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68C - 地下室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其搬运方法以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室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其搬运方法以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468C CN1119468C CN97122980A CN97122980A CN1119468C CN 1119468 C CN1119468 C CN 1119468C CN 97122980 A CN97122980 A CN 97122980A CN 97122980 A CN97122980 A CN 97122980A CN 1119468 C CN1119468 C CN 111946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tructure body
- basement
- substructure
- frame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0007—Base structures; Cellars
- E04B1/0015—Cellars constructed from prefabricated un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10—Deep foundations
- E02D27/12—Pile found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 E04G21/16—Tools or apparatus
- E04G21/161—Handling units comprising at least considerable parts of two sides of a room or like enclosed sp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下室结构体,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侵入地下室,并缩短地下室的建设工期。所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具有基础底板11和周壁12的钢筋混凝土制的下部结构体1上,至少叠置一个平面视的形状和上述下部结构体相同仅由周壁21组成的、混凝土制的上部结构体2,使上缘面与下缘面相互对接的进行叠置而形成结构体本体10,并在上述各结构体1、2的上缘面与下缘面间,介设密封构件3。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有关作为生活空间或收存物品空间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制的地下室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其输送方法及其施工方法。
近年来,为有效地利用住宅用地的狭小地基面积,而盛行设置地下室。以往地下室是要经过,在建筑现场组装浇灌混凝土用的框架工序,向组装框架内配布钢筋的工序,在配布钢筋后的框架内浇灌混凝土工序,再经长时间放置而完成的。这种已有的地下室施工工序是很麻烦的,不仅费工,费钱而且工期长,因而影响了地下室的普及。
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特开平3-76933号公报,特开平8-92973号公报,特开平8-92974号公报中,公开了可在工厂大量生产的单元式地下室的提案。这种单元式地下室是先在工厂中批量生产按宜于使用和输送而设定的尺寸的钢筋混凝土制的地下室结构体(混凝土砌块),然后将混凝土砌块搬运到建筑现场,再在预先挖掘的纵穴中进行接长和埋设。由于其可省略了浇灌混凝土等一系列的工序,因而可缩短工期,并可降低建造成本。
但上述特开平3-76933号公报所述的单元式地下室的混凝土砌块,由于是将地下室按纵向分割成的多个混凝土砌块,地下室施工时是按纵向接长的,因而存在很难防止地下水沿相邻接的混凝土砌块间的垂直面的接合部分,侵入地下室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开平3-76933号公报中所述的单元式的地下室中,在各混凝土砌块的4个角部,设置了穿插金属线用的通孔,将混凝土砌块经密封材并设后,利用通孔间所穿设的金属线进行系紧,以此来防止混凝土砌块间的接触部分的漏水问题。
然而,为了用金属线捆紧多个混凝土砌块,必须在各混凝土砌块上,穿设插穿金属线的孔,而产生该部分制造成本增加的新问题。而且,即使用金属线已系紧了多个砌块,但经长时间后,由于金属线的伸长,腐蚀等原因,使其之间的紧固力减小,还会在混凝土砌块之间形成间隙,因而仍然存在地下水侵入地下室的问题。
上述特开平8-92973号公报以及上述特开平8-92974号公报所述的单元式地下室的砌块比上述特开平3-76933号公报的砌块更加细分化,各混凝土砌块间的结合是用预设在混凝土砌块中的接合零件,来替代金属线实现的(特别是特开平8-92973号公报),但依然存在和上述特开平3-76933号公报所述的单元式地下室同样的问题。
而且,上述特开平8-92973号公报以及上述特开平8-92974号公报中所述的单元式地下室,其基底部的施工,仍采用的是已有的施工法,即,在现场打设浇灌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因而不利于缩短工期。
而且,上述各公报中所述的地下室单元,都是以1室为对象的单个的结构体,而没有考虑将多个个结构体组合而构成富有变化的地下空间的问题。对此,日本特开平4-44526号公报中,虽提出了在现场组装多个预制混凝土构件壁板的地下室构筑施工法的提案。然而,其也存在因现场组装作业麻烦,而很难缩短工期的问题。
而且,该提案考虑了将多个地下室单元在相互邻接的状态进行埋设,以形成多个地下室,并对由此产生的雨水、地下水可通过邻接的地下室间的出入口侵入到地下室内的新问题,已考虑在邻接地下室单元之间,介设密封构件,同时在地下室单元相互间再缠绕钢丝索缆,或用螺栓,拉杆等进行连接,以使邻接的单元之间作成无间隙,但可以预想,时间一长,钢缆等的连接状态会松弛,在单元之间将会产生间隙,而使雨水、地下水经该间隙侵入到地下室里,因而从长远的观点看,埋设多个地下室是不可能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JP实开昭63-165003也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机构,其中多个预制体通过隔水材料被叠置在一起,从而构成水泥预制箱体,在其侧收容接合面为防水壁板结构的立方体,并保持一定的间隙,在产生的间隙中填充隔热材料,且上述壁板结构立方体的顶棚和水泥箱体通过金属压制部件予以固定。然而,该篇对比文件所公开的结构也存在上面提到的诸多缺点。
本发明是有鉴於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可靠防止雨水、地下水侵入地下室,并可缩短地下室建设工期的地下室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其搬运方法以及其施工方法,同时提供一种使雨水、地下水,也不可能从多个地下室结构体本体邻接相连的连接部分的出入口侵入的地下室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其搬运方法、以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第1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包括通过在具有底部和周壁的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下部结构体上,使上缘面与下缘面相互对接地至少垒置一个上部结构体而形成的结构体本体,该上部结构体是仅由周壁构成的钢筋混凝土制的,且平面视的形状与上述下部结构体的形状相同;并且在上述各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下缘面之间介设的密封构件;支撑上述结构体本体的平板状的地基底板,在该地基底板上,至少凹设一条与结构体本体缘部平行的嵌合槽,而在上述下部结构体的底面上,凸设以滑接状态与上述嵌合槽嵌配的嵌合体。
而本发明第12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是在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与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之间,介设密封构件的状态下,在具有底部和周壁的钢筋混凝土制的下部结构体上,至少垒置一个仅由周壁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制的、平面视的形状与上述下部结构体的形状相同的上部结构体,以形成结构体本体。
按照这样的地下室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地下室结构体虽为规模大的结构体,但由于结构体主体被分离成下部结构体和至少一个上部结构体,并可以在工厂生产结构体本体,因而与在现场施工的情况相比,可降低施工的造价。
而且,由于在被分割的各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下缘面之间,介设了密封构件,而各结构体又处于被叠置的状态,用密封构件密封各结构体接合部,因此可以防止地下水侵入地下室。
而对已有的沿垂直面分割结构体的情况下,为可靠压持密封构件,需用金属线系紧多个结构体,其不仅增加施工的造价,而且,因金属线的伸长,腐蚀等会使勒紧力降低,因而不可能获得可靠的密封效果。而本发明中,是靠上部结构体的重量使密封构件常时处于被压持的状态,不需要进行已有的勒紧金属线等的操作,因而可降低施工造价,并且可以常时并可靠地防止地下水侵入地下室。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该结构体本体被配置,支撑在地基底板的表面上,与不设置地基底板的相比,更容易确保配置结构体本体用的水平面,使结构体本体在地下室所挖掘的纵穴中的配置状态更稳定,而且用吊车将结构体本体往地基底板上吊装时,可利用地基底板上的嵌合槽与结构体本体的嵌合体的嵌配合,而将结构体本体准确地定位配置到地基底板上。而且这种配置尤其对横向的摇动有良好的耐振性。
本发明第3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还将第2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中的上述嵌合槽作成,具有从与沿该槽沿伸方向平行的上缘部向槽的底部倾斜的槽侧倾斜面,且使下部窄小;上述嵌合体具有与上述槽侧倾斜面相对应的,相同倾斜角度的嵌合体侧倾斜面。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因嵌合槽的下端部的宽度尺寸作成比嵌合槽开口部的宽度尺寸狭窄,用吊车吊放结构体本体时,就呈将幅度窄的嵌合体嵌插到广口的嵌合槽中的状态,只要多少摇动一下结构体本体,就能很容易的将结构体本体嵌配到嵌合槽中,因而可简化嵌合体本体向地基底板配置的作业。而后,一旦嵌合体嵌插到嵌合槽中,结构体本体就会随嵌合体侧倾斜面沿槽侧倾斜面的滑接下降,从而被配设在地基底板的适宜位置上。
本发明第4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在第3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中进而还具有一个结构体本体,和与该结构体本体的嵌合体的延伸方向成交叉的方向上,相邻接的另一结构体本体的相互对向的壁面上,分别具有所开设的开口部,并且在上述的各壁面之间,介设环状的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是围绕上述开口部设置的;上述嵌合槽侧以及嵌合体侧的倾斜面被设置成,在嵌合体嵌配到嵌合槽中的状态下,使上述的2个结构体经密封构件相互对接。
本发明又一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具有支撑由底部和周壁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一结构体本体,和与该结构体邻接的另一结构体本体的平板状的地基底板,在该地基底板上至少凹设一条嵌合槽,而在另一方的上述的各结构体本体的底面上,凸设以滑接状态可嵌配到上述嵌合槽中的嵌合体,上述嵌合槽被作成具有从与沿该槽延伸方向平行的上缘部向槽的底部倾斜的槽侧倾斜面,且下部窄小,上述嵌合体具有与上述嵌合槽侧倾斜面相应的,相同倾斜角度的嵌合体侧倾斜面;上述各结构体本体分别具有在其相互对向的壁面上开设成开口的开口部,在上述各壁面之间,介设围绕上述开口部所设置的环状密封构件;上述槽侧及嵌合体侧的侧倾斜面被设置成,在嵌合体嵌配到嵌合槽中的状态下,上述2个结构体可通过密封构件相互对接。
依照这些地下室结构体,利用吊车等吊装2个结构体本体,并将各自的嵌合体分别嵌配到地基底板的对应的嵌合槽中,由于2个结构体本体由槽侧倾斜面导引而相互接近,使介设在结构体本体间的密封构件,因这些壁面的压持,而与各壁面成密接状态,由此,能可靠地防止雨水、地下水通过开口部侵入地下室。
本发明第5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进而在上述第1~4方案的任1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上,还具有在横向形成高低的段差,而上述的上部结构体具有可与上述段差啮合的段差。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利用在上、下结构体对接缘部上形成的段差,上下结构体接合时,能可靠地定位。
本发明第6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在上述第1~4方案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及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的任一方上,设置沿纵向延伸的凹槽,而在另一方上,设置可嵌配到该凹槽中的突条。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利用在上、下结构体对接部相互对向设置的凹槽及凸条的啮合,能可靠进行上部结构体向下部结构体叠置时的定位。
本发明的第7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上述第1~6方案中的上述密封构件是橡胶制的。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由于橡胶的柔软性及防水性良好,因而可以可靠地实现上下结构体间的防水。
本发明的第8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在上述第1~7方案任一种结构体的上述结构体本体的内壁面及外壁面的任一方或双方,施加了防水处理。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该防水处理,可有效地防止地下水通过周壁向地下室的侵入。
本发明的第9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上述第1~8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部结构体,使用的是具有大於300kgf/cm2压缩强度的混凝土,而且,将下部结构体的底部,周壁及上部结构体的周壁的厚度,设定为大於150mm。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结构体本体被埋在地下形成地下室的状态下,地下室的结构体强度变得很大,因而有可能将结构体本体的上缘部,作为地上设置的建筑物的基础使用。
本发明的第10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在第9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中的上述混凝土,是掺入具有防水功能混合剂的混凝土。
按照这种地下结构体,可防止地下水通过周壁向地下室侵入。
本发明的第11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其中,第1~10方案中的任一种的地下室结构体中的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述上部结构体的宽度尺寸为2.5~3.5m,高度尺寸为0.8~1.6m,长度尺寸为2.5~9.0m。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各结构体已作成适于生产、搬运、管理操作以及输送的尺寸。特别是从工厂向地下室的施工现场搬运时,可能使用所定的搬运车辆,并利用公路进行搬运
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在第1方案的制造方法中,按照上述下部结构体立体形状,在第1框架中配布钢筋后,在第1框架中浇灌混凝土制造下部结构体,同时按照上述上部结构体的立体形状,在的第2框架配布钢筋后,在第2框架中混凝土以制造上部结构体。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是通过往框架内浇灌混凝土来制造各结构体的。特别是对于下部结构体,由于使用的是底部作在上位位置的框架,因而很容易起模。
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运输方法,是有关第10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输送法方法,按照使纵长侧侧面变成水平,而将上述的下部结构体及上述上部结构体横转90°,再将已横转的结构体装填到保护用的框架中,然后,将被装填到框架中的结构体,经载置面已被安装到搬运车辆的状态,且将高度已设定成离路面30cm以下的托板,装载到搬运车辆上进行输送。
利用这种地下室结构体,通过使结构体横转90°,而使装载在所定车辆上的高度尺寸及宽度尺寸,纳入法规所限制的范围内成为可能,因而可以利用公路运送结构体。而且,将结构体装填在框架中,就可以在搬运中保护结构体,使其免受冲撞。
本发明的第2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输送方法,其中,第1方案的运输方法中,上述框架使用的是:由支撑上述结构体的支撑板和罩在由该支撑板支撑的结构体上的框体组成的,而且在框体罩在结构体上的状态下,将框体和支撑板紧固成一体构成的框架。
利用这种地下室结构体,支撑板上载置结构体后,将框体罩在结构体上,然后将支撑板和框体紧固成一体,成结构体被收存到框架中的状态,因此很容易进行往框体中装填结构体的操作。
本发明第3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搬运方法,其中,第1方案或第2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运输方法中,装填了上述结构体的上述框架从搬运车辆上卸下时,是利用吊持构件朝斜向起吊框架,并将该斜向吊持的框架卸放到绕水平轴回转自如地被枢支并收受框架的下端缘部的回动夹具上,然后使回动夹具绕水平轴转动,而使结构体被横转的状态下进行卸载。
按照这种搬运方法,利用回动夹具可缓冲卸放装填结构体框架操作时的冲击。
本发明第1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是第1或5~11方案的任1方案的地下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是在地面上挖掘至少能埋设上述下部结构体的纵穴,在上述纵穴的底部铺满碎石后,将所吊持的下部结构体,吊放到已成碎石侧的底部的上述碎石上,然后,在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之间插入密封构件的状态下,将上部结构体卸放到下部结构体上,将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接合部分,作成密封结构。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是通过将各结构体顺序卸放并进行叠置而在纵穴中形成地下室。而且,在已形成地下室的状态下,由于下部结构体的下部铺设了碎石,利用该碎石可均匀支撑下部结构体的底部,而且利用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之间介设的密封构件,使两者的接合部成密封构造,因此可以防止地下水从接合部分侵入到地下室中。
本发明第2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中,对在第1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施工方法中的,经上述密封构件的上述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对接部分,还从结构体的内侧施以防水用的涂敷处理。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由于结构体的接合部分,在利用密封构件密封上,还增加利用涂敷处理的密封,因而可以可靠的防止地下水侵入到地下室中。
发明第3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中,在第1~2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中的,向上述纵穴里埋设上述下部结构体前,在纵穴的底部,还夯打了所定根数的摩擦桩。
按照这种地下室的结构体,由于摩擦桩施工,在纵穴的底部可形成坚固的基础,因而提高了地下室的抗震性能,同时还可以将由摩擦桩支撑的结构体,作为地上设置的建筑物的稳定基础。
本发明第4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是第2~4方案的任一项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在地面上至少挖掘可埋设上述地基底板的纵穴,并在上述纵穴的底部满铺碎石后,再将所吊装的地基底板,卸放到已作成碎石侧底部的上述碎石上,而后,使下部结构体的嵌合体,可嵌配到地基底板的嵌合槽中地卸放下部结构体,然后,在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之间插入密封构件的状态下,将上部结构体卸放到下部结构体上,将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接合部分,作成密封结构。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首先,将地基底板吊放到纵穴的碎石上,然后在纵穴中,将各结构体顺序卸放并进行叠置,而在纵穴中形成地下室。在形成地下室的状态下,由于地基底板的下部已铺满碎石,利用该碎石可均匀的支撑下部结构体的底部。利用在上部结构体和下部结构体之间插入的密封构件,使两者的接合部成密封结构,因此可以防止地下水从接合部分侵入地下室。
本发明第5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是在采用第4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的上述地基底板上,将一个结构体本体和另一个结构体本体相互邻接配置的施工方法,其在一方结构体本体的上述嵌合体以及与该嵌合体对应的地基底板的嵌合槽嵌配合的状态,使上述的2个结构体相互近接地设置倾斜面;在与上述嵌合体延伸方向平行的各结构体本体的壁面的具有相互对应的开口部的上述各壁面间,围绕上述开口部介设环状的密封构件。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用吊车等吊放2个结构体本体,通过将各自的嵌合体嵌入到地基底板的嵌合槽中,靠槽侧倾斜面的导引,使2个结构体本体相互近接,因而使介设在各结构体本体之间的密封构件,因受到两壁面的压力挟持,而与壁面呈密接状态,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经开口部侵入地下室。
本发明第6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是第1~5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在所施工的结构体本体的周壁的顶部,还设置了加强筋。
按照这种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在加强筋上可以构筑建筑物,结构体本体可作为地上建筑物的基础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有关本发明地下室结构体一实施形态局部剖开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地下室组装立体图;
图3为下部结构体及上部结构体的缘部段差的剖面图,其分别表示的是:3A上部结构体叠置到下部结构体上之前的状态,3B上部结构体已叠置到下部结构体上的状态;
图4为用于说明结构体本体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分别表示的是:4A在已配布下部结构体用的钢筋的框架中,填充了混凝土的状态,4B在已配布上部结构体用的钢筋的框架中,填充了混凝土的状态;
图5是被横转后结构体的立体图,分别表示的是:5A下部结构体,5B上部结构体;
图6为工厂中搬运各结构体的一例的说明图,其分别表示的是:6A利用吊持构件吊持结构体的状态,6B利用传送带输送结构体的状态;
图7为框架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图8为叠置结构体准备工序的说明图,分别表示的是:8A吊车吊钩吊持载置结构体框架基盘的状态,8B吊车吊钩吊持的框架基盘被吊放到搬运用托板上的状态;
图9为组装框架本体工序说明图;
图10为向搬运车辆装载工序的说明图,分别表示的是:10A载置在地上的搬运用托板进入到搬运车辆7的状态,10B搬运用托板搭载到搬运车辆上的状态;
图11为图10A的A-A剖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2为卸载时设置在地上侧的受货夹具一实施形态的侧面图;
图13为内装结构体的框架卸载工序的说明图,分别表示的是13A吊车吊钩吊持载置结构体的框架的状态,13B吊车吊钩吊持的框架被倾斜的状态,13C吊车吊钩吊持的框架被卸载到受货夹具上的状态;
图14为有关本发明地下室结构体第2实施形态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上部结构体相对下部结构体邻接配置前的状态;
图15为有关本发明地下室结构体第2实施形态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上部结构体相对下部结构体已邻接配置的状态;
图16为图15中的B-B剖面图;
图17为用於说明第2实施形态的地下室结构体的作用的剖面图,分别表示的是17A第2嵌合体嵌入到中间嵌合槽后,第2结构体本体的壁面与环行密封构件对接后的状态17B第2嵌合体嵌入到槽侧倾斜面的深部,第2结构体本体由地基底板支撑的状态;
图18为第2实施形态地下室结构体的第1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9为第2实施形态地下室结构体的第2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20为完成的第2实施形态地下室结构体顶部设置加强筋状态的立体图;
图21为适用本发明地下室结构体的房屋南侧的侧面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房屋1层的房间布置;
图23为图21所示地下室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24为用於说明地基及埋设工程的侧面剖视图;
图25为用於说明地基及埋设工程的平面视图。
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是有关本发明地下室结构体第一实施形态的局部剖开分解立体图,图2是其组装后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结构体本体10,具有形成地下室下半部分的下部结构体1和形成地下室上半部分的上部结构体2。上述下部结构体1是由被作成平面视为长方形形状,且底部作成基础底板11,以及从该基础底板的周边部,向上方延设的周壁12构成的。
上述基础底板11的平面视图,可按长方形的形状设定,由此,上述周壁12就被装备成,在基础底板11的短边侧相互对向立设的一对短边侧壁13,和在基础底板11的长边侧,相互对向立设的一对长边侧壁14。而且,下部结构体1的周壁12具有,由在该上缘的外方按低水平面设定的低缘部15a,在该低缘部15a的内方,按比低缘部15a高的水平面设定的高缘部15b组成的段差缘部15。
上述上部结构体2作成和下部结构体相对应的同一平面形状,且具有与上述下部结构体的短边侧壁13对应的短边侧壁22和与长边侧壁14对应的长边侧壁23组成的周壁21。上部结构体2的周壁21的下缘部,由具有外方形成的,与上述周壁12的低缘部15a对应的低缘部24a,和在内方形成的,对应上述周壁12的高缘部15b的高缘部24b所形成的段差缘部24。然后通过使下部结构体1的周壁12的上缘部与上部结构体2的周壁21的下缘部对接,而将上部结构体2,叠置到下部结构体1上,使下部结构体1和上部结构体2合成一体,而得到结构体本体10。
图3是下部结构体1及上部结构体2的段差缘部15、24的剖面图,分别表示的是,A上部结构体叠置到下部结构体上之前的状态,B上部结构体已叠置到下部结构体上的状态。如图3A所示,使上部结构体2的段差缘部24对向下部结构体1的段差15的状态,上部结构体2的低缘部24a与下部结构体1的低缘部15a对向,而,上部结构体2的高缘部24b与下部结构体1的高缘部15b对向,如图3B所示,使上部结构体2下降,并使上部结构体2的段差缘部24与下部结构体1的段差缘部15成对对接的状态,使下部结构体1的段差缘部15和上部结构体2的段差缘部24可相互咬合,来分别设定各低缘部15a,24a及各高缘部15b,24b的宽度尺寸。由此可以可靠地阻止叠置在下部结构体1上的上部结构体2,相对下部结构体1横向的移动。
各结构体1,2是在纵横配筋的钢筋F的周围,灌浇混凝土的钢筋混凝土而形成的。而且在下部结构体的段差缘部15,如图3A所示,在叠置上部结构体之前,配设由具有柔软性及防水性的材料构成的密封构件3,在将上部结构体2叠置在下部结构体上的状态,如图3B所示,靠上部结构体2的自重,使两段差部15,24间的密封材处于被挟持的状态,就可以防止地下水从段差缘部15,24的对接部侵入。
而且,本实施形态中,各结构体1,2的周壁12,21以及下部结构体1的基础底板11的厚度设定成至少要大於150mm,在结构体本体被埋设的状态,露出地面的上部结构体2的上缘部,可作为地上建筑物的基础使用。
上述钢筋F在本实施形态中,使用的是直径为13mm的,该钢筋F作为沿柱轴方向延伸配置的轴方向的主钢筋,以及与其垂直方向配布的分布钢筋使用,并按照常用方法,将其进行纵横组配。然后、如结构体本体的用途(例如,仅作为地下室使用,或者,兼作地上建筑物的基础使用等),设定轴方向主钢筋及分布钢筋双方的配置间隔。
按基础底板11距地表1.8~2.0m深,在地下埋设下部结构体1的状态下,并假定填埋水分饱和的普通土,内部摩擦角为30°,地震时的水平震度k为0.3的条件下,距底部0.6m位置的下部结构体1周壁12上所作用的土压,平时为1.0tf/m,地震时为1.7~2.0tf/m,因此,使用上述直径(13mm)的钢筋F,并施以适当的配筋的下部结构体1,在一般情况当然没问题,而且,即便是地震时也能充分对应。
特别是各结构体1,2的段差缘部15,24,如图3所示,在从本体向外部突出的下部结构体1的高缘部15b及上部结构体2的低缘部24a也配布钢筋,由此而增加高缘部15b及低缘部24a的强度,以弥补下部结构体1与上部结构体2的结合部的薄弱性。
上述结构体本体10的宽度尺寸(各结构体1,2的短边侧壁13,22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及长度尺寸(长边侧壁14,23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如日本住房的实际情况,外尺寸应设定为0.9m的倍数。而各结构体1,2的高度尺寸可设定为1.2m或1.3m,因此各结构体1,2合成一体的结构体本体10的高度为2.4m或2.6m。本实施形态的结构体10是按4榻榻咪半,6榻榻咪,8榻榻咪以及10榻榻咪用,而在工厂生产的单元制品。表1所示的是,本实施形态的按地下室规格不同的结构体本体10的尺寸。
表1
(单位:米)
地下室大小(榻榻咪) | 高 | 宽 | 长 |
4.5 | 2.4或2.6 | 2.7 | 2.7 |
6 | 同上 | 2.7 | 3.6 |
8 | 同上 | 3.6 | 3.6 |
10 | 同上 | 3.6 | 4.5 |
本实施形态采用上述尺寸的结构体本体10,除这种尺寸适合於日本的房屋,宜于工厂生产之外,还因为将结构体本体10分成2部分的下部结构体1及上部结构体2横转后,再搬运的用运输车辆利用公路搬运结构体1,2,就不回违反道路搬运车辆法等交通法规。
以下根据图4说明有关本发明的地下室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图4,用于说明结构体本体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分别表示的是:A在已配布下部结构体用的钢筋的框架中,填充了混凝土料的状态,B在已配布上部结构体用的钢筋的框架中,填充了混凝土料的状态。
制造下部结构体1使用图4A所示的第1框架41。该第1框架41,具有按照翻转180°的下部结构体1的立体形状的模槽41a,在该模槽41a中,首先进行钢筋F的配筋,然后在配布钢筋F的模槽内,浇灌混凝土,并利用图略的振动手段,对模槽41a付与振动,使模槽41a中的混凝土紧固,而后,进行放置直到混凝土固化为止。然后当混凝土固化后,取下模槽41a而得到下部结构体1。在混凝土放置培养中,向第1框架41供给蒸气进行加热,并以此促进混凝土的固化。
制造上部结构体2使用图4B所示的第2框架42。该第2框架42,具有按照没翻转状态的上部结构体2的立体形状的模槽42a,在该模槽42a中,首先进行钢筋F的配筋,然后在配布钢筋F的模槽内,浇灌混凝土可制造上部结构体2。而有关浇灌混凝土之后的处理,和下部结构体1的情况同样。
这样制造的各结构体1,2起模后,如图5A、B所示,横转90°并使用L字形状的吊持构件H,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工厂中的后继处理,移送等,同时已成适于搬运车辆搬运的姿势。有关各结构体1,2的横转,是将各结构体1,2的两短边侧13,22,被挟持到图略的横转机的对向回转臂间,然后使上述回转臂回转90°。
图6是说明工厂中搬运各结构体1,2的一例,分别表示的是:A利用吊持构件L吊持结构体的状态,B利用传送带C输送结构体1,2的状态。首先,取下框架41,42的结构体1,2,由起模现场的上述横转机横转90°后,如图6A所示,利用天车等移送装置上附设的吊持构件H的水平臂,将其插入结构体1,2后,将结构体提升并向传送带C移送。
而后,如图6B所示,吊持构件H下降,将被移送到传送带C上方的结构体1,2,载置到被配置在传送带C上的框架基座(支撑板)61上,然后驱动传送带C向搬运车辆装载的现场传送,并和框架基座61一起装载到搬运车辆上。
下面就搬运车辆搬运结构体1、2进行说明。结构体1、2在装载到搬运车辆之前,预先要被装填保护到框架6中,以防止搬运中结构体的横转,破损。图7是框架6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框架6是由上述框架基座61和装拆自如地结合在该框架基座61上的框架本体62作成的。该框架本体62被罩在被载置到框架基座61上的结构体1、2上,再与框架基座61结合,以保护被搬运的结构体1、2。
上述框架61是由平板状的底板61a,在该底板61a的横向两侧立设的,上下窄的一对侧板61b,以及从侧板61b向外方突设的凸缘部61c形成的。而,上述框架本体62是由,将角钢组装成长方体形状而作成的框体62a和在该框体62a的下缘端部的横向形成的,与上述突缘部61c相对应的一对突缘部62b形成的。
然后,在框架基座61的凸缘部61c上,载置框架本体62凸缘部62b的状态,用螺栓B固紧两凸缘部61c,62b,就可以将框架基座61和框架本体62相互结合为一体。框体62a在其顶部的四个角部,具有向上方突设的环体62c,利用吊车等提升通过这些环体的钢丝索,就可以对框架基盘61进行装卸操作。
图8是叠置结构体准备工序的说明图,分别表示的是:8A吊车吊钩吊持载置结构体1,2的框架基盘61的状态,8B吊车吊钩吊持的框架基盘61被吊放到搬运用托板5上的状态。而图9是安装框架本体工序说明图,
图10为向搬运车辆装载工序的说明图,分别表示的是:10A为对载置在地上的搬运用托板5进入到搬运车辆7的状态,10B为搬运用托板5被搭载在搬运车辆上的状态。另,图11是图10A的A-A线局部剖开的剖视图,是用於说明搬运车辆7机能的。
以下、如图6以及图8~11,说明向搬运车辆7装载结构体1,2的操作。首先,如图6所示,利用传送带向搬运车辆的装载现场传送的装载结构体1,2的框架基盘61,在其突缘部61c的四角,安装四根钢丝绳W(图8中所示二根钢丝绳),将这些钢丝绳W的上端部打捆后,挂在吊车吊钩S上就可以进行吊装。
而后如图8所示,用钢丝绳W吊持的框架基盘61,可吊放到配置在地上的,搬送用的托板5上,并应以不突出来的状态装载在搬送用的托板5上。
上述搬送用的托板5,其是为了往搬运车辆7(图10)上装载框架6,而介设於框架6和搬运车辆7之间的,是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垂直於图8纸面的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撑框51,和桥接在该一对支撑框51之间的,上下一对交联材52构成的。上述各支撑框51的外侧,分别凹设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53,搬送用的托板5通过该凹槽53搭载到输送车辆7上。
然后,在如图8所示的状态,从吊钩61上取下钢丝绳W,而后,如图9所示,将所吊持的框架本体62盖到框架基盘61上的结构体1,2上,如二点划线所示上下凸缘布61c,62b相互对接的状态,用螺拴B将两者紧固,由此可将框架本体62固定在框架基盘61上,结构体1,2就成被收存在按这种固定所形成的框架6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框架本体上摘掉钢丝绳W,则完成将收存在框架6中的结构体1,2往搬运车辆7装载的准备操作。
然后搬送用的托板5可被装到搬运车辆7(图10)上。如图10所示,搬运车辆7可采用车厢71被左右分离的,或左右轴分离型的,极低基板的半挂车。该输送车辆7,通过升降搬送用的托板5,可使安装在其上的搬送用托板5的底部与路面间的距离,在4~30cm的范围内。
这种左右分离的搬运车辆7的各车厢71,如图11所示,是由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72,和在该底板72的横向(图11垂直纸面的方向)的两侧部立设的一对侧板73,和桥接在两侧板73顶部的顶棚板74,和装备在由这些底板72,一对侧板73及顶棚板74围绕而成的安装空间70内的升降机构75以及从横向一对车厢71的底板72,向互相对向的方向水平地突设的一对托板支撑板72a形成的。上述托板支撑板72a间的距离,可按比凹槽53底部间的距离大若干的尺寸进行设定,以使一对托板支撑板72a可嵌入左右凹槽53中。
上述升降机构75是由安装空间70内,在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多个的,侧面视为三角形的凸轮76,和与该凸轮76对应设置且可使凸轮移动的多个气缸装置77以及安装在上述各凸轮上的轮胎78组成的。上述呈三角形状的凸轮76,如图11所示,其底边按大致与路面平行配置,其左方角部由两侧板73支撑的支撑轴76a,回动自如地轴支着。而凸轮76右方角部的中心轴76b可回转地轴支着轮胎78。
上述气缸装置77是由在侧板73上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的气缸77a,和从该气缸77a向凸轮76方向突出的活塞杆77b组成的。该活塞杆77b的前端部,与凸轮76的支撑轴76a侧的上缘部对接,从而可以限制围绕凸轮76的支撑轴76a的反时针方向的回动。
靠气缸装置77的驱动,使活塞杆77b从气缸77a突出,活塞杆77b的前端部按压凸轮76的上缘部,而使凸轮76绕支撑轴76a顺时针回动,靠该反力使车厢71上升。反之,利用活塞杆77b没入气缸77a,使车厢71下降。即,搬运车辆7是按利用正反向驱动气缸装置77,可升降车厢71构成的,并靠升降的操作将搬送用托板5,装载到车厢71上或进行卸载。
参照图10,说明有关经框架6载置到搬送用托板5上的结构体1,2,向搬运车辆7的搭载。首先,在搭载之前利用驱动气缸装置77,调节车厢71的上下高度,使托板支撑板72a的高度位置与置於地面的搬运用托板5的凹槽53位置相配合。然后在左右车厢71间,可收纳搬送用托板5地使运输车辆7后退,在左右车厢71挟持搬运用托板5的状态下使车停止,而成如图10A所示的,左右托板支撑板72a插入到搬运用托板5的左右凹槽53中的状态。
而后,驱动气缸装置77(图11),使活塞杆77b突出,凸轮绕支撑轴76a顺时针方向回动,车厢71上升,并利用左右托板支撑板72a的上升,使搬运用托板5离开地面,而作成由托板支撑板72a支撑的可能搬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运输车辆7将用框架保护的结构体1,2搬运到施工现场。
框架6顶部的环体62c和车厢71的顶棚板74上凸设的环体74a间,张设钢丝绳W,以防止搬运途中框架6的横转。而且,上述钢丝绳W上可安装升降舵W1,利用操作该升降舵W1,可调节钢丝绳W的张紧程度,以保证钢丝绳W处于可靠的张紧状态。
以下说明在施工现场对所搬运的结构体1,2的卸载,图12是卸载时设置在地上侧的受货夹具(回动夹具)8的一实施形态的侧面图。如该图所示,受货夹具8是由矩形的框体组成的夹具本体81,和交联在该夹具本体81的相互对向的框构件间的水平轴82,和围绕该水平轴82回动自如地轴支的受货构件83,以及设置在离开该受货构件83回动范围部分的框构件间的作为货保护构件地防止货物碰撞的衬板84构成的。
上述夹具本体81的底部设置多个道钉81a。再将受货夹具8配置在地面上而使该道钉81a侵入地面,以使夹具本体81的配置状态稳定。
上述受货构件83是将其第1构件83a和第2构件83b在各基端部作成直角而结合为一体,其侧面视是呈L字形状的构件,在第1构件83a和第2构件83b间,可插入由吊车卸放的框架6的下缘部,在框架倾动的同时,使受货构件83绕水平轴82回动,而可使框架内的结构体1,2不受冲击地被卸载。
而在夹具本体81的框内的第1构件83a的图11的右方,设有止动销81b,靠第1构件83a与止动销81b的阻挡,使第1构件83a相对水平方向的角度为α,以阻止受货构件83绕水平轴反时针回动比该角度大的角度。
本实施形态,在可阻止受货构件83绕水平轴反时针回动的状态,应使第1构件83a与水平轴的角度约为30°,来设定止动销81b的设置位置及设置尺寸。而受货构件83可从第1构件83a与止动销81b阻止的状态,顺时针绕水平轴回动约90°。
上述衬板84,靠线圈弹簧等弹性构件的弹性,一般是被设定在比夹具本体81的上部高出所定高度的位置上,但当在衬板84上已卸放框架6的状态,其克服该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变成没入夹具本体81的框内。由此,当卸到受货构件83上的框架6绕水平轴82回转而与衬板84对接时,利用此时衬板84向夹具本体81内的没入,来缓冲框架6横转的冲击。
而在图12所示的收货夹具8的右方,配置木制的角材85,并将该角材85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与夹具本体81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相同,以使经受货夹具8放倒的框架6,可以保持水平姿势。
图13是内装结构体1,2的框架6的卸载工序的说明图,分别表示的是:A为吊车吊钩S吊持载置结构体1,2的框架6的状态,B为吊车吊钩S吊持的框架6被倾斜的状态,C为吊车的吊钩S吊持的框架6被卸载到受货夹具8上的状态。
当搭载结构体1,2的搬运车辆7到达建筑现场,首先,可将搬送用的托盘5卸到地上,(从图10的B状态变到A状态卸下)。之后框架6如图13的A所示,在图略的吊车吊钩和框架6各侧部的二个环体62c间,分别绕挂钢丝绳W后再被提吊。
然后,如图13B所示,利用设在钢丝绳W的升降舵W1的操作,使框架6顺时针回旋倾倒,再如图13的C所示,移动到受货夹具8的正上方,使最下端的缘部位於受货构件83上,即上述缘部被插到收货构件83的第1及第2构件83a,83b之间进行卸货。
而后,如图13C的2点点划线所示,利用吊车的操作,使吊钩S缓慢地下降,由受货构件83支撑的框架6绕水平轴82顺时针回旋倾倒,最后由受货夹具8和角材85支撑呈水平姿势。在该状态用图略的所定作业机械,从结构体1,2上,去掉框架6,将暴露外部的结构体1,2埋设到所挖掘的纵穴中,以形成地下室。
以下说明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当在地下进行地下室施工时,首先,在地面上挖掘至少可埋设上述下部结构体1的纵穴。再在上述纵穴的底部铺满碎石后,将吊持的下部结构体1吊放到由铺设碎石而呈碎石侧的底部。再在下部结构体1的上缘面和上部结构体2的下缘面间,以介设上述密封构件的状态,将上部结构体2吊放在下部结构体2上,纵穴中的结构体10呈已施工的状态。
然后,在经密封构件的上述下部结构体1和上部结构体的对接部分,还可以从结构体本体的内侧,施与防水用的涂敷处理,这样就可以较可靠地防止地下水侵入到地下室里。
而且在上述下部结构体1埋设到上述纵穴前,还可以在纵穴的底部夯打摩擦桩。这样结构体10的上缘部就可以作为建筑基础使用,在地下室的上部,还可以建筑建筑物,利用上述摩擦桩可靠地支撑建筑物。
图14及图15是有关本发明地下室结构体第2实施形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上部结构体相对下部结构体邻接配置前的状态,图15是上部结构体相对下部结构体已邻接配置的状态,而图16是图15B-B线的剖面图,而图14和图15中X-X方向为横向,Y-Y方向为纵向如这些图所示,第2实施形态中,邻接的第1结构体本体10a和第2结构体本体10b,被配置在具有所定厚度尺寸的,平面视为长方形的地基底板100上。
上述第1结构体本体10a是由,第1下部结构体1a和该第1下部结构体1a上叠置的第1上部结构体2a组成的。而第2结构体本体10b是由第2下部结构体1b和该第2下部结构体1b上叠置的第2上部结构体2b组成的。第1结构体本体10a和第2结构体本体10b,相互邻接地被配置在地基底板100上,形成由二室组成的地下室结构体。
上述第2上部结构体2a和第2上部结构体2b的构造基本上和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上部结构体2相同,但,在其纵向延伸的对向面上,分别设置了从下缘部开始的开成矩形的下部敞开的开口201。而第1下部结构体1a及第2下部结构体1b的与上述开口201相对应的部分,从上缘部向下方开设的,上部敞开的开口部202,在第1及第2上部结构体2a,2b分别叠置到第1及第2下部结构体1a,1b上的状态,即形成第1结构体本体10a及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状态,在对向的壁面上,分别形成由下部敞开的开口201及上部敞开的开口202组成的长方形的出入口200。
在上述第1下部结构体1a的底面上,沿着有出入口200的纵向延伸的壁部及沿与该壁部的相反侧的纵向延伸的壁部,分别被朝下方延设了,从第1下部结构体1a的底部起,向下方突设仅有所定长度的,沿纵向延伸的一对第1嵌合体203。各第1嵌合体203的纵向,呈长方体状。
而,在上述第2下部结构体1b的底面上,沿着有出入口200的纵向延伸的壁部及与该壁部对向侧的沿纵向延伸的壁部,分别朝下方延设从第2下部结构体1b的底部起,向下方突设的,仅具有所定长度的,沿纵向延伸的一对第2嵌合体204。而且各第2嵌合体204,在横向的下部窄细的右面上,形成嵌合体侧倾斜面205,使其剖面为倒立的梯形形状。
上述地基底板100是钢筋混凝土制的,是按所定的厚度尺寸作成平板形状,上述地基底板100的平面尺寸,应设定成比第1结构体本体10a与第2结构体本体10b合在一起的平面尺寸大若干。在该地基底板100横向左侧的表面上,凹设第1嵌合槽101,以便在滑接状态下,嵌入上述第1下部结构体1a左方的第1嵌合体203,而在该地基底板100横向右侧的表面上,凹设第2嵌合槽102,以便在滑接状态下,嵌入上述第2下部结构体b右方的第2嵌合体204。而在该地基底板100横向的中央部,凹设中间嵌合槽103,以便在滑接的状态下,分别与左方的第1嵌合体203及右方的第2嵌合体204的双方相嵌配合。
上述第1嵌合槽101的深度尺寸及槽宽尺寸,应设定为比第1嵌合体203的上下尺寸及横宽尺寸略大些,而第2嵌合槽102应设定为,稍大於对应的第2下部结构体1b的第2嵌合体204的剖面为凸定形状的尺寸。特别是对于第2嵌合槽102,可形成与第2嵌合体204的嵌合体侧的倾斜面205对应的槽侧倾斜面104,两倾斜面104,205相互间滑接的状态下可不断地修正位置,以便于第2嵌合体204嵌入到第2嵌合槽102里。
上述中间嵌合槽103,其横向的左半部按可嵌入第1嵌合体203的尺寸设定,而右半部分按可嵌入第2嵌合体204的尺寸设定。且,该中间嵌合槽103的横向的右壁面上,还形成了槽侧倾斜面104。
第1下部结构体1a的一对第1嵌合体203,分别嵌入第1嵌合槽及中间嵌合槽103中,而将第1结构体本体10a配置到地基底板100上后,再通过将第2下部结构体1b的一对第2嵌合体204,分别嵌入中间嵌合槽103及第2嵌合槽102中,而在地基底板100上,与第1结构体10a邻接地配置第2结构体本体10b。
上述结构体本体10a的外壁面,围绕出入口200的周围,用粘接剂粘贴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的,环状密封构件31,在与第1结构体本体10a邻接地配置了第2结构体10b的状态,利用上述密封构件31,可以防止雨水,地下水漏入到室内。而在地基底板100的上面,横向地粘贴了作为缓冲材的,沿纵向延伸的薄橡胶带,利用与该橡胶带的摩擦阻抗,可有效地防止在地基底板100上的各结构体本体10a,10b的位置偏移(特别是纵向的位置偏移)。
第2结构体本体10b,如图15及图16所示,与第1结构体本体10a邻接地被配置在地基底板100上,而且在第2结构体本体10b由地基底板100可靠地支撑的状态,按各结构体本体10a,10b相互对向的外壁间,形成的间隙为d,设定中间嵌合槽103的槽宽及槽深的尺寸。
而且,上述间隙d的尺寸,应按比在各结构体本体10a,10b间,被挤压压缩的上述环状密封构件31的最小厚度尺寸大若干而设定尺寸,以使环形密封构件31不致被压缩破坏,且靠其有效的弹力,又能与各结构体本体10a,10b的外壁面,而可靠地发挥其密封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按上述间隙d尺寸作成(0)来设计中间嵌合槽103的槽宽尺寸。为此可以选择,不能被压缩破坏由两结构体本体10a,10b挟持而不会被压缩破坏的环状密封构件31,例如,可以采用粘土那样的可塑性变形的密封材料,作成环状密封构件31。采用这样的材料作环状密封构件31,当第2结构体本体10b配置到地基底板100上的状态,两结构体本体10a,10b间的对向壁面间挟持的环状密封构件31,以产生塑性变形,在壁间变薄展宽,并可以嵌入到壁面的微细的凹凸处的状态,发挥其密封的效果。
图17是用於说明第2实施形态的地下室结构体的作用的剖面图,分别表示的是A为第2嵌合体204嵌入到中间嵌合槽103后,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壁面与环行密封构件31对接后的状态,B为第2嵌合体204嵌入到槽侧倾斜面104的深部,第2结构体本体10b由地基底板100支撑的状态。
第2实施形态中,首先,用吊车吊放第1结构体本体10a,将第1嵌合体203嵌入中间嵌合槽103中,而将第1结构体本体10a配置到地基底板100上。然后用吊车使第2嵌合体204,朝向中间嵌合槽103的余部,卸放第2结构体本体10b。于是,第2嵌合体204下端部,经过中间嵌合槽103的上部开口后,该嵌合体的侧倾斜面205与槽侧倾斜面104进行面接触,并靠中间嵌合槽103的导引,使第2结构体本体10b向斜下方移动。如图17A所示,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左壁面呈与环状密封构件31的右表面对接的状态。在该状态,如图17A所示,第2结构体的高度比第1结构体本体10a的高度高出的高度差为h。
然后,在该状态下,缓慢地卸放第2结构体本体10b,利用其向斜下方的移动,环状密封构件31受到第2结构体本体10b朝左方挤压,而产生压缩弹性变形后,变成挤压各结构体本体10a,10b壁面的状态。设中间嵌合槽103的槽侧倾斜面104对垂直面的倾角为θ,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重量为W,则该推压力赤F=Wtanθ。
在第二实施例中,倾角θ设定为30°,同时第2结构体10b的重量设定为每纵向宽1m 3~5t,所以,通过上式,推压力F便为纵向每1m宽1.7~2.9t,可以得到使环状密封部件31压缩变形所需的足够的压力。
如图17B所示,当第2结构体本体10b下降到最下位而变成由地基底板100支撑的状态时,在各结构体本体10a及10b间形成间隙d,环状密封构件31被压缩成比最小压缩尺寸厚若干的厚度。
由该压缩所产生的弹性力,使密封构件31的外表里面,与第1结构体本体10a及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外壁面呈密接状态。因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雨水侵入地下室。当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第2嵌合体204,完全嵌入到嵌合槽103中的图17B的状态下,各结构体本体10a,10b间的上述高度差h变成为“0“,使两结构体本体10a,10b的顶部成同一水平面。
图18是有关第2实施形态地下室结构体的第1变形例的断面图。如该图所示,第1变形例中的第2结构体本体10b,与前记实施形态2的第2结构体本体10b相同,但有关第1结构体本体10a,在其下部结构体1a底部的中央部,纵向(与图18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2条第1嵌合体203a,而在地基底板100上,与上述第1嵌合体203a对应的位置,凹设2条第1嵌合槽101a。而在第2下部结构体1b的左方与第2嵌合体204对应的的部分,取代前面的中间嵌合槽103而凹设了和第2嵌合槽102同一尺寸的第4嵌合槽102a,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相同。
该第1变形例的地下室结构体也可以获得与前记实施形态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9是有关第2实施形态的地下室结构体的第2变形例的断面图。如图所示,第2变形例的第1结构体本体10a与前记的第2实施形态的相同,但有关第2结构体本体10b,在其第2下部结构体1b底部的中央,沿纵向设置2条第2嵌合体204a,并在上述地基底板100的与上述第2嵌合体204a对应的位置,凹设2条第2嵌合槽102a,而在第1下部结构体1a的右方的,与第1嵌合体203对应的的部分,取代前面的中间嵌合槽103而凹设了和第1嵌合槽101同样尺寸的第5嵌合槽101b。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相同。该第2变形例的地下室结构体,也可以获得与前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20是在已完成的第2实施形态的地下室结构体的顶部,设置加强筋状态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在已完成的地下室结构体的顶部,设置1根连结加强筋301,4根横加强筋302,及2根纵加强筋303等。上述连结加强筋301是以桥接状态设置在第1结构体本体10a及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各对向壁的顶部。上述横加强筋302,被设置在各结构体本体10a,10b的横向延伸的壁部的顶部,而上述纵加强筋303,被设置在纵向延伸的壁部的顶部。
这些加强筋301、302、303,被嵌插到埋设在各壁中的地脚螺栓400上,再用螺母将其固定到各结构体本体10a,10b上,再以这些加强筋301、302、303作为基础,构筑地上的建筑物。本实施形态的上述各加强筋301、302、303可使用木制的,但也可以使用预制混凝土制的,还可以是合成树脂制的。
在地基底板100上配置的第1结构体本体10a及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顶部上,附设加强筋301、302、303,可以在这些加强筋301,302,303上构筑地上建筑物,使各结构体本体10a,10b可以作为地上建筑物的基础利用。特别是连结加强筋301是跨设在第1结构体本体10a及第2结构体本体10b上的,利用连结加强筋301,使第1结构体本体10a及第2结构体本体10b在上部可以相互连接,而下部则利用地基底板100而相互结合的,因而使各结构体本体10a,10b之间的结合更加可靠。
本发明并不为上述实施形态所限制,其还可以包含以下的内容:
(1)上述的实施形态中,下部结构体1的上缘面及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上,设有两者相互啮合的缘部段差15,24,本发明还可以是,在下部结构体1的上缘面及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的任一方上,设置延长边方向延伸的凹槽,而在它方上设置可嵌入上述凹槽的凸条。而上述凹槽及凸条的断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弧状,三角形状等任意形状。
(2)上述实施形态中,密封构件3采用的是板状的橡胶制品,但本发明也可以采用,柔软性耐水性好的合成树脂,
还可以用涂敷具有高粘度的橡胶,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乳胶形成密封构件3。进而还可以用环氧系等粘着剂作为密封构件3使用。
(3)上述实施形态中,结构体本体10的内壁面及外壁面的任一方或双方,也可以施以防水处理,以可靠防止地下水通过周壁的侵入。
(4)上述实施形态中,结构体本体10,是由下部结构体1和上部结构体2形成的双层构造,但本发明并不为2层所限制,本发明的结构体本体10,也可以是3层以上的构造。
(5)上述的第2实施形态中,嵌合体及嵌合槽被作成纵向连续的,本发明也可以将嵌合体及嵌合槽中的一方设置成断续状态的。还可以将两方都设置成断续状态的。
(6)上述的第2实施形态中,地基底板100是按其上可配置2个结构体本体(第1结构体本体10a,及第2结构体本体10b)的大小来设定尺寸的,但本发明并不为使用2个结构体所限,本发明也可以设定成是1体用的,还可以设定成可配置3个以上结构体本体用的尺寸。
(7)上述的第2实施形态中,将第1结构体本体10a用的地基底板100的第1嵌合槽101,作成和第2结构体本体10b用的第2嵌合槽102同样的具有槽侧倾斜面,第1嵌合槽101中也可设置与槽侧倾斜面对应的嵌合体侧倾斜面,以使第1结构体本体10a也能很容易地进行将嵌合体嵌入嵌合槽的操作。
(8)上述的第2实施形态中,嵌合体及嵌合槽倾斜面的倾斜角被设定成,相对垂直面为30°,但本发明并不仅限於30°,其也可以被设定成小於30°或大於30°的角度。
(9)上述的第2实施形态中结构体本体10a,10b是将上部结构体2a,2b叠置在下部结构体1a,1b上而形成的,但也可以最初就将结构体本体10a,10b形成为一体。
(10)上述的第2实施形态中,在槽侧倾斜面104及嵌合体侧倾斜面205的任一方或二方的表面上,还可以张设铁板或合成树脂板等用以减少摩擦力的表面板,以减少倾斜面104、205间的摩擦力,使两者间的滑动良好。
实施例
以下说明实际可适用於本发明的实施例。图21是适用本发明地下室结构体的房屋的南侧侧面图,图22是图21所示的房屋1层的房间布置图。图23是图21所示地下室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地下室U是按适用於朝南向的8个榻榻咪起居间的、有关本发明的6个榻榻咪形式的地下室结构体本体10(参照表1)而形成的。在起居间L的南侧,设有1.8m宽的玻璃门,以及出入地下室的楼梯U1,主要考虑其可有助於地下室的采光。
本实施例中构成结构体本体10的水泥,可用硅酸盐水泥(JISR5710),该水泥中可混合混合剂即AE减水剂及硅石混凝土,细粒料及粗粒料(MA317),以便可发挥良好的水密性及轻量性。而在结构体1,2(图)中配布的钢筋F,可采用9mm及13mm的。而上部结构体与下部结构体间的连续部分上所介设的密封构件3(图3),使用的是橡胶沥青乳胶组成的基底带,上述各材料如表2所示。
表 2
项目 | 单位 | 值 | |
粗粒料(碎石)的最大尺寸 | mm | 15 | |
坍落度的范围 | cm | 5~12 | |
空气量的范围 | % | 4~7 | |
水、水泥比 | % | 40 | |
细粒料的比例 | % | 48 | |
单位量 | 水 | kg | 170 |
水泥 | kg | 425 | |
混合剂 | kg | 35 | |
细粒料 | kg | 515 | |
粗粒料 | kg | 555 |
使用表2所示材料构成各结构体1,2的混凝土,其压缩强度可作成300kgf/cm2以上,作为水密性指标的扩散系数可作成10×104cm2/sec。而对本实施例,在工厂制造各结构体1,2时,混合上述材料而作成的混凝土料浇灌到框架41,42中,经过3小时后,向框架里通蒸气,使内部的混凝土生料按20℃/hr升温到65℃,在该温度下放置4小时,然后自然冷却到常温后,从框架41,42中取出结构体1,2。本实施例使用的结构体的诸数据,如表3所示。
表 3
单位 | 值 | ||
地下室(结构体本体)尺寸 | 外壁厚度 | mm | 150 |
基板厚度 | mm | 150 | |
高 | mm | 2,400 | |
宽 | mm | 3,030 | |
长 | mm | 3,940 | |
结构体重量 | 第一结构体 | t | 7.2 |
第二结构体 | t | 4.4 |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地基工程及各结构体1.2的埋设工程。图24是用於说明地基及埋设工程的侧面剖视图。图25是用於说明地基及埋设工程的平面视图。本实施例如图24所示,在设置在起居间L(图22)北侧的,东西延伸的房屋地基X的南侧(图24的右方),首先利用壕沟施工法等适当的施工方法,挖掘与起居间L相对应的长方形的纵穴U2,该纵穴U2被设定成:深度为1.9m,东西尺寸为4.5m,南北为3.5m。
然后,在该纵穴U2的底部,如图25所示,夯打4根断面尺寸为30cm四方形的,长度为6m的混凝土制摩擦桩U4,并使其顶部从土中突出10cm。之后,在纵穴U2的底部,铺满平均粒度为40cm的碎石U3,并压实成10cm的厚度。上述摩擦桩U1的支撑力每根约7.2tf,4根合计为28.8tf,为本实施例结构体本体10重量11.7tf的2倍多,因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因结构体而造成的不均匀下沉。
经这种地基基础施工后,用吊车等将下部结构体1起吊并吊放到纵穴U2内,然后,在下部结构体1的段差缘部15上,涂敷30毫米厚的上述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干燥后如图24所示,用吊车将上部结构体2吊放到下部结构体1上,如2点点划线所示,在纵穴U2内形成上部结构体2叠置在下部结构体1上的结构体本体10。
在纵穴U2内形成结构体本体10的状态,应使上述结构体2从纵穴U2的上缘部,向上方突出约为60cm,再在纵穴U2的内周面和结构体本体10的外周面之间,填充同样的碎石,将结构体本体10埋设在纵穴U2中。然后在该结构体本体10的上部开口用顶棚面板覆盖上,同时附设上下用楼梯,进而施以内部装修,而完成如图23所示的地下室。本实施例的结构体本体10的突出地上的部分,可作为上部起居间L的基础使用。
本实施例中,从往纵穴U2中理入第1及上部结构体1,2开始,到顶棚面板设置完成为止,所用的工期为1.5天。该工期与已有施工法的混凝土现场打设方式相比,是其1/10~1/20,大大缩短了工期,因而可大幅的削减该部分的施工的费用。
如根据本发明第1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及第1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是在具有底部和周壁的钢筋混凝土制的下部结构体上,上缘面与下缘面相互对接地至少叠置一个,平面视的形状与上述下部结构体是同一形状,且仅由周壁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制的上部结构体而形成结构体本体,并在各结构体的上缘面与下缘面间,介设密封构件,即使地下室结构体是大规模的,也因将结构体本体进行了分割,而分割成下部结构体和至少一个上部结构体,因而可在工厂中生产结构体本体,与在现场施工的情况相比,可极大地降低地下室的施工成本。
而且,在被分割的上缘面和下缘面间,因介设了密封构件,且各结构体处于被叠置的状态,各结构体的结合部由密封构件进行了密封,因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向地下室的侵入。
而,已有的沿垂直面分割结构体的情况下,为可靠实现对密封构件的挤压挟持,是利用金属线紧固多个结构体,由此造成施工成本的提高,而且由金属线的抻长,腐蚀等而造成的该系紧力的降低等不良情况的产生。而本发明中的密封构件,通常是由上部结构体的重量挤压的状态,不需要像已有的利用金属线箍紧的操作,因而可以降低施工费用,并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侵入地下室。。
如按照本发明第2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支撑结构体本体的平板装的地基底板上,凹设与结构体本体缘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至少一条嵌合槽,而在下部结构体的底面上,凸设可与上述嵌合槽嵌合的嵌合体,其与不设地基底版的情况相比,可使纵穴内的结构体本体的配置状态更稳定。而且,用吊车等吊放结构体本体时,利用结构体本体的嵌合体嵌配合到地基底板上的嵌合槽中,就可以很容易地配设定位结构体本体,并可以提高已施工的结构体的抗震性能。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3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嵌合槽具有从上面开口的上缘部起,向槽底倾斜的槽侧倾斜面,而另一方面,嵌合体具有与上述槽侧倾斜面对应的,同一倾斜角度的嵌合体侧倾斜面,且嵌合体下端部的宽度尺寸,比嵌合槽的开口部的槽宽度尺寸要窄小,当用吊车等吊放结构体本体时,在广口的嵌合槽中,嵌入宽度窄的嵌合体的状态,只要多少摇动一下结构体本体,就能很容易的将结构体本体嵌配到嵌合槽中,因而可简化嵌合体本体向地基底板配置的作业。而后,一旦嵌合体嵌插到嵌合槽中,结构体本体就会随嵌合体侧倾斜面沿槽侧倾斜面的滑接下降,而被配设在地基底板的适宜位置上。
如按照本发明第4方案以及另一种地下室结构体,一个结构体本体,和与该结构体本体的嵌合体的延伸方向成交叉的方向上相邻接的另一结构体本体,分别具有在相互对向的壁面上开口的开口部,且在上述的各壁面之间,介设了围绕上述开口部设置的环状的密封构件,当利用吊车等吊装2个结构体本体,并将各嵌合体分别嵌配到地基底板的对应的嵌合槽中,2体的结构体本体由槽侧倾斜面导引而相互接近,而使介设在结构体本体间的密封构件,因这些壁面的压持,而与各壁面成密接状态,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雨水,地下水通过开口部侵入地下室。
如按照本发明第5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上,设有在横向形成高低的段差,而上述的上部结构体上,设有可与上述段差相互啮合的段差。利用这些段差,上下结构体接合时,就可以可靠地的进行定位。
如按照本发明第6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在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及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的任一方上,设置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凹槽,而在另一方上,设置可嵌配到该凹槽中的突条。因此利用在上,下结构体对接部相互对向设置的凹槽及凸条的相互啮合,就能可靠进行上部结构体向下部结构体叠置时的定位。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7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密封构件使用的是橡胶制的,而橡胶的柔软性及防水性良好,因而可以可靠地实现上下结构体间的防水。
如按照本发明第8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对上述结构体本体的内壁面及外壁面的任一方或双方,施以防水处理,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地下水通过周壁向地下室的侵入。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9方案地下室结构体,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部结构体,使用的是具有大於300kgf/cm2压缩强度的混凝土,而且,将下部结构体的底部,周壁及上部结构体的周壁的厚度,作成大於150mm,结构体本体被埋在地下形成地下室的状态下,地下室的结构体强度可变得很大,因此可以将结构体本体的上缘部,作为地上设置的建筑物的基础使用。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10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由于上述混凝土已掺入具有防水功能的混合剂,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通过周壁向地下室侵入。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11方案地下室结构体,下部结构体及上部结构体的宽度尺寸为2.5~3.5m,高度尺寸为0.82~1.6m,长度尺寸为2.5~9.0m,各结构体已作成适于生产,搬运,管理操作以及输送的尺寸。特别是从工厂向地下室的施工现场搬运时,可以使用所定的搬运车辆,并能利用公路进行搬运。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是在按照使下部结构体上下反转的立体形状的第1框架中配布钢筋后,在第1框架中浇灌混凝土制造下部结构体,同时在按照上述上部结构体的立体形状的第2框架配布钢筋后,在第2框架中浇灌混凝土而制造上部结构体,由于是通过往框架内浇灌混凝土来制造各结构体的,特别是对于下部结构体,由于使用的是底部位于上位位置的框架,因而很容易起模。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输送分法,对下部结构体及上部结构体,都按照使长边侧侧面变成水平,而将各结构体横转90°,再将已横转的结构体装填到保护用的框架中,然后,将被装填到框架中的结构体,经载置面已被安装到搬运车辆的状态下,将高度设定成离路面30cm以下的托板,装载到搬运车辆上进行输送,首先;使结构体横转90(,而使装载在所定车辆上的高度尺寸及宽度尺寸,变为可纳入法规限制的范围内,而可以利用公路搬运结构体。而且,结构体是被装填在框架中的,可以避免在搬运中的中撞,因而可以可靠地保护结构体。
如按照本发明的第4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输送方法,使用由支撑上述结构体的支撑板和罩在由该支撑板支撑的结构体上的框体组成的框架,而且在框体罩在结构体上的状态下,将框体和支撑板紧固成一体,使结构体变成被收存在框架中的状态,因此往框体中装填结构体的操作很容易进行。
如按照本发明第5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搬运方法,将装填了上述结构体的上述框架从搬运车辆上卸下时,是利用吊持构件朝斜向吊持框架,并将该斜向吊持的框架卸放到,绕水平轴回转自如地被枢支的,且收受框架的下端缘部的回动夹具上,然后使回动夹具绕水平轴转动,在结构体被横转的状态下进行卸载。利用回动夹具可缓冲装填结构体框架卸放操作时的冲击,而不会造成结构体破损。
如按照本发明第1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在地面上挖掘至少能埋设上述下部结构体的纵穴,在上述纵穴的底部铺满碎石后,将所吊持的下部结构体,吊放到已成碎石侧的底部的上述碎石上,然后,在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之间,插入密封构件的状态下,将上部结构体卸放到下部结构体上,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接合部分,作成密封结构,通过将各结构体顺序卸放并进行叠置,而很容易在纵穴中形成地下室。而且,在已形成地下室的状态下,由于下部结构体的下部铺设了碎石,利用该碎石可均匀支撑下部结构体的底部,因此可以可靠防止地下室倾斜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而且利用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之间介设的密封构件,使两者的接合部成密封构造,因此可以防止地下水从接合部分侵入到地下室中。
如按照本发明第2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在经上述密封构件的上述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对接部分,从结构体的内侧施以防水用的涂敷处理,结构体的接合部分,除了在利用密封构件的密封外,又增加了利用涂敷处理的密封,因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侵入到地下室中。
如按照发明第3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向上述纵穴里埋设上述下部结构体前,在纵穴的底部,夯打了所定根数的摩擦桩,在纵穴的底部可形成坚固的基础,可提高了地下室的抗震性能,同时还可以将由摩擦桩支撑的结构体,作为地上设置的建筑物的稳定基础使用。
如按照本发明第4方案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首先将所吊装的地基底板,卸放到纵穴的碎石上,然后,在纵穴内顺次地卸放叠置各结构体,而可以很容易在纵穴内形成地下室,而在形成地下室的状态,地基底板的下部铺满了碎石,利用该碎石,可均匀支撑下部结构体的底部。而且,利用介设在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之间的密封构件,将两者的接合部分,作成密封结构,因此可以防止地下水从接合部分侵入地下室。
如按照本发明第5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在一方结构体本体的上述嵌合体以及与该嵌合体对应的地基底板的嵌合槽中,设置了在它们相互嵌配的状态下,使上述的2个结构体相互近接的倾斜面;在与上述嵌合体延伸方向平行的各结构体本体的壁面上,具有相互对应的开口部,并在上述各壁面间,围绕上述开口部的介设环状的密封构件,用吊车吊放2个结构体本体,并通过将各嵌合体分别嵌入到地基底板的嵌合槽中,2个结构体本体靠槽侧倾斜面的导引而相互近接,介设在各结构体本体之间的密封构件,因受到两壁面的压力挟持,而与壁面呈密接状态,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地下水经开口部侵入地下室。
如按照本发明第6方案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由于在所施工的结构体本体的周壁的顶部还设置了加强筋,在加强筋上可以构筑建筑物,同时,结构体本体可作为地上建筑物的基础利用。
Claims (29)
1、一种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地下室结构体的本体,是通过在具有底部和周壁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下部结构体上,使上缘面与下缘面相互对接地至少垒置一个平面视的形状与上述下部结构体的形状相同的,仅由周壁构成的钢筋混凝土制的上部结构体而形成的,并且在上述各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下缘面之间,介设了密封构件;以及
支撑上述结构体本体的平板状的地基底板,在该地基底板上,至少凹设一条与结构体本体的缘部平行的嵌合槽,而在上述下部结构体的底面上凸设以滑接状态与上述嵌合槽嵌合的嵌合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
上述嵌合槽具有从与沿该槽沿伸方向平行的上缘部向槽底部倾斜的槽侧倾斜面,且按下部窄小形成;
上述嵌合体具有与上述槽侧倾斜面相对应的,同一倾斜角度的嵌合体侧倾斜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
一个结构体本体和与该结构体本体的嵌合体的延伸方向成交叉的方向上相邻接的另一结构体本体,分别具有在各结构体相互对向的壁面上开设的开口部;
在上述的各壁面之间,介设环状的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围绕上述开口部设置;
上述槽侧以及嵌合体侧的倾斜面被设置成,在嵌合体嵌配到嵌合槽中的状态下,上述2个结构体经密封构件相互对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
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上,还具有按横向形成高低的段差;
上述上部结构体具有可与上述段差啮合的段差。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在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及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的任一方上,设置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凹槽,而在另一方上,设置嵌入该凹槽中的突条。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
上述密封构件是橡胶制成的。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结构体本体的内壁面及外壁面的任一方或双方,施加了防水处理。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部结构体,使用的是具有300kgf/cm2以上压强的混凝土,而且,下部结构体的底部、周壁及上部结构体的周壁的厚度,设定在150mm以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混凝土是掺入具有防水功能混合剂的混凝土。
10、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述上部结构体宽度尺寸为2.5~3.5m,高度尺寸为0.8~1.6m,长度尺寸为2.5~9.0m。
11、一种地下室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凹设一条嵌合槽的平板状地基底板上垒置具有底部和周壁且底面上凸设有嵌合体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下部结构体,并使上述嵌合体滑接到上述嵌合槽中;
在上缘面与下缘面间插入密封构件的状态下,至少垒置一个平面视的形状与上述下部结构体的形状相同,且仅由周壁构成的钢筋混凝土制的上部结构体以形成结构体本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按照上述下部结构体立体形状的第1框架中配布钢筋后,在第1框架中浇灌混凝土以制造下部结构体;同时在按照上述上部结构体的立体形状的第2框架配布钢筋后,在第2框架中浇灌混凝土以制造上部结构体。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搬运方法,其特征是,
按照使长边侧侧面作成水平地将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述上部结构体横转90°,再将已横转的结构体装填到保护用的框架中;
然后,将被装填到框架中的结构体,经载置面已被安装到搬运车辆的状态,且高度已被设定成离路面30cm以下的托板,装载到搬运车辆上并进行搬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搬运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框架使用的是由支撑上述结构体的支撑板和罩在由该支撑板支撑的结构体上的框体组成的,并且在框体罩在结构体上的状态,将框体和支撑板紧固成一体构成的框架。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搬运方法,其特征是,将装填了上述结构体的上述框架从搬运车辆上卸下时,是利用吊持构件朝斜向起吊框架,并将该斜向吊持的框架卸放到回动夹具上,该夹具绕水平轴回转自如地被枢支,且收受框架的下端缘部,然后使回动夹具绕水平轴回动,在结构体已被横转的状态下进行卸载。
16、如权利要求1或4~10的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
在地面上挖掘至少能埋设上述下部结构体的纵穴,在上述纵穴的底部铺满碎石后,将所吊持的下部结构体,吊放到已成碎石侧的底部的上述碎石上,然后,在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之间插入密封构件的状态下,将上部结构体卸放到下部结构体上,将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接合部分,作成密封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介入了上述密封构件的上述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对接部分,还从结构体的内侧施以防水用的涂敷处理。
18、如权利要求16~17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向上述纵穴里埋设上述下部结构体前,在纵穴的底部,还夯打了所定根数的摩擦桩。
1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地面上至少挖掘可埋设上述地基底板的纵穴,并在上述纵穴的底部满铺碎石后,将所吊装的地基底板,卸放到已作成碎石侧底部的上述碎石上,并使下部结构体的嵌合体可嵌配到地基底板的嵌合槽中地卸放下部结构体,然后,在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和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之间插入密封构件的状态下,将上部结构体卸放到下部结构体上,将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接合部分,作成密封结构。
20、一种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地基底板上,将一个结构体本体和另一个结构体本体相互邻接配置,在一方结构体本体的上述嵌合体以及与该嵌合体对应的地基底板的嵌合槽嵌配合的状态下,使上述的2个结构体相互近接地设置倾斜面;在与上述嵌合体延伸方向平行的各结构体本体的壁面的具有相互对应的开口部的上述各壁面间,围绕上述开口部介设环状的密封构件。
21、如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施工的结构体本体的周壁的顶部,还设置了加强筋。
22、一种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撑由底部和周壁的钢筋混凝土制形成的一结构体本体,和与该结构体邻接的另一结构体本体的平板状的地基底板;在该地基底板上至少凹设一条嵌合槽,在另一方的上述的各结构体本体的底面上,凸设以滑接状态可嵌配到上述嵌合槽中的嵌合体,上述嵌合槽具有从与沿该槽延伸方向平行的上缘部向槽的底部倾斜的槽侧倾斜面,且按下部窄小形成;上述嵌合体具有与上述嵌合槽侧倾斜面相应的,同一倾斜角度的嵌合体侧倾斜面;上述各结构体本体分别具有在其相互对向的壁面上开设成开口的开口部,在上述各壁面之间,介设围绕上述开口部所设置的环状密封构件;上述槽侧及嵌合体侧的倾斜面被设置成,在嵌合体嵌配到嵌合槽中的状态下,上述2个结构体可通过密封构件相互对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
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上,还具有按横向形成高低的段差;
上述上部结构体具有可与上述段差啮合的段差。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在上述下部结构体的上缘面及上述上部结构体的下缘面的任一方上,设置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凹槽,而在另一方上,设置嵌入该凹槽中的突条。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
上述密封构件是橡胶制成的。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结构体本体的内壁面及外壁面的任一方或双方,施加了防水处理。
27、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部结构体,使用的是具有300kgf/cm2以上压强的混凝土,而且,下部结构体的底部、周壁及上部结构体的周壁的厚度,设定在150mm以上。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混凝土是掺入具有防水功能混合剂的混凝土。
29、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体,其特征是,上述下部结构体及上述上部结构体宽度尺寸为2.5~3.5m,高度尺寸为0.8~1.6m,长度尺寸为2.5~9.0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18254/1996 | 1996-11-28 | ||
JP318254/96 | 1996-11-28 | ||
JP31825496 | 1996-11-28 | ||
JP96105/1997 | 1997-04-14 | ||
JP96105/97 | 1997-04-14 | ||
JP9096105A JP2944565B2 (ja) | 1996-11-28 | 1997-04-14 | 地下室構造体、その運搬方法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189A CN1184189A (zh) | 1998-06-10 |
CN1119468C true CN1119468C (zh) | 2003-08-27 |
Family
ID=26437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2298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19468C (zh) | 1996-11-28 | 1997-11-28 | 地下室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其搬运方法以及其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032421A (zh) |
JP (1) | JP2944565B2 (zh) |
CN (1) | CN1119468C (zh) |
CA (1) | CA222150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05717B1 (en) * | 2000-04-11 | 2001-03-27 | Freyssinet International (Stup) | Bunker construction |
US6536170B2 (en) | 2001-01-12 | 2003-03-25 | Joseph H. Stuever | Manufactured home foundation |
US6772896B1 (en) * | 2001-02-01 | 2004-08-10 | Kevin Dobbin | Emergency case |
HUP0201065A2 (hu) * | 2002-03-25 | 2004-04-28 | Meir Silber | Előre gyártott toronyalap és eljárás előállítására |
EP1348812A1 (en) | 2002-03-27 | 2003-10-01 | Etienne Heirwegh | Buil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
AT501957B1 (de) * | 2005-05-30 | 2007-04-15 | Wolf Modul Gmbh | Bauwerksteil, insbesondere erdgeschoss, für gebäude |
CA2511355A1 (en) * | 2005-06-28 | 2006-12-28 | Andreas Froese | Modular containment system |
US7607274B1 (en) * | 2006-01-12 | 2009-10-27 | Glenn Gillen |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building in a typically flood prone area employing a pre-cast concrete chain wall |
US20070277946A1 (en) * | 2006-06-02 | 2007-12-06 | Galvan Lizzeta G | Partitioning apparatus |
SE532258C2 (sv) * | 2007-05-08 | 2009-11-24 | Bau How As | Förfarande för att låta förena två modulenheter med varandra samt en huskropp sålunda förenad |
US20090071565A1 (en) * | 2007-09-13 | 2009-03-19 | Denis Ding | Modular production design of compressed natural gas compressor and multi-saturation liquefied natural gas dispenser systems |
DE202008004195U1 (de) * | 2008-03-26 | 2009-08-13 | Hm-Betonfertigteilwerk Hans Mauthe Gmbh & Co. Kg | Anbauteil |
US8534001B2 (en) * | 2008-10-14 | 2013-09-17 | Oscar T. Scott, IV | Re-deployable mobile above ground shelter |
US9845610B2 (en) * | 2008-10-17 | 2017-12-19 | Red Dog Mobile Shelters, Llc | Re-deployable mobile above ground shelter |
US8393827B1 (en) * | 2009-07-31 | 2013-03-12 | Tom Happel | Box service panel door and equalizer |
US9469798B1 (en) | 2009-09-10 | 2016-10-18 | Line-X Llc | Mine seal |
JP2012241397A (ja) * | 2011-05-18 | 2012-12-10 | Sumitomo Fudosan Kk | 地下ピットを利用した地下施設 |
US8707634B2 (en) * | 2012-01-29 | 2014-04-29 | Edward D. Anklam | Collapsible modular building with canvas seams |
TWI516658B (zh) * | 2013-03-22 | 2016-01-11 |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地下通道施工工法及用於此工法之預鑄結構 |
US10183240B1 (en) | 2013-05-30 | 2019-01-22 | Suntree Technologies Holdings, Llc | Nutrient removal filt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10926199B1 (en) | 2013-05-30 | 2021-02-23 | Oldcastle Infrastructure, Inc. | Round baffle box 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at least one sidewall baffle |
US10907338B1 (en) | 2013-05-30 | 2021-02-02 | Oldcastle Infrastructure, Inc. | Hinged variable flow skimmer and shelf system |
US10472815B1 (en) | 2013-05-30 | 2019-11-12 | Oldcastle Infrastructure, Inc. | Hydro-variant baffle cartridge system |
US10238993B1 (en) | 2013-05-30 | 2019-03-26 | Suntree Technologies Holdings, Llc | Dual screen treatment systems with debris ramps and screened deflectors |
CN103726508B (zh) * | 2014-01-15 | 2015-12-30 | 赵群化 |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材胎模及施工方法 |
US8966832B1 (en) | 2014-04-11 | 2015-03-03 | Oscar T. Scott, IV | Mobile aboveground shelter with protected anchoring |
US9187921B1 (en) * | 2014-12-15 | 2015-11-17 | Tank Connection, L.L.C. | Elevated water tank |
US9982447B2 (en) | 2015-04-09 | 2018-05-29 | Red Dog Mobile Shelters, Llc | Mobile safety platform with integral transport |
US10246313B2 (en) * | 2015-07-31 | 2019-04-02 | Vehicle Service Group, Llc | Precast concrete pit |
WO2017055645A1 (es) * | 2015-10-01 | 2017-04-06 | Iconkrete 2012, S.L. | Sistema de construcción industrializado de edificaciones y procedimiento de construcción mediante el mismo |
US11536017B2 (en) * | 2016-10-26 | 2022-12-27 | Envirokeeper, LLC | Modular precast concrete water storage device and system |
JP6436256B1 (ja) * | 2017-07-04 | 2018-12-12 | 株式会社タケウチ建設 | 建築物の基礎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US11274464B2 (en) * | 2018-09-13 | 2022-03-15 | Baker Engineering & Risk Consultants, Inc. | Fragment-, overpressure-, radiation-, and toxic-resistant emergency safety shelter |
CN110185061B (zh) * | 2019-07-04 | 2024-03-29 | 河南聚誉帆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整体式地下空间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US11613887B2 (en) | 2020-06-11 | 2023-03-28 | Stackhouse, Inc. | Building system for manufactured homes |
US20230340775A1 (en) * | 2022-04-24 | 2023-10-26 | ANC Capital Inc. | Concrete void form and method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therewith |
PL442638A1 (pl) * | 2022-10-26 | 2023-06-19 | Piwniczki Spółka Z Ograniczoną Odpowiedzialnością | Moduł budowlany zwłaszcza do konstruowania piwniczek wolnostojących |
CN115964874B (zh) * | 2022-12-26 | 2023-07-28 | 广州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复杂地形集成房屋基础快速设计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CN117513396B (zh) * | 2023-11-08 | 2024-06-11 |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不同层地下室交接处无基础结构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422674A (en) * | 1922-03-21 | 1922-07-11 | Edward F Cook | Settling and septic tank |
US2350018A (en) * | 1940-12-10 | 1944-05-30 | William F Dean | Meter box |
FR1051320A (fr) * | 1951-10-02 | 1954-01-14 |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éléments et de construction d'inimouble, associé avec un nouvel appareil de levage | |
US3201907A (en) * | 1956-12-05 | 1965-08-24 | Henderson Albert | Precast segmental building units |
US3263378A (en) * | 1960-07-21 | 1966-08-02 | Underground Vault Company | Precast subterranean utility vault structures |
US3438157A (en) * | 1967-06-23 | 1969-04-15 | Rotondo & Sons Inc A | Utility manhole |
US3562969A (en) * | 1968-10-22 | 1971-02-16 | Howell P Little Jr | Sectional catch basin |
US3704564A (en) * | 1969-12-29 | 1972-12-05 | Hakko Co | Method of fabricating structural block assemblies |
US3891224A (en) * | 1974-03-20 | 1975-06-24 | Lok Corp A | Joint assembly for vertically aligned sectionalized manhole structures incorporating D-shaped gaskets |
DE2617504C2 (de) * | 1976-04-22 | 1986-09-11 | Betonbau GmbH, 6833 Waghäusel | Bauelementensatz zum Bau von Schalthäusern für elektrische Schaltanlagen |
DE2705385A1 (de) * | 1977-02-09 | 1978-08-10 | Gerard Dipl Ing Hohner | Fertigbaukoerper, sowi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 seiner herstellung |
FR2404087A1 (fr) * | 1977-09-22 | 1979-04-20 | Hirch Jean Raphael | Constructions anti-sismiques notamment constructions avec sous-sols formant abris anti-atomiques |
JPS5926254B2 (ja) * | 1980-12-24 | 1984-06-26 | 株式会社幸和工業 | コ−ンカツプ製造装置における焼型の蒸気抜機構 |
JPS5940414A (ja) * | 1982-08-30 | 1984-03-06 |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 紙ケ−ブルの乾燥方法 |
JPS59210128A (ja) * | 1983-05-16 | 1984-11-28 | Hakusan Seisakusho:Kk | 地下室構築用ユニツト |
JPS6014465A (ja) * | 1983-07-05 | 1985-01-25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半導体集積回路の製造方法 |
US4539780A (en) * | 1983-11-29 | 1985-09-10 | Dalworth Construction Inc. | Storm cellar or the like |
FR2560904B1 (fr) * | 1984-03-09 | 1986-08-29 | Pont A Mousson | Ouvrage d'acces a distance a une canalisation enterree |
JPS60199122A (ja) * | 1984-03-23 | 1985-10-08 | Isao Ogawa | 地下室 |
JPS63165003A (ja) * | 1986-12-26 | 1988-07-08 | Nkk Corp | 噛み止め逆転圧延方法 |
JPH0781275B2 (ja) * | 1989-08-15 | 1995-08-30 | 神戸電鉄株式会社 | 空堀型の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製の地下室 |
US5081802A (en) * | 1990-02-15 | 1992-01-21 | Poly-Tec Product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ing manhole assemblies and the like |
US5168682A (en) * | 1990-10-05 | 1992-12-08 | Palle Rye | Plastic liners for concrete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the elements and structures produced thereby |
JPH04203117A (ja) * | 1990-11-30 | 1992-07-23 | Izumo Concrete Kogyo Kk | 地下室の施工方法 |
JPH0593436A (ja) * | 1991-08-28 | 1993-04-16 | Misawa Homes Co Ltd | ユニツト住宅 |
US5495695A (en) * | 1993-01-21 | 1996-03-05 | Dalworth Concrete Products, Inc. | Vaulted underground storage tank |
JPH0712438A (ja) * | 1993-06-23 | 1995-01-17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除霜方法 |
JPH08120954A (ja) * | 1994-10-26 | 1996-05-14 | Asahi Komuten Kk | 基礎を兼ねる部屋を構築した建築物 |
-
1997
- 1997-04-14 JP JP9096105A patent/JP294456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11-13 US US08/970,137 patent/US6032421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11-19 CA CA002221503A patent/CA2221503C/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11-28 CN CN97122980A patent/CN111946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944565B2 (ja) | 1999-09-06 |
CN1184189A (zh) | 1998-06-10 |
JPH10212731A (ja) | 1998-08-11 |
CA2221503A1 (en) | 1998-05-28 |
US6032421A (en) | 2000-03-07 |
CA2221503C (en) | 2001-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468C (zh) | 地下室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其搬运方法以及其施工方法 | |
CN1720375A (zh) | 用于建造挡墙的块体、使用块体建造的预制加固挡墙以及预制加固挡墙的建造方法 | |
CN1272159A (zh) | 将壁板安装在建筑物的房体墙面上的结构 | |
CN1138899C (zh) | 墙壁支承处的装置 | |
CN1300426C (zh) |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 |
CN209369106U (zh) | 一种整体预制砌体结构 | |
CN1300427C (zh) |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 |
CN1572991A (zh) | 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 | |
CN1256484C (zh) | 基础地基构成方法和建筑物基础结构 | |
CN101035952A (zh) | 雨水存积结构用构件以及使用了该构件的雨水存积结构物 | |
CN1614175A (zh) | 预制建筑砌筑墙板 | |
KR20090088231A (ko) | 지지부재를 이용한 건물 바닥용 완충층 연결구조 | |
CN1959020A (zh) | 一种叠合板 | |
CN1724832A (zh) | 使用木质定型板的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6851131U (zh) | 一种装配式高强复合水泥基电缆槽 | |
CN2308657Y (zh) | 钢筋混凝土企口自测平面载重承压方砖 | |
CN1975051A (zh) | 一种叠合板 | |
CN1912294A (zh) | 一种叠合倒t形板 | |
CN1932191A (zh) | 一种叠合倒t形板 | |
CN1858381A (zh) | 一种塑料薄壁盒 | |
CN1932192A (zh) | 一种叠合倒t形板 | |
CN1991025A (zh) |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 |
CN1991031A (zh) |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 |
CN1991010A (zh) |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 |
CN1924238A (zh) | 一种叠合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