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3914C -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 Google Patents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63914C CN1263914C CNB018054161A CN01805416A CN1263914C CN 1263914 C CN1263914 C CN 1263914C CN B018054161 A CNB018054161 A CN B018054161A CN 01805416 A CN01805416 A CN 01805416A CN 1263914 C CN1263914 C CN 126391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ckline
- coil
- neck
- pin
- brai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18—Cloth co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将针织品(1)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在其间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2)在领口(10)的右侧和左侧分支编织的同时,将使领口周边的线圈从依次编织脱开成为不作用状态的往复编织重复规定次数从而形成领口(10)。而且,使包括领口(10)的倾斜下部和与该倾斜下部邻接的平坦部的左右领口(10)的线圈向领口中央侧移动,在向倾斜下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继续领子(8)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线圈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左右的领口(10)上分别进行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线圈的编织,形成穿着性良好、时装性高、形成有充分的缺口翻领的领子(8)。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横编织机编织的马甲或毛衣等的针织品上形成领口部的编织方法、及根据其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品。
背景技术
在使用横编织机例如编织马甲时,原有的编织方法是将在前身片上形成的领口和在后身片上形成的领口用相同的针数编织。通常领口配合穿着时的状态形成被称为缺口翻领的挖口,在前身片上形成的挖口被称为前长,作为形成前长的方法,在编织前身片时,在领子的形成开始之前,通过往复编领口左右的部分形成挖口,继续下去,就会形成领子。但是,在上述的方法中,领子的编织宽度(线圈纵行数)通过往复编织与形成领口之前没有变化,领子顶起,不能形成足够的前长。
本申请的申请人在扩展了日本特许公开平4-214448号公报中的前身片的领口的同时,率先提出了在其中根据形成前长的横编织机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这是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将前身片分支成夹住领口的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进行编织,在其编织过程中,在沿领口周边进行增针的同时,一边反复进行使左右的线圈向外侧移动的编织,一边将前身片编织至肩,通过这样织成领口,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其结果是,持续下去编织的领子不仅幅宽扩大,而且也形成前长。若使用这样编织的前身片制造毛衣,就可以编织成时装性高,穿着时使头部容易穿过领口的穿着性优良的针织品。
图12表示的是由平坦部X-Y和其两侧的倾斜部W-X、Y-Z构成的领子100所形成的前身片101。在前领100的平坦部X-Y中,平坦部X-Y的周长(T2)和平坦部X-Y的线圈纵行数(T1)的关系是T1=T2,相对于所形成的领子的周长(T2),可确保充足的线圈纵行数。与此相对,在倾斜部W-X及Y-Z中,倾斜部的周长(S2、U2)与倾斜部W-X以及Y-Z的线圈纵行数(S1,U1)的关系为S1<S2,U1<U2,相对于所形成的领子的周长不能确保充足的线圈纵行数。象这样如果在倾斜部W-X、Y-Z中的线圈纵行数不足的话,则平坦部X-Y被倾斜部W-X、Y-Z向两侧拉扯,由于被抬起,所以不能形成足够的前长。另外,实际上被编织的领子的周长S1+T1+U1比预先想定的周长S2+T2+U2短,不能形成足够口径的脖颈用开口。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希望公开在针织品上形成领子的方法及形成有这样的领子的针织品,该领子形成足够的缺口翻领、穿着性良好且时装性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是,由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座、任何一方或双方的针座可向左右横移地构成,在前后针座间使用可以交接线圈的横编织机,将形成前身片或/及后身片的领子的针织品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其间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在领口的右侧和左侧分支往复编织规定次数的同时,使领口周边的线圈成为不编织状态而形成领口,在该领口周边上形成领子,其特征在于,领口左右的倾斜部包括倾斜上部和倾斜下部,首先在左右领口的倾斜上部增针,使包括领口倾斜下部和与该倾斜下部邻接的平坦部的左右领口的线圈向领口中央侧移动,在向倾斜下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后,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线圈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左右的领口上分别进行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线圈的编织。
其特征之一在于,编织的针织品为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前后被重叠地进行筒状编织的针织物,前身片和后身片在肩部结合后,在向前述领口的倾斜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线圈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领口处实施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线圈的编织。
再有,其特征之一在于,一边将被系止于一方的针座上的领口的线圈从外侧向系止于对面的针座上的领口的外侧按顺序输送一边垫纱空针,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
另外,本发明的针织品,其特征在于,领口左右的倾斜部包括倾斜上部和倾斜下部,首先在左右领口的倾斜上部增针,在马甲或者毛衣等针织品的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在分支领口右侧和左侧进行编织的同时,在领子和领口的临界部分,使领口倾斜下部和与其邻接的平坦部间的线圈群向领口中央侧靠近,在因该靠近由倾斜上部产生的空位置处形成新的线圈,并在因该靠近而产生的平坦部的叠针处继续形成领子。
在本发明中,在编织马甲或毛衣等针织品时,例如在前身片中,领口的形成在开始部分以后,在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被分支编织前身片的同时,领口侧的周边的线圈从领口的中央侧朝向外侧,将线圈系止于针上作为顺次不作用状态反复进行往复编织。据此通过使领口外侧的编织线圈横行数比领口中央部的编织线圈横行数多,在形成中央部深、外侧浅的圆弧状领口的同时,也形成了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
接着,将相对于领口周长的用于补充完线圈纵行数的倾斜部的线圈以及平坦部的线圈群,向对面的针座移圈后,一边使针座向领口的中央侧横移,一边使向对面的针座移圈的线圈移回到原来的针座上。此时,使横移1节距、2节距...地每增大横移节距使适宜数的线圈移回到原来的针座上。由于一边将针座向领口中央侧横移,一边将线圈移回到原来的针座,向需要补充完线圈纵行数的领口的倾斜部内垫纱空针,在与倾斜部邻接的平坦部中形成邻接的线圈彼此间相重叠的叠针。
接着在夹住领口的中央的反向侧中,左右对称地进行同样的编织,从而形成同样的叠针和空针。据此,在倾斜部的空针处形成新线圈,在增加倾斜部的线圈纵行数的同时,在平坦部的叠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行数,平坦部的线圈纵行数减少后,向领口的全范围供线从而形成领口。
另外,编织的编织物为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前后被重叠的编织成筒状编织物的情况下,与前身片并行地后身片被编织,在袖子与身片结合的部分中,与前身片相同,每编织成后身片都进行与袖子的接合,袖子与身片的接合完成后,将前身片与后身片在肩部连接。相对于形成的领口的周长,领口全体的线圈纵行数不足的情况下,例如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进行编织,从而使领口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的线圈从内侧1针、2针...地向外侧使其移动量增大地移动,在各线圈间垫纱空针。在线圈间垫纱空针时,被系止于第1针座的针上的领口线圈数与被系止于第2针座的针上的领口线圈数的差不要成为2以上,使前领口的两端部的线圈向形成在后身片上的后领口的侧端的线圈的外侧移动,在第1针座和第2针座间进行线圈输送。如上述那样通过在线圈间垫纱空针,使领口全体的线圈纵行数增加完成补充,可以编织周长大的领口,具有可更加确实地形成前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领口部所形成的毛衣的图。
图2是图1的毛衣的展开图(纸样)。
图3是表示图1的毛衣的编织各阶段的图。
图4-a是毛衣领口部的部分扩大图,图4-b是表示前领及后领部的周长变化的图。
图5是表示扩大前领口周长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6是表示扩大前领口周长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7是表示扩大前领口周长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8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9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10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11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12是表示根据以往的编织方法所形成的领口的周长与线圈纵行数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面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图上虽未显示,在上面前后面对设置排列设置了多数的滑动针的前座(FB)和后座(BB),后座可以向左右横移,在前座的上面部位以与针座的针节距相同节距排列设置多数的转换插口(下称TR插口),并具有相对于针座可左右横移地被设置的转换插口座(下称TR插口座),在编织时使用可以在前后针座间以及TR插口座与前后针座间移圈的横编织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可以利用在本申请的申请人以前申请的日本特许公开平11-43849号中所公开的被称为线圈的预置方法的保持技术进行编织的横编织机。所谓保持是指由针本体和滑块构成、滑块是将两片薄板重合,在滑块的前端侧使用备有舌片的被称为滑动针的复合针进行编织的技术。在保持中,在保持系止于针本体的钩上的线圈的同时,由于在滑块的舌片上还接受另一个线圈,在相同的针上维持将不同的两个线圈分离的状态而保持。有关该保持的详细说明因已在上述公报中公开,所以省略更详细的说明。在保持中移动线圈侧的针可以一时作为空针,使用他进行适当的编织后,由于若将寄存的线圈移回原来的针上就可以将线圈恢复到移动前的状态,即使是两片座的横编织机也可以不受所谓使用每隔一根的针的限制而编织无缝的针织品。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法不只局限于将前后编织物重叠编织成筒状的情况,也可用于例如只编织作为部件的前身片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在编织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其两端部上连接的筒状编织物的过程中实施的情况。
图1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编织的作为针织品的毛衣1。毛衣1是袖子为敞袖型,领子为「U」字型的圆领。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编织针法做成平针针法,也可做成提花或棱纹织法。图2表示构成毛衣的身片和袖子以及领子的纸样(线圈排列),上面是表示毛衣穿着时显露于后侧的后身片、左右袖子的后部和后领部8b,这些是使用后座的针编织的。下面是表示毛衣穿着时显露于前侧的前身片、左右袖子的前部和前领部,这些除后述的前领部的外侧的一部分外,是使用前座的针编织的。
毛衣1在腋下部的前身片2a的各点A、a与前袖部4a、14a的各点P、p接合,后身片2b的各点H、h与后袖部4b、14b的各点S、s接合。前身片2a的线A-B与袖子4a的线P-Q、前身片2a的线a-b与袖子14a的线p-q接合。同样地后身片2b的线H-I与袖子4b的线S-T接合,后身片2b的线h-i与袖子14b的线s-t接合。前身片2a直到形成领口10a的点F、f以后,与后身片2b形成不同的形状,右前身片15a与左前身片5a分支被编织。另外,在表示右前身片15a或右袖子14等的各部件时使用的右·左是以毛衣穿着时的穿着者为基准表示的。8a表示前领部、比后领部8b的宽幅要大。线C-D-E-e-d-c是形成前领部8a的前身片2a的领口10a。线J-j是形成后领部8b的后领口10b。
图3表示毛衣编织时的各阶段的概略。在步骤L中,在为身片2、袖子4、14分别准备的供线口(图中没有表示)开始从筒状的下摆橡胶6、7、17的编织。以后直到步骤M,身片2和袖子4、14分别作为筒状编织物编织。从步骤M到步骤N,前身片2a、后身片2b、左袖4、右袖14一边作为一个筒状体编织,一边随时将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4、14接合。从步骤N开始在步骤M~步骤N的编织之外,将前身片2a与左前身片5a和右前身片15a分支,在左前身片5a和右前身片15a的编织中,一边往复编织一边形成前领口10a,同时,将身片和袖子按线A-B和线P-Q、线a-b和线p-q接合编织至肩。其间,沿领口10a的线C-D-E-e-d-c的周边的线圈置于顺次不作用状态,反复进行往复编织形成圆弧状的缺口。接着在肩部,前身片2a的线B-C和后身片2b的线I-J、前身片2a的线b-c和后身片2b的线i-j接合,通过公知的绽开重缝方法折眼处理。
在进行实际编织的详细说明之前,使用图4说明编织的概略。图4-a是毛衣1的领部的扩大图,图4-b是表示相对于后领口10b的前领口10a的周长变化的简略图。领子8是在前身片2a的前领口10a的周围形成前领部8a,在后身片2b的后领口10b的周围形成后领部8b。前领口10a由倾斜的C-D-E及c-d-e的倾斜部和E-e的平坦部构成,左右的倾斜部由倾斜上部C-D、c-d和倾斜下部D-E、d-e构成。后领口10b为图4-b的(1),前领口10a为(2),线圈纵行数成为(1)=(2)。这里,从这种状态开始,首先在倾斜上部C-D、c-d处增针使线圈纵行数增加,成为(3)的状态。通过此编织前领口10a比后领口10b的周长要长。接下来,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向中央线X-X侧移动,在倾斜下部内垫纱空针,在平坦部内将邻接的线圈彼此间进行重合的编织,做成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纵行数增加,使平坦部E-e的线圈纵行数减少的(4)的状态。这里,从(3)的状态开始领口的周长本身没有变化,仅进行倾斜下部D-E、d-e间的线圈纵行数与平坦部E-e间的线圈纵行数的比率的变更。
使用图5-图7说明从图4-b的(2)到(3)使领口10的倾斜上部C-D、c-d的线圈纵行数增加的编织。图5的步骤1表示除领口10以外,到肩的接合编织完成后状态的针座上的线圈的系止状态,在前座的针D~W上前身片2a的线C-D-E-e-d-c上的前领口10a的线圈被系止,在后座的针D~W上后身片2b的线J-j上的后领口10b的线圈被系止。图中前身片2a的线圈以粗圆圈表示。编针A~M表示领口10的中央线X-X左侧的线圈,针N~Z表示中央线X-X右侧的线圈,在实际的编织中,是以针M和针N之间存在多个针的状态进行编织。在本实施例中表示的是在前领口10a的倾斜上部C-D、c-d上分别增针4线圈纵行数的示例。
扩大领口10的编织通过前领口10a的线圈的移动进行。在这个编织中,后领口10b的线圈并不移动而被保持。步骤2~步骤8表示在前领口10a的左侧部分的增针处理,步骤9~步骤15表示在前领口10a的右侧部分的增针处理。将后座或TR插口座位于步骤1的位置关系时作为针座的横移原点。首先,在2步骤中将后座向左横移1针(1P),使系止于前座的针D上的线圈39保持于后座的针K的滑块的舌头之后,被系止于针D上的前领口10a的左端的线圈31向后座移动。
接着,在步骤3中将被系止于前座的针E~K上的线圈32~38向TR插口E~K移动。在步骤4中TR插口座作为向左横移2针(2P)的状态,将系止在TR插口上的线圈38移向前座的针I的同时,在前述步骤2中的后座的针K上保持的线圈39移向前座的针K。在上述中,虽然利用保持进行线圈39的移动,取而代之,也可利用TR插口进行。
在步骤5中,将TR插口座从步骤4再向左横移1针,使系止于TR插口I上的线圈37移向前座的针G。在步骤6中,再将TR插口座向左横移1针,使系止于TR插口E-I上的线圈32~36移向前座的针A~E。
在步骤7中将后座向左横移1针,被移向前座的针A的线圈32移向后座的针B。在步骤8中表示扩展领口10a的左侧部分的处理完成、后座还原到横移原点时的领口10a的各线圈的系止状态。前领口10a的左端的两个线圈31、32从端部的线圈31按顺序与后领口10b的侧端的线圈邻接地向后座被输送。前领口10a的左侧部分的被移动的线圈33~39从原有的位置开始在内侧以1针、2针、3针、4针向外侧使其移动量加大地向左移动,成为在编织物内形成4个空针F、H、J、L的状态。
在这里,在各线圈36、37、38、39、40之间分别垫纱1个空针,在领口的针数为多针数时,例如使每3针分别以1针、2针、3针、4针的顺次移动,也可在这些线圈间各1针针地垫纱空针。对应增加的线圈纵行数地垫纱空针,通过使空针不连续地移动的线圈分散,可以顺畅地进行在后工序进行的增针。但是,为使其分散,在针数不足的情况下空针即使连续也没有问题。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前领口的中央线X-X的左右各自的领口中分别增加4线圈纵行数,通过将侧端的线圈31、32送向后座,将前领部和后领部的周长的差两分,可以防止系止在前座的针上的线圈数与系止在后座的针上的线圈数的差变大,可避免断丝或编筋的发生。在将领口置于一方增加2线圈纵行数的情况下,仅侧端的线圈31送到后座即可。被送到后座的线圈数在领口中根据增加的线圈纵行数而变化。
接着,在步骤9~15中,将与在上述前领口10a的中央线X-X左侧增针的步骤2~8相同的编织在中央线X-X的右侧进行。步骤15表示在前领口10a被扩展后的领口的线圈的系止状态。在前领口10a的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分别各增针4个线圈纵行,其中两端的2圈成为被送到后座的后领口10b的外侧的状态。这样,因为将前领口10a的侧端的线圈31、32、41、42送到后座,在前后的针座中系止的两侧端的线圈彼此间不会向左右大的分离,可以维持接近的状态地扩大领口的口径。步骤16表示在编织领子8a、8b时,在线圈间被垫纱的空针F·H·J·L·O·Q·S·U上进行增针的步骤,步骤17表示向后领口10b供线的编织。
接下来,使用图8-图11说明从图4-b的(3)到(4)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向平坦部E-e侧移动,在倾斜下部D-E、d-e中垫纱空针,使平坦部线圈纵行数增加的同时,使平坦部E-e的线圈纵行数减少的编织。图8~图11的编织是接着到图7为止的编织进行的。在图8~图11中为说明方便,将在中央线X-X的左右的编织分别表示,在步骤编号的右侧附着的(L)表示领口10的中央线X-X的左侧(穿着时的右侧)的编织,(R)表示在中央线X-X的右侧(穿着时的左侧)的编织。对于仅在中央线X-X的左右任何一方进行编织的步骤,仅表示在该部分进行的编织,在左右两侧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如步骤13那样,将在中央线X-X的左侧和右侧进行的编织分割表示。在图8~图11中,在步骤编号上附着(R)的步骤中,虽没有图示,在前座的左侧上系止着前领口10a的倾斜上部c-d的线圈,右侧上系止着中央线X-X的右侧的领口10的线圈。在后座上系止着后领口10b的线圈以及被移至后座上的前领口10a的线圈。另外,在步骤编号附着(L)的步骤中,在前座的左侧系止着中央线X-X的左侧的领口10的线圈,在右侧上系止着倾斜上部D-C的线圈,在后座上系止着后领口10b的线圈以及被移向后座的前领口10a的线圈。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央线X-X的左右的各自的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向平坦部E-e移动、使倾斜下部D-E、d-e分别各增加4个线圈纵行作为示例。
图8的步骤1表示在图5~图7的编织完成时的系止状态。在步骤1中,在前座的针A-W上系止着倾斜下部d-e的线圈、在针X-i上系止着平坦部e-E的线圈,在后座的针A~i上系止着后领口J-j的线圈。在步骤2中将前座的针D~e的线圈向TR插口座的TR插口D~e移圈。在步骤3中,将TR插口座向右横移1针后,将TR插口D~G的线圈41~44、以及c~e的线圈45~47向前座移圈。因此,在前座的针D上被垫纱空针的同时,在针f处形成叠针。在步骤4中从步骤3的状态开始,将TR插口座再向右横移1针,将TR插口H~K的线圈48~51以及Z~b的线圈52~54向前座移圈,在前座的针I上垫纱空针,在针d处形成叠针。在步骤5中,将TR插口座再向右横移1针,将TR插口L~O的线圈55~58以及W~Y的线圈59~61向前座移圈,在前座的针N上垫纱空针,在针b处形成叠针。而且,在步骤6中也是将TR插口座再向右横移1针后,将TR插口座的TR插口P~V的线圈62~68向前座移圈,在前座的针S上垫纱空针,在针Z处形成叠针。因此在前领口10a的倾斜下部d-e上垫纱空针D·I·N·S,在平坦部e-E的针Z·b·d·f处形成叠针。
从步骤7开始,移至中央线X-X右侧的编织。在步骤7中,在前座的针A~L上系止着平坦部e-E的线圈、针M-i上系止着倾斜下部E-D的线圈,在后座的针A~i上系止着后领口10b的倾斜下部E-D的线圈。在步骤7~12中,与从步骤1到步骤6相同的编织在中央线X-X的右侧左右对称的进行,如步骤12所示平坦部e-E的针D·F·H·I上形成叠针,在倾斜下部E-D的针Q·V·a·f上垫纱空针。在步骤13(R)中,使供线口从前领口10a的左端向右端行走,在前述中央线X-X右侧的针f·a·V·Q的空针上形成新的线圈,在针J·H·F·D的叠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线圈。接着在步骤13(L)中,在中央线X-X左侧的针f·d·b·z的叠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线圈,在针S·N·I·D的空针上形成新的线圈。通过上述步骤1~步骤13的编织,在倾斜下部D-E、d-e上,使线圈纵行数分别增加4个线圈纵行,在平坦部E-e中,在中央线X-X的左右相加共减少8个线圈纵行。在步骤13以后的编织中,相对于前领口10a和后领口10b环状地供线,前领部8a以及后领部8b形成为筒状。此后,虽未图示,通过公知的折眼处理方法等的绽开重缝的手段,进行领子的最终线圈横行的线圈的绽开重缝处理,取出针,完成毛衣1的编织。
通过上述编织而形成的领子,按照图5~图7的编织,使领口全体的线圈纵行数增加后,按照图8~图11的编织,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纵行数增加,使平坦部E-e的线圈纵行数减少,从而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纵行数补充完成。通过接着该领口编织领子,可以形成想要的形状的领口,可以编织穿着性良好、时装性高,形成具有足够的前长的领子所编成的针织品。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仅对在前身片2a上形成的缺口翻领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后身片2b上也形成缺口翻领的情况下,在后领口10b上进行同样的编织即可。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图5~图7中,将前领口10a的外侧的线圈送到后座上的同时,在前领口10a上垫纱空针,使领口10全体的线圈纵行数增加的编织仅在倾斜上部C-D、c-d中进行,也可在倾斜下部D-E、d-e或平坦部E-e上进行。
另外,本发明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作为编织使用的横编织机,在未装备TR插口座或滑动针的一般用的2片座横编织机中,也可实施前述那样将1根间隔的针用于线圈的形成。另外,4片座的横编织机中,也可不使用保持,通过全针进行编织。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使编线挂在空针上进行增针,也可通过开口增加等其他的增针方法进行。
通过本发明,将形成前身片或/及后身片的领子的针织品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其间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在领口的右侧和左侧分支而编织的同时,领口周边的线圈从顺次编织脱开作为不作用状态将往复编织重复规定次数形成领口,通过在脖颈部中从平坦部到倾斜部补充完成线圈纵行,将领子部分的每一线圈纵行数的比率变更为适应于形成的领子的形状的比率,接着继续编织领子直至完成,可以编织穿着性良好、时装性高、形成有足够的缺口翻领的针织品。
Claims (4)
1.一种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由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座、任何一方或双方的针座可向左右横移地构成,在前后针座间使用可以交接线圈的横编织机,将形成前身片或/及后身片的领子的针织品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其间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在领口的右侧和左侧分支往复编织规定次数的同时,使领口周边的线圈成为不编织状态而形成领口,在该领口周边上形成领子,其特征在于,领口左右的倾斜部包括倾斜上部和倾斜下部,首先在左右领口的倾斜上部增针,使包括领口倾斜下部和与该倾斜下部邻接的平坦部的左右领口的线圈向领口中央侧移动,在向倾斜下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后,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线圈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左右的领口上分别进行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线圈的编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的针织品为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前后被重叠地进行筒状编织的针织物,前身片和后身片在肩部结合后,在向前述领口的倾斜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线圈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领口处实施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线圈的编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一边将被系止于一方的针座上的领口的线圈从外侧向系止于对面的针座上的领口的外侧按顺序输送一边垫纱空针,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
4.一种针织品,其特征在于,领口左右的倾斜部包括倾斜上部和倾斜下部,首先在左右领口的倾斜上部增针,在马甲或者毛衣等针织品的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在分支领口右侧和左侧进行编织的同时,在领子和领口的临界部分,使领口倾斜下部和与其邻接的平坦部间的线圈群向领口中央侧靠近,在因该靠近由倾斜上部产生的空位置处形成新的线圈,并在因该靠近而产生的平坦部的叠针处继续形成领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43754/2000 | 2000-02-22 | ||
JP2000043754 | 2000-02-22 | ||
JP43754/00 | 2000-02-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18270A CN1418270A (zh) | 2003-05-14 |
CN1263914C true CN1263914C (zh) | 2006-07-12 |
Family
ID=18566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80541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3914C (zh) | 2000-02-22 | 2001-02-19 |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668593B2 (zh) |
EP (1) | EP1258552B1 (zh) |
JP (1) | JP3887406B2 (zh) |
KR (1) | KR100643540B1 (zh) |
CN (1) | CN1263914C (zh) |
AU (1) | AU2001232351A1 (zh) |
DE (1) | DE60138268D1 (zh) |
WO (1) | WO200106303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96149B2 (en) * | 2001-02-19 | 2004-09-28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fabric |
CN1277968C (zh) * | 2001-03-02 | 2006-10-0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KR100854959B1 (ko) * | 2001-05-08 | 2008-08-28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
WO2002092895A1 (fr) * | 2001-05-11 | 2002-11-21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Procede de tricotage sur machine de tricotage rectiligne, et programme de tricotage |
WO2003100146A1 (fr) * | 2002-05-27 | 2003-12-04 | Shima Seiki Mfg., Ltd. | Procede de tricotage de bonneterie |
JP4291264B2 (ja) * | 2002-05-31 | 2009-07-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前衿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
CN1813088B (zh) | 2003-02-14 | 2011-12-07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EP1595988B1 (de) * | 2004-04-14 | 2007-02-28 | H. Stoll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r Erhöhung der Maschenzahl am Rand eines Halsausschnitts |
JP4336287B2 (ja) * | 2004-10-13 | 2009-09-3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vネック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EP1908867B1 (en) * | 2005-06-01 | 2014-09-24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having an open part in a tubular body part |
CN101263251B (zh) * | 2005-09-09 | 2011-02-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
EP1801275B1 (de) * | 2005-12-20 | 2015-10-21 | H. Stoll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it Ärmeln versehenen Kleidungsstücks |
WO2008120476A1 (ja) * | 2007-04-03 | 2008-10-09 | Shima Seiki Mfg., Ltd. | 踵部付き靴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JP5552374B2 (ja) * | 2010-06-03 | 2014-07-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JP2012077418A (ja) * | 2010-10-04 | 2012-04-19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目の割増やし方法 |
US10100445B2 (en) * | 2014-04-03 | 2018-10-16 | Nike, Inc. | Method of forming a unitary knit article using flat-knit construction |
US9863070B2 (en) | 2014-12-08 | 2018-01-09 |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 Tubular protective sleeve with curl resistant knit end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
JP2016163658A (ja) * | 2015-03-06 | 2016-09-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ウェア |
CN111691053B (zh) * | 2020-07-01 | 2022-04-22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提花插口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CN114635226B (zh) * | 2022-03-29 | 2023-04-11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全成型高领领深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14808254B (zh) * | 2022-05-24 | 2024-05-24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高领结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759480R (fr) * | 1970-11-10 | 1971-04-30 | Courtaulds Ltd | Procede de tricotage d'un vetement a |
JP2538421B2 (ja) * | 1990-12-13 | 1996-09-2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
DE4228408A1 (de) * | 1992-08-26 | 1994-03-03 | Stoll & Co 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ormgerechten, einstückigen Flachgestricks, für ein mit Ärmeln versehenes Kleidungsstück |
GB2331110B (en) * | 1996-02-09 | 1999-07-14 | Shima Seiki Mfg | A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knit fabric thus produced |
JP3071147B2 (ja) | 1996-08-30 | 2000-07-3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
JPH10204710A (ja) * | 1997-01-17 | 1998-08-04 | Shima Seiki Mfg Ltd | ニット用衿編地 |
JP3251521B2 (ja) * | 1997-02-27 | 2002-01-2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二層構造を有するニット衣類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TW446774B (en) * | 1998-08-28 | 2001-07-21 | Shima Seiki Mfg | Knitwear knitting method |
-
2001
- 2001-02-19 WO PCT/JP2001/001197 patent/WO200106303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1-02-19 JP JP2001561832A patent/JP388740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2-19 DE DE60138268T patent/DE60138268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2-19 AU AU2001232351A patent/AU200123235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1-02-19 US US10/203,936 patent/US666859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2-19 KR KR1020027010883A patent/KR10064354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2-19 EP EP01904566A patent/EP125855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2-19 CN CNB018054161A patent/CN126391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258552A1 (en) | 2002-11-20 |
CN1418270A (zh) | 2003-05-14 |
EP1258552B1 (en) | 2009-04-08 |
AU2001232351A1 (en) | 2001-09-03 |
JP3887406B2 (ja) | 2007-02-28 |
KR20020075924A (ko) | 2002-10-07 |
EP1258552A4 (en) | 2003-05-21 |
KR100643540B1 (ko) | 2006-11-10 |
US6668593B2 (en) | 2003-12-30 |
WO2001063030A1 (fr) | 2001-08-30 |
US20030019248A1 (en) | 2003-01-30 |
DE60138268D1 (de) | 2009-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63914C (zh) |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 |
CN10191048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1263251B (zh) |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 |
CN100554550C (zh) |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23136C (zh) |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1395313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 |
US20030010067A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 |
CN1316088C (zh) |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 |
CN1226476C (zh)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衣领针织方法及其针织设计装置 | |
KR19980033237A (ko) | 2×1고무편직조직을 가지는 통상편지의 편성방법 | |
US6658899B2 (en) |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 |
CN1313663C (zh) | 由横机进行的针织品的领部针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
KR100854959B1 (ko) |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 |
EP1672105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garment with raglan sleeves | |
CN1630749A (zh) |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0400730C (zh) | 衣领形成方法 | |
EP0861932B1 (en) | A knitted garment having double-layered structure and a knitt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43909C (zh) | 针织类衣服的针织方法 | |
CN100362155C (zh) |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 |
CN102264964B (zh) |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
CN1271266C (zh) |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
JP4002926B2 (ja) | 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 |
EP0449544B1 (en) | Connective knitting method of belt-shaped knit end and belt-knit fabric having the end part linked in knit stat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