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18232A -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18232A
CN110518232A CN201910350192.1A CN201910350192A CN110518232A CN 110518232 A CN110518232 A CN 110518232A CN 201910350192 A CN201910350192 A CN 201910350192A CN 110518232 A CN110518232 A CN 110518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active
active materials
particle
a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501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18232B (zh
Inventor
李奇峰
张绮兰
柳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91035019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18232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40288.9A priority patent/CN112436134B/zh
Priority to ES19926913T priority patent/ES2934943T3/es
Priority to PCT/CN2019/121545 priority patent/WO2020220662A1/zh
Priority to EP22201510.9A priority patent/EP4148830B1/en
Priority to EP19926913.5A priority patent/EP3951946B1/en
Publication of CN110518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8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18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8232B/zh
Priority to US17/512,702 priority patent/US20220052338A1/en
Priority to US18/118,754 priority patent/US20230246184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3/50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NixMn1-x)O2, Li(MyNixMn1-x-y)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nickel,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C01P2004/82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two phases having the same anion, e.g. both oxidic phases
    • C01P2004/84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two phases having the same anion, e.g. both oxidic phases one phase coated with the oth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1Powder tap dens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活性物质颗粒,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1+x(NiaCobMnc)1‑dMdO2‑yAy,分子式中,M为Zr、Sr、B、Ti、Mg、Sn及Al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S、N、F、Cl、Br及I中的一种或多种,‑0.01≤x≤0.2,0.12≤b/c≤0.9,0.002≤b×c/a2≤0.23,a+b+c=1,0≤d≤0.1,0≤y<0.2;以及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4μm~8μm。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钴含量相对较低,并兼具较高的循环寿命和容量性能,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同时兼顾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活性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池充放电过程提供在正负极往复移动的锂离子,因此正极活性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镍钴锰三元材料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一种有很大潜力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目前镍钴锰三元材料的循环寿命及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指标。另外钴对镍钴锰三元材料的成本和性能有较大影响。降低镍钴锰三元材料中的钴含量能够减少稀有资源钴材料的使用,但是会恶化三元材料的循环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旨在使正极活性材料具有相对较低的钴含量并兼具较高的循环寿命,并且使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及较高的能量密度。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活性物质颗粒,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1+x(NiaCobMnc)1-dMdO2-yAy,分子式中,M为Zr、Sr、B、Ti、Mg、Sn及Al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S、N、F、Cl、Br及I中的一种或多种,-0.01≤x≤0.2,0.12≤b/c≤0.9,0.002≤b×c/a2≤0.23,a+b+c=1,0≤d≤0.1,0≤y<0.2;以及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4μm~8μm。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极片,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及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正极极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活性物质颗粒Li1+x(NiaCobMnc)1-dMdO2-yAy,该正极活性材料中的钴含量相对较低,减少了高价格钴材料的使用,同时,分子式中各元素的配比满足上述预定关系,保证正极活性材料兼具较高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从而使得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还保证了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和电子传输性能,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并且,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在预定范围内,保证了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极片具有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非为了限定本发明。
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为包含本数,“一种或多种”中的“多种”的含义是两种以上,“一个或多个”中的“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内容并不意欲描述本发明中的每个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每种实现方式。如下描述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整篇申请中的多处,通过一系列实施例提供了指导,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形式使用。在各个实例中,列举仅作为代表性组,不应解释为穷举。
正极活性材料
为了降低正极活性材料中高价格钴材料的使用,并保证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活性物质颗粒,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1+x(NiaCobMnc)1-dMdO2-yAy,分子式中,M为Zr、Sr、B、Ti、Mg、Sn及Al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S、N、F、Cl、Br及I中的一种或多种,-0.01≤x≤0.2,0.12≤b/c≤0.9,0.002≤b×c/a2≤0.23,a+b+c=1,0≤d≤0.1,0≤y<0.2;以及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4μm~8μm。
上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又称为粒径的微分分布)曲线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其是以粒径为横坐标、体积百分含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能够较精确地反映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分布特征。其中,可以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正极活性材料的体积粒径分布、并绘制区间粒径分布曲线,例如采用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的Mastersizer3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
在本文中,半高宽DFW指的是上述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最大高度的一半处所对应的两个粒径值之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活性物质颗粒Li1+x(NiaCobMnc)1-dMdO2-yAy,表明该正极活性材料中的钴含量相对较低,减少了高价格钴材料的使用,同时,分子式中各元素的配比满足上述预定关系,能够减小锂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间的混排现象,提高层状结构中阳离子的排列有序程度,保证了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因此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能够使得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通过优化分子式中各元素的配比,还保证了锂离子和电子在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中具有较高的传输性能,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和电子传输性能,能够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性能,以及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及功率性能。
并且,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在预定范围内,能够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保证了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极片具有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正极极片具有较高的压实密度,还有利于使电池具有较高的循环性能。
上述分子式还表明,正极活性材料中的镍含量较高,a≥0.5,该种正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较高,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容量性能及能量密度。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能够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及较高的能量密度,还兼具较高的倍率性能及功率性能。
在本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循环性能”包括常温循环性能及高温循环性能。前述高温例如是40℃以上,再例如是60℃以上。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满足电动汽车的应用需求,使电动汽车具有较长的续航里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的上限值可以选自8μm、7.8μm、7.5μm、7.2μm、7μm、6.8μm、6.5μm、6.3μm、6μm,下限值可以选自4μm、4.2μm、4.5μm、4.7μm、5μm、5.3μm、5.5μm、5.7μm、5.8μm。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的范围可以由上述任意下限值与任意上限值组合形成;也可以由上述任意下限值与任意其它下限值组合形成;还可以由任意上限值与任意其它上限值组合形成。
优选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4.5μm~7.5μm,进一步优选地为5μm~7μm。这能够更加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进一步提高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优选为单峰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在上述分子式中,0.5≤a≤0.7,0<b≤0.2。
在一些实施例中,0<d≤0.1。通过在正极活性材料中掺杂M元素,能够更有效地稳定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并提高锂离子在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中的传输性能,这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另外,在正极活性材料中掺杂M元素,还能够提高低钴含量一次颗粒的晶面活化能,改善晶体结构,有利于优化颗粒粒径及粒径分布,提高正极活性材料中电子和锂离子的传输性能,并提高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功率性能及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0<y<0.2。通过在正极活性材料中掺杂电负性较强的A元素,进一步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循环寿命,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LiNi0.55Co0.05Mn0.4O2、LiNi0.55Co0.1Mn0.35O2、LiNi0.55Co0.12Mn0.33O2、LiNi0.55Co0.15Mn0.3O2、LiNi0.6Co0.15Mn0.25O2、LiNi0.6Co0.18Mn0.22O2、LiNi0.65Co0.05Mn0.3O2、LiNi0.65Co0.09Mn0.26O2、LiNi0.65Co0.12Mn0.23O2、LiNi0.65Co0.15Mn0.2O2,也可以为上述物质在过渡金属位经过M元素掺杂,和/或,在氧位经过A元素掺杂后的正极活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n10及Dv50优选为Dn10≥0.2μm,2μm≤Dv50≤7μm。这保证了正极活性材料中微小颗粒的含量较低,能够减少电解液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副反应,抑制产气,减少产热量,从而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并改善正极活性材料在高温下的电化学性能。前述高温例如是40℃以上,再例如是60℃以上。
降低正极活性材料中微小颗粒的含量,有利于使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低的界面电阻,抑制材料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团聚,能够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及功率性能;还有利于使得颗粒分布均匀,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从而使正极极片具有更加均匀的面密度和更高的压实密度,能够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性能及能量密度。
另外,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n10及Dv50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提高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中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性能,减小电池极化,从而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功率性能;还能够使得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压实密度,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n10及Dv50优选为Dn10≥1μm,3μm≤Dv50≤6μm,能够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
优选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与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v99及Dv10之间满足:0.4≤DFW/(Dv99-Dv10)≤1.2。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满足上述关系,意味着正极活性材料的颗粒粒度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正极活性材料中微小颗粒及较大颗粒的含量均较少,颗粒粒径分布在较优范围内,更好地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容量性能及功率性能,能够进一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功率性能及能量密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0.5≤DFW/(Dv99-Dv10)≤1.0。
进一步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v99及Dv10满足:7μm≤Dv99≤15μm,1μm≤Dv10≤4μm。可选地,8μm≤Dv99≤13μm,1.5μm≤Dv10≤2.5μm。
进一步地,正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优选为0.1m2/g~1.2m2/g,更优选为0.3m2/g~0.9m2/g。正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在上述范围内,保证了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活性比表面积,同时还保证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低的电解液氧化活性,从而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及循环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上述单分散一次颗粒表示这些一次颗粒是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无团聚态发生,和/或仅由5个以下的一次颗粒组成的颗粒。通常这些一次颗粒的表面形貌光滑,表面杂原子和官能团较少,并具有较好的晶型结构和较高的结晶度,这能够提高正极活性材料中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性能,减少电解液在颗粒表面的副反应,还能够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功率性能及能量密度。
上述单分散一次颗粒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个数占比(又称个数百分含量)优选为50%以上,例如为60%以上,再例如为70%以上。这意味着正极活性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不易发生破碎,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进一步地,正极活性材料还包括由多个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二次颗粒,前述多个例如是5个以上。也就是说,正极活性材料可以是包含上述单分散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的混合粉体。该种正极活性材料具有更好的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性能,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以及电子的迁移,使得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得到提高,从而能够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上述二次颗粒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个数占比优选为5%~50%,进一步地为10%~30%。这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功率性能及能量密度。
进一步地,上述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该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优选为0.03~0.9,例如为0.06~0.5,再例如为0.1~0.35。该种二次颗粒中,一次颗粒的形貌较好,团聚态较低,且一次颗粒的晶型较好、结晶度较高,有利于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功率性能。并且,还能够使正极活性材料获得较高的容量发挥,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正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优选为1.6g/cm3~2.6g/cm3。正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较高的压实密度。
正极活性材料在3吨压力下的压实密度优选为3.0g/cm3~3.6g/cm3,进一步地为3.1g/cm3~3.6g/cm3。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较高,能够提高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使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容量性能及能量密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包括活性物质颗粒,也可以是包括活性物质颗粒以及包覆在活性物质颗粒外表面的包覆层,该包覆层优选为含X元素氧化物的包覆层。该含X元素氧化物为惰性氧化物,进一步地,X元素为3价元素及4价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在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设置含X元素氧化物包覆层,更加稳定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并能够降低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电解液氧化活性,减少电解液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副反应,抑制产气,减少产热量,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更进一步地,X元素优选为Zr、B、Ti、Al及Sn中的一种或多种。
含有上述包覆层的正极活性材料中,包覆层的重量可以为活性物质颗粒重量的0.01%~1%,例如包覆层的重量为活性物质颗粒重量的0.03%~1%,这能够保证包覆层上述效果发挥,同时保证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功率性能及容量发挥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材料的形貌为球形及类球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有利于使正极活性材料获得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n10、Dv50、Dv99及Dv10均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其中粒径分布Dn10表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分布10%对应的粒径;粒径分布Dv50,又称平均粒径或中值粒径,表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体积分布50%对应的粒径;粒径分布Dv99表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体积分布99%对应的粒径;粒径分布Dv10表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体积分布10%对应的粒径。上述各粒径分布可以用本领域公知的仪器及方法进行测定。例如可以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方便地测定,如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的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
单分散一次颗粒及二次颗粒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个数占比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用本领域公知的仪器及方法进行测定,例如可以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SEM)测定。例如,所述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占比的测试方法为:对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粉体样品的不同区域拍摄至少10张SEM照片,分别统计上述单分散一次颗粒以及总体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个数、求平均值,即可以得出上述单分散一次颗粒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个数占比。同理也可以进行所述二次颗粒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个数占比的测试。
正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用本领域公知的仪器及方法进行测定,例如可以用氮气吸附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方法测试,并用BET(Brunauer EmmettTeller)法计算得出,其中氮气吸附比表面积分析测试可以是通过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的Tri StarⅡ型比表面与孔隙分析仪进行。
正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可以用本领域公知的仪器及方法进行测定,例如用振实密度测定仪方便地测定,如FZS4-4B型振实密度测定仪。
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可以用本领域公知的仪器及方法进行测定,例如用电子压力试验机方便地测定,如UTM7305型电子压力试验机。
接下来提供一种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该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得到上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制备方法包括:
S100、将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锂源及可选的M源和/或A源混合并进行烧结处理,得到烧结产物。
S200、将烧结产物破碎处理并筛分,得到活性物质前体。
S300、将活性物质前体进行回火处理,并筛分,得到正极活性材料。
在步骤S100、将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和锂源混合并进行烧结处理,可得到不含掺杂元素的活性物质颗粒。或者,将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及锂源与M源和/或A源混合并进行烧结处理,可得到含掺杂元素M和/或A的活性物质颗粒。
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可以为按照化学计量比含有Ni、Co及Mn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NiaCobMnc](OH)2
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可以通过共沉淀法、凝胶法或固相法制备获得。作为示例,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按照化学计量比将Ni源、Co源及Mn源分散在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
S120、调节混合溶液的pH,在预设温度及搅拌下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可以通入惰性气体进行保护,反应完成后,经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
在步骤S1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Ni源为可溶性的镍盐。对镍盐的具体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镍盐可以为硫酸镍、硝酸镍、氯化镍、草酸镍及醋酸镍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硫酸镍及硝酸镍中的一种或多种,再例如为硫酸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Co源为可溶性的钴盐。对钴盐的具体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钴盐可以为硫酸钴、硝酸钴、氯化钴、草酸钴及醋酸钴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硫酸钴及硝酸钴中的一种或多种,再例如为硫酸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Mn源为可溶性的锰盐。对锰盐的具体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锰盐可以为硫酸锰、硝酸锰、氯化锰、草酸锰及醋酸锰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硫酸锰及硝酸锰中的一种或多种,再例如为硫酸锰。
对上述溶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将Ni源、Co源及Mn源溶解即可。作为示例,溶剂可以为水、甲醇、乙醇、丙酮、异丙醇及正己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水可以为去离子水、蒸馏水、矿泉水及自来水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去离子水。
对混合溶液的浓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作为示例,混合溶液的浓度为1.5mol/L~3.5mol/L,例如为2.0mol/L~2.9mol/L。
在步骤S120,可以通过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和络合剂来形成反应体系,调节反应体系中络合剂的浓度和沉淀剂的浓度,并调控使反应体系的pH为10~12,进行共沉淀反应,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如[NiaCobMnc](OH)2
沉淀剂可以为LiOH、NaOH及KOH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NaOH。进一步地,沉淀剂是溶液的形式,其中溶剂可以为水、甲醇、乙醇、丙酮、异丙醇及正己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前述水可以为去离子水、蒸馏水、矿泉水及自来水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去离子水。其中对沉淀剂溶液的浓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络合剂可以为氨水、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柠檬酸铵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络合剂是溶液的形式,其中溶剂可以为水、甲醇、乙醇、丙酮、异丙醇及正己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前述水可以为去离子水、蒸馏水、矿泉水及自来水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去离子水。
可选地,络合剂为氨水,对氨水的浓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可选地,氨水的浓度为0.1mol/L~2mol/L,进一步地为0.3mol/L~1.5mol/L,更进一步地为0.5mol/L~1mol/L。
进一步地,反应的温度为40℃~70℃,再进一步地为45℃~65℃,更进一步地为50℃~60℃。
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气氛、持续搅拌下进行,惰性气体例如选自氮气、氩气、氦气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搅拌的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使得反应体系搅拌均匀即可。例如,选择机械搅拌。搅拌转速例如为100rpm~800rpm。上述“rpm”即转每分,表征搅拌设备每分钟的旋转次数。
共沉淀反应产物洗涤时,对所选用的洗涤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用去离子水进行洗涤,其中,洗涤的次数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将反应产物表面的残余离子洗涤除去即可。
共沉淀反应产物洗涤之后干燥时,对干燥的温度和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干燥的温度为100℃~150℃。
在步骤S100,锂源可以为氧化锂(Li2O)、磷酸锂(Li3PO4)、磷酸二氢锂(LiH2PO4)、醋酸锂(CH3COOLi)、氢氧化锂(LiOH)、碳酸锂(Li2CO3)及硝酸锂(LiNO3)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锂源为碳酸锂、氢氧化锂及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更进一步地,锂源为碳酸锂。
M源可以为含有M元素的氧化物、硝酸化合物、碳酸化合物、氢氧化合物及醋酸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含有M元素的氧化物,例如为氧化镁、氧化锶、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锆、氧化铝及氧化硼中的一种或多种;再例如为氧化镁、氧化锶、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铝及氧化硼的一种或多种;再例如为氧化锶、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铝及氧化硼中的一种或多种;再例如为氧化锆、氧化锶和氧化硼中的一种或多种。
A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选自氟化铵、氟化锂、氟化氢、氯化铵、氯化锂、氯化氢、溴化铵、溴化锂、溴化氢、碘化铵、碘化锂、碘化氢、硫化氢、硫化锂及硫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可选地,制备不含掺杂元素或者含掺杂元素的活性物质颗粒时,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和锂源的添加量为使得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中金属元素的总摩尔量与锂源中Li元素的摩尔量之比为Me:Li=1:(0.99~1.2),进一步地,Me:Li=1:(1~1.2),更进一步地,Me:Li=1:(1.05~1.15),其中Me为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中的金属元素的总和,即Me=Ni+Co+Mn。
可选地,制备含掺杂元素M的活性物质颗粒时,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锂源和M源的添加量为使得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中金属元素和M源中M元素的总摩尔量与锂源中Li元素的摩尔量之比为(Me+M):Li=1:(1+x),其中,Me+M=Ni+Co+Mn+M。其中,M源的添加量例如占加入前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和锂源的总重量的0.03%~1.5%。
在步骤S100,烧结气氛为含氧气氛,例如为空气气氛或氧气气氛;烧结的温度为820℃~1000℃,进一步的为850℃~1000℃,更进一步的为900℃~1000℃。对烧结的时间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例如为5h~15h。
在步骤S200,对破碎的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使用颗粒破碎机。通过步骤S200的破碎和筛分处理,能够使最终得到的正极活性材料具有前文所述的粒径分布。
可选地,活性物质前体的平均粒径Dv50为3μm~6μm,例如为4μm~6μm。
在步骤S300,回火处理的温度为400℃~900℃,例如为400℃~800℃,进一步的为400℃~700℃,再进一步的为450℃~600℃,更进一步的为500℃~60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0之后、步骤S300之前,还包括步骤S400,采用含X元素氧化物对活性物质前体进行包覆处理。
在这些实施例中得到的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活性物质颗粒以及包覆在活性物质颗粒外表面的含X元素氧化物包覆层。
在步骤S400,含X元素氧化物可以为氧化铝、氧化锡、氧化锆、氧化硼及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含X元素氧化物的添加量例如占包覆前材料重量的0.01%~1%,如0.03%~1%。
包覆处理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和设备来进行,例如干法包覆、液相包覆法、气相沉积包覆法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实现,且成本低,可大规模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正极极片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极片,正极极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正极活性材料。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正极活性材料,使得正极极片能够同时兼顾良好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功率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具体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例如,正极集流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包括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活性物质层层叠设置于正极集流体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正极活性材料。
另外,正极活性物质层中还可以包括导电剂和粘结剂。本发明对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及粘结剂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作为示例,导电剂为石墨、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一种或多种;粘结剂为丁苯橡胶(SBR)、水性丙烯酸树脂(water-basedacrylic resin)、羧甲基纤维素(CMC)、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及聚乙烯醇(PVA)中的一种或多种。
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金属箔材或多孔金属板,其材质可以为铝、铜、镍、钛、银及它们各自的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正极集流体例如为铝箔。
正极极片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例如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分散于溶剂中,溶剂可以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辊压等工序后,得到正极极片。
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和电解质,其中正极极片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的正极极片。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正极活性材料,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同时兼顾良好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功率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上述负极极片可以是金属锂片。
上述负极极片还可以是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负极集流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包括相对的两个表面,负极活性物质层层叠设置于负极集流体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
本发明实施例对负极活性物质的种类不做具体地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微碳球(MCMB)、硬碳、软碳、硅、硅-碳复合物、SiOm(0<m<2,如m=1)、Li-Sn合金、Li-Sn-O合金、Sn、SnO、SnO2、尖晶石结构的钛酸锂Li4Ti5O12、Li-Al合金及金属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负极活性物质层还可以包括导电剂和粘结剂。本发明实施例对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和粘结剂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作为示例,导电剂为石墨、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粘结剂为丁苯橡胶(SBR)、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水性丙烯酸树脂(water-based acrylic resin)及羧甲基纤维素(CMC)中的一种或多种。
负极活性物质层还可选地包括增稠剂,例如羧甲基纤维素(CMC)。
负极集流体可以使用金属箔材或多孔金属板,其材质可以为铜、镍、钛、铁及它们各自的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负极集流体例如为铜箔。
负极极片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例如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及增稠剂分散于溶剂中,溶剂可以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或去离子水,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经烘干、辊压等工序后,得到负极极片。
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质可以采用固体电解质,也可以采用电解液。
作为上述电解液,包括溶剂和溶解于溶剂中的锂盐。
其中,溶剂可以为非水有机溶剂,例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甲酸甲酯(MF)、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EA)、乙酸丙酯(PA)、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EP)、丙酸丙酯(PP)、丁酸甲酯(MB)及丁酸乙酯(EB)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两种以上。
锂盐可以为LiPF6(六氟磷酸锂)、LiBF4(四氟硼酸锂)、LiClO4(高氯酸锂)、LiAsF6(六氟砷酸锂)、Li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TFSI(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三氟甲磺酸锂)、LiDF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OB(双草酸硼酸锂)、LiPO2F2(二氟磷酸锂)、LiDFOP(二氟草酸磷酸锂)及LiTFOP(四氟草酸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为LiPF6(六氟磷酸锂)、LiBF4(四氟硼酸锂)、LiBOB(双草酸硼酸锂)、LiDF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TFSI(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及LiFSI(双氟磺酰亚胺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电解液中还可选地含有其他添加剂,例如碳酸亚乙烯酯(VC)、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二氟碳酸乙烯酯(DFEC)、三氟甲基碳酸乙烯酯(TFPC)、丁二腈(SN)、己二腈(ADN)、戊二腈(GLN)、己烷三腈(HTN)、磺酸酯环状季铵盐、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TMSP)及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TMSB)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对隔离膜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电化学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隔离膜,例如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PE)、聚丙烯(PP)及聚偏二氟乙烯(PVDF)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单层或多层薄膜。
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交替层叠设置,并在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之间设置隔离膜以起到隔离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作用,得到电芯,也可以是经卷绕后得到电芯。将电芯置于外壳中,注入电解液,并封口,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
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了本发明公开的内容,这些实施例仅仅用于阐述性说明,因为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除非另有声明,以下实施例中所报道的所有份、百分比、和比值都是基于重量计,而且实施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都可商购获得或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合成获得,并且可直接使用而无需进一步处理,以及实施例中使用的仪器均可商购获得。
实施例1
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将硫酸镍、硫酸锰和硫酸钴加入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混合溶液,其中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55:15:30;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氨水(浓度为0.4mol/L)和氢氧化钠水溶液(浓度为1mol/L),调节反应体系的pH为11.3,在40℃、600rpm搅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通入惰性气体氮气进行保护,反应完成后,将固相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洗涤完成后在100℃下干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Ni0.55Co0.15Mn0.3(OH)2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将碳酸锂Li2CO3、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Ni0.55Co0.15Mn0.3(OH)2及氧化锶SrO混合,然后进行机械混料。其中,碳酸锂和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添加量为使得锂元素的摩尔量与镍元素、钴元素及锰元素的总摩尔量之比为Li:Me=1.08:1,Me=Ni+Co+Mn;氧化锶的加入量使得活性物质颗粒中锶元素的摩尔量与镍元素、钴元素及锰元素的总摩尔量之比为Sr:Me=0.002:0.998,即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中d为0.002。
将混合物料放入管式炉中,在空气气氛下以5℃/min程序升温至940℃进行烧结13h,之后随炉冷却至室温,破碎并分级得到平均粒径Dv50为4.5μm的活性物质颗粒的前体。
采用氧化铝Al2O3对活性物质颗粒的前体进行包覆处理,之后进行回火处理,回火处理的温度为550℃,经筛分,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1,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5Co0.15Mn0.3)0.998Sr0.002O2,包覆层的重量为活性物质颗粒重量的0.0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正极活性材料CA1的颗粒形貌测试,测试结果见图2,其中存在大量形态均一、结构紧实、均匀分布的单分散一次颗粒,团聚态二次颗粒含量较少。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15~0.21。正极活性材料CA1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70%,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30%。正极活性材料CA1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半高宽DFW为6.2μm。
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SP及粘结剂PVDF按照重量比18:1:1分散至溶剂NMP中进行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布于正极集流体铝箔上,经烘干、冷压后,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的制备
采用金属锂片。
电解液的制备
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及碳酸二乙酯(DEC)按照质量比30:30:40混合均匀,得到有机溶剂。将LiPF6溶解于上述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电解液中LiPF6的浓度为1mol/L。
扣式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极片、PP/PE/PP复合隔离膜及负极极片按顺序堆叠好,加入上述电解液,完成扣式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55:12:33,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为Ni0.55Co0.12Mn0.33(OH)2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M源氧化锶的加入量使得活性物质颗粒中锶元素的摩尔量与镍元素、钴元素及锰元素的总摩尔量之比为Sr:Me=0.001:0.999,即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中d为0.001;
烧结处理的温度为945℃,时间为14h;
采用氧化钛TiO2包覆;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2,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5Co0.12Mn0.33)0.999Sr0.001O2
经SEM测试,正极活性材料CA2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和少量二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14~0.19。正极活性材料CA2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65%,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35%。正极活性材料CA2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6.5μm。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55:5:40,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为Ni0.55Co0.05Mn0.4(OH)2
调节反应体系的pH为11.7;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烧结处理的温度为930℃,时间为14.5h;
未进行包覆处理;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3,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5Co0.05Mn0.40)0.998Sr0.002O2
经SEM测试,正极活性材料CA3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和少量二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18~0.28。正极活性材料CA3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82%,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18%。正极活性材料CA3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5.3μm。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55:12:33,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为Ni0.55Co0.12Mn0.33(OH)2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M源为氧化镁MgO,氧化镁的加入量使得活性物质颗粒中镁元素的摩尔量与镍元素、钴元素及锰元素的总摩尔量之比为Mg:Me=0.002:0.998,即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中d为0.002;
采用氧化镁MgO包覆。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4,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5Co0.12Mn0.33)0.998Mg0.002O2
经SEM测试,正极活性材料CA4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和少量二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14~0.20。正极活性材料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90%,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10%。正极活性材料CA4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5.7μm。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55:9:36,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为Ni0.55Co0.09Mn0.36(OH)2
调节反应体系的pH为11.5;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M源为氧化锆ZrO2,氧化锆的加入量使得活性物质颗粒中锆元素的摩尔量与镍元素、钴元素及锰元素的总摩尔量之比为Zr:Me=0.002:0.998,即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中d为0.002;
烧结处理的温度为950℃,时间为14h;
回火处理的温度为600℃;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5,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5Co0.09Mn0.36)0.998Zr0.002O2
经SEM测试,正极活性材料CA5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和少量二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03~0.12。正极活性材料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72%,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28%。正极活性材料CA5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7.4μm。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50:9:4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为Ni0.50Co0.09Mn0.41(OH)2
调节反应体系的pH为11.5;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M源为氧化锆ZrO2,氧化锆的加入量使得活性物质颗粒中锆元素的摩尔量与镍元素、钴元素及锰元素的总摩尔量之比为Zr:Me=0.002:0.998,即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中d为0.002;
烧结处理的温度为980℃,时间为14h;
回火处理的温度为600℃;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6,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0Co0.09Mn0.41)0.998Zr0.002O2
经SEM测试,正极活性材料CA6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和少量二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65~0.83。正极活性材料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80%,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20%。正极活性材料CA6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5.5μm。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70:5:25,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为Ni0.70Co0.05Mn0.25(OH)2
调节反应体系的pH为10.8;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烧结处理的温度为920℃,时间为20h;
回火处理的温度为450℃;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7,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70Co0.05Mn0.25)0.998Sr0.002O2
经SEM测试,正极活性材料CA7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和少量二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42~0.60。正极活性材料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70%,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30%。正极活性材料CA7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5.3μm。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未掺杂,即不添加M源物质;
未对活性物质颗粒的前体进行包覆处理;
烧结温度850℃;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CA8,分子式为Li(Ni0.55Co0.15Mn0.3)O2
经SEM测试,正极活性材料CA8为二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03~0.08。正极活性材料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15%,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85%。正极活性材料CA8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4.1μm。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1)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镍元素、锰元素及钴元素的摩尔比为Ni:Co:Mn=55:5:40,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为Ni0.55Co0.05Mn0.4(OH)2
调节反应体系的pH为11.2;
固相产物洗涤完成后在90℃下干燥;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烧结处理的温度为960℃,时间为13h;
未进行掺杂,采用氧化钛TiO2包覆;
回火处理的温度为600℃;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D1,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5Co0.05Mn0.40O2
采用SEM进行正极活性材料D1的颗粒形貌测试,其中颗粒发生了严重团聚。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005~0.01。正极活性材料中单分散一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28%,二次颗粒的个数百分含量为72%。正极活性材料D1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2.4μm。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步骤中:
2)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烧结处理的温度为800℃,时间为10h;
获得正极活性材料D2,其中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Ni0.55Co0.15Mn0.3)0.998Sr0.002O2
采用SEM进行正极活性材料D2的颗粒形貌测试,其中存在粒径分布较宽的团聚态二次颗粒,基本不含单分散一次颗粒。二次颗粒中的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003~0.006。正极活性材料D2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8.3μm。
测试部分
(1)正极活性材料粉体的压实密度测试
称取2.0g的正极活性材料粉体置于UTM7305型电子压力试验机的模具中,将压力调节为3吨,保压30s后,读取正极活性材料粉块的高度值。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正极活性材料在3吨压力下的压实密度P.D:
P.D=ω/(α×h)
式中,ω为正极活性材料粉体的质量,单位为g;α为模具的底面积,单位为cm2;h为正极活性材料粉块的高度值,单位为cm。
(2)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性能测试
在25℃下,将扣式电池以0.33C倍率恒流充电至4.3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C,之后搁置5分钟,再以0.33C倍率恒流放电至2.8V,此时的放电容量为初始克容量。
(3)锂离子电池的45℃循环性能测试
在45℃下,将扣式电池以1C倍率恒流充电至4.3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C,之后搁置5分钟,再以1C倍率恒流放电至2.8V,此为一个充放电循环,此次的放电容量记为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将扣式电池按照上述方法进行4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记录每一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扣式电池45℃、1C/1C循环4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第4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4)锂离子电池的功率性能测试
在25℃下,将扣式电池以1C倍率恒流充电至4.3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C,之后将扣式电池调节到50%的荷电状态(SOC),然后以4C放电30s,记录放电前后的电压降,放电前后的电压降与放电电流的比值即为电池的直流阻抗DCR。
实施例1至8和对比例1至2的测试结果示于表2。
表1
表2
对比例1中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的钴含量相对较低,材料中团聚较严重的二次颗粒占比较高,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过小,颗粒粒径分布过于集中,虽然克容量较高、DCR相对较好,但是正极活性材料的粉体压实密度偏低,高温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较低,因此不利于提升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重量能量密度和高温循环性能。而在对比例2中,由于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过大,材料中存在粒径过低的微粉以及粒径过高的大颗粒,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但是正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偏低、DCR偏大、以及高温循环性能较差。
实施例1~8中正极活性材料中的钴含量相对较低,同时,分子式中各元素的配比满足预定关系,保证正极活性材料兼具较高的结构稳定性;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在预定范围内,保证了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极片具有较高的压实密度;同时,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和电子传输性能,使得正极活性材料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从而使得采用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功率性能、以及较高的能量密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活性物质颗粒,所述活性物质颗粒的分子式为Li1+x(NiaCobMnc)1-dMdO2-yAy,其中M为Zr、Sr、B、Ti、Mg、Sn及Al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S、N、F、Cl、Br及I中的一种或多种,-0.01≤x≤0.2,0.12≤b/c≤0.9,0.002≤b×c/a2≤0.23,a+b+c=1,0≤d≤0.1,0≤y<0.2;以及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为4μm~8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n10及Dv50满足:Dn10≥0.2μm,2μm≤Dv50≤7μm;
优选地,Dn10≥1μm,3μm≤Dv50≤6μm。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间粒径分布曲线的半高宽DFW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v99及Dv10之间满足:0.4≤DFW/(Dv99-Dv10)≤1.2;
优选地,0.5≤DFW/(Dv99-Dv10)≤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布Dv99及Dv10满足:7μm≤Dv99≤15μm,1μm≤Dv10≤4μm;
优选地,8μm≤Dv99≤13μm,1.5μm≤Dv10≤2.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单分散一次颗粒,所述单分散一次颗粒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个数占比为50%以上,优选地为7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还包括由多个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二次颗粒;
所述二次颗粒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个数占比为5%~50%,优选地为10%~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颗粒的一次颗粒与所述二次颗粒的粒径比为0.03~0.9。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为1.6g/cm3~2.6g/cm3;和/或,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3吨压力下的压实密度为3.0g/cm3~3.6g/cm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还包括包覆在所述活性物质颗粒外表面的含X元素氧化物包覆层,所述X元素为3价元素及4价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X元素优选为Zr、B、Ti、Al及Sn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所述包覆层的重量为所述活性物质颗粒重量的0.01%~1%。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式中,0.5≤a≤0.7,0<b≤0.2。
11.一种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集流体及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
12.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正极极片。
CN201910350192.1A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Active CN1105182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0288.9A CN112436134B (zh)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动汽车
CN201910350192.1A CN110518232B (zh)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PCT/CN2019/121545 WO2020220662A1 (zh) 2019-04-28 2019-11-28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装置
EP22201510.9A EP4148830B1 (en) 2019-04-28 2019-11-28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ES19926913T ES2934943T3 (es) 2019-04-28 2019-11-28 Material activo de electrodo positivo, placa de electrodo positivo, batería secundaria de iones de litio y aparato
EP19926913.5A EP3951946B1 (en) 2019-04-28 2019-11-28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US17/512,702 US20220052338A1 (en) 2019-04-28 2021-10-28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US18/118,754 US20230246184A1 (en) 2019-04-28 2023-03-08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0192.1A CN110518232B (zh)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0288.9A Division CN112436134B (zh)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18232A true CN110518232A (zh) 2019-11-29
CN110518232B CN110518232B (zh) 2020-12-15

Family

ID=686225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0288.9A Active CN112436134B (zh)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动汽车
CN201910350192.1A Active CN110518232B (zh)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0288.9A Active CN112436134B (zh) 2019-04-28 2019-04-28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220052338A1 (zh)
EP (2) EP4148830B1 (zh)
CN (2) CN112436134B (zh)
ES (1) ES2934943T3 (zh)
WO (1) WO2020220662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1772A (zh) * 2020-02-12 2020-03-27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型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900380A (zh) * 2020-08-10 2020-11-06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镍钴锰酸锂单晶三元材料的方法
WO2022082365A1 (zh) * 2020-10-19 2022-04-2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044934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N116666733A (zh) * 2023-07-28 2023-08-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WO2023185206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器
CN117254113A (zh) * 2023-11-17 2023-12-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4245B2 (ja) 2021-03-19 2023-04-0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16830333A (zh) * 2023-02-06 2023-09-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5911514B (zh) * 2023-03-02 2023-05-05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1972A (zh) * 2000-05-30 2003-07-23 清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JP2008235157A (ja) * 2007-03-23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CN101847722A (zh) * 2009-03-26 2010-09-29 青岛新正锂业有限公司 高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85980A (zh) * 2015-08-17 2015-12-23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TiO2包覆的层状富锂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594031A (zh) * 2013-10-03 2016-05-18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锂二次电池用电极、锂二次电池和蓄电装置
CN105977475A (zh) * 2016-07-06 2016-09-2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5990577A (zh) * 2016-06-15 2016-10-0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6-xCo0.2Mn0.2AlxO2-yFy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25926A (zh) * 2015-09-17 2018-05-11 巴登-符腾堡州太阳能和氢能公益基金研究中心 锂-镍-锰基过渡金属氧化物颗粒、其生产与其作为电极材料的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78877B1 (ko) * 2004-03-12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US8871113B2 (en) * 2010-03-31 2014-10-28 Samsung Sdi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and posi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JP5255143B2 (ja) * 2011-09-30 2013-08-0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正極材料、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WO2013063367A1 (en) * 2011-10-27 2013-05-02 Infinite Power Solutions, Inc. Fabrication of a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y
CN102952878B (zh) * 2012-09-28 2014-07-02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鉴别正品玛咖、伪品玛咖及掺杂玛咖的its序列及方法
WO2014175191A1 (ja) * 2013-04-25 2014-10-30 旭硝子株式会社 複合化合物、リチウム含有複合酸化物、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6244713B2 (ja) * 2013-07-24 2017-12-13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WO2015012648A1 (ko) * 2013-07-26 2015-01-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결정 리튬 망간 산화물 입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양극 활물질
JP6108141B2 (ja) * 2014-12-25 2017-04-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5633395B (zh) * 2016-01-14 2019-10-29 浙江林奈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35849B (zh) * 2015-12-31 2019-12-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29457A (zh) * 2016-02-24 2016-04-27 无锡凯力克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高压实3.7g/cm3 镍钴锰酸锂NCM523三元正极材料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CN105932321A (zh) * 2016-06-20 2016-09-0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掺杂型微米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43795B (zh) * 2016-07-22 2022-01-04 尤米科尔公司 锂金属复合氧化物粉末
CN107248576A (zh) * 2017-06-22 2017-10-13 芜湖浙鑫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低阳离子混排高镍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6984202B2 (ja) * 2017-07-12 2021-12-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当該制御装置を有す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システム、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7572603A (zh) * 2017-08-28 2018-01-12 浙江新时代海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粒度球形ncm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KR102552140B1 (ko) * 2017-10-13 2023-07-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고체 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CN109037614B (zh) * 2018-07-05 2021-06-11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实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16697A (zh) * 2018-07-31 2019-01-15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大晶粒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61928B (zh) * 2018-09-19 2020-11-13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能量密度多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99537A (zh) * 2018-10-23 2019-04-09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86938B (zh) * 2018-12-18 2021-02-09 中南大学 镁离子掺杂梯度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1972A (zh) * 2000-05-30 2003-07-23 清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JP2008235157A (ja) * 2007-03-23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CN101847722A (zh) * 2009-03-26 2010-09-29 青岛新正锂业有限公司 高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94031A (zh) * 2013-10-03 2016-05-18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锂二次电池用电极、锂二次电池和蓄电装置
CN105185980A (zh) * 2015-08-17 2015-12-23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TiO2包覆的层状富锂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025926A (zh) * 2015-09-17 2018-05-11 巴登-符腾堡州太阳能和氢能公益基金研究中心 锂-镍-锰基过渡金属氧化物颗粒、其生产与其作为电极材料的用途
CN105990577A (zh) * 2016-06-15 2016-10-0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6-xCo0.2Mn0.2AlxO2-yFy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77475A (zh) * 2016-07-06 2016-09-2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1772A (zh) * 2020-02-12 2020-03-27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型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900380A (zh) * 2020-08-10 2020-11-06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镍钴锰酸锂单晶三元材料的方法
WO2022082365A1 (zh) * 2020-10-19 2022-04-2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044934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185206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器
CN116666733A (zh) * 2023-07-28 2023-08-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666733B (zh) * 2023-07-28 2024-02-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254113A (zh) * 2023-11-17 2023-12-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7254113B (zh) * 2023-11-17 2024-04-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8830B1 (en) 2023-08-09
EP4148830A3 (en) 2023-04-05
EP3951946A1 (en) 2022-02-09
CN110518232B (zh) 2020-12-15
CN112436134B (zh) 2022-03-08
EP4148830A2 (en) 2023-03-15
EP3951946B1 (en) 2022-11-30
CN112436134A (zh) 2021-03-02
EP3951946A4 (en) 2022-06-15
US20220052338A1 (en) 2022-02-17
ES2934943T3 (es) 2023-02-28
US20230246184A1 (en) 2023-08-03
WO2020220662A1 (zh) 2020-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18232A (zh)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554919B (zh) 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CN102239118B (zh) 锂复合化合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6037095A (en) Non-aqueous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419700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011911B (zh) 用于非水二次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以及非水锂二次电池
CN106797028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1653756B (zh) 正极活性物质前驱体、其制备方法及正极活性物质
CN101300696A (zh) 用于高性能锂二次电池的材料
CN110265721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4037397A (zh) 复合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含其的正极和锂电池
JP589784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伝導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空気電池
CN105322166A (zh) 橄榄石型锂铁磷酸盐、包含其的正极混合物及其分析方法
CN110233259A (zh)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KR20150090751A (ko)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 상기 양극 활물질을 채용한 양극과 리튬 전지
CN104300138A (zh)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正极和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7732163A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4681818A (zh) 正极活性物质、制备其的方法和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9119598A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CN110383541A (zh) 包含形成有含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涂层的富锂锂锰基氧化物的正极活性材料和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01515644A (zh)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该物质的锂离子电池
KR102565007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6935809A (zh) 包含锂锰氧化物的正极活性材料和包含其的正极混合物
CN109860705A (zh) 一种锂金属电池用阻燃磷基电解液及锂金属电池
CN113571705A (zh)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