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74251B - 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74251B CN105774251B CN201510962091.1A CN201510962091A CN105774251B CN 105774251 B CN105774251 B CN 105774251B CN 201510962091 A CN201510962091 A CN 201510962091A CN 105774251 B CN105774251 B CN 1057742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print cartridge
- chamber
- waste
- possess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B41J2002/1856—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waste ink contain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使墨水从废墨回收室溢出的墨盒、以及不使墨水从盒架的墨水供给针泄漏的喷墨打印机。墨盒(10)形成有墨水室(30)以及位于该墨水室的上方的废墨导入口(57)。超过废墨回收室(20)的容量的墨水经由墨水收集器(22)而从废墨导入口(57)流入墨水室(30)。喷墨打印机(1)的墨水供给针(7)具备墨水流路(73)、阀部件(90)以及螺旋弹簧(74),阀部件(90)能够根据墨盒(10)的安装的有无而在关闭位置(90A)与打开位置(90B)之间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墨水从墨水供给针(7)泄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墨盒以及在供墨盒安装的盒架(cartridge holder)设置有墨水供给针的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具备供存积墨水的墨盒装卸的盒架。在盒架设置有与墨盒的墨水供给口连接的墨水供给针。在墨盒未安装于盒架的状态下,墨水供给针向盒架内露出。在墨水供给针的内部形成有与喷墨头连通的墨水流路,在墨水供给针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墨水流路连通的圆孔状的开口。
对于这种喷墨打印机而言,为了防止或消除用于排出墨水的墨水喷嘴的孔眼堵塞,进行将墨水喷嘴内的墨水排出或吸引该墨水的清洁。通过清洁而排出或吸引的墨水经由将喷嘴面覆盖的盖而被回收至废墨回收部。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使用的墨盒中,存在将废墨回收室设置于用于存积未使用的墨水的墨盒内的结构。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墨盒。
另外,有时为了修理等而在拆下墨盒的状态下对这种喷墨打印机进行搬运。此时若盒架倾斜或振动,则在设置于墨水供给针的前端部的开口所形成的弯液面有可能破坏而导致残留于墨水流路内的墨水从墨水供给针的开口漏出。其结果,喷墨打印机的内部有可能被墨水弄脏,进而有可能在更换墨盒时等将用户的手弄脏。另外,若墨水附着于在喷墨打印机的内部所设置的电路基板,则喷墨打印机有可能无法进行动作。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为了防止墨水从墨水供给针泄漏,将密封阀设置于墨水流路。专利文献2的密封阀配置于阀腔,该阀腔设置于墨水供给针的基端部。在经由该阀腔而将墨水向墨水供给针内的墨水流路送入的液压发挥作用时,密封阀进行动作而将墨水流路堵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745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16946号公报
对于上述喷墨打印机而言,为了将墨水喷嘴内的增粘后的墨水排出,有时进行将喷墨头的墨水流路内的墨水完全置换的强力清洁。若进行这样的清洁,则向废墨回收室一次流入大量墨水。因此,在废墨回收室的容量小、废墨回收室中已经贮存有大量废墨的情况下,若在此进一步进行强力清洁,则墨水会从废墨回收室溢出。若墨水从废墨回收室溢出,则喷墨打印机的内部有可能被墨水弄脏,进而有可能在更换墨盒时等将用户的手弄脏。另外,若墨水附着于在喷墨打印机的内部所设置的电路基板,则喷墨打印机有可能无法进行动作。
因此,在墨水从废墨回收室溢出的状态的情况下,无法执行清洁,必须更换墨盒。为了避免因废墨回收室的容量不足而导致的墨盒的更换,必须增大废墨回收室的容量。然而,若增大废墨回收室的容量,则墨盒变得大型化。其结果,喷墨打印机也会变得大型化。
另外,在废墨回收室的容量不足而更换墨盒的情况下,在墨水还残留于墨水室的状态下对墨盒进行更换,从而有可能导致未使用的墨水未被使用而造成浪费。
在专利文献2的喷墨打印机的构造中,堵塞墨水流路的密封阀在阀腔内形成为浮起的状态,利用通过配置在密封阀与喷墨头之间的控制阀的动作所产生的墨水流而对密封阀进行开闭。因此,在密封阀的背后设置有控制阀成为前提,必须在开闭时对液压进行控制,因而构造以及控制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一种墨盒,其避免了因废墨回收室中无法收容墨水而导致的墨水的泄漏以及墨盒的更换,由此能够将墨水用尽而不会造成浪费,且能够避免墨盒的大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课题在于提出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结构简单且能够防止在未安装墨盒的状态下墨水从盒架的墨水供给针泄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墨盒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其形成有大气敞开部;以及分隔部件,其将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分隔为墨水室与废墨回收室,上述分隔部件具备:废墨导入口,其使上述墨水室与上述废墨回收室连通;以及大气连通流路,其使上述废墨导入口与上述大气敞开部经由上述墨水室而连通。
这样,本发明具备将墨水室与废墨回收室连通的废墨导入口。另外,废墨导入口经由墨水室而与大气敞开部连通。因此,能够使超过废墨回收室的容量的墨水从废墨导入口流入墨水室。因此,在用尽墨水室的墨水之前,能够避免因废墨回收室的容量不足而需要更换墨盒。因此,能够用尽墨水室的墨水而不造成浪费。另外,还能够对回收的废墨进行再利用,所以墨水的浪费较少。另外,无需为了避免需要更换墨盒而增大废墨回收室的容量,所以能够避免墨盒的大型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分隔部件对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进行上下分隔,上述墨水室位于上述分隔部件的下方,上述废墨回收室具备位于上述分隔部件的上方的废墨流入空间、以及位于上述墨水室的侧方的废墨室,上述废墨室的上端与上述废墨流入空间连结。这样,能够使从废墨室溢出的墨水经由废墨流入空间而从上方流入墨水室。另外,能够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对将废墨室与墨水室进行配置,所以能够将从外部导入废墨的废墨导入部配置为与从墨水室向外部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部并列。
在本发明中,上述壳体可以具备多个墨水室。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上述分隔部件具备将上述多个墨水室的上端封闭的多个封闭部,在该多个封闭部中的一个形成有上述废墨导入口,上述大气连通流路具备:墨水室连通流路,其使相邻的上述墨水室彼此连通;以及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其使上述多个墨水室中的一个与上述大气敞开部连通。这样,即使废墨从一个墨水室溢出,也会经由墨水室连通流路而流入其它墨水室,所以能够避免因废墨回收室的容量不足而需要更换墨盒。
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上述多个墨水室以及上述多个封闭部排列为1列,上述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将位于排列方向的一端的上述墨水室与上述大气敞开部连通,上述废墨导入口形成于上述封闭部,上述封闭部将位于上述排列方向的另一端的上述墨水室封闭。这样,废墨首先向离大气敞开部最远的墨水室流入,废墨依次向接近大气敞开部一侧的墨水室流入。而且,废墨最后流入最接近大气敞开部的墨水室。因此,通过1个方向上的墨水的流动,能够使废墨流经所有墨水室,能够使空气以及废墨经由墨水室连通流路的移动顺畅地进行。
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地,具备使相邻的上述墨水室的底部彼此连通的底部连通流路。这样,在多个墨水室中,在内压因墨水量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该压力差而使墨水在墨水室间移动。由此,能够使墨水室的墨水量均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具有:可动盖,其将上述墨水室分隔为墨水室上部空间及其下侧的墨水存积室;以及按压部件,其以比在上述墨水室的内周面与上述可动盖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墨水弯液面的耐压小的力,将上述可动盖向上述墨水室上部空间侧按压。这样,在废墨未流入墨水室上部空间时,在与可动盖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墨水弯液面未被破坏,所以墨水不会向可动盖的上方流出,但若废墨流入墨水室上部空间,则弯液面被该废墨破坏,使得废墨被向可动盖的下侧的墨水存积室导入。因此,能够将废墨回收至墨水存积室而进行再利用,能够减少被浪费的墨水。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其形成有上述墨水室和上述废墨回收室;以及盖部件,其形成有上述大气敞开部,且将上述壳体主体的上端开口封闭,上述大气敞开部具备:气泡收集室,其与上述大气连通流路连通;以及槽,其将上述气泡收集室与外部连通。例如,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在上述气泡收集室的底部形成有开口部,上述分隔部件具备向上述开口部内突出的筒状突起,上述大气连通流路从上述筒状突起内通过并与上述气泡收集室连通。这样,流入墨水室的气泡与废墨一起从大气连通流路通过并向气泡收集器流出,进而在气泡收集器内破裂并消失。因此,气泡从与外部连通的槽通过,在向外部流出的瞬间破裂,壳体不会被墨水弄脏。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印刷头;以及盒架,该盒架供向上述印刷头供给墨水的墨盒安装,并具备形成有墨水流路的墨水供给针,上述墨水供给针具有:阀部件,其具备配置于上述墨水流路的轴部、以及对上述墨水流路进行开闭的封闭部;以及第一施力部件,其对上述阀部件向上述墨水供给针的前端侧施力,上述阀部件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关闭位置是使得上述封闭部将上述墨水流路关闭、且使得上述轴部从在上述墨水供给针的前端部形成的开口突出的位置,所述打开位置是使得上述封闭部未将上述墨水流路关闭的位置。
这样,在本发明中,具备封闭部和轴部的阀部件安装于墨水供给针,该墨水供给针设置于盒架,在利用封闭部将墨水供给针的墨水流路关闭的状态下,轴部从在墨水供给针的前端部所形成的开口突出。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未安装墨盒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第一施力部件将阀部件定位于关闭位置,能够维持利用封闭部将墨水流路堵塞的状态。另外,在对墨盒进行安装时,利用墨盒侧的构造对轴部进行按压,能够使阀部件向墨水流路未由封闭部堵塞的打开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不使用对阀部件进行驱动的控制阀等,通过简单的结构便能够在未安装墨盒的状态下可靠地将墨水流路堵塞。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墨水从墨水供给针泄漏。
在本发明中,能够形成为上述轴部在上述打开位置处不从上述开口突出的结构。这样,只要形成为将轴部压入墨水流路内的状态,与现有的墨水供给针相同,利用墨水供给针按压在墨盒侧的墨水供给口设置的阀芯,就能够将墨水供给针插入于墨水供给口。
在该情况下,优选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将上述墨盒安装于上述盒架时,利用将上述墨盒的墨水供给口关闭的阀芯对上述轴部进行按压,使得上述阀部件向上述打开位置移动,在此之后,上述墨水供给针被插入于上述墨水供给口,在从上述盒架拆下上述墨盒时,将上述墨水供给针从上述墨水供给口拔出并返回到使得上述阀芯将上述墨水供给口关闭的位置,在此之后,利用上述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得上述阀部件返回到关闭位置。这样,在墨水供给针侧的阀打开、且利用安装于墨水供给口的密封部件而实现了墨水供给针与墨水供给口之间的密封的状态下,墨盒侧的阀打开。因此,能够防止墨盒内的墨水在墨水供给针与墨水供给口连接时向外部泄漏。
例如,优选地,上述第一施力部件以比朝将上述墨水供给口关闭的一侧对上述阀芯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小的作用力,对上述阀部件施力。另外,优选地,上述第一施力部件对上述阀部件的施力方向与上述第二施力部件对上述阀芯的施力方向相反。这样,将从墨水供给针突出的轴部压入开口内的第二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比将阀芯压入墨水供给口内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大,因此,在墨水供给针侧的阀打开之前,不会只有轴部被向墨水供给口压入。因此,在墨盒侧的阀打开时,必定能够实现墨水供给针与墨水供给口之间被密封、且墨水供给针侧的阀打开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墨水供给针具备:筒状部,其形成有上述墨水流路;以及贯通部,其将上述筒状部贯通。这样,即使设置于墨水供给针的前端部的开口在与阀芯抵接时被堵塞,也能够在与开口不同的位置处经由贯通部而使墨水流路与外部连通。因此,能够避免墨水供给针侧的墨水流路被墨盒侧的阀芯堵塞。
或者,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墨水供给针具备从上述开口的边缘向外周侧延伸的槽部。这样,即使阀芯与设置于墨水供给针的前端部的开口抵接,也能经由从开口的边缘延伸的槽部而使墨水流路与外部连通。因此,能够避免墨水供给针侧的墨水流路被墨盒侧的阀芯堵塞。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轴部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该轴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流路槽。这样,在将阀部件安装为使得轴部与在墨水供给针的内部将墨水流路包围的内周壁滑动接触时,能够在流路槽内确保供墨水流动的空间。因此,能够确保墨水流路并且能够抑制阀部件在墨水供给针内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概要结构图。
图2A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墨盒的俯视图。
图2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墨盒的主视图。
图2C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墨盒的左侧侧视图。
图2D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墨盒的右侧侧视图。
图3是图2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图2的墨盒的剖视图。
图4B是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图5A是从Z方向观察图2的墨盒的分隔板的立体图。
图5B是从-Z方向观察图2的墨盒的分隔板的立体图。
图6A~图6D是示出将回收的废墨导入墨水室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墨盒和盒架的立体图。
图8A是墨盒和盒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8B是墨盒和盒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阀部件的立体图。
图10A是从针尖侧观察墨水供给针的立体图。
图10B是从针尖侧观察其它形状的墨水供给针的立体图。
图11是具备应用了本发明的其它方式的墨水供给针的盒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墨盒10、以及安装有墨盒10而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1的概要结构图。喷墨打印机1具有:滚筒(platen)3,其对记录纸2进行输送;喷墨头4(印刷头),其喷嘴面与上述滚筒3对置;滑架5,其供喷墨头4搭载并沿与记录纸2的输送方向Y1交叉的移动方向X1往复移动;盒架80;以及驱动控制部8,其对喷墨打印机1的各部分进行控制。在盒架80安装有向喷墨头4的墨水喷嘴供给墨水的墨盒10。
如后所述,墨盒10具备4个墨水室30(1)~30(4)、以及一个对废墨进行回收的废墨回收室20(参照图3)。盒架80具备:墨水供给针7(1)~7(4),它们用于从墨水室30(1)~30(4)取出墨水;以及墨水回收针7(5),其用于向废墨回收室20排出废墨。若将墨盒10安装于盒架80,则形成从墨盒10向喷墨头4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路径。
另外,喷墨打印机1具备喷嘴盖9,该喷嘴盖9配置于在滑架5的移动方向X1上从滚筒3分离的位置。该喷嘴盖9经由墨水泵6而与墨水回收针7(5)连结。因此,若将墨盒10安装于盒架80,则形成从喷嘴盖9经由墨水回收针7(5)而到达墨盒10内的废墨回收室20的废墨回收路径。若在将喷嘴盖9覆盖于喷墨头4的喷嘴面4a的状态下驱动墨水泵6,则能够将废墨回收至废墨回收室20。
(墨盒)
图2A~图2D是示出墨盒10的图。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左侧侧视图,图2D是右侧侧视图。另外,图3是墨盒1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4A是墨盒10的剖视图,图4B是其局部放大图。图4A是沿图2A中的A-A线进行剖切所得的剖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在本说明书中,将相互正交的3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Z方向。在图中示出的XYZ的3个方向中,箭头的方向表示+方向(正方向),与箭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表示-方向(负方向)。另外,铅直方向为Z方向,-Z方向为铅直下方。XYZ的3个方向与安装于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1的盒架80的状态下的墨盒10的姿势对应,该姿势是从墨盒10供给墨水的状态下的姿势。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墨盒10具备在X方向上较长的近似长方体状的盒壳体12。盒壳体12具备壳体主体12a和盖板12b(盖部件)。壳体主体12a构成盒壳体12的底面以及侧面,且是向上侧(+Z方向)开口的形状。盖板12b是构成盒壳体12的上表面的板状的部件,且将壳体主体12a的上端开口封闭。
如图3所示,壳体主体12a(参照图2B~图2D)的内部空间沿盒壳体12的长边方向(X方向)被分隔为5个。位于长边方向的一侧(-X方向侧)的端部的空间是构成后述的废墨回收室20的一部分的废墨室21,其它4个空间为墨水室30(1)~30(4)。墨水室30(1)~30(4)相对于废墨室21在+X方向侧按照墨水室30(1)、30(2)、30(3)、30(4)的顺序朝向+X方向排成一列。在壳体主体12a的底部形成有用于从墨水室30(1)~30(4)取出墨水的墨水取出部40(1)~40(4)(参照图2B、图4A)、以及用于将废墨回收至废墨室21的废墨回收部40(5)。
在壳体主体12a的内部所形成的墨水室30(1)~30(4)是截面为圆形、且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空间。壳体主体12a具备圆筒状容器部14(1)~14(4),这些容器部14(1)~14(4)包含将墨水室30(1)~30(4)包围的外周壁。圆筒状容器部14(1)~14(4)在X方向上排成1列,相邻的圆筒状容器部彼此连结。另外,废墨室21是截面为矩形、且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空间,壳体主体12a具备将废墨室21包围的方筒状容器部15。方筒状容器部15与圆筒状容器部14(1)连结。圆筒状容器部14(1)~14(4)的上端和方筒状容器部15的上端与平行于XY面的平面部16连结。平面部16的外周端与朝上方立起的框状部17连结。
在壳体主体12a与盖板12b之间配置有平板状的分隔板50(分隔部件)。分隔板50从上侧抵接于平面部16并将圆筒状容器部14(1)~14(4)的上端开口封闭。由此,墨水室30(1)~30(4)的上端被封闭。在分隔板50与盖板12b之间形成有在墨水室30(1)~30(4)的上方沿横向(X方向)延伸的空间。该空间是供从废墨室21溢出的墨水流入的墨水收集器(inktrap)22(废墨流入空间)。墨水收集器22与废墨室21在废墨室21的上端连结,整体构成弯曲为直角的形状的废墨回收室20。在废墨回收室20配置有墨水保持部件18、19。墨水保持部件18、19是纤维部件或发泡体等的多孔质部件。墨水保持部件18配置于废墨室21,墨水保持部件19配置于墨水收集器22。
盖板12b具备大气敞开部60,该大气敞开部60形成于废墨室21与墨水收集器22连结的位置的上方。废墨回收室20经由该大气敞开部60而向大气敞开。墨水保持部件19具备开口部19a,该开口部19a在与大气敞开部60重叠的部位形成。大气敞开部60面向开口部19a,因此与墨水保持部件19分离。另外,墨水保持部件19具备:相同形状的开口部19b~19d,它们在墨水室30(1)~30(4)的排列方向上排列;以及开口部19e,其位于处于离大气敞开部60最远的位置的墨水室30(4)的上方。
(墨水室)
以下,参照图3以及图4A,更详细地说明墨盒10的构造。
向墨水室30(1)~30(4)填充同一颜色的墨水。墨水室30(1)~30(4)的构造相同,所以对墨水室30(4)的构造进行说明。墨水室30(4)是上述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部空间,其上端如上所述被分隔板50封闭。在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部插入有螺旋弹簧34(按压部件)以及可动盖33。螺旋弹簧34在可动盖33与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底面14b之间配置。可动盖33被螺旋弹簧34向上方按压。
在圆筒状容器部14(4)被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周面14a和底面14b、以及可动盖33划分形成有存积墨水的墨水存积室35(参照图4A)。墨水存积室35中的墨水被从在底面14b的中央配置的墨水取出部40(4)向外部吸引。在可动盖33的上侧与分隔板50之间,形成有与可动盖33的位置(高度)对应的容积的上部空间38(墨水室上部空间)。上部空间38经由形成于分隔板50的大气连通流路100而与盖板12b的大气敞开部60连通。
可动盖33能够沿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周面14a上下往复移动。可动盖33具备:圆盘状的盖主体部分33a;以及恒定长度的筒状躯体部33b,其从上述盖主体部分33a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通过将筒状躯体部33b设为规定的长度,能够使可动盖33顺畅地移动而不会伴随有可动盖33的晃动、筒状躯体部33b相对于内周面14a的粘着等。若向墨水存积室35填充墨水,则墨水进入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周面14a与可动盖33之间的间隙37而形成墨水弯液面。将间隙37的尺寸设定为使得形成于该间隙37的墨水弯液面的强度比作用于墨水取出部40(4)的墨水吸引力大。
在墨水室30(4)的墨水存积室35中填充有墨水的状态下,可动盖33向分隔板50侧上升。即,可动盖33位于圆筒状容器部14(4)的上端位置附近。另外,在可动盖33与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周面14a之间的间隙37形成有墨水弯液面,所以分隔板50与可动盖33之间的上部空间38和墨水存积室35形成为被该可动盖33分隔的状态。并且,可动盖33被螺旋弹簧34推顶,所以墨水存积室35始终保持规定的负压状态。因此,即使在墨水吸引力未作用于墨水取出部40(4)的状态下,墨水也不会从墨水存积室35经由墨水取出部40(4)而向外部泄漏。
将螺旋弹簧34对可动盖33的推顶力设定为比墨水弯液面的强度以及作用于墨水取出部40(4)的墨水吸引力小,所以不会因墨水弯液面被螺旋弹簧34的推顶力破坏而使得气泡进入墨水存积室35。因此,若墨水被从墨水取出部40(4)吸引,则可动盖33根据墨水吸引量而向墨水取出部40(4)侧移动。例如,螺旋弹簧的推顶力根据形成于间隙37的墨水弯液面的强度而被设定为5gf~15gf。
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周面14a在与底面14b连结的部分的附近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内径尺寸逐渐减小的锥状内周面14d。若墨水室30(4)中的墨水量减少,则可动盖33下降到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底面附近。若可动盖33到达圆筒状容器部14(4)的锥状内周面14d,则伴随着可动盖33的下降,间隙37在可动盖33与锥状内周面14d之间逐渐减小。其结果,形成于间隙37的墨水弯液面强度提高。
这样,在墨水室30(4)中构成为:伴随着可动盖33的下降,螺旋弹簧34被压缩而使得可动盖33的推顶力增加,另一方面,形成于间隙37的墨水弯液面强度提高。因此,即使在墨水余量变少的状态下,也能够可靠地避免形成于间隙37的墨水弯液面被破坏,能够防止因墨水弯液面破坏而使得气泡从可动盖33的上侧的上部空间38侵入墨水存积室35。若可动盖33的下端到达锥状内周面14d的下端,则可动盖33嵌入该内周侧面部分,从而形成为被锁定的状态。
(墨水取出部)
墨水取出部40(1)~40(4)的构造相同,所以对墨水取出部40(4)的构造进行说明。在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底面14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开口41,从其外周缘部分形成有圆筒框42,该圆筒框42从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底部向下方突出。在该圆筒框42的内侧安装有圆盘状的橡胶垫43,形成于其中心的贯通孔作为墨水取出孔40b而发挥功能。圆筒框44还从圆形开口41的墨水存积室35侧的外周缘部分向上方突出,其中心开口成为将墨水取出孔40b与墨水存积室35连通的阀腔45。在阀腔45配置有能够将墨水取出孔40b封闭的阀芯46,该阀芯46被螺旋弹簧47向橡胶垫43的背面按压,从而将墨水取出孔40b封闭。在圆筒框42的前端安装有从下侧对橡胶垫43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48。
若墨盒10安装于盒架80,则墨水供给针7(4)的前端一边推顶阀芯46一边从墨水取出孔40b通过而插入于阀腔45。其结果,在墨水供给针7(4)的前端开口的墨水吸引流路与阀腔45连通,能够将墨水存积室35中的墨水向墨水供给针7(4)侧供给。橡胶垫43与墨水供给针7(4)的外周面密接,所以墨水不会从墨水供给针7(4)的周围泄漏。
在向墨水存积室35内突出的圆筒框44的上端开口安装有异物除去用的过滤器49。因此,混入到从墨水存积室35向墨水供给针7(4)侧供给的墨水中的异物被该过滤器49捕捉,能够防止其进入喷墨头4侧。
(分隔板)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5A以及图5B对分隔板50进行说明。
图5A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分隔板50的立体图,图5B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分隔板50的立体图。如图5B所示,在分隔板50的背面(下表面),用于将墨水室30(1)~30(4)封闭的封闭部51(1)~51(4)排成1列。如图3所示,墨水室30(1)的上端开口具备与壳体主体12a的平面部16连结的圆形的开口缘。封闭部51(1)在与该开口缘重叠的位置具备以环状延伸的圆环状突起52。在圆环状突起52的内周侧形成有圆形凹部53。封闭部51(2)~(4)也是相同的形状,分别具备圆环状突起52以及圆形凹部53。这4个圆环状突起52在墨水室30(1)~30(4)的开口缘的区域与平面部16热熔接。由此,分隔板50与平面部16接合,形成墨水室30(1)~30(4)被封闭部51(1)~51(4)封闭的状态。
在封闭部51(1)与封闭部51(2)之间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槽54(1)。利用该槽54(1)而将相邻的圆形凹部53连通。同样,在封闭部51(2)与封闭部51(3)之间形成有槽54(2),在封闭部51(3)与封闭部51(4)之间形成有槽54(3)。形成为利用这3个槽54(1)~54(3)而将4个圆形凹部53相互连通的状态。4个圆形凹部53分别成为墨水室30(1)~30(4)的上部空间38的上端面。即,上述3个槽54(1)~54(3)整体构成使4个墨水室30(1)~30(4)连通的墨水室连通流路101。
如图5A所示,在分隔板50的上表面形成有3个突出部55。这3个突出部55是与形成于其里侧的3个槽54(1)~54(3)对应的部位。如上所述,在墨水保持部件19、且在与上述突出部5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9b~19d。
分隔板50在长边方向(X方向)的一端形成有直线状端缘50b,在另一端形成有半圆状端缘50a。如图3所示,直线状端缘50b位于将废墨室21与墨水收集器22连结的角部。另外,半圆状端缘50a在将离废墨室21最远的墨水室30(4)封闭的封闭部51(4)侧形成。在直线状端缘50b的中央形成有矩形的伸出部50c,并在此处形成有圆筒状突起56。
圆筒状突起56从分隔板50的上表面向盖板12b侧(+Z方向)突出。圆筒状突起56的上端从形成于墨水保持部件19的开口部19a通过,进而插入于在盖板12b设置的大气敞开部60。以使圆筒状突起56上下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的上端与盖板12b的大气敞开部60连通,下端在封闭部51(1)开口,并从形成于圆环状突起52的较短的槽通过而与封闭部51(1)的圆形凹部53连通。因此,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将大气敞开部60与墨水室30(1)的上部空间38连通。
另外,在分隔板50且在半圆状端缘50a侧的端部形成有废墨导入口57。废墨导入口57是将分隔板50在其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部,其将墨水收集器22与墨水室30(4)的上部空间38连通。废墨导入口57与形成于墨水收集器22的墨水保持部件19的开口部19e面对。
通过这样的分隔板50的结构,在墨盒10形成有将4个墨水室30(1)~30(4)的上部空间38彼此连通的墨水室连通流路101(槽54(1)~(3))。而且,位于墨水室30(1)~30(4)的一端的墨水室30(1)的上部空间38借助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而与盖板12b的大气敞开部60连通,位于另一端的墨水室30(4)的上部空间38借助废墨导入口57而与墨水收集器22连通。即,墨水室连通流路101和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整体构成依次经由4个墨水室30(1)~30(4)的上部空间38而将废墨导入口57与大气敞开部60连通的大气连通流路100。
(大气敞开部)
图4B是盖板12b的大气敞开部6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3、图4B所示,大气敞开部60具备:气泡收集室110;槽61,其在盖板12b的上表面且在将气泡收集室110包围的矩形的区域形成;以及薄膜62,其与形成有气泡收集室110以及槽61的区域熔接。槽61的一端延伸到薄膜62的外部,另一端与气泡收集室110连通。槽61一边在盖板12b的上表面折回一边延伸,所以从气泡收集室110起直至与外部连通为止的路径较长。通过这样的槽形状,抑制在墨水室30(1)~30(4)以及废墨回收室20中收容的墨水中的水分经由大气敞开部60而被夺走。
气泡收集室110是形成于盖板12b的凹部。在盖板12b形成有将气泡收集室110的底部111的中央贯通的开口部112。气泡收集室110的上部被上述薄膜62堵塞,薄膜62与气泡收集室110的底部111分离。分隔板50的圆筒状突起56从下侧插入于开口部112,并向气泡收集室110内突出。在气泡收集室110的底部111、且在将开口部112包围的区域形成有突起113。在突起113的上部和圆筒状突起56的上部热熔接有层叠薄膜114,从而将开口部112堵塞。在圆筒状突起56的前端形成有将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与气泡收集室110连通的连接流路103。
如后所述,空气从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侧混入废墨中而形成的气泡有时会流入气泡收集室110。该气泡流入气泡收集室110而将墨水从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侧的供给切断,其结果,与层叠薄膜114接触而破裂并消失。即,即使气泡与空气一起流入大气敞开部60,也能够利用气泡收集室110使该气泡消失。因此,能够避免气泡向外部流出。
(废墨向墨水室的导入)
图6A~图6D是示出将回收的废墨导入墨水室的过程的说明图。图6A示出了如下状态:4个墨水室30(1)~30(4)的墨水因使用而减少,从而使得可动盖33位于从墨水室上端下降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可动盖33的上方形成有上部空间38。
如上所述,墨盒10具有废墨回收室20,该废墨回收室20具备:废墨室21,其从喷墨头4侧经由墨水回收针7(5)而将废墨导入;以及墨水收集器22,其在墨水室30(1)~30(4)的上部延伸、且其一端与废墨室21连结。另外,墨盒10具有大气连通流路100(墨水室连通流路101、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该大气连通流路100依次经由4个墨水室30(1)~30(4)的上部空间38而将连通于墨水收集器22的废墨导入口57与大气敞开部60连通。如以下说明,该大气连通流路100作为将废墨回收室20中的废墨导入墨水室30(1)~30(4)的废墨导入流路而发挥功能。
即,如图6A中箭头C所示,在废墨从废墨室21溢出的情况下,该墨水经由墨水收集器22而流到墨水室30(4)的上方,并从废墨导入口57流入墨水室30(4)的上部空间38。另外,伴随与此,如图6A中箭头D所示,空气从各墨水室30(1)~30(4)的上部空间38通过而被向大气敞开部60送出。
如图6B所示,若溢出的部分的废墨从废墨导入口57向墨水室30(4)流入,则该墨水在上部空间38中滞留在可动盖33的上方。另外,当废墨在墨水室30(4)的上部空间38中进一步溢出时,废墨从构成墨水室连通流路101的槽54(3)通过而向相邻的墨水室30(3)的上部空间38流出。这里,废墨与墨水收集器22中的墨水保持部件19中所含有的空气的一部分一起被送入墨水室30(4)的上部空间38,所以有时形成为含有空气且混有气泡的状态。此时,如图6B所示,在上部空间38完全被墨水充满之前,废墨朝向相邻的墨水室30(3)的上部空间38溢出。这样,从废墨导入口57导入的废墨经由墨水室连通流路101并按照墨水室30(4)、墨水室30(3)、墨水室30(2)、墨水室30(1)的顺序而被供给至各墨水室的上部空间38。
若废墨流入墨水室30(4)的上部空间38,则在可动盖33与圆筒状容器部14(4)的内周面14a之间的间隙37形成的墨水弯液面与废墨接触而被破坏。其结果,由于可动盖33被螺旋弹簧34向上方按压,所以上部空间38中的废墨向可动盖33的下侧的墨水存积室35流入,使得可动盖33上升。图6C示出了该状态。即,墨盒10形成为使得溢出的废墨返回墨水存积室35的构造。
墨水室30(1)~30(4)利用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102以及大气敞开部60而保持大气连通状态。因此,若从废墨导入口57向墨水室30(1)~30(4)的上部空间38导入废墨,则上部空间38的空气被向大气敞开部60输送,其中有时也含有夹杂有气泡的墨水。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上述气泡收集室110使气泡破裂,所以大气连通状态得到保持。因此,能够将废墨持续送入墨水室30(1)~30(4)。
这里,如图6D所示,也可以在墨水室30(1)~30(4)的底部形成将相邻的墨水室的墨水存积室35彼此连通的底部连通流路39。这样,在相邻的墨水存积室35中的墨水量不同的情况下,墨水经由底部连通流路39而在墨水存积室35间移动,以便使其内压相等。由此,如图6D所示,能够使墨水室30(1)~30(4)中的墨水量均等。
如上,本方式的墨盒10具备将墨水室30(1)~30(4)与位于其上方的墨水收集器22连通的废墨导入口57。另外,废墨导入口57经由墨水室30(1)~30(4)而与大气敞开部60连通。因此,能够使超过废墨回收室20的容量的墨水经由墨水收集器22而从废墨导入口57流入墨水室30(1)~30(4)。因此,能够避免在用尽墨水室30(1)~30(4)中的墨水之前因废墨回收室20的容量不足而需要更换墨盒10。因此,能够用尽墨水室30(1)~30(4)中的墨水而不造成浪费。另外,还能够对回收的废墨进行再利用,所以墨水的浪费较少。另外,无需为了避免由废墨回收室20的容量不足引起的墨盒10的更换而增大废墨回收室20的容量,所以能够避免墨盒10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方式中,多个墨水室30(1)~30(4)配置为1列,在其一端具有废墨室21,从废墨室21经由从墨水室30(1)~30(4)的上部通过的墨水收集器22而将废墨送入离大气敞开部60最远的墨水室30(4)。然后,废墨依次流入接近大气敞开部60的一侧的墨水室。而且,最后废墨流入最接近大气敞开部的墨水室30(1)。因此,通过1个方向的墨水的流动,能够使废墨流经所有墨水室30(1)~30(4),能够使空气以及废墨经由墨水室连通流路101的移动顺畅地进行。
另外,在本方式中,与废墨一起流入墨水室30(1)~30(4)的气泡从大气连通流路100通过并流出至气泡收集室110,进而在气泡收集室110内破裂并消失。因此,能够防止大气敞开部60被气泡堵塞,其结果,能够防止废墨向墨水室30(1)~30(4)的导入受到妨碍。另外,能够避免气泡向外部流出,气泡在向外部流出的瞬间破裂,不会使盒壳体12被墨水弄脏。
(盒架和墨盒)
图7是示出墨盒10和盒架80的立体图。在本方式中,墨盒10向盒架80的安装方向为铅直下方(-Z方向)。
(盒架的墨水取出部)
图8A以及图8B是墨盒10和盒架80的局部剖视图,图8A示出了未安装墨盒10的状态,图8B示出了安装有墨盒10的状态。墨水取出部40(1)~40(4)的构造相同,所以对墨水取出部40(1)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A、图8A以及图8B所示,在圆筒状容器部14(1)的底面14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开口41。圆筒框42从圆形开口41的外周缘向下方(-Z方向)突出。在圆筒框42的内侧安装有圆盘状的橡胶垫43,在其中心形成的贯通孔作为墨水取出孔40b(墨水供给口)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墨水存积室35内,圆筒框44从圆形开口41的外周缘向上方突出。被圆筒框44包围的空间成为将墨水取出孔40b与墨水存积室35连通的阀腔45。
在阀腔45配置有能够将墨水取出孔40b封闭的阀芯46。阀芯46被螺旋弹簧47(第二施力部件)朝-Z方向施力,从而被按压于橡胶垫43的背面而将墨水取出孔40b封闭。在圆筒框42的前端安装有从下侧对橡胶垫43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48。
在将墨盒10安装于盒架80时,阀芯46被盒架80的墨水供给针7(1)推顶,墨水供给针7(1)从墨水取出孔40b通过而被插入于阀腔45(参照图8B)。其结果,能够经由阀腔45而将墨水存积室35中的墨水向墨水供给针7(1)侧供给。此时,混入到从墨水存积室35向墨水供给针7(1)侧供给的墨水中的异物被在圆筒框44的上端安装的异物除去用的过滤器49捕捉。
(盒架)
如图7所示,盒架80具备:近似长方形的底部81,其在X方向上较长;第一壁82,其从底部81的+Y方向的端缘立起;第二壁83,其从底部81的-Y方向的端缘立起;第三壁84,其从底部81的+X方向的端缘立起;以及第四壁85,其从底部81的-X方向的端缘立起。被上述这些部位包围的凹部空间成为对墨盒10进行收容的盒收容部。
如图1所示,墨水供给针7(1)~7(4)和墨水回收针7(5)从盒架80的底部81突出。在底部81的里侧配置有平面流路部86,该平面流路部86形成有与墨水供给针7(1)~7(4)连通的流路。平面流路部86是在平板状的部件上形成构成流路的凹部并以将该凹部堵塞的方式而对薄膜86a(参照图7)进行熔接而形成的。平面流路部86以在其与底部81之间夹入有密封橡胶87(参照图8A以及图8B)的状态而被螺纹固定于底部81。在平面流路部86连接有供给管88(参照图1)。墨水供给针7(1)~7(4)经由平面流路部86以及供给管88而与喷墨头4的头内流路连通。
(墨水供给针)
墨水供给针7(1)~7(4)的构造相同,所以对墨水供给针7(1)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墨水供给针7(1)具备:台座部71,其形成于盒架80的底部81;针尖部72(筒状部),其从台座部71向+Z方向突出;墨水流路73,其是沿Z方向将台座部71和针尖部72贯通的贯通部;阀部件90,其安装于墨水流路73;以及螺旋弹簧74(第一施力部件),其对阀部件90朝+Z方向施力。
针尖部72的接近台座部71的基端部的直径大一圈。墨水流路73具备:大径流路73a,其在从台座部71的下端到针尖部72的大径部分的范围沿Z方向延伸;以及小径流路73b,其在从大径流路73a的上端到针尖部72的前端的范围沿Z方向延伸。大径流路73a和小径流路73b的截面为圆形,整体呈直线状延伸。形成于平面流路部86的凹部89位于台座部71的里侧(-Z方向侧)。凹部89朝-Z方向凹陷,其上端被台座部71堵塞。大径流路73a的下端经由在台座部71的背面所形成的开口75而与凹部89连通。另一方面,小径流路73b的上端经由在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所形成的开口76而与外部连通。
图9是阀部件90的立体图。另外,图10A是从针尖侧观察墨水供给针7(1)的立体图。如图8A、图8B以及图9所示,阀部件90具备:近似圆板状的封闭部91,其配置于凹部89;以及轴部92,其从封闭部91的中心朝+Z方向突出。在凹部89的底面与封闭部91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74。轴部92具备:大径轴部92a,其插入于大径流路73a;以及小径轴部92b,其从大径轴部92a的前端以同轴状突出、且插入于小径流路73b。
若将轴部92插入于墨水流路73,则轴部92的外周面与墨水流路7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在大径轴部92a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沿Z方向延伸的流路槽94。另外,小径轴部92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是沿Z方向延伸的平坦面95。因此,在轴部92插入于墨水流路73的状态下,墨水在流路槽94与大径流路73a的内周面之间流动的空间得到确保。另外,墨水在平坦面95与小径流路73b的内周面之间流动的空间得到确保。
在墨水供给针7(1)的台座部71的背面且在将开口75包围的区域形成有以圆环状凸起的阀座部77。另一方面,阀部件90的封闭部91具备在Z方向上与阀座部77对置的圆环状的密封部93。阀部件90例如通过构成密封部93的弹性体和构成其它部分的塑料等树脂材料的双色成型而制造。
阀部件90能够在密封部93与阀座部77抵接而将墨水流路73堵塞的关闭位置90A(参照图8A)、与密封部93从阀座部77离开而未将墨水流路73堵塞的打开位置90B(参照图8B)之间移动。螺旋弹簧74对阀部件90朝从打开位置90B朝向关闭位置90A的一侧(+Z方向)施力。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设定为在输送喷墨打印机1时的振动程度下不会使密封部93与阀座部77分离。阀部件90在关闭位置90A处形成为阀部件90的小径轴部92b的前端从针尖部72的开口76朝+Z方向突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打开位置90B处,形成为小径轴部92b的前端被向小径流路73b内压入而未从开口76突出的状态。
(阀部件的动作)
如图8A所示,安装于墨水流路73的阀部件90在墨盒10被安装之前,由于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而被推顶到关闭位置90A。从该状态开始,若从上方将墨盒10插入于盒架80,则墨盒10的墨水取出部40(1)与墨水供给针7(1)对置。而且,从墨水供给针7(1)的针尖部72的前端突出的小径轴部92b的前端插入于墨水取出部40(1)的圆筒框42内,并与将墨水取出孔40b封闭的阀芯46抵接。
墨盒10侧的阀芯46被螺旋弹簧47朝下方(-Z方向)施力,具备小径轴部92b的阀部件90被螺旋弹簧74朝上方(+Z方向)施力。即,螺旋弹簧47的施力方向与螺旋弹簧74的施力方向相反。而且,在本方式中,螺旋弹簧47的作用力比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大。例如,螺旋弹簧47所产生的弹簧载荷设定为螺旋弹簧74所产生的弹簧载荷的9倍左右。因此,在小径轴部92b的前端与阀芯46抵接之后,若进一步将墨盒10朝安装方向(-Z方向)下压,则阀芯46保持被按压于橡胶垫43的状态,小径轴部92b被阀芯46向针尖部72的开口76内压入。其结果,阀部件90被从关闭位置90A向打开位置90B下压,墨水供给针7(1)内的墨水流路73与平面流路部86内的流路连通。
若阀部件90被下压到打开位置90B,则阀芯46与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抵接。在该状态下,若进一步对墨盒10进行下压,则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将阀芯46向阀腔45内推顶并且从墨水取出孔40b通过而插入于阀腔45。如图8B所示,墨盒10在盒架80内被压入到与盒架80的底部81抵接的位置。这里,墨水供给针7(1)的针尖部72具备贯通部78(参照图8A、图8B、图10A),该贯通部78在接近前端部72a的位置沿径向将包围小径流路73b的圆筒部贯通。如图8B所示,墨水供给针7(1)被插入到使得该贯通部78处于在阀腔45内开口的状态的位置。因此,墨水流路73经由贯通部78而与阀腔45连通。安装于墨水取出孔40b的橡胶垫43与插入于阀腔45的墨水供给针7(1)的外周面密接而形成为实现了密封的状态。因此,防止墨水从墨水供给针7(1)的周围泄漏。
在将安装于盒架80的墨盒10拆下时,使墨盒10从图8B所示的状态朝上方(+Z方向)升起,从墨水取出孔40b拔出墨水供给针7(1)。此时,阀芯46由于螺旋弹簧47的作用力而保持被按压于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的状态地下降。阀芯46在被按压于橡胶垫43的背面的位置停止,恢复将墨水取出孔40b封闭的状态。墨水供给针7(1)利用阀芯46将阀部件90定位于打开位置90B直至墨水取出孔40b被阀芯46封闭为止。在此之后,若进一步使墨盒10朝+Z方向上升,则阀芯46从墨水供给针7(1)的前端分离,所以轴部92被从阀芯46的按压状态释放。其结果,通过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而使得阀部件90返回到图8A所示的关闭位置90A。
图10B是示出墨水供给针7(1)的针尖形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墨水供给针7(1)也可以在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形成如图10B所示那样的槽部79。在形成槽部79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图10A所示的贯通部78。槽部79从形成于前端部72a的开口76的边缘向外周侧以放射状延伸。在阀芯46与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抵接的状态下,槽部79未被阀芯46堵塞,将墨水流路73与外部连通。因此,在墨盒10安装于盒架80的状态下,经由槽部79而使墨水流路73与阀腔45连通。此外,图10B所示的槽部79的截面形状为V字形,但只要是使其在阀芯46与前端部72a抵接的状态下不被堵塞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其它截面形状。
如上,在本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中,在设置于盒架80的墨水供给针7(1)~7(4)分别安装有具备封闭部91和轴部92的阀部件90。阀部件90利用封闭部91将墨水供给针7(1)~7(4)的墨水流路73封闭,并且被螺旋弹簧74朝向使得轴部92从形成于墨水供给针7(1)~7(4)的前端部72a的开口76突出的关闭位置90A施力。因此,在墨盒10未安装于盒架80的状态下,利用螺旋弹簧74将阀部件90定位于关闭位置90A,从而能够维持利用封闭部91将墨水流路73封闭的状态。因此,在墨盒10未安装于盒架80的状态下,当因输送等而对喷墨打印机1施加有振动时,能够防止墨水从墨水供给针7(1)~7(4)漏出。
另外,在本方式中,为了将轴部92组装于墨水流路73,从被封闭部91堵塞的开口75到形成于前端部72a的开口76的容积较小。因此,即使在从封闭部91到开口76的空间中收容的墨水从开口76漏出,其漏出量也较少。因此,漏出的墨水将喷墨打印机1内部弄脏的情况较少。另外,墨水绕入电路基板等而使得喷墨打印机1无法进行动作的担忧也极少。
并且,在本方式中,在墨盒10安装于盒架80时,利用墨盒10侧的构造(阀芯46)对轴部92进行按压,能够使阀部件90向墨水流路73未被封闭部91堵塞的打开位置90B移动。这样,构成为通过与墨盒10侧的部件的抵接而强制地使墨水流路73的阀敞开,所以无需为了对阀部件90进行驱动而使用控制阀等促动器。因此,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在未安装墨盒10的状态下可靠地将墨水流路73关闭,能够在安装有墨盒10的状态下可靠地将墨水流路73打开。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将阀部件90的移动量恒定地保持在部件公差的范围内,所以设置有阀部件90的墨水流路73的流路阻力的变动较小。因此,还具有如下优点:在从喷墨头4排出墨水时背压变动较小,能够实现稳定的墨水排出。
另外,在本方式中,在安装墨盒10时,墨水供给针7(1)~7(4)侧的阀(阀部件90)先打开,在此之后,形成为利用安装于墨水取出孔40b的橡胶垫43而实现墨水供给针7(1)~7(4)与墨水取出孔40b之间的密封的状态,将墨盒10侧的阀(阀芯46)打开。因此,在墨水供给针7(1)~7(4)与墨水取出孔40b的连接时,能够防止墨盒10内的墨水向外部泄漏。而且,适当地设定对阀部件90施力的螺旋弹簧74、以及对阀芯46施力的螺旋弹簧47的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由此实现上述这样的动作。因此,能够防止墨盒10内的墨水向外部泄漏。
另外,在本方式中,在内部形成有墨水流路73的筒状的针尖部72,形成有在径向上将针尖部72贯通的贯通部78、或者在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从开口76的边缘向外周侧延伸的槽部79。由此,在形成为针尖部72的前端部72a与墨盒10侧的阀芯46抵接的状态时,能够避免形成为阀腔45与墨水流路73不连通的状态。因此,在安装墨盒10时,能够利用墨水供给针7(1)~7(4)可靠地吸引墨盒10中的墨水。
(其它方式)
图11是具备应用了本发明的其它方式的墨水供给针107的盒架180的局部剖视图,其示出了安装有墨盒10的状态。以下,仅对与最初的方式不同的部分标注不同的附图标记而进行说明,对与最初的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说明省略。该方式的墨水供给针107在墨水流路73安装有具备比上述方式的小径轴部92b长的小径轴部192b的阀部件190。阀部件190在图11所示的打开位置190B、和封闭部91与阀座部77抵接的关闭位置(省略图示)之间移动。
在将墨盒10安装于盒架180时,阀部件190被阀芯46按压,并在封闭部91与凹部89的底部抵接的打开位置190B停止。阀部件190具备比最初的方式的小径轴部92b长的小径轴部192b。小径轴部192b在阀部件190从关闭位置(省略图示)向打开位置190B移动时被向开口76内压入而使得从开口76突出的尺寸变小,但是,在打开位置190B处也形成为从开口76略微突出的状态。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墨盒10安装于盒架180的状态下,开口76从阀芯46分离,所以开口76不会被阀芯46堵塞。因此,如上述方式那样,即使不形成贯通部78、槽部79,也能够使墨水流路73与阀腔45连通。
Claims (15)
1.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盒具有:
壳体,其形成有大气敞开部;
分隔部件,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上下分隔;
墨水室,其位于所述分隔部件的下方;以及
废墨回收室,其具备位于所述分隔部件的上方的废墨流入空间、以及位于所述墨水室的侧方的废墨室,所述废墨室的上端与所述废墨流入空间连结,
所述分隔部件具备:
废墨导入口,其使所述墨水室与所述废墨回收室连通;以及
大气连通流路,其使所述废墨导入口与所述大气敞开部经由所述墨水室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多个墨水室,
所述分隔部件具备将所述多个墨水室封闭的多个封闭部,
在该封闭部中的一个形成有所述废墨导入口,
所述大气连通流路具备:
墨水室连通流路,其使相邻的所述墨水室彼此连通;以及
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其使所述多个墨水室中的一个与所述大气敞开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墨水室以及所述多个封闭部排列为1列,
所述大气敞开部连通流路将位于排列方向的一端的所述墨水室与所述大气敞开部连通,
所述废墨导入口形成于所述封闭部,所述封闭部将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另一端的所述墨水室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相邻的所述墨水室的底部彼此连通的底部连通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盒具有:
可动盖,其将所述墨水室分隔为墨水室上部空间及其下侧的墨水存积室;以及
按压部件,其以比在所述墨水室的内周面与所述可动盖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墨水弯液面的耐压小的力,将所述可动盖向所述墨水室上部空间侧按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
壳体主体,其形成有所述墨水室和所述废墨回收室;以及
盖部件,其形成有所述大气敞开部,且将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封闭,
所述大气敞开部具备:
气泡收集室,其与所述大气连通流路连通;以及
槽,其将所述气泡收集室与外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泡收集室的底部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分隔部件具备向所述开口部内突出的筒状突起,
所述大气连通流路从所述筒状突起内通过并与所述气泡收集室连通。
8.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打印机具有:
印刷头;以及
盒架,其供向所述印刷头供给墨水的墨盒安装,并具备形成有墨水流路的墨水供给针,其中,所述墨盒是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
所述墨水供给针具有:
阀部件,其具备配置于所述墨水流路的轴部、以及对所述墨水流路进行开闭的封闭部;以及
第一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阀部件向所述墨水供给针的前端侧施力,
所述阀部件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关闭位置是使得所述封闭部将所述墨水流路关闭、且使得所述轴部从在所述墨水供给针的前端部形成的开口突出的位置,
所述打开位置是使得所述封闭部未将所述墨水流路关闭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轴部未从所述开口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墨盒安装于所述盒架时,
利用将所述墨盒的墨水供给口关闭的阀芯对所述轴部进行按压,使得所述阀部件向所述打开位置移动,在此之后,所述墨水供给针被插入于所述墨水供给口,
在从所述盒架拆下所述墨盒时,
将所述墨水供给针从所述墨水供给口拔出并返回到使得所述阀芯将所述墨水供给口关闭的位置,在此之后,利用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得所述阀部件返回到关闭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以比朝将所述墨水供给口关闭的一侧对所述阀芯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小的作用力,对所述阀部件施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阀部件的施力方向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对所述阀芯的施力方向相反。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水供给针具备:筒状部,其形成有所述墨水流路;以及贯通部,其将所述筒状部贯通。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水供给针具备从所述开口的边缘向外周侧延伸的槽部。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该轴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流路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02086A JP6451325B2 (ja) | 2015-01-08 | 2015-01-08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5-002086 | 2015-01-08 | ||
JP2015029308A JP2016150519A (ja) | 2015-02-18 | 2015-02-18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JP2015-029308 | 2015-02-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74251A CN105774251A (zh) | 2016-07-20 |
CN105774251B true CN105774251B (zh) | 2017-10-10 |
Family
ID=56366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62091.1A Active CN105774251B (zh) | 2015-01-08 | 2015-12-21 | 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34171B2 (zh) |
CN (1) | CN10577425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67622B2 (ja) * | 2018-10-22 | 2022-11-0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連結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3890980B1 (en) | 2018-12-04 | 2024-07-1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Extraction reservoir-triggered fluid extraction |
EP4388270A1 (en) * | 2021-08-19 | 2024-06-26 | Tactical Industry Innovations, LLC | Trigger system |
CN114110230B (zh) * | 2021-11-29 | 2024-05-07 | 安徽微通流体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均匀出墨式电磁阀阀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53302B2 (ja) * | 1995-08-10 | 2002-12-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20020030715A1 (en) * | 2000-07-07 | 2002-03-1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
JP2004074599A (ja) * | 2002-08-19 | 2004-03-11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 |
ES2307864T3 (es) * | 2002-12-10 | 2008-12-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ucho de tinta e impresora de inyeccion de tinta. |
JP4155303B2 (ja) * | 2002-12-10 | 2008-09-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742735B2 (ja) * | 2004-09-24 | 2011-08-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6264276A (ja) * | 2005-03-25 | 2006-10-05 | Seiko Epson Corp | 洗浄液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2015
- 2015-12-21 CN CN201510962091.1A patent/CN105774251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1-06 US US14/989,018 patent/US943417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200112A1 (en) | 2016-07-14 |
CN105774251A (zh) | 2016-07-20 |
US9434171B2 (en) | 2016-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74251B (zh) | 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 | |
JP6311261B2 (ja) | 液体収容体の再生方法、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 | |
CN105189124B (zh) |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 | |
DE10306258B4 (de) | Tintenpatrone mit Regelung eines Fluidstroms | |
US6926396B2 (en) |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 |
CN100562433C (zh) | 墨容器和喷墨记录设备 | |
US20070132816A1 (en) |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 |
US6520632B1 (en) | Inkjet printer having a connection block which automatically eliminates bubbles trapped on a filter | |
US20090315959A1 (en) |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4817954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6003984A (en) | Ink-jet swath printer with auxiliary ink reservoir | |
CN105026162B (zh) | 液体容纳体 | |
US20080129801A1 (en) | Ink jet printer | |
US7934792B2 (en) | Liquid container | |
CN104512117B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再生方法及液体容纳容器 | |
US20080303861A1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06306041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6904066B2 (ja) | 液体タンク | |
CN109421380A (zh) | 液体罐 | |
US11312143B2 (en) | Fluid interface device with sliding needle | |
CN104553335B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2218925A (zh) | 油墨供应装置 | |
JP2005153523A (ja) | インキ供給システム | |
JP200316523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
JP2010058326A (ja) | 脱泡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