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4582C -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4582C
CN100434582C CNB038035030A CN03803503A CN100434582C CN 100434582 C CN100434582 C CN 100434582C CN B038035030 A CNB038035030 A CN B038035030A CN 03803503 A CN03803503 A CN 03803503A CN 100434582 C CN100434582 C CN 10043458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bar
needle
middle level
nex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035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30749A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630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30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45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458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1Piped openings (po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将由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构成的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内的区域A、区域B、区域C在其交界折叠,和与之对向的部分的第二针织物加在一起,重合成四层并将其固定,通过利用包含有以下工序的编织形成针织物,利用相同的针床宽度,可以获得更大筒径的针织物,其中,所述工序包括:(a)在使第一针织物的区域B及区域C和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区域A的工序,(b)在使第一针织物的区域A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使第一针织物的区域C和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第一针织物的区域B的工序,(c)在使第一针织物的区域A、区域B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第一针织物的区域C的工序,(d)在使第一针织物的区域A、区域B、区域C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第二针织物的工序。

Description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至少备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上,在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于其两端连接起来的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内,至少在一部分区域内将针织物折叠三层,和第二针织物加在一起重叠成四层织成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提出了一种编织方法,该方法利用将上表面上配备有多个织针的针床前后对向地配置、前后针床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位移地构成的横机,通过在编织针织物的过程中,进行针织物的编织终结部(编み终わり部)的防脱散(解れ止め)处理,易于进行编织结束后的后续处理。
作为这种编织方法,已知下述方法,即,将前身大片,后身大片,右袖,左袖等各个衣片按照其形状进行成形编织,编织成称之为整套服装的针织物,编织完毕之后,将衣片彼此接合,构成针织衣物。此外,作为另外的编织方法,已经提出了一种编织针织物的方法,所述针织物在编织完成之后,无需进行后续处理或基本上没有必要进行后续处理,这种针织物一般称之为无缝制针织物,就像将前后身大片和衣袖接合、形成有领口的运动衫那样。
在编织无缝制针织物时,当在横机上编织作为将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在其两端连接起来的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编织成的针织物的筒径,由编织时所使用的针床的宽度决定。从而,为了编织更大筒径的筒状针织物,必须进一步加宽编织时所使用的横机的针床的宽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加宽横机的针床宽度的情况下,能够编织更大筒径的筒状针织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方法,在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于其两端连接起来的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内,至少在一部分区域上将针织物折叠成三层,和第二针织物加在一起将针织物重叠成四层进行编织。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编织方法,是一种使用至少具有第一、第二前后一对针床、其中的一个针床或两个针床能够左右滑动地构成的横机,编织成将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在其两端连接起来的筒状针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针织物,在针织物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中划分成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里层针织物部三部分,在它们的交界处,从针织物的表面侧起以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里层针织物部的形式折叠成三层,该折叠部分的里层针织物部/或里层针织物部和中层针织物部两个部分,能够在针织物编织成之后沿着针织物的宽度方向展开,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a)在使中层针织物部及里层针织物部和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适当针的状态下,形成表层针织物部的工序,
(b)在使表层针织物部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使里层针织物部和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第一针织物的中层针织物部的工序,
(c)在使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使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里层针织物部的工序,
(d)在使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里层针织物部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第二针织物的工序。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针织物内的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里层针织物部和第二针织物重叠成四层的状态下,通过将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里层针织物部及第二针织物的线圈在前后针床之间移圈,在使之附属于第一针床或第二针床的针的状态下进行编织。通过折叠针织物进行编织,可以编织成筒径比编织时使用的针床的宽度大的筒状针织物。
此外,其特征之一在于,在中层针织物部中上在编织完毕时,作为反面线圈形成成为正面线圈的线圈,在编织完毕时,作为正面线圈形成成为反面线圈的线圈。
此外,其特征之一在于,用第二针床的针形成中层针织物部。
此外,其特征之一在于,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与形成在第一针织物上的折叠部分不同的区域,在第二针织物上,也形成和第一针织物一样的从针织物表面侧起成为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里层针织物部的三层状折叠部分。
根据上述发明,在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两者的针织物内,将针织物折叠成三层进行编织。
附图说明
图1-a表示在第一个实施例中编织的开身针织衫,图1-b是在图1-a的线i-i处的剖面图。
图2-a是示意地表示在横机中开身针织衫的编织工艺的图示,图2-b是表示对应于图2-a的各个阶段P1~P4的针织物的固定状态的图示,图2-c是表示在阶段P1中的线圈配置的图示。
图3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4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5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6是在图2-a中用虚线X包围的部分的透视剖面图。
图7-a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筒状针织物11的编织状态的图示,图7-b是表示筒状针织物11的线圈配置的图示,图7-c是将筒状针织物11展开的图示。
图8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9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10是表示第三个实施例的筒状针织物21的图示。
图11是表示第三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和附图一起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在前后一对下部针床上分别配备有上部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进行编织。但是,在只配备有前后一对针床的的双针床横机中也能够实施。在用双针床横机进行编织时,可以采用称之为抽针编织的编织方法加以实施,所述抽针编织方法,将前针织物的线圈分配给前后针床的奇数号码的针,将后针织物的线圈分配给偶数号码的针,在编织前针织物时,使后针织物的线圈全部附属于后针床上的针,在编织后针织物时,在使前针织物的线圈全部附属于前针床上的奇数号码的针,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编织。所谓使前针织物附属于前针床,是指在形成前针织物之外的针织物时,将前针织物的线圈全部保持在前针床的针上,所谓使后针织物附属于后针床,是指在形成后针织物之外的针织物时,将后针织物的线圈全部保持在后针床的针上。关于抽针编织,由于本申请人在以前申请的日本专利公告平3-75656号中进行过公开,所以在本申请中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一个实施例>
下面,利用图1~图6说明第一个实施例。图1-a是表示在第一个实施例中编织的开身衫1的图示。图1-b是图1-a的线i-i处的剖面图,在穿用时,开身衫1沿着左右前身大片2、3的开口部形成的管状边缘部4、5前后重叠。图2-a是示意地表示用横机编织开身衫1的工艺的图示。图2-b是简略表示对应于图2-a的各个阶段P1~P4的针织物在针床上的固定状态的图示,图2-c是表示在阶段P1中前后身大片部线圈配置状态的图示。图3~图5是表示第一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图6是在图2-a中用虚线X包围的部分的透视剖面图。开身衫1除下摆螺纹6和边缘部4、5之外用平针线圈组织编织,下摆螺纹6用螺纹线圈组织形成,边缘部4、5用圆筒形平针编织组织编织。下面,说明在P1~P4各个阶段进行的编织。
在阶段P1,在向左右前身大片2、3的内侧折叠的状态下,形成沿着开身衫1穿用时相互前后重合的前身大片的开口部延伸的边缘部4、5。在形成边缘部4、5的部分,在将形成管状的边缘部4、5和前身大片2、3及后身大片7重叠成四层的状态下进行编织。从下摆侧编织由前身大片2、3和后身大片7构成的前后身大片部,从袖口侧向肩部编织左右衣袖8、9。前身大片2、3和后身大片7使用单一的导纱器,按照描绘成大致的“C字形的方式,对于右前身大片2-后身大片7-左前身大片3,以开口部作为导纱器的反转部位进行编织。左右衣袖8、9,通过用于它们各自编织的导纱器,将前袖部8a、9a及后袖部8b、9b编织成圆圈状。
在阶段P2,一面进行扩展领口开口部10的编织,一面并行地将前后身大片2、3、7及衣袖8、9编织至腋下。在阶段P3,衣袖8、9与前后身大片2、3、7的接合完毕,为了使衣袖8、9和前后身大片2、3、7描绘成一个大的圆筒,利用和阶段P1的前后身大片同样的编织形成。在阶段P4,进一步扩展领口开口部10。阶段P5,表示编织完毕时的图1的线i-i部位的剖面图,表示将在编织过程中折叠到前身大片2、3的内侧编织而成的边缘部4、5展开的状态。通过展开边缘部4、5,在右前身大片2的边缘部4和左前身大片3的边缘部5重合的状态下,右前身大片2和左前身大片3合在一起的前身大片部周长,等于后身大片7的周长。
下面,利用图3图5进行说明,但除去在折叠的状态下编织前身大片2、3的边缘部4、5之外,其余可以利用公知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从而,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说明前后身大片2、3、7的编织。进而,由于在前后身大片2、3、7中,在前后身大片的右侧和左侧左右对称地进行共同的编织,所以仅说明图2-b及图2-c中用虚线Y包围起来的左侧部分的编织。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与实际编织中使用的针数相比,只使用极少数的针。
编织线圈横列的图3中的左端的数字表示线圈横列的编号,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编织方向,上下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方向。FD是下部前针床,BD是下部后针床,FU是上部前针床,BU是上部后针床。图3的线圈横列0表示在开身衫1上形成边缘部5的部位处的线圈配置。在线圈横列0中,后身大片7从上部后针床的左端固定到奇数编号的针上。边缘部5,在向包含表面针织物部3a的左前身大片3的内侧折叠的状态下固定。边缘部5,在穿用时,显露在针织物的表面侧的里层针织物部5a固定到上部前针床的偶数编号的针上,隐藏在内侧的中层针织物部5b固定到下部前针床的奇数编号的针上。边缘部之外的线圈用白圈表示,这些线圈固定到下部前针床的偶数编号的针上。
在线圈横列1中,在使左前身大片3和边缘部5的线圈全部附属于前针床(上部前针床或下部前针床)的状态下,对下部后针床的奇数编号的针向右喂纱,编织后身大片7。在线圈横列2中,在左前身大片3编织之前,为了对左前身大片3的编织不造成障碍,使边缘部5的线圈附属于后针床,所以,将里层针织物部5a向下部后针床的空针移圈,将中层针织物部5b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针床。在线圈横列3中,在使里层织物部5a、中层针织物部5b、后身大片7附属于后针床(上部后针床或下部后针床)的状态下,在固定到下部前针床上的针上的左前身大片3及表层针织物部3a上,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在线圈横列4中,通过在形成里层针织物部5a之前,将固定到上部后针床的针上的中层针织物部5b的线圈向下部前针床上移圈,使中层针织物部5b附属于前针床。在线圈横列5中,在使表层针织物部3a和中层针织物部5b附属于前针床、使后身大片7附属于后针床的状态下,向右编织里层针织物部5a,接着,在线圈横列6中,编织中层针织物部5b形成筒状的边缘部5。借此,将左前身大片3的表层针织物部3a、中层针织物部5b、里层针织物部5a、后身大片7重叠成四层。接着,反转C型编织的编织方向,在线圈横列7中,从左向右编织中层针织物部5b。在线圈横列8中,将中层针织物部5b和里层针织物部5a的交界部的线圈移圈到上部后针床上。在线圈横列9中,在下部后针床上的里层针织物部5a上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通过这种编织,中层针织物部5b和里层针织物部5a的交界部的线圈与里层针织物部5a连接,里层针织物部5a与中层针织物部5b形成管状。在线圈横列10中,在表层针织物部3a编织之前,将中层针织物部5b的线圈向上部后针床移圈。在线圈横列11中,在使中层针织物部5b、里层针织物部5a、后身大片7附属于后针床上的状态下,向右编织表层针织物部3a及左前身大片3。在线圈横列12中,在后身大片7的编织之前,分别将里层针织物部5a及中层针织物部5b的线圈分别移圈到上部前针床和下部前针床上。在线圈横列13中,在使表层针织物部3a、中层针织物部5b、里层针织物部5a附属于前针床的状态下,向左编织后身大片7。以后,在前后身大片的右侧部分进行同样的编织之后,再次返回到图3的线圈横列1~图5的线圈横列13的编织,通过重复这种编织,编织成图1所示的开身衫1的前后身大片部。
按照上述编织织成的开身衫1,如图6所示,右前身大片2的边缘部4、及左前身大片3的边缘部5分别向内侧折叠,与后身大片7合起来,编织成四层。编织完毕后,通过将边缘部4、5展开,成为图1-b所示的左右前身大片2、3的边缘部4、5前后重叠的状态。利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编织方法,在编织完毕时,由于将沿针织物的宽度方向连续的三个区域重合成三层进行编织,所以,获得和展宽编织幅度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在向前身大片2、3的内侧折叠的状态下形成边缘部4、5,在将右前身大片2的边缘部4和左前身大片3的边缘部5重叠的状态下,前身大片2、3的周长和后身大片7的周长相等。
<第二个实施例>
接着,用图7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在第二个实施例中,说明在针织物编织完毕时能够将重叠成三层的部分沿着针织物的宽度方向展开成列部的状态的编织方法。图7-a是表示在第二个实施例中编织的筒状针织物11的针织机上的编织状态的图示,图7-b是表示图7a的筒状针织物11的线圈配置的图示,图7-c是表示在编织完毕后展开图7-a所示的针织物的状态的图示。图8图9是表示第二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的图示。筒状针织物11的前针织物12和后针织物13前后重叠地在其两端连接起来。前针织物12和后针织物13,分别由将表层针织物部12a、13a和中层针织物12b、13b及里层针织物部12c、13c重叠成三层编织的部分,以及除此之外的单层部分构成。下面,和附图一起详细说明。此外,由于左右及前后对称地进行编织,所以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说明在图7-b中用虚线Z包围的部分进行的编织。在第二个实施例中,使用和第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的针织机相同的四针床横机。图8的线圈横列0表示线圈配置。重叠成三层的前针织物12的表层针织物部12a的线圈,固定到位于从下部前针床的左侧端起偶数编号的针上,里层针织物部12c的线圈,固定到位于从上部前针床的左侧端起偶数编号的针上,中层针织物部12b的线圈,固定到从下部前针床的左侧端起奇数编号的针上。在线圈横列1中,在使表层针织物部12a、中层针织物部12b、里层针织物部12c附属于前针床的状态下,使用下部后针床的隔一个的针编织后针织物13。在线圈横列2中,在前针织物12的表层针织物部12a的编织之前,将里层针织物部12c移圈到下部后针床的针上,将中层针织物部12b移圈到上部后针床的针上。在线圈横列3中,在使中层针织物部12b、里层针织物部12c、后针织物13附属于后针床的状态下,使用前针床上的隔一个的针编织前针织物12的表层针织物部12a。在线圈横列4中,反转喂纱方向,形成上部后针床上的中层针织物部12b。在线圈横列5中,将中层针织物部12b向下部前针床移圈,将里层针织物部12c向上部前针床移圈。在图9的线圈横列6中,在使表层针织物部12a、中层针织物部12b附属于前针床,使后针织物13附属于后针床的状态下,编织里层针织物部12c及位于中央线左侧的前针织物12。然后,在编织成图中未示出的筒状针织物的右侧部分之后,在线圈横列7中,在使前针织物12的表层针织物部12a、中层针织物部12b、里层针织物部12c附属于前针床的状态下,向右方编织后针织物13。然后,通过重复线圈横列2~7的编织,编织成图7所示的筒状针织物11。利用上述编织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11,通过展开折叠部分,成为图7-c所示的针织物。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与将重叠成三层的部分向针床的宽度方向展开进行编织的情况相比,利用相同的针床宽度,可以编织筒径更大的针织物。
<第三个实施例>
下面,接着利用图10~图11说明第三个实施例。图10表示在第三个实施例中编织的筒状针织物21。图11是表示第三个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在第三个实施例中编织的筒状针织物21,是一种编织称之为折皱花样的针织组织的实施例,其中,所述称为折皱花样的针织组织形成有编织线圈横列,该编织线圈横列在将前针织物22和后针织物23的表面层针织物部22a、23a、中层针织物部22b、23b、里层针织物部22c、23c折叠起来编织成的部分上,把表层针织物部22a、23a和中层针织物部22b、23b的交界部与里层针织物部22c、23c连接起来。下面,利用编织线圈横列图说明该编织方法。此外,在第三个实施例中,表层针织物部22a、23a和里层针织物部22c、23c分离的部分,是利用和第二个实施例相同的编织形成的,在编织由连接部24、25将表层针织物部22a、23a和中层针织物部22b、23b的交界部与里层针织物部22c、23c拼在一起的部分时,进行以下的编织。在第三个实施例中,也和第二个实施例一样,只说明用图7-b中的虚线Z包围的部分的编织。
接着第二个实施例的编织进行图11的线圈横列1~6的编织。在线圈横列1中,在表层针织物部22a的编织之前,将前针织物22的中层针织物部22b和里层针织物部22c移圈到后针床上。在线圈横列2中,在使中层针织物部22b、里层针织物部22c及后针织物23附属于后针床的状态下,在补针织物22和重叠成三层的部分,从右向左向表层针织物部22a喂纱,形成线圈。在线圈横列3中,将中层针织物部22b和里层针织物部22c的交界部的线圈向上部前针床的针移圈。在线圈横列4中,从左向右编织保持在上部后针床上的中层针织物部22b。在线圈横列5中,将保持在后针床上的针上的中层针织物部22b及里层针织物部22c的线圈向下部前针床及上部前针床移圈。在线圈横列6中,在使表层针织物部22a、中层针织物部22b附属于前针床,使后针织物23附属于后针床的状态下,从右向左向保持在上部前针床上的里层针织物部22c喂纱,编织图中未示出的筒状针织物21的左侧部分。每重复适当次数的第二个实施例之后进行第三个实施例的编织,并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编织,编织成图10所示的筒状针织物21。在利用第三个实施例编织成的针织物中,利用连接表层针织物部22a、23a和中层针织物部22b、23b的交界部与里层针织物部22c、23c的连接部24、25进行连接,形成管26、27。此外,在上述第三个实施例中,通过移圈将表层针织物部22a、23a和中层针织物部22b、23b的交界部与里层针织物部22c、23c连接起来,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向表层针织物部22a、23a和里层针织物部22c、23c连续喂纱织入来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前针织物及后针织物中,只分别在一个部位将针织物重叠成三层,但也可以在多个部位重叠成三层。在多个部位重叠成三层的情况下,重叠的部分也可以不沿着编织幅度的方向重叠地配置。此外,在上述第三个实施例中,在筒状针织物的内侧形成管,但也可以在筒状针织物的外侧形成管。此外,如果连接每个线圈横列的表层针织物部22a和中层针织物部22b的交界部与里层针织物部22c的话,就形成中层针织物部22b和里层针织物部22c完全闭合的管。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表层针织物部、中层针织物部、里层针织物部重叠成三层的状态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起口编织折叠成三层进行编织,在编织过程中重叠成三层也是可以的。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平针组织针织物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像反面线圈(リンクス)针织组织那样,在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合存在的针织组织的针织物的情况下,例如,在前针织物的表层针织物部作为正面线圈形成的部分,在前针床上作为正面线圈形成,与此相对,在中层针织物部成为正面线圈的部分,在后针床上作为反面线圈形成。反之,在表层针织物部作为反面线圈形成的部分,在后针床上作为反面线圈形成,与此相对,在中层针织物部成为反面线圈的部分,在前针床上作为正面线圈形成。此外,中层针织物部的线圈的排列,当不折叠成三层编织时,在左右反转的状态下进行编织。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在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两者中将针织物折叠进行编织,所以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的周长相等,但也可以只将前针织物或后针织物中的任何一个折叠进行编织。在这样只折叠一个针织物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编织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的周长不同的针织物。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中,以相同的编织幅度折叠,但也可以在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中,使折叠宽度不同。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针织物的至少一部分折叠成三层,从而重叠成四层进行编织,无需扩大用于编织用针床的宽度,可以编织成筒径更大的筒状针织物。此外,例如在将筒状前后身大片和在其左右编织的衣袖接合以编织运动衫及开身衫时,通过在前后身大片内的线圈横列方向形成领口开口部,在进行与衣袖的接合等编织幅度的变化对花样的设计给予大的影响的的区域之外的部位,折叠成三层浸渍编织,只需变更三层重叠部分的宽度,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尺寸变更,调整前后身大片的筒径。

Claims (4)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它是一种使用至少具有第一、第二前后一对针床、其中的一个针床或两个针床能够左右滑动地构成的横机,编织成将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在其两端连接起来的筒状针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针织物,在针织物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中划分成表层针织物部(3a、12a)、中层针织物部(5b、12b)、里层针织物部三部分(5a、12c),在它们的交界处,从针织物的表面侧起以表层针织物部(3a、12a)、中层针织物部(5b、12b)、里层针织物部(5a、12c)的形式折叠成三层,该折叠部分的里层针织物部(5a、12c)/或里层针织物部(5a、12c)和中层针织物部(5b、12b)两个部分,能够沿着针织物的宽度方向展开,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a)在使中层针织物部(5b、12b)及里层针织物部(5a、12c)和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表层针织物部(3a、12a)的工序,
(b)在使表层针织物部(3a、12a)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使里层针织物部(5a、12c)和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第一针织物的中层针织物部(5b、12b)的工序,
(c)在使表层针织物部(3a、12a)、中层针织物部(5b、12b)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使第二针织物附属于第二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里层针织物部(5a、12c)的工序,
(d)在使表层针织物部(3a、12a)、中层针织物部(5b、12b)、里层针织物部(5a、12c)附属于第一针床上的针的状态下,形成第二针织物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层针织物部(5b、12b)中,以反面线圈形成当编织完毕时成为正面线圈的线圈,以正面线圈形成当编织完毕时成为反面线圈的线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第二针床的针形成中层针织物部(5b、12b)。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个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与形成在第一针织物上的折叠部分不同的区域,在第二针织物上,也形成和第一针织物一样的从针织物表面侧起成为表层针织物部(13a)、中层针织物部(13b)、里层针织物部(13c)的三层状折叠部分。
CNB038035030A 2002-02-06 2003-02-03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45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29463 2002-02-06
JP029463/2002 2002-0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0749A CN1630749A (zh) 2005-06-22
CN100434582C true CN100434582C (zh) 2008-11-19

Family

ID=27677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350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4582C (zh) 2002-02-06 2003-02-03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935140B2 (zh)
EP (1) EP1482080B1 (zh)
JP (1) JP4002891B2 (zh)
KR (1) KR100872367B1 (zh)
CN (1) CN100434582C (zh)
AU (1) AU2003244350A1 (zh)
DE (1) DE60329580D1 (zh)
WO (1) WO20030669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1264B2 (ja) * 2002-05-31 2009-07-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前衿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CN101189378B (zh) * 2005-06-01 2010-12-0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1861418B (zh) * 2007-12-06 2012-03-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波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JP5079682B2 (ja) * 2008-12-29 2012-11-2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編成用横編機および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5567556B2 (ja) * 2009-05-08 2014-08-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DE102010012310B4 (de) * 2010-03-23 2013-08-01 H. Stoll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lauch-Rund-Fertiggestricks
JP5955009B2 (ja) * 2012-02-01 2016-07-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ウェア
US10829875B2 (en) 2016-05-31 2020-11-10 Nike, Inc. Knit sleeve pattern
JP6738788B2 (ja) * 2017-11-27 2020-08-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CN110512343B (zh) * 2019-09-23 2021-03-02 江南大学 一种全成形横向沿背中心分片编织方法及编织织物
JP7217731B2 (ja) * 2020-12-03 2023-02-0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成方法
KR102460427B1 (ko) * 2021-03-12 2022-10-31 주식회사 아이디모드 의류의 트임부 중첩구조를 개선한 홀가먼트 편직방법
CN113355793A (zh) * 2021-06-08 2021-09-07 珠海建轩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密针贴的单面织物编织方法
CN114164550B (zh) * 2022-01-09 2023-01-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855342B (zh) * 2022-06-08 2024-06-25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四针板横机空气层透底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5656B2 (zh) * 1984-03-07 1991-12-02 Shima Seiki Mfg
JPH0778302B2 (ja) * 1991-05-08 1995-08-2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附属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H08144160A (ja) * 1994-11-15 1996-06-04 Shima Seiki Mfg Ltd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H08158208A (ja) * 1994-12-02 1996-06-18 Shima Seiki Mfg Ltd 切りポケット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2514489B2 (ja) * 1991-07-04 1996-07-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四重構造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H09316756A (ja) * 1996-05-30 1997-12-09 Shima Seiki Mfg Ltd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8421B2 (ja) * 1990-12-13 1996-09-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JP3075656B2 (ja) * 1993-09-07 2000-08-14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ガスメータ
JP2706760B2 (ja) * 1994-10-07 1998-0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成方法
EP0781880B1 (en) * 1995-12-28 2001-12-0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Binding-off method, boun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apparatus therefor
JP3071147B2 (ja) * 1996-08-30 2000-07-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JP3047008B1 (ja) * 1998-11-26 2000-05-2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連結部が形成されたニット衣類の編成方法
AU2402601A (en) * 1999-12-27 2001-07-24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ed fabric having branch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WO2002070800A1 (en) * 2001-03-02 2002-09-12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5656B2 (zh) * 1984-03-07 1991-12-02 Shima Seiki Mfg
JPH0778302B2 (ja) * 1991-05-08 1995-08-2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附属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2514489B2 (ja) * 1991-07-04 1996-07-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四重構造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H08144160A (ja) * 1994-11-15 1996-06-04 Shima Seiki Mfg Ltd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H08158208A (ja) * 1994-12-02 1996-06-18 Shima Seiki Mfg Ltd 切りポケット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H09316756A (ja) * 1996-05-30 1997-12-09 Shima Seiki Mfg Ltd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3066947A1 (ja) 2005-06-02
EP1482080A1 (en) 2004-12-01
KR20040081465A (ko) 2004-09-21
AU2003244350A1 (en) 2003-09-02
CN1630749A (zh) 2005-06-22
JP4002891B2 (ja) 2007-11-07
WO2003066947A1 (en) 2003-08-14
EP1482080A4 (en) 2005-06-01
EP1482080B1 (en) 2009-10-07
US6935140B2 (en) 2005-08-30
KR100872367B1 (ko) 2008-12-05
US20050081568A1 (en) 2005-04-21
DE60329580D1 (de) 200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4582C (zh)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0768350B1 (ko) 개구부를 구비하는 니트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KR101172342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KR840001345B1 (ko) 편직원단의 제조방법
CN1316088C (zh)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KR100643535B1 (ko) 횡편기에 의한 니트 웨어의 칼라의 편성방법 및 칼라의편성방법을 형성시키기 위한 니트 디자인 장치
KR20080088456A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횡편성된 편성포
KR19980033237A (ko) 2×1고무편직조직을 가지는 통상편지의 편성방법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EP1367162B1 (en) Method of link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s together and knitted fabric therefor
KR101022364B1 (ko) 라글란 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라글란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
CN10208656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CN100415972C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5567565B2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KR101151246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KR20030007837A (ko) 횡편기에 의한 니트웨어의 칼라 부분의 편성방법 및 그니트웨어
KR101072394B1 (ko) 비대칭으로 접합된 의류의 편성방법과 비대칭으로접합된 의류 및 니트 디자인 장치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KR101081906B1 (ko) 비대칭으로 접합된 의류의 편성방법과 비대칭으로접합된 의류 및 니트 디자인 장치
CN101849053B (zh) 二重筒状编织物的端部连接方法
KR100610750B1 (ko) 횡편기에 의한 니트 웨어의 넥 라인 편성방법 및 그 니트웨어
JP2000355859A (ja) 二層状ニットスカ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層状ニットスカート
CN106012263A (zh) 运动护身带及运动护身带的编织方法
JP2002013049A (ja) 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