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5884A -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5884A
CN115515884A CN202080100706.9A CN202080100706A CN115515884A CN 115515884 A CN115515884 A CN 115515884A CN 202080100706 A CN202080100706 A CN 202080100706A CN 115515884 A CN115515884 A CN 115515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member
partition plate
surface portion
flat surface
build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07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原悠
石塚真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15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58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6Details of door jamb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增大将三方框架连结于建筑物壁的连结部件的相对于建筑物误差的调整量。在安装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三方框架(20)的安装构造中,具备构成三方框架(20)且设置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两侧缘部(WB2)的纵框(20B)、将纵框(20B)固定于建筑物壁(W)的固定构件(22A、22B)以及分隔出建筑物壁(W)与纵框(20B)之间的间隙的分隔板(24A、24B)。固定构件(22A、22B)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W)侧的第一固定构件(22A)以及设置于纵框(20B)侧的第二固定构件(22B)。分隔板(24A、24B)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W)侧的第一分隔板(24A)以及设置于纵框(20B)侧的第二分隔板(24B)。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装置,尤其涉及电梯装置所具备的候梯厅门装置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已知有日本特开2014-69966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三方框架安装构造。
专利文献1的三方框架安装构造是将在电梯候梯厅的出入口配置的三方框架安装的构造,且具备以将配置于三方框架的纵框背侧的纵框加强件卡止的方式连结的连结机构。连结机构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形成三方框架的配置空间的建筑物壁部分。连结机构具备:壁侧连结构件,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在建筑物壁部分形成的三方框架配置用的开口部;以及三方框架侧连结构件,其与纵框加强件卡合并且卡止于壁侧连结构件。三方框架侧连结构件相对于壁侧连结构件的卡止位置能够相对于开口部沿左右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参照摘要以及图3)。
另外,连结机构具备将形成于建筑物壁部分的三方框架配置用的开口部与三方框架的间隙堵塞的堵塞板(参照第0015段)。堵塞板被固定于壁部的锚栓穿过在被安装板部形成的螺栓穿过孔,并与壁部的锚栓螺纹结合(参照第0025段)。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也可以通过将螺栓穿过孔设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从而构成为堵塞板的螺栓紧固位置能够沿左右方向调整(参照第0025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9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三方框架安装构造中记载了,连结机构由壁侧连结构件以及三方框架侧连结构件这两个部件构成,三方框架侧连结构件相对于壁侧连结构件的卡止位置能够沿左右方向调整,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堵塞板的螺栓紧固位置能够沿左右方向调整。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三方框架安装构造中,堵塞板由一个部件构成,关于堵塞板的前后方向(人出入的方向)上的位置调整未进行考虑。
以下,将堵塞板称为分隔板来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增大将三方框架连结于建筑物壁的连结部件的、相对于建筑物误差的调整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是安装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具备:
纵框,其构成所述三方框架且设置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两侧缘部;
固定构件,其将所述纵框固定于建筑物壁;以及
分隔板,其分隔出建筑物壁与所述纵框之间的间隙,
所述固定构件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侧的第一固定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纵框侧的第二固定构件而构成,
所述分隔板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侧的第一分隔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纵框侧的第二分隔板而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大将三方框架连结于建筑物壁的连结部件的、相对于建筑物误差的调整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概要的侧视图(垂直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概要的俯视图(水平剖视图)。
图3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三方框架20的一方式20-1示出其安装构造23-1的水平剖视图。
图4是将图3的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附近放大而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侧视图(b)以及俯视图(c)而示出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形状的三视图。
图6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侧视图(b)以及俯视图(c)而示出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形状的三视图。
图7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侧视图(b)而示出第一分隔板24A的形状的二视图。
图8是示出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而示出第二分隔板24B的形状的二视图。
图9是示出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三方框架20的另一方式示出其安装构造21的水平剖视图。
图10是将图9的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附近放大而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而示出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形状的二视图。
图12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侧视图(b)以及俯视图(c)而示出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形状的三视图。
图13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而示出第一分隔板24A的形状的二视图。
图14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侧视图(b)而示出第二分隔板24B的形状的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用于实施电梯装置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参照图11对与本发明的比较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反复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轿厢4的升降方向是垂直方向(上下方向)p(参照图1),将与垂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1以及图2,对电梯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概要的侧视图(垂直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概要的俯视图(水平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那样,将为水平方向且与轿厢4的前表面4A平行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w,将为水平方向且与宽度方向w垂直的方向称为进深方向d。
电梯装置100具备在升降路1内升降的轿厢4以及平衡重5、卷绕未图示的主吊索的卷扬机3、立起设置于升降路1并对轿厢4的升降进行引导的轿厢用导轨6、7、以及立起设置于升降路1并对平衡重5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平衡重用导轨8、9。
轿厢4以及平衡重5设置于在建筑物设置的升降路1的内部,并被未图示的主吊索呈吊桶式悬吊。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卷扬机3配置于升降路1的顶部的例子,但卷扬机3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升降路1的顶部。轿厢用导轨6、7以及平衡重用导轨8、9沿着形成升降路1的建筑物壁W的壁面(内壁)WA在上下方向上立起设置。
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是牵引方式的电梯装置,利用卷扬机3对主吊索进行摩擦驱动,使轿厢4沿着轿厢用导轨6、7上下升降,并且使平衡重5沿着平衡重用导轨8、9上下升降。
卷扬机3配置于在升降路1的上部设置的机械室1B。另外,在机械室1B内配置有对包括轿厢4的升降在内的电梯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台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机械室1B的配置、卷扬机3以及控制台2的配置,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采用其他结构。
升降路1是形成于建筑物且供轿厢4以及平衡重5升降的升降空间。轿厢4在前表面4A设置有乘客的上下用的开闭门4B。因此,在升降路1的前侧(候梯门厅H侧)的建筑物壁W形成有开口部WC。
轿厢用导轨6被轿厢用轨道托架12固定于升降路1的壁面WA。轿厢用导轨7以及平衡重用导轨8被共用轨道托架11固定于升降路1的壁面WA。平衡重用导轨9被平衡重用轨道托架10固定于升降路1的壁面WA。
在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设置有三方框架20。三方框架20设置于开口部WC的上缘部(上缘面)WB1、两侧缘部(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WB3这三方。即,三方框架20具有配置于上缘部WB1的上框20A以及配置于两侧缘部WB2、WB3的纵框20B、20C,且构成门型的框。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三方框架20,对两种方式进行说明。使用图3至图8对两种方式中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使用图9至图14对另一个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三方框架20的安装构造,三方框架20自身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的方式。
参照图3至图8对三方框架20的一方式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在本方式中,对框宽度较小的三方框架20(纵框20B、20C)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图3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三方框架20的一方式示出其安装构造21的水平剖视图。
纵框20B与纵框20C具有相同的安装构造,因此在图3中图示纵框20B侧的安装构造21,对纵框20B侧的安装构造21进行说明。
本方式的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水平截面呈矩形形状,且该纵框20B配置于开口部WC的里侧(升降路侧)。纵框20B被固定构件22固定于建筑物壁W。分隔板24分隔出建筑物壁W与纵框20B之间的间隙。这样,安装构造21构成为包括固定构件22以及分隔板24。
固定构件22具有两个构件22A、22B。即,固定构件22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W侧的第一固定构件22A以及设置于纵框20B侧的第二固定构件22B而构成。该分割构造如后所述在调整建筑物误差而进行组装方面是有利的。
第一固定构件22A是建筑物壁W侧的固定构件,且被锚栓50固定于建筑物壁W的内壁面(升降路1的壁面)WA。第二固定构件22B是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侧的固定构件,且经由第一固定构件22A而固定于建筑物壁W侧。即,纵框20B经由第二固定构件22B以及第一固定构件22A而固定于建筑物壁W侧。
第一固定构件22A与第二固定构件22B被螺栓51紧固固定。第二固定构件22B被螺栓52紧固固定于纵框20B。
分隔板24具有两个构件24A、24B。即,分隔板24被分割为固定于建筑物壁W侧的第一分隔板24A以及固定于纵框30B侧的第二分隔板24B而构成。该分割构造如后所述在调整建筑物误差而进行组装方面是有利的。
第一分隔板24A是建筑物壁W侧的分隔构件,且被锚栓53固定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第二分隔板24B是固定于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分隔构件,且被螺栓54固定于纵框20B。
第一分隔板24A与第二分隔板24B配置为以非固定的状态接触。由此,即使存在建筑物误差,也不会对第一分隔板24A与第二分隔板24B的组装带来障碍。
参照图4对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构造详细进行说明。图4是将图3的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附近放大而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在呈矩形形状的四边中的一边具有将第二固定构件22B安装于纵框20B的安装部20B1。安装部20B1设置于纵框20B的与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对置的边。
第二固定构件22B被螺栓52紧固固定于安装部20B1。因此,在安装部20B1加工有供螺栓52螺合的螺纹孔。然而,安装部20B1也可以是形成供螺栓52穿过的通过孔并在螺栓52紧固螺母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20B1是纵框20B的一部分,不与纵框进行区别而称为纵框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4以及图5对第一固定构件22A详细进行说明。图5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侧视图(b)以及俯视图(c)而示出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形状的三视图。在图5中,主视图(a)示出图4所图示的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形状,俯视图(c)示出从上方观察主视图(a)的第一固定构件22A而得到的图。另外,在图5中,箭头AH表示水平方向,箭头AP表示垂直方向。水平方向AH以及垂直方向AP在其他图中也同样图示。
第一固定构件22A形成折弯了的形状,且具有以呈垂直的角度的方式构成的第一平面部(第一边部)22A1与第二平面部(第二边部)22A2。即,第一固定构件22A具有形成长边的第一平面部22A1以及形成短边的第二平面部22A2,形成折弯为L状的L形状。第一平面部(第一边部)22A1构成短边,第二平面部(第二边部)22A2构成长边。
第一平面部22A1具有供锚栓50穿过的通过孔61,且以与建筑物壁W的内壁面WA抵接的方式被锚栓50固定于面向升降路1的内壁面WA。此时,第二平面部22A2以相对于建筑物壁W的内壁面WA垂直的角度从第一平面部22A1折弯,并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平行地配置。特别是在本变更例中,第一固定构件22A的第二平面部22A2配置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侧。
第二平面部22A2具有多个供螺栓51螺合的螺纹孔62。第二平面部22A2通过与第二固定构件22B抵接,且螺栓51螺合于螺纹孔62,从而与第二固定构件22B紧固。
多个螺纹孔62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2A1的平面平行地排列配置。通过设置多个螺纹孔62,能够防止第二固定构件22B相对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因此,在本方式中,设置有所需最小限度的两个螺纹孔62。
在本方式中,螺栓51螺合于在第一固定构件22A形成的螺纹孔62,从而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与组装作业的简化。然而,也可以是螺栓51螺合于螺母的结构。
另外,第一固定构件22A以使面部22AS1与壁面WA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二平面部22A2相对于壁面WA位于候梯门厅H侧。第一固定构件22A也能够以使与平面22AS1相反的一侧的平面与壁面WA对置的方式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固定构件22A的第二平面部22A2配置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外侧且升降路1的内侧。即,通过改变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朝向,能够改变进深方向d上的第二平面部22A2的位置。
这样,在本方式中,通过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朝向,能够变更(调整)在第二平面部22A2固定的第二固定构件22B的位置,能够实现电梯装置100的不同的机种间的部件的共用化。
参照图4以及图6对第二固定构件22B详细进行说明。图6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侧视图(b)以及俯视图(c)而示出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形状的三视图。在图6中,俯视图(c)示出从下方观察主视图(a)的第二固定构件22B而得到的图,且示出图4所图示的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形状。
第二固定构件22B具有平行地形成的第一平面部22B1以及第二平面部22B2和台阶面部22B3。即,第二固定构件22B具有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第二平面部22A2抵接并紧固于第二平面部22A2的第一平面部22B1以及与第一平面部22B1平行且固定于纵框30B的第二平面部22B2。
平行地形成的第一平面部22B1与第二平面部22B2通过台阶面部22B3而形成向与各平面部22B1、22B2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位置偏移了的状态。第一平面部22B1与第二平面部22B2形成为在垂直方向AP上以台阶面部22B3为界而向相反方向延伸。
第二固定构件22B以使第一平面部22B1的平面22BS1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平面22AS2接触的方式被螺栓51紧固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平面22AS2。平面22AS2与平面22AS1是构成第一固定构件22A的表背的面,平面22AS2与平面22AS1是与相反侧的平面相连的面。
因此,第一平面部22B1具有供螺栓51穿过的多个通过孔63。通过孔63形成为长孔。通过孔63能够进行第二固定构件22B相对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并吸收由建筑物误差引起的第一固定构件22A与第二固定构件22B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至少设置有与螺栓51的根数同数的通过孔63。即,设置有与供螺栓51螺合的螺纹孔62的数量同数的通过孔63。在本方式中,设置有与螺栓51的根数同数的两个通过孔63。
第二固定构件22B以使第二平面部22B2的平面22BS2与纵框20B(安装部20B1)接触的方式被螺栓52紧固于纵框20B(安装部20B1)。平面22BS2与平面22BS1同样地,是构成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外表面(外周面)的面。
因此,第二平面部22B2具有供螺栓52穿过的多个通过孔64。在本方式中,设置有两个通过孔64。第二平面部22B2的进深方向w的长度L22B2与形成有吸收建筑物误差的长孔63的第一平面部22B1的进深方向w的长度L22B1相比,形成得较短。由此,减少第二固定构件22B的材料成本,并且第二固定构件22B轻量化而使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本方式中,固定构件22在第二固定构件22B形成有供螺栓51穿过的长孔63,在第一固定构件22A形成有供穿过了长孔63的螺栓51螺合的螺纹孔62。然而,固定构件22在第一固定构件22A与第二固定构件22B中的任一方形成供螺栓51穿过的通过孔(长孔)63并在另一方形成供螺栓51螺合的螺纹孔62即可。然而,形成螺纹孔62的构件需要一定程度的壁厚,重量也增加。作为三方框架20的固定构件(支承构件),在位于建筑物壁W侧的第一固定构件22A形成螺纹孔62的情况下作为三方框架20的支承构造是有利的。
参照图4以及图7对第一分隔板24A详细进行说明。图7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侧视图(b)而示出第一分隔板24A的形状的二视图。在图7中,省略了俯视图的图示,主视图(a)示出图4所图示的第一分隔板24A的形状。
第一分隔板24A形成折弯了的形状,且具有构成为呈垂直的角度的第一平面部(第一边部)24A1与第二平面部(第二边部)24A2。即,第一分隔板24A具有形成有供锚栓53穿过的通过孔65并被锚栓53固定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的第一平面部24A1以及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4A1垂直地折弯的第二平面部24A2,形成L形状。在该情况下,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一平面部24A1与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2通过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一平面部24A1形成长边且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2形成短边,而形成L形状。
具体说明的话,第一平面部24A1形成有能够供锚栓53穿过的多个通过孔(贯通孔)65,且以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抵接的方式被多个锚栓53固定于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多个通过孔65沿垂直方向p排列配置。第一分隔板24A通过被多个锚栓53固定于建筑物壁W,能够防止组装时的向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在本方式中,设置有为此所需且为最小限度的两个通过孔65。
第二平面部24A2以相对于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垂直的角度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4A1折弯。第二平面部24A2具有多个贯通孔66。多个贯通孔66配置为与多个通过孔65的间隔相同的间隔。由此,能够将第二平面部24A2从图4所示的状态交换为第一平面部24A1,而将第一分隔板24A紧固于内壁面WB2。
第一平面部24A1的水平方向的长度L24A1与第二平面部24A2的水平方向的长度L24A2不同。在本方式中,长度L24A1比长度L24A2长。即,第一平面部24A1与第二平面部24A2通过第一平面部24A1构成长边且第二平面部24A2构成短边而呈L形状。
在图4中,通过交换第一平面部24A1与第二平面部24A2的配置,能够改变第一分隔板24A的从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的突出长度。由此,能够调整第一分隔板24A的从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的突出长度而应对建筑物误差。
参照图4以及图8对第二分隔板24B详细进行说明。图8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而示出第二分隔板24B的形状的二视图。在图8中,省略了侧视图的图示,俯视图(b)示出图4所图示的第二分隔板24B的形状。
第二分隔板24B具有平行地形成的第一平面部24B1以及第二平面部24B2和台阶面部24B3。即,第二分隔板24B具有固定于纵框30B的第一平面部24B1、与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1以非固定的状态接触的第二平面部24B2、以及将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一平面部24B1与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二平面部24B2平行地连接的台阶面部24B3。
平行地形成的第一平面部24B1与第二平面部24B2通过台阶面部24B3而形成向与各平面部24B1、24B2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位置偏移了的状态。第一平面部24B1与第二平面部24B2形成为在进深方向d(水平方向AH)上以台阶面部24B3为界而向相反方向延伸。
第一平面部24B1具有供螺栓54螺合的多个螺纹孔67。第二分隔板24B通过在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设置的螺栓54螺合于螺纹孔67,从而紧固于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在本方式中,设置有两个螺纹孔67。
也可以代替在第一平面部24B1设置螺纹孔67,而通过在螺栓54螺合螺母将第一平面部24B1与纵框20B紧固。
第一分隔板24A与第二分隔板24B仅是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2与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二平面部24B2接触,并未被固定。在该情况下,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2与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二平面部24B2以在与建筑物壁W的壁面WB2平行的方向、即与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一平面部24A1平行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接触。
在本方式中,第一分隔板24A以使第一平面部24A1与建筑物壁W的壁面WB2抵接且第二平面部24A2从壁面WB2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建筑物壁W。然而,第一分隔板24A通过第二平面部24A2具有贯通孔66,能够以交换第一平面部24A1与第二平面部24A2的方式配置。即,第一分隔板24A能够以使第二平面部24A2与建筑物壁W的壁面WB2抵接且第一平面部24A1从壁面WB2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建筑物壁W。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长度L24A1与长度L24A2不同,能够改变分隔板24A的从壁面WB2的突出长度。假设存在第二平面部24A2的长度L24A2不足,在宽度方向w上,在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2与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二平面部24B2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以交换第一平面部24A1与第二平面部24A2的方式配置第一分隔板24A。由此,能够避免在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2与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二平面部24B2之间产生间隙。
在该情况下,第一分隔板24A优选构成为,折弯部与通过孔65之间的长度L65和折弯部与贯通孔66之间的长度L66是相等的长度。由此,进深方向d上的第一分隔板24A与第二分隔板24B的接触变得可靠。
与第一分隔板24A同样地在第二分隔板24B中,也可以能够交换第一平面部24B1与第二平面部24B2的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二分隔板24B形成为在第二平面部24B2设置有螺纹孔,且第一平面部24B1的水平方向的长度L24B1与第二平面部24B2的水平方向的长度L24B2不同。
参照图9至图14对三方框架20的另一方式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图9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三方框架20的另一方式示出其安装构造21的水平剖视图。
在本方式中,也同样地,纵框20B与纵框20C具有相同的安装构造,因此在图9中图示纵框20B侧的安装构造21而对纵框20B侧的安装构造21进行说明。
本方式的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水平截面呈梯形形状,且该纵框20B在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的整体范围内配置。即,壁面WB2的进深方向d上的整体被纵框20B覆盖。在本方式中,也同样地,安装构造21构成为包括固定构件22以及分隔板24,纵框20B被固定构件22固定于建筑物壁W,建筑物壁W与纵框20B之间的间隙被分隔板24分隔出。
固定构件22具有两个构件22A、22B。即,固定构件22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W侧的第一固定构件22A以及设置于纵框20B的侧的第二固定构件22B而构成。
第一固定构件22A以及第二固定构件22B在沿着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的方向且沿着水平方向配置有两组。两组固定构件22为相同的结构。两组固定构件22在进深方向(为沿着内壁面WB2的方向且为水平方向)d上分开配置。一方的固定构件22在进深方向d上配置于候梯门厅H侧,另一方的固定构件22在进深方向d上配置于升降路1侧。本方式的纵框20B为在进深方向d上较长的形状,但能够利用两组固定构件22抑制纵框20B的晃动,而以稳定的状态将纵框20B固定。
第一固定构件22A为建筑物壁W侧的固定构件,且被锚栓50固定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壁面WB。第二固定构件22B是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侧的固定构件,且经由第一固定构件22A而固定于建筑物壁W侧。即,纵框20B经由第二固定构件22B以及第一固定构件22A而固定于建筑物壁W侧。
第一固定构件22A与第二固定构件22B被螺栓51紧固固定。第二固定构件22B被螺栓52紧固固定于纵框20B。
分隔板24具有两个构件24A、24B。即,分隔板24被分割为固定于建筑物壁W侧的第一分隔板24A以及固定于纵框30B侧的第二分隔板24B而构成。第一分隔板24A为建筑物壁W侧的分隔构件,且被锚栓53固定于建筑物壁W的内壁面(升降路1的壁面)WA。第二分隔板24B是安装于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侧的分隔构件,在本方式中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纵框20B。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分隔板24B向纵框20B侧的安装并不限定于焊接。另外,在将第二分隔板24B焊接于纵框20B的情况下,在搬入电梯装置100的安装场所之前预先完成焊接作业。
在本方式中,也同样地,第一分隔板24A与第二分隔板24B配置为以非固定的状态接触。由此,即使存在建筑物误差,也不会对第一分隔板24A与第二分隔板24B的组装带来障碍。在本方式中,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A2与第二分隔板24B以在与壁面WB2垂直的方向、即与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一平面部24A1平行的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接触。
参照图10对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构造详细进行说明。图10是将图9的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的附近放大而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三方框架20的纵框20B在呈梯形形状的四边中的一边具有将第二固定构件22B安装于纵框20B的安装部20B1。安装部20B1构成梯形的一方的腰20B1,且设置于纵框20B的与建筑物壁W的壁面WB2对置的边。在本方式中,一方的底边(下底)20B2与另一方的底边(上底)20B4的壁面WB2侧的内角θ21、θ41分别构成为90°。下底20B2的另一方的内角θ22呈锐角(θ22<90°),另外上底20B4的另一方的内角θ42呈钝角(θ22>90°)。由此,梯形的一方的腰20B1与壁面WB2平行且与壁面WB2接触,另一方的腰20B3以随着从候梯门厅H侧趋向升降路1侧而位于开口部WC的中心侧的方式倾斜。
第二固定构件22B被螺栓52紧固固定于安装部20B1。因此,在安装部20B1加工有供螺栓52螺合的螺纹孔。然而,安装部20B1也可以是形成有供螺栓52穿过的通过孔且在螺栓52紧固螺母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20B1是纵框20B的一部分,不与纵框进行区别而称为纵框进行说明。
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本方式的第一固定构件22A详细进行说明。图11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而示出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形状的二视图。在图5中,主视图(a)示出图10所图示的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形状,俯视图(b)示出从上方观察主视图(a)的第一固定构件22A而得到的图。另外,图11省略了侧视图。
第一固定构件22A呈折弯了的形状,且具有构成为呈垂直的角度的第一平面部(第一边部)22A1与第二平面部(第二边部)22A2。即,第一固定构件22A具有构成短边的第一平面部(第一边部)22A1与构成长边的第二平面部(第二边部)22A2,形成折弯为L状的L形状。
第一平面部22A1具有供锚栓50穿过的通过孔61,且以与建筑物壁W的壁面WB2抵接的方式被锚栓50固定于壁面WB2。此时,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平面22AS1与壁面WB2抵接。平面22AS1在第一固定构件22A中是供第二固定构件22B固定的面,平面22AS2与平面22AS1是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表背的一方相连的面。
第二平面部22A2以相对于壁面WB2垂直的角度从第一平面部22A1折弯。在该情况下,第二平面部22A2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垂直地配置。第二平面部22A2具有多个供螺栓51螺合的螺纹孔62。第二平面部22A2通过与第二固定构件22B抵接,且螺栓51螺合于螺纹孔62,从而与第二固定构件22B紧固。
多个螺纹孔62在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2A1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在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2A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配置。通过在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2A1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设置多个螺栓51,能够防止第二固定构件22B相对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假如若不将第二固定构件22B相对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偏移作为问题,则螺纹孔62也可以沿着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2A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配置为一列。
在本方式中,使用了两根螺栓51,螺纹孔62也可以为两个,但在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2A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设置有4组螺纹孔62,以使得能够调整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安装位置。由此,能够调整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安装位置而吸收建筑物误差。
在本方式中,螺栓51螺合于在第一固定构件22A形成的螺纹孔62,从而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以及组装作业的简化。然而,也可以是螺栓51螺合于螺母的结构。
另外,第一固定构件22A通过使第二平面部22A2的平面22AS1的朝向反向,能够变更(调整)第二固定构件22B与纵框20B的固定位置。由此,除了建筑物误差的吸收,还能够实现电梯装置100的不同的机种间的部件的共用化。
参照图10以及图12对第二固定构件22B详细进行说明。图12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侧视图(b)以及俯视图(c)而示出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形状的三视图。在图6中,俯视图(c)示出从上方观察主视图(a)的第二固定构件22B而得到的图,且示出图10所图示的第二固定构件22B的形状。
第二固定构件22B具有相互垂直地形成的第一平面部22B1以及第二平面部22B2。即,第二固定构件22B具有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第二平面部22A2抵接并紧固于第二平面部22A2的第一平面部22B1以及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2B1垂直地形成并固定于纵框30B的第二平面部22B2。
第二固定构件22B以使第一平面部22B1的平面22BS1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平面22AS2接触的方式被螺栓51紧固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平面22AS2。
因此,第一平面部22B1具有供螺栓51穿过的多个通过孔63。通过孔63形成为长孔。通过孔63能够进行第二固定构件22B相对于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并吸收由建筑物误差引起的第一固定构件22A与第二固定构件22B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至少设置有与螺栓51的根数同数的通过孔63。在本方式中,设置有与螺栓51的根数同数的两个通过孔63。
第二固定构件22B以使第二平面部22B2的平面22BS2与纵框20B(安装部20B1)接触的方式被螺栓52紧固于纵框20B(安装部20B1)。因此,第二平面部22B2具有供螺栓52穿过的多个通过孔64。在本方式中,设置有两个通过孔64。
需要说明的是,平面22BS2是在第二固定构件22B的表背的一方与平面22BS1相连的面。
在本方式中,固定构件22在第二固定构件22B形成有供螺栓51穿过的长孔63,并在第一固定构件22A形成有供穿过了长孔63的螺栓51螺合的螺纹孔62。然而,供螺栓51穿过的通过孔(长孔)63形成于第一固定构件22A与第二固定构件22B中的任一方且在另一方形成供螺栓51螺合的螺纹孔62即可。然而,基于前述的理由,在第一固定构件22A形成螺纹孔62的情况下,作为三方框架20的支承构造是有利的。
参照图10以及图13对第一分隔板24A详细进行说明。图13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而示出第一分隔板24A的形状的二视图。在图13中,省略了侧视图的图示,主视图(a)示出图10所图示的第一分隔板24A的形状。
第一分隔板24A呈折弯了的形状,且具有构成为呈垂直的角度的第一平面部(第一边部)24A1与第二平面部(第二边部)24A2。即,第一分隔板24A具有形成长边的第一平面部24A1以及形成短边的第二平面部24A2,形成折弯为L状的L形状。并且,第一分隔板24A在第一平面部24A1形成有供锚栓53穿过的通过孔65并被锚栓53固定于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WB2。
具体说明的话,第一平面部24A1具有供锚栓53穿过的多个通过孔65,且以与建筑物壁W的内壁面WA抵接的方式被多个锚栓53固定于内壁面WA。多个通过孔65在垂直方向p上排列配置。第一分隔板24A通过被多个锚栓53固定于建筑物壁W,能够防止组装时的向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在本方式中,设置有为此所需且为最小限度的两个通过孔65。
第一分隔板24A仅通过翻转表背,就与图5所示的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情况的第二平面部22A2同样地,改变第二平面部24A2的折弯的朝向。因此,第一分隔板24A通过翻转表背,能够得到与图5所示的第一固定构件22A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二平面部24A2以相对于建筑物壁W的壁面WB2平行的方式从第一平面部24A1折弯。
参照图10以及图14对第二分隔板24B详细进行说明。图14是通过基于第三角法的主视图(a)以及侧视图(b)而示出第二分隔板24B的形状的二视图。在图14中,省略了俯视图的图示,侧视图(b)示出图10所图示的第二分隔板24B的形状。
第二分隔板24B是平板状的构件,在本方式中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纵框20B,因此未形成螺栓的通过孔、螺纹孔等。
如上述那样,固定构件22由第一固定构件22A以及第二固定构件22B这两个构件构成。另外,分隔板24由第一分隔板24A以及第二分隔板24B这两个构件构成。并且,为了第一固定构件22A与第二固定构件22B的紧固,形成于第二固定构件22B的通过孔63形成为长孔。这些结构根据建筑物的状况,在由两个构件构成的固定构件22、分隔板24中,容易将固定构件22的一方的部件、分隔板24的一方的部件翻过来而使用。由此,容易应对各种方式的建筑物、具有较大的误差的建筑物。
即,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除了相对于建筑物误差的调整量较大,在建筑物误差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固定三方框架20以外,针对框宽度较小的三方框架20也容易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而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地说明而详细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一定具备全部的结构。另外,能够将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结构。另外,关于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附图标记说明
1…升降路,20…三方框架,20B…纵框,22…固定构件,22A…第一固定构件,22A1…第一固定构件22A的第一平面部,22A2…第一固定构件22A的第二平面部,22B…第二固定构件,22B…第二固定构件,22B1…第二固定构件22B的第一平面部,22B2…第二固定构件22B的第二平面部,24…分隔板,24A…第一分隔板,24A1…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一平面部,24A2…第一分隔板24A的第二平面部,24B…第二分隔板,24B1…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一平面部,24B2…第二分隔板24B的第二平面部,24B3…第二分隔板24B的台阶面部,50…锚栓,51…螺栓,53…锚栓,61…通过孔,62…螺纹孔,63…长孔,65…通过孔,W…建筑物壁,WA…面向升降路1的内壁面,WB2…建筑物壁W的开口部WC的内壁面。

Claims (11)

1.一种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所述三方框架安装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所述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具备:
纵框,其构成所述三方框架且设置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两侧缘部;
固定构件,其将所述纵框固定于建筑物壁;以及
分隔板,其分隔出建筑物壁与所述纵框之间的间隙,
所述固定构件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侧的第一固定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纵框侧的第二固定构件而构成,
所述分隔板被分割为设置于建筑物壁侧的第一分隔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纵框侧的第二分隔板而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第一固定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构件中的任一方形成有供螺栓穿过的长孔,且在所述第一固定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供所述螺栓螺合的螺纹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于建筑物壁,
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于所述纵框,
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以非固定的状态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以在与固定有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建筑物壁的壁面平行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第二固定构件形成有供螺栓穿过的长孔,且在所述第一固定构件形成有供穿过了所述长孔的所述螺栓螺合的螺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构件具有形成长边的第一平面部以及形成短边的第二平面部,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构件呈折弯为L状的L形状,
所述第一平面部固定于面向升降路的内壁面,
所述第二平面部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内壁面平行地配置,
所述第二固定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所述第二平面部抵接并紧固于该第二平面部的第一平面部以及与该第一平面部平行且固定于所述纵框的第二平面部,
所述第一分隔板具有形成有供锚栓穿过的通过孔并被锚栓固定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内壁面的第一平面部以及相对于该第一平面部垂直地折弯的第二平面部,并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呈L形状,
所述第二分隔板具有固定于所述纵框的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以非固定的状态接触的第二平面部、以及将该第二分隔板的所述第一平面部与该第二分隔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平行地连接的台阶面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通过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所述第一平面部形成长边且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形成短边而呈所述L形状,
所述第一分隔板在所述第二平面部形成有能够供锚栓穿过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所述第二平面部配置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所述第二平面部配置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外侧且升降路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构件具有形成短边的第一平面部以及形成长边的第二平面部,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构件呈折弯为L状的L形状,
所述第一平面部固定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内壁面,
所述第二平面部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内壁面垂直地配置,
所述第二固定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所述第二平面部抵接并紧固于该第二平面部的第一平面部以及相对于该第一平面部垂直地形成并固定于所述纵框的第二平面部,
所述第一分隔板具有形成长边的第一平面部以及形成短边的第二平面部,并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呈折弯为L状的L形状,在该第一分隔板的第一平面部形成有供锚栓穿过的通过孔,从而所述第一分隔板被锚栓固定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内壁面,
所述第二分隔板呈平板状并固定于所述纵框,
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以在与固定有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建筑物壁的壁面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接触,
所述第一固定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构件在沿着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内壁面的方向且沿着水平方向配置有两组。
1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在升降路内升降的轿厢及平衡重、卷绕主吊索的卷扬机、沿上下方向立起设置于升降路1并对轿厢及平衡重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导轨、以及安装于建筑物壁的开口部的三方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来作为所述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CN202080100706.9A 2020-05-12 2020-05-12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Pending CN1155158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9013 WO2021229695A1 (ja) 2020-05-12 2020-05-12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その三方枠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5884A true CN115515884A (zh) 2022-12-23

Family

ID=78525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0706.9A Pending CN115515884A (zh) 2020-05-12 2020-05-12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151580A4 (zh)
JP (1) JP7406630B2 (zh)
CN (1) CN115515884A (zh)
WO (1) WO20212296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1400B (zh) * 2022-07-25 2023-07-21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垂直电梯停靠位置检测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6578U (zh) * 1980-07-23 1982-02-12
JPH0331189A (ja) * 1989-06-28 1991-02-08 Hitachi Elevator Eng & Service Co Ltd 乗場出入口装置の取付方法
JPH06336390A (ja) * 1993-05-26 1994-12-06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出入口枠の取付装置
JP2006341944A (ja) * 2005-06-07 2006-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三方枠取付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方法並びに乗場三方枠改修方法
JP2007331879A (ja) * 2006-06-14 2007-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乗場の壁仕上げ装置
JP2008013356A (ja) * 2006-07-10 2008-0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出入り口装置およびその付設方法
CN103145023A (zh) * 2011-12-06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出入口装置
JP2014069966A (ja) * 2012-10-02 2014-04-2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三方枠据付構造および三方枠据付方法
CN104692222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乘客传送设备
WO2019167185A1 (ja) * 2018-02-28 2019-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乗場装置
CN210150552U (zh) * 2018-06-07 2020-03-1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侯梯厅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356A (ja) * 1996-06-19 1998-01-13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出入口三方枠
JP2006248632A (ja) 2005-03-08 2006-09-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三方枠
JP2009120314A (ja) 2007-11-14 2009-06-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出入口の仕上壁下地装置
JP5726578B2 (ja) 2011-03-10 2015-06-03 槌屋ティス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用のシール材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6578U (zh) * 1980-07-23 1982-02-12
JPH0331189A (ja) * 1989-06-28 1991-02-08 Hitachi Elevator Eng & Service Co Ltd 乗場出入口装置の取付方法
JPH06336390A (ja) * 1993-05-26 1994-12-06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出入口枠の取付装置
JP2006341944A (ja) * 2005-06-07 2006-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三方枠取付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方法並びに乗場三方枠改修方法
JP2007331879A (ja) * 2006-06-14 2007-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乗場の壁仕上げ装置
JP2008013356A (ja) * 2006-07-10 2008-0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出入り口装置およびその付設方法
CN103145023A (zh) * 2011-12-06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出入口装置
JP2014069966A (ja) * 2012-10-02 2014-04-2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三方枠据付構造および三方枠据付方法
CN104692222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乘客传送设备
WO2019167185A1 (ja) * 2018-02-28 2019-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乗場装置
CN210150552U (zh) * 2018-06-07 2020-03-1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侯梯厅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06630B2 (ja) 2023-12-27
EP4151580A4 (en) 2023-12-27
EP4151580A1 (en) 2023-03-22
WO2021229695A1 (ja) 2021-11-18
JPWO2021229695A1 (zh)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15884A (zh)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三方框架的安装构造
JPWO201318689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1487117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엘리베이터칸
JP6693373B2 (ja) エレベータ
JPWO2021229695A5 (zh)
JP676863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608326B2 (ja) 乗客コンベア及び乗客コンベアの脱落防止装置
JP6604622B1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支持装置
KR100941955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와 케이지 조립체
WO2023175891A1 (ja) 塞ぎ板の据付構造および据付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
JP438110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JP7118252B2 (ja) 乗客コンベヤのトラス
JP2021024651A (ja) ガイドレール固定装置の据付方法、および、ガイドレール固定装置
CN217126580U (zh) 施工电梯的导向托架及施工电梯
JP7156993B2 (ja) カウンターウェ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装置
JP7478107B2 (ja) 乗客コンベア装置
KR102667968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가이드 레일 고정용 브래킷
KR100964722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와 케이지 조립체
CN113924264B (zh) 电梯的门厅地槛装置
JP6833070B2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改修方法
JP4249503B2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保守方法
JP514607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装置
TW202220922A (zh) 車廂及電梯
JP2005145609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7848758B (zh) 电梯井道上部的机房中的控制盘的安装固定结构及安装固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