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0942A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10942A CN1510942A CNA2003101013299A CN200310101329A CN1510942A CN 1510942 A CN1510942 A CN 1510942A CN A2003101013299 A CNA2003101013299 A CN A2003101013299A CN 200310101329 A CN200310101329 A CN 200310101329A CN 1510942 A CN1510942 A CN 15109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emission
- information
- bts
-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28—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or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SS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22—PN, e.g. Kroneck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7—Multicode, e.g. multiple codes assigned to one us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0—Code gene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ommand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2—Power control of broadcast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1—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featuring pilot assisted recep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3—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using multiple or variable r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18—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hybrid code-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T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22—PN, e.g. Kronecker
- H04J13/0029—Gol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08—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2—Outer and inner loo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6—Deriving transmission power values from another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during macro-diversity or soft handof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 H04W52/56—Detection of errors of TPC b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 H04W52/60—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rates for TPC comman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2—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and access point cont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站装置,包括:发射接受放大部分,进行与移动台之间的CDMA信号的放大;无线部分,与上述发射接收放大部分连接,在D/A变换基带扩展后的发送信号后,进行正交调制,准同步检波接收信号后,进行A/D变换;基带信号处理部分,与上述无线部分连接,对于发射信号以及接收信号进行基带信号处理;传送线路接口,与上述基带信号处理部分连接,和外部线路进行连接;以及基站控制部分,进行无线链路管理、无线链路的设定释放等的控制。另外,与上述外部线路,使用ATM信元进行连接。与上述移动台之间的使用CDMA信号的通信,通过在多个逻辑信道上映射多个物理信道进行。CDMA信号用短和长的2种扩展系列码扩展。
Description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号为98805159.1,发明名称为“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特别涉及可以通过使用CDMA的高速数字通信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随着近年来的数字通信技术的进步,无线基站和CDMA等新的通信方式一同高速化。另外,固定台一侧也被数字化,ATM网等新的交换网也已投入使用。
要求与这种技术进步对应的新的基站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最适宜与移动台之间由CDMA通信,和控制局之间由ATM进行传送的,可以高速通信的采用数字技术的新型的基站。
本发明的方案1的特征在于:在数字无线通信系统中,以每个一定的周期发射已知的导频符号,在接收一侧接收上述导频符号,用接收到的导频符号进行同步检波,上述被周期性发射的导频符号数根据发射速率改变。
因此,可以最好地协调由于减少导频符号数引起的同步检波精度的劣化,和由于减少导频符号数引起的额外开销的增加。
本发明的方案2的特征在于:在数字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发射一侧以每个一定周期的时隙发送已知的导频符号,由多个上述时隙构成帧,在接收一侧,接收上述导频符号,用接收到的导频符号进行同步检波,上述导频符号由已知的导频符号部分和用于帧同步的同步字部分构成。
上述导频符号部分和帧同步部分,可以在导频符号内以固定长度交替发射。另外,接收一侧由上述已知导频符号部分进行同步检波,在通过上述同步字部分获得帧同步之后,同步字部分也在同步检波中使用。
这样,通过将同步字设置成导频符号的一部分,就可以防止同步处理的额外开销的增加。
本发明的方案3的特征在于:在使用数字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根据各逻辑信道发射的数据的变化频率,改变针对1个物理信道进行的、发射从基站报告的信息的多个逻辑信道的映射。
上述映射,可以通过改变逻辑信道的出现频率来进行,还可以至少把1个逻辑信道的位置设置为固定。
用逻辑信道通知的信息,例如,是上行干扰电功率量,还有相邻小区或者本小区的控制信道信息。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与通知的信息的性质对应地进行的发射,可以高效率地发射。
本发明的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使用数字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根据传送速率改变构成作为逻辑信道的处理单位的单元的,物理信道的固定时间长度的无线帧的数。
通过设置成该构成,就可以将检错码(CRC)所赋予的单位设置成最适宜,处理的额外开销减少。
本发明的方案5的特征在于:在使用CDMA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对于同相成分和正交成分,作为扩展码使用与相同短码不同的长码。
上述不同的长码,可以设置成移动相位后的代码。
通过设置成该构成,就不需要无为地消费资源有限的短码。
本发明的方案6的特征在于:在使用数字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从基站到移动台的物理信道的帧发射定时,在同一基站内的每个区段中延迟随机的时间。
进而,也可以在每个专用物理信道中,在呼叫设定时将规定的随机的时间延迟。
这样,通过随机地延时,就可以在被间歇地发射的物理信道存在的情况下使干扰功率在时间上均匀分布,信号之间的冲突减少。
本发明的方案7的特征在于:在使用采用了CDMA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各自不同的扩展码的多个物理信道与1个移动台进行通信的多码传送系统中,在上述多个物理信道内的1个物理信道中,发射导频符号以及发射功率控制指令,汇集上述多个物理信道,进行采用同样的导频符号的同步检波以及采用同样的发射功率指令的发射功率控制。
使在上述1个物理信道中的,传送导频符号以及发射功率控制指令的部分的发射功率,比除此以外的数据部分的发射功率大。其大小,例如,将传送导频符号以及发射功率控制指令的部分的发射功率,设置成除此之外的数据部分的传送功率的多码数的倍数。
另外,其特征在于:在采用了CDMA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使用多个物理信道与1个移动台进行通信的多码传送系统中,对上述多个物理信道设置相同的导频符号以及相同的发射功率控制指令,只有上述多个物理信道的导频符号以及发射功率控制指令部分使用相同的扩展码进行扩展并发射,汇集上述多个物理信道,进行采用相同的导频符号的同步检波以及采用相同的发射功率指令的发射功率控制。
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多码传送。
本发明的方案8的特征在于:在采用CDMA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射功率控制系统中,基站在基站中的同步确立之前根据规定的模式进行发射功率控制,当基站中的同步确立时,接收根据移动台中的SIR测定结果的发射功率指令,在由该发射功率指令进行发射功率控制的同时,发射根据基站中的SIR测定结果的发射功率指令,移动台在根据初始值进行发射功率控制的同时,在取得同步后发射基于移动台中的SIR测定结果的发射功率指令。
上述规定的模式,是在达到预先规定的值之前快速增加发射功率,其后缓慢地增加发射功率的模式,另外,在基站中可变。
在移动台中的上述初始值,也可以使用从基站发射来的值。
另外,在基站中的同步确立之前的期间,发射预先规定的第2模式的发射功率指令序列,在移动台中,也可以由被发射来的发射功率控制指令控制发射功率,上述第2模式的发射功率指令序列,也可以设置成由基站改变。
也可以将基站中的同步确立之前期间的移动台中的发射功率控制,设置成预先在移动台中规定的模式。
这样,因为缓缓增加下行功率控制,所以对与其它移动台通信的影响少。另外,因为分为2个阶段,所以可以快速确立同步。由于以基站为主导进行功率控制,因此可以选择最适宜的控制模式。当在移动台中设置成固定的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构成变得简单。
本发明的方案9的特征在于:在基站与移动台之间使用分组数字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判别所使用的物理无线信道的切换,在需要切换时,在基站中切换所使用的物理无线信道,上述控制在基站与移动台间进行,对于从基站开始的有线区间不进行连接控制。
上述切换,可以根据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通信量进行。另外,上述所使用的物理无线信道,也可以设置成共用物理无线信道以及多个专用物理无线信道。
这样,本发明的控制切换,因为只由基站(BTS)判断来进行切换控制,并因为不进行有线区间(例如,基站和控制局(BSC)之间)的切换控制,所以可以减轻在切换控制中的控制负荷,同时可以谋求切换控制的高速化。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展示基站系统装置功能构成的方框图。
图2是展示逻辑信道构成的图。
图3是展示物理信道构成的图。
图4是展示物理信道信号格式的图。
图5是展示针对32ksps的符号速率的不同的导频符号数的模拟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展示针对128ksps的符号速率的不同的导频符号数的模拟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展示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信号格式的图。
图8是展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9是展示逻辑信道向栖息信道的映射的例子的图。
图10是展示PCH映射方法的图。
图11是展示FACH映射方法的图。
图12是展示向专用物理信道的DTCH和ACCH的映射的图。
图13是展示ACCH映射方法的图。
图14是展示Wbit使用方法的图。
图15是展示卷积编码器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16是展示SFN发射例的图。
图17是展示SFN位构成的图。
图18是展示下行长码生成器构成的方框图。
图19是展示上行长码生成器构成的方框图。
图20是展示短码生成方法的图。
图21是展示长码·掩码用短码生成器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22是展示使用长码和短码的扩展码生成法的图。
图23是展示扩展部分构成的图。
图24是展示随机接入传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5是展示多码传送方法的例1的图。
图26是展示多码传送的模拟结果的曲线图。
图27是展示多码传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8是展示对于在ATM信元的传送中使用的1544kbits/s的帧构成的图。
图29是展示对于在ATM信元的传送中使用的6312kbits/s1544kbits/s的帧构成的图。
图30是展示在6312kbits/s的装置输出端的脉冲定标的图。
图31是展示BTS-MCC间连接构成例(ATM连接)的图。
图32是展示空信元的构成的图。
图33是展示ALL-类型(Type)2连接形态的图。
图34是展示ALL-5连接形态的图。
图35是展示ALL-2的格式的图。
图36是展示SAL的格式的图。
图37是展示ALL-5的格式的图。
图38是展示定时信元信号格式的图。
图39是展示超帧位置的图。
图40是展示使用多个导频码组的传送线路推定的图。
图41是展示由SIR基准的封闭环进行的发射功率控制的图。
图42是展示发射功率控制定时的图。
图43是展示向封闭环发射功率控制移动的图。
图44是展示信元间分集切换时的上行发射功率控制的图。
图45是展示信元间分集切换时的下行发射功率控制的图。
图46是展示专用物理信道同步确立流程的流程图。
图47是展示分组传送小区间分集切换处理顺序的例子的图。
图48是展示在上行专用物理信道(UPCH)中的区段间切换时的连接形态的例子的图。
图49是展示在下行专用物理信道(UPCH)中的区段间切换时的连接形态的例子的图。
图50是展示在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UPCH)中的区段间切换时的连接形态的例子的图。
图51是展示在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UPCH)中的区段间切换时的连接形态的例子的图。
图52是展示共用控制用信道-专用物理信道的切换顺序的例子的图。
图53是展示专用物理信道-共用控制用信道的切换顺序的例子的图。
图54是展示信元头格式的图。
图55是展示频带保证控制概要的图。
图56是展示ATM信元输出控制的流程图。
图57是展示ALL-类型(Type)2信元制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58是展示信元发射顺序数据的例子的图。
图59是展示ALL类型5的格式的例子的图。
图60是展示SSCOP顺序的例子的图。
图61是展示在BTS中的SFN时刻同步确立顺序的流程图。
图62是展示BTSSFN时钟相位修正值计算方法的图。
图63是展示信元损耗检出流程的流程图。
图64是展示BCCH1、2(16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65是展示PCH(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66是展示FACH-长(Long)(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67是展示FACH-短(Short)(正常方式)(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68是展示FACH-短(Short)(确认方式:Ack-方式)(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69是展示RACH-Long(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0是展示RACH-Short(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1是展示SDCCH(32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2是展示ACCH(32/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3是展示ACCH(128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4是展示ACCH(256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5是展示DTCH(32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6是展示DTCH(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7是展示DTCH(128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8是展示DTCH(256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9是展示DTCH(512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80是展示DTCH(102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81是展示UPCH(32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82是展示UPCH(64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83是展示UPCH(128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84是展示UPCH(256kspe)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85是展示栖息信道、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发射定时的图。
图86是展示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RACH)发射定时的图。
图87是展示专用物理信道发射接收定时(非DHO时)的图。
图88是展示专用物理信道发射接收定时(DHO时)的图。
图89是展示栖息信道的发射模式的图。
图90是展示下行共用控制信道(FACH用)的发射模式的图。
图91是展示下行共用控制信道(PCH用)的发射模式的图。
图92是展示上行共用控制信道(RACH用)的发射模式的图。
图93是展示专用物理信道(高速封闭环发射功率控制中)的发射模式的图。
图94是展示32kspe专用物理信道(DTX控制)的发射模式的图。
图95是展示CPS PDU组合方法(RACH以外)的流程图。
图96是展示CPS PDU组合方法(RACH)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系统概要
1.1.W-CDMA无线基站装置(BTS)
以下详细说明的基站,是由W-CDMA(Wide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和移动台通信,和控制·交换台之间,使用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通信的本发明的无线基站(BTS)。
1.2.缩写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缩写的说明展示在表1中。
【表1】
缩写的说明
序号 | 缩写 | 用语 |
1 | BTS | 无线基站装置 |
2 | AMP | 发射接收放大功能部分 |
3 | MDE | 基站调制解调功能部分 |
4 | MS | 无线移动台装置 |
5 | ANT | 天线 |
6 | HW | 有线传输线路 |
7 | MCC | 无线控制·交换装置 |
8 | HW-INT | 有线传输线路接口功能部分 |
9 | TRX | 无线部分 |
10 | BTS-CNT | 无线基站控制部分 |
11 | BB | 基带信号处理部分 |
12 | MT | 保养工具 |
2.构造
2.1.功能构成
基站装置是如图1所示的构成。图1所示的BTS是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功能构成。以下的内容是展示功能的构成,不一定限定于硬件构成。图1的MCC展示控制基站的控制·交换装置。
2.2.功能概要
表2展示各部分的功能概要。
【表2】
BTS各部分的功能概要
1 | 发射接收放大部分(AMP) | 装备放大发射RF信号的发射放大器和放大接收RF信号的低噪声放大器,多路分离RF发射信号和RF接收信号,连接在ANT上。 |
2 | 无线部分(TRX) | D/A切换被基带扩展的发射信号,由正交调制映射为RF信号,准同步检波来自接收AMP的接收信号A/D切换后传送到基带部分。 |
3 | 基带信号处理部分(BB) | 进行发射数据的纠错编码化、帧化、数据调制、扩展调制,以及接收信号的反扩展、码片同步、纠错译码、数据的复用分离、区段间分集切换时的最大比合成等的基带信号处理。 |
4 | 无线基站控制部分(BTS-CNT) | 和MCC进行控制信号的发射接收,进行无线链路管理、无线链路的设定释放等。 |
5 | 有线传送线路接口部分(HW-INT) | 在台间传送线路接口部分中具有ATM处理功能、ALL-类型(Type)2以及类型5功能。另外,对于MCC和BS之间的控制信号,提供SSCOP功能。从传送线路中生成BTS的动作时钟。 |
6 | 保养工具(MT) | 具有装置的参数指定以及数据收集功能。 |
3.动作条件
3.1.起动处理
*电源接入时,基站装置自动复位。
*在CPU复位时由ROM内的程序,进行以下处理。
(1)CPU内部检验
(2)AP(处理程序)的起动
4.接口条件
4.1.无线接口
4.1.1.主要细节
在表3中展示和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主要细节。
【表3】
无线接口主要细节
项目 | 细节 |
无线接入方式 | DS-CDMA FDD |
频率 | 2GHz带 |
载波频率间隔 | 5MHz(可以扩充到1.25/10/20MHz) |
码片速率 | 4.096Mcps(可以扩充到1.024/8.192/16.384Mcps) |
短码长度 | 256~4码片长 |
长码长度 | 下行:10ms(以10ms长切断使用216-1码片长的黄金码)上行:216×10ms(以216×10ms长切断使用241-1码片长黄金码) |
切换载波数 | 2(选择4载波中的2载波) |
调制解调方式 | 数据:QPSK、导频符号同步检波RAKE扩展(Spread):QPSK |
编码译码方式 | 内编码:卷积编码(R=1/3或者1/2,K=9)维特比软判定译码外编码:里德-所罗门符号(数据传送用) |
符号速率 | 16~1024ksps |
信息传送速度 | 可变到最大384ksps |
分集 | RAKE+天线 |
基站间同步 | 非同步 |
4.1.2.无线信道构成
4.1.2.1.逻辑信道构成
逻辑信道构成展示在图2中。
4.1.2.1.1.报告信道1、2(BCCH1、BCCH2)
报告信道(BCCH),是用于从基站向移动台按每个小区,或者每个区段报告系统的控制信息的单向信道。用该报告信道,传送SFN(System Frame Number:系统·帧号码)、上行干扰功率等在时间上内容变化的信息。
4.1.2.1.2.寻呼·信道(PCH)
寻呼·信道(PCH),是从基站对移动台的广大的区域一齐转送同一信息的单向信道。该信道被用于寻呼。
4.1.2.1.3.下行接入·信道-长(FACH-L)
该信道,是用于从基站对移动台传送控制信息,或者用户分组数据的单向信道。该信道在网一侧知道移动台所在的小区的情况下使用。该信道在传送比较多量的信息时使用。
4.1.2.1.4.下行接入·信道-短(FACH-S)
该信道,是用于从基站对移动台传送控制信息,或者用户分组数据的单向信道。该信道在网一侧知道移动台所在的小区的情况下使用。在传送比较少量的信息时使用。
4.1.2.1.5.随机接入信道-长(RACH-L)
该信道,是用于从移动台对基站传送控制信息或者用户组数据的单向信道。该信道在移动台知道所在小区的情况下使用。在传送比较多量的信息的情况下使用。
4.1.2.1.6.随机接入信道-短(RACH-S)
该信道,是用于从移动台对基站传送控制信息或者用户组数据的单向信道。该信道在移动台知道所在小区的情况下使用。该信道在传送比较少量的信息的情况下使用。
4.1.2.1.7.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
该信道是点对点的双向信道,传送控制信息。该信道专用1个物理信道。
4.1.2.1.8.附属控制信道(ACCH)
该信道是点对点的双向信道,传送控制信息。该信道,是附属在后述的独立通信信道(DTCH)上的控制信道。
4.1.2.1.9.专用业务信道(DTCH)
该信道是点对点的双向信道,传送用户信息。
4.1.2.1.10.用户分组信道(UPCH)
该信道是点对点的双向信道,传送用户分组数据。
4.1.2.2.物理信道构成
图3展示物理信道构成。表4展示各物理信道的特征。
【表4】
物理信道的特征
栖息信道 | 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 | 专用物理信道 | |
符号速率 | 16ksps | 上行:16/64ksps下行:64ksps | 32/64/128/256/512/1024ksps |
特征 | 不适用发射功率控制。有正常发射的第1栖息信道、只发射一部分符号的第2栖息信道 | ·只发射有传送信息的无线帧。没有传送信息的无线帧不进行包含导频符号的一切的符号的发射。(PCH的PD部分始终被发射。)·不进行高速闭合环路(closed-loop)发射功率控制 | 可以进行高速闭合环路(closed-loop)发射功率控制 |
4.1.2.2.1.栖息信道
栖息信道,是用于移动台的小区选择的接收电平测定对象物理信道。此外,该信道是在移动台的电源接通时最初捕获的物理信道。在栖息信道中,为了谋求在移动台的电源接通时的小区选择的高速化,具有:第1栖息信道,在系统中用唯一的短码扩展,总是被发射;第2栖息信道,以和下行长码对应的短码扩展,并只有一部分的符号被发射。该信道是从基站向移动台的单向物理信道。
在第2栖息信道中使用的短码,和在其它的物理信道中使用的短码体系不同。
4.1.2.2.2.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
该信道,在位于同一区段中的多个移动台中被竞争使用。上行是随机接入。
4.1.2.2.3.专用物理信道
专用物理信道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被设定成点对点。
4.1.2.3.物理信道信号格式
全部物理信道,取超帧、无线帧,以及时隙的3层构造。与物理信道以及符号速率相应地无线帧或者时隙的构成(导频符号数)不同。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以外的信号格式展示在图4中。
符号速率和导频符号数的关系用图5以及图6说明。
图5以及图6,展示对于符号速率的不同导频符号数的模拟结果。图5以及图6,是在符号速率不同的物理信道中的结果,分别是关于32ksps(Symbol Per Second)以及128ksps的物理信道的模拟结果。在图5以及图6中,横轴是包含在每1时隙(0.625msec)中的导频符号数。纵轴是所需Eb/Io,是在满足所需要品质的状态中的,纠错后的每1位所需要的接收功率(Eb)和每单位频带的干扰功率(Io)的比(Eb/Io)。Eb是用纠错后的位数除总的接收电功率量的值,将导频符号等的额外开销也作为接收功率的一部分考虑。Eb/Io值越小,越能以小的接收功率满足所需要的品质,在容量上有效。所需要品质,考虑32ksps物理信道为声音传送用,设置成BER=10-3,128ksps物理信道为数据传送用,设置成BER=10-6。电波传输条件在两图中相同。
无论在哪种符号速率中,都存在通过协调由于导频符号数减少引起的同步检波精度的劣化,和由于增加导频符号数引起的额外开销的增加,可以将容量设置成最大的导频符号数的最佳值。导频符号数的最佳值,在32ksps中为6,在128ksps中为16,随着符号速率不同而不同。最佳导频符号数对于全部符号数的比例,在32ksps中是30%,在128ksps中%是20%,比例也随着符号速率不同而不同。
当将导频符号数或者其比例分配为不随着符号速率变化的固定值时,在任何符号速率中都对容量不利。
如上所述,因为根据符号速率,容量上最佳的导频符号数以及导频符号的比例不同,所以在本发明中设置成图4所示的构成。
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以及时隙的信号格式展示在图7中。图中的数字表示符号数。
4.1.2.3.1.超帧
超帧由64无线帧构成,以后述的SFN为基准确定。
超帧的起始无线帧:SFN mod 64=0
超帧的末尾无线帧:SFN mod 64=63
4.1.2.3.2.导频符号以及同步字(SW)
*导频符号模式展示在表5中。表中的布网部分是用于帧同步的同步字(sync word:SW)。同步字(SW)以外的导频符号的符号模式是“11”。
*如表5所示,通过一同发射导频符号和同步字,减少额外开销,提高数据的传送效率。进而,在帧同步确立之后,因为还可以将同步字的部分作为已知的固定模式使用,所以同步字的部分也可以作为同步检波用的导频符号使用,同步检波的精度没有任何劣化。
*有关一同发射同步字(SW)和导频符号的情况下的接收一侧的处理,在下面说明。
1.首先,在多个定时进行反扩展处理,通过查找相关值最大的反扩展定时,捕捉码片同步。以后在捕捉到的定时进行反扩展处理。
2.使用作为固定模式的导频符号(同步字(SW)以外的导频符号)推定相位转动量,用该推定值进行同步检波,进行同步字(SW)的解调。有关使用该相位转动量的推定值的解调方法,请参照日本特愿平6-140569「同步检波装置」。
3.使用解调后的同步字(WS)确立帧同步。具体地说,检查解调后的同步字(SW)的位列,和规定的模式一致到什么程度,判断在考虑位错误率之后是否是最接近的位列。
4.因为在确立了帧同步之后,同步字(SW)的位列自明,所以可以和作为导频符号的固定模式同等处理。此后,将包含同步字(SW)的全部作为导频符号使用,推定相位转动量,进行同步检波并进行数据部分的解调。
【表5】 导频符号模式
*在表5中,输出顺序是从左向右,按照“I”、“Q”的顺序发射。
*在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可以变为无线帧单位的短脉冲串(burst)发射。在短脉冲串发射时,在短脉冲串的最末尾附加导频符号。被附加的导频符号的符号数以及符号模式,是表5的时隙#1的模式。
*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在无线帧中变为1短脉冲串。由此在1无线帧的最末尾上附加导频符号。被附加的导频符号的符号数以及模式,是表5的时隙#1的模式。
4.1.2.3.3.TPC符号
发射功率控制(TPC)符号模式和发射功率控制量的关系展示在表6中。
【表6】TPC符号模式
TPC符号 | 发射功率控制量 |
11 | +1.0dB |
00 | -1.0dB |
4.1.2.3.4.长码·掩码
*长码·掩码只用短码扩展,不使用长码。
*长码·掩码以外的栖息信道的符号使用图20所示的分层化正交符号系列的短码,但扩展长码·掩码的短码,使用符号长度256的正交黄金码。详细内容在4.1.4.1.3中叙述。
*长码·掩码,只在第1以及第2栖息信道中每1时隙包含1个符号(symbol),其符号模式是“11”。
*在栖息信道中,使用2个扩展码,分别使用其发射长码·掩码。特别在第2栖息信道中只发射长码·掩码部分,不发射其他的符号。
4.1.2.4.逻辑信道向物理信道上的映射
在图8中展示物理信道和被映射的逻辑信道对应关系。
4.1.2.4.1.栖息信道
图9展示逻辑信道向栖息信道上映射的例子。
*只有BCCH1和BCCH2被映射。
*BCCH1必须在超帧的起始被映射。
*有关超帧起始的BCCH1以外的映射,根据被指定的构造信息,映射BCCH1或者BCCH2。
*因为BCCH1以及BCCH2由2个无线帧构成1个无线单元,所以连续发射2×N无线帧,传送1个层3信息。用BCCH1以及BCCH2传送的层3信息,不跨越超帧。
*BCCH1以及BCCH2按每个无线单元,发射在BTS生成的,例如以下信息。
*SFN(System Frame Number:系统帧号码)
*上行干扰电功率量
上行干扰电功率量随时间传送内容变化。上行干扰电功率量是用BTS测定的最新的测定结果。
*可以使BCCH1和BCCH2发射的信息的性质不同。例如,可以使BCCH1发射不随时间改变的信息,使BCCH2发射随时间变化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改变BCCH1和BCCH2出现的频率(发射频度),如果改变为使BCCH1频率低,使BCCH2频率高就可以高效率地发射变化的信息。该BCCH1和BCCH2的出现频率,可以由信息变化的频度决定。另外,可以将BCCH1配置在超帧中的规定的位置例如起始和正中两处,在其他的位置上全部配置BCCH2。作为不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例如有相邻小区或者本小区的控制信道的代码号等。上述的上行干扰电功率量是随时间变化的信息。
*以上用设置2个报告信道(BCCH1和BCCH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报告信道。可以通过分别改变出现频度发射这些多个报告信道。
4.1.2.4.2.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
*在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只有PCH和FACH被映射。在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RACH被映射。
*在1个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只有FACH或者PCH的某一方被映射。
*在1个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上被映射的逻辑信道,在每个被设定的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被指定为PCH用或者FACH用。
*映射FACH的1个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和1个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被作为一对使用,对的指定被作为扩展码的对指定。该一对的指定是作为物理信道的对应,对于FACH以及RACH的大小(S/L)不限定对应。1个移动台接收的FACH和发射的RACH,使用作为一对的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上的FACH和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上的RACH。另外在对于来自后述的BTS的接收RACH的确认(Ack)发射处理中,确认(Ack),使用与传送接收RACH的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是一对的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上的FACH-S发射。
4.1.2.4.2.1.PCH向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映射方法
图10展示PCH的映射方法。
*PCH在1超帧内被分为多个群,向每个群传送层3信息。
*群数是1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256群。
*PCH的各群具有4时隙的信息量,由2个有无入呼显示部分(PD部分)和4个呼叫目标用户识别号码部分(I部分)的6个信息部分构成。
*在各群中,PD部分在I部分之前发射。
*全部的群中,6个信息部分以规定的模式配置在24时隙的范围中。把遍及24时隙的模式各错开4个时隙,将多个群配置在1个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上。
*配置1群PCH,使得超帧的起始符号,成为1群PCH的PD部分的起始符号。顺序各错开4个时隙,将2群、3群、…和顺序各群的PCH配置在PCH用无线帧内。
*跨越超帧配置群号码的末尾的群。
4.1.2.4.2.2.FACH向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映射方法
图11展示FACH的映射例子。
*可以在FACH-L或者FACH-S的任何一方的逻辑信道中使用1个共通物理信道上的任意的FACH用无线帧。随时用FACH用无线帧发射发射请求最早的一方的逻辑信道。
*在要用FACH发射的信息长度比规定值长的情况下使用FACH-L,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使用FACH-S。
*FACH-S是在1个FACH用无线帧上把4FACH-S时间复用而传送。
*1个FACH-S用4时隙构成,在1无线帧内以4时隙间隔配置。进而4个各FACH-S各错开1时隙配置。4个FACH-S使用的时隙如下。
第1FACH-S:第1、5、9、13时隙
第2FACH-S:第2、6、10、14时隙
第3FACH-S:第3、7、11、15时隙
第4FACH-S:第4、8、12、16时隙
*当发射请求最早的逻辑信道是FACH-S的情况下,在该时刻可以将存储在缓冲器中的其它的FACH-S,在同一FACH用无线帧内最大为4时间复用后传送。在该时刻还存储有FACH-L,对于比FACH-L的发射请求定时还晚地产生发射请求的FACH,也可以复用后传送。
*移动台可以同时接收1个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上的全部FACH-S和FACH-L。在从基站发射多个FACH传送用的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情况下,移动台也可以接收1个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移动台接收多个FACH传送用的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的哪个由移动台和BTS调配。
*在FACH-S中有2种传送格式。1个是传送被指定的层3以上的信息的格式(层3传送方式)。另一个是传送对于RACH接收的确认(ACK)的格式(确认(ACK)方式)。
*在确认(ACK)方式的FACH-S中可以载入对最多7个移动台的确认(ACK)。
*确认(ACK)方式的FACH-S必须用第1FACH-S传送。
*确认(ACK)方式的FACH-S,即使在发射请求定时比其他的FACH还晚的情况下,也被最优先发射。
*当用FACH无线单元传送的上位的信息形态(CPS)的信息量,有多个FACH无线单元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时间上连续的发射。在过程中不插入其他的CPS传送。确认(ACK)方式FACH-S如上所述被最优先传送,而且不用插入传送。
*当用多个FACH无线单元传送1个CPS时,只使用FACH-L或者FACH-S中的一方,不混合使用FACH-L和FACH-S。
*当用多个FACH-S无线单元连续传送1个CPS时,连接第nFACH-S无线单元的是第n+1FACH-S无线单元。而连接第4FACH无线单元的是第1FACH无线单元。
4.1.2.4.2.3.RACH向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映射方法
*RACH-S被映射为16ksps的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RACH-L被映射为64ksps的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RACH-S、RACH-L都由1无线帧(10ms)构成。但在无线区间传送时在无线帧的最末尾上附加4个符号的导频符号传送。
*在移动台发射RACH时,与传送信息量相应地自由使用RACH-L和RACH-S。
*当基站正常接收RACH-L或者RACH-S的情况下,对移动台用FACH发射确认(Ack)。通过对两信道分配同一RL-ID指定RACH和发射确认(Ack)的FACH的对应。
*移动台的RACH的发射帧定时,对于映射发射确认(Ack)的FACH的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帧定时,是只延时规定的偏移的定时。偏移值有16种。移动台可以随机地选择多种偏移内的1个定时,发射RACH。
*基站,需要具有在全部种类的偏移定时同时接收RACH-L和RACH-S的功能。
4.1.2.4.3.专用物理信道
*SDCCH和UPCH,专有1个专用物理信道。
*对于32~256ksps的专用物理信道,DTCH和ACCH被时间复用并相互共有1个独立信道。
*对于512ksps以及1024ksps的专用物理信道,ACCH不被复用,只专用DTCH。
*DTCH和ACCH的时间复用,在每一时隙分割时隙内的逻辑信道用符号使用。分割的比例在每个专用物理信道的符号速率上不同。在图12中展示了DTCH和ACCH向专用物理信道的映射方法。
*构成ACCH的无线单元的无线帧数,根据专用物理信道的符号速率而不同。ACCH的无线单元与超帧同步地配置,遍及单个或者多个无线帧中的全部时隙,与时隙数相吻合进行分割配置。图13在每一符号速率上展示ACCH向专用物理信道的超帧的映射方法。
*在每一符号速率中构成无线单元的无线帧数不同这一点,是因为以无线单元单位加入检错码(CRC),用该单位进行错误的检出以及修正,所以如果增多对于1超帧(64无线帧)的无线单元则错误处理的额外开销增多的缘故(有关ACCH的编码处理,参照图72~图74)。
另外,虽然符号速率少,但如果增多对于1超帧无线单元数,则检错码的比率高,实际发射的信息量减少也是理由之一。
*在多码传送时,ACCH无线单元并不跨越物理信道之间,只用特定的1码(物理信道)传送。指定特定的1码。
4.1.2.5.逻辑信道编码
图64至图84,展示在基站(BTS)内进行的各逻辑信道的编码处理。
4.1.2.5.1.检错码(CRC)
检错码(CRC)被附加在每一CPSPDU(common part sublayerprotocol data unit:共通部分层协议数据单位)、内编码单位或者选择合成单位上。
4.1.2.5.1.1.生成多项式
(1)16位CRC
*适用于:除了DTCH和PCH的全部逻辑信道的CPSPDU,全部符号速率UPCH的内编码单位,32kspsDTCH选择合成单位、SDCCH、FACH-S/L、RACH-S/L的内编码单位
*生成多项式:GCRC16(X)=X16+X12+X5+1
(2)14位CRC
*适用于:全部符号速率的ACCH
*生成多项式:GCRC14(X)=X14+X13+X5+X3+X2+1
(3)13位CRC
*适用于:64/128/256kspsDTCH的选择合成单位
*生成多项式:GCRC13(X)=X13+X12+X7+X6+X5+X4+X2+1
(4)8位CRC
*适用于:PCH的CPSPDU
*生成多项式:GCRC8(X)=X8+X7+X2+1
4.1.2.5.1.2.CRC运算适用范围
*每一CPSPDU的CRC:CPSPDU全体。
*每一ACCH·DTCH选择合成单位的CRC:除了末尾位的全体。
*每一SDCCH、FACH、RACH、UPCH内编码单位的CRC:除了末尾位的全体。
*在图64至图84中用划上斜线的部分展示CRC演算适用范围以及CRC位。
4.1.2.5.1.3.CRC检验结果用途
*每一CPSPDU的CRC:上位层的再发射通信协议(SSCOP,层3再发射)中的是否再发射判断
*每一ACCH·DTCH选择合成单位的CRC:(i)外环发射功率控制,(ii)选择合成用可靠性信息
*每一UPCH内编码单位的CRC:外环发射功率控制
*RACH的内编码单位:层1再发射
*SDCCH的内编码单位:(i)外环发射功率控制,(ii)有线传送的必要性判定
4.1.2.5.1.4.CRC初始化
*CRC演算器的初始值是“全0”。
4.1.2.5.2.PAD
*适用于:DTCH以外的逻辑信道的CPSPDU
*PAD,被用于将CPSPDU的长度设置成内编码单位长度或者选择合成单位长度的整数倍。
*以1个8位字节单位包含在CPSPDU内。
*PAD的位是全‘0’。
4.1.2.5.3.长度(Length)
*适用于:DTCH以外的逻辑信道的CPSPDU
*长度,表示在CPSPDU单位内的填充(Padding)的信息量(8比特字节数)。
4.1.2.5.4.Wbit
*在每一内编码单位(ACCH在每一选择合成单位),展示CPSPDU的起始、继续、结束。Wbit的位模式和指定内容的对应展示在表7中。图14展示使用方法例子。
*使用Wbit的CPSPDU的组合处理的流程,展示在图95以及图96中。
【表7】Wbit位模式
Wbit | 指定内容 |
00 | 继续&继续 |
01 | 继续&结束 |
10 | 开始&继续 |
11 | 开始&结束 |
4.1.2.5.5.内编码
*内编码是卷积编码。图15展示卷积编码器构成。
*每逻辑信道的内编码的特征展示在表8中。
*卷积编码器的输出,按照输出0,输出1,输出2的顺序输出。(在编码率1/2中至输出1。)
*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是“全0”。
【表8】
内编码特征
逻辑信道种类 | 限定长度 | 编码速率 | 交织(interleave)深度 | 时隙数/无线单元 |
BCCH1 | 9 | 1/2 | 10 | 32 |
BCCH2 | 10 | 32 | ||
PCH | 16 | 4 | ||
RACH-L | 72 | 16 | ||
RACH-S | 72 | 4(4时隙间隔) | ||
FACH-L | 72 | 16 | ||
FACH-S | 32 | 8 | ||
SDCCH | 30 | 16 | ||
ACCH(32/64ksps) | 1/3 | 6 | 64 | |
ACCH(128ksps)ACCH | 10 | 32 | ||
(256ksps) | 24 | 16 | ||
DTCH(32ksps) | 14 | 16 | ||
DTCH(64ksps) | 64 | 16 | ||
DTCH(128ksps) | 140 | 16 | ||
DTCH(256ksps) | 278 | 16 | ||
DTCH(512ksps) | 622 | 16 | ||
DTCH(1024ksps) | 1262 | 16 | ||
UPCH(32ksps) | 1/3 | 30 | 16 | |
UPCH(64ksps) | 70 | 16 | ||
UPCH(128ksps) | 150 | 16 | ||
UPCH(256ksps) | 302 | 16 |
4.1.2.5.6.外编码
(1)里德-所罗门编码译码
*符号形式:来自在伽罗瓦(Galois)体GF(28)上被定义的原始RS符号(255,251)的压缩符号RS(36,32)
*原始多项式:p=X8+X7+X2+X+1
*符号生成多项式:G(x)=(X+α120)(X+α121)(X+α122)(X+α123)
*只在线路交换方式中的非限制数字传送时适用外编码处理。不依赖传送速度,在每64kbps(1B)进行外编码处理。
(2)符号交织(interleave)
*在8位的符号单位上进行交织(interleave)。
*交织(interleave)深度,是不依赖DTCH的符号速率的36个符号。
(3)外符号处理同步
*将每80ms的数据设置为1个外编码单位。
*外符号处理与无线帧同步处理。在外符号处理单位内的各无线帧中加入顺序号码,按照传送顺序加入0~7的号码。根据该顺序号码确立外编码处理同步。同步保护级数如下。(默认(default)值:2)
前方保护级数:NF(默认值(default):2)
后方保护级数:NR(默认值(default):2)
4.1.2.5.7.上行干扰量
*由BCCH1以及BCCH2报告。
*每区段的最新的上行干扰量(包含热噪声的总接收功率)测定值
*测定方法由测定参数指定。
*位值和上行干扰量的值的对应1例展示在表9中。从表的左侧的位开始发射位。
*当未指定测定开始的情况下,位是无效模式(参照4.1.10)
【表9】
上行干扰量和位值的对应
位值 | 上行干扰量 |
11 111111 111000 000100 0000 | -143.0dBm/Hz以上-143.5dBm/Hz以上-143.0dBm/Hz不到-174.0dBm/Hz以上-173.5dBm/Hz以下-174.0dBm/Hz以下 |
4.1.2.5.8.SFN(System Frame Number:系统帧号码)
*系统帧号码(SFN),由BCCH1以及BCCH2报告。
*是与无线帧一一对应的值,在每10msec无线帧上增加1个。
*在BCCH1以及2的发射定时中的2无线帧中的起始无线帧中的SFN值用BCCH1以及BCCH2发射。图16展示SFN发射例。
*基站以用传送线路指定的定时为基础生成计数值。
*值的范围:0~216-1,SFN=216-1的无线帧的下一无线帧是SFN=0。
*位配置:展示在图17中。从图的MSB一侧发射。
*SFN值的用途:
(1)上行长码相位计算:将在发射接收连接时以及分集切换时的上行长码相位如4.1.3以及图85至图88所示那样计算,生成长码。
(2)超帧同步:SFN值mod64=0的无线帧是超帧的起始帧,SFN值mod64=63的无线帧是超帧的最后帧。
4.1.2.5.9.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由BCCH1以及BCCH2报告。
*表示栖息信道发射功率。
*值的范围:6dBm~43dBm
*位配置:是dBm单位的数值的6位2进制数表达(ex 6dBm→“000110”)。从MSB一侧发射。
4.1.2.5.10.PID(分组ID:Packet ID)
*适用于:RACH-S/L,FACH-S/L
*在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是用于识别传送信息关联的呼叫或者移动台的识别符。
*信息长:16位
*FACH的PID值与传送信息一起被指定。在RACH中被传送的PID值与传送信息一起通知。
*用途:主要有以下2种。
i)SDCCH设定要求、设定应答
针对从移动台到BTS的在RACH中的SDCHH设定要求,以及从BTS到移动台的在RACH中的设定应答而使用。传送设定应答的FACH的PID与传送设定要求的RACH的PID相同。在本用途中的PID值是在移动台中随机选择的值。
ii)分组传送
在RACH以及FACH中的分组数据传送。在本用途中的PID值在基站中确定,基站对每一区段选择唯一的值。
*值的范围:将16位的范围的值分割在上述每个用途中使用。表10展示每个用途的值的范围的例子。
*位构成:用2进制16位表示PID值(0~65535)。从MSB一侧发射。
【表10】PID值的范围
用途 | 值的范围 |
SDCCH设定之前的SDCCH设定要求、设定应答分组传送 | 0~6364~65535 |
4.1.2.5.10.Mo
*Mo是用于识别FACH-S的方式的位。
*位构成的例子展示在表11中。
【表11】Mo位构成
位 | 识别内容 |
01 | 一般方式确认方式 |
4.1.2.5.12.U/C
*适用于:RACH-S/L,FACH/S/L,全部的符号速率的UPCH
*U/C位是用于识别被载入CPSSDU中的信息是用户信息还是控制信息的识别符。
*位构成例展示在表12中。
【表12】U/C位构成
位 | 识别内容 |
01 | 用户信息控制信息 |
4.1.2.5.13.TN
*适用于:RACH-S/L,FACH-S/L,全部的符号速率的UPCH
*TN位是用于识别被载入CPSSDU的信息的基站一侧终端节点的识别符。
*位构成例展示在表13中。
【表13】TN位构成
位 | 识别内容 | |
RACH、上行UPCH | FACH、下行UPCH | |
01 | MCC终端BTS终端 | 从MCC发射从BTS发射 |
4.1.2.5.14.顺序号(S位)
*适用于:RACH
*顺序号的目的是使得在考虑了RACH的MS-BTS间再发射(层1再发射)的基础上,可以高效率地进行CPS的组合。
*值的范围:0~15
*以本值和CRC校验结果为基础组合CPS。
*在CPSPDU的起始无线单元中是“0”。
*使用Wbit以及Sbit的RACH的CPSPUD组合方法的流程展示在图96中。
4.1.2.5.15.PD部分
*适用于:PCH
*在PD部分中,有PD1和PD2,使用方法相同。
*对于移动台是指示有无入呼信息以及BCCH接收的必要性的识别符。由于PD1和PD2在不同的定时发射,因此可以谋求提高由时间分集效果产生的移动台中的接收信号品质。
*位构成例展示在表14中。
【表14】PD部分位构成
位 | 识别内容 |
全0 | 没有入呼信息和不需要接收BCCH |
全部1 | 有入呼信息或者需要接收BCCH |
4.1.2.5.16.CPSSDU最大长度
与逻辑信道无关,最大长度是LCPS。LCPS被设定为系统参数。
4.1.3.基站发射·接收定时
*在图85至图88中展示码片速率=4.096Mcps的情况下的每个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发射接收定时以及长码相位的具体例子。
*BTS从传送线路中生成成为基准的帧定时(BTS基准SFN)。
*各种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发射接收定时被设定成相对BTS基准SFN偏移的定时。各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发射接收定时·偏移值展示在表15中。
*将把BTS基准SFN=0的帧定时的起始码片(chip)设置成长码相位=0的相位作为BTS基准长码相位。
*各物理信道的长码相位,被设定成相对BTS基准长码相位偏移的相位。各种物理信道的长码偏移值一同展示在表15中。
【表15】物理信道发射接收偏移值(码片(chip))
物理信道 | 无线帧发射接收定时 | 长码相位 |
栖息信道 | TSECT | TSECT |
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 | TSECT+TCCCH | TSECT |
下行专用物理信道(非DHO时) | TSECT+TFRAME+TSLOT | TSECT |
下行专用物理信道(DHO时) | TSECT+<TDHO>*1-320×C*2 | TSECT |
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RACH) | (1)TSECT+TCCCH(2)TSECT+TCCCH+2560×C(3)TSECT+TCCCH+5120×C(16)TSECT+TCCCH+7680×C | (1)TSECT+TCCCH(2)TSECT+TCCCH+2560×C(3)TSECT+TCCCH+5120×C(16)TSECT+TCCCH+5120×C |
上行专用物理信道(非DHO时) | TSECT+TFRAME+TSLOT+320×C | TSECT |
上行专用物理信道(DHO时) | TSECT+TDHD | TSECT+TDHO-TFRAME-TSLOT-320×C |
*1:<>表示将作为码片(chip)单位的TDHO向符号单位切除。
*2:320×C是与1/2时隙对应的码片数。因而C具有在每个码片中不同的值。C=1,4,8,16(码片速率=1.024,4.096,8.192,16,384Mcps)
*对于栖息信道以外的物理信道不加入SFN,但在全部物理信道中考虑与栖息信道的SFN对应的帧号码(FN)。FN不是物理地存在于传送信号上,而是从栖息信道内的SFN中根据规定的对应关系,在移动台内以及基站内在每个物理信道中生成。与SFNFN的对应关系一同展示在图85至图88中。
*下面叙述有关表15中的偏移值TSECT、TDHO、TCCCH、TFRAME、TSLOT。TSECT
*每个区段不同(在基站内(区段间)取得同步,但在基站之间非同步。)
*适用于区段内的全部的物理信道。
*值的范围是时隙间隔以内码片单位。
*下行专用物理信道的长码相位,被统一到该偏移值,以谋求降低由下行正交化引起的干扰量。
*当在移动台一侧可以接收长码·掩码时,知道长码相位(TSECT),可以用其进行发射接收。
*通过在区段之间使偏移值不同,防止长码·掩码在区段之间变为同一定时,谋求移动台的小区选择的适宜化。
TCCCH
*是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用的偏移值。
*可以在每个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中设定。
*在区段内的多个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之间,降低发射模式一致的频率,谋求下行干扰量的一致化。
*值的范围是时隙间隔以内符号单位。值用码片单位指定,但偏移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符号按照单位被切除的值。
TFRAME
*是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用的偏移值。
*可以在每个专用物理信道中设定。
*在呼叫设定时在基站一侧确定TFERAM,并通知移动台一侧。上行发射也用该偏移值发射。
*基站内的处理,因为全部与该偏移同步地处理,所以处理没有延迟。
*以谋求用于有线ATM传送的高效率化的传送通信量的一致化(随机化)为目的。
*值的范围是1无线帧间隔以内时隙(0.625ms)单位。
TSLOT
*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用偏移值。
*可以在每个专用物理信道中设定。
*防止发射模式一致,谋求干扰的一致化。
*值的范围是时隙间隔以内符号单位。值用码片单位指定,但偏移将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符号按照单位切除的值。
TDHO
*是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用以及上行长码相位用的偏移值。
*是移动台产生的,上行发射定时和DHO目标栖息接收定时的定时差的测定值。
*值的范围是上行长码相位范围(0~216-1无线帧)以内码片单位。
*在基站(BTS)中,上行物理信道的接收定时与表15中大致一致,但随着移动台和基站的传输延迟,以及其传输延迟的变化,产生差别。基站(BTS)用缓冲器等吸收该差别接收信息。
*在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中,与下行相反,上行延迟2分之1的时隙间隔,由此将发射功率控制延迟设置为1时隙,谋求降低控制误差。具体的定时差的设定方法参照图85至图88。
*与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RACH)有关
*RACH的无线帧定时,相对对应的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成为偏移的定时。偏移值在时隙间隔中有4级。
*使无线帧的起始与长码相位的初始值一致。由此长码相位也具有4种偏移值。
*移动台在4种偏移定时内,可以选择任意的定时发射。由此BTS可以常时同时接收以全部种类的偏移定时发射的RACH。
4.1.4.扩展码
4.1.4.1.生成方法
4.1.4.1.1.下行长码
*是使用从以下生成多项式得到的M系列的黄金码。
(移位寄存器1)X18+X7+1
(移位寄存器2)X18+X10+X7+X5+1
*下行长码生成器的构成展示在图18中。
*将把移位寄存器1的值设定为长码号,把移位寄存器2的值设置为全1的状态,作为在该长码号中的初始状态。由此长码号的范围,是00000h~3FFFFh。长码号的MSB一侧,被输入图18的生成器的移位寄存器1的左侧。
*下行长码是1无线帧周期。由此长码生成器的输出,被切断至10msec一段的输出,重复从相位0至10msec的相位的模式。由此与码片速率对应,如表16所示相位的范围不同。进而,如后面4.1.5.3所述,长码相位在同相成分用和正交成分用中只相差移位量,利用它识别同相成分和正交成分。表16展示设置移位=1024的情况下的两成分用的相位。
*长码生成器,可以实现从初始相位的状态开始进行任意时钟偏移的状态。
【表16】
码片速率和下行长码的相位的范围的对应
码片速率(Mcps) | 相位的范围(码片Chip) | |
同相成分用 | 正交成分用 | |
1.024 | 0~10239 | 1024~11263 |
4.096 | 0~40959 | 1024~41983 |
8.192 | 0~81919 | 1024~82943 |
16.384 | 0~163839 | 1024~164863 |
4.1.4.1.2.上行长码
*是使用从以下的生成多项式得到的M系列的黄金码。
(移位寄存器1)X41+X3+1
(移位寄存器2)X41+X20+1
*上行长码生成器的构成展示在图19中。
*将移位寄存器1的值设置成长码号,将移位寄存器2的值设置成全1,将这种状态作为在其长码号中的初始状态。由此长码号的范围是00000000000h~1FFFFFFFFFFh。长码号的MSB一侧,被输入到图19的生成器的移位寄存器1的左侧。
*上行长码是216无线帧周期(=210超帧周期)。由此长码生成器的输出,被分割成216无线帧部分输出,反复从相位0至216无线帧相位的模式。由此对应于码片速率,如表17所示相位的范围不同。进而,如后面4.1.5.3.所述,长码相位在同相成分用和正交成分用中只相差移位量。因而表17展示设置移位=1024的情况下的两成分用的相位。
【表17】
码片速率和上行长码的相位的范围的对应
码片速率(Mcps) | 相位的范围(码片Chip) | |
同相成分用 | 正交成分用 | |
1.024 | 0~216×1024-1 | 0~216×10240+1023 |
4.096 | 0~216×40960-1 | 0~216×40960+1023 |
8.192 | 0~216×81920-1 | 0~216×81920+1023 |
16.384 | 0~216×163840-1 | 0~216×163840+1023 |
4.1.4.1.3.短码
4.1.4.1.3.1.长码·掩码以外的符号用短码
*对于栖息信道以外的全部物理信道的符号,和栖息信道的长码·掩码以外的符号,使用以下所示的分层正交符号序列。
*由分层正交符号序列组成的短码用码种类号和码号指定。在每个短码种类号中短码周期不同。
*将短码表示为CClass(序号),短码的生成方法展示在图20中。
*短码周期是符号周期。由此,如果码片速率(扩展区域)相同,则与符号速率对应短码周期不同,进而相应于符号速率可以使用的码数也不同。符号速率和短码种类、短码周期、短码数的对应关系展示在表18中。
*短码号体系,由码种类号,以及码号构成。码种类号,以及码号,分别用2进制4位以及12位表示。
*短码相位,与调制解调符号同步,即符号的起始码片(Chip)是短码相位=0。
【表18】
符号速率(ksps) | 短码种类 | 短码周期(码片Chip) | 短码数 | |||
码片速率= | ||||||
1.024Mcps | 4.096Mcps | 8.192Mcps | 16.384Mcps | |||
256 | 1024 | 2 | 4 | 4 | ||
128 | 512 | 1024 | 3 | 8 | 8 | |
64 | 256 | 512 | 1024 | 4 | 16 | 16 |
32 | 128 | 256 | 512 | 5 | 32 | 32 |
16 | 64 | 128 | 256 | 6 | 64 | 64 |
- | 32 | 64 | 128 | 7 | 128 | 128 |
- | 16 | 32 | 64 | 8 | 256 | 256 |
- | - | 16 | 32 | 9 | 512 | 512 |
- | - | - | 16 | 10 | 1024 | 1024 |
4.1.4.1.3.2.长码·掩码用短码
*在栖息信道的长码·掩码中,和其他的符号不同,是使用由以下的生成多相式得到的M系列的正交黄金码。
(移位寄存器1)X8+X4+X3+X2+1
(移位寄存器2)X8+X6+X5+X3+1
*长码·掩码用短码生成器的构成展示在图21中。
*移位寄存器1的初始值是长码·掩码用短码号NLMS(值的范围:0~255)。NLMS的MBS一侧被输入到图21的移位寄存器1的左侧。
*移位寄存器2的初始值是全1。
*如果检测出移位寄存器2的全1,则停止移位并插入“0”。
*短码输出的第1码片(Chip)为0。
*周期是栖息信道的1符号(256Chip)。
4.1.4.2.扩展码配置方法
4.1.4.2.1.下行长码
*在系统运用上,在1小区内的全部区段上配置共用的1个长码号。构成上可以在每个区段上配置不同的长码号。指定长码号。
*在区段内发射的各种在多个下行物理信道中使用的下行长码,在全部物理信道中使用同一长码号。
*有关长码相位参照4.1.3。
4.1.4.2.2.上行长码
*在每个上行物理信道中配置长码号。指定长码号。
*映射TCH、ACCH、UPCH的专用物理信道,使用被配置在每一移动台中的上行长码。映射其他逻辑信道的专用物理信道,以及共用物理信道,使用被配置在每个基站中的上行长码。
*有关长码相位参照4.1.3。
4.1.4.2.3.短码
4.1.4.2.3.1.栖息信道以外的物理信道用短码
*按每一物理信道中,上行/下行分别配置。指定短码号。构成上,也可以同时使用在同一区段内的同一短码号。
4.1.4.2.3.2.栖息信道用短码
*第1栖息信道的长码·掩码以外的符号用的短码号在全部小区中共用,是C8(0)。(但是,也可以将被指定的任意的短码作为第1栖息信道使用)
*第1栖息信道的长码掩码用短码号在全部小区中共用,是NLMS=1。(但是,可以将被指定的任意的长码·掩码用短码号NLMS相对第1栖息信道的长码·掩码使用)
*第2栖息信道的长码·掩码用短码号,作为系统在各区段中使用规定的多个短码内的1个。规定的短码的短码号,在BSC以及移动台中存储。(但是,可以将被指定的任意的长码·掩码用短码号相对第2栖息信道使用)
*第2栖息信道的长码·掩码用短码号与在同一区段内使用的下行长码,1个对应多个。对应的例子展示在表19中。该对应在BSC以及移动台中存储。(但是,对于第2栖息信道,在同一区段内可以使用被指定的任意的长码·掩码用短码和下行长码)
【表19】第2栖息信道短码和下行长码的对应例子
第2栖息信道长码掩码用短码号NTPC | 下行长码 |
2 | 00001h~00020h |
3 | 00021h~00040h |
4 | 00041h~00060h |
5 | 00061h~00080h |
4.1.5.扩展调制信号生成方法
4.1.5.1.扩展调制方式
上行·下行:QPSK(但是也可以适用于BPSK)
4.1.5.2.短码分割方法
*根据被指定的短码号体系(码种类号Class,码号Number),将同一短码分割成同相成分用短码:SCi以及正交成分用短码:SCq。即,SCi+SCq=Cclass(Number)
*上行/下行,分别指定短码号体系。由此在上行/下行中可以使用不同的短码。
4.1.5.3.长码分配方法
*长码号:是LN,如果将使长码生成器从初始状态(在移位寄存器1中设定了长码号,在移位寄存器2中设定了全1的状态)只动作时钟移位数:时钟(设初始状态为0)的时刻的长码生成器输出值设定为GLN(时钟),则图85至图88所示的长码相位:在PH中的同相成分用长码生成器输出值:LCi(PH),以及正交成分用长码生成器输出值:LCq,在上行/下行中都如下。
LCi(PH)=GLN(PH)
LCq(PH)=GLN(PH+移位) (BPSK的情况下是0)
*有关同相成分以及正交成分的长码相位的范围参照4.1.4.1。
4.1.5.4.长码+短码生成法
图22展示使用长码和短码的同相成分用扩展码:Ci以及正交成分用扩展码:Cq的生成法。
4.1.5.5.扩展部分构成
在图23中展示,用扩展码Ci、Cq扩展发射数据的同相成分:Di、正交成分Dq,生成扩展信号的同相成分:Si、正交成分Sq的扩展部分的构成。
4.1.6.随机接入控制
*图24展示随机接入传送方法的例子。
*移动台对于下行共用控制信道的接收帧定时,在随机延迟的定时发射RACH。随机的延迟量是图58至图88所示的16种偏移定时。移动台每次发射RACH时随机选择偏移定时。
*RACH的发射每次发射1无线帧。
*当基站检测出内编码单位的CRC检验结果是OK的RACH的情况下,在检出时刻被发射的FACH无线帧的下一个FACH无线帧中,使用FACH-S的ACK方式发射是CRC OK的RACH的PID。
*移动台在有多个要发射的RACH无线帧时,在用ACK方式FACH-S接收针对前一无线帧的ACK之后,发射下一个无线帧。
*当要发射的1CPS信息由多个RACH无线单元构成的情况下,移动台对多个RACH无线单元全部使用同一PID值。另外使用RACH-L或者RACH-S的某一方,而不在1CPS信息的传送中混合使用RACH-L以及RACH-S双方。
*移动台在发射RACH之后,当经过TRA毫秒仍不能由ACK方式FACH-S接收所发射的RACH的PID值的情况下,进行RACH的再次发射。此时的PID值使用同一值。最大再发射次数是NRA(与第1次的发射一致,同一RACH无线单元最多被发射次数NRA+1次)。
*FACH-S的ACK方式,可以最多载入7个检测出CRC OK的RACH的PID。
*基站直至FACH用无线帧发射定时之前,当在检测出CRC OK的RACH中有不返送ACK的情况下,从接收到CRC OK的定时的过去的RACH开始优先在第1FACH-S中发射ACK方式FACH-S。但是,对于检测出CRC OK之后经过TACK毫秒以上的RACH,从ACK方式FACH-S的发射对象中删除。
4.1.7.多码传送
*当被指定的1RL-ID用多个专用物理信道(扩展码)构成的情况下,如以下所示那样传送,在1RL-ID内的全部专用物理信道中汇总,进行导频同步检波,以及发射功率控制等。在对于1个移动台分配了多个RL-ID的情况下,在每个RL-ID进行导频同步检波,以及发射功率控制。
*在1RL-ID内的全部专用物理信道中帧定时、长码相位一致。
*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发射方法使用以下所示的2例的一种或者并用,以实现提高同步检波的特性,以及降低TPC符号的错误率。
例1(参照图25)
*只用1RL-ID内的多个专用物理信道中的1个专用物理信道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
*在其他的专用物理信道中,不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部分。
*在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专用物理信道中,对于在导频符号、TPC符号以外的符号中的发射功率,用1RL-ID的专用物理信道数倍的发射功率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
*通过协调导频部分的振幅越减小信道推定精度越差这件事,和增大导频部分振幅引起的额外开销的增加,在振幅值的比上存在使Eb/Io为最小的容量上的最佳值。
评价导频符号&TPC符号部分(导频部分)的发射功率与数据符号部分(数据部分)的发射功率的比例的最佳值的模拟结果展示在图26。
在图26中,横轴是导频部分的发射波的振幅(AP)和数据部分的发射波的振幅值(AD)的比。在此,导频部分的振幅以及数据部分的振幅,分别是图25的AP以及AD(因为图25的纵轴是发射功率,所以作为振幅值的平方表示为AP2、AD2)。纵轴是和图5以及图6同样的所需要Eb/Io。所需要品质是BER=10-3,多码数是3。
在图26的模拟结果中,成为容量上最佳的比是AP为AD的2倍的情况。如果从发射功率的比例考虑,则数据部分的发射功率的全部物理信道部分的合计值,在3多码传送的情况下为3AD2,导频部分的发射功率为AP2=(2AD)2=4AD2。因而,最佳的发射功率的比例为将导频部分的发射功率设置为数据部分的4/3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导频部分和数据部分的发射功率的比例上存在最佳值,该最佳值根据多码数不同而不同。因此,将导频部分和数据部分的发射功率的比例设置为可变。
*指定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专用物理信道。
例2(参照图27)
*在1RL-ID内的全部专用物理信道中,只有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部分,采用在特定的1个专用物理信道中使用的短码。
*指定特定的1个专用物理信道。
*因为如果用同样的短码扩展,则导频部分被同相位相加,所以可以产生外表上看与发射功率强的发射同样的效果。
4.1.8.发射功率控制
各物理信道的发射模式展示在图89至图94中。
4.1.8.1.栖息信道
*第1栖息信道,除了被包含在每一时隙中的长码·掩码以外,常时由被指定的发射功率PP1发射。
*第1栖息信道,被包含在每一时隙中的长码·掩码与PP1相比把发射功率降低被指定的值Pdown后发射。
*第1栖息信道,不管有无被映射的BCCH1以及BCCH2的传送信息,常时用上述方法发射。在没有传送信息的情况下传送空载模式(PN模式)。
*第2栖息信道,只发射被包含在时隙中的短码·掩码部分,不发射其他的符号。
*第2栖息信道的短码·掩码,在与第1栖息信道的短码·掩码相同的定时发射。发射功率是被指定的PP2,不改变。
*如此确定PP1、Pdown、PP2的值,使得在相邻区段范围内的移动台可以判定区段。
4.1.8.2.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FACH用)
*在FACH-L、FACH-S都没有发射信息的无线帧中,包含导频符号,在无线帧的全部期间发射OFF。
*在FACH-L有发射信息的无线帧中,在无线帧的全部期间中,用被指定的发射功率值PFL发射。在每个发射信息中指定发射功率值。由此对每个无线帧可以改变发射功率值。在无线帧内是被指定的发射功率值PFL并且是一定的。
*当只在无线帧内的4个FACH-S的一部分中有发射信息的情况下,用仅指定了有发射信息的FACH-S的时隙的发射功率值发射。对于正常模式FACH在每个发射信息中指定发射功率值。由此在每个无线帧内的FACH-S发射功率值PFS1~PFS4可变。
*当无线帧内的4个FACH中全部有发射信息的发情况下,在无线帧的全部期间中发射。但是,发射功率值,对每个FACH-S可变。
*Ack方式FACH-S的发射功率常时是同一值,由被指定的发射功率PACK发射。
*在有发射信息的FACH-L或者FACH-S的时隙中,必须在逻辑信道用符号部分的两侧发射导频符号。因而,例如当在有发射信息的FACH的时隙的后面连接着没有发射信息的FACH的时隙的情况下,在没有发射信息的FACH的时隙中,也需要只发射与有发射信息的FACH的时隙相邻的导频符号。该导频符号的发射功率值,设置成有发射信息的相邻的FACH-S的时隙的发射功率值。
*当有发射信息的FACH的时隙相邻接时,后面的时隙的导频符号(和前面的时隙相邻的导频符号)的发射功率,设置成相邻接的时隙中发射功率高的一方。
*有关PFL、PFS1~PFS4的值,以被包含在RACH中的,移动台的栖息信道的接收SIR值为基础确定。
4.1.8.3.下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PCH用)
*在各群中有2个的PD部分,常时在全部群中被发射。发射功率设置成被指定的发射功率值PPCH。
*在PD部分的发射时,与映射PD部分的时隙的PD部分一起,还发射导频符号。不发射后面接着的时隙的导频符号。
*各群的I部分被分割为4时隙(I1~I4),只发射有入呼信息的群的I部分,不发射没有入呼信息的群的I部分。发射功率设置成被指定的发射功率值PPCH。映射有入呼信息的群的I部分的时隙,必须在逻辑信道用符号部分的两侧发射导频符号。因而,例如当在有入呼信息的群的I部分的时隙的后面连接着没有入呼信息的群的I部分的时隙的情况下,在没有入呼信息的群的I部分的时隙中也必须只发射导频符号。
*如此确定PPCH的值,使得区段内的几乎全部基站都可以接收。
4.1.8.4.上行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RACH)
*只在有发射信息的情况下从基站发射,以1无线帧单位发射。
*RACH-L以及RACH-S的发射功率PRL以及PRS,在移动台中由开环确定,在无线帧内设置成一定。
*在无线帧的最末尾附加导频符号后发射,该导频符号的发射功率和先行的无线帧的发射功率相同。
4.1.8.5.下行专用物理信道
*在发射接收连接时,与分集切换时无关,在下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初始设定时,用被指定的发射功率值PD开始发射,定期增加发射功率,进行发射功率控制,直至通信功率值达到PD。进而其后定期增加发射功率直至确定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接收同步,(详细内容参照5.2.1.2.2)。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接收同步确立之后以一定的发射功率PD连续发射,直至上行TPC符号可以译码。
*有关PD的值,用和FACH同样的方法确定。
*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接收同步确立之后,在可以译码上行TPC符号的时刻,根据TPC符号的译码结果,进行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
*在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中,根据TPC符号的译码结果,在每一时隙中以1dB的控制步骤调整发射功率。有关下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发射功率控制方法的详细内容参照5.2.1.1。
4.1.8.6.上行专用物理信道
*在发射接收连接时,在移动台满足了下行专用物理信道的接收同步确立处理所规定的条件后,开始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发射。发射开始时的最初的时隙的发射功率值,和RACH一样由开环确定,以后的时隙的发射功率值,根据下行专用物理信道中的TPC符号的译码结果进行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详细内容参照5.2.1.1。
*在分集切换时,上行专用物理信道不需要重新设定。发射功率由在每一时隙通过分集切换时的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进行控制。有关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发射功率控制方法的详细内容参照5.2.1.1。
4.1.9.DTX控制
本控制只对专用物理信道适用。
4.1.9.1.DTCH、ACCH用专用物理信道
4.1.9.1.1.发射
*只对声音服务用的专用物理信道(32ksps),在有声音信息的情况下设置成DTCH用符号的发射ON,没有声音信息时设置成发射OFF。发射的模式的例子展示在图94中。
*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与声音信息的有无以及控制信息的有无没有关系,常时被发射。
*发射ON时的发射功率(Pon),和发射OFF时的发生功率(Poff)的功率比,满足5.1.1.发射特性的发射ON/OFF比的条件。
*发射ON/OFF的模式在无线帧内的16时隙中全部相同。
*DTX控制以无线帧(10msec)单位进行。
*对数据传送用的专用物理信道(64sps以上)不进行DTX控制。处于常时发射ON状态。
*不传送用于通知声音信息的有无以及控制信息的有无的信息。
4.1.9.1.2.接收
*声音信息的有无以及控制信息的有无的判定方法展示在表20中。
【表20】声音信息的有无以及控制信息的有无的判定方法
信息种类 | 有信息 | 无信息 |
声音信息 | DTCH选择合成单位CRCOK或者相对DTCH用符号平均接收功率的导频(Pilot)&TPC符号平均接收功率的功率比在PDTXdB以下 | DTCH选择合成单位CRCNG并且相对DTCH用符号平均接收功率的导频(Pilot)&TPC符号平均接收功率的功率比在PDTXdB以下 |
控制信息 | ACCH选择合成单位CRCOK | ACCH选择合成单位CRCNG |
*表20中的符号平均接收功率,是在1无线帧内对应的符号全部的接收功率平均值。
*PDTX(dB)是系统参数。
4.1.9.2.SDCCH用专用物理信道
*当有要传送的控制信息时设置成SDCCH用符号的发射ON,当没有时设置成发射OFF。
*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与控制信息的有无无关,常时被发射。
*发射ON时的发射功率(Pon),和发射OFF时的发射功率(Poff)的功率比,满足5.1.1.发射特性的发射ON/OFF比的条件。
*发射ON/OFF的模式在无线帧内的16时隙中全部一致。
*DTX控制以无线帧(10msec)单位进行。
*在接收一侧,常时进行根据图95的CPS-PDU组合方法的处理。不必判定控制信息的有无。
4.1.9.3.UPCH用专用物理信道
*当有要传送的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情况下设置成UPCH用符号的发射ON,当没有的情况下设置成发射OFF。
*BTS对于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具有3种模式。指定模式。
方式1
*对每一无线帧判断发射的必要性。在满足以下的条件1以及2的时刻,停止无线帧中的全部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发射。其后,在检测出条件3或者条件4的某一个的时刻开始无线帧中的全部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发射。
条件1:在要发射的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没有后经过FNDATA无线帧以上
条件2:在FCRC无线帧以上连续检测出接收无线帧CRC NG
条件3:产生要发射的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
条件4:检测出接收无线帧的CRC OK
*在移动台中,利用要发射的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有无,和失步检出结果,判断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发射ON/OFF。
*当在停止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后,产生要发射的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情况下,在发射FIDL帧预先插入空载模式的无线帧后,发射插入了应该发射的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无线帧。当然,从插入了空载模式的无线帧开始,还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
方式2
*在没有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无线帧中,只在一部分的时隙中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
*由表示发射频度的参数Pfreq,指定用没有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帧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时隙。Pfreq和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时隙的对比表展示在表21中。
【表21】Pfreq和发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的时隙的对应关系
Pfreq | 导频、TPC符号发射时隙# |
0 | 全部时隙(时隙#1~16) |
1 | 1,3,5,7,9,11,13,15 |
2 | 1,5,9,13 |
3 | 1,9 |
4 | 1 |
5 | 不发射 |
*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只根据对于BTS发射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确定的来自移动台的TPC符号而忽略对于未发射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确定的来自移动台的TPC符号。因而,发射功率控制间隔根据Pfreq的值改变。
方式3
*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与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有无无关,常时被发射。
*对于UPCH用符号以及在方式1中的导频符号以及TPC符号,发射ON时的发射功率(Pon),和发射OFF时的发射功率(Poff)的功率比,满足5.1.1.发射特性的发射ON/OFF比的条件。
*发射ON/OFF的模式在无线帧内的16时隙中全部相同。
*DTX控制以无线帧(10msec)单位进行。
*在接收一侧,常时根据图96的CPS-PDU组合方法进行处理。不必判定控制信息或者用户信息的有无。
4.1.10.位发射方法
*CRC位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发射。
*TCH按照输入顺序发射。
*数据位全部发射“0”。
*空位设置为“1”。
*空位是CRC编码的对象。
*空载模式被插入到选择合成单位或者内编码单位的CRC编码字段(图64至图84的划斜线部分)的全部中。还包含CRC检验(Check)位。其模式设置成任意的PN模式。在每一信道中以全部的内编码单位或者选择合成单位设置成同一模式。进而,本模式如果在接收一侧没有错误则设置成CRC检验结果为NG那样的模式。
4.1.11.入呼、呼叫控制
4.1.11.1.基站(BTS)动作
*移动台按照规定的方法分群,对每一群入呼、呼叫。
*在BTS中进行分群,和有入呼信息的包含移动台识别符的入呼信息一同,指定对应的群号码。BTS,用被指定的群号码的PCH的I部分(I1~I4)传送入呼信息。
*BTS对于没有入呼信息的群的PCH,将PCH内的2个PD部分(PD1、PD2)同时作为“全0”发射,I部分不被发射。
*BTS在指定了入呼信息的传送的情况下,将与被合并指定的群号码对应的PCH的PD1以及PD2作为“全1”,传送用同一PCH内的I部分指定的入呼信息。
4.1.11.2.移动台动作
*移动台通常只接收8位的PD1。用与PD1的前侧相接的导频符号(4符号)进行同步检波接收。
*进行PD1的(软判定)多数决定处理。通过处理计算出的值,在接收品质不劣化的状态下,当PD部分是全0的情况下,设置成取“0”,当是全1的情况下设置成取正的某个最大值。根据处理结果和判定阈值(M1、M2但M1>M2)如以下那样动作。
(1)如果处理结果是判定阈值M1以上,则判断为在本台所属的群的某一个移动台中有入呼,并接收同一PCH的I部分。
(2)如果处理结果未达到判定阈值M2,则判定为本台所属的群没有入呼,在1超帧后的本台所属的群的PD1的接收定时前设置成接收OFF。
(3)当处理结果在M2以上M1以下的情况下,接收同一PCH内的PD2,进行上述(1)以及(2)的处理。在PD2中处理结果也是M2以上M1以下的情况下,接收同一PCH的I部分。
(4)通过上述(2)或者(3)的处理接收I部分,从被包含在I部分中的入呼信息判断有无对本局的入呼。
4.2传送线路接口
4.2.1.主要细节
4.2.1.1.1.5Mbps
ATM信元的映射展示在图28中。
4.2.1.2.6.3Mbps
向ATM的映射展示在图29中。脉冲时标展示在图30中。
4.2.2.通信协议
4.2.2.1.ATM层
展示在基站—交换局之间接口中的ATM层的VPI、VI、CIP的编码。在图31中展示BTS-MCC之间的连接结构。
(1)接口方法
线路号码:被分配给基站—交换局间的每一HWY。物理性的HWY接口实装位置和线路号码的对应关系预先被设定成固定。线路号码的值的范围如果是1.5M-HWY则是0~3,如果是6.3M-HWY则只是0。
VPI:VPI值只设置成“0”,实际中不使用。
VCI:256/VPI
CID:256/VCI
(2)ATM连接
VCI=64:定时信元用。在每一BTS中使用最小的线路号码值。
作为超帧相位修正用以外的VCI的种类可以设定以下的种类。同时展示在各VCI种类中使用的AAL-类型(Type)。
*BTS-MCC间控制信号用:AAL-类型(Type)5
*寻呼用:AAL-类型(Type)5
*MS-MCC间传送信号用:AAL-类型(Type)2
当在BTS中设定多个线路号码的情况下,上述超帧相位修正用以外的种类,设置成可以在任意的线路号码上任意分配。可以建立超帧相位修正用以外的种类,和线路号码以及VCI值的对应。
(3)短信元连接
有关CID值的使用方法被设定。
(4)AAL-类型(Type)指定方法
在有线链路设定时被指定。所使用的传送信息种类和AAL-类型(Type)的对应的例子展示在表22中。但是,可以任意设定传送信息种类和AAL-类型(Type)的对应关系。
【表22】有线链路传送信息种类和AAL-类型(Type)的对应例子
传送信息种类 | AAL-类型(Type) | VCI种类 |
DTCH传送信息 | 2 | MS~MCC间传送信号用 |
ACCH传送信息 | 2 | |
SDCCH传送信息 | 2 | |
BCCH1、2传送信息 | 5 | BTS~MCC间控制信号用 |
PCH传送信息 | 5 | 寻呼用 |
FACH传送信息(分组传送用)RACH传送信息(分组传送用)UPCH传送信息 | 2 | MS~MCC间传送信号用 |
BTS~MCC间控制信号 | 5 | BTS~MCC间控制信号用 |
(5)空信元
ATM线路上的空信元使用图32所示的ITU-T标准的空信元(Idlecell)。
4.2.2.2.ALL-类型(Type)2
*ALL-类型(Type)2,是在基站和交换局之间的接口(SuperA接口)区间传送的组合信元(AAL类型(type)2)的ATM适应层的通信协议。
(1)ALL-类型(Ttype)2处理部分
ALL-类型(Type)2的连接形态展示在图33中。
(2)频带保证控制
在Super-A区间,为了满足各种服务品质(延迟、废弃率),需要进行保证每一品质等级的最低频带的控制。
*在AAL-类型2中在短信元级别进行按品质等级区分的频带保证。
*短信元的品质等级,根据(最大允许延迟时间、最大信元废弃率),分为以下4种。
品质等级1 (5ms,10-4)
品质等级2 (5ms,10-7)
品质等级3 (50ms,10-4)
品质等级4 (50ms,10-7)
*在有线链路设定时,指定与所提供的服务对应的品质等级。
*和品质等级一致地设定短信元的发射顺序,确保每一品质等级的频带。具体的频带确保方法在5.3.5中叙述。
*当1个传送信息单位比短信元的最大长度长时,分割传送信息,以多个短信元传送。这种情况下,分割后的多个短信元在1VCI内连续地被传送。连续性只在同一VCI内被保证,在不同的VCI之间不保证。亦即,其他的VCI标准信元可以插入传送。
4.2.2.3.AAL-类型(Type)5
在基站和交换局之间的Super-A接口上被传送的ATM信元的AAL中,使用AAL-类型(Type)2和AAL-类型(Type)5。在AAL-类型(Type)5中,在基站和交换局之间支持SSCOP通信协议。
(1)AAL-5处理部分
AAL-5的连接形态展示在图34中。
(2)频带保证控制
在Super-A区间,为了满足各种服务品质(延迟、废弃率),需要进行保证每一品质等级的最低频带的控制。以下展示其品质等级的种类。
*在ALL-5中在VCI层次进行按品质等级区分的频带保证。
*品质等级根据(最大容许延迟时间、最大信元废弃率)分成以下5种。
插入 (0,0) ※最优先信元
品质等级1 (5ms,10-4)
品质等级2 (5ms,10-7)
品质等级3 (50ms,10-4)
品质等级4 (50ms,10-7)
*在有线链路设定时,指定与所提供的服务对应的品质等级。
*和品质等级一致地设定标准信元的发射顺序,确保每一品质等级的频带。具体的频带确保方法在5.3.5中叙述。
*插入用缓冲信元最优先输出。(最小延迟并且不可废弃)
4.2.3.信号格式
4.2.3.1.AAL-2的格式
AAL-2的格式展示在图35中。
*起动字段(1个八位字节)
OSF:偏移字段
SN:顺序号
P:奇偶(Parity)
*SC-H(短信元头)(3个八位字节)
CID:信道识别符 0/PADDING 1/ANP 2~7/RESERVE
LI:有效负载长度
PPT:CPS-Packet Payload Type包含有效负载的开始/继续、结束信息。
UUI:表示CPS-用户到用户
当1个传送信息单位被分割以多个短信元传送的情况下,在接收一侧的传送信息的组合中,UUI,和传送被分割后的传送信息的多个短信元在同一VCI内连续被发射。
000/单独短信元
001/起始·继续
010/继续·末尾
011/继续·继续
HEC:Hedder Error Check
(生成多项式=x^5+x^2+1)
*SAL(2或者3八位字节)
图36展示SAL的格式。
表23展示SAL字段设定方法。
表24展示SAL有无使用第3八位字节。
表25展示SAL字段设定条件。
【表23】
字段 | 用途 | 设定值 | |
SAT(SAL类型) | SAL字段的类型SAL=1x:回送(LB)信元SAT=0x:上述以外 | 00:有线下行同步状态OK | |
01:有线下行同步状态NG | |||
10:循环显示(正方向) | |||
11:循环显示(反方向) | |||
FN(帧号码) | DHO帧同步帧号码 | SAT=00 | 0~63:帧号码 |
SAT=01 | 1~63:下行FN滑动数 | ||
同步 | 无线失步检出 | 1:失步,0:保持同步 | |
BER | BER劣化检出 | 1:检出劣化,0:正常 | |
电平 | 电平劣化检出 | 1:检出劣化,0:正常 | |
CRC | CRC核对结果 | 1:NG,0:OK | |
SIR | 接收SIR | 0~15:值越大接收SIR大 | |
RCN(radio channel number:无线信道编号) | 无线信道号码 | 0~15:无线信道序列号 | |
RSCN(radio subchannel number:无线子信道) | 无线子信道号码 | 0~15:无线子信道序列号 |
【表24】
有无使用SAL第3八位字节
单码通信时 | 多码通信时 | 备注 | |
没有无线CH内帧分割 | RCN、RSCN都未使用 | 只使用RCN | |
有 | 只使用RSCN | RCN、RSCN都使用 |
*无线信道帧分割,在提供128kbps以上的非限制数字服务时,使用256ksps以上的专用物理信道的情况下进行。分割的单位是实施了用户信息速度64ksps(1B)的外编码的单位。参照图78~图80。
*未使用时设置为全0。
*适用多码传送的只是DTCH和UPCH。因此RCN只对DTCH和UPCH使用。
【表25】
SAL字段设定值
DTCH | ACCH | SDCCH | RACH | FACH | UPCH | |||||
上行 | 下行 | 上行 | 下行 | 上行 | 下行 | 上行 | 下行 | 上行 | 下行 | |
SAT*1 | ○ | ○ | ○ | ○ | ○ | ○ | ○ | ○ | ○ | ○ |
FN | ○ | ○ | ○ | ○ | ○ | 全0 | ○ | 全0 | ○ | 全0 |
同步 | ○ | 全0 | ○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BFR | ○ | 全0 | ○ | 全0 | ○ | 全0 | ○ | 全0 | ○ | 全0 |
电平 | ○ | 全0 | ○ | 全0 | ○ | 全0 | ○ | 全0 | ○ | 全0 |
CRC | ○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全0 |
SIR | ○ | 全1 | ○ | 全1 | ○ | 全1 | ○ | 全1 | ○ | 全1 |
RCN*2 | ○ | ○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RCSN*2 | ○ | ○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未使用 |
○:值设定。与上行有关的具体的值的设定方法参照5.4.3
*1:只使用“00”
*2:在进行值设定的情况下,根据表23设定。
4.2.3.2.ALL-5类型的格式
ALL-5的格式展示在图37中。
在LAST信元中附加PAD和CPCS-PSU尾部。
*PAD(附加CPCS)
调整帧成为48八位字节(ALL0)
*CPCS-PDU尾部
CPCS-UU:表示CPSC用户间
穿透性地转送在上位层中使用的信息
CPI:表示共同部分识别
用途未定。现状设定ALL0
LENGTH:CPCS-PDU有效负载长
用字节单位表示用户信息长
CRC:巡环冗余符号
CPCS帧全体的检错
生成多项式=X32+X26+X23+X22+X16+X12+X11+X10+X8+X7+X5+X4+X2+X+1
4.2.3.3.定时信元
在BTS中的起动时的SFN(System Frame Number:系统·帧号码)同步的确立处理中使用的定时信元的信号格式展示在图38中。信号格式中的信息要素的设定方法展示在表26中。
使用定时信元的BTS的SFN同步确立方法参照5.3.8。
【表26】
定时信元信息要素的设定方法
信息要素 | 设定内容 | 设定值 |
线路号码 | 0 | |
VPI | 0 | |
VCI | 定时信元用VCI | 64 |
信息ID | 02h:定时通报(MCC→BTS)03h:定时通报(BTS→MCC)其他值:备用的 | |
修正次数 | 全0 | |
修正范围 | 全0 | |
传送延迟 | 全0 | |
SF时刻信息(接收,MCC-SIM侧) | 在MCC中的定时信元接收时刻。表示在超帧内的时刻。分辨力为125μsec。 | 位和时刻的对应表示在表27中。 |
SF时刻信息(发射,MCC-SIM侧) | 在MCC中的定时信元发射时刻。表示在超帧内的时刻。分辨力为125μsec。 | |
SF时刻信息(接收,BTS侧) | 全0(在本系统中不使用本信息要素) | |
SF时刻信息(发射,BTS侧) | 在BTS中的定时信元发射时刻。表示在超帧内的时刻。分辨力为125μsec。 | 位和时刻的对应表示在表27中。 |
SF相位偏移值 | 全0(在本系统中不使用本信息要素) | |
LC计数信息(接收,MCC侧) | 在MCC中的定时信元接收时的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参照图39)。 | 值的范围是0~2010-1。设置成值的二进制编码。 |
LC计数信息(发射,MCC侧) | 在MCC中的定时信元发射时的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参照图39)。 | |
LC计数信息(接收,BTS侧) | 全0(在本系统中不使用本信息要素) | |
LC计数信息(发射,BTS侧) | 在BTS中的定时信元接收时的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参照图39)。 | 值的范围是0~2010-1。设置成值的二进制编码。 |
LC计数偏移值 | 全0(在本系统中不使用本信息要素) | |
CRC-10 | 对ATM信元有效负载的CRC-10值生成多项式:X10+X9+X5+X4+X+1 |
【表27】
SF时刻信息位和时刻值的对应
位 | 时刻(msec) |
Oh | 0 |
1h | 0.125 |
2h | 0.250 |
∶ | ∶ |
13FFh | 639.875 |
4.2.4时钟生成
生成的时钟(例)
(1)无线频率合成器基准时钟
(2)4.096Mcps(码片速率)
(3)1/0.625msec(无线时隙)
(4)1/10msec(无线帧)
(5)1/640msec(无线超帧,相位0~63)
(6)1.544Mbps,6.312Mbps(传送通路时钟)
5.功能构成
5.1.无线部分,发射接收放大部分
5.1.1.导频同步检波RAKE
5.1.1.1.导频同步检波RAKE构成
(1)RAKE合成部分
对于各分集·分支(空间以及区段间),分配指(finger)使得可以得到充分的接收特性。对各分支的指分配没有特别的规定。分集合成方法设定为最大比合成。
(2)搜索器
在接收中的各分支中,选择可以得到最佳的接收特性的RAKE合成的路径。
(3)导频同步检波信道推定法
使用在0.625ms周期中接收的导频码组(4导频符号)进行同步检波。
5.1.1.2.使用多导频码组的信道推定
使用信息符号区间前后的多个导频码组的信道推定方法展示在图40中,以下展示详细内容。
例
*以下展示使前后各个3导频码组平均化的情况下的,在时刻t=0中的-3Tp<t<2Tp的信息符号区间的信道推定处理。
(a)对P1~P6的各导频码组各自返回QPSK调制。
(b)对P1~P6的各导频码组4符号的同相、正交成分各自求平均值。
(c)在各平均值上乘α1~α3的加权系数后相加。
(d)将得到的结果作为P3和P4之间的信息符号区间(斜线部分)的信道推定值。
5.2.基带信号处理部分
5.2.1.发射功率控制
5.2.1.1.发射功率控制概要
(1)RACH发射功率控制
BTS通过BCCH报告栖息信道的发射功率以及,上行干扰功率。移动台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确定RACH的发射功率。
(2)FACH发射功率控制
在RACH中包含移动台测定的栖息信道接收SIR。BTS以该信息为基础确定与接收到的RACH对应的FACH的发射功率,和发射信息一同指定发射功率值。发射功率值可以在每次发射信息时变化。
(3)专用物理信道的上行/下行发射功率控制
对于初始发射功率,和RACH以及FACH同样地确定。其后,BTS以及移动台转到SIR基准的高速闭环控制。在闭环控制中,在接收一侧周期性地进行接收SIR的测定值和基准SIR值的比较,将比较结果用TPC位通知发射侧。在发射侧中,根据TPC位进行发射功率的相对控制。为了满足所需要的接收品质,具有与接收品质相应地更新基准SIR值的外环功能,相对于基准SIR值指定。对于下行,进行设定发射功率值的上限和下限的范围控制。
(4)分组传送时的发射功率控制
在UPCH的情况下,进行和上述(3)同样的控制。对于分组传送时的RACH,进行和上述(1)同样的控制。对于分组传送时的FACH,总是用在发射功率范围指定中被指定的发射功率值发射。和上述(2)不同,每次发射信息时不使发射功率值变化。
5.2.1.2.SIR基准的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
(1)基本动作
在BTS(移动台)中在每一发射功率控制周期(0.625ms)进行接收SIR的测定,当比基准SIR值还大的情况下设置成TPC位=“0”,当比基准SIR值还小的情况下设置成TPC位=“1”,对移动台(BTS)用2位连续传送。在移动台(BTS)中软判定TPC位,当判定为“0”的情况下使发射功率下降1dB,当判定为“1”的情况下使发射功率上1dB。发射功率的变更定时,设置成紧接导频码组之前。对于上行指定最大发射功率,对于下行指定最大发射功率和最小发射功率,在其范围内进行控制。(参照图41)
当发生失步不能接收TPC位的情况下,发射功率值设置为一定。
(2)上行/下行帧定时
上行/下行的通信信道的帧定时,设置成使导频符号位置偏移1/2时隙,可以实现1时隙控制延迟的发射功率控制的构成。(参照图42)
(3)初始动作
从初始状态向闭环控制的转移方法展示在图43中。
首先说明在图43(A)中的下行发射功率控制。
*直至可以接收根据下行SIR测定结果的TPC位,用固定的发射功率控制模式发射。这是初始动作。
*初始动作以使发射功率徐徐上升那样的控制模式发射,但其被分为2阶段。
(a)作为第1发射功率增加过程,BTS每隔规定的间隔,以规定次数连续地按照规定量平均增加发射功率。在第1发射功率增加过程结束时刻,成为被指定的初始发射功率值。这些规定的值预先被设定。该第1发射功率增加过程,以避免由于急速地发射大的发射功率引起的对其他的移动台的干扰功率的急剧增加为目的。
规定的值被设定成分阶段地增加发射功率使得其他移动台可以通过发射功率控制跟踪干扰功率量的变动。这时在下行信道中传送的TPC位,设置成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徐徐增加那样的固定模式(例如:011011011…)。该模式被预先设定。
当在第1发射功率增加过程中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步确立的情况下,中止增加过程,根据从移动台接收到的TPC位,进行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
(b)进而,在确立上帧同步之前的期间,作为第2发射功率增加过程,BTS在每一规定的间隔按照规定量徐徐增加发射功率控制。这些规定值,预先和上述(a)的规定的值区别设定。该第2发射功率控制增加过程,是用于即使在被设定的初始发射功率值对于移动台来说在确立下行无线帧同步中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徐徐增加发射功率保证下行无线帧同步确立的过程。本过程的规定的间隔,是比较长的间隔,约是1~数秒。该下行发射功率控制的模式也可以根据干扰量等改变。
(c)如果移动台确立下行帧同步,则将由开环确定的发射功率作为初始值,根据从BTS接收到的TPC位进行发射功率的相对控制。这时在上行信道中传送的TPC位,根据下行SIR测定结果确定。(参照图43(B))
(d)如果BTS确立上行帧同步,则根据从移动台接收到的TPC位进行发射功率的相对控制。
*BTS可以根据小区全体的干扰量使上述的固定TPC位模式变化。
*上述的上行发射功率控制,通过来自基站的固定TPC位模式进行,但也可以通过预先将其设定在移动台中的固定控制模式,进行同样的发射功率控制。这种情况下不能改变模式。
*来自移动台的上行的发射功率的初始值,在上述中虽然由开环确定,但也可以使用从基站传送来的初始值。在该构成中,因为基站可以确定初始值,所以可以设定更佳的初始值。
(4)SIR测定方法
有关SIR测定的要求条件如下。
*可以实现(2)所示的1时隙控制延迟的发射功率控制。
*SIR测定精度高。
以下展示测定例。
(A)接收信号功率(S)的测定
(a)S测定都以时隙单位(发射功率更新单位)进行,使用RAKE合成后的导频符号。
(b)将多个符号的同相、正交成分的绝对值的平均值的振幅平方和作为接收信号功率。
(B)干扰信号功率(I)的测定
(a)求1导频码组的多个导频符号以及额外开销的RAKE合成后的平均信号功率。
(b)使用上述平均信号功率的根,返回各导频符号的QPSK调制(象限检出)作为各导频符号中的基准信号点。
(c)求1导频码组的导频符号的接收点和基准信号点的距离的平方平均值。
(d)涉及M帧(M:1~100),移动平均上述平方平均值,求干扰信号功率。
5.2.1.3.外环
为了满足所需要接收品质(平均FER,或者平均BER),BTS以及MCC,具有根据品质信息更新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的基准SIR的外环功能。在MCC中在DHO时以选择合成后品质为基础进行外环的控制。
(1)基准SIR值的修正法
指定基准SIR的初始值。根据接收信号品质的测定结果更新基准SIR。但是MCC以及BTS,一同进行主基准SIR的更新确定。具体方法如下。
i)指定品质监视的开始。
ii)始终执行被指定的品质监视,通知品质监视结果。
iii)根据被报告的品质监视结果,判断是否进行基准SIR的更新。当判断更新的情况下,设定基准SIR,指定基准SIR更新。
5.2.1.4.区段间分集切换时的发射功率控制
在区段间分集切换时,无论上行/下行,都在区段间最大比合成后进行接收SIR的测定以及TPC位的解调。另外下行TPC位,从多区段发射同一值。因而,进行与不进行分集切换的情况下同样的发射功率控制。
5.2.1.5.小区间分集切换时的发射功率控制
(1)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参照图44)
(a)BTS动作
各BTS,和不进行分集切换的情况下一样测定上接收SIR,对移动台传送根据其测定结果确定的TPC位。
(b)移动台动作
以BTS单位独立地接收TPC位(进行区段间分集)。同时测定每个BTS的TPC位的可靠性(接收SIR)。如果在满足规定的可靠性的TPC位的软判定的多个结果中“0”只有一个,则使发射功率下降1dB。当全部是“1”的情况下使发射功率提高1dB。
(2)下行发射功率控制(参照图45)
(a)BTS动作
各BTS,和不进行分集切换的情况一样,根据接收到的TPC位控制发射功率。当上行同步失步不能接收TPC位的情况下,发射功率值设定为一定。
(b)移动台动作
测定区域分集合成后的接收SIR,对各BTS传送根据其测定结果确定的TPC位。
5.2.2.同步确立处理
5.2.2.1.移动台起动时
(a)各区段,发射屏蔽了长码的一部分的栖息信道。移动台在起动时,使用长码3阶段初始同步法进行区段选择,确立栖息信道同步。
(b)栖息信道,报告本区段号码和周边小区的长码号。移动台根据该报告信息,确立同一小区内其他区段以及周边小区内区段的栖息信道同步,进行栖息信道的接收电平测定。移动台通过栖息信道接收电平比较,进行等待中的区段转移判定。
5.2.2.2随机接入接收
在位置登记时和发射接收时,移动台发射RACH。BTS确立在多个帧偏移中被发射的RACH的同步后接收信息。
如图85至图88所示,可以如此确立RACH的接收同步,使得可以在0.625msec以内完成每10msec的4种偏移定时中发射的全部的RACH-L以及RACH-S的接收处理。在接收处理中,包含去交织、维特比译码、CRC译码,直至包含可以判定有无发射Ack的必要性。
在BTS中,用源自RACH接收定时的规定定时的延迟时间,测定移动台和BTS之间的往来的传送延迟时间,并报告。
5.2.2.3.专用信道同步确立时(参照图87)
展示SDCCH以及TCH的同步确立顺序的概要。详细的同步确立处理流程展示在图46中。
(a)BTS开始下行信道的发射。
(b)移动台以栖息信道的同步信息,以及从网络通知的帧偏移群、时隙偏移群为基础,确立下行信道的同步。
(c)移动台在和下行信道同一帧定时开始上行信道的发射。
(d)BTS以被MCC指定的帧偏移群、时隙偏移群为基础确立上行信道同步。在此,实际的同步定时,因为只偏移移动台和BTS之间往复的传送延迟时间,所以利用在随机接入接收时测定的往复的传送延迟时间,可以谋求用于同步确立的检索范围的短时间化。
5.2.2.4小区间分集切换时
即使在分集切换开始时,对于移动台发射的上行专用物理信道,和分集切换源BTS发射的下行专用物理信道,其无线帧号码以及长码相位也如通常那样被连续地计数,没有瞬间变化。当然被搭载的用户信息的连续性也被保证,不会引起瞬断。
展示分集切换开始时的同步确立顺序的概要。(参照图88)
(a)移动台测定发射中的上行专用物理信道和在切换目的地BTS中发射的栖息信道的,在同一帧号码中的帧时间差,通知网络。测定值是相对栖息信道的帧定时的,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帧定时的时间差。是码片单位的正常值,其范围是0~「上行长码周期-1」码片。
(b)移动台将帧时间差测定值作为层3信号,用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ACCH通过分集切换源BTS,通知BSC。
(c)BSC,将帧时间差测定值,与在发射接收连接时被设定的帧偏差以及时隙偏差合并,用层3信号通知分集切换目的地BTS。
(d)切换BTS,接收上述的帧时间差测定值,和帧偏移以及时隙偏移的通知,利用这些信息在开始下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发射的同时,移动台开始发射中的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步确立处理。具体的下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发射定时,以及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步确立方法参照4.1.3。
5.2.2.5.同一小区内其他区段的栖息信道同步
同一小区内的各区段,用在系统中确定的相位差,发射以同一长码、同一短码扩展的栖息信道。移动台在初始同步结束后,从等待区段接收报告信息。在报告信息中,写入本区段号码以及同一小区内区段数。移动台由该信息特定同一小区内其他区段的长码相位,确立栖息信道同步。
5.2.2.6.独立信道的同步确立判定方法
(a)码片同步
BTS控制应接收的信道的上行长码相位。BTS进行路径搜索,RAKE接收相关检出值高的路径。如果满足5.2.1所示的传送特性,则可以立即RAKE接收。
(b)帧同步
因为长码的相位和帧定时始终对应,所以基本不需要检索帧定时,只要在与码片同步确立后的长码相位对应的帧定时确认帧同步即可。对于专用物理信道的BTS的帧同步确立判定条件,假设成SW的不一致位数在Nb以下的无线帧连续SR帧以上。
(c)超帧同步
因为在专用物理信道中不存在表示FN的位,所以默默地判断帧号码,确立超帧。
对于上行专用物理信道,如图87所示,设定专用物理信道的帧号码,使得从上行长码的相位0的定时开始,在只延迟帧偏移+时隙偏移的定时帧号码成为0。该长码相位和帧号码的关系,在发射接收连接后,即使反复分集切换,至无线信道释放之前也不变。
对于下行专用物理信道,针对栖息信道的帧定时,将偏移规定时间的定时的无线帧的帧号码,设置成栖息信道的SFN的模数64的值。规定的时间,在发射接收连接时如图87所示是帧偏移+时隙偏移。在分集切换时如图88所示,是帧时间差测定值-1/2slot-α。α是为了将帧时间差测定值-1/2时隙设置为符号单位的舍去值。
(2)再同步
在本系统中通过用搜索器常时进行最佳路径的检索,和常时谋求最佳同步是等价的。因而,不设置特别的再同步确立处理程序。
5.2.3.失步判定方法
以下展示对于专用物理信道的BTS的无线区间失步判定方法。对每一无线帧,根据以下的2条件监视状态。
条件1:SW的不一致位数在Nb以下
条件2:DTCH的选择合成单位,或者UPCH的内编码单位的CRC OK
当不满足上述2条件双方的无线帧连续SF帧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失步状态(前方同步保护段数:SF)。
在失步状态中,当上述2条件内,即使满足一方的无线帧连续SR帧以上的情况下,也判定为同步保持状态(后方同步保护段数:SR)。
5.2.4.切换控制
5.2.4.1.同一小区内区段间分集切换
进行在1小区内的区段间分集切换的段数,设置成最大3。
(1)上行
*对于物理信道的全部符号,和来自多个区段天线的接收信号的空间分集一样进行最大比合成。
*用最大比合成后的TPC符号,进行下行发射功率控制。
*用最大比合成后的接收品质,进行上行发射功率控制。即,使用最大比合成后的接收品质,设定下行TPC符号的值。
*对于有线传送,和不进行分集切换情况下一样进行链路的设定,以及发射。
(2)下行
*从多个区段天线中,对于物理信道的全符号,发射同一符号。对于发射定时控制,和小区间分集切换一样,详细内容参照4.1.3。
*对于有线传送,进行和不进行分集切换的情况下相同的链路设定,以及接收。
5.2.4.2.小区间分集切换
上行下行都和不进行分集切换的情况一样进行发射接收信号处理。
5.2.5.分组传送控制
5.2.5.1.用途
分组传送控制,适用于提供以下服务时。
*TPC/IP分组服务
*调制解调器(RS232C串行数据传送)服务
5.2.5.2.概要
以谋求无线资源以及设备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同时传送具有从低密度零散通信业务,到高密度大容量通信业务的多样性的通信业务特性的数据为目的。以下叙述主要特征。
(1)适应于通信业务等的传送功能的使用物理信道切换
为了谋求不降低服务品质的无线资源以及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和时间同时变动的通信量等的传送功能相适应地随时切换所使用的物理信道(逻辑信道)。
零散通信量时: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FACH,RACH)
高密度通信量时:专用物理信道(UPCH)
(2)在MS~BTS间的物理信道切换控制
可以频繁地进行物理信道的切换控制。如果该切换控制波及到有线传送控制,则致使有线传送控制负荷的增大、有线传送成本的增大、对BSC以及MSC的控制负荷的增大,进而增加切换控制延迟引起服务品质的劣化。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切换控制被封闭在MS~BTS之间执行,不需要有线传送控制以及BSC、MSC控制等任何控制。
(3)小区间高速HHO
至少,在使用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的情况下执行分集切换这一处理,因为不能象在专用物理信道的情况下自由地设定发射接收定时,所以不可能。
在物理信道的切换控制中,当在专用物理信道中适用通常的DHO的情况下,需要在切换专用物理信道时控制多个BTS,引起控制负荷的增大,以及由控制延迟的增大产生的服务品质的增大。因此作为在分组传送中的方式采用硬切换(HHO)。但是,为了避免由于硬切换引起的干扰电功率量的增大,高频度地进行HHO。
因为高频度地进行HHO,所以如果HHO处理波及到有线传送控制中,则导致有线传送控制负荷的增大、有线传送成本的增大、对BSC以及MSC的控制负荷的增大,进而使HHO控制延迟引起服务品质的劣化。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有线区间设置成分集切换状态,只是无线期间设置成HHO。进而,HHO控制被封闭在MS~BTS之间执行,不需要有线传送控制以及BSC、MSC的控制
5.2.5.3.小区间切换控制
*以下叙述小区间切换处理顺序。处理顺序展示在图47中。
(1)和通常的DHO一样,移动台从周边区段的栖息信道接收电平中,选择满足分集切换开始条件的区段,经由BTS报告给BSC。
(2)BSC即使对于分集切换目的地BTS也设定有线线路的链路,在DHT中连接多条链路,将有线区间设置成DHO状态。
(3)移动台,从所在区段的栖息信道接收电平和HO中的其他的区段的栖息信道接收电平中,对每一BTS经常测定、比较BTS~MS间的传送损耗。当HO中的其他的区段的传送损耗一方比所在区段的传送损耗还小,并且其差值变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硬切换开始。首先对于移动台所在的区段,发出停止分组数据的发射接收的要求。
(4)移动台所在的区段的BTS,在将应答信号返回移动台之后,停止分组数据在无线区间的发射接收,以及停止无线链路的释放处理。但是,对于有线的链路的设定没有任何变更。
(5)移动台在接收到来自所在的区段的BTS的应答信号之后,释放与所在的区段的BTS的无线链路,对HO目的地的区段的BTS,用RACH发射分组数据的发射接收要求信号。在该信号中使用在HO源BTS中使用的物理信道(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或者专用物理信道)。
(6)HO目的地BTS根据接收到RACH的信息,设定为分组传送用而设的的物理信道。在接收到的RACH信息中包含在HO源BTS中使用的物理信道(共用控制用信道或者专用物理信道)的信息。对于有线的链路的设定没有任何变更,但指定有线链路和无线链路的组合。
*本处理顺序不管使用物理信道如何(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专用物理信道)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无线链路的设定/释放中,对于专用物理信道需要物理信道的设定/释放处理,但对于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不需要。
5.2.5.4.区段间切换控制
区段间切换时的连接形态的例子展示图48~图51中。
在专用物理信道(UPCH)的情况下,因为区段间DHO可以封闭在BTS中控制,所以即使在分组传送时,也和在线路交换方式的情况下相同无论上行·下行都进行使用最大比合成的区段间DHO。
在共同物理信道(FACH,RACH)的情况下,因为不能自由地设定发射接收定时,所以上行·下行都不能进行最大比合成。因而在BTS以及移动台内,根据栖息信道的传送损耗,进行切换控制使得只进行和1区段的发射接收。切换控制方法,和图47的小区间切换的处理相同。
5.2.5.5.物理信道切换控制
(1)切换判断节点
在移动台的所在区段所属的BTS根据下述要素进行切换判断。
(2)切换要素判断
可以使用以下的要素,使用什么样的要素根据设定。对于要素1以及要素2,在各要素的信息报告开始后就能使用。
要素1:MCC的ADP以及MS的来自ADP的in-band信息(希望使用物理信道信息)
要素2:BTS进行的上行/下行通信量监视
要素3:从MS向BTS的、使用信道切换要求层3信号
(3)切换判断方法
比较由上述(2)的要素所报告的信息,和预先被设定的阈值,进行判断。
(4)切换控制方法
*切换顺序展示在图52以及图53中。
例如,当在共同物理信道中移动台(MS)和基站(BTS)通信的情况下(图52),如果上述的切换判断要素发生,则在BTS中进行切换判断。当判断的结果为切换的情况下,BTS对MS使用FACH进行专用物理信道设定指示,和MS之间进行被指示的专用物理信道的设定处理。而后,从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向被设定的专用物理信道,变更对于MS的有线链路和无线链路的连接。其后在被设定的专用物理信道中进行通信。
另外,当在移动台(MS)和基站(BTS)正在用专用物理信道通信中的情况下(图53),在BTS中进行向共同物理信道的切换判断。在需要切换时,经由UPCH对MS进行所使用的专用物理信道的释放指示。
MS在接收专用物理信道的释放指示时,在对其应答的同时,释放所使用的专用物理信道。而后,开始共同物理信道的FACH接收。
BTS如果接收应答则在对于该MS释放所使用的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时,变更有线链路和无线链路的连接。而后,MS和BTS用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进行通信。
*只在移动台~BTS之间的无线区域间进行处理,与BSC以及有线区域没有任何关系。
切换控制,因为只在基站(BTS)中判断并进行切换控制,且因为不进行有线区间(例如,基站和控制局(BSC)之间)的切换控制,所以在可以减轻在切换控制中的控制负荷的同时,可以谋求切换控制的高速化。
*移动台~BTS间的控制信号是层3信号,在BTS中处理。作为BTS,如上所述,需要根据指示进行有线链路和无线链路的连接的变更。
5.3.传送线路接口部分
5.3.1.物理接口终端功能
*电信号级别上的接口
*信元级别上的接口
a)传送帧的生成/终端
使用PDH的基准的6.3M/1.5M的传送线路,映射ATM信元。
在6.3M中,不使用TS97、98,使用从TS1至TS96,另外,在1.5M中,从TS1~TS24全部使用,传送ATM信元。这时,虽然不需要意识到ATM信元的53字节分割,但时隙的分割和ATM信元的1八位字节的分割,对照边界传送。
即使在接收一侧,在6.3M中,忽略TS97~98的数据,从TS1~96的范围中取出ATM信元。在1.5M中,从TS1到24取出ATM信元。
b)信元同步确立
1)首先,因为为了查找信元的边界,在信元同步之前从物理层显示1八位字节的分隔符,所以在每偏移该1八位字节时由生成多项式X8+X2+X+1计算4八位字节单位的头错误控制符号,从第5八位字节的值开始直至和减算“01010101(模数2)的值相等之前反复进行这一过程。
2)如果HEC(Header Error Correction:头纠错)的值和运算结果相等的位置被检出一次时,将其位置假定为头的位置而变为前同步状态。
3)从下次开始预测1信元后(53字节后)为头的位置,进行HEC的确认,如果可以连续确认6次则转移到同步状态。
4)即使在同步状态中,仍然对每一信元继续HEC确认动作监视同步状态。即使检出HEC错误,如果在同步保持下连续未满7次,则保持同步状态。在连续7次错误的情况下判断为失步状态,在此为了再同步而返回1)的状态。
c)信元速度调整
在传送线路上没有要发射的信元的情况下等,当在传送线路中的速度和来自ATM层的ATM信元速度不同时,为了和传送线路的速度一致,作为信元速度调整用,在物理接口中插入空信元(IDLE信元)。
空信元,是固定的模式的信元,信元头可以用“00000000 0000000000000001 01010010”识别。另外,信息字段的模式是“01101010”的反复的模式串。(参照图32)
该空信元在接收一侧中,只被用于信元同步,除此之外没有意义。
*信元级别的扰码器(只用于6.3M)
1)在信元级别上,通过X43+1的生成多项式,只使信息字段位随机化。
2)在信元同步的查寻状态中停止扰码。
3)在前同步状态以及同步确立状态中,扰码器仅在和信息字段的长度相等的位数期间动作,在预测为下一个头的期间停止。
4)本功能的起动/停止可以由硬件开关指定。
5.3.2.ATM终端功能
*ATM信元VPI/VCI判断
ATM信元,对于每一用途或者每一用户具有不同的VCI/VPI,通过识别该VPI/VCI,向各处理部分传送信元。
*ATM信元VPI/VCI复用
当是上行信号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同的VCI因为按每一VPI聚焦复用发射,所以将来自各个用途的上行ATM信元信号进行频带保证控制并输出。
*信元头的构造
在ATM信元中,有如图54所示那样的信元头。在信元头中VPI被分配为8位,VCI被分配为16位,但详细的编码在交换机和基站间另外决定。
*ATM头的编码
首先,ATM信元的位传送顺序,是八位字节内的各位从位号码8开始送出,八位字节从八位字节号码1开始送出。这样从MSB开始顺序送出。
对于VPI/VCI的路由选择位,在基站和交换局之间的接口中,VPI是3种。VCI被确定为0~255的256种(8位)。
*线路号码/VPI/VCI设定(初始值)
线路号码:相对于HW接口的实装位置以及卡内的连接位置,线路号码固定对应。
VPI:总是为“0”(实际不使用)
VCI:在设定有线传送线路的链路时,指定VCI
5.3.3.ALL-类型2控制功能
*ALL类型2通信协议
是设想以可变速度编码后的声音等的可变速度型,提供具有发射接收端的定时依赖性的服务的通信协议。
有关详细的方法,依据ITU-TI.363.2
a)服务种类(要求条件等)
AAL类型2,对于发射和接收之间的上位层,要求以可变速度并且具有定时条件的实时的数据转送。另外,在发射和接收之间要求为了使时钟和定时一致的信息的转送、与数据的构造有关的信息的转送等。
b)类型2的功能
作为类型2的功能,和类型1相同具有定时条件,需要与用于数据和声音的多媒体复用的复用功能、相对可变速率的对应以及信元的损失优先等有关的处理。
5.3.4.下行信号分离程序
*下行信号中的控制信号和通信信号的分离,首先通过AAL类型识别。在AAL类型中有AAL2和AAL5,分别可以由VCI识别AAL类型。(参照4.2.2.1)
*AAL5连接中的BTS~MCC间控制信号和超帧相位修正用信元因为各个VCI不同,所以它们用VCI分离。
*在AAL2连接中进一步具有由CID进行的用户识别,因为每次呼叫时CID不同所以用CID分离。
5.3.5.频带保证控制
*频带保证控制的概要展示在图55中。
*与以下所示的品质等级相符合地设定短信元以及标准信元的发射顺序,保证各频带。具体地说,以废弃超过最大容许延迟时间的短信元以及标准信元为前提,设定每一品质等级的短信元以及标准信元的发射顺序,使得信元废弃率变为最大信元废弃率。发射顺序的设定被指定。
*对于适用AAL-类型5的VC,VCI和以下的AAL-类型5用的品质等级通过MATM连接ID的设定予以对应。
*对于适用ALL-类型2的VC,VCI以及CID和ALL-类型2用的品质等级通过MATM连接ID的设定予以对应。
5.3.5.1.品质等级
5.3.5.1.1.AAL-类型5用品质等级
*在AAL-类型5内品质等级的必要条件需要以下所示的6种。服务和品质等级的对应展示在表28中。在实际中设定有线传送线路的连接时,同时设定品质等级。但是,对于定时信元用VC,总是设置成最优先(延迟0ms,废弃率0)。
(最大延迟容许时间,容许信元废弃率)
(最优先:延迟0ms,废弃率0)
(5ms,10-4)
(5ms,10-7)
(50ms,10-4)
(50ms,10-7)
(ALL-类型2)
5.3.5.1.2.ALL-类型2用品质等级
*在ALL-类型2内品质等级的必要条件需要以下所示的4种。服务和品质等级的对应展示在表28中。在实际设定有线传送线路的连接时,同时设定品质等级。
(最大延迟容许时间,容许信元废弃率)
(5ms,10-4)
(5ms,10-7)
(50ms,10-4)
(50ms,10-7)
*如表28所示,当AAL-类型2用的VC有多个的情况下,对于ALL-类型2的各品质等级的频带分配,可以在每个VC中不同。总之,可以在每个VC中设定不同的短信元的发射顺序。
5.3.5.2.上行信号频带保证功能
*对于上行信号,需要ALL-类型2的频带保证,和包含ALL-类型2以及ALL-类型5双方的ATM信元级别的频带保证。上行ATM信元的发射程序展示在图56中,上行AAL-类型2级别的共用传送信元制成处理展示在图57中。
*在BTS起动时信元发射顺序数据,与品质等级对应地被指定。短信元以及标准信元,根据该信元发射顺序数据,根据各品质等级选择发射短信元或者标准信元进行复用处理,制作发射信元。取出对象品质的信元在缓冲存储器中不存在时,可以发射以下顺序的其它品质的信元。
*被缓冲的信元,根据各自的品质等级的容许延迟时间,废弃超过时间的信元。
*与表28对应的信元发射顺序数据的例子展示在图58中。与A、B、C……H各分配频带一致地确定A、B、C……L的发射周期。(例如ACADAFAC…)
进而,E、F、……、K、L,确定组合短信元的发射顺序,以满足各自的品质等级。(例如,F2F1F2F3F4…)
当在所适合的等级中没有信元的情况下,发射下一优先顺序的信元。
*插入等级的信元,总是最优先被发射。
【表28】
服务和品质等级的对应
ATM品质等级(容许延迟·信元废弃率) | SC品质等级(容许延迟·信元废弃率) | 服务 | ATM频带 | SC频带 |
(最优先) | - | 定时信元 | - | - |
(5ms,10-7) | 分组 | A | - | |
(5ms,10-4) | - | 分组 | B | - |
(5ms,10-7) | - | BTS-MMC-SIM间控制信号、寻呼信号 | C | - |
(5ms,10-4) | - | 分组 | D | - |
ALL-类型2用VCI | (5ms,10-7) | 非限制32kbps | E | E1 |
非限制64kbps | ||||
(5ms,10-4) | 声音 | E2 | ||
(50ms,10-7) | ACCH(全符号速率) | |||
分组 | E3 | |||
(50ms,10-4) | 调制解调器 | E4 | ||
FAX | ||||
ALL-类型2用VC2 | (5ms,10-7) | 非限制32kbps | F | F1 |
非限制64kbps | ||||
(5ms,10-4) | 声音 | F2 | ||
(50ms,10-7) | ACCH(全符号速率) | |||
分组 | F3 | |||
(50ms,10-4) | 调制解调器 | F4 | ||
FAX |
5.3.6.ALL-类型5+SSCOP功能
*服务种类
ALL5,是为通信信息转送用而提供的被简易化后的AAL型,和其它的AAL型大的不同处是,在类型5的有效负载中,可以在没有头尾的情况下转送48字节,通信的额外开销变为最小。
·类型5的功能
在类型5中,为了高效率地进行数据转送,不进行每一信元的检错,而在每一用户帧中进行检错。在检错中使用CRC-32的验证位检出。该CRC被赋予每一用户帧,但因为是32位的验证位,所以检出能力高,即使在传送品质恶劣的环境下也有效。
类型5的格式展示在图59中。
在接收一侧中,
1)视ATM头的PT(有效负载)的值,判别数据的边界。
2)其次,CRC运算取出的有效负载并验证。
3)确认LENGTH信息的可靠性特定用户数据。
*SSCOP通信协议顺序(链路确立、释放)
在SSCOP中,不使基站和交换局之间的数据帧共同具有应答确认和流程控制信息等,而完全分离数据帧和控制帧的作用。在图60中展示从SSCOP的链路确立到释放的顺序的例子。
5.3.7.上行延迟附加功能
*SSCOP被用于BTS~MCC间控制信号用VC以及寻呼用VC,在BTS以及MCC中处理。
上行延迟附加功能是在进行不同的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号的合成的试验时,以通过对于上行信号附加延迟,测定系统的耐力为目的的功能。
对于上行信号,可以在0.625msec步骤(每一帧偏移)中附加延迟,最大可以附加延迟至100msec。
延迟量可以用双列直插式开关设定。
5.3.8.基准定时生成功能(无线帧同步功能)
5.3.8.1.SFN同步
BTS在起动时,在和MMC之间,进行以下所述的SFN(SystemFrame Number:系统·帧号码)的时刻同步确立处理。在MCC中生成的SFN时钟,是在整个系统中的主时钟。本处理,以在BTS中确立和MCC的SFN时钟的时刻同步为目的。其时刻同步误差以5msec以内为目标。BTS将同步确立后的SFN时钟,作为在该BTS内的基准时钟。在BTS属下的各区段中的发射接收无线链路的定时,以该BTS基准SFN时钟为基准生成(参照图85至图88)
SFN同步确立,通过在MCC~BTS之间发射接收定时信元实现。其程序展示在图61中,以下详细叙述。图中的号码与以下的文章的号码对应。
(1)BTS电源接通后,或者复位后的起动时,生成临时的SFN时钟。
(2)BTS取得对MCC发射的定时信元1的发射时刻(超帧内时刻,以及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
该时刻是基于临时SFN时钟的发射时刻。
(3)BTS生成定时信元1。搭载于定时信元1的各信息要素的值如表29那样设定。
【表29】
信息要素 | 设定值 |
消息ID | 03h;定时通报(Timing Report)(BTS→MCC) |
SF时刻信息(接收,MCC-SIM侧) | 全0 |
SF时刻信息(发射,MCC-SIM侧) | 全0 |
SF时刻信息(发射,BTS侧) | 在(2)中取得的时刻信息内的超帧内时刻 |
LC计数信息(接收,MCC-SIM侧) | 全0 |
LC计数信息(发射,MCC-SIM侧) | 全0 |
LC计数信息(发射,BTS侧) | 在(2)中取得的时刻信息内的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 |
其它的信息要素 | 根据表26 |
(4)BTS以在(2)中取得的发射时刻发射在(3)中生成的定时信元1。
(5)MCC接收定时信元1,取得接收时刻(超帧内时刻,以及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该时刻是基于在MCC中生成的SFN时钟的发射时刻。
(6)MCC取得对BTS发射的定时信元2的发射时刻(超帧内时刻,以及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该时刻是基于在MCC中生成的SFN时钟的发射时刻。
(7)MCC生成定时信元2。搭载于定时信元上的各信息要素的值如表30那样设定。
【表30】
信息要素 | 设定值 |
消息ID | 02h;Timing Report(定时通报)(BTS→MCC) |
SF时刻信息(接收,MCC侧) | 在(5)中取得的时刻信息内的超帧内时刻 |
SF时刻信息(发射,MCC侧) | 在(6)中取得的时刻信息内的超帧内时刻 |
SF时刻信息(发射,BTS侧) | 在(2)中取得的时刻信息内的超帧内时刻(MCC,再次将在(5)中接收到的定时信元的主信息要素设定为同一值) |
LC计数信息(接收,MCC侧) | 在(5)中取得的时刻信息的内的长码周期的超帧位置 |
LC计数信息(发射,MCC侧) | 在(6)中取得的时刻信息内的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 |
LC计数信息(发射,BTS侧) | 在(2)中取得的时刻信息内的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MMC将在(5)中接收到的定时信元的主信息要素再次设定为同一值) |
其它的信息要素 | 根据表26 |
(8)MCC将在(7)中生成的定时信元2,于在(6)中取得的发射时刻发射。
(9)BTS接收定时信元2,取得接收时刻(超帧内时刻,以及长码周期内的超帧位置)。该时刻是基于BTS的临时SFN时钟的接收时刻)。
(10)BTS从接收到的定时信元2的信息要素中,算出临时SFN时钟相位的修正值X。修正值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根据展示在图62中。修正值的计算结果被存储在存储器中。
在图62中,
SF_BTS1:定时信元1 BTS发射SF时刻信息
LC_BTS-1:定时信元1 BTS发射LC计数时刻信息
SF_MCC-1:定时信元1 MCC-SIM接收SF时刻信息
SF_MCC-1:定时信元1 MCC-SIM接收LC计数时刻信息
SF_BTS-2:定时信元2 BTS接收SF时刻信息
LC_MCC-2:定时信元2 BTS接收LC计数时刻信息
SF_MCC-2:定时信元2 MCC-SIM发射SF时刻信息
LC_MCC-2:定时信元2 MCC-SIM发射LC计数时刻信息
(11)BTS计数修正次数,算出修正值,在每次存储时增加计数值。
(12)在BTS的系统参数中存储着修正次数的上限数N。BTS在计数值达到上限值N以上之前,反复进行上述的(2)至(11)。N设置成255以下。
(13)在达到修正次数的上限数时刻,对存储的多个修正值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统计处理内容,暂时设置为选择多个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BTS使BTS的暂时SFN时钟只移动通过统计处理算出的修正值,执行BTS的SFN时钟的修正处理。
(14)在以上动作结束时刻,作为和BTS的MCC的SFN时刻同步结束的标志,点亮BTS的HWY接口卡的ACT灯。
在开始定时信元的发射之后,如果经过规定时间仍不能确立同步,则停止定时信元的发射,使具有传送线路接口的卡的ERR等点亮。进而使SFN定时自行,根据自行SFN,就可以进行无线区间的传送控制。
5.3.8.2.同步保持功能
*BTS由HWY生成基准时钟,以该时钟为基础可以生成各种时钟。
*在多个1.5M-HWY被连接在BTS上的情况下,可以由双列直插式开关等的硬件开关,选择生成时钟的HWY。
*BTS在完成了起动时的SFN时刻同步确立后,只以从HWY生成的时钟为基础,生成BTS的基准SFN时钟。只要不再次进行起动处理,则BTS的基准SFN时钟不会因其它的原因变更。不进行由BTS进行的自律性SFN同步修正。另外,也不进行来自MCC的同步修正要求的同步修正处理。
5.4.MCC~MS间传送信息的转送处理方法
在MCC~MS间传送的信息的,在BTS内的转送处理方法,在无线区间的每个逻辑信道中不同。以下展示处理方法。对于MCC~BTS间的传送信息,以下的叙述没有关系。
5.4.1.无线链路—有线链路的对应
无线区间链路(物理信道,逻辑信道),和有线区间的链路(线路号码,VPI、VCI、CID)的对应,参照另一资料的「链路的例子」。
5.4.2.传送信息处理方法
5.4.2.1.下行
表31中展示从每一逻辑信道的有线区间接收到的传送信息的处理方法。
【表31】从有线区间接收到的传送信息的处理方法
逻辑信道 | 规定 |
DTCH | *由接收短信元内的传送信息构成无线单元,用和其短码信元的SAL内的FN相同的帧号码的无线帧发射。*在接收短信元之后,起动定时器ADTCH,在定时达到之前不结束向无线区间的发射的情况下,废弃接收到的短码单位内的用户信息。*ADTCH的值被作为系统参数指定,值的范围是0.625msec~640msec,由0.625msec间隔指定。*对于未接收来自有线的传送信息的无线帧,发射DTCH用符号的发射OFF或者发射空信元(dummy)。 |
ACCH | *当1无线单元被设定在1无线帧内的情况下(256ksps专用物理信道的情况)由接收短信元内的传送信息构成无线单元,用和该短信元的SAL内的同一帧号码的无线帧发射。*当1无线单元被设定在多个无线帧内的情况下(256ksps以下的专用物理信道的情况)由接收短信元内的传送信息过程无线单元,将和该短信元的SAL内的同一帧号码的无线帧作为起始,用连续的多个无线帧发射无线单元。*当在接收短信元之后,起动定时器AACCH,在定时达到之前向无线区间的发射不结束的情况下,废弃接收到的短信元内的用户信息。*AACCH的值被作为系统参数指定,值的范围是0.625msec~640msec,由0.625msec间隔指定。*对于未接收来自有线的传送信息的无线帧,将ACCH用符号的发射设置为OFF。 |
SDCH | *对于接收短信元内的传送信息进行CPS PDU组合以及内编码单位分割处理,在实施了至无线单元构成的处理后,用可以最早发射的无线帧发射。*MCC控制部分,为了不超过无线区间的SDCCH的速度而空出间隔,以CPS-SDU单位传送控制信息。因而来自SDCCH用的有线传送线路的接收缓冲,可以确保最大长度的CPS-SDU的数帧。 |
FACH(分组传送用)UPCH | *对于接收短信元或者标准信元内的信息,进行CPS PUD组合以及内编码单位分割处理,在实施了至无线单元构成的处理后,用可以最早发射的无线帧发射。当被分割为多个内编码单位的情况下,连续地发射多个无线单元。*MCC的分组用EX-接口(Interface),为了不超过作为峰值速度在呼叫设定时被要求的无线区间的UPCH的速度,空出间隔以CPS-SDU单位传送控制信息。因而,来自UPCH用的有线传送线路的接收缓冲器,可以确保最大长度的CPS-SDU的数帧。在FACH被设定的状态下,由于无线区间的速度相对峰值速度有可能延迟,FACH用的缓冲器需要确保比较大的值。*对于未接收来自有线的传送信息的无线帧,将UPCH用符号的发射设置为OFF。 |
5.4.2.2.上行
表32展示每一逻辑信道的,从无线区间接收的传送信息的处理方法。
【表32】从无线区间接收到的传送信息的处理方法
逻辑信道 | 规定 |
DTCH(32ksps专用物理信道) | *顺序接收无线帧,构成短信元,在可以最早发射的定时向有线区间发射。*有关向有线区间的传送具有以下2种方式。方式在每次设定无线链路时被指定。方式1在4.1.9.2所述的有线有无判定结果中,对于被判定为没有传送信息的无线帧,不向有线链路传送。即使每一选择合成单位的CRC check结果是NG时,当在4.1.9.2所述的信息有无判定结果中判定为是传送信息的情况下也向有线区间发射维特比译码后的传送信息。方式2总是向有线区间发射维特比译码后的传送信息。 |
DTCH(64ksps以上行专用物理信道) | *顺序接收无线帧,构成短信元,在可以最早发射的定时发射到有线区间。*总是向有线区间发射维特比译码后的传递信息。 |
ACCH | *由多个或者单个无线帧中的ACCH用位构成无线帧,进行维特比译码,并进行CRC check。只在CRC check的结果变为OK的情况下,直接构成短信元,在可以最早发射的定时向有线区间发射。*当变为CRC是NG的情况下,废弃其接收信息,不向有线区间发射。 |
SDCCH | *对于1无线帧内的传送信息进行维特比译码,并进行CRC check。只在CRC check结果变为OK的情况下,根据Wbit构成CPS PDU。在CPS PDU构成结束并且CPS的CRC check结果是OK的情况下,构成短信元,在可以最早发射的定时向有线区间发射。*当内编码单位的CRC check结果变为NG的情况下,废弃该接收信息,不反映在CPS的构成中。当CPS的CRC check结果变为NG的情况下,全部废弃该CPS PDU,不向有线区间发射。 |
RACH(分组传送用)UPCH | *对1无线帧内的传送信息进行维特比译码,并进行CRC check。只对CRC check结果是OK,TN bit=0的传送信息,根据Wbit以及Sbit构成CPS PDU。在CPS PDU的构成结束CPS的CRC check结果是OK的情况下,构成短信元,在可以最早发射的定时向有线区间发射。*当内编码单位的CRC check结果变为NG的情况下,废弃该接收信息,不反映在CPS的构成中。当CPS的CRC check结果变为NG的情况下,全部废弃该CPS PDU,不向有线区间发射。 |
5.4.3.SAL设定方法
以下叙述向有线区间发射来自无线区间的上行传送信息时的,短信元或者标准信元内的SAL的设定方法。基本的设定方法参照表22。
5.4.3.1.SAT
在全逻辑信道中总是使用“00”
5.4.3.2.FN
(1)DTCH
*将接收到的无线帧的FN,设置成包含用该无线帧发射的传送信息的短信元或者标准信元的SAL的FN。
*如图87所示,上行长码相位=0和FN=0的无线的起始码片只错开在发射接收时被选择的帧偏移值和时隙偏移值的和,该关系即使反复DHO也不变。于是以上行长码相位为基础确定接收无线帧的FN。该确定方法,如果将接收到的无线帧的起始码片的相位设置成PTOP,将帧偏移值和时隙偏移值的和设置成POFS,将1无线帧中的码片数设置成C,则FN可以用下式确定。
FN=((PTOP-POFS)/C)mod64
C=10240,40960,81920,163840(码片速率=1.024,4.096,8.192,16.384Mcps)
(2)ACCH
*当1无线单元被设定在多个无线帧内的情况下(128ksps以下的专用物理信道的情况下),将设定1无线单元的多个无线帧中的起始的无线帧的FN设定为SAL的FN。
*无线帧的FN的确定方法,和上述(1)相同。
(3)SDCCH,RACH,UPCH
*将构成CPSPDU的单个或者多个无线帧的起始无线帧的FN设置成SAL的FN。
*无线帧的FN的确定方法,和上述(1)相同。
5.4.3.3.同步
(1)DTCH,UPCH,SDCCH
*如果接收无线帧在同步保持中,则设置为“0”。在失步的情况下,设置成“1”。
*失步时的详细处理,参照后述的5.4.4。有关失步判定方法,参照5.2.3。
*在UPCH以及SDCCH中,当1CPS-PDU由多个无线帧构成的情况下,在全部的无线帧失步的情况下设置为“1”。
(2)ACCH,RACH
*设置成“0”。
5.4.3.4.BER
(1)DTCH
*根据每一无线帧的BER推定值劣化判定结果,设定值。
(2)ACCH
*根据每一无线单元的BER推定值劣化判定结果,设定值。
(3)SDCCH,UPCH,RACH
*根据每一CPSPDU的BER推定劣化判定结果,设定值。
5.4.3.5.电平(Level)
(1)DTCH
*根据每一无线帧的电平劣化判定结果,设定值。
(2)ACCH
*根据每一无线单元的电平劣化判定结果,设定值。
(3)SDCCH,UPCH,RACH
*根据每一CPSPDU的电平劣化判定结果,设定值。
5.4.3.6.CRC
(1)DTCH
*根据每一选择合成单位的CRC check结果,设定值。
(2)ACCH
*根据每一无线单元的CRC check结果,设定值。
(3)SDCCH,UPCH,RACH
*根据每一CPSPDU的CRC check结果,设定值。但是因为只在CRCOK的情况下向有线传送,所以实际上总是“0”。
5.4.3.7.SIR
(1)DTCH
*根据每一无线帧的SIR测定结果,设定值。
(2)ACCH
*根据每一无线单元的SIR测定结果,设定值。
(3)SDCCH,UPCH,RACH
*根据每一CPSPDU的SIR测定结果(在涉及多个无线帧的情况下,是多个帧中的平均值),设定值。
5.4.3.8.RCN,RSCN
根据表24设定
5.4.4.失步判定时处理方法
根据5.2.3所述的失步判定方法,在判定了失步的情况下对每一逻辑信道的处理展示在表33中。在此,因为失步判定不适合共用控制用物理信道,所以关于RACH不叙述。
【表33】
逻辑信道 | 规定 |
DTCHSDCCH | ·制成将SAL的同步位设定为“1”的信元,以后至同步恢复前,每10msec向有线区间发射短信元。 |
UPCH | ·在该短信元中不包含用户信息。·SAL的其它的位,如下。SAL:00FN:作为推定值设定每10msec增加的0~63的设定值。保持自失步判定前的连续性进行设定。BER:1电平:1CRC:1SIR:全0RCN,RSCN:根据表27(与同步保持时一样) |
ACCH | ·停止向有线区间发射 |
5.4.5.信元损耗检出功能
在来自MCC侧的下行数据因ATM区间的信元损耗未到达BTS时,根据以下的参数特定信元损耗的位置。信元损耗检出流程展示在图63中。
*帧号码(FN):在全部的非限制服务中用于信元损耗检出
*无线子信道号码(RSCN):在内编码的CRC赋予单位于10ms内有2个以上的非限制服务(128k以上的非限制服务)中使用
*无线信道号码(RCN):在用多码实现的非限制服务中使用
*UUI(CPS-User To User Indication:CPS-指示用户到用户):在内编码的CRC赋予单位超过短信元的用户有效负载长42八位字节(使用RCN,或者RSCN的情况),43八位字节(RCN,或者RSN未使用的情况)的情况下使用
使用上述的4个参数检出信元损耗。
信元损耗检出时的处理方法展示在表34中。
【表34】信元损耗检出时处理
逻辑信道 | 处理方法 |
DTCH | ·进行在短信元单位中的空数据(全部“0”)的插入,构成无线帧,发射信元损耗部分 |
ACCH | ·不需要考虑信元损耗 |
SDCCHFACH(分组传送用)UPCH | ·废弃将信元损耗部分作为一部分的CPS-SDU的全部 |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新的基站装置,是最适宜高速的CDMA数字通信的装置。
Claims (2)
1.一种基站,是具有多个区段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生成由多个帧构成的信号的装置;以及
在各个上述多个区段中,发送上述由多个帧构成的信号的发送装置,其中
上述发送装置使帧发送定时在上述多个区段之间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装置使用多个信道发送上述信号,并使帧发送定时在上述多个信道之间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16192/1997 | 1997-04-17 | ||
JP11619297 | 1997-04-17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88051591A Division CN100384106C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0942A true CN1510942A (zh) | 2004-07-07 |
CN1510942B CN1510942B (zh) | 2011-11-09 |
Family
ID=14681121
Famil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8805159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4106C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A2005101188983A Pending CN1783754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A2003101013320A Pending CN1510943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2003101013299A Expired - Lifetime CN1510942B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基站中的发射方法 |
CNB200310101333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9618C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A2003101013301A Pending CN1510857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2003101013316A Expired - Lifetime CN1510937B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 |
CNA200310101334XA Pending CN1510945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8805159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4106C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A2005101188983A Pending CN1783754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A2003101013320A Pending CN1510943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310101333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9618C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A2003101013301A Pending CN1510857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N2003101013316A Expired - Lifetime CN1510937B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 |
CNA200310101334XA Pending CN1510945A (zh) | 1997-04-17 | 1998-04-17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1) | US6782035B1 (zh) |
EP (9) | EP1499039B1 (zh) |
JP (2) | JP3884774B2 (zh) |
KR (1) | KR100349102B1 (zh) |
CN (8) | CN100384106C (zh) |
CA (2) | CA2286816C (zh) |
DE (5) | DE69841717D1 (zh) |
WO (1) | WO1998047246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83615B (zh) * | 2005-08-23 | 2011-07-1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
CN104488276A (zh) * | 2012-05-10 | 2015-04-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数字视频广播系统中的数据流的传输和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99039B1 (en) * | 1997-04-17 | 2009-01-28 | NTT DoCoMo, Inc. |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655057B2 (ja) * | 1997-07-19 | 2005-06-0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Cdma送信装置及びcdma送信方法 |
CA2314232C (en) * | 1998-11-09 | 2004-05-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in a cdm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6512925B1 (en) * | 1998-12-03 | 2003-01-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while in soft handoff |
US7006475B1 (en) * | 1998-12-21 | 2006-02-28 | Hitachi, Ltd. |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CDMA multiplexing techniqu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684920B1 (ko) * | 1999-02-13 | 2007-02-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의 페이징 채널 할당장치 및 방법 |
US6574267B1 (en) * | 1999-03-22 | 2003-06-03 | Golden Bridge Technology, Inc. | Rach ramp-up acknowledgement |
US6456606B1 (en) * | 1999-03-24 | 2002-09-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ndoff control in an asynchronous CDMA system |
DE60045499D1 (de) | 1999-04-02 | 2011-02-17 | Ntt Docomo Inc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Fadingfrequenzentscheidung |
JP4955850B2 (ja) * | 1999-04-08 | 2012-06-20 | テキサス 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Wcdmaのためのダイバーシティ検出 |
GB9908518D0 (en) | 1999-04-14 | 1999-06-09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
GB9912846D0 (en) | 1999-06-02 | 1999-08-04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power |
JP3202730B2 (ja) * | 1999-06-08 | 2001-08-27 | 日本電気移動通信株式会社 | 移動無線システム |
CN100344206C (zh) | 1999-06-15 | 2007-10-17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信息管理方法,小区搜索方法,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基站和控制站 |
CA2581751C (en) | 2000-01-14 | 2013-06-04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selectively sized data transport blocks |
US6996069B2 (en) | 2000-02-22 | 2006-02-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of multiple channels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345561A (zh) * | 2000-02-23 | 2009-01-14 | Ipr特许公司 | 带碰撞检测的访问探针的确认 |
EP1533945A1 (en) * | 2000-04-06 | 2005-05-25 | NTT DoCoMo, Inc. | Multicasting method with changing transmission method dependent on receiving state at the base station |
GB0008488D0 (en) * | 2000-04-07 | 2000-05-24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ystem |
FI20000853A (fi) * | 2000-04-10 | 2001-10-11 | Nokia Networks Oy | Tiedonsiirtomenetelmä |
EP1290909A1 (en) * | 2000-04-19 | 2003-03-12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everal switching units and several processing units |
JP3390406B2 (ja) * | 2000-05-11 | 2003-03-24 | 中部日本電気ソフトウェア株式会社 | ファイル転送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
US7058020B2 (en) * | 2000-05-18 | 2006-06-06 | Brix Networks, Inc. | Hardware time stamping and registration of packetized data method and system |
JP3583353B2 (ja) * | 2000-07-03 | 2004-11-0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
JP5042439B2 (ja) * | 2000-07-26 | 2012-10-03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GB0018482D0 (en) * | 2000-07-26 | 2000-09-13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023933B2 (en) | 2000-10-20 | 2006-04-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SE0004326D0 (sv) * | 2000-11-24 | 2000-11-24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Base station identification |
WO2002052887A2 (en) * | 2000-12-22 | 2002-07-04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tm transmission |
JP3857528B2 (ja) * | 2001-01-12 | 2006-12-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同期検出装置 |
US6912211B2 (en) * | 2001-01-26 | 2005-06-28 | At&T Corp. | CDMA to packet-switching interface for code division switching in a terrestrial wireless system |
EP1275265B1 (en) | 2001-04-05 | 2008-07-30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Allocation period determination for packet data |
US6804220B2 (en) * | 2001-05-07 | 2004-10-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packet data |
US7336693B2 (en) * | 2001-05-08 | 2008-02-26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ultra wideband signals |
FR2827098B1 (fr) * | 2001-07-05 | 2003-12-05 | Nortel Networks Ltd | Procede de controle de ressources radio affectees a une communication entre un terminal mobile et une infrastructure cellulaire a etalement de spectre, et equipements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
JP2003061142A (ja) * | 2001-08-09 | 2003-02-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Cdma移動通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KR20030016811A (ko) * | 2001-08-22 | 2003-03-03 | 주식회사 젤라인 | 전력선 통신시스템의 패킷 통신방법 |
JP4005796B2 (ja) * | 2001-11-30 | 2007-11-1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力制御回路および無線送信装置 |
KR101024875B1 (ko) * | 2002-01-08 | 2011-03-31 | 아이피알 라이센싱, 인코포레이티드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역방향 링크에서 유지 채널을유지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
KR100997909B1 (ko) * | 2002-01-22 | 2010-12-03 | 아이피알 라이센싱, 인코포레이티드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오버헤드를 감소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
EP1335289A1 (en) * | 2002-02-07 | 2003-08-1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for software download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7292552B2 (en) * | 2002-03-14 | 2007-11-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630128B1 (ko) * | 2002-03-23 | 2006-09-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파일럿 신호필드 위치정보 결정장치 및 방법 |
JP3843037B2 (ja) * | 2002-04-17 | 2006-11-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装置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EP1511340A1 (en) * | 2002-05-31 | 2005-03-02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50099968A1 (en) * | 2002-06-25 | 2005-05-12 | Osamu Yamano |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KR100487234B1 (ko) * | 2002-07-02 | 2005-05-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기지국 시스템 |
JP2004112597A (ja) * | 2002-09-20 | 2004-04-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品質推定方法 |
KR100638702B1 (ko) * | 2002-10-03 | 2006-10-31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셀룰러 시스템에서 다운링크 전력 제어 시에 코드 전송전력 범위를 판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8780898B2 (en) * | 2002-10-31 | 2014-07-15 | Agere Systems Llc | Processor for packet switching between cell streams with optional virtual channel a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 modification |
US8019362B2 (en) * | 2003-02-07 | 2011-09-13 | Sybase 365, Inc. | Universal short code administration facility |
DE10306171B4 (de) | 2003-02-13 | 2007-02-08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der Sendeleistungen zweier Kanäle einer Verbindung, Station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
US7299402B2 (en) * | 2003-02-14 | 2007-11-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ower control for reverse packet data channel in CDMA systems |
US8254358B2 (en) | 2003-03-06 | 2012-08-28 | Ericsson Ab | Communicating a broadcast message to change data rates of mobile stations |
JP3922571B2 (ja) * | 2003-03-26 | 2007-05-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KR100981507B1 (ko) * | 2003-04-14 | 2010-09-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블록 확산 코드분할 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트래픽 발생 및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DE10324470A1 (de) * | 2003-05-30 | 2005-03-10 | Deutsche Telekom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teuern von Datenverbindungen in einem Datennetz mit einer Vielzahl von Datennetzknoten |
KR20050029254A (ko) * | 2003-09-20 | 2005-03-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슬리핑 스테이트에서 모드간의상태 천이를 위한 웨이크업 채널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KR100582575B1 (ko) * | 2003-10-27 | 2006-05-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멀티 프레임을 이용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방법 |
SE0303031D0 (sv) * | 2003-11-12 | 2003-11-12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Inter-Frequency and inter-rat handover measurements |
US8090370B2 (en) * | 2004-01-16 | 2012-01-03 | Airwalk Communications, Inc. | Combined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optimized assignment of frame offsets |
JP2005303499A (ja) * | 2004-04-08 | 2005-10-27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拡散符号生成回路および同期回路 |
US7551597B2 (en) | 2004-05-06 | 2009-06-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st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uplink out-of-synchronization |
CN101091332B (zh) * | 2004-05-06 | 2014-11-26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上行链路不同步的快速下行链路通知的方法和设备 |
US7437175B2 (en) * | 2004-05-06 | 2008-10-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Synchronization detec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
US9525977B2 (en) * | 2004-06-15 | 2016-12-20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Broadcast multicast mode |
WO2006010958A2 (en) | 2004-07-30 | 2006-02-02 | Andrew Richardson | Power control in a local network node (lnn) |
EP1779543B1 (en) * | 2004-07-30 | 2012-04-25 | Andrew Richardson |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from a local network node |
CN100375395C (zh) * | 2004-08-04 | 2008-03-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导频发射机 |
FR2874147B1 (fr) * | 2004-08-05 | 2006-09-22 | Cit Alcatel | Dispositif d'allocation de ressources partagees d'un reseau de communication, par attribution d'intervalles temporels d'un plan temps/frequence adaptable dynamiquement |
EP1792453B1 (en) * | 2004-09-24 | 2017-03-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in a system employing differing transmission protocols |
WO2006038838A1 (en) * | 2004-10-06 | 2006-04-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Group call service in a cellular mobile system |
JP4600079B2 (ja) * | 2005-02-18 | 2010-12-15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US7979561B2 (en) * | 2005-03-10 | 2011-07-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multiplexing over an error-prone wireless broadcast channel |
CN100486174C (zh) * | 2005-04-29 | 2009-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宽带接入终端参数配置方法 |
US7532638B2 (en) * | 2005-06-01 | 2009-05-12 | Broadcom Corporation | Wireless terminal baseband processor high speed turbo decoding module supporting MAC header splitting |
US7796565B2 (en) * | 2005-06-08 | 2010-09-14 | Polycom, Inc. | Mixed voice and spread spectrum data signaling with multiplexing multiple users with CDMA |
JP4718254B2 (ja) * | 2005-06-17 | 2011-07-0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チャネル割り当て装置および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法 |
US7889709B2 (en) * | 2005-08-23 | 2011-02-15 | Sony Corporation |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ata packets sent over the same set of channels |
US8514711B2 (en) * | 2005-10-21 | 2013-08-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verse link lower layer assisted video error control |
US8406309B2 (en) * | 2005-10-21 | 2013-03-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ideo rate adaptation to reverse link conditions |
US8548048B2 (en) * | 2005-10-27 | 2013-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ideo source rate control for video telephony |
US8842555B2 (en) * | 2005-10-21 | 2014-09-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daptive encoding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in packet-switch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DE102006000937B4 (de) * | 2006-01-05 | 2011-05-12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Daten von einer ersten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zu einer zweiten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und Computerprogrammelement |
CN101371545A (zh) * | 2006-01-12 | 2009-02-18 | 诺基亚公司 | 通信系统中的导频加扰 |
RU2428815C2 (ru) * | 2006-01-18 | 2011-09-10 | Нтт Досомо, Инк. | Передатчик, приемник 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
EP1811674A1 (en) * | 2006-01-23 | 2007-07-25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jointly decoding messages based on apriori knowledge of modified codeword transmission |
KR101194072B1 (ko) * | 2006-02-15 | 2012-10-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비동기식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오프라인 페이징 지시자정보를 획득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US8290095B2 (en) * | 2006-03-23 | 2012-10-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iterbi pack instruction |
US9621375B2 (en) * | 2006-09-12 | 2017-04-11 | Ciena Corporation | Smart Ethernet edge networking system |
JP4531722B2 (ja) * | 2006-05-01 | 2010-08-25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US20100157940A1 (en) * | 2006-06-16 | 2010-06-24 | Shoichi Shitara | Data generation apparatus, data gener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synchronication detection method, sector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forma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559959B2 (en) | 2006-09-29 | 2013-10-15 | Zte Corporation | Handoff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based on random access channel |
CN100571444C (zh) * | 2006-09-29 | 2009-12-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随机接入信道的切换接入方法和装置 |
CA2670782A1 (en) * | 2006-11-30 | 2008-06-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verse link traffic power control for lbc fdd |
US8433357B2 (en) * | 2007-01-04 | 2013-04-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other sector interference (OSI) indication |
US8681749B2 (en) | 2007-01-04 | 2014-03-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trol resource mapping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320407B2 (en) * | 2007-01-05 | 2012-11-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apping of subpackets to resour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457315B2 (en) * | 2007-01-05 | 2013-06-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ilo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370478B1 (ko) * | 2007-01-10 | 2014-03-06 |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 멀티미디어 전화 통신을 위한 컨텐트- 및 링크-의존 코딩 적응 구조 |
JP4767324B2 (ja) * | 2007-02-05 | 2011-09-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端末、ランダムアクセス信号の送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
US8072963B2 (en) * | 2007-02-14 | 2011-12-06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covering from DRX timing de-synchronization in LTE—ACTIVE |
US8009576B2 (en) * | 2007-03-02 | 2011-08-30 |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 Transmission links |
DE102007012051B4 (de) * | 2007-03-13 | 2011-09-22 | Gigaset Communications Gmbh |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einer Sendeleistung |
EP1986341A1 (en) * | 2007-04-23 | 2008-10-29 | Mitsubishi 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e Europe B.V.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 base station of a wireless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8094546B2 (en) * | 2007-06-13 | 2012-01-10 |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crosstalk in transmission links |
US8189581B2 (en) * | 2007-06-20 | 2012-05-29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signal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ipt of broadcast channel information |
US7953037B2 (en) * | 2007-09-14 | 2011-05-31 | Mediatek Inc. | Electronic device for acquisition of a dummy paging message |
AU2008303219B2 (en) * | 2007-09-28 | 2014-07-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signaling channel robustness |
US8797850B2 (en) * | 2008-01-10 | 2014-08-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to adapt to network congestion |
WO2009096830A1 (en) * | 2008-01-29 | 2009-08-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tpc commands |
JP4337006B1 (ja) * | 2008-05-22 | 2009-09-3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
KR101507850B1 (ko) * | 2008-05-29 | 2015-04-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상향 전송하는 방법 |
JP4719252B2 (ja) * | 2008-06-25 | 2011-07-06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管理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1635979B (zh) * | 2008-07-25 | 2013-05-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中抑制小区间上行干扰的方法 |
US8665803B2 (en) * | 2008-07-31 | 2014-03-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one selec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KR101268687B1 (ko) * | 2008-08-18 | 2013-05-2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다중-셀 협력 통신을 위한 기지국들 및 단말을 포함하는 통신 시스템 |
US8995568B1 (en) | 2008-09-05 | 2015-03-31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repeated signals |
AU2010211875B2 (en) * | 2009-02-03 | 2015-11-2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KR20100109338A (ko) * | 2009-03-31 | 2010-10-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
US8560918B1 (en) | 2009-04-21 | 2013-10-15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selecting an error correction code to be applied to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902692B (zh) * | 2009-05-31 | 2014-06-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侧指示终端动作时间的方法 |
US8462875B2 (en) * | 2009-07-20 | 2013-06-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Timing regenerating device |
US9401784B2 (en) | 2009-10-21 | 2016-07-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ime and frequency acquisition and tracking for OFDMA wireless systems |
US10111111B2 (en) | 2009-11-19 | 2018-10-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er-cell timing and/or frequency acquisition and their use on channel estim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
US8526990B1 (en) * | 2010-03-17 | 2013-09-03 | Sprint Spectrum L.P. | Determination of initial transmit power based on shared transmit-power information |
US8677224B2 (en) * | 2010-04-21 | 2014-03-18 | Decawave Ltd. | Convolutional code for us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655269B1 (ko) * | 2010-05-28 | 2016-09-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자원분배 장치 및 방법 |
GB2481051B (en) * | 2010-06-10 | 2016-06-0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mapping and de-mapping of non-binary symbols in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892809B2 (en) | 2010-10-25 | 2014-11-18 |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 Data compression and encoding in a memory system |
US8706864B1 (en) * | 2010-11-30 | 2014-04-22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Behavior monitoring and compliance for multi-tenant resources |
CN103430619B (zh) * | 2010-12-13 | 2017-07-18 |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 基站子系统、rbs部分和tma部分及其用于同步rbs部分与tma部分的方法 |
WO2011157169A2 (zh) | 2011-06-03 | 2011-12-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接收模式的配置处理方法、基站控制器和基站 |
US9730164B2 (en) * | 2012-01-30 | 2017-08-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ower control management in uplink (U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ransmission |
US8918136B2 (en) | 2012-11-29 | 2014-12-23 | At&T Mobility Ii Llc | Adjustment of transmit power parameter |
EP3052634A4 (en) | 2013-10-04 | 2017-06-28 | Synthetic Genomics, Inc. |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modulating biomass productivity |
KR20150072034A (ko) * | 2013-12-19 | 2015-06-29 |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 송신 칩, 수신 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송/수신 시스템 |
CN106851697B (zh) * | 2015-12-03 | 2020-03-20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无线链路同失步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08432326B (zh) * | 2016-01-07 | 2021-12-31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窄带物联网的时间非连续传输 |
CN107040349B (zh) * | 2016-02-03 | 2020-05-1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动态确定导频图样的方法及装置 |
CN111194569B (zh) * | 2017-09-07 | 2021-10-08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上行链路波束管理 |
US10426424B2 (en) | 2017-11-21 | 2019-10-01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d performing imaging protocol simulations |
CN111416776B (zh) * | 2019-01-07 | 2024-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
EP4068652A4 (en) * | 2019-11-25 | 2024-01-03 | SOLiD, INC. | COMMUNICATION N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89354A (en) | 1980-11-24 | 1984-12-18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Information recording system with recording process monitoring function |
US4495648A (en) * | 1982-12-27 | 1985-01-22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Transmitter power control circuit |
US4613990A (en) * | 1984-06-25 | 1986-09-23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Radiotelephone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
FR2592256B1 (fr) * | 1985-12-20 | 1988-02-12 | Trt Telecom Radio Electr | Dispositif d'asservissement de la puissance d'emission d'un faisceau hertzien |
JPH0824779B2 (ja) * | 1987-12-10 | 1996-03-13 |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リモート速度制御コントローラ |
US4972439A (en) * | 1989-01-19 | 1990-11-20 | Motorola, Inc. | Active signalling transmitter control |
US5265119A (en) * | 1989-11-07 | 1993-11-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CDMA cellular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
US5485486A (en) * | 1989-11-07 | 1996-01-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CDMA cellular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
US5519730A (en) * | 1990-06-12 | 1996-05-21 | Jasper; Steven C. | Communication signal having a time domain pilot component |
US5103459B1 (en) * | 1990-06-25 | 1999-07-06 | Qualcomm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signal waveforms in a cdma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
US5134709A (en) * | 1990-12-14 | 1992-07-28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channel assignment in cellular radiotelephone systems |
US5067139A (en) * | 1990-12-17 | 1991-11-19 | Motorola, Inc. | Coherent detector for QPSK modulation in a TDMA system |
JPH04246943A (ja) | 1991-01-31 | 1992-09-02 | Nec Corp | フレーム同期回路 |
US5204876A (en) | 1991-03-13 | 1993-04-20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high data rate traffic channels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5504936A (en) * | 1991-04-02 | 1996-04-02 | Airtouch Communications Of California | Microcells for digital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s |
US5369637A (en) | 1991-04-03 | 1994-11-29 | U.S. Philips Corporation |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
US5233632A (en) * | 1991-05-10 | 1993-08-03 | Motorola, Inc. |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iv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st carrier acquisition |
AU638379B2 (en) * | 1991-08-28 | 1993-06-24 | Motorola, Inc. | Cellular system sharing of logical channels |
JP3269577B2 (ja) * | 1991-10-02 | 2002-03-25 | モトローラ・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ビット誤り率検出方法 |
US5241544A (en) * | 1991-11-01 | 1993-08-31 | Motorola, Inc. | Multi-channel tdm communication system slot phase correction |
KR940009628B1 (ko) | 1991-11-16 | 1994-10-15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커패시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2829174B2 (ja) * | 1992-01-08 | 1998-11-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磁気式ピックアップセンサ |
EP0565507A3 (en) * | 1992-04-10 | 1994-11-30 | Ericsson Ge Mobile Communicat | Power control for random access call set-up in a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
KR100289630B1 (ko) * | 1992-07-13 | 2001-05-02 | 리패치 | 무선 랜의 출력제어방법 및 장치 |
GB2300337B (en) * | 1992-10-05 | 1997-03-26 | Ericsson Ge Mobile Communicat | Digital control channel |
US5604744A (en) * | 1992-10-05 | 1997-02-1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Digital control channels having logical channels for multiple access radiocommunication |
US5603081A (en) * | 1993-11-01 | 1997-02-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H06152487A (ja) | 1992-11-04 | 1994-05-31 | N T T Idou Tsuushinmou Kk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5488629A (en) * | 1993-02-17 | 1996-01-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for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
JPH0787075A (ja) | 1993-06-30 | 1995-03-31 | Nippon Motorola Ltd | デジタル無線通信の同期方法 |
JP3272496B2 (ja) * | 1993-07-27 | 2002-04-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装置 |
US5404376A (en) * | 1993-09-09 | 1995-04-04 | Ericsson-Ge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 Navigation assistance for call handling in mobile telephone systems |
JP2643792B2 (ja) * | 1993-09-14 | 1997-08-2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復調装置 |
EP0727120B1 (en) * | 1993-11-01 | 2004-07-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variable rate digital data |
US6088590A (en) * | 1993-11-01 | 2000-07-11 | Omnipoin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bile controlled handoff and link maintenance in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
JP3003839B2 (ja) | 1993-11-08 | 2000-01-31 |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 Cdma通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3158821B2 (ja) * | 1993-12-14 | 2001-04-2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
FI94579C (fi) * | 1994-01-12 | 1995-09-25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Tiedonsiirtomenetelmä |
WO1995022213A1 (fr) * | 1994-02-09 | 1995-08-17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Procede et systeme relatif aux liaisons radio mobiles cdma |
ZA95797B (en) * | 1994-02-14 | 1996-06-20 | Qualcomm Inc | Dynamic sectorization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5802110A (en) * | 1994-02-16 | 1998-09-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Wireless mobile system |
US5452473A (en) * | 1994-02-28 | 1995-09-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verse link, transmit power correction and limitation in a radiotelephone system |
US5497395A (en) | 1994-04-04 | 1996-03-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ulating signal waveforms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H07297753A (ja) * | 1994-04-28 | 1995-11-10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フレーム送信タイミング制御方法 |
FI98426C (fi) * | 1994-05-03 | 1997-06-10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Järjestelmä pakettidatan siirtämiseksi digitaalisen aikajakomonikäyttöön TDMA perustuvan solukkojärjestelmän ilmarajapinnassa |
FI96468C (fi) * | 1994-05-11 | 1996-06-25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Liikkuvan radioaseman kanavanvaihdon ohjaaminen ja lähetystehon säätäminen radio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
JP2993554B2 (ja) | 1994-05-12 | 1999-12-20 |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 送信電力制御法および前記送信電力制御法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
JP2980156B2 (ja) | 1994-05-12 | 1999-11-22 |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該制御方法を用いた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装置 |
US5442625A (en) * | 1994-05-13 | 1995-08-15 | At&T Ipm Corp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providing variable data rate access to a user |
US5638412A (en) * | 1994-06-15 | 1997-06-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providing service and rate negoti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82757C (zh) | 1994-06-22 | 2002-04-10 | Ntt移动通信网株式会社 | 用于数字通信接收机的相干检测器和相干检测方法 |
CH690890A5 (de) * | 1994-08-04 | 2001-02-15 | Ascom Business Systems Ag | Vorrichtung zum Sicherstellen einer ausreichenden Sprachqualität bei einem System digitaler Schnurlostelefone. |
JP3331054B2 (ja) | 1994-08-04 | 2002-10-0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通信チャンネル選択装置 |
US5596601A (en) | 1994-08-30 | 1997-01-2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read spectrum code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 |
US5596333A (en) * | 1994-08-31 | 1997-01-21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 communication signal between a communication unit and a base site |
JP2982856B2 (ja) * | 1994-10-26 | 1999-11-29 |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 送信電力制御法および前記送信電力制御法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
JPH08186523A (ja) | 1994-12-28 | 1996-07-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データ受信装置 |
DE69635289T2 (de) * | 1995-02-23 | 2006-04-27 | Ntt Docomo Inc. |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ariabler Bitraten und dieses verwendende Sender |
FI950916A (fi) * | 1995-02-28 | 1996-08-29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Radiojärjestelmän tukiasema |
JP2944459B2 (ja) | 1995-04-07 | 1999-09-0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US5673259A (en) * | 1995-05-17 | 1997-09-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access communications channel for data services |
JP2888190B2 (ja) | 1995-05-22 | 1999-05-1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画像通信用時分割多元接続通信方式 |
US5790588A (en) | 1995-06-07 | 1998-08-04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Spread spectrum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employing composite spreading codes |
US5745485A (en) * | 1995-06-19 | 1998-04-28 | Aloha Networks, Inc. | Dual code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data networks |
JP2863993B2 (ja) | 1995-06-22 | 1999-03-0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Cdma無線多重送信装置およびcdma無線多重伝送装置およびcdma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cdma無線多重送信方法 |
US5710982A (en) * | 1995-06-29 | 1998-01-20 | Hughes Electronics | Power control for TDMA mobil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
ZA965340B (en) * | 1995-06-30 | 1997-01-27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208650B2 (ja) | 1995-07-13 | 2001-09-17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用受信装置 |
JPH0946275A (ja) | 1995-07-25 | 1997-02-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適応型波形等化器 |
JP3423117B2 (ja) * | 1995-07-26 | 2003-07-07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端末装置 |
FI98674C (fi) * | 1995-08-18 | 1997-07-25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enetelmä lähetystehon säätämiseksi yhteydenmuodostuksen aikana sekä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 |
JP3013763B2 (ja) | 1995-08-25 | 2000-02-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キャリア同期ユニット |
WO1997008847A1 (en) * | 1995-08-31 | 1997-03-06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of a radio transmitter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097700A (en) * | 1995-09-18 | 2000-08-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Packet switched radio channel congestion control |
JP3098180B2 (ja) * | 1995-10-09 | 2000-10-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コードレス電話システム |
JP2737730B2 (ja) * | 1995-11-30 | 1998-04-0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スペクトル拡散送受信機 |
JP3274337B2 (ja) * | 1995-12-27 | 2002-04-15 | 株式会社東芝 | Cdmaセルラ無線システム |
US5828947A (en) * | 1996-02-13 | 1998-10-27 | Alcatel Espace | Method of power regulation in a satelli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at least two satellites in view |
JP2934185B2 (ja) * | 1996-03-15 | 1999-08-1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Cdmaセルラ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
US6011787A (en) * | 1996-03-21 | 2000-01-04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cheme with effective use of sector configuration |
US5901185A (en) * | 1996-04-15 | 1999-05-04 | Ericsson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augmented, pilot-symbol-assisted radiotelephone communications |
US5930230A (en) * | 1996-05-28 | 1999-07-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igh data rate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H1051354A (ja) * | 1996-05-30 | 1998-02-20 | N T T Ido Tsushinmo Kk | Ds−cdma伝送方法 |
KR101478890B1 (ko) * | 1996-06-27 | 2015-01-05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쇼트 코드를 사용하여 cdma 시스템에서 초기 전력 램프-업을 제어하는 방법 |
JP3224346B2 (ja) | 1996-07-24 | 2001-10-29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チャネル構成方法 |
US5912931A (en) * | 1996-08-01 | 1999-06-15 | Nextel Communications | Method for multicarrier signal detection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in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channels |
US6064663A (en) * | 1996-09-10 | 2000-05-16 |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 Cellular CDMA data link utilizing multiplexed channels for data rate increase |
US6259724B1 (en) * | 1996-10-18 | 2001-07-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5914959A (en) * | 1996-10-31 | 1999-06-22 | Glenayre Electronics, Inc. |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having an automatically selectable transmission rate |
KR100226698B1 (ko) * | 1996-12-28 | 1999-10-15 | 전주범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수신 시스템의 채널 등화 장치 |
EP1499039B1 (en) * | 1997-04-17 | 2009-01-28 | NTT DoCoMo, Inc. |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101179A (en) * | 1997-09-19 | 2000-08-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curate open loop power control i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389003B1 (en) * | 1999-11-23 | 2002-05-14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for decreasing false positives in frame synchronization of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JP2002074991A (ja) * | 2000-08-31 | 2002-03-15 | Fujitsu Ltd | メモリを有する半導体装置 |
-
1998
- 1998-04-17 EP EP20040077666 patent/EP149903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EP EP20040077701 patent/EP149237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8-04-17 EP EP20040077686 patent/EP149903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EP EP20040077682 patent/EP149437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CN CNB988051591A patent/CN10038410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EP EP20040077685 patent/EP150121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8-04-17 DE DE69841717T patent/DE69841717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CN CNA2005101188983A patent/CN1783754A/zh active Pending
- 1998-04-17 DE DE69840527T patent/DE69840527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CA CA 2286816 patent/CA2286816C/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EP EP20100165215 patent/EP2224623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8-04-17 US US09/403,161 patent/US678203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CN CNA2003101013320A patent/CN1510943A/zh active Pending
- 1998-04-17 CN CN2003101013299A patent/CN151094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CN CNB2003101013335A patent/CN10038961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EP EP20040077683 patent/EP149225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8-04-17 DE DE69839852T patent/DE69839852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CN CNA2003101013301A patent/CN1510857A/zh active Pending
- 1998-04-17 CA CA 2424556 patent/CA2424556C/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EP EP20040077684 patent/EP149236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KR KR1019997009622A patent/KR100349102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8-04-17 CN CN2003101013316A patent/CN151093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JP JP54375298A patent/JP388477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WO PCT/JP1998/001786 patent/WO1998047246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8-04-17 DE DE69840732T patent/DE69840732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CN CNA200310101334XA patent/CN1510945A/zh active Pending
- 1998-04-17 EP EP19980914086 patent/EP1011211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4-17 DE DE1998627954 patent/DE69827954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
- 2003-09-29 US US10/673,863 patent/US2004007124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9-29 US US10/673,683 patent/US2004007122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9-29 US US10/673,940 patent/US744390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9-29 US US10/673,685 patent/US709578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9-29 US US10/673,784 patent/US2004007257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9-29 US US10/674,003 patent/US78268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9-29 US US10/673,658 patent/US2004007119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9-29 US US10/673,656 patent/US800512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7-11 US US11/456,827 patent/US767235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1-31 US US11/669,867 patent/US2007012170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
- 2009-05-15 JP JP2009119079A patent/JP45645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83615B (zh) * | 2005-08-23 | 2011-07-1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
CN104488276A (zh) * | 2012-05-10 | 2015-04-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数字视频广播系统中的数据流的传输和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
CN104488276B (zh) * | 2012-05-10 | 2018-0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数字视频广播系统中的数据流的传输和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10942A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 |
CN1252911A (zh) | 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 |
CN1303550A (zh) | 频谱扩展通信装置和频谱扩展通信方法 | |
CN1374811A (zh) | 在移动无线系统内管理处理资源的方法 | |
CN1248432C (zh) | 发送用于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格式组合指示符的设备和方法 | |
CN1150794C (zh) | 用于反向链路速率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 |
CN1430363A (zh) | 控制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传输功率的设备和方法 | |
CN1265674C (zh) | 用于在数据通信系统内选择服务扇区的方法和装置 | |
CN1363148A (zh) | 用于为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设置一个传输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 |
CN1839641A (zh) | 通信模式控制方法,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控制装置,基站和移动通信终端 | |
CN101039460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内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 | |
CN1321009A (zh) | 提供实时服务的脉冲串基接入和指配方法 | |
CN1744455A (zh) | 基站、移动台及其控制方法 | |
CN1643825A (zh) | 基站设备和通信终端设备 | |
CN1853437A (zh) | 软切换 | |
CN1455538A (zh) | 码分多址系统中用于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的软切换方法 | |
CN1321007A (zh) | 统计地复用实时和非实时的话音和数据业务的系统 | |
CN1216664A (zh) | 转移的方法 | |
CN1791249A (zh) |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 |
CN1825782A (zh) | 无线电资源控制方法、无线基站及无线网络控制器 | |
CN1373580A (zh) | 无线电信道设定方法与无线电网络控制装置并基地台与移动通信系统 | |
CN101040456A (zh) | 无线基站、无线线路控制站、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
CN1330844A (zh) | 小区重选的方法和网络部件及用户终端 | |
CN1784075A (zh) | 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处理资源管理方法 | |
CN1128603A (zh) | 数字移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由传输测量产生的电话信令的处理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