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2114C -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92114C
CN1292114C CNB028118235A CN02811823A CN1292114C CN 1292114 C CN1292114 C CN 1292114C CN B028118235 A CNB028118235 A CN B028118235A CN 02811823 A CN02811823 A CN 02811823A CN 1292114 C CN1292114 C CN 129211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bar
circle
pin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1182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16761A (zh
Inventor
久保一
古田宪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516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6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21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21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06Non-run fabrics or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在具有由构成针织物的针织纱从前边的线圈向后边的线圈、从后边线圈向前边的线圈成曲折状延伸形成的前后线圈构成的起口部分的针织物中,借从前述前边各线圈向后边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15a)与从后边各线圈向接下来的前边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15b)分别相交叉,使该起口部分比现有的起口部分更紧绷。

Description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和用横机编织它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经常有一次进行了很多增圈、将其作为起口部开始编织针织物的情况。图1是编织成筒状的无缝针织物,示出了紧身裤27、针织套衫1、大圆领女背心28。图中的箭头示出了各针织物的编织方向,紧身裤27从脚背开始编织到腰部编织结束;针织套衫1和通常的针织套衫的编织方向正相反,从肩开始编织到下摆编织结束;大圆领女背心28从下摆向肩部编织。紧身裤27在裆部、针织套衫1在肩部部分5、大圆领女背心28在向腋下与前后身大片的线圈相垂直的方向重叠的向背带延伸的部分29的起口部分S,进行增圈,并一直增加编织宽度。这里展示了本申请人提出并在日本特公平3-75656号公报中公开的以双针床横机编织有罗纹组织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图6示出了在成为针织套衫1的起口部S的右肩部分5的现有编织步骤。针织套衫1编织成以领口3为中心左右对称。图6中左边所示数字为编织步骤,与其相邻的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喂纱方向。FB是前针床,BB是后针床。下边的字母表示针,大写字母A、B、C…用于编织成筒状的前后身大片的前身大片7的编织,小写字母a、b、c…用于后身大片9的编织。而且为了说明的方便,在针数上取极少数。步骤1、2表示了领口3的编织,在步骤1中,使喂纱口111向右移动,向前针床的针A、B喂纱;在接下来的步骤2中,使喂纱口111向左移动,向针b、a喂纱。反复进行这样的编织、形成领口开口4。在步骤3中,和步骤1一样,进行前身大片7的领口的线圈横列的编织,同时在针C以后,将编织线113向前针床的针C、后针床的针c、前针床的针D、后针床的针d、…成曲折状喂纱,将编织线钩于这些针上、编出右肩部分的起口线圈横列115。步骤4、5示出了接续上述步骤3中形成的线圈的线圈横列的编织,在步骤4中,以前针床的针进行包括领口的前身大片7的线圈横列116的编织,在步骤5中,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后身大片9的线圈横列117的编织。图中未示出,但在步骤4与步骤5之间的虚线表示的部分、以和上述同样的方法形成前后身大片的左肩部分的起口部的线圈。
在步骤3~5中,精细地编织起口部的线圈尺寸。在像上述这样编织出起口部S之后,织成希望大小的线圈尺寸,借反复进行步骤6、7所示的编织,编织出前身大片7与后身大片9在两端连结起来的呈筒状构造的前后身大片。图7是从横机的针床上垂下来的筒状针织物的纵断面,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
图8是将图6中的编织所编成的针织物以起口部分S为中心向前后扩展的俯视的线圈构造图(图7的箭头P方向的展开图)。图9表示在起口部S将针织物折叠起来的状态的前身大片侧(图7的箭头下方向的展开图)。从这些图可以明白,线圈横列115的针织纱113,连络于前后针间的针织纱部分115a、115b大致平行地跨过较长的范围延伸。其结果,这样编织出来的针织物,呈现出增圈处不会松垂的外观。这个是起口时的线圈密度(线圈尺寸)调整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限于筒状针织物那样将前身大片、后身大片重合成二层状态编织的针织物,也适合于作为一层针织物编织的针织物的情况,编织组织不论是平织、罗纹织都有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对没有线圈的部分一气形成多个增圈的起口部,比之于现有的组织可获得更紧绷的组织。
本发明的横机编织成的针织物具有由构成针织物的针织纱从前边线圈向后边线圈、从后边线圈向前边线圈曲折状延伸形成的前后线圈所构成的起口线圈横列,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前述起口线圈横列中的各前边线圈向各后边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和从前述各后边线圈向接下来的各前边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分别交叉的起口构造。
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中,使用了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相互相对的至少具有第一针床与第二针床的横机,为开始编织针织物,对前后针床的针一次形成很多增圈,在从该形成的起口处编织针织物方法中,增圈是将针织物从起口区域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逐个形成增圈,包含以下的步骤:
a)使喂纱口向前述区域的一端侧移动,使针织纱钩挂于一方针床的最初的针C,形成最初的增圈21的步骤,
b)使针织纱向前述区域的另一端侧移动,向越过形成下一增圈22的针c的位置导向的步骤。
c)使喂纱口向前述区域的一端侧移动,使针织纱钩挂于另一方针床的最初的针c,形成下一个增圈22的步骤。
d)使针织纱向前述区域的另一端侧移动,向越过形成下一增圈23的针D的位置导向的步骤。
e)对处于前述区域的接续的前后针床的针反复进行上述步骤a~d,在针织物的起口处形成增圈的步骤。
其特征还在于,最好是接着前述e的步骤向结合着起口处的增圈的一方针床的针供给针织纱,形成接续增圈的线圈横列;接下来,向结合着增圈的另一方针床的针供给针织纱,形成接续增圈的线圈横列。
其特征又在于,最好是从前述起口处将针织物分支成前后、编织成由第一针织物、第二针织物构成的断面为二层状的针织物。
如依本发明,用横机完成的起口部的编织方法,是从起口区域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逐个形成增圈。首先,使喂纱口向前述区域的一端侧移动,使针织纱勾挂于一方针床的要形成增圈的最初的针。接下来,使针织纱向前述区域的另一端侧移动,这时,不使针勾挂针织纱,而向越过接下来形成增圈的针的位置导向。而后,再次使喂纱口向前述区域的一端侧移动,使针织纱勾挂于另一方针床的要形成增圈的最初的针。由于像上述这样变换喂纱的方向、形成增圈,在线圈的基部即成了针织纱交叉的绞绕线圈。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这样的编织,在编出区域形成由前后线圈构成的线圈横列(线圈列)。因此,在起口线圈横列中,由于从前边各线圈向后边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和从后边的前述各线圈向接下来的前边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分别相交叉,可将各线圈明确区分开。另外,由于针织纱相互交叉,前后的增圈一同成接近状态,起口部变得很牢固,不会感到像现有的组织那样的松散。
像上述这样形成起口部的线圈横列之后,向一方针床的针供给针织纱,形成接续增圈的线圈横列,接下来,向结合于增圈的另一方针床的针供给针织纱,形成接续增圈的线圈横列,由此,起口线圈横列的线圈比接下来形成的线圈横列更牢固固定,不会脱散。
另外,在起口部接下来将针织物分支成前后、编织成由第一针织物、第二针织物构成的断面成二层状的针织物的情况下,进行前后边增圈成一同接近状态,至少给予编织长度方向的伸缩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物:紧身裤、针织套衫、大圆领女背心。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针织套衫的右肩部分的起口部位的编织步骤的图。
图3是表示在图2的步骤15结束时刻俯视针床上的各针的线圈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4表示将实施例1的针织物以起口部分S为中心向前后扩展的线圈构造俯视图。
图5表示了将实施例1的针织物在起口部S折叠起来的状态的前身大片侧。
图6表示现有的增圈部位的编织步骤。
图7表示从横机针床上垂下的筒状针织物的纵断面。
图8表示以现有的方法编织出的针织物以起口部分S为中心向前后扩展的线圈构造俯视图。
图9表示以现有的方法编织出的针织物在起口部S折叠状态的前身大片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下边对作为本发明的合适实施例的图1所示针织套衫1的肩部的起口部S的编织连同附图说明如下。图2是增圈部位的编织步骤,图4是以起口部分S为中心将针织物向前后扩展的线圈构造图,图5表示了在起口部S折叠状态的前身大片侧;这些图分别与前边的图6、图8、图9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未图示。但使用了这样的所谓通用型2针床横机:其上面列设了许多编织针的前针床与后针床前后相对,后针床可左右移动,在前后针间可进行移圈。
针织套衫1,与一般的针织套衫的编织方向相反,从肩部向下摆进行编织。针织套衫1以领口3为中心左右对称进行编织。这里对其右肩部5的编织进行说明。
步骤1、2表示了与图6的步骤1、2相同进行领口3的编织。在步骤3中与步骤1相同,进行前身大片7的领口的线圈横列的编织,但考虑到从下一线圈横列开始的增圈编织,使喂纱口11至少要移动到针C的外方。
下边的步骤4~17示出了右肩部分5开始编织的部位的编织。在结束步骤3的状态下,针C、c、D、d…为没有在右肩部分5处由针织纱13形成任何线圈的空针状态。
在步骤4中,使喂纱口11向左移动,在前针床的针C上勾挂针织纱13。在下边的步骤5中,不进行喂纱,仅将喂纱口11移动到针c的外方;在步骤6中,使喂纱口11向左移动,将针织纱13勾挂于后针床的针c上。如步骤4~6所示,在增加编织宽度处,在本实施例中相对领口3在右侧向左喂纱形成起口部S的线圈。这样,进行接下来的步骤7~15的编织,对增加编织宽度的部分,以步骤4与步骤6所示的方法形成线圈。
图3示出了图2的步骤14结束时刻的平面视的在针床上的线圈的结合状态,被增圈的线圈整个成绞绕状态,以这些线圈形成起口的线圈横列15。
步骤16、17示出了接续上述形成的线圈的线圈横列的编织,在步骤16中以前针床的针进行了包含领口的前身大片的线圈16的编织;在步骤17中进行了与其相应的后身大片的线圈横列17的编织。在图中省略了、但在以步骤16与步骤17中的虚线表示部分以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形成了前后身大片的左肩部分的起口部的线圈。如图3所示,使用了相对前身大片7的针A、B、…右移1位的针a、b、…完成后身大片9的编织。因此,在右肩部5的起口,从接近侧端的针b的前针床的针C形成增圈。图中未示出,但最好是在左肩部、接近侧端的针由于成了后针床的针、而由后针床的针形成增圈。借反复进行以后的步骤18、19中所示的编织,形成筒状前后身大片。
图4示出了将图3所示编织编成的针织物以起口部分S为中心前后展开的平面看的线圈构造图。图5示出了在起口部S将针织物折叠状态的前身大片侧。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在起口线圈横列15中,从前边各线圈向后边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15a与从后边前述各线圈向接下来的前边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15b分别相交叉。由于这种针织纱的交叉,线圈相互间可以明显地区分开。例如在图4中,线圈21、22、23、24、25、26的六个线圈可明确区分开。因此,成了与现有的起口线圈横列(参照图8、图9)那样的针织纱不相互交叉而笔直延伸的形式不同的形式。由于向起口线圈横列15的前后线圈延伸的各针织纱部分15a、15b相互交叉,前边增圈21、23、25与后边增圈22、24、26成相互接近的紧密状态,起口部S不会使感到像现有的那样松散。另外,由于起口部S成了这样的构造,至少在编织长度方向被赋予了伸缩性,即使在起口部S作用了拉力,也可期待针织物伸长、针织纱13不易断损的效果。
上述示出了用于取得在起口构造上有特色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但只要是从前后线圈构成的起口线圈横列的前边线圈向后边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和从后边线圈向接下来的前边线圈延伸的各针织纱部分分别相交叉,也可以是由上述以外的方法形成的组织。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以从肩向下摆反向编织而成的筒状针织物为例、在针织物编织中途形成增圈并一气扩展到编织宽度的例子,但本发明也不限于该实施例,例如全部从最初以这样的方法进行起口的编织、来开始针织物的编织的情况下(图1中的S1)自然也可以。另外,在上述中,对空针勾挂针织纱、形成增圈,但针织物也可以:以设于针床下方的下拉装置很容易进行下拉那样地对起口区域预先进行松眼横列等,成易受下拉作用的状态之后再进行上述起口的编织。还有,可适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的针织物,也不局限于上述例子这样的从起口部前后分支为两层状的针织物,起口之后,进行罗纹编织的单层针织物也可以。总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只要可实施,自然都可以。

Claims (4)

1.一种横机编织成的针织物,所述横机编织成的针织物具有由构成针织物的针织纱从前边线圈向后边线圈、从后边线圈向前边线圈曲折状延伸形成的前后线圈所构成的起口线圈横列,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前述起口线圈横列中的各前边线圈向各后边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和从前述各后边线圈向接下来的各前边线圈延伸的针织纱部分分别交叉的起口构造。
2.一种针织物编织方法,在所述编织方法中,采用可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相互相对的至少具有第一针床与第二针床的横机,为开始编织针织物,对前后针床的针一次形成许多增圈,从所形成的起口部位编织针织物;将针织物从起口区域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逐个形成增圈,包含以下的步骤:
a)使喂纱口向前述区域的一端侧移动、使针织纱勾挂于一方的针床的最初的针(C)、形成最初的增圈(21)的步骤;
b)使针织纱向前述区域的另一端侧移动、向越过形成下一增圈(22)的针(c)的位置导向的步骤;
c)使喂纱口向前述区域的一端侧移动、使针织纱勾挂于另一方针床的最初的针(c)、形成下一增圈(22)的步骤;
d)使针织纱向前述区域的另一端侧移动、向越过形成下一增圈(23)的针(D)的位置导向的步骤;
e)对处于前述区域的接续的前后针床的针反复进行上述步骤a~d,在针织物的起口部位形成增圈的步骤。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着前述步骤e,向结合着起口部位的增圈的一方的针床的针供给针织纱,形成接续于增圈的线圈横列;接下来向结合着增圈的另一方针床的针供给针织纱,形成接续于增圈的线圈横列。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前述起口部位将针织物前后分支,编织成由第一针织物与第二针织物构成的断面呈二层状的针织物。
CNB028118235A 2001-06-12 2002-06-10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21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6492/2001 2001-06-12
JP2001176492 2001-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6761A CN1516761A (zh) 2004-07-28
CN1292114C true CN1292114C (zh) 2006-12-27

Family

ID=19017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1182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2114C (zh) 2001-06-12 2002-06-10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892555B2 (zh)
EP (1) EP1408145B1 (zh)
JP (1) JP4203414B2 (zh)
KR (1) KR100872362B1 (zh)
CN (1) CN1292114C (zh)
WO (1) WO20021011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75531B1 (ko) * 2002-08-29 2010-08-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JP5032872B2 (ja) 2007-03-29 2012-09-2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横編された編地
JP4841488B2 (ja) * 2007-03-29 2011-12-2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指股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414538B2 (ja) * 2007-12-28 2014-02-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479048B2 (ja) * 2009-11-25 2014-04-2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443250B2 (ja) * 2010-04-20 2014-03-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5695862B2 (ja) * 2010-08-25 2015-04-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
JP5808096B2 (ja) * 2010-11-05 2015-11-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736250B2 (ja) * 2011-06-28 2015-06-1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736254B2 (ja) * 2011-06-30 2015-06-1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856783B2 (ja) 2011-09-07 2016-02-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
US9297097B2 (en) * 2012-06-22 2016-03-29 Nike, Inc. Knit article of apparel and apparel printing system and method
TWI585254B (zh) * 2013-04-23 2017-06-01 島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編織物之編織方法
JP6347678B2 (ja) * 2014-06-25 2018-06-2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出し方法
JP6526594B2 (ja) * 2016-03-29 2019-06-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6541621B2 (ja) * 2016-06-06 2019-07-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7357581B2 (ja) * 2020-04-10 2023-10-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筒状編地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17165A (en) * 1972-04-14 1975-12-10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
DE3203028C2 (de) * 1982-01-29 1984-08-09 H. Stoll Gmbh & Co, 7410 Reutling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DE3319519A1 (de) * 1983-05-28 1984-11-29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7470 Albstad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trennfester abschlussraender an gestricken
JPH0765258B2 (ja) * 1990-07-17 1995-07-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端部処理方法
JP3075656B2 (ja) * 1993-09-07 2000-08-14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ガスメータ
JP3099304B2 (ja) * 1994-09-01 2000-10-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解れ止め方法
EP0781880B1 (en) * 1995-12-28 2001-12-0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Binding-off method, boun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apparatus therefor
JP3164507B2 (ja) * 1996-05-20 2001-05-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1×1リブ編地の伏せ目処理方法
DE19962032A1 (de) * 1999-12-22 2001-06-28 Stoll & Co H Verfahrung zur Bildung neuer Maschen auf einer Strick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892555B2 (en) 2005-05-17
KR100872362B1 (ko) 2008-12-05
JP4203414B2 (ja) 2009-01-07
EP1408145A1 (en) 2004-04-14
US20040231367A1 (en) 2004-11-25
EP1408145A4 (en) 2006-09-06
EP1408145B1 (en) 2011-11-16
WO2002101133A1 (fr) 2002-12-19
CN1516761A (zh) 2004-07-28
KR20040007642A (ko) 2004-01-24
JPWO2002101133A1 (ja) 200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2114C (zh)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277966C (zh) 筒状针织物的条纹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CN102264962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JP5306997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58816A (zh) 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
EP2565308B1 (en)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WO2007023690A1 (ja) リブ編地とその編成方法
KR100706647B1 (ko) 코 빼기 처리방법 및 코 빼기 처리된 편성포, 및 코 빼기처리를 위한 캐드장치
JP3987802B2 (ja) 伏目処理された編地および伏目処理方法
KR100585271B1 (ko) 분기부를 구비하는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11058164B (zh) 针织面料插入式拼接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WO2007099708A1 (ja) 増し目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編地の編幅方向端部よりも内側に増し目が形成されている編地
CN1678782A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P0867547B1 (en)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s
EP0638678B1 (en) A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KR100831127B1 (ko) 통상편지에 로프형패턴을 편성하는 방법
KR20020054363A (ko) 코 빼기 처리방법, 코 빼기 처리된 편성포 및 코 빼기처리를 위한 캐드장치
JP340608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JP2003041461A (ja) ボーダー柄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ニット製品
CN1255595C (zh) 使用四床纬编机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添纱编织方法
KR101985840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JP3673107B2 (ja) 増目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2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6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