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7599B - 可动支承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可动支承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7599B
CN112117599B CN202010484319.1A CN202010484319A CN112117599B CN 112117599 B CN112117599 B CN 112117599B CN 202010484319 A CN202010484319 A CN 202010484319A CN 112117599 B CN112117599 B CN 1121175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d
retaining
contact surface
receiving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43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7599A (zh
Inventor
横谷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17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7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7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7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01R13/453Shutter or cover plate opened by engagement of counterpart
    • H01R13/4538Covers sliding or withdrawing in the direction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7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interlock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动支承结构体。可动支承结构体具备第1部件和第2部件,第1部件具有可动支承部(40),第2部件具有被支承部(60),可动支承部(40)构成为能移动地支承被支承部(60),在第1部件及第2部件的一方形成有接受部(64),在另一方形成有防脱限制部(48)和变形限制部(38),防脱限制部(48)能够从钩卡姿势向从被支承部(60)插入到可动支承部(40)时的接受部(64)的相对的通过路径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在钩卡姿势中,防脱限制部(48)在被支承部(60)支承于可动支承部(40)的状态下钩卡于接受部(64),变形限制部(38)限制防脱限制部(48)从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可动支承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可动支承结构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密封盖,其具备嵌合部和联锁连接器。联锁连接器以能向与嵌合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移位的状态保持于嵌合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18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期望联锁连接器那样的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更不易脱落。
因此,本公开以在第1部件相对于第2部件相对可动地支承时第1部件更不易从第2部件脱落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具备第1部件和第2部件,所述第1部件具有可动支承部,所述第2部件具有被支承部,所述可动支承部构成为:能沿着第1方向及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地支承沿着所述第1方向朝向所述可动支承部滑动移动的所述被支承部,在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的一方形成有接受部,在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的另一方形成有防脱限制部和变形限制部,所述防脱限制部能够从钩卡姿势向从所述被支承部插入到所述可动支承部时的所述接受部的相对的通过路径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在所述钩卡姿势中,所述防脱限制部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钩卡于所述接受部,所述变形限制部限制所述防脱限制部从所述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第1部件相对于第2部件相对可动地支承时,第1部件更不易从第2部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盖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装配盖的设备框体的开口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在开口部装配盖的中途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可动支承部及被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可动支承部及被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的截面呈现的立体图。
图7是图4的VI-VI线剖视图。
图8是示出防脱限制部钩卡于接受部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防脱限制部钩卡于接受部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防脱限制部及接受部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防脱限制部及接受部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第3变形例的防脱限制部及接受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如下。
(1)一种动支承结构体,具备第1部件和第2部件,所述第1部件具有可动支承部,所述第2部件具有被支承部,所述可动支承部构成为能沿着第1方向及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地支承沿着所述第1方向朝向所述可动支承部滑动移动的所述被支承部,在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的一方形成有接受部,在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的另一方形成有防脱限制部和变形限制部,所述防脱限制部能够从钩卡姿势向从所述被支承部插入到所述可动支承部时的所述接受部的相对的通过路径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在所述钩卡姿势中,所述防脱限制部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钩卡于所述接受部,所述变形限制部限制所述防脱限制部从所述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变形限制部限制防脱限制部从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防脱限制部钩卡于接受部的状态不易解除。因此,第1部件更不易从第2部件脱落。
(2)也可以为,所述防脱限制部包括第1接触面和第2接触面,所述第1接触面和所述第2接触面在所述被支承部朝向所述可动支承部滑动移动时与所述接受部接触,使所述防脱限制部从所述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所述第1接触面和所述第2接触面以在所述被支承部朝向所述可动支承部滑动移动时按从所述第1接触面到所述第2接触面的顺序与所述接受部接触的位置关系形成,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接触面比所述第1接触面平缓。在防脱限制部与接受部接触的初期,相对于第1方向较陡的第1接触面与接受部接触,该防脱限制部能较大地弹性变形。在防脱限制部某种程度变形的后期,相对于第1方向平缓的第2接触面与接受部接触,以较小的力就可使防脱限制部弹性变形。因此,防脱限制部相对于接受部的钩卡顺利地进行。
(3)也可以为,所述变形限制部在所述防脱限制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接受部的相对的通过路径的状态下与所述防脱限制部接触。容易保持防脱限制部的一部分钩卡于接受部的状态。
(4)也可以为,所述接受部中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侧的缘部形成为被倒角的形状。通过变形限制部对防脱限制部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防脱限制部干涉接受部,因而,即使接受部变形,也能够通过接受部中被倒角的形状部分减小该变形部位的突出量。因此,容易确保被支承部的可动区域。
(5)也可以为,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所述接受部中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包括第1突出部分,所述第1突出部分比所述接受部中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的部分的基端侧突出。因为接受部不易变形,所以第1部件更不易从第2部件脱落。
(6)也可以为,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所述防脱限制部中与所述接受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包括第2突出部分,所述第2突出部分比所述防脱限制部中与所述接受部钩卡的部分的基端侧突出。因为在接受部和防脱限制部钩卡的状态下,第1突出部分和第2突出部分啮合,所以第1部件更不易从第2部件脱落。
(7)也可以为,所述第1突出部分包括朝向所述接受部中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逐渐突出的第1面,所述第2突出部分包括朝向所述防脱限制部中与所述接受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逐渐突出的第2面。当防脱限制部按压到接受部时,通过第1面和第2面的作用,接受部和防脱限制部更可靠地相互钩卡。因此,第1部件更不易从第2部件脱落。
(8)也可以为,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一方是将设置于设备框体的开口封闭的盖主体,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另一方是与设置于所述设备框体内的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连接器相对于盖主体不易脱落。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可动支承结构体的具体例。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希望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可动支承结构体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可动支承结构体是装配于设备框体的开口的盖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盖20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供盖20装配的设备框体10的开口部11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盖20装配于开口部11的中途状态的说明图。
设备框体10是由金属等形成的构件,例如是电气设备的壳体(参照图3)。在该设备框体10形成有开口10h。在该开口10h装配有开口部11。开口部11具备筒部12和支架部13。筒部12由树脂等形成。在此,筒部12形成为细长的筒状。支架部13由金属板等形成。支架部13在筒部12的外周部的轴方向中间部向筒部12的外周侧伸出。本支架部13通过螺钉等固定于设备框体10。在支架部13固定于设备框体10的状态下,筒部12位于设备框体10的开口10h内。
在筒部12保持有多个端子14。端子14的顶端部位于筒部12内或者筒部12内的延长上、且设备框体10内。端子14的基端部通过压接等与电线18的端部连接。电线18从筒部12朝向外方延出。
在开口部11装配于设备框体10的状态下,端子14的顶端部与设置于设备框体10内的内部端子重合,并通过螺钉紧固等与该内侧端子以连接状态被保持。因而,电线18借助端子14与内部端子电连接。也就是说,开口部11起到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作用。
筒部12内的空间向设备框体10的外方开口。盖20是将该筒部12的外侧开口封闭的盖。
盖20具备盖主体30和连接器50。
盖主体30是由树脂等形成的构件,形成为能嵌入到筒部12的形状。在此,盖主体30在俯视时形成为具有与筒部12的内周面形状相应的形状的板状。通过盖主体30嵌入到筒部12,从而筒部12的开口被封闭。
在此,在盖主体30的外侧装配有由金属板等形成的屏蔽盖28。在此,屏蔽盖28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于盖主体30。在盖主体30嵌入到筒部12的状态下,屏蔽盖28将开口部11的外侧及外周围覆盖而进行电磁屏蔽。在该状态下,屏蔽盖28通过螺钉紧固等而与支架部13接地。屏蔽盖28不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
连接器50是以在预定范围内相对于盖主体30能相对移动的状态保持于盖主体30的构件。在此,连接器50相对于盖主体30可动地保持于朝向设备框体10内的部分。在设备框体10内设置有对方侧连接器16(参照图3)。对方侧连接器16是能与连接器50连接的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16在盖主体30嵌入到筒部12的状态下支承于能够与由该盖主体30保持的连接器50连接的位置。
假设对方侧连接器16是具有两个端子的连接器,连接器50也是具有两个端子的连接器。另外,假设连接器50的两个端子成为通过电线等短路构件导通的状态。并且,当盖20安装于开口部11时,连接器50与对方侧的连接器16连接。于是,对方侧连接器16的两个端子与连接器50中对应的两个端子连接而成为导通状态。
在对方侧连接器16相对于开口部11的配置位置能产生制造误差、组装误差等。另外,关于连接器50相对于盖主体30的保持位置也能产生制造误差、组装误差等。为了吸收这样的误差,连接器50在预定范围内可动地支承于盖主体30。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主体30是具有可动支承部的第1部件的一例。连接器50是具有被支承部的第2部件的一例。在盖主体3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可动支承部40。在此,盖主体30在俯视时形成为细长的形状,将其较长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其较短方向称为进深方向。可动支承部40在多个端子14的任一个之间的位置上可动地支承连接器50。可动支承部40只要在能够将连接器50避开多个端子14而引导到设备框体10内的位置上支承连接器50即可,该位置不作特别限定。在连接器50的基端部设置有被支承部60。连接器50借助被支承部60由可动支承部40可动地支承。
对可动支承部40及被支承部60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4及图5是示出可动支承部40及被支承部60的立体图。图6是图4的VI-VI线截面呈现的立体图。图7是图4的VI-VI线剖视图。
可动支承部40能够沿着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移动地支承被支承部60,被支承部60沿着第1方向X朝向可动支承部40滑动移动。在此,所谓第1方向X是在被支承部60支承于可动支承部40时被支承部60朝向可动支承部40移动的方向。所谓第2方向Y是与第1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此,在将连接器50相对于盖主体30的延伸方向作为第3方向Z时,则第2方向Y与第1方向X及第3方向Z双方正交。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第3方向Z是连接器50相对于连接器16的连接方向。
更具体地,可动支承部40具备一对滑动支承部42和里侧止动部46。
一对滑动支承部42在盖主体30中朝向设备框体10的部分隔开间隔地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滑动支承部42形成为细长的突出部形状。在此,滑动支承部42形成为沿着盖主体30的进深方向的细长的凸部形状。一对滑动支承部42以在盖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方式形成。在一对滑动支承部42的向内部分形成有沿着该滑动支承部42的延伸方向的滑动支承槽43。一对滑动支承槽43在相互相向侧及延伸方向一端侧开口。
里侧止动部46设置于可动支承部40中被支承部60的滑动方向里侧。在此,里侧止动部46在盖主体30中朝向设备框体10的部分从一对滑动支承部42之间突出设置于盖主体30的进深方向一侧的位置。在此,里侧止动部46形成为具有从盖主体30突出的一对棒状部分和将该一对棒状部分连结的连结部的形状。并且,当被支承部60滑动插入到一对滑动支承部42时,被支承部60与里侧止动部46接触而被限制进一步向里侧移动。
被支承部60是构成连接器50的基端部的部分。在此,连接器50的基端部51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50的顶端侧部分向三个方向突出的形状。连接器50的基端部51相对于连接器50的两侧经由台阶部而突出,相对于另一方向经由倾斜面而突出。
被支承部60包括从连接器50的基端部51的两侧突出的一对突片62。一对突片62分别形成为能够嵌入到滑动支承槽43的板形状。一对突片62的向外面之间的间隔大于一对滑动支承部4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但是小于一对滑动支承槽43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另外,连接器50的基端部51的两侧面之间的尺寸小于一对滑动支承部4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因此,连接器50的基端部51的被支承部60能够沿着将一对滑动支承部42连接的方向即第2方向Y在预定范围内移动。
另外,被支承部60在第1方向X上且在滑动移动的方向上被上述里侧止动部46限制移动。在与滑动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被支承部60从可动支承部40脱离的方向上,通过接着说明的接受部64和防脱限制部48的钩卡,被支承部60的移动被限制。
另外,可动支承部在预定范围内能移动地支承被支承部的构成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为,可动支承部是截面为T字状的凸部,被支承部是该截面为T字状的突出部以具有游隙的状态能滑动地嵌入的截面为T字状的槽。另外,里侧止动部也可以是在上述滑动支承槽43的中途形成的突起等。
在盖主体30及连接器50的一方形成有接受部64,在另一方形成有防脱限制部48。在此,说明在连接器50形成有接受部64、在盖主体30形成有防脱限制部48的例子。
连接器50的基端部51从可动支承部40侧观看开口。在基端部51内形成有接受部64。接受部64在基端部51的开口内形成为与一对突片6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板状。接受部64的端缘部在一对突片62之间以与该一对突片62正交的方式延伸。防脱限制部48能够钩卡于该接受部64的端缘部。另外,在此,接受部64中在X方向上供被支承部60滑动插入侧的顶端缘部形成为被倒角的斜面形状。
防脱限制部48以从可动支承部40中被支承部60的滑动方向里侧向滑动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防脱限制部48具备基部48a、臂部48b以及突出部49。基部48a从盖主体30中朝向设备框体10的部分突出。臂部48b从基部48a的顶端部朝向一对滑动支承部42之间沿着该一对滑动支承部42的延伸方向延伸。突出部49从臂部48b的顶端部朝向连接器50侧突出。也就是说,防脱限制部48是形成为L字状的长条部分。
防脱限制部48的臂部48b能以基部48a侧为中心向连接器50的较长方向即Z方向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48a设置于里侧止动部46的一对棒状部分之间。因此,臂部48b比较长,能设置有足够的弹性变形区域。
在防脱限制部48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下,当沿着被支承部60的滑动移动方向透视时,突出部49存在于与接受部64重合的位置。因此,在被支承部60滑动移动而安装于可动支承部40的状态下,防脱限制部48的突出部49与接受部64接触而进行被支承部60的防脱。防脱限制部48的该姿势是防脱限制部48钩卡于接受部64的钩卡姿势。另外,在防脱限制部48钩卡于接受部64的状态下,里侧止动部46的向内面和突出部49的向内面的距离大于连接器50中与里侧止动部46相向的部分和接受部64中与突出部49相向的部分的距离。因此,连接器50的基端部51在第1方向X上也能够在由里侧止动部46和突出部49限制的范围内移动。
另外,防脱限制部48能够从上述钩卡姿势向从被支承部60插入到可动支承部40时的接受部64的相对的通过路径退避的方向、即从连接器50向盖主体30侧弹性变形(参照图8、图9)。通过防脱限制部48从钩卡姿势向上述退避的方向移动,从而突出部49和接受部64的干涉程度减小。
在连接器50的被支承部60安装于盖主体30的可动支承部40时,接受部64与突出部49接触。由此,防脱限制部48从钩卡姿势向退避方向弹性变形。当接受部64越过突出部49时,防脱限制部48返回到钩卡姿势。由此,突出部49钩卡于接受部64,可抑制被支承部60从可动支承部40脱离。
为了在上述安装时更可靠地保持防脱限制部48能顺利地退避、且突出部49更可靠地钩卡于被接受部64的状态,突出部49设为如下构成。
突出部49从臂部48b的顶端部向连接器50侧突出。在突出部49中臂部48b的顶端侧的部分(即,与被支承部滑动移动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接触面49a、49b,接触面49a、49b通过被支承部60的滑动移动而与接受部64接触,使防脱限制部48从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更具体地,接触面49a、49b形成为朝向臂部48b的顶端侧(即,朝向与被支承部滑动移动的方向相反的一侧)逐渐地朝向上述退避方向侧的斜面。
当将接触面49a设为第1接触面49a、将接触面49b设为第2接触面49b时,第1接触面49a位于比第2接触面49b靠臂部48b的顶端侧。因此,当被支承部60朝向可动支承部40滑动移动时,接受部64在与第1接触面49a接触后与第2接触面49b接触。在上述第1方向X上,第2接触面49b比第1接触面49a平缓。
因此,在将被支承部60安装于可动支承部40时,接受部64最先与第1接触面49a接触。第1接触面49a因为是比较陡的斜面,所以伴随被支承部60的滑动移动,臂部48b比较快地向退避方向移动。
当被支承部60某种程度地向里移动时,臂部48b的弹性变形量变多,所以使臂部48b弹性变形所需要的力变大。但是,当被支承部60某种程度向里移动时,接受部64与比较平缓的第2接触面49b接触。第2接触面49b因为是比较平缓的斜面,所以伴随被支承部60的滑动移动的、臂部48b的弹性变形量变得比较少。因此,在被支承部60某种程度地向里移动的情况下,由臂部48b的弹性变形量增加引起的按压力增加的主要因素通过作为平缓的倾斜的第2接触面49b的作用而在某种程度被缓和。由此,被支承部60能顺利地安装于可动支承部40。另外,如接触面49a、49b那样,突出部49的倾斜程度在中途改变不是必须的。
在盖主体30及连接器50中设置有防脱限制部48侧的部件设置变形限制部38。在此,在盖主体30设置有变形限制部38。变形限制部38是限制防脱限制部48从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的部分。
更具体地讲,在盖主体30中朝向设备框体10侧的部分、且在后视时与臂部48b重合的位置形成有变形限制部38。变形限制部38形成为从盖主体30突出的细长的突起形状。在变形限制部38与臂部48b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防脱限制部48能够从钩卡姿势退避该间隙量。规定如下:当防脱限制部48某种程度退避时,则与变形限制部38接触,以进一步退避的方式变形。
优选的是,变形限制部38在防脱限制部48的一部分位于接受部64的相对的通过路径的状态下与防脱限制部48接触而限制其退避变形。即,优选的是,在防脱限制部48弹性变形到与变形限制部38接触的状态下,突出部49的顶端部位于接受部64的相对的通过路径上(参照图9)。进一步地,换句话讲,优选的是,在被支承部60的滑动移动方向上透射的情况下,在防脱限制部48与变形限制部38接触的状态下,突出部49的顶端部和接受部64处于重复的位置关系。
在该情况下,在被支承部60滑动移动而安装于可动支承部40时,突出部49某种程度退避移动,但是突出部49的顶端部不能从接受部64的相对的通过路径完全退避。因此,通过接受部64的弹性变形、接受部64的塑性变形、突出部49的塑性变形的至少一个,突出部49能够越过接受部64。
在该情况下,认为突出部49越过接受部64需要较大的力。如上所述,将第2接触面49b设为平缓的面也能够有助于在突出部49越过接受部64时减小用于越过的力。
另外,突出部49中臂部48b的基端侧的面(被支承部60滑动移动侧的面)形成为与滑动移动方向正交的接触面49c。在突出部49钩卡于接受部64的状态下,该接触面49b和接受部64的面能够作为与滑动移动方向正交的面彼此而相互接触,因此突出部49不易从接受部64脱离。
根据这样构成的可动支承结构体,连接器50以相对于盖主体30某种程度可动的状态保持于盖主体30。因此,当对连接器50施加朝向未预定的方向的力而使连接器50倾斜时,有可能防脱限制部48变形为退避姿势。在该情况下,变形限制部38限制防脱限制部48从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防脱限制部48钩卡于接受部64的状态不易解除。因此,连接器50不易从盖主体30脱落。
另外,在防脱限制部48与接受部64接触的初期,相对于第1方向X较陡的第1接触面49a与接受部64接触。因此,能够伴随连接器50的移动而使防脱限制部48较大地弹性变形。在防脱限制部48以某种程度弹性变形后的后期,相对于第1方向X平缓的第2接触面49b与接受部64接触。因此,用比较小的力就能够使防脱限制部48弹性变形。结果是,防脱限制部48相对于接受部64的钩卡顺利地进行。
另外,变形限制部38在作为防脱限制部48的一部分的突出部49的顶端部位于接受部64的相对的通过路径的状态下与防脱限制部48接触。因此,容易保持防脱限制部48的一部分钩卡于接受部64的状态。这即使在突出部49越过接受部64时发生接受部64的弹性变形、接受部64的塑性变形、突出部49的塑性变形中的任一变形也不改变。例如,假设在突出部49越过接受部64时,发生接受部64的塑性变形、突出部49的塑性变形中的任一变形。在该情况下,在防脱限制部48与变形限制部38接触的状态下,突出部49和接受部64能够大致没有游隙地相互接触。因此,突出部49不易向反向越过接受部64。另外,在突出部49越过接受部64时接受部64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突出部49经由接触面49c与接受部64接触,所以不易使接受部64弹性变形。因此,在该情况下,突出部49也不易向反向越过接受部64。
另外,因为第1部件及第2部件的一方是盖主体30,另一方是连接器50,所以在盖主体30可动地支承连接器50的构成中,连接器50不易脱落。
[变形例]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前提对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第1变形例那样,在被支承部60支承于可动支承部40的状态下,接受部164(与接受部64对应)中供防脱限制部48钩卡侧的缘部形成为被倒角的形状部分167。在此,所谓被倒角的形状也可以是正交的面的角形成为被用平面切断的形状及圆滑化的形状的情况中的任一个。另外,所谓被倒角的形状部分167也可以不必通过对正交的面的角进行加工而形成,而是从制造最初(例如模具成型的形状本身)就被加工成该形状的部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通过变形限制部38限制防脱限制部48的移动,从而防脱限制部48与接受部64干涉。因此,有可能接受部64的缘部塑性变形,从接受部64的缘部向突出部49的移动方向侧产生塑性变形痕迹。那样的塑性变形痕迹能存在于接受部64与突出部49之间,因此有可能将被支承部60的可动区域缩窄。当如本变形例那样在接受部164存在被倒角的形状部分167时,即使产生塑性变形痕迹167a,也可期待塑性变形痕迹167a的大部分配设于通过被倒角的形状部分167所形成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减小塑性变形痕迹167a的突出量,容易确保被支承部60的可动区域。换句话讲,并不介意塑性变形的产生,能够确保尽量小的可动区域。因为能确保尽量小的可动区域,所以连接器50的可动范围减小,能够设为连接器50不易脱落的构成。
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如图11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在被支承部60支承于可动支承部40的状态下接受部264(与接受部64对应)中供防脱限制部48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包括第1突出部分265。第1突出部分265是比接受部264中供防脱限制部48钩卡的面中的其他部分(基端侧的部分)在第1方向X上突出的部分。第1突出部分265沿着接受部264的缘部的延伸方向突出。
在该情况下,接受部264的缘部由于第1突出部分265而增厚。因此,接受部264不易变形,从而突出部49和接受部264的钩卡不易解除。因而,连接器50不易从盖主体30脱落。
另外,在突出部49的顶端部产生向接受部264侧突出的塑性变形痕迹149a的情况下,该塑性变形痕迹149a能够钩卡于上述第1突出部分265。因此,突出部49不易向接受部264的顶端侧移动,突出部49和接受部264的钩卡状态不易解除。从这点看,连接器50也不易从盖主体30脱落。
另外,也可以为,如图12所示的第3变形例那样,在被支承部60支承于可动支承部40的状态下,防脱限制部348(与防脱限制部48对应)中的突出部349(与突出部49对应)包括第2突出部分349a。第2突出部分349a是比突出部349(与突出部49对应)中接触面349f的基端部突出的部分。
在该情况下,在接受部364和防脱限制部348钩卡的状态下,第1突出部分265和第2突出部分349a啮合,因此突出部349不易向接受部364的顶端侧移动,接受部364不易向突出部349的顶端侧移动。由此,突出部349和接受部364的钩卡状态更不易解除。由此,连接器50更不易从盖主体30脱落。
另外,在第3变形例中,第1突出部分265包括朝向接受部364的顶端侧逐渐突出的第1面265f。第2突出部分349a包括朝向突出部349的顶端侧逐渐突出的第2面349f。在该情况下,假设作用将连接器50从盖主体30卸下的力、例如将接受部364推压到突出部349的力。于是,突出部349通过自身的第2面349f按压到第1面265f,因此突出部349被向接受部364的基端侧、即连接器50的顶端侧拉近。因此,突出部349和接受部364更可靠地相互钩卡。因此,连接器50更不易从盖主体30脱落。
在本第3变形例中,第1突出部分及第2突出部分也可以包括沿着第2方向Y的长条状的多个凸形状部分形成为并列状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形成为并列状的第1突出部分及第2突出部分也能够以相互啮合的方式钩卡。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不必将防脱限制部和变形限制部设置于第1部件和第2部件中设置可动支承部的一侧、且接受部设置于第1部件和第2部件中设置被支承部的一侧。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连接器形成防脱限制部和变形限制部,并在盖主体形成接受部。
另外,也可以为,盖主体是具有被支承部的第2部件,连接器是具有可动支承部的第1部件。在该情况下,在上述盖主体30中只要取代可动支承部而设置被支承部即可。另外,在连接器50中只要取代被支承部而设置可动支承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构成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 设备框体
10h 开口
11 开口部
12 筒部
13 支架部
14 端子
16 对方侧连接器
18 电线
20 盖
28 屏蔽盖
30 盖主体
38 变形限制部
40 可动支承部
42 滑动支承部
43 滑动支承槽
46 里侧止动部
48 防脱限制部
48a 基部
48b 臂部
49 突出部
49a 第1接触面
49b 第2接触面
50 连接器
51 基端部
60 被支承部
62 突片
64 接受部
149a 塑性变形痕迹
164 接受部
167 被倒角的形状部分
167a 塑性变形痕迹
264 接受部
265 第1突出部分
265f 第1面
348 防脱限制部
349 突出部
349a 第2突出部分
349f 第2面
364 接受部
X 第1方向
Y 第2方向
Z 第3方向

Claims (8)

1.一种可动支承结构体,具备第1部件和第2部件,
所述第1部件具有可动支承部,
所述第2部件具有被支承部,
所述可动支承部构成为:能沿着第1方向及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地支承沿着所述第1方向朝向所述可动支承部滑动移动的所述被支承部,
在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的一方形成有接受部,
在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的另一方形成有防脱限制部和变形限制部,
所述防脱限制部能够从钩卡姿势向从所述被支承部插入到所述可动支承部时所述接受部的相对的通过路径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在所述钩卡姿势中,所述防脱限制部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钩卡于所述接受部,
所述变形限制部限制所述防脱限制部从所述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
所述防脱限制部具备基部、从所述基部延伸的臂部、和从所述臂部朝向所述接受部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沿着所述被支承部的滑动移动方向透视的情况下,在所述防脱限制部与所述变形限制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的顶端部和所述接受部处于重复的位置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其中,
所述防脱限制部包括第1接触面和第2接触面,所述第1接触面和所述第2接触面在所述被支承部朝向所述可动支承部滑动移动时与所述接受部接触,使所述防脱限制部从所述钩卡姿势向退避的方向弹性变形,
所述第1接触面和所述第2接触面以在所述被支承部朝向所述可动支承部滑动移动时按从所述第1接触面到所述第2接触面的顺序与所述接受部接触的位置关系形成,
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接触面比所述第1接触面平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其中,
所述接受部中的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侧的缘部形成为被倒角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其中,
所述接受部中的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包括第1突出部分,所述第1突出部分比所述接受部中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的部分的基端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其中,
所述防脱限制部中的在所述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状态下与所述接受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包括第2突出部分,所述第2突出部分比所述防脱限制部中与所述接受部钩卡的部分的基端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其中,
所述第1突出部分包括朝向所述接受部中与所述防脱限制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逐渐突出的第1面,
所述第2突出部分包括朝向所述防脱限制部中与所述接受部钩卡的部分的顶端部逐渐突出的第2面。
7.根据权利要求1、2、3、5、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其中,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一方是将设置于设备框体的开口封闭的盖主体,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另一方是与设置于所述设备框体内的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动支承结构体,其中,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一方是将设置于设备框体的开口封闭的盖主体,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另一方是与设置于所述设备框体内的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
CN202010484319.1A 2019-06-19 2020-06-01 可动支承结构体 Active CN112117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3553A JP7183972B2 (ja) 2019-06-19 2019-06-19 可動支持構造体
JP2019-113553 2019-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7599A CN112117599A (zh) 2020-12-22
CN112117599B true CN112117599B (zh) 2022-08-23

Family

ID=73799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4319.1A Active CN112117599B (zh) 2019-06-19 2020-06-01 可动支承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4347B2 (zh)
JP (1) JP7183972B2 (zh)
CN (1) CN1121175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47525A (ja) * 2021-09-27 2023-04-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ロックコネクタ付カバー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0822A (zh) * 2007-07-18 2010-07-28 Jst公司 连接器位置保险装置和包括该连接器位置保险装置的连接器组件设备
CN102781190A (zh) * 2011-05-10 2012-11-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车载电气装置的密封盖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71472U (zh) * 1978-11-10 1980-05-16
JPS5677U (zh) * 1979-06-15 1981-01-06
US4368939A (en) * 1980-04-18 1983-01-1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odular connector housing
JPS6039981Y2 (ja) * 1981-01-19 1985-11-30 日本端子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JPH0391678U (zh) * 1989-09-29 1991-09-18
JP3009653B1 (ja) * 1998-10-16 2000-0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のロック構造
JP3852648B2 (ja) * 1998-12-09 2006-12-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60120893T2 (de) * 2000-12-28 2007-01-1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Leiterplattenrandverbinder
JP2006244709A (ja) * 2005-02-02 2006-09-1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検査装置およびコネクタ検査方法
DE602006004519D1 (de) * 2005-09-14 2009-02-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Verbinder, Verbinderanordnung und Montageverfahren
JP4495229B2 (ja) * 2008-06-16 2010-06-3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JP5644657B2 (ja) * 2011-05-10 2014-12-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気機器のシールカバー
US8545247B2 (en) * 2011-06-30 2013-10-01 Blackberry Limited Dock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5809203B2 (ja) * 2013-07-04 2015-1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203562587U (zh) * 2013-11-13 2014-04-23 苏州工业园区丰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逆变器汇流用连接器
JP6237451B2 (ja) * 2014-02-06 2017-11-2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積層コネクタ
US9484162B2 (en) * 2014-03-25 2016-11-01 Sumitomo Electric Wiring Systems, Inc. Power source switch
JP6131996B2 (ja) 2015-11-10 2017-05-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カバー
JP6531628B2 (ja) * 2015-11-17 2019-06-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ケースの閉止構造
JP6213592B2 (ja) * 2016-02-25 2017-10-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6025675A (zh) * 2016-06-29 2016-10-12 居言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组合式电源插座
CN108448301B (zh) * 2017-02-16 2021-04-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988446B2 (ja) * 2017-12-21 2022-01-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0822A (zh) * 2007-07-18 2010-07-28 Jst公司 连接器位置保险装置和包括该连接器位置保险装置的连接器组件设备
CN102781190A (zh) * 2011-05-10 2012-11-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车载电气装置的密封盖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83972B2 (ja) 2022-12-06
JP2020205214A (ja) 2020-12-24
US11374347B2 (en) 2022-06-28
US20200403351A1 (en) 2020-12-24
CN112117599A (zh) 202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40170B1 (ko) 커넥터
JP4691467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JP4031374B2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JP4494277B2 (ja) コネクタ
JP604216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スクイブの接続装置
JP7207233B2 (ja) コネクタ
CN112117599B (zh) 可动支承结构体
EP2063498B1 (en) A conn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mounting method
JP2010080106A (ja) コネクタ
JP2016091819A (ja) コネクタ
CN113228427A (zh) 连接器
CN114009157B (zh) 可动支承结构体
JP6712495B2 (ja) コネクタ
JP3960259B2 (ja)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CN111146651B (zh) 具有用于带罩闩锁的连接器位置保证构件的电连接器
CN114824898A (zh) 连接器
KR101723327B1 (ko) 커넥터
JP6506904B2 (ja) コネクタ
CN112670768B (zh) 连接器
EP3553896A1 (en) Connector
CN112310706A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JP2016018630A (ja) コネクタ
CN111355102B (zh) 连接器
JP2013222697A (ja) コネクタ端子
CN114747095B (zh) 端子零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