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5498B -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 Google Patents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5498B
CN101715498B CN200880020447.8A CN200880020447A CN101715498B CN 101715498 B CN101715498 B CN 101715498B CN 200880020447 A CN200880020447 A CN 200880020447A CN 101715498 B CN101715498 B CN 1017154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coil
knitting
bar
knitw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04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5498A (zh
Inventor
上道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15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5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5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54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8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glov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圆滑地变更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图中(a)所示的手套(10)使用隔着齿口对向的前后一对针床、作为筒状的针织品编织进行编织。如(b)所示,手套(10)的基础针织品(11)为通过前后针床用基本的总针配置的织针进行编织。如(c)所示,在编织(a)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中途,按照在总针配置的邻接的织针间设置空针的方式,对各针床分配送线口(15、16),依次扩大编织宽度。通过将供纱器等送线口(15、16)停留于进行线圈移动的附近,能够圆滑地扩大编织宽度,从总针配置变更为抽针配置。(a)所示的手腕部(12)可以用(d)、(e)所示的罗纹编织组织进行编织。

Description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编机编织筒状针织品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伴随从没有空针地使用编织宽度内的织针的总针配置向编织宽度内的织针间设置空针的抽针配置的变更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以及用该方法编织的筒状针织品。
背景技术
目前,如图7所示的手套1的基础针织品,基本上可以利用没有空针地使用编织宽度内的织针的总针配置编织成平针编织组织。平针编织组织在横编机中分别使用隔着接受编织线的供给的齿口对向的前后针床的织针,只用正面线圈进行编织。若将用各针床编织的平针编织组织的针织品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结,则可得到筒状的针织品。为了通过总针配置编织具有伸缩性的手腕部2,公知的有将橡胶丝等作为辅助线插入平针编织品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优选手腕部2将针织品本身变更为比平针编织组织更具有伸缩性的罗纹编织组织进行编织。但是,罗纹编织组织需要交互编织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因此,使用隔着齿口地对向的针床的两个织针。用一个针床的织针编织正面线圈的罗纹组织的针织品,用另一个针床的织针编织反面线圈。这时,用另一个针床的织针编织正面线圈的罗纹编织组织的针织品,需要使通过一个针床的织针编织的反面线圈向另一个针床的空针移圈并退避。为了能够进行这种退避,在各针床中在正面线圈的编织中使用的织针间,需要准备用于退避反面线圈的编织空针,以及用于编织与通过对向的针床编织的正面线圈接续的反面线圈的空针。因此,为了使手套1的其它部分用平针编织的组织编织,用罗纹编织组织编织手腕部2,需要从总针配置向设置空针的抽针配置变更各针床中使用于编织的织针的配置。
作为横编机的织针,有时具备开闭钩的滑块,且使用能够在滑块的前端的舌部预置线圈的复合针。这种情况下,利用向舌的预置,再使用转接传送器(トランスフアジヤツク:transfer jack)能够进行从总针配置增大编织宽度,一边在织针间形成空针一边变更为抽针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毛衣的领口部分得到部分的抽针配置的步骤。另外,也记载有即使不利用向舌的预置,只经由转接传送器也能够从总针配置变更为抽针配置的意思。另外,伴随从抽针配置向总针配置的变更的、从由1×1罗纹编织组织构成的底摆橡筋部分向平针编织组织的衣身的移动,只要将通过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编织的反面线圈向编织正面线圈的针床侧移圈即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33-0185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8630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29463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所示的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的变更,使形成首先形成的空针一侧的线圈全部从暂时卡止的织针向转接传送床(トランスフアジヤツクベツド:transfer jack bed)等移动。在转接传送床上移动线圈,一边使转接传送床一圈一圈地进行移动,一边一圈一圈地恢复线圈,由此能够扩大编织宽度,且一圈一圈地形成空针。但是,即使扩大宽度也不会编织新的线圈。在扩大编织宽度时,编织线被伸缩。不形成新的线圈,因此,在作为已经编织的线圈存在的被限制的线长范围内,在移圈时重复必要的编织线的伸缩时,有断线的危险。因此,能够扩大编织宽度的线圈数量有限制。即使在专利文献2中,也不在筒状的针织品全体,而只是在领口的部分进行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的变更,暂时向转接传送床移动的线圈的剩余部分不形成空针地返回针床。
在图7的手套1中,只要预先编织手腕部2,则就和专利文献3同样,能够从罗纹组织向平针编织组织的基础针织品移动。但是,在手套1中,必须进行5根指套分别编织完成的处理。
平针编织组织的针织品即使由抽针配置也可以编织,因此,只要通过抽针配置编织手套1的基础针织品,就能够确保用于通过罗纹组织等编织手腕部2的空针。但是,作为基础针织品,只能编织与织针的排列间距相当规格的大约一半规格相当的粗糙手感的针织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能够圆滑地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变更,没有断线或手感的变化。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使用横编机,一边用对向的两个针床分别编织针织品,一边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结,编织筒状的针织品,所述横编机具有隔着齿口对向的至少一对针床,能够进行对向的针床间的扳花及移圈,并且,使用两个针床编织筒状的针织品时,在对卡止于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的钩的线圈没有影响的状态下,使由对向的一个针床的织针卡止的线圈在齿口往复,向该一个针床的其它织针能够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从编织宽度内的织针间未生成空针的总针配置向编织宽度内的织针间生成空针的抽针配置变更各针床的编织时,
对通过各针床卡止的针织品分别分配送线口,
在各针床,一边部分地形成线圈且停留于形成有送线口的线圈的附近,一边在对卡止于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的钩的线圈没有影响的状态下,使从形成的线圈或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线圈到编织宽度的一端侧的所有线圈在齿口往复,使各线圈从卡止有该线圈的织针向与该一端侧邻接的织针分别移动,一边改变部分地形成线圈的位置,一边重复生成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空针,
依次在织针间生成空针。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为,在单一编织线圈横列内进行从所述总针配置向所述抽针配置的变更。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为,在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内进行从所述总针配置向所述抽针配置的变更。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为,在编织宽度的一侧和另一侧,均等地切换生成与所述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空针的方向。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为,一圈一圈地进行所述部分的线圈的形成,每形成一圈线圈时,进行生成所述空针的线圈的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筒状针织品,其特征为,通过所述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编织。
根据本发明,在从总针配置向编织宽度内的织针间生成空针的抽针配置变更使用隔着齿口对向的至少一对针床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时,对由各针床卡止的针织品分别分配送线口。在各针床,部分地形成线圈,且停留于形成有送线口的线圈的附近。在对卡止于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的钩的线圈没有影响的状态下,使从形成的线圈或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线圈到编织宽度的一端侧的所有线圈在齿口往复,从卡止有各线圈的织针向与该一端侧邻接的织针分别移动,因此,能够生成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空针。在生成了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空针时,不仅在作为已经编织的线圈存在的被限制的线长的范围内,而且也包括停留于附近的从送线口供给的编织线地伸缩,因此,能够降低断线的危险。通过利用向复合针的舌的预置、转接传送床的使用等,能够按照对卡止于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的钩的线圈不产生影响的方式进行线圈的移动,能够圆滑地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变更,没有断线或手感的变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单一编织线圈横列内进行用于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的变更的线圈形成,因此,对针织品的外观几乎没有影响,能够从平针编织组织等变更为罗纹编织组织等。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内进行从总针配置向所述抽针配置的变更,因此,能够例如限制线圈的移动次数,或变更编织宽度。将线圈的移动次数的上限限定在没有断线危险的范围内,移动次数超过上限时,只要能够进行编织线圈横列的追加,就能够没有断线危险地进行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的变更。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织针的针排列方向的一方和另一方,均等地切换使线圈向其它织针移动而在织针间生成空针的方向。在形成了线圈的两侧保持均衡地扩大编织宽度,因此,减少线圈的移动次数,不偏离线圈的方向而能够扩大编织宽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圈一圈地进行部分的线圈的形成,每形成一圈线圈时,能够一边向其它织针移动线圈生成空针,一边扩大编织宽度。为了生成空针而必要的编织线也从停留于形成的线圈的附近的送线口供给,因此,能够稳定地生成空针。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通过前后针床编织的筒状针织品中,可以包括通过总针配置的织针编织的针织品、通过抽针配置的织针编织的针织品、通过各针床用不同的编织线在形成部分的线圈的同时变更织针配置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即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的手套10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及表示在前后的针床上的编织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通过单一的编织线圈横列形成图1(a)所示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一例的概略的次序中1/3部分的图;
图3是表示通过单一的编织线圈横列形成图1(a)所示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一例的概略的次序中2/3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通过单一的编织线圈横列形成图1(a)所示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一例的概略的次序中3/3部分的图;
图5是表示通过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形成图1(a)所示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一例的概略的次序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6是表示通过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形成图1(a)所示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一例的概略的次序中的最后部分的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手套1的概略的构成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0、手套
11、基础针织品
12、手腕部
13、织针配置变更部
15、16、送线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可以使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即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编织的手套10的概略构成及在前后的针床上的编织状态。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将前针床及后针床分别用F、B表示。另外,在各针床中的方格表示织针。方格内的点表示是空针。若在方格内有圆圈,则表示线圈被卡止。黑圆表示新形成的针织品等的线圈。方格外的三角表示送线口。
具有图1(a)所示的外观结构的手套10使用具备隔着齿口地对向的前后一对针床的横编机,编织成筒状的针织品。在这种横编机中,可进行在对向的前后针床间的扳花及移圈。手套10的基础针织品11包括分别插入五根手指的指套。手套10基本上通过总针配置从基础针织品11的指套侧织出,通过抽针配置形成手腕部12而结束编织。在从基础针织品11向手腕部12过渡的部分设置织针配置变更部13。
图1(b)表示通过前后的针床筒状地编织图1(a)的基础针织品11时的织针的使用状态。将通过前后针床编织的针织品在编织宽度的两侧连结,只要使编织线旋转,就能够得到筒状针织品。基础针织品11基本上成为通过总针配置的织针编织的总针编织针织品。在总针配置中,在编织宽度内未设置空针,由邻接的织针连续地形成线圈。
图1(c)表示编织图1(a)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中途的状态。按照在在总针配置的邻接的织针间设置空针的方式依次扩大编织宽度。在本实施方式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编织时,向各针床分别分配给线口等送线口15、16,并停留于进行线圈的移动的附近。
图1(d)及图1(e)表示将图1(a)的手腕部12作为1×1罗纹编织组织进行编织的状态。(d)及(e)的织针配置在图1(c)的织针配置中,例如可将前针床向右错开一个间距量来实现。通过这种抽针的织针配置,重复将在一方通过对向的针床作为底针(裹目)编织的线圈,向对在另一方作为面针(表目)编织的线圈进行卡止的针床侧返回退避,能够得到成为抽针编织针织品的罗纹组织的筒状针织品。
图2~图4表示用单一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形成图1(a)所示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一例的概略的次序。在前后针床的方格中,为方便区别各织针而附加有A~T、a~t记号。大写的A~T表示前针床的织针。小写的a~t表示后针床的织针。
方格内加入点表示的空针表示在卡止线圈的次序后成为空针的情况。在先行的次序中,未卡止线圈的空针用空白的方格表示。在方格内在圆圈内附加有×的线圈表示用黑圆所示的线圈编织的紧接随后。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编织对前后针床分别分配送线口来进行编织。分配于前针床的送线口用涂黑的三角表示。分配于后针床的送线口用空白三角表示。织针使用可向滑块的舌预置线圈的复合针。方格中的双圆圈表示在钩上卡止有线圈,同时在滑块上也预置有线圈的状态。方格内的箭头表示将卡止于钩的线圈向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移动的状态。针床间的齿口所示的箭头表示使预置于滑块的舌的线圈向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移动的状态。另外,代替使用可向滑块预置线圈的复合针,也可以使用具备转接传送床的横编机。
针床显示的右侧表示前后针床间的扳花或编织动作。在前后针床间,例如可以使后针床相对于前针床,以织针的排列间距为单位进行左右错开的扳花,L0.5P表示标准的状态。另外,在前后针床的左右方向,可行走地设置有托架,在托架上搭载有选择地驱动织针的三角系统。托架能够选择地连带送线口。在针床表示的右侧用左右箭头表示托架的行走方向。在该箭头上附加K的情况,表示连带送线口形成线圈。送线口停留于最后形成的线圈的附近。在左右箭头中附加有短箭头的情况,表示踢回送线口。在左右箭头上附加的上下的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上下箭头是空白的情况表示在滑块的舌上预置有线圈。
图2的S表示图1(a)所示的基础针织品11的那样卡止了通过总针配置的织针编织的针织品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状态。但是,编织宽度是临时的宽度,可根据实际编织的针织品的大小或使用的横编机的规格进行选择。在抽针编织中使用的编织宽度的范围如后述那样,比织针A~T、a~t的范围大。
以下,步骤a1~步骤a19的各步骤中,若在托架上装载多个三角系统,则也可存在通过一个行程执行多个步骤的情况。另外,即使作为单一的步骤记载,也存在托架需要多个行程的情况。
在步骤a1中,用分配给后针床的送线口向后针床的左端侧的织针d、e供线,形成线圈。在步骤a2中,用分配给前针床的送线口向前针床的左端侧的织针D、E供线,形成线圈。在步骤a3中,踢回两方的送线口向左方移动,使卡止于后针床的织针e~q的钩的线圈按照预置于前针床的织针E~Q的滑块上的方式移动。送线口的踢回按照不妨碍其移动的方式进行。在步骤a4中,使后针床相对于前针床向左错开一间距量扳花,成为L1.5P的状态。将预置于前针床的织针E~Q的滑块的线圈分别向后针床的织针f~r移圈时,可将织针e设定为空针。
即,在步骤a3~a6中,使卡止于在步骤a1、a2中形成线圈的织针D、E;d、e中的右侧的织针E、e,以及更右侧的织针F~Q;f~q的线圈向右侧分别移动。在这种线圈的移动中,在织针D、F间及织针d、f间分别生成成为空针的织针e、E。
在步骤a5中,在L1.5P的状态下,使在前针床的织针E~Q的钩卡止的线圈按照预置于后针床的织针f~r的滑块上的方式移动。在步骤a6中,使后针床向右返回一间距量,成为L0.5P的状态,将预置于后针床的织针f~r的滑块的线圈分别向前针床的织针F~R的钩移圈。前针床的织针E成为空针。
在图3的步骤a7中,在前针床的织针G重新形成线圈,在后针床中只踢回送线口,向右侧移动。在步骤a8中,使在重新形成的线圈的织针G的左侧的织针F、D的钩卡止的线圈按照分别预置于后针床的织针f、d的滑块上的方式移动。在步骤a9中,使后针床相对于前针床向左扳花一间距量,成为L1.5P的状态,将线圈从后针床的织针f、d的滑块向前针床的织针E、C的钩移圈。织针F成为空针。在步骤a10中,保持L1.5P的状态,将分配给后针床的送线口踢回向左侧移动,再向右侧移动,在织针g形成线圈。该情况下的踢回的目的为一边向右移动送线口,一边进行相对于织针g的线圈形成。在步骤a11中,为了预置于前针床的织针E、C的滑块,而使在重新形成线圈的后针床的织针g的左侧的织针f、d的钩卡止的线圈移动。在步骤a12中,使后针床向右返回一间距量,成为L0.5P的状态,将线圈从前针床的织针E、C的滑块向后针床的织针e、c的钩移圈。由此,后针床也能够将织针f设定为空针。
即,在步骤a7~a12中,在织针G、g上从左向右送线编织线形成线圈,使形成的线圈左侧的线圈向左侧移动。通过与这种送线方向相反方向的线圈的移动,能够将与形成线圈的织针G、g左侧邻接的织针F、f设定为空针。
以下同样,在图3的步骤a13~图4的步骤a15中,在向前针床的织针H的与新线圈形成连续的向右侧的移动中,能够将织针H设定为空针。在步骤a16~步骤a18中,在向后针床的织针h的与新线圈形成连续的向右侧的移动中,能够将织针h设定为空针。即,在步骤a13~步骤a18中,在织针H、h上从左向右送线编织线而形成线圈,使所形成的线圈和其右侧的线圈向右侧移动。通过与这种送线方向相同方向的线圈的移动,能够将形成了线圈的织针H、h设定为空针。
另外,分别分配给前针床和后针床的两个送线口中的一方也可以直接使用用于基础针织品11的编织的送线口。该情况下,织针配置变更部13用与基础针织品11相连的编织线和新增加的编织线编织。
尽管从图4的步骤a18~步骤a19的中途的次序省略,但是,也可以一边依次向右移动新线圈的形成部位,一边在线圈形成部位的左右形成空针。步骤a19实质上是完成空针生成的状态,实质上表示与图1(c)同等的状态。
利用从图2的状态S到图4的步骤a19的次序,能够在同一编织线圈横列内进行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的变更。在步骤a19所示的配置中,在前后针床邻接的织针间设置空针,且卡止线圈的织针彼此及空针彼此对向。只要从该状态用扳花左右错开一间距量,就能够容易地变更为卡止图1(c)所示的线圈的织针和空针对向的配置。另外,虽然在同一编织线圈横列中,一圈一圈地形成从编织宽度内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新的线圈,同时左右交互扩大编织宽度地设置空针,但是,相对于多圈的线圈形成,也可以重复多次扩大编织宽度的次序。只要形成新的线圈,近距离停留送线口,则即使多次移动线圈扩大编织宽度,也能难以产生断线。一次形成的线圈例如可以设定为五圈左右。通过多圈的线圈形成、多次的线圈的移动而能够高效地进行从总针配置向抽针配置的变更。形成空针扩大编织宽度的方向不仅是重复左右交互地变化,而且也可以重复多次向同一方向扩大后向其它方向切换多次扩大。通过按照左右成为均等的方式切换形成空针的方向,能够均匀性良好地进行织针配置的变更。
图5及图6表示通过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形成图1(a)所示的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一例的概略的次序。在图2~图4中是单圈的线圈形成,但是,在图5及图6中是形成多圈的线圈。图5的S和图2的S基本同样,表示图1(a)所示的基础针织品11那样的、卡止通过总针配置的织针编织的针织品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状态。步骤b1~b7间的步骤与图2~图4的步骤a1~a19间的步骤相比,还包括表示全部进行织针的配置变更的次序的步骤。例如,在步骤b2中,将用于图2的步骤a2~a4和步骤a5~a6所示的单侧针床的空针生成的线圈的移动,作为在两侧的移动,用一个步骤表示。另外,送线口的表示省略。
在图5的步骤b1中,与图2的步骤a1及步骤a2同样,在各针床邻接的两个织针D、E;d、e上形成新的线圈。在步骤b2中,使由形成线圈之后的织针E、e和其右侧的织针F~Q、f~q卡止的线圈向右侧移动一圈量。由此,能够将织针E、e设定为空针。向织针G~R;g~r移动的线圈在包括于初期状态S的线圈形成后,进行一圈的移动。在步骤b3中,在织针G、H、I;g、h、i中,形成新的线圈。在织针G、H、I;g、h、i中,在初期的状态S中,卡止于织针F、G、H;f、g、h的线圈被脱圈。步骤b4中,使在比形成线圈之后的织针G、H、I;g、h、i更左侧的织针F、D;f、d卡止的线圈向左侧移动一圈量。由此,能够将织针F、f设定为空针。向织针C、E;c、e移动的线圈在步骤b1的线圈形成后,进行了一圈的移动。在步骤b5中,使由已经形成线圈的织针H、I;h、i和其右侧的织针J~R;j~r卡止的线圈向右侧移动一圈量。由此,能够将织针H、h设定为空针。在步骤b6中,使由已经形成线圈的织针J、j和其右侧的织针K~S;k~s卡止的线圈向右侧移动一圈量。由此,能够将织针J、j设定为空针。向织针K~T;k~t移动的线圈在线圈形成后进行了两圈的移动。
图6的步骤b7表示重复图5所示的线圈形成和线圈的移动,结束向抽针配置的变更的状态。在线圈形成后重复移动时编织线伸缩,移动次数增多时可能会断线。如步骤b1~b7那样,在从编织宽度的左端侧向右端侧的线圈形成部位的移动、和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空针生成的次序中,左端或右端的线圈的移动次数增多。
根据编织中使用的编织线等条件,重复移动时有可能引起断线。只要对线圈形成后的线圈移动的次数设定上限,在次数超过上限时,重新编织线圈横列全部的线圈,下一次的移动就成为初次的移动,能够消除移动次数增多导致的断线的危险。例如,在用于织针配置变更的线圈形成位置在编织宽度的中途的状态,编织端的线圈的线圈移动次数达到上限时,按照以其线圈形成位置为起点进行往复的方式,通过前后针床分别编织线圈。期望编织的线圈以通过往路和复路形成线圈横列全部的线圈的方式,设定为空一圈的顺畅编织。分配给各针床的送线口也向对向的针床的编织端送线,通过粗缝连结利用前后针床由分别从不同的送线口送线的编织线编织的线圈横列。追加编织线圈横列,通过多个编织线圈横列编织织针配置变更部13,由此,能够将线圈的移动次数限制在上限内。移动次数的上限可以设定为例如五次左右。
若增多编织线圈横列数,则可较小地设定移动的限制次数的上限,消除断线的危险。但是,织针配置变更部13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多时,有可能损害针织品的外观,因此,优选停留于五个线圈横列左右。另外,在通过一个或多个线圈横列编织织针配置变更部13时,也能够变更编织宽度,改变总针编织针织品和抽针编织针织品的圈数。尤其是,减少圈数时的配置变更也可以同时使用重合卡止于总针配置的织针的线圈的一部分而生成空针的方法来进行。即,在织针配置的变更时,可以通过部分的线圈形成和增大编织宽度的线圈移动的组合来生成空针,并且,部分地重合线圈生成空针。只要改变生成空针的方法的比例,就能够调整到抽针编织针织品的圈数比总针编织针织品的圈数少的程度。
若应用本发明,则不仅是图1(a)所示的手套10,而且在各种筒状针织品中,也能够从总针配置中的编织设置空针,变更为抽针配置中的编织。因此,能够从目前限制的平针编织组织,进行罗纹组织、双反面组织、流苏等的编织,可进行目前没有的编织或针织品的款式的形成。

Claims (7)

1.一种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使用横编机,一边用对向的两个针床分别编织针织品,一边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结,编织筒状的针织品,所述横编机具有隔着齿口对向的至少一对针床,能够进行对向的针床间的扳花及移圈,并且,使用两个针床编织筒状的针织品时,在对卡止于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的钩的线圈没有影响的状态下,使由对向的一个针床的织针卡止的线圈在齿口往复,向该一个针床的其它织针能够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从编织宽度内的织针间未生成空针的总针配置向编织宽度内的织针间生成空针的抽针配置变更各针床的编织时,
对通过各针床卡止的针织品分别分配送线口,
在各针床,一边部分地形成线圈且停留于形成有送线口的线圈的附近,一边在对卡止于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的钩的线圈没有影响的状态下,使从形成的线圈或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线圈到编织宽度的一端侧的所有线圈在齿口往复,使各线圈从卡止有该线圈的织针向与该一端侧邻接的织针分别移动,一边改变部分地形成线圈的位置,一边重复生成与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空针,
依次在织针间生成空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单一编织线圈横列内进行从所述总针配置向所述抽针配置的变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内进行从所述总针配置向所述抽针配置的变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编织宽度的一侧和另一侧,均等地切换生成与所述形成的线圈邻接的空针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一圈一圈地进行所述部分的线圈的形成,每形成一圈线圈时,进行生成所述空针的线圈的移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一圈一圈地进行所述部分的线圈的形成,每形成一圈线圈时,进行生成所述空针的线圈的移动。
7.一种筒状针织品,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编织。
CN200880020447.8A 2007-06-29 2008-06-26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5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2119/2007 2007-06-29
JP2007172119 2007-06-29
PCT/JP2008/001666 WO2009004771A1 (ja) 2007-06-29 2008-06-26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5498A CN101715498A (zh) 2010-05-26
CN101715498B true CN101715498B (zh) 2011-11-16

Family

ID=40225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044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5498B (zh) 2007-06-29 2008-06-26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180093B1 (zh)
JP (1) JP5372753B2 (zh)
CN (1) CN101715498B (zh)
WO (1) WO20090047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5347B2 (ja) * 2012-06-29 2016-04-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3866478B (zh) * 2014-03-04 2015-06-17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1×1罗纹组织织物的方法
CN103866482B (zh) * 2014-03-05 2015-09-23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2×2罗纹组织织物的方法
JP6505041B2 (ja) * 2016-03-15 2019-04-2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7434035B2 (ja) * 2020-04-01 2024-02-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6695320B (zh) * 2023-05-24 2024-01-12 浙江启翔针织科技有限公司 全成型下摆满针圆筒组织以及编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3881Y (zh) * 1994-07-30 1995-04-05 金永良 手套机
CN2285307Y (zh) * 1996-12-23 1998-07-01 叶元良 手套机编织装置
CN2505494Y (zh) * 2001-09-26 2002-08-14 归继东 编织机选针装置
CN2571797Y (zh) * 2002-08-21 2003-09-10 中山松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手套针织机的纱嘴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6085B2 (ja) * 1994-10-12 2003-05-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JP2946325B2 (ja) * 1997-05-27 1999-09-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目ループの預け置き方法
JP2995464B2 (ja) * 1998-05-15 1999-12-2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編目ループの預け置き装置
TW491917B (en) 2000-01-26 2002-06-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 designing device for producing the method of knitting the neck
EP1550752B1 (en) * 2002-08-29 2013-01-02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
EP1396565B1 (de) * 2002-09-04 2008-03-19 H. Stoll GmbH & C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Ripp-Gestrick-Sektionen
CN101263251B (zh) * 2005-09-09 2011-02-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3881Y (zh) * 1994-07-30 1995-04-05 金永良 手套机
CN2285307Y (zh) * 1996-12-23 1998-07-01 叶元良 手套机编织装置
CN2505494Y (zh) * 2001-09-26 2002-08-14 归继东 编织机选针装置
CN2571797Y (zh) * 2002-08-21 2003-09-10 中山松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手套针织机的纱嘴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04771A1 (ja) 2009-01-08
CN101715498A (zh) 2010-05-26
EP2180093A1 (en) 2010-04-28
EP2180093B1 (en) 2015-11-11
EP2180093A4 (en) 2014-04-23
JPWO2009004771A1 (ja) 2010-08-26
JP5372753B2 (ja)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3912B (zh) 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715498B (zh)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KR101387962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횡편성된 편성포
CN101263251B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313663C (zh) 由横机进行的针织品的领部针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CN1226476C (zh)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衣领针织方法及其针织设计装置
CN1263914C (zh)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CN1484502A (zh) 针织手套
CN101395313A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TW538161B (en) Knit wear knitting method
CN106987989B (zh) 针织纱的固定方法
CN102264963B (zh)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CN109023684B (zh) 一种横机编织绞花织物的方法
CN101663427B (zh) 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装置
KR100831127B1 (ko) 통상편지에 로프형패턴을 편성하는 방법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0420780C (zh) 筒状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KR20100066367A (ko) 횡편기 및 통 모양 편성부를 구비하는 편성포
CN102140725B (zh) 添纱编织方法
KR20140074196A (ko)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 모양 편성포
CN102264964A (zh)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10592788B (zh)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575392B (zh) 针织设计装置和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