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9313B - 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9313B
CN110709313B CN201880036375.XA CN201880036375A CN110709313B CN 110709313 B CN110709313 B CN 110709313B CN 201880036375 A CN201880036375 A CN 201880036375A CN 110709313 B CN110709313 B CN 1107093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heel
rotating body
fender
cover member
fend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63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09313A (zh
Inventor
朝田晃宏
井阪裕基
村松大地
椎叶圭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1703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08885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709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09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62D25/166Mounting devices by rods or other distance-keep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62D25/165Mounting devices including sea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8Mud guards for utility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 B62D25/182Movable mudguards, or mudguards comprising movable or detachable parts
    • B62D25/186Movable mudguards, or mudguards comprising movable or detachable parts being attached or suspended laterally from th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9/00Tr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挡泥板支承构造,其能够抑制挡泥板伴随着前轮向左右的转向而发生干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具有:基座部件(110),其伴随着前轮的转向而转动;罩部件(130),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110)相对转动,该罩部件(130)对覆盖所述前轮的前轮挡泥板进行支承;保持机构(150),其收纳于所述基座部件(110)和所述罩部件(130)中,产生想要将所述罩部件(130)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110)的相对转动位置保持在规定的初始位置的保持力;以及限制机构,其在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在左右分别成为了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抵抗着所述保持力而限制伴随着所述前轮的转向的所述罩部件(130)的转动。

Description

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覆盖前轮的挡泥板进行支承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对覆盖前轮的挡泥板进行支承的挡泥板支承构造的技术是公知的。例如,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将覆盖前轮的挡泥板经由支柱等固定于与前轮的转向动作(转向)联动的联动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伴随着前轮的转向,挡泥板也转动,因此即使在对前轮进行转向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由该前轮引起的泥浆飞溅。
但是,如果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那样使挡泥板伴随着前轮的转向而转动,则该挡泥板有可能与车身(例如,发动机罩等)发生干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登第25254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状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够抑制挡泥板伴随着前轮向左右的转向而发生干涉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具有:第一转动体,其伴随着前轮的转向而转动;第二转动体,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体相对转动,该第二转动体对覆盖所述前轮的挡泥板进行支承;保持机构,其收纳于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中,产生想要将所述第二转动体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体的相对转动位置保持在规定的初始位置的保持力;以及限制机构,其在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在左右分别成为了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抵抗着所述保持力而限制伴随着所述前轮的转向的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
另外,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还具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一转动体与所述第二转动体之间密封。
另外,所述第二转动体配置成从上方和侧方覆盖所述第一转动体。
另外,所述保持机构具有:扭簧,其具有主体部和两端部,该主体部卷绕为线圈状,具有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大致平行的轴线,该两端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沿径向突出;第一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体,能够与所述两端部中的任意一方卡合;以及第二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体,能够与所述两端部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
另外,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还具有保护部件,该保护部件收纳于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中,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扭簧。
另外,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棒状,在所述第二转动体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两端部中的哪一方均卡合。
所述两端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另外,所述两端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转动体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彼此的间隙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配置于所述间隙中。
另外,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圆柱状,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为:所述第一固定部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中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固定部的直径大于位于径向内侧的固定部的直径。
另外,所述限制机构形成为:以车身直行的状态下的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为基准,所述前轮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而所述第二转动体被限制时的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大于所述前轮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而所述第二转动体被限制时的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
另外,所述限制机构具有:第一限制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体,在所述前轮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了规定的转向角度时,与车身的一部分抵接,由此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以及第二限制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体,在所述前轮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了规定的转向角度时,与所述一部分抵接,由此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
另外,所述限制机构还具有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能够变更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固定位置。
另外,所述一部分是向所述前轮传递动力的前轴机构的壳体的接合部。
另外,在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为使车身直行的转向角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限制部位于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第二限制部离所述一部分远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具有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
另外,所述挡泥板形成为:其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前轮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前轮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另外,所述挡泥板形成为覆盖所述前轮的外周的一半以上。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实现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抑制挡泥板伴随着前轮向左右的转向而发生干涉。特别是,不仅在前轮向一个方向转向的情况下,在向另一个方向转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挡泥板发生干涉,因此能够提高该挡泥板的形状的自由度。另外,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附着于保持机构。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附着于保持机构。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向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的内部侵入。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取得保持力。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防止扭簧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取得保持力。即,无论前轮向左右哪一方转向,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能够与扭簧的两端部的任意一方卡合而取得保持力。这样,无论前轮的转向方向如何,均能够通过两个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和扭簧取得保持力。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易于得到高保持力。即,通过在主体部的内侧形成两端部,能够易于增大呈线圈状卷绕的主体部的直径。由此,易于确保该扭簧的恢复力(保持力)。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使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与扭簧的两端部易于卡合。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适当地产生用于将第二转动体的转动位置保持在初始位置的保持力。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更适当地使挡泥板追随前轮。即,由于通常车身(例如发动机罩)的前侧的宽度形成得比后侧的宽度窄,因此在前轮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的情况下,与前轮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挡泥板更加接近车身。因此,在前轮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时,以更大的转向角度来限制第二转动体,由此能够在较宽的转动范围内使挡泥板追随前轮。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限制第二转动体的转动。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任意地变更第二转动体的转动会被限制的前轮的转向角度。由此,能够根据车身的形状、作业内容、作业者的喜好而进行设定。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容易确认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抵接的部位。由此,容易调节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中,能够更适当地使挡泥板追随前轮。
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中,能够抑制挡泥板伴随着前轮向左右的转向而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前轮的泥浆飞溅、特别是后退时的泥浆飞溅。
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前轮的泥浆飞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了前轴机构和挡泥板支承构造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前轴机构和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上方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罩部件向一个方向转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罩部件向另一方向转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8的(a)是示出了限制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8的(b)是示出了前轮向一个方向转向时的限制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8的(c)是示出了前轮向另一方向转向时的限制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9的(a)是示出了前轮向一个方向转向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9的(b)是示出了前轮挡泥板被限制的情形的俯视示意图。
图10的(a)是示出了前轮向另一方向转向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10的(b) 是示出了前轮挡泥板被限制的情形的俯视示意图。
图11的(a)是示出了前轮挡泥板的第一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1的(b)是示出了前轮挡泥板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的(a)是示出了将前轮挡泥板和前轮的转动轴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的例子的俯视示意图。图12的(b)是示出了前轮向左侧转向的情形的俯视示意图。图12的 (c)是示出了前轮向右侧转向的情形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了扭簧的变形例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对具有一个实施方式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的拖拉机1的概略进行说明。
拖拉机1主要具有机体框架2、前轴机构3、前轮4、后轮5、发动机6、发动机罩7、方向盘8、座椅9、前轮挡泥板10、后轮挡泥板11以及挡泥板支承构造100。
机体框架2以其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而进行配置。机体框架2的前部经由前轴机构3被左右一对前轮4支承。机体框架2的后部经由后轴机构(未图示)被左右一对后轮5支承。前轮4从大致上方被前轮挡泥板10覆盖。后轮5从大致上方被后轮挡泥板11覆盖。
前轮挡泥板10形成为其前端位于比前轮4的前端稍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拖拉机1后行(后退)时由前轮4引起的泥浆飞溅等。该前轮挡泥板10由后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支承。
在机体框架2的前部设置有发动机6。发动机6被发动机罩7覆盖。发动机6的动力在通过适当的变速装置而被变速后,能够经由前轴机构3传递给前轮4,并且能够经由上述后轴机构传递给后轮5。前轮4和后轮5被发动机6的动力驱动而旋转,从而拖拉机1行驶。
从机体框架2的前后中途部到后部,设置有具有方向盘8、变速操作工具(未图示)、座椅9等的驾驶操作部。方向盘8能够根据其转动操作量而对左右一对前轮4 的转向角进行调节(变更),从而使拖拉机1转向。
接下来,使用图2和图3对前轴机构3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另外,在图2和图3 中,主要图示了前轴机构3的右侧的部分(右侧的前轮4附近),但前轴机构3的左侧也是大致同样地(左右大致对称地)形成的。
前轴机构3将来自发动机6的动力传递给前轮4,并且通过对该前轮4的转向角进行调节而使拖拉机1转向。前轴机构3主要具有差速器壳体31、锥齿轮壳体32以及前轮壳体33。
差速器壳体31是形成前轴机构3的左右中央部的箱状的部件。差速器壳体31 以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差速器壳体31形成为其左右两端部连通的中空状。差速器壳体31的中央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机体框架2连结。在差速器壳体 31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凸缘部31a。
锥齿轮壳体32是形成为中空状的箱状的部件。在锥齿轮壳体32的内侧的端部(在图2和图3中为左端部)形成有凸缘部32a。使用螺栓等将锥齿轮壳体32的凸缘部 32a固定于差速器壳体31的凸缘部31a。这样,差速器壳体31和锥齿轮壳体32在凸缘部31a和凸缘部32a处相互接合。
前轮壳体33是形成为中空状的箱状的部件。前轮壳体33可转动地与锥齿轮壳体32连结。更具体而言,前轮壳体33能够以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锥齿轮壳体32左右转动。在前轮壳体33的侧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前车轴,经由该前车轴而固定有前轮4。
前轮壳体33与未图示的转向缸连结。当方向盘8被转动操作时,转向缸根据该转动操作量而进行伸缩。由此,使前轮壳体33相对于锥齿轮壳体32转动,进而能够使前轮4转向。
另外,在差速器壳体31、锥齿轮壳体32以及前轮壳体33的内部配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部件(轴部件、齿轮等),通过该轴部件等而将来自发动机6的动力向前轮 4传递。
接下来,使用图2至图8对挡泥板支承构造100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另外,以下,对支承右侧的前轮挡泥板10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进行说明,支承左侧的前轮挡泥板10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也是同样地(与右侧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左右对称地) 构成的。
挡泥板支承构造100对前轮挡泥板10进行支承。挡泥板支承构造100主要具有基座部件110、转动轴120、罩部件130、密封部件140、保持机构150以及限制机构 160。
图4和图5所示的基座部件110是圆形板状的部件。基座部件110固定于前轮壳体33(参照图2和图3)的上部(前轮壳体33的转动轴的轴线上)。由此,基座部件 110与前轮壳体33一体地转动。
转动轴120是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转动轴120以轴线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转动轴120的轴线配置成与前轮壳体33的转动轴的轴线一致。转动轴120的上下中途部形成为直径比上下两端部的直径大。转动轴120的下端部贯穿插入于在基座部件110的中央部形成的贯通孔中并被固定。
图2至图5所示的罩部件130是形成为中空状的箱状的部件。罩部件130的底面是开放的。罩部件130的内表面形成为在俯视剖视时为圆形形状(具有比基座部件 110的外径稍大的直径的圆形形状)。罩部件130配置成从上方覆盖基座部件110。在罩部件130的内表面(内周面)与基座部件110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衬套131。
罩部件130的下端部配置成从侧方(径向外侧)覆盖基座部件110。由此,罩部件130能够从侧方和上方覆盖基座部件110。第一衬套13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第一衬套131以轴线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第一衬套131配置成沿着罩部件130 的内表面(内周面)。第一衬套131配置成从罩部件130的内表面的上端部附近延续至下端部附近。第一衬套131的下端部配置在罩部件130的内表面(内周面)与基座部件110的外周面之间。
在罩部件13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贯通孔,转动轴120的上端部贯穿插入于该贯通孔中。在该贯通孔的内周面与转动轴120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衬套132。在第二衬套132的上下分别设有止推环133。另外,在上侧的止推环133的紧上方,在转动轴120上设置有挡圈134。另外,罩部件130的贯通孔被盖部件135从上方封闭。
如图2和图3所示,挡泥板托架136固定于罩部件130的外侧面。挡泥板托架 136形成为从该罩部件130朝向大致上方延伸。挡泥板托架136的上端部固定于前轮挡泥板10。这样,前轮挡泥板10经由挡泥板托架136被罩部件130支承。
这样构成的罩部件130能够以转动轴120为中心相对于基座部件110相对转动。
图4所示的密封部件140防止异物(水、泥、灰尘等)向罩部件130的内部侵入。密封部件140设置于罩部件130的内周面的下端部。由此,密封部件140能够填埋罩部件130的内周面与基座部件11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更详细地说,在罩部件130的内表面(内周面)上形成有凹部137。凹部137是通过使罩部件130的内表面(内周面)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径而形成的。密封部件 140形成为圆环状。密封部件140嵌合并固定于罩部件130的凹部137中。密封部件 140配置于第一衬套131的紧下方。密封部件140的内周面与基座部件110接触。由此,密封部件140能够将罩部件130与基座部件1100之间密封。
图4和图5所示的保持机构150产生想要将罩部件130相对于基座部件110的相对转动位置保持在规定的初始位置的保持力。保持机构150收纳于罩部件130的内部。保持机构150主要具有第一固定轴151、第二固定轴152以及扭簧153。
第一固定轴151是圆柱状的部件。第一固定轴151以轴线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第一固定轴151配置成在径向上与转动轴120相邻。第一固定轴151的下端部压入并固定于基座部件110。
第二固定轴152是形成为与第一固定轴151相同的形状的圆柱状的部件。第二固定轴152以轴线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第二固定轴152配置成在径向上与第一固定轴151相邻(配置于第一固定轴151的径向外侧)。第二固定轴152的上端部压入并固定于罩部件130。
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配置成与转动轴120大致平行地延伸。即,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相互平行地配置。通过这样配置,易于实现保持机构 150的省空间化(小型化)。
扭簧153是将单线适当屈曲而形成的螺旋弹簧。扭簧153主要具有主体部153a、上端部153b以及下端部153c。
主体部153a是将单线卷绕为线圈状而形成的部分。主体部153a的外径形成为稍小于罩部件130的内周面的内径。主体部153a配置成以轴线朝向大致上下方向(与转动轴120的轴线大致平行)的状态从外侧包围转动轴120。
上端部153b是将单线的一端(上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屈曲而形成的部分。由此,上端部153b形成为从主体部153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上端部153b形成为在径向上从主体部153a延伸至转动轴120附近。
下端部153c是将单线的另一端(下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屈曲而形成的部分。由此,下端部153c形成为从主体部153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下端部153c形成为在径向上从主体部153a延伸至转动轴120附近。
这里,在未对扭簧153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形成为俯视时(参照图5)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俯视时,在上端部153b与下端部153c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宽度形成为与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的外径大致相同。扭簧153是以使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位于该间隙中的方式配置的。将该状态下的罩部件130相对于基座部件110的转动位置称为罩部件130的“初始位置”。在罩部件130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 152以被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夹着的方式与该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卡合。
这样,保持机构150被收纳于罩部件130的内部(由基座部件110和罩部件130 包围的空间)。另外,收纳保持机构150的该空间被密封部件140密闭,防止了异物从外部侵入。
通过这样构成的保持机构150而产生想要将罩部件130的转动位置保持在初始位置(参照图5)的保持力。
例如,如图6所示,当罩部件130相对于基座部件110在俯视时顺时针转动的情况下,固定于该罩部件130的第二固定轴152也在俯视时以转动轴120为中心顺时针转动。于是,该第二固定轴152与扭簧153的下端部153c卡合,该下端部153c也在俯视时顺时针转动。另一方面,扭簧153的上端部153b与第一固定轴151卡合,不会从该位置转动。由此,扭簧153被扭转,因此通过该扭簧153的作用力而产生想要使第二固定轴152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初始位置)的恢复力(保持力)。
此时,扭簧153的主体部153a通过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而被扭转,从而直径变小。但是,主体部153a配置成沿着罩部件130的内周面附近,在该主体部153a的内侧确保了空间。因此,即使主体部153a的直径变小,该主体部153a也不会与其他部件等发生干涉。
这样,通过将主体部153a配置于罩部件130的内周面附近,能够使该主体部153a在扭转时不容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由此,能够将罩部件130相对于基座部件110 的相对转动量(可动范围)确保得较大。
并且,在罩部件130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一衬套131。能够利用该第一衬套131而防止扭簧153与罩部件130发生干涉。由此,能够防止罩部件130、扭簧153变形、损伤。
另外,如图7所示,当罩部件130相对于基座部件110在俯视时逆时针转动的情况下,固定于该罩部件130的第二固定轴152也在俯视时以转动轴120为中心逆时针转动。于是,该第二固定轴152与扭簧153的上端部153b卡合,该上端部153b也在俯视时逆时针转动。另一方面,扭簧153的下端部153c与第一固定轴151卡合,不会从该位置转动。由此,扭簧153被扭转,因此通过该扭簧153的作用力而产生想要使第二固定轴152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初始位置)的恢复力(保持力)。
这样,当罩部件130想要相对于基座部件110转动时,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分别与扭簧153的两端部(上端部153b或下端部153c)卡合,由此产生想要将该罩部件130保持在初始位置的保持力。因此,基本上基座部件110和罩部件 130不会相对转动,当基座部件110伴随着前轮4的转向而转动时,罩部件130也与该基座部件110一体地转动。
图2、图3以及图8所示的限制机构160限制罩部件130伴随着基座部件110的转动而转动。限制机构160主要具有前侧支柱161、前侧限制部162、后侧支柱163 以及后侧限制部164。
前侧支柱161是大致板状的部件。前侧支柱161固定于罩部件130的前端部。前侧支柱161的左端部朝向前方屈曲。在该前侧支柱161的左端部(朝向前方屈曲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供后述的前侧限制部162贯穿插入的贯通孔(未图示),前侧螺母161a 固定于与该贯通孔对应的位置。
前侧限制部162是从前侧支柱161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前侧限制部162固定于前侧支柱161的左端部(朝向前方屈曲的部分)。前侧限制部162由螺栓形成。通过将前侧限制部162(螺栓)贯穿插入于在前侧支柱161的左端部形成的贯通孔中并与前侧螺母161a紧固,该前侧限制部162被固定于前侧支柱161。此时,通过变更前侧限制部162向前侧螺母161a的拧入量,能够任意地调节该前侧限制部162的位置(相对于罩部件130的固定位置)。
后侧支柱163是大致板状的部件。后侧支柱163固定于罩部件130的后端部。后侧支柱163的左端部朝向后方屈曲。在该后侧支柱163的左端部(朝向后方屈曲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供后述的后侧限制部164贯穿插入的贯通孔(未图示),后侧螺母163a 固定于与该贯通孔对应的位置。
后侧限制部164是从后侧支柱163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后侧限制部164固定于后侧支柱163的左端部(朝向后方屈曲的部分)。后侧限制部164与前侧限制部162同样地由螺栓形成。通过将后侧限制部164(螺栓)贯穿插入于在后侧支柱163的左端部形成的贯通孔中并与后侧螺母163a紧固,该后侧限制部164被固定于后侧支柱163。此时,通过变更后侧限制部164向后侧螺母163a的拧入量,能够任意地调节该后侧限制部164的位置(相对于罩部件130的固定位置)。
在调节前轮4的转向角度使得拖拉机1直行的状态下,如图8的(a)所示,前侧支柱161和后侧支柱163形成为前后大致对称。另外,前侧限制部162和后侧限制部164分别配置为使得在该状态下,凸缘部32a与前侧限制部162之间的距离x1大于凸缘部32a与后侧限制部164之间的距离x2(即,前侧限制部162位于比后侧限制部164离凸缘部32a远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的限制机构160,限制了罩部件130伴随着基座部件110的转动而转动。
以下,对通过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来限制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的情形进行说明。
如图8的(b)和图9的(a)所示,当前轮4向左侧(以前轮4的前侧朝向拖拉机1的车身内侧的方式)转向时,罩部件130也与基座部件110一同向左侧(俯视时逆时针)转动。因此,被罩部件130支承的前轮挡泥板10也伴随着前轮4的转向而转动。然后,当前轮4向左侧的转向角度成为了规定的值(转向角度A1)时,前侧限制部162与凸缘部32a抵接。由此,罩部件130的转动被限制。
当从前侧限制部162与凸缘部32a抵接的状态,前轮4进一步向左侧转向时,虽然基座部件110向左侧转动,但罩部件130被前侧限制部162限制而无法转动。因此,罩部件130不转动,仅基座部件110伴随着前轮4的转向而转动。在该状态下,相对观察时,罩部件130相对于基座部件110在俯视时顺时针转动(参照图6)。这样,借助前侧限制部162抵抗着保持机构150的保持力而限制罩部件130转动。
这样,在前侧限制部162与凸缘部32a抵接的状态下,前轮挡泥板10不转动,仅前轮4向左侧转向(参照图9的(b))。这样,在规定的转向角度A1下,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被限制,因此能够抑制该前轮挡泥板10与拖拉机1的车身(发动机罩 7等)发生干涉。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轮挡泥板10的前端形成为位于比前轮4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在使前轮4向左侧转向时,该前轮挡泥板10容易与发动机罩7发生干涉。因此,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限制前轮挡泥板10转动的结构)特别有用。
另外,如图8的(c)和图10的(a)所示,当前轮4向右侧(以前轮4的前侧朝向拖拉机1的车身外侧的方式)转向时,罩部件130也与基座部件110一同向右侧 (俯视时顺时针)转动。因此,被罩部件130支承的前轮挡泥板10也伴随着前轮4 的转向而转动。然后,当前轮4向右侧的转向角度成为了规定的值(转向角度A2) 时,后侧限制部164与凸缘部32a抵接。由此,罩部件130的转动被限制。
当从后侧限制部164与凸缘部32a抵接的状态,前轮4进一步向右侧转向时,虽然基座部件110向右侧转动,但罩部件130被后侧限制部164限制而无法转动。因此,罩部件130不转动,仅基座部件110伴随着前轮4的转向而转动。在该状态下,相对观察时,罩部件130相对于基座部件110在俯视时逆时针转动(参照图7)。这样,借助前侧限制部162抵抗着保持机构150的保持力而限制罩部件130转动。
这样,在后侧限制部164与凸缘部32a抵接的状态下,前轮挡泥板10不转动,仅前轮4向右侧转向(参照图10的(b))。这样,在规定的转向角度A2下,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被限制,因此能够抑制该前轮挡泥板10与拖拉机1的车身(发动机罩 7等)发生干涉。
另外,如图8的(a)所示,前侧限制部162构成为位于比后侧限制部164离凸缘部32a远的位置,因此转向角度A1(参照图8的(b))大于转向角度A2(参照图 8的(c))。即,在前轮4向左侧转向的情况下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会被限制的转向角度A1设定成大于在前轮4向右侧转向的情况下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会被限制的转向角度A2。由此,能够相应于与拖拉机1的车身的形状(特别是发动机罩7的形状)而进行适当的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的限制。
即,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罩7形成为前端变窄状(左右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窄的形状)。因此,与使前轮挡泥板10向右侧转动的情况相比,在使前轮挡泥板10向左侧转动的情况下,该前轮挡泥板10不容易与发动机罩7发生干涉,能够将转动角度确保得较大。因此,通过将转向角度A1设定为大于转向角度A2,能够在防止前轮挡泥板10与发动机罩7发生干涉的同时,使前轮挡泥板10尽量追随前轮4,有效地防止由该前轮4引起的泥浆飞溅等。
另外,对于支承左侧的前轮挡泥板10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也是同样地(与右侧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左右对称地)构成,因此同样能够有效地防止由前轮4 引起的泥浆飞溅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支承构造100具有:
基座部件110(第一转动体),其伴随着前轮4的转向而转动;
罩部件130(第二转动体),其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110相对转动,该罩部件130对覆盖上述前轮4的前轮挡泥板10(挡泥板)进行支承;
保持机构150,其收纳于上述基座部件110和上述罩部件130中,产生想要将上述罩部件130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110的相对转动位置保持在规定的初始位置的保持力;以及
限制机构160,其在上述前轮4的转向角度在左右分别成为了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抵抗着上述保持力而限制伴随着上述前轮4的转向的上述罩部件130的转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前轮挡泥板10伴随着前轮4向左右的转向而发生干涉。特别是,不仅在前轮4向一个方向转向的情况下,在前轮4向另一个方向转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前轮挡泥板10发生干涉,因此能够提高该前轮挡泥板10的形状的自由度。
另外,通过将保持机构150收纳于基座部件110和罩部件130中,能够防止异物(水、泥、灰尘等)附着于该保持机构150,进而能够防止产生不良情况。
另外,挡泥板支承构造100还具有密封部件140,该密封部件140将上述基座部件110与上述罩部件130之间密封。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异物向保持机构150和基座部件110的内部侵入,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附着于保持机构150。
另外,上述罩部件130配置成从上方和侧方覆盖上述基座部件110。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异物堆积于基座部件110的上表面,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向保持机构150和基座部件110的内部侵入。
另外,上述保持机构150具有:
扭簧153,其具有主体部153a和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该主体部153a卷绕为线圈状,具有与上述罩部件130的转动轴120大致平行的轴线,该两端部形成为从上述主体部153a沿径向突出;
第一固定轴151(第一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110,能够与上述两端部中的任意一方卡合;以及
第二固定轴152(第二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罩部件130,能够与上述两端部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取得保持力。
另外,挡泥板支承构造100还具有第一衬套131(保护部件),该第一衬套131 收纳于上述基座部件110和上述罩部件130中,从径向外侧覆盖上述扭簧153。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扭簧153与其他部件(罩部件130等)发生干涉,进而能够防止该扭簧153、罩部件130等变形、损伤。
另外,上述第一固定轴151和上述第二固定轴152形成为与上述罩部件130的转动轴120大致平行的棒状,在上述罩部件130位于上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中的哪一方均卡合。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取得保持力。即,无论前轮4向左右哪一方转向,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均能够与扭簧153的两端部中的任意一方卡合而取得保持力。这样,无论前轮4的转向方向如何,均能够通过两个固定部(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和扭簧153取得保持力。
另外,上述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形成为从上述主体部153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易于取得高保持力。即,通过将两端部形成于主体部153a 的内侧,能够易于增大呈线圈状卷绕的主体部153a的直径。由此,易于确保该扭簧的恢复力(保持力)。
另外,上述限制机构160形成为:
以车身直行的状态下的上述前轮4的转向角度为基准,上述前轮4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而上述罩部件130被限制时的上述前轮4的转向角度A1大于上述前轮4 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而上述罩部件130被限制时的上述前轮4的转向角度A2。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适当地使前轮挡泥板10追随前轮4。即,由于通常车身 (例如发动机罩7)的前侧的宽度形成得比后侧的宽度窄,因此在前轮4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的情况下,与前轮4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前轮挡泥板10更接近车身。因此,在前轮4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时,以更大的转向角度来限制罩部件130,由此能够在较大的转动范围内使前轮挡泥板10追随前轮4。
另外,上述限制机构160具有:
前侧限制部162(第一限制部),其固定于上述罩部件130,在上述前轮4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了规定的转向角度A1时,与车身的一部分抵接,由此限制上述罩部件130的转动;以及
后侧限制部164(第二限制部),其固定于上述罩部件130,在上述前轮4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了规定的转向角度A2时,与上述一部分抵接,由此限制上述罩部件130的转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限制罩部件130的转动。
另外,上述限制机构160还具有调节机构(前侧螺母161a和后侧螺母163a),该调节机构能够变更上述前侧限制部162和上述后侧限制部164相对于上述罩部件 130的固定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任意地变更罩部件130的转动会被限制的前轮4的转向角度。由此,能够根据车身的形状、作业内容、作业者的喜好而进行设定。
另外,上述一部分是向上述前轮4传递动力的前轴机构30的壳体(锥齿轮壳体 32)的接合部(凸缘部32a)。
通过这样构成,容易确认前侧限制部162和后侧限制部164抵接的部位(凸缘部32a)。由此,容易调节前侧限制部162和后侧限制部164的位置。
另外,在挡泥板支承构造100中,在上述前轮4的转向角度为使车身直行的转向角度的状态下,上述前侧限制部162位于在左右方向上比上述后侧限制部164离上述凸缘部32a远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适当地使前轮挡泥板10追随前轮4。
另外,拖拉机1(作业车辆)具有挡泥板支承构造100。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前轮挡泥板10伴随着前轮4向左右的转向而发生干涉。
另外,上述前轮挡泥板10形成为其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上述前轮4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前轮4的泥浆飞溅、特别是后退时的泥浆飞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10是本发明的第一转动体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前轮挡泥板10是本发明的挡泥板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罩部件130是本发明的第二转动体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是本发明的扭簧的两端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轴151是本发明的第一固定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轴152是本发明的第二固定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前侧限制部162是本发明的第一限制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后侧限制部164是本发明的第二限制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前侧螺母161a和后侧螺母163a是本发明的调节机构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锥齿轮壳体32的凸缘部32a是本发明的前轴机构的壳体的接合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衬套131是本发明的保护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限制机构160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能够在前轮4的转向角度在左右分别成为了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限制罩部件130的转动即可。另外,前侧限制部162和后侧限制部164抵接的部位不限于前轴机构30的凸缘部32a,能够任意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螺母(前侧螺母161a和后侧螺母163a)来变更前侧限制部162和后侧限制部164的固定位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通过任意的方法来变更前侧限制部162等的固定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角度A1形成为大于转向角度A2,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该转向角度A1和转向角度A2能够根据拖拉机1的形状(发动机罩7的形状) 等而适当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挡泥板10的前端形成为位于比前轮4的前端稍微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11的(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在前后方向上,将前轮挡泥板10的前端配置在与前轮4的前端相同的位置Y。这样,前轮挡泥板10的前端形成为与前轮4的前端位于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前轮4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由该前轮4引起的泥浆飞溅、特别是后退时的泥浆飞溅。
另外,也可以像图11的(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将前轮挡泥板10形成为覆盖前轮4的外周的一半以上。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将前轮挡泥板10形成为侧视时从外侧覆盖前轮4的外周的一半以上(即,以前轮4的转动轴为中心的180度以上的范围)。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覆盖前轮4的外周的大范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该前轮4的泥浆飞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轴(即,罩部件130的转动轴120) 配置成与前轮4的转动轴(即,前轮壳体33的转动轴)的轴线一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图12的(a)所示,将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轴(图12中的C1) 和前轮4的转动轴(图12中的C2)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将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轴C1设定为位于比前轮4的转动轴C2靠外侧(前轮4侧)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如图12的(b)和图12的(c)所示,前轮挡泥板 10更不容易与拖拉机1的车身(发动机罩7等)发生干涉。另外,由于前轮挡泥板 10与前轮4的偏差变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前轮4引起的泥浆飞溅。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前轮挡泥板10的转动轴C1优选设定在尽可能接近前轮4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扭簧153的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形成为在罩部件1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俯视时大致平行地延伸(参照图5),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像图13所示的变形例那样,扭簧153的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形成为彼此的间隙随着朝向前端(径向内侧)而变小(彼此接近)。通过将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配置于该间隙中,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 152变得易于与该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卡合。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与该两端部的卡合因车身的晃动等而无意地被解除。
另外,在该情况下,俯视时的上端部153b与下端部153c之间的间隙越靠径向外侧越大。因此,在该情况下,优选像图13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增大第一固定轴151 和第二固定轴152中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固定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固定轴152) 的直径。即,优选为,适当设定该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的直径,使得在罩部件1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中的任意固定轴与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接触(卡合)。由此,能够适当地产生用于将罩部件 130的转动位置保持在初始位置的保持力。
如上所述,变形例的扭簧153的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形成为:
在上述罩部件130位于上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从上述罩部件130的转动轴120 的轴线方向观察时,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相互接近,
上述第一固定轴151和上述第二固定轴152配置在上述两端部之间。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152与该两端部易于卡合。
另外,上述第一固定轴151和上述第二固定轴152形成为与上述罩部件130的转动轴120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圆柱状,
上述第一固定轴151和上述第二固定轴152形成为:上述第一固定轴151或上述第二固定轴152中的第二固定轴152(位于径向外侧的固定轴)的直径大于第一固定轴151(位于径向内侧的固定轴)的直径。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适当地产生用于将罩部件130的转动位置保持在初始位置的保持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扭簧153的两端部(上端部153b和下端部153c)配置在俯视(参照图5和图13 )时接近的位置(夹着第一固定轴151和第二固定轴 152的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取得想要使罩部件130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恢复力(保持力)即可。例如,也可以将该扭簧153的两端部配置在相互远离的位置(例如,以转动轴120为中心相差180度的位置等)。
另外,保持机构15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能够产生想要将罩部件 130保持在初始位置的保持力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其他各种施力部件来代替扭簧15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例示了拖拉机1,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各种作业车辆(农业车辆、建设车辆、产业车辆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对覆盖前轮的挡泥板进行支承的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标号说明
1:拖拉机;4:前轮;10:前轮挡泥板;30:前轴机构;32:锥齿轮壳体;32a:凸缘部;100:挡泥板支承构造;110:基座部件;130:罩部件;150:保持机构;151:第一固定轴;152:第二固定轴;153:扭簧;153a:主体部;153b:上端部;153c:下端部;160:限制机构;162:前侧限制部;164:后侧限制部。

Claims (15)

1.一种挡泥板支承构造,其具有:
第一转动体,其伴随着前轮的转向而转动;
第二转动体,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体相对转动,该第二转动体对覆盖所述前轮的挡泥板进行支承;
保持机构,其收纳于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中,产生想要将所述第二转动体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体的相对转动位置保持在规定的初始位置的保持力;以及
限制机构,其在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在左右分别成为了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抵抗着所述保持力而限制伴随着所述前轮的转向的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
扭簧,其具有主体部和两端部,该主体部卷绕为线圈状,并具有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大致平行的轴线,该两端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第一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体,能够与所述两端部中的任意一方卡合;以及
第二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体,能够与所述两端部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挡泥板支承构造还具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一转动体与所述第二转动体之间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第二转动体配置成从上方和侧方覆盖所述第一转动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挡泥板支承构造还具有保护部件,该保护部件收纳于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中,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扭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棒状,在所述第二转动体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两端部中的哪一方均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两端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转动体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彼此的间隙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配置于所述间隙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圆柱状,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为:所述第一固定部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中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固定部的直径大于位于径向内侧的固定部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形成为:以车身直行的状态下的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为基准,所述前轮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而所述第二转动体被限制时的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大于所述前轮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而所述第二转动体被限制时的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具有:
第一限制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体,在所述前轮的前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了规定的转向角度时,与车身的一部分抵接,由此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以及
第二限制部,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体,在所述前轮的后侧向车身的内侧转动了规定的转向角度时,与所述一部分抵接,由此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还具有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能够变更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固定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一部分是向所述前轮传递动力的前轴机构的壳体的接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其中,
在所述前轮的转向角度为使车身直行的转向角度的状态下,
所述第一限制部位于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第二限制部离所述一部分远的位置。
13.一种作业车辆,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挡泥板支承构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挡泥板形成为:其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前轮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前轮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挡泥板形成为覆盖所述前轮的外周的一半以上。
CN201880036375.XA 2017-07-01 2018-04-26 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Active CN110709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0001 2017-07-01
JP2017130001 2017-07-01
JP2017-235037 2017-12-07
JP2017235037A JP6736537B2 (ja) 2017-07-01 2017-12-07 フェンダ支持構造、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作業車両
PCT/JP2018/017035 WO2019008885A1 (ja) 2017-07-01 2018-04-26 フェンダ支持構造、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9313A CN110709313A (zh) 2020-01-17
CN110709313B true CN110709313B (zh) 2022-06-10

Family

ID=65226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6375.XA Active CN110709313B (zh) 2017-07-01 2018-04-26 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8185B2 (zh)
EP (1) EP3650320B1 (zh)
JP (1) JP6736537B2 (zh)
CN (1) CN1107093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6315B2 (ja) * 2021-03-03 2023-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30380A (en) * 1974-08-19 1976-01-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ce dispenser container coupling
US4097085A (en) 1976-08-10 1978-06-27 Harmon's Northern Mfg., Inc. Tractor
US4465171A (en) * 1981-04-10 1984-08-14 Ogura Clutch Co., Ltd. Compact electromagnetic spring-wound clutch
DE3607000A1 (de) * 1986-03-04 1987-09-10 Fendt & Co Xaver Kotfluegel fuer die gelenkten raeder eines fahrzeuges
US5074573A (en) * 1990-03-12 1991-12-24 Dick Michael H Pivotal front wheel fenders for tractors
JP2525483Y2 (ja) 1990-11-29 1997-02-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車輌の前輪フェンダー取付装置
US5511808A (en) * 1994-07-29 1996-04-30 Deere & Company Flexible fender mount
US5794956A (en) * 1996-09-06 1998-08-18 New Holland North America, Inc. Pivotable fender for tractors
IT239858Y1 (it) * 1996-11-27 2001-03-13 Same Deutz Fahr Spa Gruppo di sostegno per il parafango anteriore di un trattore agricolo.
EP1043217B1 (en) * 1999-04-07 2004-01-02 Lodi Luigi & Figli S.r.l. A support for the mudguard of a steered wheel of a machine, in particular for the steered wheel of an agricultural tractor
FI4650U1 (fi) * 2000-07-06 2000-09-29 Motoseal Components Oy Sovitelma kääntyvän renkaan yhteyteen asennetun lokasuojan yhteydessä
FI115762B (fi) * 2003-05-28 2005-07-15 Motoseal Components Oy Lokasuojan kiinnitystuki
US7481442B2 (en) * 2006-05-26 2009-01-27 Lodi Luigi E Figli S.R.L. Orientable support for the mudguard of a steered wheel of an operating machinery, such as a tractor
CN201176187Y (zh) * 2008-01-08 2009-01-07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拖拉机前挡泥板限位装置
CN101898589A (zh) * 2010-07-30 2010-12-01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拖拉机限位式前挡泥板装置
US8388003B2 (en) 2010-10-01 2013-03-05 Deere & Company Fender mounting assembly
WO2012079607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Kongsberg Automotive As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pedal assembly
GB201121888D0 (en) * 2011-12-20 2012-02-01 Agco Sa Fender mounting assembly for utility vehicles
ITMO20120136A1 (it) * 2012-05-25 2013-11-26 Lodi Luigi & Figli S R L Supporto per un parafango.
CN202703708U (zh) * 2012-07-19 2013-01-30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拖拉机前轮挡泥板安装机构
FI126779B (fi) * 2014-01-14 2017-05-31 Motoseal Components Oy Lokasuojan kiinnitystuki ja lokasuojasovitelma
US9603305B2 (en) 2014-11-10 2017-03-28 Agco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row crop tire guard
CN204472915U (zh) * 2015-03-04 2015-07-15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 新型前轮挡泥板结构
GB201701652D0 (en) * 2017-02-01 2017-03-15 Agco Int Gmbh A fender assembly
WO2019008885A1 (ja) 2017-07-01 2019-01-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フェンダ支持構造、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作業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88185B2 (en) 2021-04-27
CN110709313A (zh) 2020-01-17
JP6736537B2 (ja) 2020-08-05
EP3650320B1 (en) 2022-09-07
US20200283073A1 (en) 2020-09-10
JP2019011034A (ja) 2019-01-24
EP3650320A4 (en) 2020-08-05
EP3650320A1 (en) 202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53611B2 (ja) 電動式舵取装置
JP503716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連結構造
JP6706563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用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JP5557109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10709313B (zh) 挡泥板支承构造以及具有该挡泥板支承构造的作业车辆
WO2019008885A1 (ja) フェンダ支持構造、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作業車両
WO2015001837A1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車輪のモータ給電線配索構造
JP2020111324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189963B2 (ja) 作業車両
JP5271564B2 (ja) 操舵装置
EP3498572B1 (en) Steering system
JP2016132404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軸受部材
JP2019026169A (ja) ライセンスプレートの支持機構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作業車両
JP2010215094A (ja)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221885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7106193A (ja) 操舵輪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11926391B2 (en) Geared motor for vehicle
JP201311229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8037160A (ja) 作業用走行車
JP462699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316211B1 (ko) 차량용 드라이브 샤프트의 조향각 유지 장치
JP2023019496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42541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6660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20183790A (ja) 密封装置、この密封装置を備えた伝動装置、及びこの伝動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