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884C - 打印机和使用其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和使用其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2884C CN1192884C CNB011117362A CN01111736A CN1192884C CN 1192884 C CN1192884 C CN 1192884C CN B011117362 A CNB011117362 A CN B011117362A CN 01111736 A CN01111736 A CN 01111736A CN 1192884 C CN1192884 C CN 119288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ted
- printing
- spot
- recording medium
- china 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Ink Jet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印机和使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在预定幅度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图象接收面上,将比此图象接收面幅度要窄的部分用作实际图象接收面,同时将此部分以外的部分用作非图象接收面。在实际涂墨打印动作中,从此窄图象接收面端到此幅方向外侧的非图象接收面部分为止进行所需的实地涂墨打印。然后,实地涂墨打印后,切下不要的非图象接收面,得到端部进行无间隙涂满地实地涂墨打印的带状记录媒体片。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1995年12月2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95121141.2发明名称为“带状记录媒体及用喷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打印的方法”之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和使用打印机对一定幅度的带状记录媒体的表面进行无间隙喷涂油墨的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
背景技术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适用于上述实地涂墨打印的带状记录媒体。
已知各种类型的喷墨打印机,在这些打印机中提出了一种相对于各色的带状记录媒体而进行彩色打印的小型打印机。这种形式的小型喷墨打印机由于对喷墨打印头能供给来自青(cyan)色(C),品红色(M) 以及黄色(Y)的各色储墨盒中油墨,因而能在带状记录媒体上进行彩色打印。
作为带状记录媒体,通过在里侧上形成用剥离纸覆盖的粘接层,并在打印后切断成一定长度而将剥离纸剥下,就能将其作为标签而贴附到所希望的物体上。这种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打印的打印机被称为标签打印机、标签文字处理机等,它们近年来已上市。
用喷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整个面进行无间隙全喷涂的实地涂墨打印时有以下问题。
首先,在朝向带的幅度方向使打印头往复移动进行实地涂墨打印时,从带幅方向的端部到端部地进行可见的满打印。但是,与带幅方向的端部相配合地驱动打印头以进行正确打印是困难的。为此,例如,打印动作是在打印头位于带端之后开始时,在带幅方向的边缘部分会发生未涂墨部分。反之,打印动作是在打印头还未到达带端前开始时,打印头中喷出的墨滴附着到与打印头对置的纸导件上。当墨滴附着到纸导件上时,就会发生其所输送的带被墨滴污染的缺陷。
接着,生在带状记录媒体长度方向中,在带的前后端上进行无间隙实地打印也是困难的。即,与所输送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前端相配合地由打印头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同上述的在带全幅上进行实地涂墨打印是同样困难的,此外,还会发生同样的问题。而且,带状记录媒体是在打印后切断成规定长度而加以使用的。为此,如在切断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后端上也以可见的满打印的状态进行实地涂墨打印的活,则有必要高精度地进行带状记录媒体的输送、打印头的驱动。特别是,也必须正确地控制切断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签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一种能在记录媒体的两端进行无间隙涂满地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在带状记录媒体的左右边缘上不会发生未涂墨部分,而且,喷出的墨滴不会附着到纸导件等上,从而不会污染输送的记录媒体。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实地涂墨打印方法,在打印后切断得到的规定长度的有打印边缘的带状记录媒体片中,能在其前后端上进行无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打印。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带状记录媒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在预定幅度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图象接收面上,将比此图象接收面幅度要窄的部分用作实际图象接收面,同时将此部分以外的部分用作非图象接收面。在实际涂墨打印动作中,从此窄图象接收面端到此幅方向外侧的非图象接收面部分为止进行所需的实地涂墨打印。然后,实地涂墨打印后,切下不要的非图象接收面,得到端部进行无间隙涂满地实地涂墨打印的、有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包括:打印头,用于对所述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带输送机构,用于纵向输送所述带状记录媒体,所述纵向限定了一下游方向和一上游方向;控制装置,与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带输送机构连接,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打印头和带输送机构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下游的打印开始位置开始对所述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切刀,位于所述记录媒体纵向上的所述打印头下游,用于横向地切断记录媒体,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带输送机构和切刀来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切断所述媒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包括:打印头,用于对所述记录媒体进行打印;带输送机构,用于纵向输送所述带状记录媒体,所述纵向限定了一下游方向和一上游方向;控制装置,与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带输送机构连接,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打印头和带输送机构在纵向位于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上游的打印终了位置结束对媒体的打印;切刀,位于所述带状记录媒体纵向上的所述打印头下游,用于横向地切断所述记录媒体,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带输送机构和切刀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切断所述媒体。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包括:沿媒体的纵轴线向下游方向输送记录媒体;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下游的记录媒体上的打印开始位置开始打印图象;在横向切断记录媒体,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切断媒体。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包括:沿媒体的纵轴线向下游方向输送记录媒体;打印图像并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上游的记录媒体上的打印终了位置结束打印;在横向切断记录媒体,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切断媒体。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打印机,用于在带状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该带状打印媒体具有给定宽度的图象接受面,该打印机包括:打印头;输送机构,用于沿经过该打印头限定的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输送带状打印媒体;切刀,用于切断已打印完成的带状打印媒体;其中,打印头对经过打印位置的带状打印媒体的由打印开始位置和打印终了位置所限定的预定长度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切刀在打印开始位置上游和打印终了位置下游的切断位置切断带状打印媒体,从而得到一部分具有一定长度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带状打印媒体,该打印好的带状打印媒体至少在其被切断的边缘位置没有涂墨间隙。
即,在本发明的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中,
准备一种带状记录媒体,它具有一定幅度的图象接收面和至少在此图象接收面一侧上形成的规定幅度的非图象接收面,
把此带状记录媒体沿着通过喷墨式打印头的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输送,
由于相对于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带状记录媒体,对其表面的所述图象接收面中邻接所述非图象接收面的边缘部分进行无间隙涂满的实地涂墨打印,从而在与该图象接收面的边缘部分相邻的所述非图象接收面上进行有关的实地涂墨打印,
通过将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后的带状记录媒体沿所述图象接收面与所述非图象接收面的边界线在长度方向上切断,就得到带有记录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此记录媒体至少具有使所述非图象接收面侧的边缘部分进行无间隙实地涂墨打印的图象接收面。
作为用在本发明中的带状记录媒体,能够采用的带状记录媒体的结构是,表面作为所述图象接收面及所述非图象接收面的图象接收层,形成在此图象接收层内面上的粘接层,以及覆盖此粘接层的剥离纸。一般,非图象接收面形成在两端。
如使用此带状记录媒体的话,则打印后,通过剥下剥离纸,就能够粘贴到所希望的场所,这是很方便的。
在此,在所述带状记录媒体的所述图象接收面与所述非图象接收面的边界上能形成切口。如这样设置,在实地涂墨打印后,仅将形成所述图象接收面的图象接收层部分与形成在此一端或两端的非图象接收面的部分进行切离的操作,由于能够不用切刀等进行,所以是方便的。此外,用手指等抠住切口部分,就能简单地只将形成图象接收面的图象接收层部分从剥离纸上剥下。
不言而喻,替代这种切口,通过用切刀切断带状记录媒体,使非图象接收面部分从图象接收面部分切离也是可行的。例如,将切刀配置在比喷墨打印头的打印位置更靠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上,并使用此切口,以切断带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也是可行的。
另外,最好在所述的非图象接收面上形成朝向带状记录媒体长度方向的给定间隔的刻度。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打印后,使用者能够沿刻度正确地切下带状记录媒体。刻度既可以预先用打印等做到带状记录媒体上,也可以用喷墨打印头与必要的方法相适应地进行打印。
作为带状记录媒体,所使用的上述的图象接收层自身为宽幅的带状记录媒体的替代物具有表面作为所述图象接收面的图象接收层、形成在此图象接收层里面上的粘接层以及覆盖此粘接层的剥离纸,在面对该剥离纸中所述粘接层的侧表面上,形成不层叠所述图象接收层及所述粘接层的露出面,该露出面作为所述的非图象接收面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带状记录媒体、将其切断成规定长度、并在得到有打印边线的一定长度的带状记录媒体片时、其前后端不产生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打印方法。为此,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从切断位置前或切断位置后的时刻进行实地涂墨打印,之后,通过切断前后不要的实地涂墨部分,在切断后的前后端上形成无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打印的状态。
即,在本发明的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打印的方法中,
准备一种具有一定幅度的图象接收面的带状记录媒体,
把此带状记录媒体沿着通过喷墨式打印头的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进行输送,
对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带状记录媒体进行给定长度的实地涂墨打印,
将打印后的带状记录媒体在位于比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更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或比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更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沿幅度方向进行切断,
在所述切断位置的区域上得到进行无间隙实地涂墨打印的一定长度的有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
在此,切断打印后的带状记录媒体的结构设置在一般比打印位置更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这时,在附着在有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上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位置通过所述切断位置后,暂时停止该带状记录媒体,之后切断带状记录媒体。如对此切断所需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停止时刻加以控制的话,则能具有对附到所得到的带状记录媒体片上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端部分中在带状记录媒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实地涂墨幅度加以调整的效果。
同样地,在附到有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上的实地涂墨打印的终了位置通过所述切断位置前的时刻中,暂时停止该带状记录媒体并将其切断的同时,如对此切断所需的带状记录媒体的输送停止时刻加以调整的话,则能具有对附到所得到的带状记录媒体片上的实地涂墨打印的终了端部分中在带状记录媒体长度方向上的实地涂墨幅度加以调整的效果。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方法中,切下前后端实地涂墨部分,得到所得到的前后端中无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打印。因而,只切下前后端实地涂墨部分,则带状记录媒体的消费量增加。特别是,在进行连续的实地涂墨打印时,增加了无用的带状记录媒体量。为了减少这种无用的带状记录媒体量,在结束第一回合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后,使带状记录媒体后退,并设定成把所述打印位置位于留在该带状记录媒体前端上的上次实地涂墨打印的实地涂墨部分之间。之后,开始第二回合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结果是,第一回合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剩余部分与第二回合的实地涂墨打印的部分部分重叠,于是,采用这种方式,就能使带状记录媒体的无用部分加以减少。
此外,如果对应于第一回合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幅度来调整第二回合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位置的话,则能更加减少无用的带量。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上述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打印的方法的带状记录媒体。
本发明的带状记录媒体的第一形态是具有一定幅度的图象接收面和至少在此图象接收面一端上形成的给定幅度的非图象接收面的带状记录媒体,具有表面为所述图象接收面及所述非图象接收面的图象接收层,在此图象接收层里面上形成的粘接层,以及覆盖此粘接层的剥离纸。一般地,分别在所述图象接收面两端上形成所述的非图象接收面。
在这种结构的带状记录媒体中,采用能简单地只切离此图象接收面部分、并在该图象接收面与所述非图象接收面的边界上预先形成切口的结构是可行的。
此外,把打印后的带状记录媒体切断成一定长度的意思是使用者能够正确地切断成所希望的长度,并且最好是在上述非图象接收面上形成朝着带状记录媒体长度方向的给定间隔的刻度。
带状记录媒体的第二形态是具有一定幅度的图象接收面与至少在此图象接收面一端上形成的给定幅度的非图象接收面的带状记录媒体,具有表面为所述图象接收面的图象接收层,形成在此图象接收层里面上的粘接层,以及覆盖此粘接层的剥离纸,并在面对该剥离纸中所述粘接层的侧表面上形成不层叠所述图象接收层及所述粘接层的露出面,以及该露出面成为所述非图象接收面的结构。此时,在非图象接收面上最好也形成朝向带状记录媒体长度方向的给定间隙的刻度。
在带状记录媒体的两端上进行无间隙实地涂墨打印时,通过喷墨打印头,对带状记录媒体的表面的图象接收面与非图象接收面进行连续的实地涂墨打印。这样在非图象接收面上进行无效打印后,如切下该非图象接收面部分,则能够得到由附着在左右端上无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图象接收面构成的带记录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
此外,在把带状记录媒体在打印后切断给定长度,并得到带打印边线的给定长度的带状记录媒体时,在此前后端上进行无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时,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端在通过切断位置后的时刻中切断带状记录媒体,而实地涂墨打印的终了端在通过切断位置前的时刻中切断带状记录媒体。结果,无间隙涂满的实地涂墨打印区域的中途位置成为所得到的带状记录媒体片的前后端。因而,能够得到附着在前后端上无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带状记录媒体片。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状记录媒体能把为实地涂墨的、无效的、位于一端或两端上的非图象接收面部分与中央图象接收面部分简单地切离。此外,在非图象接收面上形成刻度,并且使用者能够沿着刻度正确地切断带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因而是便利的。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透视图,
图2是沿图1中II~II线剖去的打印机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中打印机主要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图4是从图3上侧看去打印机主要部分状态的概略构成图,
图5示出了带状记录媒体一例的视图,(a)是其部件透视图,(b)是其横断面图,(c)是其部分平面图,
图6是示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7是示出带状记录媒体另一例的视图,(a)是其部分透视图,(b)是其横断面图,
图8是示出将带状记录媒体两端切断的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在带状记录媒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进行的实地涂墨的打印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将实地涂墨打印开始端部分的带状记录媒体的长度方向的幅度加以调整的、此调整动作的说明图,
图11同图10,
图12是示出将实地涂墨打印终了端部分的带状记录媒体的长度方向的幅度加以调整的、此调整动作的说明图,
图13同图12,
图14是说明在连续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中切下少量废弃的带量的、此切下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在连续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中,相对前次实地涂墨打印幅度形式设定下次实地涂墨幅度形式时带状记录媒体后退量的对照图,
图16是示出带状记录媒体其它例的部分透视图,
图17是说明在带状记录媒体两端形成刻度的例子的带状记录媒体片的透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透视图,图2是沿图1II~II线剖去的部分概略剖视图。本例的喷墨打印机1是例如在带状记录媒体(以下,仅称作“带”)的表面上进行打印的称作“标签打印机”、“标签文字处理机”等的形式,其中,带状记录媒体具有在里侧覆到剥离纸上的粘接层。
参照图1及图2加以说明,喷墨打印机1具有整体为薄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01,在它上面的前侧二分之一部分为操作面102。在此配置了各种键钮,也包含指示打印动作的打印钮103、电源按钮104等。开关盖105装在壳体101的后半部分上。此开关盖105能以它的后端为中心地进行开关,通过按下操作面102上设置的盖开关钮106,就能解除此锁定而被打开。
当打开此盖105时,就在内部形成下文所述的带盒3的安装部23。从而,通过开启此盖,就能进行带盒3的装卸。盖105上装有透明窗口105a,经此窗口能确认带盒3是否装上。在此盖105相邻位置处装有显示经操作面102的键钮而输入的文字信息等的液晶显示部107。此外,在壳体101的里侧端面101a上形成带的排出口101b,并经此排出口将打印后的带排到外部。从此排出的带由带的排出导板108加以导引。此外,在操作面102里侧中壳体101的内部装有电源组件112、ニツカド电池等电池113等。
图3示出了装在壳体101内的喷墨打印机1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在图中,2是装载各部件的底座,它是由壳体101的底面形成的。在它的上面装有带盒3、三个储墨盒4(4c、4m、4y)、以及喷墨式打印头5。打印头5附着在滑架6上,而滑架6由跨越在底座2左右两侧壁21、22之间的丝杆7支持着。滑架6由与丝杆7相平行设置的导向轴(图中未示出)以不可转动的状态可左右(丝杆的轴线方向)移动地支持着。因而,通过丝杆7的转动,滑架6以及附着其上的打印头5能够左右往复移动。在打印头5的移动范围中央,装有与打印头5相对置的导纸件8。
与此导纸件8相对的侧壁22的侧位上装有头部间隙机构9,在不使用状态,打印头5由此间隙机构9的间隙面91成封闭状地保持着。在带盒3的侧面上设置供墨泵11,它用于在打印开始前将来自储墨盒4中的油墨靠手动强制地供给到打印头5中。
图4示出了从图3的喷墨打印机1主要构成部分上方看去时的配置构成。同样参照图4详细地说明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的主要部分的构成。
首先,带盒3具有有一定厚度的盒体31、自由回转地收容在盒体中的芯轴32、以及卷装在此芯轴外周上的有一定幅度W1的带T。盒体31的前端面的上半部分向前方伸出,在此部分上,形成带输送部,此带输送部由用PET薄膜形成的导带件33和以一定弹性力压在此导带件表面上的压带辊34构成。带T的前端初始时被设定为夹在导带件33与压带辊34之间的状态。压带辊34的支承部件35通过螺旋弹簧36以可相对于导带件33上下移动的状态支承在盒体31的一侧上。此支承部件35与杠杆37相连结。杠杆37具有从盒体31的上面向外部伸出的前端面37a。当压入此前端面37a时,与此连动地、压带辊34压在导带件33一侧上。而且,在盒体31的上面形成显示内藏的带T幅度尺寸的6个显示部38。
在可装卸地安装着这样构成的带盒3的喷墨打印机本体的一侧上形成装它用的安装部23。在此安装部23中,在规定带盒3的带输送部的导带件33正下方位置上设置送带辊12。此辊12为大直径部分与小直径部分相互交替形成的形状。另外,在带盒3正上方安装着如前所述的、用于把带盒安装到此安装部23上或将带盒从该安装部23上卸下的开关盖105。
由图2可清楚地看到,在此开关盖105上,形成在盖关闭时能将从带盒上面伸出的杠杆37的前端面37a压下的压下部105b。此外,在与为显示带盒3盒体上面所形成的带幅尺寸的显示部38相对置的开关盖105上形成检测它们的检测部105c。
下面,说明从带盒3输送出的带T的输送路线。通过转动送带辊12而进行带T的输送。在与送带辊12的小直径部分的外周相接合的状态下,设置多枚由PET薄膜形成的导带片13。通过这些导带片13,使带T的前端确实向着输送方向的前方侧导引。在这些导带片13的输送方向的前方侧上,设置不锈钢制的导带件14。通过导带件14以及与其对置的导向件15,使带T向着打印位置导引。打印位置由打印头5及与其对置的导纸件8加以规定。经过此打印位置的带T靠压带辊15压装在导件16的侧部上、并经过带切断位置17而从带排出口101b输送到外部。
说明上述的送带辊12以及装有打印头5的滑架6的驱动力传动系统。如图3及图4所示,在底座2的侧壁22内侧上安装着送带电机18。此电机输出轴18a通过齿轮系181而与送带辊12的转轴121端部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此齿轮系181为具有动力切换机能的、使滑架6在侧壁22侧移动、并当压下侧壁22侧向内部伸出的突起182时切换动力传送路径以将电机18的动力传至头部间歇机构9侧的结构。
另外,在底座上的另一侧壁21内侧上装有头部驱动电机19。它的电机输出轴19a通过由齿轮系构成的减速机构191而与丝杆7的端部相连。
供墨系统基本上是由储墨盒4、将墨盒4中的油墨供给到打印头5侧的3根储墨管41(41Y、41M、41C)、以及靠手动强制地进行油墨供给的油墨泵11构成。3个储墨盒4C、4M、4Y中分别贮存着青色、品红色、黄色的油墨,采用这些油墨,可实现彩色打印。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中,如图4所示那样地把可装有的带T的最大幅度设定为W(max)。于是,由打印头5所进行的带幅方向(打印头5的移动方向)的可打印范围W(p)为要比最大带幅W(max)的左右略窄的范围。从而,在图示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装的带幅为W1,所以由打印头5所进行的可打印范围设定在比W1略窄的范围W(P1)。
装在带盒3中的带幅能通过读取设置在盒体31上面的6个显示部38而加以检测。例如,可以通过各显示部38上的孔是否开启来显示带幅尺寸,并靠构成喷墨打印机一侧上的检测部105C的机械检测器或光学检测器来检测这些显示部的孔是否开启。
(带T的结构)
如图5所示,靠本实施例的带盒3供给的带T是由表面一侧上有的图象接收层301、在此层里侧上形成的粘接层302以及以可剥离的状态覆在粘接层302上的剥离纸303这样三层结构构成。表面一侧上的图象接收层301具有在其中央的、带有实际实施打印的图象接收面311的图象接收部分312和带有在图象接收部分的左右两侧形成的同一幅度的非图象接收面313a、314a的无用部分313、314。在本实施例中,在图象部分312与左右无用部分的边界上预先形成切口线315、316。这些切口线315、316从无用部分的表面直到里侧的粘接层302。从而,仅仅把图象接收部分312从左右无用部分处切离就可取下。如图所示,图象接收部分312的幅度为Wa,而将左右无用部分313、314的幅度设定为Wb。一般所使用的带T幅度有6、9、12、18、24mm等种类,所以将图象接收面311的幅度设定为这些数值。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非图象接收面313a、314a一般地可以为0.5~5mm的幅度。
因而,在两侧形成非图象接收面313a、314a,并将它们的幅度定为同一值Wb时,带T的全幅W1为图象接收面尺寸Wa(6,9,12,18,24mm等)+2×(非图象接收面尺寸Wb)(约0.5~5mm)。在左右非图象接收面尺寸不同时,当把一侧非图象接收面313a的幅度定为Wb,把另一侧非图象接收面314a的幅度定为Wc时,带T的全幅W1为Wa+Wb+Wc。这样,可以将在图象接收面313两侧形成的非图象接收面仅仅用在一侧形成的来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带T的全幅W1可以是Wa+Wb或是Wa+Wc任一个的数值。
作为图象接收层301,可以采用例如在特开平4-115984号公报、以及4-11598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种结构的记录用图纸。此记录用图纸的结构为在透明的基材上形成的由通过对主要成分的铝酸脂进行加水分解而生成的伪勃姆石构成的层,并在该层上形成以多孔的硅石为主要成分的层。这种结构的记录用图纸适用于由喷墨打印机所进行的使用多溶剂油墨进行打印的这样的打印中。不用说,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以外的图象接收层。
(控制系统的构成)
图6中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控制系统的概略构成。图中100是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回路。在其输入上连接着由设置在喷墨打印机1操作面102上的键钮群构成的输入部110。控制回路100的输出侧上连接着进行各种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部107、控制打印头5的打印动作的打印机控制器140、以及驱动控制各电机18、19的电机驱动器150、160。根据预存在控制回路100的ROM内的控制程序,在此控制回路100的控制下,设定与收容在所装有的带盒3中的带幅相对应的可打印范围,并进行下述的实地涂墨打印等动作。
(带幅方向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
对根据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对带T的全幅用油墨进行涂布的打印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5(C)所示,这时的打印范围被设定为比作为带打印幅度的图象接收部分312的图象接收面311的幅度Wa要宽,而此加上左右无用部分313、314的非图象接收面313a、314a的幅度后的带的全幅W1要窄的范围W(P1)。
通过驱动电机18并旋转送带辊12,带T从带盒3中输出并输送到喷墨打印头的打印位置上。靠与带T的输送动作同时进行的电机19的作用,丝杆7旋转,从而经滑架6使打印头5移动。
如图5(C)所示,将打印头5沿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移动,在通过在打印位置上输送的带T的边缘T1后,从通过此非图象接收面313a前的时刻T2起开始打印。此外,移动的打印所通过的终了的时刻为通过带T的另一边缘T4前的时刻,并且是通过非图象面314a间的时刻T3。
打印终了后继续带的输送直到附着到带T上的打印图象的后端到达带切断位置17上为止。之后,暂时停止带的输送。这样,装载着打印头5的滑架6沿箭头B的方向移动,当返回到如图4所示的端部时,驱动装在滑架6上的旋转切刀61,并在这种状态下,滑架6沿箭头A方向移动。由此,带T成为被切断成一定长度的带片而排到外部,如上述的那样,从这里只取下图象接收部分312,并能粘贴到所希望的部分上。在本例中,由于形成于切口线315、316,所以具有把指尖等勾住切口线315,316的边缘就能把图象接收部分312简单剥下的优点。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中,从所输送的带T的图象接收面311的两端起,在与这两侧相连的非图象接收面313a、314a上也进行实地涂墨打印(无效打印)。因而,图象接收面311的两端成为无未涂墨的满涂墨打印的状态。所以,在打印后只把具有此图象接收面311的图象接收部分312剥下的话,能在两端得到已形成无未涂墨的满涂墨打印的标签。
之后,通过电机18使辊12反转,带T的前端例如返回到打印位置前为止。另外,滑架6一直移到另一侧壁22上并通过其侧面而将突起182压向外侧。这样,切断了电机18与送带辊12间的连结,辊12停止转动。可替换的方式是,驱动间歇机构9,而在打印头5上形成间歇状态。
为了更换带盒3,在把覆盖在带盒安装部23上的开关盖105打开时,在打印位置前卷绕位于前端的带T,并使此前端在规定的带盒中带抽出部的压辊34与导带件33之间返回。
(带T的改型的实施例)
在此,能够使用上述结构以外的带T。下面说明其代表例。
图7示出的带T10中的剥离纸323的幅度为W1’但它上面的图象接收层321,粘接层322为此它的幅度要窄的幅度Wa。因而在本实施例的带T10中,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非图象面313a、314a的非图象面334,335形成在剥离纸323左右露出的表面部分上。
在使用这种带T时与上述同样地也进行幅宽方向的满涂墨打印。在超过图象接收层321的图象接收面321a宽度部分的无效打印所排出的墨滴由剥离纸323两侧的非图象接收面334、335接住。最好是,这些无效打印的墨滴没有附着到周围部分上,并且左右的非图象接收面334、335成为能吸墨滴的面。
图8中示出了另一结构的带T20。此例的带T20为以往所使用的带,它是依次由同一幅宽的图象接收层341、粘接层342及剥离纸343从带的表面侧相重合的三层结构所构成的。在使用这种一般带的情况下,装有一对切断器356、357,用于将成为中央图象接收面353a的图象接收部分353与成为左右无效打印的非图象接收面354a、355a的无效部分354、355切断,并且它比用于在带的幅宽方向上切断带的切刀61配置得更朝向带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上时,在图象接收层341上加上切口线345、346则更好。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的,非图象接收面能够采用仅在图象接收面353a一侧形成的带。在使用仅在一侧形成非图象接收面的带时,代替图8所示的一对切断器356、357,可装有单一切断器356或357的任一个,使用单一切断器切断在带的一侧形成的非图象接收面是较好的。
(带长方向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
下面,参照图9大致地说明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相对于带长度方向的前后端所进行的满涂墨的打印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当指定带长度方向的满涂墨打印时,作为带长度方向的打印范围,从此实际的满涂墨打印开始的位置P1更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置起开始驱动控制满涂墨打印。即,从图中打印开始位置P0起开始打印。此外,在比实际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的位置P2更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前继续驱动控制实地涂墨打印。即,直到图中打印终了位置P3前一直继续实地涂墨打印。
在进行这种满涂墨打印的带T的图象接收面311中,除了图中用网络线表示的所需满涂墨打印长度区域A外,还在其前后形成了给定宽度的打印开始侧的实地涂墨区域B和打印终了侧的实地涂墨区域C。这些区域用斜线表示。不用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由于超过图象接收面两侧的部分上也进行实地涂墨打印,所以这些部分也用斜线表示。
打印后带T的输送是在其打印开始位置P1一到达旋转切刀61进行动作的切断位置17时就被停止。然后,驱动旋转切刀61,带T在其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P1处被切断。此部分由于比实际地涂墨打印开始的位置P0更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所以能在实地涂墨的中途位置上切断该部分,因而,此切断的带T的前缘部分成为无未涂墨部分的完全实地涂墨状态。
切断后,带T的输送再次进行,在此表面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P2到达切断位置前继续输送。一旦此位置P2到达切断位置,就再次暂时停止输送,并驱动旋转切刀61,使带T被切断。此切断位置也与上述前端同样地,由于是在实地涂墨的中途位置,所以此切断的端缘部分成为无未涂墨部分的完全实地涂墨状态。
从而,在这种切断前后端后得到的一定长度的带片中,此图象接收面311的前后端成为无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状态。
在上述的说明中,是在实地涂墨打印终了后停止带T的输送并加以切断的。可是,实地涂墨长度长,则带的打印位置与切断位置间距离也变大,在实地涂墨长度长的情况下,可替代的方式可以是在实地涂墨打印终了后,使带T后退,切断其前端侧,之后,使带前进,切断其后端,从而对输送加以控制。或者是,最好是在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P1的时刻通过切断位置时同时停止打印及输送,以进行带的切断,接着,再次进行打印及输送动作,使打印终了后的带前进,以切断后端。
(带长方向实地涂墨幅度的调整动作)
下面,在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中,如下所述地调整带长度方向中前后端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幅宽(带长度方向中实地涂墨打印部分的长度)。例如,作为打印形态,制作实地涂墨打印的边线,在此边线中有形成空白点文字的情况,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能调整此实地涂墨打印边线的幅度。
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键盘输入,带长度方向的前端实地涂墨打印幅度能指定为宽的宽幅形式、普通幅的普通幅宽形式以及窄幅的窄幅形式这三种类型。
如图10所示,从本实施例中打印头5所进行的带输送方向上的打印的开始位置起,也就是从位于打印头5上的、配置在带输送方向上的多个喷墨孔5A中的、位于输送方向最前面的喷墨孔5a起到旋转切刀61的切断位置61a止的距离定为Y1(m)。此外,如图11所示,在指定宽幅形式M1时,从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位置P0起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X1(m)的距离的位置被指定为切断位置C1。与此相应地,在指定普通幅形式M2时,把从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位置P0起向上游侧移X2(>X1)距离的位置作为切断位置C2,当指定窄幅M3时,把从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位置P0起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X3(>X2)距离的位置作为切断位置C3。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当然,将距离Y1设定为比到达切断位置C3的距离X3还要长的距离。
实际上,到达上述的各切断位置的距离由打印头5的打印速度、即作为带T输送速度的V(m/s)以及从打印开始位置5a起的继续打印时间或者输送时间来加以控制的。即,在指定宽幅形式M1时,从打印开始时刻起经过〔(Y1+X1)/V〕秒后,暂时停止带的输送,并用旋转切刀61切断带T。同样地,在普通幅形式M2的情况下,在〔(Y1+X2)/V〕秒后,切断带T,另外在窄幅形式M3时,在〔(Y1+X3/V〕秒后,切断带T。
结果,如图11所示,在宽幅形式M1中,切下窄幅的实地涂墨打印部分,在窄幅形式M3中切下宽幅的实地涂墨打印部分,而在普通幅形式M2中,切下此中等幅宽的部分。这样,由于在宽幅形式M1中切下部分较少,所以在前端得到宽幅的实地涂墨边线。同样地,在普通幅形式M2中在前端得到普通幅的实地涂墨边线,而在窄幅形式M3中在前端得到窄幅的实地涂墨边线。
如上述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地涂墨打印的开始位置通过切断位置后控制切断带的切断时刻,能够调整实地涂墨打印前端侧的实地涂墨打印边线的幅度。
如上那样地设定带幅形式时,把带长方向的后端的实地涂墨打印幅也如下文所说明的那样设定为同一幅度。
如图12所示,从本实施例打印头5所进行的带输送方向上的打印的开始位置时、即从位于打印头5上的、配置在带的输送方向上的多个喷墨孔中的位于输送方向后端的喷墨孔5b开始到旋转切刀61的切断位置61a的距离设为y2(m)。此外,如图13所示,在指定宽幅形式M1时,从实地涂墨打印的终了位置P3起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X1(m)距离的位置被指定为切断位置C11。与此相应地,当指定普通幅形式M2时,把从实地涂墨打印的终了位置P3起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X2(>X1)距离的位置作为切断位置C12,而当指定窄幅形式M3时,把从实地涂墨打印的终了位置P3起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X3(>X2)距离的位置作为切断位置C13。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当然,把距离Y2设定为比到达切断位置C3的距离X3还要长的距离。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到达上述各切断位置的距离由打印头5的打印速度、即作为带T的输送速度的V(m/s)以及从打印开始位置5b起的继续打印时间或输送时间加以控制。即,在指定宽幅形式M1时,从打印开始时刻经过〔(Y2-X1/V)〕秒后,暂时停止带的输送,并用旋转切刀61切断带T。同样地,在普通幅形式M2时,在〔(Y2-X2)/V〕秒后,切断带T;另外在窄幅形式M3时,在〔(Y2-X3)/V〕秒后,切断带T。
结果,如图13所示,在宽幅形式M1中,切下窄幅的实地涂墨打印部分,在窄幅形式M3中切下宽幅的实地涂墨打印部分,而在普通幅形式M2中切下此中等幅宽的部分。这样,由于在宽幅M1中切下的部分较少,所以在后端得到宽幅的实地涂墨边线。同样地,在普通幅形式M2中,在后端得到普通幅的实地涂墨边线;而在窄幅形式M3中,在后端得到窄幅的实地涂墨边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地涂墨打印的终了位置通过切断位置前控制带切断时刻,能够调整实地涂墨打印后端侧的实地涂墨打印边线的幅度。
(连续地实地涂墨打印动作)
在上述那样的、后端部分被切断后的带T的前端部分上,在宽幅形式M1中X1幅的实地涂墨部分、在普通幅形式M2中X2幅的实地涂墨部分、以及在窄幅形式M3中X3幅的实地涂墨部分成为有残留状态。之后,在返回进行上述那样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时,如下所述地设定带T的后退量。首先,在用宽幅形式M1进行打印后,由下式设定后退量L。
L=Y1-X1+X0
在此,X0是比X1更短的长度。另外,在指定普通幅形式M2时,由下式确定带的后退量。
L=Y1-X2+X0
同样,在指定窄幅形式M3时,由下式确定带的后退量。
L=Y1-X3+X0
如图14所示,当如此设定带的后退量时,只有X0的长度部分在处于与上次实地涂墨打印部分相重叠的状态下,才开始下次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因而,与从上次实地涂墨终了端P4更后侧起开始下次实地涂墨的情况相比较,只有此X0的长度部分才能使下次实地涂墨打印动作中所切下的废弃带量成为最少。
这样,在连续地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动作时,若相应于上次实地涂墨打印动作中所设定的带幅形式来决定带的后退量的话,能够进一步地减少废弃的带量。
图15一览地示出了相对于上次实地涂墨打印动作中的带幅形式来决定哪样的带的后退量的那一个。在图中,X10是比X1更短的长度,X20是比X2更短的长度,而X30是比X3更短的长度。如在图示的后退量下后退带,以开始下次实地涂墨打印动作的话,则其优点在于在带的前端切下的废弃带量极少。
(带的其它实施例)
图16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可使用的带的其它例子。此带T30的基本结构与图7所示带T10是相同的。而且,与图7的带T10的各部分相应的部分用相同符号加以标示,在此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带T30的特征是在带两端的非图象接收面334、335上形成朝着带长度方向有一定间隔的刻度线381、382。
这种带T30的优点是,当前述那样的、设定实地涂墨打印的前后端实地涂墨打印边线的幅度有误时,也能在与所希望的幅度不同的幅度的前后端上形成实地涂墨边线。此时,最好是使用者用钳等来切断前后。然而,难以以沿要切断的长度方向成真正直角的方式加以切断,所以有必要使用直尺。另外,使前后端的实地涂墨打印边线的幅度成为相同地加以切断时,如用直尺等而无测量记号也是困难的。
然而,在本实施例的带T30中,由于在带的两端具有刻度381、382,所以如将此作为标准、用钳等加以切断的话,即使不用直尺等,也能正确地切断前后端。
另外,这种刻度可以预先刻在带上,例如,可以利用打印头5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打印而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所示,在实地涂墨打印的前后端部分上,使用者所希望的相应地选择宽幅、普通幅、及窄幅的实地涂墨打印边线,并与此相对应地对切断位置加以打印是较理想的。
(带的其它例子)
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使用作为带的、在里面附着粘接层及剥离纸的被称作为标签用带的例子。但是,不言而喻,本发明即使在使用无粘接层、剥离纸的、通常的带状记录媒体的情况下也同样是适用的。
如上所述地那样,在本发明中,在预定幅度的带状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将比此幅度要窄的部分作为实际的图象接收面,同时,将与该侧方相连的部分作为进行无效打印的非图象接收面。在实地涂墨打印的动作中,从图象接收面端到该幅度方向的外侧的非图象接收面为止地进行有关的实地涂墨打印。从而,在实地涂墨打印后,如切下侧方的非图象接收面部分,则能够在侧方的边缘端上简单地得到进行无间隙的、全涂满的实地涂墨打印的有打印边线的记录媒体。
本发明是由如下方式形成的,即,把打印的带状记录媒体切断成所规定的长度,并在得到具有一定长度的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时,由于相对此前后端进行不发生未涂墨部分的实地涂墨打印,所以从比切断位置要前或直到比切断位置要后的时刻进行实地涂墨打印,之后,通过切断前后不要实地涂墨的部分,就会在所切下的前后端上形成全涂满的实地涂墨打印的状态。
采用这种方法,使无间隙涂满的实地涂墨打印区域的途中位置成为要得到的带状记录媒体片的前后端。因而,能够在前后端上得到所附有的无未涂墨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带状记录媒体片。
在此,本发明通过控制实地涂墨打印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前后切断位置,具有能够使在前后端上形成的实地涂墨打印边线的幅度加以变化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由于前后端的实地涂墨部分的切下量为最少,所以能使无效的带量为最少。
另外,在本发明所使用的带状记录媒体中,能将实地涂墨的无效打印的非图象接收面部分与图象接收面部分简单地切离。此外,在非图象接收面上形成刻度,从而使得使用者能沿着刻度,方便、正确地切断带有打印边线的带状记录媒体片。
Claims (18)
1.一种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包括:
打印头,用于对所述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
带输送机构,用于纵向输送所述带状记录媒体,所述纵向限定了一下游方向和一上游方向;
控制装置,与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带输送机构连接,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打印头和带输送机构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下游的打印开始位置开始对所述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
切刀,位于所述记录媒体纵向上的所述打印头下游,用于横向地切断记录媒体,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带输送机构和切刀来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切断所述媒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打印头和带输送机构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上游的打印终了位置对媒体结束打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带输送机构和切刀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切断该媒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带输送机构、打印头和切刀,使得当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和打印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打印头和切刀之间的距离时,带输送机构在打印头于打印终了位置结束打印之后向上游方向输送记录媒体,直到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到达记录媒体被切刀切断的切刀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该打印头是用于彩色打印的彩色打印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在该记录媒体上被切刀切断的该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是可调整的。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在该记录媒体上被切刀切断的该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是可调整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打印机在带状记录媒体上打印连续的图象,每一图象具有打印开始位置、打印终了位置、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和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其中,当在前图像于终了位置结束打印并且记录媒体于在前图象的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被切断之后,开始在后图象的打印;并且
在后图象的打印开始位置位于在前图象的打印终了位置的下游。
9.一种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包括:
打印头,用于对所述记录媒体进行打印;
带输送机构,用于纵向输送所述带状记录媒体,所述纵向限定了一下游方向和一上游方向;
控制装置,与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带输送机构连接,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打印头和带输送机构在纵向位于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上游的打印终了位置结束对媒体的打印;
切刀,位于所述带状记录媒体纵向上的所述打印头下游,用于横向地切断所述记录媒体,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带输送机构和切刀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切断所述媒体。
10.一种使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包括:
沿媒体的纵轴线向下游方向输送记录媒体;
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下游的记录媒体上的打印开始位置开始打印图象;
在横向切断记录媒体,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开始位置切断媒体。
11.一种使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包括:
沿媒体的纵轴线向下游方向输送记录媒体;
打印图像并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上游的记录媒体上的打印终了位置结束打印;
在横向切断记录媒体,在指示的实地涂墨打印终了位置切断媒体。
12.一种打印机,用于在带状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该带状打印媒体具有给定宽度的图象接受面,该打印机包括:
打印头;
输送机构,用于沿经过该打印头限定的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输送带状打印媒体;
切刀,用于切断已打印完成的带状打印媒体;
其中,打印头对经过打印位置的带状打印媒体的由打印开始位置和打印终了位置所限定的预定长度进行实地涂墨打印,切刀在打印开始位置上游和打印终了位置下游的切断位置切断带状打印媒体,从而得到一部分具有一定长度的实地涂墨打印的带状打印媒体,该打印好的带状打印媒体至少在其被切断的边缘位置没有涂墨间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带状打印媒体的切断位置位于打印开始位置的下游,在打印开始位置已经经过切断位置之后,带状打印媒体被暂时停止并切断,带状打印媒体的停止位置是为了这种切断而受控制,以允许在打印开始位置进行带状打印媒体的实地涂墨打印的调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在打印开始位置经过切断位置之前,输送机构暂时停止带状打印媒体并且切刀切断打印媒体,带状打印媒体的停止位置是为了这种切断而受控制,以允许在打印终了位置进行带状打印媒体的实地涂墨打印的调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在该终了位置切断该带状打印媒体之后,该输送机构向后移动该带状打印媒体,以允许打印头的打印位置定位于带状打印媒体的前端上的从前次实地涂墨打印残留的的实地涂墨打印位置之内及开始新的实地涂墨打印动作,以重叠前次的打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带状打印媒体向后的移动是根据带状打印媒体的前端上的从前次实地涂墨打印在纵向上残留的实地涂墨打印部分的量来调整的。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带状打印媒体的切断位置位于打印位置的下游,在打印开始位置经过切断位置之前,带状打印媒体被暂时停止并切断,带状打印媒体的停止位置是为了这种切断而受控制,以允许在打印终了位置进行带状打印媒体的实地涂墨打印的调整。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该预定长度在带状打印媒体的纵向被限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26811/1994 | 1994-12-28 | ||
JP32681194 | 1994-12-28 | ||
JP30618795A JP3438447B2 (ja) | 1994-12-28 | 1995-11-24 | テープ状記録媒体の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並びにテープ状記録媒体 |
JP306187/1995 | 1995-11-24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21141A Division CN1082897C (zh) | 1994-12-28 | 1995-12-27 | 带状记录媒体及用喷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打印的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3101225964A Division CN1282544C (zh) | 1994-12-28 | 1995-12-27 | 打印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16331A CN1316331A (zh) | 2001-10-10 |
CN1192884C true CN1192884C (zh) | 2005-03-16 |
Family
ID=2656460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2114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2897C (zh) | 1994-12-28 | 1995-12-27 | 带状记录媒体及用喷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打印的方法 |
CNB2003101225964A Expired - Lifetime CN1282544C (zh) | 1994-12-28 | 1995-12-27 | 打印机 |
CNB011117362A Expired - Lifetime CN1192884C (zh) | 1994-12-28 | 2001-03-14 | 打印机和使用其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2114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2897C (zh) | 1994-12-28 | 1995-12-27 | 带状记录媒体及用喷墨打印机对带状记录媒体进行打印的方法 |
CNB2003101225964A Expired - Lifetime CN1282544C (zh) | 1994-12-28 | 1995-12-27 | 打印机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5854647A (zh) |
EP (2) | EP1093926A3 (zh) |
JP (1) | JP3438447B2 (zh) |
KR (1) | KR100388374B1 (zh) |
CN (3) | CN1082897C (zh) |
DE (1) | DE69521780T2 (zh) |
HK (1) | HK1014167A1 (zh) |
TW (1) | TW2956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53302B2 (ja) * | 1995-08-10 | 2002-12-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GB2311039B (en) * | 1996-03-13 | 2000-01-19 | Esselte Nv |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tape holding case |
DE29717843U1 (de) | 1996-10-07 | 1998-01-08 | Seiko Epson Corp., Tokio/Tokyo | Druckmedium |
DE69804172T2 (de) * | 1997-07-30 | 2002-08-29 | Seiko Epson Corp., Tokio/Tokyo | Streifenkassette und Druckvorrichtung |
JP3731364B2 (ja) | 1999-01-21 | 2006-01-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6494571B1 (en) * | 2000-05-09 | 2002-12-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ing medium having separable marginal areas and method of printing same |
CN1267283C (zh) * | 2000-07-11 | 2006-08-02 | 泰克斯蒂尔玛股份公司 | 用于连续制取打印织物带尤其是标签带的装置 |
JP3736449B2 (ja) * | 2001-12-14 | 2006-01-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US20040202836A1 (en) * | 2002-09-30 | 2004-10-14 | Close Shawn M. | Pre-perforated ink-jet media for printer customization |
JP4001132B2 (ja) * | 2004-07-08 | 2007-10-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4788148B2 (ja) * | 2005-02-07 | 2011-10-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および当該テープを備えた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4736457B2 (ja) * | 2005-02-17 | 2011-07-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4714622B2 (ja) * | 2006-03-30 | 2011-06-2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の後加工方法および後加工装置を有する装置 |
GB2440728A (en) * | 2006-07-26 | 2008-02-13 | Dymo B V B A | Printing on multilayered tape |
EP2257300B1 (en) * | 2008-01-28 | 2014-08-27 | Beauty Pearl Group Limited | Formulas comprising calcium, magnesium, zinc, and vitamin d3 for the prevention and amelioration of osteoporosis |
US8563407B2 (en) * | 2009-04-08 | 2013-10-22 |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 Dual sided workpiece handling |
US20140111595A1 (en) | 2012-10-19 | 2014-04-24 | Zink Imaging, Inc. | Thermal printer with dual time-constant heat sink |
JP6408286B2 (ja) * | 2014-08-05 | 2018-10-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18161843A (ja) * | 2017-03-27 | 2018-10-18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KR102363748B1 (ko) | 2019-10-07 | 2022-02-16 | 주식회사 동양일러스트산업 | 웨어러블 온열 치료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5364A (en) | 1979-07-18 | 1981-02-14 | Toshiba Corp | Ink jet recorder |
JPS60163155A (ja) * | 1984-02-04 | 1985-08-26 | Casio Comput Co Ltd | 文書作成編集装置 |
US4737860A (en) * | 1984-12-13 | 1988-04-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JPS62244645A (ja) * | 1986-04-17 | 1987-10-26 | Toshiba Corp | 記録装置 |
JPS63122544A (ja) * | 1986-11-12 | 1988-05-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
US4747619A (en) * | 1987-04-06 | 1988-05-31 | Ncr Corporation | Pressure-sensitive label |
JPS63257679A (ja) * | 1987-04-16 | 1988-10-25 | Canon Inc | 印画物 |
JPH01303252A (ja) | 1988-05-30 | 1989-12-07 | Fujitsu Ltd | 画像印刷装置 |
US4940690A (en) * | 1988-07-27 | 1990-07-10 | The Standard Register Company | Clean release laminate construction with latent image |
DE69128491T2 (de) | 1990-02-13 | 1998-05-20 | Canon Kk | Druckvorrichtung |
JP3166206B2 (ja) * | 1990-08-29 | 2001-05-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H04115985A (ja) | 1990-09-07 | 1992-04-16 | Asahi Glass Co Ltd | 記録用シート |
JP2643569B2 (ja) * | 1990-09-12 | 1997-08-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H04286655A (ja) | 1991-03-15 | 1992-10-12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945781B2 (ja) | 1991-05-17 | 1999-09-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2907597B2 (ja) | 1991-07-29 | 1999-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の検出方法 |
JP2629516B2 (ja) * | 1992-01-08 | 1997-07-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3094658B2 (ja) * | 1992-04-30 | 2000-10-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2629527B2 (ja) * | 1992-07-22 | 1997-07-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CA2107759A1 (en) * | 1992-10-06 | 1994-04-07 | Masahiko Nunokawa | Tape printing device |
JPH06166175A (ja) | 1992-11-27 | 1994-06-14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3201674B2 (ja) | 1993-03-26 | 2001-08-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
JPH0768814A (ja) | 1993-09-06 | 1995-03-14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2910817B2 (ja) * | 1993-12-01 | 1999-06-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US5503482A (en) * | 1993-12-29 | 1996-04-0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
JPH07302014A (ja) | 1994-04-28 | 1995-11-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587214A (en) * | 1994-05-13 | 1996-12-24 | Media Solutions, Inc. | Laminated thermal transfer printable labels |
US5497701A (en) * | 1994-05-16 | 1996-03-12 | Datasouth Computer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nting linerless media having an adhesive backing |
JPH08108531A (ja) | 1994-10-07 | 1996-04-30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
JPH08169155A (ja) | 1994-10-21 | 1996-07-0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記録媒体、記録媒体供給源 |
JPH08185077A (ja) | 1994-12-30 | 1996-07-1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
1995
- 1995-11-24 JP JP30618795A patent/JP343844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2-07 TW TW084113043A patent/TW29562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12-27 CN CN95121141A patent/CN108289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2-27 CN CNB2003101225964A patent/CN128254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2-27 EP EP01100088A patent/EP1093926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5-12-27 EP EP95120564A patent/EP071965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2-27 DE DE69521780T patent/DE69521780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2-28 KR KR1019950072170A patent/KR10038837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12-28 US US08/580,300 patent/US5854647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
- 1998-09-17 US US09/156,736 patent/US623803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12-24 HK HK98115515A patent/HK1014167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
- 2001-03-14 CN CNB011117362A patent/CN119288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HK1014167A1 (en) | 1999-09-24 |
US5854647A (en) | 1998-12-29 |
CN1504331A (zh) | 2004-06-16 |
EP0719650B1 (en) | 2001-07-18 |
CN1282544C (zh) | 2006-11-01 |
EP0719650A2 (en) | 1996-07-03 |
EP1093926A3 (en) | 2002-11-13 |
TW295620B (zh) | 1997-01-11 |
EP1093926A2 (en) | 2001-04-25 |
DE69521780T2 (de) | 2002-05-23 |
US6238036B1 (en) | 2001-05-29 |
CN1157779A (zh) | 1997-08-27 |
KR960025228A (ko) | 1996-07-20 |
CN1082897C (zh) | 2002-04-17 |
DE69521780D1 (de) | 2001-08-23 |
JPH08230175A (ja) | 1996-09-10 |
CN1316331A (zh) | 2001-10-10 |
EP0719650A3 (en) | 1997-07-09 |
JP3438447B2 (ja) | 2003-08-18 |
KR100388374B1 (ko) | 2003-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92884C (zh) | 打印机和使用其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 | |
CN1225365C (zh) | 带盒与打印装置 | |
US6616360B2 (en) | Label printer end and plotter cutting assembly | |
CN1200818C (zh) | 带式打印设备及方法、切断设备及方法以及配置有切断设备的带式打印设备 | |
CN1151552A (zh) | 打印机与打印方法 | |
US8754917B2 (en) | Printer | |
US9440464B2 (en) | Print label producing apparatus | |
US6644802B2 (en) | Image-forming method and printing medium and sheet cartridge therefor | |
CN100351095C (zh) | 具有标签剥离机构的标签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5498A (zh) | 打印设备和用于该设备的打印带盒 | |
CN1072113C (zh) | 记录设备 | |
JP5526606B2 (ja) | 印刷装置 | |
WO2015064254A1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装置 | |
CN1049182C (zh) | 用于印刷装置的模切装置 | |
JP200722321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組み付け方法 | |
CN1843765A (zh) | 带处理装置、带处理装置的输送控制方法及程序 | |
CN1724263A (zh) |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字符信息处理装置、程序及存储介质 | |
JPH0768871A (ja) | 記録装置 | |
US7898560B2 (en) | Printer | |
CN1229233C (zh) |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 |
CN1746029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US20220305807A1 (en) | Printed matter creating device performing adjustment of on dots in connecting part of first print and second print | |
JPH1148516A (ja) | 記録装置 | |
US9162489B2 (en) | Printed matter producing apparatus | |
JP2021024131A (ja) | ロールシート給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31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