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5326A - 车辆用内饰部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内饰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85326A CN110785326A CN201780062521.1A CN201780062521A CN110785326A CN 110785326 A CN110785326 A CN 110785326A CN 201780062521 A CN201780062521 A CN 201780062521A CN 110785326 A CN110785326 A CN 1107853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interior
- center pillar
- component
- surfac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13/0237—Side or rear panels
- B60R13/025—Pillars; Roof r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13/0206—Arrangements of fasteners and cli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ttaching inner vehicle liners or mou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吸收伴随载荷产生的输入能量的车辆用内饰部件。中柱饰板(5)具有覆盖中柱(1)的饰板主体(10)和设置于饰板主体(10)和中柱(1)之间的缓冲体(25)。此缓冲体(25)具备:多个水平肋部(26),配置成各自在与内饰部件主体(10)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立起并且相互的面彼此相对;以及搁板面部(28),以与中柱(1)中的向车辆室内侧部分隆起的条形凸起形状部(2a)对置的方式,横跨多个肋部(26)连续地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内饰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附加装饰性或者其他功能性,在车辆室内安装有覆盖车体部件的内饰(内装)部件。在这类内饰部件中,作为当从车辆室内侧向内饰部件输入载荷时的对策,已知有具备缓冲结构的内饰部件。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嵌入装饰件主体的背面侧并且由肋部结构形成的冲击吸收体。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切开肋部来吸收能量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2083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0-152005号公报
然而,作为用于确保车体刚性的对策,对于车体部件已知有具备向车辆室内侧隆起的条形凸起形状部,特别是在最近的车辆中,该条形凸起形状部存在大型化的倾向。因此,车体部件与覆盖该车体部件的内饰部件之间的距离变小。
因此,在以往的缓冲结构中,倾向于难以确保仅使肋部压溃的充分的行程。另外,在压溃的肋部夹持在车体部件和内饰部件之间的情况下,行程可能会变得比原来的行程更短。
另外,即使为肋部被拉裂的结构,该肋部也有可能夹持在车体部件和内饰部件之间,可能会无法充分确保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吸收伴随载荷产生的输入能量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在以覆盖车体部件的方式安装于车辆室内侧的车辆用内饰部件中,具有:覆盖车体部件的内饰部件主体;和设置于内饰部件主体和车体部件之间的缓冲体,缓冲体具备:多个肋部,配置成各自在与内饰部件主体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立起,并且相互的面彼此相对;以及搁板面部,以与车体部件中的向车辆室内侧部分隆起的条形凸起形状部对置的方式,横跨所述多个肋部连续地设置。
在这里,在本发明中,优选搁板面部成为通过承受从车辆室内侧向内饰部件主体的载荷而沿着条形凸起形状部滑动来使肋部断裂的引导件。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缓冲体进一步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形成沿着肋部的端边至搁板面部的斜面。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进一步具有纵壁部,所述纵壁部设置为与斜面部相向,连接肋部的端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吸收伴随载荷产生的输入能量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从车辆室内侧覆盖中柱的中柱饰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中柱饰板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以缓冲体为中心的缓冲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包括中柱饰板的中柱的截面状态的说明图。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中柱饰板的缓冲结构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中柱
2 面板面
2a 条形凸起形状部
2a1 顶部
2a2 倾斜部
5 中柱饰板(内饰部件)
10 饰板主体(内饰部件主体)
11 滑动板
20 缓冲部件
21 基材
22 基部
23 连结部
25 缓冲体
26 水平肋部
26a、26b、26c 端边
26c1、26c2 角部
27 纵壁部
28 搁板面部
29 斜面部
30 锐角连接部
S 空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应用于作为汽车的车体部件的中柱1并进行说明。在这里,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从车辆室内侧覆盖中柱1的中柱饰板5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中柱饰板5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以缓冲体25为中心的缓冲部件2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图4为表示包括中柱饰板5的中柱1的截面状态的说明图。
中柱1构成了配设有侧门的车体开口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骨架部件。中柱1的下端部结合到在地板侧的车辆前后方向上构成骨架部件的车体侧门槛(未图示)。
在中柱1的车辆室内侧的面板面2上形成有部分地向车辆室内侧隆起的条形凸起形状部2a。条形凸起形状部2a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此条形凸起形状部2a为用于确保车辆刚性的部件。另外,在位于面板面2的两端的一对条形凸起形状部2a之间形成有空间部S。
中柱饰板5为安装成几乎整体覆盖中柱1的车辆室内侧的面板面2的内饰部件。
中柱饰板5由覆盖中柱1的饰板主体10和缓冲部件20构成为主体。
饰板主体10使用适宜的合成树脂材料模制成型,并且具有与车辆室内侧的面板面2的水平截面形状一致的呈大致コ字形的水平截面形状。
饰板主体10具备安全带拉出用的滑动板11。滑动板11具有沿着饰板主体10的通常面10a的纵长的四边形。滑动板11可滑动地卡合在饰板主体10的背面侧。
缓冲部件20为通过承受输入到中柱饰板5的载荷F变形、破损而来吸收该载荷F的输入能量的结构体。缓冲部件20由基材21和缓冲体25构成。缓冲部件20使用适宜的合成树脂材料模制成型,并且基材21以及缓冲体25一体地形成。
基材21由沿着饰板主体10的角部分别配置在饰板主体10的背面侧的一对基部22和在上端侧连结该一对基部22的连结部23构成。
缓冲体25配设于基材21的基部22,并且由多个水平肋部26、纵壁部27、搁板面部28以及斜面部29构成。
各个水平肋部26为在与饰板主体10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立起的板状部件,例如,当从车辆的上方俯视时,具备大致梯形形状。多个水平肋部26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置为相互的面彼此相对。
纵壁部27为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状的部件,并且连接设置于基材21。水平肋部26的在基材21一侧的端边26a与纵壁部27相连接。
搁板面部28为与水平肋部26中的面向中柱1的端边26c中的一个角部26c1连接设置的平面部。搁板面部28设置成与中柱1的条形凸起形状部2a对置。具体地,搁板面部28设置于比条形凸起形状部2a的顶部2a1更偏向与空间部S对应的倾斜部2a2一侧的位置。
斜面部29为沿着与纵壁部27对置的水平肋部26的端边26b形成为从基材21连接搁板面部28的平面部。此斜面部29形成斜面,该斜面与构成条形凸起形状部2a的空间部S一侧的倾斜部2a2基本上平行。另外,水平肋部26的端边26b与斜面部29相连接。
此外,在水平肋部26中的中柱1一侧的端边26c中,在与纵壁部27相连接的角部26c2设置有锐角连接部30。锐角连接部30为中柱1一侧的端边26c相对于纵壁部27以锐角相连接的部位,构成为将端边26c的角部26c2切成锐角。
在这种结构的缓冲体25中,纵壁部27、搁板面部28以及斜面部29横跨多个水平肋部26连续地设置。然而,纵壁部27、搁板面部28以及斜面部29不必在全部沿上下方向并排的水平肋部26上是连续的,如图2、3所示,形成为在特定的水平肋部26之间断开的这样的不连续方式。
另外,从确保缓冲部件20自身刚性的观点来看,在纵壁部27和基材21之间设置辅助肋部31。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柱饰板5的缓冲结构进行说明。在这里,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中柱饰板5的缓冲结构的说明图。
例如,在通过从车辆外部向车辆侧面施加冲击,从车辆室内侧向中柱1输入载荷F的情况下,输入载荷F由饰板主体10承载。由此,饰板主体10移动到中柱1一侧,并且载荷F也被输入到位于饰板主体10的背面侧的缓冲部件20(缓冲体25)。
通过此载荷F,将与条形凸起形状部2a对置的搁板面部28向条形凸起形状部2a按压。在这种情况下,输入到缓冲体25的载荷F由于斜面部29的倾斜形状而处于沿着该斜面部29的倾斜方向将搁板面部28倾斜地压出的状态,因而搁板面部28沿着条形凸起形状部2a的倾斜部2a2滑动。
通过使搁板面部28在倾斜部2a2上滑动,搁板面部28以及与搁板面部28连接设置的斜面部29拉紧,从而水平肋部26发生变形。其结果,吸收载荷F的输入能量。
另外,如果搁板面部28在倾斜部2a2上进一步滑动,则在水平肋部26和纵壁部27的连接部(端边26a)会产生裂缝并断裂。
特别是在水平肋部26的端边26c中,在与纵壁部27相连接的角部26c2设置有锐角连接部30。因此,由于水平肋部26和纵壁部27的连接部形成为脆弱的结构,因此水平肋部26优先从与纵壁部27连接的连接部断裂。
通过此水平肋部26断裂,进一步吸收载荷F的输入能量。
并且,通过使搁板面部28沿着条形凸起形状部2a的倾斜部2a2移动,缓冲体25的斜面部29、断裂的水平肋部26进入由条形凸起形状部2a形成的空间部S。因此,通过断裂的结构物,能够抑制直至饰板主体10到达中柱1的行程受到阻碍的情况。其结果,适当地吸收载荷F的输入能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中柱1的中柱饰板5具有覆盖中柱1的饰板主体10和配置在饰板主体10和中柱1之间的缓冲体25。此缓冲体25具备:多个水平肋部26,配置成各自在与饰板主体10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立起,并且相互的面彼此相对;以及搁板面部28,以与中柱1中的向车辆室内侧部分隆起的条形凸起形状部2a对置的方式,横跨多个水平肋部26连续地设置。
根据此结构,通过在水平肋部26设置有与条形凸起形状部2a对置的搁板面部28,当输入来自车辆室内侧的载荷F时,该搁板面部28通过沿着条形凸起形状部2a的倾斜部2a2滑动,作为用于使水平肋部26断裂的引导件发挥作用。由此,通过水平肋部26的变形或断裂,可以适当地吸收载荷F的输入能量。
另外,根据此结构,通过使搁板面部28沿着条形凸起形状部2a的倾斜部2a2滑动,断裂的水平肋部26进入面板面2的空间部S。由此,由于断裂的结构物难以形成为夹持在与中柱1的之间的结构,因此可以确保饰板主体10到达中柱1的行程。其结果,可以适当地吸收载荷F的输入能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体25进一步具有斜面部29,该斜面部29形成沿着水平肋部26的端边26b至搁板面部28的斜面。
根据此结构,由于载荷F沿着斜面部29传递,因此承受载荷F的搁板面部28易于以沿着条形凸起形状部2a的倾斜部2a2的方式移动。由此,可以适当地进行能量吸收。
此外,在中柱1一侧的水平肋部26的端边26c上设置有端边26c相对于纵壁部27以锐角相连接的锐角连接部30。
根据此结构,水平肋部26优先从与纵壁部27的连接部断裂。由此,由于可以控制断裂位置,因此可以实现适当的能量吸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搁板面部28形成为在特定的水平肋部26之间断开的这样的不连续方式。
根据此结构,通过调整搁板面部28的分开位置,可以调整能量吸收量。其结果,能够根据能量的吸收特性提供适合的中柱1。
以上,虽然已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车辆用内饰部件的中柱饰板5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可以在该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车辆用内饰部件的应用并不限于中柱,也可以是前柱或后柱。另外,车辆用内饰部件不仅限于支柱,还可广泛应用于车体部件,即构成车体的骨架部件以及面板部件。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内饰部件构成为对饰板主体组装具备缓冲体的缓冲部件,但也可为饰板主体和缓冲体为一体化的结构,即在饰板主体直接形成平板状肋部和搁板面部的结构。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内饰部件,所述车辆用内饰部件以覆盖车体部件的方式安装于车辆室内侧,其特征在于,具有:
内饰部件主体,所述内饰部件主体覆盖所述车体部件;以及
缓冲体,所述缓冲体设置于所述内饰部件主体和所述车体部件之间,
所述缓冲体具备:
多个肋部,所述多个肋部配置成各自在与所述内饰部件主体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立起,并且相互的面彼此相对;以及
搁板面部,所述搁板面部以与所述车体部件中的向车辆室内侧部分隆起的条形凸起形状部对置的方式,横跨所述多个肋部连续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板面部成为通过承受从车辆室内侧向所述内饰部件主体的载荷而沿着所述条形凸起形状部滑动来使所述肋部断裂的引导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体进一步具有斜面部,所述斜面部形成沿所述肋部的端边至所述搁板面部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纵壁部,所述纵壁部设置为与斜面部相向,并且连接所述肋部的端边,
所述肋部中在所述车体部件一侧的端边设置有该端边相对于所述纵壁部以锐角相连接的锐角连接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19993 WO2018220695A1 (ja) | 2017-05-30 | 2017-05-30 | 車両用内装部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85326A true CN110785326A (zh) | 2020-02-11 |
CN110785326B CN110785326B (zh) | 2022-10-04 |
Family
ID=64455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2521.1A Active CN110785326B (zh) | 2017-05-30 | 2017-05-30 | 车辆用内饰部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75473B2 (zh) |
JP (1) | JP6706718B2 (zh) |
CN (1) | CN110785326B (zh) |
WO (1) | WO201822069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0116388A1 (de) * | 2019-06-28 | 2020-12-31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Fahrzeugkabinenaufbau |
US11104286B2 (en) * | 2019-07-10 | 2021-08-3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 for vehicle trim |
FR3147994A1 (fr) * | 2023-04-19 | 2024-10-25 | Psa Automobiles Sa | Ensembl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tel ensemble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27298A (ja) * | 1994-10-28 | 1996-05-2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ピラー用頭部衝撃吸収保護カバー |
JPH09301089A (ja) * | 1996-05-13 | 1997-11-25 |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 車両用射出成形品 |
JPH11180236A (ja) * | 1997-12-24 | 1999-07-06 | Toyot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におけるエネルギ吸収材の取付構造 |
JP2000344036A (ja) * | 1999-06-01 | 2000-12-12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内装材による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
JP2007076411A (ja) * | 2005-09-12 | 2007-03-29 | Kasai Kogyo Co Ltd |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
JP2011042318A (ja) * | 2009-08-24 | 2011-03-03 | Kasai Kogyo Co Ltd | 車両用センタ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
JP2013103687A (ja) * | 2011-11-16 | 2013-05-30 | Toyota Motor Corp |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00898B2 (ja) * | 1995-07-12 | 2000-01-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衝撃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
JP3469409B2 (ja) | 1996-11-21 | 2003-11-25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内装構造 |
GB2318551B (en) | 1996-10-25 | 2001-04-18 | Nissan Motor | Interior material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JP3914322B2 (ja) | 1998-01-29 | 2007-05-16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装材 |
JP2003118501A (ja) | 2001-10-11 | 2003-04-23 | Kasai Kogyo Co Ltd | 衝撃吸収構造を備えた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
US9365166B2 (en) * | 2013-03-12 | 2016-06-14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pillar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
JP6334335B2 (ja) * | 2014-09-04 | 2018-05-30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 |
US9925931B2 (en) * | 2015-10-19 | 2018-03-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eversible bracket for vehicle b-pillar trim |
-
2017
- 2017-05-30 US US16/464,354 patent/US108754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5-30 CN CN201780062521.1A patent/CN110785326B/zh active Active
- 2017-05-30 JP JP2019521557A patent/JP6706718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5-30 WO PCT/JP2017/019993 patent/WO20182206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27298A (ja) * | 1994-10-28 | 1996-05-2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ピラー用頭部衝撃吸収保護カバー |
JPH09301089A (ja) * | 1996-05-13 | 1997-11-25 |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 車両用射出成形品 |
JPH11180236A (ja) * | 1997-12-24 | 1999-07-06 | Toyot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におけるエネルギ吸収材の取付構造 |
JP2000344036A (ja) * | 1999-06-01 | 2000-12-12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内装材による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
JP2007076411A (ja) * | 2005-09-12 | 2007-03-29 | Kasai Kogyo Co Ltd |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
JP2011042318A (ja) * | 2009-08-24 | 2011-03-03 | Kasai Kogyo Co Ltd | 車両用センタ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
JP2013103687A (ja) * | 2011-11-16 | 2013-05-30 | Toyota Motor Corp |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85326B (zh) | 2022-10-04 |
JP6706718B2 (ja) | 2020-06-10 |
US20200055462A1 (en) | 2020-02-20 |
WO2018220695A1 (ja) | 2018-12-06 |
US10875473B2 (en) | 2020-12-29 |
JPWO2018220695A1 (ja) | 2019-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85326B (zh) | 车辆用内饰部件 | |
JP5675384B2 (ja) |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フェース構造 | |
CN102092355A (zh) |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柱和具有车身结构柱的汽车 | |
JP2008174174A (ja) |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 |
JP2003026047A (ja) | 乗用車用のリッド配置 | |
CN101857002B (zh) | 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 |
CN107264636B (zh) | 前围上盖板装饰件 | |
JP2011189844A (ja) | 車両用トリム材 | |
JP2017065491A (ja) | 衝突荷重緩和構造体 | |
JP2006219031A (ja) | カウルルーバ | |
JP2002283937A (ja) |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 |
JP2005280628A (ja) |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 |
JP7032192B2 (ja) | 側面衝撃対応の車体構造 | |
JP7073761B2 (ja)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
JP7152269B2 (ja) | 車両用ドア | |
JP5023677B2 (ja) | 車室内側部構造 | |
JP2009234380A (ja) | 車両のフードストッパ部構造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 |
JP2015009734A (ja) |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 |
CN215826447U (zh) | 一种门上装饰板的肩部碰撞区域吸能结构 | |
JP2009029297A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 | |
KR102047999B1 (ko) | 공간 확장 주차 시스템 | |
KR101439439B1 (ko) | 차량용 리어범퍼의 결합구조 | |
JP2012106653A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 | |
KR100866011B1 (ko) | 차량 도어용 암레스트 | |
JP2009248729A (ja) | 車両の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