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26039A -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26039A
CN1526039A CNA028051920A CN02805192A CN1526039A CN 1526039 A CN1526039 A CN 1526039A CN A028051920 A CNA028051920 A CN A028051920A CN 02805192 A CN02805192 A CN 02805192A CN 1526039 A CN1526039 A CN 15260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bar
braiding
coil
turning cou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51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16088C (zh
Inventor
�Ա���һ
冈本一良
前田幸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526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6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60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608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在将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交换以进行向侧方移动的收拢的针织衣类的编织过程中,每当在适当地线圈横列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编织时,就将进行收拢区域的线圈向对置的针床上移圈,在使前后针床相对移动后,直到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过程中,使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纵行的线圈收拢结束的期间,在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继续编织中,将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保持在与生成该线圈的针床相反侧的针床上,在接下来的编织中,只是进行下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线圈纵行的线圈在线圈形成前,移回原来的针床上,这样的编织反复地进行,从而在横机上,可实现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和收拢并行的区域不会发生漏针或断线等问题的编织。

Description

针织衣类编织万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横机编织针织衣类的方法,特别是,在编织幅度的途中,使供线方向反转以将编织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一部分或全部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进行线圈的交换、以进行收拢的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称作整体衣类的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已有多种方案,这样的整体衣类的编织方法为,在使用横机编织背心或针织套衫的前身大片时,在编织机上,形成领口用开口,从而可减轻编织结束后的缝制作业。作为编织整体衣类的方法之一由本申请人的日本特许2538421号公报所公开,该编织方法为,增加背心或针织套衫的领口用开口的周缘的线圈纵行数,以增加领口用开口的周长的编织方法。利用图7和图8对采用该日本专利2538421所公开的方法来增加背心101的领口用开口的周长的方法进行说明。在该日本专利中,背心的前身大片101是从下摆罗纹102开始编织到领口用开口103的,在形成领口用开口103后,前身大片101分支成左右的前身大片101a、101b,分别通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来编织前身大片101a、101b。然后,在线V以下,分别将左右的前身大片101a、101b向外侧移动,在领口用开口103与左右的前身大片101a、101b之间形成空针,成为空针的针上形成新的线圈,增加领口用开口103周缘104的线圈纵行数,以扩大周长。之后,通过与增加线圈纵行数的领口用开口103的周缘104相接续地形成衣领105,可形成口径较大的衣领105。通过进行上述的编织,可制造穿用时头部容易穿过领口用开口的商品价值高的背心。
使用图8的编织线圈横列图,说明将上述背心的前身大片101的领口用开口的周缘加以扩大的编织开始后的编织。由于在左右的前身大片101a、101b中进行左右对称的相同编织,因此,在以下只说明左前身大片101b的编织。图8的线圈横列1示出编织直到图7的线V时的背心101的右侧部分。前针床的针A~D在领口用开口103处,而前针床的针E~K在左前身大片101b处。在线圈横列2中,由前针床的针E~K挂住的左前身大片101b的线圈移向后针床,在线圈横列3中,后针床向右移1个节距,左前身大片101b的线圈移到前针床,前针床的针E成为空针。接着,在线圈横列4中,向前针床的针E供线以形成新的线圈,同时,向前针床的针F~L供线。在线圈横列5中,向前针床的针L~F供线,以编织左前身大片101b。在线圈横列6中,前针床的针F~L的线圈移向后针床,在线圈横列7中,后针床进一步向右移1节距后,左前身大片101b移回前针床。然后,在线圈横列8中,在前针床的针F上形成新的线圈,同时,向前针床的针G~M供线,在线圈横列9中,向前针床的针M~G供线,以编织左前身大片101b。之后,反复进行与线圈横列6~9同样的编织,在领口用开口103的周缘104处,向前针床的针E~G追加新的线圈纵行,以成为线圈横列10的状态后,在线圈横列11中,通过向前针床的针N~A供线,以在左前身大片101b中,增加领口用开口的周缘104的线圈纵行数,从而结束编织。之后,在右前身大片101a处,进行同样的编织后,通过形成衣领105,以结束前身大片101。
除了上述编织外,还通过在左右的前身大片处进行使编织幅度变窄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可形成如图1的背心中形成的肩部9a,9b。但是,在日本特许2538421号公报所公开的方法中,如图8的线圈横列3、7所示,每当左右的前身大片101a、101b向外侧移动,左右前身大片101a、101b的线圈全移回前针床,因要形成线圈,在领口用开口103的周缘104处,每当要增加,必须将左右前身大片101a、101b在前后针床间反复地移圈。因形成肩部9a、9b,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左右前身大片101a、101b时,必须将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反复地移圈,在加大领口用开口103的周缘104的线圈纵行数时,会发生断线或线圈拉伸等问题。如此,在日本特许2538421号公报所公开的方法中,由于在形成肩部时,会发生因移圈所致的断线等问题,不能充分地增加领口用开口的线圈纵行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针织衣类编织方法为,使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滑动的横机,在编织幅度的途中使供线口反转、从位于编织幅度端的针开始形成反复进行依次成为休止状态的编织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同时,将该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交换以进行向侧方移动的收拢(寄セ)的针织衣类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当将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适当地进行线圈横列编织时进行收拢区域的线圈向对置的针床上移圈,使前后针床相对移动后,直到将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过程中、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收拢结束的期间,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继续进行的编织中,将上述收拢区域的线圈保持在与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的针床相反侧的针床上,在接下来的编织中,只是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线圈纵行的线圈在线圈形成前移回到原来的针床上,这样的编织过程反复进行。
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的话,从位于编织幅度端的针开始,在形成反复进行依次成为休止状态的编织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同时,将该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交换、进行移向侧方的收拢以编织针织衣类之际,将进行收拢区域的线圈向与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针床相反侧的针床上。然后,为了继续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将进行收拢区域的线圈从相反侧的针床上移回到原来的针床上之际,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过程中,将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勾挂到相反侧的针床上的状态下只将进行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前针床上,直到进行线圈形成的编织结束所有的收拢为至,反复地进行。如此,为了进行收拢,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过程中,将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不必多次移圈,不会发生断线和线圈拉伸。
本发明的另一种针织衣类编织方法为,使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滑动的横机,在将身躯部分从下摆向领口进行编织的过程中,在领口用开口形成开始后,通过隔着领口用开口的分别向左右身躯部分供线的供线口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编织领口用开口的同时,在左右身躯部分从肩部前侧的线圈纵行开始,将依次成为休止状态的左右身躯部分在前后针床间交换并分别向外侧移动,以在领口用开口与左右前身大片之间形成空针,在该空针上形成新的线圈并增加领口用开口的周缘的线圈纵行数后,以形成衣领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左右身躯部分翻转横列线圈编织以进行收拢的编织包含如下的步骤:
(1)将左右身躯部分内的任一方的身躯部分在适当的线圈横列中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步骤,
(2)将在步骤1中翻转横列线圈的所述一方的身躯部分勾挂在相反的针床上,同时,将前后针床朝领口用开口扩张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步骤,
(3)将在步骤2中对置的针床上挂住的所述一方的身躯部分内、只是在接下来的编织中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继续进行编织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原来的针床上的步骤,
(4)反复进行步骤1至步骤3直到结束所述一方的身躯部分的编织的步骤。
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的话,将身躯部分从下摆向领口编织的过程中,是在领口用开口的形成开始后,通过隔着领口用开口分别向左右身躯部分供线的供线口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进行编织的。然后,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过程中,在左右身躯部分,从肩部前侧的线圈纵行开始,将顺序成为休止状态的左右身躯部分在前后针床间交换,使左右身躯部分分别向外侧移动,以在领口用开口与左右前身大片之间形成空针。与进行增加该领口用开口的周缘的线圈纵行数的编织并行,在左右身躯部分形成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肩部。在将左右身躯部分向外侧移动的编织和肩部的形成并行的过程中,在将左右前身大片向外侧移动之际,移圈到与进行线圈形成的针床相反侧的针床上,并在身躯部分离开领口用开口的方向使前后针床相对移动。接着,在进行继续左右身躯部分的线圈编织,移圈到原来的针床上之际,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过程中,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保存在相反侧的针床上,只是进行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每个针床上,这样的编织反复地进行。如此,通过形成肩部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而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不必多次移圈,不会发生断线和线圈拉伸。因此,左右身躯部分无论是哪一个均能移动到外侧,从而在形成肩部上也可自由地增加领口用开口的线圈纵行数。
本发明的又一种针织衣类编织方法为,使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滑动的横机,在隔着身躯部分的两侧编织左右的袖部,从腋部到肩部使左右的袖部向身躯部分移动,将袖部的侧端线圈与身躯部分的侧端线圈重合,反复地进行在重合线圈中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编织,以编织袖部与身躯部分接合的针织衣类的过程中,用位于袖部与身躯部分的边界部的适当数目的线圈纵行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并将接合袖部与身躯部分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形成在身躯部分与左右各袖部的接合部后,对袖部和身躯部分供线,并且在袖部和身躯部分每个中进行收针以形成伞状花纹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编织包含如下的步骤:
(1)在左右任一方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中,在身躯部分与一方的袖部的边界部,由包含身躯部分和袖部这两者的适当数目的线圈纵行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步骤,
(2)将在步骤1中翻转横列线圈编织成的袖部勾挂在与身躯部分相反的针床上,同时,将前后针床朝袖部接近身躯部分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步骤,
(3)将在步骤2中对置的针床上挂住的袖部内、只是在接下来的编织中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进行接着的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与身躯部分相同的针床上,使袖部与身躯部分的侧端线圈相互重合以接合袖部与身躯部分的步骤,
(4)反复进行步骤1至步骤3直到形成于所述一方的袖部与身躯部分的边界部上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形成结束的步骤。
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的话,是在隔着身躯部分的两侧编织左右的袖部,从腋部到肩部将左右袖部向身躯部分侧移动,将袖部的侧端线圈与身躯部分的侧端线圈重合,反复地进行在重合线圈中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编织,以编织袖部与身躯部分接合的针织衣类。在该过程中,用位于袖部与身躯部分的边界部的适当数目的线圈纵行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并将接合袖部与身躯部分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形成在身躯部分与左右各袖部的接合部。在编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同时将袖部向身躯部分侧移动以接合袖部和身躯部分之际,将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内的袖部线圈移圈到相反侧的针床上,将前后针床在袖部接近身躯部分的方向相对移动。然后,将袖部与身躯部分一同移回原来的针床上之际,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过程中,将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纵行的线圈保存在与身躯部分相反侧的针床上,接着,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只将接着进行线圈形成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与身躯部分相同的针床上,以接合袖部和身躯部分。在如此编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过程中,将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不用多次移圈,就能将袖部收拢于身躯部分侧以进行接合。并且,通过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接着形成伞状(パラシユ一ト)花纹,能够形成直径一样的同步的伞状花纹,在伞状花纹部,针织衣类不会突出和不会松弛。另外,在伞状花纹部形成混色花纹时,能够防止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由第一实施例形成的背心的前身大片的视图。
图2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3为示出由第二实施例形成的针织套衫用针织衣类的视图。
图4为示出在横机上编织第二实施例的针织套衫用针织衣类状态下的视图。
图5为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6-a为由第三实施例形成的针织衣类的主视图,图6-b为针织衣类的俯视图,图6-c为示出针织衣类在编织机上编织状态下的视图。
图7为示出由以往技术形成的针织套衫的前部的视图。
图8为示出以往技术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使用具有前后的一对针床、该前后针床的任意一个或两者均可左右滑动并且可在前后针床的针槽内装有的编织针间移圈的双针床横机进行编织的情况加以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是以图1和图2中增加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的线圈纵行数的同时、形成肩部的图1背心的前身大片2的编织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示出背心的前身大片2,图2为示出肩部9a、9b的形成开始后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背心的前身大片2是沿着箭头Z方向从下摆罗纹3向领口用开口1编织,在开始形成领口用开口1的线L以后,对领口用开口1的右侧的右前身大片2a和左前身大片2b分支编织。右前身大片2a和左前身大片2b将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和身躯部分2的侧端分别作为供线口的前进方向反转场所来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在领口用开口上部的线M与线N之间,从肩前侧的线圈纵行进行顺序地脱离编织以成为休止状态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使编织幅度逐渐变窄,同时,进行使右前身大片2a和左前身大片2b向外侧移动的收拢,位于领口用开口1与左右的前身大片2a、2b之间的针成为空针,在该空针上形成新的线圈,以增加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纵行数的编织,从而通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来编织右前身大片2a和左前身大片2b。反复进行上述的编织以增加领口用开口的周缘4的线圈纵行数后,在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跟着形成衣领5,从而在增加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纵行数的同时,进行形成肩部9a、9b的前身大片2的编织。
下面,用表示编织线圈横列的图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使用了比实际编织所用针要少的针。并且,通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形成领口用开口1的方法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只从开始增加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纵行数的编织处加以说明。
在右前身大片2a和左前身大片2b中,进行左右对称的相同编织,使一方的前身大片部(例如右前身大片2a)编织到最后之后,编织另一方的前身大片(例如左前身大片2b)。在图2的线圈横列1中,成为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挂在前针床的针A~D上,前针床的针E~K挂住左前身大片2b。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左右前身大片2a、2b期间,成为休止状态。在线圈横列2中,将左前身大片2b移圈到相对置的后针床上,在线圈横列3中,将后针床向右移1个节距后,在接着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中,除了不进行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左前身大片2b的侧端线圈纵行的线圈11外的线圈移回前针床,使前针床的针E成为空针。在线圈横列4中,供线口12向前针床的针E供线,在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形成新的线圈13的同时,向前针床的针F~J供线,以编织左前身大片2b。然后,在线圈横列5中,将供线口12反转后,在反转场所,为了防止开孔,在用针K进行集圈14的同时,向前针床的针J~F供线。在线圈横列6中,挂在前针床上的左前身大片2b所有的线圈均移圈到后针床上,在线圈横列7中,后针床进一步向右移1个节距后,在接着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中,除了不进行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针M和针J的线圈纵行的线圈11、14外的左前身大片2b的线圈移到前针床上,使前针床的针F成为空针。在线圈横列8中,在前针床的针F上形成新的线圈15后,向前针床的针G~J供线。在线圈横列9中,使供线口12反转后,用前针床的针K进行集圈16,同时,向前针床的针J~G供线。接下来通过改变作为对象物的针的同时反复进行与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9所示的编织同样的编织后,通过线圈横列10的编织,将在后针床上为预设状态的线圈11、14、18移回前针床。之后,在线圈横列11中,向前针床的针N~A供线,通过以上的编织,结束左前身大片2b的编织。
通过进行上述的编织,在左前身大片2b上形成肩部9b的同时,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纵行数从线圈横列1的状态增加了3个线圈纵行。之后,在右前身大片2a中进行同样的编织,通过与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相接地形成衣领5,来完成前身大片2。
在上述的本实施例中,与左前身大片2b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并行地进行使左前身大片2b向外侧移动的收拢,使位于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与左前身大片2b之间的针成为空针,通过在该空针上形成新的线圈13、15、17,以增加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纵行数。然后,在将左前身大片2b向外侧移动后,为了在接下来的左前身大片2b中继续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移回前针床之际,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过程中,成为休止状态的左前身大片2b的线圈11、14、18仍留在后针床上,在随后的编织中,由于只是进行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前针床上,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11、14、18在前后针床间也不必多次移圈。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只对增加3个线圈纵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实际上,不担心发生断线等问题的话,可自由地增加领口用开口1的周缘4的线圈纵行数。
第二实施例
下面,用图3~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为,在从图3的成为针织套衫的前部分的针织套衫用针织衣类21的腋部向上的肩部周围,编织针织套衫的实施例,其中,针织套衫形成有将邻接的线圈相互重合的接合线以领口用开口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开的通称伞状花纹的花纹。在第二实施例中,在不同区域编织的针织套衫21的身躯部分与左右的袖部的接合是从腋部开始的。在形成伞状花纹前,在袖部22、23与身大片24的接合场所,通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形成跨越袖部和身躯部分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O、P、Q、R,接着,通过形成伞状花纹,形成以相同的直径呈放射状扩张的伞状花纹。
图4为示出在横机上编织针织套衫用针织衣类21状态下的视图。针织套衫用针织衣类21中,前身大片24与右袖22、左袖23从腋部25a、25b到肩部是沿着接合线29a、29b接合的。前身大片24是从下摆罗纹28向肩部沿着箭头Z方向编织的,而右袖22和左袖23是从袖口30a、30b向肩部沿着箭头Z方向编织的。前身大片24与左右袖部22、23的编织直到开始前身大片24与左右的袖部22、23接合的线S后结束,之后,将左右的袖部22、23分别向前身大片24侧移动,反复进行将左右的袖部22、23的侧端线圈与前身大片24的侧端线圈重合后供线、编织,以将前身大片24与左右的袖部22、23通过共用的供线口使之成一体的针织衣类编织,从而使左右的袖部22、23与前身大片24接合的同时,进行收针。
接着,直到线T结束编织后,顺序地编织由前身大片24与右袖22的A-B-C-D围住的右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和由前身大片24与左袖23的a-b-c-d围住的左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在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中,根据最初的编织幅度A-B-C和a-b-c,从左右的侧端侧的线圈纵行顺序地成为休止状态,在前身大片24与左右的袖部22、23的接合线29a、29b处,进行编织的线圈横列数最多的编织。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结束后的线U以后,一同对I-D-C-c-D-i供线,通过共用的供线口编织前身大片24与左右的袖部22、23的同时,在接合线场所,将左右的袖部22、23向前身大片24侧移动进行接合编织时,在前身大片24和左右的袖部22、23的收针线31~42的多处收针,这样的编织过程反复地进行,直到最终的编织幅度成为H-G-g-h为止。
下面,参照图5的编织线圈横列进行说明。从前身大片24和左右的袖部22、23的编织开始至线S的编织由于是公知的,因此,只说明线T以后的编织。另外,线Y-Y的右侧和左侧由于是进行左右对称的相同编织,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只对前身大片24和左袖23的接合部的编织加以说明。
在图5的线圈横列1中,前身大片24的线圈由白圈表示,左袖23的线圈由黑圈表示,框内围住的线圈表示为前身大片24和左袖23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a-b-c的线圈。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R的a-b间的线圈由前针床的针I~F勾挂,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P的b-c间的线圈由针E~B勾挂。在线圈横列2中,通过供线口50,向位于左前袖23和前身大片24的边界部的前针床的针I~C供线,前针床的针B成为休止状态。在线圈横列3中,将左袖23向后针床移圈。然后,在线圈横列4中,将后针床向左移1个节距后,在接下来的线圈横列5~6中,只是进行接下来的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针F~I的线圈移向前针床,在编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P·R期间、不进行新的线圈的形成的后针床的针J·K的线圈52、53保持在后针床上。之后,前身大片24和左袖23的侧端线圈54、55重合,以接合左袖23和前身大片24。在线圈横列5中,为了防止空孔,用前针床的针M进行集圈56的同时,通过供线口50向前针床的针C~G供线,使前针床的针H成为休止状态。接着,在线圈横列6中,使供线口50反转,用前针床的针H进行集圈57的同时,向前针床的针G~D供线,使前针床的针C成为休止状态。在线圈横列7中,将前针床的针E~H的左袖23的线圈移向后针床。然后,在线圈横列8中,将后针床进一步向左移1节距后,在接下来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将进行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前身大片的线圈移圈到前针床上,将前身大片24与左袖23的侧端线圈58、59重合,以接合左袖23和前身大片24。在线圈横列9中,用成为休止状态的前针床的针C进行防止空孔的集圈60的同时,向前针床的针D·E供线,在线圈横列10中,用前针床的针F进行防止空孔的集圈61的同时,向前针床的针D·E供线。在线圈横列11中,结束左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P·R的编织,将保持在后针床上的左袖23的线圈全部移到前针床上。然后,在线圈横列12中,使供线口50反转后,由前针床的针C向前身大片24和右袖22供线。之后,在右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O·Q中,左右对称地进行与上述编织同样的编织,在左右两方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编织结束后,用共用的供线口向前身大片24和左右的袖部22、23供线,将左右的袖部22、23移至前身大片24侧并与之接合。与之一同进行的是,在前身大片24和左右的袖部22、23的多处,分别收针,将位于线31~42的外侧的线圈移动到线Y-Y侧,进行使邻接的线圈相互重合的收针,以在肩部周围形成伞状花纹。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在编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期间,不进行新的线圈形成的袖23的线圈52、53、57不必在前后针床间多次移圈,不会发生断线和线圈拉伸等问题。由于在以往的编织方法中,以不形成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O·P·Q·R的方式形成伞部,在必要的针织衣类长度不同的H-I间和G-B间形成相同的线圈数。因此,存在着成为最长的针织衣类长度的接合线29a、29b场所突出,有损穿着感,并且,在伞状花纹部分形成混色花纹时会变形等问题。对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对于作为必要的针织衣类长度、线圈数不足部分,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补足不足部分后,形成伞状花纹,从而不会发生接合线处突出和花纹变形等问题。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对前身大片24与前袖部22、23接合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在前后重合、成为其两端连续的筒状的针织衣类加以编织,同时,将左右的袖部以前袖和后袖成为在两端连续的筒状针织衣类加以编织。此时,由于将右前袖移向前身大片侧的后针床的位移方向与将左后袖移向前身大片侧的位移方向是共同的,所以,右前袖与前身大片以及左后袖与后身大片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与接合是并行的,同样,由于将左前袖移向前身大片侧的后针床的位移方向与将左后袖移向后身大片侧的位移方向是共同的,所以,左前袖与前身大片以及右后袖与后身大片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与接合可并行。另外,在超过朝一方向位移的上限以将袖部靠近身躯部分侧时,袖部的所有线圈以可能勾挂在单侧的针床上的状态下,可进行将针床位移到相反侧的横移回。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显著地减少移圈的次数。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为编织的伞状花纹以相同的直径呈放射状扩张的针织衣类的实施例。图6-a为由第三实施例编织的针织衣类61的主视图,图6-b为针织衣类61的俯视图,图6-c为在横机上编织针织衣类61状态下的视图。针织衣类61是从起针场所62沿箭头Z方向编织成圆筒状,在针织衣类61的横向成为针床的长度方向的状态下,将前侧针织衣类部61a和后侧针织衣类部61b作为在两端连续的筒状的针织衣类加以编织。当编织到线J时,在右侧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63a、63b和左侧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64a、64b中,使供线口朝编织幅度的侧端反转,分别在两个箭头65、66方向使供线口相对前针床和后针床为U字形供线,以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在左右两方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63a、63b、64a、64b的编织结束后,从线K处开始,对编织幅度的整个区域再次环状供线,同时,每当进行适当的线圈横列编织时,在接合线67处,位移接合线外侧的线圈就朝针织衣类中心线W-W方向移动,并行使邻接的线圈相互重合的收拢,反复进行如此编织,以形成伞状花纹。如此形成的针织衣类61通过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补足不足的针织衣类长度后,为了形成伞状花纹,要将伞部的直径保持一致。因此,伞状花纹不会突出或松弛,并且,即使在伞部形成混色花纹时,也不会变形,可编织出商品价值高的针织衣类。另外,在上述的第三实施例中,对编织筒状针织衣类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编织并不限于筒状针织衣类,也可进行平面状针织衣类的编织。在上述实施例中,左右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是分别在前后两个针床上分割而成的,但也可例如将右侧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在前针床上、而左侧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在后针床上这样的、将各个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在前后任意一个针床上进行编织。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了双针床横机,但也可采用在前后一对的下部针床上具有上部辅助针床的四针床横机,其中,上部辅助针床为,将移圈针等移圈部件与下部针床以相同的节距设置。此外,本发明可用于如下针织衣类的编织,即,这些针织衣类包含有,在编织幅度方向的途中、使供线口反转、从位于编织幅度外侧的针开始、反复地进行依次成为休止状态的编织以形成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同时,将该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交换进行移向侧方的收拢的区域,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形状的针织衣类的编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可进行如下的编织,即,在背心或针织套衫的领口用开口形成前长后短部位并且使邻接的线圈相互重合的接合线以领口用开口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张的通称伞状花纹等、在编织幅度的途中使供线方向反转编织成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进行线圈的交换以进行收拢的编织,可不发生断线或线圈拉伸等的问题。

Claims (3)

1.一种针织衣类编织方法,使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滑动的横机,在编织幅度的途中使供线口反转、从位于编织幅度端的针开始形成反复进行依次成为休止状态的编织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同时,将该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线圈在前后针床间交换以进行向侧方移动的收拢,
其特征在于:每当将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适当地进行线圈横列编织时进行收拢的区域的线圈向对置的针床上移圈,使前后针床相对移动后,直到将在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过程中、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收拢结束的期间,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继续进行的编织中,将上述收拢区域的线圈保持在与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的针床相反侧的针床上,在接下来的编织中,只是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线圈纵行的线圈先于线圈形成移回到原来的针床上,这样的编织过程反复进行。
2.一种针织衣类编织方法,为使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滑动的横机,在将身躯部分从下摆向领口进行编织的过程中,在领口用开口形成开始后,通过隔着领口用开口的分别向左右身躯部分供线的供线口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领口用开口的同时,在左右身躯部分从肩部前侧的线圈纵行开始,将依次成为休止状态的左右身躯部分在前后针床间交换并分别向外侧移动,以在领口用开口与左右前身大片之间形成空针,在该空针上形成新的线圈并增加领口用开口的周缘的线圈纵行数后,以形成衣领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左右身躯部分翻转横列线圈编织以进行收拢的编织包含如下的步骤:
(1)将左右身躯部分内的任一方的身躯部分在适当的线圈横列中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步骤,
(2)将在步骤1中翻转横列线圈的所述一方的身躯部分勾挂在相反的针床上,同时,将前后针床朝领口用开口扩张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步骤,
(3)将在步骤2中对置的针床上挂住的所述一方的身躯部分内、只是在接下来的编织中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继续进行编织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原来的针床上的步骤,
(4)反复进行步骤1至步骤3直到结束所述一方的身躯部分的编织的步骤。
3.一种针织衣类编织方法,为使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滑动的横机,在隔着身躯部分的两侧编织左右的袖部,从腋部到肩部使左右的袖部向身躯部分移动,将袖部的侧端线圈与身躯部分的侧端线圈重合,反复地进行在重合线圈中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编织,以编织袖部与身躯部分接合的针织衣类的过程中,用位于袖部与身躯部分的边界部的适当数目的线圈纵行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并将接合袖部与身躯部分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形成在身躯部分与左右各袖部的接合部后,对袖部和身躯部分供线,并且在袖部和身躯部分每个中进行收针以形成伞状花纹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编织包含如下的步骤:
(1)在左右任一方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中,在身躯部分与一方的袖部的边界部,由包含身躯部分和袖部这两者的适当数目的线圈纵行进行翻转横列线圈编织的步骤,
(2)将在步骤1中翻转横列线圈编织成的袖部勾挂在与身躯部分相反的针床上,同时,将前后针床朝袖部接近身躯部分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步骤,
(3)将在步骤2中对置的针床上挂住的袖部内、只是在接下来的编织中由翻转横列线圈编织进行接着的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形成的线圈纵行的线圈移回与身躯部分相同的针床上,使袖部与身躯部分的侧端线圈相互重合以接合袖部与身躯部分的步骤,
(4)反复进行步骤1至步骤3直到形成于所述一方的袖部与身躯部分的边界部上的翻转横列线圈编织区域的形成结束的步骤。
CNB028051920A 2001-02-19 2002-02-18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608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1198/01 2001-02-19
JP2001041198 2001-02-19
JP41198/2001 2001-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6039A true CN1526039A (zh) 2004-09-01
CN1316088C CN1316088C (zh) 2007-05-16

Family

ID=18903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519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6088C (zh) 2001-02-19 2002-02-18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796149B2 (zh)
EP (1) EP1371767B1 (zh)
JP (1) JP3968018B2 (zh)
KR (1) KR100706657B1 (zh)
CN (1) CN1316088C (zh)
DE (1) DE60226131T2 (zh)
WO (1) WO2002066722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54550C (zh) * 2004-11-29 2009-10-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2071535A (zh) * 2010-08-12 2011-05-25 宁波普罗蒂电脑横机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横机整机的高效率空针编织校试工艺
CN102191616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CN101072907B (zh) * 2004-12-09 2012-01-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995267A (zh) * 2011-09-16 2013-03-2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3966752A (zh) * 2013-01-24 2014-08-0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
CN110042546A (zh) * 2019-05-06 2019-07-23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前后变化收针的编织方法及其成型织物
CN111235738A (zh) * 2020-02-28 2020-06-05 浙江凌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领罗纹机的接料翻转机构及领罗纹机
CN114808254A (zh) * 2022-05-24 2022-07-29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高领结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86989B1 (en) * 2001-05-11 2010-09-01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using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ting program
KR100872365B1 (ko) * 2001-12-28 2008-12-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칼라 형성방법
EP1605083B1 (en) * 2003-02-14 2014-06-25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JP4503352B2 (ja) 2004-05-25 2010-07-1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と編地並びに編成プログラム
EP2199444A4 (en) * 2007-08-13 2015-01-07 Shima Seiki Mfg MESHWARE WITH A BROADLY WOVEN OR WOVEN SECTION IN AT LEAST ONE PART OF THEIR SURFACE AND METAL FORMING METHOD THEREFOR
JP5538241B2 (ja) * 2009-01-23 2014-07-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ぐり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衿ぐり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
JP5844578B2 (ja) * 2011-09-01 2016-01-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引き返し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5420902A (zh) * 2015-11-04 2016-03-23 南通杰克拜尼服帽有限公司 一种鱼鳞提花针织帽
CN105442166A (zh) * 2015-11-04 2016-03-30 南通杰克拜尼服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织造无缝圆筒针织帽
CN112609307B (zh) * 2020-12-12 2022-06-17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伞型服装下摆形状的编织方法
CN114164549B (zh) * 2022-01-09 2023-01-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单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836886B (zh) * 2022-05-21 2023-08-15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全成型夹下自动藏线头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687053B (zh) * 2022-05-21 2024-05-28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全成型落肩服装右肩部纱嘴线头带出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15538018A (zh) * 2022-10-21 2022-12-30 上官金辉 一种电脑横机的锁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73823A (en) * 1942-06-24 1945-12-07 Dubied & Cie Sa 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narrowed goods in flat knitting machines
JP2538421B2 (ja) * 1990-12-13 1996-09-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US5692399A (en) * 1991-07-05 1997-12-02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fabric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silhouette shape
JP3010484B2 (ja) * 1996-02-15 2000-02-2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を用いた内減らし方法
DE19616003A1 (de) * 1996-04-18 1997-10-23 Beckmann Wolfgang Dr Spickeln/Zunehmen/Mindern
TW446774B (en) * 1998-08-28 2001-07-21 Shima Seiki Mfg Knitwear knitting method
JP2000303327A (ja) * 1999-04-13 2000-10-31 Tsudakoma Corp 増目の編成方法
DE60045641D1 (de) * 1999-12-27 2011-03-31 Shima Seiki Mfg Strickware mit verzweigtem tei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CN1263914C (zh) * 2000-02-22 2006-07-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US6658899B2 (en) * 2000-02-29 2003-12-09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54550C (zh) * 2004-11-29 2009-10-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072907B (zh) * 2004-12-09 2012-01-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191616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CN102191616B (zh) * 2010-03-16 2014-05-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CN102071535A (zh) * 2010-08-12 2011-05-25 宁波普罗蒂电脑横机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横机整机的高效率空针编织校试工艺
CN102995267B (zh) * 2011-09-16 2015-06-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2995267A (zh) * 2011-09-16 2013-03-2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3966752A (zh) * 2013-01-24 2014-08-0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
CN103966752B (zh) * 2013-01-24 2016-02-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
CN110042546A (zh) * 2019-05-06 2019-07-23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前后变化收针的编织方法及其成型织物
CN111235738A (zh) * 2020-02-28 2020-06-05 浙江凌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领罗纹机的接料翻转机构及领罗纹机
CN114808254A (zh) * 2022-05-24 2022-07-29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高领结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808254B (zh) * 2022-05-24 2024-05-24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高领结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796149B2 (en) 2004-09-28
JP3968018B2 (ja) 2007-08-29
KR100706657B1 (ko) 2007-04-11
EP1371767A1 (en) 2003-12-17
EP1371767A4 (en) 2004-05-19
KR20040005875A (ko) 2004-01-16
JPWO2002066722A1 (ja) 2004-06-24
DE60226131D1 (de) 2008-05-29
EP1371767B1 (en) 2008-04-16
DE60226131T2 (de) 2008-07-17
WO2002066722A1 (fr) 2002-08-29
US20040083766A1 (en) 2004-05-06
CN1316088C (zh) 2007-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6088C (zh)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US5826445A (en)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knit fabric thus produced
US6651462B2 (en)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using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wear
EP1842948B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double tubular fabric
KR100768350B1 (ko) 개구부를 구비하는 니트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US6658899B2 (en)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EP0839940A2 (en)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2 x 1 rib stitch
CN1263914C (zh)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US7481078B2 (en) Knitwear knitted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the same
KR100643535B1 (ko) 횡편기에 의한 니트 웨어의 칼라의 편성방법 및 칼라의편성방법을 형성시키기 위한 니트 디자인 장치
JP4203323B2 (ja)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衿付き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US6655175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KR101022364B1 (ko) 라글란 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라글란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
US6581417B2 (en) Knit wear knitting method
EP1482080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
US5692399A (en) Method of knitting fabric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silhouette shape
CN1143909C (zh) 针织类衣服的针织方法
KR101356440B1 (ko) 브이-넥 포인트를 구비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JPH0397945A (ja) 厚手の伸縮性の少ないしっかり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271266C (zh)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