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4998C -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4998C
CN1254998C CNB018234275A CN01823427A CN1254998C CN 1254998 C CN1254998 C CN 1254998C CN B018234275 A CNB018234275 A CN B018234275A CN 01823427 A CN01823427 A CN 01823427A CN 1254998 C CN1254998 C CN 125499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ata
grouping
layer
rt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234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20700A (zh
Inventor
沼仓桂子
大塚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20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0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49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499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6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1Identifying congestion
    • H04L47/115Identifying congestion using a dedicated pack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04L47/2416Real-time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04L47/2425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for supporting services specification, e.g. SLA
    • H04L47/2433Allocation of priorities to traffic typ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 H04L47/365Dynamic adaptation of the packet siz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5Network streaming protocols, e.g.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or 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 [RTC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H04W40/08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based on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30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for proactiv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在采用了AMR方式的VoIP系统中,进行基于AMR方式的数据编码时不均匀错误保护下的分组的分级,通过对应于该分组等级的要求质量的传输信道(26)来进行传送,由此来获得高效优质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发送数据的重要程度来进行转送质量选择的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背景技术
在过去及现今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一直期待着实现一种不只限于语音或数据,也可进行包含运动图像的传送的多媒体无线终端。因此,有必要同时传送多种通信特性信号。比如,有的通信特性中,语音之类的错误率可稍微偏高,但不允许传送延迟的离差增大。也有的通信特性中,一般数据之类的传送延迟的离差不成为问题,但不允许发生通信错误。为此,在传统技术中,提供一种比如线路控制信息以高质量来进行通信,并按数据的类别来区别转送质量的方法。
比如,图26是特开平10-257097号公报所示的传统移动体通信系统的构成图。特开平10-257097号公报涉及一种将宽带信道分割为多个窄带信道,持续监视各窄带信道的错误率,由此使用对应于发送数据所要求的质量的信道来发送数据的宽带数字无线系统。
图26中,2101是发送侧终端,2102是接收侧终端,2201a是发送侧终端2101内所具有的发送侧无线模块,2201b是接收侧终端2102内所具有的接收侧无线模块,2202a是发送侧接口部,2202b是接收侧接口部,2203a是发送侧调制部,2203b是接收侧调制部,2204a是发送侧控制部,2205a是发送侧解调部,2205b是接收侧解调部,2206a是发送侧错误检测纠正部,2206b是接收侧错误检测纠正部,2207是宽带信道,2208、2209是将宽带信道2207分割了的窄带信道。2208是控制信道,2209-1~n是数据传送信道。
图26中,为便于理解,在发送侧无线模块2201a中以有关发送的功能块为中心,在接收侧无线模块2201b中以有关接收的功能块为中心作以表示。
接下来对其动作作以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将宽带信道2207分割为窄带信道(2208、2209)。发送侧终端2101发送到接收侧终端2102的数据被暂时收容到无线模块2201a的接口部2202a。被收容的数据在调制部2203a受到规定的调制处理,由控制部2204a设定的传送信道2209-1、2、3被发送到终端2102。对数据传送中未使用的传送信道,定期发送试验信号,监视线路质量。
由无线模块2201b接收到的信号在解调部2205b被解调,被收容到错误检测纠正部2206b,并输出到终端2102。另一方面,各传送信道2209-1、2、3的错误率及由试验信号检测出的其它传送信道的错误率被作为控制信息的一部分从终端2102通过控制信道2208发送到终端2101。
在无线模块2201a中,结合控制部2204a所接收的传送信道的错误率信息(线路质量)及传送数据所必需的通信特性来进行判断,决定发送条件及传送信道。
如上所述,按各数据信号的每次传送来反馈各窄带信道的线路质量,在满足数据所要求的通信特性的同时来进行最佳通信。
这样,通过传送数据及试验信号,并返送所传送数据的错误率信息,形成周期性监视线路质量的反馈环路。将该反馈环路称为监视周期。本传统示例的宽带通信系统中,根据线路质量的变化及要求通信特性来变更发送条件(数据传输率、错误控制方法、无线分组的大小等)。为正确地对信号进行解码,发送侧终端必须对接收侧终端发送这些发送条件,接收侧终端必须对应于这些发送条件,来变更解调线路的设定。
在上述的传统技术中,尤其在与有线区间相比,由于噪声及干扰等影响而易于使数据造成缺损的无线区间中,设定在一系列的分组转送时,控制信道用与数据传送用信道用中其传送质量各异的多个转送路径,根据线路质量的变化及要求通信特性来变更发送条件。
然而,即使在比如通话语音数据等同一种数据之间,也存在发生缺损及错误后在接收侧再生的语音中产生重大失真的重要部分和即使发生缺损,其音质也不会受到过大影响的部分,但它们通常均混杂在一系列的数据中,不能根据相应部分的重要程度来选择转送质量。
因此,在重要部分发生了缺损的场合下,即使不重要部分成功转送,也不能提高音质,造成效率恶化。本发明旨在解决以上的问题点,其通过转送质量各异的转送路径来转送在同一种数据内,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来分级而生成的分组。
此外在比如1个分组的报头部及有效负荷部中,报头部要求高质量,而有效负荷部低质量也可以的场合下,由于没有将报头部与有效负荷部分割来发送的单元,因而在采用要求质量高的转送路径来发送了分组整体的场合下,由于甚至有效负荷部也采用要求质量高的转送路径,因而存在着耗费成本的问题点。反之,在通过有效负荷部所要求的低转送质量的路径来发送了分组整体的场合下,报头部造成损失,控制信息不能正确传送的可能性增高。在该场合下,由于即使有效负荷部被正确传送,其数据也是无效的,因而存在着每个分组的损失可能性加大,浪费移动机-基站之间的无线资源的问题点。
为此,本发明中,即使在1个分组中也进一步把分组段分割成报头部与有效负荷部,通过要求质量高的转送路径来转送报头部,通过要求质量低的转送路径来转送有效负荷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通过被分配到无线线路的质量各异的多个传输信道来进行分组通信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在将所发送的数据转换为分组时,根据基于不均匀错误保护的数据内容分级来对上述数据进行分类并生成分组,通过其质量对应于该分组等级的上述传输信道来进行分组的通信,因而重要信息可以更可靠地转送到接收侧,是一种可靠性高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
此外,根据数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将1个分组分割成多个分组段,将同一识别号附加到该多个分组段,通过其质量对应于上述重要程度的上述传输信道来发送该多个分组段,基于上述识别号来识别上述多个分组段,在接收侧再次组成1个分组,因而是一种有效利用无线资源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分组生成方法的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移动体终端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体终端的协议分层结构的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协议层间的信道结构的附图,
图6是表示对物理信道多路复用传输信道的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体通信系统各构成设备的协议分层结构的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控制装置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装置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发动作结构的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结构一例,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移动体终端1的装置结构一例,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体终端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基站控制装置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RTP分组的帧结构的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RTCP分组的帧结构的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分组帧结构的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协议层间的信道结构的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各分组段的发送定时的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体终端1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基站控制装置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移动体终端1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基站控制装置的装置结构的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分组帧结构的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各分组段的发送定时的附图,
图26是表示传统的移动体通信系统构成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主要涉及通话语音的收发,涉及由通话语音数据的重要程度来选择质量各异的转送路径,并进行通信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以下,对实施方式1作以说明。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用于Voice over IP(以下称VoIP)系统的场合下设备构成的框图。所谓VoIP系统是一种在因特网上实现语音通话的技术,具有通过使电话网的下层结构与数据网络协调,来提高线路的动作效率,降低通信成本等目的。
图1中,1是具有IP地址,可进行VoIP通信的并采用了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方式作为通信方式的移动体终端,2是基站,3是基站控制装置,4是核心网络,7是固定公共网,8是电话机,9是IP路由器,10是媒体网关,21是无线线路,22是有线线路,23是基站控制装置-核心网络有线线路,25是在IP路由器9与媒体网关10之间进行数据转送的传输网络,26a、26b、26c分别是跨越无线线路21及基站控制装置-基站有线线路22来设定的传输信道,从通信开始前预先设定所要求的误码率(以下称要求质量),由后述的错误纠正编码化及速率匹配来满足该要求质量。这里,假设要求质量增高的顺序依次为传输信道26a、26b、26c。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作为语音编码化方式,采用作为第3代便携电话方式的日欧标准,即「W-CDMA 」规格的语音编码化方式被采用的Adaptive Multi-Rate(以下称AMR)方式。
AMR有8个编码率,是一种作为噪声代码来使用简单的代数符号的代数CELP(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化方式,作为耐错处理,具有用于不均匀错误保护的编码数据分级能力。
所谓不均匀错误保护,系指在数据内包含比其它部分更为重要的信息时,由于该重要部分中产生错误后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因而对该部分进行更强的防错误保护。比如,即使在一系列的通话语音中,也存在着对接收侧识别语音是重要的,而且在发生缺损及错误后将对解码语音造成较大失真的部分,以及即使发生缺损及错误,对再生语音质量也不产生太大影响的部分,其重要程度因每个部分而异。AMR中在一系列的语音数据中按照重要程度增高的顺序来进行等级A、B、C的分级。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2(b)所示,从图2(a)所示的AMR语音编码数据按各等级来选拔数据,生成已分类的有效负荷部34a、34b、34c,对只由这些各等级部分构成的有效负荷部34a、34b、34c,通过其要求质量与分级对应的传输信道26来进行分组转送。
图3是表示移动体终端1的装置结构示例的框图。201是天线,202是天线共用器(DUP),203是接收电路(Rx),204是频率合成器(SYN),205是发送电路(Tx),206是CDMA信号处理部,207是收发数据处理部,208是AMR语音编码解码器,209是PCM语音编码解码器,210、213是放大器,211是扬声器,212是扩音器,215是显示部,216是键输入部,217是ROM及RAM,220是控制用CPU,为对AMR语音编码数据应用不均匀错误保护,作为新功能包含一个对应于分级来转送各分组的信道选择单元220a。
首先,对发送系统作以说明,通过扩音器212输入的讲话者的送话信号在由放大器213放大后,被输入到PCM语音编码解码器209,实施PCM语音编码处理,转换为数字送话信号,并输入到AMR语音编码解码器208。
在AMR语音编码解码器208,在实施AMR编码时,由用于进行上述不均匀错误保护的分级,如图2(b)所示,对图2(a)的语音数据按各等级来分类,输入到收发数据处理部207。
在收发数据处理部207,将由控制用CPU220输入的控制信息依次附加到被分别输入的分组31a、31b、31c的报头部33a、33b、33c,在进行了后述的协议处理后,输入到CDMA信号处理部206。这里作为一种新功能,由控制用CPU220的信道选择单元220b,按各分组的等级,来选择要求质量各异的传输信道26a、26b、26c,如果是等级A的分组31,通过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26a来进行转送,如果是等级C,通过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26c来转送,由此来进行分配。
在CDMA信号处理部206中,根据控制用CPU220的控制,来实施满足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的错误纠正编码方法及速率匹配等参数控制,此外在利用由基站装置2分配的代码,对各分组31实施了扩散处理后,进行正交调制处理等,生成发送用的中频信号。
该中频信号在发送电路205中被与从频率合成器204发生的发送局部振荡信号混合,其频率被转换为无线频率,通过天线共用器202输入到天线201,由该天线201向基站装置2发送。
接下来,对接收系统作以说明,按由基站装置2通过各传输信道26转送来的各等级来分类的分组31的无线频率接收信号在由天线201接收后,通过天线共用器202输入到接收电路203。在接收电路203,上述接收信号被与从频率合成器204输出的接收局部振荡信号混合,其频率被转换为中频。此外,从上述频率合成器204发生的接收局部振荡信号的频率由从控制用CPU22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指示。
上述中频接收信号被输入到CDMA信号处理部206。在CDMA信号处理部206,其动作由控制用CPU220来控制,对上述中频接收信号进行正交解调及反扩散处理等CDMA信号处理,组成针对本站地址的分组31。
在CDMA信号处理部206中组合的各等级分组31被输入到收发数据处理部207,分离成报头部33及有效负荷部34。其中,由各种控制信息组成的报头部33与有效负荷部34分离,输入到控制用CPU220,有效负荷部34根据来自基于报头部33的控制信息的控制用CPU220的指示,被输入到AMR语音编码解码器208。
在AMR语音编码解码器208中,从被输入的有效负荷部34a、34b、34c的AMR语音码数据转换为PCM语音码数据,输入到PCM语音编码解码器209。
在从PCM语音码数据转换为模拟语音信号,并通过放大器210放大后,由扬声器211输出。
如上所述,控制用CPU220对各部进行统一控制,进行用于相对基站建立通信链路以进行通信的控制,作为一种新的控制功能,举出在收发数据处理部207中,根据该等级来选择转送由AMR方式的分级而生成的分组31的传输信道26的信道选择单元220c。
图4(a)是主要表示由移动体终端1的收发数据处理部207实行的协议处理的分层结构附图,(b)是表示各层中的分组结构的附图。一般,用于通信的过程及约定(协议)根据称为OSI(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模型的标准模型来构成。VoIP系统也根据OSI模型来构成。OSI模型由物理层、数据链接层、网络层、传输层、对话层、显示层、应用层这7个层来组成。
物理层承担实际传送媒体的维持管理,数据链路层承担从物理层的电信号来识别分组的作用,网络层承担终端之间的转送路径的提供,传输层承担通信质量的保证,对话层涉及通信开始及结束,显示层承担从分组向各种数据的转换,应用层承担实际的数据处理。
图4(a)中,100是无线收发所必需的天线201、天线共用器202、接收器203、发送器205、频率合成器204、CDMA信号处理部206等物理层,101是作为数据链接层一部分的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102是数据链接层的一部分,是进行基于再次发送的错误纠正的Radio Link Control(RLC)层,103是数据链接层的一部分,是按网络层的每个数据单位来变换为RLC的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104是作为网络层协议的Internet Protocol(IP)层,105是传输层的协议,是从上层的应用几乎按原样来使用其下层中的IP分组的User Diagram protcol(UDP)层,具有处理简单高速的特征。106是传输层的协议,是适用于实时交换图像及语音等场合的Real-time Transfer Protocol(以下称RTP)层,107是进行AMR方式的语音编码及解码,并根据编码时的不均匀错误保护的等级来生成分组,将重要程度信息附加到报头部的AMR层,30是输入了语音的数据。
此外,RTP层106采用RTP及作为其分协议的Real-time TransferControl Protocol(以下称RTCP)。RTP是决定通信质量的传输层协议,不进行数据转送时的再送控制、占线控制,用于减轻协议处理的负担。RTCP是支持RTP的协议,用于周期性评估线路质量,实现与该频带对应的实时通信。
从物理层100上方的MAC层101至RTP层106主要由收发数据处理部207及控制用CPU220的协同动作来实现。各层的协议按上述来构成,各层在发送的场合下将各层的报头信息附加到应通信的分组,在接收的场合下予以删除,转交到邻接层。
比如,在从移动体终端1进行发送的场合下,如图4(b)所示,在由语音码处理部209进行的AMR层107的协议处理中,由AMR方式的编码化来对从扩音器212输入的一系列语音数据30进行编码,进行数字信号化处理,按各等级来对数据分类,然后进行分组化。将重要程度信息32a、32b、32c按上述方法附加到如此生成的有效负荷34a、34b、34c,转交到RTP层106。
这里如果为便于说明而着眼于有效负荷34b,则在RTP层106中附加有效负荷部34b的数据类型信息(在此场合下为语音)、时标等信息,将由报头部33b及有效负荷34b组成的分组31b转交到下位的UDP层105。
在UDP层105,进一步将UDP报头信息附加到该分组的报头部33b,转交到下一个IP层104。在IP层104,附加发送目的地及自己的IP地址、表示网络上分组的生存时间的Time To Live(TTL)等,转交到下位的PDCP层103。
在PDCP层103,进行RTP、UDP、IP报头的压缩,并将识别该压缩方法的分组ID等作为PDCP报头来附加等,实施除了传统的PDCP层功能之外,作为本实施方式1的特征的从分组等级来决定该分组的转送质量。
在RLC层102中进行基于再次发送的错误纠正,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语音数据通信时不进行再次发送控制,因而无需RLC报头。因此,数据按原样被转交到MAC层101。通过MAC层101,最终在物理层100中被转换为无线信号,向对方侧发送。
反之,在接收的场合下,从下层依次进行分组的处理。这样,在最上位的AMR层107中,如上所述,在AMR编码解码器208中解码,进行语音再生。
进行上述的协议处理,进行分组的收发。
图5是表示各层之间的信道结构的附图。IMT-2000的无线接口中的信道结构是一种物理信道、传输信道、逻辑信道这3个层的信道结构。在图5中,24是物理信道,26是传输信道,27是逻辑信道。此外,与图4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
逻辑信道27是从MAC层101提供到RLC层102的信道。逻辑信道27由传送信号的功能及逻辑的特性来分类,由所转送的数据内容而具有特征。传输信道26是从物理层100提供到MAC层101的信道。传输信道26由传送方式来分类,由何种信息以何种要求质量通过无线接口来转送而具有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1中,上位逻辑信道27与传输信道26按1对1的关系来连接,在MAC层101中,不特别进行信道的多路复用及分离,只将分组转交到邻接的RLC层102或物理层101。此外由于在RLC层中也不进行再次发送控制等,因而不特别进行附加报头等的协议处理,将分组转交到邻接层。因此,对与分组等级对应的该分组的传输信道的分配在PDCP层103中进行。
考虑物理层100的功能来对物理信道24分类,由扩散码及频率以及在发送场合下的调制相位等来特定。图5表示只有一条物理信道的场合。通过将多个传输信道26多路复用到物理信道24上来传送,可以进行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多路复用,以及伴随着多呼叫的多个用户数据的多路复用传送。
物理信道24是具有一定的位速率(比如,作为语音通话一例的12.2kbps)的无线线路。在IMT-2000方式中,该物理信道24按每个一定周期来反复使用扩散码,以便能对其它用户及自己进行识别,所谓将各传输信道26多路复用到物理信道24系指在扩散码被重复的区间(以下称无线帧)中对各传输信道26的数据进行时间多路复用来发送。
图6表示在1个无线帧中对各传输信道26的分组进行了多路复用的状态。如图6所示,1个无线帧(比如10msec)中所包含的位数由数据速率来决定,在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上述等级A的分组)中分配较多的位数,在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上述等级C的分组)中分配较少的位数。被分配到传输信道26的位数通过后述的错误纠正编码化及速率匹配等可灵活地变化。
此外,在接收侧1个无线帧内,将识别号寄存到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的控制信息,以便能识别某数据是哪个传输信道26的数据。哪个编号表示哪个传输信道26这一事实在通信开始时被预先从基站控制装置3通知到移动体终端1。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系统各构成设备的协议栈的附图。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同一符号。108是AsynchronousTransfer Mode(ATM)层,由53个字节的单元(5字节的报头,48字节的有效负荷),同时传送语音·图像·数据等不同类型的通信内容。109是ATM Adaptation Layer type2(AAL2)层,是在发送侧将来自上位协议的通信内容转换成可寄存到ATM单元的有效负荷部的长度·格式,在接收侧恢复元形式的协议。类型2处理可变速度的语音及图像。110是Frame Protocol(FP)层,处理无线收发定时、接收时的误码率(以下称接收质量)信息等,111是由Ethernet等来实现的通信线路。
移动体终端1具有如图4说明所示的协议栈。基站装置2通过AAL2层109a,将从基站控制装置3发送来的数据组成分组,在FP层110a中,由寄存于FP报头的信息来决定无线线路的通信质量及发送定时,从物理层100b转送到移动体终端1。反之,在从移动体终端1传送数据的场合下,从物理层100b转交的分组在FP层110a中,将接收定时记录到FP报头,转交到AAL2层109a,通过AAL2层109a将分组转换到ATM单元,通过ATM来转送。
此外基站控制装置3具有以下层结构:即基站装置2侧由PDCP层103b、RLC层102b、MAC层101b、FP层110b、AAL2层109b、ATM层108b来构成,IP路由器9侧通过以太网等LAN线路由非同步转送模式来进行数据转送。
IP路由器9在该图中只表示出了1个,但实际上多个IP路由器9通过以太网等LAN线路被互相连接,形成核心网络4,在IP层104c中读取分组31的报头部33,从发送对方的IP地址及发送源的IP地址,以非同步转送模式来将数据转送到下一次应转送的IP路由器9。
媒体网关10是与固定公共网连接,进行来自公共网的语音等数据与IP分组的转换的装置。以太网111d的上层由IP层104b、UDP层105b、RTP层106b、AMR层107b来构成,按AMR方式来对通过AMR层107b由电话机8以PCM方式编码了的语音进行编码,此外在从移动体终端1向电话机8通信的场合下,从AMR方式转换为PCM方式,分别进行转送。
此时,伴随着基于AMR的编码及解码,如图2(a)、(b)所示来进行基于分级的分组生成。在向基站控制装置3转送的场合下,通过IP层104b,将用于选择通过基站控制装置3转送到移动体终端1的传输信道26的质量的重要程度信息附加到IP报头来转送。该重要程度信息是用于通过基站控制装置3来选择传输信道26的信息,只在从媒体网关10转送到基站控制装置3时被附加,在通过基站控制装置3的PDCP层103b来选择了传输信道26后,由于是不需要的数据,因而予以删除,然后转送到移动体终端1。
另一方面,对于从移动体终端1发送的各等级下的分组31,由于在一个装置内进行语音编码数据的分组化及信道选择,因而不必附加重要程度信息。
接下来,图8是表示基站控制装置3的结构示例主要部分的框图。基站控制装置3具有控制部301、AAL2层分离/合成部302、收发数据处理部303、帧时钟同步装置304、总线305、基站接口306。
比如,由AAL2层分离/合成部302将从电话机8通过媒体网关10、IP路由器9转送来的用户信息(语音等)的ATM单元组合成分组31,由收发数据处理部303来对该分组31的报头信息33进行分离,并发送到控制部301,在控制部301,基于通过媒体网关10提供的重要程度信息,在PDCP层103b中进行传输信道26的决定,通过总线305、基站接口306,将用户信息转送到接收者所在单元的基站装置2a...2n。
控制部301对各部进行统一控制,进行无线线路的线路连接控制、转移控制等。作为新的功能,具有信道选择单元301a,其在对移动体终端1进行发送的场合下,通过在收发数据处理部303中进行的协议处理,读取包含于分组31的IP报头的重要程度信息,选择对应于该重要程度信息的传输信道26,将控制信息输出到基站装置2。
帧时钟同步装置304是用于决定基站控制装置3与基站装置2及移动体终端1的收发定时的装置。各装置具有分别独立的计数器,但在调查各计数器,并在与移动体终端1的通信之前进行线路连接之时,将接收实际消息的定时通知到移动体终端1,或者根据计数器来对基站装置2指示收发定时。
图9是表示基站装置2的结构例的框图。基站装置2由有线传送路接口401、基带信号处理部(BB)402、控制部403、无线部(TRX)404、发送放大器405、接收放大器406a...406n、接收放大控制器407、天线408来构成。
基站装置2从基站控制装置3通过有线传送路接口401接收到分组31及应转送该分组31的传输信道26的信息后,控制部403在进行基带信号处理部402所进行的与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对应的错误纠正编码化及速率匹配等控制的同时,进行以下发送控制:即进行无线发送帧化、扩散调制等,由无线部404来对分组31进行D/A转换,由正交调制转换为无线频率信号,由发送放大器405来进行功率放大,达到所需的天线输入电平,将分组31转送到移动体终端1。
另一方面,在从移动体终端1接收到无线信号后,由比如接收放大器406a进行放大,通过基带信号处理部402来进行反扩散、错误纠正解码、数据的多路复用分离等,通过有线传送路接口401来将分组31转送到基站控制装置3。
为使实际的接收质量满足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按如下所示来进行错误纠正编码化及速率匹配。图10是表示将多路复用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步骤的框图。图10(a)表示发送之时,(b)表示接收之时。
首先,图10(a)中,来自上层的分组31为在物理层100a中按传输信道26的每个数据块来检测错误,在由CRC(Cyclic RedundacyCheck)代码附加块501来附加了CRC码后,通过错误纠正编码块502来对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与接收质量进行比较,被按最佳强度进行错误纠正编码。同样,在结合传输信道26的质量,由速率匹配块503来进行速率匹配后,通过交织块504来进行交织(即使数据的顺序错开,以使错误不集中到数据的一个部位),由信道多路复用化块505来进行对各传输信道26的物理信道27的多路复用。
在接收的场合下,如图10(b)所示,通过交织块506来将进行了反扩散,以及用于发送功率控制的希望波信号功率与干扰波信号功率比(Signal-to-interference power ratio,以下称SIR)的测定等的接收信号重新交织至元形,通过错误纠正解码块507来按各传输信道26解码,在数据判定后,发送数据系列被再生。进行从再生数据系列至各传输信道26的分离及块错误率的检测,转送到上层。
为满足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进行错误纠正编码化及速率匹配、基于SIR测定的发送功率控制等。上述的所谓要求质量是对各传输信道26要求的接收时的误码率,表示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26要求低误码率,对表示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26,即使是高误码率也可以。
在本实施方式1中,假设对1个物理信道24多路复用多个传输信道26,其接收质量通过错误纠正编码化方法及速率匹配、SIR而满足要求质量。物理信道24是具有一定位速率的无线线路,1个无线帧中所包含的位数是一定的。如上所述,在该无线帧中对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上述等级A、B、C的分组)实施时间多路复用,进行位分割。因此,通过错误纠正编码化处理及速率匹配,来调整上述等级A、B、C的分组31a、31b、31c的位数,对高质量的传输信道26,使1个无线帧内所包含的位数较多,对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使1个无线帧内所包含的位数较少。这样,1个无线帧内包含的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位数之和与物理信道24的1个无线帧中包含的位数达到相等。
在错误纠正编码化块502中,作为错误纠正编码化方法,在通话语音数据的场合下,一般采用卷积编码化方法。此时,将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的接收质量与要求质量进行比较,如果接收质量不满足要求质量,则减小错误纠正编码化率(错误纠正编码化率=纯传送容量/全部传送容量(纯容量+错误纠正用传送容量),由于其值越小,用于错误纠正的信息越增加,因而适于移动体中的接收等严格的接收环境),如果满足要求质量,则保持编码化率现状不变,或者增大。
接下来,对于进行了错误纠正编码化之后的发送数据的编码位系列,根据多路复用到物理信道24的各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来进行速率匹配。所谓速率匹配系指对于在物理信道24的1个无线帧内进行时间多路复用的错误纠正编码化了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按一定周期反复插入(Repetition)该发送数据的位系列,或者进行抽取(Puncture),由此来灵活地改变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的数据长度,对1个无线帧中包含的位数进行分配。
这样,进行位的插入及抽取,并进行调整,以使各传输信道26的数据块的位数之和成为物理信道24的1个无线帧的位数。
此外,根据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来改变物理信道的SIR,并进行发送功率控制,以此来使质量变化。
各传输信道26的接收质量由基站控制装置3来监视,控制上述参数,以满足要求质量,但在线路状况恶化,即使由错误纠正编码化及速率匹配也不能满足要求质量的场合下,有时通信不能正常进行,线路被切断。
可以将各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与接收质量进行比较,如何进行错误纠正编码化及速率匹配这一问题根据所实现的系统的规格来设定。
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将物理信道24只设为1个,但也可以如上所述,准备相对各传输信道26具有1对1关系的多个物理信道24。在该场合下,在CDMA方式中,多个用户使用同一频带,由扩散码来识别移动体终端1,但由于扩散码之间不应完全正交,因此在移动体终端1之间引起干涉,从而发送功率值强的一方的误码率将降低。因此,对应于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26的物理信道24以高发送功率来发送,对应于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26的物理信道24以较低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在发送功率控制中,在接收SIR值时进行计测,对发送功率进行控制,使得该计测SIR值满足按各传输信道设定的目标SIR值的值。
根据系统的规格,组合地或单独地使用这些参数,并进行控制,使得各分组的接收质量满足各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当然也可以采用在此所示之外的参数。
在上述中,表示了即使在同种数据内也按数据的各重要程度来对分组进行分类,可靠地转送重要程度高的数据的场合,当然也可以按控制信息及数据来决定重要程度。
比如,由于在用于VoIP系统的寄存了RTP的分组及寄存了RTCP的分组中,寄存RTCP的IP分组的优先程度高,因而可以利用该端口号来决定优先程度。所谓端口号是UDP报头的参数,是用于区别在1个终端内将哪个数据转交到哪个程序的编号。这里的所谓程序是表示RTP及RTCP的编号。RTP的端口号必须使用偶数,在RTCP中使用具有比RTP端口号大1的值的端口号。也可以将该端口号作为重要程度信息来使用,通过要求质量高的线路来转送重要程度高的RTCP分组。
此外也可以如图11所示,构成为通过因特网5,在与数据终端6之间进行数据收发。
此外即使是通话语音以外的数据种类,在可通过不均匀错误保护等,按各数据内容的重要程度来分类,生成分组的场合下,可采用本实施方式1。比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移动体终端1的装置结构例所示,构成为具备视频信号处理块214及切换器218,由1个装置来实现通话语音数据处理块及视频信号处理块,不仅在通话语音数据中,在视频信号中也根据数据内容的重要程度来生成分级了的分组,按各分组来选择转送质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于分组,即使在同种数据之间也对数据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具有重要程度高的数据的分组,利用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来进行转送,可靠地转送到接收侧,由此来实现效率良好,语音质量高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作以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表示利用多个传输信道来对由用于在AMR方式编码化时进行的不均匀错误保护的分级所生成的分组进行转送,在本实施方式2下,在VoIP系统中,将1个分组分割成多个分组段,将用于以后再合成为1个分组的同一识别号附加到各分组段。这样,利用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来转送报头信息等重要的分组段,即使质量下降也可以的有效负荷部的分组段利用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来转送,在接收侧再次组成1个分组,由此可提高可靠性,此外由于不利用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来转送即使质量较低也行的分段,因而可以有效地应用无线资源。
本实施方式2的系统结构、各装置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1同样,但不同点在于:在由移动体终端1与基站控制装置3的收发数据处理部207所进行的PDCP层103的协议处理中,在发送的场合下,将1个分组分割成报头部及有效负荷部,在接收的场合下,将分割了的分组再次合成。
图13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移动体终端1的装置结构示例。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图13中,控制用CPU 230作为新的结构要素具有分组分割/合成单元230a及识别号分离/合成单元230b,由相应单元来控制收发数据处理部207b。
此外图14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基站控制装置3的装置结构示例。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图14中,控制部310作为新的结构要素具有分组分割/合成单元310a、识别号分离/合成单元310b、信道选择单元310c,由相应单元来控制收发数据处理部303。
接下来,对动作作以说明。首先,假设传输信道26的质量由实施方式1所示的参数来控制,要求质量按传输信道26a、26b、26c的顺序依次增高。
在从电话机8向移动体终端1转送语音数据的场合下,按PCM方式来对语音数据进行编码,接下来通过媒体网关10从PCM方式转换为AMR方式,通过IP路由器9来转送到基站控制装置3,至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此时,通过IP路由器9转送来的RTP、RTCP的分组分别形成图15(a)及图16(b)所示的分组结构。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分组的结构的附图。(a)表示由IP层104中的协议处理而附加了IP报头的阶段的分组。(b)表示PDCP层103中的分组。此外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RTCP分组结构的附图。按(a)、(b)顺序来表示IP层104、PDCP层103中的分组结构。
图15中,41是由报头部43及有效负荷部44组成的分组,42a、42b是由在PDCP层104中附加的同一数字组成的识别号。报头部43在图15(a)中,由RTP报头43a、UDP报头43b、IP报头43c来组成。此外在(b)中,附加了PDCP报头43d。
此外在图16中,51是RTCP的分组。图16(a)中,RTCP分组将RTCP消息54保持到有效负荷部,报头部53由UDP报头53a、IP报头53b来组成。此外在(b)中,附加了PDCP报头53c。
图15(a)的分组41被转送到基站控制装置3后,在通过图14的总线305转送到基站装置2之前,在收发数据处理部303内进行的PDCP层103b中的协议处理除了报头部43的压缩等传统处理之外,为了判别是否进行分组分割及对用于发送的传输信道26a、26b、26c的要求质量,还调查RTP分组41的报头部43及RTCP分组51的报头部53,判别其分组是RTP的分组还是RTCP的分组。比如,可以如实施方式1所示,通过表示UDP报头43b、53a中包含的RTP及RTCP的端口号来进行识别。
对于RTP分组41,当报头部43中发生错误后,将发生不能正常接收等问题,但对于寄存有语音数据的有效负荷部44,即使一部中存在错误,语音质量也只部分下降。
另一方面,RTCP分组51中,作为有效负荷部的RTCP消息54中也寄存有控制信息,在该分组中发生了错误的场合下,将对通信产生障碍。
为此,结合该各分组的容许误码率即要求质量的差异,如图15(b)所示,将RTP分组41分割为报头部43、有效负荷部44,作为各自的分组段在RLC层102中进行变换。这由图14所示的基站控制装置3的控制部310内的分组分割/合成单元310a来进行。
此外在此时,将同一识别号42a、42b附加到各PDCP报头43d、43e内的规定位置,以使分割了的分组能在接收侧的PDCP层103中再合成。这由控制部310内的识别号分离/合成单元310b来进行。
附加了识别号42a、42b的RTP分组41的报头部43及有效负荷部44通过RLC层102b、MAC层101b,结合转送质量,被分配到传输信道26。这由控制部310内的信道选择单元310c来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RLC层102也不进行再送控制,而且MAC层101中逻辑信道27与传输信道26具有1对1的关系,不进行信道的多路复用及分离等,因而均不附加报头等,按原样来与邻接层进行分组的转交。
在基站控制装置3的MAC层101b以下的层内,在FP层110b中附加从基站装置2向移动体终端1进行发送的无线发送定时信息及对应于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及线路状况的错误纠正编码化、速率匹配、发送功率控制等控制信息,通过ATM转送到基站装置2。
基站装置2收发时的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的相同,各分组段通过有线传送路接口401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402,结合由控制部403转送的传输信道26的要求质量及线路状况来进行错误纠正编码及速率匹配,通过无线部404、发送放大器405来进行正交调制及放大等,根据来自基站控制装置3的无线发送定时的指示来发送到移动体终端1。
分割后的RTP的报头部43及有效负荷部向移动体终端1转送,被实施语音再生的过程中各装置及分层的处理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但不同点在于:在由控制用CPU230的分组分割/合成单元230a、识别号分离/合成单元230b、信道选择单元230c在收发数据处理部207内进行的PDCP层103a中的协议处理中,对识别号45a、45b进行识别,使分割了的报头部43及有效负荷部44再合成,并转交到IP层104a。
基于图15对此作以说明,由物理层100a接收的分组41在MAC层101a及RLC层102a中不进行任何特别处理,转交到PDCP层103a。此时RTP分组的报头部43及有效负荷部44具有图15(b)所示的结构。
在PDCP层103,在检查图15(b)的PDCP报头43d、43e,对识别号45a进行识别后,探寻具有同一识别号的分组段,取出各PDCP报头43d、43e,如图15(a)所示,将报头部43及有效负荷部44再合成为1个RTP分组41,并转交到IP层104。
这样,在I P层104、UDP层105、RTP层106中依次进行各协议处理,并取出各报头,转交到上层,通过切换器218输入到语音码处理器209,以AMR方式来解码,进行语音再生。
对于RTCP分组51,不进行RTP分组41那样的分割。RTCP分组51被转交到移动体终端1的RTP层106后,基于RTCP消息54,从传送延迟等信息检测出网络的质量,用于线路控制。
除此之外,RTP分组的有效负荷部44也可以被进一步分割为多个来转送。在分割了的数据中与上述同样附加同一识别号,使报头部43与有效负荷部44相关联。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1个IP分组内存在要求质量各异的分段的场合下,按其各分段来分割,根据分段的要求质量来选择传输信道,因而可提高可靠性,此外由于不利用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来转送低质量也可以的分段,因而可得到一种可以有效地应用无线资源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作以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将1个分组分割成多个分段,将用于组合的同一识别号附加到各分段,但在通过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来转送的有效负荷部的识别号缺损的场合下,存在着不能再合成报头部与有效负荷部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3中,将1个分组至少分割成报头部和有效负荷部的分组段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但利用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来作为将报头部与有效负荷部组合的信息,将该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只附加到报头部。这样,由于具有该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的报头部利用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来转送,因而实施方式2的识别号那样的以低质量来转送的有效负荷部中不包含产生缺损后将发生问题的信息。因此可以可靠地组合报头部与有效负荷部,是一种可靠性更高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分组结构的附图。图1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中基站控制装置3的RLC层102b的分组结构的附图。(b)是表示基站控制装置3的MAC层101b的分组结构的附图。(c)是表示基站控制装置3的FP层101c的分组结构的附图。
图中,61是分组,62a、62b是在MAC层101中附加到报头部63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是有效负荷部前半64a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b是有效负荷部后半64b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3f、63g、63h是在基站控制装置3的FP层110中附加的FP报头,包含通知到基站装置2的各分组段63、64a、64b的无线发送定时。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中基站控制装置3的层间信道结构的附图。为便于说明,简化了信道数等,但实际上在构筑系统时,设定比这更多的信道也不会有问题。27d是逻辑信道,26d是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26e是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
此外,图21表示基站控制装置3的装置结构示例。控制部320中,作为新的结构要素,包含分组分割/合成单元320a、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分离/合成单元320b、信道选择单元320c。
接下来对动作作以说明。从IP路由器9转送来的分组61在基站控制装置3的PDCP层103b中进行报头63的压缩,附加包含分组ID等的PDCP报头63d,通过RLC层102b转交到MAC层101b。由于如图17(a)所示,在RLC层102b中不进行再送控制,因而分组61的构成与PDCP层103b中的构成相同。
在MAC层101b中,如图17(b)所示,附加表示移动体终端1以哪个无线帧定时来接收有效负荷部前半64a及有效负荷部后半64b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62b,进行报头部63与有效负荷部前半64a及后半64b的分割。
该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62b是表示有效负荷部64a、64b相对报头部63的接收定时即接收时的无线帧定时偏差的信息,用于在接收侧的移动体终端1的MAC层101a中,识别有效负荷部64a、64b的顺序。
附加了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62b的分组61被分割为报头部63、有效负荷部前半64a、有效负荷部后半64b,报头部63通过图17的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26d,有效负荷部前半64a及后半64b通过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26e来转交到FP层110b。
在FP层110b中,如图17(c)所示,分别将包含了用于基站装置2的本身的无线通信帧定时的FP报头63f、63g、63h附加到各分组段,并转交到AAL层109b,分别在ATM单元中再次构成,通过有线线路22转交到基站装置2。
在基站装置2中,通过AAL2层109a再次构成为具有图17(c)结构的各分组段,在FP层109a中,在读取了包含了各分组段的无线通信帧定时的各FP报头63f、63g、63h后予以删除,形成图17(b)所示各分组段的结构。然后根据各FP报头63f、63g、63h中包含的发送定时,向移动体终端1转送各分组段。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中分组的发送定时的附图。将具有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62b的报头部63发送到移动体终端1。
在移动体终端1中,如图20所示,在报头部63被转送来后,而且在接收电路203、CDMA信号处理部206中的信号处理之后,将根据传输信道26d的质量来转送的分组段识别为报头部63,在收发数据处理部207c的MAC层101a中的协议处理中,调查报头部63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62b,识别出接收有效负荷部前半64a及后半64b的定时,删除该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62b。
此后,在有效负荷部前半64a及后半64b依次被从基站装置2发送,由移动体终端1接收后,根据接收定时,识别出有效负荷部前半64a及后半64b,如图17(a)所示,再合成为分组61,通过传输信道27d转交到上层。
然后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处理,进行语音再生。
在有效负荷部64的长度比上述更长的场合下,通过将分割数从2开始进一步增加来进行对应。此时,当然在报头部63中,根据有效负荷部的分割数来附加各分割有效负荷部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
反之,在从移动体终端1进行发送的场合下,在语音码处理部209中对从扩音器212输入的语音进行AMR编码,在通过切换器208输入到收发数据处理部207c的有效负荷部64中,进行从RTP至PDCP的协议处理,生成图17(a)所示的分组。这样,在MAC层101a中,将无线接收定时信息62a、62b附加到报头部63,并进行分割,生成图17(b)所示的各分组段,选择具有对应于各分组段的质量的传输信道26,转交到物理层100a。
物理层100a,即CDMA信号处理部206以后的发送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
在作为接收侧的基站装置2的FP层110a中,如图17(c)所示,在各分组段中,将由基站装置2接收分组段的接收定时附加到FP报头63f、63g、63h,通过ATM来转送到基站控制装置3。
这样,在基站控制装置3中,在AAL层109b中从ATM单元恢复为图17(c)所示的各分组段结构之后,在FP层110b中,将FP报头63f、63g、63h中包含的接收定时信息通知到MAC层101b,在MAC层101b,将图17(b)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62a、62b与从FP层110b通知的实际接收定时进行比较,将按一致的定时接收的分组段识别为有效负荷部前半64a及后半64b,如图17(a)所示,将其再合成为1个分组61,转交到上层。
以后,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处理,进行语音再生。
此外图19表示相对报头部63,有效负荷部64a、64b被延迟发送的场合,但由于报头部63与有效负荷部64a、64b各自通过哪个传输信道来传送这一实事由基站控制装置3来通知到移动体终端,因而不必一定首先转送报头部63,比如也可以设定为同时转送报头部63与有效负荷部64a,在其1个帧之后,再转送有效负荷部64b。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将1个分组分割为报头部及有效负荷部,在接收侧移动体终端中将有效负荷部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附加到报头部,通过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来转送,除此之外的有效负荷部通过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来转送,因而无需将用于再合成为1个分组的信息附加到通过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来转送的分组段,因此可获得一种可靠性更高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作以说明。本实施方式4用于转送将来自语音码处理部的输出保持到有效负荷部的分组之类的其有效负荷部为固定长度的分组的场合。在移动体终端与基站装置之间,在通话之前先连接线路时,预先通知有效负荷部的接收定时信息,由此不必再将接收定时信息附加到各分组,因此可将分段化了的分组再次组合成1个,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由于本实施方式4适用于其有效负荷部是固定长度的场合,有效负荷部的分割数固定,因而在通信开始时只通知1次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即可。上述实施方式3适用于其有效负荷部为可变长度的场合。由于有效负荷部的分割数可变,因而有必要在每次发送时通知一次有效负荷部的接收定时信息。
接下来,对其动作作以说明。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移动体终端1的装置结构图。作为控制CPU的新功能,包含有效负荷部发送定时设定单元250a、分组分割/合成单元250b、信道选择单元250c。
图23是基站控制装置3的装置结构图。作为控制部330的新功能,包含有效负荷部发送定时设定单元330a、分组分割/合成单元330b、信道选择单元330c。
此外各层间的信道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图18所示相同。当然,信道结构并非限定于在此所示的内容。
在从电话机8向移动体终端1发送语音数据的场合下,至基站控制装置3的处理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
基站控制装置3中,在与移动体终端1的数据通信线路开设时,在控制部330中,由作为本实施方式4的特征的有效负荷部发送定时设定单元330a来生成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83b,通过基站装置2来发送到移动体终端1。
在接收了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83b的移动体终端1中,此后从传输信道的质量来识别报头部及有效负荷部的类别,从与报头部的相对接收定时来识别有效负荷部的顺序。
在进行了线路连接,实际通话开始后,基站控制装置3的RLC层102b中的分组形成图24(a)所示的分组结构。71是分组,73a是RTP报头,73b是UDP报头,73c是IP报头,73d是PDCP报头,74是有效负荷部。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在本发明中不进行再送控制,因而不附加RLC报头。
该分组71在MAC层101b中如图24(b)所示被分割,分配到各传输信道26d、26e,转交到FP层110b。
在FP层110b中,如图24(c)所示,附加包含了各分组段从基站装置2发送的发送定时等的FP报头73e、73f、73g,通过AAL2层109b转交到基站装置2。
在该FP报头73e、73f、73g中,以报头部73的接收定时为基准,指示与由上述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83b指示的内容同步的有效负荷部74a、74b的接收定时。
在基站装置2中,通过基站装置2的AAL2层109a等,图24(c)所示结构的各分组段被转交到FP层109a。在FP层109a中调查FP报头73e、73f、73g,在被删除之后,按各发送定时来转送到移动体终端1。报头部73通过要求质量高的传输信道26d,有效负荷部74a、74b的分组段通过要求质量低的传输信道26e分别来进行转送。
图25表示各分组段的转送方法。图25表示以下场合:即有效负荷部74a对于报头部73其相对的帧定时为0,有效负荷部74b相对的帧定时为+1。
在移动体终端1中,通过物理层100a,各分组段被转交到MAC层101a。此时,各分组段的结构如图24(b)所示。各分组段自身不包含表示从同一分组分割的识别信息,根据预先从基站控制装置3通知到移动体终端的表示其报头部及有效负荷部各自通过哪个传输信道来传送的信息及由上述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83b指定的接收定时,来识别所接收的有效负荷部74a、74b的顺序,通过MAC层101a再合成为1个分组,作为图24(a)所示的分组结构来转交到上层。
在上层中,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处理,进行语音再生。
这样,如果预先通知接收定时,则在各分组段自身中不必附加用于再合成的识别信息,因而可实现效率良好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反之,在从移动体终端1进行发送的场合下,与上述线路连接控制信息81一道,在图22的控制用CPU250的有效负荷部发送定时设定单元250a中生成的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83a中,通过CDMA信号处理部206及发送线路205等,向基站控制装置3指示有效负荷部的相对接收定时后,进行各分组段的发送。
移动体终端1中的RLC层102a及MAC层101a中的分组结构与图24(a)、(b)所示相同。由于在移动体终端1中不存在FP层110,因而不通过图24(c)所示的分组结构,而通过图24(b)所示的分组段结构来向基站装置2进行发送。
基站装置2的FP层110a中,将由基站装置2接收的定时记录到FP报头73e、73f、73g,通过AAL2层109a,转送到基站控制装置3。
在基站控制装置3的FP层110b中,将记录到FP报头73e、73f、73g的接收定时与在线路连接时预先由有效负荷部接收定时信息83a通知的接收定时信息进行比较,进行报头部73、有效负荷部74a、74b的识别,并通知到MAC层101b,在MAC层101b中对图24(b)所示的各分组段进行再合成,形成图24(a)所示的1个分组,转交到上层。
在以后的处理中,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3所示同样的处理,由电话机8来进行语音再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有效负荷部74a、74b均为固定长度的场合下,如果预先从基站控制装置3将分组的接收定时设定到移动体终端1,则在各分组转送时无需附加接收定时信息。因此如果进行了一次设定,则可将分段化了的报头部及有效负荷部可靠地再次组合成1个分组,可获得具有更高可靠性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根据质量来划分多个传输信道,包含重要数据的分组利用高质量的传输信道,其它的分组利用低质量的传输信道来进行转送,由此可有效应用无线资源,获得具有高可靠性的移动体通信系统。

Claims (4)

1.一种在发送侧和接收侧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侧具有:
将包括发送用数据中包含的RTP的RTP数据和包括RTCP的RTCP数据进行识别的步骤;
将识别后的上述RTP数据和上述RTCP数据分别地分配到构成通信信道的不同的传送信道中的步骤;以及
上述RTP数据和上述RTCP数据分别由被分配的传送信道进行传送的步骤,
上述接收侧具有:
将来自上述发送侧发送的上述RTP数据和上述RTCP数据进行接收的步骤,
上述RTP数据和上述RTCP数据被分别地分配到相互不同特性的传送信道中。
2.一种在发送侧和接收侧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侧具有:
从发送到上述接收侧的多个分组,将包含RTP的RTP分组和包含RTCP的RTCP分组进行识别的步骤;
将识别后的上述RTP分组和上述RTCP分组分别地分配到构成通信信道的第1传送信道和第2传送信道中的步骤;以及
上述RTP分组由上述第1传送信道进行传送,上述RTCP分组由上述第2传送信道进行传送的步骤,
上述接收侧具有:
将由上述第1传送信道传送来的上述RTP分组和由上述第2传送信道传送来的上述RTCP分组进行接收的步骤,
上述第1传送信道和上述第2传送信道为相互不同特性的传送信道。
3.一种在发送侧和接收侧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侧具有:
将包括发送用数据中包含的RTP的RTP数据和包括RTCP的RTCP数据进行识别的处理部;
将识别后的上述RTP数据和上述RTCP数据分别地分配到构成通信信道的不同的传送信道中的选择部;以及
上述RTP数据和上述RTCP数据分别由被分配的传送信道进行传送的传送部,
上述接收侧具有:
将来自上述发送侧发送的上述RTP数据和上述RTCP数据进行接收的接收部,
分配给上述RTP数据的上述传送信道和分配给上述RTCP数据的上述传送信道为相互不同特性的传送信道。
4.一种在发送侧和接收侧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侧具有:
从发送到上述接收侧的多个分组,将包含RTP的RTP分组和包含RTCP的RTCP分组进行识别的处理部;
将识别后的上述RTP分组和上述RTCP分组分别地分配到构成通信信道的第1传送信道和第2传送信道中的选择部;以及
上述RTP分组由上述第1传送信道进行传送,上述RTCP分组由上述第2传送信道进行传送的传送部,
上述接收侧具有:
将由上述第1传送信道传送来的上述RTP分组和由上述第2传送信道传送来的上述RTCP分组进行接收的接收部,
上述第1传送信道和上述第2传送信道为相互不同特性的传送信道。
CNB018234275A 2001-11-08 2001-11-08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49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1/009787 WO2003041437A1 (en) 2001-11-08 2001-11-08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used therefor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0687804A Division CN1691647A (zh) 2001-11-08 2001-11-08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0700A CN1520700A (zh) 2004-08-11
CN1254998C true CN1254998C (zh) 2006-05-03

Family

ID=11737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2342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4998C (zh) 2001-11-08 2001-11-08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68978B2 (zh)
EP (2) EP2369770A1 (zh)
JP (1) JP3959487B2 (zh)
CN (1) CN1254998C (zh)
WO (1) WO20030414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78242B1 (en) * 2001-11-27 2010-08-17 Alcatel Lucent Protecting content of a packet containing speech data using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EP1335289A1 (en) * 2002-02-07 2003-08-1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software download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4228762A (ja) * 2003-01-21 2004-08-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試験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試験方法
US7945280B2 (en) * 2003-02-20 2011-05-17 Fujitsu Limited Radio channel control method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GB2399712A (en) * 2003-03-17 2004-09-22 Orange Personal Comm Serv Ltd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data type packets
JP2005051714A (ja) * 2003-07-31 2005-02-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パケット伝送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7746800B2 (en) * 2003-11-21 2010-06-29 Nokia Corporation Flexible rate split method for MIMO transmission
US20050152316A1 (en) * 2004-01-08 2005-07-14 Chien-Hsing Liao CDMA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with multiple applied interface functions and a method thereof
US7769045B2 (en) 2004-03-10 2010-08-03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header bits and payload bits
CN100571201C (zh) * 2004-03-11 2009-12-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控制站装置、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分组通信系统以及分组通信方法
US7385984B2 (en) * 2004-03-30 2008-06-10 Extreme Networks, Inc. Packet processing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US8161270B1 (en) 2004-03-30 2012-04-17 Extreme Networks, Inc. Packet data modification processor
JP4081043B2 (ja) * 2004-05-19 2008-04-2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US8031644B2 (en) * 2004-06-23 2011-10-04 Nokia Corporation Non-native media codec in CDMA system
KR100869540B1 (ko) * 2004-08-06 2008-11-19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송신기, 수신기, 통신시스템, 통신방법, 통신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컴퓨터 독취가능한 기록매체
KR100677144B1 (ko) * 2004-10-20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Wusb 버스를 경유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장치
CA2552153C (en) * 2004-10-29 2013-01-29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Packet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packet communication method
US7830920B2 (en) * 2004-12-21 2010-11-09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audio quality for IP based systems using an AMR payload format
DE602005002819T2 (de) * 2004-12-23 2008-07-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Verfahren zum Identifizieren von RTP- (Real Time Protocol) und RTCP- (Real Time Control Protocol) Paketen auf Basis einer Paketeigenschaft
US7953047B2 (en) * 2005-01-24 2011-05-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ser for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51182B2 (en) * 2005-01-28 2011-11-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circuit
US8284684B2 (en) * 2005-01-28 2012-10-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ircuit
CN101964705B (zh) * 2005-01-28 2012-08-08 夏普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通信方法、通信程序、通信电路
US7787391B2 (en) * 2005-01-28 2010-08-3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circuit
US7864719B2 (en) * 2005-03-29 2011-01-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generating lower layer data block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24945B1 (en) * 2005-05-19 2008-02-27 Alcatel Lucent Radio access system with extended service coverage
WO2006126261A1 (ja) * 2005-05-25 2006-11-3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車輌及び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ZA200709592B (en) * 2005-05-25 2009-09-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nhanced VolP media flow quality by adapting speech encoding based on select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
US8189483B2 (en) * 2005-06-01 2012-05-29 Litepoin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easuring sensitivity of data packet signal receiver
US8913517B2 (en) 2005-06-01 2014-12-16 Litepoin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easuring sensitivity of data packet signal receiver
WO2007004532A1 (ja) * 2005-07-01 2007-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パケット転送方法、外部接続エッジ装置、パケット転送装置及び移動端末
US8542668B2 (en) 2005-08-24 2013-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VoIP/VIP roaming to access point of different network type
US8467377B2 (en) * 2005-08-24 2013-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leaving VoIP/VIP transmission in multiple sessions to increase quality of service in mobile devices having multiple interfaces
US8780944B2 (en) 2005-08-26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iable sign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664091B2 (en) * 2005-10-03 2010-02-1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1305580B (zh) * 2005-11-10 2012-01-18 夏普株式会社 数据发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控制程序、数据接收装置控制程序以及记录有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JP4913150B2 (ja) * 2005-11-17 2012-04-11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テクノロジ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セルラー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上でボイスオーバipサービスをサポ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009688B (zh) * 2006-01-23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和传输分组语音的方法
US8862572B2 (en) * 2006-02-17 2014-10-14 Google Inc. Sharing user distributed search results
JP2007259054A (ja) * 2006-03-23 2007-10-04 Saxa Inc 無線通信装置
CN101479982A (zh) * 2006-05-01 2009-07-0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移动台以及通信方法
US9049096B2 (en) * 2006-06-19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routing via lower layer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021182A2 (en) * 2006-08-09 2008-02-2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iated quality of service for packets in a particular flow
DE102006045298A1 (de) * 2006-09-26 2008-03-27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Kommunikationsnetz
JP4219950B2 (ja) * 2006-10-16 2009-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通信方法、通信回路、携帯電話機、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WO2008095543A1 (en) * 2007-02-09 2008-08-14 Telecom Italia S.P.A. Characterization of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81561B1 (ko) * 2007-02-14 2010-09-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US8009613B1 (en) * 2007-08-29 2011-08-30 Nextel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 of coupling a wireless macro network to a wireless adapter
US8537743B2 (en) * 2008-03-14 2013-09-17 Cisco Technology, Inc. Priority-based multimedia stream transmissions
US8532032B2 (en) * 2008-03-18 2013-09-10 Blackberry Limited Dynamic scheduling overwriting of semi-persistent allocation in an uplink
US9189014B2 (en) 2008-09-26 2015-11-17 Intel Corporation Sequential circuit with error detection
US8301970B2 (en) * 2008-09-26 2012-10-30 Intel Corporation Sequential circuit with error detection
WO2011077039A1 (fr) * 2009-12-23 2011-06-30 France Telecom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vocale par paquets de données avec differents niveaux de protection
CN102131234B (zh) * 2010-01-18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p数据包的压缩及解压缩方法和装置
WO2011109933A1 (zh) * 2010-03-09 2011-09-1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20054583A1 (en) * 2010-08-27 2012-03-01 Raytheon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of sub-packet error correction
JP5594310B2 (ja) * 2012-03-28 2014-09-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通信装置
US9591617B2 (en) * 2013-03-11 2017-03-07 Intel Deutschland Gmbh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CN103152497A (zh) * 2013-03-29 2013-06-12 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VoIP系统中动态比特率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379351B2 (ja) * 2014-04-02 2018-08-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WO2017090202A1 (ja) * 2015-11-27 2018-09-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414858A1 (en) * 2016-02-10 2018-12-19 IPCom GmbH & Co. K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mechanisms
CN108206807A (zh) * 2016-12-16 2018-06-2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通话中共享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9799756B (zh) * 2019-01-28 2024-04-16 上海太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延时测量结构的级联重量分选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62314B2 (ja) * 1995-08-11 2003-11-05 Kddi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3399725B2 (ja) 1995-10-31 2003-04-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非同期転送モード用マルチメディア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DE19547707A1 (de) * 1995-12-20 1997-07-03 Thomson Brandt Gmbh Verfahren, Encoder und Decoder zur Übertragung von hierarchisch in mehrere Teile gegliederten digitalen Signalen
JP3603529B2 (ja) 1997-03-13 2004-12-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広帯域デジタル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方法及び広帯域デジタル無線通信端末
US6363058B1 (en) * 1997-09-24 2002-03-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ulti-service handling by a single mobile station
US5862452A (en) * 1997-10-20 1999-01-19 Motorola, Inc. Method, access point device and peripheral devices for low complexity dynamic persistence mode for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058106A (en) * 1997-10-20 2000-05-02 Motorola, Inc. Network protocol method, access point device and peripheral devices for providing for an efficient centrally coordinated peer-to-pe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6088337A (en) * 1997-10-20 2000-07-11 Motorola, Inc. Method access point device and peripheral for providing space diversity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wireless system
DE19747398C2 (de) 1997-10-27 2002-10-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Kommunikationssystem
JPH11251988A (ja) 1998-03-05 1999-09-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衛星データ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JPH11331123A (ja) 1998-05-14 1999-11-30 Toshiba Corp Cdma通信装置およびcdma通信システム
FI107686B (fi) 1998-06-16 2001-09-14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ja tietoliikennelaite kantajien hallintaa varten kolmannen sukupolven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US6862622B2 (en) * 1998-07-10 2005-03-01 Van Drebbel Mariner Llc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TCP/IP) packet-centric wireless point to multi-point (PTMP) transmission system architecture
FI105641B (fi) * 1998-08-10 2000-09-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Resurssien varaus pakettimuotoisessa tiedonsiirrossa
KR100563592B1 (ko) 1998-10-01 2006-09-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분기방법
US6781983B1 (en) * 1999-05-03 2004-08-24 Cisco Technology, Inc. Packet-switched telephony with circuit-switched backup
DE19958510A1 (de) * 1999-12-04 2001-06-07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Mobilfunknetzes
DE10007602A1 (de) * 2000-02-18 2001-08-30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Paketdateninformationen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S6839356B2 (en) * 2000-02-22 2005-01-0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packet switched voice call
FR2806576B1 (fr) * 2000-03-15 2004-04-23 Nortel Matra Cellular Procede d'emission de signaux radio, reseau d'acces et terminal de radiocommunication appliquant le proce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025188A1 (en) 2005-02-03
EP1443784A4 (en) 2009-03-25
US7768978B2 (en) 2010-08-03
CN1520700A (zh) 2004-08-11
WO2003041437A1 (en) 2003-05-15
JP3959487B2 (ja) 2007-08-15
JPWO2003041437A1 (ja) 2005-03-03
EP2369770A1 (en) 2011-09-28
EP1443784A1 (en) 2004-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4998C (zh) 无线通信方法及用于其中的移动体终端
CN1210971C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组数据业务
CN1375966A (zh) 用实时包传输状态和传输路径阻塞状态的通信质量控制
CN1314222C (zh) 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和多路复用的设备和方法
CN1237841C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中继台、移动台、及分组发送控制方法
CN1943175A (zh) 多类多信道无线lan等的最佳信道分配
CN1027481C (zh) 数字蜂窝覆盖网络
CN1106739C (zh) 统计多路复用通信系统中提供可变速率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265591C (zh) 无线通信网中载送分组语音和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871804A (zh) 广播/多播内容的外部编码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CN1754373A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动态聚集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61672A (zh) 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
CN101167293A (zh) 为互联网协议应用提供不等差错防护和不等差错检测的方法
CN1842216A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
CN1860808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
CN1636341A (zh) 将数据流按比例多路复用成一个数据流的方法和设备
CN1408157A (zh) 用于在特设网络中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695354A (zh) 移动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505880A (zh) 增强蜂窝系统中用于区分高可变性和低可变性的链路自适应方法
CN1788507A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774898A (zh) 无线分组通信方法
CN1894910A (zh) 高速媒体接入控制
CN101053194A (zh) 用于数据传送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协议优化
CN1337807A (zh) 使多节点网络中唯一连接适配最高数据速率的方法和协议
CN1655555A (zh) 无线局域网中多协议无线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503

Termination date: 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