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4963B -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4963B
CN102264963B CN200980152663.2A CN200980152663A CN102264963B CN 102264963 B CN102264963 B CN 102264963B CN 200980152663 A CN200980152663 A CN 200980152663A CN 102264963 B CN102264963 B CN 1022649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dening
needle
inboard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26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4963A (zh
Inventor
浅井茂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64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4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9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使用了横机的、在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不产生孔并且能够在表里减小美观的差异的内放针方法、及应用该内放针方法而编织的针织物。设定始点线圈(1)和终点线圈(2),进行(1)~(3)的工序:(1)准备工序,形成与始点线圈(1)及终点线圈(2)接续的线圈(4、6),并且在处于与钩挂有始点线圈(1)和终点线圈(2)的织针大致相对的位置的织针上形成挂圈(3、5);(2)放针线圈形成工序,在挂圈(3、5)上形成新线圈(7、9)(放针线圈);(3)放针线圈排列工序,通过针床的横移和线圈的移圈,将通过放针线圈形成工序形成的放针线圈(7、9)和通过准备工序形成的线圈(4、6(10、11))以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位置不重复的方式分配。

Description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内放针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利用横机编织针织物的过程中,为了将针织物编织成期望的形状,有时形成放针线圈。作为形成这种放针线圈的方法,已知有如下的内放针方法:使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多个线圈向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而在针织物的编织区域内产生空针,在该空针上形成挂圈而使编织宽度增加。
但是,在该内放针方法中,通过向不存在前一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空针给纱,而形成由挂圈构成的放针线圈,因此,在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容易产生孔。特别是放针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连续时,孔可能会变大而损害针织物的外观。因此,除了在针织物上产生孔作为花纹的情况以外,通常避免使放针线圈相邻2个以上。
但是,在具有罗纹组织的针织物中,在进行例如暂时减少编织宽度而之后增加编织宽度的编织时,在逐一增加线圈的现有的内放针方法中,在减少编织宽度的部位和增加编织宽度的部位,在罗纹线的倾斜角度上产生差异。其结果是,出现成为在使编织宽度增加的部位和使其减少的部位上设计不同的针织物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减少编织宽度时,暂时减少相邻的多个线圈,相对于此,在增加编织宽度时,根据上述的理由难以形成相邻的多个放针线圈。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过即使暂时增加多个线圈也不在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产生孔的内放针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该内放针方法中,隔着一个线圈设定2个放针线圈形成部位,使针织纱从编织宽度的一方延伸,在另一侧的放针线圈形成部位形成由挂圈构成的放针线圈,接着在一侧的放针线圈形成部位形成由挂圈构成的放针线圈(特别是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3所示的工序3~5)。并且,通过以在两形成部位往复的方式架设的针织纱抑制孔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应用了上述专利文献1的内放针方法的针织物中,在从表侧观察针织物的情况下和从里侧观察针织物的情况下,放针线圈形成部位的美观差异很大。例如图6是针对2×2罗纹组织通过专利文献1的内放针方法形成放针线圈后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A)是从表侧观察该针织物后的照片,(B)是从里侧观察该针织物后的照片。从该图6可判断,针织物的里侧的美观不如表侧漂亮。在通常的使用中针织物的里侧的美观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在表里两用的使用中针织物的里侧的美观也是重要的要素。因此,虽然期待着解决这种问题的新的内放针方法,但目前尚没有提出这种内放针方法。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在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产生孔并且能够在针织物的表里减小美观的差异的内放针方法、及应用了该内放针方法而编织成的针织物。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在进行暂时减小编织宽度然后增加编织宽度的编织时,尽可能使减小了编织宽度的部位上的罗纹线和增加了编织宽度的部位上的罗纹线的倾斜相同的内放针方法、及应用该内放针方法而编织成的针织物。
本发明的内放针方法,涉及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向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内放针方法。并且,本发明内放针方法,其特征在于,设钩挂于针床、作为开始形成编织宽度方向上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的基准的线圈为始点线圈,且设与始点线圈钩挂于同一针床、作为结束形成放针线圈的位置的基准的线圈为终点线圈时,进行包括以下工序的编织。
(1)准备工序,形成与始点线圈及终点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且在处于与钩挂有始点线圈和终点线圈的织针大致相对的位置的织针上形成挂圈。
(2)放针线圈形成工序,在所述挂圈上形成作为放针线圈的线圈。
(3)放针线圈排列工序,通过针床的横移和线圈的移圈,将在准备工序形成的线圈和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形成的线圈以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位置不重复的方式分配。
此外,使在准备工序中形成的线圈和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线圈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位置不重复的分配,既可以通过直接使这些线圈移圈而进行,也可以通过在形成与这些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后使该新的线圈移圈来进行。
此处,在本发明的内放针方法中形成的放针线圈既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放针线圈为单个时,将始点线圈和终点线圈规定为同一个线圈即可。在该情况下,在准备工序中,优选先形成挂圈,后形成线圈。
作为本发明的内放针方法的一方式,优选的是,在放针线圈为2个的情况下,在准备工序中,按照始点线圈侧的挂圈、终点线圈侧的线圈、终点线圈侧的挂圈、始点线圈侧的线圈的顺序连续形成。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内放针方法的一方式,优选的是,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在使放针线圈向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点线圈侧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如下工序: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之前,与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终点线圈侧的线圈连续而形成新线圈,使该新线圈成为放针线圈。
上述的本发明内放针方法,不管在编织的针织物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应用,但特别是在2×2罗纹组织中进行内放针时,存在优选的编织条件。具体而言,在表侧线圈和里侧线圈每隔2个交替排列的2×2罗纹组织的编织中途追加新的里侧线圈列和表侧线圈列时,增加作为新的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后,增加作为新的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并且,增加线圈时,优选基于以下所示的条件进行。
<增加作为新的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时>
在准备工序中,将在一方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配置的线圈规定为始点线圈,将相对于始点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相邻的线圈规定为终点线圈,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作为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并且,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使作为这些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一方针床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点线圈侧。
<增加作为新的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时>
将在形成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过程中移圈后的放针线圈中的配置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的放针线圈规定为始点线圈,将配置于另一方的放针线圈规定为终点线圈,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并且,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使所述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端线圈侧,并且使作为所述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一方针床。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针织物涉及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向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而编织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后的针织物。并且,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特征在于,具有基点线圈、在基点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上接近的接近线圈、形成于将基点线圈和接近线圈直接连接的过渡纱的放针线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内放针方法,能够编织具有基点线圈、接近线圈、形成于将这些线圈直接连接的过渡纱的放针线圈的本发明针织物。本发明内放针方法中,在形成放针线圈时,首先制作挂圈,形成放针线圈作为与该挂圈接续的新线圈,该挂圈成为本发明的针织物中的过渡纱。这样,通过经由过渡纱形成放针线圈,在放针线圈形成部位不产生孔,该部位的表里的美观也得以协调。
在形成的放针线圈为2个的情况下在准备工序中限定挂圈和线圈的形成步骤,由此,成为形成有各放针线圈的挂圈彼此不直接连接的状态。其结果是,容易进行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的放针线圈和线圈的分配。
与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形成的终点线圈侧的线圈连续而形成新线圈,并设该新线圈为放针线圈时,使放针线圈向编织宽度方向移动时的移动余量变大,因此容易进行放针线圈的移动。
另外,通过在2×2罗纹组织上限定放针线圈的形成条件,能够将罗纹线制作得漂亮(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特别是能够使进行了放针的部位上的罗纹线形成与进行了收针的部位上的罗纹线相同的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内放针方法的第一编织工序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内放针方法的第二编织工序图。
图3中,(A)是图1的S3结束的时刻的线圈图,(B)是图1的S6结束的时刻的线圈图。
图4中,(A)是图1的S10结束的时刻的线圈图,(B)是图2的S13结束的时刻的线圈图。
图5是在实施方式中编织的具有2×2罗纹组织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A)表示从表侧观察针织物的情况,(B)表示从里侧观察针织物的情况。
图6是用现有的内放针方法编织的具有2×2罗纹组织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A)表示从表侧观察针织物的情况,(B)表示从里侧观察针织物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使用了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向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两针床横机的本发明内放针方法。当然,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图1、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放针的编织步骤的编织工序图,图中的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a~t表示织针的位置,●表示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成的线圈,○表示织针上钩挂的旧线圈,▼表示给纱口。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使织针的数量比实际少而表示。
另外,图3、图4是表示上述编织工序图的要点处的线圈的状态的线圈图。图中的字母对应于图1、图2的织针的位置。另外,图中,挂圈表示成V字状,在FB编织成的线圈用粗线表示,在BB编织成的线圈用细线表示。
首先,在图1的S0中,表示使用BB的织针f、g、j、k、n、o、r、s和FB的织针e、h、i、l、m、p、q、t形成2×2罗纹组织后的状态。在具有该2×2的罗纹组织的针织物中,形成新的表侧线圈列的始端和里侧线圈列的始端,使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增加。
在S1中,从S0的状态开始使给纱口向纸面左方向移动,从FB的织针t直到BB的织针n进行罗纹组织的编织。在接续该S1的S2以后的工序中开始形成放针线圈。在形成放针线圈时,首先,如图1所示形成作为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接着如图2所示形成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
此处,将S1中的钩挂于FB的织针m的线圈(表侧线圈)设定为始点线圈1,其规定作为开始形成放针线圈的基准的位置,将钩挂于FB的织针l的线圈(表侧线圈)设定为终点线圈2,其规定作为结束形成放针线圈的基准的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表侧线圈和里侧线圈指从FB一侧观察的针织物中的线圈状态。
在S2中,使给纱口暂时偏向右方向后使其向左方向移动,在该向左方向移动时,在BB的织针m上形成挂圈3,并且在FB的织针l上形成线圈4。然后,在S3中,使给纱口反转而向右方向移动时,在BB的织针l上形成挂圈5,并且在FB的织针m上形成线圈6。在图3的(A)中表示S3的编织结束时的针织物的线圈图。
在S4中,使给纱口向左方向移动,形成与在BB的织针m上形成的挂圈3接续的新线圈7(放针线圈),并形成与在BB的织针l上形成的挂圈5接续的新线圈8(放针线圈),并且,形成与既有的线圈(BB的织针k、j、g、f和FB的织针i、h、e的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在S5中,使给纱口向右方向移动,在FB的织针e、h、I和BB的织针f、g、j、k、l上形成线圈。在BB的织针l上形成的线圈9是接续线圈8而新形成的线圈(放针线圈)。此外,在该S5中形成的线圈9和在前述的S4中形成的线圈7为在BB编织的里侧线圈,但称为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线圈。这是因为,如后述的S10所示,线圈7、9最终移圈到FB,与这些线圈7、9接续而新形成的线圈成为表侧线圈。即,线圈7、9为在新形成的表侧线圈列上例外地成为里侧线圈的线圈。
在S6中,使给纱口暂时偏向左方向后使其向右方向移动,在该向右方向移动时,形成与线圈4接续的新线圈10和与线圈6接续的新线圈11,接着,在BB的织针n、o、r、s和FB的织针p、q、t上形成线圈。S6的编织结束时的针织物的线圈图如图3的(B)所示。
在S7~S10中,将线圈的移圈和BB的横移组合,在S6中使在FB的织针e、h、I上钩挂的线圈和在BB的织针f、g、j、k上钩挂的线圈向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纸面左侧)移动2个线圈。另外,在S7~S10中,使在S6中在BB上形成的放针线圈9、7分别移动到FB的织针j、k。通过上述S7~S10,形成线圈分配成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不重复的状态。图4(A)中示出S10的编织结束时的针织物的线圈图。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S2中形成的挂圈3和挂圈5没有直接相连,不会相互约束运动,因此容易使在这些挂圈3、5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放针线圈7、9移动。另外,放针线圈9在纵行方向上经由放针线圈8与挂圈5连续,因此,向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余量大,移动时不会张紧。
接着,按照图2的编织工序图,形成成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在增加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线圈时,如图2的S11所示,将作为表侧线圈列的始端形成的放针线圈7和放针线圈9分别设定为始点线圈1和终点线圈2,在S11~S13中进行形成放针线圈的准备,在S14中形成放针线圈7、8。作为参考,在图4(B)中示出S13的编织结束时的针织物的线圈图。形成放针线圈7、8后,在S15~S20中进行线圈的形成和形成后的线圈的排列。通过该排列,将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位置和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位置以不重复的方式分配。
若图2所示的S11~S20的编织工序结束,则如S20所示,编织在FB的织针h、i的位置追加了新的表侧线圈列、在BB的织针j、k的位置追加了新的里侧线圈列的2×2罗纹组织。此外,钩挂于织针h、i的线圈为与作为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连续形成的新线圈,不是放针线圈本身。另外,对于钩挂于织针j、k的线圈也同样,不是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本身。
由以上可知,若通过已说明的内放针方法形成放针线圈,则如图4(B)所示,放针线圈7形成于将线圈6的右邻的线圈(基点线圈)和接近于该线圈的线圈4直接连接的过渡纱(挂圈3)上。另外,放针线圈8也形成于将线圈6(基点线圈)和接近于线圈6的线圈4直接连接的过渡纱(挂圈5)上。
另外,图5中示出利用实施方式所示的内放针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中的放针线圈所形成的部位的局部放大照片。图5(A)是从表侧(即图1的FB的侧)观察针织物后的照片,图5(B)是从里侧观察针织物后的照片。由图5可知,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内放针方法编织成的2×2罗纹组织,使针织物具有在里侧也不逊色于表侧的美观。该美观的改良,若与示出利用现有的内放针方法编织成的2×2罗纹组织的照片的图6相比较,即可明白。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示出了对于具有2×2的罗纹组织的针织物应用了本发明的内放针方法的例子,但当然,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其他罗纹组织(例如1×1的罗纹组织或2×1的罗纹组织)的针织物、素织物的针织物。该情况下也能够编织表里的美观优良的针织物。
标号说明
1始点线圈 2终点线圈
3、5挂圈
4、6线圈(在准备工序中形成的线圈)
7、8、9线圈(放针线圈)
10、11线圈

Claims (6)

1.一种内放针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向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其特征在于,
设钩挂于针床、作为开始形成编织宽度方向上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的基准的线圈为始点线圈,且设与始点线圈钩挂于同一针床、作为结束形成放针线圈的位置的基准的线圈为终点线圈时,包括以下工序:
准备工序,形成与始点线圈及终点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且在处于与钩挂有始点线圈和终点线圈的织针大致相对的位置的织针上形成挂圈;
放针线圈形成工序,在所述挂圈上形成作为放针线圈的线圈;及
放针线圈排列工序,通过针床的横移和线圈的移圈,将在准备工序形成的线圈和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形成的线圈以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位置不重复的方式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放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要形成的放针线圈为2个的情况下,
在准备工序中,按照始点线圈侧的挂圈、终点线圈侧的线圈、终点线圈侧的挂圈、始点线圈侧的线圈的顺序连续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放针方法,其特征在于,
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在使放针线圈向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点线圈侧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如下工序:
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之前,与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终点线圈侧的线圈连续而形成新线圈,使该新线圈成为放针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放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表侧线圈和里侧线圈每隔2个交替排列的2×2罗纹组织的编织中途追加新的里侧线圈列和表侧线圈列时,在以下所示的条件下,增加作为新的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后,增加作为新的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
在增加作为新的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时,
在准备工序中,将在一方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配置的线圈规定为始点线圈,将相对于始点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相邻的线圈规定为终点线圈,
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作为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
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使作为这些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一方针床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点线圈侧;
在增加作为新的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时,
将所述移圈后的放针线圈中的配置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的放针线圈规定为始点线圈,将配置于另一方的放针线圈规定为终点线圈,
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
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使所述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端线圈侧,并且使作为所述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一方针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放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表侧线圈和里侧线圈每隔2个交替排列的2×2罗纹组织的编织中途追加新的里侧线圈列和表侧线圈列时,在以下所示的条件下,增加作为新的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后,增加作为新的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
在增加作为新的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时,
在准备工序中,将在一方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配置的线圈规定为始点线圈,将相对于始点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相邻的线圈规定为终点线圈,
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作为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
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使作为这些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一方针床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点线圈侧;
在增加作为新的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2个线圈时,
将所述移圈后的放针线圈中的配置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的放针线圈规定为始点线圈,将配置于另一方的放针线圈规定为终点线圈,
在放针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
在放针线圈排列工序中,使所述作为里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终端线圈侧,并且使作为所述表侧线圈列的始端的放针线圈的位置移动到一方针床。
6.一种针织物,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向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编织而成,且在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点线圈;
在基点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上接近的接近线圈;及
形成于将基点线圈和接近线圈直接连接的挂圈的放针线圈。
CN200980152663.2A 2008-12-26 2009-12-01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49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33392 2008-12-26
JP2008-333392 2008-12-26
PCT/JP2009/006496 WO2010073494A1 (ja) 2008-12-26 2009-12-01 内増や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4963A CN102264963A (zh) 2011-11-30
CN102264963B true CN102264963B (zh) 2013-09-25

Family

ID=42287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266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4963B (zh) 2008-12-26 2009-12-01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392707B1 (zh)
JP (1) JP5603779B2 (zh)
CN (1) CN102264963B (zh)
WO (1) WO20100734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6250B2 (ja) * 2011-06-28 2015-06-1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844578B2 (ja) * 2011-09-01 2016-01-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引き返し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856783B2 (ja) * 2011-09-07 2016-02-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
JP5922903B2 (ja) * 2011-10-03 2016-05-2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2776689B (zh) * 2012-07-27 2013-10-02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四平针的6×6绞花编织方法
EP2835461B1 (de) * 2013-08-09 2019-05-15 H. Stoll AG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stücks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mit autark angetriebenen Fadenführern, die eine Reversalfahrt durchführ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9549A2 (en) * 1990-03-26 1991-10-02 Shima Seiki Mfg., Ltd. Stitch increasing method and cams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stitch increasing function
CN1961107A (zh) * 2004-01-30 2007-05-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1248228A (zh) * 2005-08-23 2008-08-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3749A (ja) * 1982-09-17 1984-03-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増目編成方法
JPH0684583B2 (ja) * 1990-03-26 1994-10-2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増目方法及び増目機能を有する横編機用操針カム
KR100553125B1 (ko) * 1998-03-06 2006-0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코늘이기 방법
JP2003003352A (ja) 2001-06-15 2003-01-08 Shima Seiki Mfg Ltd リブ編地の増目方法及び当該方法で増目されたリブ編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9549A2 (en) * 1990-03-26 1991-10-02 Shima Seiki Mfg., Ltd. Stitch increasing method and cams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stitch increasing function
CN1961107A (zh) * 2004-01-30 2007-05-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1248228A (zh) * 2005-08-23 2008-08-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279448A 1991.12.10
JP昭59-53749A 1984.03.28
JP特开2003-3352A 2003.01.0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03779B2 (ja) 2014-10-08
EP2392707A1 (en) 2011-12-07
EP2392707A4 (en) 2014-04-09
WO2010073494A1 (ja) 2010-07-01
EP2392707B1 (en) 2015-05-06
JPWO2010073494A1 (ja) 2012-06-07
CN102264963A (zh) 201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264963B (zh)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KR100469827B1 (ko) 2×1고무편조직을가지는통형상편성포의편성방법
CN101263251B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EP2157219B1 (en)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CN1030316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P2565308B1 (en)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US20030010067A1 (en)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CN1020865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IT9021148A1 (it) Articoli di maglieria a felpa o a pelo e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per la loro fabbricazione.
CN10253498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3993414B (zh)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CN102041609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191616A (zh)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US6581417B2 (en) Knit wear knitting method
CN102995267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2292486B (zh) 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361863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140725B (zh) 添纱编织方法
CN103510263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P0940491A2 (en) A widening method
CN102421949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2008303489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