507和设在驱动力传递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的用于传递来自驱动装置800的驱动力的传动辊553接触;另一种状态(离合器关状态)中,驱动辊514离开传动辊553。另外,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的外圆周部分由比至少驱动辊514外圆周部分耐磨的构件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由金属构件形成,而驱动辊514的的外圆周部分是由例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形成,即使当驱动辊514磨损时,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也不会磨损。因此,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之间的转速比不会变化,可以准确地维持第二喂线装置500的喂线速度。
第二喂线装置500设计成在驱动辊514与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都接触的状态下,驱动辊514被沿着接触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的方向推动。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由于驱动辊514相对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是可运动的,即使当驱动辊514磨损时,通过对驱动辊514施加推力,驱动辊514能可靠地与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接触,从而驱动力能被传递到驱动辊514。
并且,在第二喂线装置500中,至少驱动辊514的外圆周部分由弹性构件形成。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形成,驱动辊514能充分地与从动辊507和传动辊553接触。
下面说明卷绕装置700。卷绕装置700设计成通过卷绕卷装4而卷绕合股纱线5,卷装4由托架702可移动地支撑。由于卷绕卷装4的重量和托架702的重量,卷绕卷装4接触卷绕滚筒701,并通过与卷绕滚筒701的摩擦而被驱动。
如图20和21所示,托架702通过固定器705按相对于捻线机1纵向布置的支撑轴703能摆动的方式支撑。托架702包括与支撑轴703平行的挡板702C,从挡板702C末端部分沿与支撑轴703分离的方向延伸的臂702L和702R。托架702在俯视图中形成为大体支架形状,卷绕卷装4由臂702L和702R可旋转地支撑。筒管支座702c和702c分别设在臂702L和702R内侧。筒管13由左右筒管托架702c和702c支撑。卷绕卷装4形成在与卷绕滚筒701接触的筒管13的外圆周上。一个臂702L比另一个臂702R长。臂702L的末端形成把手702a,以便通过抓持把手702a能进行托架702的摆动操作。气缸760的杆761末端连接到托架702的挡板702c。通过延伸杆761,托架702可以在图20中顺时针摆动,并且卷绕卷装4可以与卷绕滚筒701分开,例如,在卷绕结束时。
臂706从固定器705沿向下方向一体地形成在固定器705上。臂706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下弯曲的弧形凸轮705c,弧形中心设在支撑轴703一侧。
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10装在臂706下面。卷绕张力可以通过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10进行设定和改变。如图22所示,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10设计成以便弹簧712和活塞713容纳在活塞壳711中,并且活塞713被弹簧712的弹力沿从活塞壳711突出的方向推动。活塞713的上部在支撑轴703的剖视图中形成为逐渐变小的三角形。锥形顶点与形成在臂706下表面的凸轮705c接触。因此,载荷P作用在作用点C。活塞壳711的方向设计成可以改变。因此,可以调节作用在凸轮705c上的载荷P的方向。例如,通过改变载荷P的方向(以支撑轴703作为中心,沿圆周方向改变活塞壳711的位置),如图23所示,接触压力随着卷装直径增大而变化的接触压力的特征能像特征线T1和T2那样改变。
下面说明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初始接触压力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初始卷绕阶段的接触压力。在染色用的卷绕过程中,为了提高靠近筒管的合股纱线(卷绕开始处的合股纱线)的染色质量,存在初始卷绕阶段的接触压力特别地需要设定为低值的情况。在上述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10中,通过改变载荷P的方向,如图23所示,接触压力可以在特征线T1和特征线T2之间设定和改变。但是,由于臂706的凸轮705c形成为弧形,仅仅对于某个卷绕阶段不能降低接触压力。因此,通过提供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可以调节特定卷绕阶段的接触压力的特征线。本实施例是特别考虑用于染色的卷绕的染色质量的一个实施例,初始卷绕阶段的接触压力限制在所需的接触压力U或更低值(指图24的特征线T3)。
如图20和图25(a)到图25(c)所示,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包括弹性构件752和作用范围调节装置753。弹性构件752的一个末端部分752a(参看图20)由托架702把持。弹性构件752的另一末端部分752b由固定构件754把持。作用范围调节装置753设在固定构件754和弹性构件752之间。通过调节固定构件754和弹性构件752的另一末端752b之间的距离,作用范围调节装置753在弹性构件752从伸展状态到达自由长度时调节托架702的调节角度θ1。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设计成以便在开始卷绕时,弹性构件752伸展(图25(a)),并且托架702沿降低合股纱线卷绕张力的方向,即,卷绕卷装4离开卷绕滚筒701的方向被推动和摆动,并且当卷绕卷装4发展到指定直径时,弹性构件752到达自由长度Lf(图25(b)),并且推动和摆动停止。并且,固定件754固定在捻线机1的框架等上。
如上所述,如图25(a)所示,在初始卷绕阶段,弹性构件752的推动力沿将卷绕卷装4从卷绕滚筒701移开的方向作用。因此,接触压力能被限制到低于所需接触压力U。并且,如图25(a)所示,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是由从支撑轴703的中心点D向下延伸的垂直线m1以及也经过中心点D并平行于托架702的臂702R的直线m2形成的角。当卷绕卷装4发展并且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达到指定角度θ1(图25(b))时,弹性构件752从受拉状态到达自由长度,即不产生推动力的长度。因此,通过弹性构件752调节接触压力结束。
下面说明上述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的具体结构。如图20所示,保持构件755从托架702的挡板702c向下突出。弹性构件752的一端由保持件755保持。弹性构件752的另一端固定在捻线机主体的框架或类似物上,并且通过作用范围调节装置753相对于从托架702的把手702a一侧突向挡板702c的固定构件754保持。保持构件755向下突出。因此,当弹性构件752的拉伸推动力(图25(a)的箭头S)起作用时,托架702沿图25(a)中逆时针方向推动和摆动,换言之,沿降低卷绕张力的方向(沿力矩Mc的方向)推动和摆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752由拉伸线圈弹簧形成。但是,弹性构件752可以由橡胶或类似物形成,并没有特别限制。
如图20所示,弹性构件752保持在作用范围调节装置753的一端上。作用范围调节装置753的另一端由联接杆753a形成,它穿过固定构件754插入。联接杆753a通过螺母753b和753c相对于固定构件754固定。通过松开螺母753b和753c,可以调节联接杆753a从固定构件754的突出长度。在突出长度长的情况下,由于弹性构件752从伸展状态到达自由长度Lf(图25(b))的距离短,因此很快达到指定角度θ1,换言之,指定角度θ1设为小值。相反,在突出长度短的情况下,指定角度θ1设为大值。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25(a)所示,在初始卷绕阶段,由于卷绕卷装4的直径小,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小,并且保持构件755和固定构件754之间的距离长。因此,保持构件755被弹性构件752沿箭头S方向拉动,在托架702处产生力矩Mc,托架702沿图25(a)中逆时针方向被推动和摆动。力矩Mc的方向是移动卷绕卷装4离开卷绕滚筒701的方向,并且是与由托架702一侧的重量产生的力矩M的方向(图25(a)中顺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力矩Mc作用在降低接触压力的方向。因此,初始卷绕阶段的接触压力降低,得到初始阶段接触压力限制在所需接触压力U或更低值的特征线T3。并且,弹性构件752产生的力矩Mc的大小正比于弹性构件752的延伸。力矩Mc在卷绕开始时是最大值,并随着卷绕卷装4的直径增大而减小。因此,在初始阶段,接触压力能被有效降低。
同时,如图25(b)所示,随着卷绕卷装4的直径增大,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变大。然后,当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到达指定角度θ1时,弹性构件752的长度变成自由长度Lf,弹性构件752的牵拉结束。因此,不产生力矩Mc。然后,如图25(c)所示,当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大于指定角度θ1并达到倾斜角度θ2时,弹性构件752的推动力不起作用,力矩Mc不会形成。
如上所述,如图24所示,从卷绕开始直到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达到指定角度θ1,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起作用,并将接触压力限制在低于所需接触压力U的范围内。接着,当托架702的倾斜角度θ大于指定角度θ1时,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不作用在托架702上。并且,从卷绕卷装开始形成直到结束,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10都起作用。
如上所述,在初始卷绕阶段,当接触压力优选地特别限制在低值时,通过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可以降低接触压力,并且接触压力可以设定在所需接触压力或更低值。当初始阶段过去后,由于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不起作用,接触压力不会过多地下降。通过调节作用范围调节装置753,可以任意地和根据卷绕卷装4的规格改变指定角度θ1,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的作用范围可以改变。
如上所述,通过提供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由绘制每个卷绕阶段的接触压力得到的特征线可以自由设定。特征线可以根据卷装规格而改变,例如根据有无染色。而且,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包括弹性构件752。通过改变弹性构件752的弹性系数,可以调节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对接触压力的影响程度(接触压力的降低程度)。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进行说明的例子,在特征线T3上在指定角度θ1处存在拐点N(参看图24)。但是,可以设置多行弹性构件752,从而得到多个拐点。可选地,通过将弹性构件752的作用方向改变到相反方向,可以增大特定卷绕阶段的接触压力。
通过去除弹性构件752相对托架702的保持构件755的保持力,则可以防止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起作用。如上所述,作为接触压力调节装置的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设计成可以安装和拆除。根据卷装的质量和规格,可以任意选择使用或不使用辅助接触压力调节装置750。
下面参考图26和图27描述横动装置650。卷绕装置700装有横动横动装置650,用于均匀地沿筒管13的轴向卷绕合股纱线5。横动装置650包括引导合股纱线5的横动导纱器651。横动导纱器651设计成相对喂线方向左右往复运动,换言之,在筒管13的轴向往复运动。合股纱线5沿筒管13的轴向均匀地卷绕在筒管13上,从而在筒管13上形成卷绕卷装4。下面将描述具体结构。
如图5和图6所示,横动装置650的驱动源是主电机801。横动驱动轴12和12,从齿轮箱803沿捻线单元2的布置方向延伸,在主电机801的驱动下沿布置方向(横动驱动轴12的轴向)往复运动。
如图26和图27所示,对于每个锭子,支座652固定在横动驱动轴12上。通过横动驱动轴12在轴向的往复运动,支座652沿筒管13的轴向往复运动。支撑横动导纱器651的支撑臂656固定在支座652上。当固定在横动驱动轴12上的支座652沿筒管13的轴向往复运动时,横动导纱器651沿筒管13的轴向引导合股纱线5,将其均匀地卷绕在筒管13上以形成卷绕卷装4。
下面参考图26、图28和图29说明张力缓冲装置600。张力缓冲装置600是用于减缓由横动装置650产生的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并阻止张力波动的影响传递到经过加热器400的合股纱线5的装置。这里,通过驱动横动装置650,合股纱线5由横动导纱器651引导,并在筒管13的轴向横动。结果,改变了从第二喂线装置500到卷绕装置700的纱线路径长度。第二喂线装置500和卷绕装置700之间的纱线路径长度在横动导纱器651处于横动宽度中央位置时最小,在横动导纱器651处于横动宽度末端时最大。即,每当横动导纱器651横动和在合股纱线5的张力在从第二喂线装置500到卷绕装置700之间的纱线路径中波动时,合股纱线5受到牵拉。
特别是,在第二喂线装置500中,合股纱线5能相对于第二喂线辊501滑动。这是由于第二喂线装置500设计成利用合股纱线5与第二喂线辊501之间的摩擦接触驱动和转动第二喂线辊501进行合股纱线5的喂送,换言之,通过利用穿纱到第二喂线辊501而对合股纱线5施加喂送力的结构。因此,在第二喂线装置500的下游侧的横动装置650处的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传递到第二喂线装置500的上游侧。同时,纱线固定型第一喂线装置200设计成合股纱线5通过夹在第一喂线辊201和咬入带202之间而固定。因此,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不会通过第一喂线装置200从上游侧传递到下游侧(或者反向传递)。
下面参考图28和图29说明张力缓冲装置600的结构。张力缓冲结构600是用于抑制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的装置。为了抑制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张力缓冲装置600通过相对于由横动装置650造成的纱线路径长度波动改变纱线路径长度来减小纱线路径长度的波动范围。
如图26和图28所示,设在张力缓冲装置600中的导纱器601在长位置L和短位置S之间可以运动,在长位置L纱线路径长度变长,在短位置S,纱线路径长度变短。另外,导纱器601响应于横动装置650产生的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而在长位置L和短位置S之间运动。下面说明其具体结构。
如图28和图29所示,支撑框架602设在张力缓冲装置600中。支撑臂604按能绕摆动支撑轴603摆动的方式设在支架框架602上。支撑框架602固定在捻线机1的框架605上,沿每个锭子的布置方向延伸。导纱器601设在支撑臂604末端。导纱器601通过绕摆动支撑轴603摆动而在长位置L和短位置S之间运动。导纱器601是具有形成为U形槽的细长孔601a的合股纱线5的引导构件。通过合股纱线5穿纱使得合股纱线5穿过细长孔601a,合股纱线5通过导纱器601向下游喂送。细长孔601a的开口侧的末端的宽度窄,使合股纱线5能够被穿到导纱器601,并防止合股纱线5从导纱器601上脱出。
支撑导纱器601的支撑臂604设计成通过两个弹性构件弹性地支撑在支撑框架602上。第一弹性构件是弹簧606,它设在支撑框架602下端和支撑臂604之间。第二弹性构件是扭转弹簧608,它设在拨盘607和支撑臂604之间。拨盘607可旋转地设在摆动支撑轴603上。另外,通过下面描述的结构,拨盘607相对于支撑框架602固定,并且支撑臂604由支撑框架602间接支撑。在外力不作用在支撑臂604的状态下,导纱器601保持在长位置L。当导纱器601保持在长位置L时,弹簧606的弹性力和扭转弹簧608的弹性力处于平衡状态。
在张力缓冲装置600中,引导轴609作为用于导纱的设置设置在导纱器601下游侧。引导轴609固定在轴支撑框架610上,轴支撑框架610固定在框架605上。在张力缓冲装置中引导轴609位于处在长位置L的导纱器601的一侧,并位于卷绕装置700相反一侧。合股纱线5从位于长位置L的导纱器601喂送到相对于导纱器601在卷绕装置700相反一侧的引导轴609。然后,合股纱线5喂送到卷绕装置700。同时,合股纱线5从位于导纱器601下面的第二喂线装置500喂送到导纱器601。
与导纱器601位于长位置L相比,当导纱器601位于短位置S时,从第二喂线装置500经过导纱器601到引导轴609的合股纱线5的路径更短。由于引导轴609位于导纱器601一侧,并且第二喂线装置500位于导纱器601下面,因此合股纱线5的张力将导纱器601向下推。这样,当合股纱线5的张力在横动装置650中波动时,换言之,当合股纱线5被横动导纱器651的往复运动牵伸时,将导纱器601绕摆动支撑轴603向下推。结果,横动装置650造成的纱线路径长度的增加被张力缓冲装置600中纱线路径长度的缩短而部分抵消。因此,横动装置650产生的合股纱线5的张力波动被张力缓冲装置600抑制。
接着说明通过操作拨盘607调节导纱器601的长位置L。拨盘607是第二弹性构件的扭转弹簧608的弹性力调节装置。通过操作拨盘607,可以改变弹簧606和扭转弹簧608的弹性力平衡位置,并改变导纱器601的长位置L。如上所述,扭转弹簧608设在在拨盘607和支撑臂604之间。这里,当旋转拨盘607时,扭转弹簧608收缩或伸长。因此,弹簧606和扭转弹簧608的弹性力平衡位置改变。
多个齿607a设在拨盘607的外圆周上,在直立状态中如同齿轮一样。同时,啮合在齿607a和607a之间旋转限位构件611固定在支撑框架602上。旋转限位构件611是J形弹性构件。J形纵向侧末端啮合在齿607a和607a之间。当操作者沿旋转拨盘607的方向手动地施加力时,由于旋转限位构件611具有弹性,因此拨盘607旋转,同时旋转限位构件611在齿607a和607a之间反复啮合和脱出。同时,扭转弹簧608沿旋转拨盘607方向施加的弹性力设定为小于旋转限位构件611沿停止拨盘607方向施加的弹性力。因此,拔盘607不会在扭转弹簧608的弹性力下自动旋转。利用上述结构,通过操作拨盘607可以调节导纱器601长位置L的高度位置。
下面说明装在驱动轴7和9以及驱动轴9和10之间的牵伸比设定机构。如图4和图5所示的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之间的合股纱线5的牵伸比(纱线行进方向的牵伸比),是通过装在第一喂线驱动轴7和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的第一牵伸比设定机构,机械地设定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相对于第一喂线辊201的喂线速度之比。设定第二喂线装置500和卷绕装置700之间的合股纱线5的牵伸比,是通过装在第二喂线驱动轴9和滚筒驱动轴10上的第二牵伸比设定机构,机械地设定卷绕滚筒701的喂线速度相对于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之比。这里,第一喂线辊201、第二喂线辊501和卷绕滚筒701是用于喂送纱线的旋转体。这里,卷绕装置700是作为喂线装置的一个,卷绕滚筒701是作为喂线辊的一个。
具体地,第一牵伸比设定机构包括:第一喂线皮带轮811,它可拆卸地装在第一喂线驱动轴7上并具有齿;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它可拆卸地装在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并具有齿;以及第三皮带812,它缠绕在皮带轮811和810上。通过具有相同模数和不同齿数的皮带轮来替换第一喂线皮带轮811或/和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可以改变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转速或/和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转速。因此,可以改变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相对于第一喂线辊201的喂线速度之比,并且改变喂线辊201和501之间的合股纱线5的牵伸比。
同时,第二牵伸比设定机构包括:第二喂线输入皮带轮808,它可拆卸地装在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并具有齿;滚筒皮带轮807,它固定在滚筒驱动轴10上并具有齿;以及第二皮带809,它缠绕在皮带轮808和807上。通过具有相同模数和不同齿数的皮带轮来替换第二喂线输入皮带轮808,可以改变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转速。因此,可以改变卷绕滚筒701的喂线速度相对于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之比,并改变喂线辊501和卷绕滚筒701之间的合股纱线5的牵伸比。
与每次喂线相关的旋转体(第一喂线辊201、第二喂线辊501、卷绕滚筒701)的喂线速度对应于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因此,将旋转体的半径乘以驱动旋转体的驱动轴的角速度可以计算喂线速度。对于两个旋转体,假定一个旋转体的半径为R1,驱动一个旋转体的驱动轴的角速度为W1,另一个旋转体的半径为R2,驱动另一个旋转体的驱动轴的角速度为W2,则另一个旋转体的喂线速度与一个旋转体的喂线速度之比p可以按下式计算:p=(R2·W2)/(R1·W1)。
驱动轴的角速度正比于驱动轴单位时间的转数。假定驱动一个旋转体的驱动轴的单位时间转数为N1,驱动另一个旋转体的驱动轴的单位时间转数为N2,则喂线速度之比ρ可以按下式计算:p=(R2·N2)/(R1·N1)。
并且,对于具有相同模数的齿的皮带轮,驱动轴的单位时间转数反比于装在驱动轴上的皮带轮的齿数。假定装在驱动一个旋转体的驱动轴上的皮带轮的齿数为G1,装在驱动另一个旋转体的驱动轴上的皮带轮的齿数为G2,则喂线速度之比p可以按下式计算:p=(R2·G1)/(R1·G2)。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喂线辊201的直径和第二喂线辊501的直径相同。因此,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相对于第一喂线辊201的喂线速度之比,由装在第一喂线驱动轴7上的第一喂线皮带轮811的齿数相对于装在第二喂线驱动轴9上的第二喂线输入皮带轮808的齿数之比确定。
如上所述,捻线机1包括牵伸比设定机构。喂线速度比可以根据纱线类型或类似因素由牵伸比设定机构设定。施加在纱线上的张力可以灵活地和最佳地设定和改变。结果提高了多功能性。
下面说明用于检验与喂线有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是否正确的控制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捻线机1中,装置有多个捻线单元2的捻线生产线设为一个系统,并且两个捻线生产线系统背靠背布置。每个捻线生产线设计成由所有锭子共同驱动的方法驱动。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驱动装置800中,设置了每个捻线生产线的一对左右驱动系统850。每个驱动系统850包括:驱动第一喂线装置200的第一喂线驱动轴7,驱动第二喂线装置500的第二喂线驱动轴9,以及驱动卷绕滚筒701的滚筒驱动轴10等等。动力从单个驱动源(主电机801)分配到每个驱动系统850。
在左右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每一个处设有第一旋转传感器951,用于探测相应驱动轴7的转速。在左右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每个处设有第二旋转传感器952,用于探测各个驱动轴9的转速。具有相同模数和相同齿数的滚筒皮带轮807分别固定在每个左右滚筒驱动轴10上。左右滚筒驱动轴10设计成在主电机801的驱动力下以相同的转速同步旋转。因此,仅在左右滚筒驱动轴10的一个处设有第三旋转传感器953,用于探测滚筒驱动轴10的转速。并且,按与皮带轮808、810和811相同的方式,滚筒皮带轮807可拆卸地装在滚筒驱动轴10上,并可以用不同齿数的皮带轮替换。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旋转传感器953装在左右滚筒驱动轴10处。
如图6所示,控制板900包括用于控制捻线机1作业的控制装置910,用于显示捻线机1工作状态等的显示板920,以及用于操作者输入和设定例如输入和设定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的数据的输入板930。
控制装置910是捻线机1的控制装置,包括计算单元913、判断单元912和计时器911。计算单元913根据每个旋转传感器951、952和953的探测到的数据,计算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判断单元912比较根据探测到的数据计算的喂线速度比和机械地设定的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并做出判断。计时器911计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喂线辊201的直径和第二喂线辊501的直径相同。因此,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与相对于第一喂线辊201的喂线速度之比,可以通过第二旋转传感器952探测到的探测数据与第一旋转传感器951探测的探测数据之比进行计算。而且,卷绕滚筒701的喂线速度与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之比,可以通过第三旋转传感器953探测到的探测数据与第二旋转传感器952探测到的探测数据之比乘以卷绕滚筒701的半径与第二喂线辊501的半径之比来计算,半径的数据事先输入并存储在计算单元911中。通过上述结构,测量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合股纱线5的牵伸比)的测量装置可以由计算单元911和旋转传感器951、952和953构成,这些传感器是用于探测每个驱动轴7、9和10的转速的旋转探测装置。
控制装置910按能执行通讯的方式连接到逆变器960,逆变器960是主电机801的驱动控制装置(驱动器)。控制装置910逐渐增大逆变器960的输出频率,并启动主电机801。
在左右捻线生产线中,为每个锭子的每个锭子电机101都设有作为驱动控制装置的驱动器970。每个锭子的驱动器970按能执行通讯的方式连接到控制装置910。可以为每个锭子启动/停止锭子电机101。当锭子电机101启动之后,锭子电机101通过驱动器970与主电机801同步旋转。
如图3所示,操作单元901装在控制板900一侧。显示板920和输入板930置于操作单元901上。作为显示装置的显示板920是由液晶板制成的。显示板920显示,例如,输入板930输入和设定的合股纱线5的喂线速度比的目标值,由计算单元913计算的合股纱线5的喂线速度比的测量值。在捻线机1的工作状况出错的情况下,显示板920显示错误内容,从而直观地通知操作者,并起到通知装置的功能。作为输入装置的输入板930包括十键数字垫片以及各种操作键,如fix键和shift键,并装在显示板920附近。
如图3所示,作为通知装置的通知杆980以从控制板900的上表面直立的状态设置。通知杆980按能执行通讯的方式连接到控制装置910。通知杆980设计成发光或闪烁红、蓝等信号,例如,通过发光或闪烁红信号,通知杆980从视觉上通知操作者捻线机1的操作状况出现错误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捻线机1包括由显示板920通知和由通知杆980通知的双通知措施。通知装置的方式并不限于这些结构。通知装置可以通过警报声音、语音通知等方式从听觉上通知操作者。通知措施可以使用这些例子的组合。
合股纱线5的牵伸比与纱线质量有关。当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皮带轮811或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皮带轮810和808错误地替换为齿数与正确齿数不同的皮带轮时,将生产出不在目标纱线质量范围内的合股纱线5,并产生废品。
例如,对于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皮带轮811或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皮带轮810和808,使用齿数为40、41、42等的皮带轮。这些皮带轮不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区别。结果,操作者可能错误地将齿数与正确齿数不同的皮带轮装在驱动轴上。
考虑这些方面,为了提供即使在操作者将不正确齿数的皮带轮装在驱动轴上的情况下也能发现错误的捻线机1,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910设有以下的错误安装检验装置。
错误安装检验装置包括用于在每个驱动系统850中检验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之比的检验装置。该检验装置以控制程序的形式嵌在控制装置910的判断单元912中。
具体地,在每个驱动系统850中,检验装置将包括旋转传感器951、952、953和计算单元913的测量装置测量的、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的测量值与输入板930输入和设定的、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的目标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判断条件,即测量值偏离目标值指定值(允许值)或更多和指定时间或更多,检验装置做出判断。允许值通过操作输入板930输入和设定,例如,0%、1%、2%等等作为偏离目标值的允许值。指定时间预先设在检验装置的控制程序中。并且,这个指定时间从输入板930输入和设定。
下面说明用于检验机械地设定的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是否正确设定的控制流程。
如图31所示,首先,在停止捻线机1工作的状态下,操作者利用第一牵伸比设定机构和第二牵伸比设定机构在每个驱动系统850中机械地设定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第一喂线辊201、第二喂线辊501、卷绕滚筒701)之间的喂线速度比(步骤S1)。
接着,操作者操作输入板930并输入和设定在每个驱动系统850中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的目标值P以及相对于目标值P的允许值C1(步骤S2)。在做出上述设定后,主电机801和所有锭子的锭子电机101启动,并且启动捻线机1的操作(步骤S3)。
并且,在刚启动捻线机1的操作之后,由于电机801产生的打滑等因素,向每个驱动系统850的驱动传动并不稳定。因此,在指定时间过去之前不执行刚启动捻线机1操作之后检验装置的判断,即使比值偏离了允许值C1或更多。
在捻线机1运行期间,在左右驱动系统850中,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由包括旋转传感器951、952、953和计算单元913的测量装置进行测量。这里,对于左右驱动系统850中的、与喂线相关的相应旋转体,假定与左驱动系统850中的、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的测量数值是ML,而与右驱动系统850中的、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的测量值是MR。接着,检验装置分别将测量值ML和MR与目标值P对比并判断(步骤S4)。
在启动捻线机1工作之后,在检验装置判断时,在测量值ML(或MR)与目标值之差的绝对值|ML-P|(或|MR-P|)变成允许值C1或更大,并满足判断条件:这种状态持续指定时间(步骤S5)的情况下,则将错误通知信号输出到通知装置,包括显示板920的显示以及通知杆980的通知,使操作者得到通知(步骤S6)。接着,将操作停止信号输出到主电机801的逆变器960,以及所有锭子的锭子电机101的驱动器970,捻线机1的运行停止(步骤S7)。
如上所述,检验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机械地设定的喂线速度是否正确设定。这里将说明检验装置的一个例子。例如,在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之间,假定具有42齿的皮带轮装在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第一喂线皮带轮811上,具有与第一喂线皮带轮811相同模数的40个齿的皮带轮装在第二喂线驱动轴9的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上,并设定施加在合股纱线5的张力。接着,第一喂线皮带轮811的齿数与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的齿数之比为42/40,变成105%。在计算中,第二喂线驱动轴9与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喂线速度比(牵伸比)变为105%。
从输入板930,操作者输入数值105%作为通过检验装置的喂线速度的目标值P,并输入允许值C1,它是偏离目标值P的允许值。这里,作为允许值C1,例如,假定输入2%。并且,对于指定时间,假定设定为20秒。
如图32所示,输入目标植105%和允许值2%显示在显示板920上(指图32的显示板920的喂线速度比(A)区和右上角),操作者可以在视觉上确认。在该例子的情况下,由测量装置测量的、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之间的喂线速度比为103%或更小或者107%或更大。在刚启动操作后这种状态被连续测量20秒的情况下,则做出上述判断条件满足的判断。
并且,在图32中,显示板920的喂线速度比(A)区显示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与第一喂线辊201的喂线速度之比的目标值和测量值。喂线速度比(B)区显示卷绕滚筒701的喂线速度与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之比的目标值和测量值。显示板920设计成使得操作者能监视这些喂线速度比。但是,显示板920并不限于此结构。显示板920的喂线速度比(A)区可以显示第一喂线辊201的喂线速度与卷绕滚筒701的喂线速度之比的目标值和测量值。显示板920的喂线速度比(B)区可以显示第二喂线辊501的喂线速度与卷绕滚筒701的喂线速度之比的目标值和测量值。
在按上述方式输入和设定数据后,假定启动了捻线机1工作,并且例如,操作者错误地将43个齿的皮带轮安装在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第一喂线皮带轮811上,而不是安装42齿的皮带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喂线驱动轴9与第一喂线驱动轴7的喂线速度比(牵伸比)在计算中为43/40,并成为107.5%。当捻线机1工作时,当测量装置在实际测量中也测量到107.5%左右的数值,并且测量到的大于107%的状态通过嵌在控制装置910中的计时器911达到20秒,则作出已经满足判断条件的判断。因此,通知装置通知操作者喂线速度比(牵伸比)偏离目标值,并停止主电机801的驱动和锭子电机101的驱动。
下面补充说明检验装置的允许值。允许值可以设定为0%。这里,允许值0%通常是指测量值完全对应目标值。由于测量值以某些方式波动,因此这种设定条件不切实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允许值为0%是设定停止判断的一种控制模式,例如,不通过检验装置进行错误判断。例如,在以下情况下设定允许值为0%。
主电机801同时驱动左右驱动系统850。但是,有时仅测试右侧驱动系统850,并忽略左侧驱动系统85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检验装置设定为能在左和右驱动系统850中都起作用,当左侧驱动系统850中满足判断条件时,通知装置发出警报,并强制停止捻线机1的运行。
这是不方便的。因此,将左侧驱动系统850的允许值设定为0%,从而在左侧驱动系统850中不执行检验装置的判断,从而不由通知装置通知,不会强行停止捻线机1的运行。这样,当测试左右驱动系统850和850中的一个时,即使不需要测试的驱动系统850的比值出现错误,操作者也能关注于测试,而不必担心错误。因此,通过提供这种功能,不需要为多个驱动系统850的每一个提供驱动源,可以容易地和单独地执行测试。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测量装置(下面称为第一实施例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传感器951、第二旋转传感器952、第三旋转传感器953以及计算单元913,并用于测量每个喂线装置(包括卷绕装置)的喂线速度比。但是,也可以提供下面具有不同结构的测量装置(下面称为第二实施例测量装置),其中不包括第一实施例测量装置的计算单元913。
即,第二实施例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传感器951、第二旋转传感器952、第三旋转传感器953。第二实施例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每个喂线装置(包括卷绕装置)的喂线速度。当使用第二实施例测量装置而不使用第一实施例测量装置时,将每个喂线装置(包括卷绕装置)的喂线速度目标值输入到输入板930。控制装置910将第二实施例测量装置测量到的测量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在满足测量值偏离目标值指定数值或更大并且达到指定时间或更长的判断条件的情况下,将错误通知信号输出到通知装置,并且输出捻线机1停止运行信号。在本发明中,如第二实施例中的每个喂线装置的喂线速度的目标值与如第一实施例的比值的目标值一起包括在“与比值有关的目标值”中。
下面参看图4和图33说明检测断线时的托架提升控制机构。在检测到断线的情况下,托架提升控制机构使支撑卷绕卷装4的托架702停止指定时间,然后提升托架702。当在合股纱线5中出现断线时(当断线时),卷绕卷装4的纱线质量下降。因此,基本上,提升支撑卷绕卷装4的托架702,卷绕卷装4与卷绕滚筒701分离。并且,通过托架提升控制机构使托架702停止指定时间的必要性将在下面说明。
如图4所示,用于检测断线的断线检测传感器20在纱线行进方向设在加热器4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传感器20设计成通过使检测体接触合股纱线5来检测合股纱线5的张力是否落在指定范围内的装置。这里,当合股纱线5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任何位置断开时,断线检测传感器20周围的合股纱线5的张力与合股纱线5未断开相比明显下降。利用这一点,在张力下降范围超出指定范围的情况下,断线检测传感器20输出断线的检测信号。
如图33所示,断线的检测装置是断线检测传感器20。托架702的提升装置是气缸760。控制装置990根据断线检测传感器20的检测信号控制气缸760的驱动。控制装置990和控制装置910是在相同硬件结构中用不同操作程序操作的装置。由于控制目的不同,为了便于说明,将使用不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每个不同控制,可以通过不同硬件结构执行控制。例如,控制装置990和控制装置910可以用完全不同的硬件来构成。
控制装置990设有计时器991,它可以产生指定时间的延迟。当断线的检测信号从断线检测传感器20输入到控制装置990时,计时器991开始运行。在计时器991开始运行之后,当过去指定时间时,计时器991将托架702提升信号发送到气缸760。当气缸760从计时器991接收到托架702的提升信号时,气缸760提升托架702。接着,卷绕卷装4从卷绕滚筒701上卸下,卷绕卷装4的卷绕操作结束。
当相对于检测到断线的时间点延迟指定时间时,通过上述托架提升控制机构开始提升托架702。因此,根据合股纱线5的行进速度恰当地设定指定时间,托架702的提升可以一直处于等待,直到断开的合股纱线5的末端到达卷绕装置700。因此,断开的合股纱线5的末端不保留在捻线单元2的每个装置内,因此不会产生诸如合股纱线5的末端保留在操作者的手难以触及的部分中的问题。特别是,如同本实施例,即使合股纱线5在第二喂线装置500的第二喂线辊501上卷绕多次,由于断开的合股纱线5的末端喂送到卷绕装置700,因此不需要合股纱线5的展开操作,并且提高可用性。
如图33所示,捻线装置100的锭子电机101连接到控制装置990。当控制装置990接收到来自断线检测传感器20的断线的检测信号时,控制装置990将驱动停止信号发送到锭子电机101。接着,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中停止从供应纱线卷装3展开合股纱线5。
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是单个锭子驱动方法。对于每个锭子,提供锭子电机101作为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的驱动源。因此,根据每个锭子中断线检测,可以通过电气控制停止每个锭子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从而可以简化产生断线时的停止控制结构。
下面参看图34说明各个旋转体的旋转确认装置。在每个捻线单元2中,沿合股纱线5的喂线路径设有多个旋转体。作为这种旋转体,有与喂线相关的旋转体(辊201、501和卷绕滚筒701)以及作为导纱器的旋转体。由于这些旋转体为相对与旋转轴对称的形状,因此在驱动和不驱动时不能看出外形的明显变化。特别是,导纱器等没有覆盖橡胶或类似物,并且由于露出的金属表面而具有金属光泽。由于导纱器等闪光,操作者难以在视觉上区别导纱器或类似物是处于旋转状态还是处于不旋转状态。即,旋转体的旋转确认装置是用于通过在旋转体外部施加一个变化来促进辨别旋转体是处于旋转状态还是处于不旋转状态。
图34显示第二导纱器362,它是各种旋转体中的一个。第二导纱器362包括:引导辊391,它通过轴承支撑在支撑轴390上;以及引导盖392和392,它们设在引导辊391轴向两个外侧。引导盖392的外径大于引导辊391的外径。引导辊391被引导盖392和392部分地盖住。
引导辊391是手鼓形旋转体。作为旋转确认装置的标记施加到引导辊391两端的凸缘部分391a和391a。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条带状标记393通过沿两个凸缘部分391a的外圆周间断涂色施加。例如,使用白色作为涂色的颜色。但是,在图34中,为了便于在图中区分,标记393以黑色表示。
通过在旋转体上提供这种旋转确认装置,操作者能容易地辨别旋转体是处于旋转状态还是处于不旋转状态。操作者可以在捻线机1运行后容易地检测每个锭子中那里未执行穿线。
下面将总结上述用于缝纫机的纱线卷绕卷装(卷装)生产方法的特征。此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每个工序:对多根原料纱线的每根单纱进行预捻的预捻工序1000;用于将多根预捻单纱并纱的并纱工序2000;用于最后捻合合股纱线的终捻工序3000;用于对最后捻的合股纱热定形的热定形工序4000;以及用于按适于染色的卷绕密度卷绕热定形的合股纱线的松卷工序5000。预捻工序1000和并纱工序2000利用具有纱线加捻锭子装置60和并纱装置(并纱导纱器70)的捻线并纱机50执行。终捻工序3000、热定形工序4000和松卷工序5000利用具有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加热器400和松卷装置(卷绕装置700)的捻线机1执行。通过这些工序的每道工序,可以在缝纫机纱线生产中得到用于染色的卷装。
因此,在所有用于生产染色用的卷装的5个工序中,两个工序是使用同一捻线并纱机50执行的,三个工序是使用同一捻线机1执行的。所有5个工序由两台机器完成:捻线并纱机50和捻线机1。因此,生产所需的时间周期缩短,生产率提高。另外,在生产过程中纱线质量不下降。
捻线并纱机50和捻线机1中的每个纱线加捻锭子装置60和100设计成锭子旋转一次捻合纱线两次的纱线倍捻锭子装置。
因此,锭子旋转一次对纱线的捻合次数加倍。结果,生产率提高。
捻线机1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包括适于筒管形状的适配器。
因此,通过更换适配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适用于各种形状的筒管。结果,捻线机1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不需要根据筒管形状更换。另外,带凸缘的筒管可以提供给捻线机1。
下面说明上述捻线机1的特征。捻线机1是通过捻合合股纱线得到染色用卷装的捻线机,合股纱线是在多根原料纱线预捻得到单纱后通过捻线并纱机50并纱得到的。捻线机1包括:执行终捻合股纱线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在前面和后面用于牵伸终捻合股纱线5的喂线装置200和500,设在前后喂线装置200和500之间用于对终捻和牵伸的合股纱线5热定形的加热器400,以及在适于染色用的卷绕密度下卷绕热定形合股纱线5的松卷装置(卷绕装置700)。
因此,在生产染色用卷装所需的5个工序中,三个工序是由相同捻线机1执行的。因此,生产率提高,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纱线质量不下降。
此外,下面说明上述捻线机1的另一个特征。在捻线机1中,加热器400设在加捻锭子装置100和卷绕装置700之间,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在加热器400的前面和后面。特别是,位于加热器400下游侧的第二喂线装置500是半固定纱线类型的装置。这里,半固定与咬入型纱线固定方法不同,是指在穿纱方法中利用诸如旋转体的纱线输送体和纱线的摩擦接触部分地固定纱线,该穿纱方法仅仅将纱线穿到纱线输送体。
因此,在第二喂线装置500中,纱线能够滑动。在从动侧,纱线自身的行进速度相对于纱线的驱动侧的第二喂线装置500的喂线速度被延迟。因此,纱线行进速度由第二喂线装置500微细调节,并且通过加热器400的纱线张力也得到微细调节。
张力缓冲装置600设在下游侧的第二喂线装置500与卷绕装置700之间。
因此,即使在第二喂线装置500下游侧产生张力波动时,张力波动也由张力缓冲装置600减缓。由于第二喂线装置500设计成半固定纱线型,因此在第二喂线装置500下游侧的卷绕装置700的张力波动传递到第二喂线装置500的上游侧。但是,由于在下游侧的张力波动被减缓,就防止了张力波动传递到在上游侧的加热器400。因此,经过加热器400的纱线张力没有波动。
位于加热器400前面和后面的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的速度比设计成由在驱动侧的计时皮带轮设定。这里,第一喂线装置200的速度是与驱动第一喂线装置200自身有关的部件的速度,并可以是从第一喂线驱动轴7引导到第一喂线辊201的驱动传动机构的任何组成元素的驱动速度(转速,圆周速度)。按相同方式,第二喂线装置500的速度是与驱动第二喂线装置500自身有关的部件的速度,并可以是从第二喂线驱动轴9引导到第二喂线辊501的驱动传动机构的任何组成元素的驱动速度(转速,圆周速度)。并且,与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的速度比有关的在驱动侧的计时皮带轮是第二喂线输出皮带轮810和第一喂线皮带轮811。
这样,第一喂线装置200和第二喂线装置500的速度比根据计时皮带轮齿数的变化而调节。因此,根据纱线类型或类似因素,可以改变经过加热器的纱线张力。
捻线机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100、加热器400、在纱线行进方向上分别位于加热器400的上游和下游侧的喂线装置200和500、用于在所需卷绕密度下卷绕纱线的卷绕装置700以及用于将油溶液施加到纱线的注油装置300。因此,捻线机可以同时执行三个工序,即捻线工序、蒸汽定捻工序和卷绕工序。并且,施加油溶液的的注油工序也可以同时进行。而且,注油装置300设在加热器400上游侧的喂线装置200和加热器400之间。因此,在纱线经过加热器400之间的阶段中对纱线注油,附着在纱线上的油可以被加热器400干燥。结果,不需要单独提供用于干燥油的专用装置。此外,通过在卷绕结束之前的工序中执行注油和干燥工序,与注油和干燥在单独工序中执行的情况相比,卷绕所需的时间周期缩短。并且,还设有用于引导纱线使纱线经过注油装置300的导纱器361以及用于引导纱线使纱线绕过注油装置300的导纱器362。通过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两个导纱器361和362,可以任意做出选择执行注油或者不执行注油。即,捻线机可以设计成容易地切换是否执行注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用于得到染色用的卷装,所述卷装生产方法包括:
对多根原料纱线的每根单纱进行预捻的预捻工序;
将多根预捻单纱并纱的并纱工序;
最后捻合合股纱线的终捻工序;
对终捻合股纱线热定形的热定形工序;以及
用于在适于染色用的卷绕密度下卷绕热定形的合股纱线的松卷工序;
其特征在于,预捻工序和并纱工序利用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和并纱装置的捻线并纱机执行,终捻工序、热定形工序和松卷工序利用包括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加热器和松卷装置的捻线机执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捻线并纱机和捻线机的每个中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是纱线倍捻锭子装置,该装置在锭子旋转一次时对纱线加捻两次。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捻线机的纱线加捻锭子装置中设有适合于筒管形状的适配器。
4.一种捻线机,所述捻线机通过捻合合股纱线获得染色用的卷装,所述合股纱线是对多根原料纱线中的每根单纱预捻后被并纱的,所述捻线机包括:
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其执行合股纱线的终捻;
喂线装置,它们沿着纱线行进方向前后设置并牵伸终捻的合股纱线;
加热器,其设在前和后喂线装置之间,并执行终捻和牵伸的合股纱线的热定形;以及
松卷装置,其在适于染色用的卷绕密度下卷绕热定形的合股纱线。
5.一种捻线机,其特征在于,加热器设在纱线加捻锭子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喂线装置在喂线方向上设在加热器前面和后面,并且使用半固定纱线类型的装置作为设在加热器的下游侧的喂线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捻线机,其特征在于,张力缓冲装置设在下游侧喂线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捻线机,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器前面和后面的喂线装置的速度比由在驱动侧的计时皮带轮设定。
8.一种捻线机,包括:
纱线加捻锭子装置;
加热器;
喂线装置,它们沿纱线行进方向分别设在加热器上游侧和下游侧;
卷绕装置,用于在所需卷绕密度下卷绕纱线;以及
注油装置,其将油溶液施加到纱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捻线机,其特征在于,注油装置设在位于加热器的上游侧的喂线装置和加热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捻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导纱线使纱线经过注油装置的导纱器;以及
引导纱线使纱线绕过注油装置的导纱器。
CN 200510071335 2004-05-18 2005-05-18 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捻线机 Pending CN16996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47321A JP2005330599A (ja) 2004-05-18 2004-05-18 撚糸機
JP147324/2004 2004-05-18
JP147321/2004 2004-05-18
JP147322/2004 2004-05-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9656A true CN1699656A (zh) 2005-11-23

Family

ID=35475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71335 Pending CN1699656A (zh) 2004-05-18 2005-05-18 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捻线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330599A (zh)
CN (1) CN1699656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3240B (zh) * 2006-04-26 2011-10-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合纱装置及具备该合纱装置的捻线机
CN103014973A (zh) * 2013-01-09 2013-04-03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6股以上玻璃纤维单纱并捻为1股的生产方法
CN103145348A (zh) * 2011-12-07 2013-06-12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纤维外涂抗静电剂的方法、系统及专用部件
CN103482419A (zh) * 2013-08-19 2014-01-01 苏州三和开泰花线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断线检测功能的并丝机
CN104060352A (zh) * 2014-05-30 2014-09-24 泰州市常沪线网有限公司 一种牵伸捻线机
CN107326485A (zh) * 2017-07-24 2017-11-07 重庆天泽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初捻机生产并捻纱用分纱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37153A (zh) * 2018-10-12 2019-01-04 浙江新景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纱线连续加捻装置
CN109137175A (zh) * 2018-10-09 2019-01-04 永安市日发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捻线机
CN111647994A (zh) * 2020-06-11 2020-09-11 南通市陈桥拉链服装辅料厂 一种提升丝线韧性的捻线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2080B (zh) * 2018-10-10 2023-12-29 张维国 丝线在线检测装置及在线检测方法
CN114150407B (zh) * 2021-10-20 2022-09-27 浙江凯悦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性涤纶纱线绞线加工装置
CN114481382B (zh) * 2022-02-27 2023-03-14 江苏海特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股纱线加捻加工机械及加工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3240B (zh) * 2006-04-26 2011-10-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合纱装置及具备该合纱装置的捻线机
CN103145348A (zh) * 2011-12-07 2013-06-12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纤维外涂抗静电剂的方法、系统及专用部件
CN103014973A (zh) * 2013-01-09 2013-04-03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6股以上玻璃纤维单纱并捻为1股的生产方法
CN103482419B (zh) * 2013-08-19 2018-11-13 苏州三和开泰花线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断线检测功能的并丝机
CN103482419A (zh) * 2013-08-19 2014-01-01 苏州三和开泰花线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断线检测功能的并丝机
CN104060352A (zh) * 2014-05-30 2014-09-24 泰州市常沪线网有限公司 一种牵伸捻线机
CN104060352B (zh) * 2014-05-30 2020-02-28 泰州市常沪线网有限公司 一种牵伸捻线机
CN107326485A (zh) * 2017-07-24 2017-11-07 重庆天泽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初捻机生产并捻纱用分纱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7326485B (zh) * 2017-07-24 2023-03-07 重庆天泽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初捻机生产并捻纱用分纱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37175A (zh) * 2018-10-09 2019-01-04 永安市日发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捻线机
CN109137175B (zh) * 2018-10-09 2024-02-06 永安市日发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捻线机
CN109137153A (zh) * 2018-10-12 2019-01-04 浙江新景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纱线连续加捻装置
CN111647994A (zh) * 2020-06-11 2020-09-11 南通市陈桥拉链服装辅料厂 一种提升丝线韧性的捻线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330599A (ja) 200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99656A (zh) 用于缝纫机的纱线的卷装生产方法和捻线机
CN1272490C (zh) 对弹性纱进行高速整经的装置和方法
CN1242108C (zh) 电控样品整经机的旋转经轴架
CN1891872A (zh) 整经系统及整经方法
CN1264002C (zh) 输送装置和备有该输送装置的物品检查机
CN1039735C (zh) 缝纫机下线供给装置
CN1099478C (zh) 带有加捻单元的筒子架
CN1561413A (zh) 拉断法和产品
CN1960926A (zh) 组合几股受到预变形的短纤纱来制造纱线的方法及其操作装置
CN1800475A (zh)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CN101929006A (zh) 自由端转杯纺纱机
CN107974720A (zh) 一种单锭单绕恒张力卷绕装置
CN1412373A (zh) 缝纫机的换线装置
CN1717516A (zh) 捻线机、捻线制造方法、板层和充气轮胎
CN1607276A (zh) 一种粗纺羊绒包缠纱及其生产工艺
CN1379131A (zh) 芯纱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CN1530308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49691A (zh) 纺织纤维的混合方法
CN1837432A (zh) 用于纱线喂入控制的纺织机械
CN1550604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319834C (zh) 绕纱方法
CN1502737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277971C (zh) 锁孔缝纫机
JPH07173729A (ja) 織物機械における糸の巻取り巻回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を実行する装置
CN2581388Y (zh) 纺纱络筒机中的张力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