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1266C -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Google Patents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71266C CN1271266C CNB018057357A CN01805735A CN1271266C CN 1271266 C CN1271266 C CN 1271266C CN B018057357 A CNB018057357 A CN B018057357A CN 01805735 A CN01805735 A CN 01805735A CN 1271266 C CN1271266 C CN 127126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braiding
- coil
- hunk
- neck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将由前袖部(4a、14a)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22)与由前身大片(2a)的腋下到肩前的途中的前身大片(2a)的最初部分接合,将袖前部(4a、14a)的袖山头顶部和其连接侧的后袖部(4b、14b)的袖山头顶部的一部分,与连接前身大片(2a)的上述最初的部分到肩前部分接合,同时,在前身大片(2a)的至肩前的部分的领口周缘部(10a)上形成增圈,将由后袖部(4b、14b)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22)与由后身大片(2b)的腋下到肩前的部分接合,在上述袖后部(4b、14b)的袖山头顶部的其余部分上形成延出部分(9b、19b),与后身大片(2b)的肩部分连编,同时,前身大片(2a)和后身大片(2b)夹着延出部分(9b、19b)接合,得到领幅宽、在领口(10)上形成前领口下垂的穿着舒适感良好的无缝针织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衫和开衿绒线衫等针织品中的领口的编织方法和用这样的方法编织的针织品。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在日本特开平4-214448号公报中,已经在先提出了使前身大片的领口扩宽、同时形成前领口下垂的横机针织品的编织方法。这是在领口形成的开始位置以后,夹着领口分成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进行编织前身大片,在其编织过程中,在沿领口周缘进行增线圈的同时,一边重复将各左右前身大片的线圈向外侧移动的编织,一边编织前身大片直到肩部。这样形成领口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结果,接续编织的领口不仅领幅宽,而且前领口形成自然下垂。如果使用这样编织的前身大片制造运动衫,则能够得到服装式样时新性高、穿着时容易使头通过领口、而且穿着舒适感良好的针织品。
上述公报的方法,是作为部件对单体编织的前身大片进行揭示,并没有对将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在其编织宽度的两端接续以编成筒状、同时在横机的编织工序中将它们在肩部互相接合最后完成背心或运动衫等针织品的所谓无缝针织的编织技术进行揭示。
无缝针织是简略乃至省略编织工序后的缝制的编织技术,本申请人已经提出了包括特开平2-91254、特开平2-229248、特开平4-209855及特开平4-153346等在内的多种编织技术。
用2张针床横机的无缝针织,是例如将针床的奇数编号的针作为前身大片或袖前部等前侧部分的针织物用,将偶数编号的针作为后侧部分的针织物用,使用前后针床的各自每隔一根的针进行。在编织前侧部分的针织物时,使后侧部分的针织物卡合(附属)在后针床上,相反在编织后侧部分时,将前侧针织物附属在前针床上,在前后重合各针织物的状态下进行编织,因此各自的针织物在对向的针床上能够始终确保移圈用的空针,使用该空针能编织凹凸提花、双反面组织、重平组织等正面线圈/里面线圈混合存在的组织花纹,又能使袖和前后身大片的线圈向横方向移动而相互接合。与此相对照,在使用4张针床横机时,例如使用下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的针编织前侧部分的针织物,使用下部后针床和上部前针床的针进行后侧部分针织物的编织。此时,在编织前侧部分的针织物时,能够使后侧部分的针织物附属在下部后针床上进行编织,相反在编织后侧部分时,能够使前侧部分的针织物附属在下部前针床上进行编织,因此没有2张针床横机那样使用每隔一根的针的限制。另外,用在上述2张针床横机的前后针床一方或两方的上位有排列设置移圈针的移圈针针床这样类型的横机,也能编织无缝针织物。
另外,在无缝针织中可以利用特开平11-43849号公报中揭示的针织线圈的预置方法,即所谓握持技术。握持由针本体和导针片构成、导针片是重合2张薄板而成的,是在其前端侧具备针舌的称为滑杆针的一种复合针进行的线圈预置技术,指的是在针本体的钩上保持原来卡合的线圈,同时在导针片的针舌上受取别的线圈,从而在同一根针上使不同的2个线圈以互相分离的状态进行保持。关于这种握持的详细情况可参照上述公报,通过采用该技术,使移动线圈侧的针可以成为空针,使用它进行适宜的编织后,只要使预置的线圈照原样移回该空针,则即使在2张针床横机的场合,也可以不预先确保移圈用空针,而使用全针无缝地编织针织品。
可是对于这样进行无缝针织的针织品,在想要使领口的领幅宽、同时领口形成前领口垂下的场合,例如要编织作为针织品的背心时,必须一边不仅考虑前身大片而且考虑和与其对峙并行编成一体的后身大片的关系,一边编织,因此不容易使用先前的特开平4-214448号公报的编织方法。另外在运动衫和开衿绒线衫等场合,必须在前后身大片的两侧配置袖进行编织,这些各部件彼此的左右前后如何配置,和如何一边在前身大片上形成领口并且将其移动到外侧、一边与其它部件编织成一体变得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领口幅度宽的情况下形成前领口垂下的服装式样时新性高、穿着舒适感良好的由无缝针织编织的运动衫等针织品。
本发明是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具有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互相对向的至少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述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位移、在上述针床间可以线圈移圈的横机,将构成针织品的前后身大片和袖的前侧部分附属在第1针床上,将前后身大片和袖的后侧部分附属在第2针床上,前后身大片与袖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两端做成连接的筒状体编织到针织品的腋下,由腋下到肩连接前后身大片和两袖做成一个筒状体,一边编织,一边将两袖的线圈和前后身大片的线圈重叠使筒状体的口径减小,
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领口的编织:
(a)在前领口形成部以后,使前身大片分成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以前右身大片、右袖、后身大片、左袖然后前左身大片的顺序编织后,在前领口部使导纱器反转,折返编织前左身大片、左袖、后身大片、右袖然后前右身大片,同时在该编织间将前领口周缘的线圈置于顺序不作用状态,同时将两袖的线圈移动到前后身大片侧与前后身大片的线圈重叠,使筒状体的口径减小的步骤;
(b)接着仅进行前左身大片和前右身大片的编织,其间,将前领口周缘的线圈的编织顺次取为不作用状态,同时为了维持卡合在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的袖部分的前后的编织宽度的平衡,一边将袖后部的线圈由处于外端的线圈顺序送入第1针床,一边使袖前部的线圈移动到前身大片侧与前身大片的线圈重叠的步骤;
(c)接着一边对将前领口周缘的线圈的编织顺次取为不作用状态继续进行编织,一边仅进行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编织,同时在其间一边形成增圈,一边使前右身大片及前左身大片的线圈移动到袖侧,重叠在袖前部的线圈和上述步骤(b)中向第1针床移动的袖后部的线圈上的步骤;
(d)接着,以右袖后部、后身大片然后左袖后部的顺序进行后身大片的肩部分的编织和设在后袖的袖山头上部的延出部分的编织,然后使导纱器反转,对左袖后部、后身大片然后右袖后部进行折返编织,同时在此编织间使延出部分的针织物移动到后身大片侧,将袖和后身大片的侧端部的线圈彼此重叠,同时使前身大片的与袖邻接的侧端的线圈移动到第2针床上与袖的侧端的线圈重叠,使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夹着袖的延出部分接合的步骤。
另外,本发明是用横机编织的带有前领口下垂的领口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以下的步骤进行领口的编织:
(a)将由前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前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途中的前身大片的最初部分接合的步骤;
(b)将袖前部的袖山头顶部和与该袖山头顶部连接侧的后袖部的袖山头顶部的一部分与连接前身大片的上述最初部分到肩前的部分接合,同时在到该前身大片的肩前的部分的领口周缘部形成增圈的步骤;
(c)将由后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后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部分接合的步骤;
(d)在上述袖后部的袖山头顶部的其余部分上形成延出部分,与后身大片的肩部分连编,同时夹着该延出部分使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接合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针织品,其特征在于,是用横机编织的带有前领口下垂的领口的针织品,由前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前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途中的前身大片的最初部分接合,袖前部的袖山头顶部和与该袖山头顶部连接侧的后袖部的袖山头顶部的一部分与连接前身大片的上述最初部分到肩前的部分接合,同时在到该前身大片的肩前的部分的领口周缘部形成增圈,由后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后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部分接合,在上述袖后部的袖山头顶部的其余部分上有与后身大片的肩部分连编的延出部分,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夹着该延出部分接合。
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
编织成筒状的针织品,在前领口形成部以后,将前身大片分成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按照使前右身大片-右袖-后身大片-左袖-前左身大片之间描出“C”字形那样折返编织,同时在领口处折返时,将前领口的周缘的线圈置于顺序不作用状态,由此一边在领口处形成圆弧形的挖出的前领口下垂,一边扩大领口的开口。而且在编织的同时,将两袖的袖前部、袖后部分别移动到前身大片侧、后身大片侧,在开掖处将袖和前后身大片的线圈重叠,使筒状体的口径减小。藉此,由前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前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途中的部分接合,由后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后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部分接合。
接着,中断后身大片和袖的编织,仅进行前左身大片和前右身大片的编织。在此编织间,领口的开口继续扩大,同时并行进行袖和前后身大片的接合。袖和前后身大片的接合是先使前身大片和前袖部的接合结束后,与其连续将后袖部的一部分与前身大片接合。在此接合编织间,卡合在第1针床的前袖部分向前身大片移动,由此在进行该编织时前袖部和后袖部在交界处被拉开发生断头,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由处于卡合在第2针床的后袖部的外端的线圈顺序地送入第1针床,以维持卡合在前后针床上的袖部分的前后的编织宽度的平衡。
接着,一边在领口部分的编织间形成增圈,一边使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线圈移动到袖侧,重叠在处于卡合在第1针床的状态下的袖前部的线圈和移动的袖后部的线圈上,使得前身大片的途中以后的直至肩前的部分和袖前部的袖山头顶部、以及与该袖山头顶部连接侧的后袖部的袖山头顶部的一部分接合。
接着,对后身大片的肩部分的编织和设在后袖的袖山头上部的延出部分的编织进行在右袖后部-后身大片-左袖后部间折返编织,在该编织间,将袖的延出部分的针织物移动到后身大片侧,使袖和后身大片的侧端部的线圈彼此重叠,同时将与前身大片的袖后部的延出部分邻接的侧端的线圈移动到第2针床上,重叠在袖的侧端的线圈上,使得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夹着袖的延出部分接合。然后,在这样形成的领口上继续编织衣领,所以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成为领口的领幅宽、穿着时容易使头通过领口、穿着舒适感良好的针织品。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编织的圆领套头式运动衫,图2显示在横机上编织构成圆领套头式运动衫各部件的状态。图3显示由后方看运动衫的左半部分,图4显示实施例的运动衫的各阶段的编织概略,图5显示实施例的运动衫编织步骤的前半部分,图6显示实施例的运动衫编织步骤的后半部分。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接着,按照附图和以下详细内容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未图示的、使上面分别列设多根编针的前针床和后针床前后对峙、后针床能够左右移位、前后针床间可以移圈的横机。
图1显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编织的圆领套头式运动衫1,图2显示构成运动衫1的前后身大片和袖的纸样(线圈排列),上图显示运动衫被穿着时在后侧看成为后侧部分的后身大片2b和两袖的后部4b、14b,它们使用后针床上的针编织,下图显示运动衫被穿着时在前侧看是前侧部分的前身大片2a和两袖的前部4a、14a,它们使用前针床上的针编织。图3显示由后方看编织的运动衫1的左半部分。图4显示编织的运动衫1的各阶段的概略,以S作为起点沿箭头方向编进。图5和图6是详细示出图4各阶段的编织步骤,以第1粗实线表示前身大片,第2粗实线表示后身大片,实线表示袖。
本实施例中编织的运动衫1是圆领的,由前身大片的下摆到肩前点F的线圈横列数,比由后身大片的下摆到肩前O的线圈横列数多,前身大片越过肩线18进入后身大片侧,成为与后身大片接合的图案花纹设计。为说明方使,运动衫的图案花纹设计取作平针线圈的素织物,但也可以是提花或重平等组织花纹。
如图2所示,腋下部中前身大片2a的各点A、a与袖前部4a、14a的各点Q、q接合,后身大片2b的各点M、m与袖后部4b、14b的各点U、u接合。前身大片2a的线A-B-C和袖4a的线Q-R沿开掖22接合,前身大片2a的线a-b-c和袖14a的线q-r接合。同样,后身大片2b的线M-N-O和袖4b的线U-V接合,后身大片2b的线m-n-o和袖14b的线u-v接合。在前身大片2a形成领口10a的点K,k以后,取与后身大片2b不同的形状,分成前右身大片15a和前左身大片5a编织。左袖前部4a的线R-S先对着前左身大片5a的线C-D接合,右袖前部14a的线r-s对着前右身大片15a的线c-d接合。然后,左袖前部4a的线S-T对着前左身大片5a的线D-E接合,接着左袖后部4b的线X-W对着线E-F接合。同样,右袖前部14a的线s-t对着前右身大片15a的线d-e接合,接着右袖后部14b的线x-w对着线e-f接合。在肩部分,前身大片2a的线F-G和左袖后部4b的W-Z、后身大片2b的线O-P和左袖后部4b的V-Y分别接合,前身大片2a的线f-g和右袖后部14b的w-z、后身大片2b的线o-p和右袖后部14b的v-y分别接合。另外,在表示前右身大片或左袖等时使用的右·左,是在穿着运动衫的状态下,以穿用者为基准进行表示的。
接着,对图5和图6所示的编织步骤进行说明。步骤1重复进行以下编织:由分别准备供前后身大片2、袖4、14用的导纱器(未图示)将针织用纱供给前针床FB的各针后,使导纱器反转,向后针床BB的各针供给针织用纱,并开始筒状体下摆罗纹部6、7、17的编织。步骤2显示一边扩大袖4、14的筒径,一边与前后身大片2同时进行编织,达到直至腋下部(点A、Q、a、q、M、U、m、u)的位置。
腋下部以后,例如使用在前后身大片编织中使用的导纱器,将前后身大片2和袖4、14作为统一的一个筒状体进行编织。而且反复进行一边进行该筒状体的前后身大片和袖的线圈横列编织,一边使袖4、14每次向前后身大片2侧移动、重叠的编织,使筒状体的口径逐渐减小。此时前后身大片的编织幅度也同时减小。步骤3表示前身大片2a的编织达到开始形成领口10a的K、k位置时针床中各针织物的卡合状态。
由K、k起,将前身大片2a分成前右身大片15a和前左身大片5a进行编织。由开始形成领口10a的K、k到J、j,以前右身大片15a、右袖14、后身大片2b、左袖4然后前左身大片5a的顺序进行编织,然后在领口部10a使导纱器反转折返,按照前左身大片5a、左袖4、后身大片2b、右袖14然后前右身大片15a的顺序,以描出“C”字的方式反复进行编织。此时,将领口10a的周缘(线K-J、k-j)的线圈顺次置于不作用状态,进行所谓翻转横列线圈编织。
步骤4表示前身大片2a的编织到达形成领口10a的J、j位置时的针床中各针织物的卡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前身大片2a的线A-B-C和袖4a的线Q-R、前身大片2a的线a-b-c和袖14a的线q-r、后身大片2b的线M-N-O和袖4b的线U-V、后身大片2b的线m-n-o和袖14b的线u-v呈分别接合的状态,针床上处于袖4、14的袖山头顶部的平坦部R-T、V-X、r-t、v-x上的线圈、在本实施例中分别用数字1~9表示的9个(纵行)的线圈呈卡合状态。上述步骤1~4中,步骤1、步骤2、步骤3、步骤4分别对应于图4所示的s、t、u、v的各阶段。
接着,说明对应于图4的v以后的编织步骤5~14的编织。其后,后身大片2b的编织暂时中断,仅进行前身大片的线圈横列的编织。步骤5~7表示到达领口10a的I、i位置前的编织。其间,追加1个导纱器,每次前右身大片15a、前左身大片5a的线圈横列编织均使左右的袖前部4a、14a的线圈移动到前后身大片侧,在前身大片侧端的线圈上反复进行重叠编织。在I、i的位置,处于左右的袖前部4a、14a的袖山头的平坦部R-T、r-t的以1~9表示的线圈中R-S、r-s上的1~6的6个线圈与前身大片接合。步骤5表示线圈1~6中的最初的线圈1与前后身大片重叠的状态,步骤6表示下一个线圈2重叠的状态。如果对线圈3~6继续进行此编织,仅袖前部4a、14a的针织物移动到前后身大片侧,在袖前部4a、14a和袖后部4b、14b的边界T、X、t、x间会发生断头,因此要按由袖后部4b、14b侧端的线圈9到8、7的顺序送到前针床,使得对卡合在前后针床的袖的编织幅度没有大的差,以防止断头。在步骤6和步骤7之间,插入线圈3~6在前身大片上重叠的编织,但这里对其图示作了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到达领口10a的I、i位置前的前身大片5a、15a和左右袖前部4a、14a的接合编织如步骤5~7那样左右并行地进行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先进行到达i前的前右身大片15a和右袖前部14a的接合编织,在结束一方的处理后,再进行另一方的前左身大片5a和左袖前部4a的接合编织,以代替上述的编织。在前右身大片15a和右袖前部14a的接合编织时,与每次一边移动替换右袖前部14a的线圈一边送到前后身大片侧同样的线圈,特别是处理的后半部分线圈进行多次移圈操作而发生断头的场合,如果将右袖前部14a的线圈全部一次移向后针床、在前右身大片15a的线圈横列的编织限度内向右移动后针床、使右袖前部14a移动到前后身大片侧与前右身大片15a重叠,则能够防止上述断头问题。在4张针床横机的情况下,使右袖前部14a的线圈移向后上部针床。此时,将左后袖部4b的线圈由外端顺序送入到前针床,并使移动后针床时于右侧卡合在前针床的左袖前部4a和卡合在后针床的左袖后部4b在交界部不被拉离,以维持前后的编织幅度的平衡。在用这样的方法结束一方的处理后,也可以对前左身大片5a和左袖前部4a的接合编织进行与此同样的编织。
接着在步骤8和9中,进行前领口10a的I、i以后的增加编织宽度的编织。这在进行前右身大片15a和前左身大片5a的编织间进行,在领口10的形成达到H、h的状态下,前左身大片5a的线D-E和左袖前部4a的线S-T、前右身大片15a的线d-e和右袖前部14a的线s-t接合。而且在领口10的形成达到G、g的状态下,前左身大片5a的线E-F和左袖后部4b的线X-W、前右身大片15a的线e-f和右袖后部14b的线x-w接合。步骤8表示前左身大片5a的线圈横列编织,在该线圈横列编织间形成领口10a的右侧部分。其中前左身大片5a每2个线圈横列编织都将前左身大片5a的线圈向相邻的左袖4的线圈移动、重叠,反复进行6次这样的编织,使领口10a的编织宽度在右侧增加6圈(线圈纵行)。在将前左身大片5a的线圈向左袖4移动时,以领口10a的周缘不开孔的方式使其每次增圈(图中的×号)形成于领口周缘。该增圈例如可以使用集圈或增补等增圈技术形成,但如果是堵塞开孔部分,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方法。步骤9表示前右身大片15a的线圈横列编织,在该线圈横列编织间形成领口10a的左侧部分。以与上述涉骤8同样的编织方法进行此编织。采用这样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前领口10a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分别各增加6圈,共计增加12圈(线圈纵行)。上述领口在进行步骤8的右侧部分的编织后,进行步骤9的左侧部分的编织,但也可以将其并行进行编织。
步骤10表示领口10a的编织达到G、g时针床上针织物的卡合状态。此时前身大片2a的编织结束,形成前领口10a的前身大片2a的针织物卡合在前针床上,处于O-o间的后身大片2b的线圈和其两侧袖后部的V-W、v-w的各线圈1~6卡合在后针床上。
接着,说明步骤10~13表示的肩部分的编织。在此,重开中断了线圈横列编织的后身大片2b的线圈横列编织,进行在图2中12所示的后身大片2b的肩部分的线圈横列编织。该肩部分12的编织与由左右的袖后部4b、14b的袖山头延出的矩形部分9b、19b的编织同时进行。该编织用单一的导纱器采用在右袖后部14b、后身大片12、左袖后部4b之间折返编织的方法进行。而且每次进行线圈横列编织时,都将袖的9b、19b部分的针织物移动到后身大片2b侧,使袖和后身大片的侧端部的线圈彼此重叠,以使后身大片的编织宽度逐渐减小。在该编织期间,每次都将前身大片2a的、与袖9b、19b邻接的侧端的线圈移动到后针床上,重叠在袖9b、19b的侧端的线圈上,使得前身大片2a和后身大片2b夹着袖的矩形部分9b、19b互相接合(参照图3)。即,前身大片2a的线F-G和左袖后部4b的W-Z接合,后身大片2b的线O-P和左袖后部4b的V-Y接合。同样,前身大片2a的线f-g和右袖后部14b的w-z接合,后身大片2b的线o-p和右袖后部14b的v-y接合。步骤12表示筒状体的口径至途中减小的状态。步骤13表示再进行编织使肩部分的接合结束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仅前领口10a卡合在前针床上,后领口10b和左右的袖后部4b、14b的矩形部分9b、19b卡合在后针床上。
然后在步骤14中,沿着连结前身大片2a上形成的领口上的点g、h、i、j、k、K、J、I、H、G和左袖后部4b的点Z、Y、后身大片2b的点P、p以及右袖后部14b的点y、z形成的环(线g-h-i-j-k-K-J-I-H-G-Z-Y-P-p-y-z-g),使衣领20进行所希望线圈横列的回转编织,从而结束运动衫1的编织。
采用如上述那样前领口10a形成时进行增圈的方法,使前领口10a的编织宽度比后领口10b的编织宽度宽,其编织宽度前后产生差,但由于在编织后身大片的肩部分12时,将左右的袖后部4b、14b的矩形部分9b、19b连接进行编织,使筒状体前后的编织宽度一致,因此能够无障碍地将领口部分编织成筒状。
按此编织的运动衫1,在领口10上形成前领口下垂的时新性良好的样式,而且有宽口径的领口,使得穿着时头容易通过,穿着舒适感良好。在本实施例中,衣领20是作为圆领套衫编织的,但也可以编织高圆套领等所希望的图案设计的领口。另外,也可以使领口形成U字形。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完成了领口线圈纵行数增加、领口的领幅宽、穿着时容易使头通过领口、穿着舒适感良好的针织品。
Claims (3)
1.一种针织品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互相对向的至少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述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位移、在上述针床间可以线圈移圈的横机,将构成针织品的前后身大片和袖的前侧部分附属在第1针床上,将前后身大片和袖的后侧部分附属在第2针床上,前后身大片与袖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做成筒状体编织到针织品的腋下,由腋下到肩连接前后身大片和两袖做成一个筒状体,一边编织,一边将两袖的线圈和前后身大片的线圈重叠使筒状体的口径减小,其特征在于,
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领口的编织:
(a)在前领口形成部以后,使前身大片分成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以前右身大片、右袖、后身大片、左袖然后前左身大片的顺序编织后,在前领口部使导纱器反转,折返编织前左身大片、左袖、后身大片、右袖然后前右身大片,同时在该编织间将前领口周缘的线圈置于顺序不作用状态,同时将两袖的线圈移动到前后身大片侧与前后身大片的线圈重叠,使筒状体的口径减小的步骤;
(b)接着仅进行前左身大片和前右身大片的编织,其间,将前领口周缘的线圈编织顺次取为不作用状态,同时为了维持卡合在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的袖部分的前后的编织宽度的平衡,一边将袖后部的线圈由处于外端的线圈顺序送入第1针床,一边使袖前部的线圈移动到前身大片侧与前身大片的线圈重叠的步骤;
(c)接着一边对将前领口周缘的线圈的编织顺次取为不作用状态继续进行编织,一边仅进行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编织,同时在其间一边形成增圈,一边使前右身大片及前左身大片的线圈移动到袖侧,重叠在袖前部的线圈和上述步骤(b)中向第1针床移动的袖后部的线圈上的步骤;
(d)接着,以右袖后部、后身大片然后左袖后部的顺序进行后身大片的肩部分的编织和设在后袖的袖山头上部的延出部分的编织,然后使导纱器反转,对左袖后部、后身大片然后右袖后部进行折返编织,同时在此编织间使延出部分的针织物移动到后身大片侧,将袖和后身大片的侧端部的线圈彼此重叠,同时使前身大片的与袖邻接的侧端的线圈移动到第2针床重叠在袖的侧端的线圈上,使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夹着袖的延出部分接合的步骤。
2.一种用横机编织的带有前领口下垂的领口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以下的步骤进行领口的编织:
(a)将由前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前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途中的前身大片的最初部分接合的步骤;
(b)将袖前部的袖山头顶部和与该袖山头顶部连接侧的后袖部的袖山头顶部的一部分与连接前身大片的上述最初部分到肩前的部分接合,同时在到该前身大片的肩前的部分的领口周缘部形成增圈的步骤;
(c)将由后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后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部分接合的步骤;
(d)在上述袖后部的袖山头顶部的其余部分形成延出部分,与后身大片的肩部分连编,同时夹着该延出部分使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接合的步骤。
3.一种针织品,是用横机编织的带有前领口下垂的领口的针织品,其特征在于,由前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前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途中的前身大片的最初部分接合,袖前部的袖山头顶部和与该袖山头顶部连接侧的后袖部的袖山头顶部的一部分与连接前身大片的上述最初部分到肩前的部分接合,同时在到该前身大片的肩前的部分的领口周缘部形成增圈,由后袖部的腋下到袖山头顶部的部分沿开掖与由后身大片的腋下到肩前的部分接合,在上述袖后部的袖山头顶部的其余部分上有与后身大片的肩部分连编的延出部分,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夹着该延出部分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54121/00 | 2000-02-29 | ||
JP2000054121 | 2000-02-29 | ||
JP54121/2000 | 2000-02-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6295A CN1406295A (zh) | 2003-03-26 |
CN1271266C true CN1271266C (zh) | 2006-08-23 |
Family
ID=18575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80573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1266C (zh) | 2000-02-29 | 2001-02-26 |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260623B1 (zh) |
JP (1) | JP4252752B2 (zh) |
KR (1) | KR100610750B1 (zh) |
CN (1) | CN1271266C (zh) |
AU (1) | AU2001234185A1 (zh) |
DE (1) | DE60141816D1 (zh) |
TW (1) | TW508388B (zh) |
WO (1) | WO200106498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93338A (zh) * | 2020-12-03 | 2021-04-02 |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马鞍肩领型结构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0237516D1 (de) * | 2001-05-11 | 2010-10-14 | Shima Seiki Mfg | Strickverfahren für flachstrickmaschine und strickprogramm |
WO2004072344A1 (ja) * | 2003-02-14 | 2004-08-26 | Shima Seiki Mfg., Ltd. | 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
WO2004088022A1 (ja) * | 2003-03-31 | 2004-10-14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ニットデザイン方法とその装置 |
JP5567565B2 (ja) * | 2009-07-09 | 2014-08-0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CN112176517B (zh) * | 2020-09-30 | 2021-11-30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横机全成型服装编织效率的编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38421B2 (ja) * | 1990-12-13 | 1996-09-2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2860437B2 (ja) * | 1991-08-19 | 1999-02-2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袖と身頃のパターン作成方法 |
JP3010183B2 (ja) * | 1993-10-15 | 2000-02-14 | 防衛庁技術研究本部長 | 水中航走体の複数同時誘導方法 |
IT1290915B1 (it) * | 1996-02-09 | 1998-12-14 | Shima Seiki Mfg | Metodo di lavorazione a maglia su una macchina rettilinea per maglieria e tessuto a maglia cosi' prodotto. |
JP3164528B2 (ja) * | 1997-02-17 | 2001-05-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による編地の接合編成方法 |
-
2001
- 2001-02-21 TW TW090103856A patent/TW50838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2-26 DE DE60141816T patent/DE60141816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2-26 CN CNB018057357A patent/CN127126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2-26 JP JP2001563668A patent/JP425275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2-26 WO PCT/JP2001/001441 patent/WO2001064987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1-02-26 EP EP01906331A patent/EP1260623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2-26 AU AU2001234185A patent/AU200123418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1-02-26 KR KR1020027011155A patent/KR10061075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93338A (zh) * | 2020-12-03 | 2021-04-02 |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马鞍肩领型结构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12593338B (zh) * | 2020-12-03 | 2022-03-22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马鞍肩领型结构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6295A (zh) | 2003-03-26 |
TW508388B (en) | 2002-11-01 |
EP1260623B1 (en) | 2010-04-14 |
EP1260623A4 (en) | 2006-03-22 |
KR100610750B1 (ko) | 2006-08-09 |
EP1260623A1 (en) | 2002-11-27 |
AU2001234185A1 (en) | 2001-09-12 |
KR20020075928A (ko) | 2002-10-07 |
JP4252752B2 (ja) | 2009-04-08 |
DE60141816D1 (de) | 2010-05-27 |
WO2001064987A1 (fr) | 2001-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50791C (zh)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
CN1023136C (zh) |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263914C (zh) |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 |
CN10191048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162574C (zh) | 针织衣物的编织方法 | |
CN1226476C (zh)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衣领针织方法及其针织设计装置 | |
CN101395313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 |
CN101263251B (zh) |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 |
US6658899B2 (en) |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 |
CN1961107A (zh) |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
CN101068963A (zh) |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 |
JP3071147B2 (ja) |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 |
CN1526039A (zh) |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 |
CN1323206C (zh) | 用横机编织的带衣领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313663C (zh) | 由横机进行的针织品的领部针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
CN102086560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 |
US6655175B1 (en) |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 |
CN1250792C (zh) | 针织品编织方法 | |
CN102995267B (zh) |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 |
CN1271266C (zh) |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
CN1143909C (zh) | 针织类衣服的针织方法 | |
KR101356440B1 (ko) | 브이-넥 포인트를 구비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23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