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5633C - 喷墨打印机的盒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机的盒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5633C
CN1195633C CNB961911549A CN96191154A CN1195633C CN 1195633 C CN1195633 C CN 1195633C CN B961911549 A CNB961911549 A CN B961911549A CN 96191154 A CN96191154 A CN 96191154A CN 1195633 C CN1195633 C CN 119563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k
jet printer
box
us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61911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155A (zh
Inventor
松桥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56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563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81Sheet-storing packages, e.g. for protecting the sheets against ambient influences, e.g. light, humidity, changes in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41J2/1728Closed waste ink coll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monitoring ink qua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功能不发生故障,可直接或间接缩小废墨回收部容量的喷墨打印机的盒,以及安装该盒的喷墨打印机,进而提供一种印刷功能不发生故障,并可缩短印刷时间的喷墨打印机。能收纳印刷对象物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内的喷墨打印机的盒中,在盒式箱内配备有用于蓄留由喷墨打印机产生的废墨的废墨回收部。因此,可根据盒的更换频度确定废墨回收部的容量。并且,安装有该盒的喷墨打印机可不再需要废墨回收部并能使该部分小型化。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机的盒和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收容印刷对象物并能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喷墨打印机内的喷墨打印机的盒以及安装有该盒的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一般,在现有的喷墨打印机里,这样进行印刷:相对于纸等印刷对象物,使所装配的印刷头沿左右方向(主扫描方向)移动,同时,沿前后方向(副扫描方向)输送印刷对象物。这时,从印刷头的多个喷墨嘴向印刷对象物排出适当墨滴来进行印刷。另一方面,不进行印刷操作时,由于喷墨嘴干燥而造成孔眼睹塞,或者由于会附着灰尘,所以要使印刷头移动到离开印刷操作范围的位置,面对印刷头罩。
在印刷头罩内,在密封住印刷头的顶端的同时,对墨液滴进行吸引(清理),并且,在开始印刷操作前,要从印刷头的所有喷墨嘴排出墨滴。进而,在印刷操作过程中,即使停止2~3秒印刷时间,也要为防止因干燥造成孔眼堵塞而使印刷头面对印刷头罩,以便从印刷头的所有喷墨嘴排出墨液滴(预备排出)。
这样,通过废墨泵把由印刷头吸引出来或排出来的废墨从印刷头罩导入废墨罐(废墨回收部)里,并蓄留其中。在喷墨打印机内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废墨罐,以便在满杯时可以废弃废墨,然而,在不废弃的前提下,一般是根据喷墨打印机的使用年数,设计废墨罐的容量(大约300cc~500cc)。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上述废墨罐同墨盒是并置的(例如,特开平2-192953号公报和特开平4-364960号公报)。这是把废墨罐(约数十cc)做成向印刷头供墨的墨盒(同印刷头直接连接)的一部分,从而能随着墨盒的更换而随时废弃废墨。
在这种现有的喷墨打印机中,用于废墨回收部(废墨罐)的空间对喷墨打印机的小型化来说是很大的障碍。也就是说,为了蓄留根据使用年数的废墨量,基于使用年数设计的废墨罐在喷墨打印机内就需要较大的空间。并且,即使是与墨盒并置的废墨罐,其自身容量也小,由于需要有与印刷头一起移动的空间,所以用于废墨罐的空间就得扩大。
并且,在现有的预备排出(フラッシング)操作中,由于在印刷操作的过程中,有必要使印刷头移动到印刷头罩的位置,因而时间损失较大,对缩短印刷时间是个障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印刷功能不产生妨碍、能直接或间接地减小废墨回收部的容量的喷墨打印机的盒以及安装有该盒的喷墨打印机,并且提供对印刷功能既不会产生障碍,又可缩短印刷时间的喷墨打印机。
发明的公开
根据本发明的盒的发明,它是能收纳印刷对象物并能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内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在于,在盒式箱内,配备用于蓄留上述喷墨打印机里的产生的废墨的废墨回收部。根据该结构,在喷墨打印机侧不再需要废墨回收部,而且,对盒来说可随着盒的更换而随时废弃废墨。因此,可根据盒的更换频度来决定盒的废墨回收部的大小,从而可制成极小的盒。
最好,废墨回收部是由在盒式箱内分开设置的多个分开回收部构成。根据该结构,可把废墨回收部分开成多个并收容在盒式箱内,且可利用盒式箱的空隙来设置废墨回收部。因此,由于废墨回收部而使盒自身大型化的必要性变小了。
最好,喷墨打印机能在比印刷对象物要广的区域内进行可以设定的超出范围的印刷,以便构成印刷头的可能印刷区域;并且,在喷墨打印机产生的废墨中,有因上述超出范围的印刷而在离开印刷对象物的位置处排出的废墨、有因上述印刷头的清理而产生的废墨及因印刷头的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废墨回收部是由用于蓄留因清理而产生的废墨和因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的第1分开回收部以及用于蓄留因超出范围印刷而产生的废墨的第2分开回收部这样两个分开回收部构成。根据该结构,可以在打印机侧集中并把因清理而产生废墨和因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送到第1分开回收部,且因超出范围的印刷而产生的废墨直接由第2分开回收部所接受。
最好,喷墨打印机可在比印刷对象物要广的区域内进行可以设定的超出范围的印刷以便构成印刷头的可能印刷区域;并且,在喷墨打印机产生的废墨中,有因上述超出范围的印刷而在离开印刷对象物的位置排出的废墨、有因印刷头的清理而产生的废墨及因印刷头的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废墨回收部由用于蓄留因清理而产生的废墨和因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的第1分开回收部以及用于蓄留因超出范围的印刷而产生的废墨的第2分开回收部这样两个分开的分开回收部构成。根据该结构,可把因清理而产生的废墨从打印机侧送到第1分开回收部,而因预备排出而产生废墨和因超出范围的印刷而产生的废墨则可直接由第2分开回收部接受。并且,可使第1分开回收部和第2分开回收部蓄留的废墨在数量上达到平衡。也就是说,与因清理而产生的废墨量相比,因为预备排出的废墨量极少,所以在预备排出的废墨里应增加因超出范围的印刷而产生的废墨,从而使废墨量在清理墨液回收部和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之间,达到平衡。
最好,在盒式箱里,在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内的状态下,印刷头移动路径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废墨回收窗,第2分开回收部面对该废墨回收窗。根据该结构,从印刷头排出的废墨即随预备排出和超出范围的印刷而产生的废墨可由第2分开回收部直接回收。
最好,在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内的状态下,从盒式箱进给后垂直于印刷头的移动路径把印刷对象物送往目的地,并且,在盒式箱内设置有导向部,以引导自进给操作到送出操作的印刷对象物的移动。根据本结构,不需要在喷墨打印机侧形成这样的导向装置,位于从盒式箱进给后该装置横截印刷头的移动路径把印刷对象物送往目的地为止的位置之间。一旦在喷墨打印机侧形成了导向装置,随盒的装卸,就有必要使印刷对象物与导向装置离合,使构成变得复杂起来。并且,若在盒式箱里设置有导向部,则导向部的制作、装配等变得容易了。
最好,导向部是盒式箱的箱外壁,它由在间隙中引导对印刷对象物的双层壁构成。根据本结构,由于把盒式箱的箱外壁做成双层结构,所以可在盒式箱内整体且简单地形成导向部。
最好,在盒式箱内设有可动滚轮,它可在安装于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把印刷对象物夹在其与喷墨打印机的固定滚轮之间,与固定滚轮协同动作而输出印刷对象物并送向目的地;可动滚轮以可沿相对固定滚轮的离合方向作自由移动的方式形成并可通过设置于盒式箱内的作用构件沿接触方向被作用。根据本结构,在盒内,如果将印刷对象物拉出到可动滚轮的位置,只在喷墨打印机里安装盒,把印刷对象物夹入可动滚轮与固定滚轮之间,就完成了印刷对象物的输送准备。也就是说,只要在喷墨打印机里安装盒,就可立即开始印刷。
最好,在盒式箱内,设置有在把印刷对象物夹入到可动滚轮圆周面的状态下相接并限定通过作用构件而产生的可动滚轮移动端位置的限制部。根据本结构,一旦从喷墨打印机卸下盒,可动滚轮就在夹住印刷对象物的状态下与限制部相接。因此,不用把印刷对象物的顶端拉回到盒式箱内,而是保持可动滚轮的位置。因而,即使再次使用盒时,对上述印刷对象物的输送准备也不会发生故障。
最好,在可动滚轮的轴方向的至少一处,可动滚轮具有小直径部分,并且,朝向可动滚轮的输送方向的目的地,盒式箱具有引导印刷对象物卷取方向的面的输送方向导向构件,以面对小直径部分的方式延伸设置输送方向导向构件的可动滚轮侧顶端部。根据本结构,可把开始输送的印刷对象物的顶端从可动滚轮不受堵塞地移送到输送方向的导向构件中。从而,可以把可动滚轮的位置作为印刷对象物(的顶端)的原始位置,可从印刷对象物顶端开始进行印刷。在印刷对象物是带状的场合下,可防止无谓地消耗印刷对象物。
最好,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根据本结构,很容易把废墨回收部设置在盒式箱的角部,就没有必要因废墨回收部而使盒式箱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安装有在上述记载的喷墨打印机的盒。根据本结构,由于在盒侧设置有废墨回收部,从而,该部分可使喷墨打印机小型化,并且,废墨回收部自身紧凑性也可以解决。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有根据上述记载的喷墨打印机的盒的喷墨打印机中,配备有把废墨输送到废墨回收部的废墨输送装置。根据本结构,不需要在内部蓄留喷墨打印机所产生的废墨,可使该部分喷墨打印机本身小型化,同时,可把喷墨打印机产生的废墨适当地输送到废墨回收部。
最好,废墨输送装置具有:上游端与印刷头罩连接且下游端与废墨回收部连接的废墨管;通过废墨管把印刷头罩的废墨输送到废墨回收部的废墨泵,以及,使废墨管的下游端与所安装的盒的废墨回收部相离合的管连接机构。根据本结构,能可靠地把来自印刷头罩的废墨输送到盒的废墨回收部,而与印刷头罩的设置位置无关。另外,至于不安装盒时等,可很容易进行停止废墨的输送等的控制。进而,在装卸盒时,废墨输送装置也不会变成障碍。
最好,管连接机构具有连动机构,它保持废墨管的下游端并与盒的安装操作连动而使下游端与废墨回收部连接,并且,上述连动机构与盒的卸下操作连动而使下游端脱离废墨回收部。根据本结构,由于与喷墨打印机装卸盒连动而使废墨管的下游端与废墨回收部离合,因而,不需要有废墨管的离合操作,没有了操纵烦杂性。另外,如果以连杆机构等方式构成连动机构,则利用装卸盒所需的人力,也能进行废墨管的离合。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根据上述记载的喷墨打印机的盒的喷墨打印机中,配备有对所安装的盒的废墨回收部来说,检测废墨满杯状态的满杯状态检测装置。根据本结构,在废墨量超过预定量的场合下,可以防止废墨从废墨回收部溢出。因此,可以防止因溢出废墨而污染盒内、盒内的印刷对象物,或喷墨打印机的内部。
最好,盒在盒式箱上形成有与废墨回收部的上端部连通的贯通孔;满杯检测装置具有:相对所安装盒的贯通孔面对废墨回收部的上端部的传感器;连接于传感器的检测电路;以及,对着贯通孔装卸传感器的传感器装卸机构。根据本结构,能可靠检测废墨的满杯状态,并且,在装卸盒的时候,满杯检测装置不会成为障碍。
最好,还配备有开闭安装有盒的盒安装部的开闭盖;传感器装卸机构具有连动机构,保持传感器并与开闭盖的闭塞动作连动而把传感器安装到贯通孔,以及与开闭盖的开放动作连动而使传感器脱离贯通孔。根据本结构,由于可与开闭盖的开闭相连动而使传感器与贯通孔离合,所以,不需要有传感器的离合操作,没有了操纵复杂性。并且,如果以连杆机构等方式构成连动机构,则可简化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它具有对印刷头进行预备排出的功能,并且是可在比印刷对象物广的区域内设定印刷头的可能印刷区域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它配备有接受在离开印刷对象物的位置所排出的印刷头废墨的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以及与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邻接并接受伴随预备排出产生的废墨的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根据本结构,通过与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邻接的方式设置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可尽量减小预备排出时的印刷头移动距离。因而,缩短预备排出时所需的移动时间,即使总印刷时间也缩短了。另外,如果能将在印刷头的可能印刷区域设定到比印刷对象物要广的区域内,也可印刷图象背景(包括底纹)。
最好,在印刷头的移动的路径上隔着印刷对象物的两侧配设一对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根据本结构,在预备排出时,若能把在印刷对象物上移动的印刷头移动到一对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的较近的一个,就能把预备排出时的印刷头移动距离即移动时间降到最小限度。
最好,以一体的方式形成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和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根据本结构,可减少零件个数,同时可简化构造。
最好,还配备能收容印刷对象物并能在打印机主体里装卸自如地安装的盒,并在盒内配设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和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根据本结构,可随着盒的更换(废弃)而废弃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和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的废墨。也就是说,可把喷墨打印机产生的废墨直接丢舍在盒里。并且,可使该部分及打印机主体小型化。
最好,印刷对象物为卷绕成滚筒状的带状物。根据本结构,即使印刷对象物有各种宽度,也可以比较紧凑地形成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和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有关第1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断面图。
图3是有关第1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内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有关第1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内部装置的平面图。
图5是有关第1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印刷头罩周围的断面图。
图6是表示废墨处理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管连接机构周围的立体图。
图8是带盒结构图。
图9是带盒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10是与带盒的另一个实施例对应的管连接机构周围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废墨回收部的满杯检测装置的带盒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表示废墨回收部的满杯检测装置的检测电路的结构说明图。
图13是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带盒的构造图。
图14是有关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5是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单片纸盒周围的立体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下面,参照附图,就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进行说明。
本喷墨打印机按键输入的所需的文字等在作为印刷对象物的带上以喷墨形式进行彩色印刷,并可切断该带已印刷的部分制成标签。带可加以印刷并由背面有粘附层的基层材料带和覆盖基层材料带的粘附层的剥离纸构成,切断印刷部分后,剥落该剥离纸,可把基层材料带部分作为标签粘贴到图书文件等上。
如图1的外观立体图所示,喷墨打印机1是由收容带T的带盒2和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带盒2的打印机主体3构成。打印机主体3由主体箱4形成其外壳,在前部配设有键盘5以及由电源按钮、印刷按钮等组成的按钮组6,并在右后部配设有液晶显示器7。
在主体箱4的后面以面向安装有带盒2的带盒安装部8的方式形成有开口,并在该开口处装配有第1开闭盖9。而且,位于第1开闭盖9的上方并在主体箱4的后面形成有向外部排出印刷好的带T的狭槽状带排出口10。进而,在主体箱4的下面以面对装配有后述的墨盒41的盒夹11的方式形成有开口,在该开口处装配有第2开闭盖12。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主体3的内部分别配置:在前面部分的电源供给部13和信息处理部14;在中间部分的包括墨盒41的墨液供给部15;与墨液供给部15相连的印刷头16和使印刷头16与墨液供给部15一起移动的印刷头驱动部17;以及,在后面部分处包括带盒2的带供给部18;把印刷后的带T送到外部的带排出部19和排出废墨的废墨处理部20。另外,以底座21支撑这些墨液供给部15、印刷头16、印刷头驱动部17、带供给部18、带排出部19和废墨处理部20,并以组件的形式装配到打印机主体2内部。
电源供给部13配备有镍-镉电池等的电池31和电源部件32,对以信息处理部14、印刷头驱动部17等为主的各个内部装置供电。信息处理部14配备有处理来自键盘5和按钮组6等输入的控制电路,并控制以印刷头驱动部17和液晶显示器7为主的各内部装置。
在前方从带供给部18的带盒2送出的带T转到上方后,通过印刷头16的印刷位置,再转到后方,由带排出部19送到外部。随着该带T的移动,印刷头16一边接受来自墨液供给部15供给的墨液,一边通过印刷头驱动部17沿左右方向重复往复移动,并适当排出墨滴对带T进行印刷。也就是说,以印刷头16的移动方向为主扫描方向,以带T的进给方向为副扫描方向,对带T进行印刷。另一方面,在印刷动作停顿或停止状态下,由于印刷头16末端(喷墨嘴)的墨滴会干燥凝固,因此在废墨处理部20中对停顿状态下的印刷头16进行清理,而对停止状态(2~3秒以上)下的印刷头16进行预备排出。因而,当印刷动作停顿或停止时,驱动印刷头驱动部17,使印刷头16面对废墨处理部20。
如图2和图3所示,墨液供给部15由以一端保持印刷头16并放置于印刷头驱动部17的滑架64上的盒夹11以及收容于盒夹11内部的墨盒41构成。墨盒41具有3个墨罐42并且以整体的方式形成,3个墨罐42里分别储存着青绿、深红和黄色的3色墨液。盒夹11通过其背板11a保持着所安装的墨盒41,以便把各墨液供给口43紧压在印刷头16一侧。
在各墨罐42内填充着墨液吸收材料44,并使墨液存储成已为该墨液吸收材料44所吸收的状态。另外,在各墨罐42内的墨液供给口43侧内装有与墨液吸收材料44相接的罐侧过滤器45。
另一方面,在印刷头16上设置有接受件51,该接受件构成了嵌有各墨液供给口43的墨液导入口52,并且,在各接受件51的周围设置有环状的密封件53。在接受件51嵌有墨液供给口43的状态下使墨盒41紧压到印刷头16侧,从而使墨液供给口43的顶端挤破密封件53,并把墨盒41以液密的方式安装于印刷头16侧。另外,墨液导入口52通过印刷头侧过滤器54与印刷头16的墨液通路55连通,并且,经过墨液供给口43和墨液导入  52使墨罐42内的墨液流入印刷头16的墨液通路55内。
印刷头驱动部17配备:滑架马达61;一对带轮62a和62b;悬挂在一对带轮62a和62b之间的循环牙轮皮带63;支撑上述盒夹11的滑架64;以及,引导滑架64移动的滑架导轴65。滑架导轴65的两端由底座21的侧板21a与21a所支撑,并且滑架64的前部能滑动自如地装配在滑架导轴65上,并且,滑架64的后部通过下面突设到图外的滑动突起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安置在底座21的底板21b上。
把滑架马达61固定于从底座21的侧板21a水平延伸的马达安装板66上(参照图4),在其下方突出的输出轴67上安装有主动侧的带轮62a。与主动侧的带轮62a相对的从动侧带轮62b沿底座21的宽度方向以隔开一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并且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由底座21支撑的拉杆68的端头上(参照图4)。从印刷头16伸出的固定片69与两带轮62a、62b间悬挂的牙轮皮带63相连接,并且,随着牙轮皮带63的移动而使印刷头16和盒夹11移动。也就是,随着滑架马达61的正反转动,使牙轮皮带63正反移动,于是,会在滑架导轴65和底座21的底板21b上引导滑架64上所搭载的印刷头16和盒夹11,使它们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图4表示印刷头16的往复移动范围。进行印刷时的印刷头往复运动范围在往动开始位置P2和复动开始位置(折返位置)P3之间,带盒2位于往复运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并且,在往动开始位置P2的外侧设定有原始位置P1。另外,在往动开始位置P2和复动开始位置P3之间、往动开始位置P2和往动定速位置P4中间以及复动开始位置P3和复动定速位置P5之间分别为加减速度的范围。此外,往动定速位置P4和复动定速位置P5之间设置有往动印刷开始位置P6和复动印刷开始位置P7,往动印刷开始位置P6和复动印刷开始位置P7之间为可能印刷的范围。而且,往动定速位置P4和往动印刷开始位置P6之间以及复动定速位置P5和复动印刷开始位置P7之间,分别为印刷头以恒定速移动的空走范围。
印刷头16在原始位置P1处于待机状态,根据指令自往动开始位置P2进行加速,在往动定速位置P4达到规定的移动速度,由往动印刷开始位置P6开始进行往动方向的印刷动作。进而,一旦印刷头16达到复动印刷开始位置P7,往动方向的印刷动作就结束,从而经复动定速位置P5而停止在复动开始位置P3。接着的下一次瞬间,开始印刷头16的往动方向的移动,自复动印刷开始位置P7到往动印刷开始位置P6之间进行复动方向的印刷动作,停止在往动开始位置P2。这样,通过印刷头16反复往复移动,对带T连续进行印刷。
还有,图3中的标号70是安装在底座21的侧板21a上的光遮断器等构成的位置检测传感器,一旦从滑架64突设的遮光板71面对该传感器,滑架马达61就停止工作。也就是说,移动着的印刷头16一达到原始位置P1,该位置检测传感器70就检测到它,并通过滑架马达61在原始位置P1使印刷头16停止移动。原始位置P1是印刷头16的待机位置,同时又是从上述P2到P7的各位置的基准位置。也就是说,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70,对滑架马达61的零点(原始位置P1)经常进行校正,从该零点以规定的步数(从P2到P7)转动滑架马达61,于是,在P2到P7的各位置处,可高精度地移动印刷头16。
与青绿、深红和黄的3色墨液对应,在印刷头16上沿横方向有3列喷墨嘴组,各喷墨嘴组沿纵方向以等间隔配设有多个喷墨嘴22(参照图2)。这时,在带T的同一点适当排出青绿、深红和黄的3色墨液,就可获得所要求色彩的圆点。
在本喷墨打印机1电源处于OFF状态时,上述结构的印刷头16会移动到原始位置P1从而面对废墨处理部20。并且,即使喷墨打印机1电源为ON,在一定时间停止其印刷动作的场合下,也能把印刷头16移动到原始位置P1从而面对废墨处理部20。而且,在前者的状态下,在废墨处理部20,进行处理即吸引来自印刷头16的喷墨嘴22的墨液,在后者的状态下,在废墨处理部20进行预备排出,即排出来自从印刷头16的全部喷墨嘴22的墨液。
如图5和图6所示,废墨处理部20配备:与印刷头16对置的印刷头盖81、使印刷头盖81进退的盖移动机构82;以及,把印刷头盖81内的废墨送到后述的废墨回收部113的废墨泵83。下面详细叙述的废墨回收部113内装于带盒2里,印刷头盖81与废墨回收部113用送墨管84加以连接。另外,顶端通向大气的通风管85与印刷头盖81相连接,通风管85中途装有阀装置86。
在上述的清理过程中,通过盖移动机构82使印刷头盖81与印刷头16相密接,驱动废墨泵83对墨液进行吸引。进行了吸引后,就保持印刷头盖81与印刷头16的密接状态,以防止墨液凝固(干燥)和附着尘埃,从而保护印刷头16的喷墨嘴22。另外,在预备排出过程中,使印刷头盖81相对印刷头16为离开的状态,使印刷头16向着印刷头盖81排出墨液。
在形成有与印刷头16对置的开口部87的盖罩88内,填充墨液吸收体89从而构成印刷头盖81。开口部87从盖罩88伸出,并具有包含全部喷墨嘴22的宽度,由于其边缘部分接触印刷头16,从而含密封住印刷头16与盖罩88之间的间隙。盖移动机构82被安装在从底座21切起的支撑板90上,在清理时,使安装于顶端的印刷头盖81前进,接触印刷头16。
废墨泵83配置在带盒安装部8的左侧,并由管形泵91、使管形泵91转动的泵马达92、把泵马达92的动力传递给管形泵91的泵齿轮系93构成(参照图4)。象在其中捋着卷曲的送墨管84的那样,转动泵马达92以吸引印刷头盖81内的废墨。在这种吸引方式中,有清理时的原状吸引和单纯吸引流到印刷头盖81内废墨的空吸引。因为在原状吸引中从印刷头16吸引墨液,所以,使阀装置86操作并使通风管85成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在空吸引中,使阀装置86操作并使通风管85成打开状态。
并且,在带盒安装部8,设置一种使送墨管84的下游端与带盒2的废墨回收部113进行离合的管连接机构94。如图7所示,管连接机构94配备有通过中间位置的水平轴95转动自如地装配在底架96上的「L」字形转动臂97。把送墨管84的下游端装配在设置于转动臂97一端的夹持器98内,通过转动臂97以水平轴为中心的的转动,对废墨回收部113进行离合。在转动臂97的另一端上沿带盒2的装卸方向形成斜面(图示省略),另外,虽未图示,转动臂97通过弹簧等在连接方向给送墨管84转动作用。
安装带盒2时,转动臂97的斜面与带盒2结合,转动臂97使送墨管84沿连接方向转动。相反,在使带盒2脱离时,就会解除带盒2与斜面的结合,并且,转动臂97使送墨管84在非连接方向转动。因此,与带盒2的安装连动而使送墨管84与废墨回收部113相连接,从而可把废墨送到废墨回收部113。
下面,参照图2和图8说明带供给部18。带供给部18配备有:以收容带T的一次性形式的带盒2;安装带盒2的带盒安装部8;以及,使带T移动的驱动滚轮(固定滚轮)101。带盒安装部8是在打印机主体3上形成的凹槽形式收容部分,一旦从后方安装带盒2并封闭住第1开闭盖9,就以前后和左右方向位置确定的状态收容带盒2。而且,在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印刷头16会与位置确定了的带盒2正面接近并对置。
把驱动滚轮101配设在印刷头16的下方,并以后述的带排出部19的带进给马达144为动力源进行旋转(参照图3)。驱动滚轮101与安装于带盒安装部8上的带盒2的从动滚轮(后述的)115相接触并与其协同动作从由带盒2送出带T且面对印刷头16,并且进一步将带T送向目的地。也就是说,由驱动滚轮101和从动滚轮115来构成带进给滚轮100,利用带进给滚轮100可把带T送到与印刷头16移动(往复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以进行印刷头16的印刷动作的副扫描方向的扫描。
如图8所示,带盒2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盒式箱111,其内部以卷绕在带滚筒112上的状态且立起的方式收容着带T。并且,在盒式箱111内于卷绕带T的前侧形成有填充了墨液吸收材料114的废墨回收部113,进而,在废墨回收部113的下侧配设从动滚轮(可动滚轮)115。带滚筒11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盒式箱111的两侧壁上,卷绕其上的带T通过从动滚轮(和驱动滚轮101)115自下侧向前方进给后沿盒式箱111的前壁部分导向上方,进而,导向位于斜后方的带排出部19。
如同图(b)所示,从动滚轮115是由在轴向上为直径最粗大的一对滚轮主体116、位于两滚轮主体116间的细小直径的中间细径部117、位于各滚轮主体116外侧的一对外侧细径部118及位于各细径部118的更外侧的直径最细的一对轴部119以整体方式形成的。该一对轴部119分别由盒式箱111的两侧壁上形成的轴孔120支撑,以便安装从动滚轮115。轴孔120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通过轴孔120以转动自如而且前后方向也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撑着从动滚轮115。并且,基端部分固定于构成上述废墨回收部113的箱内壁121的片簧(作用部件)122适当地连接在从动滚轮115的中间细径部117上,向前方即驱动滚轮101侧给从动滚轮115作用。
另一方面,在盒式箱111内,在从动滚轮115的前方形成水平且在盒式箱111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露出窗123,从动滚轮115从露出窗123突出,以便在夹住带T的状态下与驱动滚轮101接触。具体地说,如果在带盒安装部8适当地安装带盒2,那么,从动滚轮115以夹住带T的状态与驱动滚轮101适当相接,并且,从动滚轮115会克服片簧122成为稍稍退压向盒式箱111侧的状态。并且,由于这种状态,从带盒安装部8拔出带盒2时,从动滚轮115会离开驱动滚轮101,同时,通过片簧122以夹着带T的状态适当推压构成露出窗123的下侧的窗缘部(限制部)124。
这时,印刷待机状态下的带T的顶端被切断后拉回到从动滚轮(带进给滚轮100)115与印刷头16的中间位置。然而,由于在从动滚轮115与下侧的窗缘部124之间夹持着带T,所以可以防止把带T拉回到盒式箱111内,而且,通过安装带盒2,可使带T自动地处于印刷待机状态。
盒式箱111的前壁125,从露出窗123开始上侧部分为双层壁结构,通过其前外壁125a与前内壁125b构成引导带移动的导向通路(导向部)126。切除前外壁125a与印刷头16对峙的部分,与露出窗123同样,在盒式箱111的整个宽度上形成印刷窗127。也就是说,隔着印刷窗127,在上侧的前外壁125a与前内壁125b之间构成上导向通路126a,在下侧的前外壁125a与前内壁125b之间构成下导向通路126b。通过上导向通路126a和下导向通路126b在限制与印刷头16的离开间隙尺寸(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下使带T移动。
并且,为了在从动滚轮115侧延伸设置下导向通路126b,在构成下导向通路126b的前内壁125b上装配一对导板(输送方向导向部件)128,各导板128的顶端,分别面对从动滚轮115的各外侧细径部118。因此,即使处于印刷待机状态的带T的顶端在从动滚轮115附近,也可通过导板118把带T适当引导到下导向通路126b里。因而,可防止有卷取缺陷,从带滚筒112发出的带T的端头会沿从动滚轮115送入盒式箱111内。
而且,为了把下导向通路126b延伸到印刷头16侧,在构成下导向通路126b的前外壁125a的正面上装配压紧导板129,压紧导板129的顶端一直延伸到印刷头16的喷墨嘴22位置的附近。压紧导板129具有弹性,在印刷窗124中由于其弹性力而把移动的带T轻轻推向前内壁125b。因此,可高精度地保持印刷头16的喷墨嘴22和与其面对的带T之间的离开间隔尺寸。
另一方面,在盒式箱111的前壁125内侧设置有废墨回收部113,并且,在由前内壁125b和上述的箱内壁121所划分的部分横跨盒式箱111的两侧壁间形成废墨回收部113。另外,在侧壁上形成面对上述送墨管84顶端的连接孔130(参照图7),当送墨管84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上述顶端通过连接孔130与填充到废墨回收部113里的墨液吸收材料114的上部接触。另外,在与前内壁125b处的印刷头16的喷墨嘴22对置的部分处形成有左右一对废墨回收窗131。
在此,就上述左右一对废墨回收窗131的作用进行说明。可将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用作为彩色打印机,在带T上印刷(满抹)背景颜色。在这样的场合下,即使在带T的宽度方向的两外端,也可无遗漏而可靠地印刷背景颜色,在该喷墨打印机1中将上述可能印刷范围(从P6到P7之间)设定成比带宽度宽。也就是说,可从带T的宽度方向的外端超出数个圆点部分的位置开始印刷(超出范围印刷)。
也就是说,上述一对废墨回收窗131是用于把因上述超出范围的印刷而导致的带T外端超出范围的墨滴直接导入废墨回收部113的开口,各废墨回收窗131的外侧端延伸到盒式箱111的侧壁位置,使各废墨回收窗131能可靠地接受墨滴。还有,各废墨回收窗131最好可以做成人的手指不能伸入的尺寸。
在这种结构的带盒2中,从印刷头16的喷墨嘴22排出的墨滴通过印刷窗127附着到带T上,并且,超出带T范围的墨滴通过印刷窗127及废墨回收窗131附着到墨液吸收材料114的表面。而且,不需要在打印机主体3侧形成回收超出范围废墨的废墨回收部113,从而可以简化制成围着印刷窗127的结构。
另一方面,在带盒安装部8安装的带盒2中,在带盒安装部8的适当位置,定位带盒的至少2个定位销132与上述带盒相嵌合。与该定位销132对应,在位于带盒2下端部的前壁部分形成有至少2个嵌合孔133。各定位销132由装配于打印机主体3侧的凸缘部132a和突出于带盒安装部8侧的销主体132b构成,通过销主体132b与嵌合孔133的嵌合,可以决定带盒2的左右方向的位置,通过构成嵌合孔133的嵌合孔缘部与凸缘部132a相接,进行带盒2的前后的方向的定位。
下面,参照图2和图3,就带排出部19进行说明。带排出部19是从带盒2的上侧到斜后方带排出口10为止引导带T的部分,带排出部19配备:构成带排出通路140的上下导向板141a与141b、从在下侧导向板141b形成的开口开始与带排出通路140邻接的排出滚轮142以及使排出滚轮142转动的驱动机构143。并且,尽管在图中未示出,还配备位于带盒2与导向板141a、141b之间用于切断带T的切刀。还有,切刀可以配设在带盒2的上导向通路126a的上下的中间部分。
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143具有装配于底座21的侧板21a内侧的带进给马达144和把带进给马达144的动力传递给排出滚轮142的减速齿轮系145,而减速齿轮系145配设在底座21的侧板21a外侧。上述这种减速齿轮系145会形成动力分支并传递给驱动滚轮101,通过带进给马达144的旋转可同时旋转排出滚轮142和驱动滚轮(带进给滚轮100)101,从而使带T移动。
而且,1次印刷动作一结束,带T就停止移动,并用切刀切断带T。接着,通过排出滚轮142把位于切断位置下游侧的带T从带排出口10送到外部。并且,把位于切断位置上游侧的带T通过带进给滚轮100将顶端拉回到其附近位置,以成为待机印刷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例的喷墨打印机1中,带盒2里内装着废墨回收部113,其中,通过印刷头罩81回收废墨,同时,也回收超出范围印刷时的废墨滴。而且,不需要在打印机主体3内预先设置用于蓄留回收的废墨的部分。因而,有利于喷墨打印机1的小型化、袖珍化。另一方面,在带盒2里所形成的废墨回收部113要可以考虑带盒2的更换(带用尽)频度的容量,具体说,可以保持大约6cc的废墨量。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就带盒2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喷墨打印机1里,作为由带盒2的废墨回收部113回收的废墨,有在印刷头罩81伴随进行清理与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以及伴随超出范围印刷产生的废墨。印刷头罩81的废墨通过废墨泵83引向废墨回收部113,伴随超出范围印刷产生的废墨则从印刷头16直接引向废墨回收部113。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带盒2里设置有第1废墨回收部(第1分开回收部)113a和第2废墨回收部(第2分开回收部)113b的两个废墨回收部113,用第1废墨回收部113a回收印刷头罩81的废墨,用第2废墨回收部113b回收超出范围印刷的废墨。第2废墨回收部113b配设在与上述的实施例的废墨回收部113同一位置,但与上述的实施例相比,填充墨液吸收材料114b稍少。并且,用隔壁151分开盒式箱111的后部下侧的角部部分且形成第1废墨回收部113a。而且,在第1废墨回收部113a内部也填充有墨液吸收材料114a。
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0所示,在面对盒式箱111的第1废墨回收部113a的部分处形成有送墨管84的顶端所面对的连接口130。并且,与上述的实施例一样,设置有能使送墨管84的下游端与带盒2的第1废墨回收部113a进行离合的管连接机构94。管连接机构94在中间位置通过垂直轴161配备有转动自如地安装底座21上的「L」状转动臂162。把送墨管84的下游端装配在设置于转动臂162的一个端部处的夹持器163上,并通过以垂直轴161为中心的转动臂162的转动,与第1废墨回收部113a进行离合。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动臂162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沿带盒2装卸方向的斜面(图示中省略),另外,虽未图示,通过弹簧等沿送墨管84的连接方向对转动臂162施加转动作用。
这样,通过把废墨回收部113分成第1废墨回收部113a和第2废墨回收部113b,各部分的配置上在带盒2的前壁侧不能形成与吸墨管84的连接位置等存在制约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另外,可有效利用盒式箱111内的空隙。
还有,因为回收随清理而产生的废墨,第1废墨回收部113a与第2废墨回收部113b相比,废墨的回收量变多。特别是,如果因人工操作多用清理功能时,那么,第1废墨回收部113a的废墨有溢出的可能性。对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检测第1废墨回收部113a的满杯状态的满杯检测装置171。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盒式箱111的后壁形成有有面对第1废墨回收部113a的2个检测孔172,作为满杯检测装置171的传感器的一对接触头173,以装卸自如的方式面对这2个检测孔172。满杯检测装置171配备:一对接触头173;连接一对接触头173的墨液检测电路174;以及,使一对接触头173能装卸于2个检测孔172上的接触头装卸机构175。
接触头装卸机构175由开闭带盒安装部8的第1开闭盖9和设置于第1开闭盖9内侧的接触头夹具176构成,一对接触头173由接触头夹具176保持。把带盒2安装于带盒安装部8之后,关闭第1开闭盖9时,一对接触头173可分别插入检测孔172,并与第1废墨回收部113a的墨液吸收材料114a接触。并且,打开第1开闭盖9时,可把一对接触头173分别从检测孔172拔出。
另一方面,墨液检测电路174用于检测一对接触头173间的墨液吸收材料114a的电阻值,当墨液吸收材料114a吸收废墨到满杯状态,且墨液吸收材料114a的电阻值达到规定值时,就把满杯信号输出到后述的控制电路191。从而,通过控制电路191例如在液晶显示器7上显示第1废墨回收部113a满杯,或者停止印刷操作。还有,虽然在上述这种带盒2里形成有连接口130、检测孔172等,但是,在墨液吸收材料114能吸收废墨状态下,从这些开口中不会漏墨。
这样,由于能检测到第1废墨回收部113a的满杯状态,因而可防止从第1废墨回收部113a中溢出废墨,也不会发生带盒2和带盒安装部8受废墨沾污等的事故。
下面,说明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对于第1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对印刷头罩81进行预备排出,与超出范围印刷同样,本喷墨打印机1,在带盒2的废墨回收部113里也可直接进行预备排出。另外,在以下的第2实施例的说明中,仅对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3是与第1实施例的图8对应的图。通过废墨回收窗131把来自印刷头16的随超出范围印刷而产生的废墨和随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直接排出到带盒2的废墨回收部113里。如同图(b)所示,在带宽度(包括带宽度的公差)Tw的外侧,有左右的超出范围区域Ta、Ta,还在各超出范围Ta的外侧设定左右预备排出区域Tb、Tb。这时,两处超出范围区域Ta、Ta之间为上述的可能印刷范围(从P6到P7),并在其外侧设定预备排出区域Tb。各超出范围区域Ta例如约为0.5mm(数个圆点部分),各预备排出区域Tb例如约为1.0mm(有数十个圆点的部分)。
还有,超出范围印刷,不但可在带T的宽度方向进行,而且也可能在带T的长度方向进行。也就是说,也可以设定对带T的顶端以便从其以外的位置开始印刷。在这样的场合下,可把左右一对废墨回收部113连接成为带状回收窗。而且,最好在该带状回收窗上设置桥式构件,从而引导带T的顶端。另外,也可以象第1实施例(的带盒的另一个实施例)那样,把废墨回收窗131分割成第1废墨回收窗131a和第2废墨回收窗131b。
尽管与第1实施例的带盒2完全相同,但是准备了收容在带盒2里的多种宽度不同的带T。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带的宽度自动设定可能印刷范围等。为此,设置有判别带盒2种类的盒判别装置181。
盒判别装置181具有形成在盒式箱111下端部的前壁部分的多个小孔182以及可检测该小孔182的有无而配设在打印机主体3侧的多个检测突起183。根据带盒(带宽度)2的种类个数并排且等间隔设置多个例如6个检测突起183。把各检测突起183分别装配到图未示的按钮开关的开关端,如果插入对应的小孔182,则按钮开关关断(「OFF」),如无对应的小孔182,则压紧按钮开关为导通(「ON」)。
另一方面,在与6个检测突起183对应的位置处按6个以下适合的个数形成盒式箱111的多个小孔182。也就是说,可根据小孔182的个数和小孔182的形成位置用6位的位组合格式来表现盒式箱111的种别。就是说,一旦把带盒2安装到带盒安装部8,就可根据6个开关的ON-OFF状态来检测出带盒2的种别。还有,如果使用该盒判别装置181,除带T的宽度以外也可以对带T的材质进行判别等。
在这里,就喷墨打印机1的主控制系统做简单说明。如图14所示,标号191是由微机构成的控制电路,喷墨打印机1的键盘5、按钮组6等构成的输入部192与微机的输入侧连接。并且,用于检测带宽度的检测部193与微机的输入侧连接。用于进行各种显示的液晶显示器7等的显示部194、用于控制印刷头16的印刷动作的印刷控制器195以及用于驱动控制各马达的马达驱动器196和197都连接到控制电路191的输出侧。根据预先存储于控制电路191的ROM内的控制程序,在该控制电路191的控制下,设定与收纳在所安装的带盒2内的带宽度对应的印刷范围。另外,还可设定比带宽度要宽的印刷范围,从而进行上述的超出范围印刷操作和预备排出操作。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本例的喷墨打印机1中,设定左右宽度比所装的带宽度要宽的可能印刷范围,以便进行对全带宽度的满抹印刷,并且,在满抹印刷中用废墨回收部113从带T的外端部分回收超出范围的墨滴。进而在预备排出中,也用废墨回收部113回收该墨滴。
因而,根据第2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为了驱动预备排出,不需要把印刷头16一直移动到印刷头罩81的位置(图4的P1)为止,所以,可缩短用于预备排出的印刷头16的移动时间,因此,作为整体可以缩短印刷时间。
并且,与第1实施例同样,在带盒2侧设置废墨回收部113,因而,不需要在打印机主体3内预先设置用于蓄留所回收的废墨的部分。因此有利于喷墨打印机1的小型化和袖珍化。
还有,可以在规定设置于打印机主体3侧的带T的印刷位置的导向部件等里配设第2实施例的废墨回收部11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这样的结构:作为导向部件,在其表面配置可吸收通过墨液的墨液过滤体,并在其背面配置墨液吸收体,经过墨液过滤体吸收并保持墨液。
并且,作为废墨回收部113,可以采用与印刷头16成整体移动的形式。例如,在对广告画等宽度较宽的印刷对象物进行印刷的打印机里,因其印刷范围较宽,所以,为了在超出其左右或前后边缘的位置进行超出范围印刷,就需要以遍及该印刷范围的方式配置废墨回收部。但是,因废墨回收部的设置地方变大而不经济。因此,可以采用与印刷头成整体移动的废墨回收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把废墨回收部做得很小。
下面,参照图15,就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进行说明。本喷墨打印机1可对明信片等单片纸Tb进行印刷,虽然省略了详细结构,但是,以许多张重叠的方式将单元纸Tb收容在单片纸盒201里。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单片纸盒201的后端附设有废墨回收部202,其中可以内装有墨液吸收材料203。并且,还可以使废墨回收部202的一端向横方向伸出,在该部分,形成有用于插入送墨管204顶端的连接口205。还有,在这种情况下,在单片纸盒201的单片纸Tb的排送口206侧配置有用纸分离口滚轮207,以便从上侧一张一张排出所收容的单片纸Tb。
对于这种单片纸盒201,在适用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与上述带盒2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在这种端片纸Tb的情况中,喷墨打印机1的使用年限期内所消耗的墨液量非常大。因此,这时,若在打印机主体内设置废墨回收部,就需要能回收极大量的废墨,从而需要较大的空间。但是,如本发明的那样,若在单片纸盒201内设置废墨回收部202,则在使用单片纸盒201直到末了所产生的废墨量也不多,因此可使打印机主体节省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可适用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象上述实施例那样,不是进行青绿、深红和黄的3色彩色印刷的形式,也可以加以应用。例如,可应用于只使用黑色墨液的喷墨打印机,也适用于4色以上的喷墨打印机。
产业上的可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和配备该盒的喷墨打印机,由于在盒内设置有废墨回收部,所以适于打印机小型化。并且,适于缩短印刷时间。

Claims (38)

1、一种喷墨打印机的盒,它是收纳印刷对象物并能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内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盒式箱内,配备用于蓄留上述喷墨打印机里所产生的废墨的废墨回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废墨回收部由在上述盒式箱内分开设置的多个分开回收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喷墨打印机能在比印刷对象物要广的区域进行可以设定的超出范围的印刷,从而构成印刷头的可能印刷区域;并且在上述喷墨打印机产生的废墨中,有因该超出范围印刷而在离开印刷对象物的位置处排出的废墨、有因上述印刷头的清理产生的废墨及因该印刷头的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
上述废墨回收部是由用于蓄留因清理而产生的废墨和因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的第1分开回收部和用于蓄留因超出范围印刷而产生的废墨的第2分开回收部这样两个分开回收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喷墨打印机在比印刷对象物要广的区域进行可以设定的超出范围的印刷,以便构成前述印刷头的印刷可能区域;并且在喷墨打印机产生的废墨中,有因该超出范围印刷而在离开印刷对象物的位置处排出的废墨、有因上述印刷头的清理而产生的废墨及随该印刷头的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
上述废墨回收部是由用于蓄留因清理而产生的废墨的第1分开回收部以及用于蓄留因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和因超出范围的印刷而产生的废墨的第2分开回收部这样两个分开回收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盒式箱里,在安装于上述喷墨打印机内的状态下与上述印刷头的移动路径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废墨回收窗,
上述第2分开回收部面对着上述废墨回收窗。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安装于上述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从上述盒式箱进给后,横截上述印刷头的移动路径把印刷对象物送向目的地,
在上述盒式箱内设置有导向部,以引导自上述进给到上述送出的对印刷对象物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安装于上述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从上述盒式箱进给后,横截上述印刷头的移动路径把印刷对象物送向目的地,
在上述盒式箱内设置有导向部,以引导从上述进给到上述送出的对印刷对象物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导向部是上述盒式箱的箱外壁,由在间隙内引导印刷对象物的双层壁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导向部是上述盒式箱的箱外壁,由在间隙内引导印刷对象物的双层壁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2、3、4、7、8或9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盒式箱内,设置有可动滚轮,在安装于上述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把印刷对象物夹在其与该喷墨打印机的固定滚轮之间,与该固定滚轮协同动作而将印刷对象物输送且送向目的地;
可动滚轮以在相对上述固定滚轮的离合方向移动自如地构成,并可通过设置于上述盒式箱的作用构件沿接触方向受到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盒式箱内,设置有可动滚轮,在安装于上述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把印刷对象物夹在其与该喷墨打印机的固定滚轮之间,与该固定滚轮协同动作而将印刷对象物输送并送向目的地;
可动滚轮以在相对上述固定滚轮的离合方向移动自如地构成,并可通过设置于上述盒式箱的作用构件沿接触方向受到作用。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盒式箱内,设置有可动滚轮,在安装于上述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把印刷对象物夹在其与该喷墨打印机的固定滚轮之间,与该固定滚轮协同动作而将印刷对象物输送并送向目的地;
可动滚轮以在相对上述固定滚轮的离合方向移动自如地构成,并可通过设置于上述盒式箱的作用构件沿接触方向受到作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盒式箱上设置有在可动滚轮圆周面夹着印刷对象物的状态下相接并限定通过上述作用构件产生的上述可动滚轮的移动端位置的限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盒式箱内设置有在可动滚轮圆周面夹着印刷对象物的状态下相接并限定通过上述作用构件产生的上述可动滚轮的移动端位置的限制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可动滚轮在其轴方向的至少一处具有小直径部分,并且,朝向上述可动滚轮的输送方向的目的地,上述盒式箱具有引导印刷对象物的卷取方向的面的输送方向导向构件,
以面对上述小直径部分的方式延伸设置上述输送方向导向构件的上述可动滚轮侧的顶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1、12或1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可动滚轮在其轴方向的至少一处具有小直径部分,并且,朝向上述可动滚轮的输送方向的目的地,上述盒式箱具有引导印刷对象物的卷取方向的面的输送方向导向构件,
以面对上述小直径部分的方式延伸设置上述输送方向导向构件的上述可动滚轮侧的顶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可动滚轮在其轴方向的至少一处具有小直径部分,并且,朝向上述可动滚轮的输送方向的目的地,上述盒式箱具有引导印刷对象物的卷取方向的面的输送方向导向构件,
以面对上述小直径部分的方式延伸设置上述输送方向导向构件的上述可动滚轮侧的顶端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2、3、4、7、8、9、11、12、13、15或17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2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24、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它安装有根据权利要求1到2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
25、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在安装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的喷墨打印机内,配备有把上述废墨送到上述废墨回收部的废墨送出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上述废墨送出装置具有:
上游端与印刷头罩连接且下游端与上述废墨回收部连接的废墨管;
通过该废墨管,把上述印刷头罩的废墨送到上述废墨回收部的废墨泵,以及
使上述废墨管的下游端与所安装的上述盒的上述废墨回收部相离合的管连接机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上述管连接机构具有:保持上述废墨管的下游端,与上述盒的安装操作连动使该下游端与上述废墨回收部连接并且与上述盒的卸下操作连动使该下游端离开上述废墨回收部的连动机构。
28、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在安装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的盒的喷墨印刷机内,配备有对安装了上述盒的上述废墨回收部来说检测废墨的满杯状态的满杯检测装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上述盒在上述盒式箱内形成有与上述废墨回收部的上端部相连通的的贯通孔,
上述满杯检测装置具有,相对所安装的上述盒的贯通孔面对上述废墨回收部的上端部的传感器、
与该传感器相连接的废墨检测电路,以及
对上述贯通孔装卸上述传感器的传感器装卸机构。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还配备有开闭安装有盒的盒安装部的开闭盖,
上述传感器装卸机构具有保持上述传感器并与上述开闭盖的闭塞动作连动而把上述传感器安装到上述贯通孔并且与上述开闭盖的开放动作连动而使上述传感器脱离上述贯通孔的连动机构。
31、一种喷墨打印机,配备有对印刷头进行预备排出的功能并可在比印刷对象物要广的区域可设定该印刷头的可能印刷区域,其特征是,
接受在离开印刷对象物的位置所排出的上述印刷头的废墨的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以及
与该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邻接并接受随预备排出而产生的废墨的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在上述印刷头的移动路径上隔着印刷对象物两侧配设有一对上述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以整体方式形成上述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和上述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
34、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还配备有收容上述印刷对象物并能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印刷机主体的盒,
在上述盒内配设有上述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和上述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还配备有收容上述印刷对象物并能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印刷机主体的盒,
在上述盒内配设有上述超出范围墨液回收部和上述预备排出墨液回收部。
36、根据权利要求31、32或3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是,上述印刷对象物是卷成滚筒状的带状物。
CNB961911549A 1995-08-10 1996-07-24 喷墨打印机的盒和喷墨打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56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453495 1995-08-10
JP204534/95 1995-08-10
JP204534/1995 1995-08-10
JP246385/1995 1995-09-25
JP246385/95 1995-09-25
JP24638595 1995-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55A CN1166155A (zh) 1997-11-26
CN1195633C true CN1195633C (zh) 2005-04-06

Family

ID=26514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619115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5633C (zh) 1995-08-10 1996-07-24 喷墨打印机的盒和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050672A (zh)
EP (2) EP0786351B1 (zh)
JP (1) JP3353302B2 (zh)
KR (1) KR100407080B1 (zh)
CN (1) CN1195633C (zh)
DE (1) DE69616498T2 (zh)
TW (1) TW447398U (zh)
WO (1) WO19970060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076C (zh) 2000-02-16 2005-0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DE60114071T2 (de) * 2000-04-18 2006-07-13 Seiko Epson Corp.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S6585349B1 (en) * 2000-10-31 2003-07-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utomated removal of deposits on optical components in printers
JP2002234188A (ja) * 2001-02-08 2002-08-20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154912B2 (ja) * 2002-03-29 2008-09-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375155A1 (en) * 2002-06-21 2004-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US7029091B2 (en) * 2003-08-05 2006-04-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jet consumable cartridge with integrated nozzle cap
TWI248592B (en) * 2004-01-20 2006-02-01 Seiko Epson Corp Printing tape and tape cartridge providing the same
ATE477933T1 (de) 2005-10-10 2010-09-15 Silverbrook Res Pty Ltd Verfahren zur wartung eines druckkopfes durch luftdruckstossreinigung
US7401887B2 (en) 2005-10-11 2008-07-2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ethod of maintaining a printhead using air blast cleaning
EP1777074B1 (en) * 2005-10-21 2009-05-13 Océ-Technologies B.V.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printhead
JP5063077B2 (ja) * 2005-10-21 2012-10-31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ベー・ヴエー プリントヘッドの取り付け構造体
US20100166477A1 (en) * 2008-12-25 2010-07-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printer
ATE545513T1 (de) * 2008-12-25 2012-03-15 Brother Ind Ltd Banddrucker
AU2014221250B2 (en) * 2008-12-25 2015-12-2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JP5282815B2 (ja) * 2009-03-31 2013-09-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CN201989425U (zh) 2009-03-31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和带式打印机
WO2010113441A1 (en) 2009-03-31 2010-10-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EP3871890A1 (en) * 2009-03-31 2021-09-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CN105398230B (zh) 2009-03-31 2017-10-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JP5136503B2 (ja) 2009-03-31 2013-02-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947085B2 (ja) * 2009-03-31 2012-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8641304B2 (en) * 2009-06-30 2014-02-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US20100329767A1 (en) * 2009-06-30 2010-12-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JP5326950B2 (ja) * 2009-09-09 2013-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EP2845743B1 (en) 2009-12-16 2018-01-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JP5464216B2 (ja) 2009-12-28 2014-04-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831678B2 (ja) * 2011-02-28 2015-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N105774251B (zh) * 2015-01-08 2017-10-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
CN105314425B (zh) * 2015-11-13 2017-03-29 李星 喷绘机送纸台
CN111137014B (zh) * 2020-02-18 2022-01-04 方羿(福州)数码印刷有限公司 具有防墨水固化机构的数字印刷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5364A (en) * 1979-07-18 1981-02-14 Toshiba Corp Ink jet recorder
AT377726B (de) * 1981-07-24 1985-04-25 Philips Nv Kassette mit einer einrichtung zum abdecken und/oder einer einrichtung zum reinigen der duesenflaeche eines schreibkopfes eines tintenstrahlschreibers
US4698650A (en) * 1984-03-28 1987-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assette for recording medium
US4737860A (en) * 1984-12-13 1988-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4747619A (en) * 1987-04-06 1988-05-31 Ncr Corporation Pressure-sensitive label
US4965596A (en) * 1988-02-09 1990-10-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waste ink distribution paths to plural cartridges
JPH01303252A (ja) * 1988-05-30 1989-12-07 Fujitsu Ltd 画像印刷装置
US4940690A (en) * 1988-07-27 1990-07-10 The Standard Register Company Clean release laminate construction with latent image
JP2932513B2 (ja) 1988-10-14 1999-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DE68920262T3 (de) * 1988-10-14 2000-11-16 Seiko Epson Corp Tintenkassette für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DE69027660T2 (de) 1989-12-26 1996-12-05 Canon Kk Tintenstrahlgerät und Einheitskartusche für Aufzeichnung
JP2801409B2 (ja) * 1989-12-26 1998-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及び記録系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EP0451460B1 (en) * 1990-02-13 1997-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US5172140A (en) * 1990-06-13 1992-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evice for indicating need to change waste ink pack
JP3166206B2 (ja) * 1990-08-29 2001-05-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04286655A (ja) * 1991-03-15 1992-10-1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945781B2 (ja) * 1991-05-17 1999-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04364960A (ja) 1991-06-12 1992-12-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JP2907597B2 (ja) * 1991-07-29 1999-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検出方法
JP3094658B2 (ja) * 1992-04-30 2000-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H06166175A (ja) * 1992-11-27 1994-06-1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201674B2 (ja) * 1993-03-26 2001-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JPH0768814A (ja) * 1993-09-06 1995-03-14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2910817B2 (ja) * 1993-12-01 1999-06-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US5587214A (en) * 1994-05-13 1996-12-24 Media Solutions, Inc. Laminated thermal transfer printable labels
JP3438447B2 (ja) * 1994-12-28 2003-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状記録媒体の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並びにテープ状記録媒体
US5838354A (en) * 1995-05-31 1998-11-1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77133A3 (en) 2001-06-13
EP0786351B1 (en) 2001-10-31
DE69616498T2 (de) 2002-04-11
EP0786351A4 (en) 1998-01-14
WO1997006010A1 (fr) 1997-02-20
DE69616498D1 (de) 2001-12-06
KR970706129A (ko) 1997-11-03
EP0786351A1 (en) 1997-07-30
CN1166155A (zh) 1997-11-26
TW447398U (en) 2001-07-21
US6050672A (en) 2000-04-18
EP1077133A2 (en) 2001-02-21
JP3353302B2 (ja) 2002-12-03
KR100407080B1 (ko) 200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5633C (zh) 喷墨打印机的盒和喷墨打印机
KR100403880B1 (ko) 잉크젯프린터및그것에사용하는기록매체및기록매체공급원
EP2127890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115284748B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其控制方法
US8186825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20080204499A1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eliminary ejecting method
JP2006281711A (ja) 孔版印刷装置・紫外線照射ユニット
JP2016150557A (ja) 記録装置
WO2014010736A1 (ja) 媒体加工装置および媒体加工方法
CN108859436B (zh) 打印装置
JP2007069597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07949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055130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7302309B2 (ja) 印刷装置
JP2009132057A (ja) 記録装置
JP370067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307211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22405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77551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20562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781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7230172A (ja) 記録装置
JP200709889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1798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67806A (ja) 孔版印刷装置、該装置の機構部及び周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