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7122B -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7122B
CN110577122B CN201910486113.XA CN201910486113A CN110577122B CN 110577122 B CN110577122 B CN 110577122B CN 201910486113 A CN201910486113 A CN 201910486113A CN 110577122 B CN110577122 B CN 110577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landing
people
hall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861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7122A (zh
Inventor
白石
吉村卓马
薛祺
三好雅则
川西清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77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7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7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71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02Indicators
    • B66B3/006Indicators for guiding passengers to their assigned elevator c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3Destination call input before entering the elevator c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22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present in the elevator car to be alloc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6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2201/4607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B66B2201/4638Wherein the call is registered without making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elevator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愉快的感受,也不影响层站的装潢,并且能适当地对层站的使用者人数进行检测的电梯系统。在设置于电梯层站入口附近的层站门附近的引导装置中设置有对在层站中等候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进行检测的人数检测装置。人数检测装置配置成使人数检测方向相对于各引导装置的正面方向朝向层站入口方向倾斜。检测从层站入口进入到层站的人并将其与层站的使用者相加来对层站人数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在楼宇中的纵向上的移动单元,每天顺畅且安全地输送众多使用者。特别在大型楼宇中,由于使用者数量较多,因此设置有多台电梯,且这些多台电梯作为一个组被群管理系统统一地管理。
这样统一地进行管理的电梯系统,对于楼宇中的各楼层的使用者,需要尽可能高效的对电梯进行运行控制,从而抑制使用者在层站中的等候时间。
并且,在这样高效的电梯运行控制中,通过传感器对电梯的层站状况进行检测是较为重要的。
已知有通过拍摄装置对电梯层站进行检测的示例,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将对电梯的层站或其附近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设置在电梯的层站的门套的上框部分、构成上框的门楣板部分、层站呼梯登录装置中。并且,通过该拍摄装置的图像识别来对轮椅使用者进行判别,从而进行切换运行模式的动作。
另外,专利文献2中示出如下示例:通过轿厢中的摄像头,在轿厢到达层站且开门时,对等候在层站的乘客进行检测并对乘客能否搭乘上轿厢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02121号公告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7-160001号公告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将拍摄装置设置在电梯的门套的上框部分、构成上框的门楣板部分、或层站呼梯登录装置中来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进行拍摄。在该方法中,由于电梯的使用者知道自身正在被拍摄,因此电梯的使用者自身会感到不愉快、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存在难以实际导入的问题。
另外,将拍摄装置设置在门套上,会使电梯的装潢上也存在较多问题。即,电梯层站在设计上也是位于楼宇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与层站门共同重视设计性地选定门套。因此,作为楼宇的业主、管理者方也存在无法允许将拍摄装置设置于门套的情况。
另外,通常由于层站呼梯登录装置设置在比使用者的平均身高要较低的位置,因此若将拍摄装置设置在层站呼梯登录装置上,则可能会被前方的使用者遮挡视野,从而导致拍摄装置能够检测的范围受到限定的情况。特别如在上班时、午饭时那样拥挤的时候,仅能够检测出位于门附近的一部分使用者的情况变多。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通过轿厢中的摄像头,在轿厢到达层站且门打开时对等候在层站的乘客进行检测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由于在轿厢到达层站之后才知道层站有乘客,因此会引起对应延迟的问题。例如,在轿厢到达之后检测出无法搭乘,即使使下一轿厢返回到该楼层,乘客除了已经等候的时间以外,还必须长时间等候直到下一轿厢到达为止。
另外,专利文献2也示出将摄像头设置在除了轿厢以外的层站的天花板的示例。但是,在该示例的情况下,存留有较多问题如下:层站的装潢会变差,使用者对被拍摄到而感到不愉快,并且向天花板中的摄像头的电源供给、通信必须通过建筑物的内部来进行布线等。
根据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也不对层站的装潢产生影响,而能够对电梯层站的状况适当地进行检测的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结构。
本申请包含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个方案,若举出其中一个示例,则本发明的使使用者在层站搭乘轿厢而进行运行的电梯系统包括: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设置于电梯层站门的附近,并具有将分配给层站呼梯的电梯号机通知给使用者的预约引导灯、以及对电梯号机到达层站进行通知的到达引导灯两者的功能。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包括:人数检测装置,该人数检测装置设置在引导装置内,包含对等候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该层站人数计算装置基于来自设置于层站的电梯号机的1个或多个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来对层站人数进行计算;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该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基于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使用者的数量来对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并且,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方向配置为相对于引导装置的正面方向分别朝向层站入口的方向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会使使用者意识到自身正在被拍摄,且不对层站的装潢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能够对电梯层站的状况进行恰当地检测,因此可以显著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上述以外的技术问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
图2是除了图1所示出的整体结构例以外,用于对人数检测装置、层站人数计算装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进行说明的功能模块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到站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动作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与图3不同的到站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与图3、图6不同的到站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3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5是在本发明的第1或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在层站中无人的情况的检测处理方法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与图1、图3、图6不同的到站灯的结构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在层站入口为2处情况下的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18是在图17所表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9是对图17及图18所表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层站人数的变化进行图式化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在层站入口为2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
以下,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示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图1表示对位于楼宇内的任意楼层中的使用者的数量进行检测时的电梯层站的状况。
如图1所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包括:到站灯1、组装在到站灯1内部的人数检测装置2、电梯的层站门3、包围层站门的门套4、层站呼梯按钮5。在此,到站灯1由于包含电梯号机的预约引导灯以及到达引导灯,因此也称为“引导装置”。
另外,在图1中示出电梯的使用者6和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a以及该检测区域7(由2根单点划线所夹住的区域)。并且,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包括:基于来自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来对层站人数进行检测的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以及基于来自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信息来对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并且,电梯层站10由等候在层站的使用者用的感应线11、以及由感应线11所规定的与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相匹配的等待区域12所构成。
图1的示例是在电梯的层站10中,在设置于门套4或门套4附近的到站灯1中安装具有人数检测功能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示例。这里,所谓门套4是包含层站门3的左右的框和上侧的框的3个框的称呼。另外,针对人数检测装置2在图2中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若按下层站呼梯按钮5并新登录层站呼梯,则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分配给该层站呼梯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发光(点亮)。即,到站灯1作为对将电梯号机呼叫到该楼层进行通知的引导装置起作用。
因此,由于到站灯1进行电梯号机的分配预约,有时也被称为预约引导灯。特别在层站呼梯登录时,在即时地对电梯号机进行预约引导的即时预约方式的电梯群管理中,由于在从呼梯登录到电梯轿厢到达为止持续点亮到站灯1,因此使用者能够始终对预约到的电梯号机进行确认。
另外,即使对不具有即时预约功能的电梯号机进行群管理时,所分配的电梯号机轿厢在即将到达之前,由于使引导装置即到站灯1发光来通知到达,因此到站灯1也被称为到达引导灯。
以下,将到站灯1作为具备含有预约引导灯以及到达引导灯功能的引导装置来进行说明。另外,人数检测装置2除了包括图像传感器的通常的摄像头以外,也可由激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或热检测传感器等构成。
再次回到图1继续进行说明。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到站灯1的内部,对由到站灯1所引导的等候在电梯号机前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在此,作为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于到站灯1内的优点可以举出如下1)~5)。
1)如图1所示,使用者6为了进行预约的电梯号机的确认、进行到达时的确认,在可以观察到到站灯1的位置处等候电梯号机,因此到站灯1也容易从设置该到站灯1的位置处对使用者6进行确认。
2)人数检测装置2收纳在到站灯1的内部,因此不会给使用者带来被拍摄的不愉快的感受,且能够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3)由于到站灯1处于较高的位置使得使用者6易于观察,因此容易对层站的使用者6进行俯视,不易产生阻碍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的死角。
4)用于使到站灯1发光的电源供给线、以及对点亮、熄灭、闪烁的时刻进行控制的通信线从建筑物内部连接到到站灯1,由于这些电源供给线和通信线也可用在人数检测装置2,因此不需要化工夫进行多余的布线作业、加工作业。
5)由于人数检测装置2收纳在到站灯1的内部,因此不会破坏层站的装潢,也不会对楼宇的装潢产生不良影响。
将由设置于到站灯1内的人数检测装置2检测出的数据经由通信线收集于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将来自位于该楼层的层站10的多个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数据进行组合来对最终层站10的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值进行计算。
该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值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传送至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中,基于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值判定在分配给该层站10的预定的轿厢中是否由于满员而发生未搭乘上。并且,在判定为发生未搭乘上的情况下,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事先地将新的电梯号机追加分配到该楼层。
由此,特别在该楼层的电梯层站10拥挤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由于满员未能搭乘上而使使用者6等候更长时间那样的状况,因此能提高电梯号机的运行效率。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是用于尤其在层站10中存在多台电梯号机的情况下,最恰当地对这些多台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群管理的控制装置。
如上所述,在位于层站10的多台电梯号机的层站门3的附近设置有到站灯1。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考虑以下方式:人数检测装置2组装于同一层站10的所有到站灯1或其中几个。并不一定需要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所有的到站灯1内。
由此,可进行如何使用位于对层站10的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中的哪个这样具有变化的控制,从而能实现更高效率且高精度的层站使用者的检测方法。这些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控制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来执行。
再次回到图1继续说明。到站灯1内的人数检测装置2为例如具有图像传感器的摄像头时,该图像传感器的视野的方向2a比起层站的正前方的角度,也可朝设置了该到站灯1的电梯号机的层站门3侧的方向倾斜。该理由是作为使用者6的心理,由于存在想尽可能地快速地搭乘上预约的电梯号机的想法,因此有等候在该电梯号机的层站门3附近的倾向。
为此,若使传感器的视野的方向2a朝向有层站呼梯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的周围区域中并且靠近层站门3的方向,则容易检测使用者6。图1中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的方向2a是表示了这样的示例。
并且,如图1所示,若将等候在电梯层站10的使用者6用的感应线11设为朝向层站门3侧,且设置与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相匹配的等候区域12,则能够以更高精度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对于使用者6的感应线11设置在到站灯1的附近,使由感应线11所设定的等候区域12与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区域7相一致是重要的。
如上所述,根据包括与到站灯1组合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电梯系统,不会使使用者6不知不觉中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并且对层站10的装潢(设计)也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由于能够容易地确保电源线、通信线,且能够从人数检测的视野较高的位置并且从靠近等候电梯号机的使用者6的距离进行检测,因此对等候在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能够容易地并且高精度地进行检测。另外,基于该检测信息由于在拥挤时能够快速地分配追加的电梯号机,因此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图1的示例中,将设置在到站灯1内的人数检测装置2用于检测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数量。但是,在使用具有图像传感器的摄像头作为人数检测装置2的情况下,人数检测装置2不仅能用于检测层站人数,也能够作为对电梯号机的层站10整体的状况进行检测的装置来使用。例如,也可根据使用者的动作状况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想要搭乘轿厢、或并非想要搭乘轿厢进行判定。
尤其是,想要搭乘轿厢的使用者6为了确认而对到站灯1进行观察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通过到站灯1内的图像传感器对使用者6的视线进行识别,也能够对搭乘电梯轿厢进行判定。
另外,检测出整个层站10中没有人(无人)也是重要的功能。例如,若知道整个层站10无人,则在存在由于最终的轿厢呼梯而到达该层站10的电梯号机的情况下,若轿厢内的乘客已经全部下电梯则不用等到开门时间的届满可立即关闭层站门并出发。由此能够省去无用的开门时间,从而能缩短电梯号机的运行时间。
另外,即使错误地登录了层站呼梯的情况下、恶作剧地登录了层站呼梯的情况下也能够事先对这些进行判定,取消向该楼层分配电梯号机从而能够抑制无用的运行。
对这样的层站10的无人检测需要将电梯号机的整个层站扩大来作为检测对象,为此考虑通过使位于层站10的所有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动作来对整个层站10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容易地对整个层站10进行检测这点也是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于到站灯1的优点。
<本示例的电梯系统的处理功能>
图2是在图1中表示的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人数检测装置2、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的整个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2所示,这里对人数检测装置2作为设置于所有的各楼层的层站10中的各个电梯号机来进行说明。然而,如已经说明过的那样,人数检测装置2无需设置于各楼层的层站的所有电梯号机中,另外,设置于所有楼层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数量并非一定要设为相同。设置人数检测装置2的数量能够根据各楼层的电梯号机的利用状况来进行适当变更。
如图2所示,设置在各楼层的电梯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2包括检测部(摄像头)20以及人数计算处理部21。并且,人数计算处理部21包括头部检测处理部22及计数处理部23。
另外,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对存在层站呼梯情况下的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即,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基于来自设置于各楼层的层站10的1个或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对位于针对各楼层中的层站呼梯的分配电梯号机周围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该使用者人数的计算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81来进行。
另外,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包括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以及追加分配处理部92。在图2中,将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和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进行区分并记载,但也能够将这些作为1个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在图2中,将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和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以点划线(无标号)进行围住来表示能够作为1个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即,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中的一部分的功能也能够用于层站人数的计算。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将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和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一并称为广义上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首先,由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部(摄像头)20对分配电梯号机附近的层站10的状况进行拍摄。于是,通过人数计算处理部21的头部检测处理部22从该拍摄到的图像中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头部进行检测。另外,针对使用者6的头部的检测使用公知技术即可,在此不进行详细阐述。
将在头部检测处理部22中检测出的使用者6的头部的数量提供给计数处理部23并在此对使用者6的头部进行计数,从而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该层站使用者6的人数的计算处理由设置于进行了层站呼梯的各楼层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由此检测出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
然而,如后文阐述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未必一定仅由配置于分配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也可考虑利用来自设置于各层站10的电梯号机中所设置的多个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来正确地检测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的方法。利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控制使用来自设置在哪个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信息来对层站的使用者人数进行检测。
将设置在各楼层的电梯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2中检测出的层站的使用者6的数量、即进行了层站呼梯的楼层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从设置在层站楼层的各人数检测装置2提供给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即,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基于由各楼层的电梯号机前的人数检测装置2检测出的层站人数的值、以及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控制的各楼层的层站呼梯信息以及对于该呼梯的分配电梯号机的信息来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
在此,以在3楼发生向上行方向的层站呼梯的情况下,对于该3楼层向上行方向的层站呼梯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此,在3楼层向上行方向的分配电梯号机设为2号机。在该情况下,位于3楼层的层站10的使用者6等候在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前的可能性较高。在以若按下层站呼梯按钮,则即时地对分配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进行点亮的即时预约引导方式对分配号机的2号机进行引导的情况下也相同。
此时,基于由3楼层的电梯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2检测出的人数来对等候在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前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并且,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对3楼层的层站10中的使用者人数进行检测时,也可仅使用电梯2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也可使用电梯2号机周围的电梯号机、或者也可使用对面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
即,也可使用附属于位于层站10的多台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其中,在该情况下,有时由设置于多台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检测到同一人,在上述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公知的方法对同一人的重复进行排除来计数。
对该重复进行排除的检测处理是由分配电梯号机周围的多台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人数检测时的处理,但该重复排除的处理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81来进行。即,若进行电梯号机的层站呼梯,则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81通过对来自分配电梯号机的周围的多台人数检测装置2的人数检测值进行处理来对排除了重复的使用者人数进行计算。另外,各楼层的层站呼梯信息以及对于该呼梯的分配电梯号机所涉及的信息通过通信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向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进行传输。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根据从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传送的对于各层站呼梯的使用者6的人数数据,通过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对在层站10无法搭乘上轿厢的未搭乘上的使用者的产生进行预测。该预测基于轿厢内的人数的预测值与层站呼梯的人数、以及轿厢的可搭乘人数来进行。另外,参照图13的流程图对由该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处理的详细在后文进行阐述。
利用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91预测到产生使用者6未搭乘上的情况下,由追加分配处理部92追加朝向该楼层的该方向(上行或下行方向)分配电梯号机。
如上所述,通过具备由图2中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构成的结构,能够更准确地对于在某楼层产生的层站呼梯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另外,此时将使用者6的人数集中到分配号机前的适当的区域内变得较为重要。并且,利用层站呼梯的使用者人数所涉及的信息,即使在大量使用者6未搭乘上的情况下,也事先地进行预测并对追加的电梯号机进行分配。其结果,能大幅度地缩短使用者6的等候时间。
<到站灯1的内部结构的说明>
图3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参照图1)中的作为引导装置(预约引导灯)起作用的到站灯1的结构例。图3(A)是到站灯1的主视图,图3(B)是侧视图。图3的示例是在到站灯1设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的结构的一个示例,在到站灯1的下侧的底部配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另外,图3的示例最多只是一个示例,如后文中阐述的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引导装置)1不限于该示例。
如图3(A)所示,引导装置即预约引导灯包括:到站灯1、覆盖到到站灯1的发光部的盖部1a、覆盖位于到站灯1的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盖部1b、位于到站灯1上侧的虚拟的盖部1c。另外,预约引导灯包括:对向下行方向的电梯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下行方向发光部1d、对向上行方向的电梯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上行方向发光部1e。并且,包括:对来自到站灯1的发光部的光进行遮挡用的遮光板1f、对来自外部的光进行遮挡用的偏光板1g、以及人数检测装置2。
接着,如图3(B)所示,除了上述以外,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预约引导灯包括对于由发光部1d、1e构成的到站灯1主体与人数检测装置2而言是共通的电路基板1h。并且,到站灯1具有将电源提供给该电路基板1h的电源线1i、以及将电路基板1h与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或电梯群管理装置9进行连结的通信线1j。
另外,如图3(A)所示,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到站灯1的下侧底部。若为该下侧底部的位置,则在对层站10的状况进行检测的基础上不会遮挡视野,并且能够减少遮挡来自到站灯1的光的情况。成为覆盖的盖部由3个部分构成。即,对到站灯1主体的发光部1d、1e进行覆盖的盖部1a、对到站灯1的下侧底部的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覆盖的盖部1b、位于到站灯1的上侧天花板部的虚拟的盖部1c。
在此,对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覆盖的盖部1b必须使摄像头等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通过。由此,盖部1b可使用例如丙烯酸树脂那样的材质并且使难以观察到内部的摄像头那样颜色的材质。盖部1c是使到站灯1的外观保持上下对称性而虚拟设计的盖部,与盖板1b的外观相同。
通过设计具有这样结构的盖板,能够使使用者6难以注意到人数检测装置2,从而能够使到站灯1的外观的装潢也与现有的装潢保持同样的形状。
另外,将包含在人数检测装置2的拍摄装置作为如摄像头那样的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到站灯1的发光部1d、1e的光、层站的照明等的外光妨碍对使用者6进行的检测。为了防止该情况,将遮光板1f和偏光板1g设置于本示例的电梯系统所使用的到站灯1。
遮光板1f配置在到站灯1的发光部1d和人数检测装置2之间,具有防止来自到站灯1的光的作用。偏关板1g设置为用于防止周围的外光的影响。
特别,如图3所示,若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到站灯1的下侧底部,则能配置遮光板1f和偏光板1g而不会妨碍位于到站灯1的下方位置的层站10的视野,因此更为优选。
接着,如图3(B)所示,将包括在现有的电梯系统的到站灯1中的电源线1i和通信线1j共用于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新追加的人数检测装置2。
为此,如图3(B)所示,设置有对于到站灯1主体(由发光部1d、1e构成)和对于人数检测装置2而言是共通的电路基板1h。并且,将电源线1i和通信线1j连接到该电路基板1h上,将电源线1i和通信线1j在共通的电路基板1h上进行分配,使到站灯1主体和人数检测装置2分别使用电源线1i和通信线1j。
另外,如在背景技术栏中所说明的,假设将人数检测装置2单独地设置在电梯层站的壁部、天花板上的情况下,难以确保电源和通信。特别,由于电源需要以有线方式来提供,因此为了布线需要重新对电梯井侧、建筑物侧进行施工。
但是,在图3的示例中,由于利用在原先现有的电梯系统中使用的到站灯1所使用的布线,因此无需为了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特别的布线作业。
并且,即使对于已有的电梯的布线等也保持现有状态,将到站灯1保持原来的样子,因此具有直接更换成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即可的优点。特别,能通过在已有的到站灯1中加装人数检测装置2,来作为本示例的到站灯1,因此更为优选。即,楼宇的电梯号机是在上班后变得非常拥挤的楼宇情况下,若如图3所示那样更换为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则对层站10的人数能够简单地进行检测,且提高改善运行效率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3(B)所示,人数检测装置2的视野的方向2a、即透镜的方向2a在竖直平面上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朝向层站10(参照图1)的下方倾斜。由此,在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到站灯1的下侧底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等候在人数检测装置2的正下方的层站门附近的使用者6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对人数检测装置2的拍摄角度进行规定,以使得检测区域包含从层站门附近到层站10的中央位置为止,从而对使用者6的人数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检测。
<本示例的电梯系统的处理步骤>
图4是表示在图1中示出的电梯系统所涉及的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图4中表示由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进行人数检测的一系列的处理。
首先,判定在作为对象的楼层中是否登录有新的层站呼梯(S1)。在没有新层站呼梯登录的情况下(S1的否),进行等待直至有新层站呼梯登录为止。在有新层站呼梯登录的情况下(S1的是),对于该层站呼梯进行电梯号机的分配,使该分配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点亮(S2)。并且,检查到站灯1是否被点亮(S3)。
在步骤S3中,在到站灯1被点亮的情况下(S3的是),开始检测对于该分配电梯号机的层站门前方的层站区域的使用者6的人数(S4)。该人数检测由附加在到站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即,步骤S4的人数检测主要利用设置在分配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执行。在步骤S3中,在判定为到站灯1未被点亮的情况(S3的否)下,直到到站灯1点亮为止进行等待。
如上所述,设置在各楼层的层站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也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中的任意一个,在该人数检测装置2中检测出的人数检测值经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的处理向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进行传输(S5)。并且,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中,判定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计算出的层站10的人数是否超过对于该分配电梯号机的满员判定阈值(S6)。
在步骤S6的判定为满员判定,且预测为发生未搭乘上的情况(S6的是)下,对该楼层进行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S7)。并且,判定该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是否到达了层站(S8)。在步骤S8中,在判定为该电梯号机的轿厢未到达层站的情况下(S8的否),直到轿厢到达层站10为止重复进行步骤S5的人数检测的处理。在步骤S8中,在判定为该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了层站的情况下(S8的是),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将人数检测模式切换为有上下轿厢的检测模式即轿厢到达时的人数检测模式(S9)。
另外,在步骤S6的判定为未满员判定的情况下(S6的否),不进行步骤S7、步骤S8的处理,而进行步骤S9的处理。在步骤S9中进行人数检测模式的切换是由于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时存在从轿厢离开的使用者和搭乘上轿厢的使用者的这两种人。即,若分配电梯号机在到达层站之前,则仅对等候在层站的使用者6进行检测即可,因而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前后的状况产生变化。
接着,判定该分配电梯号机是否从层站10出发(S10)。在步骤S10中,在判定为该分配电梯号机从层站出发的情况下(S10的是),执行未搭乘上人数检测模式,对于该分配电梯号机检测因为轿厢满员而无法搭乘时的未搭乘上人数(S11)。在步骤S10中,在判定为该分配电梯号机未从层站10出发的情况下(S10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9的处理。
另外,已经在步骤S7的处理中预测到未搭乘上并实施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但在未搭乘上的人数比预测要多的情况下、或在未搭乘上的人数比预测要少的情况下,对未搭乘上的人数的结果进行检测。并且,进一步实施追加的分配、对追加的分配进行变更,进一步进行取消追加分配等的处理。
其结果是经过规定时间结束未搭乘上的人数检测模式,从而结束对该分配轿厢号机的人数检测(S12)。在这之后再返回到步骤S1的处理来重复进行人数检测。
如上所述,利用到站灯1所具备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特征,通过到站灯1、人数检测装置2实施与电梯的控制动作联动的人数检测处理,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对层站的电梯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如图4的流程图中说明的那样,本示例的电梯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层站呼梯登录后,且决定分配给该呼梯的电梯号机,在该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点亮后开始进行层站10的使用人数的检测。
另外,若按下层站呼梯按钮则即时地设定分配电梯号机的即时预约方式的群管理控制中,在点亮到站灯1的情况下,使用者6聚集于此的可能性较高。为此,若在分配电梯号机的区域,即以分配电梯号机的点亮中的到站灯1的位置为中心来实施人数检测,则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使用者人数的检测。另外,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了层站之后的乘客的上下电梯过程中,以与该情况相匹配的检测模式进行检测。进一步,在出发后由于该轿厢满员而存在无法搭乘上的使用者的情况下,将该人数作为未能搭乘上的人数进行检测。
<人数检测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动作说明>
图5是用于对与图4的流程图相对应的人数检测处理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时序图。图5的时序图分别示出:表示到站灯1的状态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1、表示人数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2、以及表示检测出的人数值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3。这3个时序图的时间轴A4在时序图A1~A3中同步。
首先,到站灯1的时序图A1如纵轴A5所示,表示点亮和熄灭2个状态。在纵轴的标号A5的时刻登录有新的层站呼梯且立即选定分配电梯号机,从而点亮该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A6)。之后,到站灯1持续点亮(A7),若在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刚到达之前(A8的时刻),则为了对情况进行通知,到站灯1处于闪烁状态(A9)。
并且,若分配电梯号机到达层站10则熄灭(A10的时刻)。之后,到站灯1处于熄灭状态,轿厢门关闭(A11的时刻)并从层站出发(A12的时刻)。并且,结束未搭乘上的人数处理(A13的时刻)。
表示人数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经过的时序图A2如纵轴A14所示,对人数检测处理的开启和关闭的2个状态进行表示。在到站灯1点亮时人数检测为开启状态(A15),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时关闭人数检测。在从分配电梯号机到达到关门为止的期间(A16)不进行特别的处理。另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从分配电梯号机到达到关门为止的期间处于未图示的另外的上下电梯时的人数检测模式。并且,该电梯号机在关门之后再次以规定时间进行人数检测(A17)。在此对电梯号机出发后的未搭乘上的人数进行检测。
接着,对检测出的人数值的时间经过进行表示的时序图A3用纵轴A18来表示检测出的人数。从点亮分配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且人数检测处理变为开启的时刻开始进行层站人数的检测,如曲线A19那样随着时间经过对使用人数进行检测。在此单点划线A20为对于该电梯号机的轿厢的满员判定阈值,在检测人数超过阈值时(A21)进行未搭乘上产生预测,从而进行电梯号机的追加分配的处理。
并且,在分配电梯号机到达为止持续对人数进行检测(A22)。将由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计算出的人数数据依次传输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从而反映至电梯号机的群管理控制。并且,在该电梯号机关门之后再开始进行人数检测(A23),在规定时间之后对确定的未搭乘上的人数进行检测(A24)。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人数检测开始的时刻具有极重要的意思,该人数检测的时刻在新的层站呼梯登录之后,并且在对设置在分配电梯号机内的到站灯1进行点亮之后。并且,在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到达时刻的到站灯1熄灭时结束人数检测。在这期间,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通过共有人数检测装置2的通信线与到站灯1的通信线,从而能够根据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来进行多个电梯号机的群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这种时间动作,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能够更准确地并且及时地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到站灯1的不同结构例(第2示例)的说明>
图6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所涉及的到站灯1(预约引导灯),与图3不同结构的示例。
与图3示出的到站灯1不同点在于到站灯1的主体(发光部)的上下的两侧中分别包括人数检测装置2b、2c。
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层站10的检测区域,并且提高人数检测的精度。另外,能恰当地避开如后文阐述的由于到站灯1的发光而产生的光。在图6中,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6中,与图3不相同的部分为到站灯1的主体即设置发光部的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这点。与该结构相匹配,与下侧同样地设置有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用的盖部1b1、遮挡到站灯1的发光部的光的遮光板1f1、避免外光影响的偏光板1g1。这些部件是与下侧的盖部1b、遮光板1f、偏光板1g相同的部件。
如图6所示结构的到站灯1能够进一步避免由于到站灯1的发光而产生的光。具体而言,以使得下行方向的发光部1d为发光状态时由上侧的检测装置2c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上行方向的发光部1e为发光状态时由下侧的检测装置2b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由此,根据上侧的发光部1e和下侧的发光部1d的点亮状态切换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和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b,从而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到站灯1的发光的影响。
并且,通过将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和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b的检测区域进行区分也能够将层站10的更大范围的区域作为对象。例如,下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b对该到站灯1附近的层站的区域进行检测,上侧的人数检测装置2c对远离该到站灯1侧的层站的区域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将从到站灯1朝向层站10的整个区域作为较大的检测对象。其结果是例如即使在非常拥挤时电梯使用者所等候的区域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
<到站灯1的不同结构例(第3示例)的说明>
图7是表示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的到站灯1中与图3的第1示例,图6的第2示例不同的结构示例(第3示例)。
在该第3示例中人数检测装置2配置在到站灯1的主体即发光部的侧面。即,如图3或图6中所示出的第1或第2示例那样,第3示例是对于难以配置在上下方向的情况、或通过配置在侧面来更易于检测层站10的状况的情况有效的结构。在图7中,与图3相同的部分也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在图7的示例中,与图3、图6的示例不同的部分是将人数检测装置2配置在到站灯1的发光部的侧面这点。根据该结构,与设置在下侧时相同地设置有侧面侧的检测装置用的盖部1k,对到站灯1的发光部1d、1e的光进行遮断的遮光板1m。这些部件是与设置在图3的下侧的盖部1b,遮光板1f相同的部件。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处理方法的说明>
图8是表示在图1示出的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人数检测处理法的示例的图。
图8中示出的示例表示在由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人数检测时,避免到站灯1的发光部的光的影响的检测方法。
图8的示例在到站灯1点亮时设置较短时间的熄灭期间,对在该熄灭期间中的层站的人数进行检测。
具体的方法可以考虑如下的3种。
1)在对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每个时刻,例如在每5~10秒中设置较短时间的熄灭时间,在该熄灭时间中对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
2)根据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增加趋势,在拥挤时等短时间内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以较短的周期设置熄灭时间,在空闲时等人数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以较长的周期设置熄灭时间,在该熄灭时间中对层站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
3)设置以短时间反复进行点亮和熄灭的闪烁期间,在该闪烁期间的熄灭时间中对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等。
上述1)~3)的任意方法都设置有熄灭期间,由于在到站灯的发光部的熄灭时间中对层站的使用人数进行检测,因此能够避免发光部的光的影响。
以下,参照图8对关于上述1)的处理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图8以2个时间波形图表来对上述的1)的处理动作进行说明,上侧的图表B1表示到站灯1的发光状态的时间波形。
与此相对的,下侧的图表B2表示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波形。横轴B3与上侧的图表B1表示相同的时间轴。
首先,到站灯1的发光状态的时间波形图表B1的纵轴B4表示到站灯1的发光状态、即熄灭状态B5和点亮状态B6这2个状态。
如图8的上侧的图表B1所示,在点亮期间B7a、B7b、B7c之间设置有较短时间的熄灭期间B8a、B8b、B8c。
另外,在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处理的状态的时间波形图表即下侧的图表B2中,纵轴B9表示人数检测装置处理的开启和关闭的状态。即,表示对人数进行检测的开启状态B10以及未对人数进行检测的关闭状态B11这2个状态。
如已经阐述的那样,由人数检测装置2在熄灭期间间歇性地进行人数检测。原因在于,基本上层站的使用者具有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加的特性,较大幅增减变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可以认为即使这样的间歇性的检测也没有问题。因此,如图8示出的那样有意识地设置熄灭期间B8a、B8b、B8c来通过人数检测装置2进行人数检测。
图8中示出的到站灯1的熄灭时间B8a可设为尽可能短的时间以使得避免使用者6误认为故障等,但是另一方面在该熄灭时间B8a内需要确保能充分检测层站的使用人数的较长时间。
若考虑到人眼的特性,例如在10m秒以下则使用者未注意到熄灭时间的可能性较高。由此,认为若设为大致10m秒以下的时间长度的熄灭时间,则使用者未注意到间歇性的熄灭,并且能够对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
若如图8所示的那样对到站灯1的点亮时间和熄灭时间进行控制,则能够避免将人数检测装置2组装到到站灯1而产生的问题即由于到站灯1的发光产生的光妨碍人数检测。这意味着能够由电梯系统侧对到站灯1的点亮和熄灭、人数检测处理2的开启和关闭进行控制。并且,可知例如即使在每5~10秒的时刻间歇性地检测使用者人数,在控制上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1)>
图9表示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的方法的具体示例(1)。图9是对整个电梯层站从上往下俯视时的俯视图,以下利用该图9对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法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进行群管理的6台电梯号机101~106配置为每3台相对。即1号机101、2号机102以及3号机103配置在层站10的左侧,4号机104、5号机105以及6号机106相对配置在层站10的右侧。
在图9中示出从层站入口14进入到电梯号机的层站10的多名使用者6等候在分配给层站呼梯的电梯2号机102前面的状况。在此,到站灯1如标号201~206所示出的,分别包括在电梯的各号机(1号机~6号机)。
在此,图9的示例中处于不能穿过层站的状态,即进入层站10的入口仅1处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到站灯1一般安装在从入口侧容易观察到的位置。由此,在左侧的电梯号机101~103中,到站灯201~203配置在电梯号机的层站门的左侧,在右侧的电梯号机104~106中到站灯204~206配置在电梯号机的层站门的右侧。
另外,可以根据层站10的状况任意地决定将到站灯1配置在电梯号机的层站门的左右的哪一侧。即使进入层站10的入口存在多处(例如两处)的情况下,有时将到站灯1配置在较多使用者6进入的入口附近侧(与图9的示例相同)。另外,还考虑在左右的电梯号机中,将到站灯1的位置配置在例如层站门的右侧或左侧的某一侧中。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各到站灯201~206中的1个至多个到站灯1包括如图3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图9的示例中表示相对于使用者6的层站呼梯分配左侧的电梯2号机102的示例。并且,在图9中表示由层站呼梯所分配的电梯2号机102的到站灯202处于点亮的状态。
在图9的右侧表示到站灯1(202)的结构,该到站灯202的结构与如图3示出的到站灯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到站灯202的发光部1d点亮,使用者6在以该到站灯202为中心所分配的电梯2号机102的前面集合,并等候该轿厢的到达。
在电梯2号机102的到站灯202的下侧安装有人数检测装置2,人数检测装置2以用单点划线从该位置包围2号机周边的层站区域作为检测区域7,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人数检测装置2在例如具有图像传感器的摄像头的情况下,该传感器的检测方向的中心轴2a设定为朝向比朝到站灯202的正前方方向引出的直线2d更向层站门302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其结果是人数检测装置2能够将层站门302的前方设为检测区域7。
一般地,预定搭乘到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使用者6等候在能够观察到到站灯202并且容易搭乘到轿厢的位置。即如图9所示出的,考虑到以电梯2号机102的到站灯202为中心聚集在2号机102的层站门302侧。为此,若如上述那样使检测方向的中心轴朝向比朝到站灯202的正前方方向引出的直线更朝向层站门的方向倾斜的方向2a,则能够更准确地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另外,如图9所示,在通过安装在分配号机即电梯2号机102的到站灯202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人数进行检测的情况下,需要对来自到站灯202的发光光采取对策。即,图3所示出的发光部1d、1e和人数检测装置2之间的遮光板1f、以及用于设置图8中示出的熄灭时间(B8a~B8c)并在熄灭时间中进行人数检测的动作的组合变得重要。
如上说明的那样,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设置在到站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中所使用的图像传感器相对于从到站灯1向正面引出的直线,朝向该到站灯1的电梯号机的层站侧倾斜的方向。由此,能够更准确地对等候该分配号机到达的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2)>
图10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与图9不同的在层站中的使用者的人数检测的方法的具体示例(2)。在图10中,与图9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0中,与图9的不同点在于:由设置在位于与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相对的位置的电梯5号机105的到站灯205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等候分配号机即2号机102到达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在图10中示出的具体示例(2)中,通过位于与分配号机即2号机102相对的位置的5号机105的到站灯205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由单点划线包围的检测区域7所包含的2号机102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在此,与如图9说明的检测方向2a的决定方法相同地设定到站灯205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e即可。
图10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e是能够从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对面侧的位置使等候分配号机的使用者6进入恰当的视野并检测该使用者6的方向。
如图10的示例那样,由与分配电梯号机相对的对面侧的电梯号机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对分配电梯号机的使用人数进行检测的优点在于由于到站灯205未点亮,因此也可不考虑光的影响这点。图10的右侧示出电梯5号机105的到站灯205的放大图,如该图所示,由于发光部1d、1e未点亮,因此也可以是无遮光板的结构,相应地能够使人数检测装置2的结构简单化。
<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
图11是表示与图1的第1实施方式例不同的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图。
与图1的不同点在于:在对层站10的使用者6的检测中使用设置在层站10的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这点。
即,图11的示例中将从电梯层站的入口14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6a作为检测对象。在图11中,与图1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组装在设置于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为了对进入层站10的使用者6a进行检测,检测方向2f朝向层站入口14。与此相对,图1的示例中的组装在到站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a为了对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到达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而朝向层站门3侧,在这点上是不同的。
该图11的示例中,仅将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设置在层站入口14的附近即可,因而能够减少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的个数。即,图11的示例中,将安装有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安装在层站10的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对从层站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进行检测即可。并且,通过将从层站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的人数与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相加,从而能够计算出在层站等候电梯的使用者的人数。即,不是直接地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而是根据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6a的人数间接地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数量进行推定。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3)>
图12表示在图11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中对位于层站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3)。图12是与图9相同地表示对某楼层的电梯号机的整个层站从上方观察到的情况的俯视图。在图12中,与图9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2的示例是由层站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即1号机104和4号机104对进入到层站的使用者6a进行检测的示例。具体而言,通过层站入口14的电梯1号机101的到站灯201的人数检测装置2和电梯4号机的到站灯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对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进行检测。
在此,到站灯201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f以及到站灯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方向2g相对于各到站灯201、204的正面方向,分别朝向层站入口14的方向。由此,能够准确地对进入到层站10的人数进行检测。另外,到站灯201的人数检测装置2将以单点划线7a所示出的扇形的范围作为检测区域,到站灯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将同样的以单点划线7b的范围作为检测区域。
通过对进入到该层站10的使用者6a的数量与已经在层站中的使用者6的数量进行累计,从而能对等候分配电梯号机即2号机102的到达的使用者6的合计人数进行计算。
<第2实施方式例中的电梯系统的人数检测方法>
图13是在图11以及图12中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如下所述,对从层站入口14进入到层站10的使用者6a的检测由设置在层站入口14的电梯1号机101和4号机104的到站灯201、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
首先,由到站灯201、204各自的人数检测装置2判定是否检测出从该楼层的层站10的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S21)。若在检测出有人由入口14进入的情况下(S21的是),则对该进入人数△P进行检测(S22)。
接着,使用该检测人数△P,根据式(1)来对层站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P进行更新(S23)。
P=P+△P (1)
在步骤S21中,在未检测出有人由入口14进入的情况下(S21的否),直到检测出为止进行等待。
接着,判定由层站呼梯呼叫的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是否到达该楼层的层站10(S24)。在步骤S24中,在判定为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未到达的情况下(S24的否),重复步骤S21~S23的处理且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到达。
在步骤S24中,在判定为分配电梯号机到达了的情况下(S24的是),对从该楼层搭乘上该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人数Q进行检测(S25)。搭乘上该轿厢的人数Q能够由层站10的人数检测装置、以及轿厢内的未图示的人数检测装置进行检测。作为轿厢内的人数检测装置可以使用公知的载荷传感器或设置在轿厢内的摄像头等。
接着,判定分配电梯号机是否从该楼层出发(S26)。该步骤S26的判定由图11所示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来进行。
在步骤S26中,在判定为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已经出发的情况下(S26的是),通过式(2)对留在该楼层的层站10的人数R进行计算(S27)。由于分配号机的轿厢满员,因此该人数R相当于未能乘上电梯的未搭乘上人数。
R=P-Q (2)
在此,在R<0的情况下,设为R=0。
接着,式(2)中求出的留在层站中的人数R作为层站10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P的新的初始值(S28)。
P=R (3)
另外,若层站10未处于非常拥挤的状况,则未能乘上电梯的未能搭乘上人数R设为[0],因此新设定的层站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P的初始值基本上设为0。
在步骤S26中,在分配电梯号机未出发的情况下(S26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25的处理。
接着,判定在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从出发经过规定时间后,在该楼层的层站10中有无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S29)。在步骤S29中,若无新的层站呼梯(S29的是),则在该层站10中应该没有人,将该层站的等候人数推定值P复位至P=0(S30),且结束处理并返回步骤S21。
在步骤S29中,在判定为存在新的层站呼梯的情况下(S29的否),在层站10中出现了新的使用者6,因此跳过步骤30的处理且返回至步骤S21的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将人数检测装置2仅设置于图12所说明的层站入口14附近的电梯号机即1号机101或4号机104的到站灯201、204,能够减少部品件数比通常的到站灯1要多且结构特殊的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的个数。
另外,在考虑到楼宇整体的情况下,如多数人集中的大厅楼层那样,在需要更高精度的人数检测的楼层中也可以考虑将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设置在所有的电梯号机中。并且,大厅以外的一般楼层构成为仅使层站入口14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带人数检测装置2,因此能够保持必要的人数检测精度,并且能够使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1的个数减少。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4)>
图14是表示在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的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其它的示例的图。
图14也与图9以及图12同样地为从上方观察某楼层的电梯的整个层站10的俯视图,与图9以及图12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
图14的示例中,位于层站10的6台电梯号机101~106都是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201~206,将整个层站作为检测对象来对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如图14所示,对于进行了层站呼梯且等候分配电梯号机(在此2号机102)到达的使用者6,通过来自前方、后方,并且倾斜的各个方向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区域来对整个层站10进行覆盖。为此,图14的示例中,能够在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数量进行检测时消除检测死角。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也存在通过多个摄像头对同一个人的重复检测,因此利用图2示出的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进行重复排除的处理。
另外,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的电梯群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可以知道分配电梯号机为2号机102。为此,以该分配电梯2号机的前方的区域为中心进行人数检测,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对等候电梯2号机102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并且,根据该方法,通过使用设置在位于层站入口14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201、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也能够识别从层站入口14朝向分配电梯2号机102的使用者。因此,能够提早对整体的使用者6的数量进行预测,从而也能够更早对未搭乘上的产生进行预测并对应。
另外,在该图14的示例中,根据已经等候在分配电梯2号机102前面的使用者6的人数与从层站入口14进入的使用者6a的人数的和来对整体的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计算。另外,由图1示出的层站人数计算装置8来执行对如上所述的各人数检测装置2的结果进行综合的处理。
如图14所示,若将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201~206设置于该楼层的层站10的所有电梯号机,则能够将整个层站10设为更大的检测区域。并且,通过将设置在所有的这些到站灯201~206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检测结果进行组合,能够以更大的视野并且准确地对使用者6的人数进行检测。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5)>
图15作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所涉及的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方法的特别的示例,表示在层站中没有人的情况下的示例的图。图15是与图14相同地对某楼层的电梯的整个层站10从上方进行观察的俯视图,结构部分与图14也完全相同,因此附加相同标号。
图15表示例如在由于呼叫目的地楼层的轿厢呼梯轿厢停止,轿厢内的乘客全部下电梯之后,层站10中没有使用者的状态。若为该状况,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在打开门的期间达到届满时间之前,能够对各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以使得关闭轿厢的门并出发。其结果是能够省去无用的停止时间,因此在上班拥挤时等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另外,在存在恶作剧呼梯的情况、即使在存在轿厢呼梯但是使用者6全员搭乘在先到达的电梯号机的轿厢里的情况等,没有人等候在层站10的情况下,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能检测出该情况且能够对层站呼梯进行取消。由此,能够减少向没有使用者6在层站10的楼层的无用的停止,因此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如上所述,对于检测出层站中没有人(人数为0),需要对整个层站10进行检测。此时,需要对使用者6a未进入层站入口14进行检测,因此为了检测层站10和入口14,优选将带人数检测装置2的到站灯201~206设置于层站10的所有的电梯号机101~106。
<到站灯1和人数检测装置2的其它的结构示例>
图16表示本示例的电梯系统中的到站灯1的其它的结构示例。与图3相同地图16(A)为主视图,图16(B)为侧视图。图16中也与图3、图6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的示例包括由到站灯1的电源线1r和通信线1s分配的电源和通信的连接口(接点口)1m、1n来代替在图6中示出的人数检测装置2b、2c。该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分别设置在到站灯1的上部下部,在与到站灯1的发光部1d、1e之间设置有遮光板1f、1f1
另外,覆盖到站灯1的发光部1d、1e的盖部1o、1p设置在下部和上部。并且,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与相对于到站灯1主体连接有电源线1r和通信线1s的电路基板1q位于同一基板上,并共用电源与通信线。
由此,通过在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安装例如摄像头、图像传感器等,能够与图3、图6相同地对位于层站10的人的数量进行检测。
图16中示出的到站灯1构成为包括电源和通信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因此存在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地对摄像头、图像传感器等进行安装、拆卸的优点。例如,在初始状态中,在电源和接线的接点即连接口(接点口)1m、1n不安装有任何部件的状态下将电梯系统导入至楼宇,在导入到楼宇之后也能够通过选配将人数检测装置2安装于到站灯1。
例如,也可考虑在将本示例的电梯系统导入至楼宇之后,在得知特定的楼层的层站非常拥挤时等,事后在该拥挤的层站10的到站灯1上安装人数检测装置2。另外,也能够根据想要提高电梯号机的运行效率等的楼宇侧的需求,事后将包含摄像头、图像传感器等的人数检测装置2安装在图16中示出的到站灯1的连接口(接点口)中。
在此情况下,由于大厅楼层等特定的楼层非常地拥挤,因此也能够将摄像头、图像传感器仅安装在该楼层,由此能提高运行效率。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6)>
图1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中的层站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即,在图11、图12中所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系统中层站入口仅1处,但是图17的示例是到层站10的入口为2处的示例,即表示能够穿过层站10的示例。在图17中,与图12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在电梯层站中设置有入口14a和入口14b的2处。图12的示例中层站10的入口14仅为1处,因此可认为从入口14进入到层站10的人全都是电梯的使用者。但是,在图17中设置有入口14a和入口14b两处,因此可认为除了使用电梯的人以外也有将电梯大厅作为通路使用的人。
在此情况下,在来自入口14a或14b的进入者中,为了准确地对等候电梯号机到来的使用者6进行检测,需要通过对从入口14a和入口14b出入的人的数量进行计算来求出。即,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所有的层站10的入口14a和入口14b中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中,且必须对进出入口14a和入口14b双方的人的数量进行检测。即,需要对进入到层站10的合计人数ΔP和离开层站10的合计人数ΔE两者进行检测。
具体而言,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层站入口14a的电梯1号机101和电梯4号机104的到站灯201、204、以及层站入口14b的电梯3号机103和电梯6号机106的到站灯203、206中。进入到层站10的合计人数ΔP为从入口14a进入的人数ΔPa和从入口14b进入的人数ΔPb的合计。
另外,在图17中到站灯201~206的安装位置全部在电梯号机的左侧,但是依据层站10的装潢或出入层站10的使用者6的状况等,也可任意地决定。
另外,离开层站的合计人数ΔE为从入口14a离开的人数ΔEa和从入口14b离开的人数ΔEb的合计。
另外,在从入口14a或入口14b离开的人中包含离开电梯号机的人的数量T。
<第3实施方式例中的电梯系统的人数检测方法>
图18是在图17中示出的出入口为两处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用于对位于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检测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以下,参照图18针对第3实施方式例的处理进行详细地说明。该层站的使用者人数的检测由设置在层站入口14a的电梯号机101、104的到站灯201、204的人数检测装置2、以及设置在层站入口14b的电梯号机103、106的到站灯203、206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进行。在此将靠近入口14a的层站作为1号层站,靠近入口14b的层站作为2号层站进行说明。
首先,判定是否检测出从1号层站、2号层站的入口14a、14b进入的人(ΔP)(S31)。若在步骤S31中未检测出进入到层站的人(S31的否),则直到有人进入到层站为止处于等待。若在步骤S31中检测出有人从层站入口进入的情况下(S31的是),则对进入到层站10的人的数量ΔP和从层站离开的人的数量ΔE进行检测(S32)。但是,为了从ΔE中排除在最初的进入者刚被检测出之前从到达的号机下电梯的人数,因此对首次离开的人的检测在从最初进入者检测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开始。但是,该一定时间远比直接穿过层站的时间要短的多的时间。
并且,由下式(4)对留在层站10的使用者6的人数的推定值P进行计算(S33)。
P=P+ΔP-ΔE (4)
接着,判定电梯号机的1号机101~6号机106中的任一个电梯号机是否到达(S34)。在任一个电梯号机未到达的情况下(S34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32、S33的处理直到到达为止。即,(4)式中所计算的层站使用者6的人数在任一个的电梯号机到达为止实时进行更新。
在步骤S34中,在判定为电梯号机的1号机101~6号机106的任一个电梯号机到达的情况下(S34的是),对搭乘该电梯号机的人数Q(搭乘人数)和下电梯的人数T(下电梯人数)进行计算。该计算使用设置在层站10的到站灯1的人数检测装置2和设置在电梯号机的轿厢中未图示的载荷传感器等通过与图14中说明的方法相同的手法来进行(S35)。
接着,判定进行了上下电梯的电梯号机是否已经出发(S36)。在步骤S36中,在该电梯号机未出发的情况下(S36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35的处理。
在步骤S36中,在该电梯号机已经出发的情况下(S36的是),由(5)式以及(6)式来对留在该楼层的人数R’和从该人数R'除去下电梯人数T的层站人数R进行计算。
R’=P-Q+T (5)
R=P-Q (6)
在此,R为实际的等候人数。当R<0时,设为R=0,R’=T。
并且,利用(5)式的R’来对层站人数的推定值P的新初始值进行设定(S38)。
P=R’ (7)
接着,在步骤S36中,从电梯号机出发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判定是否在该层站中存在持续的层站呼梯或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S39)。
若在步骤S39中,无持续的层站呼梯或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S39的是),则在该楼层的层站10中应该没有等候电梯的人,将该楼层的层站的等候人数推定值P复位为P=0(S40)。另外,在步骤S39中,在判定为存在有继续的层站呼梯或新的层站呼梯的登录的情况下(S39的否),返回至步骤S32的处理。
在上述的图17、图18中,针对层站的出入口为2处的情况的层站人数的检测进行了说明,即使在层站的出入口为2处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层站人数的检测。另外,图17的示例中,虽然利用了设置在分别与层站入口14a、14b相邻接的2个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中的人数检测装置2,但在即使1个人数检测装置2也能够对层站出入口的检测范围进行全面覆盖的情况下,该人数检测装置2也可仅设置在与层站出入口相邻接的一个电梯号机中。例如,图17的示例中,也可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在分别与层站入口14a和层站入口14b相邻接的各1台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中。
图19是与图18的流程图所示出的处理相对应,以附图来表示层站的等候人数和轿厢内的人数的变化的示意图。
首先,结束图18的步骤S32的处理,如图19(a)所示,假设层站10中5个使用者6处于等候电梯号机的状态(图18的步骤S33的P=5)。
此时,在刚到达该楼层之前的状况下3人搭乘在所分配的电梯号机的轿厢中。
此处,轿厢内的人数的检测由设置在轿厢内未图示的载荷传感器来进行。另外,如前文所述,将摄像头配置在轿厢内来代替载荷传感器,以使得根据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也可对搭乘在轿厢内的人数进行检测。
图19(b)是在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有层站呼梯的楼层的时刻,并且轿厢的门处于关闭状态的图。该时刻的层站10的使用者人数的推定值保持在层站的等候人数为5人,这是该层站人数的最终值。由于在这之后从轿厢下电梯的人和等候在层站的人混在一起,因此可能对在层站10中的使用者6的人数无法准确地进行检测。
由此,将在分配电梯号机的门打开之前的层站人数确定作为层站使用者6的最终值。
图19(c)表示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到达层站10,且打开该电梯号机的轿厢的门,2个乘客下了电梯的状态。图19(c)中下了电梯的2人用虚线来表示。2人从电梯号机的轿厢离开的情况根据载荷传感器值的时间变化来计算得到,可知由于2人下电梯轿厢内的使用者变为1人。
图19(d)表示在图19(c)之后层站10的使用者搭乘上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状态。
即,根据设置在电梯号机的轿厢内的载荷传感器值的时间变化来检测出搭乘结束后的轿厢内的人数为4人。并且,根据搭乘结束后的载荷传感器值4人(参照图19(d))与完成离开轿厢时的载荷传感器1人(参照图19(c))的人数值的差能够推定出3人从层站搭乘上了电梯。图18的步骤S35中,Q=3,T=2。
另外,图19(d)中,图19(c)中以虚线表示的已经下电梯的2人从出入口14a或14b(参照图18)离开,且处于不在层站10的状态。
并且,通过将搭乘上该分配电梯号机的3人(Q=3)从层站的等候人数的推定值5人(P=5)中减去,从而能够推定出层站中未搭乘上的人数为2人(在图13的步骤S27中R=P-Q=2)。
<层站使用者的人数检测方法的具体示例(6)>
图20也与图17同样地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例,是表示到层站10的出入口为2处时的处理方法的俯视图。图20中,使用设置在电梯层站的2个入口侧的2个到站灯的人数检测装置来对层站人数进行检测这点与图17的检测方法不同。另外,在图20中,与图17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20和图17的检测方法的不同具体而言在于在设置于层站10的电梯号机的到站灯1中所设置的人数检测装置2的配置位置以及其检测区域。图20的示例中,在设置于6台电梯号机的到站灯201~206之中,将人数检测装置2设置于电梯号机101的到站灯201、以及电梯6号机106的到站灯206。
如上所述,图20中,在接近层站入口14b的电梯1号机101的到站灯201、以及配置在层站的对角线上的接近层站入口14a的电梯6号机的到站灯206分别设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为此,图20的示例中,即使在到站灯201和对象人物之间重叠拍摄到别一个人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到站灯206的人数检测装置2来拍摄该另一个人,因此能够防止错误地检测为1个人。即,通过使用设置在2个到站灯201和到站灯206的2个人数检测装置2来消除对象人物的死角,从而消除错误地将多个人检测为1个人的情况。
并且,图20中设置有2个对层站10的使用者进行拍摄的人数检测装置2,也可考虑位于四个角的电梯号机的4个到站灯1(201、203、204、206)上设置有人数检测装置2。在该情况下,4个人数检测装置2用作为检测区域朝向层站10的内侧方向的立体摄像机,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数检测的精度。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还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例如,所述的实施方式例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不限于要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
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它实施方式,此外,还可以将某个实施方式例的结构施加至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例结构的一部分,也可以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另外,上述各结构、功能、处理部、处理单元等也可以利用例如集成电路来对它们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设计等,从而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此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等也可通过处理器解释并执行实现各功能的程序来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表、文件等的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等的存储装置、或IC卡、SD卡、DVD等的存储介质中。
另外,示出了考虑到说明上所必须的控制线、信息线,但并不限于是示出了产品上所必须的全部的控制线、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的结构都是互相连接的。
标号说明
1、201~206 到站灯(引导装置)
101~106 电梯号机(1号机~6号机)
2 组装在到站灯1的内部的人数检测装置
20 检测部(摄像头等)
21 人数计算处理部
22 头部检测处理部
23 计数处理部
3 电梯的层站门
4 包围层站门的门套
5 层站呼梯按钮
6 位于层站的电梯使用者
6a 位于层站的入口附近的电梯使用者
7、7a、7b 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
8 层站人数计算装置
81 层站人数计算处理部
9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91 未搭乘上产生预测处理部
92 追加分配处理部
10 电梯层站
11 等候在层站的使用者用的感应线
12 由感应线所决定的等候区域。

Claims (8)

1.一种电梯系统,
使使用者在层站搭乘轿厢并进行运行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设置于电梯层站门的附近,并具有将分配给层站呼梯的电梯号机通知给使用者的预约引导灯、以及对电梯号机到达层站进行通知的到达引导灯两者的功能;
人数检测装置,该人数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引导装置内,且包含对等候所述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该层站人数计算装置基于来自设置于所述层站的电梯号机的1个或多个所述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来对层站人数进行计算;以及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该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层站人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层站使用者的数量来对所述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
所述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方向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引导装置的正面方向分别朝向层站入口的方向倾斜,
所述预约引导灯包括对向下行方向的所述电梯号机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下行方向发光部、对向上行方向的所述电梯号机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上行方向发光部,
在所述上行方向发光部的上侧和所述下行方向发光部的下侧分别包括所述人数检测装置,
当所述下行方向发光部为发光状态时,由上侧的所述人数检测装置检测位于所述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当所述上行方向发光部为发光状态时,由下侧的所述人数检测装置检测位于所述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层站入口为1处的情况下,所述人数检测装置设置于层站入口的单侧或两侧的相邻电梯号机的所述引导装置,
由所述人数检测装置对进入到层站的使用者进行检测,通过将其与已经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数量进行累计来计算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层站入口为2处或2处以上的情况下,所述人数检测装置设置于所有层站入口的单侧或两侧的相邻电梯号机的引导装置,
且对从多个入口进入到层站的合计人数与从层站离开的合计人数进行检测来对留在层站中的人数进行累计。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使利用层站的所述人数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留在层站中的使用者的数量的累计值与进出所述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人数的检测进行联动,
从而计算出等候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人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含在群管理系统中的任意电梯号机的轿厢从该层站楼层出发且并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若没有持续的所述电梯号机的轿厢的层站呼梯或没有新的所述电梯号机的轿厢的层站呼梯,则将该时刻的层站使用者的人数复位成0。
6.一种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使使用者在层站搭乘轿厢并进行运行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针对层站呼梯的电梯号机的分配,且对分配电梯号机的引导装置进行点亮的步骤;
利用设置于所述引导装置的人数检测装置及/或设置于其它的电梯号机的引导装置的人数检测装置,对等候所述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使用者的人数进行检测的步骤;
基于来自设置于所述层站的电梯号机的1个或多个所述人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来对层站的使用者人数进行计算的步骤;以及
基于所述计算出的层站使用者的数量来对所述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控制的步骤,
所述预约引导灯包括对向下行方向的所述电梯号机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下行方向发光部、对向上行方向的所述电梯号机的预约引导进行通知的上行方向发光部,
在所述上行方向发光部的上侧和所述下行方向发光部的下侧分别包括所述人数检测装置,
当所述下行方向发光部为发光状态时,由上侧的所述人数检测装置检测位于所述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当所述上行方向发光部为发光状态时,由下侧的所述人数检测装置检测位于所述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人数检测装置安装于设置于所述层站的所有电梯号机的引导装置,基于由所有所述人数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层站的使用者数量,去除重复人数并对等候分配电梯号机的轿厢的层站的人数进行计算。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设置于层站出入口的多个人数检测装置,将新进入到层站的使用者与从层站离开的使用者之差的人数与已经位于层站的使用者的人数进行累计来计算出层站使用者的人数。
CN201910486113.XA 2018-06-08 2019-06-05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577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362 2018-06-08
JP2018110362A JP6927926B2 (ja) 2018-06-08 2018-06-08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7122A CN110577122A (zh) 2019-12-17
CN110577122B true CN110577122B (zh) 2021-11-16

Family

ID=68811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86113.XA Active CN110577122B (zh) 2018-06-08 2019-06-05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27926B2 (zh)
CN (1) CN1105771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28620B1 (en) * 2018-09-27 2023-04-2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82750A (zh) * 1973-11-21 1975-07-04
JPS552889U (zh) * 1979-05-23 1980-01-10
JPH0680332A (ja) * 1992-09-07 1994-03-2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3239587B2 (ja) * 1994-02-23 2001-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KR100367365B1 (ko) * 1998-01-19 2003-01-08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의 관리제어장치
JP3568901B2 (ja) * 2001-01-22 2004-09-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カメラ内蔵型照明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監視装置
JP2008252402A (ja) * 2007-03-29 2008-10-16 Fujifilm Corp 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およ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JP5351510B2 (ja) * 2008-12-26 2013-1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5812894B2 (ja) * 2012-02-24 2015-11-1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人数計測装置、および複数のエレベータがそれぞれ人数計測装置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3199334A (ja) * 2012-03-23 2013-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03848329B (zh) * 2012-11-28 2015-12-23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乘客输送装置通行区域的监视装置
CN103552890B (zh) * 2013-11-07 2015-07-22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人数检测系统及方法
JP5920678B1 (ja) * 2014-11-21 2016-05-1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6435215B2 (ja) * 2015-03-10 2018-12-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021999B1 (ja) * 2015-05-29 2016-11-0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6553941B (zh) * 2015-09-30 2019-07-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梯群控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27926B2 (ja) 2021-09-01
JP2019210136A (ja) 2019-12-12
CN110577122A (zh)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57373B1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llocation of elevators based on learned travel direction and traffic
TWI545076B (zh) 自動電梯機箱呼叫提示
JP5865729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6395520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10577121B (zh)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JP6989051B2 (ja) 移動支援システム
JP2010143683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内呼び登録装置
CN106809708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KR20080047405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 시스템
KR20120070574A (ko)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시스템
CN107539849B (zh) 电梯系统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WO2009130762A1 (ja)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CN110577122B (zh) 电梯系统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KR102362935B1 (ko) 승객 유도 장치 및 승객 유도 방법
CN111867955B (zh) 电梯系统及层站人数计算装置
JP2010163271A (ja)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閉制御装置
CN113511566A (zh)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度控制方法和电梯
JP2019210137A5 (zh)
JP201018477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53397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13955596A (zh)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度控制方法及电梯
JP2011098787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9210136A5 (zh)
JP7215549B1 (ja) エレベータ保守システム
JP6673617B1 (ja) 画像検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