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3483A - 座椅 - Google Patents
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63483A CN109963483A CN201780060857.4A CN201780060857A CN109963483A CN 109963483 A CN109963483 A CN 109963483A CN 201780060857 A CN201780060857 A CN 201780060857A CN 109963483 A CN109963483 A CN 1099634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ing member
- main body
- seat
- pad main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7260 vegetative to reproductive phase transition of meriste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124 polyolefin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A47C7/72—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 A47C7/74—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for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14—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 A47C27/15—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3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座椅包括:坐垫(20),其具有通风道(21);和通风装置,其与通风道(21)连接。座椅缓冲垫(20)包括垫主体(100)、重叠配置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并在与垫主体(100)之间形成通风道(21)的覆盖构件(200)。覆盖构件(200)包括重叠配置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的第一覆盖构件(210)和重叠配置在第一覆盖构件(210)上表面的上的第二覆盖构件(210)。第一覆盖构件(210)固定在垫主体(100),第二覆盖构件(220)既与第一覆盖构件(210)固定,又与垫主体(100)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具有通风道的坐垫和与通风道连接的通风装置的座椅。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通风道的坐垫,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095342号公报中公开了由缓冲垫主体、固定在缓冲垫主体的座椅表面侧的板坯构成的缓冲垫。在该技术中,板坯是由板状的表面侧板坯层和板状的背面侧板坯层构成的两层结构,通风道由设置在缓冲垫主体的空气导入孔、设置在背面侧板坯层的槽状的供风通路、和设置在表面侧板坯层的孔状的多个送风道构成。缓冲垫是通过将背面侧板坯层和表面侧板坯层进行粘接而成为两层结构的板坯,并将该板坯与缓冲垫主体的座椅表面侧粘接一体化而得到的。
然而,在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坐垫中,当人就座而使板坯层的中央部附近以凹陷的方式发生变形时,端部会与缓冲垫主体发生分离的趋势。此时,对于这种现有的结构,有可能导致板坯层的端部从缓冲垫主体脱离。这种情况在表侧板坯层与背面板坯层之间也是同样存在的。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坐垫坚固地结合成一体的座椅。
另外,已知的现有车辆用座椅,包括具有通风道的坐垫、通风装置、使通风装置和通风道连通的管道,构成为使来自通风装置的空气经过管道和通风道而从座椅垫、靠背的表面喷出(日本特开2005—287532A号公报)。在该技术中,向埋设在坐垫中的筒状的插入构件的内侧插进该管道的端部而将管道与坐垫连接。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5—287532A号公报的结构中,管道有可能从用于将如插入构件那样的管道和坐垫连接的连接构件中脱落。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管道从连接构件脱落的座椅。
发明内容
为了达成所述第一目的,本发明的座椅的特征在于,包括:坐垫,其具有通风道;通风装置,其与所述通风道连接,所述坐垫包括:垫主体;和覆盖构件,其重叠配置在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上,并与所述垫主体之间形成所述通风道,所述覆盖构件包括:第一覆盖构件,其重叠配置在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上;第二覆盖构件,其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就座者侧的面上,所述第一覆盖构件固定在所述垫主体上,所述第二覆盖构件既与所述第一覆盖构件固定,又和所述垫主体固定。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垫主体、第一覆盖构件以及第二覆盖构件相互固定,所以能够将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坐垫坚固地结合在一起。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第一覆盖构件中,与就座者侧相反一侧的面与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
所述第二覆盖构件中,与就座者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既与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又和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
由此,在就座者坐在座椅等时受力的面能够彼此相互固定在一起,因此能够将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坐垫更坚固地结合成一体。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在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一方,设置有从就座者侧观察时突出的形状的第一卡合凸部,在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嵌入的、从就座者侧观察时呈凹陷形状的第一卡合凹部。
由此,在垫主体配置覆盖构件时,通过使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一卡合凹部卡合,能够容易地确定垫主体和覆盖构件的位置。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第一卡合凸部设置在所述垫主体,所述第二覆盖构件的与就座者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与所述第一卡合凸部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
由此,对于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坐垫,在第一卡合凸部与第一卡合凹部的交界处产生的缝隙能够被第二覆盖构件覆盖,因此能够使就座舒适性提高。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包含在设定方向上按间隔隔开状态排列设置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卡合凹部包含供所述第一凸部嵌入的第一凹部、供所述第二凸部嵌入的第二凹部。
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确定垫主体和覆盖构件的位置。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的形状彼此不同。
根据该结构,例如当将第一覆盖构件配置于垫主体时,将第一覆盖构件的朝向、表面及背面等弄错时,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一卡合凹部不会准确地卡合,因此能够减少垫主体和覆盖构件的误装。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坐垫具有中央部、和设置于所述中央部的左右两侧且比所述中央部更向就座者侧凸出的左、右的侧部,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和所述第一卡合凹部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侧部更靠内侧的位置。
由此,由于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一卡合凹部设置在比侧部更靠近平坦的中央部,所以与例如将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一卡合凹部设置在侧部的倾斜面等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坐垫的结构简单。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坐垫具有用于悬挂表皮材料的左、右的悬挂槽,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和所述第一卡合凹部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悬挂槽更靠内侧的位置。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坐垫是座椅垫的垫材料,在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二覆盖构件的一方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卡合凸部,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二覆盖构件的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卡合凸部嵌入的第二卡合凹部。
由此,在将覆盖构件重叠地配置在垫主体时,通过使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卡合,能够容易地确定垫主体和覆盖构件的位置。另外,在设置有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一卡合凹部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设置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能够精度良好地确定垫主体和覆盖构件的位置。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第二卡合凸部和所述第二卡合凹部的以下设置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所述座椅的规格而不同:形状、大小、配设位置、数量。
由此,例如在垫主体要配置规格不同座椅的第二覆盖构件的情况下,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不会准确地卡合,因此能够减少规格不同的垫主体和覆盖构件的误装。
另外,为了达成所述第二目的,本发明的座椅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通风道的坐垫、通风装置、用于将所述通风装置和所述通风道连通的管道,筒状的连接构件,其至少一侧端部配置在所述通风道内,另一侧端部与所述管道连接,在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一侧端部设有第一钩挂部,用于与所述通风道的内面钩挂,在所述另一个端部设有第二钩挂部,用于与所述管道钩挂。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连接构件具有钩挂于管道的第二钩挂部,所以通过连接构件与管道的钩挂,能够抑制管道从连接构件脱落。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另一侧端部插入到所述管道的内侧,所述第二钩挂部与所述管道的内面钩挂。
由此,与向筒状的连接构件的内侧插入管道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连接构件紧凑化。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在所述管道的内面形成有供所述第二钩挂部进行钩挂的凹部。
由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管道从连接构件脱落。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管道具有可伸缩的褶皱部,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褶皱部。
由此,能够通过可伸缩的褶皱部来吸收摇晃、振动等,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从连接构件脱落。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凹部是所述管道的内面中的所述褶皱部的谷部。
由此,与不利用谷部,而在褶皱部的内周面设置供第二钩挂部进行钩挂的凹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管道的结构简单。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第二钩挂部包含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外周面突出并沿着形成所述谷部的壁而延伸的第一凸缘。
由此,能抑制第一凸缘的边缘磕到形成谷部的壁,因此能够抑制对管道的损伤。另外,能够使第一凸缘和管道的内表面在第一凸缘的全周形成接触,因此连接构件与管道的密合性增加,能够抑制空气泄露。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管道的所述褶皱部、形成于所述谷部的内侧的山部配置在所述通风道内,并与所述通风道的内面接触。
由此,能够利用坐垫来限制管道的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从连接构件脱落。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以架桥的形式将内面的多处相连接。
由此,能够抑制筒状的连接构件以压塌的方式变形。另外,由于连接构件的变形得到抑制,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从连接构件脱落,并且能够良好地确保空气的通道。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将与筒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平面切割所述连接构件时,所述连接构件的截面形状为长条状,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截面形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筒状的连接构件以压塌的方式变形,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从连接构件脱落,并且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空气的通道。
在所述的座椅中,能够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第一钩挂部包含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外周面突出的第二凸缘,在所述通风道的内面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凸缘进行钩挂的台阶状部。由此,仅向通风道插入连接构件,将第二凸缘钩挂到台阶状部,能够简单地在坐垫安装连接构件。另外,第二凸缘和通风道的内表面能够在第二凸缘的全周保持接触,因此连接构件与坐垫的密合性增加,能够抑制空气泄露。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方观看时的座椅垫的剖视图。
图3是从前方观看时的座椅垫的剖视图。
图4是驾驶座用的垫主体、第一覆盖构件、第二覆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垫主体的前侧部分和第一覆盖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垫主体的前侧部分和第一覆盖构件、第二覆盖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副驾驶座用的垫主体、第一覆盖构件、第二覆盖构件、就座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8是板架、支架、通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支架的立体图(a)和从下方观看支架的图(b)。
图10是表示在驾驶座使用的车辆用座椅的相对于板架的支架的安装位置的图(a)、表示在第二安装孔中的自攻螺丝的轴部的位置的图(b)、表示在第三安装孔中的自攻螺丝的轴部的位置的图(c)。
图11是板架和支架的固定方法的说明图(a)、(b)。
图12是管道和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前方观看的座椅缓冲垫、管道、连接构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驾驶座使用的车辆用座椅的相对于板架的支架的安装位置的图(a)、表示在第二安装孔中的自攻螺丝的轴部的位置的图(b)、表示在第三安装孔中的自攻螺丝的轴部的位置的图(c)。
图15是变形例涉及的第一覆盖构件、驾驶座用的垫主体、副驾驶座用的垫主体的立体图(a)、第一覆盖构件的俯视图(b)。
图16是另一变形例涉及的第一覆盖构件的立体图(a)、从前方观看的座椅垫的第二槽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加的附图,对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上下是以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就座者)的视线为基准定义的前后、左右、上下作。
<座椅的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由安装在汽车上的车辆用座椅S构成,包括座椅垫S1、靠背S2、头靠S3。
如图2所示,座椅垫S1包括构成该座椅垫S1的骨架的座椅垫架10、作为坐垫的座椅缓冲垫20、表皮材料30,座椅缓冲垫20和表皮材料30设置在座椅垫架10而构成座椅垫S1。
座椅缓冲垫20具有通风道21。通风道21包含第一通风道21A、第二通风道21B、多个第三通风道21C。第一通风道21A以从第二通风道21B向下侧(与就座者侧相反的一侧)延伸,使第二通风道21B和座椅缓冲垫20的下侧的空间连通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三通风道21C以从第二通风道21B向上侧(就座者侧)延伸,使第二通风道21B和座椅缓冲垫20的上侧的空间连通的方式设置。
车辆用座椅S还具备通风装置40和管道50,如图2中箭头所表示那样的构成,从通风装置40送出的空气经过管道50和通风道21而从座椅缓冲垫20的上表面向就座者吹出。再者,表皮材料30可以是由具有通气性材料形成的构件,还可以是在与第三通风道21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排出空气的孔的构件。
座椅垫架10构成为包含左右分离配置的未图示的左右侧框、和将该左右侧框连结的板架12。板架12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钣金加工而形成的板状的框架,配置在座椅垫S1的前部。
作为一例,通风装置40是多叶送风机,具备框体41、叶轮42、和用于使叶轮42旋转的未图示的电动机。框体41具有收纳叶轮42、电动机的框体主体44、和从框体主体44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筒状的吹出部45。并且,在框体主体44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40A,在吹出部45的后端形成有用于吹出空气的吹出口40B。通风装置40经由支架60安装在板架12上。另外,通风装置40经由管道50等与形成在座椅缓冲垫20的通风道21连接。
管道50是管状的构件,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管部51、从第一管部51的后端起弯折后向上方延伸的第二管部52。另外,第二管部52具备具有挠性并且可伸缩的褶皱部53。在管道50中,第一管部51的前端部与通风装置40的吹出部45连接,第二管部52的上端部经由管状的连接构件70与座椅缓冲垫20连接。
<座椅的详细结构>
如图3所示,座椅缓冲垫20具有中央部20C、设置在中央部20C的左右两侧并相较于中央部20C向上侧伸出的左和右的侧部20L、20R。另外,在座椅缓冲垫20的左右侧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悬挂槽27,悬挂槽27位于中央部20C与左和右的侧部20L、20R的交界处用于钩住表皮材料30。作为一个例子,如在座椅缓冲垫20中,通过埋入成型而在悬挂槽27位置埋设用于悬挂表皮材料30的悬挂线28。悬挂线28从形成在悬挂槽27的底部的多个孔中局部地露出。将钩构件31与悬挂线28的露出的部分卡合而使表皮材料30保持在座椅缓冲垫20上。
如图4所示,座椅缓冲垫20在结构上包括垫主体100、重叠配置在垫主体100上表面(就座者侧的面)的覆盖构件200。垫主体100、覆盖构件200能够由例如聚氨酯泡沫等形成。再者,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既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垫主体100具有与覆盖构件200一起构成中央部20C(参照图3)的主体中央部110,在主体中央部110的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有侧部20L、20R。主体中央部110具有第一主体部111、位于第一主体部111后侧的第二主体部112、位于第一主体部111前侧的第三主体部113。
第一主体部111的上表面比第二主体部112及悬挂槽27的底部低。由此,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之中位于左右方向中央的前侧部分形成覆盖安装凹部120,覆盖安装凹部120相对于侧部20L、20R以及第二主体部112呈凹陷的形状,其前侧呈开放状态。在覆盖安装凹部120配置覆盖构件200。另外,在第一主体部111设置有在上下贯通的第一通气孔131。第一通气孔131是形成第一通风道21A的孔,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1的后部。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通气孔131设置在座椅缓冲垫2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1,向右侧偏离的位置。
在形成于垫主体100的覆盖安装凹部120的左右的内侧面121、121,大致左右对称地设置有第一卡合凸部140。从上侧观看第一卡合凸部140时,其在左右方向上呈向内侧突出形状的凸部,包含有第一凸部141和第二凸部142。第一凸部141和第二凸部142在规定方向具体而言为前后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状态排列地设置。详细而言,第一凸部141设置在内侧面121的前部,第二凸部142设置在内侧面121的后部。另外,第一凸部141从上侧观看时为大致呈梯形形状,第二凸部142从上侧观看时大致呈半圆形形状。再者,凸部141、142的下端均与第一主体部111相连。也就是说,凸部141、142以从由覆盖安装凹部120的内侧面121和底面(第一主体部111的上表面)形成的边角部向左右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如图4所示,第三主体部113以从第一主体部111的前端向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三主体部113的上表面比第一主体部111的上表面低,与第一主体部11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了台阶。另外,在垫主体100中,在作为其前端部的第三主体部113设置有第二卡合凸部151。第二卡合凸部151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是由第三主体部11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凸部,从前侧观看时呈越向上方而左右的间隔越窄的大致梯形形状。再者,第二卡合凸部151的后端与第一主体部111相连。也就是说,第二卡合凸部151以从由第三本体部113的上表面和第一主体部111的前面形成的边角部突出的方式设置。
覆盖构件200是通过重叠配置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而与垫主体100之间形成通风道21(第二通风道21B)的构件。覆盖构件200包括重叠配置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上的第一覆盖构件210、和重叠配置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就座者侧的面)上的第二覆盖构件220。第一覆盖构件210和第二覆盖构件220既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第一覆盖构件210是板状的构件,设置有在上下贯通的通气槽230。通气槽230是形成第二通风道21B的槽,包含第一槽部231、第二槽部232、第三槽部233。如图5所示,第一槽部231形成为从上侧观看时大致呈U字状,第二槽部232是在座椅缓冲垫20的中心线C1处从第一槽部231的左右中央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另外,第三槽部233是从第二槽部232的后端向右方延伸,以从上侧观看时与形成在垫主体100的第一通气孔131重叠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左右的侧面211、211大致左右对称地设置有第一卡合凹部240。第一卡合凹部240是形成在垫主体100上供第一卡合凸部140嵌入的凹部。详细而言,第一卡合凹部240是从上侧观看时呈向左右内侧凹陷形状的凹部,包含有第一凹部241和第二凹部242。第一凹部241是供第一卡合凸部140之中的第一凸部141嵌入的凹部,设置在侧面211的前侧。另外,第二凹部242是供第一卡合凸部140之中的第二凸部142嵌入的凹部,设置在侧面211的后侧。供第一凸部141嵌入的第一凹部241从上侧观看时大致呈梯形形状,供第二凸部142嵌入的第二凹部242从上侧观看时大致呈半圆形状。因而,第一凹部241和第二凹部242的形状互不相同。
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重叠配置有第一覆盖构件210的状态下,第一卡合凸部140和第一卡合凹部24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侧部20L、20R更靠内。另外,第一卡合凸部140和第一卡合凹部24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比悬挂槽27更靠内。
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下表面(与就座者侧相反一侧的面)固定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详细而言,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下表面通过标记剖面线而示出的粘接剂300固定在覆盖安装凹部120的底面。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覆盖构件210的左右、前后的侧面没有与垫主体100等固定。换句话说,第一覆盖构件210的左右、前后的侧面没有涂敷粘接剂。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重叠的方向上,第一覆盖构件210的厚度与从覆盖安装凹部120的底面起的第一卡合凸部140的突出量(高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凹部24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卡合凸部140的高度大致相等。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凸部140的上表面和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在第一卡合凹部240和第一卡合凸部140卡合的状态下变成大致同一面。
如图4所示,第二覆盖构件220是板状的构件,具有第一部位221和从第一部位221的前端向下方弯折后延伸的第二部位22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覆盖构件210和第二覆盖构件220左右的尺寸为大致相同的尺寸。
在第一部位221设置有在上下贯通的多个第二通气孔260。第二通气孔260是形成第三通风道21C的孔,设置在从上侧观看时与形成于第一覆盖构件210的通气槽230的第一槽部231重叠的位置(参照图6)。
另外,在第二部位222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卡合凹部251。第二卡合凹部251是形成在垫主体100的第二卡合凸部151嵌入的凹部。详细而言,第二卡合凹部251是从第二部位222的下表面的左右中央向上方凹陷的凹部,从前侧观看时大致梯形形状。
如图6所示,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与就座者侧相反一侧的面)即与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固定,又和垫主体100的上表面固定。详细而言,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的大部分通过标记剖面线而示出的粘接剂300固定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另外,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之中位于形成在垫主体100的第一卡合凸部140上侧的部分通过粘接剂300固定在该第一卡合凸部140的上表面。由此,第二覆盖构件220既与第一覆盖构件210固定,又和垫主体100固定。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覆盖构件220的左右、后的侧面没有与垫主体100固定。换句话说,第二覆盖构件220的左右、后的侧面没有涂敷粘接剂。再者,第二覆盖构件220的前端部(第二部位222)的下表面和垫主体100的前端部(第三主体部113)的上表面可以被固定,也可以不被固定。
在组装这样构成的座椅缓冲垫20时,如图4所示,首先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具体而言覆盖安装凹部120的底面涂敷粘接剂。并且,使第一卡合凹部240与第一卡合凸部140保持卡合,将第一覆盖构件210配置在覆盖安装凹部120,通过粘接剂将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下表面固定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接着,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和形成于垫主体100的第一卡合凸部140的上表面涂敷粘接剂。并且,将第二覆盖构件220以重叠在第一覆盖构件210上的方式配置,通过粘接剂将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固定在第一覆盖构件210和第一卡合凸部140的上表面。由此,能够组装座椅缓冲垫20。
再者,座椅缓冲垫20的组装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例如,可以在先通过粘接剂等固定第一覆盖构件210和第二覆盖构件220而形成覆盖构件200之后,利用粘接剂等将形成的覆盖构件200固定在垫主体100,从而组装座椅缓冲垫20。
以上,对在驾驶座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进行了说明。接着,对在副驾驶座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的结构、具体而言为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对于与前面说明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记同一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对于与前面说明的结构不同的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副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中,在第一主体部111的后部设置有在上下贯通的第一通气孔132。第一通气孔132是形成第一通风道21A的孔,与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的第一通气孔131(参照图4)相反,其设置在座椅缓冲垫20的向中心线C1向左侧偏离的位置。另外,在副驾驶座用的第一覆盖构件210设置有通气槽230。该通气槽230包含第一槽部231、第二槽部232和第四槽部234。第四槽部234从第二槽部232的后端向左方延伸,以从上侧观看时与垫主体100的第一通气孔132重叠(也参照图15(b))。
在副驾驶座用的车辆用座椅S的座椅缓冲垫20和未图示的表皮材料之间,具备用于对就座者坐在车辆用座椅S的情况进行检测的就座传感器400。就座传感器400包含配置在前侧的第一就座传感器410和配置在后侧的第二就座传感器420。
在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配置第一就座传感器410的凹状的第一传感器配置部270。另外,在座椅缓冲垫20中设置有第一线束穿插孔29,与第一就座传感器410连接的线束411通过第一线束穿插孔29而从座椅缓冲垫20的下侧引出。第一线束穿插孔29由设置在垫主体100的第一主体部111的后部的第一穿插孔29A、设置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后部的第二穿插孔29B、和设置在第二覆盖构件220的第一部位221的后部的第三穿插孔29C构成。穿插孔29A~29C分别是在上下方向贯通的孔,以从上侧观看时相互重叠的方式设置。详细而言,穿插孔29A~29C(第一线束穿插孔29)设置在座椅缓冲垫20的向中心线C1的右侧偏离的位置。如进一步说明,第一穿插孔29A以与第一通气孔132在左右排列的方式设置,第二穿插孔29B以与第四槽部234在左右排列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垫主体100的第二主体部112中设置有用于在上表面配置第二就座传感器420的凹状的第二传感器配置部170,在第二传感器配置部170的后侧设置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二线束穿插孔190。第二线束穿插孔190是用于供与第二就座传感器420连接的线束421穿过从座椅缓冲垫20的下侧引出的孔。
在垫主体100的第三主体部113设置有第二卡合凸部152。第二卡合凸部152是从第三主体部113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向上方突出的凸部,与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的第二卡合凸部151(参照图4)同样地,形成为从前侧观看时越向上方而左右的间距越窄的大致梯形形状。另一方面,第二卡合凸部152的大小(左右的长度)比第二卡合凸部151小。因而,设置在图4所示的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的第二卡合凸部151和设置在图7所示的副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的第二卡合凸部152的大小是根据车辆用座椅S的规格、具体而言为车辆中的车辆用座椅S的配置场所而不同。
另外,在第二覆盖构件220的第二部位222的下端部设置有供第二卡合凸部152嵌入的第二卡合凹部252。与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的第二卡合凹部251(参照图4)同样地,第二卡合凹部252形成为从前侧观看时大致梯形形状。另一方面,第二卡合凹部22的大小(左右的长度)比第二卡合凹部251小,以使第二卡合凸部152嵌入。因而,对于第二卡合凹部251和第二卡合凹部252,其大小根据车辆用座椅S的规格而不同。
<通风装置和管道的安装结构>
如图8所示,框体41具有从大致圆形的框体主体44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安装部46。安装部46包含第一安装部46A、第二安装部46B和第三安装部46C。第一安装部46A以从框体主体44向右斜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安装部46B以从框体主体44向大致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三安装部46C以从框体主体44向左斜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安装部46A~46C分别形成有穿插自攻螺丝92的贯通孔46H。
如图9(a)、(b)所示,支架60由聚丙烯等树脂形成,具有基底壁61和从基底壁61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侧壁62。另外,支架60具有贯通孔63、中空的凸部64、3个突出部66、3个安装孔67、卡定爪68。
贯通孔63是在上下方向贯通的圆形孔,形成在基底壁61上、与通风装置40的吸入口40A对应的位置(也参照图2)。
凸部64形成在贯通孔63的前侧位置,由基底壁61向上方突出。
突出部66是从基底壁61向配置通风装置40的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部分,包含第一突出部66A、第二突出部66B、第三突出部66C。第一突出部66A设置在与通风装置40的第一安装部46A(参照图8)对应的位置,第二突出部66B设置在与第二安装部46B对应的位置。另外,第三突出部66C设置在与第三安装部46C对应的位置。如进一步说明,第一突出部66A和第三突出部66C之间,设置有形成在凸部64的反面侧的凹部64A。具体而言,第一突出部66A设置在凹部64A的右侧,第三突出部66C设置在凹部64A的左侧。另外,第二突出部66B设置在贯通孔63的后侧。在突出部66A~66C分别形成有供自攻螺丝92(参照图8)固定用的螺孔66H。螺孔66H是在自攻螺丝92被拧进时形成螺纹槽的孔,但也可以是预先形成有螺纹槽的孔。
安装孔67是在上下方向贯通的孔,包含第一安装孔67A、第二安装孔67B、和第三安装孔67C。第一安装孔67A是圆形的孔,设置在形成于突出部66A、66C之间的凸部6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另外,第二安装孔67B是左右较长的长圆形的孔,设置在基底壁61的后端部的右侧。另外,第三安装孔67C设置在基底壁61的后端部的左侧,以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二安装孔67B排列的方式配置。第三安装孔67C由大致圆形的第一孔部67P、第二孔部67Q以及第三孔部67R构成。第一孔部67P形成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安装孔67B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第二孔部67Q以在第一孔部67P的右斜前方处与第一孔67P相连的方式形成,第三孔部67R以在第一孔部67P的左斜前方处与第一孔部67P相连的方式形成。
卡定爪68设置在凸部64的左端部、换句话说为第一安装孔部67A的左侧。卡定爪68从凸部64向上方延伸,其顶端向后方突出那样的侧视时呈大致L字状。
如图10(a)所示,在板架12上形成有与通风装置40等的电气部件连接的未图示的线束、用于将支架60等安装在该板架12的多个安装孔15(15A~15V)。安装孔15A~15V是在上下方向贯通的孔,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安装孔15A~15I以在板架1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另外,安装孔15J~15V以在板架12的后端部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另外,安装孔15A、15E、15I、15J、15L~15O、15Q~15T、15V形成为在前后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安装孔15B~15D、15F~15H、15K、15P、15U形成为在左右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
如图11(a)、(b)所示,在支架60中形成安装孔15,安装孔15位于与板架12对应的位置,在安装孔15中卡合螺丝座(SCREW GROMMET)80,将自攻螺丝91穿过该支架60的安装孔67旋合在螺丝座80中,从而将支架60安装在板架12上。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与通风装置40等的电气部件连接的线束例如在使该线束保持在线束夹之后,通过将该线束夹与对应的安装孔15卡合而安装在板架12上。
如图2和图12所示,管道50是使通风装置40和形成在座椅缓冲垫20的通风道21连通的管状的构件,由烯烃类弹性体(TPO)等形成。管道50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管部51和从第一管部51的后端弯折后向上方延伸的第二管部52。
第二管部52具有褶皱部53。如图13所示,褶皱部53是从外侧观看时有山部(突出)53A和谷部(凹入)53B交替地形成的部分,为具有挠性并且可伸缩的结构。另外,在第二管部52的内表面形成有供后述的连接构件70的第一凸缘72钩挂的凹部54。该凹部54形成在褶皱部53的内表面。详细而言,凹部54是管道50的内表面中的褶皱部53的多个谷部53C之中的1个、具体而言为最上侧的谷部53C。
如图2所示,在管道50中,第一管部51的前端部与通风装置40的吹出部45连接,第二管部52的上端部经由连接构件70与座椅缓冲垫20连接。
如图12和图13所示,连接构件70是将管道50和形成在座椅缓冲垫20的通风道21连接的筒状的构件。详细而言,连接构件70是用与筒的轴线方向(轴线AL延长的方向)正交的平面PL对其进行切割后,截面形状为长条状、具体而言为左右较长的长圆状的构件。
在连接构件70中,在作为一侧端部的第一端部70A具有作为第一钩挂部的第二凸缘71,在作为另一侧端部的第二端部70B具有作为第二钩挂部的第一凸缘72。
如图13所示,第二凸缘71是钩挂在通风道21的内表面的部分,以从连接构件70的第一端部70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座椅缓冲垫20的通风道21的内表面形成有第二凸缘71钩挂的台阶状部22。详细而言,通风道21(第一通风道21A)具有与座椅缓冲垫20的外表面(下表面20B)相连的开口部23、和与开口部23邻接的第一扩径部24,从连接构件70的轴线方向观看时的第一扩径部24的大小比开口部23的大小大。台阶状部22是形成在开口部23与第一扩径部24之间的台阶形状的部分。
再者,从连接构件70的轴线方向观看时第二凸缘71的大小比开口部23的大小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风道21A还具有与第一扩径部24邻接的第二扩径部25,由于从连接构件70的轴线方向观看时的第二扩径部25的大小比第一扩径部24的大小大,在第一扩径部24与第二扩径部25之间也形成有台阶形状(台阶状部26)。第二凸缘71也可以设为增大从连接构件70的轴线方向观看时的大小而钩挂在台阶状部26的结构。
第一凸缘72是钩挂在形成于管道50的内表面的凹部54的部分,以从连接构件70的第二端部70B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详细而言,第一凸缘72形成为以从该第一凸缘72的基端起越向顶端越远离第二凸缘71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漏斗状。由此,第一凸缘72以大致沿着褶皱部53的形成最上侧的谷部53C(凹部54)的壁55而延长的方式设置。
在连接构件70中,包含第一端部70A在内的其整体配置在通风道21内,第二端部70B与管道50连接。详细而言,连接构件70在第二端部70B插入到管道50的内侧的状态下与管道50连接。管道50的上端部与连接构件70一并配置在通风道21内。由此,管道50的形成在褶皱部53的凹部54(53C)的反面侧的最上侧的山部53A配置在通风道21内。并且,管道50的最上侧的山部53A的顶部深入通风道21内部,与其内表面(座椅缓冲垫20)接触。
另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连接构件70的筒的内侧具有加强部75。详细而言,加强部75设置在筒状的连接构件70的内侧,连接构件70的截面形状为长圆形状,加强部75是呈壁状的部分,沿着短边方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加强部75以在连接构件70的截面形状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中,在大致前后方向上以架桥的方式将连接构件70的内表面的多个部位、具体而言2个部位相连在一起。另外,加强部75设置在比第二端部70B更靠近第一端部70A、换句话说接近第一端部70A侧的位置。
在此,对向板架12安装通风装置40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将通风装置40安装在板架12时,首先将支架60安装在板架12。具体而言,在板架12的安装孔15C、15L、15Q上分别通过卡合方式安装螺丝座80。并且,将支架60的卡定爪68(参照图9(a))钩挂在安装孔15C的左侧相邻而形成的安装孔15D来临时固定,将一个自攻螺丝91穿过支架60的安装孔67A与卡合于安装孔15C的螺丝座(screw grommet)80进行螺纹嵌合(自攻螺丝旋合在螺丝座中)。另外,将另一个自攻螺丝91穿过支架60的安装孔67B、67C与卡合于安装孔15L、15Q的螺丝座80进行螺纹嵌合。
另一方面,通过向通风装置40的吹出部45嵌入管道50(参照图12)的前端部来连接通风装置40和管道50。另外,如图13所示,向管道50的上端部的内侧插入连接构件70的第二端部70B,使第一凸缘72和凹部54卡合,从而在管道50安装连接构件70。
然后,在支架60安装通风装置40,并且经由连接构件70连接管道50和座椅缓冲垫20。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将自攻螺丝92穿过在通风装置40的安装部46A~46C形成的贯通孔46H而与在支架60的突出部66A~66C形成的螺孔66H进行螺纹嵌合。另外,如图13所示,向座椅缓冲垫20的通风道21内插入连接构件70,使第二凸缘71卡合并钩挂在台阶状部22上。
由此,通风装置40经由支架60安装在板架12,并且管道50经由连接构件70与座椅缓冲垫20连接,通风装置40和通风道21通过管道50而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架12、通风装置40、支架60以及连接构件70为在汽车的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中共用的部件,在以上对在驾驶座中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进行了说明。如果进一步说明,如图10(a)所示,在驾驶座中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中,通风道21的开口部23形成在左右方向的向车辆用座椅S的中央(参照虚线C2)的右侧偏离的位置,支架60安装在左右方向的向车辆用座椅S的中央的右侧偏离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驾驶座中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中,将支架60安装在板架12时,如前述那样,使用安装孔15C、15L、15Q。详细而言,支架60是通过以下方式安装在板架12上,即:将第一自攻螺丝91穿过第一安装孔67A与卡合于安装孔15C的螺丝座80进行螺纹嵌合,将第二自攻螺丝91穿过第二安装孔67B与卡合于安装孔15L的螺丝座80进行螺纹嵌合,将第三自攻螺丝91穿过第三安装孔67C与卡合于安装孔15Q的螺丝座80进行螺纹嵌合,
此时,如图10(b)所示,在第二安装孔67B中,自攻螺丝91的轴部位于左右方向中的中央附近,如图10(c)所示,在第三安装孔67C中,自攻螺丝91的轴部嵌入到第一孔部67P。第二安装孔67B是左右较长的长孔,因此即使安装孔15L的位置向左右少许偏离,也能够允许其有位置偏差。
另一方面,如图14(a)所示,在副驾驶座中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中,通风道21的开口部23形成在向车辆用座椅S的中央(参照虚线C2)的左侧偏离的位置。因此,在副驾驶座中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中,支架60安装在左右方向中的向车辆用座椅S的中央的左侧偏离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副驾驶座中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中,将支架60安装在板架12时,使用安装孔15F、15P、15U。详细而言,支架60是通过以下方式安装在板架12,即:将第一自攻螺丝91穿过第一安装孔67A与卡合于安装孔15F的螺丝座80进行螺纹嵌合,将第二自攻螺丝91穿过第二安装孔67B与卡合于安装孔15P的螺丝座80进行螺纹嵌合,将第三自攻螺丝91穿过第三安装孔67C与卡合于安装孔15U的螺丝座80进行螺纹嵌合。
此时,如图14(b)所示,在第二安装孔67B中,自攻螺丝91的轴部位于左端部附近,如图14(c)所示,在第三安装孔67C中,自攻螺丝91的轴部嵌入到第二孔部67Q中。安装孔15U形成在相对于安装孔15P向前侧少许偏离的位置,而第三安装孔67C的第二孔部67Q设置在第一孔部67P的斜前方,所以能够允许其有位置偏差。
再者,对于管道50,在驾驶座中使用的管道与在副驾驶座中使用的管道之间,第一管部51(参照图12)的形状少许不同,但第二管部52的结构大致相同。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第一覆盖构件210固定在垫主体100,第二覆盖构件220既与第一覆盖构件210,又与垫主体100固定,通过这种方法将垫主体100、第一覆盖构件210以及第二覆盖构件220相互固定,因此能够将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座椅缓冲垫20坚固地结合成一体。具体而言,第二覆盖构件220固定在第一覆盖构件210和垫主体100的两方,因此座椅缓冲垫20的一体性增加。另外,第一覆盖构件210固定在垫主体100和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两方,因此通过这样座椅缓冲垫20的一体性也增加。进而,由于垫主体100固定在第一覆盖构件210和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两方,因此通过这样座椅缓冲垫20的一体性也增加。
另外,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下表面固定在垫主体100的上表面,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固定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和垫主体100的上表面的两方,因此就座者坐在车辆用座椅S等时施加力的上下面彼此被相互固定,所以能够将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座椅缓冲垫20进一步坚固地结合成一体。另外,第二覆盖构件220安装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和垫主体100的上表面的两方,因此能够用垫主体100支承第二覆盖构件220。由此,能够抑制第一覆盖构件210被过度压塌而导致例如通风道21(第二通风道21B)变窄的情况发生。
另外,由于在垫主体100上设置第一卡合凸部140,在第一覆盖构件210上设置第一卡合凹部240,所以在垫主体100配置覆盖构件200时,通过使第一卡合凸部140和第一卡合凹部240卡合,能够容易地确定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的位置。
另外,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固定在设置于垫主体100的第一卡合凸部140的上表面,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利用第二覆盖构件220覆盖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座椅缓冲垫20中在第一卡合凸部140与第一卡合凹部240的交界处产生的缝隙。由此,坐在车辆用座椅S的就座者不容易感受到由第一卡合凸部140与第一卡合凹部240的交界处形成的缝隙,因此能够使车辆用座椅S的就座舒适感提高。
另外,第一卡合凸部140包含多个第一凸部141及第二凸部142,第一卡合凹部240包含多个第一凹部241及第二凹部242,通过使这些部件卡合,能够精度良好地确定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的位置。
另外,通过第一凹部241和第二凹部242、以及第一凹部241和第二凹部242的形状互不相同,从而例如当在将第一覆盖构件210配置于垫主体100时,如果将第一覆盖构件210的前后的朝向、表面及背面(上下)等弄错时,则第一卡合凸部140和第一卡合凹部240不会准确地卡合,因此能够减少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的误装。
另外,通过第一卡合凸部140和第一卡合凹部240设置在侧部20L、20R的左右内侧,从而第一卡合凸部140和第一卡合凹部240设置在比侧部20L、20R更靠近平坦的中央部20C,因此例如与将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一卡合凹部设置在侧部20L、20R的倾斜面等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座椅缓冲垫20的结构简单。
另外,由于在垫主体100上设置第一卡合凸部151、152,在第二覆盖构件220设置第二卡合凹部251、252,所以将覆盖构件200重叠配置在垫主体100时,通过使第二卡合凸部151、152和第二卡合凹部251、252卡合,能够容易地确定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主体100上设置第一卡合凸部140,在第一覆盖构件210上设置第一卡合凹部240,并进一步设置第二卡合凸部151、152和第二卡合凹部251、252,能够精度更好地确定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的位置。
另外,对于驾驶座用的车辆用座椅S与副驾驶座用的车辆用座椅S,第二卡合凸部151、152和第二卡合凹部251、252的大小不同,例如要在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配置副驾驶座用的第二覆盖构件220的情况下,第二卡合凸部151和第二卡合凹部252不会准确地卡合,因此能够减少规格不同的垫主体100和覆盖构件200的误装。
另外,由于连接构件70具有作为钩挂在管道50的第二钩挂部的第一凸缘72,所以通过连接构件70的第一凸缘72与管道50的凹部54的钩挂,能够抑制管道50从连接构件70脱落。另外,由于连接构件70具有作为钩挂在通风道21的内表面的第一钩挂部的第二凸缘71,所以通过连接构件70的第二凸缘71与在通风道21的内表面形成的台阶状部22的钩挂,能够抑制连接构件70与管道50一起从座椅缓冲垫20脱落。
另外,连接构件70的第二端部70B插入到管道50的内侧,作为第二钩挂部的第一凸缘72钩挂在管道50的内表面,因此与向筒状的连接构件的内侧插入管道50,第二钩挂部钩挂在管道50的外表面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连接构件70紧凑化。
另外,在管道50的内表面形成有供第一凸缘72钩挂的凹部54,因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管道50从连接构件70脱落。
另外,管道50具有可伸缩的褶皱部53,凹部54形成在褶皱部53,因此能够通过可伸缩的褶皱部53来吸收摇晃、振动等,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50从连接构件70脱落。
另外,凹部54由褶皱部53的谷部53C形成,因此与不利用谷部53C,而在褶皱部53的内周面另外设置供第一凸缘72钩挂的凹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管道50的结构简单。
另外,第一凸缘72沿着管道50的内表面中的形成褶皱部53的谷部53C(凹部54)的壁55而延伸,因此抑制第一凸缘72的边缘磕到壁55。由此,能够抑制对管道50的损伤。另外,第二钩挂部为凸缘状,从而使第一凸缘72和管道50的内表面能够第一凸缘72的全周上保持接触,因此连接构件70与管道50的密合性增加,能够抑制空气泄露。
另外,管道50的褶皱部53的最上侧的山部53A配置在通风道21内,并与通风道21的内表面接触,因此能够利用座椅缓冲垫20来限制管道50的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50从连接构件70脱落。
另外,由于连接构件70具有加强部75,所以能够抑制筒状的连接构件70以压塌的方式变形。另外,通过能够抑制连接构件70的变形,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50从连接构件70脱落,并且能够良好地确保座椅垫S1内的空气通道。
另外,加强部75设置在截面形状为长圆形状的连接构件70的长边方向中的中央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筒状的连接构件70以压塌的方式变形。并且,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管道50从连接构件70脱落,并且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座椅垫S1内的空气通道。
另外,加强部75设置在靠近形成有第二凸缘71的第一端部70A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连接构件70的第一端部70A侧以压塌的方式变形。由此,能够抑制连接构件70从座椅缓冲垫20脱落。
另外,在通风道21的内表面形成有供连接构件70的第二凸缘71钩挂的台阶状部22,因此仅向通风道21插入连接构件70而将第二凸缘71钩挂在台阶状部22,就能够简单地在座椅缓冲垫20安装连接构件70。另外,将第一钩挂部做成凸缘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第二凸缘71和通风道21的内表面在第二凸缘71的全周保持接触,因此连接构件70与座椅缓冲垫20的密合性增加,能够抑制空气泄露。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对于具体的结构,如下述那样能够在不超出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图4所示的驾驶座用的第一覆盖构件210和图7所示的副驾驶座用的第一覆盖构件210设为不同的部件,但不限于此。如图15(a)、(b)所示,第一覆盖构件210也可以设为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中共用的部件。在共用的第一覆盖构件210中设置有通气槽230。通气槽230包含第一槽部231、第二槽部232、第三槽部233和第四槽部234,利用槽部232~234形成有从上侧观看时为T字形状的槽。在将共用的第一覆盖构件210配置在副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B来使用的情况下,向第三槽部233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由例如与第一覆盖构件210相同的材料等构成的密封构件500来堵住第三槽部233,以使空气不会经过第三槽部233而从第一穿插孔29A等泄漏。再者,此时使得第三槽部233的与第一穿插孔29A以及第三穿插孔29C(参照图7)对应的位置不会堵塞。由此,能够利用在上下贯通的第三槽部233的一部分、第一穿插孔29A和第三穿插孔29C来形成用于穿过线束411的孔。另外,在将共用的第一覆盖构件210配置在驾驶座用的垫主体100A来使用的情况下,抑制空气流向第四槽部234,因此即使不用密封构件堵住第四槽部234也可以。
另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覆盖构件210中的通气槽230(通风道21)的周围设置有多个槽280。在图16的方式中,作为槽280的一个例子,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形成通气槽230的第二槽部232的周围设置多个槽280。详细而言,槽280是在前后延伸的有底的槽(凹部),在第二槽部232的左右两侧一左一右并排设置有两个。槽280例如能够设置成宽度(左右的长度)为15mm,深度为5mm。通过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设置这种槽280,从而坐在车辆用座椅S的就座者不容易感受到由通气槽230形成的台阶,因此能够使车辆用座椅S的就座舒适感提高。再者,第二槽部的左右一侧中的槽的数量不限于2个,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第二槽部的右侧的槽的数量和左侧的槽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卡合凹部240的第一凹部241和第二凹部242的形状互不相同,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可以是相同的形状。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凸部140设置在垫主体100,第一卡合凹部240设置在第一覆盖构件210,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卡合凸部可以设置在第一覆盖构件,第一卡合凹部可以设置在垫主体。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凸部151设置在垫主体100,第二卡合凹部251设置在第二覆盖构件220,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卡合凸部可以设置在第二覆盖构件,第二卡合凹部可以设置在垫主体。再者,卡合凸部、卡合凹部的数量可任意设置。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在垫主体和第一覆盖构件的一方设置有第一卡合凸部(仅凸部),而在另一方设置有供第一卡合凸部嵌入的第一卡合凹部(仅凹部)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垫主体和第一覆盖构件的一方设置有凸部和凹部的两方,而在另一方设置有一个凸部嵌入的凹部和一个凹部嵌入的凸部的两方的结构。再者,凸部、凹部的数量为任意的。另外,坐垫可以是不具备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一卡合凹部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根据车辆用座椅S的规格,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第二卡合凸部151、152以及第二卡合凹部251、252的大小不同,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根据车辆用座椅的规格,形状可以不同,配置位置可以不同,数量也可以不同。另外,形状、大小、配置位置以及数量之中的2个以上可以是不同的。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的两方都设置了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中的一方设置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的另一方未设置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的结构。通过这样,也能够减少规格不同的垫主体和覆盖构件的误装。另外,坐垫可以是不具备第二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凹部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固定在形成于垫主体100的第一卡合凸部140的上表面,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在垫主体设置第一卡合凹部,在第一覆盖构件设置第一卡合凸部的结构,第二覆盖构件的下表面固定在垫主体的形成第一卡合凹部的部分的上表面。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覆盖构件220的下表面固定在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上表面和垫主体100的上表面的两方,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覆盖构件也可以将下表面固定在第一覆盖构件,将下表面和上表面相连的侧面固定在垫主体。另外,第二覆盖构件也可以在垫主体固定有下表面和侧面两方。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仅第一覆盖构件210的下表面固定在垫主体100,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仅侧面固定在垫主体,还可以下表面和侧面的两方固定在垫主体。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剂300(粘接)固定了垫主体100、第一覆盖构件210以及第二覆盖构件22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来固定。另外,例如可以通过焊接对第一覆盖构件和第二覆盖构件进行固定,通过粘接来固定覆盖构件(第一覆盖构件以及第二覆盖构件)和垫主体。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坐垫是座椅缓冲垫20、即座椅垫S1的垫材料,但不限于此。例如,坐垫可以是座椅靠背的垫材料。在该情况下,第一覆盖构件重叠配置在垫主体的前面(就座者侧的面),第二覆盖构件重叠配置在第一覆盖构件的前面(就座者侧的面)。
另外,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70的截面形状为长圆形状,但不限于此,可以是椭圆形状、大致矩形形状等。另外,连接构件的截面形状不限于长条状,例如可以是圆形形状、大致正方形形状等。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加强部75设置为从连接构件70的轴线方向观看时将连接构件70的内表面的2个位置相连的I字状,但不限于此。例如,加强部可以设置为将连接构件的内表面的3个位置相连的Y字状,也可以设为将连接构件的内表面的4个位置相连的十字状。另外,加强部也可以以蜂窝形状来设置。另外,加强部也可以在连接构件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另外,连接构件也可以是不具备加强部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连接构件70,包含其一侧端部的第一端部70A在内的整体设置在通风道21内,但不限于此。例如,连接构件也可以是仅一侧端部配置在通风道内、而另一个端部露出到通风道(坐垫)的外侧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70的供第一凸缘72(第二钩挂部)钩挂的凹部54由褶皱部53的谷部53C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在褶皱部中与谷部不同地形成的凹部。另外,凹部也可以形成在褶皱部以外的部分。再者,管道也可以是不具备褶皱部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钩挂部例示了第一凸缘72,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钩挂部也可以是从连接构件的外周面突出的凸台状的凸部等。对于该结构,管道的内表面的第二钩挂部卡合地钩挂的凹部可以是如所述实施方式的凹部54那样的沿管道50的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呈槽状的凹部,但也可以是与凸台状的凸部对应的孔状的凹部等。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连接构件70的第一凸缘72(凸状的第二钩挂部)是钩挂在形成于管道50的内表面的凹部54(凹状的部分)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如形成在连接构件的凹状的第二钩挂部卡合地钩挂在形成于管道的内表面的凸状的部分那样的结构。以上,对于第一钩挂部和通风道的内表面的钩挂结构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是连接构件70插入到管道50的内侧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嵌入到管道的外侧的结构,换句话说是管道插入到筒状的连接构件的内侧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坐垫,例示了座椅垫S1的垫(座椅缓冲垫20),但不限于此。例如,坐垫可以是座椅靠背的垫。在该情况下,通风装置可以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在座椅垫,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另外,可以构成为利用分支的管道将从1个通风装置送出的空气向座椅缓冲垫的通风道和座椅靠背垫的通风道的两方发送。另外,也可以是座椅垫和座椅靠背分别包括具有通风道的垫、通风装置、管道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通风装置40例示了多叶送风机,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螺旋桨风机、涡轮风机等。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车辆用座椅S通过通风装置40的工作而吹出空气,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构成为通过通风装置的工作而吸入空气。另外,通风装置例如可以是通过切换叶片的旋转方向而能够切换送风和抽吸的装置。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座椅例示了安装在汽车的车辆用座椅S,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安装
在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铁路车辆、船舶、飞机等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另外,座椅不限于交通工具用的座椅,例如可以是家庭等中使用的座椅。
另外,可以将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的各要素任意组合来实施。
Claims (20)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
包括:坐垫,其具有通风道;通风装置,其与所述通风道连接,
所述坐垫包括:垫主体;和覆盖构件,其重叠配置在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上,并与所述垫主体之间形成所述通风道,
所述覆盖构件包括:第一覆盖构件,其重叠配置在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上;第二覆盖构件,其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就座者侧的面上,
所述第一覆盖构件固定在所述垫主体上,
所述第二覆盖构件既与所述第一覆盖构件固定,又和所述垫主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覆盖构件中,与就座者侧相反一侧的面与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
所述第二覆盖构件中,与就座者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既与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又和所述垫主体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一方,设置有从就座者侧观察时突出的形状的第一卡合凸部,
在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一覆盖构件的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嵌入的、从就座者侧观察时呈凹陷形状的第一卡合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凸部设置在所述垫主体,
所述第二覆盖构件的与就座者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与所述第一卡合凸部的就座者侧的面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包含在设定方向上按间隔隔开状态排列设置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
所述第一卡合凹部包含供所述第一凸部嵌入的第一凹部、供所述第二凸部嵌入的第二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的形状彼此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垫具有中央部、和设置于所述中央部的左右两侧且比所述中央部更向就座者侧凸出的左、右的侧部,
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和所述第一卡合凹部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侧部更靠内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垫具有用于悬挂表皮材料的左、右的悬挂槽,
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和所述第一卡合凹部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悬挂槽更靠内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垫是座椅垫的垫材料,
在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二覆盖构件的一方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卡合凸部,
所述垫主体和所述第二覆盖构件的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卡合凸部嵌入的第二卡合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合凸部和所述第二卡合凹部的以下设置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所述座椅的规格而不同:形状、大小、配设位置、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管道,用于将所述通风装置和所述通风道连通;
筒状的连接构件,其至少一侧端部配置在所述通风道内,另一侧端部与所述管道连接,
在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一侧端部设有第一钩挂部,用于与所述通风道的内面钩挂,在所述另一个端部设有第二钩挂部,用于与所述管道钩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另一侧端部插入到所述管道的内侧,
所述第二钩挂部与所述管道的内面钩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道的内面形成有供所述第二钩挂部进行钩挂的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具有可伸缩的褶皱部,
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褶皱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所述管道的内面中的所述褶皱部的谷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钩挂部包含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外周面突出并沿着形成所述谷部的壁而延伸的第一凸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的所述褶皱部的、形成于所述谷部的内侧的山部配置在所述通风道内,并与所述通风道的内面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1~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以架桥的形式将内面的多处相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将与筒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平面切割所述连接构件时,所述连接构件的截面形状为长条状,
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截面形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1~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钩挂部包含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外周面突出的第二凸缘,
在所述通风道的内面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凸缘进行钩挂的台阶状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93299 | 2016-09-30 | ||
JP2016-193304 | 2016-09-30 | ||
JP2016193299A JP6700556B2 (ja) | 2016-09-30 | 2016-09-30 | シート |
JP2016193304A JP6542737B2 (ja) | 2016-09-30 | 2016-09-30 | シート |
PCT/JP2017/031393 WO2018061602A1 (ja) | 2016-09-30 | 2017-08-31 | 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3483A true CN109963483A (zh) | 2019-07-02 |
CN109963483B CN109963483B (zh) | 2021-11-16 |
Family
ID=61760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0857.4A Active CN109963483B (zh) | 2016-09-30 | 2017-08-31 | 座椅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135949B2 (zh) |
EP (1) | EP3520653B1 (zh) |
CN (1) | CN109963483B (zh) |
WO (1) | WO201806160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080077A1 (en) * | 2020-09-17 | 2022-03-17 |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Occupant respiration isolation syste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27631B2 (en) * | 2016-08-05 | 2021-06-08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WO2018079041A1 (ja) * | 2016-10-24 | 2018-05-0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通風シートおよび座席空調装置 |
JP6643727B2 (ja) * | 2017-03-01 | 2020-02-1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CN112424021B (zh) | 2018-07-17 | 2023-05-09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 |
WO2021177342A1 (ja) | 2020-03-06 | 2021-09-10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47848A (ja) * | 1999-08-03 | 2001-02-20 | Denso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
JP2005152158A (ja) * | 2003-11-21 | 2005-06-16 | Toyo Seiki Kk |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
CN101406351A (zh) * | 2007-10-11 | 2009-04-15 |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座椅及其座部和靠背 |
KR20130057037A (ko) * | 2011-11-23 | 2013-05-31 | 현대다이모스(주) | 차량용 통풍시트 장치 및 제작방법 |
JP2013177027A (ja) * | 2012-02-28 | 2013-09-09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CN204797302U (zh) * | 2015-06-25 | 2015-11-25 | 圣诺盟(浙江)聚氨酯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带海绵弹簧圈的冰凉型坐垫 |
CN105491915A (zh) * | 2013-08-30 | 2016-04-13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座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82257A (ja) | 1983-03-28 | 1984-10-17 |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学ガラスフアイバ用被覆材料 |
JPS59182257U (ja) * | 1983-05-21 | 1984-12-05 |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ト |
JPH01123517A (ja) | 1987-11-07 | 1989-05-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シュミットトリガ回路 |
JPH078261Y2 (ja) * | 1988-02-18 | 1995-03-0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ドア格納式サイドデフロスタ用空調ダクトのジョイント構造 |
US6786541B2 (en) | 2001-01-05 | 2004-09-07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ventilated seat |
JP4347646B2 (ja) | 2003-09-24 | 2009-10-21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
JP2005287532A (ja) | 2004-03-31 | 2005-10-20 | T S Tec Kk | 車両用シート |
US7862113B2 (en) * | 2006-01-30 | 2011-01-04 | Igb Automotive Ltd. | Modular comfort assembly diffuser bag having integral air mover support |
JP2007285278A (ja) | 2006-04-20 | 2007-11-01 | Mazda Motor Corp | ダクト接続構造 |
JP5103114B2 (ja) | 2007-09-25 | 2012-12-19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空調シート |
KR100902134B1 (ko) | 2008-07-04 | 2009-06-10 | 주식회사 제일테크 | 연결덕트의 덕트 연결용 가스켓 |
JP5637557B2 (ja) | 2010-10-18 | 2014-12-10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車両シート用ダクト内蔵クッショ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3023003A (ja) * | 2011-07-19 | 2013-02-04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3255829A (ja) | 2013-08-21 | 2013-12-26 | Ts Tech Co Ltd | シート |
JP6202949B2 (ja) * | 2013-08-30 | 2017-09-27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 |
WO2015156218A1 (ja) | 2014-04-11 | 2015-10-15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
2017
- 2017-08-31 EP EP17855560.3A patent/EP3520653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8-31 WO PCT/JP2017/031393 patent/WO2018061602A1/ja unknown
- 2017-08-31 US US16/338,249 patent/US111359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31 CN CN201780060857.4A patent/CN109963483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01 US US17/464,147 patent/US11850982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1-08 US US18/504,835 patent/US20240083313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47848A (ja) * | 1999-08-03 | 2001-02-20 | Denso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
JP2005152158A (ja) * | 2003-11-21 | 2005-06-16 | Toyo Seiki Kk |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
CN101406351A (zh) * | 2007-10-11 | 2009-04-15 |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座椅及其座部和靠背 |
KR20130057037A (ko) * | 2011-11-23 | 2013-05-31 | 현대다이모스(주) | 차량용 통풍시트 장치 및 제작방법 |
JP2013177027A (ja) * | 2012-02-28 | 2013-09-09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CN105491915A (zh) * | 2013-08-30 | 2016-04-13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座椅 |
CN204797302U (zh) * | 2015-06-25 | 2015-11-25 | 圣诺盟(浙江)聚氨酯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带海绵弹簧圈的冰凉型坐垫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080077A1 (en) * | 2020-09-17 | 2022-03-17 |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Occupant respiration isolation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20653A4 (en) | 2019-09-04 |
EP3520653B1 (en) | 2022-04-13 |
CN109963483B (zh) | 2021-11-16 |
WO2018061602A1 (ja) | 2018-04-05 |
EP3520653A1 (en) | 2019-08-07 |
US11850982B2 (en) | 2023-12-26 |
US20200031257A1 (en) | 2020-01-30 |
US20240083313A1 (en) | 2024-03-14 |
US20220055507A1 (en) | 2022-02-24 |
US11135949B2 (en) | 2021-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63483A (zh) | 座椅 | |
JP7096507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558467B2 (ja) | シート | |
US11155191B2 (en) | Seat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trim appearance and method and tool for making the same | |
US11299077B2 (en) | Sensor disposition structure in seat | |
US7530620B2 (en) | Combination harness protector and carpet | |
CN106335413B (zh) | 车辆座椅总成 | |
JPWO2014003143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7453575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700556B2 (ja) | シート | |
JP6542737B2 (ja) | シート | |
JP2021112586A (ja) | シート | |
JP7406125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KR102094186B1 (ko) | 차량의 통풍 시트 유닛 | |
JP7029089B2 (ja) | シート | |
JP2013107578A (ja) |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