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8782A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8782A
CN1678782A CNA038202433A CN03820243A CN1678782A CN 1678782 A CN1678782 A CN 1678782A CN A038202433 A CNA038202433 A CN A038202433A CN 03820243 A CN03820243 A CN 03820243A CN 1678782 A CN1678782 A CN 1678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coil
laminated section
needle
w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202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5972C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8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8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59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59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1Piped openings (po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下述步骤编织,在每个包含部分地形成有多层重叠的层叠部(4)的针织物的部分的手感没有差别,即:利用全针的线圈配置的形成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在其两端相连接、在第一针织物内部分地形成有两层以上针织物重叠的层叠部(4)的筒状针织物(11)的步骤;使被形成层叠部(4)的纵行线圈以及位于比形成层叠部(4)的纵行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纵行线圈移动,并成为在形成层叠部(4)的纵行线圈的形成中使用的针间配置移圈用的空针的抽针线圈配置的编宽扩宽步骤(s3);和形成层叠部(4)的纵行线圈的编织结束时,成为和形成层叠部的纵行以外的区域的线圈相同大小的线圈地形成细线圈而编织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的步骤(s4)。

Description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横机上,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在其两端连续,同时,在第一针织物内形成有两层以上织物部分重叠的层叠部。
背景技术
通过在编织工序的过程中以接合的状态编织在横机上编织的针织物彼此,能够省略或者简化后面的缝制工序。例如,在汗衫的前身上形成口袋,能够编织口袋针织物部和口袋针织物部重叠的口袋内针织物部与后身重叠为三层的针织物。就这样,将不需要在横机上形成并缝制口袋和衿等部分的工序的针织物称为无缝制针织物。
已知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为:用在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上具备上部床的四床横机,编织成前后身在两端连续的筒状针织物,同时,编织在前身上形成口袋的三层状针织物。如上所述,作为编织形成有口袋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采用被称为抽针编织的编织技术。抽针编织是下述的编织方法:例如将前侧针织物的线圈分配到前后针床的第奇数根针上,将后针织物的线圈分配到第偶数根针上,编织前侧针织物时将后侧针织物的线圈全部附属到后针床上的第偶数根针上,编织后侧针织物时将前针织物的线圈全部附属到前针床上的第奇数根针上。
在上述口袋部针织物通过抽针编织来编织重叠成三层的针织物时,考虑分别用口袋部周围部分(每一根针,一纵行)一半的密度(每两根针,一纵行)来编织口袋表侧部和隐藏在口袋表侧部中的口袋里侧部。在这种方法中,用不配置用于线圈形成中的针间移圈用的空针的全针线圈配置来对直到开始形成口袋的部位进行编织。然后,在被形成口袋的部位,将前侧针织物编织用的针在口袋用针织物部编织用的针和隐藏在口袋用针织物部中的口袋内针织物部形成用的针中交互分开地进行编织。在这一方法中,因为每隔一根针重叠为两层地形成口袋针织物部和口袋内针织物部,所以口袋针织物部和口袋内针织物部的纵行数成为原来的一半。就这样,被编织的针织物的口袋针织物部以及口袋内针织物部与周围的部分相比,沉降弧大大地伸长,可透过针织物看到,所以商品价值显著下降。作为其它的方法,虽然存在利用编织而缝制不在织机上形成口袋的其它用途的口袋用的针织物的作业的缝合方法,但增加了工序并导致成本增加。
而且,作为其它的方法,存在通过在抽针状态编织包含口袋部的针织物整体,用相同的编织密度编织口袋部和除此以外的部分的方法。但是,在这种方法中,编织中需要的针的数量增加,不用针床长度的较大的横机就不能进行编织。而且,被编织的针织物没有腰,缺乏质感。编织时在使用的横机是双床横机时编织三层或者四层的针织物的情况下,以在各个针织物的编织中三根中用一根针或者四根中用一根针的线圈配置进行编织。即使在双床横机中编织相同针织物的情况下,也需要比四床横机长的针床长度,因而编织时需要的针的数量增加。而且,对于针编弧,沉降弧变得过大的问题与用四床横机进行编织的情况相比变得更加显著。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而研制,其目的是公开一种编织方法,在包含一部分重叠为多层的层叠部的针织物中,用不同的线圈配置使编织的每个部分在手感上不产生差别,和已有的编织方法相比,可以用较短的针床长度的横机进行编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利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上述针床分别具有多根针,而且上述针床的至少一个可以左右推压,在上述针床间针迹可以移圈的横机,编织使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在其两端相连续,同时,在第一针织物内形成二层以上的针织物重叠的层叠部的筒状针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1)利用全针的线圈配置形成的步骤;
2)编宽扩宽步骤,使被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以及位于比被形成层叠部的纵行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纵行线圈移动,并成为在用于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的形成中的针间配置移圈用的空针的抽针线圈配置;和
3)形成细线圈,以便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的编织结束时,成为与形成层叠部的纵行以外的区域的线圈相同大小的线圈,从而编织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的步骤。
根据上述发明的构成,利用编织筒状针织物时采用的通常的编织方法,编织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在两端连续的筒状针织物。通常的编织方法是指在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双床横机中利用抽针编织而编织针织物的方法,在前后一对针床上具备上部床的四床织机上不在用于线圈的形成的针间配置移圈用的空针来进行编织的全针编织。在形成层叠部之前,将为全针的线圈配置的层叠部的线圈配置设为抽针的线圈配置。使层叠部内的线圈和与这些线圈相比位于针织物的侧端侧的线圈在相对的针床上移圈,推压至少前后某一方的针床。然后,每进行适当的节距推压,就使层叠部的线圈退回到原来的针床上。然后,反复执行推压和线圈的退回操作,成为层叠部扣合到每适宜根数的针的抽针的线圈配置。每适宜根数的针是在用上述双床横机进行抽针编织时形成三层时与隔两根针扣合,形成四层时与隔三根针扣合的状态。在四床横机中是隔一根针扣合的状态。而且,其中隔一根、隔两根、隔三根针是最低限度的数量,如果空出在这以上的纵行间隔进行编织也只要不损害织物的质感,也可以空出在其以上的间隔来进行编织操作。
接着,在通过上述编织在层叠部内形成的空针上,形成成为在层叠部重新形成的针织物的起头的线圈。在层叠部为两层(和第二针织物部结合为共三层)时,形成一层线圈,在层叠部为三层(和第二针织物部结合为共四层)时,在先重新形成一层线圈之后,使该线圈移动到不构成编织障碍的位置上,形成又一层线圈。然后,在前后针床之间使成为编织障碍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动,编织三层或者四层针织物。
这时,形成细线圈,以使在编织层叠部的线圈结束时,使层叠部的线圈成为和层叠部以外的线圈相同大小的线圈。就这样,能够使在抽针状态形成的部分和在全针状态编织的其它的部分的线圈的手感相同。
而且,还有一个特征是,在上述编宽扩宽的步骤,在开始形成层叠部的部位使形成有层叠部的纵行线圈以及和形成有层叠部的纵行线圈相比位于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移动,并成为在形成有层叠部的纵行线圈在用于形成线圈的针间配置移圈用的空针的抽针的线圈配置。
而且,还有一个特征是,在层叠部的编织结束后,进行编宽减小的步骤,将层叠部的线圈退回到全针的线圈配置。
而且,还有一个特征是,使形成有第一针织物的层叠部的纵行线圈以及和形成有层叠部的纵行相比位于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和与第二针织物的层叠部相对的部分的纵行线圈以及和层叠部相对的部分的纵行线圈相比位于针织物侧端侧的纵行线圈,移圈到各自相对的针床上,在每推压前后至少任一个针床,进行规定的节距推压时,使与形成有第一针织物的层叠部的纵行线圈和形成有第二针织物的层叠部的纵行相对的部分的纵行线圈退回到原来的针床上,使形成有层叠部的纵行以及和层叠部相对的部分纵行线圈为抽针的线圈配置。
而且,编宽扩宽步骤和/或编宽减小步骤包括通过移动线圈进行喂纱编织的步骤,从编织宽度宽的一侧的针织物或者估计编织宽度变宽的一侧的针织物的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顺次移圈到扣合在另一侧针床上的针织物侧端的线圈外侧,以便不扩大第一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和第二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差这样地。
附图说明
图1的a表示紧身衣1,b是在a的X-X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c是表示a的紧身衣1的针床上的编织宽度变化的图,d表示层叠部编织时的线圈配置。
图2是表示编织流程的流程图。
图3~9是第一实施例示出的编织过程图。
图10的a表示用第二实施例中编织的筒状针织物11,图10的b是a的Y-Y线处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c是表示a的筒状针织物11的针床上的编织宽度变化的图,d表示层叠部编织时的线圈配置。
图11~16是第二实施例中示出的编织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下述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编织具有开口部5的紧身衣1。图1-a示出了由本实施例编织的紧身衣1。图1-b是在图1-a的X-X处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1-c是示出图1-a的紧身衣1的针床上的编织宽度的变化的图。图1-d是表示层叠部编织时的线圈配置的图。图2是表示编织流成的流程图。图3~9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编织过程图。第一实施例编织的紧身衣1从未图示的钩子前侧开始编织。从钩子前侧开始同时编织左右脚部6a、6b,由笃角7在左右脚部6a、6b之间的区域进行笃角部7的起头。然后,使左右脚部6a、6b和笃角部7结合,作为一个筒状针织物来进行编织。在前侧针织物2上形成开口部5。在开口部5上形成表层部2a、中层部2b、里层部2c三层重叠的层叠部4。表层部2a和中层部2b被形成为两端连接的管状。层叠部4的针织组织是任意的,但在本实施例中,对整个针织物整体都用平针织组织进行编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下面示出的实施例中,为了说明的方便,使用比实际编织中使用的针的根数少的针对编织情况进行说明。
紧身衣1具有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上述针床分别持有多根针,而且上述针床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左右推压,所以在上述针床间,线圈的移圈可以在横机上使编针进退移动地编织针织物。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配置了下部前床FD、下部后床BD、上部前床FU、下部后床BU的四张针床的横机。α针床的大文字表示下部前床FD、上部前床FU的针,小文字表示下部后床BD、上部后床BU的针。上下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方向,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喂纱方向。后床的右侧附加的数字表示在过程0中从针床原点位置的推压节距。
首先,使用图2说明编织的大概流程。如图3的过程1所示,层叠部4形成之前,由下部前床的针以全针的线圈配置编织前侧针织物部2,接下来下部后床上的针以相同的全针的线圈配置编织后侧针织物部3,反复执行这一操作而进行环形编织(s1)。接下来,编织到层叠部4开始编织的部位之后(s2),配置线圈使得针迹移动而仅使层叠部为抽针状态(编宽扩变步骤s3)。然后,编织包含层叠部4的针织物部分(s4),直至层叠部4的最终过程的编织结束(s5),将进行针迹移动(编宽减小步骤s6)的层叠部4退回到全针的线圈配置。然后,利用全针的线圈配置编织剩余的部分,从而对紧身衣1进行编织(s7)。而且,全针的线圈配置的意思是在由四床横机进行编织时,没有配置在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形成中使用的针之间移圈用的空针的状态,抽针的线圈配置的意思是在线圈形成中使用的针之间,配置了一根以上移圈用的空针。由双床横机编织两层针织物时,因为交互配置形成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使用的针来进行编织,所以在用双床横机进行编织时,全针的线圈配置的意思是在前侧针织物部用的针之间配置后侧针织物部用的针,在后侧针织物部用的针之间配置前侧针织物部用的针的状态。在双床横机中,抽针的线圈配置是指在前侧针织物部编织用的针之间配置除后侧针织物部编织用的针之外的移圈用的空针,在后侧针织物部编织用的针之间配置除前侧针织物部编织用的针之外的移圈用的空针的状态。
下面,与编织过程图3~9一起说明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过程0相当于s1,过程1~6相当于s3,过程7~26相当于s4,过程27~37相当于s6,过程38相当于s7。图3的过程0表示层叠部4的形成开始之前的编织。用黑圈表示层叠部4的线圈以及在层叠部4中隐藏的后侧针织物3a的线圈。其中,环状地喂纱到前后双针床的针中,从而进行筒状编织。开始形成层叠部4。
在过程1中,使位于针织物中央的前后针L以及位于比I靠左侧位置的下部后床的针c~k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前床FU的针C~K,同时,使位于比针织物中央更靠右侧的位置的下部前床FD的针M~U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BU的针m~u上。在过程2中,使后床向右推压一个节距并使上部前床FU的针K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的针j上,使上部后床BU的针m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N上。由此,层叠部4的线圈以及和层叠部4相对的部分后侧针织物部3的线圈分别移动到隔着的一根针上。在过程3中,使后床向右推压两个节距,上部前床FU的针C~J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的针a~h上,上部后床BU的针n~u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P~W上。接下来在过程4中,改变推压方向,使下部前床FD的针C~K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BU的针c~k上,使下部后床的针o~w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前床FU的针O~W上。在过程5中,使上部后床BU的针k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J上,使上部前床FU的针O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的针p上。在过程6中,使上部后床BU的针a~h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A~H上,使上部前床FU的针P~W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BD的针p~w上。在过程6的编织结束的时刻,由过程1的状态,层叠部4以及和层叠部4重叠的后侧针织物部3的线圈形成每隔一根针为抽针的线圈配置,其余的部分为全针的线圈配置。
如过程1~6所示,使层叠部4为抽针的线圈配置时,使移动的层叠部4的线圈和与位于比层叠部4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移动到相反侧的针床上,推压前后床,使层叠部4的线圈退回到适宜的针上,改变线圈配置。由于这样的编织操作,能够改变使相同线圈不在前后床间多次移圈的线圈配置。从而,即使在层叠部4的宽度宽、纵行数多的情况下,也没有在前后床之间进行反复移圈的必要,不会产生断线和线圈伸出等问题。而且,因为以层叠部4的中央为界左右对称地进行编织,由此向1方向的推压使得可以左右2次持续移动,从而具有良好的编织效率。
在过程7中,喂纱至下部前床FD的针W~P,同时,喂纱至下部前床FD的针N·L·J以及上部后床BU的针o·m·k,使中层部2b的线圈重新形成在上部后床的针k·m·o上。针N·L·J进行针织,针o·m·k进行空针针织。空针针织是指将编纱重新扣合到未扣合的针钩内。在过程8中,喂纱至上部后床BU的针k·m·o以及下部前床FD的针P~W,形成中层部2b。而且也可以取代过程7、8的上部后床BU的针,使用下部后床BD的针进行编织。此时,在图4中,被设为抽针的线圈配置的中层部2b的线圈和周围的线圈相同大小地形成,则和由全针的线圈配置编织的周围部分的线圈相比,沉降弧变大,部分针织物的手感变得不同。从而,形成中层部2b的线圈使其为这样的大小的线圈(以后,称为增加密度线圈),即:和层叠部4以外的线圈相比,中层部2b的线圈更细,编织完成后,沉降弧被吸收在针织线圈内时,和层叠部以外的线圈具有相同的手感。
在过程9中,为了使上部后床BU的中层部2b的线圈不成为里层部2c的编织障碍,将其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K·M·O上。在过程10中,编织后侧针织物部3。这时,和层叠部4一样,将由和被设为抽针的线圈配置的层叠部4相对的部分后侧针织物部3a(下部后床BD的针j·l·n)形成的线圈形成为密度增加线圈。关于在过程1内使密度增加线圈和比其大的标准线圈混合而可进行编织的横机,在特开平8-60499号公报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而,为了使由抽针的线圈配置形成的密度增加线圈和由全针的线圈配置形成的标准线圈形成的部分有相同的手感,优选密度增加线圈和标准线圈的线圈密度值能够更大。在过程11中,喂纱至下部前床FD的针A~H和针J·L·N·P以及下部后床BD的针i·k·m·o,重新形成里层部2c的线圈。在过程12中,喂纱至下部后床BD的针o·m·k·i,用密度增加线圈编织里层部2c,同时,喂纱到下部前床FD的针H~A,进行针织。就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过程7·8形成表层针织物部2a和中层针织物部2b相连接的状态,由过程11·12形成表层针织物部2b和里层针织物部2c相连接的状态。从而,在开口部5的下端,表层针织物部2a、中层针织物部2b和里层针织物部2c封闭。在过程13中,在后侧针织物部3的编织之前,将里层部2c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前床FU上。在过程14中,和过程10相同,将和层叠部4相对的部分3a作为密度增加线圈,形成后侧针织物部3。
在过程15中,在编织表层部2a之前,将中层部2b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BD上。在过程16中,在编织表层部2a之前,将中层部2b移圈到上部后床BU上。在过程17中,由通常的大小的线圈形成针W~P,以及由密度增加线圈形成表层部2a。在过程18中,在下部前床FD的针P上集圈,同时,用密度增加线圈编织上部后床BU的中层部2b。其中,通过在针P上进行集圈操作,表层针织物部2a和中层针织物部2b在其右端成为闭合的管状。在过程19中,用密度增加线圈在上部后床上编织中层部2b。在过程20中,由密度增加线圈形成表层部2a,同时,用针P~W编织前侧针织物部2。在过程21中,先于对后侧针织物部3的编织,将中层部2b移圈到下部前床FD上,同时,在过程22中将里层部2c移动到上部前床FU上。在过程23中,将和层叠部4相对的部分的线圈作为密度增加线圈编织后侧针织物部3。在过程24中将里层部2c移圈到下部后床BD上。在过程25中,用通常的线圈形成下部前床的针A~H,用密度增加线圈形成里层部2c。在过程26中,以左行的方式用密度增加线圈形成里层部2c,用常规线圈形成下部前床的针A~H。接下来,反复执行过程13~26的编织操作,以四层重叠的状态编织层叠部4和后侧针织物部3。在图1中,从前面侧看针织物位于层叠部的第1表侧的部分是正面,位于第2表侧的部分是里面,位于第3的部分是里面,位于第4的后侧针织物部3a是里面。
在层叠部4的形成结束以后,由步骤27说明将层叠部4的线圈配置退回到原来的全针线圈配置的编宽减小步骤s6。在过程27中,将中层部2b向上部后床移圈,在过程28,将后床向左推压一个节距,和下部前床上的表层部2a重合。接下来在过程29中,将后床向右推压一个节距,使里层部2c和下部前床的表层部2a和中层部2b重合。在过程30以及过程31中,使层叠部4以及和层叠部4相对的部分的后侧针织物部3的线圈为密度增加线圈,在前侧针织物部2和后侧针织物部3上分别形成下一过程的线圈。在过程32中,以位于层叠部4的中央位置的针L·I为界,使位于右侧的下部前床FD的针N的层叠部4的线圈以及位于比层叠部4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前侧针织物部2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BU上。同样地,使位于针L·I左侧的下部后床BD的针i的层叠部4的线圈以及位于比层叠部4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后侧针织物部3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前床FU上(用黑圈表示层叠部4以及隐藏在层叠部4中的后侧针织物部3a的线圈)。在过程33中,使后床向左推压一个节距,使上部后床BU的针n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M上,使上部前床FU的针J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BD的针k上。在过程34中,使上部后床BU的针p~w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N~U上,使上部前床FU的针A~H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BD的针c~j上。在过程35中,将下部后床BD的针p~w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前床FU的针N~U上,同时,使下部前床FD的针A~H以及针J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BU的针c~j和针I上。在过程36中,使后床向左推压一个节距,将下部后床BD的针n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前床FU的针M上,将上部后床BU的针I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K上。在过程37中,使后床退回到0节距处,将上部前床FU的针M~U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后床BD的针m~u上,将上部后床BU的针c~k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FD的针C~J上。通过以上的编织操作,线圈配置退回到全针的线圈配置。在下述过程38,在前后双针床上环状喂纱,形成层叠部4以后的部分,由此编织图1的紧身衣1。
通过上述实施例,能够编织层叠部4的手感和层叠部4以外的部分的手感几乎没有差别的针织物。而且,将仅仅需要抽针编织的部分设为抽出的线圈配置,由此和在抽针状态编织整个针织物的方法相比,可以用针床长度的较短的横机进行编织。而且,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用全针对裾胶部分进行编织,可以增加编织密度,能够编织在腰部具有质感的优良的针织物。
接下来,利用图10~16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0-a是表示用第二实施例中编织的筒状针织物11的图。图10-b是图10-a的Y-Y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10-c是表示图10-a的筒状针织物11的针床上的编织宽度的变化的图。图10-d是表示层叠部编织时的线圈配置的图。在第二实施例中,过程0相当于s1,过程1~8相当于编宽扩宽步骤s3,过程9~23相当于s4,过程24~31相当于编宽减小步骤s6,过程32相当于s7。筒状针织物11被编织为前侧针织物部12和后侧针织物部13在其两端相连接的筒状针织物。
而且,也可以用第一实施例的编织方法编织第二实施例的针织物,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下述解决方法进行编织,即由抽针的线圈配置形成的线圈的数量少,形成变密度线圈需要的针的数量减少,以及编织中需要的针数少。在本实施例中,层叠部由三层构成,后侧针织物部有一层,前侧针织物部有两层,层叠部由它们结合而成。在前侧针织物部12中,形成相当于第一实施例的多层部的口袋14。在形成口袋的部分,口袋针织物部15和隐藏在口袋针织物部15中部分的前侧针织物部12a(以下,作为口袋内针织物部)以层叠状态形成,和后侧针织物部13结合成为三层。第二实施例具有如下特征,仅将口袋14设为抽针状态,隐藏在口袋14中的部分的后侧针织物部13以全针的线圈配置直接进行编织。
和图11~16一起对以下的编织过程进行说明。图11的过程1表示开始编宽扩宽步骤s3之前的编织过程。前后双针床的针C和c以及U和u的线圈之间的虚线表示前侧针织物部12和后侧针织物部13的界限。在过程1中,改变位于前侧针织物部右端的特定数量的线圈的喂纱方向,使各个线圈形成为被扭转半圈的线圈。作为被拧的线圈形成的线圈数量和后述的绕入编织时向后侧针织物部13的外侧移圈的线圈数量相同。扭转方向是和绕入编织时的扭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在过程2中,将层叠部14的线圈以及位于比层叠部14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BU上。接着将后床向右推压一个节距后,退回到原来的针床处。在过程4中,使扣合在前床上的前侧针织物部12的右端的线圈移圈到扣合在后床上的后侧针织物部13的右端的线圈外侧。这一移圈操作是用于防止在使前侧针织物部12的层叠部14为抽针的线圈配置时,前侧针织物部12和后侧针织物部13的侧端线圈间的距离过于分开而发生断线。因为通过这一移圈操作而移圈的线圈是在预定的逆方向被扭转而形成的,所以通过移圈使扭转消除。
接着在过程5中,使口袋14的线圈和位于比口袋14更靠外侧的线圈移圈到后床上。然后在使后床向右推压一个节距后,在过程6中使上部后床BU上的线圈全部移圈到下部前床FD上。接下来在过程7,反复执行过程2~6的编织操作的层叠部14成为抽针的线圈配置这一状态,编宽扩宽步骤结束。此时,口袋14为抽针的线圈配置,其他的部分成为全针的线圈配置。接着在过程8中,在针织物的编织结束时,由比口袋以外的部分的线圈细的密度增加线圈形成口袋14与口袋以外的手感相同这样的口袋14,同时,喂纱至整个针织物。在过程9中,因为重新形成成为口袋内针织物部的线圈,所以喂纱至前床的针W~R以及前床的针P·N·L·J以及后床的针q·o·m·k。针J是集圈针,针q·o·m·k是空针针织针,除此以外的是针织针。
在过程10中,由密度增加线圈形成口袋内针织物部12a,同时,编织前侧针织物部12。在过程11中,在编织后侧针织物部13之前,将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移圈到下部前床FD上。在过程12中,由常规的大小的线圈形成后侧针织物部13以及在后床上绕入部分的前侧针织物部12。在过程13中,将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移圈到上部后床上。在过程14中,用常规的大小的线圈编织左侧的前侧针织物部12,用密度增加线圈编织口袋部15。在过程15中,用密度增加线圈编织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用常规的大小的线圈编织左侧的前侧针织物部12。在过程16中,将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移圈到下部前床FD上。在过程17中,编织后侧针织物部13以及被绕入的前侧针织物部12。在过程18中,将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移圈到上部后床BU上,在过程19中,用密度增加线圈编织口袋针织物部15,用常规的大小的线圈编织右侧的前侧针织物部12。在过程20中,用密度增加线圈编织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用常规的大小的线圈编织右侧的前侧针织物部12。在过程21中,将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移圈到下部前床FD上,在过程22中,编织后侧针织物部13。下面通过反复过程13~22的编织操作,形成三层的层叠部14。
然后,在过程23中将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上之后,在未图示的编织操作中,口袋针织物部15的最终过程的线圈通过俯视处理编织而被解除处理而从针中脱离。在过程24中,将口袋内针织物部12a移圈至下部针床。通过步骤25,开始将口袋14退回到全针的线圈配置的编宽减小步骤。在步骤25中,形成在后侧针织物部13以及后床上绕入的前侧针织物部12的线圈。此时,在形成前侧针织物部12的线圈时改变喂纱方向,然后进行绕入编织时形成在和扭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扭转的线圈。在过程26中,编织前侧针织物部12。在过程27中,将口袋14和位于比口袋14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BU上,在过程28中,将后床向左推压一个节距,并移圈到前床上。在过程29中,将下部后床上的右侧端的线圈移圈到下部前床的右侧端的线圈的外侧。这一编织操作是防止扣合在前床上的针织物部分和扣合在后床上的针织物部分的侧端线圈彼此离的过远的绕入编织操作。在过程30中,将口袋14的线圈以及位于比口袋14更靠外侧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床BU上,在过程31中移圈到下部前床FD上。反复过程27~31所示的编织操作,如过程32所示,口袋14的线圈退回到全针的线圈配置。下面,由过程32环状地喂纱到前后双针床,形成口袋14以后的部分,从而完成筒状针织物11的编织。
本实施例的编织方法除编织球衣和汗衫等之外,也能够用于编织由上述实施例说明的之外的部位。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对平编组织编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由罗纹组织编织。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的范围内也可以变为其它合适的构成。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但也能编织如开襟汗衫的前后身这样的不完全为筒状的针织物。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由四床横机编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使用双床横机。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开始多层部的编织的部位进行编宽扩宽步骤,但也可以在开始多层部的编织的部位之前进行编宽扩宽步骤。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在多层部的编织结束时进行编宽减小步骤,但也可以在多层部的编织结束之后,也不进行编宽减小步骤,直到最后都不进行编织。

Claims (5)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利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所述针床分别具有多根针,而且所述针床的至少一个可以向左右推压,在所述针床间针迹可以移圈的横机,使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在其两端相连续,同时,在第一针织物内形成二层以上针织物部分地重叠的层叠部,其特征在于,包含:
1)由全针的线圈配置形成的步骤;
2)使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以及和位于比形成层叠部的纵行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纵行线圈移动,并成为在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的形成中使用的针间配置移圈用的空针的抽针线圈配置的编宽扩宽步骤;和
3)由细线圈形成,以便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的编织结束时,成为和形成层叠部的纵行以外区域的线圈相同大小的线圈,从而编织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在所述编宽扩度步骤中,在开始形成层叠部的部位使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以及位于比形成层叠部的纵行线圈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移动,并使形成有层叠部的纵行线圈成为在形成线圈时使用的针间配置移圈用的空针的抽针线圈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在层叠部的编织结束后,进行编宽减小步骤,将层叠部的线圈退回到全针的线圈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每使形成第一针织物的层叠部的纵行线圈以及位于比形成第一针织物的层叠部的纵行线圈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和与第二针织物的层叠部相对的部分的纵行线圈以及位于比层叠部相对的部分的纵行线圈更靠针织物侧端侧的纵行线圈移圈到各自相对的针床上,推压前后至少任一个针床,进行规定的节距推压时,将与形成第一针织物的层叠部的纵行线圈和形成第二针织物的层叠部的纵行线圈相对的部分的纵行线圈退回到原来的针床上,使形成有层叠部的纵行以及和层叠部相对的部分纵行的线圈为抽针的线圈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包括进行移动线圈的送入编织的步骤,编宽扩宽步骤和/或编宽减小步骤从编织宽度宽的一侧的针织物或者估计编织宽度变宽的一侧的针织物的针织物侧端侧的线圈顺次移圈到扣合在另一个针床上的针织物侧端的线圈外侧,使第一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和第二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差不扩大。
CNB038202433A 2002-08-29 2003-08-25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9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2067/2002 2002-08-29
JP2002252067 2002-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8782A true CN1678782A (zh) 2005-10-05
CN100415972C CN100415972C (zh) 2008-09-03

Family

ID=31972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024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972C (zh) 2002-08-29 2003-08-25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83626B2 (zh)
EP (1) EP1550752B1 (zh)
JP (1) JP3968100B2 (zh)
KR (1) KR100975531B1 (zh)
CN (1) CN100415972C (zh)
AU (1) AU2003257696A1 (zh)
WO (1) WO2004020720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1949A (zh) * 2009-05-08 2012-04-1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2534971A (zh) * 2010-11-09 2012-07-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口袋的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8823772A (zh) * 2018-08-09 2018-11-16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层结构的横机织物及双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织物的方法
CN110381885A (zh) * 2017-01-13 2019-10-25 阿泰克斯技术公司 具有袋的整体机织或整体针织的纺织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21509A (zh) * 2019-12-24 2020-06-2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两针板横机三层独立针织物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CN111593471A (zh) * 2019-02-21 2020-08-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TWI710329B (zh) * 2016-04-01 2020-11-21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用於一鞋類物件之包含編織組件之鞋面、用於形成該物件之方法及包含編織組件之物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6306B2 (ja) * 2004-12-28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1715498B (zh) * 2007-06-29 2011-11-1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JP6004777B2 (ja) * 2012-06-22 2016-10-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US9861160B2 (en) * 2012-11-30 2018-01-09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US8973410B1 (en) 2014-02-03 2015-03-10 Nike, Inc. Method of knitting a gusseted tongue for a knitted component
US9863070B2 (en) 2014-12-08 2018-01-09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Tubular protective sleeve with curl resistant knit end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US10907282B2 (en) 2017-08-07 2021-02-02 Nike, Inc. Multiple layer knitted components having multi-bed area
JP7217731B2 (ja) * 2020-12-03 2023-02-0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成方法
GB2617060A (en) * 2022-02-25 2023-10-04 Prevayl Innovations Ltd Fabric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03028C2 (de) * 1982-01-29 1984-08-09 H. Stoll Gmbh & Co, 7410 Reutling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JPS60194154A (ja) * 1984-03-07 1985-10-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よる袋編地の編成方法
JPH0765258B2 (ja) * 1990-07-17 1995-07-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端部処理方法
JP2538421B2 (ja) * 1990-12-13 1996-09-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JP3075656B2 (ja) * 1993-09-07 2000-08-14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ガスメータ
JP3306763B2 (ja) * 1994-08-24 2002-07-2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ティングカムおよびカム装置
EP0781880B1 (en) * 1995-12-28 2001-12-0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Binding-off method, boun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apparatus therefor
JP3071147B2 (ja) * 1996-08-30 2000-07-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JP3140990B2 (ja) * 1997-08-11 2001-03-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可動ループ形成プレートを備えた横編機
DE19739239C1 (de) * 1997-09-09 1998-10-29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s, insbesondere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TW490521B (en) * 2000-06-02 2002-06-1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CN1292114C (zh) * 2001-06-12 2006-12-2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JP3888868B2 (ja) * 2001-08-29 2007-03-0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リブ編地編成方法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1949A (zh) * 2009-05-08 2012-04-1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2421949B (zh) * 2009-05-08 2013-09-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2534971A (zh) * 2010-11-09 2012-07-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口袋的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2534971B (zh) * 2010-11-09 2014-12-3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口袋的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TWI710329B (zh) * 2016-04-01 2020-11-21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用於一鞋類物件之包含編織組件之鞋面、用於形成該物件之方法及包含編織組件之物件
TWI730403B (zh) * 2016-04-01 2021-06-11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具有含繫帶之編織組件之物件
US11122850B2 (en) 2016-04-01 2021-09-21 Nike, Inc. Article hav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 strap
US11744315B2 (en) 2016-04-01 2023-09-05 Nike, Inc. Article hav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 strap
CN110381885A (zh) * 2017-01-13 2019-10-25 阿泰克斯技术公司 具有袋的整体机织或整体针织的纺织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81885B (zh) * 2017-01-13 2022-02-11 阿泰克斯技术公司 具有袋的整体机织或整体针织的纺织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23772B (zh) * 2018-08-09 2020-04-07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层结构的横机织物及双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织物的方法
CN108823772A (zh) * 2018-08-09 2018-11-16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层结构的横机织物及双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织物的方法
CN111593471A (zh) * 2019-02-21 2020-08-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CN111321509A (zh) * 2019-12-24 2020-06-2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两针板横机三层独立针织物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50752B1 (en) 2013-01-02
KR100975531B1 (ko) 2010-08-12
CN100415972C (zh) 2008-09-03
EP1550752A4 (en) 2010-04-07
JP3968100B2 (ja) 2007-08-29
US20050229641A1 (en) 2005-10-20
US6983626B2 (en) 2006-01-10
JPWO2004020720A1 (ja) 2005-12-15
KR20050057021A (ko) 2005-06-16
EP1550752A1 (en) 2005-07-06
WO2004020720A1 (ja) 2004-03-11
AU2003257696A1 (en) 200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5972C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084333B (zh) 双层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77966C (zh) 筒状针织物的条纹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1248228B (zh) 罗纹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26476C (zh)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衣领针织方法及其针织设计装置
KR101449506B1 (ko) 코빼기 방법 및 편성포
JP6921594B2 (ja) 経編機、経編地の製造方法及び経編地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EP0454631B1 (en) Metho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pocket or heel in a tubular knitted article us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and article thus produced
KR20080088456A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횡편성된 편성포
US7076974B1 (en) Warp knitting fabric
GB2228750A (en)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with fashion lines on a flat machine
CN1292114C (zh)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7217384A (zh) 一种双色单贾卡经编织物的制作方法及该经编织物
CN1518616A (zh) 用横机编织的带衣领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12831902A (zh) 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
CN100434582C (zh)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8463B (zh) 接缝织物的针织方法
CN100347367C (zh) 在横机上生产针织物的方法
CN102264963B (zh)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US5505062A (en)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US6823700B1 (en) Pile yarn processed warp knit fabric divided into a plurality of unified warp knit fabrics by cutting portions
CN1271266C (zh)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