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0965B - 空气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0965B
CN113710965B CN202080029067.1A CN202080029067A CN113710965B CN 113710965 B CN113710965 B CN 113710965B CN 202080029067 A CN202080029067 A CN 202080029067A CN 113710965 B CN113710965 B CN 1137109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unit
conditioning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90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10965A (zh
Inventor
藤本徹
田中脩一
小松彰
野内义照
巽浩二
铃木亮太
中岛泰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10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0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10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0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0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in which the air treatment in the central station takes place by means of a heat-pump or by means of a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4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by varying driv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2007/001Ventilation with exhausting air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30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40Pressure, e.g. win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在空气处理系统中,根据随时变化的需求风量进行风量的控制。供气风机单元(20)与空气处理单元(10)分离地设置,将室外空气从室外输送至空气处理单元(10),并且将通过空气处理单元(10)处理后的室外空气输送至室内。排气风机单元(30)与空气处理单元(10)分离地设置,将室内空气从室内输送至空气处理单元(10),并且将通过空气处理单元(10)处理后的室内空气输送至室外。控制器根据第一风量检测部的第一检测值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根据第二风量检测部的第二检测值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对送至室内的室外空气进行规定的处理。
背景技术
作为迄今为止的某一空气处理系统,例如,专利文献1(台湾实用新型M566801号)公开了一种在外壳中配置有热交换元件的全热交换器。外壳设置有外部吸气口、内部吸气口、外部排气口、内部排气口。专利文献1的全热交换器包括空气引入装置和排气装置,其中,空气引入装置与外壳分离且配置于吸气口,排气装置与外壳分离且配置于排气口。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全热交换器中,对空气引入装置以及排气装置的个数进行调节以匹配外壳的容量。由此,能够实现全热交换器的空间的节省。然而,专利文献1的全热交换器无法随时控制风量,无法应对时刻变化的风量的变更需求。对于现有的全热交换器而言,尤其在具有多个吹出口的情况下,通过各吹出口随时改变风量是困难的。
在空气处理系统中,存在如何根据随时变化的需求风量进行风量的控制这一技术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空气处理单元、供气风机单元、排气风机单元、控制器。空气处理单元对流过单元内的空气进行规定的处理。供气风机单元与空气处理单元分离地设置,将室外空气从室外输送至空气处理单元,并且将通过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室外空气输送至室内。排气风机单元与空气处理单元分离地设置,将室内空气从室内输送至空气处理单元,并且将通过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室内空气输送至室外。控制器控制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排气风机单元。供气风机单元具有第一风机和第一风量检测部,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可变,所述第一风量检测部检测第一风机的风量或者相当于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并且输出第一检测值。排气风机单元具有第二风机和第二风量检测部,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可变,所述第二风量检测部检测第二风机的风量或者相当于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并且输出第二检测值。控制器根据第一检测值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根据第二检测值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系统中,当在空气处理系统中需要进行风量的变更时,在供气风机单元和排气风机单元中能够根据第一检测值以及第二检测值来控制第一风机以及第二风机的转速。其结果是,当在空气处理系统中需要进行风量的变更时,能够进行所需的适当风量的变更。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中,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设置于供气风机单元,所述第二控制部设置于排气风机单元。第一控制部从供气风机单元之外接收对第一风机的风量进行指令的第一指令值,并且根据第一指令值和第一检测值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第二控制部从排气风机单元之外接收对第二风机的风量进行指令的第二指令值,并且根据第二指令值和第二检测值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系统中,由于在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排气风机单元设置有第一控制部以及第二控制部,因此,设置以及增设供气风机单元和排气风机单元时的控制系统的构筑变得容易。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中,所述控制器包括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将所述第一指令值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部,将所述第二指令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部。
在第三观点所述的系统中,由于在同一空气处理单元连接有供气风机单元和排气风机单元,因此,空气处理系统从主控制器接收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由此,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排气风机单元的第一控制部以及第二控制部不需要算出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其结果是,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排气风机单元的第一控制部以及第二控制部的负荷得以减轻。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第四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外部空气管道、供气管道、回风管道、排气管道。外部空气管道与空气处理单元连接,对从室外引入空气处理单元的室外空气进行引导。供气管道与空气处理单元连接,对通过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并向室内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引导。回风管道与空气处理单元连接,对从室内引入空气处理单元的室内空气进行引导。排气管道与空气处理单元连接,对通过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并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进行引导。供气风机单元设置于外部空气管道以及供气管道中的至少一者。供气风机单元使室外空气从外部空气管道通过空气处理单元而向供气管道流动。排气风机单元设置于回风管道以及排气管道中的至少一者。排气风机单元使室内空气从供气管道通过空气处理单元而向排气管道流动。
在第四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中,所述供气风机单元与所述供气管道连接。所述排气风机单元与所述排气管道连接。
在第四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中,所述供气风机单元与所述供气管道连接。所述排气风机单元与所述回风管道连接。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中,排气风机单元包括第一排气风机单元和第二排气风机单元。回风管道包括对室内空气进行引导的第一回风管道以及第二回风管道。第一排气风机单元与第一回风管道连接,第二排气风机单元与第二回风管道连接。
在第七观点所述的系统中,通过使第一排气风机单元和第二排气风机单元分开负担排气的负荷,能够减少每一台的风量,能够降低噪声。
在第四观点至第七观点中的任一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空气处理系统中,所述供气风机单元包括第一供气风机单元和第二供气风机单元。所述供气管道包括将所述室外空气向室内引导的第一供气管道以及第二供气管道。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
在第八观点所述的系统中,通过将供气风机单元分成第一供气风机单元和第二供气风机单元,能够减少每一台的风量,能够降低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空气处理系统、室内以及与室内的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室外空气以及供给空气的流动的空气处理单元的剖切侧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室内空气以及排出空气的流动的空气处理单元的剖切侧视图。
图5是表示全热交换元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排气风机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风机单元的风机的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控制系统的一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A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B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空调系统的结构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热交换器单元、管道、风机单元以及吹出口单元的连接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风机单元的送风风机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控制系统的一例的框图。
图15是表示风机单元的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空调用主控制器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的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空调用主控制器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的一例的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空调用主控制器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空调用主控制器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空调用主控制器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空调用主控制器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空调用主控制器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23是表示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图23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25是表示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概念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图25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1-1)空气处理系统
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空气处理单元10、供气风机单元20、排气风机单元30,如图2所示,包括控制器40。图1中示出了配置于建筑物BL的一楼的天花板里侧的空气处理系统1。空气处理单元10是对流过单元内的空气进行规定处理的单元。规定处理包括将空气中的灰尘去除的过滤、空气温度的变更、空气湿度的变更、将空气中规定的化学成分去除的过滤、将空气中规定的病原体去除的过滤。灰尘例如包括花粉、黄沙、PM2.5。规定的化学成分例如包括有气味的物质。
图1所示的空气处理单元10不具有依靠自身产生单元内的空气流动的功能。具体而言,空气处理单元10不具有风机。因此,在空气处理系统1中,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使空气处理单元10的单元内的空气流动产生。
空气处理系统1的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与空气处理单元10分离地设置。空气处理系统1的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与空气处理单元10分离地设置。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空气处理系统1中从室内SI朝向室外SO的空气流动以及从室外SO朝向室外SO的空气流动。图1中示出了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图2中例示了这些风机单元中的一个供气风机单元20和一个排气风机单元30的空气流动。室内SI是与室外SO分离的空间,是称为空气调节对象的空调对象空间。室外SO是新鲜空气即室外空气OA的供给源。供气风机单元20将室外空气OA从室外SO送至空气处理单元10,并且将由空气处理单元10处理后的室外空气OA送至室内SI。换言之,通过驱动供气风机单元20进行送风,产生从室外SO经由空气处理单元10向室内SI流动的空气流动。从空气处理系统1供给至室内SI的空气是供给空气SA。
排气风机单元30将室内空气RA从室内SI送至空气处理单元10,并且将由空气处理单元10处理后的室内空气RA送至室外SO。换言之,通过驱动排气风机单元30进行送风,产生从室内SI经由空气处理单元10向室外SO流动的空气流动。从空气处理系统1向室外SO排出的空气是排出空气EA。
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分别具有能够改变转速的第一风机22。此外,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分别具有第一风量检测部23,所述第一风量检测部23对第一风机22的风量或相当于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进行检测并输出第一检测值。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分别具有能够改变转速的第二风机32。此外,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分别具有第二风量检测部33,所述第二风量检测部33对第二风机32的风量或相当于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进行检测并输出第二检测值。
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通过控制器40进行控制。控制器40在各供气风机单元20中根据第一风量检测部23的第一检测值来控制第一风机22的转速。此外,控制器40在各排气风机单元30中根据第二风量检测部33的第二检测值来控制第二风机32的转速。
在空气处理系统1中,例如,在通过全部的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使向室内SI供给的供给空气SA的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控制器40进行使所有第一风机22的转速增加的控制。例如,在通过图1的三个供气风机单元20分别使供给量增加100CHM而使整体增加300CHM的供给量的情况下,控制器40以使各第一风机22的风量增加100CHM的方式进行指令,通过各第一风量检测部23检测其增加量。控制器40在各供气风机单元20中以使由各第一风量检测部23检测出的增加量达到100CHM的方式调节各第一风机22的转速。
此外,在空气处理系统1中,在通过三个供气风机单元20使供给量增加300CHM的情况下,通过两个排气风机单元30使排气量增加300CHM。在该情况下,控制器40以使风量增加150CHM的方式对各第二风机32进行指令,通过各第二风量检测部33检测其增加量。控制器40在各排气风机单元30中以使由各第二风量检测部33检测出的增加量达到150CHM的方式调节各第二风机32的转速。如此一来,当在空气处理系统1中需要进行风量的变更时,能够通过控制器40进行供气量与排气量的平衡并且进行所需的风量的变更。
(2)详细结构
(2-1)空气处理系统1的空气流路
如图2所示,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外部空气管道50、供气管道60、回风管道70、排气管道80。外部空气管道50、供气管道60、回风管道70以及排气管道80与空气处理单元10连接。
外部空气管道50将要引入空气处理单元10的室外空气OA从室外SO引导至空气处理单元10。换言之,外部空气管道50构成从室外SO与空气处理单元10相连的空气流路。外部空气管道50延伸至朝向室外SO开口的开口部4。供气管道60将在空气处理单元10中处理并要向室内SI供给的室外空气OA从空气处理单元10引导至室内SI。换言之,供气管道60构成从空气处理单元10与室内SI相连的空气流路。供气管道60延伸至朝向室内SI开口的吹出口2。
回风管道70将要从室内SI引入空气处理单元10的室内空气RA从室内SI引导至空气处理单元10。换言之,回风管道70构成从室内SI与空气处理单元10相连的空气流路。回风管道70延伸至朝向室内SI开口的吸入口3。排气管道80将在空气处理单元10中处理并要向室外SO排出的室内空气RA从空气处理单元10引导至室外SO。换言之,排气管道80构成从空气处理单元10与室外SO相连的空气流路。排气管道80延伸至朝向室外SO开口的开口部5。
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空气处理系统1设置有分支腔室91、92。通过分支腔室91,供气管道60例如从一个主管道61分岔成多根分支管道62。换言之,上述供气管道60包括一个主管道61、分支腔室91以及多个分支管道62。此处,对分支腔室91是一个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分支腔室91也可以是多个,也可将通过上游侧的分支腔室91分岔的供气管道60在上游侧的分支腔室91的下游处通过下游侧的分支腔室91进行进一步分岔。
此外,通过分支腔室92,回风管道70例如从一个主管道71分岔成多根分支管道72。换言之,上述回风管道70包括一个主管道71、分支腔室92以及多个分支管道72。此处,对分支腔室92是一个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分支腔室92也可以是多个,也可将通过上游侧的分支腔室92分岔的回风管道70在上游侧的分支腔室92的下游处通过下游侧的分支腔室92进行进一步分岔。
(2-2)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的配设
各供气风机单元20与各供气管道60连接。在图1所示的空气处理系统1中,在三个分支管道62分别连接有供气风机单元20。此处,各供气风机单元20连接在各分支管道62的中途,不过,连接的位置不限于分支管道62的中途。例如,也可连接在吹出口2附近的分支管道62的端部。
各排气风机单元30与各回风管道70连接。在图1所示的空气处理系统1中,在两个分支管道72分别连接有排气风机单元30。此处,各排气风机单元30连接在各分支管道72的中途,不过,连接的位置不限于分支管道72的中途。例如,也可连接在吸入口3附近的分支管道72的端部。
在对不同的供气风机单元20进行彼此区分的情况下,以第一供气风机单元20a、第二供气风机单元20b、第三供气风机单元20c的方式向符号标注字母并记载。在对不同的排气风机单元30进行彼此区分的情况下,在对不同的分支管道62进行彼此区分的情况下,在对不同的分支管道72进行彼此区分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在图1的空气处理系统1中,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包括第一供气风机单元20a、第二供气风机单元20b、第三供气风机单元20c。在图1的空气处理系统1中,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包括第一排气风机单元30a、第二排气风机单元30b。此外,在图1的空气处理系统1中,多个供气管道60包括第一分支管道62a、第二分支管道62b以及第三分支管道62c,多个回风管道70包括第一分支管道72a以及第二分支管道72b。第一供气风机单元20a与第一分支管道62a连接。第二供气风机单元20b与第二分支管道62b连接。第三供气风机单元20c与第三分支管道62c连接。此外,第一排气风机单元30a与第一分支管道72a连接。第二排气风机单元30b与第二回风管道70b连接。
(2-3)空气处理单元10
该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单元10是全热交换器。如图2至图4所示,空气处理单元10具有壳体11、全热交换元件12、第一过滤器13、第二过滤器14。壳体11在内部收纳有大致四棱柱形状的全热交换器元件12。壳体11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空气管道50连接的开口11a、用于与供气管道60连接的开口11b、用于与回风管道70连接的开口11c以及用于与排气管道80连接的开口11d。
壳体11中的空间主要被分割成第一空间SP1、第二空间SP2、第三空间SP3以及第四空间SP4这四个空间。第一空间SP1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12设置于外部空气管道50侧。第二空间SP2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12设置于供气管道60侧。第三空间SP3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12设置于回风管道70侧。第四空间SP4相对于全热交换元件12设置于排气管道80侧。因此,通过外部空气管道50,室外SO与第一空间SP1相连。通过供气管道60,室内SI与第二空间SP2相连。通过回风管道70,室内SI与第三空间SP3相连。通过排气管道80,室外SO与第四空间SP4相连。
如图3的侧视剖视图以及图2所示,通过驱动供气风机单元20,室外SO的室外空气OA通过外部空气管道50到达全热交换元件12。此外,流过全热交换元件12的空气通过供气管道60作为新鲜的供给空气SA被供给至室内SI。如图4的侧视剖视图以及图2所示,通过驱动排气风机单元30,室内SI的室内空气RA通过回风管道70到达全热交换元件12。此外,流过全热交换元件12的空气成为排出空气EA而向室外SO排出。如图5所示,上述全热交换元件12使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不会彼此混合且使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之间进行全热交换。换言之,全热交换元件12使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之间同时且连续地进行潜热交换和显热交换。
第一过滤器13配置成将全热交换元件12中的、在第三空间SP3露出的部分覆盖。第二过滤器14配置成将全热交换元件12中的、在第一空间SP1露出的部分覆盖。由此,能够在室外空气OA以及室内空气RA中的任意空气供给至全热交换元件12前将灰尘去除,能够防止聚集的灰尘流入全热交换元件12内。
(2-4)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
如图6所示,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分别包括单元外壳21、第一风机22、第一风量检测部23、风机控制器24。如图6所示,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分别包括单元外壳31、第二风机32、第二风量检测部33、风机控制器34。各单元外壳21具有吸气口26和吹出口27。单元外壳21是具有供从吸气口26进入且通过吹出口27吹出的空气流过的规定形状的空间的箱体。各单元外壳21的吸气口26与空气处理单元10以连通的方式连接。在各单元外壳21的吹出口27连接各第一风机22的吹出口。从第一风机22吹出的调节空气从吹出口2吹出。各单元外壳31具有吸气口36和吹出口37。单元外壳31是具有供从吸气口36进入且通过吹出口37吹出的空气流过的规定形状的空间的箱体。各单元外壳31的吸气口36与各吸入口3以连通的方式连接。在各单元外壳31的吹出口37连接各第二风机32的吹出口。从第二风机32吹出的室内空气RA通过空气处理单元10从开口部5吹出。为了便于理解说明,关于各供气风机单元20和各排气风机单元30的结构采用相同的结构的情况,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因此,以下,有时针对供气风机单元20进行说明而省略排气风机单元30的说明。不过,例如,可在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多个而排气风机单元30中使单元外壳21、31、第一风机22和第二风机32、第一风量检测部23和第二风量检测部33中的至少一者不同,从而将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的结构设为不同的结构。
在各单元外壳21中收纳有第一风机22和第一风量检测部23。第一风机22具有风机外壳29(参照图7)。各第一风机22能够改变转速。第一风机22固定于单元外壳21中的规定的位置,风机外壳29的出口29b与单元外壳21的吹出口27连接。风机外壳29的入口29a配置于单元外壳21的内部空间的规定位置。例如,对于第一风机22而言,能够采用离心风机。作为第一风机22使用的离心风机例如是西洛克风机。作为第一风机22的一例,在图7中示出了西洛克风机。第一风机22以能够使风机转子25旋转的方式收纳于风机外壳29中。能够使风机转子25旋转的是风机马达28。第一风机22的转速也可换言之是风机转子25的转速。第一风机22通过使风机马达28的转速增大来使风机转子25的转速增大,从而使风量增加。此外,第一风机22通过使风机马达28的转速减小来使风机转子25的转速减小,从而使风量减少。由于第一风机22的吹出口与单元外壳21的吹出口27连接,因此,第一风机22的风量与从吹出口2供给的供给空气量一致。因此,第一风机22能够通过改变风机马达28的转速来改变供给空气量。在单元外壳21安装有风机控制器24。此处,所有的风机控制器24与主控制器41连接。风机控制器24与风机马达28连接,能够控制风机马达28的转速。
在各排气风机单元30的单元外壳31中收纳有第二风机32和第二风量检测部33,关于第二风机32例如能够采用离心风机、尤其是西洛克风机这一点,与供气风机单元20的情况是相同的。此外,在排气风机单元30中,第二风机32以能够使风机转子35旋转的方式收纳于风机外壳39中,使风机转子35循环转的是风机马达38,关于这一点,也与供气风机单元20是相同的。
各供气风机单元20的第一风量检测部23以及排气风机单元30的第二风量检测部33对第一风机22以及第二风机32的风量或者相当于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进行检测。关于以相同的方式构成第一风量检测部23和第二风量检测部33的情况,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因此,下面,针对第一风量检测部23进行说明,省略有关第二风量检测部33的说明。在对第一风机22的风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第一风量检测部23包括风量传感器。在对相当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第一风量检测部23例如包括风速传感器、压力差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在通过风量传感器检测风量的情况下,在单元外壳21中的规定部位设置风量传感器。由于单元外壳21、第一风机22、吸气口26、吹出口27以及风量传感器的形状以及配置位置确定,因此,通过实验来确认设置后的风量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风机控制器24例如存储有表示风量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的表格。
此外,在将风速作为风量相当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第一风量检测部23包括对单元外壳21中的规定部位的风速进行检测的风速传感器。由于单元外壳21、第一风机22、吸气口26、吹出口27以及风速传感器的形状以及配置位置确定,因此,通过实验来确认设置后的风速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风机控制器24例如存储有表示风速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的表格。
此外,在将压力差作为风量相当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第一风量检测部23包括对单元外壳21中的规定的两个部位的静压之差进行检测的压力差传感器。由于单元外壳21、第一风机22、吸气口26、吹出口27以及压力差传感器的形状以及配置位置确定,因此,通过实验来确认设置后的压力差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风机控制器24例如存储有表示压力差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的表格。
此外,在将静压作为风量相当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第一风量检测部23包括对单元外壳21中的规定部位的静压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由于单元外壳21、第一风机22、吸气口26、吹出口27以及压力传感器的形状以及配置位置确定,因此,通过实验来确认设置后的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风机控制器24例如存储有表示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与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关系的表格。
另外,根据测定值确定风量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利用表格换算成风量的方法,作为表格的替代,风机控制器24、34例如也可构成为利用表示各参数与风量的关系的关系式并根据测定值来算出风量。
风机控制器24从主控制器41接收第一风机22的风量的第一指令值。风机控制器24根据风量的第一指令值、第一风量检测部23检测到的风量或风量相当量的检测值来控制第一风机22的转速。风机控制器24例如以检测值表示的风量接近第一指令值的方式控制第一风机22的转速。具体而言,若检测值表示的风量大于第一指令值,则风机控制器24降低第一风机22的转速,若检测值表示的风量小于第一指令值,则风机控制器24提高第一风机22的转速。
风机控制器34从主控制器41接收第二风机32的风量的第二指令值。风机控制器34根据风量的第二指令值、第二风量检测部33检测到的风量或风量相当量的检测值来控制第二风机32的转速。风机控制器34例如以检测值表示的风量接近第二指令值的方式控制第二风机32的转速。具体而言,若检测值表示的风量大于第二指令值,则风机控制器34降低第二风机32的转速,若检测值表示的风量小于第二指令值,则风机控制器24提高第二风机32的转速。
风机控制器24、34例如与遥控器160关联在一起。例如,在遥控器160输入有设定风量的情况下,主控制器41向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排气风机单元30的风机控制器24、34发送与遥控器160的设定风量对应的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因此,主控制器41根据遥控器160的输入即设定风量来确定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例如,当接收到检测值表示的风量与设定风量一致时的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的风机控制器24、34接收到更大的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时,使第一风机22以及第二风机32的转速增加而使第一风机22以及第二风机32的风量增加。
(2-5)控制系统
如图8所示,控制器40包括主控制器41、风机控制器24、34。主控制器41与多个风机控制器24、34连接。主控制器41通过各风机控制器34与各遥控器160连接。遥控器160例如与吹出口2或吹出口2和吸入口3这两者对应,与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连接。此处,对遥控器160通过风机控制器24、34与主控制器41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也可将遥控器160与主控制器41直接连接。此外,此处,示出了主控制器41、多个风机控制器24、34以及多个遥控器160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的情况,不过,这些中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连接。
主控制器41、多个风机控制器24、34以及多个遥控器160分别例如通过计算机实现。构成主控制器41、多个风机控制器24、34以及多个遥控器160的计算机包括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控制运算装置能够使用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或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不过,主控制器41、多个风机控制器24、34以及多个遥控器160也可构成为采用能够进行与利用CPU和存储器进行的控制相同的控制的集成电路(IC)。此处所说的IC包含LSI(large-scaleintegrated 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门阵列和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
在供气风机单元20配置有第一风量检测部23。在排气风机单元30配置有第二风量检测部33。第一风量检测部23例如对流过供气风机单元20的单元外壳21的风量进行检测。第二风量检测部33例如对流过排气风机单元30的单元外壳31的风量进行检测。第一风量检测部23与风机控制器24连接,向风机控制器24发送检测出的第一检测值的数据。第二风量检测部33与风机控制器34连接,向风机控制器34发送检测出的第二检测值的数据。另外,第一风量检测部23以及第二风量检测部33也可构成为能够检测逆流、能够检测风向。
多个遥控器160构成为能够分别输入空气处理系统1以及/或者供气风机单元20、排气风机单元30的运转的开启、关闭的指令、设定风量。设定风量例如构成为能够以数值的方式输入。
(3)特征
(3-1)
如上文说明的那样,在空气处理系统1中,控制器40能够根据供气风机单元20的第一风量检测部23的第一检测值来控制第一风机22的转速,能够根据排气风机单元30的第二风量检测部33的第二检测值来控制第二风机32的转速。其结果是,在空气处理系统1中,当需要进行风量的变更时,能够通过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进行所需的适当风量的变更。
(3-2)
供气风机单元20设置有第一控制部即风机控制器24,排气风机单元30设置有第二控制部即风机控制器34。这些风机控制器24、34从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排气风机单元30外接收对第一风机22以及第二风机32的风量进行指令的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此外,由于设置有根据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和第一检测值以及第二检测值来控制第一风机22以及第二风机32的转速的风机控制器24、34,因此,设置以及增设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时的控制系统的构筑变得容易。
(3-3)
在上述空气处理系统1中,由于在同一空气处理单元10连接有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因此,从主控制器41接收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利用接收到的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排气风机单元30的风机控制器24、34不需要算出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控制的负载得以减轻。
(3-4)
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包括第一排气风机单元30a和第二排气风机单元30b。第一排气风机单元30a与第一分支管道72a连接,第二排气风机单元30b与第二分支管道72b连接。因此,能够使第一排气风机单元30a和第二排气风机单元30b分开负担排气的负载,减少每一台的风量,能够降低排气风机单元30产生的噪声。另外,第一分支管道72a是第一回风管道的例子,第二分支管道72b是第二回风管道的例子。
(3-5)
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包括第一供气风机单元20a、第二供气风机单元20b、第三供气风机单元30c。第一供气风机单元20a与第一分支管道62a连接,第二供气风机单元20b与第二分支管道61b连接,第三供气风机单元20c与第三分支管道62c连接。因此,能够使第一供气风机单元20a、第二供气风机单元20b以及第三供气风机单元20c分开负担供气的负载,减少每一台的风量,能够降低供气风机单元20产生的噪声。另外,第一分支管道62a是第一供气管道的例子,第二分支管道62b是第二供气管道的例子。
(4)变形例
(4-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一个室内SI(一个楼层)设置有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以及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和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的配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针对一个室内SI的配置。
例如,也可如图9所示的那样,在楼层被划分成走廊PAS以及多个房间SI1~SI4的情况下,在走廊PAS的天花板里侧配置空气处理单元10,在各房间SI1~SI4的天花板里侧配置各供气风机单元20和各排气风机单元30。
此外,也可将一个空气处理单元10与配置于多个楼层的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和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连接。
(4-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供气风机单元20与供气管道60连接且排气风机单元30与回风管道70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连接供气风机单元20的管道不限于供气管道60。例如,也可如图10所示的那样,供气风机单元20与外部空气管道50连接。此外,连接排气风机单元30的管道不限于回风管道70。例如,也可如图10所示的那样,排气风机单元30与排气管道80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构成为一个或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与供气管道60连接且排气风机单元30与排气管道80连接。
(4-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空气处理单元10是包括全热交换元件12的全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空气处理单元10不限于全热交换器。空气处理单元10也可包括加湿器以及/或者除湿器。此外,空气处理单元10也可以是包括过滤器的换气装置。此外,空气处理单元10也可具有加热器以及/或者冷却装置。不过,在任意情况下,空气处理单元10均是不具有送风功能的结构。
(4-4)变形例D
空气处理单元10也可以是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所述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包括带有吸湿材料的第一热交换器、带有吸湿材料的第二热交换器、使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压缩机、用于改变制冷剂的循环方向的四通阀、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交换器之间的膨胀阀。该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第一状态下,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使室外空气流过第一热交换器而生成供给空气,并且使室内空气流过第二交换器而生成排出空气。在第二状态下,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使室外空气流过第二热交换器而生成供给空气,并且使室内空气流过第一交换器而生成排出空气。例如,在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直接涂覆有吸湿材料。吸湿材料直接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交换器获取所需的热量,从而进行水分的吸附和释放。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以及膨胀阀构成热泵。在将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以及膨胀阀连接的回路中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
在除湿运转时,在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中,在第一状态下,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器中液化后的制冷剂在膨胀阀中减压膨胀后被送至第一热交换器。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此时,水分从流过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外空气被吸附至第一热交换器的吸附材料,干燥的空气构成供给空气。
若第一热交换器的吸湿材料充满水分,那么,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并且,通过四通阀进行切换,以使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被排出至第一热交换器,并且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完成了热交换的液体状的制冷剂进入第二热交换器。
在除湿运转时,在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中,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一热交换器中液化后的制冷剂在膨胀阀中减压膨胀后被送至第二热交换器。在第二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一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此时,水分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的室外空气被吸附至第二热交换器的吸附材料,干燥的空气构成供给空气。此外,水分从吸附材料释放至此时流过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湿润的空气构成排出空气。
若第二热交换器的吸湿材料充满水分,那么,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并且,通过四通阀进行切换,以使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被排出至第二热交换器,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器中完成了热交换的液体状的制冷剂进入第一热交换器。
在加湿运转时,在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中,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器中液化后的制冷剂在膨胀阀中减压膨胀后被送至第一热交换器。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此时,水分从流过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被吸附至第一热交换器的吸附材料,干燥的空气构成排出空气。
若第一热交换器的吸湿材料充满水分,那么,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并且,通过四通阀进行切换,以使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被排出至第一热交换器,并且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完成了热交换的液体状的制冷剂进入第二热交换器。
在加湿运转时,在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中,在第一状态下,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一热交换器中液化后的制冷剂在膨胀阀中减压膨胀后被送至第二热交换器。在第二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一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水分从第一热交换器的吸附材料释放至此时流过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外空气,湿润的空气构成供给空气。此外,此时,水分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被吸附至吸附材料,干燥的空气构成排出空气。
若第一热交换器的吸湿材料释放了水分,那么,调湿外部空气处理机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并且,通过四通阀进行切换,以使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状的制冷剂被排出至第二热交换器,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器中完成了热交换的液体状的制冷剂进入第一热交换器。
(4-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中,也可在全热交换元件12与吹出口2之间设置热交换器,在通过全热交换元件12进行热量回收的同时,进行供给空气的冷却。热交换器例如是能够对流过的空气进行冷却的直膨式盘管。该直膨式盘管也可组装在空气处理单元10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中,也可在全热交换元件12与吹出口2之间设置热交换器和加湿器,在通过全热交换元件12进行热量回收的同时,进行供给空气的加热和加湿。热交换器例如是能够对流过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直膨式盘管。该直膨式盘管也可组装在空气处理单元10中。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单元10也可构成为切换至下述状态:当不需要进行室温调整时,在不使室内空气流过全热交换元件的情况下,将室内空气作为排出空气排出,在不使室外空气进行全热交换的情况下,将室外空气作为供给空气引入室内。
(4-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多个供气风机单元20和多个排气风机单元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空气处理系统1也可包括一个供气风机单元20和一个排气风机单元30。在包括一个供气风机单元20和一个排气风机单元30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供气风机单元20设置于外部空气管道50或供气管道60,排气风机单元30设置于回风管道70或排气管道8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分别与供气管道60的三个分支管道62连接的三个供气风机单元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空气处理系统1也可包括分别与两个以上的分支管道62连接的两个以上的供气风机单元20。回风管道70以及排气风机单元30也可同样如此,也可包括分别与两个以上的分支管道72连接的两个以上的排气风机单元30。
(4-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空气处理系统1中主控制器41与风机控制器24、34是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主控制器41与风机控制器24、34也可不是分离的。例如,也可构成为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具有将主控制器41和风机控制器24、34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功能的一个集中控制器。在该情况下,例如,集中控制器也可构成为算出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并且根据第一指令值以及第二指令值来控制供气风机单元20和排气风机单元30。
(4-8)变形例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空气处理单元10是静止型全热交换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空气处理单元10也可采用旋转型全热交换器。
(4-9)変形例I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对室内SI的空气进行处理的系统,仅示出了空气处理系统1。不过,空气处理系统1也可构成为与后述的空调系统K1组合来进行空调对象空间即室内SI的空气的处理。
(4-9-1)整体结构
图11所示的空调系统K1是向空调对象空间即室内SI供给调节空气的系统。如图11所示,空调系统K1包括热交换器单元K10、多个管道K20、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空调用控制器K300(参照图5)。空调系统K1通过在热交换器单元K10中的热交换来生成调节空气,将生成后的调节空气通过多个分配流路供给至室内SI。多个管道K20分别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分别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另外,在对多个管道K20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如管道K20a那样标注字母的后缀而表示。此处,作为管道K20,示出了四个管道K20a~K20d。此外,作为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示出了四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此外,作为吹出口单元K70、空调用遥控器K60,分别示出了四个吹出口单元K70a~K70d、空调用遥控器K60a~K60d。多个吹出口单元K70a~K70d分别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
热交换器单元K10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K11。该热交换器单元K10具有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的热交换生成调节空气的功能。多个管道K20的一端K21与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多个管道K20是对热交换器单元K10生成的调节空气进行运送的多个管,具有分配调节空气的功能。换言之,多个管道K20用于分配流过热交换器单元K10的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调节空气。
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与多个管道K20的另一端K22连接。此处,例如,在与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的一个管道K20a连接有对应的一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同样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K30d也分别与对应的管道K20b~K20d连接。此处,对各管道K20具有一个一端K21和一个另一端K22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一个管道K20也可以具有一个一端K21和多个另一端K22的方式进行分岔,如上所述那样分岔的多个另一端K22也可分别连接有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此外,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与吹出口单元K70a~K70d以及空调用遥控器K60a~K60d连接。
空调系统K1具有配置于室内SI的多个吹出口K71。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将调节空气供给至对应的各吹出口K71。为了将调节空气供给至各吹出口K71,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通过各管道K20从热交换器单元K10吸引调节空气。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在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各外壳K31中具有送风风机K32以吸引调节空气。各送风风机K32从各管道K20的另一端K22向各吹出口K71送风。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具有的送风风机K32的台数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多台。此处,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外壳K31之中分别各设置有一台送风风机K32a~K32d。
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构成为能够通过执行器改变向各吹出口K71供给的调节空气各自的供给空气量。供给空气量是单位时间被供给至室内SI的空气量。此处,能够改变转速的风机马达K33是执行器。此处,构成为四台风机马达K33a~K33d能够独立地改变转速,通过分别独立地改变风机马达K33a~K33d的转速,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能够独立地改变供给空气量。
空调用控制器K300通过控制多个执行器来分别控制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更详细而言,空调用控制器K300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多个指令来控制多个执行器。因此,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多个执行器发出与供给空气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与供给风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不仅仅是发出使供给风量的参数直接增减的指令来使供给风量增减的情况。例如,“与供给风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包括下述指令:在发出使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风速的参数增减的指令,且作为风速根据该风速的参数的增减而增减的结果,供给风量被增减的情况下,使风速的参数增减的指令。此外,“与供给风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包括下述指令:在发出使热交换器单元K10、管道K20以及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之中的规定部位的压力差的参数增减的指令,且作为该压力差的参数的增减的结果,供给风量被增减的情况下,使压力差的参数增减的指令。如前文所述,“与供给风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不仅包括对供给风量的增减进行直接指令的情况,还包括对供给风量的增减进行间接指令的情况。关于包括空调用控制器K300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空调系统K1的控制系统,在后文进行描述。
除了上述结构,空调系统K1包括热源单元K50、空调用遥控器K60、吹出口单元K70、吸入口单元K80、各种传感器。关于空调系统K1包括的传感器,在后文进行描述。
(4-9-2)详细结构
(4-9-2-1)热交换器单元K10
热交换器单元K10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K11、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中空的壳体K12、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壳体K12具有与吸入口K81连接的一个空气入口K12a、与多个管道K20连接的多个空气出口K12b。此处,示出了空气入口K12a是一个的情况,不过,空气入口K12a也可设置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例如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在流过传热翅片之间的空气与在传热管之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当从空气入口K12a吸入的空气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时,在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制冷剂(热介质)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调节空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生成的调节空气从空气出口K12b被吸入各管道K20a~K20b。
在热交换器单元K10未设置风机。热交换器单元K10能够将空气从空气入口K12a吸入的原因在于,由于多根管道K20将空气从所有的多个空气出口K12b吸入,因此,热交换器单元K10之中形成负压。
(4-9-2-2)管道K20
具有分配调节空气的功能的多个管道K20将热交换器单元K10的多个空气出口K12b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连接。此处,对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与各吹出口单元K70直接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也可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与吹出口单元K70之间也配置管道K20,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与吹出口单元K70通过管道K20连接。
对于管道K20而言,可以采用金属制的形状固定的管,也可采用由自由弯曲的材料构成的管。通过将这样的管道K20相连,能够进行热交换器K10、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及多个吹出口单元K70的各种配置。
图12中概念性地示出了在天花板里侧室AT连接的热交换器单元K10、四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四个吹出口单元K70。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K10、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及吹出口单元K70容易形成得较薄,因此,也可配置在室内SI的地板下的空间。
(4-9-2-3)空调用风机单元K30
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包括的送风风机K32例如可以使用离心风机。作为离心风机K32使用的离心风机例如是西洛克风机。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包括的外壳K31具有吸气口K36和排出口K37。各外壳K31的吸气口K36连接有各管道K20的另一端K22。在各外壳K31的排出口K37连接有各送风风机K32的吹出口,并且连接有对应的吹出口单元K70。从送风风机K32吹出的调节空气流过吹出口单元K70之中,从吹出口K71吹出。
在外壳K31安装有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此处,所有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
作为送风风机K32的一例,在图13中示出了西洛克风机。使该送风风机K32的风机转子K35旋转的风机马达K33能够改变转速。因此,送风风机K32能够通过改变风机马达K33的转速来改变供给空气量。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风机马达K33连接,能够控制风机马达K33的转速。
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包括作为后述的风量检测部起作用的压力差传感器K121,并构成为即使由于管道长度而导致直到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管道K20中产生的空气阻力不同,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也能够自动地修正所需的风机马达K33的转速以送出所需的供给空气量。不过,有时,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中也可不装设上述这样的修正功能。
(4-9-2-4)热源单元K50
热源单元K50供给热交换器单元K10的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热交换所需的热能。在图11所示的空调系统K1中,制冷剂在热源单元K5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之间循环,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热源单元K50和热交换器单元K10构成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的冷冻循环装置。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热源单元K50放置在建筑物BL之外,将外部空气作为热源,不过,热源单元K50的配置部位不限于建筑物BL之外。
热源单元K50包括压缩机K51、热源侧热交换器K52、膨胀阀K53、四通阀K54、热源侧风机K55、热源控制器K56、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7、K58。压缩机K51的排出口与四通阀K54的第一端口连接,压缩机K51的吸入口与四通阀K54的第三端口连接。压缩机K51对从吸入口吸入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也称为气体制冷剂)或者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从排出口排出。压缩机K51内置有压缩机马达,该压缩机马达例如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改变转速(或者运转频率)。压缩机K51能够通过改变运转频率来改变排出的制冷剂的单位时间的排出量。
四通阀K54在第二端口连接有热源侧热交换器K52的一个出入口,在第四端口连接有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8。在制冷运转时,四通阀K54如实线所示的那样,供制冷剂从第一端口流动至第二端口而使从压缩机K51排出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供制冷剂从第四端口流动至第三端口,从而使制冷剂从利用侧热交换器K11通过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2、制冷剂连通配管K92以及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8被送至压缩机K51的吸入口。在制热运转时,四通阀K54如虚线所示的那样,供制冷剂从第一端口流动至第四端口而使从压缩机K5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8、制冷剂连通配管K92以及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2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供制冷剂从第二端口流动至第三端口而使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K52被送至压缩机K51的吸入口。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例如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在流过传热翅片之间的空气与在传热管之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热源侧热交换器K52的另一个出入口与膨胀阀K53的一端连接,膨胀阀K53的另一端通过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7、制冷剂连通配管K91以及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1与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一个出入口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另一个出入口与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2连接。
通过连接这样的热源单元K5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构成制冷剂回路K200。在制冷剂回路K200中,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按照压缩机K51、四通阀K54、热源侧热交换器K52、膨胀阀K53、利用侧热交换器K11、四通阀K54、压缩机K51的顺序流动。此外,在制热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K200中,制冷剂按照压缩机K51、四通阀K54、利用侧热交换器K11、膨胀阀K53、热源侧热交换器K52、四通阀K54、压缩机K51的顺序流动。
(4-9-2-4-1)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循环
当进行制冷运转时,在压缩机K51中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流过四通阀K54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K52。该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中向在热源侧风机K55的作用下流动的空气放热,在膨胀阀K53中膨胀而减压,流过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7、制冷剂连通配管K91以及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1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从膨胀阀K53送来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进行热交换而从由吸入口K81送来的空气夺取热量。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完成了热交换的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流过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2、制冷剂连通配管K92、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8以及四通阀K54被吸入压缩机K51。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被获取热量的调节空气通过多个管道K20、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及多个吹出口K71被吹出至室内SI,由此进行室内SI的制冷。
在制冷运转下,以在压缩机K51中不产生液体压缩的方式,例如,以使被吸入压缩机K51的吸入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与过热度目标值一致的方式进行膨胀阀K53的开度调节的控制。此外,进行上述这样的膨胀阀K53的开度调节,并且以能够对制冷负荷进行处理的方式进行改变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的控制。过热度例如通过从由利用侧热交换器K11送出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减去利用侧热交换器之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方式算出。
(4-9-2-4-2)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循环
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在压缩机K51中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流过四通阀K54以及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8、制冷剂连通配管K92、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2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K11。该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进行热交换而向从吸入口K81送来的空气提供热量。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流过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1、制冷剂连通配管K91以及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57被送至膨胀阀K53。在膨胀阀K53中膨胀而减压后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K52,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中进行热交换,从在热源侧风机K55的作用下流动的空气获取热量。在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中完成了热交换的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流过四通阀K54被吸入压缩机K51。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被提供热量的调节空气通过多个管道K20、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及多个吹出口K71被吹出至室内SI,由此进行室内SI的制热。
在制热运转下,例如,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出口(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1)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与过热度目标值一致的方式进行调节膨胀阀K53的开度的控制。此外,进行上述这样的膨胀阀K53的开度调节,并且以能够对制热负荷进行处理的方式进行改变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的控制。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过冷度例如通过从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之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减去从利用侧热交换器K11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方式算出。
吹出口单元K70例如以使吹出口K71朝向下方的方式安装于天花板CE。此处,以吹出口单元K70安装于天花板CE的情况为例进行了示出,不过,例如,吹出口单元K70也可安装于墙壁,吹出口单元K70的安装部位不限于天花板CE。
(4-9-5)吹出口单元K70
吹出口单元K70在中空的外壳K72之中包括空气过滤器K73。吹出口单元K70a~K70d分别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连接。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送来的调节空气流过空气过滤器K73并从吹出口K71吹出。此处,对吹出口单元K70包括空气过滤器K73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吹出口单元K70也可以是不包括空气过滤器K73的结构。
此外,吹出口单元K70在中空的外壳K72之中包括风向板K74。吹出口单元K70包括用于驱动风向板K74的风向板用马达K75。此处,用于驱动风向板K74的风向板用马达K75是执行器。风向板K74能够在风向板用马达K75的作用下移动,能够调节风向。此外,风向板K74还能够移动至将吹出口K71关闭的位置。风向板用马达K75例如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因此,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能够控制风向以及吹出口K71的开闭。此处,对吹出口单元K70包括风向板K74以及风向板用马达K75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吹出口单元K70也可以是不包括风向板K74以及风向板用马达K75的结构。
吸入口单元K80例如以使吸入口K81朝向室内SI的方式安装于天花板CE。此处,以吸入口单元K80安装于天花板CE的情况为例进行了示出,不过,例如,吸入口单元K80也可安装于建筑物BL的墙壁,吸入口单元K80的安装部位不限于建筑物BL的天花板CE。
吸入口单元K80在中空的外壳K82之中包括空气过滤器K83。被送至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气流过空气过滤器K83从吸入口K81被引入。此处,对吸入口单元K80包括空气过滤器K83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吸入口单元K80也可以是不包括空气过滤器K83的结构。
(4-9-6)控制系统
如图14所示,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以及热源控制器K56连接。热源控制器K56例如通过设置在与热源单元K50之中的各种设备连接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各种电路构成,对压缩机K51、膨胀阀K53、四通阀K54以及热源侧风机K55等热源单元K50之中的各种设备进行控制。此外,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各空调用遥控器K60连接。空调用遥控器K60a~K60d与吹出口单元K70a~K70d对应,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连接。此处,对空调用遥控器K60通过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也可将空调用遥控器K60直接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此处,示出了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热源控制器K56以及多个空调用遥控器K60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的情况,不过,这些中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连接。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热源控制器K56以及多个空调用遥控器K60例如通过计算机实现。构成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热源控制器K56以及多个空调用遥控器K60的计算机包括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控制运算装置能够使用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或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不过,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热源控制器K56以及多个空调用遥控器K60也可构成为采用能够进行与利用CPU和存储器进行的控制相同的控制的集成电路(IC)。此处所说的IC包含LSI(large-scale integrated 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门阵列和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
热交换器单元K10配置有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气体侧温度传感器K102、液体侧温度传感器K103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04。另外,对于这些温度传感器或者后述的温度传感器而言,例如,能够采用热敏电阻。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气体侧温度传感器K102、液体侧温度传感器K103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0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这些检测结果被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对从空气入口K12a吸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气体侧温度传感器K102对与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2连接的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一个出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液体侧温度传感器K103对与单元内制冷剂配管K131连接的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另一个出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利用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04安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内的制冷剂流路的中途附近,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之中流动的气液两相状态的热交换器温度进行检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将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气体侧温度传感器K102、液体侧温度传感器K103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04中的至少一个的检测值用于确定与供给空气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此外,也可具有空气出口温度传感器105,该空气出口温度传感器105对刚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空气温度进行检测。
热源单元K50配置有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K111、排出管温度传感器K112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13。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K111、排出管温度传感器K112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13与热源控制器K56连接。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K111、排出管温度传感器K112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13的检测结果通过热源控制器K56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K111对在热源侧风机K55的作用下产生的流过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之前的气流的温度进行检测。排出管温度传感器K112对从压缩机K5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热源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13安装在热源侧热交换器K52内的制冷剂流路的中途附近,对在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之中流动的气液两相状态的热交换器温度进行检测。
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配置有压力差传感器K121以及吹出温度传感器K122。在压力差传感器K121中,例如,对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设置部位的上风侧与下风侧的气流的压力差进行检测。压力差传感器K121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向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检测出的压力差的数据。例如,供压力差传感器K121安装的部位的流路的截面积预先确定,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能够根据压力差传感器K121的检测值算出供给空气量。此外,能够根据压力差传感器K121的压力差检测风向。吹出温度传感器K122例如设置在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外壳K31之中,对从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处,对吹出温度传感器K122设置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外壳K31之中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吹出温度传感器K122的设置场所也可以是其他场所,例如,作为设置场所,也可以是吹出口单元K70之中。
多个空调用遥控器K60分别内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K61,并构成为能够输入空调系统K1以及/或者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运转的开启、关闭的指令、制冷制热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设定温度例如构成为能够以数值的方式输入,设定风量构成为能够从微风、弱风、中风、强风之中选择并输入。例如,用户使用空调用遥控器K60的输入按钮选择制冷运转,将设定温度设定为28℃,作为设定风量,选择中风。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由各吹出温度传感器K122检测出的吹出温度和设定温度算出使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吹出的所需的供给空气量,控制风机马达K33的转速,进行使室内温度传感器K61的检测值接近设定温度的控制。另外,此处,对室内温度传感器K61内置于空调用遥控器K60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设置室内温度传感器K61的位置不限于空调用遥控器K60。例如,室内温度传感器也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设备存在,且构成为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能够从独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接收室内温度的值。
例如,假定下述情况:在早期的时候,三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气出口K12b中的一个被堵住。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进一步追加一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时,在原本被堵住的空气出口K12b连接管道K20,在该管道K20连接追加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在追加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连接吹出口单元K70。若如上所述那样将追加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那么,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四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网络完成,能够简单地构筑传递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指令的网络。
(4-9-3)空调系统K1的动作
在空调系统K1中,从多个空调用遥控器K60输入的设定风量达到确定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的基本供给空气量。然而,若不改变设定风量,那么,在达到设定温度后,在制冷运转下会小于设定温度,在制热运转下会大于设定温度。为此,为了使室内空气温度收敛于设定温度,通过来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指令,从设定风量开始改变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算出空调负荷,根据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调负荷和送风温度确定所需的供给空气量。例如,在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一致而不存在温度差的情况下,由于空调负荷为0,因此,针对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一致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即使设定风量不为0,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也使送风停止。不过,为了不使空气从吹出口K71向热交换器单元K10逆流,即使是通过空调负荷判断的话要使之停止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为了抑制逆流,也可以不将供给空气量设为0的方式进行控制。
(4-9-3-1)启动时
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分别将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根据四个空调用遥控器K60的设定风量供给的供给空气量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另外,当停止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为了不使空气从吹出口K71向热交换器单元K10逆流而进行非常小的送风运转时,也可以使该微小供给空气量包含于总风量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或者,也可以使该微小供给空气量不包含于总风量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从所有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发送而来的供给空气量进行总和,算出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总风量。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热交换器单元K10的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算出被吸入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气温度。接着,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请求根据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空气的总风量和空气温度算出的所需的制冷剂循环量。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根据来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请求改变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而改变制冷剂循环量。
(4-9-3-2)常规运转时
在常规运转下,在总风量为下限值以上的情况和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空调系统K1改变控制。
(4-9-3-2-1)总风量为下限值以上时
当从启动时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而达到常规运转状态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总风量是否达到下限值以上进行判断。关于下限值的设定,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若总风量达到下限值以上,则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下述步骤进行空调系统K1的控制。
构成为当从启动时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而达到常规运转状态时,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对各自的供给空气量进行再次计算。在上述再次计算中,例如,使用空调用遥控器K60检测到的室内空气温度,并根据各吹出口单元K70附近的室内空气温度“接近”“远离”设定温度等情况算出空调负荷,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对设定风量进行修正。接着,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将修正后的修正供给空气量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另外,也可构成为通过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进行与设定风量的修正相关的计算。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每一时间间隔从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送来的供给空气量进行再次计算并算出总风量,若总风量为下限值以上,则向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请求根据每一时间间隔的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空气的总风量和空气温度算出的所需的制冷剂循环量。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根据来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请求改变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而改变制冷剂循环量。
(4-9-3-2-2)总风量小于下限值时
当总风量小于下限值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算出的总风量与下限值之差即不足的量进行计算。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量分配规则将不足的量分配给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当向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分配不足的量时,由于只要总风量为下限值以上即可,因此,存在对与不足的量一致的供给空气量进行分配的情况以及对不足的量以上的供给空气量进行分配的情况。
例如,考虑下述情况:下限值是30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向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出的请求的是16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向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出的请求的是0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c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向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出的请求的是10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d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向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出的请求的是6m3/分。此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算出的总风量达到32m3/分>30m3/分,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判断为总风量大于下限值。
接着,当送风停止的指令从空调用遥控器K60输入空调用风机单元K30c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时,空调用风机单元K30c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请求从10m3/分变更为0m3/分。这样一来,由于总风量从32m3/分降低至22m3/分,因此,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判断为存在总风量达到下限值以下的变更的指令。
作为一例,当判断为存在达到下限值以下的变更的指令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将不足的量例如向正在运转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均匀地分配。在上述情况下,将8(=30-22)m3/分向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分配4m3/分,向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分配4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变更为20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d变更为10m3/分。
作为另一例,当判断为存在达到下限值以下的变更的指令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将不足的量例如向所有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均匀地分配。在上述情况下,针对8(=30-22)m3/分,向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各分配2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变更为18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变更为2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变更为2m3/分,空调用风机单元K30d变更为8m3/分。
(4-9-3-2-3)下限值的设定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例如根据热交换器温度来判断空调系统K1的总风量的下限值。例如,在制冷运转下,在热交换器温度高的情况下,判断为热源单元K50的热能的供给能力不足,将总风量的下限值设定得较高。与这样的情况相比,在制冷运转下,在热交换器温度低的情况下,判断为热源单元K50的热能的供给能力存在富裕,与前述情况相比,将总风量的下限值设定得较低。关于下限值的具体值,例如,通过空调系统K1的实机试验以及/或者仿真的方式确定。
(4-9-3-2-4)空气逆流的检测
例如,在由管道K20a、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以及吹出口单元K70a构成的分配流路中,从热交换器单元K10向吹出口K71的气流是正常的气流,相反地,从吹出口K71向热交换器单元K10的气流是异常的气流,即空气逆流。在由管道K20b~K20d、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K30d以及吹出口单元K70b~K70d构成的分配流路中也同样如此,从吹出口K71向热交换器单元K10的气流是空气逆流。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分别各设置一个的压力差传感器K121将其检测结果通过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K40。
当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吸气口K36的空气压相比,排出口K37的空气压较低或相同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判断为是正常的气流,相反地,当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吸气口K36的空气压相比,排出口K37的空气压较高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判断为正在发生空气逆流。
(4-9-3-2-5)发生了空气逆流时的动作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连动来消除空气逆流。具体而言,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与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分配流路相连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进行检测。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分配流路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使风机马达K33的转速增加的指令。例如,在风机马达K33停止的情况下,发送以预先确定的转速开始驱动的指令。此外,例如,在风机马达K33低速旋转的情况下,进一步发送提高风机马达K33的转速的指令。
另外,当能够通过风向板K74改变空气阻力时,也可使用风向板K74消除空气逆流。例如,也可构成为在风机马达K33停止的情况下,将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吹出口单元K70的风向板K74完全关闭。也可构成为在风机马达K33低速旋转的情况下,进一步发送提高风机马达K33的转速且使风向板K74的空气阻力增加的指令。
此外,也可采用在分配流路之中设置仅通过空气逆流的气流力的作用完全关闭的逆流防止风门。在该情况下,即使没有来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指令,也能够防止逆流。
(4-9-4-1)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在热交换器单元K10直接连接管道K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将管道K2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间接地连接。例如,也可构成为在管道K2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之间安装用于将管道K2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的具有多个空气出口的配件。通过准备能够连接的管道K20的根数不同的多个种类的配件,能够改变可连接至相同机型的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管道K20的根数。
(4-9-4-2)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在一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连接一个吹出口单元K7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构成为在一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连接多个吹出口单元K70。也可在一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设置多个吹出口K71。在该情况下,也可在各吹出口单元K70设置一个空调用遥控器K60等,也可在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连接多个空调用遥控器K60。
(4-9-4-3)
在室内SI有多个房间且多个房间之间存在墙壁的情况下,也可在墙壁设置通风口,并且仅设置一个吸入口K81。不过,设置吸入口K81的个数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吸入口K81例如也可在相同房间设置多个,在不同房间这两者都设置。在各房间设置吸入口K81的情况下,也可不设置通风口。
(4-9-4-4)
也可在与一端K21连接于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管道K20的另一端K22连接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进一步连接其他的管道K20和其他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
例如,也可相对于一个分配流路串联地连接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作为这样的连接形态的一例,从热交换器单元K10开始按照管道K20、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管道K20、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吹出口单元K70的顺序串联地连接两个管道K20、两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及一个吹出口单元K70。通过在一个分配流路设置多个动力源,与仅设置一个相同的动力源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从热交换器单元K10到吹出口K71的距离设定得较长。
(4-9-4-5)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在一台热源单元K50连接一台热交换器单元K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热源单元K5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的连接形态不限于这样的形态。例如,也可在一台热源单元K50连接多台热交换器单元K10。此外,也可构成为相对于多台热交换器K10连接多个热源单元K50。在这些连接形态中,也可在热交换器单元K10设置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整装置。作为这样的流量调整装置,有能够改变阀开度的流量调整阀。
(4-9-4-6)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热源单元K50的压缩机K51是能够改变转速的类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作为压缩机K51,热源单元K50也可采用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的压缩机。
(4-9-4-7)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空调系统K1构成为能够在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之间切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关于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也能够应用于制冷专用或制热专用的空调系统。
(4-9-4-8)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热源单元K50与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流动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热源单元K50并不限于与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而构成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将热能供给至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热源单元例如也可构成为供给温水以及/或者冷水等热介质。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为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流动的情况下,也可在热交换器单元K10设置用于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整装置。
此外,在将热交换器单元K10与上述这样的对热介质进行供给的热源单元连接的情况下,也可构成为将多台热交换器单元K10与一台热源单元连接。
(4-9-4-9)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启动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根据算出的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空气的总风量和算出的被吸入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气温度计算得到的制冷剂回路K200所需的制冷剂循环量进行请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请求的所需的制冷剂循环量的确定方法不限于前述方法。
例如,也可以下述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启动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从所有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发送而来的供给空气量进行总和,算出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总风量。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例如将表示总风量与所需的制冷剂循环量的关系的风量表格存储至内部的存储器。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从记载于风量表格的风量之中选择与算出的总风量最接近的风量。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热源控制器K56请求与从风量表格之中选择的总风量对应的制冷剂循环量。并且,也可如下所述地构成空调系统K1:针对从风量表格之中选择的风量与总风量的差值,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出指令,使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改变相当于差值的供给空气量。
此外,例如,也可以下述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启动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接收空调用遥控器K60的设定温度。此外,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接收由空调用遥控器K60检测出的室内空气温度,接收根据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的检测值算出的室内空气温度,或者从能够向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送室内空气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接收室内空气温度。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接收到的设定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算出空调系统K1整体的空调负荷。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算出的空调负荷算出总风量和所需的制冷剂循环量。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总风量与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调负荷的比率的乘积算出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各自的供给空气量,并且向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出指令。也可如下所述地构成空调系统K1:各空调用风机控制K34各自与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指令的各个供给空气量对应地进行调整。
(4-9-4-10)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主要确定总风量并进行使热源单元K50的与制冷剂相关的条件遵循该总风量的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如下所述地构成空调系统K1:相反地,主要确定热源单元K50的与制冷剂相关的条件,并以遵循该条件的方式确定总风量。
例如,空调系统K1构成为热源控制器K56进行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以及/或者膨胀阀K53的阀开度的控制。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空调系统K1中,热源控制器K56对与流过目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空气的总风量相关的信息进行把握。热源控制器K56根据与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以及/或者膨胀阀K53的开度相关的信息向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送需要相对于目前的总风量使风量增减的信息。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接收来自热源控制器K56的风量的增减的指令,对针对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怎样的比例使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风量增减适于抑制系统整体的能量进行计算,并发出指令。
(4-9-4-11)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通过改变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来调节制冷剂回路K200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过,空调系统K1中的制冷剂循环量的控制不限于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的控制。例如,也可以通过调节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并调节膨胀阀K53的阀开度来调节制冷剂回路K200的制冷剂循环量的方式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调节膨胀阀K53的阀开度来调节制冷剂回路K200的制冷剂循环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4-9-4-12)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热交换器温度来确定总风量的下限值,不过,也可采用冷凝温度(TC)、蒸发温度(TE)、过热度(SH)以及过冷度(SC)。过热度例如能够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或者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入口压力和出口温度算出。过冷度例如能够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或者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入口压力和出口温度算出。
总风量的下限值例如也可是预先确定的固定值,若下限值预先确定为8m3/分,则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以始终不小于该下限值8m3/分的方式进行控制。
此外,也可以总风量的下限值例如在制冷运转下根据过热度、目前的总风量以及被吸入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气的吸入温度确定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此外,在制热运转下,也可以总风量的下限值根据过冷度、目前的总风量以及被吸入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气的吸入温度确定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此外,也可以总风量的下限值根据制冷剂循环量(例如,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蒸发温度(TE)、被吸入热交换器单元K10的吸入空气温度以及吸入风量确定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此外,也可以总风量的下限值根据通过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后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算出的过量风量或不足风量以及目前的风量确定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此外,也可以总风量的下限值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出口的制冷剂压力和制冷剂的温度确定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
(4-9-4-13)
(4-13-1)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作为以能够改变从热交换器单元K10通过多个管道K20吸引并供给至室内SI的多个吹出口K71的调节空气各自的供给空气量的方式构成的多个执行器,以能够改变转速的风扇马达K33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执行器不限于风扇马达K33,例如,作为多个执行器,也可采用图15所示的风门K38的驱动马达K39。图15所示的送风风机K32的风扇马达K33可以是与变形例I相同的、能够改变转速的类型的马达,也可以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的马达。当风机马达K33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时,例如仅通过风门K38改变从风机单元K30朝向吹出口单元K70的供给空气量(风量)。与之相对地,当风机马达K33是能够改变转速的类型时,不仅改变风门K38的开度,还与改变风机马达K33的转速对应地改变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向吹出口单元K70的供给空气量(风量)。
此外,作为用于改变向吹出口K71供给的调节空气各自的供给空气量的单元,能够采用具有风门K38但不具有风机的风门单元。换言之,例如,空调系统K1也可构成为包括仅使风机以一定的速度旋转而不具备改变供给空气量的功能的风机单元、与该风机单元分体的风门单元。例如,也可以将能够通过风门K38改变供给空气量的风门单元设置在管道K20a~K20d中的至少一个的中途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此外,空调系统K1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将具有改变供给空气量的功能的风机单元K30和具有改变供给空气量的功能的风门单元一起配置于管道K20a~K20d中的至少一者。
(4-13-2)发生了逆流时的动作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连动来消除空气逆流。为了消除空气逆流,首先,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与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分配流路相连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进行检测。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具有仅通过风门K38调整供给空气量的结构的情况下,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分配流路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使风门K38的开度改变的指令。例如,在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未运转的情况下,发出将风门K38完全关闭的指令。通常而言,当使风机马达K33以一定的旋转进行送风并根据风门K38的开度进行送风时,不会发生空气逆流,因此,当上述情况下发生了空气逆流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例如使用空调用遥控器K60向用户通知异常的发生。
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具有能够通过风机马达K33的转速和风门K38的开度这两者调整供给空气量的结构的情况下,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分配流路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使风机马达K33的转速以及/或者风门K38的开度改变的指令。例如,在正在发生空气逆流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未运转的情况下,发出将风门K38完全关闭的指令。此外,例如,在风机马达K33低速旋转的情况下,进一步发送提高转速的指令。或者,例如,也可构成为在风机马达K33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发送减小风门K38的开度且提高风机马达K33的转速的指令。
(4-9-4-14)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作为检测空气逆流的检测装置,对使用压力差传感器K1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检测空气逆流的检测装置并不限于使用压力差传感器K121。作为这样的检测装置,也可使用具有指向性的风速传感器。在使用具有指向性的风速传感器替代压力差传感器K121的情况下,将风速传感器例如配置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并与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在使用具有指向性的风速传感器的情况下,例如,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能够对下述情况进行检测:当表示正向方向的风速时,空气向正常的方向流动,当表示与之相反的负向方向的风速时,正在发生空气逆流。此外,也能够使用多个无指向性的风速传感器构成检测装置。若通过多个无指向性的风速传感器检测出风速的分布且风速的分布是逆流时产生的分布,则能够通过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判断为正在发生逆流。
(4-9-4-15)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直接将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设置于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并联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将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分成母机和子机,并将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
例如,在将五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K30S与一台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分成一台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和四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五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K30S的结构与上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结构相同。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和一台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连接。此外,一台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四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对四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进行管理。向四台子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指令可以由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直接执行,也可接收来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指令并由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执行。
(4-9-4-16)
在上述变形例I以及上述(4-9-4-15)的空调系统K1中,在热交换器单元K10设置了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不过,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也可如图17或图18所示的那样设置于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
在该情况下,在热交换器单元K10设置有用于与配置于内部的各种传感器连接的终端K19。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终端K19与热交换器单元K10内部的传感器连接。如图17所记载的那样,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通过热交换器单元K10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或者,如图18所记载的那样,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直接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
例如,在将五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K30GM、K30S与一台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的情况下,如图17或图18所示的那样,分成一台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两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两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此处,仅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被替换成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除此之外,五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K30GM、K30S的结构与上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结构相同。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连接。接着,在各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有各群的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此处,对在一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有一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与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的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台数不限于一台,也可以是两台以上。此外,群母机的台数也不限于两台,也可以是一台,还可以是三台以上。此外,也可构成为将多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一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并联地连接。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对两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进行管理。此外,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对两台作为群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进行管理。向两台子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指令可以由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直接执行,也可接收来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指令并由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执行。
(4-9-4-17)
在上述变形例I、上述(4-9-4-15)以及上述(4-9-4-16)的空调系统K1中,在热交换器单元K10设置了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不过,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也可如图19、图20、图21或图22所示的那样设置于热交换器单元K10、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及热源单元K50以外的其他场所。
在该情况下,在热交换器单元K10设置有用于与配置于内部的各种传感器连接的终端K19。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终端K19与热交换器单元K10内部的传感器连接。
图19中示出了在与变形例I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以及热源控制器K56的连接形态相同的连接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设置位置从热交换器单元K10移动至其他场所的结构。
图20中示出了在与图17所示的例子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以及热源控制器K56的连接形态相同的连接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设置位置从热交换器单元K10移动至其他场所的结构。
(4-9-4-18)
在上述(4-9-4-17)中,对直接将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并联连接的情况(参照图19)以及将两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一台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且在群母机连接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情况(参照图20以及图21)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不设置整体的母机,而是将母机分成群的母机,并且将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连接。
例如,在将五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K30S与一台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分成三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和两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五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K30S的结构与上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结构相同。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热源单元K50的热源控制器K56和三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连接。接着,在两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有各群的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不过,在一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未连接有子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此处,对在一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有一台作为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情况以及连接有子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进行说明,不过,与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连接的子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台数不限于一台,也可以是两台以上。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两台作为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对两台作为群子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S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进行管理。向两台子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的指令可以由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直接执行,也可接收来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指令并由群母机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执行。
如此一来,由于在热交换器单元K10以及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外的场所配置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由此,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设置不会受到热交换器单元K10以及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GM、K30S的限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设置自由度增加,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变得容易处理。
(4-9-4-19)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使用压力差传感器K121(风量检测部)检测确定区间内的压力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不过,检测风量的结构不限于上述这样的结构。检测风量的结构例如也可构成为使用压力差传感器检测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送风风机K32前后的压力差,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或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根据送风风机K32前后的压力差特性算出风量。在该情况下,压力差传感器也是风量检测部。例如,也可构成为使用风速传感器检测特定位置的风速,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或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根据特定位置的风速特性算出风量。在该情况下,风速传感器是风量检测部。例如,也可构成为使用压力传感器检测内部压力位移,通过比较默认的风量流动时的内部压力位移与检测到的压力位移,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或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算出风量。在该情况下,压力传感器是风量检测部。此外,例如,也可构成为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或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利用送风风机K32的运转电流并根据风机马达K33的做功量算出风量。在该情况下,检测运转电流的设备是风量检测部。
(4-9-4-20)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算出制冷剂循环量,向热源控制器K56发送改变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的请求,热源控制器K56控制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并以该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空调系统K1也可构成为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进行压缩机K51的运转频率的控制以及/或者膨胀阀K53的阀开度的控制。
(4-9-4-21)
在上述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对在热交换器单元K10连接有多个管道K20a~K20d且各管道K20a~K20d在中途未分岔的情况下从热交换器单元K10延伸至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对于空调系统K1而言,也能够采用中途分岔的管道。例如,也可以在一个管道的分岔的各分支各连接一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方式构成空调系统K1。
(4-9-5-1)
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包括空调用控制器K300、多个管道K20、K20a~K20e、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K30a~K30d、K30M、K30GM、K30S。多个管道K20、K20a~K20用于分配流过热交换器单元K10的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调节空气。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K30a~K30d、K30M、K30GM、K30S与多个管道K20、K20a~K20e对应地设置,将调节空气从热交换器单元K10通过多个管道K20、K20a~K20e供给至室内SI。多个执行器构成为能够改变供给至室内SI的调节空气的供给空气量。在变形例I中,多个执行器从多个风机马达K33、多个驱动马达K39以及多个风向板用马达K75中选择。有时,多个执行器是多个风机马达K33、多个驱动马达K39或多个风向板用马达K75。不仅如此,有时,多个执行器是不同种类的执行器,例如同时包括风机马达K33和驱动马达K39这两者。多个管道K20、K20a~K20e分别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K30a~K30d、K30M、K30GM、K30S分别具有第一风机即送风风机K32、K32a~K32d,并且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多个执行器分别配置于多个述分配流路中的一个。空调用控制器K300通过控制多个执行器来分别控制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K30a~K30d、K30M、K30GM、K30S的供给空气量。其结果是,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能够调节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风量以能够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进行高效热交换,能够抑制能量消耗。
(4-9-5-2)
变形例I的空调用控制器K300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出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多个指令,以控制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之中的多个执行器即多个风机马达K33的转速或多个风门K38的驱动马达K39或风向板K74的风向板用马达K75。其结果是,能够调节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风量以能够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进行高效热交换,能够抑制能量消耗。
(4-9-5-3)
在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由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配置于热交换器单元K10,因此,只要与从热交换器单元K10供给的调节空气的流动对应地构筑连接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多个执行器即风机马达K33的网络即可。因此,能够以热交换器K10为起点容易地构筑用于传递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指令的网络。
(4-9-5-4)
在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配置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中的一者即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网络,能够形成在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之中包含一个空调用主控制器40的空调系统K1,能够容易地构筑空调系统K1。换言之,由于在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之中只要包含至少一个作为母机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即可,因此,空调系统K1的设计以及施工变得容易。
另外,在存在多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情况下,也可构成为多个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协作而作为一个主控制器行动。例如,也可构成为在扩展的情况下,新增加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扩展前的某一空调用控制器K40进行通信,从而作为一个新的主控制器起作用。
(4-9-5-5)
在热交换器单元K10以及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外的场所配置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情况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设置不会受到热交换器单元K10以及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M、K30GM、K30S的限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设置自由度增加,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变得容易处理。
(4-9-5-4)
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构成为仅在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空气吸力的作用下产生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气流。其结果是,由于在热交换器单元K10之中可不设置产生气流的动力源,因此,与在热交换器单元K10之中设置用于产生气流的动力源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成本。此外,容易将热交换器单元K10设置得较薄,能够扩大可设置空调系统K1的范围。
(4-9-5-7)
热交换器单元K10具有气体侧温度传感器K102、液体侧温度传感器K103、利用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04以及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气体侧温度传感器K102、液体侧温度传感器K103、利用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04是用于检测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或与利用侧热交换器K11连接的配管内流动的热介质即制冷剂的温度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吸入温度传感器K101用于检测被吸入热交换器单元的空气的温度,在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使用热介质温度传感器以及吸入温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的检测值来确定与供给空气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的情况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容易以与热交换器单元K10的动作条件相适应的方式向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发出供给空气的指令。例如,当从热源单元K50供给至热交换器单元K10的热能不足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K104的检测值使供给空气量减少,由此,能够抑制从热源单元K50供给的制冷剂的温度过度下降等不良状况。
(4-9-5-8)
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的空调用遥控器K60具备设定室内SI的温度的设定温度功能以及室内温度检测功能。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使用空调用遥控器K60的设定温度以及由空调用遥控器K60检测出的室内温度来确定与供给空气量的增减相关的指令。其结果是,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能够以使室内SI的温度接近设定温度的方式进行指令。在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由于空调用遥控器K60设置于室内SI中的多个部位,因此,易于使多个部位各自的室内空气温度接近设定温度。
(4-9-5-9)
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包括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K51、进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循环的制冷剂的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与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之间流通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K53。此外,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热源控制器K56与压缩机K51以及/或者膨胀阀K53连接以控制系统动作。其结果是,能够通过控制压缩机K51的转速以及/或者膨胀阀K53的阀开度来适当地控制系统动作,以在供给空气量增减的同时达到例如通过运算推导出的制冷剂循环量,能够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适当的冷冻循环并控制供给空气量的增减。
(4-9-4-10)
在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由于在压缩机K51以及/或者膨胀阀K53连接有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以控制系统动作,因此,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能够通过控制压缩机K51的转速以及/或者膨胀阀K53的阀开度来适当地控制系统动作,以在供给空气量增减的同时达到例如通过运算推导出的制冷剂循环量。空调用主控制器K40能够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K52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适当的冷冻循环并且控制供给空气量的增减。
(4-9-5-11)
在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中,为了控制系统动作,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表示压缩机K51的转速以及/或者膨胀阀K53的阀开度的信息来控制执行器即风机马达K33或风门K38,因此,能够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和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适当的冷冻循环并且控制供给空气量的增减。
(4-9-5-12)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以在多个管道K20中从热交换器单元K10朝向多个吹出口K71的调节空气不逆流的方式调整多个执行器即风机马达K33并且利用多个风机马达K33控制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风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于调节空气在多个管道中逆流而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此外,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与前述控制对应并通过压缩机K51的转速以及/或者膨胀阀K53的阀开度来控制制冷剂的循环量,从而容易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4-9-5-13)
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包括安装于各管道K20的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各风门K38、驱动各风门K38的驱动马达K39(执行器的一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以在多个管道K20中从热交换器单元K10朝向多个吹出口K71的调节空气不逆流的方式进行调整多个风门K38的开度的控制。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防止由于调节空气在多个管道K20中逆流而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
或者,包括安装于各管道K20的各吹出口单元K70的各风向板K74、驱动各风向板K74的风向板用马达K75。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以在多个管道K20中从热交换器单元K10朝向多个吹出口K71的调节空气不逆流的方式进行调整多个风向板K74的开度的控制。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防止由于调节空气在多个管道K20中逆流而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
(4-9-5-14)
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包括多个风机马达K33,所述多个风机马达K33构成为能够改变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各自的供给空气量。此外,空调系统K1通过调整各风机马达K33的转速而以在各管道K20中调节空气不逆流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由于调节空气在各管道K20中逆流而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
(4-10)变形例J
(4-10-1)整体结构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多个指令来控制多个执行器的形态不限于变形例I的形态。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多个指令控制多个执行器的空调系统K1也可以变形例J的方式构成。也可将上述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处理系统1进行组合。
在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中,多个副控制器即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接收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发送的多个指令。在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中,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分别根据多个指令中的至少一个对多个执行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以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具有与变形例I的空调系统K1相同的图1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变形例J中,对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K1通过风机马达K33改变供给空气量且风门K38以及风向板K74与供给空气量的改变无关的情况进行说明。
与变形例I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相同地,变形例J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由各吹出温度传感器K122检测出的吹出温度和设定温度算出从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吹出的所需的供给空气量。具体而言,例如,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根据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以及送风温度算出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供给空气量。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将算出的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供给空气量(目标供给空气量)确定为向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提供的指令。
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将算出的多个供给空气量作为目标供给空气量发送至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34。换言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控制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多个指令。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例如向安装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目标供给空气量。上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目标供给空气量是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指令。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以使供给空气量接近目标供给空气量的方式控制风机马达K33a的转速。同样地,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安装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K30d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发送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K30d的目标供给空气量。空调用风机单元K30b~K30d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以使供给空气量接近目标供给空气量的方式控制风机马达K33b~K33d。
更详细而言,作为检测流过单元内的风量的风量检测部,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分别具有压力差传感器K121。另外,风量检测部不限于压力差传感器K121。例如,风量检测部也可以是风速传感器。例如,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对由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压力差传感器121检测的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中的风量(供给空气量)与目标风量(目标供给空气量)进行比较。若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之中的风量小于目标风量,则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使风机马达K33a的转速增加,使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风量(供给空气量)增加而接近目标风量。相反地,若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之中的风量大于目标风量,则使风机马达K33a的转速减小,使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的风量(供给空气量)减小而接近目标风量。
此处,对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安装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也可不安装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
(4-10-2)
在上述变形例J中,对风机马达K33作为改变供给空气量的执行器起作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变形例J的改变供给空气量的执行器不限于风机马达K33。例如,作为多个执行器,也可使用图5所示的风门K38的驱动马达K39。图5所示的送风风机K32的风扇马达K33可以是与变形例J相同的、能够改变转速的类型的马达,也可以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的马达。当风机马达K33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时,例如仅通过风门K38改变从风机单元K30朝向吹出口单元K70的供给空气量(风量)。与之相对地,当风机马达K33是能够改变转速的类型时,不仅改变风门K38的开度,还与改变风机马达33的转速对应地改变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向吹出口单元K70的供给空气量(风量)。在该情况下,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也可构成为对执行器即驱动马达K39和风机马达K33这两者进行控制。
在风机马达K33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而仅通过风门K38改变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朝向吹出口单元K70的供给空气量(风量)的情况下,设置风门控制器以替代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将算出的供给空气量作为目标供给空气量发送至多个风门控制器。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例如向安装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门控制器发送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目标供给空气量。上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目标供给空气量是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指令。换言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控制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多个风门控制器发送多个指令。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门控制器以使供给空气量接近目标供给空气量的方式控制风门K38的开度。
进一步详细而言,例如,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门控制器分别对由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压力差传感器K121检测的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中的风量(供给空气量)与目标风量(目标供给空气量)进行比较。若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中的风量小于目标风量,则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门控制器分别通过驱动马达K39使风门K38的开度增加,从而使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量(供给空气量)增加而接近目标风量。相反地,若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中的风量大于目标风量,则分别通过驱动马达K39使风门K38的开度减小,从而使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量(供给空气量)减少而接近目标风量。
例如,作为多个执行器,也可使用风向板用马达K75。送风风机K32的风机马达K33可以是与变形例J相同的、能够改变转速的类型的马达,也可以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的马达。当风机马达K33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时,例如仅通过风门K38和风向板K74这两者或者任意一者改变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朝向吹出口单元K70的供给空气量(风量)。与之相对地,当风机马达K33是能够改变转速的类型时,不仅改变风门K38和风向板K74这两者或任意一者的开度,还与风机马达K33的转速的改变对应地改变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以及吹出口单元K70朝向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风量)。
在风机马达K33是无法改变转速的类型而仅通过风向板K74改变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朝向吹出口单元K70的供给空气量(风量)的情况下,设置风向板控制器以替代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将算出的供给空气量作为目标供给空气量发送至多个风向板控制器。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例如向安装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向板控制器发送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目标供给空气量。上述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目标供给空气量是与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指令。换言之,空调用主控制器K40向控制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多个风向板控制器发送多个指令。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向板控制器以使供给空气量接近目标供给空气量的方式控制风向板K74的开度。
进一步详细而言,例如,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向板控制器分别对由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压力差传感器K121检测的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中的风量(供给空气量)与目标风量(目标供给空气量)进行比较。若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中的风量小于目标风量,则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向板控制器分别通过风向板用马达K75使风向板K74的开度增加,从而使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量(供给空气量)增加而接近目标风量。相反地,若流过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中的风量大于目标风量,则分别通过风向板用马达K75使风向板K74的开度减小,从而使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风量(供给空气量)减少而接近目标风量。
(4-10-3-1)
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也具有变形例I的(5-1)中说明的特征。
(4-10-3-2)
变形例J的空调用控制器K300通过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多个指令来控制多个执行器。变形例J的执行器是风机马达K33、驱动马达K39以及风向板用马达K75中的至少一者。通过上述这样的控制,空调系统K1能够调节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K11的风量以能够在利用侧热交换器K11中进行高效热交换,能够抑制空调系统K1的能量消耗。在变形例J中,空调用控制器K300的多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多个风门控制器以及多个风向板控制器中的至少一者控制多个执行器。
(4-10-3-3)
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的空调用控制器K300包括发送多个指令的空调用主控制器K40、从空调用主控制器K40接收多个指令的至少一个副控制器。变形例J的副控制器包括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风门控制器以及风向板控制器。至少一个副控制器根据多个指令来控制多个执行器。例如,在多个执行器仅是多个风机马达K33的情况下,也可设置成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与风机马达K33一一对应。此外,也可设置成多个风机马达K33与一个空调用风机控制器K34对应。在上述这样的空调系统K1中,空调用主控制器K40通过至少一个副控制器控制多个执行器,因此,空调用主控制器K40的控制简化,管道设计以及系统的布局变更变得容易。
(4-10-3-4)
在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中,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分别具有检测流过单元内的风量的风量检测部即压力差传感器K121或风速传感器。多个副控制器分别控制空调用风机马达K33a~K33d的转速以使由风量检测部检测的风量接近空调用控制器300指令的供给空气量。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基于空调用控制器K300的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的供给空气量的控制。
(4-10-3-5)
在变形例J的空调系统K1中,空调用控制器K300根据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各自调整的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以及送风温度算出空调用风机单元K30a~K30d各自的供给空气量,并根据算出的供给空气量来确定多个指令。其结果是,在空调系统K1中,通过供给空气量的改变,室内SI的温度控制变得容易。
(4-11)变形例K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也可构成为与后述的空气调节系统510组合来进行空调对象空间即室内SI的空气处理。
(4-11-1)整体结构
图23所示的空调系统510包括热交换器单元520、空调用风机单元530、多个管道540、空调用控制器550。热交换器单元520具有第二风机521。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分别具有第一风机531。各第一风机531将空气从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供给至室内SI。室内SI例如是建筑物内的房间。房间例如是空气的移动受到地板、天花板以及墙壁限制的空间。对于包括一个或多个空间的室内SI,配设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作为包括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空调系统510的代表例,图23中示出了包括两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空调系统510配设于一个室内SI的例子。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以上,能够适当设定。如前文所述,配设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室内SI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空间。
管道540将从热交换器单元520通过第二风机521送出的空气SAr分配至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管道540包括主管541以及从主管541分岔的分支管542。图23中示出了主管541配置于热交换器单元520之外的情况,不过,主管541也可配置于热交换器单元520之中,此外,也可配置成从热交换器单元520中延伸至热交换器单元520外。主管541配置于热交换器单元520中的情况也包括热交换器单元520的外壳的一部分作为主管541起作用的情况。图23中示出了主管541的入口541a与热交换器单元520连接的例子。第二风机521配置于热交换器单元520内。此处,构成为从第二风机521吹出的空气全部流入管道540。
管道540的主管541的出口541b与分支管542的入口542a连接。分支管542的多个出口542b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连接。
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与室内SI通过通风路581相连。通风路581的入口581a与空调用风机单元530连接。通风路581的出口581b与室内SI连接。各第一风机531使从管道540的出口542b朝向通风路581的入口581a的气流在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中产生。从另一观点来看,各第一风机531从分支管542的出口542b吸引空气SAr。各第一风机531能够通过改变转速来改变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中(通风路581的入口581a跟前)的静压。若管道540的静压恒定,那么,各第一风机531能够通过增大转速来提高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中(通风路581的入口581a跟前)的静压。若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中的静压变高,则在通风路581中流动的空气SAr的空气量变多。通过上述方式改变流动的空气量,从各通风路581的出口581b吹出至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变化。
空调用控制器550包括空调用主控制器551和多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与多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彼此连接,构成空调用控制器550。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控制第二风机521的转速。换言之,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控制第二风机521的输出。若第二风机521的输出变高,第二风机521的状态向第二风机521的送风量变多的方向变化。
对于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设置有一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向对应的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发出与风量变更有关的指令。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对目标风量(目标供给空气量)进行存储。若供给空气量相对于目标风量不足,则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发出使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增大的指令(与风量变更有关的指令)。相反地,若供给空气量相对于目标风量过剩,则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发出使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减小的指令(与风量变更有关的指令)。与风量变更相关的指令是与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指令。
空调用控制器550获取通过多个第一风机531供给至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的信息。供给空气量的信息例如是每一秒期间应当供给至室内SI的空气量,换言之,将上述应当供给的空气量称为必要供给空气量。根据获取到的供给空气量的信息来确定第二风机531的所需输出。空调用控制器550控制第二风机521的输出以使其达到确定的所需输出。具体而言,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从对应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获取该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的信息。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将供给空气量的信息输出至空调用主控制器551。
(4-11-2)详细结构
(4-11-2-1)热交换器单元520
热交换器单元520除了具有已经说明的第二风机521以外,还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522、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温度传感器524以及水量调整阀525。作为热介质,例如冷水或温水从热源单元560被供给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2。被供给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2的热介质也可以是冷水或温水以外的热介质,例如,可以是盐水。对于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而言,例如,能够使用风量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或压力差传感器。
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检测第二风机521送风的风量。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与空调用主控制器551连接。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检测到的风量的值从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被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551。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检测到的风量是在管道540的主管541中流动的风量。换言之,第一风量检测机构523检测到的风量是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供给至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的总量。
温度传感器524对从第二风机521送至管道540的空气SAr的温度进行检测。温度传感器524与空调用主控制器551连接。温度传感器524检测到的温度的值从温度传感器524被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551。
热交换器单元520通过通风路582与室内SI相连。流过通风路582从室内SI返回的空气RAr在第二风机521的作用下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522而被送出至管道540。当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522时,空气RAr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中流动的冷水或温水进行热交换而变成调节空气。向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中进行热交换而被送出至管道540的空气SAr提供的热量通过水量调整阀525进行调整。水量调整阀525的开度通过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控制。若水量调整阀525的开度变大,则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中流动的水量变多,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与空气SAr之间每单位时间进行交换的热量变多。相反地,若水量调整阀525的开度变小,则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中流动的水量变少,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与空气SAr之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热交换量变少。
(4-11-2-2)空调用风机单元530
空调用风机单元530除了具有已经说明的第一风机531以外,还具有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检测第一风机531送风的风量。各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与对应的一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连接。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检测到的风量的值被发送至空调用副控制器552。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检测到的风量是在通风路581中流动的风量。换言之,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检测到的风量是从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供给至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对于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而言,例如,能够使用风量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或压力差传感器。
(4-11-2-3)远程传感器570
多个远程传感器570具有温度传感器的功能。各远程传感器570构成为能够向对应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发送表示室内SI的温度的数据。
(4-11-3)空调系统510的动作
多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分别从连接的远程传感器570接收检测到的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值。各空调用副传感器552对表示设定温度的数据进行保存。例如,表示设定温度的数据从遥控器(未图示)等预先发送至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将从遥控器等接收到的表示设定温度的数据存储至内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552b(参照图24)。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将设定温度的值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551。空调用主控制器551基于设定温度并根据对应的远程传感器570检测到的温度来确定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目标风量。空调用主控制器551将目标风量的值发送至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
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根据应当供给至室内SI的目标风量的总量来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
例如,当将主管541的出口541b(分支管542的入口542a)的静压取主管541的入口541a的静压和分支管542的出口542b的静压的中间值的情况与取比中间值大的值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上述静压取比中间值大的值的情况下,第二风机521的输出的比例大于多个第一风机531的输出的比例。相反地,当将主管541的出口541b(分支管542的入口542a)的静压取上述中间值的情况与取比中间值小的值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取较小值的情况下,第二风机521的输出的比例小于多个第一风机531的输出的比例。第二风机521的输出与多个第一风机531的输出的比例存在效率高的范围。因此,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以达到效率高的比例的方式来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换言之,相对于目标风量的总量,空调用主控制器551将第二风机521的输出确定为预先确定的适当的输出。
例如,若考虑第二风机521的输出的下述确定方法,则可知,对于第二风机521的输出而言,存在适合于降低消耗电力的第二风机521的输出的范围。若提高第二风机521的输出而使得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上升,则第二风机521的输出逐渐下降,若在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相反地,若降低第二风机521的输出而使得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上升,则第二风机521的输出逐渐上升,若在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若提高第二风机521的输出而使得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下降,则第二风机521的输出逐渐上升,若在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相反地,若降低第二风机521的输出而使得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下降,则第二风机521的输出逐渐下降,若在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不过,确定第二风机521的适当的输出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
空调用主控制器551确定目标风量并将目标风量的值发送至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后,风机效率最高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以外的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通过对应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调整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第一风机531的转速)。多个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的调整彼此独立地进行。此时,在确定的第二风机521的输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最大。此处,风机效率最高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是在分支管542的入口542a的静压相同且供给至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耗能量最小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此外,风机效率最低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是在分支管542的入口542a的静压相同且供给至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耗能量最大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
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控制各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以使供给空气量与目标风量一致。多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彼此独立地控制多个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若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检测到的风量小于目标风量,则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使各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增大。若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检测到的风量多于目标风量,则各空调用副控制器552使各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减小。假设,当风机效率最高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转速下降时,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改变第二风机521的输出,以风机效率最高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转速达到最大的方式进行调整。
当改变多个第一风机531中的至少一台的第一风机531的运转状态或多个第一风机531中的至少一台的第一风机531的风量时,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以增大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或者以减小风机效率低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换言之,在使朝向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变多的情况下,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以增大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的方式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以及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目标风量。相反地,在使朝向室内SI的供给空气量变少的情况下,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以减小第二风机521以及多个第一风机531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的方式确定第二风机521的输出以及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目标风量。
不过,在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中风机效率最大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风量未达到目标风量的情况下,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使第一风机531的输出增大。此时,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使第一风机531的输出增大且使风机效率最大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第一风机531的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保持最大。
(12)控制器
空调用控制器550通过计算机实现。空调用控制器550包括控制运算装置551a、552a以及存储装置551b、552b。对于控制运算装置551a、552a而言,能够使用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551a、552a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551b、552b的程序,并根据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或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551a、552b能够根据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551b、552b,能够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551b、552b的信息。图24示出了由控制运算装置551a、552b实现的各种功能框。存储装置551b、552b能够用作数据库。
(4-11-4)
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在热交换器单元520也可安装有外部空气导入单元610。外部空气导入单元610具有第三风机611以及第三风量检测机构612。外部空气导入单元610通过第三风机611从室内SI外引入外部空气OAr并且送至热交换器单元520。第三风量检测机构612对被送至热交换器单元520的外部空气OAr的风量进行检测。第三风量检测机构612将检测到的外部空气OAr的送风量的值发送至空调用主控制器551。在外部空气Oar从外部空气导入单元610被送至热交换器单元520的情况下,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也可构成为针对第二风机521的输出的控制进行与外部空气OAr的送风量相应的修正。对于第三风量检测机构612而言,例如,能够使用风量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或压力差传感器。
(4-11-5-1)
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包括空调用控制器550、多个管道540、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多个管道540用于分配流过热交换器单元520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2的调节空气。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与多个管道540对应地设置,将调节空气从热交换器单元520通过多个管道540供给至室内SI。多个执行器即多个风机马达531a构成为能够改变供给至室内SI的调节空气的供给空气量。多个管道540分别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分别具有第一风机,且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多个执行器分别配置于多个分配流路中的一个。空调用控制器550通过控制多个风机马达531a来分别控制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其结果是,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能够调节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522的风量以能够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中进行高效热交换,能够抑制能量消耗。
(4-11-5-2)
在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中,空调用控制器550根据与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多个指令控制多个风机马达531a。因此,针对多个风机马达531a,空调用控制器550通过与供给空气量相关的指令来控制多个风机马达531a,以能够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2中进行高效热交换的方式调整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522的风量,从而抑制能量消耗。
(4-11-5-3)
在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中,空调用控制器550包括发送多个指令的空调用主控制器551、从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接收多个指令的至少一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至少一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根据多个指令来控制多个风机马达531a。其结果是,空调用主控制器551的控制简化,管道设计以及系统的布局变更变得容易。
(4-11-5-4)
在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中,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分别具有检测流过单元内的风量的风量检测部即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多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分别控制风机马达531a的转速,以使由第二风量检测机构532检测的风量接近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指令的供给空气量。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进行基于空调用副控制器552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的控制。
(4-11-5-5)
在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中,空调用控制器550根据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各自调整的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以及送风温度算出各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并根据算出的供给空气量来确定多个指令。因此,在空调系统510中,通过供给空气量的变更,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控制变得容易。
(4-11-5-6)
在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中,热交换器单元520具有第二风机521。在该空调系统510中,空调用控制器550根据多个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来控制第二风机521。如此一来,空调用控制器550能够控制第二风机521以使其与多个第一风机531的供给空气量配合而到达适当的值,空调系统510的消耗能量得到抑制。
(4-11-5-7)
在变形例K的空调系统510中,热交换器单元520具有第二风机521。在该空调系统510中,空调用控制器550包括空调用主控制器551、多个空调用副控制器552。空调用主控制器551通过与空调用风机单元530的供给空气量相关的多个指令来控制多个风机马达531a。空调用副控制器552接收空调用主控制器551发送的多个指令而控制多个风机马达531a。空调用主控制器551控制第二风机521以相对于通过多个指令进行指令的供给空气量的总量使其输出达到预先确定的输出。其结果是,在空调系统510中,用于与多个第一风机531的供给空气量配合而将第二风机521的输出设为适当的值的第二风机521的控制变得容易。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空气处理系统
10 空气处理单元
20 供气风机单元
20a 第一供气风机单元
20b 第二供气风机单元
22 第一风机
23 第一风量检测部
24 风机控制器(第一控制器的例子)
30 排气风机单元
30a 第一排气风机单元
30b 第二排气风机单元
32 第二风机
33 第二风量检测部
34 风机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的例子)
50 外部空气管道
60 供气管道
62a 第一分支管道(第一供气管道的例子)
62b 第二分支管道(第二供气管道的例子)
70 回风管道
72a 第一分支管道(第一回风管道的例子)
72b 第二分支管道(第二回风管道的例子)
80 排气管道
400 控制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台湾实用新型M566801号

Claims (4)

1.一种空气处理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气处理单元(10),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对流过该空气处理单元内部的空气进行规定的处理;
第一供气风机单元(20a)以及第二供气风机单元(20b),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分离地设置,将室外空气从室外输送至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并且将通过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后的所述室外空气输送至室内;
第一供气管道(62a)以及第二供气管道(62b),所述第一供气管道以及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连接,对通过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并向室内供给的所述室外空气进行引导;
排气风机单元(30),所述排气风机单元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分离地设置,将室内空气从室内输送至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并且将通过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后的所述室内空气输送至室外;以及
控制器(400),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所述排气风机单元,
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
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分别具有第一风机(22)和第一风量检测部(23),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可变,所述第一风量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或者相当于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并且输出第一检测值,
所述排气风机单元具有第二风机(32)和第二风量检测部(33),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可变,所述第二风量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二风机的风量或者相当于风量的物理量即风量相当量,并且输出第二检测值,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中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值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在所述排气风机单元中根据所述第二检测值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部(24)和第二控制部(34),所述第一控制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所述第二控制部设置于所述排气风机单元,
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控制部从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之外接收对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进行指令的第一指令值,并且根据所述第一指令值和所述第一检测值控制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
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控制部从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之外接收对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进行指令的第一指令值,并且根据所述第一指令值和所述第一检测值控制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
所述第二控制部从所述排气风机单元之外接收对所述第二风机的风量进行指令的第二指令值,并且根据所述第二指令值和所述第二检测值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包括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将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指令值发送至所述第一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控制部,将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指令值发送至所述第二供气风机单元的所述第一控制部,将所述第二指令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风管道(70),所述回风管道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连接,对从室内引入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所述室内空气进行引导;以及
排气管道(80),所述排气管道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连接,对通过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处理并向室外排出的所述室内空气进行引导,
所述排气风机单元设置于所述回风管道以及所述排气管道中的至少一者,使所述室内空气从所述回风管道通过所述空气处理单元而向所述排气管道流动。
CN202080029067.1A 2019-04-15 2020-04-15 空气处理系统 Active CN113710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7305 2019-04-15
JP2019-077305 2019-04-15
JP2019-116144 2019-06-24
JP2019116144 2019-06-24
JP2019237836 2019-12-27
JP2019-237836 2019-12-27
PCT/JP2020/016622 WO2020213658A1 (ja) 2019-04-15 2020-04-15 空気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0965A CN113710965A (zh) 2021-11-26
CN113710965B true CN113710965B (zh) 2022-09-06

Family

ID=726146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9089.8A Active CN113728202B (zh) 2019-04-15 2020-04-15 风机单元、风机单元系统以及空气处理系统
CN202080029067.1A Active CN113710965B (zh) 2019-04-15 2020-04-15 空气处理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9089.8A Active CN113728202B (zh) 2019-04-15 2020-04-15 风机单元、风机单元系统以及空气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220214072A1 (zh)
EP (3) EP4350258A2 (zh)
JP (4) JP6761890B1 (zh)
CN (2) CN113728202B (zh)
AU (2) AU2020258722B2 (zh)
WO (2) WO20202136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46994A (ja) * 2019-09-20 2021-03-2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1186729A1 (ja) * 2020-03-19 2021-09-23 株式会社Fhアライアンス 空調システム
JP7182116B2 (ja) * 2021-01-28 2022-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全館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5493318A (zh) * 2021-06-17 2022-12-20 开利公司 离心压缩机的控制方法及空气调节系统
JP7280529B1 (ja) 2021-12-17 2023-05-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システム
WO2023139725A1 (ja) * 2022-01-20 2023-07-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システム
SE2251049A1 (en) * 2022-09-12 2024-03-13 Aaf Infrastructure Ab A ventilation system module, building comprising such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the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4033U (ja) * 1983-05-26 1984-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扇
JPS6171840U (zh) * 1984-10-16 1986-05-16
CN102422095A (zh) * 2009-05-13 2012-04-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7159208A1 (ja) * 2016-03-17 2017-09-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換気制御装置及び換気システム
JP2018100791A (ja) * 2016-12-20 2018-06-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9011884A (ja) * 2017-06-29 2019-01-24 ダイダン株式会社 室圧制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1653U (ja) * 1983-07-22 1985-02-14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H01300135A (ja) * 1988-05-25 1989-12-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換気・循環冷暖房設備
JP2624319B2 (ja) * 1988-12-26 1997-06-25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換気運転制御装置
JPH02195148A (ja) * 1989-01-24 1990-08-01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432634A (ja) * 1990-05-29 1992-02-04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504315B2 (ja) * 1990-09-05 1996-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4283333A (ja) * 1991-03-13 1992-10-08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838941B2 (ja) * 1991-11-01 1998-1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ダクト式空気調和機
JP3104344B2 (ja) * 1991-12-10 2000-10-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650597A (ja) * 1992-07-30 1994-02-22 Toshiba Ave Corp 空気調和機
JP3181116B2 (ja) * 1992-11-30 2001-07-03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842909A (ja) * 1994-07-29 1996-02-16 Showa Tekko Kk 空調システム
JPH08261545A (ja) * 1995-03-24 1996-10-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A2177941A1 (en) * 1996-05-31 1997-12-01 Francois Routhier Fail-safe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for ventilation units
CN2298459Y (zh) * 1997-02-24 1998-11-25 台湾得意温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的多送风机室内温控集中控制装置
JP3561191B2 (ja) * 1999-10-26 2004-09-02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クリーンルーム
US6601168B1 (en) * 1999-11-19 2003-07-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puter fan speed system to reduce audible perceptibility of fan speed changes
JP3449548B2 (ja) 2000-04-24 2003-09-22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02162067A (ja) * 2000-11-21 2002-06-0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418885B2 (ja) * 2004-05-17 2010-02-24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天井隠蔽型空調機を用いたダクトレス方式による躯体蓄熱空調システム
US7296426B2 (en) * 2005-02-23 2007-11-20 Emerson Electric Co. Interactive control system for an HVAC system
JP4979308B2 (ja) * 2006-08-28 2012-07-18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5061642B2 (ja) * 2007-02-23 2012-10-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装置
JP5180501B2 (ja) 2007-03-23 2013-04-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測距装置及び測距方法
US8814639B1 (en) * 2008-10-29 2014-08-26 Climatecraft Technologies, Inc. Fan system comprising fan array with surge control
JP5239959B2 (ja) * 2009-03-12 2013-07-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5426322B2 (ja) * 2009-10-30 2014-02-26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方法
CN202328615U (zh) * 2011-11-04 2012-07-11 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通风控制系统
EP2781846A4 (en) * 2011-11-16 2015-07-29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AIR AND EXHAUST
US9188355B1 (en) * 2012-01-03 2015-11-17 Digital Control Systems, Inc. Fan array control system
US9109989B2 (en) * 2012-04-04 2015-08-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rrosion detector apparatus for universal assessment of pollution in data centers
JP5323234B2 (ja) * 2012-07-12 2013-10-23 株式会社東芝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に利用する空調制御装置
JP6142503B2 (ja) * 2012-10-31 2017-06-0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6122281B2 (ja) * 2012-11-12 2017-04-26 ローヤル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及びその熱交換ユニット
JP6091173B2 (ja) * 2012-11-15 2017-03-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15011884A (ja) * 2013-06-28 2015-01-19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EP3260791B1 (en) * 2015-02-18 2019-04-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6572628B2 (ja) * 2015-05-27 2019-09-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CN205372913U (zh) * 2016-01-07 2016-07-06 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
CN107131605A (zh) * 2016-02-26 2017-09-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系统及该系统的加湿运转的控制方法
CN205606851U (zh) * 2016-04-22 2016-09-28 广州吉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空调末端智能控制系统
WO2018100657A1 (ja) * 2016-11-30 2018-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機
JP6832760B2 (ja) * 2017-03-17 2021-0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建物
US20180363933A1 (en) * 2017-06-14 2018-12-20 Joseph A. Ross Zoning System f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Equipment
CN107747555B (zh) * 2017-10-17 2021-08-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控制方法、控制器、控制装置及壁挂炉和燃气热水器
CN207661924U (zh) * 2017-11-28 2018-07-27 山西彩云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压力无管道室内导流新风系统
CN108168031B (zh) * 2017-12-21 2020-01-24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风阀位置重设定静压值的微调响应通风空调控制方法
DE202018000922U1 (de) * 2018-02-17 2018-04-09 Seventilation Gmbh Druckabhängige Steuerung für dezentrale Lüftungssysteme mit und ohne Wärmerückgewinnung
US10619880B2 (en) * 2018-04-27 2020-04-1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asterless air handler unit (AHU) controller system
TWM566801U (zh) 2018-06-01 2018-09-11 千里實業有限公司 Full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JP7217596B2 (ja) * 2018-07-06 2023-02-03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4033U (ja) * 1983-05-26 1984-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扇
JPS6171840U (zh) * 1984-10-16 1986-05-16
CN102422095A (zh) * 2009-05-13 2012-04-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7159208A1 (ja) * 2016-03-17 2017-09-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換気制御装置及び換気システム
JP2018100791A (ja) * 2016-12-20 2018-06-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9011884A (ja) * 2017-06-29 2019-01-24 ダイダン株式会社 室圧制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0258722A1 (en) 2021-12-09
EP3957922A1 (en) 2022-02-23
JP6761890B1 (ja) 2020-09-30
WO2020213658A1 (ja) 2020-10-22
EP4350258A2 (en) 2024-04-10
EP3957922A4 (en) 2022-06-15
JP7085584B2 (ja) 2022-06-16
CN113710965A (zh) 2021-11-26
CN113728202B (zh) 2023-03-17
JP6860107B1 (ja) 2021-04-14
EP3957922B1 (en) 2024-04-03
JP2021101139A (ja) 2021-07-08
JP2021101111A (ja) 2021-07-08
JP2021101138A (ja) 2021-07-08
EP3957920A4 (en) 2022-05-25
WO2020213657A1 (ja) 2020-10-22
JP2021101140A (ja) 2021-07-08
US20220146123A1 (en) 2022-05-12
US20220214072A1 (en) 2022-07-07
AU2020259881B2 (en) 2023-04-27
CN113728202A (zh) 2021-11-30
AU2020258722B2 (en) 2022-01-06
AU2020259881A1 (en) 2021-12-09
EP3957920A1 (en) 202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10965B (zh) 空气处理系统
JP200030430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5173895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3710964B (zh) 空调系统
CN113728203B (zh) 空调系统
CN113692515B (zh) 空调系统
JP202006386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00122162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