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4030A -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4030A
CN110754030A CN201880036851.8A CN201880036851A CN110754030A CN 110754030 A CN110754030 A CN 110754030A CN 201880036851 A CN201880036851 A CN 201880036851A CN 110754030 A CN110754030 A CN 110754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circuit
coil
electric drive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68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54030B (zh
Inventor
岛川茂
清水友里
须永崇
森本匡一
铃木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Seiko Co Ltd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54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4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54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4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62D5/04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including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62D5/0424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the axes of motor and final driven element of steering gear, e.g. rack, being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B62D5/0463Controlling the motor calculating assisting torque from the motor based on driver in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fail safe, back up, redundant or other similar emergency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3Heat b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的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驱动装置具备:电动马达;电子控制装置,其是为了对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而设置的,包含设于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的磁体、以及位于轴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的电路基板;第1线圈布线,其将电动马达的第1线圈组和电路基板连接起来;以及第2线圈布线,其将电动马达的第2线圈组和电路基板连接起来。第1线圈布线和第2线圈布线均具有:第1部位,其在与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到壳体的外侧;以及第2部位,其在壳体的外侧自第1部位朝向电路基板突出。

Description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电动马达的旋转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电动马达产生辅助转向扭矩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作为对电动马达进行控制的装置的电子控制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能够将电子元器件高密度地安装于基板的驱动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42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驱动装置中,构成第1逆变器部的开关元件和构成第2逆变器部的开关元件相对于马达的轴中心对称地配置。构成第1逆变器部的开关元件和构成第2逆变器部的开关元件是驱动装置所具有的电子元器件中发热量较大的发热元件。另外,在马达的轴中心配置有旋转角传感器。在旋转角传感器的两侧具有发热元件,因此存在旋转角传感器被自两侧加热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的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动驱动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包含轴、与所述轴连动的马达转子、具有使所述马达转子旋转的定子芯的马达定子、每3相至少分成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这两个系统且用3相交流电对所述定子芯进行励磁的多个线圈组、以及在内侧收纳所述马达转子、所述马达定子和所述多个线圈组的筒状的壳体;电子控制装置,其是为了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而设置的,包含设于所述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的磁体、以及位于所述轴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的电路基板;第1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以及第2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2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所述电路基板具有:检测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磁体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第1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1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第2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2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以及控制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均具有:第1部位,其在与所述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第2部位,其在所述外侧自所述第1部位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
由此,能够将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配置于靠近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能够增大第1电力电路以及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由此,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不易向磁传感器传递,因此,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相邻地配置。由此,能够将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相邻地配置。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自比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靠近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所述第1电力电路。由此,能够使第1线圈布线远离磁传感器,能够抑制因电流在第1线圈布线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造成的影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相连接的第1通孔,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1通孔之间存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1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1通孔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控制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1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控制电路。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自比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靠近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所述第2电力电路。由此,能够使第2线圈布线远离磁传感器,能够抑制因电流在第2线圈布线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造成的影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相连接的第2通孔,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2通孔之间存在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2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2通孔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控制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2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控制电路。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容器,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电容器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或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或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经过所述电路基板的中心的直线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或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或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连接器,自所述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连接器配置在所述电动马达的外侧。由此,能够使连接器远离磁传感器,能够抑制因电流在连接器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造成的影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散热器,该散热器支承所述电路基板。由此,能够使由电路基板产生的热高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具有第1隆起部,该第1隆起部与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侧隆起。由此,能够使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第1隆起部的第1散热材料。由此,能够使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具有第2隆起部,该第2隆起部与所述控制电路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侧隆起。由此,能够使由控制电路产生的热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第2隆起部的第2散热材料。由此,能够使由控制电路产生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具有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的相反侧凹陷,在所述凹部收纳被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容器。由此,与没有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包含配置有电容器的电路基板和散热器在内的构造体的厚度。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适配器,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各自还具有在所述第1部位与所述第2部位之间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适配器的内侧。由此,能够使第1线圈布线和第2线圈布线在轴的轴向上进一步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适配器具有突出部,从所述轴的轴向观察时该突出部向所述电动马达的外侧突出,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由此,能够使第1线圈布线和第2线圈布线在与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进一步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具有凹部和凸部中的一者,所述适配器具有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中的另一者,所述凸部能嵌入所述凹部。由此,能够将适配器相对于散热器定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凹部的第1粘接剂,利用所述第1粘接剂将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适配器粘接起来。由此,能够确保适配器不脱离散热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盖体,其覆盖所述电路基板;以及快速装配机构,其将所述盖体固定于所述散热器,所述快速装配机构的卡定部和被卡定部中的一者设于所述盖体的外周部,所述卡定部和所述被卡定部中的另一者设于所述散热器的外周部。由此,能够将盖体和散热器容易地固定在一起。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盖体的阀,所述盖体和所述散热器构成收纳所述电路基板的收纳体,所述阀根据所述收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进行开闭。由此,能够减小温度变化所导致的收纳体内部的压力变化。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具有在所述散热器的外周部设置的槽部,所述盖体的外周部能嵌合于所述槽部。由此,能够将盖体相对于散热器定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配置于所述槽部的第2粘接剂,利用所述第2粘接剂将所述外周部和所述散热器粘接起来。由此,盖体和散热器通过快速装配机构和粘接剂这两者固定在一起。
一技术方案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上述电动驱动装置,所述电动驱动装置能够产生辅助转向扭矩。由此,能够抑制电动驱动装置所具备的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
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动驱动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包含轴、与所述轴连动的马达转子、具有使所述马达转子旋转的定子芯的马达定子、每3相至少分成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这两个系统且用3相交流电对所述定子芯进行励磁的多个线圈组、以及在内侧收纳所述马达转子、所述马达定子和所述多个线圈组的筒状的壳体;电子控制装置,其是为了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而设置的,包含设于所述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的磁体、以及位于所述轴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的电路基板;第1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第2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2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散热器,其具有第1面和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该散热器在所述第1面侧支承所述电路基板;以及环状的壁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面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所述电路基板具有:检测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磁体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第1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1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第2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2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以及控制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均具有:第1部位,其在与所述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第2部位,其在所述外侧自所述第1部位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所述散热器具有通孔,该通孔设置在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且供所述轴穿过,在自所述轴的轴向俯视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壁部的环的内侧。
由此,能够将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配置在靠近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能够增大第1电力电路以及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由此,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不易向磁传感器传递,因此,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
另外,壁部在电路基板侧具有端部,帽能够安装于该端部。由此,能够防止异物自散热器的第1面侧进入壁部的环的内侧。由于磁体位于壁部的环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发生污染)。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多个肋,该多个肋将所述壁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1面连结起来。由此,能够提高壁部与散热器之间的连结强度。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多个肋沿着所述壁部的周围以等间隔配置。由此,在壁部的周围,能够确保壁部与散热器之间的连结强度不产生偏差。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帽,该帽安装于所述壁部的靠所述电路基板侧的端部,所述帽具有与所述磁体相对的顶板部和对所述顶板部的外周进行支承的缘部,所述顶板部的材料是树脂。由此,从磁体发出的磁通能够透过帽的顶板部,磁传感器能够检测该磁通。不必为了使磁通透过而从壁部的端部拆下帽。因此,在电动驱动装置的组装工序中,不需要拆下帽的工序,能够抑制工序数量的增大。另外,在电路基板安装于散热器而完成了电动驱动装置之后,也能维持帽安装于壁部的端部的状态。由此,能够持续性地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壁部具有在所述外周面设置的槽部,所述缘部具有在与所述槽部重叠的位置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能卡合于所述槽部。由此,能将帽固定于壁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壁部与散热器形成为一体。由此,在壁部与散热器之间不存在接合的边界,因此,能够提高壁部与散热器之间的连结强度。另外,壁部的材料与散热器相同,例如是金属。若壁部的材料为金属,则在壁部的环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能够屏蔽磁场。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具有设于所述第1面的凹部,所述壁部能嵌入所述凹部。由此,能够分开制造散热器和壁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的磁屏蔽层。由此,即使壁部由树脂制成,在壁部的环的内侧与外侧之间也能够屏蔽磁场。
又一技术方案的电动驱动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包含轴、与所述轴连动的马达转子、具有使所述马达转子旋转的定子芯的马达定子、每3相至少分成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这两个系统且用3相交流电对所述定子芯进行励磁的多个线圈组、以及在内侧收纳所述马达转子、所述马达定子和所述多个线圈组的筒状的壳体;电子控制装置,其是为了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而设置的,包含设于所述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的磁体、以及位于所述轴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的电路基板;第1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第2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2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散热器,其具有第1面和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该散热器在所述第1面侧支承所述电路基板;环状的壁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面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以及弹性体,其配置在所述壁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所述电路基板具有:检测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磁体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第1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1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第2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2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以及控制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均具有:第1部位,其在与所述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第2部位,其在所述外侧自所述第1部位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所述散热器具有通孔,该通孔设置在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且供所述轴穿过,在自所述轴的轴向俯视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壁部的环的内侧。
由此,能够将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配置在靠近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能够增大第1电力电路以及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由此,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不易向磁传感器传递,因此,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壁部与电路基板之间配置有弹性体。通过使弹性体分别贴紧于壁部和电路基板,能够抑制电路基板的振动,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相对于磁体的振动。由此,能够进一步将磁传感器与磁体之间的间隔距离保持为恒定。磁传感器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磁体的旋转角度。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体具有环形状,在自所述轴的轴向俯视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弹性体的环的内侧。由此,当弹性体分别贴紧于壁部和电路基板时,壁部的环被电路基板封堵。由此,能够防止异物自散热器的第1面侧进入壁部的环的内侧。由于磁体位于壁部的环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发生污染)。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壁部具有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设置的槽部,所述弹性体能嵌入所述槽部。由此,易于将弹性体配置于壁部的与电路基板相对的面侧。能够防止弹性体相对于壁部错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体为绝缘性。由此,弹性体能够使电路基板与壁部之间绝缘。例如,即使在壁部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弹性体也能够防止电流在壁部与电路基板之间流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将所述壁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1面连结起来的多个肋。由此,能够提高壁部与散热器之间的连结强度。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多个肋沿着所述壁部的周围以等间隔配置。由此,在壁部的周围,能够确保壁部与散热器之间的连结强度不产生偏差。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壁部与散热器形成为一体。由此,在壁部与散热器之间不存在接合的边界,因此,能够提高壁部与散热器之间的连结强度。另外,壁部的材料与散热器相同,例如是金属。若壁部的材料为金属,则在壁部的环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能够屏蔽磁场。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具有设于所述第1面的凹部,所述壁部能嵌入所述凹部。由此,能够分开制造散热器和壁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的磁屏蔽层。由此,即使壁部由树脂制成,在壁部的环的内侧与外侧之间也能够屏蔽磁场。
再一技术方案的电动驱动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包含轴、与所述轴连动的马达转子、具有使所述马达转子旋转的定子芯的马达定子、每3相至少分成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这两个系统且用3相交流电对所述定子芯进行励磁的多个线圈组、以及在内侧收纳所述马达转子、所述马达定子和所述多个线圈组的筒状的壳体;电子控制装置,其是为了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而设置的,包含设于所述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的磁体、位于所述轴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的电路基板、覆盖所述电路基板的盖体、以及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连接器;第1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以及第2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2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所述电路基板具有:检测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磁体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第1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1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第2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2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以及控制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均具有:第1部位,其在与所述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第2部位,其在所述外侧自所述第1部位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所述盖体具有:盖体主体;以及所述连接器的外装部,其与所述盖体主体形成为一体。
由此,能够将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配置在靠近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能够增大第1电力电路以及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由此,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不易向磁传感器传递,因此,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另外,通过使盖体主体和连接器的外装部形成为一体,能够有助于减少电动驱动装置的零件个数。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盖体具有:第1面,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面对;以及第2面,其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所述外装部自所述第2面向所述盖体的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将位于电动驱动装置的外侧的信号传送布线经由连接器自盖体侧连接于电路基板。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在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上,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分开。由此,在电路基板中,能够将供连接器连接的区域和供第1线圈布线或第2线圈布线连接的区域相互分开地配置。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相邻地配置。由此,能够将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相邻地配置。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自比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靠近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所述第1电力电路。由此,能够使第1线圈布线远离磁传感器,能够抑制因电流在第1线圈布线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造成的影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相连接的第1通孔,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1通孔之间存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1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1通孔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控制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1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控制电路。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自比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靠近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所述第2电力电路。由此,能够使第2线圈布线远离磁传感器,能够抑制因电流在第2线圈布线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造成的影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相连接的第2通孔,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2通孔之间存在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2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2通孔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控制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2电力电路到达电动马达的电流路径远离控制电路。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容器,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电容器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或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或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经过所述电路基板的中心的直线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或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或第2电力电路与磁传感器之间的间隔距离。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自所述轴的轴向观察时,在所述电动马达的外侧配置有所述连接器。由此,能够使连接器远离磁传感器,能够抑制因电流在连接器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造成的影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对所述电路基板进行支承的散热器,所述盖体安装于所述散热器。由此,能够使由电路基板产生的热高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具有第1隆起部,该第1隆起部与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侧隆起。由此,能够使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第1隆起部的第1散热材料。由此,能够使由第1电力电路和第2电力电路产生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具有第2隆起部,该第2隆起部与所述控制电路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侧隆起。由此,能够使由控制电路产生的热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第2隆起部的第2散热材料。由此,能够使由控制电路产生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具有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的相反侧凹陷,在所述凹部收纳有被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容器。由此,与没有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包含配置有电容器的电路基板和散热器在内的构造体的厚度。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适配器,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各自还具有在所述第1部位与所述第2部位之间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适配器的内侧。由此,能够使第1线圈布线和第2线圈布线在轴的轴向上进一步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适配器具有突出部,从所述轴的轴向观察时该突出部向所述电动马达的外侧突出,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由此,能够使第1线圈布线和第2线圈布线在与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进一步远离磁传感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具有凹部和凸部中的一者,所述适配器具有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中的另一者,所述凸部能嵌入所述凹部。由此,能够将适配器相对于散热器定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凹部的第1粘接剂,利用所述第1粘接剂将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适配器粘接起来。由此,能够确保适配器不脱离散热器。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将所述盖体固定于所述散热器的快速装配机构,所述快速装配机构的卡定部和被卡定部中的一者设于所述盖体的外周部,所述卡定部和所述被卡定部中的另一者设于所述散热器的外周部。由此,能够将盖体和散热器容易地固定在一起。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设于所述盖体的阀,所述盖体和所述散热器构成收纳所述电路基板的收纳体,所述阀根据所述收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进行开闭。由此,能够减小温度变化所导致的收纳体内部的压力变化。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具有在所述散热器的外周部设置的槽部,所述盖体的外周部能嵌合于所述槽部。由此,能够利用槽部对盖体的相对于散热器的位置进行定位。
作为理想的技术方案,还具备配置于所述槽部的第2粘接剂,利用所述第2粘接剂将所述外周部和所述散热器粘接起来。由此,盖体和散热器通过快速装配机构和粘接剂这两者固定在一起。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磁传感器的温度上升的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马达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马达的布线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马达与ECU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仰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7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17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7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仰视图。
图17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左视图。
图17E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右视图。
图17F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后视图。
图18是在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安装于第1面侧的电子元器件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后视图。
图21是在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设于第1面侧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的图。
图22是自散热器的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的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以及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的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中在凹部配置有平滑用电容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在图8中用A1-A2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线圈布线和第2线圈布线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6是在图9中用A3-A4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剖视图。
图27是在图9中用B1-B2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快速装配机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凹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后视图。
图35是在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的图。
图36是自散热器的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的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以及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的图。
图3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8是在图37中将壁部和其周边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壁部和多个肋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40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帽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40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帽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40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帽的结构例的仰视图。
图4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帽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3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3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3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44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壁部和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44B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壁部安装有帽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壁部和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4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48是在图47中将壁部和其周边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4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壁部和多个肋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5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壁部和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5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5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5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仰视图。
图5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7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5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仰视图。
图5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0是表示相对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器的连接例的示意图。
图61是表示相对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器的连接例的示意图。
图6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6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后视图。
图64是在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的图。
图65是自散热器的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的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以及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的图。
图66是表示在图52中用A9-A10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67是表示在图53中用B3-B4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剖视图。
图6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快速装配机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被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内容所限定。而且,下面描述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联想到的内容及实质上相同的内容。而且,下面描述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101搭载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参照图2说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的概要。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按照由驾驶员(操作者)赋予的力所传递的顺序具备方向盘91、转向轴92、万向节96、中间轴97、万向节98、第1齿轮齿条机构99、拉杆72。另外,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对转向轴92的转向扭矩进行检测的扭矩传感器94、电动马达30、对电动马达30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以下,称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10、减速装置75、第2齿轮齿条机构70。车速传感器82、电源装置83(例如车载的电池)和点火开关84设于车体。车速传感器82检测车辆101的行驶速度。车速传感器82通过CAN(Controller AreaNetwork)通信向ECU10输出检测到的车速信号SV。在点火开关84开启的状态下,从电源装置83向ECU10供电。
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电动马达30和固定在电动马达30的轴31的负载相反侧的ECU10。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也可以具备将ECU10和电动马达30相连接的适配器60(参照图3)。
如图2所示,转向轴92具备输入轴92A、输出轴92B、扭力杆92C。输入轴92A的一个端部连接于方向盘91,另一个端部连接于扭力杆92C。输出轴92B的一个端部连接于扭力杆92C,另一个端部连接于万向节96。此外,扭矩传感器94通过检测扭力杆92C的扭转来检测施加于转向轴92的转向扭矩。扭矩传感器94通过CAN通信向ECU10输出与检测出的转向扭矩相对应的转向扭矩信号T。转向轴92在被赋予给方向盘91的转向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
中间轴97具有上轴97A和下轴97B,用于传递输出轴92B的扭矩。上轴97A借助万向节96与输出轴92B相连接。另一方面,下轴97B借助万向节98与第1齿轮齿条机构99的第1小齿轮轴99A相连接。上轴97A和下轴97B例如花键结合。
第1齿轮齿条机构99具有第1小齿轮轴99A、第1小齿轮99B、齿条轴99C、第1齿条99D。第1小齿轮轴99A的一个端部借助万向节98与下轴97B相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第1小齿轮99B相连接。形成于齿条轴99C的第1齿条99D与第1小齿轮99B相啮合。转向轴92的旋转运动经由中间轴97向第1齿轮齿条机构99传递。该旋转运动通过第1齿轮齿条机构99转换为齿条轴99C的直线运动。拉杆72分别与齿条轴99C的两端相连接。
电动马达30是产生用于辅助驾驶员的操纵的辅助转向扭矩的马达。电动马达30既可以是无刷马达,也可以是具有电刷和换向器的有刷马达。
ECU10具备旋转角度传感器23a。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用于检测电动马达30的旋转相位。ECU10自旋转角度传感器23a取得电动马达30的旋转相位信号,自扭矩传感器94取得转向扭矩信号T,自车速传感器82取得车辆101的车速信号SV。ECU10根据旋转相位信号、转向扭矩信号T和车速信号SV来计算辅助指令的辅助转向指令值。ECU10根据计算出的辅助转向指令值向电动马达30供给电流。
减速装置75具备与电动马达30的轴31一体地旋转的蜗杆75A和与蜗杆75A相啮合的蜗轮75B。因而,轴31的旋转运动经由蜗杆75A向蜗轮75B传递。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轴31的靠减速装置75侧的部位称作负载侧端部,将轴31的靠与减速装置75相反的那侧的部位称作负载相反侧端部。
第2齿轮齿条机构70具有第2小齿轮轴71A、第2小齿轮71B和第2齿条71C。第2小齿轮轴71A被固定成一个端部与蜗轮75B同轴且一体地旋转。第2小齿轮轴71A的另一个端部与第2小齿轮71B相连接。形成于齿条轴99C的第2齿条71C与第2小齿轮71B相啮合。电动马达30的旋转运动经由减速装置75向第2齿轮齿条机构70传递。该旋转运动通过第2齿轮齿条机构70被转换成齿条轴99C的直线运动。
驾驶员的输入到方向盘91的转向力经由转向轴92和中间轴97向第1齿轮齿条机构99传递。第1齿轮齿条机构99将传递过来的转向力作为施加于齿条轴99C的轴向的力向齿条轴99C传递。此时,ECU10自扭矩传感器94取得被输入至转向轴92的转向扭矩信号T。ECU10自车速传感器82取得车速信号SV。ECU10自旋转角度传感器23a取得电动马达30的旋转相位信号。然后,ECU10输出控制信号来对电动马达30的动作进行控制。电动马达30产生的辅助转向扭矩经由减速装置75向第2齿轮齿条机构70传递。第2齿轮齿条机构70将辅助转向扭矩作为施加于齿条轴99C的轴向的力向齿条轴99C传递。这样的话,驾驶员在用方向盘91打转向时,能够被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所辅助。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的配置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具备ECU10、电动马达30和适配器60的电动驱动装置1配置于第1齿轮齿条机构99和第2齿轮齿条机构70附近。如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是被第2齿轮齿条机构70赋予辅助力的齿条辅助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也可以是例如被转向轴92赋予辅助力的柱辅助方式和被第1小齿轮99B赋予辅助力的小齿轮辅助方式。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马达的截面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马达的布线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动马达30具备壳体930、转子932以及具有定子芯931的定子。定子包含圆筒状的定子芯931、多个第1线圈37、以及多个第2线圈38。定子芯931具备环状的背磁轭931a和自背磁轭931a的内周面突出的多个齿部931b。齿部931b在周向上配置有12个。转子932包含转子磁轭932a和磁体932b。磁体932b设于转子磁轭932a的外周面。磁体932b的数量例如是8个。
如图4所示,第1线圈37集中卷绕于多个齿部931b中的各齿部931b。第1线圈37隔着绝缘体集中卷绕于齿部931b的外周。全部的第1线圈37包含在第1线圈系统中。利用第1电力电路25A所包含的逆变电路251(参照图6)对实施方式1的第1线圈系统供给电流而使其励磁。第1线圈系统例如包含6个第1线圈37。6个第1线圈37以两个第1线圈37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以相邻的第1线圈37为1组的第1线圈组Gr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3个。即,第1线圈系统具备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3个第1线圈组Gr1。此外,第1线圈组Gr1不一定是3个,在n为自然数时,只要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3n个即可。另外,n期望为奇数。
如图4所示,第2线圈38集中卷绕于多个齿部931b中的各齿部931b。第2线圈38隔着绝缘体集中卷绕于齿部931b的外周。集中卷绕有第2线圈38的齿部931b是与集中卷绕有第1线圈37的齿部931b不同的齿部931b。全部的第2线圈38包含在第2线圈系统中。利用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逆变电路251(参照图6)对第2线圈系统供给电流而使其励磁。第2线圈系统例如包含6个第2线圈38。6个第2线圈38以两个第2线圈38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以相邻的第2线圈38为1组的第2线圈组Gr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3个。即,第2线圈系统具备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3个第2线圈组Gr2。此外,第2线圈组Gr2不一定是3个,在n为自然数时,只要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3n个即可。另外,n期望为奇数。
如图5所示,6个第1线圈37包含由第1U相电流I1u励磁的两个第1U相线圈37Ua和第1U相线圈37Ub、由第1V相电流I1v励磁的两个第1V相线圈37Va和第1V相线圈37Vb、以及由第1W相电流I1w励磁的两个第1W相线圈37Wa和第1W相线圈37Wb。第1U相线圈37Ub相对于第1U相线圈37Ua串联连接。第1V相线圈37Vb相对于第1V相线圈37Va串联连接。第1W相线圈37Wb相对于第1W相线圈37Wa串联连接。第1线圈37的相对于齿部931b卷绕的卷绕方向均为相同方向。另外,第1U相线圈37Ub、第1V相线圈37Vb以及第1W相线圈37Wb通过星形接线(Y接线)而接合起来。
如图5所示,6个第2线圈38包含由第2U相电流I2u励磁的两个第2U相线圈38Ua和第2U相线圈38Ub、由第2V相电流I2v励磁的两个第2V相线圈38Va和第2V相线圈38Vb、以及由第2W相电流I2w励磁的两个第2W相线圈38Wa和第2W相线圈38Wb。第2U相线圈38Ub相对于第2U相线圈38Ua串联连接。第2V相线圈38Vb相对于第2V相线圈38Va串联连接。第2W相线圈38Wb相对于第2W相线圈38Wa串联连接。第2线圈38的相对于齿部931b卷绕的卷绕方向均为相同方向,且与第1线圈37的卷绕方向相同。另外,第2U相线圈38Ub、第2V相线圈38Vb以及第2W相线圈38Wb通过星形接线(Y接线)而接合起来。
如图4所示,3个第1线圈组Gr1由第1UV线圈组Gr1UV、第1VW线圈组Gr1VW、以及第1UW线圈组Gr1UW构成。第1UV线圈组Gr1UV包含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U相线圈37Ub和第1V相线圈37Va。第1VW线圈组Gr1VW包含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V相线圈37Vb和第1W相线圈37Wa。第1UW线圈组Gr1UW包含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U相线圈37Ua和第1W相线圈37Wb。
如图4所示,3个第2线圈组Gr2由第2UV线圈组Gr2UV、第2VW线圈组Gr2VW、以及第2UW线圈组Gr2UW构成。第2UV线圈组Gr2UV包含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2U相线圈38Ub和第2V相线圈38Va。第2VW线圈组Gr2VW包含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2V相线圈38Vb和第2W相线圈38Wa。第2UW线圈组Gr2UW包含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2U相线圈38Ua和第2W相线圈38Wb。
由第1U相电流I1u励磁的第1线圈37在定子芯931的径向上与由第2U相电流I2u励磁的第2线圈38相对。在以下的说明中,定子芯931的径向仅记载为径向。例如,如图4所示,在径向上,第1U相线圈37Ua与第2U相线圈38Ua相对,第1U相线圈37Ub与第2U相线圈38Ub相对。
由第1V相电流I1v励磁的第1线圈37在径向上与由第2V相电流I2v励磁的第2线圈38相对。例如,如图4所示,在径向上,第1V相线圈37Va与第2V相线圈38Va相对,第1V相线圈37Vb与第2V相线圈38Vb相对。
由第1W相电流I1w励磁的第1线圈37在径向上与由第2W相电流I2w励磁的第2线圈38相对。例如,如图4所示,在径向上,第1W相线圈37Wa与第2W相线圈38Wa相对,第1W相线圈37Wb与第2W相线圈38Wb相对。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马达与ECU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ECU10具备检测电路23、控制电路24、第1电力电路25A、以及第2电力电路25B。检测电路23具有旋转角度传感器23a和马达转速运算部23b。控制电路24具有控制运算部241、栅极驱动电路242、以及阻断驱动电路243。第1电力电路25A具有逆变电路251和电流阻断电路255。第2电力电路25B具有逆变电路251和电流阻断电路255。另外,逆变电路251具有多个开关元件252和用于检测电流值的电流检测电路254。
控制运算部241运算马达电流指令值。马达转速运算部23b运算马达电角度θm,并向控制运算部241输出。自控制运算部241输出的马达电流指令值向栅极驱动电路242输入。栅极驱动电路242根据马达电流指令值来控制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
如图6所示,ECU10具备旋转角度传感器23a。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例如是磁传感器。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值向马达转速运算部23b供给。马达转速运算部23b根据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值运算马达电角度θm,并向控制运算部241输出。
由扭矩传感器94检测出的转向扭矩信号T、由车速传感器82检测出的车速SV、以及自马达转速运算部23b输出的马达电角度θm向控制运算部241输入。控制运算部241根据转向扭矩信号T、车速SV以及马达电角度θm来计算马达电流指令值,并向栅极驱动电路242输出。
栅极驱动电路242根据电流指令值来运算第1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并向第1电力电路25A的逆变电路251输出。逆变电路251根据第1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占空比,以成为3相的电流值的方式对开关元件252进行开关而生成包含第1U相电流I1u、第1V相电流I1v和第1W相电流I1w的3相交流。第1U相电流I1u对第1U相线圈37Ua和第1U相线圈37Ub励磁,第1V相电流I1v对第1V相线圈37Va和第1V相线圈37Vb励磁,第1W相电流I1w对第1W相线圈37Wa和第1W相线圈37Wb励磁。
栅极驱动电路242根据电流指令值来运算第2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并向第2电力电路25B的逆变电路251输出。逆变电路251根据第2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占空比,以成为3相的电流值的方式对开关元件252进行开关而生成包含第2U相电流I2u、第2V相电流I2v和第2W相电流I2w的3相交流。第2U相电流I2u对第2U相线圈38Ua和第2U相线圈38Ub励磁,第2V相电流I2v对第2V相线圈38Va和第2V相线圈38Vb励磁,第2W相电流I2w对第2W相线圈38Wa和第2W相线圈38Wb励磁。
逆变电路251是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的电力转换电路。如上述那样,逆变电路251具有多个开关元件252。开关元件252例如是场效应晶体管。平滑用电容器253并联地连接于逆变电路251。平滑用电容器253例如是电解电容器。电路基板20具备并联地相连接的两个电解电容器253A、253B(参照图17F)作为平滑用电容器253。
另外,如上述那样,逆变电路251具有电流检测电路254。电流检测电路254例如包含分流电阻。由电流检测电路254检测出的电流值向控制运算部241送出。此外,电流检测电路254也可以连接成检测电动马达30的各相的电流值。
电流阻断电路255配置在逆变电路251与第1线圈37之间、或逆变电路251与第2线圈38之间。在判断由电流检测电路254检测出的电流值为异常的情况下,控制运算部241借助阻断驱动电路243来驱动电流阻断电路255,能够阻断自逆变电路251向第1线圈37流动的电流。另外,控制运算部241借助阻断驱动电路243来驱动电流阻断电路255,能够阻断自逆变电路251向第2线圈38流动的电流。如此,向第1线圈37流动的电流和向第2线圈38流动的电流被控制运算部241分别独立地控制。另外,转向扭矩信号T、车速信号SV等输入输出信号经由连接器CNT向控制运算部241传送。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仰视图。图10~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图12所示,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电动马达30、配置于电动马达30的负载相反侧的ECU10、以及配置在ECU10与电动马达30之间的适配器60。电动马达30具备壳体930。壳体930是筒状,在其内侧收纳有:转子932(参照图4)、包含第1线圈组Gr1和第2线圈组Gr2(参照图4)的定子、以及轴31。在轴31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安装有磁体32。
适配器60具有圆环部61和自圆环部61向与轴31的轴向Ax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2。圆环部61和突出部62形成为一体。另外,在适配器60设有供用于将适配器60固定于散热器40的螺栓穿过的插入孔60H1。插入孔60H1例如设有4个。另外,在适配器60设有供设于散热器40的销45CP穿过的插入孔60H2。插入孔60H2例如设有两个。通过使销45CP分别穿过两个插入孔60H2,从而使适配器60与散热器40对位。
另外,在适配器60的与散热器40相对的面上设有凹部60L。从Z轴方向观察时,凹部60L具有由直线部60L1和曲线部60L2构成的环形状。由凹部60L构成的环成为没有棱角的平缓的形状。适配器60由散热性较高的铝、铜等金属构成。由此,适配器60能够辅助散热器40的散热或使电动马达30发出的热向外部高效地散热。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适配器60并不限定于由金属制成,也可以由树脂制成。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仰视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16的虚线表示自电源端子Tdc、Tgnd经由ECU主体10A到达电动马达30(参照图10)的电流路径。如图13~图16所示,ECU10具备ECU主体10A和盖体50(参照图7)。ECU主体10A具有电路基板20、支承电路基板20的散热器40、以及连接器CNT。电路基板20和连接器CNT安装于散热器40。连接器CNT自散热器40的外侧连接于电路基板20。从Z轴方向观察时,连接器CNT配置在电动马达30的外侧。
电路基板20具有基板主体21和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多个电子元器件。基板主体21例如是由树脂等形成的印刷电路板。在安装于1张基板主体21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中包含例如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场效应晶体管(FET:Field EffectTransistor)、磁传感器、电解电容器、电阻元件、二极管、热敏电阻等。由所述多个电子元器件构成图6所示的检测电路23、控制电路24、第1电力电路25A以及第2电力电路25B。
如图16所示,连接器CNT具有电源端子Tdc、电源端子Tgnd、进行CAN通信的CAN端子Tcan、以及利用CAN通信以外的方法来输入输出数据的输入输出端子Tio。电源端子Tdc是用于供给电源装置83(参照图2)的电源电压Vdc的金属制端子。电源端子Tgnd是用于供给电源装置83的负电源电压(例如接地等基准电压)的金属制端子。在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上,经由电源端子Tdc、Tgnd分别连接有用于自电源装置83传送电力的电力布线PW(参照图2)。另外,CAN端子Tcan和输入输出端子Tio分别是金属制端子。传送转向扭矩信号T、车速信号SV等输入输出信号的信号传送布线经由CAN端子Tcan、输入输出端子Tio连接于控制电路24的控制运算部241(参照图6)。另外,在连接器CNT设有供用于将连接器CNT固定于散热器40的螺栓穿过的插入孔CNTH。另外,在连接器CNT的与散热器40相对的面上设有凸部CNTL。从Z轴方向观察时,凸部CNTL包围电源端子Tdc、电源端子Tgnd、CAN端子Tcan、输入输出端子Tio。
如图9所示,在从Z方向俯视时,连接器CNT以其长度方向处于Y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从Z方向俯视时,电动马达30所具有的壳体930的平面形状是正圆形。将散热器40的Y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11,将连接器CNT的Y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12。另外,将壳体930的直径设为L13。如图9所示,连接器CNT的长度L12大于壳体930的直径L13。另外,散热器40的长度L11大于连接器CNT的长度L12。成为L11>L12>L13。
图17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图17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17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仰视图。图17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左视图。图17E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右视图。图17F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的结构例的后视图。
如图17A~图17F所示,基板主体21具有第1面21a和位于第1面21a的相反侧的第2面21b。检测电路23、控制电路24、第1电力电路25A以及第2电力电路25B由安装于第1面21a或第2面21b的1个以上的电子元器件构成。例如,如图17F所示,检测电路23由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第2面21b的1个电子元器件构成。
另外,如图17A和图17F所示,控制电路24由分别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第1面21a和第2面21b的多个电子元器件构成。例如,控制电路24所具有的控制运算部241(参照图6)由安装于第1面21a的电子元器件281构成。电子元器件281是CPU。控制电路24所具有的栅极驱动电路242(参照图6)由安装于第2面21b的电子元器件282A、282B构成。电子元器件282A、282B是ASIC。
另外,如图17A所示,第1电力电路25A由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第1面21a的多个电子元器件构成。例如,第1电力电路25A所具有的逆变电路251(参照图6)由作为开关元件252(参照图6)发挥功能的6个电子元器件291和作为电流检测电路254(参照图6)发挥功能的3个电子元器件292构成。电子元器件291是FET。电子元器件292是电阻元件(分流电阻)。第1电力电路25A所具有的电流阻断电路255(参照图6)由3个电子元器件291构成。
另外,与第1电力电路25A同样地,第2电力电路25B也由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第1面21a的多个电子元器件构成。例如,第2电力电路25B所具有的逆变电路251由作为开关元件252发挥功能的6个电子元器件291和作为电流检测电路254发挥功能的3个电子元器件292构成。第2电力电路25B所具有的电流阻断电路255由3个电子元器件291构成。
如图17A~图17E所示,电路基板20包含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第1面21a的扼流线圈49。扼流线圈49去除来自上述电源装置83的电力布线PW的高频成分。另外,如图17B~图17F所示,电路基板20包含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第2面21b的电解电容器253A、253B。
如图16、图17A以及图17F所示,在基板主体21设有在第1面21a与第2面21b之间贯穿基板主体21的多个通孔21H1、21H2、21H3、21H6、21H7。另外,通孔21H6包含第1通孔21H6A和第2通孔21H6B。通孔21H7包含通孔Hdc、Hgnd、Hcan、Hio。通孔21H1供用于将电路基板20固定于散热器40的螺钉插入。通孔21H2供用于使连接器CNT相对于电路基板20对位的、棒状的连结构件CNTAL插入。通孔21H3供用于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参照图25)相对于电路基板20对位的、棒状的连结构件66AL(参照图24)插入。第1通孔21H6A供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参照图25)插入。第2通孔21H6B供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参照图25)插入。
另外,通孔Hdc供电源端子Tdc插入。通孔Hgnd供电源端子Tgnd插入。通孔Hcan供CAN端子Tcan插入。通孔Hio供输入输出端子Tio插入。
散热器40支承电路基板20。在散热器40的一个面(第1面)40a侧固定有电路基板20。散热器40由散热性较高的铝、铜等金属构成,使电路基板20发出的热向外部高效地散热。
图18是在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安装于第1面侧的电子元器件的图。在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20中,检测电路23、控制电路24、第1电力电路25A、第2电力电路25B、电解电容器253A、电解电容器253B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例如如下所述。如图18所示,从电路基板20的法线方向(例如Z轴方向)观察时,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与第1通孔21H6A之间存在第1电力电路25A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同样地,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与第2通孔21H6B之间存在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
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第1电力电路25A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在第1通孔21H6A的相反侧存在控制电路24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82A的配置位置。同样地,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在第2通孔21H6B的相反侧存在控制电路24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82B的配置位置。
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配置位置在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经过电路基板20的中心的直线20CL在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
另外,在由经过电路基板20的中心的直线20CL划分出的一侧设有第1通孔21H6A和第2通孔21H6B。由此,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第2部位WP2(参照后述的图25)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第2部位WP2(参照后述的图25)偏向由经过电路基板20的中心的直线20CL划分出的一侧地配置。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后视图。如图16~图20所示,散热器40的俯视时的形状(以下,称作平面形状)是大致矩形。散热器40具有第1面40a和位于第1面40a的相反侧的第2面40b。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1面40a的底部41的第1隆起部411和第2隆起部412A、412B。第1隆起部411设于在Z轴方向上与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参照图17A)重叠的位置。例如,构成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的电子元器件291、292安装于基板主体21的第1面21a(参照图17A)。第1隆起部411隔着基板主体21(参照图17A)设于构成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相反侧。另外,第1隆起部411具有用于收纳在基板主体21的第2面21b安装的热敏电阻283(参照图17F)的凹部411a。当将电路基板20安装于散热器40时,热敏电阻283配置在凹部411a内。
第2隆起部412A设于与构成栅极驱动电路242的电子元器件282A(图17F)相对的位置。第2隆起部412B设于与构成栅极驱动电路242的电子元器件282B(参照图17F)相对的位置。
如图16和图19所示,在第1隆起部411的与电路基板20相对的面上设有第1散热材料431。另外,在第2隆起部412A、412B的与电路基板20相对的面设有第2散热材料432。例如,第1散热材料431和第2散热材料432是向硅聚合物混合导热性填料而成的材料,也被称作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或散热脂。
在第1隆起部411的与电路基板20相对的面和第2隆起部412A、412B的与电路基板20相对的面上分别涂敷有TIM。第1隆起部411和第2隆起部412A、412B隔着TIM与电路基板20相接触。由此,ECU10能够使由第1电力电路25A、第2电力电路25B或栅极驱动电路242产生的热经由TIM有效地向散热器40散热。此外,在第1隆起部411与包含检测电路23的电子元器件之间存在间隙,在第2隆起部412A、412B与包含检测电路23的电子元器件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即使TIM在第1隆起部411与电路基板20之间以及第2隆起部412A、412B与电路基板20之间被按压而涂展开的情况下,TIM也不会与包含检测电路23的电子元器件相接触。
另外,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1面40a的底部41的凹部413A、413B。凹部413A设于与电解电容器253A(参照图17F)相对的位置。凹部413B设于与电解电容器253B(参照图17F)相对的位置。当将电路基板20安装于散热器40时,电解电容器253A配置在凹部413A内,且电解电容器253B配置在凹部413B内。
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1面40a的多个螺纹孔41H。螺纹孔41H供用于将电路基板20(参照图16)固定于散热器40的螺钉插入。在螺纹孔41H的内周面设有螺纹牙。
散热器40具有供电动马达30的轴31(参照图10)穿过的通孔46。通孔46设于与包含检测电路23的电子元器件相对的位置。在通孔46的两侧配置有第2隆起部412A、412B。
散热器40具有通孔47A、47B、47C。通孔47A供电源端子Tdc、Tgnd(参照图16)插入。通孔47B供CAN端子Tcan(参照图16)插入。通孔47C供输入输出端子Tio(参照图16)插入。另外,散热器40具有通孔48。通孔48供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参照图10)插入。
如图20所示,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2面40b的底部45的凸部40L。凸部40L的形状和大小与适配器60的凹部60L(参照图11)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具体而言,从Z轴方向观察时,凸部40L具有由直线部40L1和曲线部40L2构成的环形状。直线部40L1与曲线部40L2连接的连接部40L12成为曲线。另外,直线部40L1彼此间的连接部40L11也成为曲线。由此,由凸部40L构成的环成为没有棱角的平缓的形状。通过将凸部40L嵌入凹部60L,从而适配器60相对于散热器40被高精度地定位。
被凸部40L包围的内侧区域451设于与适配器60(参照图10)相对的位置。适配器60配置在散热器40与电动马达30之间。内侧区域451的平面形状与适配器60的被安装面的平面形状大致一致。内侧区域451的俯视时的大小比适配器60的被安装面的俯视时的大小稍大。另外,内侧区域451包含圆形的第1内侧区域451A和与第1内侧区域451A的周缘相连接的第2内侧区域451B。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1内侧区域451A位于与电动马达30重叠的位置,第2内侧区域451B位于相对于电动马达30偏离的位置。
也可以是,在凸部40L的外周部,沿着凸部40L配置有O形密封圈456。如上述那样,由凸部40L构成的环为平缓的形状,因此能够使O形密封圈456贴紧凸部40L的侧面地配置。另外,在位于与凸部40L相对应的位置的、适配器60的凹部60L配置有第1粘接剂656(参照图11)。通过将O形密封圈456、第1粘接剂656配置于凸部40L的周边,从而能够提高散热器40与适配器60之间的贴紧性,能够提高内侧区域451的密闭性。
另外,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2面40b的底部45的凹部41L。凹部41L的形状和大小与连接器CNT的凸部CNTL(参照图16)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使凸部CNTL嵌入凹部41L而将连接器CNT安装于散热器40。此外,也可以在凹部41L的外周部配置O形密封圈,对此未图示。另外,也可以在凹部41L配置粘接剂。由此,能够提高散热器40与连接器CNT之间的贴紧性,能够提高被凹部41L包围的内侧区域452的密闭性。
另外,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2面40b的多个螺纹孔45H1和多个螺纹孔45H2。螺纹孔45H1供用于将适配器60固定于散热器40的螺钉插入。螺纹孔45H2供用于将连接器CNT固定于散热器40的螺钉插入。在螺纹孔45H1、45H2各自的内周面分别设有螺纹牙。另外,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2面40b的销45CP。例如,销45CP设有两个。销45CP设于与适配器60的插入孔60H2(参照图12)相对的位置。
散热器40具有包围底部41、45的外周部42。如图19所示,外周部42具有在俯视时位于上侧的外周部42UE、在俯视时位于下侧的外周部42BE、在俯视时位于左侧的外周部42LE、以及在俯视时位于右侧的外周部42RE。在第1面40a的外周部42UE、42LE、42BE、42RE连续地设有槽部422。
图21是在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设于第1面侧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的图。图22是自散热器的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的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以及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的图。图23是示意性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ECU主体中在凹部配置有电解电容器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21~图23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1隆起部411与第1内侧区域451A中的靠近第2内侧区域451B的周缘区域和第2内侧区域451B重叠。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参照图17A)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与第1隆起部411重叠。
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2隆起部412A、412B以及凹部413A、413B与第1内侧区域451A重叠。从Z轴方向观察时,控制电路24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82A、282B分别与第2隆起部412A、412B重叠。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于电路基板20的电解电容器253A、253B分别与凹部413A、413B重叠。
如图23所示,在凹部413A的底面设有第3散热材料433。第3散热材料433例如与第1散热材料431和第2散热材料432同样地是TIM或散热脂。电解电容器253A收纳于凹部413A。电解电容器253A的顶部与第3散热材料433接触。另外,在凹部413B的底面也设有第3散热材料433,对此未图示。电解电容器253B收纳于凹部413B,电解电容器253B的顶部与第3散热材料433接触。在电解电容器253A、253B中,顶部是指与同电路基板20相连接的一侧相反的那侧的部位。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侧面接近散热器40,并且,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顶部与第3散热材料433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散热性。
图24是表示在图8中用A1-A2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截面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线圈布线和第2线圈布线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26是在图9中用A3-A4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剖视图。图27是在图9中用B1-B2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剖视图。
如图24~图27所示,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与第1线圈组Gr1(参照图4)相连接的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与第2线圈组Gr2(参照图4)相连接的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分别是铜线或铝线,且是所谓的板状的平角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分别具有第1部位WP1、与第1部位WP1的一端相连接的第2部位WP2、以及与第1部位WP1的另一端相连接的第3部位WP3。
第1部位WP1在与轴31的轴向Ax交叉的方向(例如Y方向)上突出到筒状的壳体930的外侧。从轴31的轴向(例如Z方向)观察时,第1部位WP1突出到壳体930的外侧。第1部位WP1与Y方向平行。第2部位WP2在筒状的壳体930的外侧自第1部位WP1朝向电路基板20突出。第2部位WP2与电路基板20相连接。第2部位WP2与Z方向平行。
如图25所示,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中,第2部位WP2配置为在与X-Y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例如X方向)上排成一列。由此,能够将与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相连接的第1电力电路25A和与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相连接的第2电力电路25B相邻地配置。
另外,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中,在第1部位WP1与第2部位WP2之间弯曲的弯曲部WP12也例如沿X轴方向排列。
第2部位WP2的靠与同第1部位WP1相连接的一侧相反的那侧的端部成为分支为两个端子片WP21、WP22的构造。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各自中,端子片WP21、WP22分别插入到设于电路基板20的第1通孔21H6A中。由此,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分别与第1电力电路25A相连接。在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各自中,端子片WP21、WP22也分别插入到设于电路基板20的第2通孔21H6B中。由此,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分别与第2电力电路25B相连接。
例如,对于第2部位WP2相对于电路基板20的连接,使用压合。压合是无焊料的电连接技术。具体而言,在压合中,将端子片WP21、WP22插入到在电路基板20设置的第1通孔21H6A和第2通孔21H6B中,端子片WP21、WP22的外周挠曲成能弹性变形。由此,第2部位WP2与第1通孔21H6A的内壁面的导体和第2通孔21H6B的内壁面的导体相连接。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2部位WP2相对于电路基板20的连接并不限定于压合。对于第2部位WP2相对于电路基板20的连接,也可以使用焊料。
第3部位WP3与第1线圈组Gr1或第2线圈组Gr2相连接。第3部位WP3与同第1部位WP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Z方向)平行。第3部位WP3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3短于第1部位WP1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且短于第2部位WP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2。第3部位WP3配置为排列在以轴31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周上。
如图24和图26所示,电动驱动装置1具有将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各第1部位WP1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1部位WP1相互连结的第1连结构件67。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有将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各第2部位WP2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相互连结的第2连结构件68。第1连结构件67和第2连结构件68分别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通过第1连结构件67和第2连结构件68,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以相互离开的状态在X方向上相邻地配置。
如图27所示,电动马达30例如具有与第1线圈组Gr1相连接的3个第1端子片371、372、373和与第2线圈组Gr2相连接的3个第2端子片(未图示)。当散热器40借助适配器60安装于电动马达30时,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各第3部位WP3分别压靠并接触于第1端子片371、372、373。另外,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3部位WP3也分别压靠并接触于未图示的第2端子片。由此,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经由第1端子片371、372、373与第1线圈组Gr1相连接,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经由第2端子片与第2线圈组Gr2相连接。此外,也可以是,第3部位WP3和第1端子片371、372、373通过电阻焊或激光焊相接合,或者第3部位WP3和第2端子片通过电阻焊或激光焊相接合。
如图27所示,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各弯曲部WP12配置于适配器60的突出部62的内侧。另外,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弯曲部WP12(参照图25)也配置于突出部62的内侧,对此未图示。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快速装配机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如图28所示,ECU10具备将盖体50安装于散热器40的快速装配机构55。另外,盖体50具有顶板51和设于顶板51的周缘的外周部52。外周部52自顶板51立起。例如,盖体50由金属或树脂制成,顶板51和外周部52形成为一体。
快速装配机构55例如具有卡定部521和能与卡定部521卡定的被卡定部421。卡定部521设于盖体50的外周部52。被卡定部421设于散热器40的外周部42。例如,如图19所示,被卡定部421设于在X方向(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外周部42LE和外周部42RE。卡定部521设于在将盖体50安装于散热器40时在Z方向上与被卡定部421重叠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1中,在向散热器40安装盖体50的工序中,首先,在槽部422配置第2粘接剂56。接下来,使盖体50的外周部52嵌入槽部422。例如,使外周部52的靠与散热器40相对的一侧的端部522嵌入槽部422。接下来,使卡定部521卡定于快速装配机构55的被卡定部421。由此,盖体50暂时固定于散热器40。在第2粘接剂56固化后,盖体50和散热器40通过快速装配机构55和第2粘接剂56这两者而固定在一起。
散热器40和盖体50构成收纳电路基板20的收纳体。由于第2粘接剂56介于外周部52与槽部422之间,因此,上述收纳体的内部的气密性较高。
另外,在盖体50设有阀53。阀53根据上述收纳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压力差进行开闭。例如,当由于温度变化而导致上述压力差变大时,阀53打开而减小压力差。当压力差变小时,阀53关闭而使收纳体的内部密闭。如此,阀53能够减小收纳体内部的压力变化。
如以上说明那样,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电动马达30和为了对电动马达30进行驱动控制而设于轴31的负载相反侧的ECU10。ECU10包含:磁体32,其位于轴31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以及电路基板20,其位于轴31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轴31的轴向(例如Z方向)的延长线上。电路基板20具有控制电路24、第1电力电路25A、第2电力电路25B、以及包含对磁体3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电路23。旋转角度传感器23a是对磁体3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第1电力电路25A包含向第1线圈组Gr1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291。第2电力电路25B包含向第2线圈组Gr2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291。控制电路24包含对第1电力电路25A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282A和对第2电力电路25B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282B等。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其将第1线圈组Gr1和电路基板20连接起来;以及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其将第2线圈组Gr2和电路基板20连接起来。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既可以包含在ECU10中,也可以包含在电动马达30中。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分别具有:第1部位WP1,其在与轴31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到壳体930的外侧;以及第2部位WP2,其在壳体930的外侧自第1部位WP1朝向电路基板20突出。
采用该构造,能够将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配置于靠近电路基板20的外周的位置,能够增大第1电力电路25A以及第2电力电路25B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由此,由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产生的热不易向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传递,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温度上升。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因温度变动而导致的检测值的误差降低,因此,能提高旋转角度的检测精度。
另外,也能够增大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以及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由此,能够抑制因电流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布线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造成的影响。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因布线周围的磁场而导致的检测值的误差降低,因此,能提高旋转角度的检测精度。
例如,当扭矩传感器94检测出较大的转向扭矩时,电流I1U、I1V、I1W(参照图16)自第1电力电路25A经由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向电动马达30大量地流动,电流I2U、I2V、I2W(参照图16)自第2电力电路25B经由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向电动马达30大量地流动。由此,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周围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周围,有时分别与大电流对应地产生较强的磁场。然而,在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分别以避开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附近地进行迂回的方式配置。由此,即使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周围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周围产生较强的磁场,也能够尽量使该磁场不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精度造成影响。
另外,如图24~图26所示,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相邻地配置。例如,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配置为在X方向上排成一列。由此,能够将与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相连接的第1电力电路25A和与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相连接的第2电力电路25B相邻地配置。
另外,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第2部位WP2自比第1电力电路25A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靠近电路基板20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第1电力电路25A。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电流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造成的影响。
另外,如图18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与通孔21H6A之间存在第1电力电路25A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1电力电路25A到达电动马达30的电流路径远离旋转角度传感器23a。
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第1电力电路25A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在通孔21H6A的相反侧存在控制电路24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82A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1电力电路25A到达电动马达30的电流路径远离控制电路24。
另外,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第2部位WP2自比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靠近电路基板20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第2电力电路25B。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周围产生的磁场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造成的影响。
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与第2通孔21H6B之间存在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2电力电路25B到达电动马达30的电流路径远离旋转角度传感器23a。
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在第2通孔21H6B的相反侧存在控制电路24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82B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使自第2电力电路25B到达电动马达30的电流路径远离控制电路24。
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配置位置在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电力电路25A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或第2电力电路25B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
另外,如图18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隔着经过电路基板20的中心的直线20CL在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检测电路23的配置位置。由此,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偏向电路基板20的由直线20CL划分出的一个区域地配置。另外,旋转角度传感器23a配置在电路基板20的由直线20CL划分出的另一个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
例如,在电路基板20设有由铜(Cu)等构成的布线(未图示)。这些布线的一部分与第1电力电路25A或第2电力电路25B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91、292相连接。由于在第1电力电路25A、第2电力电路25B中流动有比检测电路23、控制电路24大的大电流,因此,有时在与电子元器件291、292相连接的布线中也流动有大电流而产生较强的磁场。然而,在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第1电力电路25A以及第2电力电路25B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因此,即使在与电子元器件291、292相连接的布线的周围产生较强的磁场,也能够尽量使该磁场不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精度造成影响。
如图13所示,连接器CNT自散热器40的外侧连接于电路基板20。如图9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连接器CNT配置在电动马达30的外侧。由此,能够使连接器CNT远离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例如,如图16所示,连接器CNT具有电源端子Tdc、Tgnd。当扭矩传感器94检测出较大的转向扭矩时,有时电流PSC(参照图16)自电源端子Tdc向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大量地流动,在电源端子Tdc、Tgnd的周围产生较强的磁场。然而,在实施方式1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从Z轴方向观察时,电源端子Tdc、Tgnd配置在电动马达30的外侧,电源端子Tdc、Tgnd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因此,即使在电源端子Tdc、Tgnd的周围产生较强的磁场,也能够尽量使该磁场不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精度造成影响。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有支承电路基板20的散热器40。由此,能够使由电路基板20产生的热高效地散热。
另外,散热器40具有第1隆起部411,该第1隆起部411与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且向电路基板20侧隆起。例如,第1隆起部411与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这两者相对。在ECU10中,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的发热量比较大,但通过使第1隆起部411与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相对,从而电路基板20的散热效率变高。由此,能够使由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产生的热有效地散热。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设于第1隆起部411的第1散热材料431。由此,能够使由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产生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另外,散热器40具有第2隆起部412A、412B,该第2隆起部412A、412B与控制电路24相对且向电路基板20侧隆起。例如,第2隆起部412A与控制电路24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82A相对,第2隆起部412B与控制电路24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282B相对。电子元器件282A对第1电力电路25A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电子元器件282B对第2电力电路25B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因此,电子元器件282A、282B的发热量比较大,但通过使第2隆起部412A与电子元器件282A相对,且使第2隆起部412B与电子元器件282B相对,从而电路基板20的散热效率变高。由此,能够使由控制电路24产生的热有效地散热。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设于第2隆起部412A、412B的第2散热材料432。由此,能够使由电子元器件282A、282B产生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另外,如图23所示,电解电容器253A收纳于散热器40的凹部413A。同样地,电解电容器253B收纳于散热器40的凹部413B。由此,与在散热器40没有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ECU主体10的厚度。另外,由于能够使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各侧面靠近散热器40,因此,能够提高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散热性。
如图25所示,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具有在第1部位WP1与第2部位WP2之间弯曲的弯曲部WP12。如图27所示,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弯曲部WP12配置于适配器60的内侧(例如突出部62的内侧)。由此,能够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进一步远离旋转角度传感器23a。
如上述那样,在电动驱动装置1中,与转向扭矩对应地流动有大电流的电源端子Tdc、电源端子Tgnd、第1电力电路25A、第2电力电路25B、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以及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均远离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由此,即使在上述各部分中流动有大电流而使各部分发热或在各部分的周围产生较强的磁场,也能够尽量使该热、磁场不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精度造成影响。
另外,如图20所示,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2面40b的底部45的凸部40L。另外,如图11所示,适配器60具有在与散热器40相对的面设置的凹部60L。并且,凸部40L能嵌入凹部60L。由此,能够将适配器60相对于散热器40定位。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是以下形态:在散热器40设有凹部,在适配器60设有凸部,使适配器60的凸部嵌入散热器40的凹部。在该形态下,也能够将适配器60相对于散热器40定位。
另外,如图11所示,在适配器60的凹部60L配置有第1粘接剂656。在凹部60L配置有第1粘接剂656。利用第1粘接剂656将散热器40和适配器60粘接起来。由此,能够确保适配器60不脱离散热器40。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覆盖电路基板20的盖体50和将盖体50固定于散热器40的快速装配机构55。快速装配机构55的卡定部521和被卡定部421中的一者设于盖体50的外周部52。卡定部521和被卡定部421中的另一者设于散热器40的外周部42。由此,能够将盖体50和散热器40容易地固定在一起。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设于盖体50的阀53。盖体50和散热器40构成收纳电路基板20的收纳体。阀53根据收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进行开闭。由此,阀53能够减小温度变化所导致的收纳体内部的压力变化。
另外,散热器40具有设于外周部42的槽部422。盖体50的外周部52能嵌入槽部422。由此,能够将盖体50相对于散热器40高精度地定位。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配置于槽部422的第2粘接剂56。利用第2粘接剂56将盖体50和散热器40粘接起来。由此,盖体50和散热器40通过快速装配机构55和第2粘接剂56这两者固定在一起。
另外,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上述电动驱动装置1,电动驱动装置1能够产生辅助转向扭矩。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为在X方向上排成一列的结构,但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在X方向上配置为交错状(日文:千鳥足状)。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9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在X方向上以两列配置成交错状。例如,在自轴向Ax俯视时,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位于马达30的壳体930的外侧。这些第2部位WP2在X方向上隔着直线320CL交替地配置于一侧和另一侧。直线320CL是位于马达30的壳体930的外侧且与X方向平行的假想线。
在图29所示的变形例1中,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第2部位WP2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第2部位WP2也配置为排列在与X-Y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例如X方向)上。因此,能够将与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相连接的第1电力电路25A和与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相连接的第2电力电路25B相邻地配置。
另外,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也可以配置为排列在以轴向Ax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上。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0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配置为排列在以轴向Ax为中心的圆(假想圆)的圆周方向上。例如,在自轴向Ax俯视时,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位于马达30的壳体930的外侧。这些第2部位WP2与壳体930的外周面平行地配置。壳体930的平面形状为正圆形,其中心与轴向Ax重叠。
在图30所示的变形例2中,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也配置为排列在与X-Y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例如在与电动马达30的壳体呈同心圆的圆周方向)上。因此,能够将与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相连接的第1电力电路25A和与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相连接的第2电力电路25B相邻地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散热器40的凹部413A、413B分别收纳有电解电容器253A、253B。也可以是,凹部413A、413B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与电解电容器253A、253B的外周面一致或大致一致那样的形状。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凹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31所示,电解电容器253A的端面253AA沿着凹部413的底面413AA。优选的是,端面253AA与底面413AA之间的间隙的宽度C1恒定。即,优选的是,端面253AA与底面413AA平行。
如图31所示,凹部413A的底面413AA与端面253AA大致平行。凹部413A的内周面413AB沿着电解电容器253A的外周面。凹部413A的内周面413AB是圆筒状的曲面。在利用与端面253AA平行的平面将电解电容器253A和散热器40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电解电容器253A的外周面253AB和凹部413A的内周面413AB分别描绘出圆。优选的是,外周面253AB与内周面413AB之间的间隙的宽度C2恒定。
电解电容器253A具备将端面253AA和外周面253AB连结起来的凸状的弯曲面253AC。另外,凹部413A具备将底面413AA和内周面413AB连结起来的凹状的弯曲面413AC。弯曲面413AC是相对于电解电容器253A凹陷的曲面。在图31所示的截面中,弯曲面413AC描绘出圆弧。弯曲面413AC描绘出的圆弧的曲率半径大于电解电容器253A的弯曲面253AC描绘出的圆弧的曲率半径。优选的是,在图31所示的截面中,凹部413A的弯曲面413AC描绘出的圆弧的中心与电解电容器253A的弯曲面253AC描绘出的圆弧的中心相同。优选的是,图31所示的弯曲面253AC与弯曲面413AC之间的间隙的宽度C3恒定。
第3散热材料433是用于促进由电路基板20(参照图16)产生的热向散热器40传导的材料。第3散热材料433例如是向硅聚合物混合导热性填料而成的材料。第3散热材料433例如是糊状。例如,第3散热材料433的粘度是45Pa·s左右。第3散热材料433接触于电解电容器253A和凹部413A的内壁。更具体而言,第3散热材料433分别与电解电容器253A的端面253AA、弯曲面253AC和外周面253AB、以及凹部413A的底面413AA、弯曲面413AC和内周面413AB相接触。
由于导热系数比空气的导热系数高的第3散热材料433接触于电解电容器253A和散热器40,因此,与没有第3散热材料433的情况相比,提高了散热效率。对于电解电容器253A的轴向长度和外径,可能产生制造误差。例如,在电解电容器253A中,轴向长度的误差因外径而不同,为±0.3mm或±0.5mm左右。外径的误差为±0.5mm左右。另外,由于基板主体21的制造误差(挠曲)和将电路基板20安装于散热器40时的组装误差,导致电解电容器253A的位置有可能偏离设计上的位置。
对于图31所示的宽度C1,优选的是,即使在产生了电解电容器253A的轴向长度的制造误差、基板主体21的制造误差、以及组装误差的情况下,该宽度C1仍为预定的下限值(例如0.5mm)以上且为预定的上限值(例如1.5mm)以下。通过使宽度C1为下限值以上,从而预定量的第3散热材料433易于介于端面253AA与底面413AA之间,因此提高了散热效率。通过使宽度C1为上限值以下,从而为了得到电解电容器253A的预定的散热效率而使用的第3散热材料433的量减少。
对于图31所示的宽度C2,优选的是,即使在产生了电解电容器253A的外径的制造误差、以及组装误差的情况下,该宽度C2仍为预定的下限值(例如0.5mm)以上且为预定的上限值(例如1.5mm)以下。通过使宽度C2为下限值以上,从而预定量的第3散热材料433易于介于外周面253AB与内周面413AB之间,因此提高了散热效率。通过使宽度C2为上限值以下,从而为了得到电解电容器253A的预定的散热效率而使用的第3散热材料433的量减少。
对于图31所示的宽度C3,优选的是,即使在产生了电解电容器253A的轴向长度和外径的制造误差、基板主体21的制造误差、以及组装误差的情况下,该宽度C3仍为预定的下限值(例如0.5mm)以上且为预定的上限值(例如1.5mm)以下。通过使宽度C3为下限值以上,从而预定量的第3散热材料433易于介于弯曲面253AC与弯曲面413AC之间,因此提高了散热效率。通过使宽度C3为上限值以下,从而为了得到电解电容器253A的预定的散热效率而使用的第3散热材料433的量减少。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3中,说明了凹部413A和收纳于凹部413A的电解电容器253A,但该说明也适用于凹部413B和收纳于凹部413B的电解电容器253B。例如,在图31中,也可以是,将凹部413A换成凹部413B,将电解电容器253A换成电解电容器253B。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例如,设为第1隆起部411和第2隆起部412A、412B分离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第1隆起部411和第2隆起部412A、412B相连而一体化。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散热器设有环状的壁部。另外,也可以在壁部的环的内侧设有供轴穿过的通孔。由此,在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设置的磁体被壁部包围。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2的虚线示出自电源端子Tdc、Tgnd经由ECU主体10A到达电动马达30(参照图10)的电流路径。在实施方式2中,ECU10(参照图10)也具备ECU主体10A和盖体50(参照图7)。ECU主体10A具有电路基板20、对电路基板20进行支承的散热器40、以及连接器CNT。电路基板20和连接器CNT安装于散热器40。连接器CNT自散热器40的外侧连接于电路基板20。从Z轴方向观察时,连接器CNT配置在电动马达30的外侧。
图3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后视图。图35是在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的图。图36是自散热器的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散热器的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以及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的图。
如图32~图36所示,散热器40具有设于第1面40a的底部41的环状的壁部44和多个肋442。在自轴31的轴向Ax(Z轴方向)俯视时,壁部44包围通孔46,壁部44的环的内侧与通孔46重叠。壁部44沿着通孔46的外周设置,且自第1面40a的底部41朝向上方(电路基板20侧)立起。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壁部44的环是正圆形。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壁部44的环的中心与通孔46的中心一致或大致一致。另外,在壁部44的外周面44b设有用于将后述的帽57(参照图38)固定的槽部tr。
肋442将壁部44的外周面44b和第1面40a的底部41连结起来。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多个肋442以等间隔配置在壁部44的周围。
壁部44和多个肋442与散热器40形成为一体。与散热器40同样地,壁部44和多个肋442由铝、铜等金属构成。由此,壁部44能够在壁部44的环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屏蔽磁场。
图3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38是在图37中将壁部和其周边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图38示出帽安装于壁部的状态。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壁部和多个肋的结构例的俯视图。此外,在图39中,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为了示出壁部44与磁体3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壁部44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位置关系,用虚线来表示磁体32和旋转角度传感器23a。
如图37和图38所示,在壁部44的外周面44b设有槽部tr。壁部44自侧方包围磁体32。壁部44的上表面44a位于比磁体32接近电路基板20的位置。帽57安装于壁部44的靠电路基板20侧的端部(以下,称作上侧端部)441。
如图39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多个肋442,例如配置有3个肋442A、442B、442C。3个肋442A、442B、442C以等间隔配置于壁部44的周围。例如,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壁部44的环的中心与轴31的轴向Ax重叠。沿着以轴向Ax为中心的正圆的圆周,3个肋442A、442B、442C以等间隔配置。在自肋442A起沿圆周方向离开角度θ1的位置配置有肋442B。在自肋442B起沿圆周方向离开角度θ2的位置配置有肋442C。在自肋442C起沿圆周方向离开角度θ3的位置配置有肋442A。在图39所示的例子中,成为θ1=θ2=θ3=120°。
图40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帽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40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帽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40B表示用A5-A6线剖切图40A所示的俯视图后得到的截面。图40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帽的结构例的仰视图。如图40A~图40C所示,帽57具有顶板部571和对顶板部571的外周进行支承的缘部572。另外,如图38(或图40A~图40C)所示,缘部572具有向帽57的内侧突出的突起部572c(或突起部572d)。顶板部571、缘部572和突起部572c(或突起部572d)形成为一体。
此外,突起部572c和突起部572d的差异仅在于形状。与突起部572c相比,突起部572d的靠下侧的面(与散热器40的第1面40a(参照图37)相对的一侧的面)成为斜面,成为容易嵌入槽部tre的形状。缘部572所具有的突起部可以是突起部572c和突起部572d中的任一者。
帽57的材料是树脂。例如,帽57的材料是具有弹性的树脂。作为具有弹性的树脂,能够例示具有橡胶弹性的弹性体系树脂。由此,缘部572和突起部572c、572d能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易于将帽57可装卸地安装于壁部44。另外,帽57的材料可以是乙烯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
顶板部571的材料可以与缘部572和突起部572c、572d的材料互不相同。例如,也可以是,顶板部571是由乙烯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形成的薄膜,缘部572和突起部572c、572d是弹性体系树脂。
另外,帽57的材料可以是无色透明或有色透明。特别是,顶板部571优选为透明。透明是指具有透光性(可透过可见光的性质)。若顶板部571为透明,则作业人员(或制造装置)能够透过帽57观察壁部44的环的内侧。
如图38所示,当帽57盖在壁部44的上侧端部441上且顶板部571与壁部44的上表面44a相接触时,突起部572c卡合于槽部tre。由此,帽57可装卸地安装于壁部44。当在壁部44安装有帽57且在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安装有电路基板20时,顶板部571处于隔在磁体32和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顶板部571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和磁体32这两者分开。在将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与磁体32之间的间隔距离设为d11且将顶板部571的厚度设为d12时,间隔距离d11大于厚度d12(d11>d12)。顶板部571的厚度d12例如为数十μm或数百μm。
如以上说明那样,实施方式2的电动驱动装置1具有散热器40和环状的壁部44。散热器40具有第1面40a和位于第1面40a的相反侧的第2面40b,在第1面40a侧支承电路基板20。散热器40具有设置在第1面40a与第2面40b之间且供轴31穿过的通孔46。壁部44配置在第1面40a与电路基板20之间。在从轴31的轴向Ax(Z轴方向)俯视时,通孔46位于壁部44的环的内侧。由此,壁部44在电路基板20侧具有端部,能够将帽57可装卸地安装于该端部。由此,能够防止异物从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进入壁部44的环的内侧。由于磁体32位于壁部44的环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32。
例如,设想在洁净室内制造电动马达3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洁净室内制造电动马达30,将制造出的电动马达30安装于散热器40,将帽57安装于壁部44。由此,即使在将电动马达30搬出到洁净室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壁部44的环的内侧维持洁净室的环境。通过将帽57安装于壁部44,能够在壁部44的环的内侧被维持洁净状态(污染较少的状态)的情况下交接给ECU10的组装工序。在ECU10的组装工序中,进行ECU主体10A的组装和盖体50向ECU主体10A的安装等。
另外,在ECU10的组装工序中,作业人员(或制造装置)可以拆下帽57,也可以不拆下帽57。由于帽57可装卸地安装于壁部44,因此能够进行将帽57自壁部44拆下的操作和将帽57保留于壁部44的操作中的任一操作。
另外,帽57是透明的。由此,作业人员(或制造装置)能够透过帽57来观察壁部44的环的内侧。利用帽57将壁部44的环的内侧维持洁净状态,在该状态下,作业人员(或制造装置)能够观察壁部44的环的内侧或对位于该环的内侧的磁体32进行外观检查。
另外,也可以是,基于上述外观检查的结果等,作业人员(或制造装置)从壁部44暂时拆下帽57,进行修整的处理等,之后,将帽57安装于壁部44。由于帽57能够相对于壁部44装卸,因此还能够进行这样的处理。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还具备将壁部44的外周面44b和第1面40a连结起来的多个肋442。由此,能够提高壁部44与散热器40之间的连结强度。
另外,多个肋442沿着壁部44的周围以等间隔配置。由此,在壁部44的周围,能够确保壁部44与散热器40之间的连结强度不产生偏差。
另外,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帽57。帽57安装于壁部44的靠电路基板20侧的端部。帽57具有与磁体32相对的顶板部571和对顶板部571的外周进行支承的缘部572。顶板部571的材料是树脂。由此,从磁体32发出的磁通能够透过帽57的顶板部571,旋转角度传感器23a能够检测该磁通。不必为了使磁通透过而从壁部44的端部拆下帽57。因此,在电动驱动装置1的组装工序中,不需要拆下帽57的工序,能够抑制工序数量的增加。另外,在电路基板20安装于散热器40而完成了电动驱动装置1之后,也能维持帽57安装于壁部44的状态。由此,能够持续性地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32。
另外,壁部44具有设于外周面44b的槽部tre。帽57的缘部572具有在与槽部tre重叠的位置设置的突起部572c。突起部572c能卡合于槽部tre。由此,能将帽57固定于壁部44。
另外,壁部44以及多个肋442与散热器40形成为一体。与散热器40同样地,壁部44和多个肋442由铝、铜等金属构成。由此,在壁部44与散热器40之间、多个肋442与散热器40之间、以及壁部44与多个肋442之间都不存在接合的边界,因此能够提高壁部44与散热器40之间的连结强度。另外,壁部44的材料与散热器40相同,例如是金属。若壁部44的材料为金属,则在壁部44的环的内侧与外侧之间磁场被屏蔽。由此,能够防止因电流在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布线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对壁部44的环的内侧造成影响。由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因布线周围的磁场而导致的检测值的误差进一步降低,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旋转角度的检测精度。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图4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帽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41所示,变形例1的帽57A具有顶板部571和对顶板部571的外周进行支承的缘部572。另外,缘部572具有向帽57的内侧突出的突起部572c。
在变形例1中,当在壁部44安装有帽57且在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安装有电路基板20时,缘部572的上表面572a与电路基板20相接触。例如,当螺钉插入到电路基板20的通孔21H1(参照图32)中而使电路基板20固定于散热器40时,电路基板20按压缘部572的上表面572a,电路基板20和上表面572a贴紧。由此,电路基板20被散热器40和帽57这两者支承,因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20相对于散热器40的振动。
在电路基板20安装有旋转角度传感器23a,通过抑制电路基板20的振动,从而也能够抑制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振动。由此,能够使磁体32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d11(参照图38)保持恒定。由此,旋转角度传感器23a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磁体的旋转角度。另外,缘部572的材料也可以是树脂。树脂制的缘部572能够吸收电路基板20的振动,能够提高电路基板20的防振效果。
图4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42所示,变形例2的帽57B具有顶板部571、对顶板部571的外周进行支承的缘部572、以及支承于缘部572B的上表面572a(参照图43A~图43C)的弹性环575。弹性环575的材料例如是绝缘性的树脂。另外,缘部572具有向帽57B的内侧突出的突起部572c。在变形例2中,当在壁部44安装有帽57B且在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安装有电路基板20时,电路基板20将弹性环575向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按压。由此,弹性环575分别贴紧于电路基板20和缘部572。弹性环575例如是O形密封圈。
图43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3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3B表示用A7-A8线剖切图43A所示的俯视图后得到的截面。图43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帽的结构的仰视图。此外,在图43A中,示出在变形例2的帽57B的槽部574嵌入有弹性环575的状态。如图43A~图43C所示,在帽57B的缘部572的上表面572a设有槽部574。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槽部574是环形状。在环形状的槽部574嵌入有弹性环575。
在变形例2中,当电路基板20安装于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时,弹性环575与电路基板20相接触。例如,当螺钉插入到电路基板20的通孔21H1(参照图32)中而使电路基板20固定于散热器40时,电路基板20按压弹性环575,电路基板20和弹性环575相贴紧。由此,电路基板20被散热器40和帽57这两者支承,因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20相对于散热器40的振动。另外,弹性环575能够吸收电路基板20的振动,能够提高电路基板20的防振效果。
图44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壁部和其周边的剖视图。图44B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壁部安装有帽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2中,散热器和壁部也可以相对独立地形成。例如,如图44A所示,在变形例3中,在散热器40的第1面40a的底部41设有凹部40c。在该凹部40c嵌入有变形例3的壁部44A的底部。由此,壁部44A固定于散热器40。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如图44B所示,也能够将帽57安装于壁部44A。帽57能够防止异物自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进入壁部44的环的内侧。由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32。
另外,在变形例3中,由于能够分开制造散热器40和壁部44A,因此能够使散热器40为更简单的形状。由此,例如使用铸模进行的散热器40的制造变得容易。
壁部44A的材料既可以是铝、铜等金属,也可以是工程塑料等树脂。若壁部44A的材料为树脂,则能够通过注射成形来形成壁部44A,因此,壁部44A的制造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44A和图44B所示,也可以在壁部44A的内周面44c贴附或涂敷有磁屏蔽层447。由此,即使在壁部44A由树脂制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壁部44A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屏蔽磁场。
图4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壁部和其周边的剖视图。变形例4的壁部44B的材料是树脂。树脂制的壁部44B与树脂制的帽57A形成为一体。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帽57A也能够防止异物自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进入壁部44的环的内侧。由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32。另外,在电动驱动装置1的组装工序中,不需要将帽57A安装于壁部44B的工序,因此能够抑制工序数量的增加。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例如,壁部44、44A的环不限定于正圆形。壁部44、44A的环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或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
(实施方式3)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不在环状的壁部设置帽。环状的壁部可以直接接触于电路基板,也可以在环状的壁部与电路基板之间配置有弹性体。弹性体可以接触于环状的壁部和电路基板。
图4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4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48是在图47中将壁部和其周边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图48表示在壁部安装有弹性环445的状态。图4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壁部和多个肋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49表示弹性环445嵌入于在壁部44的上表面44a设置的槽部446的状态。另外,在图49中,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为了示出弹性环445与磁体32以及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位置关系,用虚线来表示磁体32和旋转角度传感器23a。
如图46~图49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在环状的壁部44未设有用于将帽固定的槽部tr(参照图32)。在实施方式3中,在壁部44的上表面设有供弹性环445嵌入的槽部446。
如图47~图49所示,壁部44自侧方包围磁体32。壁部44的上表面44a位于比磁体32接近电路基板20的位置。另外,在壁部44的上表面44a配置有弹性环445。例如,在壁部44的上表面44a设有环状的槽部446。在自Z轴方向俯视时,槽部446的形状与壁部44的形状相同,例如是正圆。如图49所示,在壁部44的上表面嵌入有弹性环445。
弹性环445的材料例如是绝缘性的树脂。当在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安装有电路基板20时,电路基板20将弹性环445向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按压。由此,弹性环445分别贴紧于电路基板20和壁部44。弹性环445例如是O形密封圈。
如以上说明那样,实施方式3的电动驱动装置1具有散热器40、环状的壁部44、以及配置在壁部44与电路基板20之间的弹性环445(弹性体)。散热器40具有第1面40a和位于第1面40a的相反侧的第2面40b,在第1面40a侧支承电路基板20。散热器40具有设置在第1面40a与第2面40b之间且供轴31穿过的通孔46。壁部44配置在第1面40a与电路基板20之间。在自轴31的轴向Ax(Z轴方向)俯视时,通孔46位于壁部44的环的内侧。
由此,通过使弹性环445分别贴紧于壁部44和电路基板20,能够抑制电路基板20的振动,能够抑制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相对于磁体32的振动。由此,能够进一步将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与磁体32之间的间隔距离保持为恒定。由此,旋转角度传感器23a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磁体32的旋转角度。
另外,当电路基板20振动时,在电路基板20与各种零件(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电子元器件281、282A、282B、平滑用电容器253A、253B等)接合的接合部作用有负载。在实施方式3中,由于能够抑制电路基板20的振动,因此,能够减少作用于接合部的负载。
另外,在自轴31的轴向Ax(Z轴方向)俯视时,通孔26位于弹性环445的内侧。由此,当弹性环445分别贴紧于壁部44和电路基板20时,壁部44的环被电路基板20封堵。由此,能够防止异物自散热器40的第1面40a侧进入壁部44的环的内侧。由于磁体32位于壁部44的环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磁体32(发生污染)。
另外,壁部44具有在上表面44a(与电路基板20相对的面)设置的槽部446。弹性环445能嵌入槽部446。由此,易于将弹性环445配置于壁部44的上表面44a。能够防止弹性环445相对于壁部44错位。
另外,弹性环445为绝缘性。由此,弹性环445能够使电路基板20与壁部44之间绝缘。例如,即使在壁部44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弹性环445也能够防止电流在壁部44与电路基板20之间流动。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图5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壁部和其周边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3中,散热器和壁部也可以相对独立地形成。例如,如图50所示,在变形例中,在散热器40的第1面40a的底部41设有凹部40c。在该凹部40c嵌入有变形例的壁部44A的底部。由此,壁部44A固定于散热器40。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使弹性环445(参照图48)嵌入壁部44A的槽部446。通过使弹性环445分别贴紧于壁部44A和电路基板20,能够抑制电路基板20的振动,能够抑制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相对于磁体32的振动。由此,能够进一步将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与磁体32之间的间隔距离保持为恒定。旋转角度传感器23a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磁体32的旋转角度。
另外,在变形例中,由于能够分开制造散热器40和壁部44A,因此能够使散热器40为更简单的形状。由此,例如使用铸模进行的散热器40的制造变得容易。
在实施方式3中,壁部44A的材料也可以是铝、铜等金属,还可以是工程塑料等树脂。若壁部44A的材料为树脂,则能够利用注射成形来形成壁部44A,因此,壁部44A的制造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50所示,也可以在壁部44A的内周面44c贴附或涂敷有磁屏蔽层447。由此,即使在壁部44A由树脂制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壁部44A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屏蔽磁场。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3,但在实施方式3中,壁部44、44A的环也不限定于正圆形。壁部44、44A的环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或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在散热器安装有连接器的形态。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的安装部位不限定于散热器。连接器可以不设于散热器,而设于盖体。
图5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5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5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仰视图。图54~图5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57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5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仰视图。图5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ECU主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59的虚线示出自电源端子Tdc、Tgnd经由ECU主体10A到达电动马达30(参照图54)的电流路径。
如图51~图59所示,实施方式4的ECU10具备ECU主体10A和盖体50。ECU主体10A具备电路基板20和支承电路基板20的散热器40。
如图51和图52所示,盖体50具有顶板51、设于顶板51的周缘的外周部52、以及设于顶板51的连接器CNT。外周部52自顶板51的周缘向散热器40侧立起。连接器CNT具有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另外,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均具有外装部CNTE和配置于外装部CNTE的内侧的多个端子CNTP。顶板51具有与安装于散热器40的电路基板20相对的第1面51a和位于第1面51a的相反侧的第2面51b。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的各外装部CNTE自顶板51的第2面51b向盖体50的外侧(例如隔着顶板51向电路基板20的相反侧)突出。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自散热器40的外侧连接于电路基板20。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电动马达30的外侧,分别配置有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
在实施方式4中,盖体主体50A由顶板51和外周部52构成。顶板51和外周部52形成为一体。另外,盖体主体50A和外装部CNTE也形成为一体。例如,盖体50由金属制成或由树脂制成。顶板51、外周部52和外装部CNTE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为一体。端子CNTP由金属制成。
第1连接器CNT1用于供电。第1连接器CNT1例如具有两个端子CNTP。在第1连接器CNT1所具有的两个端子CNTP之中,一个端子是电源端子Tdc(参照图6),另一个端子是电源端子Tgnd(参照图6)。电源端子Tdc用于供给电源装置83(参照图2)的电源电压Vdc。电源端子Tgnd用于供给电源装置83的负电源电压(例如接地等的基准电压)。在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上,经由电源端子Tdc、Tgnd分别连接有用于自电源装置83传送电力的电力布线PW(参照图2)。
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用于输入输出信号或数据。例如,第2连接器CNT2是进行CAN通信的CAN端子。第3连接器CNT3是利用CAN通信以外的方法来输入输出数据的输入输出端子。在控制电路24的控制运算部241(参照图6),经由第2连接器CNT2、第3连接器CNT3连接有用于传送转向扭矩信号T、车速信号SV等输入输出信号的信号传送布线。
如图59所示,在基板主体21设有在第1面21a与第2面21b之间贯穿基板主体21的多个通孔21H1、21H3、21H6、21H7。通孔21H1供用于将电路基板20固定于散热器40的螺钉插入。通孔21H3供用于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参照图27)相对于电路基板20对位的、棒状的连结构件66AL(参照图66)插入。通孔21H6包含第1通孔21H6A和第2通孔21H6B。第1通孔21H6A供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参照图27)插入。第2通孔21H6B供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参照图27)插入。
通孔21H7供端子CNTP(参照图51)插入。例如,通孔21H7包含通孔Hdc、Hgnd、Hcan、Hio。通孔Hdc、Hgnd供第1连接器CNT1(参照图51)的端子CNTP插入。通孔Hcan供第2连接器CNT2(参照图51)的端子CNTP插入。通孔Hio供第3连接器CNT3(参照图51)的端子CNTP插入。
图60和图61是表示相对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器的连接例的示意图。如图60所示,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参照图51)的各端子CNTP配置于电路基板20的第1面20a侧。另外,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具有将相邻的多个端子CNTP相互连结起来的连结构件CNTB。通过连结构件CNTB,使多个端子CNTP以相互离开的状态在Y方向上相邻地配置。例如,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第3连接器CNT3的各端子CNTP针对每个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第3连接器CNT3均通过连结构件CNTB相连结。或者,也可以是,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第3连接器CNT3的各端子CNTP通过1个连结构件CNTB统一连结起来。
如图60所示,将由连结构件CNTB连结起来的多个端子CNTP以其顶端部TP朝向电路基板20的状态插入基板主体21的通孔21H7。如图61所示,当多个端子CNTP的各顶端部TP到达基板主体21的第2面21b侧时,多个端子CNTP分别连接于电路基板20。
图6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图6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的结构例的后视图。图64是在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中自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的图。图65是自散热器的第2面侧透视地表示在实施方式4的散热器的第1面侧设置的第1隆起部、第2隆起部和凹部、以及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的图。
如图59和图62所示,散热器40在第1面40a侧具有凹部47A、47B、47C。凹部47A设于与第1连接器CNT(参照图54)相对的位置。凹部47A例如供第1连接器CNT1所具有的端子CNTP(例如电源端子Tdc、Tgnd)的顶端部TP(参照图61)配置。凹部47B设于与第2连接器CNT(参照图54)相对的位置。凹部47B例如供第2连接器CNT2所具有的端子CNTP(例如CAN端子)的顶端部TP配置。凹部47C设于与第3连接器CNT(参照图54)相对的位置。凹部47C例如供第3连接器CNT3所具有的端子CNTP(例如CAN端子以外的输入输出端子)的顶端部TP配置。另外,如图62~图65所示,散热器40具有通孔48。通孔48供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参照图54)插入。
图66是表示在图52中用A9-A10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截面的立体图。图67是在图53中用B3-B4线剖切电动驱动装置后得到的剖视图。如图66和图67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电动驱动装置1也具有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第1连结构件67、以及第2连结构件68。第1连结构件67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1部位WP1相互连结。另外,第2连结构件68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2部位WP2相互连结。第1连结构件67和第2连结构件68分别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通过第1连结构件67和第2连结构件68,使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以相互离开的状态在X方向上相邻地配置。
另外,电动马达30例如具有与第1线圈组Gr1相连接的3个第1端子片371、372、373和与第2线圈组Gr2相连接的3个第2端子片(未图示)。当散热器40借助适配器60安装于电动马达30时,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各第3部位WP3分别压靠并接触于第1端子片371、372、373。另外,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第3部位WP3也分别压靠并接触于未图示的第2端子片。由此,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经由第1端子片371、372、373与第1线圈组Gr1相连接,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经由第2端子片与第2线圈组Gr2相连接。此外,第3部位WP3和第1端子片371、372、373、或第3部位WP3和第2端子片也可以通过电阻焊或激光焊相接合。
如图27所示,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的各弯曲部WP12配置于适配器60的突出部62的内侧。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的各弯曲部WP12也配置于突出部62的内侧。
图6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快速装配机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68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ECU10也具备将盖体50安装于散热器40的快速装配机构55。快速装配机构55例如具有卡定部521和能与卡定部521卡定的被卡定部421。卡定部521设于盖体50的外周部52。被卡定部421设于散热器40的外周部42。卡定部521设于在将盖体50安装于散热器40时在Z方向上与被卡定部421重叠的位置。将盖体50安装于散热器40的工序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以上说明那样,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1具备电动马达30和为了对电动马达30进行驱动控制而设于轴31的负载相反侧的ECU10。ECU10包含:磁体32,其位于轴31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电路基板20,其位于轴31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轴31的轴向(例如Z方向)的延长线上;盖体50,其覆盖电路基板20;以及连接器CNT,其与电路基板20相连接。连接器CNT的外装部CNTE与盖体50形成为一体。
通过使盖体主体50A和外装部CNTE形成为一体,能够有助于减少电动驱动装置1的零件个数。
另外,盖体50具有与电路基板20相对的第1面51a和位于第1面51a的相反侧的第2面51b。连接器CNT的外装部CNTE自第2面51b向盖体50的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将位于电动驱动装置的外侧的信号传送布线(例如传送转向扭矩信号T、车速信号SV等的信号传送布线)经由连接器CNT自盖体50侧连接于电路基板20。
另外,在作为电路基板20的法线方向的Z方向上,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均与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分开。从Z方向观察时,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均未与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和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重叠。由此,在电路基板20中,能够将供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连接的区域(例如通孔21H7)以及供第1线圈布线321A、322A、323A或第2线圈布线321B、322B、323B连接的区域(例如通孔21H6)相互分开地配置。由此,在电路基板20中,能够防止通孔21H6、21H7的配置变得过密。
另外,从Z轴方向观察时,连接器CNT配置在电动马达30的外侧。由此,能够使连接器CNT远离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例如,第1连接器CNT1包含电源端子Tdc。当扭矩传感器94检测出较大的转向扭矩时,有时电流PSC(参照图59)自电源端子Tdc向第1电力电路25A和第2电力电路25B大量地流动,在电源端子的周围产生较强的磁场。然而,在实施方式4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1连接器CNTP1配置在电动马达30的外侧,因此,电源端子Tdc与旋转角度传感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因此,即使在电源端子Tdc的周围产生较强的磁场,也能够尽量使该磁场不对旋转角度传感器23a的检测精度造成影响。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在实施方式4中,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为排成一列的结构,但第1连接器CNT1、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也可以不排成一列。例如,第1连接器CNT1也可以设于偏离第2连接器CNT2和第3连接器CNT3排列的方向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驱动装置;10、ECU(电子控制装置);10A、ECU主体;20、电路基板;21、基板主体;23、检测电路;23a、旋转角度传感器;24、控制电路;25A、第1电力电路;25B、第2电力电路;30、电动马达;31、轴;32、磁体;37、第1线圈;38、第2线圈;40、散热器;42、52、外周部;44、44A、44B、(环状的)壁部;49、扼流线圈;50、盖体;51、顶板;53、阀;55、快速装配机构;56、粘接剂;57、57A、57B、帽;60、适配器;70、第2齿轮齿条机构;71A、第2小齿轮轴;71B、第2小齿轮;71C、第2齿条;72、拉杆;75A、蜗杆;75B、蜗轮;75、减速装置;82、车速传感器;83、电源装置;84、点火开关;91、方向盘;92、转向轴;92A、输入轴;92B、输出轴;92C、扭力杆;94、扭矩传感器;96、万向节;97、中间轴;97A、上轴;97B、下轴;98、万向节;99、第1齿轮齿条机构;99A、第1小齿轮轴;99B、第1小齿轮;99C、齿条轴;99D、第1齿条;100、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1、车辆;241、控制运算部;242、栅极驱动电路;243、阻断驱动电路;251、逆变电路;253A、253B、电解电容器;281、282A、282B、291、292、电子元器件;283、热敏电阻;321A、322A、323A、第1线圈布线;321B、322B、323B、第2线圈布线;371、372、373、第1端子片;411、第1隆起部;412A、412B、第2隆起部;421、被卡定部;422、槽部;431、第1散热材料;432、第2散热材料;433、第3散热材料;442、442A、442B、442C、肋;445、弹性环;447、磁屏蔽层;521、卡定部;930、壳体;931、定子芯;931a、背磁轭;931b、齿部;932、转子;932a、转子磁轭;932b、磁体;Ax、轴向;CNT、连接器;CNTB、连结构件;CNTE、外装部;CNTP、端子;CNT1、第1连接器;CNT2、第2连接器;CNT3、第3连接器;Gr1、第1线圈组;Gr2、第2线圈组;PW、电力布线;SV、车速信号;T、转向扭矩信号;Tdc、Tgnd、电源端子;WP1、第1部位;WP12、弯曲部;WP2、第2部位;WP3、第3部位;θm、马达电角度。

Claims (20)

1.一种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具备:
电动马达,其包含轴、与所述轴连动的马达转子、具有使所述马达转子旋转的定子芯的马达定子、每3相至少分成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这两个系统且用3相交流电对所述定子芯进行励磁的多个线圈组、以及在内侧收纳所述马达转子、所述马达定子和所述多个线圈组的筒状的壳体;
电子控制装置,其是为了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而设置的,包含设于所述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的磁体、以及位于所述轴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的1张电路基板;
第1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以及
第2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2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
基板主体;
检测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磁体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
第1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1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
第2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2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以及
控制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
所述检测电路安装于所述基板主体的第1面,
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基板主体的位于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
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均具有:
第1部位,其在与所述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
第2部位,其在所述外侧自所述第1部位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
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均配置在由经过所述电路基板的中心的直线划分出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配置为排列在一个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自比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靠近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所述第1电力电路,
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自比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靠近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的位置连接于所述第2电力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
第1通孔,其与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相连接;以及
第2通孔,其与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相连接,
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1通孔之间存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2通孔之间存在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
隔着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1通孔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控制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
隔着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2通孔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控制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容器,
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电容器的配置位置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或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隔着经过所述电路基板的中心的直线在所述第1电力电路或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存在所述检测电路的配置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连接器,
自所述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连接器配置在所述电动马达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散热器,该散热器支承所述电路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散热器具有:
第1隆起部,其与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侧隆起;以及
第2隆起部,其与所述控制电路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侧隆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
第1散热材料,其设于所述第1隆起部;以及
第2散热材料,其设于所述第2隆起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散热器还具有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且向所述电路基板的相反侧凹陷,
在所述凹部收纳被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容器。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环状的壁部,
所述散热器具有供所述轴穿过的通孔,
在自所述轴的轴向俯视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壁部的环的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多个肋,该多个肋将所述壁部的外周面和所述散热器连结起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帽,该帽可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壁部的靠所述电路基板侧的端部,
所述帽具有:
顶板部,其与所述磁体相对;以及
缘部,其对所述顶板部的外周进行支承,
所述顶板部的材料是树脂。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配置在所述壁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具有环形状,
在自所述轴的轴向俯视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弹性体的环的内侧。
18.根据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适配器,
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各自还具有在所述第1部位与所述第2部位之间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适配器的内侧。
19.一种电动驱动装置,其中,
该电动驱动装置具备:
电动马达,其包含轴、与所述轴连动的马达转子、具有使所述马达转子旋转的定子芯的马达定子、每3相至少分成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这两个系统且用3相交流电对所述定子芯进行励磁的多个线圈组、以及在内侧收纳所述马达转子、所述马达定子和所述多个线圈组的筒状的壳体;
电子控制装置,其是为了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而设置的,包含设于所述轴的靠负载相反侧的端部的磁体、位于所述轴的负载相反侧且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的1张电路基板、覆盖所述电路基板的盖体、以及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连接器;
第1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以及
第2线圈布线,其将所述第2线圈组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起来,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
基板主体;
检测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磁体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
第1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1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
第2电力电路,其包含向所述第2线圈组供给电流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以及
控制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电力电路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中的至少一者所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
所述检测电路安装于所述基板主体的第1面,
所述第1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2电力电路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基板主体的位于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
所述第1线圈布线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均具有:
第1部位,其在与所述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
第2部位,其在所述外侧自所述第1部位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
自所述电路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和所述第2线圈布线的所述第2部位均配置在由经过所述电路基板的中心的直线划分出的一侧,
所述盖体具有:
盖体主体;以及
所述连接器的外装部,其与所述盖体主体形成为一体。
20.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
所述电动驱动装置能够产生辅助转向扭矩。
CN201880036851.8A 2017-06-01 2018-06-01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107540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9532 2017-06-01
JP2017109531 2017-06-01
JP2017-109531 2017-06-01
JP2017-109532 2017-06-01
JP2018103602 2018-05-30
JP2018-103602 2018-05-30
JP2018103621 2018-05-30
JP2018-103621 2018-05-30
PCT/JP2018/021188 WO2018221726A1 (ja) 2017-06-01 2018-06-01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4030A true CN110754030A (zh) 2020-02-04
CN110754030B CN110754030B (zh) 2021-04-02

Family

ID=64454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6851.8A Active CN110754030B (zh) 2017-06-01 2018-06-01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84753B2 (zh)
EP (1) EP3611830B1 (zh)
JP (3) JP6658971B2 (zh)
CN (1) CN110754030B (zh)
BR (1) BR112019025288B1 (zh)
WO (1) WO20182217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1056A (zh) * 2020-02-25 2021-09-1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特别是转向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64767A1 (ja) * 2017-09-28 2019-04-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640270B (zh) * 2018-12-19 2022-02-0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20113562A (ja) * 2019-01-08 2020-07-2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JP7261603B2 (ja) * 2019-02-13 2023-04-20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178414A (ja) * 2019-04-16 2020-10-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215322B2 (ja) * 2019-05-17 2023-01-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装置
CN211139447U (zh) * 2019-08-30 2020-07-31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电动助力转向驱动模块
DE102020202340A1 (de) * 2020-02-24 2021-08-26 Thyssenkrupp Ag Antriebseinheit einer elektrischen Hilfskraftlenk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21107894A1 (de) * 2020-03-30 2021-09-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Leistungsinduktivität mit nachgiebigen stiften und batterie-schnittstelle
US20210300458A1 (en) * 2020-03-31 2021-09-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Power pack flexi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location
WO2021210117A1 (ja) * 2020-04-16 2021-10-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7552356B2 (ja) 2020-12-28 2024-09-18 ニデックパワートレイ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JP7283638B2 (ja) 2021-02-10 2023-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22180660A1 (ja) * 2021-02-24 2022-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接続装置、回転電機装置および回路接続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2167206A (ja) * 2021-04-22 2022-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EP4333269A4 (en) * 2021-04-26 2024-06-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JP7329561B2 (ja) * 2021-06-08 2023-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装置
KR20220169180A (ko) * 2021-06-18 2022-12-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모터 시스템
US20240258872A1 (en) * 2021-07-28 2024-08-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ircuit connection device, rotating electric device, and circuit connection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7471526B2 (ja) 2021-07-28 2024-04-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接続装置、回転電機装置、及び回路接続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3095217A1 (ja) * 2021-11-24 2023-06-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モータ制御装置
FR3130092A1 (fr) * 2021-12-07 2023-06-09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Ensemble électronique avec moyen de protection de capteur
JP7427348B2 (ja) * 2022-02-25 2024-02-05 株式会社リケン 電子機器ケース
JP2024104765A (ja) * 2023-01-25 2024-08-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ステータ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7517A (zh) * 2004-05-20 2007-05-02 株式会社东芝 马达
JP2007250362A (ja) * 2006-03-16 2007-09-27 Toyota Motor Corp コネクタ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式端子台構造
CN102255436A (zh) * 2010-05-21 2011-11-23 株式会社电装 电传动装置
WO2012056735A1 (ja) * 2010-10-27 2012-05-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JP2014033541A (ja) * 2012-08-03 2014-02-20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006079A (ja) * 2013-06-21 2015-01-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US20160036299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Denso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assembled by an interference fit
WO2016024358A1 (ja) * 2014-08-15 2016-0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並びに制御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6034204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34205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62953A (ja) * 2014-09-16 2016-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WO2016174704A1 (ja) * 2015-04-27 2016-11-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11674A (ja) * 2006-06-30 2008-01-17 Mabuchi Motor Co Ltd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固定モータ
CN201369619Y (zh) * 2009-03-12 2009-12-23 张阿松 一种电机前端盖
CN203014560U (zh) * 2012-11-05 2013-06-19 三通(常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壳体端盖
CN203039467U (zh) * 2012-11-29 2013-07-03 浙江安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异步电动机的端盖
CN203398906U (zh) * 2013-08-29 2014-01-15 徐州鸿润达电动车有限公司 多功能通配电机端盖
JP6146380B2 (ja) * 2014-07-31 2017-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装置
US9691989B2 (en) 2014-08-11 2017-06-27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arbo- and heterocyclic spiro compounds as donor materials for organic photovoltaics and their preparation
JP6693706B2 (ja) * 2015-04-06 2020-05-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7517A (zh) * 2004-05-20 2007-05-02 株式会社东芝 马达
JP2007250362A (ja) * 2006-03-16 2007-09-27 Toyota Motor Corp コネクタ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式端子台構造
CN102255436A (zh) * 2010-05-21 2011-11-23 株式会社电装 电传动装置
WO2012056735A1 (ja) * 2010-10-27 2012-05-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JP2014033541A (ja) * 2012-08-03 2014-02-20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006079A (ja) * 2013-06-21 2015-01-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US20160036299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Denso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assembled by an interference fit
JP2016034204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34205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6024358A1 (ja) * 2014-08-15 2016-0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並びに制御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6062953A (ja) * 2014-09-16 2016-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WO2016174704A1 (ja) * 2015-04-27 2016-11-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1056A (zh) * 2020-02-25 2021-09-1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特别是转向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80643A (ja) 2020-05-28
BR112019025288A2 (pt) 2020-06-23
JP6962394B2 (ja) 2021-11-05
BR112019025288B1 (pt) 2023-12-19
US20200195098A1 (en) 2020-06-18
US10784753B2 (en) 2020-09-22
JP2020080642A (ja) 2020-05-28
EP3611830B1 (en) 2022-01-26
JPWO2018221726A1 (ja) 2020-03-26
EP3611830A1 (en) 2020-02-19
JP6658971B2 (ja) 2020-03-04
CN110754030B (zh) 2021-04-02
JP6897813B2 (ja) 2021-07-07
EP3611830A4 (en) 2020-05-06
WO2018221726A1 (ja)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4030B (zh)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798427B2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25343B2 (ja) 駆動装置
JP5063722B2 (ja)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220521B1 (en) Control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ing same
US11909274B2 (en)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JP6852573B2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291424B1 (en) Control device
US20230081123A1 (en)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6962144B2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43937B2 (ja) 自動車のための電力モジュール
JP6922435B2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16659B2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0654452A (zh) 电路板、电动动力转向用电子控制单元、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WO2018193995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コンデンサ実装構造、インバータの封止構造、インバータの組立方法、及びインバータ
EP4106154A1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19160739A (ja) 車両搭載機器のコネクタ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