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8192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8192A
CN111338192A CN201910877609.XA CN201910877609A CN111338192A CN 111338192 A CN111338192 A CN 111338192A CN 201910877609 A CN201910877609 A CN 201910877609A CN 111338192 A CN111338192 A CN 111338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heating roller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776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8192B (zh
Inventor
姬野智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38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81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81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81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both a stationary and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来支承加热辊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加热辊以及多个支承辊。定影带对附着有调色剂像的片材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定影带使调色剂像热定影在片材上。加热辊承载定影带。加热辊内接配置于定影带。加热辊对定影带进行加热。多个支承辊通过与加热辊的长度方向端部的不与定影带抵接的非抵接部抵接来支承所述加热辊。多个支承辊具有比非抵接部的外径小的外径。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装置。定影装置通过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以及加压而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上。定影装置具有加热辊。加热辊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热辊具有中空圆筒状的芯棒和加热器。加热器插通于芯棒的内侧。
加热辊被驱动而旋转。加热辊在芯棒的两端部被定影装置的侧板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芯棒的两端部,隔着隔热衬套嵌设有轴承。这样的轴承至少需要能够与嵌在芯棒的隔热衬套的外侧嵌合的较大的内径。由于这样的大直径的轴承与加热源离得近,所以要求耐受高温的规格。另一方面,由于芯棒的外径取决于配置在芯棒内的加热器的大小,所以难以将芯棒的外径进一步小径化。
用于旋转支承加热辊的大直径的轴承成为致使定影装置大型化的原因。进而,由于大直径且具有耐热性的轴承为高成本,所以也是定影装置变得昂贵的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支承加热辊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加热辊以及多个支承辊。定影带对附着有调色剂像的片材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定影带使调色剂像热定影于片材。加热辊承载定影带。加热辊内接配置于定影带。加热辊对定影带进行加热。多个支承辊通过与加热辊的长度方向端部的不与定影带抵接的非抵接部抵接而支承所述加热辊。多个支承辊具有比非抵接部的外径小的外径。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的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17…打印部;50A、50B、50C、50D…定影装置;51A、51B…加热辊;51a…芯棒(筒状部);51c…外周面(圆筒面);51e…引导槽;51h…槽;52…定影带;53…压辊(加压辊);55…衬垫;58…支承辊;58a…旋转体;58A…第一辊;58b…旋转支承轴;58B…第二辊;64、84…弹簧(施力部件);71…张力辊;81…固定辊;N…夹持部;P…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是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打印机、复写机等。下面,以图像形成装置10是MFP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11的上部设有包括透明玻璃的原稿台12。在原稿台12上设有自动输稿部(ADF)13。在主体11的上部设有操作部14。操作部14具有:操作面板14a,具有各种键;以及触摸面板式的显示部14b。
在ADF13的下部设有作为读取装置的扫描部15。扫描部15读取由ADF13输送的原稿或者放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扫描部15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例如,扫描部15具有图像传感器16。例如,图像传感器16也可以是紧贴型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载置于原稿台12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沿着原稿台12移动。图像传感器16以逐行读取原稿图像的方式读取一页份的原稿。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由ADF1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读取在图1所示的固定位置输送的原稿。
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11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打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多个供纸盒18。
供纸盒18收纳各种尺寸的片材P。供纸盒18以中央基准收纳各种尺寸的片材P。各种尺寸的片材P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轴线与固定位置对齐。
供纸盒18具有供纸机构29。供纸机构29从供纸盒18逐张取出片材P并向输送通道输送。例如,在供纸机构29中也可以包括拾取辊、分离辊以及供纸辊。
下面,将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沿着片材P的输送面与片材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输送正交方向”。
下面,如图1所示,基于载置在水平面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配置状态而定义X方向、Y方向、Z方向。
X方向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输送正交方向。尤其是在输送正交方向上,有时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背面朝向设有操作部14的前表面的方向称作X1方向,并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作X2方向。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装置部分中,有时将从X方向上的中央部位向X1方向远离的位置(部位)称作前侧的位置(部位)。同样地,有时将从中央部位向X2方向远离的位置(部位)称作后侧的位置(部位)。
Y方向是在水平面上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有时将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表面处朝向X2方向时从左向右的Y方向称作Y1方向,并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作Y2方向。
Z方向是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有时将铅垂向上的方向称作Z1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作Z2方向。
打印部17基于由扫描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等创建的图像数据,在片材P形成图像。打印部17例如是基于串联式的彩色打印。
打印部17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曝光器19以及中间转印带21。
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并列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从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的移动方向(Y1方向)的上游侧至下游侧依次配置。
曝光器19分别向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照射曝光光LY、LM、LC、LK
曝光器19也可以被构成为产生激光扫描光束而作为曝光光。曝光器19也可以被构成为包括产生曝光光的LED等固体扫描元件。
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结构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是相互共通的。作为调色剂,可以使用通常的彩色调色剂以及消色调色剂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消色调色剂是指在一定以上的温度下被加热时变得透明的调色剂。
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分别具有感光鼓。感光鼓是像承载体。在各感光鼓的周围,沿着各个感光鼓的旋转方向配置有带电器、显影器、初次转印辊、清洁器、刮板等。
带电器使感光鼓的表面均匀地带电。
曝光器19生成基于图像数据而调制的曝光光LY、LM、LC、LK。各曝光光对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各感光鼓的表面进行曝光。曝光器19在各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各显影器通过被施加显影偏压的显影辊而将各调色剂向各感光体供给。各显影器对配置有各显影器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清洁器具有与感光鼓抵接的刮板。刮板去除感光鼓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上部配置有调色剂盒28。
调色剂盒28分别向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各显影器供给调色剂。调色剂盒28具有调色剂盒28Y、28M、28C、28K。
中间转印带21循环地移动。中间转印带21架设于驱动辊31以及多个从动辊32。中间转印带21从图示上侧与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各感光鼓接触。
在中间转印带21中,在与各感光鼓对置的位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内侧配置有初次转印辊。
各初次转印辊若被施加初次转印电压,则将各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
二次转印辊33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驱动辊31对置。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的抵接部构成二次转印位置。
当片材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二次转印辊33被施加二次转印电压。若二次转印辊33被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则二次转印辊33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
在从动辊32的附近配置有带清洁器34。带清洁器34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21去除。
在从供纸盒18至二次转印辊33的输送通道上设有供纸辊35和定位辊41。供纸辊35输送由供纸机构29从供纸盒18内取出的片材P。定位辊41在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对由供纸辊35供给的片材P的顶端的位置进行调整。定位辊41在调色剂像的顶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时,输送片材P以使片材P中的调色剂像的转印区域的顶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调色剂像的转印区域是指片材P中的除了端部留白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
在打印部17中,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33的下游(图示上侧)配置有定影装置50A。
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50A的下游(图示左上侧)配置有输送辊37。输送辊37将片材P向排纸部38排出。
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50A的下游(图示右侧)配置有翻转输送通道39。翻转输送通道39使片材P翻转并将其向二次转印辊33侧引导。翻转输送通道39是在进行双面印刷时被使用的。
接下来,详细描述定影装置50A。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50A具有压辊53(加压辊)、定影带52、衬垫55、加热辊51A、加热器54以及支承辊58。
在图2中示出定影装置50A的中央部的纵剖面中的主要部分和定影装置50A的后侧的内部的主要部分。在图2中,为了易于观察,省略了一部分部件的图示。
定影装置50A被省略图示的壳体包围。在壳体上形成有进入开口和排出开口。片材P能够进入进入开口。能够从排出开口排出片材P。
进入定影装置50A的片材P的输送方向是从图示下侧朝向图示上侧的方向。定影装置50A的进入开口设置在图示下侧。定影装置50A的排出开口设置在图示上侧。
在定影装置50A的进入开口的下方及排出开口的上方分别设有省略图示的输送引导件。
压辊53配置在与后述的定影带52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在压辊53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延伸有省略图示的旋转轴。各旋转轴被配置为与压辊53的中心轴线O53同轴。各旋转轴经由轴承被省略图示的接触分离机构支承。压辊53被接触分离机构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O53旋转。
接触分离机构设于定影装置50A的第一后侧板63和第一前侧板(省略图示)。第一后侧板63是设于定影装置50A的后侧的(X2方向上的)端部的侧板之一。第一前侧板是设于定影装置50A的前侧(X1方向上)的端部的侧板之一。
第一前侧板的形状是相对于与输送正交方向(X方向)垂直的平面与第一后侧板63面对称的形状。第一后侧板63以及第一前侧板分别与沿输送正交方向延伸的底板65的后侧的端部以及前侧的端部连结。
在底板65形成有能够供片材P通过的开口部65a。
接触分离机构将压辊53支承为能够切换成接触状态和分离状态。在接触状态下,压辊53以按压状态与后述的定影带52抵接。在分离状态下,压辊53与定影带52分离。
例如,在形成图像时,接触分离机构使压辊53为接触状态。例如,在进行卡纸处理时,接触分离机构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使压辊53为分离状态。
在第一后侧板63和第一前侧板分别开设有孔部63a,以使得压辊53能够在接触状态的位置和分离状态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孔部63a插通有压辊53的两端部的旋转轴53c(参照图3,省略前侧的图示)。
压辊53被接触分离机构支承为能够绕图示的顺时针旋转。在上述接触状态下,若片材P(参照双点划线)进入到压辊53与后述的定影带52之间,则压辊53从片材P的背面对片材P进行加压。
压辊53被接触分离机构中的省略图示的弹簧等朝向后述的定影带52(向Y2方向)施力。
压辊53具有芯棒53a和弹性层53b。
芯棒53a是金属制的圆筒部件。
在芯棒53a的两端部分别延伸有上述旋转轴53c(省略前侧的图示)。旋转轴与芯棒53a的中心轴线同轴。
弹性层53b在芯棒53a的外周面层叠为圆筒状。芯棒53a的轴向上的弹性层53b的宽度比能够通过的片材P的最大宽度宽。
弹性层53b例如由耐热性的橡胶材料等形成。
定影带52是环形带。定影带52的带宽比能够通过的片材P的最大宽度宽。
定影带52由耐受后述的加热辊51A的加热的耐热性材料构成。
定影带52的外周面由相对于调色剂的脱模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例如,也可以在定影带52的外周面层叠有氟树脂。
定影带52的内周面由相对于后述的加热辊51A的表面不易发生滑动的材料形成。
作为定影带52,例如也可以使用被PFA(聚四氟乙烯)管覆盖外周面的聚酰亚胺基材。
在定影带52的内侧配置有衬垫55和加热辊51A。
衬垫55配置在与压辊53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在衬垫55与压辊53之间夹着定影带52。衬垫55固定于支撑件56。支撑件56架设在定影装置50A的第二后侧板60与第二前侧板(省略图示)之间。第二前侧板的形状是相对于与输送正交方向垂直的平面与第二后侧板60面对称的形状。
第二后侧板60固定于第一后侧板63。第二前侧板固定于第一前侧板。
衬垫55是在图2所示的剖面形状比定影带52的宽度长的范围内延伸的部件。衬垫55的长度方向与支撑件56的长度方向平行。
衬垫55中的面向压辊53的表面能够滑动地与定影带52的内周面抵接。衬垫55中的面向压辊53的表面由第一凸面55a、凹面55b以及第二凸面55c构成。第一凸面55a、凹面55b以及第二凸面55c是沿着片材P的输送方向依次形成的。
第一凸面55a在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比压辊53的中心轴线靠上游侧(图示下侧)的位置。第一凸面55a是使定影带52在沿着压辊53的表面的输送方向上弯折的弯曲面。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定影带52通过下表面5a而从大致水平方向沿着压辊53的表面弯折成从图示下方朝向图示上方。
第一凸面55a的剖面形状为圆弧状。
凹面55b是用于使定影带52紧贴于压辊53的表面的弯曲面。凹面55b是与第一凸面55a以及后述的第二凸面55c平滑地连接的剖面圆弧状的弯曲面。凹面55b的曲率半径是将定影带52的厚度与压辊53的外半径相加所得的大小。
如图2所示,在压辊53被朝向定影带52施力的状态下,与压辊53抵接的定影带52的外周面沿着压辊53的外周面弯曲。与压辊53抵接的定影带52的内周面紧贴于凹面55b。在紧贴于凹面55b的定影带52和与凹面55b对置的压辊53之间形成有定影装置50A的夹持部N。
第二凸面55c在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比压辊53的中心轴线靠下游侧(图示上侧)的位置。第二凸面55c是使定影带52从沿着压辊53的外形的方向起向离开压辊53的方向弯折的弯曲面。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凸面55c使定影带52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向离开压辊53的方向弯折。
第二凸面55c的剖面形状为圆弧状。
作为衬垫55的材料,只要是具有耐受夹持部N的温度上升的耐热性的材料,则并无特别限定。在衬垫55中,至少包括第一凸面55a、凹面55b以及第二凸面55c在内的表面由与定影带52的内周面的滑动摩擦小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对至少包括第一凸面55a、凹面55b以及第二凸面55c在内的衬垫55的表面实施低摩擦涂层。
加热辊51A被设为能够与定影带52的内周面抵接。加热辊51A在与定影带52抵接时,能够对定影带52进行加热。加热辊51A被后述的支承辊58支承为能够绕加热辊51A的中心轴线O51旋转。对于加热辊51A,从省略图示的驱动源被传递驱动力。加热辊51A若受到驱动力,则绕中心轴线O51旋转。若加热辊51A以与定影带52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旋转,则旋转驱动力向定影带52传递。
如图3所示,加热辊51A具有芯棒51a(筒状部)以及带抵接部51b。
芯棒51a是金属制的筒状部件。例如,芯棒51a也可以由铝合金构成。
芯棒51a的外周面51c(圆筒面)分别在芯棒51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露出。在图3中示出了加热辊51A的长度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的结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加热辊51A的长度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也露出有同样的外周面51c。各外周面51c是与加热辊51A的中心轴线O51同轴的圆筒面。各外周面51c被后述的支承辊58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O51旋转。此外,也可以被构成为定影带52不抵接的外周面51c具有比供带抵接的加热辊51A的外径略小的直径。
带抵接部51b形成为覆盖芯棒51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周面的圆筒状。芯棒51a的长度方向上的带抵接部51b的长度比定影带52的宽度长。带抵接部51b能够与定影带52在内周面的整个宽度上抵接。带抵接部51b将加热辊51A的旋转驱动力向定影带52传递。带抵接部51b的内周面紧贴于芯棒51a的外周部。带抵接部51b的外周面是与中心轴线O51同轴的圆筒面。
带抵接部51b将施加于芯棒51a的热向定影带52传导。带抵接部51b将芯棒51a的旋转向定影带52传递。
作为带抵接部51b的材料,能够选择导热率良好且在旋转时能够获得不会在定影带52的内周面滑动的摩擦力的材料。
带限制板51d防止卷绕于带抵接部51b的定影带52偏移。带限制板51d是从芯棒51a的外周面起沿径向外侧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状。带限制板51d分别设在与带抵接部51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相邻的两处。在图3中描绘了与带抵接部51b的后侧的端部相邻的带限制板51d。虽未特别图示,但是在带抵接部51b的前侧的端部也设有同样的带限制板51d。
各带限制板51d从带抵接部51b的外周面起向径向突出。各带限制板51d的径向顶端与带抵接部51b之间的高低差比定影带52的厚度大。
上述各外周面51c与各带限制板51d相邻。
各带限制板51d可以由与带抵接部51b相同的材料一体地形成。但是,各带限制板51d也可以由与带抵接部51b不同的材料与带抵接部51b分体形成。在该情况下,优选至少带限制板51d中的面向定影带52的端部的侧面由相对于定影带52的滑动阻力小的材料形成。
如图2所示,加热器54插通于加热辊51A的芯棒51a的内侧。加热器54是对加热辊51A进行加热的加热源。
加热器54的结构只要是能够从芯棒51a的内侧对芯棒51a进行加热,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作为能够用作加热器54的加热源,列举有卤素灯等。
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54由两个卤素灯构成。各卤素灯在芯棒51a的两端部被省略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各卤素灯配置在隔着中心轴线O51彼此对置的位置。
各卤素灯被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点亮控制。例如,定影装置50A也可以具有通常定影模式和低温定影模式。在通常定影模式下,也可以点亮两个卤素灯这两者。在低温定影模式下,也可以点亮两个卤素灯中的一个。例如,低温定影模式也可以用于利用消色调色剂来显影的图像的定影。
在加热辊51A的表面及定影带52的表面的至少一方设有省略图示的热敏电阻。热敏电阻检测加热辊51A的表面及定影带52的表面的至少一方的温度。由热敏电阻检测出的温度被用于定影装置50A中的加热辊51A的温度控制。具体而言,基于由热敏电阻检测出的温度而对加热器54进行开关控制。加热器54的开关控制是以使夹持部N达到预先规定的目标定影温度的方式进行的。
支承辊58将加热辊51A支承为能够在加热辊51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旋转。支承辊58分别设于定影装置50A的后侧和前侧的端部。
位于后侧的端部的支承辊58固定于与第二后侧板60的朝向X2方向的表面重叠的后支承板61。该支承辊58通过在第二后侧板6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60a而从后支承板61起沿X1方向延伸。
位于前侧的端部的支承辊58(省略图示)固定于与第二前侧板的朝向X1方向的表面重叠的前支承板(省略图示)。该支承辊58通过在第二前侧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而从前支承板起沿X2方向延伸。
前支承板的形状是相对于与输送正交方向垂直的平面与后支承板61面对称的形状。
设在定影装置50A的后侧和前侧的端部的各支承辊58具有相对于与输送正交方向正交的平面相互面对称的形状和配置位置。
支承辊58具有第一辊58A和第二辊58B。
如图2所示,当在X2方向上观察时,第一辊58A配置于比将中心轴线O51、O53相连的直线L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从直线L起向Z1方向远离的位置)。当在X2方向上观察时,第二辊58B配置于比直线L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从直线L起向Z2方向远离的位置)。
第一辊58A具有旋转支承轴58b(固定轴)和旋转体58a。
如图3所示,旋转支承轴58b固定于后支承板61。旋转支承轴58b从后支承板61起沿X1方向延伸。
旋转体58a被设为能够绕旋转支承轴58b的中心轴线旋转。旋转体58a被设为能够在加热辊51A的后侧的端部与同压辊53对置的外周面51c抵接。
旋转体58a的外形为圆形。旋转体58a的外径比加热辊51A的外周面51c的直径小。
旋转体58a的结构只要被设为能够绕旋转支承轴58b的中心轴线旋转,则并无特别限定。
例如,旋转体58a也可以是在轴向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的圆筒部件。在该情况下,旋转体58a在贯通孔处能够旋转地外嵌于旋转支承轴58b。在该情况下,旋转体58a也可以是与旋转支承轴58b良好地滑动的树脂制的圆筒辊。
例如,旋转体58a也可以是具有不能旋转地外嵌于旋转支承轴58b的内圈和与内圈同轴地旋转的外圈的旋转轴承。
如图2所示,第二辊58B具有与第一辊58A同样的旋转支承轴58b和旋转体58a。但是,第二辊58B的旋转支承轴58b在后支承板61上固定于隔着直线L与第一辊58A的旋转支承轴58b对置的位置,这一点与第一辊58A的旋转支承轴58b不同。
第二辊58B的旋转支承轴58b也从后支承板61起沿X1方向延伸。固定于后支承板61的各旋转支承轴58b相互平行。
第二辊58B的旋转体58a被设为能够绕第二辊58B的旋转支承轴58b的中心轴线旋转。第二辊58B的旋转体58a被设为能够在加热辊51A的后侧的端部与同压辊53对置的外周面51c抵接。
在图3、图5中示出了从第二后侧板60的后侧以相互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后支承板61以及加热辊51A。
在第二后侧板60设有转动支承轴62和限位器66。
转动支承轴62从第一后侧板63起向X2方向突出。如图2所示,转动支承轴62设于从直线L起向Z2方向远离的位置。转动支承轴62与第一后侧板63固定。
后支承板61与转动支承轴62连结为能够绕转动支承轴62转动。
如图5所示,限位器66是固定于第二后侧板60的棒状部件。当在X方向上观察时,限位器66设于在中间隔着加热辊51A而与转动支承轴62对置的位置。限位器66从第二后侧板60起向X2方向突出。限位器66插通于贯通后支承板61的开口部61c的内侧。
开口部61c与限位器66一起限制后支承板61以转动支承轴62为中心转动时的后支承板61的转动范围。只要能够获得后支承板61所需的转动范围,则对于开口部61c的大小以及位置并无特别限定。后支承板61的转动范围被规定为固定于后支承板61的各支承辊58能够相对于外周面51c接触分离且能够在与外周面51c抵接时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
例如,在图4中,描绘了各支承辊58的旋转体58a与加热辊51A的外周面51c抵接的样态。此时,后支承板61的转动因加热辊51A和定影带52相互卡止在一起而被限制。但此时,在限位器66与开口部61c之间形成有与图示相比能够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余量。
如图5所示,在第二后侧板60的Z1方向的端部设有钩60b。钩60b从第二后侧板60的Z1方向的端部起向X2方向弯折(参照图3)。与后支承板61相比,钩60b进一步向X2方向突出。在钩60b形成有卡止后述的弹簧64的U字槽。钩60b的U字槽朝向Y2方向开口。
在后支承板61的Z1方向的端部,在从钩60b起向Y1方向远离的位置设有钩61b。钩61b从后支承板61的Z1方向的端部起向X2方向弯折。钩61b相对于第二后侧板60向X2方向突出与钩60b相同的程度。钩61b形成有卡止后述的弹簧64的U字槽。钩61b的U字槽朝向Y1方向开口。
在钩60b、61b的各U字槽卡止有弹簧64(施力部件)。弹簧64将钩61b拉向钩60b侧。例如,作为弹簧64,也可以使用拉伸螺旋弹簧。在弹簧6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卡止部64a、64b。卡止部64a卡止于钩60b的U字槽。卡止部64b卡止于钩61b的U字槽。
通过在钩60b、61b之间卡止弹簧64,后支承板61受到从X1方向观察时相对于转动支承轴62为顺时针方向的力的力矩。
加热辊51A的后侧的端部的芯棒51a通过形成于后支承板61的省略图示的开口部而从后支承板61起向X2方向突出。在从后支承板61突出的芯棒51a的外周部固定有齿轮57。通过挡圈59来防止齿轮57从芯棒51a脱落。
齿轮57经由省略图示的齿轮传递机构与省略图示的驱动源连结。若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齿轮57,则加热辊51A能够绕中心轴线O51旋转。
但是,在加热辊51A的前侧的端部未设置有齿轮57。
上文中,对定影装置50A的后侧的端部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例如,除了与没有齿轮57相关的不同点之外,定影装置50A的前侧的端部的主要结构与上述的后侧的结构相对于与输送正交方向正交的平面为面对称。
参照图1,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基于输入到打印部17的图像数据而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作为图像数据,例如使用由扫描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等创建的图像数据等。
在打印部17中,曝光器19基于与Y、M、C、K各种颜色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分别对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照射曝光光LY、LM、LC、LK
在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中,分别通过曝光光LY、LM、LC、LK而在感光鼓22Y、22M、22C、22K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中的显影器24Y、24M、24C、24K分别利用Y、M、C、K的调色剂对感光鼓22Y、22M、22C、22K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感光鼓22Y、22M、22C、22K上的各调色剂像通过初次转印辊25K、25Y、25M、25C在各自的初次转印位置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
这样一来,随着中间转印带21的移动,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Y、M、C、K的各调色剂像被层叠。
与以上的图像形成动作并行地,打印部17输送片材P。
通过供纸机构29从供纸盒18供给片材P。片材P的顶端通过供纸辊35而与定位辊41抵接。片材P的顶端通过定位辊41来调整顶端的位置。
之后,定位辊41输送片材P。基于定位辊41的片材P的输送时刻是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像和片材P中的调色剂像的转印区域的顶端同时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时刻。
若片材P移动至二次转印位置,则二次转印辊33被施加二次转印电压。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像随着二次转印辊33的旋转而被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
被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片材P进入定影装置50A的进入开口。片材P通过进入开口。片材P上的调色剂像被定影装置50A热定影。
在此,对定影装置50A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在定影装置50A中,在形成图像时,压辊53通过接触分离机而成为接触状态。此时,如图2所示,压辊53隔着定影带52按压衬垫55。定影带52被夹在衬垫55的凹面55b与压辊53之间。在同凹面55b对置的定影带52与压辊53的弹性层53b之间形成夹持部N。
另一方面,如图6中实线所示,弹簧64卡止于钩60b、61b。弹簧64使拉力作用于钩60b、61b。由于设有钩61b的后支承板61能够以转动支承轴62为中心转动,所以后支承板61以转动支承轴62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钩61b被拉向钩60b侧。
固定于后支承板61的第一辊58A及第二辊58B与后支承板61一起转动。第一辊58A以及第二辊58B的各旋转体58a与加热辊51A的外周面51c抵接。加热辊51A被第一辊58A以及第二辊58B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施力。
在加热辊51A中,Y2方向的外周面紧贴于定影带52的内周面。弹簧64的作用力经由加热辊51A向定影带52传递。其结果是,在定影带52产生张力。定影带52的张力能够通过弹簧64的拉力的大小来调整。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由于前支承板在加热辊51A的前侧的端部也同样地转动,所以弹簧64的作用力经由加热辊51A向定影带52传递。
压辊53以中心轴线O53为中心绕图示的顺时针旋转。当压辊53旋转时,加热辊51A以中心轴线O51为中心绕图示的逆时针旋转。具体而言,从省略图示的驱动源向省略图示的齿轮57传递驱动力。加热辊51A在X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各外周面51c被第一辊58A以及第二辊58B支承为能够旋转。
由于各第一辊58A以及各第二辊58B向转动方向对加热辊51A施力,所以加热辊51A紧贴于定影带52的内周面。定影带52通过与加热辊51A的摩擦而向与加热辊51A相同的方向旋转。
因此,各支承辊58具有将加热辊51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功能和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的功能。
若定影带52旋转,则加热器54被点亮,定影带52的温度控制开始进行。对加热器54进行点亮控制,以使得定影带52的温度达到调色剂像的定影所需的定影温度。若定影带52被加热到定影温度,则向夹持部N供给定影所需的热量。到达夹持部N的片材P在夹持部N被加热,从而调色剂像被定影在片材P上。
到此,针对片材P的图像形成结束。
接着,对定影装置50A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各支承辊58的旋转体58a的直径比加热辊51A的外径小。因此,与使直径比加热辊51A大的轴承外嵌于加热辊51A来支承加热辊51A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定影装置50A的紧凑化。由于各支承辊58只要具有能够与外周面51c线接触的圆筒面即可,所以对于旋转体58a的外径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制。
例如,在使用直径比加热辊51A大的轴承的情况下,还需要大直径的隔热衬套。因此,在支承板中加热辊51A的外周侧的一定的圆环区域成为无法配置其它部件的无效空间。
除此之外,若要支承这样的轴承和隔热衬套,则在支承板上需要比加热辊51A大很多的贯通孔。因此,支承板的面积受到限制,并且还需要对支承板进行加强。
与此相对地,在通过支承辊58来支承加热辊51A的情况下,除了加热辊51A与各支承辊58抵接的附近之外,能够在加热辊51A的外侧的空间配置其它部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辊58配置在加热辊51A与衬垫55之间。因此,容易在加热辊51A的X2方向的表面的附近配置其它部件。在也可以不配置其它部件的情况下,定影装置50A的外形也可以缩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后支承板61等的贯通孔只要是能够供加热辊51A插通的大小即可。因此,后支承板61等的能够供部件配置的有效空间增大。进而,由于后支承板61等的强度降低也较少,所以能够实现省略了加强结构的紧凑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大直径的轴承、隔热衬套等,所以还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特别是在使用圆筒部件作为旋转体58a的情况下,与使用具有外圈和内圈的旋转轴承的情况等相比,能够实现显著的低成本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各支承辊58具有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的功能,所以能够省略用于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的张力辊。因此,能够降低部件成本。
进而,不需要像通过张力辊赋予张力的情况那样通过张力辊使定影带52向外周侧伸出。这样,在能够减少定影带52的配置空间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紧凑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解除弹簧64的施力,就能够缓和定影带52的张力。由于在加热辊51A上并未外嵌轴承,所以易于将加热辊51A沿X方向拔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50A中的加热辊51A、定影带52的组装以及解体作业变得更加容易。
像上文中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支承加热辊51A的定影装置50B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0。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图8、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所示,能够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定影装置50A而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B。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50B取代定影装置50A的加热辊51A而具有加热辊51B。加热辊51B和加热辊51A的各自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形状不同。
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对于图7、图8中加热辊51B的X2方向上的端部,如图9中X1方向上的端部所示,加热辊51B除了在外周面51c形成有引导槽51e和槽51h以外,形成为与加热辊51A相同。
引导槽51e设置在与设置于后支承板61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对置的位置。引导槽51e在外周面51c的整周上沿周向延伸。引导槽51e在X方向上的宽度具有能够供设于后支承板61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在X方向上的长度卡合的大小。引导槽51e的深度是恒定的。因此,引导槽51e的槽底是与外周面51c同轴的圆筒面。
引导槽51e在X方向上与设于后支承板61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卡合。但是在图7、图8中,并未示出第二辊58B。引导槽51e的槽底的外径只要是能够利用相对于外周面51c的高低差而供旋转体58a在X方向上卡合的大小,则并无特别限定。当将引导槽51e中的X1方向上的槽侧面和X2方向上的槽侧面分别称为第一槽侧面51f、第二槽侧面51g时,引导槽51e的宽度是第一槽侧面51f与第二槽侧面51g的距离。当将旋转体58a中的X1方向上的侧面和X2方向上的侧面分别称为第一侧面58c、第二侧面58d时,旋转体58a的长度是第一侧面58c与第二侧面58d的距离。引导槽51e的宽度与旋转体58a的长度之差在加热辊51B的X方向上的允许移动范围以内。
通过这样的结构,设于后支承板61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以在引导槽51e的内部在X方向上卡合的状态与引导槽51e的槽底抵接。
如图9所示,槽51h设于与在前支承板(省略图示)设置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对置的位置。槽51h在外周面51c的整周上沿周向延伸。槽51h在X方向上的宽度具有能够使设于前支承板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与槽内部抵接的大小。槽51h的深度与引导槽51e相同。因此,槽51h的槽底是与外周面51c同轴的圆筒面。
设于前支承板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与槽51h的槽底抵接。但是在图9中,并未示出第二辊58B。当将槽51h中的X1方向上的槽侧面和X2方向上的槽侧面分别称为第一槽侧面51j、第二槽侧面51i时,槽51h的宽度是第一槽侧面51j与第二槽侧面51i的距离。引导槽51e的宽度比旋转体58a的长度大。
通过这样的结构,设于前支承板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以能够在槽51h的内部沿X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与槽51h的槽底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槽51h的外径与引导槽51e的外径彼此相等,且设于后支承板61的支承辊58和设于前支承板的支承辊58彼此面对称,所以在定影带52产生的张力在X方向上均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A同样,各支承辊58具有将加热辊51B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功能和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的功能。因此,定影装置50B具有与定影装置50A相同的作用效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51B和设于后支承板61的支承辊58的各旋转体58a在X方向上卡合。其结果是,在加热辊51B被驱动而旋转的情况下,加热辊51B在X方向上的位置变动得到抑制。
像上文中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支承加热辊51B的定影装置50B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0。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定影装置50C在定影装置50A的定影带52的内侧追加张力辊71。进而,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承辊58相对于省略图示的第二后侧板60以及前侧板固定位置。因此,能够分别省略后支承板61、前支承板以及弹簧64。
能够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定影装置50A而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C。
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张力辊71在定影带52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加热辊51A与衬垫55之间。张力辊71被弹簧72向从定影带52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施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张力辊71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支承辊58成为具有将加热辊51B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功能且不具有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的功能这一情况的例子。
图10中的加热辊51A、张力辊71以及压辊53的配置位置是一个例子。例如,加热辊51A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被配置为将夹持部N夹在中间而与压辊53在一条直线上对置。例如,在图10中,加热辊51A和张力辊71也可以相互替换。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C,各支承辊58具有将加热辊51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功能,张力辊71具有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的功能。因此,定影装置50C能够通过经加热的定影带52来进行片材P的调色剂像的定影。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C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与各支承辊58将加热辊51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功能相关的同样的作用效果。
像上文中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支承加热辊51A的定影装置50C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0。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定影装置50D取代定影装置50A的衬垫55而具有固定辊81。进而,定影装置50D取代后支承板61及前支承板、弹簧64而分别具有支承板82、弹簧84(施力部件)。
能够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定影装置50A而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D。
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固定辊81被配置为从定影带52的内侧隔着定影带52与压辊53对置。固定辊81与压辊53同步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加热辊51A既可以通过驱动源而旋转,也可以仅随着定影带52的旋转而旋转。在加热辊51A通过驱动源而旋转的情况下,加热辊51A与固定辊81以及压辊53同步旋转。
固定辊81具有比压辊53更为硬质的外表面。因此,若压辊53被按压于固定辊81,则压辊53的弹性层53b(参照图2)发生变形,由此形成夹持部N。
各支承板82被弹簧84施力。只要能够对定影带52施加张力,则对弹簧84的施力方向并无特别限定。具体而言,施力方向是各支承板82上的各支承辊58使加热辊51A进一步远离固定辊81的方向。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弹簧84的固定支承端被固定在加热辊51A与固定辊81之间。在该情况下,作为弹簧84,使用压缩弹簧等。例如,弹簧84的固定支承端也可以将加热辊51A夹在中间而位于与固定辊81相反的一侧。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拉伸弹簧作为弹簧84。
但是,对于压辊53,基于弹簧84的施力方向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施力方向是在加热辊51A和固定辊81的第一对置方向上与固定辊81分离的方向、且是与固定辊81和压辊53的第二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对置方向以及第二对置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第二对置方向上的定影装置50D的大小。
像上文中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支承辊58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成为具有将加热辊51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功能且具有对定影带52赋予张力的功能这一情况的例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D,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通过经加热的定影带52来进行片材P的调色剂像的定影。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D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像上文中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支承加热辊51A的定影装置50D及图像形成装置10。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在加热辊的周向上抵接的支承辊为两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周向上的支承辊的数量只要是多个,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加热辊也可以被配置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的三个以上的支承辊支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施力部件由拉伸弹簧或者压缩弹簧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施力部件并不局限于拉伸弹簧或者压缩弹簧。例如,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板簧、扭簧等弹簧。例如,施力部件也可以由能够产生弹性恢复力的适当的弹性部件构成。例如,作为施力部件所优选的弹性部件,能够列举金属、树脂、橡胶等弹性体、或者两种以上的弹性体复合而成的弹性体。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加热辊51B在X2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引导槽51e且在X1方向上的端部具有槽51h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引导槽51e和槽51h的配置也可以是相反的。
进而,在从各支承辊58向加热辊51B传递的按压力在X方向上的两端部变得均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槽51h。例如,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槽51h,则X1方向上的端部的弹簧64的拉伸量增加槽51h的深度的量。因此,加热辊51B在X1方向上的端部受到比X2方向上的端部受到的按压力大的按压力。在该按压力之差为允许范围外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改变X1方向上的端部的弹簧64的弹簧常数,或者使X1方向上的端部的旋转体58a的外径缩小槽51h的深度的量。
若省略了槽51h,则加热辊51B的外形变得更简单。因此,能够降低加热辊51B的部件成本。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单起见,以支承辊、施力部件、后支承板61、前支承板等具有相对于与输送正交方向正交的平面为面对称的形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能够将加热辊支承为能够旋转并对定影带施加所需的张力,则X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各部件的形状、配置等也可以不是面对称。
上文中,根据进行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支承加热辊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影带,对附着有调色剂像的片材的所述调色剂像进行加热,使所述调色剂像热定影在所述片材上;
加热辊,以承载所述定影带的方式内接配置于所述定影带,并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以及
多个支承辊,通过与所述加热辊的长度方向端部的不与所述定影带抵接的非抵接部抵接而支承所述加热辊,并且具有比所述非抵接部的外径小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装置还具备对所述支承辊施力的施力部件,
所述加热辊通过来自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支承辊的外力来按压所述定影带,以使所述定影带产生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装置还具备:
加压辊,配置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侧,并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压;以及
衬垫,内接于所述定影带,并配置于与所述加压辊对置的位置,通过将所述定影带夹在所述衬垫与所述加压辊之间而在所述定影带与所述加压辊之间形成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辊的不与所述定影带抵接的非抵接部形成有沿所述加热辊的周向延伸的引导槽,
所述支承辊在所述加热辊的轴向上与所述引导槽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辊的不与所述定影带抵接的非抵接部形成有沿所述加热辊的周向延伸的引导槽,
所述支承辊在所述加热辊的轴向上与所述引导槽卡合。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910877609.XA 2018-12-19 2019-09-17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13381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7568 2018-12-19
JP2018237568A JP7154121B2 (ja) 2018-12-19 2018-12-19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8192A true CN111338192A (zh) 2020-06-26
CN111338192B CN111338192B (zh) 2024-06-21

Family

ID=67659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77609.XA Active CN111338192B (zh) 2018-12-19 2019-09-17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8351B1 (zh)
EP (1) EP3671354B1 (zh)
JP (2) JP7154121B2 (zh)
CN (1) CN11133819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8926A (zh) * 2019-05-14 2020-11-1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71351A (ja) * 2022-11-14 2024-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70369A (ja) * 1991-02-26 1992-09-25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5204275A (ja) * 1992-01-29 1993-08-13 Sharp Corp 定着ローラ支持構造
JP2005189424A (ja) * 2003-12-25 2005-07-14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該定着装置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176A (ja) * 2004-11-29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0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08354A (zh) * 2007-05-14 2008-11-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定影单元
JP2009300862A (ja) * 2008-06-16 2009-12-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95794A (zh) * 2009-08-20 201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034101A (zh) * 2011-10-06 2013-04-10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31453A (ja) * 2014-07-29 2016-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65482A (zh) * 2015-12-15 2017-08-18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490751A (zh) * 2017-02-17 2018-09-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790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732880A (zh) * 2017-04-1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0486A (en) * 1981-04-20 1984-04-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JPH0273280A (ja) * 1988-09-08 1990-03-13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
JP2004239398A (ja) 2003-02-07 2004-08-26 Minolta Co Ltd 軸受装置
JP2005077834A (ja) * 2003-09-01 2005-03-2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1047A (ja) * 2003-11-07 2005-06-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1611A (ja) 2004-12-20 2006-06-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組立方法
JP2007212579A (ja) * 2006-02-07 2007-08-23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
JP4274577B2 (ja) * 2007-04-20 2009-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317533B2 (ja) * 2008-05-28 2013-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435339B2 (ja) * 2009-02-05 2014-03-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1223B2 (ja) 2009-07-13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11191570A (ja) * 2010-03-15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28223B2 (ja) * 2010-06-15 2014-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12083692A (ja) * 2010-09-16 2012-04-2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8032B2 (ja) * 2012-06-19 2014-12-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75821B2 (ja) * 2013-03-14 2017-08-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70369A (ja) * 1991-02-26 1992-09-25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5204275A (ja) * 1992-01-29 1993-08-13 Sharp Corp 定着ローラ支持構造
JP2005189424A (ja) * 2003-12-25 2005-07-14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該定着装置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176A (ja) * 2004-11-29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0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08354A (zh) * 2007-05-14 2008-11-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定影单元
JP2009300862A (ja) * 2008-06-16 2009-12-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95794A (zh) * 2009-08-20 201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034101A (zh) * 2011-10-06 2013-04-10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31453A (ja) * 2014-07-29 2016-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65482A (zh) * 2015-12-15 2017-08-18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490751A (zh) * 2017-02-17 2018-09-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790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732880A (zh) * 2017-04-1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8926A (zh) * 2019-05-14 2020-11-1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3526A (ja) 2022-11-18
JP7154121B2 (ja) 2022-10-17
CN111338192B (zh) 2024-06-21
JP2020101578A (ja) 2020-07-02
EP3671354A1 (en) 2020-06-24
EP3671354B1 (en) 2021-11-17
US20200201217A1 (en) 2020-06-25
US10698351B1 (en) 2020-06-30
JP7374278B2 (ja) 202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040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3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7427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20361B2 (en) Belt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064493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9400482B2 (en) Paper conveyance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42003B2 (en) Fix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able driver to define a driving span in an axial direction of the driver
JP625282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80565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03254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1585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8186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58069B2 (ja) 加圧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JP737999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2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定着装置
JP2019184657A (ja)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9079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5492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9898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806483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732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15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504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9120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2487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