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2478A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2478A
CN111942478A CN202010134151.1A CN202010134151A CN111942478A CN 111942478 A CN111942478 A CN 111942478A CN 202010134151 A CN202010134151 A CN 202010134151A CN 111942478 A CN111942478 A CN 111942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loor
width direction
cross
bod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41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2478B (zh
Inventor
松田大和
中山伸之
山田守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B60K20/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floor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27Arrangement between th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在不设置前部地板(8)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的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左右一对侧边梁(7)、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8)、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的侧边梁(7)的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被向车辆上方抬高的抬高部(9)、与抬高部(9)的车辆后方连结的后部地板(10)、以及将抬高部(9)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及其前方的前部地板(8)连结的抬高加强部件(50)。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前部地板的车辆下方不具备排气管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最近,代替将汽油等作为燃料的内燃机,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电动车辆中,对旋转电机供电的车载电池例如配设于形成车厢地面的前部地板的车辆下方(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车体构造,配设于前部地板的上面且沿车宽方向将左右连结的侧边梁的地板横梁,夹着在前部地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设置的通道部而配设。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车体构造,配设于前部地板的上面且沿车宽方向将左右的侧边梁连结的地板横梁,以跨过在前部地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设置的通道部的方式配设。
在这样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在前部地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向车辆上方突出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
这样的前部地板的通道部在以往作为从车辆后部向车外排出在内燃机中产生的排气的排气管的配置空间来使用,因此在不需要排气管的电动车辆中无需设置。
并且,在无需排气管的电动车辆中,由于不设置通道部,因此能够期待车辆重量的减轻、乘客的脚下的空间即乘客的脚下空间的放大。
因此,在无需排气管的电动车辆中,研究不设置作为排气管的配置空间的通道部,通过比较平坦的前部地板与地板横梁来构成车厢地面。
然而,以往的通道部也作为支承与前部地板的后部连结、被向车辆上方抬高的抬高部的支承部发挥功能,因此在不设置前部地板的通道部的情况下,抬高部的刚性有可能降低。因此,在作用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时,以抬高部的下端为支点,与抬高部的后方连结的后部地板向车辆上方转动那样变形,因此可能无法确保所期望的后碰(后方碰撞)性能。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6339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71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不设置前部地板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本发明为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边梁;配设于该侧边梁之间的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配设于该前部地板的上面并且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的所述侧边梁的地板横梁;配设于所述前部地板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配设于左右的所述地板框之间且所述前部地板的车辆下方的电池单元;从所述前部地板的后端被向车辆上方抬高的抬高部;与该抬高部的车辆后方连结的后部地板;以及将所述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以及其前方的所述前部地板连结的抬高加强部。
上述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指的是未设置向车辆上方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的地板。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不设置前部地板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具体而言,通过具备将抬高部与前部地板连结加强的抬高加强部,从而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即使在不设置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抬高部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支承刚性。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作用有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以抬高部的下端为支点,后部地板向车辆上方转动那样变形。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即使在不设置前部地板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并且,通过具备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的侧边梁的地板横梁,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从一方的侧边梁高效地传递到另一方的侧边梁。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车厢地面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所述抬高加强部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将该侧壁部的前端连结的前壁部、以及将所述侧壁部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一体形成,所述抬高加强部的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前壁部与所述前部地板接合。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具体而言,由于抬高加强部由左右一对侧壁部、前壁部、以及上面部构成,因此与例如未设置左右一对侧壁部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抬高加强部的刚性。
并且,由于抬高加强部的前壁部以及侧壁部与前部地板接合,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稳定地传递到前部地板。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所致的抬高部的变形。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具备纵长部件,该纵长部件为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且前部与车体连结,后部固定于所述抬高加强部。
上述纵长部件例如是指作为支承中控台的支承部件、支承换挡杆的支承部件、或者向车辆前后方向传递载荷的部件发挥功能的载荷传递部件等。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抬高加强部利用作为支承纵长部件的后部的支承部件。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可无需另外设置支承纵长部件的后部的支承部件,并且能够确保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纵长部件的支承刚性。
并且,由于纵长部件的前部与车体连结,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使作用于抬高加强部的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经由纵长部件进一步向车辆前方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纵长部件与抬高加强部的配合提高抬高部对于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的刚性。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纵长部件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的截面大致门形形状,所述纵长部件的所述侧壁部固定于所述地板横梁以及所述抬高加强部的所述侧壁部。
根据本发明,与纵长部件的侧壁部固定于前部地板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缩短侧壁部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与侧壁部固定于前部地板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纵长部件的重量。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电池单元具备切换开关,该切换开关位于所述抬高加强部的车辆下方,并且对与外部的导通及导通的切断进行切换,所述前部地板具备将与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切换开关对置的范围开口而成的地板开口部,所述抬高加强部具备将所述上面部中的与所述地板开口部对置的部分开口而成的开口部、以及覆盖该开口部的装拆自如的罩部件。
上述切换开关例如是指在车辆维护时,为了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暂时切断将电池单元与旋转电机电连接的电路的开关等。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仅通过拆除抬高加强部的罩部件,便能够容易地接近电池单元的切换开关。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不仅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还能够实现电动车辆中的维护性的提高。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抬高加强部也可以具备安装所述罩部件以及所述纵长部件双方的安装部。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合用用于安装罩部件的安装部、用于安装纵长部件的安装部。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无需在抬高加强部另外设置用于安装纵长部件的安装部。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提高抬高部对于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在不设置前部地板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动车辆的车厢部分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俯视下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A-A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鼓出部件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3中的B-B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图3中的C-C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图4中的车辆前方侧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表示抬高加强部件的车辆前方观察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4中的车辆后方侧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图3中的D-D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图3中的E-E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第2支承托架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车辆;7侧边梁;8前部地板;9抬高部;10后部地板;12地板框下侧件;16电池单元;16a切换开关;30第1地板横梁;40第2地板横梁;50抬高加强部件;51a上面部;51b侧壁部;51c前壁部;52罩部件;54焊接螺栓;60中控台支承托架;671托架侧壁部;S2后方开口;S3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与以下附图一同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例如是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电池单元以及通过来自电池单元的电力供给而转动的旋转电机、并且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对于这样的电动车辆1的车厢部分的下部车体构造,使用图1至图13详细进行说明。
另外,图1示出电动车辆1的车厢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2示出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立体图,图3示出下部车体的俯视图,图4示出图3中的AA箭头方向的截面图,图5示出鼓出部件14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图6示出图3中的B-B箭头方向的截面图,图7示出图3中的C-C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并且,图8示出图4中的车辆前方侧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9示出抬高加强部件50的车辆前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图10示出图4中的车辆后方侧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11示出图3中的D-D箭头方向的截面图,图12示出图3中的E-E箭头方向的截面图,图13示出第2支承托架62中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
此外,为了使图示明确,在图1、图2、以及图3中,省略侧边梁外侧件7A的图示,并且在图4、图6至图8、以及图10中,省略了配设于前部地板8的车辆下方的电池单元16的详细的图示。
此外,在图中,箭头Fr及箭头Rr表示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Rr表示后方。并且,箭头Rh及箭头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右方向,箭头Lh表示左方向。
如图1所示,在电动车辆1的车厢中,在车厢前部配设有仪表板2,在仪表板2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车辆下方配设有中控台3及换挡杆4。
另外,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在电动车辆1的车厢中,隔着中控台3配设有2个前排座椅,在比中控台3更靠车辆后方配设有后排座椅。
此外,如图1所示,中控台3由位于仪表板2的车辆下方的中控台前部3A、以及与中控台前部3A的车辆后方侧连结的中控台后部3B构成。
如图1所示,在该中控台后部3B一体设置有覆盖换挡杆4的基部的外观面板,在其车辆后方,杯架3a以及肘撑3b依次配设。
此外,如图2所示,换挡杆4经由换挡杆支承托架5载置固定于后述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该换挡杆支承托架5的前部紧固固定于后述的第1地板横梁30的上面,后部紧固固定于立设托架70的上面。
如图1及图2所示,这样的电动车辆1的车厢部分中的下部车体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发动机舱与车厢分隔的电动机隔板6、从电动机隔板6中的车宽方向两端的下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边梁7、配设于左右的侧边梁7之间并形成车厢地面的前部地板8、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被向车辆上方抬高的抬高部9、以及与抬高部9的后端连结的后部地板10。
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具备跨过电动机隔板6及前部地板8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上侧件11、从地板框上侧件11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下侧件12(参照图3)、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的侧边梁7连结的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
除此之外,如图1及图2所示,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具备将前部地板8的后端附近与抬高部9连结的抬高加强部件50、支承换挡杆4及中控台3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以及从车辆下方支承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立设托架70。
具体而言,电动机隔板6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钣金部件,并形成为其下部向车辆后方弯曲的形状。如图2至图4所示,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从车辆前方上方向车辆后方下方延伸的呈大致通道状鼓出的通道形状部6a形成于该电动机隔板6。
通道形状部6a由覆盖将电动机隔板6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切口而成的开口的其他部件构成,并通过与电动机隔板6接合而与电动机隔板6一体形成。
此外,左右的侧边梁7以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呈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的方式构成(参照图6)。
更详细而言,侧边梁7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由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的侧边梁外侧件7A(参照图6)、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的侧边梁内侧件7B(参照图6)构成。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前部地板8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平坦的钣金部件,其前端与电动机隔板6的下端接合,后端与后述的抬高部9的下端接合。
如图4所示,在该前部地板8的前部形成有以与电动机隔板6中的通道形状部6a的内部空间连续的方式将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切口而成的前方开口S1。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前部地板8的后部形成有以与后述的抬高加强部件50的内部空间连续的方式将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切口而成的后方开口S2。
并且,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上述的前部地板8接合有以覆盖前方开口S1且从电动机隔板6的通道形状部6a连续的方式向车辆上方鼓出的鼓出部件14。另外,鼓出部件14以从前部地板8的前端至后述的第1地板横梁30的前端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
更详细而言,如图4以及图5所示,鼓出部件14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侧视观察大致三角形状的左右一对侧壁部14a、以后端相对于前端位于车辆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后壁部14b、以及沿着侧壁部14a的下端及后壁部14b的下端的突缘部14c,形成为车辆前方以及车辆下方开口的大致盒状。
在该鼓出部件14中,侧壁部14a的前部以及后壁部14b的前部与电动机隔板6的通道形状部6a接合,并通过突缘部14c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从而形成与电动机隔板6的通道形状部6a连续的大致通道状的空间。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关于抬高部9,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的截面形状通过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向车辆上方延伸设置的抬高前面部分9a、以及从抬高前面部分9a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抬高上面部分9b,形成为截面大致L状。
如图4所示,在该抬高部9的下表面跨过抬高前面部分9a的上部与抬高上面部分9b的前部地接合着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3横梁15。该第3横梁15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在车辆后方下方具有角部的截面大致L状,并形成为与抬高部9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此外,后部地板10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钣金部件,并与抬高部9的抬高上面部分9b的后端接合。另外,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在后部地板10的上面载置固定后排座椅的座面部分。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地板框上侧件11跨过电动机隔板6的下部中的车厢内侧的面和前部地板8的上面地配设。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该地板框上侧件11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并通过与电动机隔板6及前部地板8接合,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另外,如图3所示,地板框上侧件11在俯视下,以在侧边梁7的附近经过的方式配设于车宽方向外侧附近,并且以后端相对于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配设。
此外,如图3所示,地板框下侧件12在俯视下,以从地板框上侧件11连续的方式配设于前部地板8的下面。
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地板框下侧件12以后端相对于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配设。换言之,地板框下侧件12以在左右的侧边梁7的附近经过的方式配设。
如图6所示,该地板框下侧件12的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并通过与前部地板8的下表面接合,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并且,如图3及图4所示,在前部地板8的车辆下方侧中的地板框下侧件12之间,在从前部地板8的前端附近至后部地板10的范围内,配设有对旋转电机供电的电池单元16。
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电池单元16由电连接的高电压的多个电池主体、将旋转电机与多个电池主体电连接的线束、以及对旋转电机与电池主体的导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16a等构成。
另外,如图4所示,切换开关16a配设于前部地板8中的后方开口S2的车辆下方。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第1地板横梁30在相对于前部地板8中的鼓出部件14的后端与车辆后方侧邻接的位置,将左右的侧边梁7大致直线地连结。
如图4所示,该第1地板横梁30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与前部地板8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形状。
并且,如图6所示,第1地板横梁30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具有上方扩大截面部30a的形状,该上方扩大截面部30a以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上面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面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使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截面形状向车辆上方扩大。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第2地板横梁40在相对于第1地板横梁30向车辆后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将左右的侧边梁7大致直线地连结。
如图4所示,该第2地板横梁40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与前部地板8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形状。
并且,如图7所示,第2地板横梁40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具有上方扩大截面部40a的形状,该上方扩大截面部40a以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上面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面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使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截面形状向车辆上方扩大。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抬高加强部件50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覆盖前部地板8的后方开口S2,并且将抬高部9的抬高前面部分9a与前部地板8连结。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与抬高加强部件50连结。
并且,中控台支承托架60分别紧固固定于第1地板横梁30的上面、第2地板横梁40的上面、以及立设托架70的上面。
另外,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在中控台支承托架60载置固定有支承换挡杆4的换挡杆支承托架5且载置固定有中控台后部3B。
此外,如图2及图4所示,立设托架70在第1地板横梁30与第2地板横梁40之间,将前部地板8的上面与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上面连结支承。
接着,对上述的第1地板横梁30、第2地板横梁40、抬高加强部件50、以及中控台支承托架60,进一步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6所示,第1地板横梁30由在地板框下侧件1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个部件即中央横梁部件31、与中央横梁部件31的车宽方向两端接合的左右一对端部横梁部件32、形成上方扩大截面部30a的横梁加强部件33、以及用于载置固定车宽方向外侧的座椅滑轨17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件34构成。
另外,座椅滑轨17支承前排座椅18的左右一对座椅滑轨17。
如图8所示,中央横梁部件3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
具体而言,如图6及图8所示,中央横梁部件31由形成车辆前方侧的面的梁前面部31a、形成车辆后方侧的面的梁后面部31b、形成车辆上方的面的梁上面部31c、从梁前面部31a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前方突缘部31d、以及从梁后面部31b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后方突缘部31e一体形成。
如图6及图8所示,该中央横梁部件31的前方突缘部31d及后方突缘部31e接合到前部地板8的上面。
如图3及图6所示,这样的中央横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是俯视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形成于与侧边梁内侧件7B的内侧件上面部7a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
另一方面,左右的端部横梁部件3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的、从中央横梁部件31连续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3及图6所示,端部横梁部件32由位于与中央横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梁上面部32a、从梁上面部32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梁前面部32b(参照图3)、从梁上面部32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梁后面部32c、从梁前面部32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前方突缘部、以及从梁后面部32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后方突缘部一体形成。
该端部横梁部件32的前方突缘部及后方突缘部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将梁上面部32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分与侧边梁7的内侧件上面部7a接合。
此外,如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车辆下方开口的截面大致门形形状,形成为与中央横梁部件31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6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由位于比中央横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更靠车辆上方的上面部33a、从上面部33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前面部33b、从上面部33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后面部33c、以及从上面部33a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面部33d一体形成。
并且,如图6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呈截面帽状,并且以与中央横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一体形成有从侧面部33d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方突缘部33e。
并且,如图6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的前面部33b与中央横梁部件31的梁前面部31a接合,后面部33c与中央横梁部件31的梁后面部31b接合,侧方突缘部33e与中央横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接合。
如图6所示,在这样的横梁加强部件33的上面部33a紧固固定中的车宽方向两端,一体形成有用于将车宽方向内侧的座椅滑轨17的前部的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33f。该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33f形成于上面部33a中的与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
除此之外,如图6及图8所示,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截面大致M状的紧固托架35在上面部33a经由紧固螺栓T1紧固固定于与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33f相比靠车宽方向内侧。
另外,如图8所示,2个焊接螺栓36以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方式接合于紧固托架35的上面。如图8所示,在该焊接螺栓36共同紧固着换挡杆支承托架5及中控台支承托架60(后述的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
此外,如图2及图6所示,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件34形成为相对于端部横梁部件32的梁上面部32a向车辆上方鼓出的大致盒状。
此外,如图3及图7所示,第2地板横梁40由在地板框下侧件1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个部件即中央横梁部件41、与中央横梁部件41的车宽方向两端接合的左右一对端部横梁部件42、以及形成上方扩大截面部40a的横梁加强部件43构成。
如图8所示,中央横梁部件4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
具体而言,如图7及图8所示,中央横梁部件41由形成车辆前方侧的面的梁前面部41a、形成车辆后方侧的面的梁后面部41b、形成车辆上方的面的梁上面部41c、从梁前面部41a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前方突缘部41d、以及从梁后面部41b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后方突缘部41e一体形成。
如图7及图8所示,该中央横梁部件41的前方突缘部41d及后方突缘部41e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
另一方面,左右的端部横梁部件42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的、从中央横梁部件41连续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3及图7所示,端部横梁部件42由位于与中央横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梁上面部42a、从梁上面部42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梁前面部42b(参照图3)、从梁上面部42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梁后面部42c、从梁前面部42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前方突缘部、以及从梁后面部42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后方突缘部一体形成。
该端部横梁部件42的前方突缘部及后方突缘部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将梁上面部42a(后述的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分42f)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分与侧边梁7的内侧件上面部7a接合。
如图3及图7所示,供车宽方向外侧的座椅滑轨17紧固固定的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分42f向车辆上方鼓出地一体形成于上述那样的端部横梁部件42的梁上面部42a中的车宽方向外侧。
此外,如图7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并形成为与中央横梁部件41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7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由位于比中央横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更靠车辆上方的上面部43a、从上面部43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前面部43b、从上面部43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后面部43c、从上面部43a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面部43d、从前面部43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前方突缘部43e、以及从后面部43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后方突缘部43f一体形成。
并且,如图7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形成截面帽状,并且以与中央横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一体形成有从侧面部43d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方突缘部43g。
并且,如图7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的前方突缘部43e隔着中央横梁部件41的前方突缘部41d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后方突缘部43f隔着中央横梁部件41的后方突缘部41e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侧方突缘部43g与中央横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接合。
如图7所示,在这样的横梁加强部件43的上面部43a中的车宽方向两端,供车宽方向内侧的座椅滑轨17的后部紧固固定的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43h一体形成于与上面部43a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
除此之外,如图7所示,在比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43h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紧固螺栓T2所螺合的2个焊接螺母44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接合于上面部43a的下表面。如图7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后述的第2支承托架62的第2固定部分673b)经由紧固螺栓T2紧固固定于该焊接螺母44。
此外,如图9及图10所示,抬高加强部件50由接合于抬高部9的抬高前面部分9a及其车辆前方下方的前部地板8的上面的主体部件51、以及装拆自如地设置于主体部件51的上面的罩部件52构成。
如图9至图11所示,主体部件5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截面大致L状,且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换言之,主体部件51形成为车辆下方以及车辆后方开口的大致盒状。
更详细而言,如图9至图11所示,主体部件51由形成于与抬高部9中的抬高前面部分9a的下端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的上面部51a、从上面部51a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51b、以及从上面部51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51c,一体形成为覆盖前部地板8的后方开口S2的大致盒状。
并且,在主体部件51中,通过在将侧壁部51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呈突缘状延伸设置的部分、将前壁部51c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呈突缘状延伸设置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沿着左右的侧壁部51b的下端及前壁部51c的下端的俯视大致U状的突缘部51d。
并且,主体部件51的上面部51a及左右的侧壁部51b与抬高部9的抬高前面部分9a接合,突缘部51d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
如图9及图11所示,在这样的主体部件51的侧壁部51b中,紧固螺栓T3经由在车辆前方且车辆上方的位置设置的开口所螺合的焊接螺母53接合于内面。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经由紧固螺栓T3紧固固定于该焊接螺母53。
此外,如图10所示,在上面部51a开口形成有开口部S3,该开口部S3是将与在电池单元16的上面设置的切换开关16a、以及前部地板8的后方开口S2对置的部分以俯视大致矩形开口而成的。
并且,如图9及图11所示,在上面部51a接合有4个在开口部S3的周围向车辆上方突出的焊接螺栓54。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以及罩部件52共同紧固于该焊接螺栓54。
另一方面,如图9及图10所示,罩部件5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形成为覆盖主体部件51的开口部S3的大致平板状。如图10及图11所示,该罩部件52夹着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共同紧固于主体部件51的焊接螺栓54。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与抬高加强部件50连结。如图1至图4所示,该中控台支承托架60在电动车辆1的车厢内,由支承中控台前部3A的第1支承托架61、以及支承换挡杆4及中控台后部3B的第2支承托架62构成。
如图5所示,第1支承托架61由与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接合的托架主体63、以及对托架主体63的后部进行加强的后部加强件64构成。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1支承托架61以与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
具体而言,如图5及图12所示,托架主体63通过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631、以及将托架侧壁部631的上端连结的托架上面部632形成为正面视大致门形形状。
如图5及图12所示,托架上面部632向车辆下方凹陷设置,并且形成为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凹槽状的凹槽部632a的形状。该凹槽部632a从托架上面部632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至后端地凹陷设置。
另外,如图4所示,关于托架主体63,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位于比后述的后部加强件64更靠车辆前方且与鼓出部件14的后壁部14b分离的位置的托架上面部632,经由截面大致Z状的连结托架19与鼓出部件14的后壁部14b连结。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1支承托架61的后部加强件64与托架主体63的后部中的内面接合。如图5及图12所示,该后部加强件64通过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侧壁部631的上部接合的左右一对侧面部641、以及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上面部632接合的上面部642一体形成。
如图5及图12所示,在这样的后部加强件64中的侧面部641的后部,经由设置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侧壁部631的开口,焊接有紧固螺栓T4所螺合的焊接螺母65。第2支承托架62的前部经由紧固螺栓T4紧固固定于该焊接螺母65。
并且,如图5及图12所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焊接螺栓66经由设置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上面部632的开口、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接合于上面部642的后部。第2支承托架62的前部紧固固定于该焊接螺栓66。
此外,如图13所示,第2支承托架62由与第1支承托架61的后部连结的托架主体67、以及对托架主体67的前部进行加强的前部加强件68构成。
如图11至图13所示,托架主体67的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下方开口的截面大致门形形状,通过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671、以及将托架侧壁部671的上端沿车宽方向连结的托架上面部672一体形成。
如图13所示,左右的托架侧壁部671形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较长的大致平板状。另外,托架侧壁部671以比从托架上面部672至前部地板8的上面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
并且,如图13所示,在托架侧壁部671的下端,从前端至后端地一体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突缘部673。
在该突缘部673,在沿车辆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向第1地板横梁30的上面紧固固定的第1固定部分673a、以及向第2地板横梁40的上面紧固固定的第2固定部分673b进一步作为突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
如图11图13所示,在这样的托架侧壁部671中,允许紧固螺栓T4的插入的螺栓插入孔671a开口形成于前端附近,允许紧固螺栓T3的插入的螺栓插入孔671b开口形成于后端附近。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从车辆下方支承换挡杆4的换挡杆支承托架5、以及中控台后部3B从车辆前方按该顺序载置固定于托架主体67的托架上面部672的前部。
如图3及图13所示,该托架上面部672形成为车宽方向的长度大致固定、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俯视大致矩形的平板状。
并且,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托架上面部672中,以与第1支承托架61的凹槽部632a连续的方式向车辆下方凹陷设置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部672a,形成于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
如图3及图13所示,该托架上面部672的凹槽部672a以从托架上面部672的前端第2固定部分673b附近至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凹设。
另外,第1支承托架61的凹槽部632a及第2支承托架62的凹槽部672a,不仅提高第1支承托架61及第2支承托架62的刚性,而且作为收容在车厢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布线的配线(省略图示)的收容空间而形成。
如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这样的托架上面部672中,允许第1支承托架61的焊接螺栓66的插入的2个螺栓插入孔672b开口形成于前端附近,允许第1地板横梁30中的紧固托架35的焊接螺栓36的插入的2个螺栓插入孔672c开口形成于与第1固定部分673a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
并且,如图11及图13所示,在托架上面部672中,允许为了向立设托架70紧固固定而在立设托架70设置的焊接螺栓(省略图示)的插入的多个螺栓插入孔672d开口形成于第1固定部分673a与第2固定部分673b之间,允许抬高加强部件50的4个焊接螺栓54中的、车辆前方侧的2个焊接螺栓54的插入的2个螺栓插入孔672e开口形成于后端附近。
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2支承托架62的前部加强件68接合于托架主体67的前部中的内面。如图12及图13所示,该前部加强件68通过与托架主体67的托架侧壁部671接合的左右一对侧面部681、以及与托架主体67的托架上面部672接合的上面部682,一体形成为正面观察大致门形形状。
如图12所示,在上述构成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第1支承托架61的托架侧壁部631的后部与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侧壁部671的前部经由紧固螺栓T4紧固固定,并且第1支承托架61的托架上面部632的后部与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的前部经由焊接螺栓66紧固固定,从而沿车辆前后方向将第1支承托架61与第2支承托架62连结。
并且,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第1支承托架61的托架侧壁部631及托架上面部632分别与鼓出部件14的侧壁部14a及后壁部14b接合,从而连结于鼓出部件14。
除此之外,如图11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侧壁部671经由紧固螺栓T3与抬高加强部件50的侧壁部51b紧固固定,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经由焊接螺栓54与罩部件52一同紧固于抬高加强部件50的上面部51a。
由此,中控台支承托架60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与抬高加强部件50连结。
并且,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经由焊接螺栓36与换挡杆支承托架5的前部一同紧固于第1地板横梁30的紧固托架35。
并且,如图6及图7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第2支承托架62的第1固定部分673a经由紧固螺栓T1紧固固定于第1地板横梁30的横梁加强部件33,第2支承托架62的第2固定部分673b经由紧固螺栓T2紧固固定于第2地板横梁40的横梁加强部件43。
如以上所述,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通过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边梁7、配设于侧边梁7之间的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8、配设于前部地板8的上面并且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的侧边梁7的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配设于前部地板8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下侧件12、配设于左右的地板框下侧件12之间且前部地板8的车辆下方的电池单元16、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被向车辆上方抬高的抬高部9、与抬高部9的车辆后方连结的后部地板10、以及将抬高部9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以及其前方的前部地板8连结的抬高加强部件50,即使在不设置前部地板8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具体而言,通过具备将抬高部9与前部地板8连结加强的抬高加强部件50,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即使在不设置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抬高部9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支承刚性。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在作用有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以抬高部9的下端为支点,后部地板10向车辆上方转动那样变形。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即使在不设置前部地板8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并且,通过具备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的侧边梁7的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从一方的侧边梁7高效地传递到另一方的侧边梁7。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车厢地面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此外,抬高加强部件50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51b、将侧壁部51b的前端连结的前壁部51c、将侧壁部51b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51a一体形成,通过抬高加强部件50的侧壁部51b以及前壁部51c与前部地板8接合,从而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具体而言,由于抬高加强部件50由左右一对侧壁部51b、前壁部51c、以及上面部51a构成,因此与例如未设置左右一对侧壁部51b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抬高加强部件50的刚性。
并且,由于抬高加强部件50的前壁部51c及侧壁部51b与前部地板8接合,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稳定地传递到前部地板8。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所致的抬高部9的变形。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此外,通过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且前部与车体连结、后部固定于抬高加强部件50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抬高加强部件50作为支承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支承支承部件来利用。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无需另外设置支承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的支承部件,并且能够确保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支承刚性。
并且,由于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前部与车体连结,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使作用于抬高加强部件50的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60进一步向车辆前方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与抬高加强部件50的配合提高抬高部9对于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的刚性。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
此外,中控台支承托架60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671的截面大致门形形状,通过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侧壁部671固定于第1地板横梁30、第2地板横梁40及抬高加强部件50的侧壁部51b,与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侧壁部671固定于前部地板8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缩短托架侧壁部671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与托架侧壁部671固定于前部地板8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重量。
此外,电池单元16具备位于抬高加强部件50的车辆下方、并且对与外部的导通及切断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16a,前部地板8具备将与电池单元16的切换开关16a对置的范围开口而成的后方开口S2,抬高加强部件50具备将上面部51a中的与后方开口S2对置的部分开口而成的开口部S3、以及覆盖开口部S3的装拆自如的罩部件52,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仅通过拆除抬高加强部件50的罩部件52,便能够容易地接近电池单元16的切换开关16a。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不仅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后碰性能,还能够实现电动车辆1中的维护性的提高。
此外,抬高加强部件50具备安装罩部件52及中控台支承托架60双方的焊接螺栓54,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共用用于安装罩部件52的焊接螺栓54与用于安装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焊接螺栓54。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无需在抬高加强部件50另外设置用于安装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安装部。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提高抬高部9对于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地板横梁与实施方式的第1地板横梁30以及第2地板横梁40对应,
以下同样,
地板框与地板框下侧件12对应,
抬高加强部与抬高加强部件50对应,
纵长部件与中控台支承托架60对应,
纵长部件的侧壁部与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侧壁部671对应,
地板开口部与后方开口S2对应,
安装部与焊接螺栓54对应,
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获得较多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前部地板8的前部接合另外构成的鼓出部件14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前部地板8的前部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向车辆上方鼓出,从而在前部地板8一体形成鼓出部件14。
此外,单独构成将前部地板8的后部与抬高部9连结的抬高加强部件5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抬高加强部件50与前部地板8或者抬高部9一体形成。
此外,由中央横梁部件31、左右一对端部横梁部件32、以及横梁加强部件33构成第1地板横梁3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中央横梁部件31与左右的端部横梁部件32一体形成的第1地板横梁。或者,也可以采用中央横梁部件31与横梁加强部件33一体形成的第1地板横梁,或中央横梁部件31、左右一对端部横梁部件32以及横梁加强部件33一体形成的第1地板横梁。
此外,由中央横梁部件41、左右一对端部横梁部件42、以及横梁加强部件43构成第2地板横梁4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中央横梁部件41与左右的端部横梁部件42一体形成的第2地板横梁。或者,采用中央横梁部件41与横梁加强部件43一体形成的第2地板横梁,或中央横梁部件41、左右一对端部横梁部件42以及横梁加强部件43一体形成的第2地板横梁。
此外,采用紧固固定有第1支承托架61与第2支承托架62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第1支承托架61与第2支承托架62接合的中控台支承托架。
此外,由第1支承托架61与第2支承托架62构成中控台支承托架6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第1支承托架61与第2支承托架62一体形成的中控台支承托架。
此外,通过支承中控台3、换挡杆4及换挡杆支承托架5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结作为前部车体的鼓出部件14与作为后部车体的抬高加强部件5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传递载荷的纵长部件,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结鼓出部件14与抬高加强部件50。

Claims (6)

1.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其特征在于,具备:
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边梁;
配设于该侧边梁之间的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
配设于该前部地板的上面并且沿车宽方向将左右的所述侧边梁连结的地板横梁;
配设于所述前部地板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
配设于左右的所述地板框之间且所述前部地板的车辆下方的电池单元;
从所述前部地板的后端向车辆上方抬高的抬高部;
与该抬高部的车辆后方连结的后部地板;以及
将所述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和其前方的所述前部地板连结的抬高加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抬高加强部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将该侧壁部的前端连结的前壁部、以及将所述侧壁部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一体形成,
所述抬高加强部的所述侧壁部及所述前壁部与所述前部地板接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纵长部件,该纵长部件为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且前部与车体连结,后部固定于所述抬高加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纵长部件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的截面大致门形形状,
所述纵长部件的所述侧壁部固定于所述地板横梁及所述抬高加强部的所述侧壁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电池单元具备切换开关,该切换开关位于所述抬高加强部的车辆下方,并且对与外部的导通及导通的切断进行切换,
所述前部地板具备将与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切换开关对置的范围开口而成的地板开口部,
所述抬高加强部具备将所述上面部中的与所述地板开口部对置的部分开口而成的开口部、以及覆盖该开口部的装拆自如的罩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抬高加强部具备安装所述罩部件和所述纵长部件双方的安装部。
CN202010134151.1A 2019-05-15 2020-03-02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Active CN1119424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2092 2019-05-15
JP2019092092A JP7275836B2 (ja) 2019-05-15 2019-05-15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2478A true CN111942478A (zh) 2020-11-17
CN111942478B CN111942478B (zh) 2022-11-08

Family

ID=69779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4151.1A Active CN111942478B (zh) 2019-05-15 2020-03-02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0298B2 (zh)
EP (1) EP3738864B1 (zh)
JP (1) JP7275836B2 (zh)
CN (1) CN1119424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4331A (zh) * 2021-03-30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5592B2 (ja) * 2018-06-15 2021-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6881404B2 (ja) * 2018-08-13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7124649B2 (ja) * 2018-11-08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1942480B (zh) * 2019-05-15 2022-11-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1942481B (zh) * 2019-05-15 2022-10-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2021041817A (ja) * 2019-09-11 2021-03-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316513B2 (ja) * 2019-09-11 2023-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11038588B (zh) * 2019-12-27 2021-08-2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副车架总成
WO2023044429A1 (en) * 2021-09-17 2023-03-23 Shape Corp. Vehicle crossmember and floor assembly
JP2023122976A (ja) * 2022-02-24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3122972A (ja) * 2022-02-24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3122974A (ja) * 2022-02-24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3122971A (ja) * 2022-02-24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WO2023181240A1 (ja) * 2022-03-24 2023-09-2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用電池パックの排気構造
JP7239907B1 (ja) * 2022-03-24 2023-03-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ービスプラグ保護構造
DE102023003563A1 (de) 2022-09-06 2024-03-07 Mercedes-Benz Group AG Befestigungsstruktu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04254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974298A (zh) * 2005-12-01 2007-06-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JP2010247795A (ja) * 2009-04-20 2010-11-0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16030448A (ja) * 2014-07-25 2016-03-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5799778A (zh) * 2015-01-21 2016-07-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2018030513A (ja) * 2016-08-26 2018-03-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WO2018163815A1 (ja) * 2017-03-10 2018-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8970A (ja) * 1982-01-27 1983-08-0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4194142B2 (ja) * 1998-10-07 2008-12-10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及び車体フロア構造の製造方法
DE10059912A1 (de) * 2000-12-01 2002-06-20 Porsche Ag Fahrzeug mit einer Bodenaufbaustruktur
US7331611B2 (en) * 2004-06-30 2008-02-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Under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690450B2 (ja) * 2008-12-19 2011-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8292356B2 (en) * 2009-03-17 2012-10-2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8939246B2 (en) * 2010-11-10 2015-01-27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tive floor structure
JP2013147137A (ja) 2012-01-19 2013-08-0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202783435U (zh) * 2012-08-16 2013-03-13 东风汽车公司 动力电池检修口结构
JP6384257B2 (ja) * 2014-10-14 2018-09-0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フロア構造
CN204821739U (zh) * 2015-07-07 2015-12-0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纵梁根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JP6284041B2 (ja) * 2015-10-21 2018-02-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337878B2 (ja) * 2015-12-10 2018-06-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の車両下部構造
JP6235621B2 (ja) * 2016-01-12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575015B2 (ja) * 2017-07-07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KR101974818B1 (ko) * 2018-08-30 2019-05-03 쌍용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측면 기둥 충돌 시 차체 변형 최소화 구조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331448B2 (ja) * 2019-05-15 2023-08-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1942481B (zh) * 2019-05-15 2022-10-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1942480B (zh) * 2019-05-15 2022-11-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US11165119B2 (en) * 2019-05-30 2021-11-0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US11186158B2 (en) * 2019-05-30 2021-11-3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US11312220B2 (en) * 2019-05-30 2022-04-2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JP7318323B2 (ja) * 2019-06-07 2023-08-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338251B2 (ja) * 2019-06-07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408927B2 (ja) * 2019-06-07 2024-0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04254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974298A (zh) * 2005-12-01 2007-06-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JP2010247795A (ja) * 2009-04-20 2010-11-0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16030448A (ja) * 2014-07-25 2016-03-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5799778A (zh) * 2015-01-21 2016-07-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2018030513A (ja) * 2016-08-26 2018-03-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WO2018163815A1 (ja) * 2017-03-10 2018-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4331A (zh) * 2021-03-30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8864B1 (en) 2022-02-16
JP7275836B2 (ja) 2023-05-18
US11220298B2 (en) 2022-01-11
US20200361542A1 (en) 2020-11-19
EP3738864A1 (en) 2020-11-18
JP2020185904A (ja) 2020-11-19
CN111942478B (zh)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2478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1942480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US10688856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EP2712748B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use in truck-type electric vehicle
CN111942479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5180028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US10933916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10245933B2 (en) Vehicle
CN112498496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13135154A (zh) 车辆构造
US11919382B2 (en)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US11584447B2 (en) Electric vehicle structure
US20220305899A1 (en) In-vehicle battery attachment structure
CN115122892A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CN115195649A (zh) 前保险杠
JP7077863B2 (ja) シフトブラケット
JP7338231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367337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WO2023105757A1 (ja) 電気機器の取付構造
US20220169103A1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23053480A (ja) 車両の補機支持構造
JP2016084023A (ja) 車両
JP2023016511A (ja) 電動車両用フレーム、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ケースフレーム、および電動車両用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CN114940065A (zh) 罐安装结构
JP2022025816A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