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7314A - 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07314A CN110707314A CN201911150324.2A CN201911150324A CN110707314A CN 110707314 A CN110707314 A CN 110707314A CN 201911150324 A CN201911150324 A CN 201911150324A CN 110707314 A CN110707314 A CN 1107073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licon
- precursor material
- carbon composite
- lithium ion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微米硅及分散剂加入溶剂中,研磨得到纳米硅浆料1;将碳基体加入纳米硅浆料1中,搅拌得到混合浆料2;其中碳基体为扁平化的人造石墨、扁平化的天然石墨和扁平化的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浆料2干燥,加入融合机融合,与包覆剂混合,造粒,置于保护气氛中进行热处理,置于保护气氛中高温碳化处理,破碎、分级、除磁,即得到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能缓冲体积膨胀更好的结构,并实现纳米硅在碳基体上的分散并包覆完全,隔绝了纳米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使复合材料可形成稳定的SEI膜,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石墨类碳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使用的主要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等。然而,这些材料充放电时,比容量较低(<372mAh/g),已经不能适应电池对能量密度的发展要求。在诸多有潜力代替石墨的负极材料中,硅因具有较高的比容量(理论比容量为4200mAh/g),成为重点研究的对象,且其电压平台略高于石墨负极,充电时不易析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然而,纯硅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随着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体积发生巨大变化,反复变化导致活性物质与集流体分离,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这种巨大的体积变化,使得材料表面无法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膜(SEI),SEI不断地重新生成,消耗大量正极储锂,导致容量衰减,循环性能变差。
为了解决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硅纳米化、硅的改性、硅的分散、包覆、颗粒造粒等技术缓冲硅的体积变化,使其能够尽早商业化应用。
专利文献CN 103682287 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电池,该发明制得内嵌复合核-壳结构的复合负极材料,内核为纳米硅颗粒内嵌于空心化石墨的内层空隙形成的结构,外壳为非石墨碳材料。该发明虽然实现硅的纳米化,并使其嵌于石墨内层,石墨空心化造成最终颗粒内部空隙较多,电池制作时,容易在辊压工序出现颗粒结果坍塌现象,造成纳米硅暴露,与电解液接触,导致该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差;同时,该方法同向加压样品烧结破碎后,易出现纳米硅暴露现象,该专利文献并未进行二次包覆,导致该材料比表面积较大,电池制作时,材料加工性能差。
专利文献CN 109755517 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将纳米硅均匀的分散于碳基体表面,并实现了纳米硅的完全包覆,制备了一种核壳结构硅碳材料。但该专利文献中,对喷雾物料先进行包覆剂沥青的混合,后进行融合整形,导致部分涂覆于碳基体表面的纳米硅脱落并发生团聚,影响材料的循环性能。同时,该方法纳米硅只分散于碳基体表面,并不能很好的缓冲体积膨胀,使得材料实际应用时,膨胀依然很大。
因此,硅的纳米化及保持纳米硅在碳基体上的分散性,更好的结构设计用来缓冲体积膨胀,负载纳米硅的载体均匀包覆,避免纳米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提高循环性能,实现硅基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设计了一种缓冲体积膨胀更好的结构,并实现纳米硅在碳基体上的分散并包覆完全,隔绝了纳米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使复合材料可形成稳定的SEI膜,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微米硅及分散剂加入溶剂中,研磨得到纳米硅浆料1;
步骤2,将碳基体加入纳米硅浆料1中,搅拌得到混合浆料2;其中碳基体为扁平化的人造石墨、扁平化的天然石墨和扁平化的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3,将混合浆料2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得到前驱体物料2;将前驱体物料2与包覆剂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
步骤4,将前驱体物料3造粒,得到前驱体物料4,将前驱体物料4置于保护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得到前驱体物料5;
步骤5,将前驱体物料5置于保护气氛中高温碳化处理,破碎、分级、除磁,即得到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优选的,步骤5中,前驱体物料5进行高温碳化处理之前,先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与包覆剂混合进行二次包覆,然后再进行高温碳化处理。
进一步的,二次包覆的方法为静态液相包覆或动态液相包覆;其中静态液相包覆为保护气氛下直接烧结,烧结制度为两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600℃并保温0.5h~5h,再将温度升至700℃~1200℃并保温1h~10h;动态包覆为保护气氛下高温热包覆,采用三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250℃并保温0.5h~2h,再将温度升至350~500℃并保温0.5h~2h,最后将温度升至600℃~1000℃并保温1h~4h;保护气氛为氮气、氩气和还原性气体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二次包覆中,包覆剂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5%~25%。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纳米硅粒径为50~150nm,所述溶剂为醇类、酮类、烷类、脂类和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分散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油酸、聚乙烯腈、硬脂酸、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酸、聚乙烯酰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和胺类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混合浆料2中纳米硅与碳基体的质量比为1:(1~4)。
优选的,步骤3中,包覆剂在前驱体物料3中的质量占比为10%~30%。
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造粒的方式为对辊造粒、模压机造粒和等静压造粒的一种;热处理采用两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600℃并保温0.5h~5h,再将温度升至700℃~1200℃并保温1h~10h。
优选的,步骤5中,所述高温碳化处理的温度为1000℃~1400℃,时间为1h~5h,保护气氛为氮气、氩气和还原性气体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优点是:(1)设计了一种内嵌结构,通过造粒方式,将纳米硅内嵌于颗粒内部,更好的缓冲体积膨胀;(2)采用偏平化碳基体,融合整形时,纳米硅更好的分散于石墨表面;同时造粒时,颗粒更紧实,振实密度更大,在极片辊压时,颗粒不易崩坍,纳米硅暴露较少。本发明将先纳米硅均匀分散在碳基体上,后内嵌于颗粒内部,有效的缓冲了体积膨胀,使复合材料表面更易形成稳定的SEI膜,大大地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增加二次包覆,可实现纳米硅载体的完全包覆,降低纳米硅的暴露,降低材料比表面积,制作电池时,材料加工性能更好。
本发明制备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纳米硅内嵌于颗粒内部,纳米硅暴露较少,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电池循环性能在94%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材料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材料循环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微米硅及分散剂加入溶剂中,研磨得到纳米硅浆料1;
步骤2,将碳基体加入纳米硅浆料1中,搅拌得到混合浆料2;其中碳基体为扁平化的人造石墨、扁平化的天然石墨和扁平化的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3,将混合浆料2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得到前驱体物料2;将前驱体物料2与包覆剂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
步骤4,将前驱体物料3造粒,得到前驱体物料4,将前驱体物料4置于保护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得到前驱体物料5;
步骤5,将前驱体物料5置于保护气氛中高温碳化处理,破碎、分级、除磁,即得到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步骤1中,所述微米硅粒径为0.5μm~50μm,所述纳米硅粒径为50~150nm,所述溶剂为有机溶剂,选自醇类、酮类、烷类、脂类和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分散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油酸、聚乙烯腈、硬脂酸、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酸、聚乙烯酰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和胺类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2中,所述纳米硅与碳基体的质量比为1:(1~4);所述干燥的方式为喷雾干燥、搅拌干燥、冷冻干燥和真空干燥中的一种;所述融合所采用的融合机刀间距0.1~1mm,转速为400~1200rpm/min,融合时间为5min~30min;所述混合时间为10~60min,包覆剂在前驱体物料3中的质量占比为10%~30%;
步骤4中,所述机械造粒的方式为对辊造粒、模压机造粒和等静压造粒的一种。步骤4中,热处理采用两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600℃并保温0.5h~5h,再将温度升至700℃~1200℃并保温1h~10h。
步骤3和步骤5中,所述包覆剂为沥青、树脂、葡萄糖和柠檬酸等有机碳源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5中,所述前驱体物料5进行高温碳化处理之前,先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与包覆剂混合进行二次包覆,然后再进行高温碳化处理;所述包覆剂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5%~25%。
步骤5中,二次包覆的方法为静态液相包覆或动态液相包覆;其中静态液相包覆为保护气氛下直接烧结,烧结设备为辊道窑、推板窑和箱式炉中的一种,烧结制度为两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600℃并保温0.5h~5h,再将温度升至700℃~1200℃并保温1h~10h;动态包覆为保护气氛下高温热包覆,设备为高温包覆釜或动态回转窑,采用三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250℃并保温0.5h~2h,再将温度升至350~500℃并保温0.5h~2h,最后将温度升至600℃~1000℃并保温1h~4h;保护气氛为氮气、氩气和还原性气体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5中,所述高温碳化处理的温度为1000℃~1400℃,时间为1h~5h,保护气氛为氮气、氩气和还原性气体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5中,破碎方法为球磨粉碎、机械粉碎和气流粉碎中的一种。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因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将500g中值粒径为5μm的硅粉分散到10000g乙醇溶剂中,再加入5g聚乙烯吡咯烷酮,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12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1000g中值粒径为8~12μm的扁平化天然石墨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0.1mm,转速850rpm/min,融合时间15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500g(前驱体物料3的25%)煤沥青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模压机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箱式炉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300℃保温0.5h,再加热到850℃保温10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300g煤沥青(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10%)混合,置于箱式炉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300℃保温0.5h,再加热到700℃保温10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000℃保温5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2
将1000g中值粒径为3μm的硅粉分散到25000g乙二醇溶剂中,再加入10g聚乙烯酸,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12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2200g中值粒径为5-8μm的扁平化人造石墨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1mm,转速400rpm/min,融合时间30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800g(前驱体物料3的20%)石油沥青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对辊机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箱式炉中,在氩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100℃保温5h,再加热到1200℃保温1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288g煤沥青混合(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5%),置于箱式炉中,在氩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100℃保温5h,再加热到1200℃保温1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氩气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400℃保温1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0~12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3
将2800g中值粒径为10μm的硅粉分散到50000g四氢呋喃溶剂中,再加入30g硬脂酸,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5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2800g中值粒径为3~8μm的扁平化中间相碳微球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1mm,转速800rpm/min,融合时间10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600g石油沥青(前驱体物料3的10%)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等静压机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箱式炉中,在氢氩混合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600℃保温2h,再加热到900℃保温5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2925g煤沥青(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25%)混合,置于箱式炉中,在氢氩混合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600℃保温1h,再加热到900℃保温5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氢氩混合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200℃保温3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4
将1250g中值粒径为50μm的硅粉分散到25000g乙醚和四氢呋喃溶剂中,再加入25g聚乙烯酰胺和5g三聚磷酸钠,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8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2000g中值粒径为11~14μm的扁平化天然石墨和中间相碳微球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0.5mm,转速500rpm/min,融合时间20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1393g石油沥青(前驱体物料3的30%)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模压机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推板窑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300℃保温3h,再加热到700℃保温4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390.6g煤沥青(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6%)混合,置于热包覆釜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100℃保温0.5h,再加热到500℃保温2h,再加热到800℃保温4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氢氩混合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100℃保温4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5
将450g中值粒径为30μm的硅粉分散到15000g丙酮溶剂中,再加入10g十二烷基硫酸钠,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5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1650g中值粒径为11~14μm的扁平化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0.2mm,转速850rpm/min,融合时间25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900g石油沥青(前驱体物料3的30%)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等静压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辊道窑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500℃保温2h,再加热到800℃保温8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390.6g煤沥青(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9%)混合,置于回转炉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250℃保温2h,再加热到350℃保温0.5h,再加热到1000℃保温1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氩气混合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200℃保温3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6
将900g中值粒径为20μm的硅粉分散到30000g丙酮和乙醇混合溶剂中,再加入10g十二烷基硫酸钠,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15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3300g中值粒径为11~14μm的扁平化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0.2mm,转速850rpm/min,融合时间25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1800g石油沥青(前驱体物料3的30%)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等静压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辊道窑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500℃保温2h,再加热到800℃保温8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781.2g煤沥青(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9%),置于回转炉中,在氩氢混合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150℃保温1.5h,再加热到450℃保温1h,再加热到600℃保温2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氩气混合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200℃保温3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7
将1000g中值粒径为30μm的硅粉分散到20000g丙酮和乙醚混合溶剂中,再加入15g六偏磷酸钠和10g焦磷酸钠,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15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1000g中值粒径为11~14μm的扁平化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0.2mm,转速850rpm/min,融合时间25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500g石油沥青(前驱体物料3的20%)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等静压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辊道窑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500℃保温2h,再加热到800℃保温8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380g煤沥青(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10%)混合,置于回转炉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150℃保温1.5h,再加热到450℃保温1h,再加热到600℃保温2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氩气混合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200℃保温3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8
将1000g中值粒径为30μm的硅粉分散到20000g丙酮和乙醚混合溶剂中,再加入15g六偏磷酸钠和10g焦磷酸钠,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15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1000g中值粒径为11~14μm的扁平化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0.2mm,转速850rpm/min,融合时间25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500g石油沥青(前驱体物料3的20%)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等静压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辊道窑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500℃保温2h,再加热到800℃保温8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对比例
将1000g中值粒径为30μm的硅粉分散到20000g丙酮和乙醚混合溶剂中,再加入15g六偏磷酸钠和10g焦磷酸钠,最后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得到中值粒径为150nm的纳米硅浆液,得到浆液1;将1000g中值粒径为11~14μm的球形的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加入上述纳米硅浆液中,得到混合浆料2;将浆料2在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整形,得到前驱体物料2,融合机刀间距0.2mm,转速850rpm/min,融合时间25min;将前驱体物料2和500g石油沥青(前驱体物料3的20%)加入VC混合机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将前驱体物料3置于等静压中压制成块,得到前驱体物料4,然后置于辊道窑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500℃保温2h,再加热到800℃保温8h,冷却得到前驱体物料5;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分级后与380g煤沥青(硅碳材料的10%)混合,置于回转炉中,在氮气气氛环境下,先加热到150℃保温1.5h,再加热到450℃保温1h,再加热到600℃保温2h,冷却后将物料加入高温炭化炉,在氩气混合气氛环境下,加热到1200℃保温3h,冷却破碎、分级、325目筛分、除磁得到中值粒径为13~15μm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实施例3材料表面形貌,结果如图1和2所示,颗粒表面无明显裸露纳米硅,纳米硅进入颗粒内部,避免了纳米硅与电解液直接接触
采用以下测试方法对实施例1~8样品进行测试:
采用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的Micromeritics TriStarⅡ3020比表面积仪测试材料比表面积。
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测试仪MS2000测试材料平均粒度。
将上述实施例所得样品与石墨搭配,按比容量450mAh/g组装全电池,全电池组装测试方法如下:将负极材料、导电炭黑和粘结剂按质量百分比94:1.5:4.5在溶剂中混合,控制浆料固含量为46%,将其涂覆在8μm的铜箔集流体上,烘干,分切得到负极极片;然后搭配三元高镍811极片、1mol/L的LiPF6/EC+DMC+EMC(V/V=1:1:1)电解液、Celgard2400隔膜,组装成容量3Ah的钢壳18650圆柱单体电池。采用武汉金诺电子有限公司LAND电池测试系统常温测试,测试条件:0.5C恒流充放电,充放电电压限制在2.5~4.2V。测试结果见表1
表1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及物性测试结果
由表1可知,实施例1-7经过二次包覆的样品,与实施例8相比,比表面积变小,循环明显提升;与对比例相比,使用扁平化的碳基体,循环保持率得到提升。
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材料的循环性能曲线如图3所示,450周循环后,电池容量保持率>90%。
Claims (10)
1.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微米硅及分散剂加入溶剂中,研磨得到纳米硅浆料1;
步骤2,将碳基体加入纳米硅浆料1中,搅拌得到混合浆料2;其中碳基体为扁平化的人造石墨、扁平化的天然石墨和扁平化的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3,将混合浆料2干燥得到前驱体物料1;将前驱体物料1加入融合机融合,得到前驱体物料2;将前驱体物料2与包覆剂混合,得到前驱体物料3;
步骤4,将前驱体物料3造粒,得到前驱体物料4,将前驱体物料4置于保护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得到前驱体物料5;
步骤5,将前驱体物料5置于保护气氛中高温碳化处理,破碎、分级、除磁,即得到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前驱体物料5进行高温碳化处理之前,先将前驱体物料5破碎,与包覆剂混合进行二次包覆,然后再进行高温碳化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次包覆的方法为静态液相包覆或动态液相包覆;其中静态液相包覆为保护气氛下直接烧结,烧结制度为两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600℃并保温0.5h~5h,再将温度升至700℃~1200℃并保温1h~10h;动态包覆为保护气氛下高温热包覆,采用三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250℃并保温0.5h~2h,再将温度升至350~500℃并保温0.5h~2h,最后将温度升至600℃~1000℃并保温1h~4h;保护气氛为氮气、氩气和还原性气体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次包覆中,包覆剂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5%~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纳米硅粒径为50~150nm,所述溶剂为醇类、酮类、烷类、脂类和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分散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油酸、聚乙烯腈、硬脂酸、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酸、聚乙烯酰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和胺类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混合浆料2中纳米硅与碳基体的质量比为1:(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包覆剂在前驱体物料3中的质量占比为10%~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造粒的方式为对辊造粒、模压机造粒和等静压造粒的一种;热处理采用两段升温制度,先将温度升至100℃~600℃并保温0.5h~5h,再将温度升至700℃~1200℃并保温1h~10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高温碳化处理的温度为1000℃~1400℃,时间为1h~5h,保护气氛为氮气、氩气和还原性气体的一种或几种。
10.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50324.2A CN110707314B (zh) | 2019-11-21 | 2019-11-21 | 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50324.2A CN110707314B (zh) | 2019-11-21 | 2019-11-21 | 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7314A true CN110707314A (zh) | 2020-01-17 |
CN110707314B CN110707314B (zh) | 2021-09-21 |
Family
ID=69207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50324.2A Active CN110707314B (zh) | 2019-11-21 | 2019-11-21 | 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07314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44421A (zh) * | 2020-01-19 | 2020-06-05 | 浙江开化元通硅业有限公司 | 一种硅-石墨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应用 |
CN111661844A (zh) * | 2020-07-20 | 2020-09-15 | 盐城工学院 | 高克容量、高首效硅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2002888A (zh) * | 2020-08-26 | 2020-11-27 |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螺杆挤出机制备锂电池硅碳负极的方法 |
CN112259738A (zh) * | 2020-10-27 | 2021-01-22 |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续低温制备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 |
CN112366318A (zh) * | 2020-11-02 | 2021-02-12 |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14665083A (zh) * | 2022-03-21 | 2022-06-24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CN114725361A (zh) * | 2022-05-11 | 2022-07-08 | 滨州裕能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含铁氧化物包覆硫掺杂膨胀石墨/硅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954481A (zh) * | 2023-03-15 | 2023-04-11 |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27773A1 (en) * | 2004-12-10 | 2006-06-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uch electrode structure |
US20080003496A1 (en) * | 2002-08-09 | 2008-01-03 | Neudecker Bernd J |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with barrier layer protected substrate |
CN105164836A (zh) * | 2013-02-21 | 2015-12-16 | 柯耐克斯系统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复合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206801A (zh) * | 2015-08-21 | 2015-12-30 | 中南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6602043A (zh) * | 2017-02-10 | 2017-04-26 | 深圳市金润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785541A (zh) * | 2016-08-29 | 2018-03-09 | 南京安普瑞斯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799728A (zh) * | 2016-08-29 | 2018-03-13 | 南京安普瑞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空心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539186A (zh) * | 2018-06-12 | 2018-09-14 |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WO2018179111A1 (ja) * | 2017-03-28 | 2018-10-04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2018195586A (ja) * | 2018-07-17 | 2018-12-06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09585819A (zh) * | 2018-11-22 | 2019-04-05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38229A (zh) * | 2017-10-09 | 2019-04-16 | 珠海市三顺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 |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N109755517A (zh) * | 2018-12-29 | 2019-05-14 |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021749A (zh) * | 2019-04-26 | 2019-07-16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 |
-
2019
- 2019-11-21 CN CN201911150324.2A patent/CN1107073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003496A1 (en) * | 2002-08-09 | 2008-01-03 | Neudecker Bernd J |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with barrier layer protected substrate |
US20060127773A1 (en) * | 2004-12-10 | 2006-06-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uch electrode structure |
CN108461705A (zh) * | 2013-02-21 | 2018-08-28 | 柯耐克斯系统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复合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164836A (zh) * | 2013-02-21 | 2015-12-16 | 柯耐克斯系统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复合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164836B (zh) * | 2013-02-21 | 2018-07-06 | 柯耐克斯系统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复合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206801A (zh) * | 2015-08-21 | 2015-12-30 | 中南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5206801B (zh) * | 2015-08-21 | 2018-05-18 | 中南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7785541A (zh) * | 2016-08-29 | 2018-03-09 | 南京安普瑞斯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799728A (zh) * | 2016-08-29 | 2018-03-13 | 南京安普瑞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空心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602043A (zh) * | 2017-02-10 | 2017-04-26 | 深圳市金润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8179111A1 (ja) * | 2017-03-28 | 2018-10-04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10462892A (zh) * | 2017-03-28 | 2019-11-15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
CN109638229A (zh) * | 2017-10-09 | 2019-04-16 | 珠海市三顺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 |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N108539186A (zh) * | 2018-06-12 | 2018-09-14 |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JP2018195586A (ja) * | 2018-07-17 | 2018-12-06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09585819A (zh) * | 2018-11-22 | 2019-04-05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55517A (zh) * | 2018-12-29 | 2019-05-14 |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021749A (zh) * | 2019-04-26 | 2019-07-16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44421A (zh) * | 2020-01-19 | 2020-06-05 | 浙江开化元通硅业有限公司 | 一种硅-石墨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应用 |
CN111661844A (zh) * | 2020-07-20 | 2020-09-15 | 盐城工学院 | 高克容量、高首效硅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2002888A (zh) * | 2020-08-26 | 2020-11-27 |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螺杆挤出机制备锂电池硅碳负极的方法 |
CN112259738A (zh) * | 2020-10-27 | 2021-01-22 |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续低温制备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 |
CN112366318A (zh) * | 2020-11-02 | 2021-02-12 |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14665083A (zh) * | 2022-03-21 | 2022-06-24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CN114725361A (zh) * | 2022-05-11 | 2022-07-08 | 滨州裕能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含铁氧化物包覆硫掺杂膨胀石墨/硅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725361B (zh) * | 2022-05-11 | 2024-04-05 | 滨州裕能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含铁氧化物包覆硫掺杂膨胀石墨/硅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954481A (zh) * | 2023-03-15 | 2023-04-11 |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
CN115954481B (zh) * | 2023-03-15 | 2023-06-02 |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7314B (zh) | 2021-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07314B (zh) | 一种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785560B (zh) | 一种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830669B (zh) | 一种高倍率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JP6235430B2 (ja) | SiOx系複合負極材料、製造方法及び電池 | |
JP2020510962A (ja) | 炭素系複合材料、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CN111463416B (zh) | 一种低成本低膨胀率长循环天然石墨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8365208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5731427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908627A (zh) |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029558A (zh) | 一种中空核壳结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230378444A1 (en) | Silicon- carbo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 |
CN112234179A (zh) | 一种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5742636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206249A (zh) | 一种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锂电池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15207428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用カーボンシリコン系負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1162254A (zh) |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4900878A (zh) |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方法 | |
CN106602043A (zh) |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368790A (zh) | 一种镁铝钒共掺杂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1072012B (zh) | 锂离子电池微晶石墨掺石墨烯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900352A (zh) | 一种钛酸锂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6544383A (zh) | 负极材料、电化学装置 | |
CN114695850B (zh) | 复合负极材料、负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975961A (zh) | 复合包覆改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3422018A (zh) | 一种高倍率多晶复合颗粒锂电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