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7479B - 装饰用部件及具备该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 Google Patents

装饰用部件及具备该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7479B
CN110177479B CN201880005522.7A CN201880005522A CN110177479B CN 110177479 B CN110177479 B CN 110177479B CN 201880005522 A CN201880005522 A CN 201880005522A CN 110177479 B CN110177479 B CN 1101774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ase
side coupling
coupling ring
r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55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77479A (zh
Inventor
土桥秀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sif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sif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sif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sif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77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7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77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74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2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2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 A44C17/0275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in an oscillating w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25/00Miscellaneous fancy ware for personal wear, e.g. pendants, crosses, crucifixes, charms
    • A44C25/001Pend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27/00Making jewellery or other personal adorn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00Purses; Money-bags; Wallets
    • A45C1/06Wallets; Notec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08Decorative devices for handbags or pur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3/00Flexible luggage; Handbags
    • A45C3/06Ladies' handbag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47/00Time-pie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which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running or the time-keeping of the time-piece
    • G04B47/04Time-pie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which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running or the time-keeping of the time-piece with attached ornaments or amusement apparatus
    • G04B47/042Fastening of jewels and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57/00Golfing accessories
    • A63B57/30Markers
    • A63B57/353Golf ball position mark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02Dolls made of fabrics or stuff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02C11/02Ornaments, e.g. exchangeable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GREPRESENTATION OF MUSIC; RECORDING MUSIC IN NOTATION FORM; ACCESSORIES FOR MUSIC OR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SUPPORTS
    • G10G7/00Other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e.g. conductors' batons or separate holders for resin or str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04M1/0283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for providing a decorative aspect, e.g. customization of casings, exchangeable facepl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dornments (AREA)
  •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Household Use (AREA)

Abstract

装饰用部件(7)具有固定于物品的框架(110)、被悬挂体(10、20)、以及设置于框架(110)的悬挂部(32)。悬挂部(32)以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AX)摆动的方式悬挂悬挂体(10、20)。被悬挂体(10、20)和悬挂部(32)在位于摆动轴(AX)上的两个接触部(O)接触。框架(110)在一个外侧范围(RE)内将未被物品覆盖的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覆盖,在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将未被物品覆盖的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覆盖。

Description

装饰用部件及具备该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装饰各种物品的装饰用部件和具备这种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在吊坠(项链)、耳饰等首饰装置中,钻石等宝石保持于基座部,并且该宝石及基座部被配置为小幅摆动。保持于基座部的宝石小幅摆动,比宝石静止时看起来更加闪烁,因此可进一步彰显宝石的美丽。
这样,宝石被配置为能够摆动的首饰装置已在例如日本特开2015-5416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并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装在吊坠链条上的吊坠头部。在此,参照图32和图33对专利文献1的吊坠头部进行简单说明。
图32和图33所示的吊坠头部70具有:基座部72,其固定保持作为宝石的钻石71;以及框架部81,其支承该基座部72。基座部72具有:基座主体部73,其保持钻石(宝石)71;左右臂部74,其从基座主体部73的左右两侧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以及左右环状基座侧耦合环部75,其配置于臂部74的顶端部。此外,在基座主体部7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钻石71的多个爪部76。
左右臂部74及基座侧耦合环部75配置为在吊坠头部70的侧面视角中,该环部75的正面及背面的朝向相对于保持于基座部72的钻石71的台面倾斜。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中,配置为在基座侧耦合环部75的正面及背面与重力方向平行时(在基座侧耦合环部75的中央开口部朝向水平方向时),保持于基座部72的钻石71的台面朝向斜上方。
此外,专利文献1中的基座部72形成为在基座侧耦合环部75与框架部81的后述的框架侧耦合环部82连结而支承于框架部81时,在吊坠头部70的侧面视角中,相对于钻石71及基座部72整体的重心位置,基座侧耦合环部75与框架侧耦合环部82相接触的接点位置被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上方。
专利文献1中的框架部81具有:框架主体部83,其在正面视角中呈倒V字形;以及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82,其设置于框架主体部83左右下端部的后表面。此外,在框架主体部83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吊坠头部7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设置有用于连结吊坠链条的链条连结孔部84。
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82以在吊坠头部70挂于链条上时、框架侧耦合环部82的中央开口部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与框架主体部83一体形成。在这样的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82上,分别连结并耦合基座部72的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75。在该情况下,框架侧耦合环部8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75相互贯通对方的中央开口部,同时使内周缘部彼此接触而相互耦合。
在这样的专利文献1的吊坠头部70中,基座部72使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75的内周缘部与框架部81的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82的内周缘部接触而钩挂于其上,进而保持于框架部81。由此,例如在使吊坠头部70摇动、摆动等时,可使基座部72和保持于基座部72上的钻石71在悬挂于框架部81上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小幅摆动。这样,通过小幅摆动钻石71,能够使钻石71闪烁得更美丽。
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的吊坠头部70上形成吊坠时,基座部72以钻石71的台面朝向斜上方的方式支承于框架部81上。从而,在佩戴该吊坠的使用者的胸前,钻石71的台面更易映入他人的视线,进而能够使钻石71更有效闪烁。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基座侧耦合环部75及框架侧耦合环部82中的一方或双方形成为与其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朝向内周端缘变窄的形状。由此,在将基座侧耦合环部75和框架侧耦合环部82耦合时,能够减小两个构件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基座部72的摆动时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更加延长钻石71摆动的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541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吊坠头部70中,如上所述,基座部72通过基座侧耦合环部75及框架侧耦合环部82支承于框架部81,从而可使保持于基座部72的钻石71细微摆动。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的吊坠头部70的情况下,基座部72的基座侧耦合环部75以分别向前方(正面侧)、后方(背面侧)、上方、下方及吊坠头部7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方露出的暴露状态而配置。此外,框架部81的框架侧耦合环部82以其前面(正面)侧被框架主体部83遮盖、但框架侧耦合环部82的后方(背面侧)、上方、下方及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方露出的状态而配置。
因此,在将该吊坠头部70安装于链条上作为吊坠使用时,基座侧耦合环部75、框架侧耦合环部82向外部露出,可能与其他物体(物品)相碰或碰撞,从而有可能局部受到意外的荷重(外力)、被偶发性强力挤压而受到较大荷重。
另一方面,在该吊坠头部70中,通过基座侧耦合环部75及框架侧耦合环部82使钻石71摆动的构造形成得小且纤细,因此具备容易变形的性质。因此,如上所述,当基座侧耦合环部75、框架侧耦合环部82局部地或强烈地受到来自外部的力(外力)时,在基座侧耦合环部75、框架侧耦合环部82上容易产生歪斜等变形,其结果是,有可能引起如上所述的钻石71的细微的摆动运动无法顺利进行或不能进行这样的不良情况、或基座部72从框架部81脱离这样的不良情况。
此外,当吊坠头部70的基座侧耦合环部75、框架侧耦合环部82向外部露出时,认为使用者的头发、衣服、围巾等的纱线会缠绕在这些基座侧耦合环部75、框架侧耦合环部82上。这样,当纱线等缠绕在基座侧耦合环部75、框架侧耦合环部82上并放置不管时,也可能会阻碍钻石71的细微的摆动运动。
并且,基座侧耦合环部75、框架侧耦合环部82配置为向外侧露出,因而也存在吊坠头部70的设计受到限制,难以增加设计的多样性的缺点。
在使用具备使宝石等摆动的构造的装饰用部件来装饰各种物品(太阳镜、手表等)的外观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与上述首饰装置的情况相同的不利之处。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悬挂宝石类等并使其摆动的机构上的装饰用部件和具备这种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装饰物品的外观的装饰用部件。该装饰用部件具有:框架,其固定于物品;被悬挂体,其包括两个第一环部;以及悬挂部,其设置于框架,且包括两个第二环部。一个第一环部和一个第二环部连结,另一个第一环部和另一个第二环部连结,相互连结的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在接触部处接触。悬挂部以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摆动的方式悬挂被悬挂体。被悬挂体和悬挂部在位于摆动轴上的两个接触部处接触。在将由位于两个接触部之间且与摆动轴垂直的规定的两个平面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接触部的两个范围分别规定为外侧范围的情况下,框架将在一个外侧范围内所包含的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即未被物品覆盖的该一个接触部的周围中至少从该一个外侧范围观察到的该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全部覆盖,并将在另一个外侧范围内所包含的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即未被物品覆盖的该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中至少从该另一个外侧范围观察到的该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在该第一方面的装饰用部件中,由悬挂部悬挂的被悬挂体成为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摆动的状态。在该能够摆动的状态下,被悬挂体和悬挂部在位于摆动轴上的两个接触部处接触。即,被悬挂体成为能够绕摆动轴摆动的状态,该摆动轴通过连结的一个第一环部和一个第二环部的接触部以及连结的另一个第一环部和另一个第二环部的接触部。在假设了位于两个接触部之间且与摆动轴垂直的规定的两个平面的情况下,由这两个平面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接触部的两个范围分别被规定为外侧范围。这两个外侧范围分别包括不同的接触部。在一个外侧范围内,未被物品覆盖的一个接触部的周围被框架覆盖。即,在一个外侧范围内,一个接触部的周围被物品和框架覆盖。由此,能够保护一个接触部不受从一个外侧范围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一个接触部。此外,在另一个外侧范围内,未被物品覆盖的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被框架覆盖。即,在另一个外侧范围内,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被物品和框架覆盖。由此,能够保护另一个接触部不受从另一个外侧范围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另一个接触部。
优选的是,在将与摆动轴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规定为纵向、将与摆动轴平行的方向规定为横向、将与纵向及横向垂直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的情况下,被悬挂体可以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框架可以从横向上的左侧及右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
由此,可以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被悬挂体,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被悬挂体不受从横向上的左侧、右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自身、被悬挂体和悬挂部的两个接触部。
优选的是,框架可以从纵向上的上侧及下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
由此,能够保护被悬挂体不受从纵向上的左侧、下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自身、被悬挂体和悬挂部的两个接触部。
优选的是,框架可以在通过第二环部且与摆动轴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未被物品覆盖的第二环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不受从与摆动轴垂直的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
优选的是,框架可以在通过第一环部且与摆动轴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未被物品覆盖的第一环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不受从与摆动轴垂直的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自身、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的接触部。
优选的是,第二环部可以设置于覆盖接触部的框架的内表面。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框架对第二环部的支承和框架对接触部的保护。
优选的是,框架可以包括:基部,其固定于物品;以及拆装部,其可拆装地固定于基部,并覆盖接触部。悬挂部可以设置于基部或拆装部。
由此,能够更换或修补拆装部、被悬挂体。
优选的是,拆装部可以包括:拆装部主体,其具有由平行于径向的平面将具有圆环形状的中空体切割成一半而成的整体形状;以及环状的第一结合部,其固定于拆装部主体的由平面形成的圆形切割面的边缘。基部可以包括:凹部,其凹陷成圆柱状;以及环状的第二结合部,其形成于凹部的开口部的边缘。拆装部主体可以具有使被悬挂体的一部分向外侧露出的开口部。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可以通过螺纹结构相互结合。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拆装部从物品上拆下,因此能够简单地更换或修补悬挂部、被悬挂体。
优选的是,框架可以具有使被悬挂体的一部分向外侧露出的开口部。
由此,在开口部容易目视观察到摆动的被悬挂体的一部分。
优选的是,在将与摆动轴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规定为纵向、将与摆动轴平行的方向规定为横向、将与纵向及所述横向垂直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的情况下,开口部可以使被悬挂体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开口部的边缘可以在覆盖接触部的框架的内表面侧向后方突出。
由此,从开口部的前方侧观察,被悬挂体和悬挂部的接触部被开口部的边缘覆盖,因此容易保护接触部不受从开口部的前方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
优选的是,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透明。被悬挂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能够经由框架的透明的部分目视观察到的。
由此,不会妨碍被悬挂体的目视观察,容易扩大框架覆盖被悬挂体的范围。
在框架的一部分透明的情况下,例如框架可以将未被物品覆盖的被悬挂体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不会妨碍被悬挂体的目视观察,能够保护被悬挂体不受从外部接近的物体的影响。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具备上述第一方面的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优选的是,该物品可以是眼镜、手表、座钟、印章、包、钱包、文具、钥匙、智能手机、音乐盒、玩具、乐器或运动器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以提供一种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悬挂宝石类等并使其摆动的机构上的装饰用部件和具备这种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的后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的侧视图。
图4是在没有保持宝石的状态下,从用于保持宝石的背面侧(后表面侧)观察配置于吊坠头部的基座部时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配置于吊坠头部的框架部(保护构件)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说明基座部的基座侧耦合环部与框架部的框架侧耦合环部耦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悬挂在胸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中的框架部(保护构件)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变形例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又一个变形例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吊坠头部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吊坠头部的侧视图。
图15是从横向上的内侧观察吊坠头部的框架部上固定有保护构件的部分时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
图17是表示用于戒指上的基座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戒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装饰用部件的后视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装饰用部件的正视图中央纵剖视图。
图22是在图21的剖视图中省略了基座部的图。
图2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拆下了拆装部的状态。
图2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安装了拆装部的状态。
图25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拆下了拆装部的状态。
图2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安装了拆装部的状态。
图2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拆下了拆装部的状态。
图28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安装了拆装部的状态。
图29A至图29C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物品的示例的图。
图30A至图30F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物品的示例的图。
图31A至图31D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物品的示例的图。
图32是现有吊坠头部的正视图。
图33是现有吊坠头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多种变形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图2和图3是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1的后视图和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通过安装于链条5等绳状部件,构成作为首饰装置的吊坠(或项链)。
另外,在以下关于吊坠头部的说明中,为了表示吊坠头部的各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规定了三个方向(纵向、横向、前后方向)。纵向是与后述的摆动轴AX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具体而言,与图1和图2所示的吊坠头部1的纸面的纵向相同。横向是与后述的摆动轴AX平行的方向,具体而言,与图1和图2所示的吊坠头部1的纸面的横向相同。前后方向是与纵向和横向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是与图1和图2所示的吊坠头部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在将吊坠头部1安装于吊坠的链条5上并向上抬起的状态(即,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纵向大致与铅垂方向平行,横向大致与水平方向平行。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是指从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1的里侧朝向跟前侧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是指从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1的跟前侧朝向里侧的方向。
例如,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具有:框架部30;以及基座部2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框架部30包括:框架主体部31;以及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其设置于框架主体部31。基座部20包括两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另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另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相互连结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在接触部O处接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框架主体部31也被称为“框架”。包括宝石10和基座部20的部分也被称为“被悬挂体”。包括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部分也被称为“悬挂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被称为“第一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也被称为“第二环部”。
如图1和图2所示,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以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AX摆动的方式悬挂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在位于摆动轴AX上的两个接触部O处接触。
在图1和图2中,“PL”表示与摆动轴AX垂直的平面,“RE”表示由两个平面PL划分的范围(外侧范围)。两个平面PL是相对于框架(框架主体部31)规定的平面,位于两个接触部O之间。由两个平面PL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接触部O的两个范围分别是外侧范围RE。这两个外侧范围RE将两个平面PL夹在中间且相互隔开。
如图1至图3所示,框架(框架主体部31)在包括一个接触部O的一个外侧范围RE内,将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覆盖。此外,框架(框架主体部31)在包括另一个接触部O的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将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覆盖。
具体而言,框架(框架主体部31)将在一个外侧范围RE内所包含的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中至少从该一个外侧范围RE观察到的该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全部覆盖。此外,框架(框架主体部31)将在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所包含的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中至少从该另一个外侧范围观察到的该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由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悬挂的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成为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AX摆动的状态。在该能够摆动的状态下,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在位于摆动轴AX上的两个接触部O处接触。在假设了位于两个接触部O之间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规定的两个平面PL的情况下,由这两个平面PL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接触部O的两个范围分别被规定为外侧范围RE。这两个外侧范围RE分别包括不同的接触部O。在包括一个接触部O的一个外侧范围RE内,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被框架(框架主体部31)覆盖。由此,能够保护一个接触部O不受从一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该一个接触部O。此外,在包括另一个接触部O的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被框架(框架主体部31)覆盖。由此,能够保护另一个接触部O不受从另一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该另一个接触部O。即,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能够分别保护两个接触部O不受从两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这些接触部O。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框架(框架主体部31)从横向上的左侧及右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
由此,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不受从横向上的左侧、右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自身、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两个接触部O。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框架(框架主体部31)从纵向上的上侧及下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
由此,能够保护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不受从纵向上的上侧、下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自身、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两个接触部O。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框架(框架主体部31)在通过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框架(框架主体部31)在通过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自身、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第二环部(支架侧耦合环部32)的接触部O。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基座部20)
如图4所示,基座部20具有:基座主体部21,其载置宝石10;多个爪部22,其突出设置于基座主体部21并固定宝石10;左右臂部23,其从基座主体部21的左右侧缘部(侧端部)向基座部2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以及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其配置于左右臂部23的顶端部。
例如,基座部20通过对金、铂金、银等贵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冲床加工)等,其整体作为单一构件而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基座部20的材质、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定。此外,基座主体部21及爪部22的形状、爪部22的配设数量等也没有限定,能够任意改变。
如图4所示,在基座主体部21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21a,宝石10通过使其底面部11从基座主体部21的开口部21a向后方突出而固定保持于基座部20。基座部20的左右臂部23是连结基座主体部21和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连结部分。左右臂部23具有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配置为从基座主体部21向横向上的外侧延伸,同时向前方倾斜。这样的左右臂部23能够根据吊坠头部1的设计等来改变连结长度,此外,根据需要,也能够不设置左右臂部23而形成基座部20。
基座部20的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形成为环状,在其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状的中央开口部24a。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设置于与基座主体部21的左右侧方的相互对应的位置,使得在吊坠头部1的正面视角中,宝石10配置于该两者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经由左右臂部23与基座主体部21一体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可与基座主体部21分体形成,并经由左右臂部23连接。
这样的左右环状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部30的后述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相互贯通对方的中央开口部,同时使内周缘部彼此接触而相互耦合。此外,基座侧耦合环部24形成为与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周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异形截面形状而不是圆形。具体而言,例如,如图6所示,基座侧耦合环部24形成为具有与周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向内周端缘逐渐变窄的尖细形状,以使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内周侧的顶端部尖细。
由此,在将基座侧耦合环部24连结到框架部30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时,能够减小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相互交叉进而接触的接触部O处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在基座部20相对于框架部30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时,能够将基座侧耦合环部24对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摩擦阻力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相对于框架部30细微平稳地摆动。并且,能够不使该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摆动运动停止而持续较长时间,从而进一步延长其摆动时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截面形状没有限定,也能够使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截面形成为圆形、或形成为其他形状。
基座部20将基座侧耦合环部24相对于基座部20的位置和朝向设置为:在宝石10及基座部20经由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支承于框架部30时,使宝石10的台面朝向斜上方,同时在吊坠头部1的侧面视角中,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接触部O的位置被配置于基座部20及宝石10整体的重心位置的上方。此时,基座部20以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中央开口部24a朝向前后方向的姿势支承于框架部30。
此外,在该情况下,在吊坠头部1的侧面视角中,基座部20形成为:例如在使宝石10朝向正面以使宝石部10的台面与纵向平行时,基座部20及宝石10整体的重心位置被配置于比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接触部O的位置更靠背面侧(后方)。此外,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形成为:在使宝石10朝向正面以使其台面与纵向平行时,其中央开口部24a朝向斜下方。另外,优选的是,基座部20形成为在以纵向与铅垂方向平行的方式保持框架部30的姿势的状态(即,图1和图2所示的姿势的状态)下,宝石10的台面朝向前方的斜上方倾斜。例如,基座部20形成为宝石10的台面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α是5°以上45°以下的角度,优选为10°以上20°以下的角度。
(框架主体部31)
框架部30在吊坠头部1的正面视角中具有:框架主体部31,其配置为包围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周围,同时作为保护构件而被设置;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其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的内表面;以及链条连结部33(也称为构型挂钩),其向上突出设置于框架主体部31的上端部,且与吊坠的链条5连结。在该情况下,链条连结部33通过利用激光等进行的钎焊(熔敷)而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
框架主体部31在吊坠头部1的正面视角中具有圆环形状,该圆环形状为,从外侧包围整个基座部20及宝石10,同时从保持于基座部20的宝石向外侧隔开而在宝石10与框架主体部31之间形成间隙,使得基座部20及宝石10即使摆动也不接触。在该情况下,不管从正面侧观察,还是从背面侧观察,框架主体部31都具有呈相同的圆环形状的正反对称的形状。
并且,框架主体部31在吊坠头部1的侧面视角中具有配置于宝石10的最背面侧的后表面侧顶端部(即底面部11)比框架主体部31的后表面位置更靠表面侧那样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换句话说,相对于吊坠头部1的正反方向(前后方向),框架主体部31的后表面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配置于比宝石10的底面部11的位置更靠后侧的位置。由此,在如后述那样佩戴吊坠头部1时(参照图7),能够将宝石10稳定保持在与衣服等上的吊坠头部1的表面侧隔开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宝石10的细微摆动由于与衣服等的接触而被阻碍。
此外,例如,如图5的由与横向正交的面切割框架主体部31的横向上的中央部时的剖视图所示,框架主体部31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由此,框架主体部31确保了适当的强度。此外,框架主体部31具有在框架主体部31内形成内部空间(容纳室34)的中空形状。
该框架主体部31是构成框架部30的一部分的部分,同时也是从外侧包围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24而进行保护的保护构件。换句话说,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保护构件形成为支承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框架主体部31。
特别是在该情况下,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形成为能够同时保护在左侧相互连结的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以及在右侧相互连结的另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单一构件。
因此,作为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容纳室34能够在左右的各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相互耦合的状态下将其容纳在框架主体部31内,并且,具有即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摆动,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不会发生干涉(不会碰撞)的大小。换句话说,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的内部空间形成为容纳室34,该容纳室34能够在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相互耦合的状态下将其容纳于内部。
此外,框架主体部31具有与其周向正交的截面在整周上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C字形的一定的形状,在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缘部形成有朝向基座部20及宝石10开口的内周侧间隙35。在该情况下,内周侧间隙35遍及框架主体部31的整个周向(遍及整周)而形成于环状的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缘部。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侧间隙35的一部分成为供基座部20的左右臂部23插通的插通开口部。此外,框架侧耦合环部32以与框架主体部31的弯曲状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被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8的框架主体部31的变形例所示,框架主体部31b的内周侧间隙35b也可以形成为仅在确保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摆动的规定的范围内,朝向基座部20及宝石10开口。
此外,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侧间隙35设置为内周侧间隙3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框架主体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一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侧间隙35也可以设置为内周侧间隙3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框架主体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向前方或后方偏离。
在这样的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中,通过将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的内表面的环状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与该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进而耦合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在连结的状态下配置于框架主体部31的上述容纳室34内,并将这些耦合环部32、24容纳于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的内侧,能够从外侧遮盖处于连结状态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至少正面(前面)、背面(后面)、上表面、下表面及宽度方向(横向)上的外侧面,进而在整体上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
此外,基座部20的左右臂部23插通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侧间隙35,内周侧间隙35的一部分作为臂部23的插通开口部而形成。在该情况下,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侧间隙35形成为,在正常使用吊坠时,即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相对于框架部30在例如前后方向上在20°左右的角度范围内摆动(即,即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从图3的状态分别向前方和后方在10°左右的角度范围内摆动),左右臂部23也难以发生干涉(或者不发生干涉)的大小(间隔)。
并且,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侧间隙35形成为限制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摆动范围的大小,以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相对于框架部30以规定的角度适当摆动。即,当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摆动大于某种程度时,基座部20及宝石10与框架主体部31(后述的前侧构件36或者后侧构件37)抵接,从而限制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摆动范围。由此,在从正面观察吊坠头部1时,能够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摆动范围保持在看起来美丽闪烁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由宝石10的摆动带来的装饰效果。
并且,圆环状的框架主体部31具有:前侧构件36,其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正面;以及后侧构件37,其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背面。在该情况下,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具有正反对称的形状。这样的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通过利用激光等进行的钎焊而相互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固定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通过对金、铂金、银等贵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冲床加工)等而制造,具有例如0.5mm以下(优选为0.1mm以下)的厚度。
这样,通过使用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这两个部件来形成中空形状的框架主体部31,能够将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分别接合耦合到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上,然后,包围连结的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24,组合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并固定。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框架主体部31的组装,同时能够将连结的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稳定地容纳在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内,特别是框架主体部31的上述容纳室34内。
此外,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具有正反对称的形状,因而能够使用具有圆环状的一定形状的相同部件作为前侧构件36及后侧构件37。从而,能够以更低成本来制造前侧构件36及后侧构件37。此外,也不会取错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因此能够防止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的组合固定作业的复杂化,实现作业的效率化。
另外,作为保护构件的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及后侧构件37的形状及材质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形状及材质,例如也能够如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任意改变。
(框架侧耦合环部32)
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例如通过将截面呈圆形的金属制的线状构件切割为规定的长度,并进一步将切割的线状构件弯曲成环状而形成。此外,在连结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之前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具有圆筒状,该圆筒状具有能够插入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间隙。
因此,在将基座侧耦合环部24连结到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情况下,在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相互固定之前,先将基座侧耦合环部24插入到圆筒状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间隙中,再使框架侧耦合环部32插通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中央开口部24a并交叉。接着,在框架侧耦合环部32插通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中央开口部24a的状态下,按压框架侧耦合环部32使其两端部彼此对接至所述间隙消失,并使其塑性变形(铆接)为环状。
由此,能够将左右环状基座侧耦合环部24分别容易地连结到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上,进而耦合。此时,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通过使内周缘部彼此接触而接合。并且,在如上所述使框架侧耦合环部32塑性变形之后,根据需要,也能够通过钎焊固定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彼此对接的端部。
此外,框架侧耦合环部32形成为与周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基座侧耦合环部24那样的尖细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
这样的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在吊坠头部1的正面视角(图1)中,以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中央开口部朝向横向的方式,以与纵向平行的姿势通过利用激光等进行的钎焊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内表面(内壁表面)的指定位置。通过将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能够将基座部20和宝石10稳定地保持于吊坠头部1的更正面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宝石10更加显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框架侧耦合环部32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的方法没有限定,能够采用除钎焊以外的固定方法。此外,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框架侧耦合环部32以与纵向平行的姿势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朝向、姿势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后述的图10的吊坠头部1c的正视图所示,框架侧耦合环部32c也可以以相对于纵向倾斜的姿态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并且,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可与框架主体部31分体形成,同时并不限定于使用固定方法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在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中,也能够将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框架主体部31作为单一构件而一体形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也可以不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而是固定于后侧构件37的内表面。此外,也可以增大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尺寸,通过将框架侧耦合环部32固定于前侧构件36及后侧构件37双方的内表面、或例如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上设置固定位置调整用的突片部等来调整相对于前侧构件36的固定位置。并且,如上所述使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与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的操作可以在将框架侧耦合环部32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后(在将前侧构件36和后侧构件37固定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框架侧耦合环部32固定于框架主体部31之前进行。
(总结)
在具备如上所述的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的框架部30和保持有宝石10的基座部20的吊坠头部1中,基座部20经由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支承于框架部30。
因此,例如如图7所示,在使用者6将具备该吊坠头部1的吊坠挂在颈部佩戴的情况下,当移动、摇晃吊坠头部1时,能够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在悬挂于框架部30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小幅摆动。由此,能够使宝石10闪烁得更美丽。在该情况下,基座部20及宝石10在吊坠头部1的侧面视角中,以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接触部O的位置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小幅摆动。此外,在基座部20及宝石10摆动时,上述接触部O的位置有时也沿着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内周缘前后运动。
特别是,在吊坠头部1的正面视角中,基座部20及宝石10在形成于框架部30的圆形的中央开口部的大致中心部摆动。因此,具有简单的圆环形状的框架部30看起来更加简洁美丽。并且,宝石10相对于框架部30看起来浮在空中,同时能够有效地凸显基座部20及宝石10相对于包围其周围的框架部30的摆动。由此,能够使固定于基座部20的宝石10的光泽看起来更美丽,同时能够给吊坠头部1带来前所未有的崭新形象(美感)。
此外,为了防止在使用吊坠时,基座部20及宝石10直接接触使用者6穿着的衣服、围巾等,利用圆环状的框架部30稳定地确保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能够摆动的状态。特别是,如上所述,框架主体部31形成得在前后方向上较厚,以使配置于框架主体部31的最背面侧的后表面位于比宝石10的底面部11更靠后方(背面侧)。由此,宝石10的底面部11不仅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而且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都不会突出到比框架主体部31的后表面更靠后方的位置,宝石10能够被保持在与使用者6穿着的衣服、围巾等上的吊坠头部1的表面侧隔开的位置上。因此,在基座部20及宝石10在框架主体部31的内周侧间隙35的摆动范围内摆动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微小摆动由于与衣服、围巾等的接触而被阻碍,并使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摆动稳定持续。
此外,不仅在例如如图3所示框架主体部31沿着铅垂方向被保持的情况下,而且在例如如图7所示框架主体部31在使用者6的胸前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微倾斜地被保持的情况下,宝石10和基座部20都以宝石10的台面朝向斜上方的方式支承于框架部3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可在佩戴吊坠的使用者6的胸前,使宝石10的台面更易映入他人的视线,进而使宝石10更有效地闪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形成得小且纤细,因此具有容易变形的性质,但是全部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全部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被作为保护构件的框架主体部31遮盖而被保护(换句话说,全部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全部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容纳于框架主体部31的容纳室34内而被保护)。由此,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不会向外部露出,因此在作为吊坠正常使用时,能够防止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与其他物体直接碰撞、被偶发性地直接强力挤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中,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不会直接受到来自外部的意外的外力(荷重),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这样的外力而导致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发生变形、破损。因此,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宝石10在可以细微平稳地摆动的状态。
并且,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能够被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保护,从而还能够防止头发、纱线等缠绕在基座侧耦合环部24、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上。从而,能够提高吊坠的操作性,同时也能够防止由于纱线等的缠绕而阻碍宝石10的微小摆动。
特别是,由于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被框架主体部31遮盖而无法从外部看到,因此例如也能够在不损害吊坠头部1的外观品质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厚框架侧耦合环部32。由此,能够提高框架侧耦合环部32相对于框架主体部31的固定强度、提高吊坠头部1的耐久性等。
而且,覆盖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而进行保护的保护构件作为框架部30的贵金属制的框架主体部31而形成。由此,虽然新设置了现有吊坠头部中不存在的环部保护用构件,但是能够提高吊坠头部1的整体纹理,提高外观品质。此外,作为保护构件的框架主体部31如上所述厚度变薄且形成为中空形状,从而能够减少框架主体部31所使用的原材料的量,大幅度地降低框架部30的制造成本。例如,与框架主体部形成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框架主体部31的制造成本削减到一半以下。
并且,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被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遮盖,因此能够减小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存在对吊坠头部1的设计造成的影响,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此外,框架主体部31(保护构件)能够采用各种设计。
因此,例如,图9中示出了改变了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的形状的变形例中的吊坠头部1a,框架主体部31a(保护构件)的形状能够形成为例如心形那样的框状形状、或者菱形那样的其他框状形状、或模仿花、动物那样的形状等任意形状。在该情况下,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的大小、厚度、框架侧耦合环部的大小等也能够任意改变。
其结果是,能够对吊坠头部赋予例如可爱的印象、精致的印象等,进一步提高作为吊坠的附加价值。另外,在图9的吊坠头部1a中,框架主体部31a(保护构件)的形状可与上述图1至图8所示的吊坠头部1同样地形成。因此,在图9、后述的其他变形例的图10中,对于具有与上述图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或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另外,在上述吊坠头部的示例中,框架部30的整个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基座部20的整个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被作为保护构件的框架主体部31遮盖而被保护。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至少框架部30的整个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中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连结部分被框架主体部31保护即可。
例如,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吊坠头部1c中,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c形成得比图1至图2所示的吊坠头部1大,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24c的除与框架侧耦合环部32c的连结部分以外的环状部分露出了一部分。此外,与此同时,整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c和基座侧耦合环部24c的至少上述连结部分被框架主体部31遮盖而被保护。
即使是这样的变形例的吊坠头部1c,也能够防止因意外的外力(荷重)而导致基座侧耦合环部24c及框架侧耦合环部32c发生变形、破损,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宝石10的可微小摆动的状态。此外,头发、纱线等难以缠绕在基座侧耦合环部24c、框架侧耦合环部32c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吊坠头部的侧视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构成作为首饰装置的吊坠(或项链)。
在图11所示的吊坠头部2中所规定的三个方向(纵向、横向、前后方向)与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1相同,与图11的纸面的纵向、横向及前后方向(正反方向)一致。
例如如图11至图1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具有:框架部40;以及基座部2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框架部40包括:框架主体部41;以及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42,其设置于框架主体部41。基座部20包括两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如图11所示,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42连结,另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另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42连结。相互连结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42在接触部O处接触。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相对于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述的吊坠头部1,框架部40的形态不同,但是基座部20及宝石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述的吊坠头部1同样地形成。因此,在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有关的说明、附图中,对于具有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省略其详细说明。这同样适用于后述的第三至第八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中,框架主体部41也被称为“框架”。包括宝石10和基座部20的部分也被称为“被悬挂体”。包括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42的部分也被称为“悬挂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被称为“第一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42也被称为“第二环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中的“框架”、“被悬挂体”以及“悬挂部”的概略结构与已经说明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1a、1c)相同。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中,也能够分别保护两个接触部O不受从两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这些接触部O。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中,框架(框架主体部41)在通过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42)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42)的周围覆盖。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42)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42)。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中,框架(框架主体部41)在通过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周围覆盖。由此,能够保护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自身、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第二环部(支架侧耦合环部32)的接触部O。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框架部40在图11所示的吊坠头部2的正面视角中具有:框架主体部41,其配置为包围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周围,同时作为保护构件而被设置;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42,其固定于框架主体部41的内表面;以及链条连结部43,其向上突出设置于框架主体部41的上端部。
链条连结部43通过在框架主体部41(特别是框架主体部41的后侧构件47)形成小安装孔(未图示),同时在该安装孔中插入链条连结部43的紧固件(未图示)并固定,来安装于框架主体部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链条连结部43安装于框架主体部41的方法、手段没有特别限定。
框架主体部41在图11所示的吊坠头部2的正面视角中具有圆环形状,该圆环形状为,从外侧包围整个基座部20及宝石10,同时从基座部20及宝石10向外侧隔开而在宝石10与框架主体部41之间形成间隙,使得基座部20及宝石10即使摆动也不接触。
该框架主体部41具有:前侧构件46,其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4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正面;以及后侧构件47,其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4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背面。在该情况下,框架主体部41的前侧构件46形成为具有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中的框架主体部31的前侧构件36大致相同的形状,同时其尺寸整体上小于该前侧构件36。此外,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42形成为尺寸比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中的框架侧耦合环部32小的环状。
后侧构件47相对于前侧构件46,不具有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正反对称的形状,由具有圆环形状的陶瓷制的构件形成。因此,在后侧构件47的正面视角中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圆形中央开口部。
在该情况下,在框架主体部41的正面视角中,后侧构件47的内径的大小(后侧构件47的中央开口部的直径的大小)被设置为小于前侧构件46的外径的大小,并且被设置为能够保护基座侧耦合环部24及框架侧耦合环部42的背面侧。这样的后侧构件47通过利用激光等进行的钎焊或其他的固定方法固定于前侧构件4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构件46及后侧构件47的形状能够任意改变。例如,作为后侧构件47的变形例,也可以使用未设置圆形中央开口部的陶瓷制的构件。在该情况下,在变形例的后侧构件中,在后侧构件的背面侧端部的位置上,且在与前后摆动的基座部20及宝石10不发生干涉的位置上一体形成有配置为关闭中央开口部的后壁部。
框架主体部41在前侧构件46与后侧构件47之间具有形成内部空间的中空形状,该内部空间能够在左右各个框架侧耦合环部4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相互耦合的状态下将其容纳。因此,该框架主体部41是构成框架部40的一部分的部分,同时也是从外侧包围和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4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保护构件。换句话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41的内部空间作为容纳室而形成,该容纳室能够在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4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相互耦合的状态下将其容纳于内部。
在这样的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41中,通过将固定于框架主体部41的内表面的环状框架侧耦合环部42和与该框架侧耦合环部42连结进而耦合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在连结的状态下配置于框架主体部41的上述容纳室内,并将这些耦合环部42、24容纳于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41的内侧,能够从外侧遮盖处于连结状态的框架侧耦合环部4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至少正面(前面)、背面(后面)、上表面、下表面及宽度方向(横向)上的外侧面,进而在整体上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4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
即,在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41中,将处于连结状态的框架侧耦合环部4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24在连结的状态下容纳于框架主体部41的上述容纳室内,因此通过框架主体部41,能够至少从正面(前面)侧、背面(后面)侧、上表面侧、下表面侧及宽度方向(横向)上的外侧面侧覆盖耦合环部42、24而进行保护。并且,在框架主体部41的内周缘部,供基座部20的左右臂部23插通的内周侧间隙(插通开口部)形成于前侧构件46与后侧构件47之间。
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42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同样地形成,并且通过利用激光等进行的钎焊固定于框架主体部41的前侧构件46的内表面的指定位置。
在以上那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中,成为保护构件的框架主体部41的形状及材质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不同,但是可获得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相同的效果,即,宝石10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可以细微平稳地摆动的状态,同时还能够防止由于纱线等缠绕而阻碍宝石10的微细摆动。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吊坠头部3的侧视图。图15是将图13所示的吊坠头部3的框架部50上固定有保护构件60的状态放大后的放大图。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构成作为首饰装置的吊坠(或项链)。
在图13所示的吊坠头部3中所规定的三个方向(纵向、横向、前后方向)与图1所示的吊坠头部1相同,与图13的纸面的纵向、横向及前后方向(正反方向)一致。
例如如图13至图1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具有:框架部50;以及基座部2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框架部50包括:框架主体部51;以及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52,其设置于框架主体部51。基座部20包括两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如图15所示,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52连结,另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另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52连结。相互连结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52在接触部O处接触。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包括框架主体部51和后述的保护构件60的部分也被称为“框架”。包括宝石10和基座部20的部分也被称为“被悬挂体”。包括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52的部分也被称为“悬挂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被称为“第一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52也被称为“第二环部”。
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的“框架”、“被悬挂体”以及“悬挂部”的概略结构与已经说明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1a、1c)相同。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也能够分别保护两个接触部O不受从两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这些接触部O。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框架(框架主体部51及保护构件60)从横向上的左侧及右侧覆盖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由此,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不受从横向上的左侧、右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自身、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52)的两个接触部O。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框架(框架主体部51及保护构件60)在通过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52)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52)的周围覆盖。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52)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52)。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2中,框架(框架主体部51及保护构件60)在通过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周围覆盖。由此,能够保护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自身、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第二环部(支架侧耦合环部52)的接触部O。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具有:基座部2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以及框架部50,其支承该基座部20及宝石10。框架部50具有:框架主体部51,其在吊坠头部3的正面视角中呈倒V字形;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52,其设置于框架主体部51的左右下端部的后表面;以及左右一对保护构件60,其分别固定于框架主体部51的左右下端部的背面侧。
即,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框架主体部51和保护构件60作为不同的部件而形成,在组装时通过钎焊等相互固定,另一方面,基座部20及宝石10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的情况同样地形成。
在框架部50中,在框架主体部51的上端部沿着横向贯通设置有用于连结吊坠的链条5的链条连结孔部53。此外,框架主体部51的左右下端部在图13所示的吊坠头部3的正面视角中,形成为比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下端位置更向下方延伸。这样,通过形成框架主体部51的左右下端部,能够在佩戴吊坠头部3时,使得使用者穿着的衣服等难以在吊坠头部3的下方侧与宝石10及基座部20接触。
在框架主体部51中,在左右下端部的背面(后表面)设置有容纳框架侧耦合环部52的左右环容纳部54。该环容纳部54是通过将框架主体部51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部分变薄而形成的。在左右环容纳部54的背面分别一体形成有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另外,框架侧耦合环部52也可以在与框架主体部51分开形成后,通过钎焊等固定于框架主体部51的指定位置。
左右保护构件60相互分体形成。此外,左右保护构件60在框架主体部51的左右下端部,从外侧覆盖处于连结状态的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并通过钎焊等固定。在该情况下,各保护构件60具有:后壁部61,其覆盖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背面侧;外侧侧壁部62,其覆盖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横向上的外侧侧方;以及底壁部63,其覆盖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下方。并且,在框架部50的左右下端部的内侧面部,供基座部20的左右臂部23插通的内周侧间隙(插通开口部)设置于框架主体部51的左右下端部与保护构件60之间。
在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处于连结状态的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正面侧和上表面侧被框架主体部51遮盖而被保护,同时处于连结状态的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背面侧、外侧面侧以及下表面侧被保护构件60遮盖而被保护。换句话说,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在框架部50中,形成为卡在框架主体部51的左右下端部与保护构件60之间的内部空间作为容纳室而形成,该容纳室能够在框架侧耦合环部5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24相互耦合的状态下将其容纳于内部并保护。
由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中,可获得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相同的效果,即,在作为吊坠正常使用时,宝石10能够长时间稳定地保持可以细微平稳地摆动的状态,同时还能够防止由于纱线等缠绕而阻碍宝石10的细微摆动。
此外,框架主体部51及左右保护构件60形成为在吊坠头部3的侧面视角中,宝石10的底面部11位于比框架主体部51的后表面位置及保护构件60的后表面位置更靠表面侧。换句话说,相对于吊坠头部3的正反方向(前后方向),框架主体部51的后表面及左右的保护构件60的后表面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配置于比宝石10的底面部11的位置更靠后侧的位置。由此,在佩戴第三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3时,宝石10难以与使用者穿着的衣服、围巾等接触,因此基座部20及宝石10的微小摆动难以被衣服、围巾等阻碍。
<第四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戒指4所使用的基座部90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的戒指4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在以下关于戒指4的说明中,与已经说明过的吊坠头部相同,也规定了表示戒指4的各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三个方向(纵向、横向、前后方向)。纵向是与摆动轴AX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具体而言,与图16所示的戒指4的纸面的纵向相同。横向是与摆动轴AX平行的方向,具体而言,与图16所示的戒指4的纸面的横向相同。前后方向是与纵向和横向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是与图16所示的戒指4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如图16所示,纵向与手指插入戒指4的方向大致平行。后述的被悬挂体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与铅垂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下摆动的状态。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是指从图16所示的戒指4的里侧朝向跟前侧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是指从图16所示的戒指4的跟前侧朝向里侧的方向。
例如如图16至图1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具有:框架部100;以及基座部9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框架部100包括:框架主体部101;以及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其设置于框架主体部101。基座部90包括两个基座侧耦合环部94。如图16和图18所示,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94和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102连结,另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94和另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102连结。相互连结的基座侧耦合环部9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在两个接触部O处接触。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包括框架主体部101和后述的保护构件103的部分也被称为“框架”。包括宝石10和基座部90的部分也被称为“被悬挂体”。包括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部分也被称为“悬挂部”。基座侧耦合环部94也被称为“第一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102也被称为“第二环部”。
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的“框架”、“被悬挂体”以及“悬挂部”的概略结构与已经说明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吊坠头部(1、1a、1c)相同。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也能够分别保护两个接触部O不受从两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这些接触部O。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框架(框架主体部101及保护构件103)从横向上的左侧及右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由此,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不受从横向上的左侧、右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自身、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两个接触部O。
并且,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框架(框架主体部101及保护构件103)从纵向上的上侧及下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由此,能够保护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不受从纵向上的上侧、下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自身、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9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两个接触部O。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框架(框架主体部101及保护构件103)在通过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102)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周围全部覆盖。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102)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102)。
而且,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框架(框架主体部101及保护构件103)在通过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94)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94)的周围全部覆盖。由此,能够保护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94)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94)自身、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94)和第二环部(支架侧耦合环部102)的接触部O。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具有:环状的戒指主体部4a;基座部9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以及框架部100,其与戒指主体部4a一体形成,同时支承基座部90及宝石10。在该情况下,框架部100的一部分如后述那样成为保护构件103。
如图17所示,基座部90具有:基座主体部91,其载置宝石10;多个爪部92,其突出设置于基座主体部91并固定宝石10;左右臂部93,其从基座主体部91的左右侧缘部向基座部9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以及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94,其配置于左右臂部93的顶端部。左右臂部93从基座主体部91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同时具有扭曲的形状,即,基座侧耦合环部94以相对于基座主体部91正交的姿势而配置。在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94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状的中央开口部94a。
该基座部90形成为在经由基座侧耦合环部94及后述的框架侧耦合环部102支承于框架部100时,固定保持的宝石10的台面朝向前方(在图16中朝向纸面跟前侧),同时基座侧耦合环部94的中央开口部94a朝向上下方向。
框架部100具有:框架主体部101;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其固定于框架主体部101的内周壁面;以及环状的保护构件103,其与框架主体部101一体形成,同时从框架主体部101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
框架主体部101形成为在内侧具备容纳基座部90及宝石10的容纳区域(空间)的碗状形态,具有设置为与宝石10的底面对置的底面部101a、以及设置为从底面部101a的外周缘部上升的内周壁面部101b,该框架主体部101的内周壁面部101b和底面部101a配置为远离基座部90及宝石10,以便与宝石10之间形成间隙。
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具有圆形状的中央开口部。各框架侧耦合环部102以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大致45°的倾斜角度倾斜,中央开口部朝向倾斜的方向的姿势固定于框架主体部101和保护构件103的边界部分或其附近。在该情况下,只要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固定于框架主体部101和保护构件103中的至少一方即可,但如果固定于框架主体部101和保护构件103双方,则能够提高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固定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朝向、姿势、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相对于框架主体部101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将框架侧耦合环部102以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姿势固定于框架主体部101或保护构件103。
保护构件103配置为从框架主体部101的上端部朝向中心部向内侧延伸,同时朝向框架主体部101的顶面部向下倾斜延伸。在该保护构件103与框架主体部101的内周壁面部101b及底面部101a之间设置有容纳室104(内部空间),该容纳室104能够在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及基座侧耦合环部94相互耦合的状态下将其容纳。
在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处于相互连结状态的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94的正面侧、背面侧、上表面侧、下表面侧及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侧被保护构件103和碗状的框架主体部101遮盖,进而能够保护整个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和整个基座侧耦合环部94。即,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和基座侧耦合环部94在图16所示的戒指4的正面视角中,隐藏在保护构件103的后侧而看不到,同时也能够防止直接受到来自外部的意外的外力(荷重)。
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戒指4中,在正常使用时,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宝石10在可以细微平稳地摆动的状态,并且还能够防止由于纱线等缠绕而阻碍宝石10的细微摆动。其结果是,宝石10的光泽看起来更美丽,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戒指4的装饰效果、高级感。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只要至少框架部100的整个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102和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94中的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连结部分被保护构件103和框架主体部101保护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基座侧耦合环部94的除与框架侧耦合环部102的连结部分以外的环状部分局部地露出。
至此,作为首饰装置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吊坠头部的吊坠进行了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戒指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同样能够适用于具有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悬挂被悬挂体(固定保持宝石的基座部等)的构造的耳环、耳坠、胸针、领带夹等其他各种首饰装置。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框架侧耦合环部和基座侧耦合环部整体上具有接近中空的圆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框架侧耦合环部及基座侧耦合环部也可以形成为在连结时,可相互接触的内周部的一部分具有圆弧状的形状,并且除此以外的部分具有非圆弧状的形状。
此外,被悬挂体和悬挂部组成的悬挂构造只要是至少被悬挂体和悬挂部在两个接触部处接触、被悬挂体以能够绕通过该两个接触部的摆动轴摆动的方式被悬挂的构造即可,并不限定于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使用了环的构造。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一个框架部对应地配置一个被悬挂体(宝石及基座部等)的首饰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相对于一个框架配置多个被悬挂体。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被悬挂体内包含有宝石的示例,但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被悬挂体内也包含除具有使光反射的性质的宝石以外的各种构件。
接着,对用于装饰各种物品的外观的装饰用部件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后视图。图21是图19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正视图中央纵剖视图。图22是在图21的剖视图中省略了基座部20的图。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固定于各种物品(例如眼镜、手表、印章、包、钱包、文具、钥匙、智能手机、音乐盒、座钟、玩具、乐器、运动器材等)上,作为装饰其外观的部件而使用。
在以下关于装饰用部件的说明中,为了表示装饰用部件的各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规定了三个方向(纵向、横向、前后方向)。纵向是与后述的摆动轴AX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具体而言,与图19和图20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纸面的纵向相同。横向是与后述的摆动轴AX平行的方向,具体而言,与图19和图20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纸面的横向相同。前后方向是与纵向和横向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是与图19和图20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是指从图19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里侧朝向跟前侧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是指从图19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跟前侧朝向里侧的方向。
例如如图19至图22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具有:框架110,其固定于物品8;基座部2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以及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其设置于框架110。基座部20包括两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如图19和图20所示,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另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另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相互连结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在接触部O处接触。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中,包括宝石10和基座部20的部分也被称为“被悬挂体”。包括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部分也被称为“悬挂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被称为“第一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也被称为“第二环部”。
如图19和图20所示,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以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AX摆动的方式悬挂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在位于摆动轴AX上的两个接触部O处接触。
在图19和图20中,“PL”表示与摆动轴AX垂直的平面,“RE”表示由两个平面PL划分的范围(外侧范围)。两个平面PL是相对于框架110规定的平面,位于两个接触部O之间。由两个平面PL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接触部O的两个范围分别是外侧范围RE。这两个外侧范围RE将两个平面PL夹在中间且相互隔开。
如图19至图22所示,框架110在包括一个接触部O的一个外侧范围RE内,将未被物品8的外表面201覆盖的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覆盖。此外,框架110在包括另一个接触部O的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将未被物品8的外表面201覆盖的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覆盖。
具体而言,框架110将在一个外侧范围RE内所包含的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即未被物品8覆盖的该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中至少从该一个外侧范围RE观察到的该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全部覆盖。此外,框架110将在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所包含的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即未被物品8覆盖的该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中至少从该另一个外侧范围RE观察到的该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全部覆盖。
这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中,由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悬挂的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成为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AX摆动的状态。在该能够摆动的状态下,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在位于摆动轴AX上的两个接触部O处接触。在假设了位于两个接触部O之间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规定的两个平面PL的情况下,由这两个平面PL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接触部O的两个范围分别被规定为外侧范围RE。这两个外侧范围RE分别包括不同的接触部O。在一个外侧范围RE内,未被物品8覆盖的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被框架110覆盖。即,在一个外侧范围RE内,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被物品8和框架110覆盖。由此,能够保护一个接触部O不受从一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该一个接触部O。此外,在包括另一个接触部O的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未被物品8覆盖的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被框架110覆盖。即,在另一个外侧范围RE内,另一个接触部O的周围被物品8和框架110覆盖。由此,能够保护另一个接触部O不受从另一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该另一个接触部O。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中,能够分别保护两个接触部O不受从两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并且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这些接触部O。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中,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框架110从横向上的左侧及右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
由此,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不受从横向上的左侧、右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自身、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两个接触部O。
并且,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中,框架110从纵向的上侧及下侧覆盖整个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
由此,能够保护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不受从纵向上的上侧、下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自身、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两个接触部O。
此外,框架110在通过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未被物品8覆盖的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
而且,框架110在通过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且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未被物品8覆盖的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不受从与摆动轴AX垂直的任意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自身、第一环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第二环部(支架侧耦合环部32)的接触部O。
接着,对图19至图22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框架110与已经说明过的图1的前侧构件36(图1、图3、图6)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对框架110的详细说明、对框架110中的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配置等的详细说明。
如图19至图22所示,框架110具有由平行于径向的平面将圆环形状的中空体切割成一半而成的整体形状,该切割面的圆形边缘114通过粘合剂等固定于物品8的表面。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物品8的表面形成有凹陷成圆柱状的凹部202,固定有框架110,以堵塞该凹部202。在图21和图22的示例中,在凹部202的开口部的边缘形成有段差203,在该段差203上嵌合有框架110的边缘114。通过框架110的边缘114与段差203嵌合,框架110的边缘114容易精确地定位于凹部202的开口部。
如图22所示,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设置于框架110的内表面113,该框架110设置为覆盖两个接触部O。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框架110对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支承和框架110对接触部O的保护。
如图19和图20所示,框架110具有使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的开口部112。由此,在开口部112容易目视观察到摆动的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一部分。此外,在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反射的光直接到达眼睛,因此容易感受到来自被悬挂体的强烈光泽。
如图21和图22所示,框架110的开口部112的边缘115在覆盖接触部O的框架110的内表面113侧向后方突出。由此,从开口部112的前方侧观察,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和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接触部O被开口部112的边缘115覆盖,因此容易保护接触部O不受从开口部112的前方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
<第六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从基部130拆下了拆装部121的状态。图2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在基部130安装了拆装部121的状态。图23和图24均是与省略了基座部20的图22的剖视图相对应的图。
在图23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a中所规定的三个方向(纵向、横向、前后方向)与图19至图22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相同。即,图23和图24的纸面的纵向与装饰用部件7a的纵向一致,图23和图24的纸面的前后方向(正反方向)与装饰用部件7a的横向一致,图23和图24的纸面的横向与装饰用部件7a的前后方向一致。
例如如图23至图24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具有:框架120;基座部20,其固定保持钻石等宝石10;以及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其设置于框架120。框架120包括:基部130,其固定于物品8;以及拆装部121,其可拆装地固定于基部130。基座部20包括两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与已经说明过的装饰用部件7相同,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中,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和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另一个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和另一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连结。相互连结的基座侧耦合环部24和框架侧耦合环部32在接触部O处接触。拆装部121在安装于基部130的状态下从前方侧覆盖两个接触部O。
在该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中,包括宝石10和基座部20的部分也被称为“被悬挂体”。包括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部分也被称为“悬挂部”。基座侧耦合环部24也被称为“第一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也被称为“第二环部”。
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中的“框架”、“被悬挂体”以及“悬挂部”的概略结构与已经说明过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相同。因此,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中,也能够分别保护两个接触部O不受从两个外侧范围RE接近的物体的影响,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这些接触部O。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中,覆盖两个接触部O的拆装部121可拆装地固定于基部130,该基部130固定于物品8。因此,能够更换或修补拆装部121、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等。
接着,对图23和图24所示的装饰用部件7a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拆装部121包括具有与已经说明过的框架110(图19至图21)相同的构造的拆装部主体122和结合部123。
如图23和图24所示,拆装部主体122具有由平行于径向的平面将具有圆环形状的中空体切割成一半而成的整体形状,在该切割面的圆形的边缘固定有环状的结合部123。如图24所示,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设置于拆装部主体122的内表面126,该拆装部主体122被配置为覆盖两个接触部O。如图23和图24所示,拆装部主体122具有使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的开口部125。如图23和图24所示,拆装部主体122的开口部125的边缘127在覆盖接触部O的拆装部主体122的内表面126侧向后方突出。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物品8的表面形成有凹陷成圆柱状的凹部202,在该凹部202中嵌入固定有基部130。在基部130上还形成有凹陷成圆柱状的凹部131,拆装部121固定于基部130,以堵塞该凹部131。在基部130的凹部131的开口部的边缘形成有环状的结合部133。
拆装部121的环状的结合部123和基部130的环状的结合部133通过螺纹结构相互结合(螺合)。在图23的示例中,在拆装部121的结合部123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124,在基部130的结合部133的外周面也形成有螺纹槽134。通过将基部130的结合部133插入拆装部121的结合部123并使其旋转,能够使结合部123与结合部133螺合,拆装部121固定于基部130。
这样,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中,拆装部121的环状的结合部123和基部130的环状的结合部133能够通过螺纹结构相互结合,同时通过形成于拆装部121的拆装部主体122上的开口部125,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因此,能够以非常简单的结构同时实现:形成用于容纳悬挂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和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空间进而保护其接触部O的功能、容易目视观察到摆动的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功能、以及容易更换和修补悬挂部(框架侧耦合环部32)或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功能。
另外,结合拆装部和基部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螺纹构造,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弹力进行结合的构造(卡扣配合等)。
<第七实施方式>
图25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b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从基部130拆下了拆装部121的状态。图2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b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在基部130安装了拆装部121的状态。图25和图26均是与省略了基座部20的图22的剖视图相对应的图。
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b将前述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中的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固定部位从拆装部121改变为基部130,其他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a相同。在图25和图26的示例中,该装饰用部件7b在基部130具有用于支承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的两个支承部135。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b中,悬挂部(两个框架侧耦合环部32)支承于基部130,因此即使在拆装部121脱落的情况下,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也停留在基部130。因此,难以发生因拆装部121的脱落而导致的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的丢失。
<第八实施方式>
图2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c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从基部130拆下了拆装部121的状态。图28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c的一个示例的图,表示在基部130安装了拆装部121的状态。图25和图26均是与省略了基座部20的图22的剖视图相对应的图。
第八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c是将前述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b中的拆装部主体122替换为透明罩构件141的部件,其他结构与第七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7b相同。透明罩构件141是由透明的树脂、玻璃等形成的部件,在拆装部121安装于基部130的状态下,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整体被透明罩构件141覆盖。因此,能够使被悬挂体(宝石10及基座部20)成为可目视观察到的状态,并且能够使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接触部O,同时能够使尘埃等难以附着于接触部O。
<第九实施方式>
图29A至图29C、图30A至图30F和图31A至图31D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物品的示例的图。
图29A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眼镜8a的一个示例。
图29B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智能手机8b的一个示例。
图29C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手表8c的一个示例。
图30A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座钟8d的一个示例。
图30B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包8e的一个示例。
图30C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钱包8f的一个示例。
图30D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印鉴8g的一个示例。
图30E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文具(笔)8h的一个示例。
图30F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钥匙8i的一个示例。
图31A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音乐盒8j的一个示例。
图31B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玩具(人偶)8k的一个示例。
图31C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乐器(吉他)8m的一个示例。
图31D表示具备装饰用部件7的运动器材(高尔夫球标)8n的一个示例。
另外,这些物品的示例只不过是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用部件也可以安装于其他各种物品。
以下,公开了与本发明的首饰装置的实施方式相关联的附录1至21。本发明的装饰用部件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具有与附录1至21的首饰装置相同的结构,框架部或框架固定于物品。
[附录1]
一种首饰装置,具有固定保持宝石的基座部、以及支承所述基座部的框架部,所述基座部具备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被配置于夹着所述宝石而相对位置,所述框架部具备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分别与左右的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连结进而耦合,左右的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分别与左右的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连结,从而所述基座部及所述宝石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框架部,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护构件,该保护构件在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相互连结的状态下,从外侧至少保护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和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相对于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连结部分。
该首饰装置具有:基座部,其固定保持宝石;以及框架部,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基座部。基座部具备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被配置于夹着宝石而相对的反对侧的位置,同时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状(优选环状)。框架部具备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状(优选环状),同时分别与基座侧耦合环部连结。另外,用于首饰装置的宝石不仅包括钻石、蓝宝石等天然宝石(天然矿物),还包括使用合成矿物的人造宝石(人工宝石)、使用玻璃等的仿照宝石等。
此外,该首饰装置具有保护构件,该保护构件在基座部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部的框架侧耦合环部相互连结以使各自的内周端缘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从外侧包围并保护这些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
在该情况下,保护构件至少形成为从外侧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和基座侧耦合环部的相对于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连结部分。在此,基座侧耦合环部中的上述连结部分是指基座侧耦合环部的与框架侧耦合环部连结进而接触的环部分,该连结部分(环部分)包括在宝石如后述那样微小摆动时框架侧耦合环部的内周缘部滑动接触的范围(区域)。
此外,保护构件配置为除了基座部的可摆动范围以外,在处于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的外侧对其进行保护,以便不与摆动的基座发生干涉。具体而言,保护构件配置为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和基座侧耦合环部的上述连结部分中的至少正面侧、背面侧、上表面侧、下表面侧及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侧。在该情况下,保护构件也可以仅通过保护构件来保护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此外,还可以通过保护构件和与该保护构件分开形成的框架的一部分来保护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
只要是具有这样的保护构件的首饰装置,其基座部就可以经由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稳定地支承于框架部。此外,至少基座侧耦合环部的上述连结部分和框架侧耦合环部被保护构件覆盖,进而能够被保护使其不向外部露出。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防止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相互连结而使宝石可微小摆动的连结构造部分因与其他物体直接碰撞等而受到意外的外力。
因此,在正常使用首饰装置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中的上述连结构造部分受到损伤而变形,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其形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基座侧耦合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的变形而发生宝石的细微的摆动运动这样的不良情况、或基座部脱离框架部这样的不良情况,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在可细微平稳地摆动的状态。
此外,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能够被保护构件保护,从而头发、纱线等难以缠绕在基座侧耦合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上。从而,能够提高首饰装置的操作性,同时还能够防止由于纱线等的缠绕而阻碍基座部及宝石的摆动运动。
而且,通过保护构件覆盖并隐藏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使其从外部看不到或很难被看到,能够减轻对首饰装置的设计的制约,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容易增大设计的多样性。
[附录2]
根据附录1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及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整体被所述保护构件保护。
在该首饰装置中,保护构件覆盖处于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整体中的至少正面侧、背面侧、上表面侧、下表面侧及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侧使其不向外部露出,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护。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与其他物体直接碰撞等而受到意外的外力,能够长时间更稳定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的可微小摆动的状态。
[附录3]
根据附录1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中的除所述连结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这样,使基座侧耦合环部中的除连结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也能够通过保护构件保护框架侧耦合环部及基座侧耦合环部。由此,也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的可微小摆动的状态。
[附录4]
根据附录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保护构件具有:前侧构件,其保护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的正面;以及后侧构件,其保护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背面并固定于所述前侧构件。
在该首饰装置中,保护构件具有:前侧构件(第一构件),其配置于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的正面侧,对其进行保护;以及后侧构件(第二构件),其配置于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背面侧,对其进行保护,并固定于前侧构件。
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的保护构件,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保护构件。此外,在将配置于基座部的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分别与配置于框架的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连结后,使其保护这些环部,再相互固定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来形成保护构件。由此,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制造基座部及宝石配置为能够摆动且基座侧耦合环部及车架侧耦合环部能够被保护构件保护的首饰装置。
[附录5]
根据附录4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后侧构件具有正反对称的形状。
在该首饰装置中,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具有正反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用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材质的构件(部件)作为前侧构件及后侧构件。从而,能够廉价地制造保护构件的前侧构件及后侧构件。另外,在将保护构件安装(组装)于首饰装置时,不会发生取错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保护构件的安装作业复杂化,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安装作业。另外,在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中,也可以使用形状相互完全不同的构件、材质相互完全不同的构件。
[附录6]
根据附录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保护构件具有单一的一体型形状,即,同时保护相连的一个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以及相连的另一个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
在该首饰装置中,保护构件形成为具有单一的一体型形状,即,对于设置于左右侧的一对基座侧接合环部分和框架侧接合环部,保护连结的一侧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同时保护连结的另一侧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保护构件。此外,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将保护构件安装于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的外侧,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护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
[附录7]
根据附录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保护构件构成所述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保护构件的内表面固定有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
在该首饰装置中,保护构件形成为构成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构成框架部的框架主体部。在该情况下,在保护构件的内表面固定有框架侧耦合环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框架部,同时通过构成框架部的保护构件,能够可靠地保护处于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另外,保护构件也可以不作为框架部的一部分而形成,框架部作为具有框架主体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的构件而与保护构件分开形成。
[附录8]
根据附录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保护构件具有中空形状。
在该首饰装置中,保护构件具有中空形状。由此,能够在保护构件的内侧稳定地容纳并保护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此外,中空形状的保护构件例如能够通过对金属制的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等而稳定地形成,同时与例如内部被填埋的实心保护构件相比,能够将原料成本抑制得较低。
[附录9]
一种首饰装置,具有固定保持宝石的基座部、以及支承所述基座部的框架部,所述基座部具备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被配置于夹着所述宝石而相对位置,所述框架部具备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分别与左右的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连结进而耦合,左右的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分别与左右的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连结,从而所述基座部及所述宝石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框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具有容纳室,该容纳室在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相互连结的状态下,至少将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和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相对于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连结部分容纳于内部,并从外侧进行保护。
该首饰装置具有:基座部,其固定保持宝石;以及框架部,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基座部。基座部具备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基座侧耦合环部被配置于夹着宝石而相对的反对侧的位置,同时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状(优选环状)。框架部具备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该左右一对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状(优选环状),同时分别与基座侧耦合环部连结。
框架部具有容纳室,该容纳室在基座部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部的框架侧耦合环部相互连结以使各自的内周端缘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至少将框架侧耦合环部和基座侧耦合环部相对于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连结部分容纳于内部,并从外侧进行保护。在该情况下,具有容纳室的框架部配置为除了基座部的可摆动范围以外,在处于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的外侧对其进行保护,以便不与摆动的基座发生干涉。
这样,只要是框架部具有容纳室的首饰装置,其基座部就可以经由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稳定地支承于框架部。此外,至少基座侧耦合环部的上述连结部分和框架侧耦合环部被容纳于框架部的容纳室内,并能够被保护使其不向外部露出。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防止基座侧耦合环部和框架侧耦合环部相互连结而使宝石可微小摆动的连结构造部分因与其他物体直接碰撞等而受到意外的外力。
因此,在正常使用首饰装置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中的上述连结构造部分受到损伤而变形,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其形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基座侧耦合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的变形而发生宝石的细微的摆动运动这样的不良情况、或基座部脱离框架部这样的不良情况,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在可细微平稳地摆动的状态。
此外,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能够被容纳于框架部的容纳室内并被保护,从而头发、纱线等难以缠绕在基座侧耦合环部、框架侧耦合环部上。从而,能够提高首饰装置的操作性,同时还能够防止由于纱线等的缠绕而阻碍基座部及宝石的摆动运动。
而且,将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容纳于框架部的容纳室内并隐藏使其从外部看不到或很难被看到,能够减轻对首饰装置的设计的制约,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容易增大设计的多样性。
[附录10]
根据附录9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及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整体被所述容纳室容纳。
在该首饰装置中,在框架部的容纳室内容纳有框架侧耦合环部及基座侧耦合环部整体,从而框架侧耦合环部整体和基座侧耦合环部整体能够被框架部保护。由此,覆盖处于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整体中的至少正面侧、背面侧、上表面侧、下表面侧及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侧使其不向外部露出,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护。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结状态的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与其他物体直接碰撞等而受到意外的外力,能够长时间更稳定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的可微小摆动的状态。
[附录11]
根据附录9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中的除所述连结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这样,使基座侧耦合环部中的除连结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也能够将框架侧耦合环部及基座侧耦合环部容纳于框架部的容纳室内。由此,也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的可微小摆动的状态。
[附录12]
根据附录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部的框架主体部具有:前侧构件,其保护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的正面;以及后侧构件,其保护所述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所述框架侧耦合环部的背面并固定于所述前侧构件。
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后侧构件具有正反对称的形状。
所述框架主体部具有形成所述容纳室的中空形状。
这样,框架部的框架主体部具有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在将左右基座侧耦合环部分别与左右框架侧耦合环部连结后,使其保护这些环部,再相互固定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来形成框架主体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保护基座侧耦合环部及框架侧耦合环部。此外,中空形状的框架主体部例如能够通过对金属制的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等而稳定地形成,同时与例如内部被填埋的实心框架主体部相比,能够将原料成本抑制得较低。
[附录13]
根据附录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部具有供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插通的插通开口部,
所述插通开口部具有在允许所述基座部和所述宝石的摆动的同时限制所述基座部和所述宝石的摆动范围的大小。
在该结构中,能够稳定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在可以细微平稳地摆动的状态。此外,通过框架部限制基座部及宝石的可摆动范围,能够在从正面观察时在看起来美丽闪烁的范围内使宝石适当地摆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由宝石10的摆动带来的装饰效果。
[附录14]
根据附录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部具有一种形状,即,在从正面侧观察所述首饰装置时,包围保持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宝石的外围,且与所述宝石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框架部(保护构件)整体地保护基座部及宝石的周围。此外,相对于配置于基座部及宝石的外周附近的框架部,宝石看起来浮在空中,同时通过基座部及宝石细微地摆动,更容易强调宝石的摆动。其结果是,保持于基座部的宝石的光泽看起来更美丽,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首饰装置的装饰效果、高级感,此外,首饰装置也能够具备前所未有的崭新形象(美感)。并且,在基座部及宝石的周围配置有框架,从而在基座部及宝石摆动时,基座部及宝石难以与使用者的衣服等接触,能够抑制基座部及宝石的摆动由于与衣服等的接触而停止。
[附录15]
根据附录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在所述首饰装置的侧面视角中,相对于所述首饰装置的正反方向,所述框架部的后侧端面配置于比能够摆动的所述宝石的后表面侧顶端部的位置更靠后侧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在首饰装置由于重力被悬挂的状态下,或者在正常使用首饰装置时,在从侧面侧观察该首饰装置时,相对于首饰装置的正反方向,框架的后侧端面配置于比能够摆动的宝石的后表面侧顶端部的位置更靠后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佩戴首饰装置时宝石(特别是宝石的后表面侧顶端部)与衣服等直接接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基座部及宝石的摆动由于与衣服等的接触而停止。因此,能够长时间自然地维持基座部及宝石的摆动。
[附录16]
一种首饰装置,具有:框架;
被悬挂体,其包括两个第一环部;以及
悬挂部,其设置于所述框架,且包括两个第二环部,
一个所述第一环部和一个所述第二环部连结,
另一个所述第一环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二环部连结,
相互连结的所述第一环部和所述第二环部在接触部处接触,
所述悬挂部以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摆动的方式悬挂所述被悬挂体,
所述被悬挂体和所述悬挂部在位于所述摆动轴上的两个所述接触部处接触,
在将由位于所述两个接触部之间且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规定的两个平面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所述接触部的两个范围分别规定为外侧范围的情况下,
所述框架将在一个外侧范围内所包含的一个接触部的周围中至少从该一个外侧范围观察到的该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并将在另一个外侧范围内所包含的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中至少从该另一个外侧范围观察到的该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在该首饰装置中,由悬挂部悬挂的被悬挂体成为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摆动的状态。在该能够摆动的状态下,被悬挂体和悬挂部在位于摆动轴上的两个接触部处接触。即,被悬挂体成为能够绕摆动轴摆动的状态,该摆动轴通过连结的一个第一环部和一个第二环部的接触部以及连结的另一个第一环部和另一个第二环部的接触部。在假设了位于两个接触部之间且与摆动轴垂直的规定的两个平面的情况下,由这两个平面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接触部的两个范围分别被规定为外侧范围。这两个外侧范围分别包括不同的接触部。在包括一个接触部的一个外侧范围内,一个接触部的周围被框架覆盖。由此,能够保护一个接触部不受从一个外侧范围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该一个接触部。此外,在包括另一个接触部的另一个外侧范围内,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被框架覆盖。由此,能够保护另一个接触部不受从另一个外侧范围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该另一个接触部。
[附录17]
根据附录16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在将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规定为纵向、将与所述摆动轴平行的方向规定为横向、将与所述纵向及所述横向垂直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的情况下,
所述被悬挂体能够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
所述框架从所述横向上的左侧及右侧覆盖所述被悬挂体整体。
由此,能够从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被悬挂体,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被悬挂体不受从横向上的左侧、右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自身、被悬挂体和悬挂部的两个接触部。
[附录18]
根据附录17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从所述纵向上的上侧及下侧覆盖所述被悬挂体整体。
由此,能够保护被悬挂体不受从纵向上的左侧、下侧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被悬挂体自身、被悬挂体和悬挂部的两个接触部。
[附录19]
根据附录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在通过所述第二环部且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所述第二环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二环部不受从与摆动轴垂直的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二环部。
[附录20]
根据附录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首饰装置,其中,所述框架在通过所述第一环部且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所述第一环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由此,能够保护第一环部不受从与摆动轴垂直的方向接近的物体的影响,因此不需要的外力难以作用于第一环部自身、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的接触部。
符号说明
1、1a、1c 吊坠头部
2、3 吊坠头部
4 戒指
4a 戒指主体部
5 链条
6 使用者
7、7a至7c 装饰用部件
8、8a至8n 物品
10 宝石
11 后表面侧顶端部(底面部)
20 基座部
21 基座主体部
21a 开口部
22 爪部
23 臂部
24、24c 基座侧耦合环部
24a 中央开口部
30 框架部
31、31a 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
31b 框架主体部
32、32c 框架侧耦合环部
33 链条连结部
34 内部空间(容纳室)
35、35b 内周侧间隙
36 前侧构件
37 后侧构件
40 框架部
41 框架主体部(保护构件)
42 框架侧耦合环部
43 链条连结部
46 前侧构件
47 后侧构件
50 框架部
51 框架主体部
52 框架侧耦合环部
53 链条连结孔部
54 环容纳部
60 保护构件
61 后壁部
62 外侧侧壁部
63 底壁部
90 基座部
91 基座主体部
92 爪部
93 臂部
94 基座侧耦合环部
94a 中央开口部
100 框架部
101 框架主体部
101a 底面部
101b 内周壁面部
102 框架侧耦合环部
103 保护构件
104 容纳室(内部空间)
110 框架
112 开口部
113 内表面
114、115 边缘
120 框架
121 拆装部
122 拆装部主体
123 结合部
124 螺纹槽
125 开口部
126 内表面
127 边缘
130 基部
131 凹部
133 结合部
134 螺纹槽
135 支承部
141 透明盖构件
O 接触部
α 倾斜角度
AX 摆动轴
PL 平面
RE 外侧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装饰物品的外观的装饰用部件,具有:
框架,其固定于所述物品;
被悬挂体,其包括两个第一环部;以及
悬挂部,其设置于所述框架,且包括两个第二环部,
一个所述第一环部和一个所述第二环部连结,
另一个所述第一环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二环部连结,
相互连结的所述第一环部和所述第二环部在接触部处接触,
所述悬挂部以能够绕假想的摆动轴摆动的方式悬挂所述被悬挂体,
所述被悬挂体和所述悬挂部在位于所述摆动轴上的两个所述接触部处接触,
在将由位于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且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规定的两个平面划分的三个范围中分别包括一个所述接触部的两个范围分别规定为外侧范围的情况下,
所述框架将在一个所述外侧范围内所包含的一个所述接触部的周围、即未被所述物品覆盖的一个接触部的周围中至少从一个外侧范围观察到的该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全部覆盖,使得该一个接触部不会向外部露出,
并且,所述框架将在另一个所述外侧范围内所包含的另一个所述接触部的周围、即未被所述物品覆盖的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中至少从另一个外侧范围观察到的该另一个接触部的周围全部覆盖,使得该另一个接触部不会向外部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在将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规定为纵向、将与所述摆动轴平行的方向规定为横向、将与所述纵向及所述横向垂直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的情况下,
所述被悬挂体能够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前侧目视观察到,
所述框架从所述横向上的左侧及右侧覆盖整个所述被悬挂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从所述纵向上的上侧及下侧覆盖整个所述被悬挂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在通过所述第二环部且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未被所述物品覆盖的所述第二环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在通过所述第一环部且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任意的平面上,将未被所述物品覆盖的所述第一环部的周围全部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第二环部设置于覆盖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框架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
基部,其固定于所述物品;以及
拆装部,其并可拆装地固定于所述基部,并覆盖所述接触部,
所述悬挂部设置于所述基部或所述拆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拆装部包括:
拆装部主体,其具有由平行于径向的平面将具有圆环形状的中空体切割成一半而成的整体形状;以及
环状的第一结合部,其固定于所述拆装部主体的由所述平面形成的圆形切割面的边缘,
所述基部包括:
凹部,其凹陷成圆柱状;以及
环状的第二结合部,其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开口部的边缘,
所述拆装部主体具有使所述被悬挂体的一部分向外侧露出的开口部,
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通过螺纹结构相互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具有使所述被悬挂体的一部分向外侧露出的开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在将与所述摆动轴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规定为纵向、将与所述摆动轴平行的方向规定为横向、将与所述纵向及所述横向垂直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的情况下,
所述开口部使所述被悬挂体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
所述开口部的边缘在覆盖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框架的内表面侧向后方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的至少一部分透明,
所述被悬挂体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经由所述框架的透明的部分目视观察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饰用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将未被所述物品覆盖的所述被悬挂体的周围全部覆盖。
13.一种物品,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用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物品,其中,
所述物品是眼镜、手表、座钟、印章、包、钱包、文具、钥匙、智能手机、音乐盒、玩具、乐器或运动器材。
CN201880005522.7A 2017-12-19 2018-12-11 装饰用部件及具备该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Active CN110177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2773 2017-12-19
JP2017242773A JP6431170B1 (ja) 2017-12-19 2017-12-19 装飾用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物品
PCT/JP2018/045554 WO2019124168A1 (ja) 2017-12-19 2018-12-11 装飾用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7479A CN110177479A (zh) 2019-08-27
CN110177479B true CN110177479B (zh) 2023-04-14

Family

ID=64480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5522.7A Active CN110177479B (zh) 2017-12-19 2018-12-11 装饰用部件及具备该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019890B2 (zh)
EP (1) EP3566604B1 (zh)
JP (1) JP6431170B1 (zh)
KR (1) KR102151446B1 (zh)
CN (1) CN110177479B (zh)
SG (1) SG11201906128UA (zh)
WO (1) WO2019124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5595B1 (ja) 2017-05-19 2018-02-28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JP6986763B2 (ja) * 2019-10-15 2021-12-22 株式会社E&J 装身具
JP6667924B1 (ja) * 2019-11-07 2020-03-18 株式会社トップジュエリー 装身具
JP7503306B2 (ja) 2020-10-26 2024-06-20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45745B1 (ja) * 2021-11-09 2022-04-01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装身具部品製造方法、装身具製造方法、装身具の部品及び装身具
JP7158082B1 (ja) 2022-01-14 2022-10-21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KR102426847B1 (ko) * 2022-03-21 2022-07-29 주식회사 규드래곤 장식 교체가 가능한 장신구용 펜던트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5111U (ja) * 2012-02-09 2012-04-19 株式会社ラ・ベル エキップ 揺動装身具
CN202959088U (zh) * 2012-11-28 2013-06-05 深圳市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坠
CN205728455U (zh) * 2016-05-27 2016-11-30 深圳市华乐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一种车花镶口晃动的首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3313U (ja) * 1983-12-22 1985-07-15 上田 年樹 装身具における装飾体の取付構造
JPH0529413U (ja) * 1991-04-30 1993-04-20 株式会社英工芸 宝飾指環
JP3175111B2 (ja) 1991-10-29 2001-06-11 エヌケーケー条鋼株式会社 強靭直接パテンティング線材の製造方法
JP3390168B1 (ja) * 2002-04-08 2003-03-24 東京セントラル貿易株式会社 装身具
JP2006192054A (ja) * 2005-01-13 2006-07-27 Alpha 21:Kk 宝石類付き装身具
WO2006127984A2 (en) * 2005-05-26 2006-11-30 Anderson James K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objects
JP2009005938A (ja) * 2007-06-28 2009-01-15 Gem Network:Kk 宝石用台座およびこの台座を使用した装身具用ペンダントの製造方法
JP3165917U (ja) * 2010-11-29 2011-02-10 株式会社トーマン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アクセサリー
US20120151963A1 (en) * 2010-12-20 2012-06-21 Hidetaka Dobashi Personal ornament
SG187905A1 (en) * 2010-12-20 2013-04-30 Crossfor Co Ltd Personal ornament
JP5867915B2 (ja) * 2011-07-21 2016-02-24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CN202959084U (zh) * 2012-11-09 2013-06-05 广东钻石世家国际珠宝有限公司 一种宝石镶嵌首饰
JP5424435B1 (ja) 2013-09-13 2014-02-26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JP2015071025A (ja) * 2013-10-03 2015-04-16 貴嗣 水野谷 指輪ホルダー
US20160066662A1 (en) * 2014-09-04 2016-03-10 Spectore Corporation Decorative articles
CN204763786U (zh) 2015-06-16 2015-11-18 夏仁达 灵动闪耀吊坠
JP6279625B2 (ja) * 2016-01-14 2018-02-14 田中 佳子 宝飾体
CN205963155U (zh) * 2016-08-25 2017-02-22 深圳市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晃动的双镶口吊坠
CN206079328U (zh) * 2016-10-12 2017-04-12 深圳市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晃动首饰
JP6285595B1 (ja) 2017-05-19 2018-02-28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5111U (ja) * 2012-02-09 2012-04-19 株式会社ラ・ベル エキップ 揺動装身具
CN202959088U (zh) * 2012-11-28 2013-06-05 深圳市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坠
CN205728455U (zh) * 2016-05-27 2016-11-30 深圳市华乐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一种车花镶口晃动的首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07279A (ja) 2019-07-04
US20200121041A1 (en) 2020-04-23
EP3566604A4 (en) 2020-12-30
US11019890B2 (en) 2021-06-01
JP6431170B1 (ja) 2018-11-28
SG11201906128UA (en) 2019-08-27
EP3566604A1 (en) 2019-11-13
KR102151446B1 (ko) 2020-09-03
CN110177479A (zh) 2019-08-27
WO2019124168A1 (ja) 2019-06-27
US20210204661A1 (en) 2021-07-08
EP3566604B1 (en) 2023-05-03
KR20190077511A (ko) 2019-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7479B (zh) 装饰用部件及具备该装饰用部件的物品
KR101961361B1 (ko) 장신구
US20120011888A1 (en) Jewelry article with changeable setting
CN108720190B (zh) 珠宝镶嵌底座
JP5536482B2 (ja) 揺動装身具
JP2008237562A (ja) 装身具
JP2012161564A (ja) 装身具
US7243511B2 (en) Pendant
JP3219794U (ja) 装飾用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物品
JP6335382B1 (ja) 身飾品
JP2005058371A (ja) 揺動式装身具
JP2006110373A (ja) ペンダント
CN113974289B (zh) 一种宝石托及一种链子
KR102383077B1 (ko) 특정 부위를 기부에 사용할 수 있는 반지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기부 반지
KR0134998B1 (ko) 장식체가 교체 가능한 장신구
JP3206019U (ja) 装飾具
JP3101066U (ja) 装身具
CN100464656C (zh) 宝石胸花
WO2017187442A1 (en) Interchangeable earring attachment
JP2004357743A (ja) ブリリアントカットした人工宝石、天然宝石を振動自在に収容した保持部材を配した指輪等の装身具
JP2003047511A (ja) 装飾品
JP2004202177A (ja) ブロウチ、拡大鏡付きブロウチ及び拡大鏡付きスカーフ止めブロウチと、ペンダント、拡大鏡付きペンダント及び拡大鏡付きスカーフ止めペンダン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