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50979U - 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050979U CN209050979U CN201821653839.5U CN201821653839U CN209050979U CN 209050979 U CN209050979 U CN 209050979U CN 201821653839 U CN201821653839 U CN 201821653839U CN 209050979 U CN209050979 U CN 2090509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ynamic model
- quiet mould
- front cover
- sliding block
- oblique t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静模、静模模芯、注胶口、动模、动模模芯以及顶针组件,动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中子组件,中子组件包括中子板以及驱动件,中子板上设置有凸块;顶针组件包括顶针推板、多个推杆以及两个斜顶;每个斜顶沿倾斜向上的方向滑移连接于动模,斜顶靠近中子板的一端开设有与凹槽形状相同的成型槽;斜顶内滑移设置有第一滑块,静模上设置有驱动第一滑块移动的驱动组件,斜顶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第一滑块上固接有镶针,镶针远离第一滑块的一端端面固接有与条形槽相同的凸起。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模具无法进行塑料前盖生产的问题,达到了可以对塑料前盖进行生产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主题名称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如图1所示,一种塑料前盖1,包括分别开设在塑料前盖1两端外端面的凹槽11以及开设在塑料前盖1内侧两端的条形槽12。
但是,现有的模具无法使塑料前盖形成凹槽以及条形槽,这样无法进行塑料前盖的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可以形成凹槽以及条形槽,这样可以进行塑料前盖的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包括静模、安装在静模上的静模模芯、开设在静模上的注胶口、动模、安装在动模上的动模模芯以及安装在动模内的顶针组件,所述动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中子组件,所述中子组件包括滑移设置于动模上的中子板以及驱动中子板相对动模模芯靠近或者远离滑动的驱动件,所述中子板上设置有与凹槽形状相同的凸块;所述顶针组件包括顶针推板、铰接于顶针推板的多个推杆以及设置于动模上的两个斜顶;每个所述斜顶沿倾斜向上的方向滑移连接于动模,所述斜顶靠近中子板的一端开设有与凹槽形状相同的成型槽;所述斜顶内沿竖向滑移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静模上设置有驱动第一滑块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斜顶内设置有用于使第一滑块复位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滑块上固接有镶针,所述镶针远离第一滑块的一端端面固接有与条形槽相同的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驱动中子板移动到指定位置,注塑机驱动动模朝向静模移动,动模在移动过程中,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一滑块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一滑块移动带动凸起移动,这样可以将凸起移动到指定位置,当凸起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并且动模与静模闭合后,此时动模模芯和静模模芯便形成塑料前盖的雏形,这时便可通过注胶口朝动模模芯和静模模芯注射液态塑料;当液态塑料注射完毕后,等待液态塑料冷却;当液态塑料冷却后,通过注塑机使动模远离静模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使第一滑块复位;当第一滑块复位后,通过驱动件驱动中子板上的凸块与塑料前盖上的凹槽分离;当中子板复位后,通过注塑机驱动顶针推板移动,顶针推板移动推动推杆移动,推杆移动推动斜顶斜向上移动,可使斜顶上的成型槽与塑料前盖上的凹槽外侧壁分离,通过顶针组件可使塑料前盖与动模模芯分离,综上所述,上述模具可以形成凹槽以及条形槽,这样可以进行塑料前盖的生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与中子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缸跟气缸相比能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液压油缸材质采用45号优质碳素钢,具有抗疲劳强度、耐冲击、非磁性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接于静模上的斜导柱以及开设于第一滑块内的斜孔,所述斜导柱可沿斜孔的倾斜方向滑移连接于斜孔,所述斜顶内开设有供第一滑块沿竖向滑移的第一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模向静模移动带动第一滑块向静模移动,当第一滑块滑动到使斜导柱插入斜孔中后,动模带着第一滑块继续移动,这时斜导柱便会推动第一滑块朝竖向移动,这样便于第一滑块带动凸起运动到指定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顶包括第一倾斜面,对应所述第一倾斜面在动模上设置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沿第二倾斜面的倾斜方向滑移连接于第二倾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第二倾斜面对第一倾斜面具有导向作用,这样可以降低斜顶沿第二倾斜面的倾斜方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斜顶在第二倾斜面上滑移,可使斜顶具有一个朝向静模的运动分量,这样可使斜顶上的凸块与塑料前盖的凹槽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上设置有多个不共线的圆导柱,对应所述圆导柱在静模上开设有柱形槽,所述圆导柱插接于柱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柱形槽对圆导柱具有导向作用,可以降低动模在合模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顶针组件的通孔,所述顶针组件还包括多个不共线的导向杆,所述动模上开设有供导向杆沿动模运动方向滑移的导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槽对导向杆具有导向作用,这样可以降低斜顶在顶出产品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导向杆上套接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顶针推板和导向槽的一端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推动顶针推板移动,顶针推板移动推动斜顶朝向动模模芯运动,此时第二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斜顶将塑料前盖顶出后,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会复位,因为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与顶针推板只是抵接,所以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不会带动顶针推板复位,此时第二弹性件推动顶针推板复位,这样可以降低动模在合模过程中将斜顶压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静模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静模和动模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以及多个螺栓;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接于动模的侧壁和静模的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卸下模具时,通过连接组件将动模和静模连接起来,这样可以降低在卸模过程中静模与动模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驱动件驱动中子板移动到指定位置,注塑机驱动动模朝向静模移动,动模在移动过程中,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一滑块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一滑块移动带动凸起移动,这样可以将凸起移动到指定位置,当凸起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并且动模与静模闭合后,此时动模模芯和静模模芯便形成塑料前盖的雏形,这时便可通过注胶口朝动模模芯和静模模芯注射液态塑料;当液态塑料注射完毕后,等待液态塑料冷却;当液态塑料冷却后,通过注塑机使动模远离静模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使第一滑块复位;当第一滑块复位后,通过驱动件驱动中子板上的凸块与塑料前盖上的凹槽分离;当中子板复位后,通过注塑机驱动顶针推板移动,顶针推板移动推动推杆移动,推杆移动推动斜顶斜向上移动,可使斜顶上的成型槽与塑料前盖上的凹槽外侧壁分离,通过顶针组件可使塑料前盖与动模模芯分离,综上所述,上述模具可以形成凹槽以及条形槽,这样可以进行塑料前盖的生产;
2.一方面第二倾斜面对第一倾斜面具有导向作用,这样可以降低斜顶沿第二倾斜面的倾斜方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斜顶在第二倾斜面上滑移,可使斜顶具有一个朝向静模的运动分量,这样可使斜顶上的凸块与塑料前盖的凹槽分离;
3.当需要卸下模具时,通过连接组件将动模和静模连接起来,这样可以降低在卸模过程中静模与动模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塑料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动模和静模合模状态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突显注胶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动模和静模分开后动模旋转180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突显凸块与成型槽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突显推杆与斜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突显镶针与斜顶连接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中突显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中突显第二滑槽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塑料前盖;11、凹槽;12、条形槽;2、静模;21、静模模芯;22、注胶口;23、柱形槽;3、动模;31、动模模芯;32、通孔;33、第二倾斜面;34、圆导柱;4、中子组件;41、中子板;411、凸块;42、驱动件;5、顶针组件;51、顶针推板;52、推杆;53、斜顶;531、成型槽;532、第一滑槽;533、第一倾斜面;534、第二滑槽;54、第一滑块;541、镶针;542、凸起;543、第二滑块;544、安装孔;55、第一弹性件;56、导向杆;57、导向槽;58、第二弹性件;6、驱动组件;61、斜导柱;62、斜孔;7、连接组件;71、连接板;7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如图2和图4所示,包括静模2、安装在静模2上的静模模芯21、开设在静模2上的注胶口22(见图3)、动模3、安装在动模3上的动模模芯31以及安装在动模3内的顶针组件5;注胶口22的一端贯穿静模2的外侧壁,另一端向静模2内延伸并且贯穿静模模芯21,动模3内开设有安装顶针组件5的通孔32。
如图4和图5所示,动模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中子组件4,中子组件4包括滑移设置于动模3上的中子板41以及驱动中子板41相对动模模芯31靠近或者远离滑动的驱动件42,中子板41上设置有与凹槽11形状相同的凸块411;驱动件42为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与中子板41固定连接。液压缸跟气缸相比能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液压油缸材质采用45号优质碳素钢,具有抗疲劳强度、耐冲击、非磁性等特点。
如图5和图6所示,顶针组件5包括顶针推板51、铰接于顶针推板51的多个推杆52以及设置于动模3上的两个斜顶53;推杆52远离顶针推板51的一端贯穿动模3与斜顶53固定连接,每个斜顶53沿倾斜向上的方向滑移连接于动模3,斜顶53靠近中子板41的一端开设有与凹槽11形状相同的成型槽531,成型槽531和中子板41的上凸块411共同作用,然后向模具内注胶便可形成凹槽11。
如图4所示,斜顶53内沿竖向滑移设置有第一滑块54,静模2上设置有驱动第一滑块54移动的驱动组件6。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滑块54内开设有安装孔544,安装孔544内设置有用于使第一滑块54复位的第一弹性件55,第一弹性件55远离安装孔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滑槽532内壁,第一弹性件55可选用弹簧;第一滑块54上固接有镶针541,镶针541远离第一滑块54的一端贯穿斜顶53,并且镶针541远离第一滑块54的一端端面固接有与条形槽12相同的凸起542,凸起542与静模模芯21共同作用,然后向模具内注胶便可形成条形槽12。如图4所示,注塑机驱动动模3朝向静模2移动,动模3在移动过程中,驱动组件6可驱动第一滑块54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55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一滑块54移动带动凸起542移动,这样可以将凸起542移动到指定位置,当凸起542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并且动模3与静模2闭合后,此时动模模芯31和静模模芯21便形成塑料前盖1的雏形,这时便可向模具内注射液态塑料;当液态塑料注射完毕后,等待液态塑料冷却;当液态塑料冷却后,通过注塑机使动模3远离静模2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55使第一滑块54复位;当第一滑块54复位后,通过驱动件42驱动中子板41上的凸块411与塑料前盖1上的凹槽11分离;当中子板41复位后,通过注塑机驱动顶针推板51移动,顶针推板51移动推动推杆52移动,推杆52移动推动斜顶53斜向上移动,这样可使斜顶53上的成型槽531与塑料前盖1上的凹槽11外侧壁分离。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滑块54的两端分别固接有第二滑块543,第一滑槽532的两内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二滑槽534,两个第二滑块543分别沿竖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第二滑槽534。第二滑槽534对第二滑块543具有导向作用,这样可以降低第一滑块54沿竖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如图2和图4所示,顶针组件5还包括多个不共线的导向杆56,动模3上开设有供导向杆56沿动模3运动方向滑移的导向槽57,导向槽57对导向杆56具有导向作用,这样可以降低斜顶53在顶出产品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每个导向杆56上套接有第二弹性件58,第二弹性件58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顶针推板51和导向槽57的一端内壁,第二弹性件58可选用弹簧,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推动顶针推板51移动,顶针推板51移动推动斜顶53朝向动模模芯31运动,此时第二弹性件58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斜顶53将塑料前盖1顶出后,将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复位,因为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与顶针推板51只是抵接,所以注塑机上的液压缸的活塞杆不会带动顶针推板51复位,此时第二弹性件58推动顶针推板51复位,这样可以降低动模3在合模过程中将斜顶53压坏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驱动组件6包括固接于静模2上的斜导柱61以及开设于第一滑块54的斜孔62,斜导柱61可沿斜孔62的倾斜方向滑移连接于斜孔62;斜顶53内开设有供第一滑块54沿竖向滑移的第一滑槽532。动模3向静模2移动带动第一滑块54向静模2移动,当第一滑块54滑动到使斜导柱61插入斜孔62中后,动模3带着第一滑块54继续移动,这时斜导柱61便会推动第一滑块54朝竖向移动,这样便于第一滑块54运动到指定位置。
如图4所示,斜顶53包括第一倾斜面533,对应第一倾斜面533在动模3上设置有第二倾斜面33,第一倾斜面533沿第二倾斜面33的倾斜方向滑移连接于第二倾斜面33。一方面第二倾斜面33对第一倾斜面533具有导向作用,这样可以降低斜顶53沿第二倾斜面33的倾斜方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斜顶53在第二倾斜面33上滑移,可使斜顶53具有一个朝向静模2的运动分量,这样可使斜顶53上的凸块411与塑料前盖1的凹槽11分离。
如图4所示,动模3上设置有多个不共线的圆导柱34,对应圆导柱34在静模2上开设有柱形槽23,圆导柱34插接于柱形槽23。柱形槽23对圆导柱34具有导向作用,可以降低动模3在合模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如图2所示,静模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静模2和动模3的连接组件7,连接组件7包括连接板71以及多个螺栓72;连接板7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72固接于动模3的侧壁和静模2的侧壁。当需要卸下模具时,通过连接组件7将动模3和静模2连接起来,这样可以降低在卸模过程中静模2与动模3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该种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如下:
启动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推动中子板41移动到指定位置,注塑机驱动动模3朝向静模2移动,动模3向静模2移动带动第一滑块54向静模2移动,当第一滑块54滑动到使斜导柱61插入斜孔62中后,动模3带着第一滑块54继续移动,这时斜导柱61便会推动第一滑块54朝竖向移动,这样便于第一滑块54带动凸起542运动到指定的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55处于被压缩状态;当凸起542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并且动模3与静模2闭合后,此时动模模芯31和静模模芯21便形成塑料前盖1的雏形,这时便可通过注胶口22朝动模模芯31和静模模芯21注射液态塑料;当液态塑料注射完毕后,等待液态塑料冷却;当液态塑料冷却后,通过注塑机使动模3远离静模2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55使第一滑块54复位,第一滑块54复位带动镶针541上的凸起542与条形槽12分离;当凸起542与条形槽12分离后,关闭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驱动中子板41上的凸块411与塑料前盖1上的凹槽11分离;当凸块411与塑料前盖1上的凹槽11分离后,通过注塑机驱动顶针推板51移动,顶针推板51移动推动推杆52移动,推杆52移动推动斜顶53斜向上移动,可使斜顶53上的成型槽531与塑料前盖1上的凹槽11外侧壁分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包括静模(2)、安装在静模(2)上的静模模芯(21)、开设在静模(2)上的注胶口(22)、动模(3)、安装在动模(3)上的动模模芯(31)以及安装在动模(3)内的顶针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中子组件(4),所述中子组件(4)包括滑移设置于动模(3)上的中子板(41)以及驱动中子板(41)相对动模模芯(31)靠近或者远离滑动的驱动件(42),所述中子板(41)上设置有与凹槽(11)形状相同的凸块(411);所述顶针组件(5)包括顶针推板(51)、铰接于顶针推板(51)的多个推杆(52)以及设置于动模(3)上的两个斜顶(53);每个所述斜顶(53)沿倾斜向上的方向滑移连接于动模(3),所述斜顶(53)靠近中子板(41)的一端开设有与凹槽(11)形状相同的成型槽(531);所述斜顶(53)内沿竖向滑移设置有第一滑块(54),所述静模(2)上设置有驱动第一滑块(54)移动的驱动组件(6),所述斜顶(53)内设置有用于使第一滑块(54)复位的第一弹性件(55);所述第一滑块(54)上固接有镶针(541),所述镶针(541)远离第一滑块(54)的一端端面固接有与条形槽(12)相同的凸起(5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42)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与中子板(4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固接于静模(2)上的斜导柱(61)以及开设于第一滑块(54)内的斜孔(62),所述斜导柱(61)可沿斜孔(62)的倾斜方向滑移连接于斜孔(62);所述斜顶(53)内开设有供第一滑块(54)沿竖向滑移的第一滑槽(5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53)包括第一倾斜面(533),对应所述第一倾斜面(533)在动模(3)上设置有第二倾斜面(33),所述第一倾斜面(533)沿第二倾斜面(33)的倾斜方向滑移连接于第二倾斜面(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3)上设置有多个不共线的圆导柱(34),对应所述圆导柱(34)在静模(2)上开设有柱形槽(23),所述圆导柱(34)插接于柱形槽(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3)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顶针组件(5)的通孔(32),所述顶针组件(5)还包括多个不共线的导向杆(56),所述动模(3)上开设有供导向杆(56)沿动模(3)运动方向滑移的导向槽(5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向杆(56)上套接有第二弹性件(58),所述第二弹性件(58)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顶针推板(51)和导向槽(57)的一端内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静模(2)和动模(3)的连接组件(7),所述连接组件(7)包括连接板(71)以及多个螺栓(72);所述连接板(7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72)固接于动模(3)的侧壁和静模(2)的侧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53839.5U CN209050979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53839.5U CN209050979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050979U true CN209050979U (zh) | 2019-07-02 |
Family
ID=67050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653839.5U Active CN209050979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050979U (zh) |
-
2018
- 2018-10-11 CN CN201821653839.5U patent/CN2090509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42838B2 (en) | Mold with sliders | |
CN102310526A (zh) | 一种汽车锁扣盖注塑模具 | |
KR100875848B1 (ko) | 금형의 언더컷 처리 및 취출 장치와 방법 | |
CN209050979U (zh) | 塑料前盖的注塑模具 | |
CN110193916B (zh) |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 |
CN213860419U (zh) | 行位延时开模的注塑模具 | |
CN214820453U (zh) | 一种按钮注塑模具 | |
CN211031091U (zh) | 一种可自动脱模汽车凹类零件的注塑模具 | |
CN207256774U (zh) | 一种汽车拉手盒成型模具 | |
CN207120428U (zh) | 一种倒扣脱模机构 | |
CN215825863U (zh) | 一种打印机壳体注塑件的注塑成型模具 | |
CN219634440U (zh) | 具有侧抽芯的双色注塑模具 | |
CN216579042U (zh) | 一种快速互换镶件机构注塑模具 | |
CN216267400U (zh) | 一种注塑脱模模具 | |
CN219338383U (zh) | 一种胎压传感器壳体注塑模具 | |
CN216100195U (zh) | 一种精密模具斜抽结构 | |
CN215903909U (zh) | 一种同时成型多个汽车线束壳体的注塑模具 | |
CN111546583B (zh) | 一种行位带行位的模具结构 | |
CN215750523U (zh) | 一种快速切换滑块的5g路由器壳体模具 | |
CN214773683U (zh) | 一种用于奶酪棒的一出多模具 | |
CN211640843U (zh) | 一种能自动脱模的模具 | |
CN218749088U (zh) | 一种挡泥板用模具 | |
CN212736907U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12498801U (zh) | 一种注塑模具快速顶出机构 | |
CN216989861U (zh) | 一种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