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7002B - 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7002B
CN101857002B CN 201010149662 CN201010149662A CN101857002B CN 101857002 B CN101857002 B CN 101857002B CN 201010149662 CN201010149662 CN 201010149662 CN 201010149662 A CN201010149662 A CN 201010149662A CN 101857002 B CN101857002 B CN 1018570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body
opening portion
sheet
door trim
c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4966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7002A (zh
Inventor
佐佐木宗和
山下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sai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sai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sai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sai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7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0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7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0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其在车辆侧面碰撞时适当地进行缓冲体的轴方向压溃变形,可提高碰撞能量吸收效果。当由于车辆的侧面碰撞而导致门内面板(1)向车室侧变形时,会与缓冲体(10)的端壁(12)碰撞接触,由该端壁(12)的表面接受碰撞负荷而使该碰撞负荷沿着轴方向大致均匀地分散于周侧壁(11)。当由于作用于缓冲体(10)的轴方向上的碰撞负荷而使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压接于门饰板(2)的背面时,碰触片(15)将压接在门饰板(2)的背面,且压溃负荷分散于门饰板(2)的面方向上,可避免由于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的局部边缘接触而撞破门饰板(2)。

Description

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侧面碰撞时的乘客保护对策,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如下配设有缓冲体的结构:将缓冲体固定在侧门的门饰板背面而配置在该门饰板与门内面板之间的空间部中,当车辆侧面碰撞时,由该碰撞负荷该缓冲体将在门内面板与门饰板之间压溃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
所述缓冲体具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为一侧开放的角筒状,例如立方体盒形状,使该缓冲体的开放部朝向所述门内面板侧而将盒底壁固定配置在门饰板背面的所需部位,例如与乘客的腰部、肩部等对应的撞击区域,当车辆侧面碰撞时,门内面板朝向车室内侧变形移动,伴随于此,缓冲体将沿着轴方向压溃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38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由侧门的门外面板与门内面板所形成的封闭截面空间中,组装着门窗玻璃升降器(door window regulator)或防盗杆(door guard bar)、及门锁装置的杆类等门内功能零件,当车辆侧面碰撞时,所述门内功能零件根据碰撞位置、碰撞方向等而不规则地移动到门内面板侧,因此,并不限定为在所述撞击区域中门内面板维持平坦面形状地朝向车室侧变形移动。
另一方面,在该撞击区域中固定于门饰板背面的缓冲体如上所述,该缓冲体的盒形状的开放部是朝向门内面板侧,因此当该门内面板不规则地变形而与所述开放部的周缘部部分接触时,有碰撞负荷适当地不作用于缓冲体的轴方向上的可能性。
因此,也可考虑使所述缓冲体的开放部朝向门饰板侧而将所述缓冲体固定在该门饰板上,但在所述侧面碰撞时,当碰撞负荷沿着缓冲体的轴方向而作用于缓冲体上时,在所述开放部的周缘部,尤其是方形周缘的刚性高的角部,门饰板会被撞破,而且这时缓冲体也可能无法适当地压溃变形。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其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可使碰撞负荷适当地作用于缓冲体的轴方向上,并且可利用该缓冲体的压接来避免撞破装饰材料,可使该缓冲体沿着轴方向而适当地压溃变形。
本发明的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中,在覆盖车室的侧壁面板的侧面而安装的装饰材料的背面,固定着一侧开放的角筒状的合成树脂制的缓冲体,该缓冲体在车辆侧面碰撞时接受碰撞负荷并压溃变形,借此可吸收碰撞能量;该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的主要特征在于:使所述缓冲体的开放部朝向所述装饰材料的背面,而将所述缓冲体固定在该装饰材料上;在所述开放部的周缘部形成着碰触片,该碰触片朝向该开放部的直径方向外侧延伸,在该缓冲体压溃变形时与所述装饰材料的背面面接触,可使压溃负荷分散于该装饰材料的面方向上。
由于所述缓冲体的端壁与所述车室的侧壁面板相向,所以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如果该侧壁面板变形移动,那么就会与该端壁碰撞接触,由该端壁的面方向接受碰撞负荷,且使碰撞负荷沿着轴方向而大致均匀地分散于缓冲体的周侧壁。由此,缓冲体将沿着其轴方向而整齐地压溃变形。
当碰撞负荷沿着轴方向而作用于所述缓冲体上时,该缓冲体的开放部的周缘将压接于装饰材料的背面,这时,由于该开放部的周缘部的碰触片与装饰材料的背面面接触,所以缓冲体的压溃负荷将分散于装饰材料的面方向上,可避免由于缓冲体的开放部周缘的局部边缘接触而撞破装饰材料。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即便车室的侧壁面板朝向车室侧不规则地变形时,缓冲体的端壁也可用表面来接受碰撞负荷,使碰撞负荷沿着其轴方向而大致均匀地分散于周侧壁。而且,虽然因该碰撞负荷,缓冲体的开放部的周缘会压接于装饰材料的背面,但是该开放部的周缘部的碰触片与装饰材料面接触而使所述缓冲体的压溃负荷分散于装饰材料的面方向上,可避免由于该开放部周缘的局部边缘接触而撞破装饰材料,因此碰撞负荷沿着轴方向而适当地作用于所述缓冲体的周侧壁,并且可使该缓冲体沿着轴方向而整齐地压溃变形,从而可适当地进行碰撞能量吸收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侧门的例子中的门饰板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缓冲体的立体图。
图3是相当于图2的A-A线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缓冲体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缓冲体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缓冲体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缓冲体的第4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缓冲体的第5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缓冲体的第5变形例的压溃变形状态的截面图。[符号的说明]
1    门内面板(车室的侧壁面板)
2    门饰板(装饰材料)
10   缓冲体
11   周侧壁
12   端壁
15   碰触片
b    周侧壁的轴方向脊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采用汽车的侧门为例,并且参照图式来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如图1~图3所示,侧门的门内面板1构成车室的侧壁面板的一部分,在车室侧的侧面安装着作为装饰材料的门饰板2。
该门饰板2是以适当的合成树脂材料而射出成形,在车室侧的侧面粘合配设着兼备软垫和外装材(mounting)的表皮,在其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门扶手3朝向车室侧凸出成形,并且在下侧部形成着车门储物夹(door pocket)4。
而且,在所述门饰板2的所需部位配设着包含弹性体树脂等的具有高冲击吸收性能的缓冲体10。
所述缓冲体10形成为一侧开放的角筒状,例如形成为四角筒状,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如果在所述门内面板1与门饰板2之间在车宽度方向上接受碰撞负荷,那么缓冲体10将压溃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
具体而言,使所述缓冲体10的周侧壁11横向而将所述缓冲体10配置在所述门内面板1与门饰板2之间的空间部,所述缓冲体10相对于所述碰撞负荷而沿着轴方向压溃变形,由此吸收碰撞能量,且该碰撞能量吸收特性是由缓冲体10的所述轴方向的变形冲程与变形反作用力来唯一地确定。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如图2所示,在所述缓冲体10的周侧壁11和端壁12连接设置的直径方向的脊线a、与该周侧壁11的轴方向的脊线b集合而成的角落部分形成切割部13,以抑制所述缓冲体10的压溃初期反作用力的急剧上升,并且伴随该缓冲体10的压溃变形,以所述切割部13为起点,周侧壁11的轴方向脊线b将龟裂,由此,可从碰撞初期起到后期获得良好的碰撞能量吸收作用。
而且,在使所述缓冲体10的一侧开放部朝向门饰板2的背面、且该开放部周缘抵接或接近门饰板2背面的状态下,将所述缓冲体10固定在该门饰板2上。
作为该缓冲体10对门饰板2背面的固定机构,例如,如图2、图3所示,可采用如下结构:在周侧壁11的前壁、后壁上于所述开放部的周缘附近突出形成支架片14,另一方面,在门饰板2的背面,与所述支架片14对应而一体成形安装座部5和销6,将该销6插通到所述支架片14上所设置的插通孔14a中,将销6的突出端加以热铆接,由此将所述支架片14和安装座部5结合。
而且,在所述缓冲体10的开放部的周缘部一体成形碰触片15,该碰触片15朝向该开放部的直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在该缓冲体10进行所述压溃变形时和门饰板2的背面面接触,可使压溃负荷分散于该门饰板2的面方向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碰触片15是形成在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的角部区域中,即,形成在由以周侧壁11的轴方向脊线b为边界而邻接的侧壁所构成的角部的区域中。
根据包括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室侧壁结构,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即便门内面板1朝向车室侧不规则地变形时,也由于所述缓冲体10的端壁12与门内面板1相向,因此该端壁12用表面来接受该变形移动的门内面板1,即,用端壁12的表面来接受碰撞负荷,可使该碰撞负荷沿着其轴方向而大致均匀地分散于周侧壁11。
而且,借由该碰撞负荷而缓冲体10的开放部的周缘将压接于门饰板2的背面,但该开放部的周缘部的碰触片15和门饰板2的背面面接触,使缓冲体10的压溃负荷分散于门饰板2的面方向上,从而可避免由于该开放部周缘的局部边缘接触而撞破门饰板2。
由此,碰撞负荷可沿着轴方向而适当地作用于所述缓冲体10的周侧壁11,并且可使该缓冲体10沿着轴方向整齐地压溃变形而使其适当地进行碰撞能量吸收作用。
此处,所述缓冲体10的周侧壁11与普通壁部比较,各邻接的壁部连接设置而成的轴方向脊线b部分的轴方向刚性较高,因此,如上所述在该缓冲体10沿着轴方向压溃变形时,在开放部周缘的与所述轴方向脊线b对应的角部区域中,有作用于门饰板2的压溃负荷局部增高的倾向。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碰触片15是设置在所述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的角部区域中,因此,可利用该碰触片15使作用于门饰板2的与所述角部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压溃负荷广泛地分散于该门饰板2的面方向上,从而可确实地避免撞破门饰板2。
图4是表示所述缓冲体10的第1变形例的图,在该第1变形例中,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碰触片15在所述开放部周缘的角部区域中,是以该角部的脊线、即所述轴方向脊线b为边界分离而形成。
当所述缓冲体10沿着轴方向压溃变形时,容易伴随如下情况,即,以由该缓冲体10的周侧壁11与端壁12所形成的角落部的切割部13为起点,所述轴方向脊线将龟裂,通过伴随所述压溃变形而发生所述轴方向脊线b的龟裂,抑制了缓冲体10的压溃初期反作用力的急剧上升,而且可从碰撞初期起到后期在全部范围内进行良好的碰撞能量吸收作用,此时,如上所述碰触片15在所述角部区域中是以轴方向脊线b为边界分离而形成,由此,该碰触片15不会妨碍轴方向脊线b的龟裂,缓冲体10可按照设计进行碰撞能量吸收作用。
图5是表示所述缓冲体10的第2变形例的图,在该第2变形例中,例如在所述第1变形例中的碰触片15的前端部分形成着接触元件16,该接触元件16是以线接触或点接触的方式而抵接于门饰板2的背面。
在该变形例中,使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前端较细的曲折片15a一体成形于碰触片15的前端部分,来形成接触元件16,另外,省略了图示,也可以使珠缘(beading)一体成形于碰触片15的前端缘来形成接触元件16。
因此,在该第2变形例中,在缓冲体10对门饰板2背面的安装状态中,所述接触元件16利用线接触或点接触而与该门饰板2的背面牢固接触,成为碰触片15从门饰板2背面起稍微离开的状态,因此可抑制由车辆行驶时的振动导致的碰触片15的颤振,并防止产生异响。
如此一来,所述接触元件16具有抑制由车辆行驶时的振动导致的碰触片15的颤振的功能,因此,该接触元件16也可形成在所有所述碰触片15上,像图5所示的变形例一样,尤其是即便只将所述接触元件16设置在由于车辆上下振动而有可能会颤振的开放部上缘、下缘的碰触片15上也可充分获得防止产生异响的效果。
图6是表示所述缓冲体10的第3变形例的图,在该第3变形例中,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碰触片15是横跨邻接的角部之间而形成于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的直线部分。
在该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在所述第1变形例所示的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上缘、下缘横跨各前后的角部之间而沿着直线部分一体成形着碰触片15。
所述门饰板2中的与就座乘客的腰部侧面对应的撞击区域比车辆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输入位置更低,因此,像本变形例一样,横跨前后的角部之间、遍及直线部分而将碰触片15较长地形成于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的上下缘,由此,相对于从斜上方作用的碰撞输入,可利用这些开放部上下缘的较长的碰触片15来提高朝向门饰板2的面方向的负荷分散效果,并且可利用开放部上下缘来提高防止撞破门饰板2的效果。
而且,由于车辆侧面碰撞较多的是对方车辆从己方车辆的斜前方碰撞、从而碰撞输入从斜前方作用的倾向,所以像图6所示的变形例一样,只要将所述上缘侧的碰触片15的大致前半部分的上下成形宽度设定得较宽,就可相对于来自斜前方及上方的碰撞输入,而更有效地进行朝向门饰板2的面方向的负荷分散。
图7是表示所述缓冲体10的第4变形例的图,在该第4变形例中,所述第1、第3变形例中的碰触片15的终端侧是从门饰板2的背面朝向门饰板2的相反侧而倾斜状地延伸成形。
如此一来,碰触片15从门饰板2的背面起倾斜状地隔开配置,由此,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在所述撞击区域中在就座乘客的腰部,门饰板2受到反作用力,该门饰板2朝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变形而压接于该倾斜状的碰触片15时,借由该碰触片15的倾斜,而扩展方向的分力将容易作用于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由此,可促进所述轴方向脊线b产生龟裂,提高压溃变形时的抑制反作用力增大的效果。
图8是表示所述缓冲体10的第5变形例的图,在该第5变形例中,在缓冲体10的开放部的周缘部遍及整个区域一体成形着碰触片15。
此外,在轴方向脊线b的开放部侧,跨邻接的周侧壁11、11而形成着开口部18。
在所述缓冲体10向轴方向压溃变形时,可以由开口部18而促进该缓冲体10的压溃变形,因此可以降低从轴方向脊线b传递至开放部周缘的角部区域而对门饰板2所施加的剪切应力的集中,从而可以避免所述缓冲体10撞破门饰板2。
开口部18既可形成在所述缓冲体10的开放部周缘的角部区域的整个部位,也可仅形成在必要的部位。
例如,如图9所示,在相对于所述缓冲体10而变芯的状态下施加碰撞负荷时,剪切应力从与施加碰撞负荷的相反侧(图9的上方)的角部区域集中至门饰板2,由此通过在所述缓冲体10的产生撞破门饰板2的部位形成开口部18成为有效的对策。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如下一例,即,在门饰板2中的与就座乘客的腰部对应的撞击区域背面配设着缓冲体10,另外,在后侧装饰板中的与就座乘客的腰部及/或肩部对应的撞击区域背面配设缓冲体10将可获得与所述同样的效果。
而且,作为缓冲体10表示了四角筒状的缓冲体,但也可形成为其他多角筒状。

Claims (4)

1.一种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其在覆盖车室的侧壁面板的侧面而安装的装饰材料的背面,固定着一侧开放的角筒状的合成树脂制的缓冲体,该缓冲体在车辆侧面碰撞时接受碰撞负荷并压溃变形,借此可吸收碰撞能量;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缓冲体的周缘壁的前壁、后壁上于所述缓冲体的开放部的周缘附近突出形成支架片,另一方面,使所述开放部朝向所述装饰材料的背面,经由所述支架片而将所述缓冲体固定在该装饰材料上;
在所述开放部的周缘部形成有碰触片,该碰触片朝向该开放部的直径方向外侧延伸,在该缓冲体压溃变形时与所述装饰材料的背面面接触,可使压溃负荷分散于该装饰材料的面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触片是形成在所述缓冲体的开放部周缘的角部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触片在所述缓冲体的开放部周缘的角部区域中,是以该角部的脊线为边界分离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触片是跨于邻接的角部之间而形成在所述缓冲体的开放部周缘的直线部分。
CN 201010149662 2009-04-07 2010-04-07 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Active CN1018570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2827A JP5389508B2 (ja) 2009-04-07 2009-04-07 自動車の車室側壁構造
JP2009-092827 2009-04-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7002A CN101857002A (zh) 2010-10-13
CN101857002B true CN101857002B (zh) 2013-07-03

Family

ID=42943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49662 Active CN101857002B (zh) 2009-04-07 2010-04-07 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89508B2 (zh)
CN (1) CN1018570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2122B2 (ja) * 2011-05-10 2014-08-13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室側壁構造
JP5628246B2 (ja) * 2012-07-31 2014-11-19 ビステオン グローバ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車両用衝撃吸収体及びそれを有する車両用内装部品
US10000112B2 (en) * 2016-09-08 2018-06-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elvic load management using integrated collapsible features in door trim panel
CN108969931A (zh) * 2018-07-16 2018-12-11 芜湖恒跃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载灭火器固定的夹具工装
JP7078518B2 (ja) * 2018-11-07 2022-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JP7080397B2 (ja) * 2019-10-10 2022-06-03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緩衝部材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2360A (zh) * 2008-12-02 2009-04-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侧碰吸能结构的车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7179A (ja) * 2000-09-11 2002-03-26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03220912A (ja) * 2002-01-31 2003-08-05 T S Tec Kk 車輌における側突衝撃吸収体
JP4218879B2 (ja) * 2003-05-16 2009-02-0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07055549A (ja) * 2005-08-26 2007-03-08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4596539B2 (ja) * 2005-09-12 2010-12-08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08143454A (ja) * 2006-12-13 2008-06-26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2360A (zh) * 2008-12-02 2009-04-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侧碰吸能结构的车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87179A 2002.03.26
JP特开2004-338627A 2004.12.02
JP特开2007-76411A 2007.03.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89508B2 (ja) 2014-01-15
CN101857002A (zh) 2010-10-13
JP2010241285A (ja) 201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7002B (zh) 汽车的车室侧壁结构
US20080185871A1 (en) Vehicle hood apparatus
JP628597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
WO1996005984A1 (fr) Structure d'absorption d'energie d'impact pour l'interieur d'un vehicule
JP5870141B2 (ja) 自動車用フード構造およびそのフードインナパネル
CN106364318B (zh) 具有仪表板的机动车辆
JP2008174174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Kerkeling et al. Structural hood and hinge concepts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JP3100296U (ja) 歩行者の安全保護のための変形制御が可能な車両のフロント部用構造
KR100787673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흡수용 어시스트 핸들 마운팅 브라켓 구조
US6312008B1 (en) Airbag system with energy absorption bracket
JP5016507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バンパ装置
JP2008114734A (ja) 衝撃吸収部材を備えた車両の室内構造
JP4457909B2 (ja) カウルルーバ
JP6706718B2 (ja) 車両用内装部材
US5722715A (en) Energy absorbing automotiv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7168648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3320213B2 (ja) 車室内の衝撃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CN102378714A (zh) 车身结构体
JP5572122B2 (ja) 自動車の車室側壁構造
WO2012099021A1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8068722B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H0872642A (ja) 車室内の衝撃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JP5023677B2 (ja) 車室内側部構造
JPH07329570A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