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0584B - 层叠剥离容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剥离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0584B
CN113710584B CN202080028684.XA CN202080028684A CN113710584B CN 113710584 B CN113710584 B CN 113710584B CN 202080028684 A CN202080028684 A CN 202080028684A CN 113710584 B CN113710584 B CN 113710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layer
inner bag
bottom seal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86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10584A (zh
Inventor
樽野真辅
室屋洋辅
内桥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r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855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54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07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520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86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520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382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4906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r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10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0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10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0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65D47/04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 B65D47/20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comprising hand-operated members for controlling dis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抑制在底部密封突出部内袋从外壳分离的层叠剥离容器。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本体,该容器本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所述内袋收缩,所述容器本体具备从底面突出的底部密封突出部,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具备厚壁部和壁厚比所述厚壁部小的薄壁部,所述厚壁部设置成在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根部相连,所述薄壁部在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上于所述厚壁部的两侧具有设置在所述厚壁部外侧的外侧部位。

Description

层叠剥离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剥离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容器本体,其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内袋收缩(例如专利文献1)。这样的容器本体通常使用圆筒状层叠型坯进行吹塑成型来制造。另外,容器本体设置有从底面突出的底部密封突出部,底部密封突出部具备在该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延伸且从底面朝向前端逐渐变细的锥形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8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在底部密封突出部,内袋有时会从外壳分离。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提供一种可抑制底部密封突出部的内袋从外壳分离的层叠剥离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第1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本体,该容器本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上述内袋收缩,上述容器本体具备从底面突出的底部密封突出部,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具备厚壁部和壁厚比上述厚壁部小的薄壁部,上述厚壁部设置成在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根部相连,上述薄壁部在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上于上述厚壁部的两侧具有设置在上述厚壁部外侧的外侧部位。
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通过使底部密封突出部成为上述构成,能够抑制在底部密封突出部发生内袋从外壳分离,从而完成了本申请的第1发明。
以下例示本申请第1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
优选上文记载的层叠剥离容器中,上述薄壁部具有前端侧部位,其设置在比上述厚壁部更靠近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前端侧的位置。
优选上文记载的层叠剥离容器中,上述厚壁部在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处与上述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为梯形。
优选上文记载的层叠剥离容器中,上述薄壁部具备第1薄壁部和壁厚比第1薄壁部大的第2薄壁部,第1薄壁部设置在比第2薄壁部更靠近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前端侧的位置。
优选上文记载的层叠剥离容器中,上述内袋具有在上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上突出的卡合凸起,上述外壳具备收容上述卡合凸起的卡合凹部,上述卡合凸起与上述卡合凹部卡合。
另外,本发明涉及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内层收缩的双层容器,特别涉及可防止口部的外层与内层的意外剥离的新型双层容器。
目前已知的双层容器(所谓的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具有外层容器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内袋收缩的容器本体、调节空气在外层容器与内袋之间的中间空间与容器本体的外部空间之间的进出的止回阀(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3555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267727号公报)。
日本特开2013-35557号公报中公开的层叠剥离容器在安装于容器本体口部的盖中内置有阀。日本特开平4-267727号公报中公开的层叠剥离容器在外壳的胴部内侧设有阀。
这种双层容器是通过将层叠型坯在熔融状态下挤出,对其进行吹塑成型来制造的,吹塑成型后切割去除不需要的部分从而完成产品。该不需要部分的切割通常使用刃具进行。
在该情况下,在由刃具切割后的双层容器的口部前端会暴露出切割后的外层端面以及内层端面。在这样层叠的外层和内层的端面暴露的口部前端有时内层会从外层意外剥离,是损害双层容器的品质和可靠性的主要原因。
为了消除这种不良情况,例如考虑在成型时向口部打入吹塑杆等,使内层的前端部向外方向避让,以防止外层与内层的交界面暴露在口部前端。但是,特别是采用泵式双层容器时,插入填充喷嘴或泵等时的干扰、泵封装时与密封件的摩擦等会导致内层端部卷曲或脱落,若在口部例如内层发生卷曲而夹在与密封件之间,则有可能密闭性下降而发生漏液等不良情况。
本申请第2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口部的内层脱落或卷曲夹入而导致的密闭性下降等问题,品质和可靠性高的双层容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2发明的双层容器具有外层和内层,随着收容于内层内的内容物的减少而上述内层收缩,在口部前端沿外周具有台阶部,其具有比口部前端面低的台阶面,上述内层层叠延伸于外层直到其前端到达上述台阶面的外周侧端部,将上述台阶部的高度尺寸设为H,将宽度尺寸设为W时,H>W。
例如将吹塑杆打入口部进行双层容器的吹塑成型时,在成型后的双层容器中,内层的端部成为向外侧逃逸的状态,但此时若内层端部(咬断部分)即使稍微发生卷曲,也会发生内层脱落而夹入与密封件之间等不良情况。对此,如果在口部前端沿外周形成具有比口部前端面低的台阶面的台阶部,并将该台阶部的高度尺寸H和宽度尺寸W设定为H>W,即使内层发生卷曲,内层也不会越过台阶部而脱落。
另外,例如为泵式双层容器时,虽然以双层容器的口部前端面与密封件接触的方式安装泵式盖,但通过形成上述台阶部,口部与盖(密封件)接触的部成为外凸形状,即使内层的咬断部发生圆周状的卷曲,也不会夹入于密封件之间,可保持口部前端面的平坦性,密封性良好。
根据本申请第2发明,提供一种可避免口部内层脱落或卷曲夹入导致的密闭性下降等问题,且品质和可靠性高的双层容器。
此外,本发明涉及盖和容器。
目前已知的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容器本体,该容器主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内袋收缩。这样的层叠剥离容器通常具备具有日本特开2013-241197号公报所示的止回阀的盖,构成为若挤压容器本体则止回阀开启并排出内容物,若停止挤压则止回阀关闭。
但是,日本特开2013-241197号公报的盖根据挤压的程度,内容物被排出的势头有时会变得过强,因此使用感欠佳。
另一方面,若增大排出口的内径,则内容物被排出的势头会降低,但内容物的排出量有时会变大,使用感仍然欠佳。
本申请的第3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提供一种提高了使用感的盖。
根据本申请的第3发明,提供一种安装于收容内容物的容器本体的口部的盖,上述盖具备止回阀和将通过上述止回阀的内容物排出到上述容器本体外的排出口,上述排出口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051
,在上述止回阀成为开状态的方向上用水对上述止回阀施加6.0kPa的压力时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水的流量为4.0~8.0ml/秒,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水的流速为30~60cm/秒。
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通过使排出口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052
,并且在止回阀成为开状态的方向上用水对止回阀施加6.0kPa的压力时从排出口排出的水的流量为4.0~8.0ml/秒,且从排出口排出的水的流速为30~60cm/秒,可得到能够以适当的流速排出适当量的内容物且使用感优异的盖,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以下例示本申请第3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优选上文记载的盖中,将在上述止回阀成为开状态的方向上用水对上述止回阀施加4.0kPa和6.0kPa的压力时的量分别设为F4和F6时,F6/F4为1.70以下。
优选上文记载的盖中,将在上述止回阀成为开状态的方向上用水对上述止回阀施加6.0kPa和10.0kPa的压力时的流量分别设为F6和F10时,F10/F6为1.70以下。
优选上文记载的盖中,上述止回阀具备筒部和在上述筒部内滑动的阀体部,在上述筒部的内周面与上述阀体部的外周面之间设有间隙,上述内容物可从上述间隙通过。
优选容器具有收容内容物的容器本体和盖,该盖是上文记载的盖,且安装于上述容器本体的口部。
优选上文记载的容器中,上述容器本体构成为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上述内袋收缩。
此外,本发明涉及双层容器。
日本特开2018-3957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双层容器,其具备具有外层容器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内袋收缩的容器本体。日本特开2018-39572号公报的容器通过压缩外层容器来排出内容物,在该的容器胴部的大致中央设有缩颈部以易于压缩外层容器。
专利文献1的这种双层容器为了不让外界气体进入内袋内,安装使用具有止回阀的盖。盖内的止回阀外侧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积液空间,将内容物排出后,该积液空间内有时会残留有内容物。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以将容器立起的状态把持缩颈部时,积液空间内的内容物可能会意外喷出而污染周围环境。
本申请的第4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提供一种可抑制内容物意外喷出的双层容器。
根据本申请的第4发明,提供一种双层容器,其具备容器本体,该容器本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上述内袋收缩,上述容器本体具备收容部和口部,上述口部具备可安装盖的卡合部,且设置成从上述收容部的上端延伸,上述收容部具备外径最小的缩颈部,上述收容部的缩颈附近壁厚比为1.02~1.50,上述缩颈附近壁厚比定义为缩颈附近平均壁厚/整体平均壁厚,将上述收容部的总高度设为H时,上述整体平均壁厚通过对与上述收容部的底面相距0.058H~0.980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处的上述外壳的壁厚计算平均值而算出,上述缩颈附近平均壁厚通过对与上述收容部的底面相距以上述缩颈部为中心上下±0.116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处的上述外壳的壁厚计算平均值而算出。
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如上述规定,通过增加收容部在缩颈部处的壁厚,可抑制内容物的意外喷出,从而完成了本申请的第4发明。
以下例示本申请第4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优选上文记载的双层容器中,上述缩颈附近壁厚比为1.05~1.30。
优选上文记载的双层容器具备容器本体,该容器本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上述内袋收缩,上述容器本体具备收容部和口部,上述口部具备可安装盖的卡合部,且设置成从上述收容部的上端延伸,上述收容部具备外径最小的缩颈部,上述收容部的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为1.02~1.50,上述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定义为缩颈附近平均壁厚指数/整体平均壁厚指数,将上述收容部的总高度设为H时,上述整体平均壁厚指数通过对与上述收容部的底面相距0.058H~0.980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处的上述外壳的壁厚与外径比的乘积计算平均值而算出,上述缩颈附近平均壁厚指数通过对与上述收容部的底面相距以上述缩颈部为中心且上下0.116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处的上述外壳的壁厚与外径比的乘积计算平均值而算出,上述外径比通过用各高度位置处的上述收容部的外径除以上述口部的外径而算出。
优选上文记载的双层容器中,上述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为1.05~1.30。
优选上文记载的双层容器中,上述缩颈部设置在与上述收容部的底面相距0.404H~0.749H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本体3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截面图。
图3是包含图1的容器本体3的底面29在内的区域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容器本体3的仰视图。
图5中,图5A是图4中的A-A截面图,图5B是图5A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6中,图6A是图4中的B-B截面图(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处与上述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图6B是图6A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7中,图7A是图4中的C-C截面图,图7B是图7A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双层容器的口部附近部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9是容器本体的口部附近的示意截面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容器本体台阶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打入吹塑杆对双层容器进行成型的工序的主要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切环导致的压缩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形成有两级台阶部的双层容器的口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14是放大表示台阶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将图13所示的双层容器叠放两层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16是将两层叠放状态下的台阶部附近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7是表示打入吹塑杆对图13所示的双层容器进行成型的工序的主要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切环导致的压缩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9是表示形成两级台阶部时使用的模具形状的主要部分示意截面图。
图20是本申请第3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容器1的截面图。
图21中,图21A是图1的盖2附近的放大图,图21B是图21A中区域B的放大图。
图22中,图22A是表示止回阀2a从图21的状态成为开状态后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2B是图22A中区域B的放大图。
图23是与表示比较例的盖2的构成的图21A对应的截面图。
图24是表示止回阀2a从图23的状态成为开状态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5是用于测定流量、流速的装置的构成图。
图26是本申请第4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1在从容器本体3拿掉盖4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27是容器本体3的仰视图。
图28是图26的双层容器1的盖4打开状态下的A-A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种特征事项可相互组合。另外各特征事项可独立构成发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具备容器本体3。容器本体3中收容酱油等内容物。
容器本体3具备收容部7和口部9。口部9具备卡合部9d,卡合部9d可安装具有止回阀的盖。卡合部9d在螺纹式盖的情况下为外螺纹部,在压盖式盖的情况下为周向突出的环状凸起。口部9设置为从收容部7的上端7b延伸。口部9为圆筒形。收容部7的外径比口部9的外径大(本说明书中,在截面非圆形的情况下,“外径”指外接圆直径)。
如图2所示,容器本体3具有外壳12和内袋14,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14离开外壳12而收缩。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14离开外壳12,从而内袋14离开外壳12而收缩。采用这样的容器,外界气体不易侵入内袋14内,因此可抑制内容物的劣化。
外壳12形成得比内袋14厚以提高其复原性。外壳12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它们的化合物等聚烯烃构成。外壳12可以是多层构成。内袋14优选由多层构成。例如与外层接触的层可以采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构成的EVOH层,与内容物接触的层例如采用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它们的化合物等聚烯烃构成的内面层。而且,上述EVOH层与内面层之间优选使用粘合层。
如图2所示,容器本体3的外壳12设有外气导入孔15。外气导入孔15是用于向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导入外界气体的孔。外气导入孔15可安装阀部件,用来调节空气进出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外气导入孔15设置在设于收容部7的凹部7e内。
接着使用图3至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3的底面29附近的区域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底面29设置有中央凹区域29a和设置在其周围的周边区域29b,中央凹区域29a设置有从底面29突出的底部密封突出部4。
容器本体3例如可通过直接吹塑成型来形成,此时,容器本体3可通过使用一对分体模具将从挤出头挤出的熔融状态的筒状层叠型坯吹塑成型来形成。层叠型坯具备外壳12以及与内袋14对应的外层和内层。底部密封突出部4是使用一对分体模具将层叠型坯压溃而形成的密封部。底部密封突出部4中,型坯相对置的面彼此熔合从而将容器本体3的底部封闭。如图5至图7所示,容器本体3优选构成为,在底部密封突出部4,外壳12和内袋14被密封。
底部密封突出部4具备厚壁部4a和薄壁部4b。薄壁部4b的壁厚小于厚壁部4a。厚壁部4a设置成在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根部相连。通过设置这样的厚壁部4a,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由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弯折而引起图7B所示的卡合结构13中内袋14与外壳12的卡合被解除。
如图6B所示,厚壁部4a在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上述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为梯形。通过使厚壁部4a成为这样的形状,厚壁部4a及其附近的内袋14的壁厚增大,内袋14的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抑制由内袋14的弯折而引起图7B所示的卡合结构13中内袋14与外壳12的卡合被接触。
如图6B所示,若将厚壁部4a的前端4at的壁厚设为Tat,将厚壁部4a的基端4ab的壁厚设为Tab,则Tat/Tab优选为0.3以上,例如为0.3~0.9,具体而言例如为0.3、0.4、0.5、0.6、0.7、0.8、0.9,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厚壁部4a在高度方向中央的侧面4a1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厚壁部4a的中央面P优选为12度以下,例如为1~12度,具体而言例如为1、2、3、4、5、6、7、8、9、10、11、12度,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厚壁部4a在基端4ab的壁厚Tab例如为1.0~5.0mm,具体而言例如为1.0、1.5、2.0、2.5、3.0、3.5、4.0、4.5、5.0mm,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如图4所示,在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边方向上,将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度设为L,将厚壁部4a的长度设为La,则La/L例如为0.1~0.9,优选为0.2~0.8,具体而言例如为0.1、0.2、0.3、0.4、0.5、0.6、0.7、0.8、0.9,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薄壁部4b在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边方向上于厚壁部4a的两侧具备设置在厚壁部4a外侧的外侧部位4ba。外侧部位4ba通过将层叠型坯压溃而形成,但在挤压层叠型坯时,层叠型坯内层的树脂沿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边方向以从外侧部位4ba逸出的方式移动。此时,由朝向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外侧方向移动的树脂在内袋14形成图7B所示的卡合凸起14a。此时,外壳12形成有收容卡合凸起14a的卡合凹部12a。因此形成卡合凸起14a与卡合凹部12a卡合而成的卡合结构13,从而内袋14不易与外壳12分离。
如图5B所示,将外侧部位4ba中壁厚最大部位的壁厚设为Tba,则Tba/Tab例如为0.01~0.90,优选为0.05~0.50,具体而言例如为0.01、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60、0.70、0.80、0.90,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如图6B所示,薄壁部4b优选具备前端侧部位4bb,其设置得比厚壁部4a更靠近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前端侧。在厚壁部4a,由于内袋14被外壳12夹持,所以在厚壁部4a的前端4at,外壳12彼此难以熔合,内袋14容易在前端露出。另一方面,若在形成前端侧部位4bb时将层叠型坯压溃,则层叠型坯内层的树脂会从前端侧部位4bb逸出,因此前端侧部位4bb几乎或完全仅由外壳12构成。因此,通过设置前端侧部位4bb,可抑制内袋14在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前端露出,提高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密封强度。
如图6B所示,将前端侧部位4bb中壁厚最大部位的壁厚设为Tbb,则Tbb/Tab例如为0.01~0.90,优选为0.05~0.50,具体而言例如为0.01、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60、0.70、0.80、0.90,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薄壁部4b优选具备第1薄壁部4b1和壁厚大于第1薄壁部4b1的第2薄壁部4b2。第1薄壁部4b1设置得比第2薄壁部4b2更靠近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前端侧。通过在吹塑成型时形成第1薄壁部4b1,其后使第1薄壁部4b1熔融,能够提高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密封强度。例如可通过对第1薄壁部4b1吹送热风而使其熔融。
将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长边方向中央的第1薄壁部4b1的壁厚设为Tb1、第2薄壁部4b2的壁厚设为Tb2,则Tb1/Tb2例如为0.01~0.90,优选为0.05~0.50,具体而言例如为0.01、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60、0.70、0.80、0.90,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将底部密封突出部4长边方向中央的第1薄壁部4b1的高度设为Hb1、第2薄壁部4b2的高度设为Hb2,则Hb1/Hb2例如为0.1~10,优选为0.5~2,具体而言例如为0.1、0.5、1、1.5、2、2.5、3、3.5、4、4.5、5、6、7、8、9、10,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将第1薄壁部4b1的壁厚设为Tb1,例如为0.05~0.40mm,具体而言例如为0.05、0.10、0.15、0.20、0.25、0.30、0.35、0.40mm,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若将薄壁部4b整体的壁厚形成得像第1薄壁部4b1那样非常薄,则毛刺切断变差,生产率可能降低。但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仅在薄壁部4b的前端侧的一部分设置第1薄壁部4b1,能够在不降低生产率的前提下使第1薄壁部4b1熔融,提高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密封强度。
实施例
1.容器本体3的制作
1-1.实施例1
使用一对分体模具将从挤出头挤出的熔融状态的筒状层叠型坯吹塑成型,制作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说的形状(内袋14内容量为360mL)的容器本体3。对该容器本体3的底部密封突出部4吹送热风使第1薄壁部4b1熔融,其后形成外气导入孔,得到实施例1的容器本体3。
1-2.比较例1
将底部密封突出部4的形状形成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形状,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的容器本体3。
2.倒立下落试验
向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容器本体3中填充水360mL后,安装带止回阀的盖,喷出内容物180mL,制作下落试验用的样品。使该样品在倒立状态下从100cm的高度下落至地面,将下落到地面时底部密封突出部4中内袋14从外壳12分离的样品规定为NG品。
对于实施例1,以样品数27进行试验,结果NG品为0。另一方面,比较例1中,以样品数10进行试验,结果NG品为3。
3.分离强度测定
仅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容器本体3的底部附近的部位切下,制作分离强度测定用样品。将该样品的外壳12固定,把持内袋14在从外壳12分离的方向上施力,使内袋14从外壳12分离。测定分离所需的分离力。
对实施例1和比较例1,以样品数10进行测定,结果对于分离力的平均值,实施例1为38N。比较例1为19N。
4.考察
由以上结果可知,实施例1的容器本体3与比较例1相比,在底部密封突出部4,内袋14更不易从外壳12分离。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申请第2发明的双层容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101以容器本体102为主体,容器本体102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103、以及从收容部103排出内容物的口部10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101为泵式双层容器,在容器本体102的口部104通过拧入的方式安装有具备泵部的盖105。泵部具有用于进行按压操作的喷嘴部151和插入到容器本体102内的吸引管152等。通过按压喷嘴部151,内容物被从喷嘴151a前端排出。另外,盖105通过未图示的密封件安装于口部104,由此可确保密闭性。
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101为所谓的层叠剥离容器。如图9所示,容器本体102在收容部103和口部104具备作为外壳的外层111和作为内袋的内层112,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层112收缩。
外层111和内层112作为多层型坯供于吹塑成型,并以一体接合的状态的成型,但作为其使用形态,例如在使用前除了口部104之外预先从外层111剥离内层112(预剥离),然后填充内容物直到内层112与外层111接触。通过挤出内容物,内层112顺利收缩。或者也可以在内层112与外层111接合的状态下,随着内容物的排出,内层112从外层111剥离而收缩。
若对容器本体102的层构成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容器本体102如上所述具备外层111和内层112,外层111形成得比内层112厚以提高复原性。
外层111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它们的化合物等构成。外层111为单层或多层构成,优选其最内层和最外层中的至少一者含有润滑剂。外层111为单层构成时,该单层既是最内层也是最外层,因此该层含有润滑剂即可。外层111为两层构成时,容器内面侧的层为最内层,容器外面侧的层为最外层,因此其中至少一者含有润滑剂即可。外层111由3层以上构成时,容器最内面侧的层为最内层,容器最外面侧的层为最外层。
内层112例如具备设置在容器外面侧的EVOH层、设置在EVOH层的容器内面侧的内面层、以及设置在EVOH层与内面层之间的粘合层。通过设置EVOH层,可提高气体阻隔性以及与外层111的剥离性。
EVOH层为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构成的层,通过乙烯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水解来获得。EVOH树脂的乙烯含量例如为25~50mol%,从氧阻隔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32mol%以下。乙烯含量的下限没有特别规定,乙烯含量越少,EVOH层的柔软性越容易降低,因此优选为25mol%以上。另外,EVOH层优选含有氧吸收剂。通过使EVOH层含有氧吸收剂,能够进一步提高EVOH层的氧阻隔性。
内面层是与双层容器101的内容物接触的层,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它们的化合物等聚烯烃构成,优选由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构成。
粘合层是具有黏接EVOH层与内面层的功能的层,例如添加有向聚烯烃导入羧基而成的酸改性聚烯烃(例如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或者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作为粘合层的一个例子,为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与酸改性聚乙烯的混合物。
作为层叠剥离容器的双层容器101例如在口部、肩部、底部等任意位置具有大气导入孔(省略图示)。大气导入孔是仅设置在外层111的贯通孔,不到达内层112。并且,通过从该大气导入孔向作为外壳的外层111与内层112之间导入大气,随着内容物的排出,仅内层112会收缩。另一方面,通过从大气导入孔导入大气,外层111凭借其自身的复原力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应予说明,大气导入孔可具有各种阀部件。
具有以上构成的双层容器101中,口部104处内层112的剥离和卷曲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口部104,成型时的切割导致外层111与内层112的端面(交界面)露出,内层112可能会从此处剥离。为了避免该问题,考虑不采用切割,而是将吹塑杆打入口部进行成型,使用安装于吹塑杆的切环将型坯(外层111和内层112)咬断。若将吹塑杆打入口部,使用安装于吹塑杆的切环将型坯(外层111和内层112)咬断,则内层112以覆盖口部104前端面的方式延伸,外层111与内层112的交界面不会直接暴露在前端。
但是存在如下问题:例如当内层112的外周边等发生卷曲时,稍微施力,内层112的卷曲部分也会向容器内侧方向脱落。使设置于吹塑杆的切环与模具的垫板(counterplate)碰撞,将型坯(外层111和内层112)咬断,进行毛刺的切割时,也存在无法切割干净的情况,因而无法避免发生卷曲的现象。若内层112的卷曲部分向容器内侧方向脱落,则卷曲部分会在口部104的前端面被夹入于密封件之间等,难以确保良好的密封性,可能无法获得密封状态。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101中,在口部104的前端沿外周形成具有比口部前端面低的台阶面的台阶部,即使发生卷曲,内层112也不会向容器内侧方向脱落。
图10放大表示在口部104前端形成的台阶部121。该台阶部121形成于口部104的外周,通过以形成比口部104的前端面104a低一级的台阶面121a的方式切除口部104的外周部分来形成。另外,在口部104的前端,内层112从口部104的内侧面向前端面延伸,进而延伸至台阶部121的台阶面121a的外周端,在台阶面121a的外周端进行咬断。
若像这样沿着口部104的外周设置台阶部121,则在台阶面121a的容器内侧位置形成凸部,延伸至台阶面121a的内层112的前端部分112a位于该凸部的外侧。因此,内层112的前端部分112a位于比顶面(口部104的前端面104a)低一级的位置,密封件等不会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卷曲。
这里,在形成台阶部121时,需要适当设定其尺寸。具体而言,将图10所示的台阶部121的高度尺寸设为H、宽度尺寸设为W时,H>W。通过这样设定台阶部121的尺寸,能够可靠低抑制内层部112的脱落。即通过上述尺寸的设定,即使内层112的前端部分112a发生卷曲等,内层112的前端部分112a也无法越过凸部,因此内层112不会向容器内侧方向脱落。
另外,像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101这样为泵式双层容器时,以双层容器101的口部104的前端面104a与密封件接触的形式安装泵式盖,但通过形成上述台阶部121,且将台阶部121的尺寸设为H>W,即使内层112的咬断部(前端部分112a)发生卷曲,卷曲部分也不会到达口部104与盖(密封件)接触的面(前端面104a)上,因此该部分不会意外地夹在口部104与密封件之间,可确保口部104的前端面104a的平坦性,从而密封性良好。
接着对上述双层容器101的成型方法、特别是口部104的成型方法进行说明。为了在口部4形成如上所述的台阶部121,对双层容器101进行吹塑成型时将吹塑杆打入口部104内,只要对安装于该吹塑杆的切环的形状进行设计即可。
图11表示吹塑成型时吹塑杆131打入口部104的状态,图12扩大表示台阶部121附近。通过将吹塑杆131打入口部104并吹入空气进行吹塑成型,将成为外层111的树脂材料与成为内层112的树脂材料共挤出而成的层叠型坯P可被赋形成模具141,142的空腔形状。
上述吹塑成型中,通过将吹塑杆131打入口部104,型坯P的开口部向外侧扩张,内层112覆盖上表面。在该状态下使安装于吹塑杆131的切环132与设置于模具141,142的垫板143,144碰撞,将型坯P咬断。
此时,安装于吹塑杆131的切环132的外周部分设有圆弧状的凸部132a,只要其前端碰触到垫板143,144,就会在型坯P的开口部外周形成台阶部。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将吹塑杆131打入口部104,型坯P的开口部向外侧扩张,内层112覆盖上表面,因此内层112延伸到台阶部上,在台阶部的外周端通过切环132与垫板143,144的碰撞进行咬断。
以上为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101的构成,但其口部104的形态可具有各种变形。例如为搬运双层容器进行捆包时,有时将双层容器堆叠捆包,如叠放两层等。像这样将双层容器堆叠梱包时,搬运时会与上方容器的底面发生碰撞等,有可能发生卷曲。为了抑制这种不良情况的产生,可以形成2个以上的台阶部。
即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先前的台阶部121的外侧设置更低的台阶部122。通过像这样形成外周侧依次降低的两端台阶部(台阶部121和台阶部122),能够抑制叠放两层时发生卷曲。
此时,在内侧的台阶部121,内层112从口部104的内侧面向前端面延伸,进而延伸到台阶部121的台阶面121a,在台阶部121的外周端成为咬断的状态。因此,内侧的台阶部121是用于防止内层112脱落的台阶部,将其高度尺寸设为H、宽度尺寸设为W时,H>W。
图15和图16表示将双层容器101叠放两层的状态。下方的双层容器101的口部104与上方的双层容器101的底面101a接触。如上所述,若设置两级台阶部(台阶部121和台阶部122),则上方的双层容器101的底面101a不会造成干扰,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卷曲的发生。另外,通过在台阶部121的外侧设置台阶部122,台阶部121的外周端(即内层112的前端部分112a)的直径小于盖105的螺纹直径,其结果是台阶部121的外周端(即内层112的前端部分112a)后退至径向上进深的位置,在安装盖105时不会发生卷曲。
设有两级台阶部的双层容器101可与前例相同通过如下方式成型:对双层容器101进行吹塑成型时,将吹塑杆打入口部104内,使安装于该吹塑杆的切环132与设置于模具141,142的垫板143,144碰撞。
图17~图19表示设有两级台阶部(台阶部121和台阶部122)的双层容器101的形成方法。基本上与图11和图12所示的成型方法相同,但为了形成第2台阶部(外侧的台阶部122),在设置于模具141,142的垫板143,144上设有与台阶部122对应的凸部143a,144a。使切环132与垫板143,144碰撞时,切环132的凸部132a使第1台阶部121成型,垫板143,144的凸部143a,144a使第2台阶部122成型。
内层112在台阶部121的外周端通过切环132与垫板143,144的撞击被咬断,与图11、图12的例子相同。
以上对应用本申请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以泵式双层容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通常的安装有盖的双层容器等。另外,盖也可以采用螺杆式、压盖式等各种方式。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的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种特征事项可相互组合。另外,各特征可独立构成发明。
如图20所示,本申请第3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容器201具备盖202和容器本体203。
容器本体203具备收容部207和口部209。口部209具备可安装盖202的卡合部209d。卡合部209d在螺纹式盖的情况下为外螺纹部,在压盖式盖的情况下为周向突出的环状凸起。口部209设置为从收容部207的上端207b延伸。盖202可安装于口部209。盖202具有止回阀202a和排出口202b,可将通过止回阀202a的内容物通过排出口202b排出到容器本体203外。另一方面,止回阀202a可防止外界气体流入容器本体203内。口部209为大致圆筒形。收容部207的外接圆直径比口部209大。容器本体203内的内容物通过口部209和盖202排出到外部。
容器本体203优选是在收容部207和口部209具备外壳212和内袋214的层叠剥离容器。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214离开外壳212而收缩。可以在填充内容物之前先进行将内袋214从外壳212剥离的预剥离再向内袋214内填充内容物,也可以在从内袋214排出内容物时将内袋214从外壳212剥离。
外壳212形成得比内袋214厚以提高复原性。外壳212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等聚烯烃构成。外壳212可以是多层构成。内袋214优选由多层构成。例如与外层接触的层可采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构成的EVOH层,与内容物接触的层例如可采用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等聚烯烃构成的内面层。并且,上述EVOH层与内面层之间优选使用粘合层。
如图20所示,在容器本体203的外壳212设有外气导入孔215。外气导入孔215是用于向外壳212与内袋214之间的中间空间221导入外界气体的孔。外气导入孔215优选安装有用于调节空气进出外壳212与内袋214之间的中间空间221的阀部件205。外气导入孔215可设置在收容部207和口部209中任一者。在口部209设置外气导入孔215时,可以将调节空气通过外气导入孔215进出的阀设置于盖202。
作为盖202优选排出口202b的内径(最窄部的内切圆内径)D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41
且具有可抑制强力压缩容器201时内容物的排出量急剧增大的功能(排出量限制功能)。
具有止回阀202a的盖的排出口的内径通常为φ2.5mm以下,但若采用这样的盖,在强力压缩容器201的收容部207时,排出的内容物的流速会变得过大而喷射似的排出导致使用感变差。该问题通过使排出口202b的内径为φ3.0mm以上可得到缓解,但对于不具有排出量限制功能的盖,若使内径为φ3.0mm以上,则排出量会变得过多导致使用感变差。另一方面,采用具有排出量限制功能的盖时,即便使内径为φ3.0mm以上,也不会过度增大排出量,能够解决内容物喷射的问题。
另外,若排出口202b的内径大于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51
,则排出内容物时的流速变得过慢,内容物以滴垂的状态排出,导致使用感变差。因此,在本发明中将排出口202b的内径规定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52
。排出口202b的内径优选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53
,具体而言例如为3.0、3.5、4.0、4.5、5.0mm,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另外,作为盖202,优选在止回阀202a成为开状态的方向上用水对止回阀202a施加6.0kPa的压力时,从排出口202b排出的水的流量为4.0~8.0ml/秒,从排出口202b排出的水的流速为30~60cm/秒。该流量具体而言例如为4.0、4.5、5.0、5.5、6.0、6.5、7.0、7.5、8.0ml/秒,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该流速具体而言例如为30、35、40、45、50、55、60cm/秒,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流量和流速为此范围内时,能够以适度的流速将适当量的内容物排出,使用感优异。流速可通过用流量除以排出口最窄部的截面积来算出。
将在止回阀202a成为开状态的方向上用水对止回阀202a施加4.0kPa、6.0kPa、10.0kPa的压力时的流量分别设为F4、F6、F10,则F6/F4优选为1.70以下,F10/F6优选为1.70以下。此时,可抑制流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加。F6/F4或F10/F6的值例如为1.10~1.70,具体而言例如为1.10、1.20、1.30、1.40、1.50、1.60,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这里使用图21~图22对具有排出量限制功能的盖202的一个例子进行详细说明。盖202具备本体筒部件223、中栓部件229以及阀部件233。中栓部件229和阀部件233构成止回阀202a。
本体筒部件223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配置的有顶筒状。该本体筒部件223的周壁部223a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容器本体203的口部209的卡合部209d卡合的卡合部230。本体筒部件223的顶面部231形成有用于排出内容物的排出口202b。
中栓部件229具备外周边部配置在容器本体203的口部209的开口端上的栓本体247和与该栓本体247连接的筒部222。筒部222为有底筒状。在筒部222的底壁设有贯通孔242。贯通孔242例如由以容器轴O为中心均等配置的多个小孔构成。
阀部件233配置在中栓部件229与本体筒部件223之间。阀部件233具备外嵌筒部240、阀体部244、以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片245。
外嵌筒部240与容器轴O同轴配置,外嵌筒部240的下端部外嵌于筒部222。
阀体部244在中栓部件229的筒部222内以可沿容器轴O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阀体部244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配置的有底筒状,还具有从容器轴O方向的上端部向径向外方突出设置的环状凸缘部244a。筒部222的环状上端面222a与凸缘部244a抵接而起到承受该阀体部244的阀座的作用。如图21所示,凸缘部244a与上端面222a抵接的状态为止回阀202a的闭状态,如图22所示,凸缘部244a离开上端面222a的状态为止回阀202a的开状态。
在筒部222的内周面与阀体部244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237,内容物可由间隙237通过。筒部222和阀体部244均为筒状,因此即使阀体部244发生滑动,与容器轴O垂直的截面上的间隙237的截面积也几乎不会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强力压缩容器201时内容物的排出量急剧增大。
连接片245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3个,各连接片245沿周向弯曲延伸。
接着,对如上构成的容器201的作用进行说明。
从容器201排出内容物时,以排出口202b朝向水平面下方的方式倾斜容器201形成排出姿势,在该状态下,将容器201向径向内侧压入进行加压使其挤压变形(弹性变形),使内袋214与外壳212一起变形,容积减小。
然后,随着外壳212的压缩,阀部件205移动而封闭外气导入孔215。其结果是,外壳212与内袋214之间的空間的压力升高,该压力使内袋214被压缩,从而内袋214内的压力升高。然后,内袋214内的内容物通过贯通孔242按压阀体部244,连接片245发生弹性变形,阀体部244沿容器轴O方向朝向容器201的外侧滑动。由此凸缘部244a离开上端面222a,止回阀202a成为闭状态。由此内袋214内的内容物通过贯通孔242、间隙237、外嵌筒部240内以及排出口202b被排出到外部。
其后,解除容器201的压缩,当减小内袋214内的内容物对阀体部244的按压力时,外界气体通过外气导入孔215被导入到外壳212与内袋214之间的中间空间221,外壳212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另外,此时由于容器201的弹性复原力产生的压力差,阀体部244沿着容器轴O方向向容器201的内侧滑动,当凸缘部244a与上端面222a抵接时,止回阀202a成为闭状态,可抑制外界气体侵入内袋214内。
实施例
1.盖202的制作
·实施例1
将具有图21所示的构成且排出口202b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81
的盖202作为实施例1。
·比较例1
将排出口202b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82
且其它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盖202作为比较例1。
·比较例2
将排出口202b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83
且其它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盖202作为比较例2。/>
·比较例3
将具有图23所示的构成且排出口202b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84
的盖202作为比较例3。图23的盖202的止回阀202a的构成和功能如下所述。止回阀202a具备具有流通孔225a1的阀座225a、阀体225b、以及弹性片225c。在未对阀体225b施力的状态下,阀体225b处于将流通孔225a1封闭的闭状态。如图24所示,在内容物的压力下阀体225b离开阀座225a而成为通过流通孔225a1的内容物能够流通的开状态。若施加于阀体225b的压力被解除,则阀体225b在弹性片225c的推力作用下与阀座225a抵接而成为将流通孔225a1封闭的闭状态。若采用如此构成的止回阀202a,则随着施加于阀体225b的压力的增大,阀体225b与阀座225a之间的间隙扩大,因而排出量急剧增大。
·比较例4
将排出口202b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91
且其他构成与比较例3相同的盖202作为比较例4。
·比较例5
将排出口202b的内径为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292
且其他构成与比较例3相同的盖202作为比较例5。
2.流量·流速测定
如图25所示,用管道将将水龙头251、调节器252、截止阀253、数显压力表254、球阀255、盖202按该顺序连接,在盖202的止回阀202a成为开状态的方向上对止回阀202a施加水压,从排出口202b排出水。控制流量以达到表1所示的水压,测定5秒,取平均值作为流量的测定值。另外,用流量除以排出口202b的截面积计算流速。表中的F4、F6、F10分别表示水压为4.0、6.0、10.0kPa时的流量。
【表1】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301
3.排出试验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盖202安装于具有图1所示的构成且装满水作为内容物的450ml容器201,压缩容器201使内袋214的内圧达到6kPa左右,对排出内容物时的使用感进行试验。
安装实施例1的盖202时,内容物不会喷射也不会滴垂,能够排出适量的内容物,使用感优异。
安装比较例1的盖202时,内容物的排出势头过强,难以使用。
安装比较例2的盖202时,内容物的排出势头过弱,难以使用。
安装比较例3~4的盖202时,内容物的排出量过大,此外内容物的排出势头过强,难以使用。
安装比较例5的盖202时,内容物的排出量过多,难以使用。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种特征事项可相互组合。另外,各特征可独立构成发明。
如图26所示,本申请的第4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301具备容器本体303、盖304以及阀部件305。容器本体303中收容酱油等内容物。
容器本体303具备收容部307和口部309。口部309具备可安装盖304的卡合部309d。卡合部309d在螺纹式盖的情况下为外螺纹部,在压盖式盖的情况下为沿周向突出的环状凸起。口部309设置成从收容部307的上端307b延伸。口部309为大致圆筒形。收容部307的外径比口部309大(本说明书中,“外径”在截面不是圆形时是指外接圆直径)。
如图28所示,容器本体303是具有外壳312和内袋314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314离开外壳312而收缩的所谓的层叠剥离容器。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314离开外壳312,从而内袋314离开外壳312而收缩。采用这样的容器,外界气体不易侵入内袋314内,因此可抑制内容物的劣化。
外壳312形成得比内袋314厚以提高复原性。外壳312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他们的混合物等聚烯烃构成。外壳312可以是多层构成。内袋314优选由多层构成。例如与外层接触的层可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构成的EVOH层,与内容物接触的层例如课使用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他们的混合物等聚烯烃构成的内面层。并且优选在上述EVOH层与内面层之间使用粘合层。
容器本体303例如可直接由吹塑成型来形成,此时,容器本体303可通过使用一对分体模具将从挤出头挤出的熔融状态的筒状层叠型坯吹塑成型来形成。层叠型坯具有与外壳312和内袋314相同的层构成。在一个例中,层叠型坯从外面侧依次具备成为外壳312的聚烯烃层、成为内袋314的EVOH层、粘合层和内面层。如图27所示,收容部307的底部存在有用一对分体模具将层叠型坯压溃而形成的咬断部307d。在咬断部307d,型坯中对置的面彼此熔合而将容器本体303的底部封闭。咬断部307d为细长形状。
如图28所示,容器本体303的外壳312设置有外气导入孔315。外气导入孔315是用于将外界气体导入外壳312与内袋314之间的中间空间321的孔。外气导入孔315可安装用于调整空气进出外壳312与内袋314之间的中间空间321的阀部件305。外气导入孔315设置在设置于收容部307的凹部307e内。
阀部件305优选具备安装于外气导入孔315的筒部305a以及可在筒部305a内移动的移动体305b。移动体305b例如为球状。移动体305b通过相对于筒部305a相对移动对阀部件305进行开闭。
双层容器301是所谓的挤压式容器,通过在将盖304安装于口部309的状态且使口部309倾斜向下的状态下压缩外壳312,可将内容物排出。
如图28所示,盖304具有止回阀304a和排出口304b。止回阀304a与排出口304b之间的空间为积液空间304c。
随着外壳312的压缩,阀部件305被阻塞,其结果是外壳312与内袋314之间的中间空间321的压力升高,该压力使内袋314压缩,内容物推动止回阀304a使止回阀304a成为开状态,从而内容物通过止回阀304a。通过止回阀304a的内容物经过积液空间304c从排出口304b排出。
内容物排出后解除施加于外壳312的力时,外壳312将依靠复原力恢复成原来的形状。此时,中间空间321成为减压状态,阀部件305成为开状态,外界气体通过外气导入孔315被导入到中间空间321,外壳312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另外,随着中间空间321的压力降低,施加于内容物的压力也降低,止回阀304a成为闭状态。此时,积液空间304c中可能会有内容物残留。
另外,如图26所示,容器本体303在收容部307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缩颈部307c。缩颈部307c处的外径最小。换言之,沿着口部309的中心轴C,以缩颈部307c为界从缩径变为扩径。若将收容部307的总高度设为H,则缩颈部307c优选设置在与收容部307的底面307a相距0.404H~0.749H的范围内的高度位置。缩颈部307c的高度位置/总高度H的值具体而言例如为0.404、0.461、0.519、0.576、0.634、0.692、0.749,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若将缩颈部307c的外径设为D1,将收容部307的最大外径设为D2,则D1/D2例如为0.60~0.95,优选为0.75~0.90。D1/D2具体而言例如为0.60、0.65、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0.90、0.95,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容器301通常以排出口304b朝上的状态放置。对于盖上不具有止回阀的容器,在该状态下即使压缩收容部307,内容物也不会被排出。另一方面,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对于盖304上设置有止回阀304a的双层容器301,有时积液空间304c会残留内容物,此时若在排出口304b朝上的状态下压缩收容部307,则残留在积液空间304c中的内容物可能会被意外排出而污染周围。
另外,当收容部307存在缩颈部307时,收容部307容易变形,把持收容部307时收容部307被大幅压缩,从而容易引起内容物的意外排出。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容器301中,为了抑制内容物的意外排出,将缩颈部307c附近的外壳312的壁厚设置得比以往更厚。由此,即使是存在缩颈部307c的容器301,在把持收容部307时,收容部307也不会被大幅压缩,可抑制内容物的意外排出。
收容部307的缩颈附近壁厚比优选为1.02~1.50,进一步优选为1.05~1.30。
缩颈附近壁厚比定义为缩颈附近平均壁厚/整体平均壁厚。整体平均壁厚由与收容部307的底面307a相距0.058H~0.980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的外壳312的壁厚计算平均值而算出。缩颈附近平均壁厚由与收容部307的底面307a相距以缩颈部307c为中心上下±0.116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的外壳312的壁厚计算平均值而算出。多个高度位置例如为将0.058H~0.980H的范围等分为16个区间时两端的2点和该2点之间的15点的高度位置。
上述定义的缩颈附近壁厚比为上述范围内时,可抑制缩颈部307c附近的收容部307的变形,从而抑制内容物的意外排出。
缩颈附近壁厚比具体而言例如为1.02、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收容部307的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优选为1.02~1.50,进一步优选为1.05~1.30。
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定义为缩颈附近平均壁厚指数/整体平均壁厚指数。整体平均壁厚指数由与收容部307的底面307a相距0.058H~0.980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的外壳312的壁厚与外径比的乘积计算平均值而算出。缩颈附近平均壁厚指数由与收容部307的底面307a相距以缩颈部307c为中心上下±0.116H范围内的多个高度位置的外壳312的壁厚与外径比的乘积计算平均值而算出。
外径比通过用各高度位置的收容部307的外径除以口部309的外径来计算。口部309的外径以口部309最窄部(外径最小的部位)309a测定。由此求出的外径比成为判断制作容器本体303时型坯拉伸程度的尺度。外径比越大,型坯被拉伸的程度越大,收容部307的壁厚越薄。因此,如果在型坯的整个挤出方向上型坯的壁厚恒定,则收容部307整体的壁厚与外径比的乘积也几乎恒定。对于这样的容器,有时在缩颈部307c附近收容部307容易过度变形。
另一方面,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为上述范围内时,可抑制缩颈部307c附近的收容部307的过度变形。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具体而言例如为1.02、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也可以是任意2个所例示数值的之间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中各高度位置的壁厚是指沿周向等间隔配置的4个外周位置的测定值的平均值。外周位置是指从底面307a侧观察收容部307时的收容部307的外周上的位置,4个外周位置例如为图27所示仰视图中与咬断部307d延伸方向平行的2个外周位置PL-1、PL-2以及与咬断部307d延伸方向垂直的2个外周位置PL90-1、PL90-2。
收容部307只要缩颈附近壁厚比和缩颈附近壁厚指数比中的至少一者为上述范围内即可,优选两者均为上述范围内。
实施例
1.容器本体303的制备
使用一对分体模具将从挤出头挤出的熔融状态的筒状层叠型坯吹塑成型,制作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形状(内袋14的内容量450mL)的容器本体303。层叠型坯从外面侧依次具备外层(PP层/再生层/PP层)和内层(EVOH层/粘合层/LDPE层)。层叠型坯的壁厚比为外层:内层=1:0.25。
改变层叠型坯的壁厚分布,制作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容器本体303。这些容器本体303使用相同的分体模具制作,因此其外形相同。
实施例1与比较例1相比,缩颈部307c附近的外壳312的壁厚更大。
2.容器本体303的外径的测定
对实施例1的容器本体303在口部309的最窄部309a和收容部307的17点的高度位置测定外径。将其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381
3.收容部7的壁厚的测定
分别对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容器本体303的4个外周位置PL-1,PL-2,PL90-1,PL90-2在17点的高度位置测定外壳312的壁厚。将4个外周位置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各高度位置的壁厚示于表3。另外,将表2的外径比与表3的壁厚相乘得到的外径比*壁厚的数据示于表4。应予说明,缩颈部307c位于0.576H的位置,因此缩颈附近平均壁厚为0.461H~0.692H范围内的平均壁厚。
【表3】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391
【表4】
Figure BDA0003302864520000401
4.内容物喷出负荷测定
对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容器本体303在图26所示的位置形成外气导入孔315,其后进行将内袋314从外壳312剥离的预剥离。接着,在外气导入孔315安装阀部件305。
接着,在内袋314内填充规定量的70℃酱油后,将图28所示构成的盖304安装于口部309,将其横倒静置20秒。
接着,在将排出口304b朝下的状态下用单手压缩收容部307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排出5ml内容物,其后恢复到排出口304b朝上的状态。
接着,用圆棒按压缩颈部307c,逐渐增大施加于缩颈部307c的负荷,使用推拉力计测定积液空间304c内的酱油喷出时刻的负荷。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负荷分别为11.2N和4.6N。
成年男性把持容器时的负荷最强不过8N左右,因此实施例1能够抑制把持容器1时的内容物喷出。

Claims (5)

1.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所述内袋收缩,
所述容器本体具备从底面突出的底部密封突出部,
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是使用一对分体模具将用于形成所述容器本体的层叠型坯压溃而形成的密封部,
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具备厚壁部和壁厚比所述厚壁部小的薄壁部,
所述厚壁部设置成在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根部相连,
所述薄壁部在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上于所述厚壁部的两侧具有设置在所述厚壁部外侧的外侧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薄壁部具有前端侧部位,所述前端侧部位设置在比所述厚壁部更靠近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前端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厚壁部在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处与所述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为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薄壁部具备第1薄壁部和壁厚大于所述第1薄壁部的第2薄壁部,
第1薄壁部设置在比第2薄壁部更靠近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前端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内袋具有在所述底部密封突出部的长边方向上突出的卡合凸起,
所述外壳具备收容所述卡合凸起的卡合凹部,
所述卡合凸起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
CN202080028684.XA 2019-04-26 2020-04-23 层叠剥离容器 Active CN113710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5511 2019-04-26
JP2019085511A JP7335488B2 (ja) 2019-04-26 2019-04-26 キャップ及び容器
JP2019-100752 2019-05-29
JP2019100752A JP7352064B2 (ja) 2019-05-29 2019-05-29 二重容器
JP2019108611A JP7352066B2 (ja) 2019-06-11 2019-06-11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9-108611 2019-06-11
JP2019138223A JP7349060B2 (ja) 2019-07-26 2019-07-26 二重容器
JP2019-138223 2019-07-26
PCT/JP2020/017431 WO2020218397A1 (ja) 2019-04-26 2020-04-23 積層剥離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0584A CN113710584A (zh) 2021-11-26
CN113710584B true CN113710584B (zh) 2023-03-31

Family

ID=72941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8684.XA Active CN113710584B (zh) 2019-04-26 2020-04-23 层叠剥离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10584B (zh)
WO (1) WO202021839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7417U (ja) * 1982-12-01 1984-06-13 キヨ−ラク株式会社 中空容器
JP4228362B2 (ja) * 2003-01-31 2009-02-2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合成樹脂製容器
JP5697082B2 (ja) * 2010-11-30 2015-04-0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ブロー成形容器
JP6385259B2 (ja) * 2014-11-28 2018-09-0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JP6656761B2 (ja) * 2016-06-30 2020-03-04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吐出容器
JP6959498B2 (ja) * 2017-01-26 2021-11-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JP6923788B2 (ja) * 2017-06-28 2021-08-25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18397A1 (ja) 2020-10-29
CN113710584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48895B1 (en) Delamination container
KR100866457B1 (ko) 주출용기
JP6547242B2 (ja) 容器
WO2017094880A1 (ja) 積層剥離容器
KR102590903B1 (ko) 적층박리용기
KR20190073616A (ko) 적층박리용기
JP6385259B2 (ja) 二重容器
MX2007000233A (es) Tubos flexibles ligeros en material plastico y su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on.
CN113710584B (zh) 层叠剥离容器
JP6396192B2 (ja) 二重容器
JP6866015B2 (ja) 二重容器
JP6775132B2 (ja) 二重容器
JP6794251B2 (ja) 二重容器
WO2017142027A1 (ja) 二重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10654B2 (ja) 二重容器
JP6396191B2 (ja) 二重容器
JP6553363B2 (ja) 二重容器
JP7258429B2 (ja) 二重容器
JP7295393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7349060B2 (ja) 二重容器
JP7352066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7285432B2 (ja) 二重容器
JP7352064B2 (ja) 二重容器
JP2020023352A (ja) 二重容器
JP7406317B2 (ja) 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