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7566B - 车身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7566B
CN115027566B CN202210141137.3A CN202210141137A CN115027566B CN 115027566 B CN115027566 B CN 115027566B CN 202210141137 A CN202210141137 A CN 202210141137A CN 115027566 B CN115027566 B CN 1150275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vehicle
bracket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11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7566A (zh
Inventor
千野峻吾
赤羽祐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27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75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75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75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8Attaching arms to unsprung part of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具备边梁(1)、后侧车架(3)、横梁、纵臂、臂安装托架(14)、闭塞板(10)。纵臂将前端部经由安装构件(9)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臂安装托架(14)固定于后侧车架(3)的截面内,具有将安装构件(9)紧固固定的固定螺母(20)。托架加强构件(22)对臂安装托架(14)进行加强。闭塞板(10)将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上方侧的开口闭塞。托架加强构件(22)将车宽方向的两侧的端部结合于边梁(1)和横梁,并将上部结合于闭塞板(10)。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后轮悬架用的纵臂的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具备纵臂式的后轮悬架装置的车辆在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的下壁设置臂插通孔,在后部对后轮进行支承的纵臂的前端侧插通于臂插通孔。纵臂的前端部经由内置有橡胶弹性体的安装构件而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的截面内。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结合于在车室的侧部下方配置的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第4478662号公报)。
日本国专利第4478662号公报记载的车身后部结构在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的截面内固定有具有向下开口的穹顶形状部的臂安装托架。在臂安装托架的穹顶形状部的左右的侧部设置固定螺母,安装构件的轴部被螺栓紧固于左右的固定螺母。安装构件的上方侧在该状态下由穹顶形状部覆盖。而且,在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的截面内配置有在臂安装托架的上方侧与后侧车架的左右的侧壁连结的加强构件,通过该加强构件来支承左右的固定螺母的上部。此外,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结合于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车身左右的边梁在比后侧车架的安装构件的支承部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而相互连结。
发明内容
日本国专利第4478662号公报记载的车身后部结构在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的截面内固定臂安装托架和托架支承构件,将纵臂的前端侧的安装构件经由臂安装托架和托架支承构件支承于后侧车架的前部区域的截面。
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车宽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大的载荷向纵臂施加,车宽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大的应力作用于纵臂的安装构件的支承部。在日本国专利第4478662号公报记载的车身后部结构中,希望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能更牢固地对作用于纵臂的安装构件的支承部的应力进行支承。
本发明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能够充分地支承向纵臂施加的车宽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边梁,其实质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的侧部下方;后侧车架,其将前部区域结合于所述边梁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并在所述前部区域的下壁设有臂插通孔;横梁,其实质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将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纵臂,其在后部侧对后轮进行支承,将插通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臂插通孔的前端部经由安装构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臂安装托架,其固定在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的向上方侧开口的实质上U字状的截面内,具有将所述安装构件紧固固定的固定螺母;托架加强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臂安装托架,对所述臂安装托架进行加强;闭塞板,其固定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的上部,将所述前部区域的上方侧的开口闭塞,其中,所述托架加强构件将车宽方向的两侧的端部直接或间接地结合于所述边梁和所述横梁,并将上部结合于所述闭塞板。
在上述的构成中,如果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向纵臂施加车宽方向的应力,则该应力经由将安装构件紧固固定的臂安装托架的固定螺母和托架加强构件,由边梁和横梁支承。而且,如果在车辆的急转弯时等向纵臂施加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则该应力经由将安装构件紧固固定的臂安装托架的固定螺母和托架加强构件由闭塞板支承。
可以是,所述托架加强构件是具有沿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立壁及从所述垂立壁的上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弯折延伸的上端弯曲凸缘的、实质上L字截面的板状构件,在所述闭塞板设有贯通孔,所述闭塞板的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经由焊接材料接合于所述上端弯曲凸缘。
在该情况下,通过闭塞板的贯通孔,能够将该贯通孔的周缘部和上端弯曲凸缘容易地焊接固定。因此,能够将托架加强构件的上端弯曲凸缘和闭塞板牢固地固定,利用闭塞板充分支承向纵臂施加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
可以是,所述臂安装托架具有将所述安装构件的上方侧覆盖的穹顶形状部,所述垂立壁具有与所述穹顶形状部的外侧面嵌合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穹顶形状部的外侧面接合的下边弯曲凸缘。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从安装构件向臂安装托架施加的应力经由臂安装托架的穹顶形状部和托架加强构件的凹部及下边弯曲凸缘向托架加强构件高效地传递。因此,不使后侧车架的截面大型化而能够充分地支承向纵臂施加的应力。
可以是,所述托架加强构件是具有沿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立壁及从所述垂立壁的上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弯折延伸的上端弯曲凸缘的、实质上L字截面的板状构件,在所述垂立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在所述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固定的外凸缘,在所述上端弯曲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在所述边梁的与内角部相连的上壁固定的外延长壁,在所述上端弯曲凸缘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设有在所述后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凸缘的上表面固定的内延长壁。
在该情况下,使托架加强构件从后侧车架与边梁的组装体的上方向下方下降,将托架加强构件的外延长壁和内延长壁载置于边梁的上壁和后侧车架的内凸缘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能够将托架加强构件的各部通过点焊等容易地接合于边梁和后侧车架。而且,能够经由托架加强构件牢固地支承向纵臂施加的车宽方向的应力。
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将对臂安装托架进行加强的托架加强构件直接或间接地结合于所述边梁和所述横梁,并结合于闭塞板。因此,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车宽方向的应力向纵臂施加时,经由托架加强构件通过边梁和横梁支承该应力,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向纵臂施加时,能够经由托架加强构件通过闭塞板支承该应力。因此,在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的情况下,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能够充分地支承向纵臂施加的车宽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去除了一部分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去除了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去除了一部分部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沿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1的VI-VI线使一部分成为剖面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1的VIII-VIII线使一部分成为剖面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图。
图10是从上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第二横梁与后侧车架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的变形举动的与图6同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朝向。而且,在附图的适当位置记载有指示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示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指示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左侧的骨架部的俯视图。图2是从前侧右斜上方观察与图1相同的左侧的骨架部的立体图。而且,图3是从与图1相同的左侧的骨架部去除了一部分的部件(闭塞板10)的俯视图。图4、图5是从与图1相同的左侧的骨架部去除了一部分的部件(闭塞板10)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相同的左侧的骨架部的图。
车身后部的右侧的骨架部隔着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而形成为对称形状。因此,以下仅说明左侧的骨架部,关于右侧的骨架部省略说明。
图中的符号1是在车室的侧部下方实质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边梁。符号2是在边梁1的后方侧将后轮(未图示)的上方侧的周围覆盖的后轮罩(参照图1、图2)。在后轮罩2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从车辆后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后侧车架3。后轮罩2的前部的水平截面以连续地覆盖从后轮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至后轮的前面侧的方式弯曲形成。后侧车架3的主要部分形成为朝向上方侧开口的实质上U字状的截面形状。在后侧车架3的上部结合有与后侧车架3的俯视观察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闭塞板10。闭塞板10将后侧车架3的上方侧的开口闭塞。
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在沿着后轮罩2的前部的弯曲形状(水平截面中的弯曲形状)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之后再次将朝向改变为车辆前方侧,结合于边梁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
图6是沿着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1的VI-VI线使一部分成为剖面的车身后部的左侧的骨架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而且,图8是沿着图1的VIII-VIII线使一部分成为剖面的车身后部的左侧的骨架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9是从下方观察车身后部的左侧的骨架部的图。
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中的在俯视观察下弯曲的部分设为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上方侧倾斜的向上弯曲部ku。后侧车架3的向上弯曲部ku的后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实质上水平地延伸。如图6、图7、图9所示,在向上弯曲部ku的下壁4形成有臂插通孔5。本实施方式的车辆采用纵臂式的后轮悬架装置。后轮悬架装置的未图示的纵臂在后端侧对后轮进行支承,前端侧插通于向上弯曲部ku的臂插通孔5。如图6所示,纵臂的前端部经由内置有橡胶弹性体9c的圆筒状的安装构件9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向上弯曲部ku)的截面内。
如图1、图2所示,在后侧车架3的前端部的前方配置有实质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两端部与左右的边梁1连结的第一横梁6。而且,左右的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向上弯曲部ku)彼此通过实质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梁7(横梁)而相互连结。此外,左右的后侧车架3的后部区域彼此通过实质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三横梁75而相互连结。
边梁1如图6、图7所示,在上下具备接合凸缘的实质上礼帽状的边梁内部1i与边梁外部1o通过上下的接合凸缘来接合。
在边梁内部1i与边梁外部1o的接合凸缘间夹装有将由边梁内部1i和边梁外部1o形成的截面横截的加强件8。
边梁内部1i在侧壁1s的上下配置内角部ci。边梁内部1i的上壁1u从上方侧的内角部ci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边梁内部1i的下壁1l从下方侧的内角部ci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边梁外部1o具备从上端侧的接合凸缘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平缓地向下倾斜而延伸的上壁1u-o。在上壁1u-o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相连地设有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1s-o和下壁1l-o。但是,在图6、图7所示的截面部分,侧壁1s-o和下壁1l-o被局部地切口。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的符号G是边梁1的重心。
在边梁1的车宽方向外侧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后侧的侧门11的下缘部。在侧门11的下缘部内置有门梁12。门梁12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实质上水平地延伸的金属制的管材。在从车宽方向外侧向侧门11输入了冲击载荷时,门梁12抑制侧门11的板材的过大的变形并承接该载荷。门梁12配置在侧门11的下缘部中的比边梁1的重心G靠上方侧的与边梁外部1o的上部区域重叠的位置。
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向上弯曲部ku的截面内固定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托架支承板13。在托架支承板13的上表面固定有对安装构件9进行支承的金属制的臂安装托架14。臂安装托架14具有与托架支承板13接合的平坦的基体部15、和从基体部15的中央区域向上方侧弯曲鼓出的穹顶形状部16。如图9所示,在托架支承板13设有使臂安装托架14的穹顶形状部16的向下的开口16a与后侧车架3的臂插通孔5连通的连通口17。在托架支承板13的连通口17的左右的侧缘部、和臂安装托架14的基体部15的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通孔18、19(参照图9)。在臂安装托架14的基体部15的左右的缘部的上表面,通过焊接等来安装固定螺母20(环形螺母)。
在此,如图6所示,安装构件9在圆筒部9a的轴心位置配置轴部9b,圆筒部9a与轴部9b通过橡胶弹性体9c连结。贯通了圆筒部9a的轴部9b的两侧的端部通过螺栓21固定于臂安装托架14。更详细而言,安装构件9的轴部9b的两端部形成为扁平,在该扁平部分形成有未图示的螺栓插通孔。并且,螺栓21的轴部贯穿轴部9b、托架支承板13、臂安装托架14的各螺栓插通孔而向臂安装托架14的上部的对应的固定螺母20拧入。由此,安装构件9被固定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截面内。
如图3~图5所示,在臂安装托架14的上表面侧一体地安装有托架加强构件22。托架加强构件22由金属制的板状构件形成。托架加强构件22是实质上L字截面的板构件,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内侧向下倾斜的、具有斜边h的实质上直角三角形形状的主视观察下的垂立壁22v;以及从垂立壁22v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实质上垂直地弯折延伸的上端弯曲凸缘22fu。托架加强构件22以垂立壁22v的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固定于臂安装托架14。
如图5所示,在托架加强构件22的垂立壁22v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延伸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实质上垂直地弯曲并固定于边梁1的边梁内部1i的侧壁1s(边梁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外凸缘22fo。在托架加强构件22的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延伸设置有与边梁1的边梁内部1i的上壁1u的上表面接合的外延长壁22eo。
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在构成向上的U字状截面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的上端部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方向延伸的内凸缘3fi。在托架加强构件22的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设置有与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的上表面接合的内延长壁22ei。需要说明的是,在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的下表面重叠第二横梁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凸缘部7u(上壁)。第二横梁7的前凸缘部7u、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托架加强构件22的内延长壁22ei以三片重叠的状态被焊接固定。
托架加强构件22将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外延长壁22eo接合于边梁1的上方的内角部ci的附近(上壁1u)。托架加强构件22将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通过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内延长壁22ei结合于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和第二横梁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
如图6所示,托架加强构件22在该状态下配置于比边梁1的重心G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托架加强构件22的垂立壁22v具备与臂安装托架14的穹顶形状部16的外侧面16b嵌合的凹部23。凹部23以从垂立壁22v的车宽方向的实质上中央部的下缘向上方侧凹陷成实质上圆弧状的方式形成。在凹部23的缘部形成有与穹顶形状部16的外侧面16b接合的下边弯曲凸缘24。下边弯曲凸缘24沿着穹顶形状部16的外侧面16b朝向车辆前方侧弯曲。下边弯曲凸缘24与穹顶形状部16的外侧面16b重叠,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该外侧面16b。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图5所示,在穹顶形状部16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棱线30a和沿车宽方向的横棱线30b。穹顶形状部16通过上述的纵棱线30a和横棱线30b能提高刚性。纵棱线30a和横棱线30b可以仅为任一方,上述的各棱线30a、30b的个数也任意。
另外,在托架加强构件22的垂立壁22v中的、凹部23的左右两侧部分设有弧状截面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螺母接纳部25。在臂安装托架14的上表面安装的固定螺母20的外表面通过焊接等而一体地固定于螺母接纳部25。
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截面内与臂安装托架14一起固定的托架加强构件22的上部,固定有将后侧车架3的上方闭塞的闭塞板10。具体而言,闭塞板10重叠于托架加强构件22的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将该重叠的部分通过焊接而接合。
在该闭塞板10与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接合时,例如图2所示,在闭塞板10中的与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上表面重叠的部分预先形成贯通孔26,通过该贯通孔26能够将贯通孔26的周缘部与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上表面之间利用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进行固定。其结果是,托架加强构件22的上端弯曲凸缘22fu经由焊接材料接合于闭塞板10。
需要说明的是,将后侧车架3的上方闭塞的闭塞板10将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结合于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将后侧车架3的上方闭塞的闭塞板10将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接合于后侧车架3的未图示的外凸缘和边梁内部1i的上壁1u。而且,如图1所示,闭塞板10的前缘部结合于在后侧车架3的前方侧将左右的边梁1连结的第一横梁6的上表面。
另外,如图6所示,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截面内设置的托架加强构件2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端部隔着边梁1的加强件8而与边梁外部1o的上壁1u-o面对。边梁外部1o的上壁1u-o如前所述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平缓地向下倾斜,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侧门11内的门梁12面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地配置的上壁1u-o构成载荷传递部,该载荷传递部是在从车宽方向外侧向门梁12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将该冲击载荷向托架加强构件22传递的边梁1的截面内的载荷传递部。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截面内固定的托架支承板13的前缘部,结合有从该前缘部向下方延伸的隔壁27。隔壁27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截面内,沿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结合于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截面和边梁1的侧壁。隔壁27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对该前部区域3F的截面进行加强,并将前部区域3F的下部侧刚性地结合于边梁1的侧面。
图10是从上方侧观察第二横梁7与后侧车架3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第二横梁7形成为向上方侧开口的实质上礼帽状的截面形状。第二横梁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区域中,前壁7f和从前壁7f的上端部向前方侧弯折延伸的前凸缘部7u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平缓地弯曲延伸。前壁7f和前凸缘部7u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与弯曲的后侧车架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3s正交的状态触抵于侧壁3s。前壁7f和前凸缘部7u被焊接固定于后侧车架3的侧壁3s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和内凸缘3fi的下表面。如前所述,前凸缘部7u在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和托架加强构件22的内延长壁22ei以三片重叠的状态被焊接固定。
在第二横梁7的前壁7f和前凸缘部7u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附近,以跨前壁7f和前凸缘部7u的方式形成有凹陷部31。凹陷部31是相对于沿着第二横梁7的延出方向的输入载荷来说脆弱的部分(脆弱部),在向第二横梁7输入了沿着延出方向的冲击载荷时诱发第二横梁7的压曲变形。
图11是表示向后侧的侧门11的外侧输入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冲击载荷时的车身后部的变形举动的与图6同样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当向侧门11的外侧输入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冲击载荷时,该冲击载荷从侧门11内的门梁12向边梁1传递,再从边梁1通过沿车宽方向跨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托架加强构件22向第二横梁7传递。因此,向侧门11输入的冲击载荷通过托架加强构件22向第二横梁7高效地传递。
另外,侧门11内的门梁12相对于边梁1的重心G向上方侧偏离,因此从门梁12向边梁1输入的冲击载荷使图11中的箭头所示那样的力矩作用于边梁1的轴心(重心G)周围。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比边梁1的重心G靠上方侧的内角部ci经由托架加强构件22与第二横梁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因此通过托架加强构件22能够高效地承接上述的力矩。其结果是,能抑制侧门11的上部的向车内侧的倒入。
另外,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向纵臂施加了车宽方向的应力的情况下,该应力经由将安装构件9紧固固定的臂安装托架14的固定螺母20和托架加强构件22,由边梁1和第二横梁7牢固地支承。
此外,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向纵臂施加了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的情况下,该应力经由将安装构件9紧固固定的臂安装托架14的固定螺母20和托架加强构件22,由闭塞板10支承。闭塞板10结合于后侧车架3的上部,与后侧车架3一起构成前后方向上长的大型的闭截面。因此,向纵臂施加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由闭塞板10牢固地固定。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对臂安装托架14进行加强的托架加强构件22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端部结合于边梁1和第二横梁7,托架加强构件22的上部结合于闭塞板10。因此,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车宽方向的应力向纵臂施加时,能够将该应力经由托架加强构件22由边梁1和第二横梁7牢固地支承。而且,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车辆方向的应力向纵臂施加时,能够将该应力经由托架加强构件22由闭塞板10牢固地支承。
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后结构的情况下,在车辆的急剧的转弯时等能够充分地支承向纵臂施加的车宽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托架加强构件22由具有垂立壁22v和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实质上L字截面的板材构成,闭塞板10的贯通孔26的周缘部经由焊接材料接合于上端弯曲凸缘22fu。在本构成的情况下,通过闭塞板10的贯通孔26,能够将该贯通孔26的周缘部和上端弯曲凸缘22fu利用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容易地焊接固定。因此,能够将托架加强构件22的上端弯曲凸缘22fu和闭塞板10牢固地固定,能够通过闭塞板10充分地支承向纵臂施加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应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在臂安装托架14形成有将安装构件9的上方侧覆盖的穹顶形状部16,在托架加强构件22的垂立壁22v形成有与穹顶形状部16的外侧面嵌合的凹部23,在凹部23的缘部形成有与穹顶形状部16的外侧面接合的下边弯曲凸缘24。因此,能够将从安装构件9向臂安装托架14施加的应力经由臂安装托架14的穹顶形状部16和托架加强构件22的凹部23及下边弯曲凸缘24向托架加强构件22高效地传递。
因此,在采用了本构成的情况下,不使后侧车架3的截面大型化而能够充分支承向纵臂施加的应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由实质上L字截面的板状构件构成,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内侧向下倾斜的、具有斜边h的实质上直角三角形形状的主视观察下的垂立壁22v;以及从垂立壁22v的上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弯折延伸的上端弯曲凸缘22fu。并且,在垂立壁22v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在边梁1的内侧面固定的外凸缘22fo,在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在边梁1的上壁1u固定的外延长壁22eo,在上端弯曲凸缘22fu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设有在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的上表面固定的内延长壁22ei。
因此,使托架加强构件22从后侧车架3与边梁1的组装体的上方向下方下降,将托架加强构件22的外延长壁22eo和内延长壁22ei载置于边梁1的上壁1u和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将托架加强构件22的各部通过点焊等能够容易地接合于边梁1和后侧车架3。
另外,在采用了本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将向纵臂施加的车宽应力方向的应力通过具有牢固的固定结构的托架加强构件22由边梁1和第二横梁7支承。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托架加强构件2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直接结合于边梁1的上方的内角部ci的附近,但是托架加强构件2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也可以经由另外构件而间接地结合于边梁1的上方的内角部ci的附近。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托架加强构件2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经由后侧车架3的内凸缘3fi而间接地结合于第二横梁7(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但是托架加强构件2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也可以直接结合于第二横梁7(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

Claims (3)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
边梁,其实质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的侧部下方;
后侧车架,其将前部区域结合于所述边梁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在所述前部区域的下壁设有臂插通孔;
横梁,其实质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将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
纵臂,其在后部侧对后轮进行支承,将插通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臂插通孔的前端部经由安装构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
臂安装托架,其固定在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的向上方侧开口的实质上U字状的截面内,具有将所述安装构件紧固固定的固定螺母;
托架加强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臂安装托架,对所述臂安装托架进行加强;及
闭塞板,其固定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前部区域的上部,将所述前部区域的上方侧的开口闭塞,
所述托架加强构件将车宽方向的两侧的端部直接或间接地结合于所述边梁和所述横梁,并将上部结合于所述闭塞板,
所述托架加强构件是具有沿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立壁及从所述垂立壁的上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弯折延伸的上端弯曲凸缘的、实质上L字截面的板状构件,
在所述闭塞板设有贯通孔,
所述闭塞板的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经由焊接材料接合于所述上端弯曲凸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臂安装托架具有将所述安装构件的上方侧覆盖的穹顶形状部,
所述垂立壁具有与所述穹顶形状部的外侧面嵌合的凹部,
在所述凹部的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穹顶形状部的外侧面接合的下边弯曲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垂立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在所述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固定的外凸缘,
在所述上端弯曲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在所述边梁的与内角部相连的上壁固定的外延长壁,
在所述上端弯曲凸缘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设有在所述后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凸缘的上表面固定的内延长壁。
CN202210141137.3A 2021-03-04 2022-02-16 车身后部结构 Active CN1150275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4622A JP7158519B2 (ja) 2021-03-04 2021-03-04 車体後部構造
JP2021-034622 2021-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7566A CN115027566A (zh) 2022-09-09
CN115027566B true CN115027566B (zh) 2024-04-30

Family

ID=83115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1137.3A Active CN115027566B (zh) 2021-03-04 2022-02-16 车身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18344B2 (zh)
JP (1) JP7158519B2 (zh)
CN (1) CN11502756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8920A (zh) * 2003-10-24 2005-04-27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后侧部分的结构
JP2007290665A (ja) * 2006-04-27 2007-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JP3185492U (ja) * 2010-06-30 2013-08-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03255264U (zh) * 2010-06-30 2013-10-3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JP2016107848A (ja) * 2014-12-08 2016-06-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支持構造
JP2016215666A (ja) * 2015-05-14 2016-12-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6614U (zh) 1977-07-26 1979-02-21
DE19744664A1 (de) 1996-10-14 1998-06-04 Volkswagen Ag Karosserie eines Kombifahrzeugs
JP5029328B2 (ja) 2007-12-05 2012-09-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381055B2 (ja) * 2008-12-02 2014-01-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621484B2 (ja) * 2010-10-05 2014-11-1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の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取付構造
JP5426614B2 (ja) * 2011-07-12 2014-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の取付構造
JP5853666B2 (ja) * 2011-12-20 2016-02-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DE102011056737B4 (de) 2011-12-21 2023-03-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orderwagen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2013784A1 (de) * 2012-07-11 2014-01-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m außenliegenden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die Hinterachsanbindung
JP5966898B2 (ja) * 2012-12-10 2016-08-1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の取付構造
JP6215978B2 (ja) 2016-02-01 2017-10-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および自動車の製造方法
JP6263790B2 (ja) * 2016-05-26 2018-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部構造
JP6511090B2 (ja) 2017-06-05 2019-05-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590862B2 (ja) * 2017-06-05 2019-10-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支持構造
JP6624526B2 (ja) 2018-02-15 2019-1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7158518B2 (ja) * 2021-03-04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7158520B2 (ja) * 2021-03-04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8920A (zh) * 2003-10-24 2005-04-27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后侧部分的结构
JP2007290665A (ja) * 2006-04-27 2007-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JP3185492U (ja) * 2010-06-30 2013-08-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03255264U (zh) * 2010-06-30 2013-10-3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JP2016107848A (ja) * 2014-12-08 2016-06-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支持構造
JP2016215666A (ja) * 2015-05-14 2016-12-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58519B2 (ja) 2022-10-21
CN115027566A (zh) 2022-09-09
US20220281527A1 (en) 2022-09-08
US11718344B2 (en) 2023-08-08
JP2022135047A (ja)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9956B2 (en) Automobi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6648404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622768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5027565B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15027567B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15027566B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4396854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補強構造
JP4311219B2 (ja) パワープラントマウント保持構造
JPH0627499Y2 (ja) 車両用デッキクロスメンバ支持部構造
KR200160327Y1 (ko) 차량의 리어 써스팬션 쇽업소오버의 장착구조
JPH06191441A (ja) フードヒンジの取り付け部構造
JP2003137132A (ja) スプリングサポート構造
JPH0616153A (ja) 自動車のセンタピラーの補強構造
KR950010167Y1 (ko) 자동차의 옆부분차체구조
JP2023150062A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KR0124920Y1 (ko) 자동차의 쉽핑 구조물
JP2023150061A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4271189B2 (ja)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
JP2021183460A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H07117591A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取付構造
JP2006306337A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JP2002264847A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フロアメンバ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