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3916B -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93916B CN110193916B CN201910382237.3A CN201910382237A CN110193916B CN 110193916 B CN110193916 B CN 110193916B CN 201910382237 A CN201910382237 A CN 201910382237A CN 110193916 B CN110193916 B CN 1101939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
- rod
- ejector
- auxiliary rod
- guide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4—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for undercut articles
- B29C45/4435—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for undercut articles using inclined, tiltable or flexible undercut forming elements driven by the ejector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0—Vehicles, e.g. ships or aircraft, or body parts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其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座板、顶板、底板和驱动顶板运动的驱动部,顶板位于后模板一侧,顶板上设有顶出组件,前模板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内表面结构的前模仁,后模板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外表面结构的后模仁,还包括用于成型内框边内侧面的第一成型块、作用于第一成型块的第一斜顶组件、用于成型内框边外侧面的第二成型块和作用于第二成型块的第二斜顶组件。本发明具巧妙的利用第一辅杆减小了第一斜顶杆的斜顶角度,使第一成型块避开窄缝和倒钩块的干涉,同时保证斜顶杆不断裂的前提下使产品顺利脱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模具的结构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注塑模具主要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与定模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型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
现有如附图1、2和3所示的汽车后背门内板,包括内板骨架100,内板骨架100上设有后窗框200,内板骨架100上存在众多的凸块和凹槽结构,且内板骨架100表面大部分为曲面设计;后窗框200处设有内边框300。见附图2,将内边框300分成内侧面600和外侧面700。内边框300为弧形曲面,相当于倒扣结构且其内侧面600设有倒扣块400,另外内边框300和后窗框200本体之间存在窄缝500。此处,内边框300的内侧面600大约呈14°,因此成型块在脱模时相当于需要下滑16°~17°才能顺利脱模。
传统上,为了使产品顺利成型和脱模,会使用斜顶的形式应对产品上的倒扣结构,但是由于倒扣块400和窄缝500的存在,使该处结构既需要大角度脱模,又要避开窄缝500的干涉,因此难以通过传统的斜顶形式实现,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脱模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其将脱模角度进行分解,避开结构干涉,使产品顺利脱模。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座板、顶板、底板和驱动顶板运动的驱动部,所述顶板位于后模板一侧,所述顶板上设有顶出组件,所述前模板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内表面结构的前模仁,所述后模板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外表面结构的后模仁,还包括用于成型内框边内侧面的第一成型块、作用于第一成型块的第一斜顶组件、用于成型内框边外侧面的第二成型块和作用于第二成型块的第二斜顶组件;
所述第一斜顶组件包括支撑于第一成型块底部的第一斜顶杆、固定于顶板上的第一导轨块、设于后模板上并供第一斜顶杆插设的第一导套,所述第一导轨块上滑移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设有斜滑槽,所述斜滑槽上滑移连接有滑移块,所述第一斜顶杆固定于滑移块,所述底板上固定有第一辅杆和第二辅杆,所述第一辅杆穿设于移动块远离斜滑槽的一端,所述第二辅杆穿设于滑移块,所述第一辅杆的上端朝远离斜滑槽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斜顶组件包括支撑于第二成型块底部的第二斜顶杆、固定于顶板上的第二导轨块、设于后模板内并供第二斜顶杆插设的第二导套,第二斜顶杆的底端滑移连接于第二导轨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内边框处窄缝的干涉,以及倒扣块的存在,使得第一成型块脱模时不能垂直脱出也不能水平脱出,需要大角度斜向脱出,但通常斜顶角度大于12°时,斜顶杆极易断裂;
第一辅杆为倾斜设置,第一辅杆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斜顶杆的倾斜方向相反;此处,通过第一辅杆和斜滑槽将第一成型块的脱模角度进行分解;脱模时,顶板带动移动块向上运动,在第一辅杆的导向作用下,移动块在竖直向上运动的同时朝第一辅杆的方向水平运动;由于第二辅杆固定不同,因此在第二辅杆的作用使得移动块上的滑移块不随移动块朝第一辅杆的方向运动,反之,滑移块在斜滑槽的作用下产生斜向下的运动量,从而在整体运动过程中,第一成型块相当于顺着内边框的内侧面斜向下脱离;其中,在脱模过程中,第一辅杆的斜向设置加速了滑移块顺着斜滑槽的运动量,也即加大了第一成型块的脱模角度,巧妙的利用第一辅杆减小了第一斜顶杆的斜顶角度,使第一成型块避开窄缝和倒钩块的干涉,同时保证斜顶杆不断裂的前提下使产品顺利脱模;
另外,第二成型块在第二斜顶杆的作用下斜向上运动脱离内边框的外侧面,从而使顶出组件可以顺利将产品顶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辅杆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辅杆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辅杆相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移动块运动时,倾斜的第二辅杆相当于加速了滑移块顺着斜滑槽的运动量,也即适当的增大了第一成型块脱模时的下滑角度;第二辅杆可作为另一个角度分量,从而可以减少第一斜顶杆的斜顶角度或者调整第二辅杆和斜滑槽的倾斜角度,使三者角度处于合适的范围内,使产品顺利脱模。
优选的,所述后模板上和底板上均设有辅杆固定块,所述辅杆固定块内设有固定销,所述第二辅杆的两端设有U型缺口,所述固定销卡入U型缺口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U型缺口可以卡于固定销,在安装时允许存在长度上的误差,减小第二辅杆的安装难度。
优选的,所述滑移块上铰接有第三导套,所述第二辅杆穿设于第三导套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辅杆可以相对第三导套内自由穿梭,铰接的形式可以允许第二辅杆存在小幅度角度误差,防止运动时,滑移块卡死,保证产品顺利脱模。
优选的,同一所述第一成型块上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第一斜顶组件,同一所述第二成型块上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第二斜顶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斜顶组件的顶出强度,提高斜顶组件顶出时的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顶杆和第二斜顶杆均为圆柱杆,所述第一导套和第二导套均为圆柱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柱杆的强度大于方形杆,可以提高斜顶时的可靠性,保证产品顺利脱模。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顶杆和所述第二斜顶杆的轴心均设有通液孔,所述第一斜顶杆和所述第二斜顶杆的底部均设有供液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可以通过供液嘴供入斜顶杆内,降低其温度,保证斜顶杆的强度,使产品顺利脱模。
优选的,所述驱动部为固定于后模板四侧的驱动油缸,所述驱动油缸的油缸杆连接于顶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模具体积较大,四侧的驱动油缸共同作用,保证顶板平稳的向上运动。
优选的,所述顶出组件包括顶针组和顶块组,所述顶针组的上端顶于产品表面,下端固定于顶板,所述顶块组包括位于后窗框轮廓边处和位于内板骨架轮廓边处的托顶块、支撑于托顶块下端的推顶杆,所述托顶块的上表面贴合产品的曲面轮廓设置,所述推顶杆的下端固定于顶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内板骨架表面为曲面,采用顶块组可以减少产品表面局部受力过大,大程度的减少顶出时对产品表面的破坏;此处,顶块组和顶针组顺着产品轮廓布置,大大提高了产品脱模质量。
优选的,所述推顶杆上套设有第四导套,所述第四导套固定于后模板上,所述推顶杆下端设有平直面,所述第四导套上设有与平直面配合的限位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四导套上的限位块贴合平直面可以限制推顶杆周向转动,起到限位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 巧妙的利用第一辅杆减小了第一斜顶杆的斜顶角度,使第一成型块避开窄缝和倒钩块的干涉,同时保证斜顶杆不断裂的前提下使产品顺利脱模;
2.圆导柱的设计以及通液孔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斜导柱的强度,保证产品顺利脱模;
3. 采用顶块组大程度的减少顶出时对产品表面的破坏;顶块组和顶针组顺着产品轮廓布置,大大提高了产品脱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后背门内板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部的放大图;
图4为后背门内板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整体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前模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后模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顶出组件、第一斜顶组件、第二斜顶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中第一斜顶组件和第二斜顶组件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斜顶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斜顶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内板骨架;200、后窗框;300、内框边;400、倒扣块;500、窄缝;600、内侧面;700、外侧面;1、前模板;2、后模板;3、座板;4、顶板;5、底板;6、驱动部;7、顶出组件;71、顶针组;72、顶块组;721、托顶块;722、推顶杆;81、第一斜顶杆;82、第一导轨块;83、第一导套;84、移动块;85、斜滑槽;86、滑移块;87、第一辅杆;88、第二辅杆;91、第二斜顶杆;92、第二导轨块;93、第二导套;10、前模仁;11、后模仁;12、第一成型块;13、第二成型块;14、辅杆固定块;15、固定销;16、U型缺口;17、第三导套; 19、供液嘴;20、第四导套;21、平直面;22、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3~7所示的一种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座板3、顶板4、底板5和驱动顶板4运动的驱动部6,顶板4位于后模板2一侧,前模板1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内表面结构的前模仁10,后模板2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外表面结构的后模仁11。此处,驱动部6为固定于后模板2四侧的驱动油缸,驱动油缸的油缸杆连接于顶板4。四侧的驱动油缸共同作用,保证顶板4平稳的向上运动。
参见附图8,顶板4上设有顶出组件7、用于成型内框边300内侧面600的第一成型块12、作用于第一成型块12的第一斜顶组件、用于成型内框边300外侧面700的第二成型块13和作用于第二成型块13的第二斜顶组件。
其中,参见附图9、10和11,第一斜顶组件包括支撑于第一成型块12底部的第一斜顶杆81、固定于顶板4上的第一导轨块82、设于后模板2上并供第一斜顶杆81插设的第一导套83;第一导轨块82上滑移连接有移动块84,移动块84上设有斜滑槽85,斜滑槽85上滑移连接有滑移块86,第一斜顶杆81固定于滑移块86。底板5上固定有第一辅杆87和第二辅杆88,第一辅杆87穿设于移动块84远离斜滑槽85的一端;滑移块86上铰接有第三导套17,第二辅杆88穿设于第三导套17内。此处,第一辅杆87为倾斜设置,第一辅杆87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斜顶杆81的倾斜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第二辅杆88为倾斜设置,第二辅杆88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辅杆87相反。
另外,为了减小第二辅杆88的安装难度,在后模板2上和底板5上均设有辅杆固定块14,辅杆固定块14内设有固定销15,第二辅杆88的两端设有U型缺口16,固定销15卡入U型缺口16内。
第二斜顶组件包括支撑于第二成型块13底部的第二斜顶杆91、固定于顶板4上的第二导轨块92、设于后模板2内并供第二斜顶杆91插设的第二导套93,第二斜顶杆91的底端滑移连接于第二导轨块92。
上述结构中,为了增加斜顶组件的顶出强度,提高斜顶组件顶出时的可靠性,在同一第一成型块12上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第一斜顶组件,同一所述第二成型块13上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第二斜顶组件。
此外,由于圆柱杆的强度大于方形杆,可以提高斜顶时的可靠性,保证产品顺利脱模,因此第一斜顶杆81和第二斜顶杆91均采用圆柱杆,第一导套83和第二导套93均采用圆柱套。
见附图10和11,第一斜顶杆81和所述第二斜顶杆91的轴心均设有通液孔(图中未示出),第一斜顶杆81和所述第二斜顶杆91的底部均设有供液嘴 19。冷却液可以通过供液嘴 19供入斜顶杆内,降低其温度,保证斜顶杆的强度,使产品顺利脱模。
参见附图8,出组件包括顶针组71和顶块组72,顶针组71的上端顶于产品表面,下端固定于顶板4,顶块组72包括位于后窗框200轮廓边处和位于内板骨架100轮廓边处的托顶块721、支撑于托顶块721下端的推顶杆722,托顶块721的上表面贴合产品的曲面轮廓设置,推顶杆722的下端固定于顶板4。其中,推顶杆722上套设有第四导套20,第四导套20固定于后模板2上,推顶杆722下端设有平直面21,第四导套20上设有与平直面21配合的限位块22。第四导套20上的限位块22贴合平直面21可以限制推顶杆722周向转动,起到限位作用。此处,由于内板骨架100表面为曲面,采用顶块组72可以减少产品表面局部受力过大,大程度的减少顶出时对产品表面的破坏;且顶块组72和顶针组71顺着产品轮廓布置,大大提高了产品脱模质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座板(3)、顶板(4)、底板(5)和驱动顶板(4)运动的驱动部(6),所述顶板(4)位于后模板(2)一侧,所述顶板(4)上设有顶出组件(7),所述前模板(1)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内表面结构的前模仁(10),所述后模板(2)上设有用于成型内板外表面结构的后模仁(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成型内框边(300)内侧面(600)的第一成型块(12)、作用于第一成型块(12)的第一斜顶组件、用于成型内框边(300)外侧面(700)的第二成型块(13)和作用于第二成型块(13)的第二斜顶组件;
所述第一斜顶组件包括支撑于第一成型块(12)底部的第一斜顶杆(81)、固定于顶板(4)上的第一导轨块(82)、设于后模板(2)上并供第一斜顶杆(81)插设的第一导套(83),所述第一导轨块(82)上滑移连接有移动块(84),所述移动块(84)上设有斜滑槽(85),所述斜滑槽(85)上滑移连接有滑移块(86),所述第一斜顶杆(81)固定于滑移块(86),所述底板(5)上固定有第一辅杆(87)和第二辅杆(88),所述第一辅杆(87)穿设于移动块(84)远离斜滑槽(85)的一端,所述第二辅杆(88)穿设于滑移块(86),所述第一辅杆(87)的上端朝远离斜滑槽(85)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斜顶组件包括支撑于第二成型块(13)底部的第二斜顶杆(91)、固定于顶板(4)上的第二导轨块(92)、设于后模板(2)内并供第二斜顶杆(91)插设的第二导套(93),第二斜顶杆(91)的底端滑移连接于第二导轨块(92);
所述第二辅杆(88)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辅杆(88)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辅杆(87)相反;
所述后模板(2)上和底板(5)上均设有辅杆固定块(14),所述辅杆固定块(14)内设有固定销(15),所述第二辅杆(88)的两端设有U型缺口(16),所述固定销(15)卡入U型缺口(16)内;
所述滑移块(86)上铰接有第三导套(17),所述第二辅杆(88)穿设于第三导套(17)内;
所述顶出组件(7)包括顶针组(71)和顶块组(72),所述顶针组(71)的上端顶于产品表面,下端固定于顶板(4),所述顶块组(72)包括位于后窗框(200)轮廓边处和位于内板骨架(100)轮廓边处的托顶块(721)、支撑于托顶块(721)下端的推顶杆(722),所述托顶块(721)的上表面贴合产品的曲面轮廓设置,所述推顶杆(722)的下端固定于顶板(4);
所述推顶杆(722)上套设有第四导套(20),所述第四导套(20)固定于后模板(2)上,所述推顶杆(722)下端设有平直面(21),所述第四导套(20)上设有与平直面(21)配合的限位块(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第一成型块(12)上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第一斜顶组件,同一所述第二成型块(13)上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第二斜顶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顶杆(81)和第二斜顶杆(91)均为圆柱杆,所述第一导套(83)和第二导套(93)均为圆柱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顶杆(81)和所述第二斜顶杆(91)的轴心均设有通液孔,所述第一斜顶杆(81)和所述第二斜顶杆(91)的底部均设有供液嘴( 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6)为固定于后模板(2)四侧的驱动油缸,所述驱动油缸的油缸杆连接于顶板(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82237.3A CN110193916B (zh) | 2019-05-09 | 2019-05-09 |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82237.3A CN110193916B (zh) | 2019-05-09 | 2019-05-09 |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3916A CN110193916A (zh) | 2019-09-03 |
CN110193916B true CN110193916B (zh) | 2021-12-21 |
Family
ID=67752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82237.3A Active CN110193916B (zh) | 2019-05-09 | 2019-05-09 |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1939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21793A (zh) * | 2021-03-19 | 2021-06-25 | 重庆持恒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后视镜外壳的注塑模具用加速下行斜顶 |
CN114407297B (zh) * | 2022-01-13 | 2022-12-27 | 宁波市益普乐模塑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门板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87449Y (zh) * | 2008-11-11 | 2009-08-12 | 深圳市银宝山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及包括该斜顶机构的注塑模具 |
CN102431133A (zh) * | 2011-10-31 | 2012-05-02 | 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注塑模具超大角度下坡的斜顶机构组件及其装配方法 |
CN103009582A (zh) * | 2012-12-24 | 2013-04-03 | 黄岩星泰塑料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超大反脱模斜度中的抽芯机构 |
CN104985775B (zh) * | 2015-07-22 | 2017-07-21 | 浙江艾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注塑模具直顶斜滑抽芯同步组合滑块机构 |
CN204936082U (zh) * | 2015-08-25 | 2016-01-06 | 天津银宝山新科技有限公司 | 有效避免斜顶行程干涉的脱模机构 |
CN205800105U (zh) * | 2016-07-12 | 2016-12-14 | 宁波南方塑料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型交叉双导杆的斜顶装置 |
CN208543769U (zh) * | 2018-06-25 | 2019-02-26 | 青岛英联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一种层叠式斜顶机构 |
CN108908869A (zh) * | 2018-06-29 | 2018-11-30 | 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冷却水的模具斜顶杆结构 |
CN109648793A (zh) * | 2018-09-29 | 2019-04-19 | 高建鑫 | 一种汽车内饰后盖板的制造方法 |
-
2019
- 2019-05-09 CN CN201910382237.3A patent/CN11019391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3916A (zh) | 2019-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93916B (zh) |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 |
CN102310526A (zh) | 一种汽车锁扣盖注塑模具 | |
CN104309067A (zh) | 一种模具 | |
CN210047005U (zh) | 一种斜行位转为水平行位结构 | |
CN210498267U (zh) | 带有导向顶出机构的工业机器人手臂重力铸造模具 | |
CN113334704A (zh) | 组合斜顶脱模机构 | |
CN111483117A (zh) | 带蒙布的汽车ab柱装饰件一模成型注塑模具 | |
CN218928525U (zh) | 大型汽车门板注塑模具的大斜顶脱模机构 | |
CN215242521U (zh) | 具有模内镶块式结构的高精度注塑成型模具 | |
CN217803055U (zh) | 一种连接插件注塑模具 | |
CN217968159U (zh) | 油缸顶出预防吹气行位变形机构 | |
CN218748985U (zh) | 一种橡胶注射机 | |
CN212736907U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14239273U (zh) | 大型薄壁轻量化汽车后尾门注塑模具 | |
CN218749088U (zh) | 一种挡泥板用模具 | |
CN214820563U (zh) | 聚碳酸酯高透塑料椅一体成型模具 | |
CN209050979U (zh) | 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 |
CN219820520U (zh)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上的锁止结构 | |
CN213166401U (zh) | 一种塑胶模具超前顶出机构 | |
CN215039753U (zh) | 便于快速脱模的塑料制品用注塑模具 | |
CN215242524U (zh) | 具有组合顶杆结构的薄壁塑料件模具 | |
CN215903909U (zh) | 一种同时成型多个汽车线束壳体的注塑模具 | |
CN215203299U (zh) | 高耐热耐腐蚀汽车反光镜注射模具 | |
CN216465993U (zh) |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 |
CN213767019U (zh) | 一种五金塑胶模具二次顶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318027 No.277 Xinjiang road, Xinqian street, Huangyan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elf declaration) Applicant after: Taizhou Meitu M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8020,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uangyan city streets north tower water bridge village Applicant before: Taizhou Huangyan Meitou Molding Co.,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