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7121B -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7121B
CN110577121B CN201910467331.9A CN201910467331A CN110577121B CN 110577121 B CN110577121 B CN 110577121B CN 201910467331 A CN201910467331 A CN 201910467331A CN 110577121 B CN110577121 B CN 110577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hall
landing
people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73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7121A (zh
Inventor
吉村卓马
白石
薛祺
三好雅则
川西清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77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7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7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7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16For single car elevato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23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i.e. lay-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02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2Devices monitoring the user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37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系统。不使使用者意识到不快,维持层站的设计性的同时对电梯的层站的人数进行检测,并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包括:在设置于电梯层站门附近的引导装置中安装的包含对等候电梯号机的使用者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的人数检测装置;以及基于来自设置于层站的对角线上的电梯号机中的2个或4个人数检测装置的信息来对层站人数进行计算的层站人数计算装置。并且,各个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方向设定为朝向层站的中心方向。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在楼宇中的纵向方向的移动手段,每天对较多使用者进行顺畅且安全地输送。特别在大型楼宇中,由于使用者数量较多,因此设置有多台电梯,且这些多台电梯通过群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组被统一地进行管理。
这样统一地进行管理的电梯系统,对于楼宇中的各楼层的使用者,需要尽可能高效地对电梯进行运行控制,从而抑制使用者在层站中的等候时间。
并且,在这样高效的电梯运行控制中,通过传感器对电梯的层站状况进行检测是较为重要的。
已知有通过拍摄装置对电梯层站进行检测的示例,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将对电梯的层站或其附近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设置在电梯的层站的三方框的上框部分、构成上框的檐板部分、层站呼梯登录装置中。并且,通过该拍摄装置的图像识别来对轮椅使用者进行判别,从而进行切换运行模式的动作。
另外,专利文献2中示出如下示例:通过轿厢中的摄像头,在轿厢到达层站且打开门时,对等候在层站的乘客进行检测并对乘客能否搭乘上轿厢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02121号公告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7-160001号公告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将拍摄装置设置在电梯的三方框的上框部分、构成上框的檐板部分、或层站呼梯登录装置中来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进行拍摄。在该方法中,由于电梯的使用者自身可知被拍摄到,因此电梯的使用者自身会感到不快、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存在难以实际导入的问题。
另外,将拍摄装置设置在三方框上,在电梯的外观上也存在较多问题。即,电梯层站在设计上也是位于楼宇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三方框选定为与层站门共同重视设计性。因此,对于楼宇的业主、管理者方而言,也存在无法允许将拍摄装置设置于三方框的情况。
另外,通常由于层站呼梯登录装置设置在比使用者的平均升高要低的位置,因此若将拍摄装置设置在层站呼梯登录装置中,则可能会被前方的使用者遮挡视野,从而导致拍摄装置能够检测的范围被限定的情况。特别如在上班时、午饭时那样拥挤的时候,仅能够检测出位于门附近的一部分使用者的情况变多。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为:通过轿厢中的摄像头,在轿厢到达层站且打开门时对等候在层站的乘客进行检测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由于在轿厢到达层站之后才知道层站的乘客,因此会引起应对延迟的问题。例如,在轿厢到达之后检测出无法搭乘,即使使下一轿厢返回到该楼层,乘客除了已经等候的时间以外,还必需长时间等候直到下一轿厢到达为止。
另外,专利文献2也示出将摄像头设置在除了轿厢以外的层站的天花板的示例。但是,在该示例的情况下,存留有较多问题如下:层站的外观会变差,使用者对被拍摄而感到不快,并且向天花板中的摄像头的电源供给、通信必需通过建筑物的内部来进行布线等。
根据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使用者有不快的意识,并且也不对层站的外观产生影响,而能够对电梯层站的状况适当地进行检测的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例如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结构。
本申请包含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个方案,若举出其中一个示例,则本发明是在层站使使用者搭乘轿厢而进行运行的电梯系统,包括: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设置于电梯层站门的附近,具有将针对层站呼梯所分配的电梯号机通知使用者的预约引导灯、以及对电梯号机到达层站的信息进行通知的到达引导灯这两者的功能;以及人数检测装置,该人数检测装置设置在该引导装置内且包含对等候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包括: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该层站人数计算装置基于来自设置于层站的电梯号机的1个或多个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来对层站人数进行计算;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该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基于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使用者的数量来对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
并且,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人数检测装置配置在电梯层站的两端的对角线上的2处或4处,将所有的人数检测装置的人数检测方向配置为朝向搭乘的中心方向,以使得这些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成为整个层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会使使用者意识到自身被拍摄,且不对层站的外观产生影响,由于能够对电梯层站的状况进行恰当地检测,因此可以显著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上述以外的技术问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
图2是图1所示出的整体结构例中,用于对人数检测装置、层站人数计算装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进行说明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厅门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动作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与图3不同的厅门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与图3、图6不同的厅门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3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5是在本发明的第1或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在层站中无人的情况的检测处理方法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与图1、图3、图6不同的厅门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在层站入口为2处情况下的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8是在图17所表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9是对图17及图18所表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层站人数的变化进行图式化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在层站入口为2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
以下,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示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图1表示对位于楼宇内的任意楼层中的使用者的数量进行检测时的电梯层站的状况。
如图1所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包括:厅门灯1、安装在厅门灯1内部的人数检测装置2、电梯的层站门3、包围层站门的三方框4、层站呼梯按钮5。在此,厅门灯1由于包含电梯号机的预约引导灯以及到达引导灯,因此也称为[引导装置]。
另外,在图1中示出电梯的使用者6和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a以及该检测区域7(由2根单点划线所夹住的区域)。并且,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包括:基于来自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来对层站人数进行检测的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以及基于来自层站人数计算装置9的信息来对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并且,电梯层站10由等候在层站的使用者用的导引线11、以及由导引线11所规定的与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相匹配的等待区域12所构成。
图1的示例是在电梯的层站10中,在设置于三方框4或三方框4附近的厅门灯1中安装具有人数检测功能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示例。这里,所谓三方框4是称呼包含层站门3的左右的框和上侧的框的3个框的名称。另外,针对人数检测装置2在图2中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若按下层站呼梯按钮5且新登录层站呼梯,则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分配给该层站呼梯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发光(点亮)。即,厅门灯1起到作为将电梯号机被该楼层呼叫的信息进行通知的引导装置的作用。
因此,厅门灯1由于对电梯号机的分配进行预约,因而有时也被称为预约引导灯。特别在层站呼梯登录时,在即时地对电梯号机进行预约引导的即时预约方式的电梯群管理中,由于在从呼梯登录到电梯轿厢到达为止持续点亮厅门灯1,因此使用者能够始终对预约到的电梯号机进行确认。
另外,即使在对不具有即时预约功能的电梯号机进行群管理时,由于所分配的电梯号机轿厢在即将到达之前,引导装置即厅门灯1进行发光来对到达进行通知,因此厅门灯1也被称为到达引导灯。
以下,对厅门灯1作为包括预约引导灯以及到达引导灯功能的引导装置进行说明。另外,人数检测装置2除了包括画像传感器的通常的摄像头以外,也可由激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或热检测传感器等构成。
再次回到图1继续进行说明。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厅门灯1的内部,对由厅门灯1所引导的等候在电梯号机前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在此,作为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于厅门灯1内的优点可以举出如下1)~5)。
1)如图1所示,使用者6为了对预约的电梯号机的确认、到达时的确认,在可以观察到厅门灯1的位置处等候电梯号机,因此厅门灯1从该设置的位置处对使用者6也容易进行确认。2)人数检测装置2收纳在厅门灯1的内部,因此不会使使用者意识到被拍摄的不快,且能够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3)由于厅门灯1处于使得使用者6易于观察的较高的位置,因此对层站的使用者6易于进行俯视,从而不易产生遮挡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的死角。
4)对于厅门灯1,从建筑物内部来对用于发光的电源供给线、以及对点亮、熄灭、闪烁的时机进行控制的通信线路进行布线,且人数检测装置2可对其进行使用,因此不需要多余的布线作业、加工作业的麻烦。
5)由于人数检测装置2收纳在厅门灯1的内部,因此不会破坏层站的外观,也不会对楼宇的外观产生不良影响。
将设置于厅门灯1内的人数检测装置2中检测出的数据经由通信线路收集于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层站人数检测装置8将来自存在于该楼层的层站10的多个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数据进行组合来对最终层站10的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值进行计算。
该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值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传送至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中,基于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值判定在分配给该层站10的预定的轿厢中是否由于满员而发生未搭乘上。并且,在判定为发生未搭乘上的情况下,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事先向该楼层进行新的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
由此,特别在该楼层的电梯层站10拥挤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由于满员未能搭乘上而使使用者6等候更长时间那样的状况,因此使电梯号机的运行效率提高成为可能。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是特别在层站10中存在多台电梯号机的情况下,用于对这些多台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最优群管理的控制装置。
如上所述,在层站10中的多台电梯号机的层站门3的附近设置有厅门灯1。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考虑以下方式:将人数检测装置2组装在同一层站10的厅门灯1的所有或其中几个之中。未必人数检测装置2需要设置在所有的厅门灯1内。
由此,对层站10中的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中的哪个如何来使用可进行多变的控制,从而使更高效率且高精度的层站使用者的检测方法成为可能。这些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控制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来执行。
再次回到图1继续进行说明。厅门灯1内的人数检测装置2为例如具有画像传感器的摄像头时,该画像传感器的视野的方向2a比起层站的正前方的角度,可朝设置了该厅门灯1的电梯号机的层站门3侧的方向倾斜。该理由是作为使用者6的心理,由于存在想尽可能地快速地搭乘上预约的电梯号机的想法,因此存在有等候在该电梯号机的层站门3附近的倾向。
因此,若在有层站呼梯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的周围区域中并且传感器的视野的方向2a朝向层站门3附近方向,则使用者6的检测变得容易。图1中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的方向2a表示了这样的示例。
更进一步,如图1所示,若将等候在电梯层站10的使用者6用的导引线11设为朝向层站门3侧,且设置与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相匹配的等候区域12,则能够以更高精度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针对使用者6的导引线11设置在厅门灯1的附近,使由导引线11所设定的等候区域12与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区域7相一致是重要的。
如上所述,根据包括与厅门灯1相组合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电梯系统,不会使使用者6在无意识中产生不快感,并且对层站10的外观(设计)也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由于能够容易地确保电源线、通信线路,且在人数检测的视野较高的位置并且从等候电梯号机的使用者6的近距离能够进行检测,因此对等候在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能够容易地并且高精度地进行检测。另外,基于该检测信息由于在拥挤时能够快速地进行追加的电梯号机的分配,因此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图1的示例中,设置在厅门灯1内的人数检测装置2用于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数量的检测。但是,作为人数检测装置2在使用具有画像传感器的摄像头的情况下,人数检测装置2不仅能对层站人数进行检测,也能够作为对电梯号机的层站10整体的状况进行检测的装置来使用。例如,也可根据使用者的动作状况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是否想要搭乘轿厢、或并非如此的情况进行判定。
特别是想要搭乘轿厢的使用者6为了确认而对厅门灯1进行观察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通过厅门灯1内的画像传感器对使用者6的视线进行识别,也能够对搭乘电梯轿厢进行判定。
另外,能够检测出整个层站10中没有人(无人)也是重要的功能。例如,若知道整个层站10无人,则在由于最终的轿厢呼梯而存在到达了该层站10的电梯号机的情况下,若轿厢内的乘客已经全部下电梯则不用等到开门时间的届满就可立即关闭层站门并出发。由此能够省去无用的开门时间,从而能力图缩短电梯号机的运行时间。
另外,即使在对层站呼梯错误地进行登录的情况下、对层站呼梯恶意地进行登录的情况下也能够事先对这些进行判定,取消向该楼层分配电梯号机从而能够抑制无用的运行。
对于这样的层站10的无人的检测需要将电梯号机的整个层站扩大来作为检测对象,因此考虑通过使层站10中的所有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动作来对整个层站10进行检测。由此,对整个层站10能够容易地进行检测这一点也是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厅门灯1内的优点。
<本示例的电梯系统的处理功能>
图2是在图1中表示的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人数检测装置2、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为止的整个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2所示,这里对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于各楼层的层站10中的所有各个电梯号机的情况进行说明。然而,如已经说明过的那样,人数检测装置2无需设置于各楼层的层站的所有电梯号机中,另外,设置于所有楼层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数量未必一定要设为相同。设置人数检测装置2的数量能够根据各楼层的电梯号机的利用状况来进行适当变更。
如图2所示,设置在各楼层的电梯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2包括检测部(摄像头)20以及人数计算处理部21。并且,人数计算处理部21包括头部检测处理部22及计数处理部23。
另外,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对存在层站呼梯情况下的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即,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基于来自设置于各楼层的层站10的1个或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对针对各楼层中的层站呼梯所分配的电梯号机周围的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该使用者人数的计算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81来进行。
另外,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包括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以及追加分配处理部92。在图2中,将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和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进行区分来记载,但也能够将这些作为1个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在图2中,将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和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以单点划线(无标号)进行围住表示能够作为1个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即,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中的一部分的功能也能够用于层站人数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和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一并称为广义上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首先,由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部(摄像头)20对分配电梯号机附近的层站10的状况进行拍摄。于是,通过人数计算处理部21的头部检测处理部22根据该拍摄的画像对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头部进行检测。另外,针对使用者6的头部的检测使用公知技术即可,在此不进行详细阐述。
将在头部检测处理部22中检测出的使用者6的头部的数量提供给计数处理部23并在此对使用者6的头部进行计数,从而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该层站使用者6的人数的计算处理由设置于进行了层站呼梯的各楼层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由此检测出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
然而,如后文阐述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未必一定仅由配置于分配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也可考虑利用来自设置于各层站10的电梯号机中所设置的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来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正确检测的方法。针对使用来自设置在哪个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来对层站的使用者人数进行检测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来进行控制。
将设置在各楼层的电梯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2中检测出的层站的使用者6的数量、即进行了层站呼梯的楼层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从设置在层站楼层的各人数检测装置2向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进行提供。即,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基于由各楼层的电梯号机前的人数检测装置2所检测出的层站人数的值、以及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所控制的各楼层的层站呼梯信息以及针对该呼梯的分配电梯号机的信息来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
在此,以在3楼层上发生向上行方向的层站呼梯的情况下,对针对该3楼层向上行方向的层站呼梯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此,在3楼层向上行方向的分配电梯号机设为2号机。在该情况下,位于3楼层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等候在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前的可能性较高。若按下层站呼梯按钮则在即时地对分配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进行点亮的即时预约引导方式中对分配号机的2号机进行引导的情况也相同。
此时,基于在3楼层的电梯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2中检测出的人数来对等候在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前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并且,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对3楼层的层站10中的使用者人数进行检测时,也可仅使用电梯2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也可使用电梯2号机的周围的电梯号机、或者也可使用相向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
即,也可使用附属于层站10中的多台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其中,在该情况下,在设置于多台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中存在检测出同一人的情况,在上述的情况下,通过公知的方法来对重复的同一人进行排除以使得进行计数。
对该重复进行排除的检测处理成为由分配电梯号机周围的多台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人数检测时产生的处理,但该重复排除的处理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81来进行。即,若进行电梯号机的层站呼梯,则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81通过对来自分配电梯号机的周围的多台人数检测装置2的人数检测值进行处理来对排除了重复的使用者人数进行计算。另外,各楼层的层站呼梯信息以及针对该呼梯的分配电梯号机所涉及的信息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向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通过通信进行传输。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根据针对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所传送来的各层站呼梯的使用者6的人数数据,在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中对在层站10中无法搭乘上轿厢的未搭乘上的使用者的产生进行预测。该预测基于轿厢内的人数的预测值与层站呼梯的人数、以及轿厢的可搭乘人数来进行的。另外,参照图13的流程图对由该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进行的处理的详情在后文进行阐述。
在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中预测到产生使用者6的未搭乘上的情况下,利用追加分配处理部92追加朝向该楼层的该行进方向(上行或下行方向)的分配电梯号机。
如上所述,通过包括由图2中表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组成的结构,能够对于在某楼层中产生的层站呼梯的使用者6的人数更正确地进行检测。另外,此时将使用者6的人数在分配号机前的适当的区域内进行筛选变得较为重要。并且,利用层站呼梯的使用者人数所涉及的信息,即使在使用者6的多数未搭乘上那样的情况下,也事先进行预测以使得对追加的电梯号机进行分配。其结果是大幅度地缩短使用者6的等候时间成为可能。
<厅门灯1的内部结构的说明>
图3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参照图1)中的作为引导装置(预约引导灯)起作用的厅门灯1的结构例。图3(A)是厅门灯1的主视图,图3(B)是侧视图。图3的示例是在厅门灯1中设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的结构的一个示例,在厅门灯1的下侧的底部中配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另外,图3的示例最多只是一个示例,如后文中阐述的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引导装置)1不限于该示例。
如图3(A)所示,引导装置即预约引导灯包括:厅门灯1、覆盖厅门灯1发光部的盖部1a、覆盖存在于厅门灯1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盖部1b、存在于厅门灯1上侧的假的盖部1c。另外,预约引导灯包括:对向下行方向的电梯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下行方向发光部1d、对向上行方向的电梯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上行方向发光部1e。并且,包括:对来自厅门灯1的发光部的光进行遮挡用的遮光板1f、对来自外部的光进行遮挡用的偏光板1g、以及人数检测装置2。
接着,如图3(B)所示,除了上述以外,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预约引导灯包括针对由发光部1d、1e构成的厅门灯1主体与人数检测装置2的共通的电路基板1h。并且,厅门灯1的该电路基板1h具有提供电源的电源线1i、以及对电路基板1h与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或电梯群管理装置9进行连结的通信线路1j。
另外,如图3(A)所示,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厅门灯1的下侧底部。若为该下侧底部的位置,则在对层站10的状况进行检测时不会遮挡视野,并且能够减少对来自厅门灯1的光的遮挡。成为覆盖的盖部由3个部分构成。即,对厅门灯1主体的发光部1d、1e进行覆盖的盖部1a、对厅门灯1的下侧底部的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覆盖的盖部1b、存在于厅门灯1的上侧天花板部的假的盖部1c。
在此,对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覆盖的盖部1b必需使摄像头等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通过。由此,盖部1b可使用例如丙烯酸树脂那样的材质并且难以观察到内部的摄像头那样颜色的材质。盖部1c是使厅门灯1的外观保持上下对称性而设计的虚假的盖部,与盖板1b的外观相同。
通过设计具有这样结构的盖板,能够使使用者6难以注意到人数检测装置2,从而能够使厅门灯1的外观的设计也保持与现有同样的形状。
另外,在将包含在人数检测装置2中的拍摄装置设为如摄像头那样的画像传感器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厅门灯1的发光部1d、1e的光、层站的照明等的外部光会妨碍使用者6的检测。为了防止该情况,遮光板1f和偏光板1g设置于本示例的电梯系统所使用的厅门灯1中。
遮光板1f配置在厅门灯1的发光部1d和人数检测装置2之间,具有防止来自厅门灯1的光的功能。偏关板1g设置为用于防止周围的外光的影响。
特别是,如图3所示,若在厅门灯1的下侧底部设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则不会妨碍位于厅门灯1的下方位置的层站10的视野,能够配置遮光板1f和偏光板1g,因此是优选的。
接着,如图3(B)所示,将包括在现有的电梯系统的厅门灯1中的电源线1i和通信线路1j与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新追加的人数检测装置2共用。
因此,如图3(B)所示,设置有针对厅门灯1主体(由发光部1d、1e构成)和人数检测装置2共通的电路基板1h。并且,在该电路基板1h上对电源线1i和通信线路1j进行布线,将它们在共通的电路基板1h上进行分配以使得厅门灯1主体和人数检测装置2分别进行使用。
另外,如在背景技术一栏中所说明的,假设将人数检测装置2单独地设置在电梯层站的壁部、天花板上的情况下,电源和通信变得难以确保。特别是,由于电源需要有线来提供,因此为了布线需要新的电梯井侧、建筑物侧的施工。
但是,在图3的示例中,由于利用在原先现有的电梯系统中使用的厅门灯1所使用的布线,因此无需用于人数检测装置2的特别的布线作业。
并且,对于已有的电梯,布线等也保持现有状态,也存在将现有的厅门灯1直接与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1进行交换即可的优点。特别是,通过在已有的厅门灯1中进行后期安装人数检测装置2,能够成为本示例的厅门灯1,因此是优选的。即,楼宇的电梯号机在工作后楼宇变得非常地拥挤的情况下,若如图3所示那样交换为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1,则对层站10的人数能够简单地进行检测,且运行效率改善的可能性提高。
另外,如图3(B)所示,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的方向2a、即透镜的方向2a在垂直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朝向层站10(参照图1)的下方倾斜。由此,在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厅门灯1的下侧底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等候在人数检测装置2的正下方的层站门附近的使用者6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对人数检测装置2的拍摄角度进行规定,以使得包含层站门附近且将到层站10的中央位置为止包含在检测区域内,从而对使用者6的人数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检测。
<本示例的电梯系统的处理步骤>
图4是表示在图1中示出的电梯系统所涉及的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图4中表示由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进行人数检测的一系列的处理。
首先,判定在作为对象的楼层中是否登录有新的层站呼梯(S1)。在没有新层站呼梯登录的情况下(S1的否),直至有新层站呼梯登录为止进行等待。
在有新层站呼梯登录的情况下(S1的是),针对该层站呼梯进行电梯号机的分配,使该分配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点亮(S2)。然后,检查厅门灯1是否被点亮(S3)。
在步骤S3中,在厅门灯1被点亮的情况下(S3的是),对该分配电梯号机的层站门前方的层站区域的使用者6的人数开始进行检测(S4)。该人数检测由附加在厅门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即,步骤S4的人数检测主要利用设置在分配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执行。在步骤S3中,在判定为厅门灯1未被点亮的情况(S3的否)下,直到厅门灯1点亮为止进行等待。
如上所述,设置在各楼层的层站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也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中的任意一个,在该人数检测装置2中检测出的人数检测值经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处理向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进行传输(S5)。并且,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中,判定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计算出的层站10的人数是否超过针对该分配电梯号机的满员判定阈值(S6)。
在步骤S6的判定为满员判定,且预测为会发生未搭乘上的情况(S6的是)下,对该楼层进行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S7)。然后,判定该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是否到达了层站(S8)。在步骤S8中,在未判定该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了层站的情况下(S8的否),直到轿厢到达层站10为止重复进行步骤S5的人数检测的处理。在步骤S8中,在判定为该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了层站的情况下(S8的是),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将人数检测模式切换为有上下轿厢的检测模式即轿厢到达时的人数检测模式(S9)。
另外,在步骤S6的判定为未满员判定的情况下(S6的否),不进行步骤S7、步骤S8的处理,而进行步骤S9的处理。在步骤S9中进行人数检测模式的切换是由于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时存在从轿厢下电梯的使用者和搭乘上轿厢的使用者这两种人。即,若分配电梯号机在到达层站之前,则仅对等候在层站的使用者6进行检测即可,从而分配电梯号机在到达的前与后状况会产生变化。
接着,判定该分配电梯号机是否从层站10出发(S10)。在步骤S10中,在判定为该分配电梯号机从层站出发的情况下(S10的是),对检测出对于该分配电梯号机因为轿厢满员而无法搭乘情况下的未搭乘人数的未搭乘人数检测模式进行实施(S11)。在步骤S10中,在判定为该分配电梯号机未从层站10出发的情况下(S10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9的处理。
另外,已经在步骤S7的处理中预测到未搭乘上且实施了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但在无法搭乘上的人数相比预测要多的情况下、在无法搭乘上的人数相比预测要少的情况下,对无法搭乘上的人数的结果进行检测。并且,进一步实施追加的分配,或对追加的分配进行变更,或进一步进行取消追加分配等的处理。
其结果是经过规定时间未搭乘上的人数检测模式结束,从而结束针对该分配轿厢号机的人数检测(S12)。在这之后再返回到步骤S1的处理来重复进行人数检测。
如上所述,发挥包括在厅门灯1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特征,通过厅门灯1、人数检测装置2实施与电梯的控制动作联动的人数检测处理,从而能够更正确地对层站的电梯的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如图4的流程图中说明的那样,本示例的电梯系统的特征在于以下的点:在层站呼梯登录之后,决定该呼梯所分配的电梯号机,在该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点亮后开始进行层站10的使用人数的检测。
另外,若按下层站呼梯按钮则即时地分配电梯号机被设定的即时预约方式的群管理控制中,在点亮厅门灯1的情况下,使用者6聚集于此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若以分配电梯号机的区域、即分配电梯号机的点亮中的厅门灯1的位置为中心实施人数检测,则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另外,分配电梯号机在到达了层站之后的乘客的上下电梯中以与其相匹配的检测模式进行检测。进一步,在出发后由于该轿厢满员而存在无法搭乘的使用者的情况下,以使得该人数作为未搭乘上的人数进行检测。
<人数检测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动作说明>
图5是用于对与图4的流程图相对应的人数检测处理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时序图。图5的时序图分别表示如下:表示厅门灯1的状态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1、表示人数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2、以及表示检测出的人数值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3。这些3个时序图的时间轴A4在时序图A1~A3中同步。
首先,厅门灯1的时序图A1如纵轴A5所示,表示点亮和熄灭2个状态。在纵轴的标号A5的时刻登录有新的层站呼梯且立即选定分配电梯号机,从而点亮该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A6)。之后,厅门灯1持续点亮(A7),若在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为到达之前(A8的时刻),则为了对其进行通知,处于闪烁状态(A9)。
然后,分配电梯号机若到达层站10则熄灭(A10的时刻)。之后,厅门灯1处于熄灭状态且轿厢门关闭(A11的时刻),从层站出发(A12的时刻)。然后,未搭乘上的人数处理结束(A13的时刻)。
表示人数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2如纵轴A14所示,对人数检测处理的开启和关闭这2个状态进行表示。在厅门灯1点亮时人数检测为开启状态(A15),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时人数检测关闭。在从分配电梯号机的到达到关门为止的期间(A16)不进行特别的处理。另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从分配电梯号机的到达到关门为止的期间处于未图示的另外的上下电梯时的人数检测模式。然后,该电梯号机在关门后再次以规定时间进行人数检测(A17)。在此对电梯号机出发后的未搭乘上的人数进行检测。
接着,对检测出的人数值的时间经过进行表示的时序图A3由纵轴A18来表示检测出的人数。从分配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点亮且人数检测处理开启的时刻开始进行层站人数的检测,从而如曲线A19那样随着时间经过对使用人数进行检测。在此单点划线A20为针对该电梯号机的轿厢的满员判定阈值,在检测人数超过阈值时(A21)进行未搭乘上发生预测,从而进行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的处理。
并且,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为止持续保持对人数进行检测(A22)。将在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中计算出的人数数据依次传输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从而反映至电梯号机的群管理控制。然后,在该电梯号机关门之后再开始进行人数检测(A23),在规定时间之后对确定的未搭乘上的人数进行检测(A24)。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人数检测开始的时机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该人数检测的时机在新层站呼梯登录之后,并且在设置在分配电梯号机内的厅门灯1的点亮之后。并且,在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时刻中的厅门灯1的熄灭时结束人数检测。在这之间,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通过使人数检测装置2的通信线路与厅门灯1的通信线路共有,从而能够依据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来进行多个电梯号机的群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这样时间长度的动作,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能够更正确地并且以良好的时机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厅门灯1的不同结构例(第2示例)的说明>
图6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所涉及的厅门灯1(预约引导灯),与图3不同结构的示例。与图3示出的厅门灯1不同的点在于厅门灯1的主体(发光部)的上下的两侧中分别包括人数检测装置2b、2c。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层站10的检测区域,并且提高人数检测的精度。另外,恰当地避免如后文阐述的由厅门灯1的发光而产生的光成为可能。在图6中,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6中,与图3不相同的部分为设置有厅门灯1的主体即发光部的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这点。与该结构相匹配,与下侧同样地设置有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用的盖部1b1、遮挡厅门灯1的发光部的光的遮光板1f1、避免外光影响的偏光板1g1。这些部件是与下侧的盖部1b、遮光板1f、偏光板1g相同的部件。
如图6所示结构的厅门灯1能够进一步避免由厅门灯1的发光而产生的光。具体而言,以使得下行方向的发光部1d为发光状态时由上侧的检测装置2c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上行方向的发光部1e为发光状态时由下侧的检测装置2b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由此,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和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b与上侧的发光部1e和下侧的发光部1d的点亮状态相对应地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厅门灯1的发光的影响。
并且,通过将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和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b的检测区域进行区分也能够将层站10的更广范围的区域作为对象。例如,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b对该厅门灯1的附近侧的层站的区域进行检测,以使得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对远离该厅门灯1侧的层站的区域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将从厅门灯1朝向层站10的整个区域作为较大的检测对象。其结果是例如即使在非常拥挤时电梯使用者等候的区域较广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
<厅门灯1的不同结构例(第3示例)的说明>
图7是表示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的厅门灯1中与图3的第1示例,图6的第2示例不同的结构示例(第3示例)的图。
在该第3示例中人数检测装置2配置在厅门灯1的主体即发光部的侧面。即,第3示例是如图3或图6中所示出的第1或第2示例那样,难以配置在上下方向时、通过配置在侧面更易于对层站10的状况进行检测时有效的结构。在图7中,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在图7的示例中,与图3、图6的示例不同的部分是人数检测装置2配置在厅门灯1的发光部的侧面这点。与该结构相匹配地与设置在下侧时相同地设置有侧面侧的检测装置用的盖部1k,遮断厅门灯1的发光部1d、1e的光的遮光板1m。这些部件是与设置在图3中的下侧的盖部1b、遮光板1f相同的部件。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方法的说明>
图8是表示在图1示出的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示例的图。
图8中示出的示例表示在由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人数检测时,避免厅门灯1的发光部的光的影响的检测方法。
图8的示例在厅门灯1点亮时设置较短时间的熄灭期间,在该熄灭期间中对层站的人数进行检测。具体的方法可以考虑如下的3种。
1)在对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每个时机,例如在每5~10秒中设置较短时间的熄灭期间,在该熄灭期间中对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
2)与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增加趋势相匹配地,在拥挤时等短时间内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以较短的周期设置熄灭期间,在空闲时等人数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以较长的周期设置熄灭期间,在该熄灭期间中对层站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
3)设置以短时间使点亮和熄灭进行反复的闪烁期间,在该闪烁期间的熄灭时间中对层站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等。
上述1)~3)的任意方法都设置有熄灭期间,由于在厅门灯的发光部的熄灭时间中对层站的使用人数进行检测,因此能够避免发光部的光的影响。
以下,参照图8对关于上述1)的处理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图8以2个时间波形图表来对上述的1)的处理动作进行说明,上侧的图表B1表示厅门灯1的发光状态的时间波形。
与此相对地,下侧的图表B2表示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波形。横轴B3表示与上侧的图表B1相同的时间轴。
首先,厅门灯1的发光状态的时间波形图表B1的纵轴B4表示厅门灯1的发光状态、即熄灭状态B5和点亮状态B6这2个状态。
如图8的上侧的图表B1所示,在点亮期间B7a、B7b、B7c之间设置有较短时间的熄灭期间B8a、B8b、B8c。
另外,在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波形图表即下侧的图表B2中,纵轴B9表示人数检测装置处理的开启和关闭的状态。即,表示对人数进行检测的开启状态B10以及未对人数进行检测的关闭状态B11这2个状态。
如已经阐述的那样,由人数检测装置2在熄灭期间间歇性地进行人数检测。原因在于,基本上层站的使用人数具有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加的特性,较大幅增减变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可以考虑到即使如同这样间歇性地进行检测也没有问题。因此,如图8示出的那样有意识地设置熄灭期间B8a、B8b、B8c来通过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人数检测。
图8中示出的厅门灯1的熄灭期间B8a可尽可能地设为较短期间以使得不使使用者6误认为故障等,但是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在该熄灭时间B8a内对层站的使用人数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足够检测的较长时间。
若考虑到人眼的特性,例如在10m秒以下则使用者未注意到熄灭时间的可能性较高。由此,可以考虑到若为大致10m秒以下的时长的熄灭时间,则使用者不会注意到间歇性的熄灭,并且能够对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
若对厅门灯1的点亮时间和熄灭时间如图8所示的那样进行控制,则能够使得不会产生人数检测装置2组装到厅门灯1而产生的课题即不会产生由厅门灯1的发光产生的光对人数检测的妨碍。这意味着能够由电梯系统侧对厅门灯1的点亮和熄灭、人数检测处理2的开启和关闭进行控制。并且能够知道对于使用者人数例如即使以每5~10秒的时机间歇性地进行检测在控制上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1)>
图9表示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的方法的具体示例(1)。图9是对整个电梯层站从上往下俯视时的俯视图,以下利用该图9对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法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进行群管理的6台电梯号机101~106配置为每3台相对。即1号机101、2号机102以及3号机103配置在层站10的左侧、4号机104、5号机105以及6号机106相对配置在层站10的右侧。
在图9中示出从层站入口14进入到电梯号机的层站10的多名使用者6等候在由层站呼梯所分配的电梯2号机102的前面的状况。在此,厅门灯1如标号201~206所示出的,分别包括在电梯的各号机(1号机~6号机)。
在此,图9的示例中处于不能穿过层站的状态,即进入层站10的入口仅1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厅门灯1一般安装在从入口侧容易观察到的位置。由此,在左侧的电梯号机101~103中厅门灯201~203配置在电梯号机的层站门的左侧,在右侧的电梯号机104~106中厅门灯204~206配置在电梯号机的层站门的右侧。
另外,厅门灯1配置在电梯号机的层站门的左右的哪侧可以根据层站10的状况任意地进行决定。即使在进入层站10的入口存在多处(例如2处)的情况下,有时也将厅门灯1配置在相对较多使用者6进入的入口附近侧(与图9的示例相同)。另外,在左右的电梯号机中,配置厅门灯1的位置也可考虑配置在例如层站门的右侧或左侧的某一侧中。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各厅门灯201~206中的1个至多个厅门灯1包括如图3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在图9的示例中表示针对使用者6的层站呼梯分配左侧的电梯2号机102的示例。并且,在图9中表示由层站呼梯所分配的电梯2号机102的厅门灯202处于点亮的状态。
在图9的右侧中表示厅门灯1(202)的结构,该厅门灯202的结构与如图3示出的厅门灯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厅门灯202的发光部1d点亮,使用者6以该厅门灯202为中心在所分配的电梯2号机102的前面集合,且处于等候该轿厢的到达的状态。
在电梯2号机102的厅门灯202的该下侧安装有人数检测装置2,人数检测装置2将从该位置至2号机周边的层站区域作为以单点划线进行包围的检测区域7,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在人数检测装置2例如是具有画像传感器的摄像头的情况下,该传感器的检测方向的中心轴2a设置为朝向比厅门灯202的正前方方向所划的直线2d更朝层站门302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其结果是人数检测装置2能够将层站门302的前方设为检测区域7。
一般地,预计搭乘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使用者6等候在能够对厅门灯202进行观察并且容易搭乘轿厢的位置。即,如图9所示出的,可以考虑为以电梯2号机102的厅门灯202为中心聚集在2号机102的层站门302侧。因此,若如上述那样将检测方向的中心轴朝向比厅门灯202的正前方方向所划的直线更朝向层站门的方向倾斜的方向2a,则能够更准确地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另外,如图9所示,在通过安装在分配号机即电梯2号机102的厅门灯202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人数进行检测的情况下,需要对来自厅门灯202的发光光进行应对的对策。即,图3中示出的发光部1d、1e和人数检测装置2之间的遮光板1f、以及设置图8中示出的熄灭时间(B8a~B8c)且与熄灭时间中用于进行人数检测的动作的组合变得重要。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设置在厅门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中所使用的画像传感器相对于从厅门灯1的正面所划的直线,朝向往该厅门灯1的电梯号机的层站侧倾斜的方向。由此,能够更正确地对等候该分配号机到达的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2)>
图10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与图9不同的在层站中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的方法的具体示例(2)。在图10中,与图9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0中,与图9的不同点在于:由设置在与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面对面的位置中的电梯5号机105上的厅门灯205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等候分配号机即2号机102到达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这一点。
在图10中示出的具体示例(2)中,通过存在于与分配号机即2号机102面对面的位置的5号机105的厅门灯205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包含于由单点划线包围的检测区域7中的2号机102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在此,厅门灯205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e与图9中说明的决定检测方向2a的方法相同地进行设定即可。
图10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e从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对面侧的位置使等候分配号机的使用者6进入恰当的视野从而成为能够检测的方向。
如图10的示例那样,由与分配电梯号机面对面的对面侧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对分配电梯号机的使用人数进行检测的优点在于由于厅门灯205未点亮,因此也可不考虑光的影响这一点。图10的右侧示出电梯号机105的厅门灯205的放大图,如该图所示由于发光部1d、1e未点亮,因此也可为无遮光板的结构,相应地能够使人数检测装置2的结构简单化。
<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
图11是表示与图1的第1实施方式例不同的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与图1的不同点在于:在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检测中使用设置在层站10的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上的厅门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这一点。即,图11的示例中将从电梯层站的入口14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6a作为检测对象。在图11中,与图1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组装在设置于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为了对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6a进行检测,检测方向2f朝向层站入口14。与此相对,与图1的示例中,组装在厅门灯1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a为了对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到达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而朝向层站门3侧这一点是不同的。
该图11的示例中,将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1仅设置在层站入口14的附近即可,从而能够减少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1的个数。即,在图11的示例中,将安装有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1安装在层站10的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中且对由层站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进行检测即可。并且,通过将从层站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的人数与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相加,从而能够对在层站等候电梯的使用者的人数进行计算。即,不是直接地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而是根据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6a的人数间接地对在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推定。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3)>
图12表示在图11中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3)。图12是与图9相同地表示对某楼层的电梯号机的整个层站由上往下观察的情况的俯视图。在图12中,与图9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2的示例是由层站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即1号机104和4号机104对进入到层站的使用者6a进行检测的示例。具体而言,通过层站入口14的电梯1号机101的厅门灯201的人数检测装置2和电梯4号机的厅门灯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进行检测。
在此,厅门灯201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f以及厅门灯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g相对于各厅门灯201,204的正面方向,分别朝向层站入口14的方向。由此,能够正确地对进入到层站10的人数进行检测。另外,厅门灯201的人数检测装置2以单点划线7a所示出的扇形的范围作为检测区域,厅门灯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同样地以单点划线7b的范围作为检测区域。
通过对进入到该层站10的使用者6a的数量与已经在层站中的使用者6的数量进行累计,从而对等候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到达的使用者6的合计人数进行计算成为可能。
<第2实施方式例中的电梯系统的人数检测方法>
图13是在图11以及图12中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如下所述,对从层站入口14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6a的检测由设置在层站入口14的电梯1号机101和4号机104的厅门灯201、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
首先,由厅门灯201、204各自的人数检测装置2判定是否检测出从该楼层的层站10的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S21)。若在检测出由入口14进入的人的情况下(S21的是),则对该进入人数△P进行检测(S22)。
接着,使用该检测人数△P,根据式(1)来对层站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P进行更新(S23)。
P=P+△P(1)
在步骤S21中,在未检测出由入口14进入的人的情况下(S21的否),直到检测出为止进行等待。
接着,判定在该楼层的层站10中由层站呼梯呼叫的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是否到达(S24)。在步骤S24中,在判定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未到达的情况下(S24的否),重复步骤S21~S23的处理且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到达。
在步骤S24中,在判定为分配电梯号机已经到达的情况下(S24的是),对由该楼层搭乘上该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人数Q进行检测(S25)。搭乘上该轿厢的人数Q能够由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以及轿厢内的未图示的人数检测装置进行检测。作为轿厢内的人数检测装置可以使用公知的负荷传感器或设置在轿厢内的摄像头等。
接着,判定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是否从该楼层出发(S26)。该步骤S26的判定由图11所示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来进行。
在步骤S26中,在判定为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已经出发的情况下(S26的是),通过式(2)对留在该楼层的层站10中的人数R进行计算(S27)。由于分配号机的轿厢满员,因此该人数R相当于未搭乘上被留下的人数。
R=P-Q(2)
在此,在R<0的情况下,设为R=0。
接着,式(2)中求出的留在层站中的人数R作为层站10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P的新的初始值(S28)。
P=R(3)
另外,若层站10未处于非常拥挤的状况,则未能搭乘上被留下的人数R成为[0],因此新设定的层站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P的初始值基本上为0。
在步骤S26中,在分配电梯号机未出发的情况下(S26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25的处理。
接着,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从出发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判定在该楼层的层站10中是否有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S29)。在步骤S29中,若无新的层站呼梯(S29的是),则在该层站10中应该没有人,将该层站的等候人数推定值P复位至P=0(S30),且结束处理并返回步骤S21。
在步骤S29中,在判定为存在新的层站呼梯的情况下(S29的否),在层站10中出现了新的使用者6,因此跳过步骤30的处理且返回至步骤S21的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将人数检测装置2仅设置在图12所说明的层站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即1号机101或4号机104的厅门灯201、204中,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比通常的厅门灯1要多且结构特殊的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1的个数。
另外,在考虑到楼宇整体的情况下,在如多数人集中的大厅楼层那样,需要更高精度的人数检测的楼层中,也可以考虑使设置在所有的电梯号机中的厅门灯1成为带人数检测装置2。并且,大厅以外的一般楼层构成为仅使层站入口14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成为带人数检测装置2,从而能够确保必要的人数检测精度的同时,使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1的个数减少。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4)>
图14是表示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的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其它示例的图。
图14也是与图9以及图12相同地将某楼层的电梯的整个层站10从上往下观察的俯视图,与图9以及图12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
图14的示例中,在层站10中的6台电梯号机101~106都为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201~206,将整个层站作为检测对象对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如图14所示,对于进行了层站呼梯且等候分配电梯号机(在此2号机102)到达的使用者6,通过从前方、后方,更进一步斜方的各个方向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区域来对整个层站10进行覆盖。因此,图14的示例中,能够在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数量进行检测时不存在检测死角。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也存在通过多个摄像头对同一个人的重复检测,因此由图2示出的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进行重复排除的处理。
另外,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的电梯群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可以知道分配电梯号机为2号机102。因此,可进行以该分配电梯2号机的前方的区域为中心的人数检测,因此能够更正确地对等候电梯2号机102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并且,根据该方法,通过使用设置在层站入口14中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201、204上的人数检测装置2,也能够识别从层站入口14前往分配电梯2号机102的使用者。因此,能够提早对整体的使用者6的数量进行预测,从而也能够尽早对未搭乘上的产生进行预测且应对。
另外,在该图14的示例中,根据已经等候在分配电梯2号机102前面的使用者6的人数与从层站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的人数的和对整体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另外,对如上所述的各人数检测装置2的结果进行综合的处理由图1示出的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来执行。
如图14所示,若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201~206设置于该楼层的层站10的所有电梯号机中,则能够将整个层站10设为更广的检测区域。并且,通过将设置在所有的这些厅门灯201~206上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结果进行组合,从而能够以更广的视野并且正确地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5)>
图15是作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所涉及的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方法的特别的示例,表示在层站中没有人的情况下的图。图15是与图14相同地将某楼层的电梯的整个层站10从上往下观察的俯视图,结构部分与图14也完全相同,因此附加相同标号。
图15表示例如,通过呼叫目的地楼层的轿厢呼梯来停止轿厢,在轿厢内的乘客全部下电梯之后,层站10中没有使用者的状态。若为该状况,则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能够在打开门期间达到届满时间之前,对各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以使得关闭轿厢的门并出发。其结果是能够省去无用的停止时间,因此在上班拥挤时等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另外,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即使在存在恶意呼梯的情况、存在轿厢呼梯但是使用者6全员已搭乘在之前到达的电梯号机的轿厢里的情况等、没有人等候在层站10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其进行检测且能够对层站呼梯进行取消。由此,能够减少向在层站10中没有使用者6的楼层的无用的停止,因此能够力图提高运行效率。
如上所述在检测出层站中没有人(人数为0)时,需要对整个层站10进行检测。此时,需要对使用者6a未进入层站入口14进行检测,因此为了检测出层站10和入口14,优选将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厅门灯201~206设置在层站10的所有的电梯号机101~106中。
<厅门灯1和人数检测装置2的其它结构示例>
图16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的厅门灯1的其它结构示例。与图3相同地图16(A)为主视图,图16(B)为侧视图。图16中也是与图3、图6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的示例包括由厅门灯1的电源线1r和通信线路1s所分配的电源和通信的连接口(接点口)1m、1n来代替在图6中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b、2c。
该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分别设置在厅门灯1的上下,与厅门灯1的发光部1d、1e之间设置有遮光板1f、1f1。
另外,覆盖厅门灯1的发光部1d、1e的盖部1o、1p设置在下部和上部。并且,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与连接有针对厅门灯1主体的电源线1r和通信线路1s的电路基板1q位于同一基板上,共用电源与通信线路。
由此,通过在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安装例如摄像头,画像传感器等,能够与图3、图6相同地对位于层站10的人的数量进行检测。
图16中示出的厅门灯1构成为包括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因此存在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地对摄像头、画像传感器等进行安装、或取下的优点。例如,在初始状态中,将电源和接线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不安装任何部件的状态下的电梯系统导入至楼宇,以使得在导入到楼宇之后也能够通过选配将人数检测装置2安装于厅门灯1。
例如,在将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导入至楼宇之后,在得知特定的楼层的层站非常拥挤时等,也可考虑在该拥挤的层站10的厅门灯1中后期安装人数检测装置2。另外,与提高电梯号机的运行效率等的楼宇侧的需求相对应,也能够将包含摄像头、画像传感器等的人数检测装置2后期安装在图16中示出的厅门灯1的连接口(接点口)中。
在此情况下,由于大厅楼层等特定的楼层非常地拥挤,因此也能够将摄像头、画像传感器仅安装在该楼层以进行人数检测,由此使提高运行效率成为可能。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6)>
图17是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中的层站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进行说明用的俯视图。
即,在图11、图12中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中层站入口仅1处,但是图17的示例是层站10的入口为2处的示例,即表示能够穿过层站10的示例。在图17中,与图12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在电梯层站中设置有入口14a和入口14b这2处。图12的示例中层站10的入口14仅为1处,因此可考虑为从入口14进入到层站10的人全都是电梯的使用者。但是,在图17中设置有入口14a和入口14b两处,因此可考虑除了使用电梯的人以外也有将电梯大厅作为通路使用的人。
在此情况下,在来自入口14a或14b的入场者中,为了对等候电梯号机到来的使用者6进行正确的检测,需要通过计算来求出从入口14a和入口14b出入的人的数量。
即,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所有的层站10的入口14a和入口14b中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中,且必需对进出入口14a和入口14b这两者的人的数量进行检测。
即,需要对进入到层站10的合计人数ΔP和离开层站10的合计人数ΔE这两者进行检测。
具体而言,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层站入口14a的电梯1号机101和电梯4号机104的厅门灯201、204、以及层站入口14b的电梯3号机103和电梯6号机106的厅门灯203、206中。进入至层站10的合计人数ΔP是从入口14a进入的人数ΔPa和从入口14b进入的人数ΔPb的合计。
另外,在图17中厅门灯201~206的安装位置全部在电梯号机的左侧,但是依据层站10的外观或出入层站10的使用者6的状况等,也可任意地决定。
另外,离开层站的合计人数ΔE是从入口14a离开的人数ΔEa和从入口14b离开的人数ΔEb的合计。
另外,在从入口14a或入口14b离开的人中包含下电梯号机的人的数量T。
<第3实施方式例中的电梯系统的人数检测方法>
图18是在图17中示出的出入口为两处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以下,参照图18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进行详细地说明。该层站的使用者人数的检测由设置在层站入口14a的电梯号机101、104的厅门灯201、204上的人数检测装置2、以及设置在层站入口14b的电梯号机103、106的厅门灯203、206上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在此将靠近入口14a的层站作为1号层站,靠近入口14b的层站作为2号层站来进行说明。
首先,判定是否检测出从1号层站、2号层站的入口14a、14b进入的人(ΔP)(S31)。若在步骤S31中未检测出进入到层站的人(S31的否),则直到存在进入到层站的人为止处于等候。若在步骤S31中检测出来自层站入口的人的进入的情况下(S31的是),则对进入到层站10的人的数量ΔP和从层站离开的人的数量ΔE进行检测(S32)。但是,为了从ΔE中排除在最初的入场者马上被检测出之前从到达的号机下电梯的人数,因此首次对离开的人的检测在最初入场者检测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开始。但是,该一定时间是远比直接通过层站的时间要短的多的时间。
并且,由下式(4)对留在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的推定值P进行计算(S33)。
P=P+ΔP-ΔE(4)
接着,判定电梯号机的1号机101~6号机106中的任意的电梯号机是否到达(S34)。在任意的电梯号机未到达的情况下(S34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32、S33的处理直到到达为止。即,(4)式中所计算的层站使用者6的人数在任意的电梯号机到达为止实时进行更新。
在步骤S34中,在判定为电梯号机的1号机101~6号机106的任意的电梯号机到达的情况下(S34的是),对搭乘该电梯号机的人数Q(搭乘人数)和下电梯的人数T(下电梯人数)进行计算。该计算使用设置在层站10的厅门灯1上的人数检测装置2和设置在电梯号机的轿厢中未图示的负荷传感器等通过与图14中说明的方法相同的手法来进行(S35)。
接着,判定进行了上下电梯的电梯号机是否已经出发(S36)。在步骤S36中,在该电梯号机未出发的情况下(S36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35的处理。
在步骤S36中,在该电梯号机已经出发的情况下(S36的是),由(5)式以及(6)式来对留在该楼层的人数R’和从该人数R'除去了下电梯人数T的层站人数R进行计算。
R’=P-Q+T(5)
R=P-Q(6)
在此,R为实际的等候人数。当R<0时,设为R=0,R’=T。
并且,利用(5)式的R’来对层站人数的推定值P的新初始值进行设定(S38)。
P=R’(7)
接着,在步骤S36中,从电梯号机出发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判定是否在该层站中存在继续或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S39)。
若在步骤S39中,无继续或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S39的是),则在该楼层的层站10中应该没有等候电梯的人,将该楼层的层站的等候人数推定值P复位为P=0(S40)。另外,在步骤S39中,在判定为存在有继续或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的情况下(S39的否),返回至步骤S32的处理。
在上述的图17、图18中,针对层站的出入口为2处的情况的层站人数的检测进行了说明,即使在层站的出入口为2处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层站人数的检测。另外,图17的示例中,虽然利用了设置在分别与层站入口14a、14b相邻的2个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但在即使1个也能够对层站出入口的检测范围进行全面覆盖的情况下,该人数检测装置2也可仅设置在与层站出入口相邻的一个电梯号机中。例如,图17的示例中,也可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分别与层站入口14a和层站入口14b相邻的各1台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中。
图19是与图18的流程图所示出的处理相对应,以图来表示层站的等候人数和轿厢内的人数的变化的示意图。
首先,结束图18的步骤S32的处理,如图19(a)所示,假设层站10中5人使用者6处于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状态(图18的步骤S33的P=5)。
此时,在即将到达该楼层之前的状况下3人搭乘在所分配的电梯号机的轿厢中。
此处,轿厢内的人数的检测由设置在轿厢内未图示的负荷传感器来进行。另外,如前文所述,也可将摄像头配置在轿厢内来代替负荷传感器,以使得根据摄像头拍摄到的画像对搭乘在轿厢内的人数进行检测。
图19(b)是在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有层站呼梯的楼层中的时刻,并且轿厢的门处于关闭状态的图。该时刻的层站10的使用者人数的推定值保持在层站中的等候人数为5人,其成为层站人数的最终值。由于在这之后从轿厢下电梯的人和等候在层站中的人混在一起,因此存在无法正确地检测在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的可能性。
由此,将在分配电梯号机的门打开之前的层站人数确定作为层站使用者6的最终值。
图19(c)表示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层站10,且打开该电梯号机的轿厢的门,乘客2人下了电梯的状态。图19(c)中下了电梯的2人用虚线来表示。2人从电梯号机的轿厢下了电梯的情况由负荷传感器值的时间变化来计算所得,从而可知由于2人下电梯使得轿厢内的使用者成为1人。
图19(d)表示在图19(c)之后层站10的使用者搭乘上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状态。
即,利用设置在电梯号机的轿厢内的负荷传感器值的时间变化来检测出搭乘结束后的轿厢内的人数为4人。并且,若搭乘结束后的负荷传感器值为4人(参照图19(d)),则由轿厢的搭乘结束时的负荷传感器1人(参照图19(c))的人数值的差能够推定出3人从层站搭乘上了电梯。图18的步骤S35中,设为Q=3,T=2。
另外,图19(d)中,图19(c)中以虚线表示的已经下电梯的2人从出入口14a或14b(参照图18)离开,且处于不在层站10中的状态。
然后,通过将搭乘上该分配电梯号机的3人(Q=3)从层站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5人(P=5)中减去,能够推定出层站中未搭乘上的人数为2人(在图13的步骤S27中R=P-Q=2)。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6)>
图20也与图17同样地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是表示向层站10的出入口为2处时的处理方法的俯视图。图20中,使用设置在电梯层站的2个入口侧的2个厅门灯的人数检测装置来对层站人数进行检测这一点与图17的检测方法不同。另外,在图20中,与图17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20和图17的检测方法的不同具体而言在于在设置于层站10的电梯号机的厅门灯1中所设置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配置位置以及其检测区域。图20的示例中,在设置于6台电梯号机的厅门灯201~206之中,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电梯号机101的厅门灯201、以及电梯6号机106的厅门灯206中。
如上所述,图20中,接近层站入口14b的电梯1号机101的厅门灯201、以及配置在层站的对角线上的接近层站入口14a的电梯6号机的厅门灯206分别设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因此,图20的示例中,即使在厅门灯201和对象人物之间重叠别的人物而拍摄的情况下,由于该别的人物通过厅门灯206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拍摄,因此能够防止作为1个人而被错误地检测出。即,通过使用设置在2个厅门灯201和厅门灯206中的2个人数检测装置2来消除对象人物的死角,从而消除将多个人作为1个人而被错误检测出的情况。
并且,图20中设置有2个对层站10的使用者进行拍摄的人数检测装置2,但也可考虑在四个角中的电梯号机的4个厅门灯1(201、203、204、206)中设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在该情况下,4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区域用作为朝向层站10的内侧方向的立体摄像机,由此能够力图进一步提高人数检测的精度。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例如,所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不限于要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
另外,可以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它实施方式、变形例的结构,此外,还可以将某个实施方式例的结构替换成其它实施方式、变形例的结构。另外,关于实施方式例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另外,上述各结构、功能、处理部、处理单元等也可以利用例如集成电路来对它们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设计等,从而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此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等也可通过处理器解释并执行实现各功能的程序从而以软件来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表格、文件等的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等的存储装置、或IC卡、SD卡、DVD等的存储介质中。
另外,示出了考虑到说明上所必须的控制线、信息线,但并不限于是示出了产品上所必须的全部的控制线、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的结构都是互相连接的。
标号说明
1、201~206 厅门灯(引导装置)
101~106 电梯号机(1号机~6号机)
2 组装在厅门灯1的内部的人数检测装置
20 检测部(摄像头等)
21 人数计算处理部
22 头部检测处理部
23 计数处理部
3 电梯的层站门
4 包围层站门的三方框
5 层站呼梯按钮
6 层站中的电梯使用者
6a 层站的入口附近中的电梯使用者
7、7a、7b 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
8 层站人数计算装置
81 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
9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91 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
92 追加分配处理部
10 电梯层站
11 等候在层站中的使用者用的导引线
12 由导引线所决定的等候区域。

Claims (5)

1.一种电梯系统,是在层站使使用者搭乘轿厢而进行运行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设置于电梯层站门的附近,具有将针对层站呼梯所分配的电梯号机通知使用者的预约引导灯、以及对电梯号机到达层站的信息进行通知的到达引导灯这两者的功能;
人数检测装置,该人数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引导装置内,且包含对等候所述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该层站人数计算装置基于来自设置于所述层站的电梯号机中的1个或多个所述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来对层站人数进行计算;以及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该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使用者的数量,对所述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
将所述人数检测装置配置在电梯层站的两端的对角线上的2处或4处,将所述人数检测装置配置为朝向层站的中心方向,以使得所述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成为整个层站,
所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判定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人数是否超过针对该分配电梯号机的满员判定阈值,在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人数超过所述满员判定阈值的情况下,对该楼层进行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
当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人数未超过所述满员判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切换为有上下轿厢的轿厢到达时的人数检测模式,而不向该楼层追加分配电梯号机,
在该分配电梯号机出发后,所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实施对因为轿厢满员而无法搭乘到所述分配电梯号机的情况下的未搭乘人数进行检测的未搭乘人数检测模式,
在所述引导装置点亮时,与所述层站使用者的数量增加趋势相匹配地,在拥挤时的情况下以较短的周期设置熄灭期间,在空闲时的情况下以较长的周期设置熄灭期间,并且在该熄灭期间中对所述层站使用者的数量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数检测装置配置为以使得其检测范围在层站中无死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存在电梯号机的层站呼梯的楼层的层站中没有使用者的情况下,使电梯号机门打开的时间比通常的时间要短。
4.一种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是在层站使使用者搭乘轿厢而进行运行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对层站呼梯进行电梯号机的分配,且对分配电梯号机的引导装置进行点亮的步骤;
由设置于所述引导装置的人数检测装置及/或设置于其它电梯号机的引导装置的人数检测装置,对等候所述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步骤;
基于来自设置于所述层站的电梯号机中的1个或多个所述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对层站的使用者人数进行计算的步骤;
基于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使用者的数量来对所述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判定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人数是否超过针对该分配电梯号机的满员判定阈值的步骤;
在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人数超过所述满员判定阈值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对该楼层进行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的步骤;
当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人数未超过所述满员判定阈值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切换为有上下轿厢的轿厢到达时的人数检测模式,而不向该楼层追加分配电梯号机的步骤;以及
在该分配电梯号机出发后,由所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实施对因为轿厢满员而无法搭乘到所述分配电梯号机的情况下的未搭乘人数进行检测的未搭乘人数检测模式步骤,
所述人数检测装置配置在电梯层站的两端的对角线上的2处或4处,并且配置为朝向层站的中心方向,以使得所述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成为整个层站,
在所述引导装置点亮时,与所述层站使用者的数量增加趋势相匹配地,在拥挤时的情况下以较短的周期设置熄灭期间,在空闲时的情况下以较长的周期设置熄灭期间,并且在该熄灭期间中对所述层站使用者的数量进行检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即使存在层站的电梯号机的轿厢呼梯,在该楼层的层站中没有使用者的情况下,也不使电梯号机停止于该楼层而使电梯号机通过。
CN201910467331.9A 2018-06-08 2019-05-31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577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363A JP7078461B2 (ja) 2018-06-08 2018-06-08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JP2018-110363 2018-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7121A CN110577121A (zh) 2019-12-17
CN110577121B true CN110577121B (zh) 2022-05-13

Family

ID=68810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7331.9A Active CN110577121B (zh) 2018-06-08 2019-05-31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78461B2 (zh)
CN (1) CN110577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4907B2 (en) * 2018-06-14 2023-08-15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floor bypass
JP6962439B1 (ja) * 2020-12-24 2021-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表示制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889U (zh) * 1979-05-23 1980-01-10
JPH0680332A (ja) * 1992-09-07 1994-03-2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CN102275787A (zh) * 2010-06-08 2011-12-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4973471A (zh) * 2014-04-14 2015-10-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群管理电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25466C2 (de) * 1974-05-27 1985-05-30 Ernst Leitz Wetzlar Gmbh, 6330 Wetzlar Einrichtung zur Überwachung von Räumen durch optisch-elektronische Meßmittel
JPH07106839B2 (ja) * 1989-03-20 1995-11-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システム
KR100204101B1 (ko) * 1990-03-02 1999-06-15 가나이 쓰도무 화상처리장치
JPH07157209A (ja) * 1993-12-07 1995-06-20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WO2000047511A1 (en) * 1999-02-11 2000-08-17 Tl Jones Limited Obstruction detection system
JP2001302121A (ja) * 2000-04-19 2001-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2293484A (ja) * 2001-03-29 2002-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4388416B2 (ja) * 2004-05-25 2009-12-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装置
AU2004320284B2 (en) * 2004-05-26 2009-07-30 Otis Elevator Company Passenger guiding system for a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WO2006120725A1 (ja) * 2005-05-06 2006-11-1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の通報装置
GB2447829B (en) * 2006-01-12 2011-11-09 Otis Elevator Co Video aided system for elevator control
CN100462295C (zh) * 2006-09-29 2009-02-18 浙江工业大学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群控电梯智能调度装置
JP5421648B2 (ja) * 2009-04-28 2014-02-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及びこの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を備えてなる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1068426A (ja) * 2009-09-24 2011-04-07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
CN101717026B (zh) * 2009-12-31 2015-07-01 上海杰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型电梯识别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JP2013049561A (ja) * 2011-08-31 2013-03-1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13056720A (ja) * 2011-09-07 2013-03-2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装置、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システム
JP5812894B2 (ja) * 2012-02-24 2015-11-1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人数計測装置、および複数のエレベータがそれぞれ人数計測装置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5865729B2 (ja) * 2012-02-24 2016-02-1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4159325A (ja) * 2013-02-20 2014-09-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呼び登録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呼び登録方法
JP2016009896A (ja) * 2014-06-23 2016-0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映像監視システム及び映像監視システムの映像検索方法
JP5774170B1 (ja) * 2014-07-24 2015-09-0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5920678B1 (ja) * 2014-11-21 2016-05-1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6435215B2 (ja) * 2015-03-10 2018-12-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335222B2 (ja) * 2016-06-22 2018-05-3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889U (zh) * 1979-05-23 1980-01-10
JPH0680332A (ja) * 1992-09-07 1994-03-2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CN102275787A (zh) * 2010-06-08 2011-12-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4973471A (zh) * 2014-04-14 2015-10-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群管理电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7121A (zh) 2019-12-17
JP2019210137A (ja) 2019-12-12
JP7078461B2 (ja)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5076B (zh) 自動電梯機箱呼叫提示
CN106395520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KR101292457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시스템
US6257373B1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llocation of elevators based on learned travel direction and traffic
CN110577121B (zh)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JP6989051B2 (ja) 移動支援システム
CN107539849B (zh) 电梯系统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JP2011057322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3173594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WO2007066390A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JP2010143683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内呼び登録装置
CN106809708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WO2009130762A1 (ja)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JP2022165164A (ja) 移動体の制御装置および設備連携制御システム
CN110577122B (zh)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KR102362935B1 (ko) 승객 유도 장치 및 승객 유도 방법
CN111867955B (zh) 电梯系统及层站人数计算装置
CN113942900B (zh)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配控制方法以及电梯
EP3416909B1 (en) Elevator access control system
JP201018477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3511566A (zh)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度控制方法和电梯
JP6795266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2021109731A (ja) エレベーター用表示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ー用表示方法
JP6673617B1 (ja) 画像検知装置
CN113955596A (zh)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度控制方法及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