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5332A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15332A
CN116215332A CN202310321970.0A CN202310321970A CN116215332A CN 116215332 A CN116215332 A CN 116215332A CN 202310321970 A CN202310321970 A CN 202310321970A CN 116215332 A CN116215332 A CN 116215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ensor
pad
occupant
sen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19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泽英俊
佐佐木尚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42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694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922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5941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922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59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215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53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2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e.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3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7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systems
    • B60N2/5685Resist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Abstract

在具有被支承于板件的衬垫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将从传感器延伸出的线束配置于衬垫的背面侧。交通工具用座椅(1)具有板件(4)、衬垫(11、51)、表皮材料(12、52)和传感器(32),其中,所述衬垫被支承于板件;所述表皮材料覆盖衬垫的表面;所述传感器被设置于衬垫的表面与表皮材料之间,用于获取与就座者有关的信息,衬垫具有通孔(35、58)和凹部(45、61),其中所述通孔从衬垫的表面贯穿至背面;所述凹部被凹设于衬垫的背面且与通孔连接,与传感器连接的线束在通孔和凹部内延伸。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07月02日、发明名称为“交通工具用座椅”和申请号为201980057165.3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在座椅座垫(seat cushion)上设置有就座传感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例如,专利文献1)。就座传感器具有配置于座椅座垫衬垫(seat cushion pad)的表面(上表面)的薄膜形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作为传感器检测出作用于座椅座垫的就座面的压力,从而感知就座者的就座情况。压力传感器通过线束而与控制装置连接,其中,所述线束通过沿上下方向贯穿座椅座垫衬垫的通孔而延伸至座椅座垫衬垫的背面侧。根据该结构,能将线束配置于难以接触到就座者的位置。
已知一种就座传感器,该就座传感器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就座区域上具有多个压敏开关,且对应于乘员的就座而切换接通/断开(例如,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就座传感器具有片材、多个压敏开关和配线,其中,所述片材具有可挠性;所述多个压敏开关被设置于片材;所述配线被设置于片材,用于连接多个压敏传感器。压敏开关以左右成对的方式设置,且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1个检测部。检测部沿前后排列多个,且彼此并联连接。在至少1个检测部中,当2个压敏开关均接通时检测电路导通,从而使就座传感器接通。由于多个检测部沿前后排列配置,因此即使乘员就座于就座区域的前侧或后侧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就座传感器感知到乘员就座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65659号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表2007-52684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后方座椅的情况下,由于构成座椅座垫和座椅靠背的衬垫(pad)被支承于车身板件上,因此难以在衬垫的背面侧确保用于配置线束的空间。
鉴于以上的背景,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具有被支承于板件的衬垫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将从传感器延伸出的线束配置于衬垫的背面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1),其特征在于,具有板件(4)、衬垫(11、51)、表皮材料(12、52)和传感器(32),其中,所述衬垫被支承于所述板件;所述表皮材料覆盖所述衬垫的表面;所述传感器被设置于所述衬垫的表面与所述表皮材料之间,用于获取与就座者有关的信息,所述衬垫具有通孔(35、58)和凹部(45、61),其中,所述通孔从所述衬垫的表面贯穿至背面;所述凹部被凹设于所述衬垫的背面且与所述通孔连接,与所述传感器连接的线束在所述通孔和所述凹部内延伸。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衬垫被支承于板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通过凹部在板件与衬垫的背面之间形成空间,从而能将线束配置于该空间。
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为,所述凹部从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衬垫的背面的缘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将配置于衬垫的背面的线束向衬垫的侧方引出。
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为,所述板件(5)的表面(板面)朝向上下方向,所述衬垫(11)以后端部为中心(X1)可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板件的上表面,所述凹部从所述通孔向后方延伸。或者,可以为,所述板件(6)的表面朝向前后方向,所述衬垫(51)以下端部为中心(X2)可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板件的前表面,所述凹部从所述通孔向下方延伸。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由于线束在衬垫的背面上从通孔向转动轴侧延伸,因此当衬垫相对于板件转动时线束的端部与板件的距离不易变动,从而能抑制线束被拉伸的情况。
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为,所述衬垫包括材质不同的多个部件(14、15),所述通孔形成于多个所述部件中的1个部件。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容易地形成通孔。
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为,在所述衬垫上形成有从背面延伸至表面的空气通路(37),所述通孔避开所述空气通路而形成。另外,可以为,在所述衬垫的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卡止部(41),所述通孔避开所述卡止部而形成。另外,可以为,在所述衬垫的表面上设置有具有加热线的加热布(43),所述通孔在避开所述加热布的位置上开口。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减小其他的要素对线束造成的影响。
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为,所述通孔的一端设置于避开受压区域(30)的位置,其中所述受压区域被设定为在所述衬垫的表面上就座者的载荷直接施加的区域。另外,可以为,所述板件的表面朝向上下方向,所述衬垫被配置于所述板件的上表面,所述通孔被设置于所述受压区域的后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使就座者的载荷不易作用于线束。
在使多个压敏传感器彼此接近地配置于连续的座椅时,当载荷作用于其中的1个压敏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时,座椅会因作用于座椅的应力而变形,从而有可能使其他的压敏传感器也误检测载荷。因此,就座传感器的技术问题在于,抑制误检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就座传感器(110),其被设置于构成交通工具用座椅(101)的座椅座垫(102)的座椅座垫衬垫(106)的上表面与覆盖所述座椅座垫衬垫的表皮材料(107)之间,所述就座传感器(110)的特征在于,具有片材(111)、多个压敏开关(112)和配线(113),其中,所述片材具有可挠性;所述多个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片材;所述配线被设置于所述片材,用于连接多个所述压敏开关,所述片材具有主部(111A)和多个分支部(111B~111J),其中,所述主部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分支部从所述主部向前方或后方延伸,多个所述压敏开关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分支部的顶端。
根据该技术方案,相邻的压敏开关通过分支部、主部和分支部而连接。因此,当载荷作用于某个压敏开关时,设置有该压敏开关的分支部的变形不易被传递至设置有相邻的其他的压敏开关的分支部。从而,能抑制相邻的其他的压敏开关的误检测。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主部从乘员的就座区域(105)的左半部延伸至右半部,所述分支部具有第1分支部(111B)、第2分支部(111C)、第3分支部(111D)和第4分支部(111E),其中,所述第1分支部和所述第2分支部在所述就座区域的左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第3分支部和所述第4分支部在所述就座区域的右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压敏开关具有第1压敏开关(112B)、第2压敏开关(112C)、第3压敏开关(112D)和第4压敏开关(112E),其中,所述第1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1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2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2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3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3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4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4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假想直线(L1)上。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被彼此接近地左右配置的情况下,能抑制各压敏开关的误检测。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乘员的胯点(HP)被配置于所述第1假想直线上。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将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配置于最容易受到乘员的载荷的作用的部分。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配线将所述第1压敏开关和所述第2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1电路(116),将所述第3压敏开关和所述第4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2电路(117),且将所述第1电路和所述第2电路串联地连接。
根据该技术方案,即使在有乘员的体格差异、乘员的就座位置向左右偏移的情况下,就座传感器也能可靠地检测到乘员。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第1分支部和所述第1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所述第2分支部和所述第2压敏开关的左方,所述第3分支部和所述第3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所述第4分支部和所述第4压敏开关的左方,使所述第1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2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所述第4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3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
根据该技术方案,就座传感器不易误检测到乘员以外的物体。左右外侧的压敏开关、即第1压敏开关和第4压敏开关用于检测体格大的乘员,因此,即使使其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比使内侧的传感器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也能检测到乘员。通过将使左右外侧的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设定得大,能抑制压敏开关由于比乘员轻的物体而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第1分支部~第4分支部从所述主部延伸至后方,所述分支部具有第5分支部(111F)、第6分支部(111G)、第7分支部(111H)和第8分支部(111J),其中,所述第5分支部和所述第6分支部在所述就座区域的左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向前方延伸;所述第7分支部和所述第8分支部在所述就座区域的右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向前方延伸,所述压敏开关具有第5压敏开关(112F)、第6压敏开关(112G)、第7压敏开关(112H)和第8压敏开关(112J),其中,所述第5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5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6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6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7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7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8压敏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8分支部的顶端,所述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2假想直线(L2)上。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形成由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构成的后侧的开关列和由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构成的前侧的开关列,即使在乘员的就座位置向前后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检测到乘员。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配线将所述第5压敏开关和所述第6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3电路(118),将所述第7压敏开关和所述第8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4电路(119),且将所述第3电路和所述第4电路串联地连接,将所述第1电路及所述第2电路并联地连接于所述第3电路及所述第4电路。
根据该技术方案,即使在有乘员的体格差异、乘员的就座位置向左右偏移的情况下,由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构成的前侧的开关列也能可靠地检测到乘员。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第5分支部和所述第5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所述第6分支部和所述第6压敏开关的左方,所述第7分支部和所述第7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所述第8分支部和所述第8压敏开关的左方,使所述第5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6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所述第8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7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构成的前侧的开关列不易误检测到乘员以外的物体。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第1分支部和所述第5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所述第2分支部和所述第6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所述第3分支部和所述第7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所述第4分支部和所述第8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简化片材的形状。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分支部具有第9分支部(111K),所述第9分支部从所述主部向前方或后方延伸,且在其顶端具有与外部配线连接的连接部(114),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于所述第2假想直线的后方且所述第1假想直线的前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减小就座传感器整体的前后宽度,从而能使就座传感器形成得紧凑。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汽车的后部座位。
根据该结构,在乘员的姿势能较大改变的后部座位中,能使用就座传感器感知到乘员的就座情况。
当物品被载置于就座面时,压力作用于就座面,该压力被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据此,仅通过压力传感器,难以对乘员就座于就座面的情况和物品被载置于就座面的情况进行判别。因此,能感知乘员的就座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技术问题在于,对乘员就座于座椅的情况和物品被载置于就座面的情况更可靠地进行判别。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201、251、261、271),其具有座椅座垫(204)和被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后部的座椅靠背(205),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具有压力传感器(20)、电容传感器(240、253、254)和判定装置(246),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被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所述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判定装置根据来自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和来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信号,来判定是否有乘员就座。
根据该结构,由于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和来自电容传感器的信号,来判定是否有乘员就座,因此能对乘员就座于座椅的情况和物品被载置于就座面的情况更可靠地进行判别。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
根据该结构,压力传感器被设置于座椅座垫,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座椅靠背。据此,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均被设置于座椅座垫的情况相比,能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分别容易地配置于彼此不会干涉的位置,因此使各个传感器的动作不易受到阻碍。另外,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均被设置于座椅座垫的情况相比,能容易地对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进行配线。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与乘员的腰部(H)对应的部位。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电容传感器以接近就座的乘员的方式设置,因此能以更高的灵敏度感知乘员的就座。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嵌槽(215),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横向嵌槽的前后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易于组装压力传感器。另外,能抑制压力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另外,通过将压力传感器配置于横向嵌槽的前后方,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感知到作用于座椅座垫的就座面的压力。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座椅靠背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用于嵌入表皮的纵向嵌槽(236),所述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左右的所述纵向嵌槽之间。
根据该技术方案,易于组装电容传感器。另外,能抑制电容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253、254)均被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
根据该技术方案,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乘员就座的座椅座垫。据此,由于电容传感器接近就座时乘员接触的就座面而配置,因此能通过电容传感器以更高的灵敏度感知乘员的就座。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电容传感器以俯视观察时至少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减小就座面中配置有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的区域。据此,能抑制由于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和电容传感器而给乘员造成的异物感。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所述电容传感器的上侧,当俯视观察时,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电容传感器的外周缘的内侧。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能进一步减小就座面中的配置有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的区域,因此,能进一步抑制由于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和电容传感器而给乘员造成的异物感。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嵌槽(215),在所述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分别设有所述电容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各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上侧。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被配置于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因此能在就座面的更大的范围内感知乘员的就座。另外,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分别被配置于避开嵌槽的位置,因此,易于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组装于座椅座垫,且能抑制就座时的两个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嵌槽(215),所述压力传感器被设置于所述横向嵌槽的后方,所述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所述横向嵌槽的前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能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均配置于接近就座面的位置,因此能以更高的灵敏度检测乘员的就座。另外,由于能避开嵌槽来配置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因此易于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组装于座椅座垫。能抑制就座时的两个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电容传感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开口(263、264),并且被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所述开口的内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电容传感器的开口的内部,因此能使就座面更平坦。据此,能提高就座感。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和所述电容传感器的上表面呈共面状态。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能使就座面更平坦,因此进一步提高就座感。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嵌槽(215),在所述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分别设置有所述电容传感器,在所述电容传感器的所述开口的内部分别配置有所述压力传感器。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被配置于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因此能在就座面的更大的范围内感知乘员的就座。另外,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分别被配置于避开嵌槽的位置,因此,易于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组装于座椅座垫。另外,由于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电容传感器的开口的内部,因此能使就座面更平坦。由此,能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就座感。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在衬垫被支承于板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通过设置于衬垫的背面的凹部在板件与衬垫的背面之间形成空间,从而能将线束配置于该空间。
根据凹部从通孔延伸至衬垫的背面的缘部的技术方案,能将配置于衬垫的背面的线束向衬垫的侧方引出。
根据板件的表面朝向上下方向,衬垫能以后端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配置于板件的上表面,凹部从通孔向后方延伸的技术方案,或者板件的表面朝向前后方向,衬垫能以下端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配置于板件的前表面,凹部从通孔向下方延伸的技术方案,当衬垫相对于板件转动时线束的端部与板件的距离不易变动,从而能抑制线束被拉伸的情况。
根据衬垫由材质不同的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通孔形成于多个部件中的1个部件的技术方案,能容易地形成通孔。
根据衬垫上形成有从背面延伸至表面的空气通路,通孔避开空气通路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在衬垫的表面上形成有用于从儿童座椅延伸出的臂通过的槽部,通孔避开槽部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在衬垫的表面上设置具有加热线的加热布,通孔在避开加热布的位置上开口的技术方案,能减小其他的要素对线束造成的影响。
根据通孔在避开受压区域的位置开口,其中,所述受压区域被设定为在衬垫的表面上直接受到就座者的载荷的作用的区域的技术方案、板件的表面朝向上下方向,衬垫被配置于板件的上表面,通孔在受压区域的后方开口的技术方案,能使就座者的载荷不易作用于线束。
根据片材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主部和从主部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多个分支部,多个压敏开关分别被设置于分支部的顶端的技术方案,相邻的压敏开关通过分支部、主部和分支部而连接。因此,当载荷作用于一方的压敏开关时,设置有该压敏开关的分支部的变形不易被传递至设置有相邻的其他的压敏开关的分支部。从而,能抑制相邻的其他的压敏开关的误检测。
根据分支部具有第1分支部、第2分支部、第3分支部和第4分支部,其中,所述第1分支部和所述第2分支部在就座区域的左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第3分支部和所述第4分支部在就座区域的右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假想直线上的技术方案,在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被彼此接近地左右配置的情况下,能抑制各压敏开关的误检测。
根据乘员的胯点被配置于第1假想直线上的技术方案,能将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配置于最容易受到乘员的载荷的作用的部分。
根据配线将第1压敏开关和第2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1电路,将第3压敏开关和第4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2电路,且将第1电路和第2电路串联地连接的技术方案,与乘员的体格差异、乘员的就座位置向左右的偏移无关,就座传感器能可靠地检测到乘员。
根据使第1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第2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第4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第3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的技术方案,就座传感器不易误检测到乘员以外的物体。通过将使左右外侧的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设定得大,能抑制压敏开关由于比乘员轻的物体而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
根据分支部具有第5分支部、第6分支部、第7分支部和第8分支部,其中,所述第5分支部和所述第6分支部在就座区域的左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向前方延伸,所述第7分支部和所述第8分支部在就座区域的右半部,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向前方延伸,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被配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2假想直线上的技术方案,能形成由第1压敏开关~第4压敏开关构成的后侧的开关列和由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构成的前侧的开关列,即使在乘员的就座位置向前后偏移的場合下,也能可靠地检测到乘员。
根据配线将第5压敏开关和第6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3电路,将第7压敏开关和第8压敏开关并联地连接而形成第4电路,且将第3电路和第4电路串联地连接,将第1电路和第2电路并联地连接于第3电路和第4电路的技术方案,即使在有乘员的体格差异、乘员的就座位置向左右偏移的情况下,由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构成的前侧的开关列也能可靠地检测到乘员。
根据使第5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第6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第8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第7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的技术方案,由第5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构成的前侧的开关列不易误检测到乘员以外的物体。
第1分支部和第5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2分支部和第6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3分支部和第7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4分支部和第8分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的技术方案,能简化片材的形状。
根据在第9分支部的顶端所设置的连接部被配置于第2假想直线的后方且第1假想直线的前方的技术方案,能减小就座传感器整体的前后宽度,从而能使就座传感器形成得紧凑。
根据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汽车的后部座位的结构,在乘员的姿势能较大改变的后部座位中,能使用就座传感器感知到乘员的就座情况。
根据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压力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判定装置,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被设置于座椅座垫;所述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座椅座垫和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判定装置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和来自电容传感器的信号,来判定是否有乘员就座的技术方案,能对乘员就座于座椅的情况和物品被载置于就座面的情况更可靠地进行判别。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座椅靠背的结构,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均被设置于座椅座垫的情况相比,能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分别容易地配置于彼此不会干涉的位置。另外,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均被设置于座椅座垫的情况相比,能容易地对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进行配线。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与乘员的腰部对应的部位的结构,由于电容传感器以接近就座的乘员的方式被设置,因此能以更高的灵敏度感知乘员的就座。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在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嵌槽,压力传感器分别被设置于横向嵌槽的前后方的结构,易于组装压力传感器。另外,能抑制压力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另外,通过将压力传感器配置于嵌槽的前后方,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感知到作用于座椅座垫的就座面的压力。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在座椅靠背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用于嵌入表皮的纵向嵌槽,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左右的纵向嵌槽之间的结构,易于组装电容传感器。另外,能抑制电容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均被设置于座椅座垫的结构,由于电容传感器接近就座时乘员接触的就座面而配置,因此能通过电容传感器以更高的灵敏度感知乘员的就座。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以俯视观察时至少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结构,能减小就座面中的配置有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的区域。由此,能抑制由于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和电容传感器而给乘员造成的异物感。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电容传感器的上侧,当俯视观察时,压力传感器位于电容传感器的外周缘的内侧的结构,由于能进一步减小就座面中的配置有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的区域,因此,能进一步抑制由于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和电容传感器而给乘员造成的异物感。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在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嵌槽,在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分别设有电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各个电容传感器的上侧的结构,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被配置于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因此能在就座面的更大的范围内感知乘员的就座。另外,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分别被配置于避开嵌槽的位置,因此,易于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组装于座椅座垫,且能抑制就座时的两个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在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嵌槽,压力传感器被设置于嵌槽的后方,电容传感器被设置于嵌槽的前方的结构,由于能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均配置于接近就座面的位置,因此能以更高的灵敏度感知乘员的就座。另外,由于能避开嵌槽来配置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因此易于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组装于座椅座垫,且能抑制就座时的两个传感器的变形、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电容传感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开口,并且被设置于座椅座垫,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开口的内部的结构,由于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电容传感器的开口的内部,因此能使就座面更平坦。据此,能提高就座感。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和电容传感器的上表面呈共面状态的结构,由于能使就座面更平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就座感。
另外,根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在座椅座垫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表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嵌槽,在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分别设置有电容传感器,在电容传感器的开口的内部分别配置有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被配置于横向嵌槽的前后方,因此能在就座面的更大的范围内感知乘员的就座。另外,由于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分别被配置于避开嵌槽的位置,因此,易于将压力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组装于座椅座垫。另外,由于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于电容传感器的开口的内部,因此能使就座面更平坦。由此,能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就座感。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座垫衬垫的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座垫衬垫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座垫衬垫的俯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座垫衬垫的仰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座垫衬垫的俯视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部座位的俯视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部座位的侧视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后部座位上设置的就座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就座传感器的电路图。
图11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侧视图和第1横向嵌槽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俯视图。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敏传感器座椅的电路图。
图15是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乘员就座于就座面的(A)后部、(B)前部和(C)右侧部分时以及袋装大米被载置于(D)就座面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俯视图。
图17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俯视图。
图18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俯视图。
图19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应用于汽车的后方座椅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就座于座椅的乘员为基准来确定左右。
如图1所示,座椅1为能供3人就座的横排座椅。座椅1具有座椅座垫2和座椅靠背3,其中,所述座椅靠背3从座椅座垫2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如图2所示,座椅1被支承于形成汽车的车身的车身板件4。车身板件4具有底板部5和壁部6,其中,所述底板部5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且表面朝向上下方向;所述壁部6从底板部5的后端向上方延伸,且表面朝向前后方向。壁部6划分出车厢和行李舱。座椅座垫2被支承于底板部5的上表面,座椅靠背3被支承于壁部6的前表面。
座椅座垫2具有座椅座垫衬垫11和表皮材料12,其中,所述座椅座垫衬垫11被支承于底板部5;所述表皮材料12覆盖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上表面)。如图2和图3所示,座椅座垫衬垫11由材质不同的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座椅座垫衬垫11具有硬质部14和软质部15,其中,所述硬质部14构成该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侧部分(下部)的外周;所述软质部15构成该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侧部分(上部)和下部的中央部。软质部15具有比硬质部14高的挠性,且与硬质部14相结合。硬质部14例如为EPP(发泡聚丙烯),软质部15例如为发泡聚氨酯。通过软质部15被支承于硬质部14的结构,座椅座垫衬垫11被维持形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为了维持座椅座垫衬垫11的形状,可以在软质部15和硬质部14中的至少一方的内部设置金属丝等加强件,也可以具有用于支承软质部15的框架。
座椅座垫衬垫11的后端部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X1为中心可转动地被支承于底板部5。可以使座椅座垫衬垫11可转动地被设置于底板部5的支架支承。座椅座垫衬垫11以转动轴X1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能获得通常位置和翻起位置,其中,在所述通常位置上,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下表面)与底板部5的上表面接触,而成为能就座的状态;在所述翻起位置上,座椅座垫衬垫11的前部相对于通常位置位于上方。在通常位置上,可以使座椅座垫衬垫11的前端卡止于底板部5。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嵌入表皮材料12的嵌槽20。在嵌槽20内设置有用于钩挂设置于表皮材料12的背面的钩部的金属丝。金属丝被埋入软质部15,且在嵌槽20内向外部露出。在对应于左侧席的座椅座垫衬垫11的左部的表面,形成有构成嵌槽20的左右的纵向槽21、22和前后的横向槽23、24。
左右的纵向槽21、22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且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可以将左右的纵向槽21、22的间隔设定得比一般成年男性的髋关节之间的距离大。左右的纵向槽21、22的前端到达座椅座垫衬垫11的前缘。前侧的横向槽23在位于最佳就座位置的就座者的髋关节的位置的前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左右的纵向槽21、22连接。前侧的横向槽23被设置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后侧的横向槽24在位于最佳就座位置的就座者的髋关节的位置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左右的纵向槽21、22连接。后侧的横向槽24被设置于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起的整体的10%~30%的范围。
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设置有左倾斜部26、右倾斜部27和后倾斜部28,其中,所述左倾斜部26在比左侧的纵向槽21靠左侧的部分向左上方倾斜;所述右倾斜部27在比右侧的纵向槽22靠右侧的部分向右上方倾斜;所述后倾斜部28在比后侧的横向槽24靠后侧的部分向后上方倾斜。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上,将就座者的载荷直接施加的区域设为受压区域30。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区域30对应于由左右的纵向槽21、22和后侧的横向槽24包围的区域。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与表皮材料12之间,设置有用于获取与就座者有关的信息的传感器32。传感器32可以为用于检测就座者的载荷的载荷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就座者的血压的血压传感器、用于检测就座者的脉搏的脉搏传感器、用于检测就座者的汗液的汗液传感器、用于检测就座者的体味的体味传感器、用于检测就座者的体温的体温传感器等。优选传感器32被形成为膜形,且沿着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32为用于检测就座者的载荷的载荷传感器。传感器32具有薄膜32A和薄膜状的检测部32B,其中,所述薄膜32A具有挠性;所述薄膜状的检测部32B被设置于薄膜32A上。检测部32B例如可以为薄膜状的开关,其通过使压电元件、隔开间隙的2片金属板相向,在受到载荷的作用时2片金属板挠曲而彼此接触,由此进行导通。薄膜32A沿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而设置。薄膜32A从受压区域30起通过后侧的横向槽24的上方而延伸至后倾斜部28。为了避免与薄膜32A产生干涉,表皮材料12在薄膜32A的左右侧嵌入后侧的横向槽24。薄膜32A的前端向左右两侧方分支并延伸。检测部32B被设置于薄膜32A的前端的左右两端,且配置于受压区域30。在薄膜32A上设置有从检测部32B延伸出的信号线。薄膜32A可以为柔性印刷基板等。在传感器32的薄膜32A的后端设置有用于传递来自检测部32B的检测信号的线束33。
在座椅座垫衬垫11上形成有从表面贯穿至背面的作为通孔的线束通路35。与传感器32连接的线束33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侧通过线束通路35而延伸至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侧。线束通路35的表面侧的开口端被设置于避开受压区域30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通路35的表面侧的开口端被设置于后倾斜部28。线束通路35可以仅形成于软质部15,也可以形成于软质部15和硬质部14。通过避开硬质部14而仅在软质部15上形成线束通路35,易于线束通路35的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通路35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贯穿软质部15和硬质部14,背面侧的开口端形成于硬质部14。线束通路35的形成于硬质部14的部分35A的直径形成得比线束通路35的形成于软质部15的部分35B的直径大。即,线束通路35为台阶孔,背面侧的部分35A扩径成与表面侧的部分35B高度不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线束通路35也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通过使线束通路35斜向倾斜,能避开硬质部14而仅在软质部15上形成线束通路35。
在座椅座垫衬垫11上形成有从背面延伸至表面的空气通路37。空气通路37具有集合部37A和分支部37B,其中,所述集合部37A在背面开口;所述分支部37B从集合部37A分支且分别在表面开口。在集合部37A的开口端设置有送风机38。在车身板件4的底板部5上凹设有透气槽39,该透气槽39位于与集合部37A的开口端相对应的位置。透气槽39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与集合部37A的开口端连接,前端与车厢内的空间连接。表皮材料12具有透气性。通过送风机38进行旋转,车厢内的空气依次通过透气槽39、集合部37A、分支部37B而流动,且通过表皮材料12而向座椅座垫2的上方排出。线束通路35避开空气通路37而形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线束通路35也可以至少一部分与空气通路37重叠。透气槽39也可以凹设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来代替凹设于底板部5。
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固定左右一对儿童座椅的卡止部41。卡止部41具有槽部和锁止销(striker),其中,所述槽部凹设于座椅座垫衬垫11;所述锁止销设置于槽部的内部。卡止部41可以为适于国际标准规格ISO-FIX的形状。线束通路35避开各个卡止部41而形成。
如图2和图5所示,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凹设有凹部45,该凹部45与线束通路35的背面侧的开口端连接。在凹部45与车身板件4的底板部5之间,形成能收装线束33的空间。凹部45呈槽形,且从线束通路35向后方延伸。即,凹部45从线束通路35向座椅座垫衬垫11的转动轴X1侧延伸。凹部45的后端也可以到达座椅座垫衬垫11的后缘部。凹部45可以形成为能收装线束33的连接器、连接线束33的微型计算机等电子零部件的大小。
线束33从设置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的传感器32开始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上向后方延伸,通过线束通路35到达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侧,并通过凹部45到达座椅座垫衬垫11的后缘。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3具有座椅靠背衬垫51和表皮材料52,其中,所述座椅靠背衬垫51被支承于车身板件4的壁部6;所述表皮材料52覆盖座椅靠背衬垫51的表面(前表面)。与座椅座垫衬垫11同样,座椅靠背衬垫51具有硬质部53和软质部54。
座椅靠背衬垫51的下端部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X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壁部6支承。可以使座椅靠背衬垫51以转动轴X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设置于壁部6的支架支承。座椅靠背衬垫51以转动轴X2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能获得通常位置和前倾位置,其中,在所述通常位置上,座椅靠背衬垫51的背面(后表面)与壁部6的前面接触;在所述前倾位置上,座椅靠背衬垫51的上部相对于通常位置位于前方。在通常位置上,可以使座椅靠背衬垫51的上端卡止于壁部6。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座椅靠背衬垫51可转动地被座椅座垫衬垫11支承,来代替被壁部6支承。
与座椅座垫衬垫11同样,在座椅靠背衬垫51的表面形成有嵌槽。在座椅靠背衬垫51的表面与表皮材料52之间,设置有用于获取与就座者有关的信息的传感器57。也可以使传感器57与设置于座椅座垫衬垫11的传感器32相同。
在座椅靠背衬垫51上形成有从表面贯穿至背面的线束通路58。与传感器57连接的线束59从座椅靠背衬垫51的表面侧通过线束通路58而延伸至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侧。线束通路58的位置可以援引座椅座垫衬垫11的线束通路35的位置。
在座椅靠背衬垫51的背面凹设有凹部61,该凹部61与线束通路58的背面侧的开口端连接。在凹部61与车身板件4的壁部6之间,形成能收装线束59的空间。凹部61呈槽形,且从线束通路58向下方延伸。即,凹部61从线束通路58向座椅靠背衬垫51的转动轴X2侧延伸。凹部61的下端也可以到达座椅靠背衬垫51的下缘。
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1的效果进行说明。通过设置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的凹部45,能在车身板件4的底板部5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之间形成空间,并能在该空间内配置线束33。同样,通过设置于座椅靠背衬垫51的背面的凹部61,能在车身板件4的壁部6与座椅靠背衬垫51的背面之间形成空间,并能在该空间内配置线束59。
由于在座椅座垫衬垫11中凹部45从线束通路35向后方、即座椅座垫衬垫11的转动轴X1侧延伸,因此当座椅座垫衬垫11相对于底板部5转动时,线束33与底板部5的距离不容易发生变动,从而能抑制线束33被拉伸的情况。同样,由于在座椅靠背衬垫51中凹部61从线束通路58向下方、即座椅靠背衬垫51的转动轴X2侧延伸,因此能抑制线束59被拉伸的情况。
由于线束通路35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上开口于避开受压区域30的位置(后倾斜部28),因此能使就座者的载荷不易作用于线束33。座椅靠背3亦同样。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70。如图6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70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1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空气通路37,且具有加热布72。关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70的其他结构,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1相同,因此针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座椅座垫衬垫11的表面与表皮材料12之间,设置有具有加热线73的加热布72。加热布72具有大致长方形的主体部72A和左右一对连接部72B,其中,所述主体部72A被配置于受压区域30;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72B从主体部72A的后缘的左右两端向后方延伸。加热布72进入横向槽23、24的内部,且通过表皮材料12的下侧。左右一对连接部72B沿座椅座垫衬垫11的后端部从表面侧延伸至背面侧。
加热布72的主体部72A被配置于与传感器32的检测部32B和薄膜32A的前部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线束通路35的表面侧的开口端被配置于避开加热布72的位置。线束通路35的表面侧的开口端被配置于由主体部72A的后缘和左右的连接部72B划分出的区域。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将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就座传感器应用于汽车的第2排或第3排的后部座位的就座传感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座椅101具有座椅座垫102、左右一对座椅靠背103和2个头枕104,其中,所述座椅座垫102被设置于汽车的底板;所述左右一对座椅靠背103被支承于座椅座垫102的后部;所述2个头枕104被设置于各座椅靠背103的上部。座椅座垫10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构成与2名乘员相对应的2个就座区域105。
如图8所示,座椅座垫102具有座椅座垫衬垫106和覆盖座椅座垫衬垫106的表面的表皮材料107。座椅座垫衬垫106可以直接被支承于汽车的底板板件,也可以被支承于由底板板件所支承的框架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表皮材料107与座椅座垫衬垫106之间设置有片状的软填料(wadding material)108。软填料108也可以省略。
如图8所示,位于座椅座垫102的上表面的各就座区域105向后下方倾斜。各就座区域105支承乘员的臀部和大腿部。
如图7和图9所示,在各就座区域105上设置有用于感知乘员的就座的就座传感器110。就座传感器110相当于在乘员就座时导通且在未就座时切断的开关。就座传感器110具有片材111、多个压敏开关112和配线113,其中,所述片材111具有挠性;所述多个压敏开关112被设置于片材111;所述配线113被设置于片材111,用于连接多个所述压敏开关。
片材111被配置于软填料108与座椅座垫衬垫106之间。可以使片材111为例如柔性印刷基板。片材111具有主部111A和多个分支部111B~111J,其中,所述主部111A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分支部111B~111J从主部111A向前方或后方延伸。主部111A从乘员的就座区域105的左半部呈直线状延伸至右半部。主部111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被配置于从就座区域105的中心通过的前后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11B~111J具有从主部111A向后方延伸的第1分支部111B、第2分支部111C、第3分支部111D和第4分支部111E以及从主部111A向前方延伸的第5分支部111F、第6分支部111G、第7分支部111H和第8分支部111J。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部111A与第1分支部111B~第8分支部111J彼此正交。
第1分支部111B、第2分支部111C、第3分支部111D和第4分支部111E从左侧起依次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第1分支部111B和第2分支部111C被配置于就座区域105的左半部,第3分支部111D和第4分支部111E被配置于就座区域的右半部。第1分支部111B和第2分支部111C的左右距离与第3分支部111D和第4分支部111E的左右距离被设定得彼此相等。第2分支部111C和第3分支部111D的左右距离被设定得大于第1分支部111B和第2分支部111C的左右距离。优选第2分支部111C和第3分支部111D的左右距离为第1分支部111B和第2分支部111C的左右距离的2倍以上且3倍以下。
第5分支部111F、第6分支部111G、第7分支部111H和第8分支部111J从左侧起依次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第5分支部111F和第6分支部111G被配置于就座区域105的左半部,第7分支部111H和第8分支部111J被配置于就座区域的右半部。第5分支部111F和第1分支部111B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6分支部111G和第2分支部111C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7分支部111H和第3分支部111D沿前后呈直线状排列,第8分支部111J和第4分支部111E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5分支部111F和第6分支部111G的左右间隔以及第7分支部111H和第8分支部111J的左右间隔分别与第1分支部111B和第2分支部111C的左右距离相等。第6分支部111G和第7分支部111H的左右间隔与第2分支部111C和第3分支部111D的左右距离相等。
第1分支部111B~第4分支部111E彼此具有相等的长度。第5分支部111F~第8分支部111J彼此具有相等的长度。也可以使第1分支部111B~第8分支部111J彼此具有相等的长度。
在主部111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有向前方延伸的第9分支部111K。在第9分支部111K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作为外部配线的线束121连接的连接部114。优选第9分支部111K比第5分支部111F~第8分支部111J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压敏开关112包括第1压敏开关112B~第8压敏开关112J。各压敏开关112为膜片开关,并具有框形的间隔片、触点片和电触点,其中,所述触点片隔着框形的间隔片而彼此隔开间隔层叠;所述电触点被设置于各触点片的彼此相向的面。在受到来自外部的载荷时,压敏开关112的触点片挠曲,2个触点彼此接触而成为导通状态,即接通。可以通过调节触点的大小和厚度、间隔片的厚度和形状、触点片的硬度等来改变触点彼此接触的压力。此外,各压敏开关112只要为通过感知到压力而电导通的开关即可,其可以为任意的结构。
如图9所示,第1压敏开关112B被设置于第1分支部111B的顶端(后端),第2压敏开关112C被设置于第2分支部111C的顶端(后端),第3压敏开关112D被设置于第3分支部111D的顶端(后端),第4压敏开关112E被设置于第4分支部111E的顶端(后端),第5压敏开关112F被设置于第5分支部111F的顶端(前端),第6压敏开关112G被设置于第6分支部111G的顶端(前端),第7压敏开关112H被设置于第7分支部111H的顶端(前端),第8压敏开关112J被设置于第8分支部111J的顶端(前端)。
第1压敏开关112B~第4压敏开关112E被配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假想直线L1上。第5压敏开关112F~第8压敏开关112J被配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2假想直线L2上。第1假想直线L1、第2假想直线L2和主部111A被彼此平行地配置。第1假想直线L1被配置于主部111A的后方,第2假想直线L2被配置于主部111A的前方。
在第1假想直线L1上配置有乘员的胯点(hip-point)HP。胯点HP依据美国SAE规格J-826而设定,为连结3维人体模型的躯干部和大腿部的旋转中心点(髋关节的位置)。设该胯点HP为在俯视时连结2个旋转中心点的线段的中央点。
优选设置于第9分支部111K的前端的连接部114的前缘被配置于第2假想直线L2的后方且第1假想直线L1的前方。由此,能减小就座传感器110整体的前后宽度。
如图10所示,设置于片材111上的配线113连接第1压敏开关112B~第8压敏开关112J而形成检测电路115。配线113并联连接第1压敏开关112B和第2压敏开关112C而形成第1电路116,并联连接第3压敏开关112D和第4压敏开关112E而形成第2电路117,且串联连接第1电路116和第2电路117。另外,配线113并联连接第5压敏开关112F和第6压敏开关112G而形成第3电路118,并联连接第7压敏开关112H和第8压敏开关112J而形成第4电路119,且串联连接第3电路118和第4电路119。配线113通过将第1电路116和第2电路117与第3电路118和第4电路119并联连接而形成检测电路115。配线113的两端部被设置于连接部114,并通过线束121而与控制装置122连接。线束121通过沿上下方向贯穿座椅座垫衬垫106的通路123而延伸至座椅座垫衬垫106的下方。可以使通路123的上端配置于第2假想直线L2上,或者配置于第2假想直线L2的后方。由此,能使通路123接近就座传感器110而形成,并能减小线束121配置于座椅座垫衬垫106的上表面上的范围。另外,能紧凑地配置就座传感器110和通路123。
使第1压敏开关112B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被设定为大于使第2压敏开关112C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第4压敏开关112E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被设定为大于使第3压敏开关112D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第1压敏开关112B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与使第4压敏开关112E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可以设定为相同,使第2压敏开关112C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与使第3压敏开关112D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可以设定为相同。使第5压敏开关112F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设定为大于使第6压敏开关112G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第8压敏开关112J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设定为大于使第7压敏开关112H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第5压敏开关112F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与使第8压敏开关112J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可以设定为相同,使第6压敏开关112G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与使第7压敏开关112H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可以设定为相同。另外,使第1压敏开关112B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与使第5压敏开关112F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可以设定为相同,使第2压敏开关112C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与使第6压敏开关112G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可以设定为相同。
下面例示出各压敏开关112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可以使第2压敏开关112C与第3压敏开关112D的距离为60mm以上且100mm以下。可以使第1压敏开关112B与第2压敏开关112C的距离以及第3压敏开关112D与第4压敏开关112E的距离为30mm以上且50mm以下。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使第1压敏开关112B与第5压敏开关112F的距离为60mm以上且80mm以下。
控制装置122根据就座传感器110的导通状态(接通、断开),来判别是否有乘员就座。而且,控制装置122判别在各就座区域105中是否佩戴了安全带。在判别为有乘员就座于就座区域105,且未佩戴安全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2通过声音、警示灯的亮灯等,来向乘员进行警告。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10的效果。片材111具有主部111A和第1分支部111B~第8分支部111J,其中,所述主部111A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1分支部111B~第8分支部111J从主部111A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第1压敏开关112B~第8压敏开关112J分别设置于第1分支部111B~第8分支部111J的顶端,因此彼此相邻的压敏开关112B~112J通过分支部111B~111J和主部111A而连接。因而,当载荷作用于压敏开关112B~112J中的某个时,设置有该压敏开关112B~112J的分支部111B~111J的变形不易被传递至设置有相邻的其他的压敏开关112B~112J的分支部111B~111J。因此,能抑制相邻的其他的压敏开关112B~112J的误检测。尤其,在如第1压敏开关112B~第4压敏开关112E、或第5压敏开关112F~第8压敏开关112J那样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排列配置压敏开关112的方式中,能防止各压敏开关112伴随片材111的变形而误检测。
由于乘员的胯点HP被配置于第1假想直线L1上,因此能将第1压敏开关112B~第4压敏开关112E配置于最容易受到乘员的载荷的作用的部分。
由于构成为当第1压敏开关112B和第2压敏开关112C中的至少一方成为接通状态,且第3压敏开关112D和第4压敏开关112E中的至少一方成为接通状态时,检测电路115导通,从而就座传感器110检测到乘员,因此,即使在有乘员的体格差异、乘员的就座位置向左右偏移的情况下,就座传感器110也能可靠地检测到乘员。例如,在乘员的体格较大的情况下,第1压敏开关112B~第4压敏开关112E中的所有、或者第1压敏开关112B和第4压敏开关112E成为接通状态而使检测电路115导通。另外,在如儿童那样、乘员的体格较小的情况下,第2压敏开关112C和第3压敏开关112D成为接通状态而使检测电路115导通。另外,在乘员向左侧偏移就座的情况下,第1压敏开关112B和第2压敏开关112C中的至少一方以及第3压敏开关112D成为接通状态,而使检测电路115导通。在乘员向右侧偏移就座的情况下,第3压敏开关112D和第4压敏开关112E中的至少一方以及第2压敏开关112C成为接通状态,而使检测电路115导通。
另外,由于将由第5压敏开关112F~第8压敏开关112J构成的前侧开关列设置于由第1压敏开关112B~第4压敏开关112E构成的后侧开关列的前侧,因此,即使在乘员向前方偏移就座的情况下,就座传感器110也能通过前侧开关列可靠地检测到乘员。
由于设定为使第1压敏开关112B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第2压敏开关112C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使第4压敏开关112E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第3压敏开关112D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因此能抑制就座传感器110将乘员以外的物体误检测为乘员的情况。在乘员向左右偏移就座的情况下,作用于位于偏移方向的外侧的压敏开关112(乘员向左侧偏移就座时为第1压敏开关112B)的载荷比乘员就座于最佳位置时位于左右内侧的压敏开关112C、112D所受到的载荷大。另外,在乘员的体格较大而载荷作用于左右外侧的压敏开关112B、112E的情况下,与乘员的体格较小而载荷作用于左右内侧的压敏开关112C、112D的情况相比,作用的载荷由于乘员的体重而增大。因此,即使设定为,使位于左右外侧的第1压敏开关112B和第4压敏开关112E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位于左右内侧的第2压敏开关112C和第3压敏开关112D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也能检测到乘员。通过使左右外侧的第1压敏开关112B和第4压敏开关112E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大于使左右内侧的第2压敏开关112C和第3压敏开关112D成为接通状态的载荷,能抑制第1压敏开关112B和第4压敏开关112E由于比乘员轻的物体而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配置于前侧的第5压敏开关112F~第8压敏开关112J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1在划分出汽车的车厢202的底部的底板203上,沿车宽方向、即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2个。沿左右方向排列的2个交通工具用座椅201呈大致左右对称。交通工具用座椅201分别构成车辆的第2列以后的后部座位。交通工具用座椅201分别具有座椅座垫204、座椅靠背205和头枕206,其中,所述座椅座垫204用于支承就座者的臀部;所述座椅靠背205被设置于座椅座垫204的后部,并作为靠背发挥功能;所述头枕206被设置于各座椅靠背205的上部。
座椅座垫204分别呈大致长方体状,其具有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面。座椅座垫204的上表面分别构成与1名乘员对应的就座面207。就座面207在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向下方凹进,在前后方向上向后且稍向下方倾斜。由此,就座面207呈对应于乘员的臀部和大腿部的形状。当乘员就座时,乘员的臀部和大腿部放置于就座面207。
座椅靠背205呈大致长方体状,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面。座椅靠背205的前表面分别构成用于支承乘员的脊背的支承面208。支承面208在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向后方凹进,并朝着上方稍向后方倾斜。由此,支承面208呈对应于乘员的脊背的形状,乘员的脊背被支承面208支承。
通过公知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座椅靠背205的下端可转动地被枢轴支承于座椅座垫204的后端。即,各个座椅靠背205的下端可前倾且可后倾地结合于座椅座垫204的后端。
如图12所示,座椅座垫204具有作为骨架的座椅座垫框架(未图示)、衬垫部件211和表皮材料212,其中,所述衬垫部件211被座椅座垫框架支承;所述表皮材料212被设置于衬垫部件211的表面,并构成座椅座垫204的外表面。
如图11所示,在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上表面形成有中间部213和鼓出部214,其中,所述中间部213在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向后下方倾斜;所述鼓出部214在中间部213的左右侧部分别向上方鼓出。如图13所示,在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1个第1横向嵌槽215和左右一对第1纵向嵌槽216,其中,所述1个第1横向嵌槽215在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第1纵向嵌槽216从衬垫部件211的前缘延伸至后缘。第1纵向嵌槽216分别大致沿中间部213与鼓出部214的边界而形成。第1横向嵌槽215的两端与第1纵向嵌槽216连接。
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分别为形成于衬垫部件211的上表面的向下方凹进的槽(关于第1横向嵌槽215,参照图12)。在覆盖衬垫部件211的表皮材料212上设置有多个卡挂部件217,其分别位于与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相对应的位置。该卡挂部件217分别被插入第1横向嵌槽215或第1纵向嵌槽216。在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的内部设置有固定部件218。卡挂部件217分别卡挂于相对应的固定部件218。由此,表皮材料212嵌入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据此,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分别可以称为用于嵌入座椅座垫204的表皮材料212而设置的槽。
如图12所示,在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上表面和座椅座垫204的表皮材料212的背面之间,设置有用于感知作用于就座面207的载荷的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压敏传感器单元219为具有多个压敏开关220(参照图11)的具有挠性的片状的部件,为所谓的膜片开关。各压敏开关220具有沿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表面设置的电极。当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表面被按压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作用于电极时,各压敏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即导通)。据此,压敏开关220分别作为感知作用于电极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而发挥功能。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包括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均为片状的部件,且分别包括多个压敏开关220。如图12所示,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被配置为分别沿衬垫部件的表面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的各自的背面侧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表面接触。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彼此通过配线223而连接。
如图13所示,第1子单元221位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方,并且被配置于左右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第2子单元222位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后方,并且被配置于左右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即,压敏开关220分别被设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中各设置有2个压敏开关对,该压敏开关对由沿左右方向排列的2个压敏开关220构成。压敏开关对分别位于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的左右端部。即,在第1子单元221的左端设置有1个压敏开关对(以下称为第1左压敏开关对225L),在第1子单元221的右端设置有1个压敏开关对(以下称为第1右压敏开关对225R)。在第2子单元222的左端设置有1个压敏开关对(以下称为第2左压敏开关对226L),在第2子单元222的右端设置有1个压敏开关对(以下称为第2右压敏开关对226R)。第1左压敏开关对225L和第1右压敏开关对225R以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方式配置。第2左压敏开关对226L和第2右压敏开关对226R以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方式配置。
在图14中示出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电路图。如图14所示,各压敏开关对224L、224R、225L、225R中所包括的压敏开关220并联连接(图14的双点划线)。即,各压敏开关对224L、224R、225L、225R在所包括的压敏开关220中的任一方成为接通状态时成为接通状态。而且,当第1左压敏开关对225L或第2左压敏开关对226L成为接通状态,且第1右压敏开关对225R或第2右压敏开关对226R成为接通状态时,压敏传感器单元219成为接通状态而导通。
如图12所示,座椅靠背205具有作为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未图示)、衬垫部件231和表皮材料232,其中,所述衬垫部件231被座椅靠背框架支承;所述表皮材料232被设置于衬垫部件231的表面,并构成座椅靠背205的外表面。
如图11所示,在座椅靠背205的衬垫部件231的前表面形成有中间部233和鼓出部234,其中,所述中间部233在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向后上方倾斜;所述鼓出部234在中间部233的左右侧部分别向前方鼓出。在衬垫部件23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1个第2横向嵌槽235和左右一对第2纵向嵌槽236,其中,所述1个第2横向嵌槽235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第2纵向嵌槽236从衬垫部件231的上缘延伸至下缘。第2横向嵌槽235分别大致沿中间部233与鼓出部234的边界而形成,第2横向嵌槽235的两端与第2纵向嵌槽236连接。
第2横向嵌槽235和第2纵向嵌槽236分别为形成于座椅靠背205的衬垫部件231的前表面的向后方凹进的槽。与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同样,第2横向嵌槽235和第2纵向嵌槽236用于嵌入座椅靠背205的表皮材料232而设置。
如图12所示,在座椅靠背205的衬垫部件231的前表面与表皮材料232的背面之间,设置有电容传感器240。电容传感器240呈具有挠性的薄膜状。电容传感器240为非接触式的接近传感器,当物体接近时该电容传感器240成为接通状态。更详细而言,电容传感器240在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物体位于距其表面规定距离(检测距离)以内的位置时成为接通状态。在此所指的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物体是相对介电常数为10以上的物体,更优选为30以上的物体,包括水、人体等。检测距离为10厘米以下,更优选为30厘米以下。
如图12所示,电容传感器240以沿座椅靠背205的衬垫部件231的前表面的方式设置。如图11所示,电容传感器240位于左右的第2纵向嵌槽236之间。另外,电容传感器240位于第2横向嵌槽235的下方,并且设置于与乘员的腰部H相对应的部位,即乘员的腰部H的后方(参照图12)。在此所指的腰部H更准确而言是表示乘员的背面的腰椎后方的部分,优选腰部H的位置使用由JIS D4607所规定的汽车车厢内尺寸测定用三维座位人体模型来确定。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交通工具用座椅20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判定乘员的就座的判定装置246。判定装置246为具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存储器等存储装置的计算机,并具有输入部和输出部,其中,所述输入部用于输入来自外部的信号;所述输出部用于向外部输出信号。判定装置246的输入部与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装置246分别与交通工具用座椅201的座椅座垫204的下表面相结合。判定装置246根据从输入部输入的来自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信号(更详细而言,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接通、断开)和从输入部输入的来自电容传感器240的信号(更详细而言,电容传感器240的接通、断开),来进行判定是否有乘员就座的判定处理。下面,参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对判定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判定装置246在最初的步骤ST1中,判定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处于接通状态还是断开状态。当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处于接通状态时执行步骤ST2,当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处于断开状态时结束判定处理。
判定装置246在步骤ST2中,判定电容传感器240处于接通状态还是断开状态。判定装置246在电容传感器240处于接通状态时执行步骤ST3,在电容传感器240处于断开状态时结束判定处理。
判定装置246在步骤ST3中,从输出部输出表示有乘员就座的信号,并结束判定处理。
可以使判定装置246的输出部与搭载于车身的控制装置248(ECU)连接。控制装置248(ECU)例如可以为进行车身的控制的计算机。可以构成为,当车辆驱动时,控制装置248指示判定装置246执行判定处理,接收从判定装置246输出的信号,并判定就座的乘员是否使用了应使用的安全带。当判定为就座的乘员未使用应使用的安全带时,控制装置248可以向乘员发出警告。
接下来,说明交通工具用座椅201的效果。判定装置246在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处于接通状态,并且电容传感器240处于接通状态时,输出对应于有乘员就座的信号。即,判定装置246根据压敏传感器单元219所包括的压敏开关220的信号(接通、断开)和电容传感器240的信号(接通、断开),来判定乘员的就座。
例如,当乘员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01时,载荷作用于就座面207的由图16(A)的着色所示的部分。由此,第2左压敏开关对226L和第2右压敏开关对226R分别成为接通状态,压敏传感器单元219成为接通状态。如图16(B)所示,在乘员比图16(A)的情况靠前方就座的情况下,第1左压敏开关对225L和第1右压敏开关对225R分别成为接通状态。由此,压敏传感器单元219成为接通状态。如图16(C)所示,即使在乘员比图16(A)的情况靠右方偏移就座的情况下,第2左压敏开关对226L的右侧的压敏开关220和第2右压敏开关对226R的右侧的压敏开关220也分别成为接通状态。由此,压敏传感器单元219成为接通状态。这样,通过使用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即使在乘员向前方和沿左右方向偏移的情况下,压敏传感器单元219也成为接通状态。
但是,如图16(D)所示,例如当袋装大米(约30kg)被载置于就座面207时,载荷作用于由着色所示的部分,有时第2左压敏开关对226L和第2右压敏开关对226R分别成为接通状态。在该情况下,当判定装置246仅根据来自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信号来进行判定时,会输出错误的信号。
另一方面,电容传感器240在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物体位于距其表面检测距离以内的位置时成为接通状态。更详细而言,在水、人体等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物体位于距支承面208的与人体的腰部后方相对应的部分大致检测距离以内的位置时,电容传感器240成为接通状态。据此,当乘员(相对介电常数为40左右)就座于就座面207时,即图15(A)~(C)时,电容传感器240成为接通状态。当袋装大米(相对介电常数为4左右)被载置于就座面207时,即图15(D)时,电容传感器240成为断开状态。这样,由于判定装置246根据来自压敏开关220的信号和来自电容传感器240的信号,来判定是否有乘员就座,因此能区别例如袋装大米这样的、重量大且相对介电常数低的物体。这样,通过将判定装置246构成为根据来自压敏开关220的信号和来自电容传感器240的信号来进行判定,能更可靠地判别乘员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01的情况和物品被载置于就座面207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压敏传感器单元219被设置于座椅座垫204,电容传感器240被设置于座椅靠背205。由此,与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均被设置于座椅座垫204的情况相比,能容易地分别进行配线,从而易于组装。另外,通过将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设置于不同的部件,使两者不会重合。由此,由于分别被配置于接近就座时乘员的身体接触的就座面207的位置,因此能分别提高灵敏度。
当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压敏开关220的电极被配置于电容传感器240的附近时,有时难以准确地测定电容,从而使电容传感器240的灵敏度下降。另外,当电容传感器240被配置于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表面时,有时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由于电容传感器240的重量而成为接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设置于不同的部件,从而使彼此不会干涉,并且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动作和电容传感器240的动作均不易受到阻碍。
如图12所示,电容传感器240被设置于与乘员的腰部H相对应的部位,更详细而言被设置于乘员的腰椎的后方。当乘员就座时,乘员的腰部H容易与座椅靠背205的支承面208接触或接近。通过将电容传感器240设置于与就座的乘员的腰部H相对应的部位,能使电容传感器240更接近就座的乘员的身体。由此,能通过电容传感器240更可靠地感知就座的乘员的身体。
如图13所示,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分别被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且左右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这样,通过将压敏传感器单元219避开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配置,能容易地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并且能抑制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变形、位置偏移。另外,通过将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分开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感知作用于座椅座垫204的就座面207的压力。由此,即使在乘员就座于就座面207的前部时、或偏左右就座时,也能更可靠地感知到乘员就座的情况。
如图11所示,电容传感器240被配置于左右的第2纵向嵌槽236之间。这样,通过将电容传感器240避开嵌槽配置,能容易地组装电容传感器240,并且能抑制电容传感器240的变形、位置偏移。
<<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51的电容传感器240的数量和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配置、判定处理与第4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1不同,而关于其他的部分,由于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17中,图示出交通工具用座椅251的俯视图。但是,关于左侧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51,示出了表皮材料212的一部分被拆下后的状态。如图17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51上,设置有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均被配置于座椅座垫204。即,在座椅座垫204上,设置有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2个电容传感器240。2个电容传感器240均被配置于构成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表面与表皮材料212的背面之间。
2个电容传感器240中的一个电容传感器253(以下,第1电容传感器253)位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方,并且位于左右成对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另一个电容传感器254(以下,第2电容传感器254)位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后方,并且位于左右成对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由此,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分别配置有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分别形成片状,且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被配置为各自的背面与构成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上表面面接触。
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第1子单元221被配置为当俯视观察时其至少一部分与第1电容传感器253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子单元221被配置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上侧,当俯视观察时第1子单元221位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外周缘的内侧。第1子单元221被配置为背面与第1电容传感器253面接触。
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第2子单元222被配置为当俯视观察时其至少一部分与第2电容传感器254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子单元222被配置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上侧,当俯视观察时第2子单元222位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外周缘的内侧。第2子单元222被配置为背面与第2电容传感器254面接触。
判定装置246根据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接通、断开和从输入部输入的2个电容传感器240的接通、断开,来进行判定是否有乘员就座的判定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由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51的判定装置246所进行的判定处理仅步骤ST2不同,因此省略对其他的部分的说明。
判定装置246在步骤ST2中,判定是否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中的至少一方处于接通状态。当至少一方处于接通状态时,执行步骤ST3。当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均处于断开状态时,结束判定处理。
接下来,说明这样构成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51的效果。2个电容传感器240均被设置为接近由乘员就座的座椅座垫204的就座面207。由于是就座于就座面207的乘员切实接触的部分,因此能使2个电容传感器240更接近就座的乘员。由此,能通过电容传感器240更高精度地感知乘员的就座。
另外,第1子单元221和第1电容传感器253、第2子单元222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分别被配置为当俯视观察时重叠。据此,能减小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表面上配置有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的区域的面积。由此,能进一步抑制由于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而给乘员造成的异物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将第1子单元221配置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外周缘的内侧,将第2子单元222配置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外周缘的内侧。通过这样进行配置,能进一步增大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彼此重合的区域的面积。由此,能进一步减小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表面上配置有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的区域的面积,从而能进一步抑制给乘员造成的异物感。
另外,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分别被配置于左右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且位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由此,由于能将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避开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配置,因此能易于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的组装,并且能抑制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的变形或位置偏移。通过将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在乘员就座于就座面207的前部的情况下,第1电容传感器253成为接通状态,在乘员就座于后部的情况下,第2电容传感器254成为接通状态。由此,能在前后方向上的更大的范围内感知乘员的就座。
<<第6实施方式>>
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1相比,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61的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形状、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形状、第1传感器单元的配置、第2传感器单元的配置不同,而关于其他的部分,由于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他的部分的说明。
在图18中,图示出交通工具用座椅261的俯视图。但是,关于左侧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61,示出了表皮材料212的一部分被拆下后的状态。如图18所示,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分别呈片状,且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在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上分别各设置有1个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开口263、264。开口263、264分别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
第1电容传感器253位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方,并且位于左右成对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第2电容传感器254位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后方,并且位于左右成对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由此,具有开口263、264的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分别被配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各自的背面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上表面面接触。
第1子单元221被配置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开口263的内部。第1子单元221的背面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子单元221的厚度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使第1子单元221的上表面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上表面共面。
第2子单元222被配置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开口264的内部。第2子单元222的背面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2子单元222的厚度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使第2子单元222的上表面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上表面共面。
第1电容传感器253、第2电容传感器254、第1子单元221和第2子单元222分别被配置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与表皮材料212之间。
接下来,说明这样构成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61的效果。第1子单元221被配置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开口263的内部。由此,不易在第1子单元221的上表面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上表面之间产生高度差异。同样,由于第2子单元222被配置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开口264的内部,因此不易在第2子单元222的上表面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上表面之间产生高度差异。由此,就座面207不易产生高度差异,从而能提高就座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子单元221的上表面与第1电容传感器253的上表面共面,并且第2子单元222的上表面与第2电容传感器254的上表面共面,因此能使就座面207更平坦。由此,能进一步提高就座感。
另外,第1电容传感器253和第2电容传感器254被配置于左右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并且被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由此,由于能将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避开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配置,因此易于电容传感器253、254的组装,并且能抑制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的变形或位置偏移。另外,通过将2个电容传感器253、254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后方,由此能在前后方向上的更大的范围内感知乘员的就座。
<<第7实施方式>>
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1相比,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71的电容传感器240的配置、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结构和配置不同,而关于其他的部分,由于与第4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1相同,因此省略其他的部分的说明。
在图19中,图示出交通工具用座椅271的俯视图。但是,关于左侧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71,示出了表皮材料212的一部分被拆下后的状态。如图19所示,电容传感器240被设置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表面与座椅座垫204的表皮材料212的背面之间。电容传感器240在衬垫部件的表面上,被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方且左右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电容传感器240的背面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表面面接触。
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压敏传感器单元219不具有第2子单元222,而仅具有第1子单元221。当第1左压敏开关对225L处于接通状态,且第1右压敏开关对225R处于接通状态时,压敏传感器单元219成为接通状态。
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第1子单元221)同样也被设置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211的表面与座椅座垫204的表皮材料212的背面之间。压敏传感器单元219被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后方且左右的第1纵向嵌槽216之间。压敏传感器单元219的背面与座椅座垫204的衬垫部件的表面面接触。
接下来,说明这样构成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71的效果。由于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均被配置于接近就座面207的位置,因此能更高灵敏度地感知乘员的就座。另外,由于将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避开第1横向嵌槽215和第1纵向嵌槽216配置,因此易于相对于座椅座垫204的组装。另外,能抑制在乘员就座时的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的变形、位置偏移。另外,通过将压敏传感器单元219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后方,与配置于第1横向嵌槽215的前方的情况相比,乘员的载荷易于作用于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因此能更可靠地感知乘员的就座。
据此,结束对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广泛地变形实施。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凹部45设置于底板部5,来代替设置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即,可以使凹部45设置于座椅座垫衬垫11的背面和底板部5中的一方。同样,可以使凹部45设置于座椅靠背衬垫51的背面和壁部6中的一方。
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线束通路35的表面侧的开口端设置于嵌槽的内部。可以将线束通路35的表面侧的开口端设置于左右的纵向槽、前后的横向槽中的任一方。
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9分支部111K也可以从主部111A的中央向后方延伸。在该情况下,可以将连接部114设置于第9分支部111K的后端,并且将连接部114配置于第1假想直线L1的前方。另外,可以将第9分支部111K从主部111A的左端向左方延伸,也可以将其从主部111A的右端向右方延伸。也可以使各分支部111B~111K弯曲或曲折。
在第5实施方式中,压敏传感器单元219和电容传感器240被分开构成,但也可以为在1个片状部件上设置压敏开关220和电容传感器240的方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判定装置246与座椅座垫204的下表面相结合,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判定装置246可以被配置于底板203上的规定的部位,也可以由内置于控制装置248的软件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2:座椅座垫;3:座椅靠背;4:车身板件;5:底板部;6:壁部;11:座椅座垫衬垫;12:表皮材料;14:硬质部;15:软质部;20:嵌槽;28:后倾斜部;30:受压区域;32:传感器;33:线束;35:线束通路;37:空气通路;41:卡止部;45:凹部;51:座椅靠背衬垫;52:表皮材料;57:传感器;58:线束通路;59:线束;61:凹部;70: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72:加热布;10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102:座椅座垫;105:就座区域;106:座椅座垫衬垫;107:表皮材料;110:就座传感器;111:片材;111A:主部;111B~111K:第1分支部~第9分支部;112B~112J:第1压敏开关~第8压敏开关;113:配线;114:连接部;116:第1电路;117:第2电路;118:第3电路;119:第4电路;122:控制装置;201: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4:座椅座垫;205:座椅靠背;206:头枕;215:第1横向嵌槽;220:压敏开关(压力传感器);236:第2纵向嵌槽;240:电容传感器;246:判定装置;251: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53:第1电容传感器;254:第2电容传感器;261: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63、264:开口;271: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HP:胯点;L1:第1假想直线;L2:第2假想直线;H:腰部。

Claims (10)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板件、衬垫、表皮材料和传感器,其中,
所述衬垫被支承于所述板件;
所述表皮材料覆盖所述衬垫的表面;
所述传感器被设置于所述衬垫的表面与所述表皮材料之间,用于获取与就座者有关的信息,
所述衬垫具有通孔和凹部,其中,所述通孔从所述衬垫的表面贯穿至背面;所述凹部被凹设于所述衬垫的背面且与所述通孔连接,
与所述传感器连接的线束在所述通孔和所述凹部内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从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衬垫的背面的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件的表面朝向上下方向,所述衬垫以后端部为中心可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板件的上表面,所述凹部从所述通孔向后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件的表面朝向前后方向,所述衬垫以下端部为中心可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板件的前表面,所述凹部从所述通孔向下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包括材质不同的多个部件,所述通孔形成于多个所述部件中的1个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上形成有从背面延伸至表面的空气通路,所述通孔避开所述空气通路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的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卡止部,所述通孔避开所述卡止部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的表面上设置具有加热线的加热布,所述通孔形成于避开所述加热布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一端设置于避开受压区域的位置,其中所述受压区域被设定为在所述衬垫的表面上就座者的载荷直接施加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件的表面朝向上下方向,所述衬垫被配置于所述板件的上表面,所述通孔被设置于所述受压区域的后方。
CN202310321970.0A 2018-09-03 2019-07-02 交通工具用座椅 Pending CN1162153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4256 2018-09-03
JP2018164256A JP7269463B2 (ja) 2018-09-03 2018-09-03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92290 2018-10-11
JP2018192290A JP2020059412A (ja) 2018-10-11 2018-10-11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92291 2018-10-11
JP2018192291A JP7235951B2 (ja) 2018-10-11 2018-10-11 着座センサ
PCT/JP2019/026344 WO2020049848A1 (ja) 2018-09-03 2019-07-02 乗物用シート
CN201980057165.3A CN112638707B (zh) 2018-09-03 2019-07-02 交通工具用座椅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165.3A Division CN112638707B (zh) 2018-09-03 2019-07-02 交通工具用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5332A true CN116215332A (zh) 2023-06-06

Family

ID=697231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165.3A Active CN112638707B (zh) 2018-09-03 2019-07-02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202310321970.0A Pending CN116215332A (zh) 2018-09-03 2019-07-02 交通工具用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165.3A Active CN112638707B (zh) 2018-09-03 2019-07-02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642983B2 (zh)
EP (1) EP3848243A4 (zh)
CN (2) CN112638707B (zh)
WO (1) WO20200498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70445A1 (ja) * 2021-06-23 2022-12-2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9388U (ja) * 1982-09-24 1984-04-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車輌用シート
JPH0692757B2 (ja) 1986-07-10 1994-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イパス空気量制御方法
JPH0643175B2 (ja) * 1986-08-22 1994-06-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電動シ−ト装置
JPS6358050U (zh) * 1986-10-06 1988-04-18
JPH0515225Y2 (zh) * 1989-10-17 1993-04-22
JPH0515225A (ja) 1991-07-11 1993-01-26 Kubota Corp モーア
US5292178A (en) * 1992-07-15 1994-03-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Front seat for two-door vehicle
US5950978A (en) * 1996-11-12 1999-09-14 Ikeda Bussan Co., Ltd. Power seat slide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DE19830797B4 (de) * 1997-07-14 2007-10-04 Denso Corp., Kariya Fahrzeugsitz-Klimaanlage
US6011318A (en) * 1998-04-16 2000-01-04 Lear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Wire harness for vehicle seat
WO1999058023A1 (en) * 1998-05-14 1999-11-18 Ts Tech Co., Ltd.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stallation sheet
JP4029189B2 (ja) * 1998-05-31 2008-01-0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電子機器装備シート
US5918934A (en) * 1998-11-09 1999-07-0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Child seat attachment system
JP2001047848A (ja) * 1999-08-03 2001-02-20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3707363B2 (ja) * 2000-06-28 2005-10-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センサ
JP3781957B2 (ja) * 2000-08-31 2006-06-0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着座センサー配置構造
JP3715192B2 (ja) * 2000-10-13 2005-11-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用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02326554A (ja) 2001-05-01 2002-11-12 Fujikura Ltd ハイブリッドセンサ及び着座検出システム
JP2003061791A (ja) 2001-08-24 2003-03-04 Yoshitaka Nishida 寝 具
US6893086B2 (en) * 2002-07-03 2005-05-17 W.E.T.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utomotive vehicle seat insert
JP2004050920A (ja) * 2002-07-18 2004-02-19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US7168758B2 (en) * 2003-06-05 2007-01-30 Igb Automotive Ltd. Modular comfort assembly for occupant support
WO2005000637A1 (de) 2003-06-23 2005-01-06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S.A. Sitzbelegungssensor
US6969809B2 (en) * 2003-09-22 2005-11-29 Cts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weight sensor
US7370911B2 (en) * 2003-10-17 2008-05-13 W.E.T. Automotive Systems, Ag Automotive vehicle seat insert
JP2005233845A (ja) 2004-02-20 2005-09-02 Denso Corp フィルムセンサおよびセンサセルの配線構造
JP4189335B2 (ja) 2004-02-23 2008-12-0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乗員検知装置
KR100588696B1 (ko) * 2004-10-19 2006-06-12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트 와이어 하넥스 길이 조절 장치
US20060192416A1 (en) * 2005-02-10 2006-08-31 Trw Automotive U.S. Llc Seat load sensing apparatus
US7178870B2 (en) * 2005-02-14 2007-02-20 Trw Automotive U.S. Llc Seat load sensing apparatus
CN1924261B (zh) * 2005-08-31 2011-07-06 株式会社有信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US7591507B2 (en) * 2006-04-13 2009-09-22 Amerigon Incorporated Tie strap for climate controlled seat
ITTO20060731A1 (it) * 2006-10-12 2008-04-13 Piero Enrico Gilardi Metod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 gruppo sensore di presenza per sedute, in particolare, di sedili di veicoli e sensore di presenza realizzato secondo tale metodo
US7598881B2 (en) * 2006-10-18 2009-10-06 Elesys North America, Inc. Sensor and circuit configuration for occupant detection
US7860625B2 (en) * 2007-11-30 2010-12-28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occupa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JP4934615B2 (ja) 2008-02-29 2012-05-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WO2010014110A1 (en) * 2008-08-01 2010-02-04 Lear Corporation Seating durability layer electrical, mechanical and connecting system integration
JP5460983B2 (ja) * 2008-08-01 2014-04-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ボード
US7976103B2 (en) * 2008-09-23 2011-07-12 Lear Corporation Seat assembly having a switch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EP2168820A1 (en) * 2008-09-29 2010-03-31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amp; ENGINEERING S.A. Upholstery item comprising occupancy sensor mat
JP5277912B2 (ja) 2008-11-28 2013-08-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4770975B2 (ja) * 2009-02-18 2011-09-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検知機能付き座席および乗員検知装置
JP5442427B2 (ja) * 2009-12-25 2014-03-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ヒータを備えたシート
US8567861B2 (en) 2009-12-25 2013-10-29 Ts Tech Co., Ltd. Seat with heater
US8282163B2 (en) * 2010-03-02 2012-10-09 Tk Holdings Inc. Seating system for mass transit vehicle
JP5381834B2 (ja) * 2010-03-17 2014-0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DE112011101808T5 (de) * 2010-05-27 2013-05-16 W.E.T.Automotive Systems Ltd. Heiz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CN201769708U (zh) * 2010-07-20 2011-03-2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多功能汽车座椅
US8328280B2 (en) * 2010-09-01 2012-12-11 Honda Motor Co., Ltd. Hinged center bolster for center ISO FIX attachment in a high bolster rear seat
JP5742468B2 (ja) * 2011-05-25 2015-07-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14183A (ja) 2011-06-30 2013-01-24 Fujikura Ltd 着座センサ
JP5821538B2 (ja) * 2011-11-04 2015-1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センサ
US8820832B2 (en) * 2011-11-22 2014-09-02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Active head restraint with wiring pass-through
CN203854538U (zh) * 2011-12-02 2014-10-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负载检测装置
DE102012001277A1 (de) * 2012-01-25 2013-07-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itzeinrichtung, Fahrzeugsitz und Kraft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hierzu
US10214128B2 (en) * 2012-05-18 2019-02-26 Toyota Boshoku America, Inc. Haptic motor
US9286773B2 (en) * 2012-06-22 2016-03-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ler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vehicle with improved actuator installation
US9145078B2 (en) * 2012-08-23 2015-09-29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head restraint actuation
JP6050097B2 (ja) 2012-11-16 2016-12-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962480B2 (ja) * 2012-12-12 2016-08-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線条材の乗物用シートへの取付構造
US9097365B2 (en) * 2013-03-15 2015-08-04 Alps Electric Co., Ltd. Micro-valve assembly
US9283926B2 (en) * 2013-03-15 2016-03-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at mounted buckle presenter
US10314111B2 (en) * 2013-05-02 2019-06-04 Gentherm Gmbh Liquid resistant heating element
JP6206216B2 (ja) * 2014-01-27 2017-10-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検出装置
JP6419537B2 (ja) 2014-11-11 2018-11-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375965B2 (ja) 2015-01-22 2018-08-2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空調シート
JP6263509B2 (ja) 2015-10-02 2018-01-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8025797A1 (ja) 2016-08-05 2018-02-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012674A (zh) * 2016-08-05 2019-07-12 萨巴帕克公司 提供触感的换能器系统
JP6569622B2 (ja) * 2016-08-05 2019-09-0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708049B2 (ja) 2016-08-10 2020-06-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22747A (ja) 2017-02-01 2018-08-0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乗員検知装置
CN107089170B (zh) * 2017-04-19 2019-09-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系统
JP6852582B2 (ja) * 2017-06-14 2021-03-3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083379B2 (en) * 2017-08-02 2021-08-10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Health-monitoring seat cover
US10252651B2 (en) * 2017-08-14 2019-04-09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eat assemblies having seat heater wire harnesses connected to child restraint brackets for vehicles
US11007909B2 (en) * 2018-08-14 2021-05-18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and seat trim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US11046216B2 (en) * 2019-01-11 2021-06-29 Volvo Car Corporation ISOFIX interface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JP7242045B2 (ja) * 2019-06-14 2023-03-20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48243A1 (en) 2021-07-14
CN112638707B (zh) 2023-04-18
EP3848243A4 (en) 2022-06-15
US11642983B2 (en) 2023-05-09
WO2020049848A1 (ja) 2020-03-12
US20210323443A1 (en) 2021-10-21
US20230226955A1 (en) 2023-07-20
CN112638707A (zh) 2021-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1538B2 (ja) 着座センサ
EP1533193A1 (en) Occupant detection system
JP645309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090107258A1 (en) Seating sensor
JP3781957B2 (ja) 車両の着座センサー配置構造
WO2000044584A1 (en) Occupant detecting device
CN116369889A (zh) 生物传感器的配置构造
JP2024052704A (ja) 着座センサ
US20230226955A1 (en) Vehicle Seat
CN110461223A (zh) 生物传感器的配置构造
JP2000211418A (ja) シ―トセンサ
JP3480382B2 (ja) 着座乗員検知装置及び着座乗員検知方法
JP2022125264A (ja) シートへの圧力センサーの配置構造
JP2000038077A (ja) 乗員検知用アンテナ
JP651752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024785A (ja) 車両シート
JP670599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6946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35951B2 (ja) 着座センサ
JP706081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43433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H09182647A (ja) シート装置
JP202401544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3054404A1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7121259B2 (ja) シートへのセンサーの配置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