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2302A - 棒体排列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棒体排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2302A
CN113492302A CN202010835954.XA CN202010835954A CN113492302A CN 113492302 A CN113492302 A CN 113492302A CN 202010835954 A CN202010835954 A CN 202010835954A CN 113492302 A CN113492302 A CN 113492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hole
rod
bottom plat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359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2302B (zh
Inventor
桥诘拓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daka Seiki KK
Original Assignee
Hidaka Sei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daka Seiki KK filed Critical Hidaka Seiki KK
Publication of CN113492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2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2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2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3P19/001Article feeders for assembl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1/00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将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的临时插入棒排列时所使用的、合适的棒体排列装置的结构。棒体排列装置具有:引导部,在该引导部,在形成有不倒翁状贯通孔的第1引导板的上下表面层叠两片形成有直径尺寸等于或大于临时插入棒的外径尺寸的贯通孔的第2引导板;第1驱动部,其使第1引导板往复运动;底板,其设于引导部的下方;第2驱动部,其使底板升降;以及动作控制部,在引导部中贯穿临时插入棒之后,动作控制部利用第1驱动部使不倒翁状贯通孔的小径孔移动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然后,第2驱动部使底板在预定的高度范围升降,将临时插入棒相对于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悬吊后,使底板上升,以使临时插入棒的凸缘部自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

Description

棒体排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棒体排列装置,其用于排列以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制冷剂管之前在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中贯穿的临时插入棒为代表的棒体。
背景技术
空调等的热交换器是通过在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中贯穿用于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管而形成的。将由压制模具装置形成的散热用翅片在竖立设置有堆叠销的堆叠装置中层叠多片之后,从堆叠装置取出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替代堆叠销而使临时插入棒贯穿,然后使制冷剂管贯穿。
根据以上所述,临时插入棒与堆叠装置中的堆叠销同样地,需要预先将其顶端部位置以精确地定位的状态排列。作为用于排列堆叠销的机构,由申请人提出了在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0262号公报)中公开的内容,不过未发现关于临时插入棒的排列装置的直接的现有技术文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0262号公报(说明书段落0012-0015,图1―图3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被排列后的临时插入棒为了使顶端部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必须利用根部部分向临时插入棒插入机构交接。因而,存在无法将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堆叠销排列机构那样以堆叠销SP的根部部分SPB插入到底板BP的状态来固定该堆叠销SP的机构(参照图21)转用于临时插入棒的排列装置这样的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的临时插入棒排列时所使用的、合适的棒体排列装置的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发明者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想到了以下的结构。即,本发明是一种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引导部,其具有引导板和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在该引导板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在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形成有不倒翁状贯通孔,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具有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大径孔和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小径孔,将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与所述大径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中的至少一者滑动移动;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和所述大径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变更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小径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与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的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另外,也能够设为如下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引导部,其具有引导板和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在该引导板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在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形成有不倒翁状贯通孔,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具有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大径孔和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小径孔,将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与所述大径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中的至少一者滑动移动;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能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之后,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和所述贯通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变更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小径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与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并且,也能够设为如下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引导部,在该引导部,将多片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的多片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错开;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以在维持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中的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引导板移动,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的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并且,也能够设为如下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引导部,在该引导部,将多片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的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错开;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能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之后,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以在维持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中的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引导板移动,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由此,能够可靠地排列以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的临时插入棒为代表的棒体。另外,排列后的临时插入棒能够利用根部部分向临时插入棒插入机构交接,因此,临时插入棒插入机构能够将所交接的临时插入棒直接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小径孔的直径尺寸形成为与所述棒体的外径尺寸相同的尺寸。
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临时插入棒进行定位。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包括至少一片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
由此,能够在降低由引导部对临时插入棒进行排列的排列功能的情况下减少引导部的制造成本。
另外,优选的是,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中,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使所述底板以如下的速度下降,即,以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倾斜的状态在所述引导部中贯穿的所述棒体通过自重变化为该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状态时的在铅垂方向上的分速度以下的速度。
由此,在使以非铅垂状态在引导部中贯穿的临时插入棒向铅垂方向变更姿势时,能够防止临时插入棒以摆锤状振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变更姿势,以使临时插入棒相对于引导部的悬吊保持状态成为相对于引导部正交的方向。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的工序,即,于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与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之间,使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棒体。
由此,即使在临时插入棒的长度具有一些不均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临时插入棒的悬吊状态变更姿势,以将所有的临时插入棒可靠地在相对于引导部正交的方向上悬吊保持。
另外,优选的是,对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实施所述棒体的防滑加工。
由此,在底板向远离引导部的方向下降时,能够可靠地维持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即,在使棒体向铅垂方向变更姿势时,棒体不会以摆锤状振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棒体的排列。
发明的效果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棒体排列装置的结构,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临时插入棒变更姿势,以使临时插入棒相对于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且能够使临时插入棒90对准于预定的俯视位置。另外,进行了排列和位置对准后的临时插入棒能够利用根部部分向临时插入棒插入机构交接,因此,临时插入棒插入机构能够将所交接的临时插入棒直接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组装精度较高的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构造的分解俯视图。
图4是表示操作者使临时插入棒贯穿图1所示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引导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使临时插入棒贯穿引导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使图6的第1引导板滑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使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底板上升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从接着图8的状态起使底板向远离引导部的方向下降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使底板下降至第2高度位置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使底板以最大限度下降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在图10的状态下的与图6相当的图。
图13是表示使底板以最大限度上升来使临时插入棒自引导部突出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构造的分解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操作者使临时插入棒贯穿图15所示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引导部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使临时插入棒贯穿引导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使图17的一个引导板滑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在图18的状态下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使底板以最大限度上升来使临时插入棒自引导部突出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21是以往技术中的堆叠销排列机构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棒体排列装置,以下对采用了向散热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的临时插入棒90来作为棒体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1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100具有在第1引导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层叠有第2引导板20的引导部30、使第1引导板10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第1驱动部40、设于引导部30的下方位置的底板50、使底板50升降的第2驱动部60以及动作控制部70。引导部30和第1驱动部40成为一体,安装于主体框架80,底板50和第2驱动部60成为一体,安装于主体框架80。
如图2、图3所示,在第1引导板10形成有能够供临时插入棒90贯穿尺寸的大径孔12和能够供临时插入棒90贯穿的直径尺寸比大径孔12小的小径孔14。在此,小径孔14的直径尺寸形成为比临时插入棒90的外径尺寸稍大。另外,大径孔12和小径孔14以彼此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的状态形成,整体形成为不倒翁状贯通孔16。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板1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多个不倒翁状贯通孔16隔有一定间隔地以交错排列的方式配设在第1引导板10。另外,在第1引导板10的俯视中央部分形成有第1开口部18。
多个直径尺寸大于或等于形成于第1引导板10的大径孔12的直径尺寸的贯通孔22隔有一定间隔地以交错排列的方式形成在第2引导板20。即,本实施方式的第2引导板2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引导板。另外,在第2引导板20的俯视中央部分形成有第2开口部24。第2引导板20以使大径孔12的俯视位置与贯通孔22的俯视位置一致并且使第1开口部18的俯视位置与第2开口部24的俯视位置一致的状态层叠在第1引导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在第1引导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配设有第2引导板20的引导部30中,在由第1开口部18和第2开口部24形成的自上表面至下表面的贯通部分配设有第1驱动部40。第1驱动部40安装于第2引导板20,在第1驱动部40的输出轴42连结有第1引导板10。当第1驱动部40驱动时,输出轴42的突出量变化,第1引导板10在上表面的第2引导板20与下表面的第2引导板20之间沿水平方向(大径孔12与小径孔14之间的连结方向)移动。这样,通过第1驱动部40的输出轴42的伸长动作和缩短动作,能够使小径孔14的俯视位置在初始位置与贯通孔22的俯视区域内的预定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另外,由大径孔12和贯通孔22在引导部30形成了供临时插入棒90从引导部30的上表面向下表面贯穿的临时插入棒通孔32。这样形成的引导部30在第2引导板20的长度侧端缘部(与第1引导板10的往复运动方向平行的端缘部)安装于主体框架80。
在引导部30的下方位置配设有底板50,该底板50在上表面(引导部30所处的一侧的面)安装有防滑片52。在底板50连结有第2驱动部60的输出轴62,通过第2驱动部60工作,输出轴62的突出量变化,底板50能够自初始位置(基本高度位置)相对于引导部30升降。第2驱动部60安装于主体框架80。刚才说明的第1驱动部40和第2驱动部60均能够例示流体缸,该第1驱动部40和第2驱动部60各自的动作由存储于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的存储装置的动作控制程序和以CPU为代表的动作控制部70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作控制部70与主体框架80彼此独立,第1驱动部40及第2驱动部60通过线束WH与动作控制部70电连接,但也能够将动作控制部70安装于主体框架80。
接着,对使用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100将临时插入棒90以相对于引导部30在正交方向上悬吊保持的状态排列的方法进行说明。未图示的操作者使临时插入棒90从形成于引导部30的临时插入棒通孔32的上表面侧贯穿。在临时插入棒90中,上端部(根部部分)形成为凸缘部92,并且也能够使下端部94(顶端部分)的所需范围形成为顶端变细部。临时插入棒90的除凸缘部92和下端部94的所需范围之外的主要部分形成为同一直径尺寸。
临时插入棒通孔32的直径尺寸形成为比临时插入棒90的主要部分的外径尺寸大且比凸缘部92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临时插入棒90贯穿所有的临时插入棒通孔32。贯穿临时插入棒通孔32的临时插入棒90的凸缘部92成为止挡部,因此,临时插入棒90不会从引导部30脱落。在图4、图5和图6中示出使临时插入棒90贯穿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100的主视图、剖视图以及引导部3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之前所述,由于临时插入棒通孔32的直径尺寸形成为比临时插入棒90的主要部分的外径尺寸大,因此,临时插入棒90以相对于引导部30倾斜的状态悬吊。当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工作按钮时,如图7所示,动作控制部70使第1驱动部40工作,使第1引导板10在两片第2引导板20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以使小径孔14进入贯通孔22的俯视区域内。由于小径孔14形成为比临时插入棒90的主要部分的外径尺寸稍大的尺寸,因此,在小径孔14朝向大径孔12(贯通孔22)的俯视位置移动过来时,临时插入棒90被小径孔14的内周缘推出。由此,临时插入棒90与第1引导板10一同沿水平方向移动起来。此外,小径孔14的直径尺寸也能够形成为与临时插入棒90的主要部分的外径尺寸相同的尺寸。
当被第1引导板10的小径孔14推出的临时插入棒90的外周面到达抵接于贯通孔22的内周面的位置(小径孔14的俯视位置为贯通孔22的俯视区域内的预定位置)时,动作控制部70暂时停止第1驱动部40的动作。由此,临时插入棒90在临时插入棒通孔32中,在设为目标的俯视位置处,被约束了水平方向的移动,但仍保留有相对于引导部30在非正交方向(相对于引导部30倾斜的方向)上悬吊的临时插入棒90。
为了解除这样的临时插入棒90的倾斜悬吊状态,动作控制部70在暂时停止第1驱动部40的动作之后,使第2驱动部60工作,使底板50上升至抵接于所有的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位置。具体而言,使底板50上升至如下的位置:比相对于引导部30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高度位置靠引导部30所处的一侧的预定高度位置。当底板50到达上述预定高度位置(第1高度位置)时,如图8所示,底板50的防滑片52成为抵接于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状态。接着,如图9所示,动作控制部70使第2驱动部60工作,来一边维持防滑片52与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抵接状态,一边使底板50远离引导部30(在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内下降)。
这时,通过第2驱动部60使底板50下降的下降速度优选为,在解除了底板50对图9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的临时插入棒90进行支承的支承状态时,临时插入棒90通过自重以引导部30的约束部分为顶点地以摆锤状向在图9的横向上的圆弧状箭头方向移动(临时插入棒90欲成为如实线所示的相对于引导部30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状态)时的移动速度的在铅垂方向上的分速度以下。这时,动作控制部70如图10所示,使第2驱动部60以上述的下降速度工作,直到底板50的上表面高度位置成为在与引导部30正交的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状态下的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高度位置(第2高度位置)。
当底板50的上表面高度位置成为第2高度位置时,能够使临时插入棒90成为相对于引导部30在正交方向(铅垂方向)上悬吊的状态。接着,动作控制部70使第2驱动部60进一步工作,如图11所示,使底板50移动至底板50远离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高度位置(第3高度位置:以最大限度下降后的位置)。如此,能够解除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与底板50之间的摩擦,能够如图12所示那样,将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30在正交方向上悬吊保持。
接着,如图13所示,动作控制部70再次使底板50向引导部30所处的一侧上升,使底板50的上表面的防滑片52抵接于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并且使临时插入棒90的根部部分即凸缘部92自引导部30的上表面突出预定高度。通过这样使暂时远离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底板50再次抵接于下端部94并朝向引导部30上升,能够一边维持在相对于引导部30正交的方向上悬吊的状态,一边使凸缘部92自引导部30的上表面突出。
通过这样对俯视位置进行定位,并且使相对于引导部30在正交方向(铅垂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临时插入棒90的凸缘部92自引导部30的上表面突出,作为未图示的临时插入棒插入机构的机械手能够可靠地接收临时插入棒90。临时插入棒90被对准于未图示的层叠起来的散热用翅片的透孔的位置,且其姿势被调整成与透孔的层叠方向平行,接收这样的临时插入棒90的机械手能够容易且可靠将临时插入棒90向层叠起来的散热用翅片的透孔插入。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14、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200中,引导部230、第1驱动部40、底板50、第2驱动部60以及动作控制部70安装于主体框架80。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230的特征性的点在于,通过层叠两片第1实施方式的第2引导板20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引导板2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引导板)配设的贯通孔22形成为圆形,所述圆形的直径尺寸比临时插入棒90的主要部分的外径尺寸大,且比凸缘部92的外径尺寸(宽度尺寸)小。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230设为,以使贯通孔22的俯视位置对准(一致)的方式将两片第2引导板20在板厚方向上层叠,并且能够使彼此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用于使第2引导板20在抵接面内相对地移动的动力通过第1驱动部40获得。第1驱动部40的输出轴42与至少一个第2引导板20相连结。
在图16中示出了操作者使临时插入棒90贯穿本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200的引导部230的贯通孔22(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通孔32)的状态的主视图。另外,在图17中示出在引导部230的贯通孔22中贯穿临时插入棒90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当在引导部230的贯通孔22中贯穿临时插入棒90时,凸缘部92成为止挡部,成为临时插入棒90悬吊保持于引导部230的状态。这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虽然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230的俯视位置被粗略地对准,但并不是俯视位置被精确地定位的状态。因此,通过动作控制部70控制第1驱动部40的动作,来进行精确地定位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230的俯视位置的处理。
本实施方式中,动作控制部70使第1驱动部40工作,以使第2引导板20的一者或两者在第2引导板20彼此之间的抵接面内滑动移动。本实施方式的第1驱动部40的输出轴42如图17所示,使下侧的第2引导板20滑动移动。动作控制部70利用第1驱动部40使下侧的第2引导板20滑动移动,直到滑动移动到由上侧的第2引导板20的贯通孔22的内周缘和下侧的第2引导板20的贯通孔22的内周缘夹持临时插入棒90的主要部分的外周面的位置。
此外,在第1驱动部40配设未图示的输出信号检测部和输出轴42的突出量检测部,也能够预先将由该输出信号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信号和由输出轴42的突出量检测部检测到的突出量信号向动作控制部70发送。由此,在即使从第1驱动部40检测到预定以上的输出信号但输出轴42的突出量未增加的情况下,动作控制部70能够判断为达到了临时插入棒90由两片第2引导板20的贯通孔22的内周缘夹持的状态。由此,能够对第1驱动部40进行动作控制,以防止引导部230、第1驱动部40以及临时插入棒90产生破损。
在图18中示出由两片第2引导板20的贯通孔22的内周缘夹持临时插入棒90的外周面并且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230的悬吊俯视位置被定位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在图19中示出该状态下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200的主视图。通过由两片第2引导板20的贯通孔22的内周缘夹持临时插入棒90的外周面,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230的俯视位置被精确地定位。但是,一部分的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230在非正交方向上被保持。
因此,动作控制部7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对第2驱动部60进行动作控制来使底板50升降,从而成为使所有的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230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状态。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控制部70对第2驱动部60(底板50的升降动作)进行的动作控制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参照图8-图11),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动作控制部70通过对上述的第2驱动部60进行动作控制,将所有的临时插入棒90相对于引导部230在正交方向上悬吊保持,然后如图20所示,进一步通过第2驱动部60使底板50上升,从而成为使凸缘部92自引导部230的上表面突出预定高度的状态。由此,作为未图示的临时插入棒插入机构的机械手能够可靠地接收临时插入棒90。
由机械手接收的临时插入棒90被对准于未图示的层叠起来的散热用翅片的透孔的位置,且其姿势被调整成与透孔的层叠方向平行,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临时插入棒90向层叠起来的散热用翅片的透孔插入。
关于本发明的棒体排列装置,以上基于采用了临时插入棒90作为棒体的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20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棒体排列装置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
例如,关于第1本实施方式的临时插入棒排列装置100,说明了在第1引导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层叠有第2引导板20的、总计3片构造的引导部30的方式,但也能够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设为两片构造的引导部230。在该情况下,第1引导板10和第2引导板20各使用一片。另外,也能够将引导部30设为由第1引导板10和第2引导板20构成的4片以上的构造,第1引导板10和第2引导板20在层叠方向上的配设位置也没有特别限定。同样地,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230也能够采用将3片以上的第2引导板20在板厚方向上层叠起来的方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引导部30、230只要是如下的结构即可:以分别形成于引导板(第1引导板10和/或第2引导板20)的贯通孔(大径孔12和贯通孔22)的俯视位置被对准的状态,沿板厚方向层叠有多片该引导板(第1引导板10和/或第2引导板20)。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使引导部30的第1引导板10在水平面内滑动移动来变更第1引导板10和第2引导板2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能够采用如下的方式:通过使构成引导部30的第1引导板10和第2引导板20中的至少任一片沿水平方向移动来变更构成引导部30的第1引导板10和第2引导板20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使多片引导板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时,优选使上下相邻的引导板的移动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相反方向)。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都是在引导部30、230的临时插入棒通孔32中贯穿临时插入棒90,在动作控制部70进行了由第1引导板10进行的俯视位置的定位处理之后,使底板50上升来抵接于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但并不限定于该动作。也可以是,动作控制部70控制第2驱动部60的动作,以使底板50的上表面的初始(在引导部30、230中贯穿临时插入棒90之前的)高度位置成为比相对于引导部30、230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临时插入棒90的下端部94的高度位置靠引导部30、230所处的一侧的预定高度位置。
另外,能够调整第2驱动部60相对于主体框架80的安装位置,以使底板50的上表面的初始高度位置成为上述的高度位置。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都在由第1开口部18和第2开口部24形成的自引导部30、230的上表面至引导部30、230的下表面的贯通部分配设第1驱动部40,但第1驱动部40也能够配设于引导部30、23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任一者。在该情况下,只要将用于供第1驱动部40的输出轴42贯穿的未图示的输出轴通孔以在第1引导板10的往复运动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成于配设有第1驱动部40所处的一侧的第2引导板20即可。并且也能够将第1驱动部40配设于引导部30、230的俯视区域外。
在将第1驱动部40配设于引导部30、230的俯视区域外时,如图2―图3等所示,也能够采用将滑动移动的引导板(在此为第1引导板10)的在滑动方向上的端部以在滑动移动的方向上从其他引导板(在此为第2引导板20)的端部突出的状态层叠起来的方式、或者滑动移动的引导板(在此为第1引导板10)形成为在滑动方向上较长的方式。由此,第1驱动部40的输出轴42与滑动移动的第1引导板10或第2引导板20之间的连结较为容易。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形成于两片第2引导板20的贯通孔22形成为同一直径尺寸的同一形状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能够使用形成有尺寸和形状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贯通孔22的第2引导板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底板50的上表面作为防滑加工而安装有防滑片52,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以通过对底板50的上表面实施以粗面化处理为代表的凹凸加工来作为防滑加工。
另外,也能够采用将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例彼此适当组合而成的结构。

Claims (9)

1.一种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
引导部,其具有引导板和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在该引导板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在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形成有不倒翁状贯通孔,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具有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大径孔和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小径孔,将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与所述大径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
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中的至少一者滑动移动;
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
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
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
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和所述大径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变更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小径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与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的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2.一种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
引导部,其具有引导板和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在该引导板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在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形成有不倒翁状贯通孔,该不倒翁状贯通孔具有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大径孔和能够供所述棒体贯穿的直径尺寸的小径孔,将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与所述大径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
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和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中的至少一者滑动移动;
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
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
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能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之后,
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和所述贯通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变更所述引导板与所述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小径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与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孔的直径尺寸形成为与所述棒体的外径尺寸相同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包括至少一片不倒翁状贯通孔引导板。
5.一种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
引导部,在该引导部,将多片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的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错开;
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
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
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
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
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以在维持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中的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引导板移动,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的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6.一种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棒体排列装置具有:
引导部,在该引导部,将多片形成有能够供棒体贯穿的贯通孔的引导板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对准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层叠多片地配置,并设为能够使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以使所述贯通孔的俯视位置错开;
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俯视位置滑动移动;
底板,其设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位置;
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升降;以及
动作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的动作,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上升至能抵接于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之后,
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贯通孔中贯穿所述棒体之后,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1驱动部工作,以在维持彼此相对的所述引导板中的所述贯通孔的俯视区域的局部重叠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引导板移动,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各个工序: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使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直到被悬吊保持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期间,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中,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使所述底板以如下的速度下降,即,以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倾斜的状态在所述引导部中贯穿的所述棒体通过自重变化为该棒体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正交方向上被悬吊保持的状态时的在铅垂方向上的分速度以下的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控制部使所述第2驱动部工作,以执行如下的工序,即,于在维持所述棒体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使所述底板下降的工序与使所述底板上升直到所述棒体的上端部自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工序之间,使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棒体。
9.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棒体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实施所述棒体的防滑加工。
CN202010835954.XA 2020-04-07 2020-08-19 棒体排列装置 Active CN113492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9107 2020-04-07
JP2020069107A JP7418004B2 (ja) 2020-04-07 2020-04-07 棒体整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2302A true CN113492302A (zh) 2021-10-12
CN113492302B CN113492302B (zh) 2023-07-11

Family

ID=77994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35954.XA Active CN113492302B (zh) 2020-04-07 2020-08-19 棒体排列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18004B2 (zh)
CN (1) CN11349230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3598A (ja) * 2001-12-25 2003-07-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可動間仕切壁の固定構造
JP2004250944A (ja) * 2003-02-19 2004-09-09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構造物の仮設足場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2811599A (zh) * 2011-05-31 2012-12-0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WO2016013420A1 (ja) * 2014-07-24 2016-01-28 株式会社Ihi 棒部材搬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7921U (zh) * 1980-03-19 1981-10-19
JPH04200830A (ja) * 1990-11-29 1992-07-21 Toshiba Corp パイプ挿入装置
IT1315764B1 (it) * 2000-12-07 2003-03-18 C M S Costruzione Macchine Spe Struttura di mandrinatrice verticale.
JP4200830B2 (ja) 2002-10-11 2008-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4330262A (ja) 2003-05-09 2004-11-25 Hidaka Seiki Kk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のスタ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3598A (ja) * 2001-12-25 2003-07-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可動間仕切壁の固定構造
JP2004250944A (ja) * 2003-02-19 2004-09-09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構造物の仮設足場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2811599A (zh) * 2011-05-31 2012-12-0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WO2016013420A1 (ja) * 2014-07-24 2016-01-28 株式会社Ihi 棒部材搬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4938A (ja) 2021-10-14
JP7418004B2 (ja) 2024-01-19
CN113492302B (zh) 202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11914A1 (en) Lead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lead processing die set
JP6925242B2 (ja) 管挿入装置及び管挿入方法
KR100933638B1 (ko) 레이저 용접용 전자석 지그 장치
CN105730994A (zh) 风扇热管散热组件螺丝固定用o型塑料片自动上料装置
EP1842634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omponent having through holes with high aspect ratio
CN211100225U (zh) 一种用于芯片测试分选机的字符识别装置
CN113492302A (zh) 棒体排列装置
JP2008221438A (ja) ロボットハンド、及びロボット
CN109128521B (zh) 一种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激光打标机
CN110039089A (zh) 一种多轴联动的铸件加工用复位式打孔装置
CN111993339A (zh) 销钉压接装置
JPWO2007007418A1 (ja) トレイ保持装置
JP2014091142A (ja) ファスナー打ち込み装置及びファスナー打ち込み方法
CN212421140U (zh) 销钉压接装置
JP2004155607A (ja) ガラス板の位置決め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210029786A (ko) 반송 장치
JP7095948B2 (ja) テーラードブランクの取り出し方法
JPH0919914A (ja) グリ−ンシ−ト積層装置
JP2006134143A (ja) 基板位置決め装置
JPH0829499A (ja) 回路基板の検査装置
CN220165182U (zh) 电源及slic卡的上料装置
CN216560871U (zh) 电子元件检测装置
JP2008004858A (ja) 直交ロボット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13196896B (zh) 电子零件处理装置
US20140300043A1 (en) Film alignment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