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2911A - 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2911A
CN1252911A CN98804245A CN98804245A CN1252911A CN 1252911 A CN1252911 A CN 1252911A CN 98804245 A CN98804245 A CN 98804245A CN 98804245 A CN98804245 A CN 98804245A CN 1252911 A CN1252911 A CN 1252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pdu
code
information
s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4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明洋
永田清人
柚木一文
高木広文
小川真资
大野公士
中村武宏
荻原淳一郎
仲信彦
樋口健一
服部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c
Publication of CN1252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2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28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or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S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7Multicode, e.g. multiple codes assigned to one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2Outer and inner lo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移动站无线电通信设备MS具有发送-接收放大部分AMP、无线通信部分TRX、基带信号处理部分BB、移动站控制部分MS-CNT、和终端接口部分TERM-INT。在多代码传输中,通过仅利用一个指定的单个物理信道以增加的电功率发送控制信息(导频码元和TPC码元)来提高频率资源的可用性和通信质量。另外,通过根据通信质量和通信状态判定发送信息的发送/删除来提高频率资源的可用性和通信质量,并同时减少功耗。而且,通过避免频繁呼叫的出现来提高频率资源的可用性并减少功耗。

Description

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本发明涉及宽带CDMA(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移动电话机的使用近年来已变成非常广泛。常规地,采用TDMA(时分多址)和FDMA(频分多址)作为移动电话接入方法。然而,由于CDMA的诸如频带的高效使用、易于改变传输速度的能力和安全防窃听等各种优点,近来正采用CDMA替代TDMA与FDMA。在CDMA中,也有可能通过采用冗余度来减少衰落的影响,和也有可能实现纠错编码。还有,利用不牵涉频率转换的转移提高通信质量。
然而,根据现有技术的CDMA具有其传输速度低的技术限制,这是因为现有技术的CDMA主要用于话音传输,因而,由于低传输速度,CDMA不适于数据通信。随着近年来多媒体的发展,由于要发送的数据不仅包括话音数据,而且也包括能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所以需要高速传输。特别地,在发送图象数据时,要求极其高的传输速度。
在采用常规CDMA的移动通信中,遇到诸如窄的扩展频带带宽和有限的减少衰落影响的能力的问题。而且,因为采用CDMA的移动通信由于基站之间的同步而很难实现无缝的室内/室外通信环境和实现发送电功率的高精度控制,所以采用常规CDMA的移动通信也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移动电话机中,由于将可充电电池用作电源,所以功耗的减少是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此方法能解决上述问题以便将所使用的频带基本上设置为宽带。而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减少的功耗、改善的通信质量和频率资源的使用效率。本发明提供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它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扩展信息;其中当相互不同的发送信息利用公用控制信息通过多个信道同时进行发送时,该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利用分配给信道的代码扩展各种发送信息;通过信道发送扩展的发送信息;利用公用代码扩展控制信息,此公用代码对于这多个信道是公用的;和发送扩展控制信息。利用上述的发明,有可能改善频率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因为在常规方法中利用多个代码单独发送的同一控制信息可利用一个代码来发送。而且,如果利用一个信道发送此控制信息,并且如果此控制信息的发送功率是所发送信息的发送功率乘以发送扩展发送信息的信道数,则有可能提高接收准确度即通信质量,避免在接收侧中的接收功率电平的不均匀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扩展的信息给一个无线部分;其中此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根据无线部分的通信质量确定是发送还是抛弃此发送信息的步骤。利用上述的发明,根据无线部分中的通信质量调整发送信息的实际有效的发送速度,从而有效地发送信息。因此,有可能提高频率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功耗。
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它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所扩展的信息给一个无线部分;其中此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无线部分的通信状态确定是发送还是抛弃此发送信息。如果例如在呼叫已失败时抛弃要发送的发送信息的话,利用上述发明,有可能阻止重发呼叫已失败的发送信息的再呼叫,从而提高频率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功耗。
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它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扩展的信息给一个无线部分;其中此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抛弃此发送信息,直至在释放呼叫之后又经历了一个预定的时间。利用上述的发明,有可能阻止不规则地出现的发送信息所导致的频繁呼叫,从而提高效率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功耗。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系统概述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中移动站MS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发送/接收放大器AMP与无线单元TRX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的结构方框图。
图5是表示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的逻辑信道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的物理信道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一个不同于用于上行链路公共控制物理信道的信号格式的概念图。
图9是表示一个用于上行链路公共控制物理信道的信号格式的概念图。
图10是表示物理信道与被映射的逻辑信道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图11是表示一个映射到安全信道(perch channel)上的逻辑信道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PCH映射方法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FACH映射方法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用于将DTCH与ACCH映射到专用物理信道上的方法的概念图。
图15是表示用于以每个码元速率将ACCH映射到专用物理信道的超帧的方法概念图。
图16是表示用于BCCH 1,BCCH 2(16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17是表示用于PCH(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用于FACH-L(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19是表示用于正常模式中FACH-S(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0是表示用于ACK模式中FACH-S(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1是表示用于RACH-L(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2是表示用于RACH-S(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3是表示用于SDCCH(32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4是表示用于ACCH(32/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5是表示用于ACCH(128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6是表示用于ACCH(256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7是表示用于DTCH(32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8是表示用于DTCH(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29是表示用于DTCH(128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0是表示用于DTCH(256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1是表示用于DTCH(512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2是表示用于TCH(102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3是表示用于UPCH(32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4是表示用于UPCH(64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5是表示用于UPCH(128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6是表示用于UPCH(256ks/s)的编码方法的概念图。
图37是表示W比特位模式(W-bit bit pattern)的使用方法的概念图。
图38是表示卷积编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39是表示SFN与要发送的sfn之间对应关系的概念图。
图40是表示安全信道与公共控制物理信道中发送定时与长码相位的定时图表。
图41是表示反向公共控制物理信道中发送定时与长码相位的定时图表。
图42是表示专用物理信道中发送/接收定时与长码相位的定时图表。
图43是表示专用物理信道中发送/接收定时与长码相位的定时图表。
图44是表示正向长码生成器结构的示例方框图。
图45是表示反向长码生成器结构的示例方框图。
图46是表示短码生成方法的概念图。
图47是表示用于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生成器结构的示例方框图。
图48是表示利用长码与短码的扩展码生成方法的方框图。
图49是表示扩展单元结构的示例方框图。
图50是表示随机接入发送方法的定时图表。
图51是表示多码发送方法的第一示例的概念图。
图52是表示多码发送方法的第二示例的概念图。
图53是表示安全信道传输模式的定时图表。
图54是表示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用于FACH)的传输模式的定时图表。
图55是表示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用于PCH)的传输模式的定时图表。
图56是表示上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用于RACH)的传输模式的定时图表。
图57是表示专用物理信道的传输模式的定时图表。
图58是表示话音通信业务中逻辑网络的结构方框图。
图59是表示无限制数字信号通信业务中逻辑网络的结构方框图。
图60是表示分组信号通信业务中逻辑网络结构示例的方框图。
图61是表示调制解调信号通信业务中逻辑网络的结构示例的方框图。
图62是表示用于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上C平面(控制平面)与U平面(用户平面)上话音通信的每个协议栈的概念图。
图63是表示话音CODEC处理概况的方框图。
图64是表示前-后同步码信号(pre-postamble signal)的发送定时的定时图表。
图65是表示用于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上的C平面(控制平面)与U平面(用户平面)上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的概念图。
图66是表示在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上C平面与U平面的PPP拨号连接环境下用于分组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的概念图。
图67是表示在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上的C平面与U平面的以太网连接环境下用于分组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的概念图。
图68是表示用于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上的C平面与U平面的调制解调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的概念图。
图69是表示C平面中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MS芯之间连接结构的示例方框图。
图70是表示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连接的检测概念的概念图。
图71与72是分别表示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连接的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73是表示协议栈细节的概念图。
图74是表示U平面中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MS芯之间连接结构示例的方框图。
图75是表示U平面选择控制状态的概念图。
图76是表示LAC-U帧的结构方框图。
图77至90是分别表示差错控制子层中PDU格式的概念图。
图91是表示优选实施例中TPC比特软判定的概念图。
图92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中发送功率控制定时的定时图。
图93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中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步建立概况的顺序图。
图94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中在网孔之间的分集转移中建立同步的程序顺序图。
图95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中切换控制中的交换控制的顺序图。
图96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中网孔之间切换控制程序的顺序图。
图97是表示外部编码同步概念的概念图。
图98是表示建立同步处理的流程图。
图99是表示用于监视通信是否失同步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0是表示同一优选实施例中外部终端与移动站MS之间连接概念的方框图。
现在将结合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A:实施例的结构
A-1:概述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系统概述的方框图。在图1中,BS表示利用无线电波与移动站MS发送与接收信号的无线基站,基站BS连到交换中心MCC-SIM。计算机、电话机、LAN(局域网)等连到交换中心MCC-SIM。
在此讨论中,移动站MS与基站BS进行无线通信,并包括下述的所有功能。然而,也有可能构造其中移动站MS仅具有下述的一部分功能(例如,支持话音通信的功能)的系统。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移动站MS的结构方框图。在图2中,ANT 1表示接收天线,而ANT 2表示发射天线。AMP表示放大发送与接收信号的发送/接收放大器,此发送/接收放大器AMP包括放大发送的RF信号的(下述的)发送放大器和放大接收的RF信号的(下述的)低噪声放大器。发送/接收放大器AMP多路复用RF发送信号并从其它信号中提取每个RF接收信号。TRX表示对基带扩展发送信号进行D/A变换、利用正交调制将此结果变换为RF信号并将此结果输出给发送放大器的无线单元。而且,此无线单元TRX对从接收放大器中接收的信号进行半同步检测,并在A/D变换之后将此结果提供给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完成基带的各种处理,诸如发送数据的纠错编码、帧变换、数据调制、扩展调制、接收信号的解扩、码片同步、纠错编码、数据的分离和分集切换组合。控制单元MS-CNT控制移动站MS的每个单元。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具有话音CODEC、数据的适配器功能(ADP)和手机与图象/数据终端之间的接口功能。然而,有可能由外部电路实现适配器功能。
A-2:发送/接收放大器AMP与无线单元TRX
图3是表示发送/接收放大器AMP和无线单元TRX结构的方框图。在图3中,10b表示发送放大器,用以将来自无线单元TRX的信号放大到基站BS足以接收此信号所要求的功率。10a表示低噪声放大器,用以将接收的RF信号放大到后续处理所要求的功率。在这种情况中,发送放大器10b根据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提供的发送功率表示信号控制它自己的增益。即,根据发送功率表示信号控制发送功率。20表示本地振荡器,它通过根据控制单元MS-CNT所提供的频带表示信号进行振荡来生成用于实现频率变换的本地振荡信号。利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所提供的频率修正信号(AFC)来修正振荡频率。21表示用于接收的混频器,通过将接收的RF信号乘以本地振荡信号,可将接收的RF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混频器21的输出信号由A/D变换器22变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24表示D/A变换器,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提供的扩展发送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在发送侧D/A变换器24的输出信号通过在混频器23中与本地振荡信号相乘变换为无线频带信号。
A-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
图4是表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结构的方框图。为了不使此图变得过于复杂,在下面将进行描述的各种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名称,将在图4与图5中省略。
在图4中,31表示卷积编码单元,它对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提供的用户数据进行预定的卷积编码。进行这样的卷积编码的原因是即使在信息在发送信道中是不正确时,在接收时也能利用Viterbi解码校正差错。卷积编码的数据在交织单元32中进行交织处理。在此之后,在TPC比特增加单元33中给数据加上TPC比特。由于有可能通过在发送侧上合适地安排(交织)数据串并通过在接收侧回复(去交织)为原始数据串来将发送信道中出现的突发差错变换为随机差错,所以进行交织处理。卷积编码和Viterbi解码处理能有效地纠正随机差错。下面将解释TPC比特。
扩展单元34处理已附加上TPC比特的信号。即,在发送侧利用指定的扩展码扩展信号,并在接收侧通过将扩展信号乘以指定的扩展码而将扩展信号回复到原始信号。通过乘以指定的短码与长码生成用于扩展的扩展码。具体地,由控制单元MS-CNT所输出的扩展码表示信号所表示的短码与长码将分别在短码生成器35与长码生成器36中生成。用于扩展的扩展码则通过乘以短码与长码来生成,利用扩展码扩展的数据输出到无线单元TRX。
接下来,利用数字40表示的部件是解扩单元,它利用预定的扩展码进行解扩。解扩中使用的扩展码通过乘以指定的短码与长码来生成。具体地,由控制单元MS-CNT输出的扩展码表示信号所表示的短码与长码在短码生成器42与长码生成器41中生成,并通过乘以短码与长码来生成用于解扩的扩展码。多个解扩单元40用于下面将进行描述的RAKE组合处理。由RAKE组合单元43处理解扩处理的数据。在RAKE组合处理中,有可能通过利用具有不同延迟时间的多路径而在解扩处理中分开的事实和合适地综合分开的路径来获得分集效果。利用RAKE组合处理可降低衰落的影响。
45表示路径查找单元,此单元测量提供给移动站MS的多路径的传输延迟和幅度,并将接收定时通知扩展码单元47(短码生成器42与长码生成器41)。46表示网孔/扇区查找器,它在移动站MS中进行初始同步建立时检测附近网孔与扇区的(下述的)安全信道电平,并判断移动站MS所位于的网孔/扇区。50表示频率间隙检测器,它根据已对其进行RAKE组合的接收信号检测频率间隔。频率间隙检测器50检测移动站MS接收的无线信号与标准频率之间的频率间隙,并根据所检测的结果输出频率修正信号AFC,根据此频率修正信号AFC修正本地振荡器20中的频率间隙。
53表示去交织单元,它对接收信号进行去交织处理,并提供结果给Viterbi解码器54,利用Viterbi解码所解码的接收信号被输出和提供给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
51表示TPC比特检测器,它检测包括接收信号的TPC比特,并根据检测结果生成发送功率表示信号。此发送功率表示信号用于上述的发送放大器10b的增益控制。以这种方式,利用通过下行链路通信信道从基站BS发送的TPC比特(表示功率增加或降低的命令)来控制移动站MS侧上的发送功率控制。
55表示FER测量单元,它测量利用Viterbi解码来解码的信号的FER(帧差错率),从测量的结果中生成目标SIR值的更新值,并提供此更新值给SIR测量/比较单元52。FER表示出现的差错帧相对预定测量时间期间内所有帧的比例。在此实施例中,当在一帧中检测到一个或多个比特的差错时,此帧被认为是差错帧。SIR测量/比较单元52测量接收信号的SIR值,并通过比较测量的值与更新的SIR值来确定TPC比特值,而且还输出所确定的值给TPC比特加法器33。通过进行上述SIR值与FER值的测量从而可以估算通信质量。TPC比特加法器33将对应所确定值的TPC比特加到发送信号上。换句话说,在此实施例中,生成TPC比特以便控制基站BS的发送功率。如上所述,即使由于控制基站BS与移动站MS的发送功率而使传播环境变化,通信质量也能是恒定的。
A-4: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
图5是表示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结构的方框图。在图5中,10a与10b均表示转换装置,根据从控制单元MS-INT提供的电话/非电话转换信号转换信号发送线路。即,在呼叫时,转换装置10a将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所提供的信号提供给话音解码单元70。结果,话音信号进行解码,并在利用D/A变换器71将此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之后提供给手机的接收机。从手机的送话器输出的话音信号由A/D变换器73变换为数字信号,并利用话音编码单元72进行编码,所编码的话音信号通过转换装置10b提供给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的卷积编码单元31。在话音解码单元70与话音编码单元72中,进行解码和编码以便利用较低的比特发送话音数据。
另一方面,在不呼叫时,转换装置10a提供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的Viterbi解码单元54中输出的接收信号给去交织单元60。结果,对接收信号进行去交织处理,并在RS解码单元61中对那个信号进行RS解码,此信号随后输出到外部设备,诸如ISDN终端和个人计算机(PC)。从外部设备输出的信号在RS编码单元63中利用RS编码进行编码,并在交织单元62中进行交织处理。而且,此信号通过转换装置10b提供给基带处理单元BB的卷积编码单元31。在RS编码单元61与RS解码单元63中,进行作为纠错的外部码的RS码的编码与解码。换句话说,在此实施例中,不仅执行卷积编码/Viterbi解码(参见图4中的卷积编码单元31与Viterbi解码单元54)来获得较高质量通信(低误码率),而且也执行RS码的编码与解码。
A-5:主要参数
表1表示此实施例中无线接口的主要参数示例。表1中的项目“码元速率”的注释表示有可能自由设置码元速率为16ks/s(每秒千码元)至1024ks/s。表1.无线接口主要参数
  编号      项目                  参数
    1 无线接入方法 DS-CDMA FDD
    2 频率 2GHz带宽
    3 调制/解调方法 信息:QPSK,导频码元同步检测波RAKE扩展:QPSK
    4 编码/解码 内部编码:卷积编码(R=1/3或1/2,K=9)/Viterbi软判定解码外部编码:Reed Solomon code(里德-索罗门)码(对于数据传输)
    5 码元速率 16ks/s-1024ks/s
    6 信息传输速率 可变
    7 基站之间的同步 异步
B:系统中每个单元的具体细节和功能
B-1:信道结构
现在将描述此实施例中的无线信道结构。
在此实施例中,无线信道能根据逻辑特性分成图6所示的逻辑信道并根据物理特性分成图7所示的物理信道。
B-1-1:逻辑信道
首先,将描述图6所示的逻辑信道。逻辑信道能如图6中的树图所示进行分类。组成树的每个信道功能将如下列出。
(1)广播信道1与2(BCCH 1与BCCH 2)
每个广播信道1与2(BCCH 1与BCCH 2)是一个用于分别从基站BS广播每个网孔或每个扇区的系统控制信息给移动站MS的单向信道。广播信道1与2(BCCH 1与BCCH 2)发送其内容随时间改变的信息,诸如SFN(系统帧号)、上行链路干扰功率量等等。
(2)导呼信道(PCH)
寻呼信道(PCH)是在大区域内从基站BS广播相同信息给移动站MS的单向信道。PCH用于寻呼。
(3)正向接入信道-长(FACH-L)
正向接入信道-长(FACH-L)是一个用于从基站BS发送控制信息或用户分组数据给移动站BS的单向信道。在网络识别移动站MS所位于的网孔的情况中使用FACH-L。基本上,在发送相当大量的信息时使用此信道。
(4)正向接入信道-短(FACH-S)
正向接入信道-短(FACH-S)是一个用于从基站BS发送控制信息或用户分组数据给移动站BS的单向信道。FACH-S具有发送ACK(确认信号)以便随机接入接收的模式。可在网络识别移动站MS所位于的网孔的情况下使用此逻辑信道。基本上,在发送相对少的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此信道。
(5)随机接入信道-长(RACH-L)
随机接入信道-长(RACH-L)是一个用于从移动站MS发送控制信息或用户分组数据给基站BS的单向信道。在移动站MS识别移动站MS所位于的网孔的情况中使用RACH-L。基本上,在发送相对大量的信息时使用此信道。
(6)随机接入信道-短(RACH-S)
随机接入信道-短(RACH-S)是一个用于从移动站MS发送控制信息或用户分组数据给基站BS的单向信道。在移动站MS识别移动站MS所位于的网孔的情况中使用随机接入信道-短(RACH-S)。基本上,在发送相对少的信息时使用此信道。
(7)独立的专用控制信道(SDCCH)
独立的专用控制信道(SDCCH)是点对点双向信道,此信道用于发送控制信息,此逻辑信道占用一个物理信道。
(8)相关控制信道(ACCH)
相关控制信道(ACCH)是点对点双向信道。此信道用于发送控制信息。此逻辑信道是与下面将描述的DTCH相关的控制信道。
(9)专用业务信道(DTCH)
专用业务信道(DTCH)是点对点双向信道,并用于发送用户信息。
(10)用户分组信道(UPCH)
用户分组信道(UPCH)是点对点双向信道,并用于发送用户分组数据。
B-1-2:物理信道
按下来,将描述图7所示的物理信道的结构。如图7所示,物理信道分成公用物理信道和专用物理信道。公用物理信道还分成安全信道和公用控制物理信道。安全信道还分成第一安全信道和第二安全信道。每个物理信道的特性表示在表2中。注意:如表2所示,在此实施例的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中不执行一帧内每个时隙的闭环发送功率控制。表2.每个物理信道的特性
    安全信道       公用控制信道    专用物理信道
码元速率 16ks/s 下行链路:64ks/s上行链路:16.64ks/s 32-1024ks/s
特性 不采用发送功率控制。具有在其中恒定发送码元的第一安全信道和在其中发送一部分码元的第二安全信道。 ·仅发送具有发送信息的无线帧。在没有发送信息的无线帧中不发送码元(包括导频码元)。总是发送PCH的PD(寻呼显示)部分。·不执行高速率闭环发送功率控制。·以恒定功率发送所有码元。 能执行高速率闭环发送功率控制。
接下来,将描述每个物理信道的功能。
(1)安全信道
安全信道是用于移动站MS的网孔选择的、其接收电平要进行测量的物理信道。安全信道也是在开始给移动站MS提供电源时初始捕获的物理信道。此安全信道由第一安全信道和第二安全信道组成。在第一安全信道中,码元利用系统唯一的短码进行扩展并恒定地进行发送,以便在开始给移动站MS提供电源时能迅速地选择网孔。在第二安全信道中,利用对应下行链路长码的短码扩展一部分码元。这些安全信道是从基站BS至移动站MS的单向物理信道。
(2)公用控制物理信道
公用控制物理信道是由出现在同一扇区中的多个移动站MS使用的物理信道,能随机接入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上行链路。
(3)专用物理信道
专用物理信道是以点对点方式在基站BS与移动站MS之间设置的物理信道。
B-1-3:物理信道的信号格式
接下来,将结合图8与9描述物理信道的信号格式。图8是表示除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之外的信号格式的概念图,而图9是表示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信号格式的概念图。图中所示的数字表示字段中的码元号。
如图所示,所有物理信道由三层构成。从顶层开始顺序为:超帧、无线帧和时隙(时隙在图中简单表示为“slot(时隙)”)。无线帧或时隙的构成根据物理信道的类型与码元速率而不同。现在将描述图8与9所示的每个单元。
(1)超帧
一个超帧由64块无线帧组成。根据下面将描述的SFN确定在头部位置上的无线帧和在尾部位置上的无线帧。具体地,头部位置上的无线帧和尾部位置上的无线帧如下:
头部位置上的无线帧:SFN mod(模)64=0的无线帧
尾部位置上的无线帧:SFN mod 64=63的无线帧
“Mod”是模算符,而“SFN mod 64”表示将SFN除以64所得到的余数。在下面描述中,n块帧或单元将描述为“n帧”或“n单元”以避免使描述复杂。
(2)导频码元和SW(同步字)
在此实施例中,每个时隙中的导频码元的第一与第三码元表示为SW,并且调制方法是QPSK,以使形成导频码元的每个比特扩展为I与Q。当其中码元速率是16ks/s(千码元/秒)的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中时隙的导频码元码型是11110101时,分开顺序以从左开始的顺序例如变成I=1,Q=1,I=1,Q=1,I=0,Q=1,I=0,Q=1。
在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中,允许多个无线帧和突发传输。在这种情况中,导频码元加到突发信号的末尾。相反地,由于在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一个无线帧中具有一个突发信号,所以导频码元加到图9所示的一个无线帧的末尾。
(3)TPC码元
TPC码元模式与发送功率控制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在表3中。如表3所示,TPC码元码型被用于控制发送功率。在此实施例中,利用后面将描述的软判定可判断接收的TPC码元的内容。在由于通信失同步等而未接收到TPC比特的情况中,发送功率在此实施例中不改变。表3.TPC码元码型与发送功率控制量之间的关系
TPC码元  发送功率控制量
  11     +1.0dB
  00     -1.0dB
(4)长码掩蔽码元
仅利用短码扩展长码掩蔽码元。因此,长码不用于扩展长码掩蔽码元。除了长码掩蔽码元之外,利用图46所示的分层正交码序列的短码来扩展安全信道的码元。利用具有256码长度的正交Gold(金色)码的短码来扩展长码掩蔽码元。
还有,只在第一与第二安全信道中的每个时隙中仅包括长码掩蔽码元的一个码元。这个码元码型在第一安全信道与第二安全信道中是“11”。在安全信道中,使用两个扩展码。在第一与第二安全信道的每一个信道中发送长码掩蔽码元。如从图8中可以看出,仅发送一部分长码掩蔽码元,而不发送其他码元。
B-1-4:逻辑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
接下来,将描述逻辑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
图10是表示物理信道与映射到物理信道的逻辑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图。现将结合此图描述有关每个信道的映射。
B-1-4-1:有关安全信道的映射
图11是表示逻辑信道映射到安全信道的示例概念图。用于实现图11所示示例的映射规则如下。
(1)安全信道划分为一个超帧内的多个块。只有BCCH 1与BCCH2映射到安全信道。
(2)BCCH 1从超帧的划分单元(块)的头帧开始映射,但不覆盖此划分单元。BCCH 2映射到此划分单元内的剩余帧。根据包含在BCCH 1中的安全信道的结构信息识别BCCH 2。
(3)至于BCC 1与BCCH 2,一个无线单元由两个无线帧组成。因此,通过连续发送2×N个无线帧来发送BCCH 1与BCCH 2,从而发送一个层3信息。由BCCH 1与BCCH 2发送的层3信息不覆盖超帧。
(4)在基站BS中生成的并将在后面具体描述的sfn、和上行链路干扰功率量在安全信道的每个无线单元中每20ms进行设置。上行链路干扰功率量是在基站BS上测量的最新测量结果,此信息的发送内容随时间而改变。
B-1-4-2: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映射
下面描述将逻辑信道映射到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规则。
(1)PCH和FACH映射到具有64ks/s码元速率的下行链路控制物理信道。
(2)仅将RACH映射到具有16ks/s码元速率的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
(3)将FACH或PCH映射到一个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
(4)一个在其中映射FACH的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和一个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被用作一对信道,此对信道由基站BS指定为扩展码对。此对的表示对应物理信道,但不限于与FACH和RACH的大小(S:短或L:长)对应。形成一对的下行链路控制物理信道的FACH与上行链路控制物理信道的RACH被用来作为分别由一个移动站MS接收与发送的FACH和RACH。在响应来自移动站MS的RACH的来自基站BS的ACK传输中,可通过与发送RACH的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成对的下行链路控制物理信道的FACH-S来发送此ACK。
B-1-4-3:将P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
将P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方法表示在图12中。从图12中可以看出,此实施例中的移动站MS利用预定方法分成几组。移动站MS称为一组。下面将描述这些组中的移动站MS如何操作的细节。基本上,移动站MS根据PD部分中软判定的结果判断在出现在同一组中的任何一个移动站MS上是否有输入呼叫,这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当移动站MS判断呼叫到来时,移动站MS进行操作,以便接收等效于PD部分的PCH的I部分(如下所述)。
下面描述将P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规则。
(1)PCH划分为一个超帧中的几组,并在每个组中发送层3信息。在此实施例中,每一个公用控制物理信道有256个组。PCH中的每个组具有等效于4个时隙的信息量,并由总共6个信息部分组成:两个寻呼显示部分(PD部分),用于表示是否有输入呼叫;以及四个终端用户识别号码部分(I部分),用于表示所寻呼的移动用户。在每个组中,在发送时PD部分在I部分的前面。
(2)在每个组中,在24时隙范围内以某一码型中分配6个信息部分。通过移动每个码型4个时隙,在一个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上分配多个组。
(3)分配第一组的PCH,以使超帧的头部码元在第一组的PCH中变成PD部分的头部码元。而且,通过移动每个码型四个时隙,在PCH的无线帧中分配第二组的PCH、第三组的PCH…,分配最后号码的组以便与超帧重叠。
B-1-4-4:将FA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
FA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一个示例表示在图13中。此映射的规则如下。
(1)一个下行链路公用物理信道上用于FACH的可选的无线帧能用于FACH-L或FACH-S的逻辑信道。具有最早发送请求的逻辑信道利用FACH的无线帧来发送。在要利用FACH发送的信息长度长于预定值时使用FACH-L,而在此信息长度较短时使用FACH-S。在FACH-S映射中,4个FACH-S被时间多路复用在一个FACH无线帧中并进行发送。因此,在此信息长度较短时,有可能多路复用许多逻辑信道。
(2)一个FACH-S由4个时隙构成。以四个时隙间隔在一个无线帧中分配每个时隙。而且,通过移动一个时隙来分配四个连续FACH-S。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如下描述每个FACH-S使用的时隙。
第一FACH-S:第1、第5、第9、第13时隙
第二FACH-S:第2、第6、第10、第14时隙
第三FACH-S:第3、第7、第11、第15时隙
第四FACH-S:第4、第8、第12、第16时隙
(3)在具有最早发送请求的逻辑信道是FACH-S时,通过将最多四个其他FACH-S多路复用到FACH的同一无线帧中,基站BS能在那时刻发送存储在缓冲器中的其他FACH-S。在那时,也存储FACH-L,以便基站BS能在多路复用之后发送其发送请求晚于FACH-L发送请求定时出现的FACH-S。
(4)移动站MS能同时接收一个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上的FACH-L和所有FACH-S。即使在基站BS发送FACH的多个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时,移动站MS接收一个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也是可接受的。在移动站MS与基站BS的应用层次上,安排接收多个信道之中哪一个用于FACH传输的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确定。
(5)在FACH-S中具有两种模式的发送格式。一种模式是发送层3或更高信息的格式(层3发送模式),而另一种模式是发送用于RACH接收的ACK的格式(ACK模式),ACK模式中的FACH-S传送最多7个移动站MS的ACK。ACK模式中的FACH-S应利用第一FACH-S来发送,并且甚至在发送请求定时晚于其他的FACH时,也利用最高优先级来发送ACK模式中的FACH-S。
(6)当出现在FACH无线单元中所发送的上部公用部分子层(CPS)中的信息量等效于多个FACH无线单元时,可保证连续发送。换句话说,不出现其他CPS的中断与发送,这也适用于ACK模式中的FACH-S。
(7)当由多个FACH无线单元发送一个CPS时,仅使用FACH-L或FACH-S,即不同时使用FACH-L与FACH-S。当利用多个FACH-S无线单元连续发送一个CPS时,第n FACH-S无线单元之后是第n+1 FACH-S无线单元。然而,在被ACK模式FACH-S中断的情况中,第四FACH-S无线单元之后是第二FACH-S无线单元。当不中断ACK模式FACH-S中断时,第四FACH-S无线单元之后是第一FACH-S无线单元。
B-1-4-5:将RACH映射到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
如图10所示,将RACH-S映射到16ks/s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将RACH-L映射到64ks/s上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如图9所示,RACH-S与RACH-L分别由一个无线帧(10ms)构成。在无线部分发送时,在相当于时隙#1中的导频码元的四个码元被加到无线帧的最后一帧上之后,可发送RACH-S与RACH-L。当移动站MS发送RACH时,根据所发送的信息量自由使用RACH-L与RACH-S。
基站BS在它正确接收RACH-L与RACH-S时利用FACH-S发送ACK给移动站MS。移动站MS中RACH的发送帧定时仅相对于发送ACK的FACH所映射的下行链路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帧定时延迟预定偏移。在此实施例中,提供16种类型的偏移。移动站MS从16种偏移类型中随机选择一种偏移,并以根据所选的偏移的定时来发送RACH。基站BS必须具有用于以根据所有偏移类型的定时同时接收RACH-L与RACH-S的装置。
B-1-4-6:映射到专用物理信道
用于将逻辑信道映射到专用物理信道的规则如下。图14是表示用于将DTCH与ACCH映射到专用物理信道的方法的概念图。图15是表示每个码元速率的将ACCH映射到专用物理信道的超帧的方法的概念图。下面的描述将参考图14与15。
SDCCH与UPCH均独占一个专用物理信道。在其码元速率是32-256ks/s的专用物理信道上,DTCH与ACCH利用时分多路复用共享一个专用物理信道。在其码元速率是512与1024ks/s的专用物理信道上,ACCH不进行多路复用,而只有DTCH独占此专用物理信道。对于每个时隙,通过在图14所示的时隙中划分逻辑信道的码元,实现DTCH与ACCH的时分多路复用。划分的比率对于专用物理信道的每个码元速率是不同的。
如图15所示,形成ACCH的无线单元的无线帧数量根据专用物理信道的码元速率而不同。在下面的描述中,ACCH的无线单元将描述为“ACCH无线单元”或“ACCH单元”,并且在图中将简单地利用术语“单元”来标注。与超帧同步分配ACCH无线单元。在一个无线帧或多个无线帧的所有时隙中,ACCH无线单元根据时隙数量进行划分,并进行分配。在多代码传输中,ACCH无线单元不在专用物理信道之间重叠,并且仅利用基站BS所指定的特定代码(一个专用物理信道)来发送。
B-1-5:逻辑信道的编码
接下来,将描述逻辑信道的编码。
B-1-5-1:概述
图16-36表示每个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即基带处理单元BB中的帧分解和重新装配处理。此处理将首先结合附图进行描述,随后描述图中所示的诸如CRC和PAD等的每个单元。
图16-20表示下行链路中每个逻辑信道的编码方法。将结合这些图来描述下行链路程序。注意:虽然用于映射的物理信道取决于逻辑信道而不同,但在图16-20中,物理信道表示为“接收物理信道”。即,接收物理信道的实质根据图而不同。
图16是表示以16ks/s通过BCCH 1与BCCH 2发送的信号编码方法的概念图。图16中的接收物理信道是安全信道,允许16ks/s的发送。首先,从接收物理信道接收的每个无线帧的每个时隙中提取除导频码元与LC掩蔽码元(总的码元数是5码元/时隙)之外的10比特数据。在完成32时隙上的提取程序时,通过组合32数据单元(总长度是320比特)生成BCCH无线单元(图中的BCCH 1无线单元)。而且,对此BCCH无线单元执行比特去交织和软判定Viterbi解码,并从所获得的数据中提取除下述的表比特等之外的96比特的数据。通过重复此处理获得多个96比特数据,并进行组合。然后,从组合的数据中提取CPS PDU来获得层3信息。
从涉及BCCH 1,BCCH 2(16ks/s)的图16与涉及其他逻辑信道的图17-20的上述描述中可以明白下行链路的其他逻辑信道。因此,为了避免使描述复杂化,将通过公开每个图的主题以代替对其进行描述。
图17表示以64ks/s通过PCH发送的信号的编码方法。图18表示以64ks/s通过FACH发送的信号的编码方法。图19表示以64ks/s通过正常模式的FACH-S发送的信号的编码方法。图20表示以64ks/s通过ACK模式的FACH-S发送的信号的编码方法。图21至36表示通过各种上行链路或反向逻辑信道发送的信号的编码方法。将结合这些图描述上行链路中的程序。
图21表示RACH-L(64ks/s)的编码方法。如图21所示,在RACH-L(64ks/s)的编码中,首先,层3信息(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存储在CPS PDU中,并且包括此CPS PDU的数据分段给内部编码单元(66八比特组)。在表比特等附加到每个内部编码单元之后,执行内部编码单元的卷积编码和比特交织。利用这样的程序获得的数据划分为16个时隙,并给16个时隙的每一个时隙加上导频码元(4码元/时隙),这16个时隙映射到物理信道。对于每个内部编码单元实施这些类型的程序。
从涉及RACH-L(64ks/s)的图21和涉及其他逻辑信道的图22至36的上述描述中明白上行链路的其他逻辑信道。因此,为避免使描述复杂化,将通过公开每个图的主题来代替对其进行描述。
图22表示RACH-S(16ks/s)的编码方法。图23表示SDCCH(32ks/s)的编码方法。图24表示ACCH(32ks/s/64ks/s)的编码方法。图25表示ACCH(128ks/s)的编码方法。图26表示ACCH(256ks/s)的编码方法。图27表示DTCH(32ks/s)的编码方法。图28表示DTCH(64ks/s)的编码方法。图29表示DTCH(128ks/s)的编码方法。图30表示DTCH(256ks/s)的编码方法。图31表示DTCH(512ks/s)的编码方法。图32表示TCH(1024ks/s)的编码方法。图33表示UPCH(32ks/s)的编码方法。图34表示UPCH(64ks/s)的编码方法。图35表示UPCH(128ks/s)的编码方法。图36表示UPCH(256ks/s)的编码方法。
接下来,将具体描述图16至36中所示的每个部分。
B-1-5-2:检错码(CRC)
给每个CPS PDU(公用部分控制器协议数据单元)、每个内部编码单元和每个选择合成单元(例如,参见图24)加上检错码(CRC)。生成多项式(1)-(4)表示如下。
(1)16比特CRC(CRC 16)
16比特CRC加到除DTCH与PCH之外的所有逻辑信道上的CPSPDU、以任一码元速率通过UPCH传送的内部编码单元、以32ks/s通过DTCH传送的选择合成单元和通过SDCCH、FACH-S/L与RACH-S/L传送的内部编码单元。此生成多项式表示如下:
GCRC16(X)=X16+X12+X5+1…………(1)
(2)14比特CRC(CRC 14)
14比特CRC加到所有码元速率的ACCH,此生成多项式表示如下:
GCRC14(X)=X14+X13+X5+X3+X2+1…………(2)
(3)13比特CRC(CRC 13)
13比特CRC加到64/128/256/512/1024ks/s DTCH的每个选择合成单元,此生成多项式表示如下:
GCRC13(X)=X13+X12+X7+X6+X5+X4+X2+1…………(3)
(4)8比特CRC(CRC 8)
8比特CRC加到PCH的CPS PDU,此生成多项式表示如下:
GCRC8(X)=X8+X7+X2+1…………(4)
上述的CRC计算的可应用性如下。
用于每个CPS PDU的CRC:整个CPS PDU。
用于ACCH·DTCH的每个选择合成单元的CRC:除表比特之外的所有比特。
用于SDCCH、UPCH、FACH、RACH的每个内部编码单元的CRC:除表比特之外的所有比特。
在图16至36中以阴影线表示CRC计算与CRC比特的可应用性范围。
如下使用上述的CRC校验的结果。
用于每个CPS PDU的CRC:判断是否需要利用上层(SSCOP,层3重发)重发协议的重发。
用于ACCH·DTCH的每个选择合成单元的CRC:(i)外部环路发送功率控制,(ii)选择合成的可靠性。
用于UPCH的每个内部编码单元的CRC:外部环路发送功率控制。
用于RACH的每个内部编码单元的CRC:层1重发。
用于SDCCH的每个内部编码单元的CRC:(i)外部环路发送功率控制,(ii)有线传输的必要性判断。
B-1-5-3:PAD的每个功能,长度与W比特
(1)PAD
给除DTCH之外的逻辑信道的CPS PDU加上PAD。PAD被包括在CPS PDU中,以使CPS PDU的长度是内部编码单元长度或选择合成单元的长度的整数倍。PAD以1个八比特组为单元,包含在CPSPDU中,并且PAD的所有比特为“0”。
(2)长度
给除DTCH之外的逻辑信道的CPS PDU加上长度,并且此长度表示CPS PDU单元内的填充信息量(八比特组数量)。
(3)W比特
W比特表示每个内部编码单元或选择合成单元的CPS PDU的标题、继续和结束。W比特的比特码型与表示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示在表4中,并且W比特使用方法的一个示例表示在图37中。表4.W比特的比特码型与表示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
   W比特     表示内容
    00     继续和继续
    01     继续和结束
    10     开始和继续
    11     开始和结束
B-1-5-4:内部编码
现在将描述内部编码。内部编码在此实施例中是在卷积编码单元31中实施的卷积编码。图38表示卷积编码单元的结构。在此情况中,卷积编码单元的输出顺序变成:输出0、输出1和输出2。然而,对于编码比率1/2,卷积编码单元输出直至输出1。卷积编码单元的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对于所有比特是“0”。
每个逻辑信道的内部编码参数表示在表5中。无线特性根据交织深度变化。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如表5所示,交织深度是可变化的,以便能改善无线特性。表5.每个逻辑信道的内部编码参数
   逻辑信道类型   编码方案   编码速率    交织深度
BCCH1 9 1/2     10
BCCH2     10
PCH     12
FACH-L     72
FACH-S     72
RACH-L     72
RACH-S     32
SDCCH     30
ACCH(32/64ksps)     6
ACCH(128ksps)     10
ACCH(256ksps)     26
DTCH(32ksps) 1/3     24
DTCH(64ksps)     64
DTCH(128ksps)     140
DTCH(256ksps)     278
B-1-5-5:外部编码
接下来,将描述外部编码
(1)Reed-Solomon编码与解码(图5所示的RS编码单元63与RS解码单元61的处理)
此编码形式是减少的码RS(36,32),它已从在GALOA GF(28)上定义的原始RS码(255,251)中被减去。原始多项式利用式(5)表示,并且码生成多项式利用式(6)来表示如下。
p=X8+X7+X2+X+1…………(5)
G(X)=(X+1)(X+α)(X+α2)(X+α3)…………(6)
仅在线路交换模式中的非限制数字传送时采用外部编码处理,每64kb/s(1B)完成外部编码处理而不管传输速度如何。
(2)码元交织(交织单元32的功能)
在此实施例中,按每8比特码元进行交织。交织深度是36码元而不管DTCH的码元速率如何。
(3)外部码处理同步
每80ms的数据被指定为外部码处理单元。与无线帧同步地来进行外部码处理。给外部码处理单元中的每个无线帧加上顺序号,即以发送顺序来附加上数字0-7,根据此顺序建立外部码处理同步。
B-1-5-6:通知干扰功率
接下来,将描述上行链路干扰功率通知处理。利用BCCH 1与BCCH2通知干扰功率,所通知的内容是最新的上行链路干扰功率的测量值,这是每个扇区的包括热噪声的总的接收功率。表6表示比特值与上行链路干扰功率值之间的关系示例。表6中在“Bit(比特)值”列下所示的每个比特码型分别从左侧比特开始发送。表6.上行链路干扰功率与比特值之间的关系
   比特值              上行链路干扰功率
  1010 00011010 0000:0000 00010000 0000 等于或大于60.0dBμ等于或大于59.5dBμ,等于或小于60.0dBμ:等于或大于-20.0dBμ,等于或小于-19.5dBμ等于或小于-20.0dBμ
B-1-5-7:SFN的功能
接下来,现在将描述SFN(系统帧号),利用BCCH 1与BCCH 2来通知此信息。SFN的值与无线帧具有1对1的对应关系。而且,每10ms无线帧递增SFN,此信息将以大写字“SFN”来表示。
在BCCH 1与BCCH 2的发送定时中利用两个无线帧之中前一无线帧由BCCH 1与BCCH 2来发送SFN。在BCCH 1与BCCH 2的发送定时中发送的此SFN表示为小写字母“sfn”。图39表示SFN与要发送的sfn的关系。
当SFN与sfn具有图39所示的关系时,基站BS根据发送信道所指定的定时生成一个计数值。移动站MS计算SFN的模,并利用此结果识别超帧。SFN取0-216-1范围中的值。当无线帧取SFN=216-1的值时,下一个无线帧取SFN=0值。按每16比特发送sfn。
下面将描述SFN的使用。
(1)上行链路长码相位计算
移动站MS根据在题为“基站BS发送/接收定时”的B-2节中以及图40-43中的描述通过计算由于呼叫始发或输入呼叫接受与分集切换在呼叫建立时引起的上行链路长码相位来生成长码。
(2)超帧同步
是SFN mod 64=0的无线帧变成超帧的头帧,而SFN mod 64=63的无线帧变成超帧的结束帧。
B-1-5-8:PID的功能
接下来,将如下描述PID(分组ID),此信息用于RACH-S/L与FACH-S/L。PID在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上与发送信息一起起着呼叫的作用或用作识别移动站MS的识别符。信息长度是16比特。如下所述,此信息具有两个应用。注意:下面的功能属于应用软件(用于控制的软件)。
(1)SDCCH设置请求和设置响应
PID用于从移动站MS至基站BS的RACH(随机接入信道)中的设置请求,以及从基站至移动站MS的FACH(正向接入信道)中的设置响应。发送设置响应的FACH中的PID与发送设置请求的RACH中的PID相同。在此项使用中的PID值取移动站MS随机选择的值。
(2)分组数据传输
PID用于由RACH与FACH的分组数据传输中。在基站BS中确定此项使用中PID的值,基站BS为每个扇区选择唯一值。
主要用途如上所述。PID是16比特的数据,PID的值的范围从0-65535。PID值的范围对于每个用途分成多个范围,并被采用。表7表示每个用途中PID值的范围。从MSB侧发送PID。表7.PID值的范围
使用 值的范围
SDCCH设置请求正好在SDCCH之前设置与设置响应分组传输 0-6364-65535
B-1-5-9:其他比特的功能
(1)U/C
接下来,将描述信息U/C。除了FACH-S ACK模式之外,在RACH-S/L、FACH-S/L和在所有码元速率的UPCH中采用此信息U/C。信息U/C用作识别包括在CPS SDU(CPS业务数据单元)中的信息是用户信息还是控制信息的识别符。表8表示U/C比特的结构。表8.U/C比特结构
   比特    识别内容
    01    用户信息控制信息
(2)TN
接下来,将描述信息TN。除了FACH-S ACK模式之外,在所有码元速率的RACH-S/L、FACH-S/L和UPCH中采用此信息TN。信息TN用作识别包括在CPS SDU中的信息是否表示基站BS的终端节点的识别符。表9表示TN比特的结构。表9.U/C比特结构
比特 识别内容
RACH,上行链路UPCH FACH,下行链路UPCH
 01 MCC-SIM终端基站终端 从MCC-SIM中发送从基站中发送
(3)顺序号
接下来,将描述顺序号(S比特)。在RACH中采用此信息,其目的是在考虑利用RACH在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重发(层1重发)的同时高效率地重新装配CPS PDU。顺序号值的范围是0-15。根据CRC的结构重新装配CPS PDU。在CPS PDU的头一个无线单元中的顺序号是“0”。
(4)Mo
接下来,将描述信息Mo。此信息在FACH-S中采用,并且是用于识别FACH-S的模式的比特。表10表示Mo比特的结构。表10.Mo比特结构
   比特    识别内容
    01    正常模式ACK模式
(5)CPS SDU
接下来,将描述CPS SDU的最大长度。在此实施例中,最大长度是Lcps而不管逻辑信道如何。Lcps被记录为系统参数。
B-2:基站BS的发送与接收定时
现在将描述基站BS的发送与接收定时。
每个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发送与接收定时和长码相位的一个具体示例表示在图40-43中。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sfn不加到除安全信道以外的任何物理信道上。然而,在所有物理信道中考虑对应SFN的帧号FN。SFN与帧号FN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示在图40-43中。
基站BS生成在发送信道上用作标准的帧定时(基站BS的标准SFN)。各个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发送与接收定时被设置为相对基站BS的标准SFN的定时偏移。
其中基站BS标准SFN=0的帧定时的头码片是“长码相位”=0的相位,可以表示为基站BS标准长码相位。“码片”是扩展码序列的最小脉冲。各个物理信道的长码相位被设置为是相对于基站BS的标准长码相位的偏移的相位。
将结合图40-43描述每个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发送与接收定时和长码相位,以后将描述在解释中采用的参数。
图40是表示安全信道与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发送定时与长码相位的定时图。如图40所示,安全信道中无线帧的发送定时与长码相位相对于BTS标准SFN偏移TSECT码片(每个扇区中的偏移)。变量TSECT根据扇区而不同。正向公用控制信道中无线帧的发送定时相对于安全信道的发送定时偏移TCCCH码片(时隙偏移)。正向公用控制信道的长码相位与安全信道的长码相位相同。
图41是表示反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中发送定时与长码相位的定时图。如图41所示,相对于BTS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发送无线帧来延迟MS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接收无线帧。此延迟由于发送延迟而引起。RACH的每个发送定时(发送定时0至发送定时15)中无线帧的发送定时的偏移和长码相位可以取这样一个值,该值就是在一个预定值(2560码片)顺序地加到MS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无线帧的接收定时上时所得到的值。例如,RACH的发送定时0中的无线帧的发送定时和长码相位将偏移MS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中无线帧的接收定时2560码片,发送定时1中的无线帧的发送定时和长码相位将偏移5120码片,等等,并且发送定时15中无线帧的发送定时和长码相位将偏移38400码片。
图42是表示专用物理信道中发送与接收定时和长码相位的定时图。如图40所示,BTS安全信道的发送无线帧将偏移BTS标准SFNTSECT码片。如图42所示,BTS专用物理信道中无线帧的发送定时将偏移BTS安全信道中发送无线帧TFRAME(帧偏移)+TSLOT。BTS专用物理信道的长码相位与BTS安全信道中无线帧的发送定时一致。
MS安全信道上接收无线帧由于传输延迟而滞后于BTS安全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MS正向专用物理信道中无线帧上的接收定时相对于MS安全信道上无线帧的接收定时偏移TFRAME+TSLOT码片。MS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相对于MS正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接收定时偏移1280码片。另一方面,MS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中无线帧的长码相位与MS安全信道上无线帧的接收定时一致,其值在SFN=0时开始为零,在SFN=2时开始为40960,…,并在SFN=216-1时开始为40960×216-1。
BTS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中无线帧的接收定时相对于BTS安全信道中无线帧的发送定时将偏移TFRAME+TSLOT+1280+传输延迟×2码片。
图43是表示用于DHO的专用物理信道中发送定时与长码相位的定时图。“DHO”表示“分集切换”。在DHO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呼叫连接切换给移动站MS正在移向的基站BS,以便在移动站MS与此移动站MS正在离开的基站BS之间仍保持先前的呼叫连接的同时建立新的呼叫连接。在下面的描述中,“新”信道和“新”BTS表示:它们由于DHO而新近适用于新的呼叫连接,而“先前”信道和“先前”BTS表示:它们在DHO之前已经用于先前呼叫连接。
如图43所示,新的BTS在新的安全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相对于用于DHO的新的BTS标准SFN偏移了TSECT2码片(每个扇区中的偏移)。移动站在新的安全信道上无线帧的接收定时由于路径延迟而滞后于新的BTS的无线帧的发送定时。
另一方面,移动站在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相对于移动站在先前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接收定时将偏移1280+β码片。移动站在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与移动站在新的安全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之间的差是被表示为TDHO的的帧时间差测量值。
新的BTS在新的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接收定时由于路径延迟而滞后移动站无线帧的发送定时,并相对于新BTS所发送的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长码相位偏移了C+1280码片。新的BTS所发送的反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长码相位值在SFN=216-1时开始为零,在SFN=0时开始为40960,…,并在SFN=216-2时为“40960×216-1”。新的BTS在正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相对于新的BTS在安全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偏移了TDHO-1280-α码片。新的BTS在新的正向专用物理信道上的长码相位与新的BTS在新的安全信道上的无线帧的发送定时一致。移动站在新的正向专用物理信道上的无线帧的接收定时由于路径延迟而滞后新的BTS在正向专用物理信道上无线帧的发送定时。
表11表示各个物理信道中无线帧发送与接收定时的偏移值和长码偏移值。表11.物理信道发送/接收偏移值(码片数)
物理信道 无线帧发送/接收定时 长码相位
安全信道 TSECT TSECT
正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 TSECT+TCCCH TSECT
正向专用物理信道(非DHO) TSECT+TFRAME+TSLOT TSECT
正向专用物理信道(有关DHO时新的基站) TSECT+<TDHO>-340×C TSECT
反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RACH) (1)TSECT+TCCCH(2)TSECT+TCCCH+640×C(3)TSECT+TCCCH+1280×C:(16)TSECT+TCCCH+9600×C (1)TSECT+TCCCH(2)TSECT+TCCCH+640×C(3)TSECT+TCCCH+1280×C:(16)TSECT+TCCCH+9600×C
反向专用物理信道(非DHO) TSECT+TFRAME+TSLOT+340×C TSECT
反向专用物理信道(有关在DHO时新的基站) TSECT+TDHO TSECT+TDHO+TFRAME+TSLOT-340×C
在表11中,(<>)表示将码片单位值TDHO换成码元单位值,而“DHO”表示“分集切换”。在DHO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呼叫连接切换到移动站MS正在移向的基站BS,以便在移动站MS与此移动站MS正在离开的基站BS之间的先前呼叫连接仍保持的同时建立新的呼叫连接。相反地,在非DHO中,移动站MS与此移动站正在离开的基站BS之间先前呼叫连接暂时终止,并随后在移动站MS与此移动站正在移向的基站BS之间建立新的呼叫连接。在表11中,“340×C”是对应1/2时隙的码片数。因此,“C”根据码片速率而变化。在此实施例中,C=4.8与16,而码片速率=4.096,8.192与16.384Mc/s(兆码片/秒)。
现在将描述表11中的偏移值TSECT、TDHO、TCCCH、TFRAME和TSLOT
(1)TSECT
偏移值TSECT根据扇区而变化。同一偏移值用于每个扇区中所有物理信道。值TSECT小于或等于时隙间隔的值,并以码片为单位来表示。正向专用物理信道的长码相位与偏移值TSECT相同,从而可以获得由于前向正交而引起的干扰量的减少。有可能通过使扇区之间的偏移值TSECT不同而避免各扇区的长码掩蔽码元变得定时相同,以便移动站MS获得更合适的网孔选择。
(2)TCCCH
TCCCH是用于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的偏移值。此偏移值TCCCH能设置在每个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中。因此,有可能减少不同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中发送码型相对于单个扇区相互一致的频率。因此,有可能使正向干扰量变得均衡。值TCCCH小于或等于时隙间隔值,并以码片为单位来表示。
(3)TFRAME
TFRAME是用于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的偏移值。此偏移值TFRAME能设置在每个专用物理信道中。因此,有可能希望使得有线ATM传输中较高效率的发送业务量的均匀性。此值TFRAME小于或等于无线帧间隔的值并以码片为单位来表示。
(4)TSLOT
TSLOT是用于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的偏移值。此偏移值TSLOT能设置在每个专用物理信道中。因此,有可能避免使发送码型一致并使干扰量均衡。此值TSLOT小于或等于时隙间隔值并以码片为单位来表示。
(5)TDHO
TDHO是专用物理信道中的无线帧定时与反向长码相位的偏移值,此值TDHO是由移动站MS测量的移动站MS上反向发送时间与新基站上安全接收时间之间差的测量值。此值TDHO小于或等于反向长码相位的值并以码片为单位来表示。然而,对于硬件,一个无线帧间隔足以进行测量。
在基站BS中,虽然相对反向物理信道的接收定时大致与表11所示的一致,但从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的传输延迟中将导致产生差异,并且此差异随传输延迟变化。基站BS采用能消除上述差异的接收方法。在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定时中,将反向信道发送控制成滞后于正向信道发送半个时隙间隔(例如,在码片速率是4.096Mc/s时,半个时隙间隔是1280码片)。以这种方式,发送功率控制延迟变成1时隙。因此,有可能希望减少控制差错。定时差的特定设置方法表示在图42与43中。
将如下描述反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RACH)。首先,RACH的无线帧定时取相对于相应正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FACH)的无线帧的偏移定时。在这种情况中,此偏移值取16步长的时隙间隔(例如,在码片速率是4.096Mc/s时,一个时隙间隔是2560码片),如图42与43所示。无线帧的头被调整为长码相位的初始值。因此,长码相位也具有16种类型的偏移值。移动站MS能通过从16种类型的偏移值中选择一种可选的定时来发送信号。因此,此实施例中的基站BS能恒定地接收同时利用所有类型的偏移定时发送的RACH信号。
B-3:扩展码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在长码生成单元36与41和短码生成单元35与42上生成扩展码的方法以及用于安排每个生成的扩展码的方法。此扩展码包括正向长码、反向长码和短码。下面将描述每个码。以与移动站MS上相同的方法在基站BS上实现扩展码的生成与安排。
B-3-1:生成方法
(1)正向长码
在长码生成单元41中生成的正向长码例如由图44所示的正向长码生成装置生成。在此实施例中,此正向长码是其中使用从下面生成多项式(7)与(8)中获得的M序列的金色码:
移位寄存器1:X18+X7+1……(7)
移位寄存器2:X18+X10+X7+X5+1……(8)
在图44中,其中移位寄存器1的值是长码号并且移位寄存器2的值全是“1”的状态被指定为长码号中的初始值。在这种情况中,长码号的范围是以16进制表示的00000h-3FFFFh。长码号的MSB侧输入到移位寄存器1的右侧。
正向长码具有1个无线帧周期。因此,长码生成装置的输出利用10ms进程过后的输出来终止,并以相位0至一个对应10ms进程的相位的模式而重复。此相位的范围根据表12所示的码片速率而不同。表12.码片速率与正向长码相位范围之间的对应关系
码片速率(Mc/s) 相位范围(码片)
同相分量 正交分量
4.096 0-40959 1024-41983
8.192 0-81919 1024-82943
16.384 0-163839 1024-164863
表12表示相位的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的范围。长码相位的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移动一个预定移位量(移位:1024码片),此移位量不要求是1024,而可以是一个允许识别延迟信号与正交分量的值。此移位量是固定的,而不管码片速率如何,以便能使移动站MS的结构简单。因此,移位量可以根据码片速率而改变。
图44所示的长码生成设备能生成一个其中相位从初始相位状态利用任何时钟移位的状态。
(2)反向长码
在长码生成单元36中生成的反向长码例如由图45所示的反向长码生成装置生成,并且在此实施例中是其中使用从下面生成多项式(9)与(10)中得到的M序列的金色码。
移位寄存器1:X41+X3+1……(9)
移位寄存器2:X41+X20+1……(10)
在图45中,其中移位寄存器1的值是长码号并且移位寄存器2的值全是“1”的状态指定为长码号中的初始状态。在这种情况中,长码号的范围是以16进制表示的00000000000h-1FFFFFFFFFFh。长码号的MSB侧输入到移位寄存器1的右侧。
反向长码具有一个对应于发送216无线帧(210个超帧)总的时间的周期。因此,长码生成装置的输出利用216无线帧的输出来终止,并以从相位0至216无线帧相位的模式重复。此相位的范围根据表13所示的码片速率而变化。表13.码片速率与反向长码相位范围之间的对应关系
码片速率(Mc/s) 相位范围(码片)
同相分量 正交分量
4.096 0-216×40960-1 1024-216×41960+1023
8.192 0-216×81920-1 1024-216×82920+1023
16.384 0-216×163840-1 1024-216×164840+1023
表13表示相位的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的范围。长码相位的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移动一个预定移位量(移位:1024码片),此移位量不要求是上述固定的1024。图45所示的长码生成装置能生成其中从初始相位状态利用任何时钟移位相位的状态。
(3)短码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在短码生成单元34与42中生成短码的方法。提供两种方法:一种方法用于生成安全信道上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而另一种方法用于生成其他的短码。下面所示的分级正交码序列用于除安全信道之外的所有物理信道的码元,并用于除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之外的码元。
由分级正交码序列构成的短码利用码类型号(Class,即类别)和码号(Number,即号)来表示。对于每个码类型号,短码周期是不同的。
图46表示用于生成短码的方法,其中短码在此图中表示为CClass(号)。
短码的周期设置为码元周期。因此,如果码片速率(扩展频带)相同,短码的周期和能使用的码号根据码元速率而不同。表14表示各个短码的参数。表14.各个短码的参数
 码类型号   短码周期(码片)   短码数量     码号                            码元速率(ks/s)
  码片速率1.024Mc/s 4.096Mc/s 8.192Mc/s 16.384Mc/s
  2    4    4    0-3     256     1024
  3    8    8    0-7     128     512     1024
  4    16    16    0-15     64     256     512       1024
  5    32    32    0-31     32     128     256       512
  6    64    64    0-63     16     64     128       256
  7    128    128    0-127     32     64       128
  8    256    256    0-255     16     32       64
  9    512    512    0-511     16       32
  10    1024    1024    0-1023       16
在表14中,短码周期、利用同一码类型号表示的短码数量(短码数)、给定同一码类码号中短码的号(码号)和各个码片速率的码元速率根据码类型号来表示。如上所示,短码号系统由码类型号和码号构成。码类型号以二进制4比特来表示,而码号以二进制12比特来表示。短码相位与调制解调码元同步。因此,短码相位在码元的头码片中是零。注意:仅利用码号来指定短码而不将其划分成码号和码类型也是可接受的。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用于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不同于其他码元的情况。例如,由图47所示的短码生成装置生成短码。在此实施例中,短码是其中使用从下面的生成多项式(11)与(12)中得到的M序列的正交金色码:
移位寄存器1:X8+X4+X3+X2+1……(11)
移位寄存器2:X8+X6+X5+X3+1……(12)
在图47中,移位寄存器1的初始值是用于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号NLMS(0≤NLMS≤255),NLMS的MSB侧输入到移位寄存器1的左侧。另一方面,移位寄存器2的初始值是全“1”。当移位寄存器2的所有值检测为“1”时,则结束移位程序,并插入“0”。短码输出的第一码片变成“0”。该周期是安全信道的一个码元(256码片)。
B-3-2:用于安排扩展码的方法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安排扩展码的方法。
(1)正向长码
在正向长码中,对于一个网孔中所有扇区公用的一个长码号根据系统操作被安排用于正向长码。然而,注意:当构造基站BS设备时,有可能在每个扇区中安排不同的长码号。由一个扇区中发送的各种类型的多个正向物理信道使用的正向长码将在所有物理信道中使用相同的长码号。
此长码相位与在题为“基站BS的发送与接收定时”的节B-2中所述的相同。
(2)反向长码
在反向长码中,长码号被安排用于每个反向物理信道。以DTCH、ACCH和UPCH进行映射的专用物理信道将使用已被安排用于每个移动站MS的反向长码。以其他逻辑信道进行映射的专用物理信道和公用物理信道将使用已被安排用于每个基站BS的反向长码。
此长码相位与在题为“基站BS的发送与接收定时”的节B-2中所述的相同。
(3)短码
用于除安全信道之外的物理信道的短码被安排用于每个物理信道和用于每个反向/正向信道。
另一方面,如下地安排用于安全信道的短码。
用于除第一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之外的码元的短码号对于所有网孔都是公用的,并且等于(810)。作为硬件结构,有可能使用第一安全信道的任何短码。
用于第一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号对于所有网孔都是公用的,并且是NLMS=1。作为硬件结构,有可能使用第一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的任何短码号NLMS
用于第二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号使用系统内的每个扇区中多个预定短码之一。预定短码的短码号记录在移动站MS中和记录在包括在基站中的BSC(基站控制器)应用程序中。作为硬件结构,有可能使用第二安全信道的任何一个长码掩蔽短码。
第二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的一个短码号对应于同一扇区中使用的多个正向长码。表15表示上述对应关系的一个示例。有关对应关系的信息存储在BSC的应用程序和移动站MS中。作为硬件结构,有可能使用同一扇区中任何一个长码掩蔽码元短码和正向长码。表15.第二安全信道短码与正向长码之间的对应关系
 用于第二安全信道长码掩蔽码元的短码号NTPC       正向长码
                   2     00001h-00020h
                   3     00021h-00040h
                   4     00041h-00060h
                   5     00061h-00080h
B-4:扩展调制信号生成方法
接下来,将描述扩展单元34中的扩展调制信号生成方法。以与移动站MS相同的方式在基站BS中生成扩展调制信号。
(1)扩展调制方法
在反向与正向信道中采用QPSK作为扩展调制方法。然而,采用BPSK作为扩展调制方法也是有可能的。
(2)短码分配方法
此短码分配方法根据所指定的短码号系统(码类型号:类别(Class),码号:号码(Number))分配相同的短码给同相分量的短码SCi和正交分量的短码SCq
即,短码SCi变成如下的:
SCi=SCq=Cclass(Number)……(13)
在反向与正向信道中,单独分配短码号系统,以致有可能在反向与正向信道中使用不同的短码。
(3)长码分配方法
假定:长码号是LN,并且在已利用时钟移位号“CLOCK”从初始状态(即,长码号设置在移动寄存器1中并且全“1”设置在移位寄存器2中的状态)启动长码生成装置时长码生成装置的输出值表示为GLN(Clock)。在这种情况中,图40-图43所示的长码相位中同相分量的长码生成装置的输出值LCi(PH)(PH是长码相位)和正交分量的长码生成装置的输出值LCq(PH)在正向信道与反向信道中利用下式(14)与(15)来表示:
LCi(PH)=GLN(PH)……(14)
LCq(PH)=GLN(PH+1024)
(LCq(PH)在BPSK的情况中是“0”)……(15)
在表12与13中表示长码相位的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的范围。
(4)长码+短码生成方法
在图48中表示用于利用长码与短码生成用于同相分量的扩展码Ci与用于正交分量的扩展码Cq的方法。
(5)扩展单元34的结构
利用扩展码Ci、Cq扩展发送数据的同相分量Di和正交分量Dq以便生成扩展信号的同相分量Si与正交分量Sq的扩展单元34的结构如图49所示。
B-5:随机接入控制
随机接入传输方法的一个示例如图50所示。在图50中,移动站MS在一个相对于正向公用控制信道上接收帧而随机延迟的时间上发送RACH帧。此随机延迟量是图41所示的16类型的偏移定时。一旦发送RACH,移动站MS随机地选择偏移定时。对于RACH,采用帧传输方法。
另一方面,在检测到其中内部编码单元的CRC校验结果OK(合格)的RACH帧时,基站BS利用FACH-S的ACK模式连同着在检测时发送的FACH无线帧的下一个FACH无线帧一起发送其中CRC校验OK(合格)的RACH的PID。
移动站MS在有多个RACH无线帧要发送时利用FACH-S的ACK模式在接收前一无线帧的ACK之后发送下一个无线帧。移动站MS在要发送的一个CPS信息是由多个RACH无线  单元组成时,对于所有RACH无线单元使用同一PID值。移动站MS不同时使用RACH-L和RACH-S,而只使用RACH-L或RACH-S来发送一个CPS信息。
移动站MS当在先前已发送RACH之后的预定时间TRA不能利用FACH-S的ACK模式接收先前发送的RACH无线单元的PID值时就重发同一RACH无线单元。在这种情况下,PID值采用同一值,并且最大重发号是NRA。因此,包括第一次发送在内的至多NRA+1次地发送同一RACH无线单元。在FACH-S的ACK模式中所包含其中CRC检测OK的RACH最多达到7个PID。
另一方面,在正好在FACH的无线帧的发送定时之前的时间点时有一个移动台MS未利用根据CRC校验检测OK的RACH返回一个ACK时,基站BS利用给出优先权给根据CRC校验接收了OK的旧定时的第一FACH-S来发送ACK模式FACH-S。在CRC检测OK之后的特定时间TACK内不返回ACK的移动站MS被排除作为ACK模式FACH-S的发送目标。
B-6:多代码传输
接下来,将描述多代码传输。当一个RL-ID(无线链路ID:利用每一个呼叫的一个切换分支分配的识别信息)由多个专用物理信道(扩展码)构成时,如下所示发送一个RL-ID,并利用一个RL-ID中所有专用物理信道中的安排来进行导频同步检测和发送功率控制等。在将多个RL-ID分配给一个移动站MS的情况中,独立地进行每个RL-ID的导频同步检测和发送功率控制。在一个RL-ID中所有专用物理信道中帧定时与长码相位相互一致。
下面所示的任何一个或两个示例用作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方法,以致有可能改善同步检测的质量和减少TPC码元的差错率。
第一示例表示在图51中。在此示例中,仅利用在一个RL-ID中从多个专用物理信道中指定的一个专用物理信道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在其他专用物理信道中,不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在用于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专用物理信道中,以一个RL-ID中的专用信道数乘以除导频码元与TPC码元之外的码元的发送功率作为发送功率来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这样做的原因如下。
通常,在发送多个代码时,相同信息在每个专用物理信道中作为导频码元进行发送。因此,通过合成每个专用物理信道的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可获得最后的结果。在这种方法中,每个接收机接收以低发送功率发送的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在这种情况中,有必要改善每个接收机的质量来提高最后结果的精确度。在根据本发明的系统中,导频码元与TPC码元仅在一个专用物理信道中以高于其他发送周期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并仅由一个接收机来接收。结果,不必增强所要求的接收机质量。即,有可能相当容易地降低TPC码元的差错率。使上述周期的发送功率是其他周期中每个专用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与专用信道数的倍乘数,从而最后结果的功率变得恒定。
第二示例表示在图52中。在此示例中,在一个RL-ID的所有专用物理信道中,仅在导频码元与TPC码元中使用用于一个特定专用物理信道中的短码。由于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公用相位部分相互组合,所以希望控制每个专用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以使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功率变成:
(其他部分的发送功率)×1/(专用物理信道数的平方根)
例如,在图52所示的示例情况中,希望每个专用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变成其他部分发送功率的一半,这是因为专用物理信道数是“4”。
B-7:发送功率控制
每个物理信道的发送模式表示在图53至57中,将结合这些图描述每个物理信道中的发送功率控制。
(1)安全信道
如图53所示,在第一安全信道中,除包括在每个时隙中的长码掩蔽码元之外的码元将以指定的发送功率PP1恒定地进行发送。另一方面,包括在每个时隙中的长码掩蔽码元将以通过从上述的发送功率PP1中取指定值Pdown获得的发送功率来进行发送。由于第一安全信道的发送功率是恒定的而不管映射的BCCH 1与BCCH 2的发送信息存在与否,所以在第一安全信道上没有发送信息时发送空闲模式(PN模式)。
在第二安全信道中,只发送包括在每个时隙中的长码掩蔽码元部分,而不发送其他码元。在与第一安全信道中的长码掩蔽码元相同的定时上发送第二安全信道中的长码掩蔽码元。发送功率是恒定的指定值PP2。在基站BS上确定值PP1、Pdown和PP2,以便出现在相邻扇区中的移动站MS能确定扇区。
(2)正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用于FACH)
如图54所示,在其中在FACH-L或FACH-S中没有发送信息的无线帧中,发送在包括导频码元的无线帧的全部周期上变成OFF(关闭)。在其中在FACH-L中具有发送信息的无线帧中,在此无线帧的所有周期上以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FL发送无线帧。指定每个发送信息的发送功率值。因此,每个无线帧的发送功率值能变成可变的。在无线帧中,发送功率固定在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FL
在无线帧的四个FACH-S之中仅在第一FACH-S中具有发送信息的情况中,仅以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FS1)发送第一FACH-S的时隙。即,发送功率值每四个时隙变成PFS1。当发送信息出现在第一与第二FACH-S中时,以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FS1与PFS2)发送第一与第二FACH-S的时隙。当发送信息出现在第一与第三FACH-S中时,第一与第三FACH-S具有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FS1,PFS3)。图54表示其中对应第一FACH-S的移动站MS比对应第二与第三FACH-S的移动站MS更靠近基站BS的示例。
ACK模式的FACH-S的发送功率总是相同值,并以指定的发送功率PACK发送信息。
从图54中可看出,在此实施例中,在具有发送信息的FACH-L或FACH-S的时隙中,发送导频码元而不会在逻辑信道的码元部分的两侧上出现故障。因此,例如,在一个没有发送信息的FACH的时隙位于邻近一个具有发送信息的FACH的时隙后面的情况中,甚至在无发送信息的FACH的时隙中,只必须发送位于靠近具有发送信息的FACH的时隙的导频码元。此导频码元的发送功率值变成具有发送信息的相邻FACH-S的时隙的发送功率值。
当还有具有发送信息的FACH的两个相邻时隙时,在后边的时隙中的导频码元(即,相邻前面时隙的导频码元)的发送功率变成各相邻时隙发送功率之中较高的功率。
值PFL、PFS1-PFS3利用基于由接收安全信道的移动站MS获得并包括在RACH中的SIR值的一个应用程序来确定。
(3)正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用于PCH)
如图55所示,每组中具有两个的PD部分恒定地利用所有组进行发送。使发送功率为已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PCH。当发送PD部分时,也发送此PD部分所映射的时隙中的导频码元,不发送后面相邻时隙中的导频码元。
每组的I部分分成四个时隙(I1-I4)。只发送具有呼叫信息的组的I部分,而不发送没有呼叫信息的组的I部分。使发送功率为由一个宏(macro)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PCH。这里,“宏”表示由基站BS的控制程序发出的命令。
在具有呼叫信息的组的I部分被映射的时隙中,发送导频码元而不会在逻辑信道的码元部分两侧上出现故障。例如,在一个不具有呼叫信息的组的I部分的时隙相邻一个具有呼叫信息的组的I部分的时隙后面的情况中,甚至在不具有呼叫信息的组的I部分的时隙中,也仅发送导频码元。
在基站BS上确定PPCH的值,以便一个扇区中几乎所有的移动站都能接收导频码元。
(4)反向公用控制物理信道(RACH)
如图56所示,仅在具有发送信息的情况中通过此信道从移动站MS中发送信号。每个信号包含在一个无线帧中。RACH-L的发送功率PRL和RACH-S的发送功率PRS在移动站MS上利用开环控制来确定,并且在无线帧中是恒定的。导频码元加到无线帧的末尾,并进行发送。此导频码元的发送功率与前一无线帧的发送功率相同。
(5)正向专用物理信道
图57表示专用物理信道的发送模式。当完成正向专用物理信道的初始设置时,以指定的发送功率值PD开始发送而不管呼叫建立时间是由于呼叫始发或输入呼叫接受还是分集切换引起的。以恒定的发送功率PD连续进行发送,直至完成反向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步接收建立,并且反向TPC码元的解码变为可能。利用类似于基站BS上FACH情况中的方法确定值PD
当完成反向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步接收建立并且反向TPC码元的解码变得可能时,根据TPC码元的解码结果完成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在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中,正好在每个时隙之前根据TPC码元的解码结果以1dB的控制步长调整发送功率。
(6)反向专用物理信道
另一方面,在由于呼叫始发或输入呼叫接受而导致呼叫建立时,移动站MS在建立正向专用物理信道同步接收的处理已满足特定条件之后开始反向专用物理信道的发送。在开始发送时的第一时隙的发送功率值利用类似于RACH情况中的开环控制来确定,并根据正向专用物理信道中TPC码元的解码结果来完成后续时隙的发送功率值的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
在分集切换时,不必新建立反向专用物理信道。在分集切换时利用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来控制每个时隙的发送功率。
B-8:可变速率传输控制
只对于用于话音业务的专用物理信道完成符合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部门)建议G.729或EVRC的可变速率传输。至于用于数据传输的专用物理信道(超过128ks/s),不进行可变速率传输。不发送速率信息,而利用下述的接收侧上的盲速率判决方法进行速率判决。
B-9:比特传输方法
以从高到低的顺序输出CRC比特,并以输入的顺序输出业务信道(TCH)。对于所有尾比特,输出比特值“0”,而对于所有虚比特,输出比特值“1”。而且,使空闲模式为可选的PN模式。然而,在发送虚或空闲模式的情况中,也进行CRC编码。
B-10:输入呼叫接受控制
接下来,将分成基站BS操作与移动站MS操作来描述输入呼叫接受控制。
B-10-1:基站BS的操作
此实施例中的移动站MS利用预定方法分成几组。当识别移动站的呼叫尝试出现时,呼叫尝试消息发送给属于所识别的移动站所属于的组的所有移动站。
已利用基站中的应用程序完成组划分。在基站中,包括利用呼叫尝试识别的移动站MS的识别号的被叫方信息和对应所识别的移动站MS的组的组号码通过宏命令来指定。基站BS利用对应所指定的组号码的PCH的I部分(I1-I4)发送被叫方信息。
基站BS发送全部设置为“0”的PCH中的两个PD部分(PD1与PD2),并且不发送对应与被叫方信息无关的组的PCH上的I部分。
在利用宏命令来指令进行被叫方信息的传输时,基站BS将对应所指定的组号码的PCH的所有PD1与PD2设置为“1”,并且利用同一PCH中所指定的I部分发送被叫方信息。
B-10-2:移动站MS的操作
另一方面,移动站MS通常只接收由8个比特构成的PD1。换句话说,移动站MS利用由与PD1的前侧相邻的四个码元构成的导频码元完成同步检测接收。
移动站MS完成PD1的多数软判决操作,在接收质量没有恶化的状态下,此操作的计算结果在所有PD部分是“0”时取“0值”,并在所有PD部分是“1”时取预定的正的最大值。移动站MS根据决定的门限M1与M2(M1>M2)和处理结果如下进行操作。
(1)如果处理结果等于或大于门限M1,移动站MS确定:识别移动站自身所属于的组的移动站MS的呼叫尝试已到达,并接收同一PCH的I部分。
(2)如果处理结果小于门限M2,移动站MS确定:识别移动站自身所属于的组的移动站的呼叫尝试未到达,并断开接收(接收OFF),直至在接收一个超帧之后它自己的站所属于的组中的PD1的接收定时为止。
(3)如果处理结果小于门限值M1但等于或大于门限值M2,移动站MS接收同一PCH中的PD2,并完成上述处理(1)与(2)。当处理结果在PD2中小于门限值M1但等于或大于门限值M2时,移动站MS接收同一PCH的I部分。
(4)在不属于上述情况(1)的情况中,移动站MS利用上述处理(2)或(3)接收I部分,并根据包括在I部分中的被叫方信息确定是否呼叫移动站。
B-11:终端接口
接下来,将描述终端接口,将描述移动站MS的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中具有连到移动站MS的外部端子的一个接口(TE侧接口)、和具有移动站MS的芯部分(下面称为“MS芯”)的一个接口(MS芯侧接口)。
B-11-1:用于每个业务的接口概述
在此实施例中一共提供四种类型的业务:话音通信业务、无限制的数字信号传输业务、分组信号传输业务和调制解调信号传输业务。移动站MS包括对应ADP(适配器)上所有业务的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首先,将结合图58至61描述每个业务中网络的结构。在这些附图中,移动站MS中的MS CODEC(编解码器)表示话音CODEC,MS芯表示除移动站MS的ADP之外的功能,并且BS表示基站。
图58是表示话音业务中网络的逻辑构成的方框图。在根据图58所示的构成的话音通信中,来自手机的呼叫通过MS芯、基站BS、交换中心和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传送给目的TE(终端设备)。在目的地是移动站MS的情况中,来自手机的呼叫通过MS芯、基站BS、交换中心和另一基站传送给目的移动站的手机。采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以使它与MS芯之间的正向与反向信号速度是对应所确定的话音通信业务中正向与反向峰值速度的速度。当信号速度有可能超过对应峰值速度的速度时,利用缓冲进行速度校准。对应峰值速度的速度表示在考虑利用CODEC减少冗余的CODEC处理之前的传输速度。在缓冲器溢出的情况中,废除溢出的信号。
图59是表示无限制的数字信号传输业务中网络的逻辑构成的方框图。在根据图59所示的构成的无限制的数字信号传输中,来自TE的呼叫通过ADP、MS芯、基站BS、交换中心和公用网(ISDN)传送给目标TE。在目的TE连到移动站的情况中,来自TE的呼叫通过ADP、MS芯、基站BS、交换中心、另一基站和另一基站的MS芯与ADP传送给目的TE。采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以使ADP与MS芯之间接口中的正向与反向信号速度是对应所确定的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业务中正向与反向的峰值速度的速度。当信号速度有可能超过对应峰值速度的速度时,利用缓冲进行速度校准。在缓冲器溢出的情况中,以与话音通信业务中相同的方式废除溢出的信号,使ADP能够在批传输时保持外部接口单元与SPU之间多个6B信道顺序的同时发送与区别信号。而且,在ADP的信号处理单元中,MS芯之间的信号速度被设置为变成对应所建立的正向与反向的峰值速度的速度。“对应峰值速度的速度”是一个考虑利用FEC等的冗余部分的速度。例如,在利用半速率进行FEC时,大于外部接口单元中建立的峰值速度2倍的速度必须保证为“对应峰值速度的速度”。
图60是表示分组信号传输业务中网络的逻辑构成的方框图。在根据图60所示的构成的分组信号传输中,IP分组通过移动站MS、基站BS、交换中心和Internet从TE与ADP发送到Internet上的目的地侧的TE。在目的地侧的TE连到移动站的情况中,IP分组通过移动站MS、基站BS、交换中心、(另一)基站和另一移动站从TE与ADP发送到目的地侧的TE与ADP。在此实施例中,形成互联网(Internet)的LAN也是互联网的一部分。采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以使在MS芯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NW(网络)侧上的接口输出上的正向与反向信号速度是在分组信号传输业务中所确定的正向与反向的峰值速度。在信号速度有可能超过峰值速度的情况中,通过缓冲进行速度校准。在缓冲器溢出的情况中,废除溢出的信号。在ADP的信号处理单元中,MS芯之间的信号速度设置为变成对应所设置的正向与反向的峰值速度的速度。“对应峰值速度的速度”是利用FEC等考虑冗余部分的速度。而且,在此实施例中,“峰值速度”由控制单元MS-CNT在通信之前进行设置,并且正向与反向的初始值是64kb/s。根据来自一个已检测到既不发送也不接收IP分组的时间期间超过下述的时间值的交换中心侧的指示可完成呼叫条件(CC)的释放。可选择地,根据一个来自基于用户愿望的TE的控制命令(例如,AT命令)可完成呼叫条件的释放,可以在移动站MS的ADP中观察发送与接收状态。
图61是表示调制解调信号传输业务中网络的逻辑结构的方框图。在根据图61中所示的结构的调制解调信号传输中,来自TE的呼叫通过ADP、MS芯、基站BS、交换中心、调制解调器、公用交换电话网和其他调制解调器传送到目的TE。在目的地是移动站的情况中,来自TE的呼叫通过ADP、MS芯、基站BS、交换中心、另一基站与另一移动站传送到目的TE。采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以使此单元TERM-INT与MS芯之间的正向与反向信号速度是在调制解调信号传输业务中所确定的正向与反向的峰值速度。在信号速度有可能超过峰值速度的情况中,利用缓冲来进行速度校准。在缓冲器溢出的情况中,废除溢出的信号。ADP中的信号处理单元与MS芯之间的信号速度被设置为变成对应所设置的正向与反向的峰值速度的速度。
将具体描述移动站MS的ADP为了实现上述的四种类型业务而满足的每种业务的条件。注意:提供给ADP的接口包括TE侧的接口和MS芯侧的接口,所以将描述每个接口的项目。由于四种类型业务中的每种类型业务没有不同,所以将共同描述所有业务的MS芯侧的接口。
B-11-2:TE侧的接口
B-11-2-1:用于话音通信的接口
B-11-2-1-1:概述
图62是表示用于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中的C平面(控制平面)和U平面(用户平面)的话音通信的每个协议栈的图。在此图中,将每个栈安排到与移动站MS的每个部分对应的位置。如上所述,在此实施例中,在ADP上实现CODEC(话音CODEC)。
如从图62中可看出,由U平面发送的数据是模拟话音数据,并由C平面发送涉及其他HMI(人机接口)的数据。在此图和后述的每个图中,每个L1、L2、L3,…指定OSI参考模型的层1、层2、层3,…。如图62所示,虽然在此实施例中在C平面中组成L1b-C和L2b-C,但其中通过删除这些L1b-C和L2b-C而在TE与C平面之间不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计也是可接受的。虽然在此实施例中在移动站MS上提供HMI,但可以在外部手机上提供HMI。虽然在此实施例中在移动站MS上提供话筒和扬声器,但可以只给外部手机提供话筒和扬声器,并且可以除去L2b-U。
B-11-2-1-2:HMI(人机接口)
提供HMI来实现移动站MS的基本操作,诸如呼叫始发、输入呼叫接受等等,并且HMI实现为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在移动站MS上准备用于呼叫与应答的键盘和能显示简单信息的显示器,其安装位置因此可在移动站MS上或在外部连接的手机上。
B-11-2-1-3:话音编码方法
接下来,将描述话音编码单元72中的编码方法。
B-11-2-1-3-1:话音编码
此实施例中的话音CODEC的话音编码算法符合ITU-T建议G.729(8kb/s CS-ACELP)。至于移动站MS,可以增加另一编码方法,并且可以通过交换使用每个方法。
B-11-2-1-3-2:信道编码
在此实施例中,在ITU-T建议G.729(CS-ACELP)用于话音编码算法的情况中,在执行下述的信道编码之后发送信号,以保护编码数据不受信道中差错的影响。
在此实施例中,规定用于保护编码数据的两种类型的差错控制方法:差错控制方法1,其中在发送侧上加上CRC,并且仅根据此执行差错检测;差错控制方法2,其中使用卷积编码的纠错与利用CRC的检错相组合。移动站MS能只使用差错控制方法1,或移动站MS能通过在差错控制方法1与差错控制方法2之间进行转换使用两种类型的差错控制方法,如在此实施例的移动站MS的情况中一样,这是可接受的。
(1)差错控制方法1(在发送情况中)
图63表示话音CODEC的处理概况。如图63所示,在差错控制方法1中,通过利用从CS-ACELP(CODER,即编码器)输出的一帧部分(10ms)的编码的话音数据的80比特之中、如表17所示的经过保护的40比特,可从下面的生成多项式(16)中获得8比特的CRC,这8比特CRC通过与一帧的编码话音数据进行组合来发送,以使话音数据总的发送比特率变成8.8kb/s。
G(X)=X8+X7+X4+X3+X+1…………(16)表17.CS-ACELP一帧部分数据中经过保护的比特的分类项
参数  所有比特数  经过保护的比特数
LSP标记(L0)     1        1
LSP第一层(L1)     7        7
LSP第二上层(L2)     5        5
LSP第二下层(L3)     5        0
第一子帧LAG(P1)     8        8
奇偶性     1        1
第一子帧CODE(C1,S1)     17        0
第一子帧GAIN(GA1,GB1)     7        7
第二子帧LAG(P2)     5       上4
第二子帧CODE(C2,S2)     17        0
第二子帧GAIN(GA2,GB2)     7        7
总数     80        40
在表17中,参数列中括号内的项等效于ITU-T建议G.729中的注释。
(2)差错控制方法2(在发送情况中)
如图63所示,在上述的差错控制方法2中,首先,与在差错控制方法1中一样,利用从CS-ACELP输出的一帧部分(10ms)的编码话音数据的80比特之中、如表17所示的经过保护的40比特从同一生成多项式(16)中获得8比特的CRC。接下来,给在8比特的CRC加到经过保护的40比特上时得到的48比特加上6比特的尾比特,并进行卷积编码。卷积编码装置以1/2速率和7的制动(arresting)长度为条件,并使用生成多项式(17)、(18)。最后,将卷积编码的结果和排除经过保护的编码话音数据进行组合,并在帧内交织(8×19)之后进行发送。因此,话音数据总的传输比特率变成14.8kb/s。
G1(D)=1+D2+D3+D5+D6……(17)
G2(D)=1+D+D2+D3+D6……(18)
B-11-2-1-3-3:信道解码
在接收侧执行对应在发送侧上执行的差错控制方法1、2的检错码或纠错码的解码处理。
(1)差错控制方法1(在接收情况中)
当在发送侧进行差错控制方法1的处理时,在收到一帧部分的话音数据之后,利用前述的生成多项式(16)从已排除在发送侧上加上的8比特CRC的数据中获得8比特的CRC码串。比较此CRC码串与在发送侧上加上的CRC比特串,并且其中两个比特串不一致的帧识别为差错帧。
(2)差错控制方法2(在接收情况中)
当在发送侧进行差错控制方法2的处理时,在接收侧上,在收到一帧部分的话音数据之后,首先进行去交织处理。接下来,对已执行卷积编码的比特串进行纠错解码。为了实现有效的纠错解码,使用Viterbi(维特比)算法或具有与之相等的容量的解码方法。在此纠错处理之后,利用与差错控制方法1的情况中相同的方法比较CRC比特串,并且将其中两个比特串不一致的帧识别为差错帧。
B-11-2-1-3-4:差错帧内插
希望对差错帧进行内插处理,以便在编码差错出现时改善解码话音质量。特定的内插处理是可选的。虽然未规定解码的话音质量,但应具有对于听觉没有问题的质量。在此实施例中,在包括内插处理功能的情况中,有可能利用维护终端(MT)的设置在能够进行内插处理的状态与不能进行内插处理的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B-11-2-1-3-5:话音解码
接下来,将描述话音解码单元70中的解码方法。此实施例中用作标准的话音解码算法符合ITU-T建议G.729(8kb/s CS-ACELP)。然而,在移动站MS中,在增加除上述方法之外的编码方法的情况中,要安装对应此编码方法的解码方法。
B-11-2-1-4:VOX控制
在此实施例中,基站BS与移动站MS具有根据话音通信期间传输话音的存在来控制TCH传输的通/断的VOX功能。是否存在VOX控制,将可以可任选地通过MT等的设置来加以改变。下面将描述在将G.7298kb/s CS-ACELP用作话音编码算法情况中的VOX控制。
B-11-2-1-4-1:话音存在/寂静判定
此实施例中的话音CODEC在话音通信期间完成话音存在/寂静判定,并在话音存在时输出编码的话音数据,或在话音不存在时,终止除背景噪声信息周期性输出之外的编码数据的输出,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虽然特定的话音存在/寂静判定算法是可选的,在此实施例的移动站MS中采用使话音存在/寂静判定的门限值能够利用MT等的设置进行改变的结构。
B-11-2-1-4-2:无线传输处理
移动站MS在话音通信期间检测话音CODEC中的寂静状态。当移动站MS终止除了背景噪声信息传输期间之外的编码数据的输出时,移动站MS在它终止用于话音传输的无线物理信道中的TCH部分的传输的同时只发送导频码元和ACCH部分。下面将结合图64解释从话音存在转换到寂静状态期间、在寂静状态期间和在从寂静转换到话音存在状态期间的控制。图64表示前同步与后同步信号的发送定时,图64表示以下情况:(i)从话音存在转换到寂静;(ii)在寂静期间;(iii)从寂静转换到话音存在。在图64中,同一标号附加到每个相应的10ms帧和编码器的输出。
(1)从话音存在状态转换到话音寂静状态
在从话音存在状态转换到话音寂静状态的情况中,当话音存在状态中检测到寂静时,话音CODEC的编码器侧在终止TCH传输暂停之前利用后同步信号提供通知,编码器在后同步信号之后发送背景噪声信息之后暂停传输。在图64所示的示例中,“话音存在”判定导致10ms的第一至第二帧的传输定时,而“话音寂静”判定导致10ms的第三至第六帧的传输定时。因此,编码器的输出在10ms的第一至第三帧的传输定时中变成编码话音0-2,在10ms的第四帧的传输定时中变成后同步信号,在10ms的第五帧的传输定时中变成编码噪声(背景噪声信息),并随后在10ms的第六帧的传输定时中终止。
当话音CODEC的解码器侧通过接收后同步信号检测到TCH的传输终止时,它进入背景噪声生成处理,并完成带有后同步信号而接收的帧的内插处理。
(2)继续寂静状态
在继续寂静状态中,编码器侧周期性地完成背景噪声的编码,并发送此编码的背景噪声。在发送背景噪声信息时,编码器侧在背景噪声信息之后发送后同步码。利用一个参数可以设置发送间隔,并且此参数的初始值是1秒。在图64的示例中,话音存在判定的结果在每帧10ms的传输定时中是“寂静的”。因此,重复其中编码器继续输出后同步码(10ms)和编码噪声(10ms)的操作,并在这样做之后,则终止传输达980ms。
而且,解码器侧利用在继续寂静状态中周期性发送的背景噪声信息更新所生成的背景噪声。
(3)从话音寂静状态转换到话音存在状态
在从话音寂静状态转换到话音存在状态的情况中,当在寂静状态中检测到话音时,编码器侧在TCH传输开始之前利用前同步码提供通知。编码器侧在前同步码之后开始规则的编码话音数据的传输。在图64所示的示例中,话音存在/寂静判定的结果在10ms的第一至第三帧的传输定时中变成“寂静”,并在10ms的第四与第五帧的传输定时中变成“话音存在”。因此,编码器的输出在10ms的第一至第三帧的传输定时停止,在10ms的第四帧的传输定时中变成前同步码,并在10ms的第五与第六帧的传输定时中变成编码话音4-5。
当解码器侧在继续寂静状态中利用前同步码的接收检测到TCH传输开始时,它从前同步码的下一帧开始停止背景噪声生成,并执行规则话音解码操作。
在表18中示出前同步与后同步信号独特的字型的示例。表18a表示8.8kb/s的前同步码独特的字型,表18b表示14.8kb/s的前同步码独特的字型,表18c表示8.8kb/s的后同步码独特的字型,而表18d表示14.8kb/s的后同步码独特的字型。前同步与后同步信号不进行信道编码而发送。此独特字型必须是使语音CODEC不可能不正确识别此独特字为话音的字型。表18所示的字型是优选示例。表18.独特字型的示例a.前同步码(对于8.8kb/s)传输顺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b.后同步码(对于14.8kb/s)传输顺序→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c.后同步码(对于8.8kb/s)传输顺序→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d.后同步码(对于14.8kb/s)传输顺序→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B-11-2-1-4-3:背景噪声
由编码器编码的一帧部分的背景噪声用作背景噪声,利用接收的背景噪声信息生成解码器中的背景噪声。特定的生成方法是可选的。解码器中是否有背景噪声生成能利用MT等的设置来改变。
B-11-2-2: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的接口
用于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的TE侧接口连接移动站MS与ISDN终端,此接口安装在移动站MS的机壳内,并且也可以安装在外部连接的ADP上。图65表示用于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中C平面(控制平面)和U平面(用户平面)的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在此图和表示协议栈的后续图中,每个栈表示安排在对应于移动站MS中每个单元和TE的α位置上。
从图65中可以明白,ADP包括满足ITU-T建议I.430的一个或多个接口(基本接口)和符合ITU-T建议I.431的一个或多个接口(第一组速率接口)。在此实施例中,ADP包括两个符合ITU-T建议I.430的接口和一个符合ITU-T建议I.431的接口。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在使用符合ITU-T建议I.430的接口时,最多能同时处理两个呼叫,而在使用符合ITU-T建议I.431的接口时,最多能同时处理六个呼叫。然而,仅提供或符合ITU-T建议I.430的接口或符合ITU-T建议I.431的接口之一、或不提供任何一个接口也是可接受的。
B-11-2-3:用于分组信号传输的接口
B-11-2-3-1:物理接口
移动站MS具有用于分组信号传输的连接诸如PC(个人计算机)等的外部数据终端的ADP上的接口(用于外部数据终端的接口)。安装在移动站MS上的用于外部数据终端的接口数量是可选的。而且,此接口可以安装在外部连接的ADP上。作为外部数据终端的接口,有可能使用任何一种接口或诸如RS-232C接口等的能容易地连到可购买到的PC等的接口、能直接连到外部终端或通过预定接口适配器与无线连接的红外接口、或能实现128kb/s或更高的高速数据传送的以太网接口的组合。
此实施例采用能进行更高速数据传送的Ir-DA版本1.1,而不采用Ir-DA版本1.0,用于红外接口。易于处理10 Base-T在此实施例中被用作以太网接口。
B-11-2-3-2:PPP拨号连接
图66是表示在移动站MS中的ADP的TE侧接口上C平面与U平面的PPP拨号连接环境下用于分组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的方框图。
从图66中可以看出,在PPP拨号连接环境下的分组信号传输中,在ADP的L2上提供PPP。在此实施例中,具有L2的PPP的允许的协议字段值只是有关IP的协议和用于链路之间控制的协议(LCP,IPCP等)。在ADP中废除具有其他协议字段值的PPP值。在此实施例中,LCP设置选择项ACCM、RFC与ACFC能利用来自TE侧的请求进行设置。对于IPCP设置选择项中的IP压缩协议,可以建立来自MT的Van Jacobson TCP/IP标题压缩(RFC 1144)的存在或不存在。即使在给TE分配一个固定IP地址的情况中,一个使通信能够进行的设置也是可能的。
在C平面中,符合Hayes-AT的信号传输协议在ADP的L3上提供。
在U平面中,ADP设置为仅发送/接收LAC-U之间的PPP帧中的信息字段。注意:ADP不融化(thaw)其TCP/IP标题已由TE压缩的IP分组。
B-11-2-3-3:以太网连接
图67是表示在移动站MS的ADP的TE侧接口上C平面与U平面的以太网连接环境下用于分组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的图。
从图67中可以看出,在以太网连接环境下的分组信号传输中,在ADP的L2上提供DIX。在C平面中,设计DIX以使MT将目的地的被叫方号码通知ADP。DIX被构造成在接收等候状态中在U平面上从TE接收IP分组时发出用于具有被叫方号码的预先指定目的地的呼叫尝试命令给CNC。在呼叫失败的情况中,DIX从缓冲器中废除此IP分组。而且,在(正常/半正常情况下)释放至交换中心的呼叫时,DIX强制地认为这是一次失败并且在Tccblk[s]期间不进行呼叫交换中心侧的呼叫处理,这是因为已完成了释放处理。这是为了避免至交换中心侧的呼叫会频繁地发生。注意:在此实施例中,能由控制单元MS-CNT可任选地将Tccblk设置在预定范围(例如,0(s)-3600(s))内。
在U平面中,DIX支持ARP(参见RFC 826),并提供对于所有ARP请求的它自己的ADP的硬件地址的代理应答。换句话说,不发送ARP分组给网络侧。不给ADP附加上IP地址。在DIX中,当从TE收到以太网帧时,TE的硬件地址存储在它自己的ADP的存储器。DIX根据IP分组和从网络侧得知的TE/ADP硬件地址来构造以太网帧,并发送此以太网帧给TE。而且,在从TE侧收到填充以太网帧时,仅传送排除填充部分的IP分组部分给LAC-U。当来自MS芯侧的IP分组的长度短时,通过实施填充处理来构造以太网帧,并发送此以太网帧给TE。在要发送的正向IP分组存在于ADP中并且TE的硬件地址未知的情况中,DIX发送ARP请求给TE。在从作为ARP请求结果获得的ARP应答中得到TE的硬件地址的情况中,DIX通过在以太网帧中封装要发送的正向IP分组来发送此正向IP分组。当没有来自TE的ARP应答时,DIX废除此IP分组。在此实施例中,仅允许IP与ARP作为以太网帧中的类型字段值。当收到除IP与ARP之外的类型字段值的以太网帧时,废除此帧。
B-11-2-4:用于调制解调信号传输的接口
图68表示用于移动站MS中ADP的TE侧接口中的C平面与U平面的调制解调信号传输的每个协议栈。如从图68中可以看出的,ADP遵照符合Hayes-AT的协议。L2b-C与L2b-U的内容是应适当进行适当设计的项目。
B-11-3:MS芯侧的接口
B-11-3-1:C平面
B-11-3-1-1:概述
图69表示C平面中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MS芯之间连接的一个示例。如图69中所示的,MS芯能通过总线连到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单独的识别信息TEmID(也可以写作TEm#)被附加到每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上。诸如CNC、SYC等的多个功能块存在于MS芯中,并且给每个块附加上唯一的功能ID(功能#)。TLP实现采用TEmID与功能ID的链路控制,链路控制包括TEmID的管理(动态ID的增加)和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的连接监视。
B-11-3-1-2:Lla-C
图69所示的Lla-C是用于在MS芯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发送在C平面上的数据的物理接口,并满足以下条件。
(1)条件1: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能连到MS芯,有可能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实现通信和在任一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MS芯之间实现通信。
(2)条件2:有可能在MT中监视上述的所有通信。
(3)条件3: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侧能检测到: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连到MS芯,并能将此信息通知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的TLP(终端链路协议)。
(4)条件4:能在异步传输中完成TLP帧单元的传输。
B-11-3-1-3:终端接口单元连接的检测概念
图70表示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连接的检测概念,并且图71与72表示检测处理的流程图。如这些图所示,当连接新的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时,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发送TEmID的分配请求和连接的通知信号给MS芯侧。由MS芯周期性地观察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的释放。
B-11-3-1-4:TLP
TLP(终端链路协议)是用于将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连接到MS芯的L2协议。制定TLP,以便区分连到MS芯的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并能够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MS芯(功能块)之间、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和在MS芯(功能决)与MS芯(功能块)之间进行通信。在此实施例中,不可能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和在每个功能块之间实现通信。然而,TLP自身设计为能够进行上述通信,并使之容易扩展。
B-11-3-1-5:层3(CNC,SYC)
图73表示协议栈的具体细节。下面将描述CNC与SYC。
(1)CNC
CNC(呼叫连接控制)是用于实现呼叫控制的MS芯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的层3协议。制定CNC,以便给MS芯提供作为公用程序的用于连到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的每个业务的不同呼叫控制协议(例如,Hayes-AT或ITU-T建议Q.931),减少MS芯上的负载,并提供可扩展性。
在呼叫始发时,已从TE收到呼叫请求的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将此呼叫请求变换为CNC协议的呼叫设置请求消息,并将此通知MS芯的CNC功能,收到呼叫设置请求消息的MS芯在无线部分中开始呼叫始发处理。在输入呼叫接受时,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在它接收从已在无线部分中接收到输入呼叫接受请求的MS芯中发送的CNC协议的呼叫设置显示消息时开始输入呼叫接受处理。将呼叫设置显示消息通知能进行接收的所有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
(2)SYC
SYC(系统控制)是用于实现无线控制的MS芯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的层3协议。制定SYS,以便将有关由MS芯检测的接收信号电平等的无线控制的信息通知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而且,虽然不在此实施例中实现,但可以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发送控制请求给MS芯。
检测到安全信道的接收信号电平和有关信道质量等的信息的MS芯可利用SYC协议将此信息通知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收到此信息的终端接口单元能根据所连接的TE利用层3协议将此信息通知TE。
B-11-3-2:U平面
B-11-3-2-1:概述
图74表示U平面中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MS芯的连接结构的示例。如图74所示,MS芯能通过总线连到多个终端接口单元。
B-11-3-2-2:Lla-U
图74所示的Lla-U是用于在MS芯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发送用户数据(U平面)的物理接口,并满足以下条件。
(1)条件1: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能连到MS芯,有可能在每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和在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与MS芯之间实现通信。
(2)条件2:能在话音通信业务或无限制数字通信业务的传输程序中实现同步传输。
(3)条件3:多个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连到MS芯。由于有可能同时使用这些接口单元(多呼叫),所以在MS芯与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之间提供多个U平面总线,并且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的Lla-U具有从多个U平面中选择指定的一个U平面的能力。
U平面的选择控制安排表示在图75中。由MS芯将CC号(CC#)附加到多个U平面上。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C平面的CNC)从MS芯(C平面的CNC)中接收命令,并实际选择U平面。
B-11-3-2-3:LAC-U
B-11-3-2-3-1:概述
在此实施例中,在无线接口的层2的U平面中使用可扩展并修改ITU-T建议Q.2110(SSCOP)的协议(LAC-U)。在LAC-U中,此实施例在PDU格式和差错控制子层中的参数方面不同于标准SSCOP。
U平面中PDU的最大长度在发送侧上是16-4096字节(以16字节为单元变化),而在接收侧上是4096字节。接收侧上PDU的最大长度必然根据发送侧上PDU的最大长度的上限值来确定。将所有的包括PDU类型字段在内的八比特组移到PDU的最后一个八比特组以便于分析。还有,PDU类型字段的比特长度根据将SD与POLL PDU的相加而改变为5比特。注意:虽然在此实施例不使用U平面中的SD与POLLPDU的相加,但考虑将来扩展时PDU的格式对于C平面是通用。
B-11-3-2-3-2:帧结构
LAC-U的帧结构表示在图76中。如图76所示,LAC-U由层3会聚子层和差错控制子层构成。图76所示的LAC-U(用于U平面的链路接入控制)在层2用户之间高可靠性地发送可变长度业务数据单元(SDU)。层3会聚子层实施PDU的分段/重新装配,并执行层3PDU的层3会聚和层3与LAC-U的原语/参数映射。差错控制子层提供使用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的高可靠性传送功能。
B-11-3-2-3-3:功能
B-11-3-2-3-3-1:层3会聚子层的功能
层3会聚子层具有下述的功能。
(1)层3PDU的分段/重新装配功能
(2)链路控制功能
(3)代码类型识别功能
(1)层3PDU的分段/重新装配功能是将层3PDU分段为层3会聚PDU和从层3会聚PDU中重新装配层3PDU的功能。(2)链路控制功能是指定根据SAPI处理LAC-U的SDU的层3实体的功能。(3)代码类型识别功能是在采用混合ARQ时识别代码类型的功能。
B-11-3-2-3-3-2:差错控制子层的功能
差错控制子层具有如下的功能。
(1)传送顺序校准功能(校准由此层传送的LAC-U SDU顺序的功能)。
(2)利用选择重发的纠错功能(通过编号,接收LAC-U实体能检测未接收的LAC-U SDU。此功能利用重发校正所检测到的顺序差错)。
(3)流量控制功能(使LAC-U接收侧能够控制由LAC-U发送侧上的对等层实体(peer entity)可以用以发送信息的速度的功能)。
(4)将差错通知给层管理的功能(在生成差错时将差错出现通知给层管理的功能)。
(5)保持激活功能(甚至在长时间没有数据传送时也确认形成连接的两个对等层LAC-U实体保持在链路连接状态中的功能)。
(6)本地数据恢复功能(使本地LAC-U用户能够恢复还未从LAC-U实体中释放的连续SDU的功能)。
(7)连接控制功能(完成LAC-U设置连接、释放、和再同步的功能。此功能使信息传送能够在各可变长度用户之间进行而无需传送保证)。
(8)用户数据传送功能(在各LAC-U用户之间的用户数据传送中使用的功能。此功能支持确认类型数据传输或非确认类型数据传输)。
(9)协议检错/恢复功能(检测/恢复协议中差错的功能)。
(10)状态通知功能(使呼叫侧与被叫侧的对等实体能够实现条件信息交换的功能)。
B-11-3-2-3-4:原语
B-11-3-2-3-4-1:表
接下来,将在层2协议中使用的原语和用于每个原语的参数表示在表19中。在表19中,方框中的“-”表示原语参数不存在或未定义。表19.层2原语使用的参数和每个原语
原语                          类型
    请求     表示     响应    确认
AA建立  LAC-UU BR    LAC-UU  LAC-UU BR   LAC-UU
AA释放   LAC-UU   LAC-UU源      -      -
AA数据     MU      MUSN      -      -
AA再同步   LAC-UU    LAC-UU      -      -
AA恢复     -      -      -      -
AA单元数据     MU      MU      -      -
AA检索     RN      MU      -      -
AA检索完成     -      -      -      -
MAA差错     -    码计数      -      -
MAA单元数据     MU      MU      -      -
B-11-3-2-3-4-2:原语的定义
下面将描述表19所示的原语的定义。
(1)AA-ESTABLISH(AA建立):在两个对等用户实体之间用于确认类型信息传送的点对点连接设置中使用。
(2)AA-RELEASE(AA释放):在两个对等层用户实体之间用于确认类型信息传送的点对点连接结束中使用。
(3)AA-DATA(AA数据):在各对等层用户实体之间LAC-U SDU的确认类型点对点传送中使用。
(4)AA-RESYNC(AA再同步):在LAC-U连接的再同步设置中使用。
(5)AA-RECOVER(AA恢复):在从协议差错到恢复的时间间隔期间使用。
(6)AA-UNITDATA(AA单位数据):在对等层用户实体之间SDU的广播类型传送和非确认类型点对点传送中使用。
(7)AA-RETRIEVE(AA检索):在未从发送侧中释放但正用于从用户发送的SDU的恢复中使用。
(8)AA-RETRIEVE COMPLETE(检索完成):用于提供将返回给LAC-U用户的SDU已消失的通知。
(9)AA-ERROR(AA差错):用于提供特定事件或LAC-U协议中差错的通知给层管理。
(10)MAA-UNITDATA(MAA单元数据):在LAC-U与对等层管理实体之间的非确认类型广播类型与点对点传送中使用。
B-11-3-2-3-4-3:原语参数的定义
下面将描述EC原语中的参数的定义。
(1)消息单元(MU):在传送可变长度消息的信息传送中使用。在AA-DATA请求、AA-UNITDATA请求与MAA-UNITDATA请求中,此参数透明地映射到LAC-U PDU的信息字段。在AA-DATA表示、AA-UNITDATA表示和MAA-UNITDATA表示中,接收的LAC-U PDU的信息字段内容映射到此参数。在AARETRIEVE表示中,将从发送队列(还未发送的数据)或发送缓冲器中返回给LAC-U用户的信息映射到此参数。MU的长度是1个八比特组的整数倍。
(2)LAC用户之间的信息(LAC-UU):用于在连接控制期间在可变长度用户之间传送消息。LAC-UU可以包含在BGN、BGAK、BGREJ、RS与END PDU中,但不保证接收。在请求/表示中,此参数透明地映射到LAC-U PDU的LAC-UU字段。在请求/表示中,接收的LAC-U PDU的LAC-UU字段的内容被映射到此参数。LAU-UU可以是空(不存在),但如果LAC-UU存在,则长度是1个八比特组的整数倍。
(3)顺序号(SN):用于表示接收SD PDU的N(S)的值,但不支持数据恢复操作。
(4)恢复号(RN):用于支持数据恢复。RN+1表示要恢复的第一个SD PDU的N(S)的值。代表“未知(Unknown)”的值表示只应恢复还未发送的SD PDU。代表“总共(Total)”的值表示应恢复存在于发送缓冲器与发送队列中的所有SD PDU。
(5)缓冲器释放(BR):表示是否在顺序释放连接中释放发送缓冲器。此参数甚至在数据传送期间也允许有选择地确认的消息的释放。代表“是(Yes)”的值表示可以释放发送缓冲器和发送队列,并且代表“否(No)”的值表示一定不释放发送缓冲器和发送队列。
(6)代码:表示已发生的协议差错类型。
(7)源:表示是LAC-U层还是对等层LAC-U用户已开始连接释放。此参数采用代表“LAC-U”或代表“USER(用户)”的值。当表示“LAC-U”时,即使LAC-UU参数存在,用户也必须忽略它。
(8)计数:表示SD PDU的重发数。
B-11-3-2-3-5:格式与参数
B-11-3-2-3-5-1:层3会聚子层
首先,将描述层3会聚子层中参数的具体内容。
SAPI(业务接入点识别符)识别提供给层3的层2业务类型,并利用3个数据比特表示业务类型。在此实施例中,不使用SAPI。
2比特的W比特在分段与重新装配中用于保持层3帧与层3会聚子层帧之间的对应关系。
代码类型表示索引表示在采用混合ARQ时代码的类型。根据层3会聚子层的型式辨别是否采用混合ARQ。在此实施例中,不使用混合ARQ。
预留部分利用2比特来表示层3会聚子层的型式等。在此实施例中,不使用预留部分。
B-11-3-2-3-5-2:差错控制子层
B-11-3-2-3-5-2-1:PDU的表与格式
表20表示此实施例支持的协议数据单元(PDU)的表。表20.差错控制子层中PDU的表
功能 PDU的名字 PDU类型字段 描述 重发数n
设置 BGN 00001 初始请求 利用MaxCC规定
BGAK 00010 确认响应请求  -
BGREJ 00111 连接拒绝  -
释放 END 00011 断开命令  -
ENDAK 00100 断开确认响应  -
再同步 RS 00101 再同步命令 利用MaxCC规定
RSAK 00110 再同步确认响应  -
恢复 ER 01001 恢复命令  -
ERAK 01111 恢复确认请求  -
确认类型数据传送 SD 01000 顺序预留连接类型数据  -
POLL 01010 伴有接收状态信息请求的发送状态信息  -
STAT 01011 请求类型接收状态信息  -
USTAT 01100 非请求类型接收状态信息  -
非确认类型数据传送管理数据传送 UD 01101 非数量系统用户数据  -
MD 01110 非数量系统管理数据  -
将如下描述表20中所示的PDU的定义与格式。
(1)BGN PDU(开始PDU):在两个对等层实体之间的LAC-U链路设置中使用。它请求发送与接收状态变量的初始化和对等层实体的发送与接收缓冲器的清除。该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2中。
(2)BGAK PDU(开始确认PDU):在表示已收到来自对等层实体的连接请求的确认响应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3中。
(3)BGREJ PDU(开始拒绝PDU):在来自对等层LAC-U实体的连接拒绝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4。
(4)END PDU(结束PDU):在两个对等层实体的LAC-U连接释放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5中。
(5)ENDAK PDU(结束确认PDU):在LAC-U连接释放确认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6中。
(6)RS PDU(再同步PDU):在缓冲器与数据传送状态变量的再同步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7中。
(7)RSAK PDU(再同步确认PDU):在由对等层LAC-U实体请求的再同步的响应确认接收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8中。
(8)ER PDU(差错恢复PDU):在从协议差错恢复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9中。
(9)ERAK PDU(差错恢复确认PDU):在从协议差错恢复的确认响应中使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90中。
(10)SD PDU(顺序数据PDU):用于利用包括由LAC-U用户给定的信息字段在内的顺序号通过LAC-U连接传送PDU,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77中。
(11)POLL PDU(轮询PDU):用于通过LAC-U连接请求有关对等层LAC-U实体的状态信息,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78中。
(12)STAT PDU(请求状态PDU):用于响应从对等层LACU实体接收的状态请求。在此PDU中包括有关SD PDU与具有POLLPDU的SD的接收状态信息、对等层实体发送侧的信用信息、和请求此PDU的POLL PDU或具有POLL PDU的SD的顺序号(N(PS)),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79中。
(13)USTAT PDU(非请求状态PDU):在根据SD PDU的顺序号检查而新近检测到等于或大于1的SD PDU损失时使用,在此PDU中包括有关SD PDU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和对等层实体的发送侧的信用信息。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0中。
(14)UD PDU(单元数据PDU):在两个LAC-U数据之间的非确认类型数据传送中使用。虽然在LAC-U用户请求非确认类型数据传送时使用UD PDU,但在这种情况中LAC-U的条件与变量不起作用。此UD PDU不传送顺序号,因此不识别损失。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1中。
(15)MD PDU(管理数据PDU):在两个管理实体之间的非确认类型管理数据传送中使用。虽然在管理实体请求非确认类型管理数据传送时使用MD PDU,但在这种情况中LAC-U的条件与变量不起作用。此PDU的格式表示在图81中。
在此实施例中,具有未规定的PDU类型代码的PDU、和不具有所显示的PDU类型的合适长度的PDU都被定义为无效的PDU。废除无效PDU而不必通知发送侧。结果,不实施操作。然而,将一个违例报告给不具有所表示的类型的PDU的合适长度的PDU的层管理。
在图77至90中,信息八比特组的最大长度k和LAC-UU的最大长度j是满足根据12-3-1-2-3节的(1)定义的PDU最大长度的值。
B-11-3-2-3-5-2-2:每个PDU格式的特性
如上所述,在每个PDU中存在预留字段(R.Rsvd,Reserved)。预留字段的功能是实施8比特校准,并在接收侧忽略此字段。在每个SD、UD与MD PDU中信息字段的最大长度是一个k八比特组。k的值利用LAC-U不参与的两个协商程序来设置,并且能利用使用LAC-U的其他建议来排除k的值。可选择地,能从使用LAC-U的协议的最大PDU长度中导出k值。而且,k的最小值是0八比特组。
现在将描述STAT、USTAT PDU的编码。
USTAT PDU包括两个表元素,并且存在着所发送的STAT消息被划分成多个STAT PDU的情况。一个STAT PDU的处理程序不涉及其他STAT PDU中的信息。这种情况甚至在作为一个POLL PDU的响应而生成多个STA PDU并且所生成的STA PDU中的几个STATPDU被废除时成为事实。
STAT,USTAT的每个PDU中的表元素是用于选择重发请求的表的奇或偶数元素。奇数元素表示损失部分的第一PDU,而偶数元素表示接收序列的第一PDU(排除此表是最后的情况)。
B-11-3-2-3-5-2-3:MAC交换的ch表示索引
用于MAC交换的ch表示索引表示根据业务所采用的需要的逻辑信道的类型,并用于支持利用MS芯完成的MAC交换。例如,在用于MAC交换的ch表示索引值是“00000000”的情况中,所采用的逻辑信道变成RACH/FACH,并且在用于MAC交换的ch表示索引值是“00000001”的情况中,所采用的逻辑信道变成UPCH。
B-11-3-2-3-5-2-4:LAC-U协议实体的状态
接下来,将描述LAC-U实体的状态,这些状态用于规定对等层-对等层(peer-to-peer)协议。这些状态是概念性想法,所以将通过以与用户交换的信号和与对等层实体交换的PDU的顺序来显示LAC-U实体的一般条件而避免重复。基本状态如下。
(1)状态1:空闲
每个LAC-U实体在概念上被初始化为空闲状态,并通过连接释放返回到此空闲状态。
(2)状态2:输出侧上的连接起动
请求至对等层实体的连接设置的LAC-U实体处于输出侧连接起动状态(状态2)中,直至从对等层实体接收确认响应。
(3)状态3:输入侧连接起动
从对等层实体接收连接设置请求并具有来自用户的响应的LAC-U实体处于输入侧连接起动状态(状态3)中。
(4)状态4:输出侧断开起动
请求各对等层之间连接释放的LAC-U实体处于输出侧断开启动状态(状态4)中,直至收到对等层实体已释放连接并转移到空闲状态(状态1)的确认为止。LAC-U在收到确认之后转移到空闲状态。
(5)输出侧再同步起动
请求至对等层实体的连接的再同步的LAC-U实体处于输出再同步起动状态(状态5)中。
(6)状态6:输入侧再同步起动
从对等层实体收到再同步请求并等待着来自用户的响应的LAC-U实体处于输入侧再同步起动状态(状态6)。
(7)状态7:输出侧恢复起动
请求有关对等层实体的连接的差错恢复的LAC-U实体处于输出侧恢复起动状态(状态7)。
(8)状态8:恢复响应启动
在通知用户完成差错恢复之后正在等待来自用户的响应的LAC-U实体处于恢复响应起动状态(状态8)中。
(9)状态9:输入侧恢复起动
从对等层实体接收恢复请求并正在等待来自用户的响应的LAC-U处于输入恢复起动状态(状态9)。
(10)状态10:数据传送可能
在连接建立、再同步或差错恢复程序正常完成时,两个LAC-U实体均处于数据传送可能状态(状态10)中,并且确认类型数据传送变成可能。
B-11-3-2-3-5-2-5:LAC-U的状态变量
接下来,将描述对等层-对等层协议规定中使用的状态变量。
SD PDU和POLL PDU独立地并且顺序地进行编号,而且具有0-n-1(n是顺序号的模数)范围中的值。此模数是28,并且顺序号在0-28-1的整个范围上循环。有关状态变量VT(S)、VT(PS)、VT(A)、VT(PA)、VT(MS)、VR(R)、VR(H)、VR(MR)和顺序号的所有运算方法都使用该模数。当实现发送侧变量的比较运算时,将VT(A)看作标准。状态变量VT(SQ)与VR(SQ)使用模256运算。
B-11-3-2-3-5-2-5-1:发送侧LAC-U正在等
                    待的状态变量
(1)VT(S):发送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具有接下来发送的新SD PDU的顺序号(在重发情况中,首先给出此号码)。在发送新的SD PDU(排除重发)之后,VT(S)加1。
(2)VT(PS):轮询发送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具有轮询顺序号的当前值。在发送下一个POLL PDU之前给VT(PS)加1。
(3)VT(A):确认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是接下来将完成其传送确认的SD PDU的顺序号,并等效于接收确认窗口的最小值。利用顺序的SD PDU确认更新VT(A)。
(4)VT(PA):轮询确认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是要接收的下一个STAT PDU的轮询顺序号,并等于能接收STAT PDU的N(PS)窗口的最小值。在接收包括在夹在VT(PA)与VT(PS)之间的窗口之外的无效N(PS)的STAT PDU的情况中,开始恢复程序,并完成释放。在收到STAT PDU的情况中,利用STAT PDU中的N(PS)更新VT(PA)。
(5)VT(MS):最大发送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是在对等层接收侧不允许的第一SD PDU的顺序号。即,在接收侧上利用VT(MS)-1允许此状态变量。在发送侧上,当VT(S)=VT(MS)时,一定不发送新的SD PDU。一旦收到USTAT、STAT、BGN、BGAK、RS、RSAK、ER与ERAKPDU,就更新此状态变量。
(6)VT(PD):轮询数据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等于在发送两个POLL PDU的时间期间发送的SDPDU的号码、或直至在Timer_POLL(定时器轮询)开始之后发送第一POLL PDU才发送的SD PDU的号码。在包括重发的SD PDU发送中给VT(PD)加1,并在一个POLL PDU传输中将VT(PD)初始化为“0”。
(7)VT(CC):连接控制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具有未确认的BGN、END与ER的PDU号码或RS的PDU号码。在BGN、END、ER或RS的每个PDU的发送中,使VT(CC)加1。在由于出现协议差错而发送END PDU的情况中,LAC-U不等待ENDAK PDU(即,LAC-U直接转移到状态1(空闲)),并且VT(CC)不增加。
(8)VT(SO):发送侧连接顺序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用于识别BGN、ER与RS的每个PDU是否由于重发而引起的。此状态变量在LAC-U处理开始时被初始化为零,并在每个BGN、ER与RS PDU的发送之前加1之后映射到N(SQ)字段。
B-11-3-2-3-5-2-5-2:接收侧LAC-U正在等
                    待的状态变量
(1)VR(R):接收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是下一个期望接收的最小号码的SD PDU的顺序号。在接收具有所期望顺序号的SD PDU时,利用再次期望的最小号码的SD PDU的顺序号来更新此状态变量。
(2)VR(H):最大接收预期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是接下来期望接收的最大SD PDU的顺序号,在下述的两种情况中更新此状态变量。
1)接收新的(不是重发的)SD PDU
2)接收POLL PDU
(3)VR(MR):最大接收可能状态变量
此状态变量是在接收侧不允许的第一SD PDU的顺序号,即利用VR(MR)-1来允许此SD PDU。接收侧废除N(S)≥VR(MR)的SD PDU(这种类型的SD PDU也可以引起USTAT PDU)。注意:如果不大于或等于VR(HO),VR(MR)不可以设置为更小的值。
(4)VR(SQ):接收连接顺序状态变量
此变量用于鉴别每个BGN、ER与RS PDU是否由重发而引起的。当收到每个BGN、ER与RS PDU时,N(SQ)的值与此状态变量进行比较,并且N(SQ)的值指定给此状态变量。如果两个值不同,正常地处理PDU而不考虑重发,并利用N(SQ)更新VR(SQ)。另一方面,如果两个值相等,则将PDU识别为重发,并进行简单处理。在这种情况中,不更新VR(SQ)的值。在开始LAC-U处理时,此状态变量初始化为零。
B-11-3-2-3-5-2-6:LAC-U的PDU参数
接下来,将描述LAC-U的PDU参数。
(1)N(S)
一旦生成新的SD或POLL的每一个PDU,将VT(S)映射到N(S)。
(2)信息字段
分别从AA-DATA、MAA-UNITDATA或AA-UNITDATA的每个请求原语的消息单元参数映射SD、MD或UD的每个PDU的信息字段,分别从AA-DATA、MAA-UNITDATA或AA-UNITDATA的每个显示原语的消息单元参数对每一个进行映射。
(3)N(PS)
每次在发送侧生成POLL PDU时,将VT(PS)映射到N(PS)(VT(PS)是相加之后的值)、POLL PDU的接收侧把接收的POLLPDU的目录N(PS)映射到STAT PDU的N(PS)字段。为了使差错恢复处理简单,每当发送侧发送SD PDU时,发送侧在使VT(PS)的当前值与相应的SD PDU相关之后将VT(PS)的当前值作为N(PS)存储到发送缓冲器中。
(4)N(R)
每次在接收侧上生成STAT或USTAT的PDU时,将VR(R)映射到N(R)。
(5)N(MR)
每次在生成STAT、USTAT、RS、RSAK、ER、ERAK、BGN或BGAK的每个PDU时,将VR(R)映射到N(MR)。此值变成在接收侧上允许的信用的标准值。
(6)LAC-UU
BGN、BGAK、BGREJ、END或RS的每个PDU中的LAC-UU在相应的LAC-U信号的LAC-UU参数值之间相互进行映射。
(7)S(源)比特
S比特通知:是由LAC-U本身还是由LAC-U用户来开始ENDPDU中的连接释放。在由LAC-U用户来开始END PDU的发送的情况中,将S比特设置为“0”。相反地,当由LAC-U本身来开始ENDPDU时,将S比特设置为“1”。将此比特映射到AA-RELEASE表示原语的源字段。
(8)N(SO)
此字段发送有关连接控制的顺序号。每当发送新的BGN、RS或ER的每个PDU时,将VT(SQ)映射到N(SQ),此字段用于与接收侧上的VR(SQ)一起来识别BGN、RS或ER的每个PDU是否重发。
(9)PDU类型字段
PDU类型字段的编码表示在表20中。
B-11-3-2-3-5-2-7:计时器
与差错控制子子层一起使用的计时器被表示在表21中。如表21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可变宽度提供给时间值。然而,其中不提供可变宽度的安排也是可接受的。表21.LAC-U所使用的计时器的表
计时器名 缺省 计时器值
最小/最大值 分步 分步数
计时器POLL(轮询) 750ms 300ms-1000ms 50ms 15
计时器NO-RESPONSE(无应答) 7s 300ms-10s 100ms 98
计时器KEEP-ALIVE(保持有效) 2s 300ms-5s 100ms 48
计时器IDLE(空闲) 10s 1s-10s 1s 10
计时器CC 1s 300ms-5s 100ms 48
B-11-3-2-3-5-2-8:LAC-U参数
LAC-U协议参数值取决于应用。现在将描述每个参数。
(a)MaxCC
MaxCC是状态变量VT(CC)的最大值,并与每个BGN、END、ER或RS PDU的最大发送数量一致。在此实施例中,MaxCC的初始值是4,并且最小/最大值分别是1/10。
(b)MaxPD
MaxPD是状态变量VT(PD)的最大可能值,直至在发送POLLPDU之后VT(PD)复位为0,并且也是计数器VT(PD)的最大值。VT(PD)是用于发送MaxPD部分的每个SD PDU的POLL PDU的计数器。在此实施例中,MaxPD的初始值是25,并且最小/最大值分别是1/255。
(c)MaxSTAT
MaxSTAT是STAT PDU中的最大允许表元素数。在表元素数大于MaxSTAT的情况中,必须划分STAT消息。传送所划分的STAT消息的所有PDU包括MaxSTAT部分的表项目(存在着最后一个PDU不是这样的情况)。此参数不用于检查STAT PDU的接收侧上的长度,而只用于划分发送侧上的STAT消息。MaxSTAT应是等于或大于3的奇数。在此实施例中,MaxSTAT的初始值是67,并且最小/最大值分别是3/255。此初始值能设置为可选值,但不应设置为超过SD PDU最大长度的值。
(d)清除缓冲器
在建立连接时,设置此参数。此参数保持两个值之一:“Yes(是)”或“No(否)”。在此参数设置为“Yes”的情况中,在释放连接时,LAC-U能释放发送缓冲器和发送队列。另一方面,在此参数设置为“No”的情况中,在释放连接时,LAC-U不能释放发送缓冲器和发送队列。在数据传送期间此参数设置为“No”的情况中,如果所建立的以前消息处于传送确认等待状态中,LAC-U不能从发送缓冲器中释放有选择地确认的消息。
(e)信用
此参数用于提供信用通知给层管理器。在由于缺乏信用而阻止LAC-U发送新的SD PDU的情况中,此参数的设置值变成“No”。在允许LAC-U发送新的SD PDU的情况中,此参数设置为“Yes”。此参数在初始化时指定为“Yes”。
B-11-3-2-3-5-2-9:LAC-U信用和流量控制
(1)对等层实体之间的信用与流量控制
在各对等层实体之间,接收侧LAC-U提供信用以便允许新的SDPDU发送到另一侧的对等层实体的发送侧LAC-U。注意:被接收实体用来确定信用的处理可在考虑可用的缓冲量、连接带和往返行程延迟之后适当地进行设置。
信用值存储在每个BGN、BGAK、RS、RSAK、ER、ERAK、STAT与USTAT PDU的N(MR)字段中,并随后传送到发送侧。N(MR)映射到发送侧上的VT(MS)。发送给发送侧的信用值表示在接收侧上未接收到的初始SD PDU的顺序号。
在发送侧上,不发送超过基于信用的允许极限值的任何一个SDPDU,而在接收侧上,抛弃超过基于信用的允许极限值的所有SDPDU。然而,根据情况,利用这种类型的SD PDU实现USTAT PDU传输也是可接受的。
在接收侧上能减少先前允许的信用,然而,要这样地进行设置,以便使接收侧上的信用变量VR(MR)不小于当前VR(H)值。换句话说,要设置成使得在接收侧接受具有VR(H)-1的号码的SD PDU接收并实现传送确认的情况中可让信用值VR(MR)取大于VR(H)的值。
利用VT(A)规定发送侧上协议的有效窗口的下限值,而其上限值利用通知(VT(MS)-1)的信用来规定。另外,有效窗口利用协议模数限制为28-1。因此,利用模计算在接收侧上确定的信用必须取VR(H)与VR(R)-1之间的值。例如,如果VR(MR)=VR(R)=VR(H),则有效窗口是“0”,而如果VR(MR)=VR(R)-1,则将有效窗口假定为最大值。
在LAC-U接收侧上,缓冲器指定用于维持各个连接。作为一般规则,为了避免抛弃正常发送的数据,应给接收侧上可用的缓冲器指定等于或大于在发送侧上允许的信用的容量。然而,当限制每个连接能使用的缓冲器时,允许超过可用缓冲器容量的信用是可接受的。虽然可能有必要在差错出现时抛弃数据,但此方案与利用可用缓冲器数量限制信用值的方法相比允许获得更高的吞吐量。
虽然在接收侧上完成接收与传送确认,但是不可能抛弃未传送给高级别用户的SD PDU。因此,在此实施例中,除了VR(R)=VR(H)=VR(MR)的情况之外,在接收侧上指定一个足以接收具有VR(MR)号的SD PDU的缓冲容量并将它传送给高级别用户。注意:在提供超过缓冲器容量的信用通知的方法中,要限制指定用于维持连接的可用缓冲器。这种类型的方法应只在利用这种类型方法的LAC-U接收侧能保持连接所要求的业务质量(QoS)的情况中使用。
(2)本地流量控制
一个PDU或外到内信号接收LAC-U事件一般以生成的顺序进行处理。然而,有关LAC-U的连接状态信息交换的事件具有比数据传输更高的优先级。例如,可考虑其中检测到较低协议层上的拥塞(例如,长的排队延迟)的安装安排。当在这种类型的安排中检测到拥塞时,应暂时推迟数据传输,以便给定优先级给予连接控制消息。
在检测到这种类型的本地拥塞(较低层忙)时,此实施例的LAC-U实体具有推迟每一个基本业务AA-DATA请求、AA-UNITDATA请求和MAA-UNIDATA请求的功能,此LAC-U实体也具有推迟所请求的SD PDU重发的功能。在此实施例中采用的数据发送实现上述功能而不引起协议差错。
由于上述环境,此实施例假定:在与PDU发送给接收对等实体相关的情况下,将最高优先等级授予除SD PDU、MD PDU和UD PDU之外的所有类型的PDU。注意:SD PDU、MD PDU和UD PDU全部具有相同的优先等级。在此实施例中,在具有还未发送的SD PDU重发和新的SD PDU发送的情况中,将发送优先级给予SD PDU重发。然而,此优先等级仅在LAC-U内有效。
B-11-3-3:在连接MS芯和多个终端接口单元时通信的示例
全球ID用于通知CNC的呼叫接受显示或利用SYC所显示的接收电平信息。将全球ID同时通知给所有的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其中未设置自身TEmID的接收消息在每个终端接口TERM-INT上被忽略。并且不传送给TE。然而,在MT终端接口TERM-INT上接收的所有消息都传送给TE(即,MT)。从其他终端接口TERM-INT发送给MS芯的消息也在每个终端接口TERM-INT上接收,但在除那些供MT使用之外的所有终端接口TERM-INT上被忽略,并且不传送给TE。前面的讨论与终端接口TERM-INT之间的传输情况相同。
B-12:分组传输控制
现在将解释分组传输控制。
B-12-1:概述
此实施例中的分组传输控制的目的是:从低密度小业务到高密度大容量业务发送具有多种业务特性的数据,同时计划高效使用无线和设备资源。下面将讨论此分组传输控制的主要特性。
B-12-2:转换接入方法
由于引起业务质量的降低,此实施例周期性地转换所采用的接入方法以响应随时间变化的业务量,以便能获得无线与设备资源的有效使用。注意:“转换接入方法”意味着根据业务转换物理信道/媒体接入控制方法。
在基站BS自动完成转换物理信道的决定。下面三个理由可以认为是转换物理信道的理由。根据应用中的设置而采用其中哪一个理由。
理由1:来自交换中心的ADP和移动站MS的ADP的带内信息(希望使用的物理信道的信息)
理由2:由基站BS监视反向/正向业务量
理由3:从移动站MS发送给请求转换所采用信道的基站BS的层3信息
由一个对根据理由1-3而通知的信息与预置门限值进行比较的基站BS上的控制单元来确定物理信道的转换。下面将解释特定转换顺序。
有关此实施例中转换接入方法的功能分配表示在表16中。表16.用于转换接入方法的功能分配
ADP MS芯
业务监视 转换指示符增量 来自ADP的指示符 业务监视 执行转换
在I平面的层2上执行 ·使用C平面的层3·使用U平面的层2的LAC-U业务 ·考虑C平面的层3·忽略U平面的层2的LAC-U业务 不执行 执行
现在将解释有关接入方法转换的终端接口TERM-INT的操作。
(1)在MAC转换(物理信道转换)中,在传输期间执行下列判决1,2(门限与U平面的层2中的平均业务的比较),并确定希望使用的逻辑信道的类型。此判决独立地在正向与反向信道中完成。
判决1:平均业务>门限→专用信道
判决2:平均业务<门限→公用信道
每个判决循环周期完成上述判决。确定从判决时间点回朔至一个平均时间周期的间隔内的平均业务值(E)(E=CPS-SDU长度/CPS-SDU生成间隔)。当在判决时平均时间周期未过去时,省略此判决。而且,在即使平均时间周期已过去但也还在初始判决的特定保持时间内并且在平均时间周期内具有两个或多个CPS-SDU的情况中,也省略此判决。注意:在此实施例中在初始值设置时平均业务值=0。
(2)当前判决结果与紧接着的前面一个结果进行比较。仅在两个结果不同时,才作为MAC转换请求将当前结果传送给MS芯AP,独立地在反向与正向信道中完成此传送。注意:MS芯的AP根据此请求执行MAC转换。同时在反向与正向信道中完成最后的MAC转换,以使反向与正向信道中的不同物理信道的设置不发生。
例如,在设置用于反向帧中MAC转换的ch指示符时,在通信期间执行下列判决3、4(平均业务与门限的比较),并设置希望使用的逻辑ch的类型。一旦设置,保持并采用此值,直至执行下一个比较。注意:用于MAC转换的ch指示符等于初始值设置中的UPCH。
判决3:反向平均业务>门限
       →用于正向MAC转换的ch指示符=UPCH
判决4:正向平均业务<门限
       →用于正向MAC转换的ch指示符=RACH/FACH
注意:可以有多种算法,并在ADP起动时根据来自控制器MS-CNT的指示执行算法选择和参数设置。当然,在出现呼叫或在通信期间时上述设置也是可能的,假定具有来自控制器MS-CNT的指示。在设置初始值时,初始判决保持时间是10s,判决周期是1s,平均时间周期是10s,门限值是0.1业务量,并且测量的算法数是表示下面算法的数。
在此实施例中,有可能使用MT来设置C平面上MAC转换控制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用于设置用于U平面上的MAC转换控制中MC转换的ch指示符的方法(响应业务值的设置/通过指示用于MAC转换的ch指示符的特定值的设置)。
B-12-3: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物理信道转换的控制
频繁执行物理信道转换控制是有可能的。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在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执行转换控制,以使转换控制不扩展至有线传输的控制。换句话说,在此实施例中,物理信道转换控制不要求有线传输控制与基站控制设备或网络控制设备。注意:通过在物理信道转换控制中提供多个判决门限值并且频繁地转换物理信道来控制开销增加现象是可接受的。
B-12-4:网孔之间的高速HHO(硬切换)
在此实施例中,当采用物理信道来用于公用控制时不执行分集切换。换句话说,分集切换的使用仅限于专用物理信道(UPCH)。
在此实施例中,硬切换(HHO)用作分组传输方法,而不必采用专用物理信道中通常的DHO。为避免硬切换中干扰功率量的增加,高频率地执行HHO。然而,有线部分处于分集切换状态,而只有无线部分进行HHO。以这种方法,能抑制由于高频率HHO而导致无线传输控制负担增加。换句话说,在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执行HHO控制,而不需要无线传输控制和基站BS控制设备以及网络控制设备的控制。
B-12-5:网孔之间的切换控制
现在将解释处理网孔之间切换的顺序。
(1)如在常规DHO情况中一样,移动站MS从周围扇区的安全信道接收电平中选择满足分集切换的初始条件,并通过基站BS将此通知给BSC。
(2)BSC根据接收分集切换的基站BS来设置用于有线路的链路,并将多条链路连到DHT(分集切换中继线),从而在有线部分之间生成DHO状态。
(3)移动站MS恒定地在切换(HO)期间从周围扇区的安全信道接收电平和其他扇区安全信道接收电平中测量并比较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每个基站BS的传播损耗。当HO期间其他扇区的传播损耗小于周围扇区中的传播损耗时,并在传播损耗之间的差超过特定值时,移动站MS输出一个停止分组数据发送/接收的请求给周围扇区。
(4)当被移动站MS围绕的扇区中的基站BS从移动站MS中接收到一个停止分组数据发送/接收的请求时,它发送应答信号给移动站MS。此后,暂停无线扇区之间分组数据的发送/接收。然而,有线链路设置不改变。
(5)在从周围扇区的基站BS中收到应答信号之后,移动站MS释放周围扇区中基站BS的无线电路,并利用RACH发送一个请求发送/接收分组数据的信号给接收HO的扇区中的基站BS。
(6)接收HO的基站BS从通过RACH接收的信息中设置一个将用于分组数据传输的物理信道。接收HO的基站BS指定有线链路与无线链路之间的连接而不改变用于有线的链路。
B-12-6:扇区之间的切换控制
能在基站BS上控制扇区之间的DHO。因此,利用以与线路交换模式情况中相同的方式的最大比例组合也在分组传输期间执行扇区之间的DHO。
B-12-7:分组抛弃
通信路径的质量在移动通信环境中趋于变得不稳定。此实施例中的ADP设计为可根据通信状态确定分组传输/抛弃。具体抛弃处理如在节“B-11。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中所述的那样。
C:示例
现在将解释其中已在上述实施例中决定合适常数等的示例。
C-1:天线ANT 1和ANT 2
根据上面描述合适地设置天线ANT 1与ANT 2的效率和其他这样的特性。
C-2:无线单元TRX与发送/接收放大器AMP
C-2-1:发送特性
根据上面描述合适地设置无线单元TRX和发送/接收放大器AMP的发送特性。
C-2-2:接收特性
根据上面描述合适地设置无线单元TRX和发送/接收放大器AMP的接收特性。
C-2-3:用于测量特性的条件
根据上面描述合适地设置用于测量各种特性的条件。
C-2-4:导频同步检测RAKE组合
接下来,将解释RAKE组合单元43中的导频同步检测RAKE组合。
(1)结构
此实施例中的导频同步检测RAKE组合由RAKE组合、搜索器、导频同步检测信道估算和AFC(自动频率控制)功能组成。
(2)RAKE组合
在此实施例中,选择RAKE组合路径,以便获得每个分集分支足够的特性。此组合方法是最大比例组合。
(3)RAKE指针(finger)功能
此实施例中的RAKE指针数是6。每个RAKE指针从下述的路径查找功能中接收所表示的路径。每个指针能够接收每个天线分集分支的可选路径。
(4)导频同步检测信道估算
在此实施例中,利用以6.625ms为周期接收的导频码元执行同步检测,合适时设置信道估算算法。
(5)AFC
AFC同步标准信号振荡器的频率与接收信号的载波频率。
C-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
C-3-1:发送功率控制
C-3-1-1:概述
(1)RACH发送功率控制
基站BS提供安全信道中反向干扰功率和发送功率的通知。移动站MS根据基站BS所提供的信息(开环控制)确定RACH发送功率,此控制等效于在分组传输中使用RACH的情况。
(2)FACH发送功率控制
由移动站MS测量的安全信道接收EB/IO被包括在RACH中。基站BS确定相应于接收RACH的FACH发送功率。
(3)专用物理信道(UPCH)的反向/正向发送功率控制
以与RACH和FACH发送功率相同的方式确定UPCH初始发送功率。此后,基站BS与移动站MS转移到Eb/IO基本高速闭环控制,并暂停开环控制。在高速闭环控制中,循环地在接收侧上比较接收Eb/IO的测量值与其目标值。此比较结果以TPC比特通知发送侧。在发送侧上,根据此TPC比特执行发送功率的相对控制。换句话说,基站BS与移动站MS都具有根据接收质量来更新接收Eb/IO目标值的外环功能以便使所要求的接收质量令人满意。
(4)分组传输期间的发送功率控制
以与上面(1)所述的相同方式利用开环控制确定UPCH初始发送功率。此后,在进行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状态中执行如在上面(3)所述的高速闭环控制。
现在将解释根据下述的“C-3-12:DTX控制”暂停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发送情况中的发送功率控制。在这种情况中,移动站MS在正从基站BS接收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状态中完成如上面(3)所述的高速闭环控制。在由于来自基站BS的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暂停而检测到有正向异步(参见“C-3-5-3-2:异步的确定”)的情况中,移动站MS从检测到异步的时间开始使反向发送功率恒定,直至暂停反向发送的时间点为止。
接下来,将解释在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发送已暂停之后重新开始发送的情况中的发送功率控制。在这种情况中,在重新开始发送时移动站MS上的初始发送功率值变成一个当δdB被附加到紧跟在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发送暂停之前的发送功率时所得到的值。注意:δ可以为负值。在基站BS与移动站MS上,首先重新开始导频码元发送与TPC码元发送的一侧在每S时隙将发送功率从初始发送功率增加XdB(其中,发送功率的上限是YdBm)。随后从对方的一侧开始发送,并在一旦满足下述的确定帧同步的条件(参见下面“C-3-5-3-1:同步建立确定”下的(1))时,开始下面(3)所述的高速闭环控制。
注意:将上述δ、S、X与Y的值指定为移动站MS内的参数,并且例如可以有选择地在下列范围内进行设置。可以设置每个码元速率的Y值。
δ:-10-+10dB
S:1-256
X:1-5dB
Y:最大(每个UPCH的最大发送功率)—最小(最大-35dB)
注意:可以根据MT的设置暂停移动站MS上的发送功率控制(即,发送功率设置为特定值)。
C-3-1-2:SIR基本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
C-3-1-2-1:基本操作
移动站MS每个周期(0.625ms)进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接收Eb/IO的测量。当所测量的结果大于标准Eb/IO值时,发送TPC比特“00”给基站BS,而在所测量结果小于标准Eb/IO值时,发送TPC比特“11”给基站BS。移动站MS对接收的TPC比特执行诸如图91所示的软判决。在此图所示的区域A中,发送功率减到1.0dB,而在此图所示的区域B的情况中,发送功率上升到1.0dB。将用于改变发送功率的定时定时为紧跟在导频码元前面。将最大发送功率指定给反向信道,而最大与最小发送功率均指定给正向信道,在这些极限值范围内进行控制。移动站MS在节“C-3-5-3-2:异步的确定”所述的正向同步保持间隔期间继续此控制。此后,一旦确定已超出保留步长并且出现同步偏差,使反向发送功率值恒定并指定TPC比特总是为“11”。
C-3-1-2-2:反向/正向帧定时
反向/正向通信信道的帧定时被设计成能使得用于1时隙控制的发送功率控制延迟,以致导频码元位置如图92所示移动1/2时隙。结果,实现立即的发送功率控制。
C-3-1-2-3:初始操作
下面表示从初始状态转移到闲环控制的方法。
(1)在指定初始发送功率值时,基站BS以特定时间间隔连续特定次数地增加发送功率作为第一发送功率增加处理。将完成此第一发送功率增加处理的时间点定义为指定的初始发送功率值。这些特定值事先作为系统参数进行设置。此第一发送功率增加处理的目的是:避免由于快速发送大发送功率而使干扰其他移动站MS的干扰功率急剧增加。将设置在系统参数中的特定值设置为能使得其他移动站MS利用发送功率控制将发送功率逐步增加到允许遵循干扰功率量变化的程度。此时利用反向信道发送的TPC比特具有一种已设置的码型,以使移动站MS的发送功率逐渐增加(例如,00,11,11,00,11,11,00,11,11,…)。此码型被预置为系统参数。
(2)作为第二发送功率增加处理,基站BS在每个特定间隔中将发送功率控制增加特定量,直至已确认反向帧同步为止,将这些特定值预置为与第一发送功率增加处理中的特定值分开的系统参数。此第二发送功率控制增加处理是甚至在初始发送功率值不足以使移动站MS建立正向无线帧同步时也能通过逐渐增加发送功率来保证正向无线帧同步建立的处理。此处理中的特定时间间隔相当长,为1-几秒数量级。
(3)另一方面,在移动站MS建立正向帧同步时,将利用开环确定的发送功率值指定为初始值,并根据从基站BS接收的TPC比特来执行发送功率的相对控制,根据正向Eb/IO的测量结果确定此时利用反向信道发送的TPC比特。
(4)当建立反向帧同步时,基站BS根据从移动站MS接收的TPC比特实现发送功率的相对控制。根据反向Eb/IO的测量结果来确定利用反向信道发送的TPC比特。
C-3-1-3:在扇区之间分集切换期间的发送功率控制
在各扇区之间的分集切换中,在扇区之间反向与正向信道的最大比例组合之后进行接收Eb/IO的测量和TPC比特的调制。正向TPC比特从多个扇区中发送同一值。因此,执行与在不执行分集切换情况中相同的发送功率控制。
C-3-1-4:网孔之间分集切换期间的发送功率控制
C-3-1-4-1:反向发送功率控制
(1)基站BS的操作
与在不执行分集切换情况中一样,基站BS测量反向接收Eb/IO,并根据此测量结果发送所确定的TPC比特给移动站MS。
(2)移动站MS的操作
移动站MS独立地接收基站BS单元(即执行各扇区之间分集的地方)中的TPC比特。即,移动站MS同时测量每个基站的TPC比特的可靠性(接收Eb/IO),并在有关满足所要求可靠性的TPC比特的软判决的大量结果中有偶数个“0”时将发送功率减少1dB。相反地,在这些结果中全是“1”的情况中将发送功率增加1dB。
C-3-1-4-2:正向发送功率控制
(1)基站BS操作
基站BS以与不执行分集切换时相同的方式根据接收的TPC比特控制发送功率。当在反向同步中具有偏差以致不能接收TPC比特时,基站BS使发送功率值恒定。
(2)移动站MS的操作
移动站MS在站址分集组合之后测量接收Eb/IO,并发送根据这些测量结果所确定的TPC比特给每个基站BS。
C-3-1-5:外部环路
移动站MS具有外部环路功能,用于根据质量信息更新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的标准目标Eb/IO,以便满足特定接收质量(平均FER)。
C-3-1-6:用于校正标准目标Eb/IO的方法
由控制单元MS-CNT指定标准目标Eb/IO的初始值。此后,移动站MS根据接收质量的测量结果更新标准目标Eb/IO。
具体地,当控制单元MS-CNT给移动站MS规定将启动的质量监视(FER监视,等)时,移动站MS执行所指定的质量监视,并将此质量监视结果传送给控制单元MS-CNT。控制单元MS-CNT根据移动站MS所传送的质量监视结果确定是否更新标准Eb/IO。在确定应执行更新时,更新标准Eb/IO。
C-3-2:多码传输和多呼叫
C-3-2-1:概述
在此实施例中,执行其中在一个移动站MS中可设置多个独立呼叫的多呼叫。
C-3-2-2:用于多呼叫的参数
此实施例中的多呼叫定义如下所示。
(1)将一个移动站MS设计为能支持两个不同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这包括诸如话音通信的在移动站MS之间终结的通信。因此,在多个外部终端连到移动站MS时,能完成两个终端(在话音通信情况中的一个终端)之间的同时通信。下面(2)-(5)中表示控制项目。
(2)在非限制数字通信中,一对终端之间的通信如下。
利用符合高达2B(64kb/s×2)的ITU-T建议I.430的接口的终端之间的通信。
利用符合高达6B(64kb/s×6)的ITU-T建议I.431的接口的终端之间的通信。
(3)如下地控制非限制数字通信之间的多呼叫。
在终端之间不利用ITU-T建议I.431和I.430实现多呼叫。
(4)在分组通信中不建立独立的双呼叫。
(5)在话音通信与非限制数字通信之间进行多呼叫时,非限制数字通信高达2B(64kb/s×2)。
当在128ks/s通信(64kb/s的用户速率)期间出现利用128ks/s的新呼叫时,转移到高达256ks/s物理信道。
C-3-2-3:用于多代码传输的参数
当一个呼叫由多个专用物理信道(扩散码)组成时,移动站MS在一个呼叫内对所有专用物理信道执行导频同步检测和发送功率控制等。
当在一个移动站MS上独立生成多个呼叫并指定多个扩展码(短码)时,移动站MS独立地对每个扩展码执行发送功率控制和导频同步检测。然而,当多个呼叫叠加在一个专用物理信道上时,如同在两个64kb/s非限制数字呼叫独立生成并且利用上移控制在一个256ks/s专用信道中实现数据传输时的情况那样,则以扩展码为单元执行导频同步检测和发送功率控制。
C-3-3:可变速率传输控制
作为可变速率传输控制,实行Vertibi解码期间利用似然性的盲速率确定和导频码元单元与逻辑信道的码元单元之间的接收SIR差。
C-3-4:同步处理
C-3-4-1:在移动站MS起动时
移动站MS在起动时执行网孔/扇区选择,并建立安全信道同步。
在此实施例中,每个扇区设计为,发送一个其中掩蔽了一部分长码的安全信道。第一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利用所有网孔的公用短码进行扩展。因此,移动站MS能利用此公用短码检测时隙定时。第二安全信道的长码掩蔽码元利用特定范围内与此长码有关的短码进行扩展。因此,移动站MS能利用此短码结束长码候选者查找。
通过安全信道来通知周围网孔的自身扇区号和长码号。根据所报告的信息,移动站MS在同一网孔的其他扇区和周围网孔的扇区中建立安全信道同步并测量安全信道的接收电平。移动站MS通过比较安全信道接收电平在等待状态期间能执行网孔/扇区转移判决。
C-3-4-2:在随机接入期间
移动站MS在位置登记、呼叫始发或输入呼叫接受期间发送RACH。基站BS建立利用帧偏移发送的多个RACH的同步,并接收信号。
C-3-4-3:在专用信道同步建立期间
建立SDCCH与TCH同步的程序概述表示在图93中。在图93中,基站BS首先开始发送一个其中设置空闲模式的正向信道。
根据安全信道同步信息和从网络传送的时隙偏移组与帧偏移组,移动站MS建立正向信道的帧同步和码片同步。注意:一部分导频码元码型被用作同步字。移动站MS在相对正向信道延迟1/2时隙的帧定时上开始反向信道的发送,此时在反向信道中设置空闲模式。此后,移动站MS检测和等待正向信道的正常发送。
基站BS根据由交换装置指定的帧偏移与时隙偏移组来建立反向信道的码片与帧同步。在同步建立之后,基站BS开始正向信道的规则发送,并等待反向信道的规则发送。
在检测到正向信道的规则发送之后,移动站MS开始反向信道的规则发送。基站BS检测反向信道的规则发送,并随后开始至有线部分的传输。
C-3-4-4:在各网孔之间的分集切换期间
下面表示在各网孔之间分集切换开始期间建立同步的程序概述,而在图94中表示在各网孔之间分集切换期间的同步建立流程。
(1)移动站MS测量发送期间反向专用物理信道的无线帧与接收切换的基站发送的安全信道的无线帧之间等效帧数的帧时间之差。移动站MS将此测量值传送给网络。此测量值以码片为单位,此测量值是各反向专用物理信道相对于安全信道的帧定时的时间差,此测量值总是以正值来表示,并且在0-(正向长码周期-1)码片的范围中。
(2)移动站MS通过基站BS的分集切换始发将帧时间差的测量值传送给基站BS控制装置。
(3)基站BS控制装置将所通知的帧时间差的测量值与在呼叫始发和输入呼叫接受时设置的时隙偏移和帧偏移一起通知给基站BS的分集切换终端。基站BS控制装置也利用切换始发的基站BS将诸如在切换终端的BTS中使用的扩展码的无线参数通知移动站MS。
(4)移动站MS开始进行处理以便利用所通知的无线参数从切换始发的基站BS中建立正向信道的码片同步。正发送的反向信道继续发送而不必修改。
(5)切换始发的基站BS接收帧时间差的测量值和有关帧偏移与时隙偏移的通知。利用此信息,此基站BS开始专用物理信道的发送,并开始进行处理以便建立正由移动站MS发送的反向专用物理信道的同步。
(6)移动站MS根据切换终结的安全信道的接收定时从切换终结的基站BS中建立正向信道的码片同步。在建立码片同步时,移动站MS从切换始发的基站BS开始与正向信道进行最大比例组合。
注意:用于正向专用物理信道的发送定时和用于建立反向专用物理信道同步的方法在节“B-2:基站BS发送与接收定时”中进行解释。根据与上述程序相同的建立同步的程序来完成UPCH中的信道设置。至于建立同步之后完成的控制,参见下节“C-3-12-3:UPCH的专用物理信道”。
C-3-4-5:同一网孔内其他扇区的安全信道同步
在同一网孔内每个扇区中发送由系统所确定的相位差在同一长码与同一短码上扩展的安全信道。一旦完成初始同步,移动站MS从正处于等待状态中的扇区接收所报告的信息。移动站MS获得被包括在报告信息中的自身扇区号和同一网孔内的扇区号,移动站MS能根据此信息规定同一网孔内其他扇区中的长码相位,并能建立同一网孔内其他扇区的安全信道同步。
C-3-5:初始同步建立功能
C-3-5-1:概述
一旦已建立接收无线信道的短码、长码、帧与超帧同步,同步建立功能用于转移到等待状态。
C-3-5-2:请求特性
根据此实施例的移动站MS在下列条件(1)-(3)下加上电源之后能在10s内转移到等待状态。
(1)发送路径条件等效于对于接收灵敏度所规定的条件。
(2)执行下述的“C-3-6:传送查找功能”中所表示的网孔/扇区查找。
(3)完成安全信道检测操作。
C-3-5-3:同步判决
C-3-5-3-1:建立同步判决
接下来,将解释在专用物理信道中建立同步判决(帧同步建立判决和超帧同步建立判决)。
(1)建立帧同步判决
利用SW检测来执行建立专用物理信道帧同步的判决。当其中SW非一致比特数是Nb或更少的无线帧持续了SR帧或更多帧时,进行建立帧同步的判决。注意:Nb与SR的值能任选地进行设置并适于设置在例如0-255范围内。
(2)建立超帧同步判决
由于表示帧号的比特不出现在专用物理信道中,所以移动站MS不言而喻地确定帧号并建立超帧同步。注意:帧号是一个SFN模64值,其中具有相对于安全信道帧定时偏移了特定时间间隔的定时的专用物理信道无线帧的帧号可以根据通过安全信道进行通知的系统帧号(SFN)进行确定。
C-3-5-3-2:异步的确定
接下来,将解释有关专用物理信道的异步确定。
在有关专用物理信道的异步确定中,监视每个无线帧以确定SW非一致比特数是否是Nb或更少。
在其中一个呼叫由多个扩展码组成的多代码传输的情况中,对于一个特定扩展码(短码)完成上述条件的确定。另一方面,在利用多个独立呼叫的多代码传输期间,对于每个专用物理信道进行此条件的确定。
当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无线帧数量持续了SF帧或更多帧(正向同步预留步数:SF)时,移动站MS确定存在着异步状态。如果满足上述条件的无线帧数随后在此异步状态中持续了SR帧或更多帧,则移动站MS确定具有同步维持状态(正向同步预留步数:SR)。注意:SF的值能任选地进行设置,并适于在例如0-255的范围内。
C-3-6:传送查找功能
接下来,将解释路径查找单元45中的路径查找功能。
(1)概述
此功能用于利用RAKE指针或此实施例的路径查找单元45测量无线传输路径的延迟分布,并表示RAKE组合单元上的接收路径。
(2)延迟分布的平均时间间隔
作为移动站MS内参数的延迟分布平均时间间隔是用于平均相位瞬时变化的时间间隔,并且它是通过根据相应的时间常数确定10ms至10s(以10ms为单位设置)的移动平均值或指数加权的平均值来获得的。
(3)RAKE接收路径转换周期
作为移动站MS内参数的RAKE接收路径转换周期是用于从平均延迟分布中选择RAKE组合单元中所要求数量的路径的周期。RAKE接收路径转换周期则可以设置为10ms至10s(以10ms为单位设置)的周期。
(4)传送查找极限
将多路径平均值最强的位置指定为此实施例中的接收定时,并且路径查找单元45在接收定时的a±31μs范围上进行路径查找。
C-3-7:网孔/扇区查找功能
现在将解释网孔/扇区查找器46中的网孔/扇区查找功能。
(1)概述
此功能用于利用指定的短码与长码来测量周围网孔/扇区中安全信道的接收电平并读出该BCCH内容。
(2)查找/电平测量码数
在表15中所示的代码中,路径电平和路径查找的测量有可能进行最多为128代码的测量。
(3)从BCCH内容中读出的信道数
从具有高接收电平的码信道中读出最多为20的BCCH的内容。
C-3-8:RSSI、ISSI测量功能
此功能用于测量安全信道或通信期间信道的信号电平(RSSI),并用于测量除上述之外的干扰功率(ISSI)。
C-3-8-1:利用类型的测量值
利用此功能测量的项目如下:
(1)所需电波电平(RSSI)
(2)干扰波电平(ISSI)
(3)干扰信号功率与所需电波的比(Eb/IO)
C-3-8-2:测量电平范围
此功能允许进行从规定灵敏度点至规定灵敏度点+70dB范围中的电平测量。
C-3-8-3:测量准确度
在此功能中满足以下测量准确度。
(1)平均时间间隔是4个导频码元:±3dB
(2)平均时间间隔是1帧或更大:+1dB
注意:这些规定条件是用于一个波静态信道。
C-3-9:用于生成发送/接收定时的功能
此功能用于相对于利用上述路径查找功能生成的接收定时生成移动站MS的发送定时。然而,接收定时根据发送路径延迟分布中的变化而不同,发送定时的改变量限制为10ms 1/4码片或1s 2码片。离散控制只限制于帧头。
发送定时的准确度相对于接收定时在天线端子上设置在0.5码片内。然而,此准确度的前提是其中发送路径的延迟分布不改变的正常状态。
C-3-10:切换控制
在DTCH(包括ACCH)、UPCH与FACH/RACH中在分组传输期间完成切换控制。
(1)正向信道
·在移动站MS上完成DTCH(包括ACCH)的来自每个扇区与网孔的信号的最大比例组合(分集切换)。
·在分组传输期间完成UPCH和FACH/RACH的在节“C-3-11:分组传输控制”中所描述的控制。
(2)反向信道
·在扇区之间完成DTCH(包括ACCH)的基站BS上的最大比例组合,并在网孔之间完成其在交换中心的选择。
·在分组传输期间完成UPCH与FACH/RACH的在节“C-3-11:分组传输控制”中所描述的控制。
(3)分支数
在移动站MS实现分集切换时,连接分支数最大为3而不管网孔间隔、扇区间隔、及其混合如何。此处所使用的“分支数”表示移动站MS与之通信的网孔或扇区数量。
C-3-11:分组传输控制
C-3-11-1:概述
分组传输控制的主要特性如下。这些特性的具体描述如在节“B-12:分组传输控制”中所述的。
(1)根据业务与其他传输特性在所使用的物理信道中的信道交换
(2)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的物理信道交换控制
(3)各网孔之间的高速HHO
(4)分组废弃
C-3-11-2:物理信道交换控制
(1)交换确定节点
在具有权限的基站BS上根据以下因素通过围绕移动站MS的扇区完成交换确定。
(2)用于交换确定的因素
可以采用以下因素,所采用的因素可以在基站上任选地进行设置。
因素1:来自交换中心ADP与移动站MS ADP的带内信息
因素2:利用基站BS的反向/正向业务量的监视
因素3:从移动站MS发送给基站BS的请求所采用信道交换的层3信息
(3)用于确定交换的方法
根据上面因素(2)报告的信息与预置门限进行比较,并在基站BS控制单元上进行确定。
(4)交换控制方法
交换处理顺序表示在图95(a)与(b)中。图95(a)表示从公用控制物理信道交换到专用物理信道。图95(b)表示从专用物理信道转换到公用控制物理信道的顺序。交换控制仅在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进行处理,并且不涉及基站BS控制装置和有线部分。移动站MS与基站BS之间的控制信号是层3信息,并在基站BS上进行处理。
C-3-11-3:网孔之间的切换控制
网孔之间的切换控制处理如在节“B-12-5:网孔之间的切换控制”中所示。此处理顺序的一个示例表示在图96中。
此处理顺序不管所采用的物理信道(用于通用控制的物理信道/专用物理信道)如何都是相同的。在无线链路的设置/释放中,设置/释放物理信道的处理对于专用物理信道是必要的,但对于公用控制物理信道是不必要的。
C-3-11-4:扇区之间的切换控制
如在节“B-12-6:扇区之间的切换控制”中所表示的,可以在基站BS上控制各扇区之间的DHO。因此,以与线路交换模式情况相同的方式在分组传输期间能完成利用最大比例组合的扇区间DHO。
由于在公用物理信道(FACH,RACH)情况中不能自由地设置发送/接收定时,所以用于反向与正向两者的最大比例组合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安全信道中的传播损耗在基站BS与移动站MS之间进行交换控制,以致仅在一个扇区中进行发送/接收。此交换控制方法与图95(a)和(b)所示的网孔之间的切换处理相同。
C-3-12:DTX控制
此控制仅应用于专用物理信道。
C-3-12-1:用于专用物理信道的DTCH,ACCH
(1)发送
在用于话音通信的专用物理信道中的DTX控制下,DTCH码元发送在话音信息存在时是ON(接通),而在话音信息不存在(VOX功能)时是OFF(关断)。用于VOX功能和话音信息是否存在的确定的特定操作如上所述。对于话音通信期间的ACCH,在话音信息出现并且没有信息利用ACCH进行发送时,则发送虚比特。仅在没有话音信息并且没有信息利用ACCH发送时才暂停发送。当话音信息存在并且没有信息利用ACCH发送时,将虚比特插入W比特和CPS PDU部分,以便能避免CPS PDU的错误重新装配。
恒定地发送导频码元和TPC码元而不管话音信息存在与否和是否有控制信息。将在发送是ON时的发送功率(Pon)与发送是OFF时的发送功率(Poff)之间的功率比设置为满足特定条件。发送ON/OFF模式对于无线帧中的全部16时隙是相同的。在无线帧(10ms)单元中进行DTX控制。对于用于数据传输的专用物理信道不进行DTX控制,而是恒定地发送这些信道。然而,在没有信息要在上述信道的ACCH中发送时,则以话音通信期间相同的方式完成具有插入在CPS PDU部分中的虚比特和W比特的传输。不发送用于传送话音信息存在与否和控制信息存在与否的信息(排除用于通知在VOX控制中传输已开始或结束的前/后置码)。
(2)接收
用于确定接收用户信息(话音信息)与控制信息存在与否的方法表示在表22中。此表中的码元平均接收功率表示1个无线帧内所有相应码元的接收功率的平均值。PDTX dB是移动站MS内的参数并在此任选地设置在-30~0dB范围内。表22.确定接收用户信息与控制信息存在与否的方法
信息类型 信息存在 信息不存在
话音信息 DTCH中的编码单元CRC合格,或导频和TPC码元的平均接收功率与DTCH码元的平均接收功率的功率比是PDTXdB或更小。 DTCH中的编码单元CRCNG,并且导频和TPC码元的平均接收功率与DTCH码元的平均接收功率的功率比是PDTXdB或更大。在确定了话音信息不存在时,发送DTCH数据给话音CDDEC。
控制信息 ACCH中的编码单元CRC合格。 根据W比特或ACCH中的编码单元CRC NG进行确定。
C-3-12-2:用于SCCCH的专用物理信道
用于SDCCH的专用物理信道在具有控制信息要发送时被设置在SDCCH码元发送ON状态中,而在没有控制信息要发送时设置在SDCCH码元发送OFF状态中。恒定地发送导频码元和TPC码元而不管控制信息存在与否。在ON发送期间的发送功率(Pon)与OFF发送期间的发送功率(Poff)之间的功率比被设置为满足特定条件。ON/OFF发送模式对于无线帧内全部16时隙是相同。另外,在无线帧(10ms)单元中进行DTX控制。
C-3-12-3:用于UPCH的专用物理信道
用于UPCH的专用物理信道当具有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要发送时设置在UPCH码元发送ON状态中,而在没有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要发送时设置在UPCH码元发送OFF状态中。根据要发送的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的存在与否,如下所述在基站BS和移动站MS上控制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
C-3-12-3-1:用于暂停导频码元和TPC码元发送的功能
C-3-12-3-1-1:基站BS控制方法
基站BS确定发送每个无线帧的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必要性。当在基站正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状态中满足下面两个条件1、2时,则暂停所有无线帧中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甚至在不具有要发送的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的间隔中,基站BS发送所有导频码元和TPC码元,直至满足下面条件1、2,并暂停UPCH码元的发送。
(1)条件1:一旦没有另外的控制或用户信息要发送,传送FNDATA-b无线帧或更多无线帧
(2)条件2:正向接收无线帧的CRC校验结果是连续的,而FCRC-b无线帧或更多无线帧的CRC校验结果为NG
C-3-12-3-1-2:移动站MS的操作
移动站MS确定发送每个无线帧的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必要性。在移动站MS正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状态中满足下面两个条件3、4时,暂停所有无线帧中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甚至在没有要发送的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的间隔中,移动站MS发送所有的导频码元和TPC码元直至满足下面条件3、4,并暂停UPCH码元的发送。
(1)条件3:一旦没有另外的控制或用户信息要发送,传送FNDATA-m个无线帧或更多无线帧
(2)条件4:反向无线信道同步中偏移的检测
FNDATA-m的值是可选的,并在此适于将其设置在0-255范围中。
C-3-12-3-2:重新开始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发送的控制
一旦在移动站MS与基站BS均已暂停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的状态中满足下面条件5或6之一,则重新开始所有无线帧的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
(1)条件5:要发送的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的生成
(2)条件6:在已建立接收帧同步时CRC校验结果OK的检测
当基站BS与移动站MS都确定重新开始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时,W比特、U/C比特、TN比特和CPS-SDU比特均被事先指定为虚比特,并利用FDummy帧发送CRC编码的无线帧。此后,延迟具有要发送的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的无线帧。当然,导频码元和TPC码元也从其中已插入虚比特的无线帧中发送。FDummy值是可任选的,并在此适于设置在0-255范围中。
C-3-12-3-3:在DTX控制OFF时
在UPCH DTX控制表示是OFF时,执行下面的发送控制。
在当执行了上述发送停止/开始控制之后要在其中发送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并且其中不具有要发送的控制信息或用户信息的无线帧中,将在UPCH CRC编码极限内的所有比特(W比特、U/C、TN、内部编码单元)设置为无线帧内连续发送ON。当没有发送信息并且暂停导频码元与TPC码元的发送时,也暂停UPCH码元的发送并使无线帧中连续发送表示为OFF。
将用于UPCH码元、导频码元与TPC码元在ON发送期间的发送功率(Pon)与OFF发送期间的发送功率(Poff)之间的功率比设置为满足特定条件。发送ON/OFF模式对于无线帧中所有16时隙是相同的,在无线帧(10ms)单元中完成DTX控制。
C-3-13:用于同步外部编码同步处理的功能
在外部编码中,80ms的数据构成一个处理单元。与无线帧(10ms)同步地完成外部编码处理。给外部编码处理单元中的每个内部编码单元指定顺序号(S),而S用于同步外部编码处理。外部编码同步概念表示在图97中。图98表示建立同步的处理流程,而图99表示用以监视保持外部编码同步中同步的处理中的同步偏移的处理流程。注意:正向预留步数(NF)和反向预留步数(NR)的初始值均是2。
C-3-13:比特发送方法
在此实施例中,对虚比特进行CRC编码,而所有虚比特是“0”。
空闲模式插入在内部编码单元中所有CRC编码字段中,并且它包括CRC校验比特。此模式是可任选的PN模式,并构成每个逻辑信道的所有内部编码单元中的相同模式。另外,此模式是在接收侧上在此模式中无差错时CRC校验结果是NG的一种模式。
C-4:终端业务的概述
此实施例的相对于移动站MS的外部终端连接概念表示在图100中。如此图所示,具有红外接口(Ir IF)的数据终端能在此实施例中与移动站MS通信。另外,如果给外侧提供用于相互转换Ir DA、RS-232C、以太网与ITU-T建议I.430的适配器,则不具有Ir IF的数据终端或ISDN能与移动站MD通信。
C-4-1:话音
来自外部手机或内部安置的话筒的话音信号在话音CODEC中进行A/D变换并在此实施例中在每个移动站MS上进行编码。另一方面,编码信号在话音CODEC中进行解码、A/D变换、并从移动站MS的外部手机或内置扬声器中输出。
C-4-2:分组信号传输
(1)概述
此实施例中的分组传输用于通过无线部分实现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分组业务通信。如在节“B-12:分组传输控制”中所述的分组传输控制用于此无线部分的传输控制。
如在节“C-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中所述的,在此实施例中,由基站BS通过BCCH通知安全信道的正向干扰功率和发送功率。根据此信息,移动站MS能知道正向通信的质量。因此,ADP的L2 DIX可设计为根据此通信质量确定分组的发送/抛弃。用于选择要抛弃的分组的方法是可任选的。例如,其中优先抛弃要重发的分组以便能避免重复重发的设计是可接受的。其中从缓冲器中插入许多相应于通信质量的未发送分组以便能避免所引起的缓冲器溢出的设计也是可接受的。注意:其中在正向与反向通信质量大致相同时在移动站MS上测量正向通信质量、并根据此通信质量执行分组发送/抛弃的设计也是可接受的。
(2)所提供的业务
根据业务情况此实施例中的分组传输业务允许质量变化。此实施例中的移动站MS能使分组传输高达256ks/s(用户速率472.8kb/s),然而,不必所有的移动站都能具有这个速度的分组传输。即,可以存在自身不支持分组传输的移动站。
C-4-3: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
(1)概述
在此实施例中,支持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以实现适于固定ISDN业务的通信。
(2)所提供的业务
此实施例中的无限制数字信号传输提供适于当前固定N-ISDN中的Bch业务的业务,此业务通过将现有ISDN终端连到移动站MS来实现。此实施例中的移动站MS能使分组传输高达1024ks/s(用户速率:384kb/s)。
C-4-4:调制解调信号传输
(1)概述
此实施例中的调制解调信号传输用于实现除分组应用之外的个人计算机通信或其他这类的非电话通信。无线部分中的传输控制使用上述的分组传输控制。
(2)所提供的业务
上述调制解调信号传输用于与现有调制解调器(MODEM)进行通信,此MODEM根据ITU-T建议V.42等执行数据压缩、根据ITU-T建议V.42等执行差错控制并根据ITU-T建议V.34等执行调制/解调。
C-5:人机接口
键盘与显示器的位置是可任选的。
C-6:控制单元MS-CNT
此实施例中的移动站MS的控制单元MS-CNT完成无线控制(无线单元TRX、基带信号处理单元BB)、装置内部信号控制、终端接口控制(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等。

Claims (7)

1.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扩展信息;其中在相互不同的发送信息利用公用控制信息通过多个信道同时发送时,此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代码扩展各个发送信息,这些代码分别分配给各信道;
通过各信道发送扩展发送信息;
利用公用代码扩展控制信息,此公用代码对于这多个信道是公用的;和
发送扩展控制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宽带CDMA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仅通过各信道之中的一个信道发送扩展控制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宽带CDAM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控制信息的发送功率等于所发送信息的发送功率乘以用于发送扩展发送信息的信道数。
4.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扩展信息给无线部分;其中此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无线部分的通信质量确定是发送还是抛弃发送信息。
5.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扩展信息给无线部分;其中此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无线部分的通信状态确定是发送还是抛弃发送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宽带CDMA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呼叫失败时抛弃此发送信息。
7.一种宽带CDMA通信方法,在利用预定代码扩展发送信息之后发送扩展信息给无线部分;其中此宽带CDMA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抛弃此发送信息,直至在释放呼叫之后经历了预定的时间为止。
CN98804245A 1997-04-16 1998-04-15 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Pending CN12529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435697 1997-04-16
JP114356/1997 1997-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2911A true CN1252911A (zh) 2000-05-10

Family

ID=14635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804245A Pending CN1252911A (zh) 1997-04-16 1998-04-15 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0977393A1 (zh)
KR (1) KR20010006373A (zh)
CN (1) CN1252911A (zh)
CA (1) CA2278755A1 (zh)
WO (1) WO199804725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868B (zh) * 2006-11-03 2012-01-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用户发射分集的方法及装置
CN102361473A (zh) * 2011-06-30 2012-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拥塞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065984B (zh) * 2004-05-04 2013-03-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增强专用信道(e-dch)的调度方法
CN101689976B (zh) * 2007-06-15 2013-03-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分配和获取确认/否定确认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10795639A (zh) * 2019-09-27 2020-02-14 北京文渊佳科技有限公司 接收信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3751B1 (en) 1998-02-13 2003-08-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a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ch as a hard handoff
US6879571B1 (en) 1998-05-13 2005-04-12 Hitachi, Lt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166622A (en) * 1998-10-28 2000-12-2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ime slot structure for improved TPC estimation in WCDMA
US7304970B1 (en) 1998-12-07 2007-12-04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Traffic control method for mobile data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US6373823B1 (en) * 1999-01-28 2002-04-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potentially transmission gated or capp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587446B2 (en) * 1999-02-11 2003-07-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583006B2 (ja) 1999-02-24 2004-10-2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符号分割多重アクセス受信機
US6956842B1 (en) * 1999-05-10 2005-10-18 Ntt Docomo, Inc. Multiplexing method and multiplexing device, and data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ata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EG22002A (en) * 1999-05-20 2002-05-3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Prioritization and flow control of a spread pectrum multiuser channel
GB9912846D0 (en) 1999-06-02 1999-08-04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power
JP3631049B2 (ja) * 1999-06-03 2005-03-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通信装置及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JP3525828B2 (ja) 1999-11-01 2004-05-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位置登録制御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移動局装置
JP3544337B2 (ja) * 1999-11-30 2004-07-21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符号分割多重アクセス受信機および符号分割多重アクセス受信信号のデータ圧縮および展開方法
TW512639B (en) 2000-01-14 2002-12-0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selectively sized data transport blocks
JP3581072B2 (ja) * 2000-01-24 2004-10-2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チャネル構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利用する基地局
US6728225B1 (en) 2000-02-10 2004-04-2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symmetrical forward/reverse transmission bandwidth
US6801564B2 (en) * 2000-02-23 2004-10-05 Ipr Licensing, Inc. Reverse link correlation filt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3424651B2 (ja) * 2000-04-12 2003-07-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Cdma方式無線基地局
GB0009226D0 (en) * 2000-04-12 2000-05-31 Nokia Networks Oy Transporting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38368B1 (en) 2000-05-12 2004-05-1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rioritization and flow control of a spread spectrum multiuser channel
EP1170883A3 (fr) * 2000-05-16 2002-04-2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ystème de transmission de type AMRC, appareil de réception et procédé de synchronisation associés
JP3795743B2 (ja) * 2000-11-17 2006-07-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データ伝送方法、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KR100694397B1 (ko) * 2001-02-22 2007-03-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업링크 동기식 전송방식을 위한 전용채널의 tab 결합방법
RU2294596C2 (ru) * 2001-03-28 2007-02-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Управление мощностью для услуг связи от одной точки к множеству точек в системах связи
EP1255361A1 (de) * 2001-04-30 2002-11-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mit gruppenspezifischer Sendeleistung in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en mit konstanter Sendeleistung pro Gruppe
US6850770B2 (en) * 2001-05-17 2005-02-01 Nokia Corporatio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TPC) pattern information in radio link (RL) addition
JP2003229802A (ja) * 2002-01-31 2003-08-15 Alps Electric Co Ltd 短距離無線伝送装置
JP4635411B2 (ja) * 2003-07-22 2011-02-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位置登録制御方法
WO2005022798A1 (en) 2003-08-25 2005-03-1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nhanced uplink operation in soft handover
JP4447281B2 (ja) 2003-10-20 2010-04-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電力制御装置
US7046648B2 (en) 2003-11-05 2006-05-1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Node-B's and supporting enhanced uplink transmissions during handover
SE0303031D0 (sv) * 2003-11-12 2003-11-1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Inter-Frequency and inter-rat handover measurements
WO2005104598A1 (ja) * 2004-04-19 2005-11-0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式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移動局装置
KR100932486B1 (ko) * 2004-05-04 2009-1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화 코드 할당 방법
JP4305341B2 (ja) 2004-09-09 2009-07-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基地局、無線基地局制御装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US8274955B2 (en) * 2008-06-16 2012-09-25 Xg Technology, Inc. Keep alive timeslots in a heterogeneous MAC protocol to track handset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964692B2 (en) 2008-11-10 2015-02-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ectrum sensing of bluetooth using a sequence of energy detection measure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03459B1 (en) * 1990-06-25 1999-07-06 Qual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signal waveforms in a cdma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JPH06204980A (ja) * 1992-12-28 1994-07-22 Hitachi Ltd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方式
JP3003839B2 (ja) * 1993-11-08 2000-01-31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Cdma通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5984B (zh) * 2004-05-04 2013-03-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增强专用信道(e-dch)的调度方法
CN101174868B (zh) * 2006-11-03 2012-01-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用户发射分集的方法及装置
CN101689976B (zh) * 2007-06-15 2013-03-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分配和获取确认/否定确认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61473A (zh) * 2011-06-30 2012-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拥塞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3000342A1 (zh) * 2011-06-30 2013-01-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拥塞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361473B (zh) * 2011-06-30 2016-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拥塞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795639A (zh) * 2019-09-27 2020-02-14 北京文渊佳科技有限公司 接收信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278755A1 (en) 1998-10-22
WO1998047253A1 (fr) 1998-10-22
KR20010006373A (ko) 2001-01-26
EP0977393A1 (en) 2000-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2911A (zh) 码分多址通信方法
CN1510943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
CN1269369C (zh) 移动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669350A (zh) 数据包传输/发送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
CN1248432C (zh) 发送用于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格式组合指示符的设备和方法
CN1287543C (zh)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CN1228952C (zh) 发射机和发射控制方法
CN1144441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按照无线电链路协议发送可变长度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167215C (zh) 码分多址联接解调方法
CN1265674C (zh) 用于在数据通信系统内选择服务扇区的方法和装置
CN1254998C (zh)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CN101039460A (zh) 无线通信系统内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
CN1254031C (zh) 考虑衰落的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
CN1106739C (zh) 统计多路复用通信系统中提供可变速率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251706A (zh) 对数字信号使用集合的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241380C (zh) 传输装置和传输控制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控制方法
CN1408152A (zh) 测试无线通信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374811A (zh) 在移动无线系统内管理处理资源的方法
CN1722868A (zh) 系统间基站切换
CN1744455A (zh) 基站、移动台及其控制方法
CN1465203A (zh) 蜂窝无线传输装置和峰窝无线传输方法
CN101040456A (zh) 无线基站、无线线路控制站、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CN1643821A (zh) 无线装置、收发定向性控制方法及收发定向性控制程序
CN1711710A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836456A (zh) Gsm硬切换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