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021B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021B
CN112424021B CN201980047779.3A CN201980047779A CN112424021B CN 112424021 B CN112424021 B CN 112424021B CN 201980047779 A CN201980047779 A CN 201980047779A CN 112424021 B CN112424021 B CN 1124240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vehicle seat
pipe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77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021A (zh
Inventor
星祐一郎
小林和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8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473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8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47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576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487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3674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87945A/zh
Priority to CN202310432101.5A priority patent/CN1164428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4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3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送风管相对于衬垫发生偏移的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包括鼓风机、衬垫(P),所述衬垫(P)包括形成在所述衬垫(P)中的风道和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孔(B2)、连接到所述孔(B2)并配置成连接所述鼓风机和所述风道的送风管(100)以及连接到所述送风管(100)的连接保持部件(150)。所述送风管(100)包括位于所述孔(B2)中的第1管状部(133)和从所述第1管状部(133)径向扩展的第1法兰(134)。连接保持构件(150)包括连接到第1管状部(133)的第2管状部(151)和从第2管状部(151)径向扩展的第2法兰(152)。第1法兰(134)和第2法兰(152)将衬垫固定在它们之间。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安装有风道和将风道连接到鼓风机的送风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一种把空调空气向座椅座垫或座椅靠背送风的车辆座椅(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这种车辆座椅中,风道和排放口被安装在座垫和/或座椅靠背的衬垫中,空调空气通过安装在座椅座垫下方的鼓风机经由送风管向衬垫的风道送风。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座椅中,公开了一种尺寸和形状得到合理化设计的波纹管,该送风管不易脱落,不易漏气。
在专利文献2的车辆座椅中,在第1送风管的管壁内侧形成环形的卡合用凹槽,并且在第1连接送风管的管壁外侧形成环形的卡合用突起部。通过所述卡合用凹槽与所述卡合用突起部的卡合,将所述第1送风管和所述第1连接送风管连接在一起,并保持气密性。
在专利文献3的车辆座椅中,安装在座椅座垫下方的鼓风机有向座椅靠背延伸的送风管,座椅座垫安装有承受就坐着负荷的压力承受部件。压力承受部件通过后部边框与座椅座垫左右的侧边框相连接。压力承受部件主要由多个金属丝部件所构成。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0234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0527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8-144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结构中,当就坐者调整座椅使座椅倾斜时,送风管的连接部与对衬垫之间有发生错位的可能性。
因此,希望有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中的送风管与衬垫之间的错位能够被抑制。
此外,希望使所述送风管易于在衬垫中,抑制由衬垫产生的空气泄漏,稳定送风管内的气体流动,并且抑制对衬垫的柔软性产生的不利影响。
如专利文献2所述,当通过环形的凹槽部和环形的突出部(以下称为“全环形卡合”)来连接送风管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凹槽部和突出部没有正确地卡合在一起,送风管之间可能形成缝隙,因此不能确保密封性。
因此,希望有一种能够确保送风管密封性的车辆座椅。
此外,希望减少送风管内气体流动的阻塞,抑制送风管强度的降低,并且使送风管的连接易于检查确认。
在专利文献3中,压力承受部件由多个金属丝部件构成,没有考虑到将压力承受部件做成板状部件。因此,当压力承受部件被做成板状部件时,压力承受部件和送风管很可能相互干扰,可能会导致压力承受部件和送风管的磨损。
因此,希望当压力承受部件被做成板状构件时,能够抑制由压力承受部件和送风管的干扰而引起的压力承受部件或送风管的磨损。
基于上述情况,在第一个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其包括衬垫,其内部形成有风道和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孔;送风管,与所述孔连接,连通鼓风机和所述风道;连接保持部件,与所述送风管连接。
所述送风管包括插入所述孔的第1管状部和从所述第1管状部在径向上扩展形成的第1法兰,所述连接保持部件包括,第2管状部和与第2法兰,所述第2管状部与所述第1管状部连接,所述第2法兰由所述第2管状部在径向上扩展形成,所述第1法兰和所述第2法兰将所述衬垫夹持在所述第1法兰和所述第2法兰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1法兰和第2法兰将衬垫夹持在它们之间,所以送风管可靠地与衬垫连接。因此,可以抑制送风管的连接部相对于衬垫的错位。此外,由于送风管和连接保持部件是分开的部件,因此容易把送风管连接到衬垫上。
上述车辆座椅中,可使所述第1法兰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管状部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这种结构,当送风管与衬垫连接时,倾斜面被压在衬垫上。这使得衬垫的一部分被局部挤压变形,从而消除衬垫和送风管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抑制空气泄漏。
上述车辆座椅中,可使所述第1管状部和第2管状部在第1法兰和第2法兰之间彼此重叠。
根据该结构,重叠部分的强度增加,因此空气流动稳定。
上述车辆座椅中,可使所述第1管状部具有设定的截面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第1管状部内,气体的流动可以保持稳定。
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第1管状部与所述孔的内表面保持接触。
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衬垫和送风管的连接部之间的空气泄漏。
上述车辆座椅中,可使所述第1法兰包括空洞部,该空洞部向着所述送风管内开放。
根据该结构,送风管空洞部的周围更容易弯曲。因此,可以抑制对衬垫柔软性的不利影响。
上述车辆座椅中,可使所述连接保持部件在与所述第2法兰不同的位置,形成有第3法兰,该第3法兰由所述第2管状部在径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3法兰位于所述空洞部中。
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连接保持部件与送风管的脱离。
所述送风管包括可伸缩的波纹管,其中,所述第1法兰形成在所述波纹管上。
据此,送风管是可伸缩的,因此可以抑制对衬垫的柔软性的不利影响。
在第二个方面中,提出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内部具有风道的衬垫,连接鼓风机和风道的送风管。所述送风管包括第1送风管和与所述第1送风管卡合的第2送风管,在所述第1送风管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第1环形卡合部,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由在整个周向上形成的环状突起或凹槽构成,所述第2送风管包括:第2环形卡合部和接合确认部,第2环形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2送风管的管壁内,由在整个周向形成的环状凹槽或突起构成,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与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卡合;接合确认部用于目测确认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的卡合。
根据该结构,当第1送风管和第2送风管是全环形卡合时,可以目测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的对接,并且因此容易正确地连接第1送风管和第2送风管,由此可以确保送风管的密闭性。
上述车辆座椅可做成第1环形卡合部由外周表面向外突出形成,具有突起形状,第2环形卡合部由内周表面凹陷形成,具有向内的凹槽形状。
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对送风管内气流的阻碍。
上述车辆座椅中的所述接合确认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2送风管中的开口。
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开口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的对接。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第1送风管包括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卡合时嵌入所述开口中的突起,所述接合确认部包括所述突起。
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目测检查突起插入开口中,确认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的正确对接。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第2送风管具有在第2方向上尺寸大于在第1方向上尺寸的截面形状,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所述开口形成在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侧面。
根据该结构,开口形成在第2送风管较宽的面上,因此与开口形成在较窄侧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送风管强度的降低。
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开口比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更靠近所述第2送风管的前端。
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送风管连接部的空气泄漏。
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中。
根据该结构,可以从开口处目测第1环形卡合部,以确认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的对接。
上述车辆座椅中,可使所述第2送风管包括可伸缩的波纹管。
根据该结构,第2送风管变得更易弯曲和柔软,并且可以抑制对衬垫柔软性的不利影响。
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接合确认部是形成在所述第1送风管上的标记,所述标记设置在距离所述第1送风管的前端比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更远的位置,当所述第1送风管与所述第2送风管卡合时,所述标记被所述第2送风管所覆盖。
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目测观察第1送风管上形成的标记被第2送风管覆盖,确认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的对接。
在所述的车辆座椅中,优选的,当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卡合时,从所述标记到所述第2送风管的前端的距离小于从所述标记到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的距离。
根据该结构,如果标记被第2送风管覆盖,则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正确对接的可能性很高,并且可以更可靠地确保送风管的密封性。
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接合确认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2送风管中的窗口和形成在所述第1送风管上的标记,当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卡合时,所述标记位于通过所述窗口可观察到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2送风管中形成的窗口,目测第1送风管上形成的标记,可以确认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的对接。
上述车辆座椅中,座椅边框还包括一对侧边框和连接该对侧边框的连接部件,所述第1送风管和所述第2送风管的卡合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相对,所述接合确认部形成在卡合部的不对着所述连接部件的面上。
根据该结构,接合确认部不被连接部件遮挡,因此,在装配或操作期间容易直观地观察接合确认部,从而确保送风管的密封性。
在第三个方面,提出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其中,所述送风管跨越所述座椅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布置,所述风道形成在所述座椅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个中。
所述座椅座垫包括:左右座垫侧边框,构成座椅座垫左右边框的;后端边框,连接左右座垫侧边框的后部;板状压力承受部件,安装在所述后端边框。
所述送风管布置在避开所述压力承受部件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送风管可以避开压力承受部件安装,因此可以抑制压力承受部件和送风管相互干扰,从而减少压力承受部件或送风管的磨损。
所述送风管布置在所述后端边框和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之间。
根据该结构,利用后端边框和压力承受部件之间的空间,可以紧凑地布置送风管。
所述送风管布置在所述压力承受部件和所述座垫侧边框之间。
根据该结构,即使坐在车辆后面的就坐者的脚碰到压力承受部件,也不会对送风管造成影响,因此,可以抑制乘客用脚踢送风管造成的送风管损坏。
另外,所述送风管也可以与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保持接触。
根据该结构,送风管与压力承受部件相接触,因此能够对送风管相对于压力承受部件定位。
另外,所述送风管也可以固定在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上。
根据该结构,送风管可以得到压力承受部件支撑。
另外,所述送风管也可以与所述后部边框保持接触。
根据该结构,送风管与后部边框保持接触,因此送风管而相对于后部边框的位置被确定。
另外,上述车辆座椅中,包括安装在座椅靠背的线束,所述线束穿过所述左右座垫侧边框之一和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之间,所述送风管延伸穿过所述左右座垫侧边框中的另一个和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布置线束时,可以减少送风管所造成的妨碍。
另外,上述车辆座椅还包括安装在座椅靠背的线束,其中,所述线束与所述送风管保持接触。
根据该结构,线束可以由送风管支撑。
另外,所述线束还可以固定在送风管上。
根据该结构,线束可以更好地由送风管支撑。
另外,上述车辆座椅中,包括框架部件和外罩,所述框架部件构成座椅座垫或座椅靠背边框,被衬垫覆盖;所述外罩覆盖所述衬垫。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关联的汽车座椅的示意图;
图2是汽车座椅的截面图;
图3是座椅边框的斜视图;
图4是第1至第4送风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第3送风管和固定连接部件的分解斜视图;
图6中,(a)图是第3送风管与衬垫连接之前的截面图,(b)图是第3送风管与衬垫连接之后的截面图;
图7是第4送风管与衬垫连接后的截面图;
图8第2送风管附近区域(连接前)的斜视图;
图9第2送风管附近区域(连接后)的斜视图;
图10是第1送风管和第2送风管的卡合部附近区域的截面图;
图11是第1变形例中送风管连接部的截面图;
图12是第2变形例中送风管连接部的截面图;
图13是第3变形例中送风管连接部的截面图;
图14是第4变形例中送风管卡合部附近的前视图(a)和右视图(b);
图15中(a)图是第5变形例中送风管卡合部附近(卡合前)的截面图,(b)图是卡合后的截面图;
图16中(a)图是第6变形例中送风管卡合部附近的截面图(卡合前),(b)图是卡合后的截面图;
图17是第7变形例中送风管卡合部附近的截面图;
图18是第2实施例关联的汽车座椅的截面图;
图19是座椅边框的斜视图;
图20是送风管的斜视图;
图21是从下方看座椅座垫边框、鼓风机和送风管的示意图;
图22是线束的位置变更后状态的斜视图;
图23中(a)图、(b)图是将线束固定于送风管上的斜视图;
图24是将送风管固定在横向边框的示意图;
图25是将送风管与横向边框相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26是与送风管的后端管相接触部分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7中(a)图是设置有内盖的平面图(a),(b)图是(a)图中I-I截面的截面图;
图28是送风管下部分为两个支管的示意图;
图29是送风管穿过后端管的背后的示意图;
图30是送风管在后端管的背后分成两个支管示意图;
图31是与座椅靠背衬垫的送风管相连接的连接口中形成缝隙的示意图;
图32是形成在横向边框上的连接器与送风管以及座椅座垫衬垫相连接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车辆座椅的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上下是以坐在车辆座椅上的就坐者为基准,就坐者的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为安装在汽车上的汽车座椅S,包括座椅座垫S1和座椅靠背S2。
如图2所示,汽车座椅S是在框架部件的座椅边框F(参见图3)上覆盖聚氨酯泡沫等制成的衬垫P和由布、皮革等制成的外罩U1、U2构成。衬垫P覆盖座椅边框F,外罩U1、US覆盖衬垫P。
衬垫P包括构成座椅座垫S1的衬垫P1和构成座椅靠背S2的衬垫P2。
座椅座垫衬垫P1包括风道A1、通风孔H1(多个)和孔B1。风道A1形成于座椅座垫衬垫P1内部。多个通风孔H1在座椅座垫衬垫P1的上侧面开口并与风道A1连通。孔B1在座椅座垫衬垫P1的下侧面开口并与风道A1连通。座椅座垫衬垫P1由衬垫主体P11和表层衬垫P12组成,衬垫主体P11构成风道A1一部分的表面,表层衬垫P12安装在衬垫主体P11上。衬垫主体P11被安装于表层衬垫P12内之前,衬垫主体P11中,风道A1与孔B1相连部分裸露在外。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孔H1形成在表层衬垫P12中。表层衬垫P12安装在衬垫主体P11上且可从衬垫主体P11上脱离。
座椅靠背衬垫P2包括风道A2、通风孔H2(多个)和孔B2。风道A2形成在座椅靠背衬垫P2的内部。多个通风孔H2在座椅靠背衬垫P2的前端表面上开口并与风道A2连通。孔B2在座椅靠背衬垫P2的后端表面上开口并与风道A2连通。座椅靠背衬垫P2由衬垫主体P21和表层衬垫P22所组成,衬垫主体P21构成风道A2的一部分表面,表层衬垫P22安装在衬垫主体P21上。在衬垫主体P21被安装于表层衬垫P22之前,衬垫主体P21中,风道A2与孔B2相连部分裸露在外。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孔H2形成于表层衬垫P22中。表层衬垫P22安装在衬垫主体P21上且可从衬垫主体P21上脱离。
风道A1、A2通过送风管100与鼓风机70连接。具体地说,送风管100的一端连接到鼓风机70,另一端连接到衬垫P的孔B1、B2上,从而将鼓风机70与衬垫P的风道A1、A2相连通。鼓风机70是西罗科风扇,布置在座椅座垫S1的下方。在汽车座椅S中,从鼓风机70送出的空气通过送风管100、孔B1、B2和风道A1、A2向着座椅上的就坐者送风。
如图3所示,座椅边框F包括构成座椅座垫S1的边框F1和构成座椅靠背S2的边框F2。
座椅座垫边框F1由一对座垫侧边框11、横向边框12、后端管13和前端管14(参见图2)组成。一对座垫侧边框11由座椅座垫S1的左右边框所构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并相对。座垫侧边框11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前后方向上长度较长。
在座椅座垫边框F1的一对座垫侧边框11之间设置有多个线材部件30。线材部件30作为压力承受部件的一个示例,其承受来自就坐者的负荷。线材部件30由金属线制成,架设在横向边框12和后端管13之间,相邻的线材部件30通过多个塑料部件31互相固定在一起。
后端管13和前端管14连接一对座垫侧边框11。具体地说,后端管13连接一对座垫侧边框11的后部,前端管14连接一对座垫侧边框11的前部。后端管13和前端管14是连接一对座垫侧边框的一个示例。
座椅靠背边框F2由左右金属板边框22、管状边框23、下端边框24和桥接边框25构成。左右金属板边框2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并相对。金属板边框22由金属板制成,并且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
管状边框23由金属材料制成,包括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侧的上方侧边框23A,以及连接上方侧边框23A的上方边框23B。左右侧的上方侧边框23A的下部连接到金属板边框22的上部,其与左右侧的金属板边框22一起形成一对靠背侧边框21,该靠背侧边框21构成座椅靠背S2的左右边框。下端边框24由金属板制成,并且与一对后端边框21的下部相连接。桥接边框25由金属板制成,并且与一对后侧框架21的上部相连接。下端边框24、桥接边框25和上端边框23B是连接一对侧边框的一个示例。
座垫侧边框11的后端和靠背侧边框21的下部通过倾斜装置RL连接,可进行转动。因此,汽车座椅S中的座椅靠背S2可相对于座椅座垫S1向前和向后倾斜。
如图4所示,送风管100由多个部件组成。具体地说,送风管100包括第1送风管110、第2送风管120、第3送风管130和第4送风管140。
第1送风管110包括大体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111、设置在主体部111的后端上的第1连接部112和设置在主体部111的前端的第5连接部113。主体部111的前端连接到鼓风机70。
第2送风管120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纹管122、设置在波纹管122下侧的第2连接部121和设置在波纹管122上侧的第三连接部123。波纹管122具有柔软性并且可伸缩。第2连接部121的尺寸被设计成与第1送风管110的第1连接部112的外侧卡合。第2送风管120的第2连接部121与第1送风管110的第1连接部112连接。后面将描述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的连接结构。
如图2所示,第2送风管120由后端管13和下端边框24的前面经过,从座椅座垫S1向座椅靠背S2延伸。
如图4所示,第3送风管130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体部132、设置在主体部132下侧的第4连接部131和设置在主体部132上侧的第1管状部133。
主体部132的上部向前弯曲。第1法兰134形成在主体部132和第1管状部133之间。
如图6(a)所示,第1法兰134从第1管状部133和主体部132向外扩展形成。具体地说,第1法兰134是这样形成的,从第1管状部133的后端向主体部132延伸的同时,径向上向外扩展,然后逐渐再变细后与主体部132连接。因此,第1法兰134的内部,形成开口朝向送风管100内部的空洞部134A。空洞部134A形成在环绕第3送风管130的整个周面。第1法兰134具有相对于第1管状部分133倾斜的倾斜面134B。
如图4所示,第4连接部131的尺寸被设计成可嵌入到第2送风管120的第3连接部123内。第4连接部131连接到第2送风管120的第3连接部123。
如图5所示,第1管状部133具有设定的的截面形状。第1管状部133连接到座椅靠背衬垫P2的孔B2,如后续描述的那样,连接保持部件150安装到其前端,使其不会从座椅靠背衬垫P2上脱落。
如图4所示,第4送风管140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纹管142、设置在波纹管142下侧的第6连接部141和设置在波纹管142上侧的第1管状部143。波纹管142具有柔软性并且可伸缩。第6连接部141具有能嵌入在第1送风管110的第5连接部113外侧的尺寸。第6连接部141与第1送风管110的第5连接部113连接。
第1管状部143具有设定的截面形状。第1管状部143连接到座垫垫P1的孔B1。因此,与第3送风管130的第1管状部133类似,连接保持部件150安装在第1管状部分143的前端,使其不会从座椅座垫衬垫P1上脱落。
如图7所示,波纹管142的最上面的皱褶部从第1管状部143向外径向扩展。即,波纹管142的最上面的皱褶,作为第1法兰144,具有与第3送风管130的第1法兰134相同的结构的。换句话说,波纹管142包括第1法兰144。第1法兰144具有相对于第1管状部143倾斜的倾斜面144B,在内部形成面向送风管100开口的空洞部144A。
如图6(a)所示,连接保持部件150包括第2管状部151、第2法兰152和第3法兰153。
第2法兰152从第2管状部151的一端向外延伸。第2法兰152具有板状形状。
第3法兰153从第2管状部151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即从与第2法兰152相反的位置向外延伸形成,在延伸的同时,径向上逐渐向外扩展。在第2管状部151的端部形成斜向延展第3法兰153。第3法兰153的径向扩展量K2(从第2管状部151在径向上的扩展量)小于第2法兰152的径向扩展量K1。
第2管状部151连接到第1管状部133。第2管状部151的尺寸略小于第1管状部133,以便插入第1管状部151的内部,并且具有设定的截面形状(参见图5)。第2管状部151的长度L2比第1管状部133的长度L1长。第2管状部151的长度L2(第2法兰152和第3法兰153之间的距离)小于孔B2的长度L3(座椅靠背衬垫P2的厚度)。
当第3送风管130安装到座椅靠背衬垫P2时,使衬垫本体P21上未安装表层衬垫P22,露出与风道A2与孔B2连接部分(参见图2)。将第3送风管130的第1管状部133插入孔B2之后,将连接保持部件150的第2管状部151插入第1管状部133的内部。此时,使得连接保持部件150的第3法兰153弯曲,将第3法兰153和第2管状部151插入第1管状部133的内侧,使第3法兰153进入空洞部134A内。如此,将连接保持部件150固定到第3送风管130上。最后,将表层衬垫P22安装到衬垫主体P21上。
如图6(b)所示,当第3送风管130安装到座椅靠背衬垫P2时,第1管状部133插入孔B2内并与孔B2的内侧面接触。在第1法兰134和第2法兰152之间,第1管状部133和第2管状部151彼此重叠。第3法兰153进入空洞部134A并与第1法兰134的内侧面相卡合。由于第3法兰153的前端位于孔B2和第1管状部133径向方向的外侧,因此即使对连接保持部件150或第3送风管130施加从第3送风管130上拔出方向的力,由于第3法兰153卡合在第1法兰134上,连接保持部件150也不容易被拔出。
通过连接保持部件150将第3送风管130安装在座椅靠背衬垫P2中的情况下,第1法兰134和第2法兰152位于座椅靠背衬垫P2的孔B2的外部,并且将座椅靠背衬垫P2夹持在它们之间。此时,倾斜面134B压在座椅靠背衬垫P2的后面G2上,第2法兰152压在座椅靠背衬垫P2的前面E2(风道A2的内侧面)。
将第4送风管140连接到座椅座垫衬垫P1的结构和方法以及连接后的效果类似于第3送风管130连接到座椅靠背衬垫P2的情况,因此在此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描述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的连接结构。
如图8所示,第1送风管110的第1连接部112具有矩形管状形状。第1连接部112具有截面呈矩形的形状,与第1方向(前后方向)的尺寸相比,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的尺寸更大。第1连接部112包括第1环形卡合部112A、前端部112B和根基部112C。
前端部112B是比第1环形卡合部112A更靠近第1送风管110前端的第1送风管110的一部分,并且在前端形成送风管开口112G。前端部112B具有设定的截面形状。
第1环形卡合部112A形成在第1连接部112的外侧面,呈环状。第1环形卡合部112A具有向外突起的形状。第1环形卡合部112A具有倾斜部Q1、径向扩展部Q2和防脱落部Q3。
倾斜部Q1相对于前端部112B倾斜,呈前端部112B一端低,径向扩展部Q2一端高的形状。
径向扩展部Q2从倾斜部Q1向离开前端部112B方向延伸形成。径向扩展部Q2具有比前端部112B的截面形状大的矩形截面,有设定的形状。
防脱落部Q3连接径向扩展部Q2和根基部112C,防脱落部Q3与第1送风管110的主体部111的延伸方向正交。
根基部112C从前端部112B向第1环形卡合部112A延伸。根基部112C具有设定的矩形截面形状。根基部112C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与前端部112B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相同。根基部112C在沿第2方向侧面即较长一侧的表面上具有突起部112D。突起部112D从根基部112C向外突出。
第2送风管120的第2连接部121具有矩形管状形状。第2连接部121具有截面呈矩形的形状,与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相比,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更大。第2连接部121包括第2环形卡合部121A、前端部121B和根基部121C。由于第2连接部121嵌入到第1连接部112的外侧,第2连接部分121的各部分的尺寸都比第1连接部分112的尺寸稍大一圈。
前端部121B是比第2环形卡合部121A更靠近第2送风管120的前端的第2送风管120的一部分,并且在前端形成送风管开口121G。前端部121B具有设定的截面形状。前端部121B沿第2方向侧面即较长的侧面延伸,具有开口121D。换句话说,在沿第2方向延伸的侧面中形成开口121D。开口121D比第2环形卡合部121A更靠近第2送风管120的前端。第2环形卡合部121A沿第2连接部121的向外表面周边延伸。第2环形卡合部121A具有向内凹陷的形状。第2环形卡合部121A包括倾斜部R1、径向扩展部R2和防脱落部R3。
防脱落部R3与前端部121B正交,沿送风管外侧(从内部流通路线的中心离开)逐渐从前端部121B向外延伸。
径向扩展部R2从前端部121B离开沿防脱落部R3延伸。径向扩展部R2的截面具有比前端部121B的截面更大的矩形截面,具有设定的形状。
倾斜部R1相对于前端部121B倾斜。呈前端部121B一端低,径向扩展部R2一端高的形状。
根基部121C沿第2环形卡合部121A延伸,远离前端部121B。根基部121C具有设定的矩形截面形状。根基部121C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与前端部121B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相同。
当第1送风管110连接到第2送风管120时,如图8所示的状态,第1送风管110的前端部112B插入第2送风管120的前端部121B中。当第1连接部112被插入第2连接部121时,第1送风管110的倾斜部Q1与第2送风管120的前端部121B相接触。倾斜部Q1同时使前端部121B向外扩大,同时第1环形卡合部112A收缩,使得第1连接部112被嵌入第2连接部121内。第1环形部分112A和第2环形部分121A由此彼此啮合,如图9和图10所示状态。
这种情况下,倾斜部R1与倾斜部Q1重叠,径向扩展部R2与径向扩展部Q2重叠,并且防脱落部R3与防脱落部Q3重叠。这样,通过整个全环形卡合来提高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的连接的密封性。此外,由于防脱落部R3与防脱落部Q3重叠,因此第1送风管110不会轻易地从第2送风管120脱落。
当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连接,并且第2环形卡合部121A和第1环形卡合部112A彼此卡合时,第1连接部112的突起112D插入第2连接部121的开口121D中。
由于第2环形卡合部121A从外部覆盖第1环形卡合部112A,因此不能直接目测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之间的卡合。然而,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当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彼此卡合时,第1连接部112的突起112D插入第2连接部121的开口121D中,因此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之间的卡合可以通过目测检查突起112D是否位于开口121D中来确认。在本实施例中,第1送风管110的突起112D和形成在第2送风管120中的开口121D用作检测卡合的接合确认部J1。也就是说,接合确认部J1包括突起112D和开口121D,接合确认部J1用于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是否已经卡合,并且可以目测检查。
如图9所示,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的卡合部E1与后端管13(参见图2)相对。接合确认部J1位于非相对面的后端管的卡合部E1上,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形成在前端表面上。
用于连接第3连接部123和第4连接部131的结构和方法以及连接后的效果,与连接第1连接部112和第2连接部121类似,因此省略其描述。
根据以上描述,通过实施例得到以下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S,由于第1法兰134和第2法兰152将衬垫P夹持在它们之间,因此可以抑制送风管100的第1管状部133的错位。
如果连接保持部件150与送风管100为一个整体,则很难将第2法兰152穿过孔B2。然而,由于连接保持部件150与送风管100相分离,因此连接保持部件150可以从座椅靠背衬垫P2的送风管100的对面进行安装,并且无需将第2个法兰152穿过孔B2。因此,送风管100容易与衬垫P连接。
由于第1法兰134具有相对于第1管状部133倾斜的倾斜面134B,当送风管100的第1管状部133连接到衬垫P时,倾斜面134B被压在衬垫P上。因此,衬垫P的一部分被局部挤压变形,使得衬垫P和送风管100之间的间隙被消除,从而可以减少空气泄漏。
由于在第1法兰134和第2法兰152之间,第1管状部133和第2管状部151重叠,重叠部分的强度增加。因此,第1管状部133和第2管状部151可以抑制衬垫P的孔B1内的变形,从而稳定气流。
由于第1管状部133、143具有设定的截面形状,第1管状部133、143不阻碍气流。因此,第1管状部133内部的气流是稳定的。
由于第1管状部133、143与衬垫P的孔B1、B2的内侧面接触,因此可以减少衬垫P的连接部和送风管130、140的空气泄漏。
由于第1法兰134、144包括与送风管100连通的空洞部134A、144A,因此送风管的空洞部134A、144A的周围可以更容易变形。因此,可以抑制对衬垫P的柔软性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连接保持部件150的第3法兰153位于空洞部134A、144A中,因此可以抑制连接保持部件150与送风管100的脱落。
由于第4送风管140具有第1法兰144的波纹管142,法兰144的周围可以更容易变形。因此,可以抑制对衬垫P的柔软性的不利影响。
由于当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通过全环形卡合安装时,可以目测地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的卡合,因此容易正确连接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从而可以确保送风管的密封性。
由于第1环形卡合部112A具有在周边表面向外的突起,并且第2环形卡合部121A具有在周边表面向内的凹槽,可以抑制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对送风管内气流的阻碍。
由于接合确认部J1包含形成于第2送风管120中的开口121D和位于第1送风管110上的突起112D,因此可以通过目测突起112D嵌入开口121D,来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是否正确卡合。
由于开口121D形成于沿第2方向延伸的侧面,即在第2送风管120的较宽侧面,因此与开口121D形成在较窄侧面相比,可以抑制送风管100的强度降低。
开口121D形成于第2连接部121的前端121B中。即,开口121D位于比第2环形卡合部121A更靠近第2送风管120的前端,因此可以抑制送风管100连接部的空气泄漏(参见图10)。
由于第2送风管120包含可伸缩的波纹管122,因此第2送风管120可以更易弯曲和柔软,从而可以抑制对衬垫P的柔软性的不利影响。
接合确认部J1形成于第1送风管110和第2送风管120的卡合部E1的非相对面的后端管13上。因此,接合确认部J1没有被后端管13所遮挡,因此在安装或其他操作期间容易从视觉上看到接合确认部J1。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第1实施例,但是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变更具体配置。如下所述,在下面的描述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对于同一标识将适当地省略说明,并且详细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不同的地方。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1法兰包含向送风管开口的空洞部,但第1法兰可以不包括空洞部。此外,尽管连接保持部件包含第3法兰,但是可以省略第3法兰。
例如,如图11所示,第1变形例的第3送风管230包含第1管状部233和第1法兰234。第1法兰234具有板状形状并且从第1管状部233向外扩展。连接保持部件250包括第2管状部251和第2法兰252。第1管状部233和第2管状部251,例如,可通过粘合剂粘合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可用第1管状部233和第2管状部251固定衬垫P,即将衬垫P夹在第1法兰234和第2法兰252之间。这样,送风管200被稳定地保持在衬垫P中。
上述实施例中,连接保持部件卡合在送风管的内侧,但是连接保持部件也可以卡合在送风管的外侧。例如,在图12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连接保持部件350卡合在第3送风管330的外侧。第3送风管330包含第1管状部333、板状第1法兰334和第3法兰335。第1管状部333的尺寸比连接保持部件350的第2管状部351小一圈,使得第3送风管330插入到连接保持部件350内侧。第3法兰335从第1管状部333的前端径向扩展。
根据该结构,首先,连接保持部件350插入座椅靠背衬垫P2的孔B2中,然后将第3送风管330的第1管状部333插入连接保持部件350内,从而连接第3送风管330。由于第3法兰335与连接保持部件350的第2法兰352相卡合,从而第3送风管330被稳定地保持。
上述实施例中,连接保持部件的第3法兰插入空洞部并与第1法兰卡合,但是连接保持部件的法兰以外的部分可与送风管的一部相卡合。例如,在图13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连接保持部件550包含第2管状部551、第2法兰552和法兰553。法兰553从第2管状部551向外突出。法兰553与形成于第1管状部533的接合孔533E相卡合。因此,连接保持部件550被连接(固定),使其不会从送风管脱落。
上述实施例中,接合确认部包括形成于第1送风管作为标记的突起,但是接合确认部也可以不包括类似突起的标记。
例如,在图1所示的第1变形例14(a)和14(b)中,开口221B可以直接目测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221A的卡合。具体地说,第1送风管210不具有形成突起之类的标记。另一方面,对于第2送风管220,可在第2环形卡合部221A的局部位置上形成作为接合确认部J2的开口221B。更具体地说,开口221B形成于第2环形卡合部221A的外围的局部位置中。此外,开口221B形成于第2送风管220的纵向延伸的局部位置。因此,当第1送风管210和第2送风管220连接时,一旦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彼此卡合,则第1环形卡合部112A的局部会从开口221B中暴露出来。因此,通过开口221B目测第1环形卡合部112A,确认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221的是否卡合。根据该结构,由于不必在第1送风管210上形成突起等用于确认卡合,因此可以简化第1送风管210的结构。
接合确认部可以是形成于第1送风管上的标记。
例如,图15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接合确认部J3是在第1送风管310上作为标记的线340。如图15(a)所示,第1送风管310被做成第1连接部312的根基部312C比主体部111粗一圈。因此,根据主体部111和根基部312C之间的高度差而呈现出线340。
线340位于比第1环形卡合部分112A更远的第1送风管310前端的位置。从第1环形卡合部112A到线340的距离L1小于从第2环形卡合部121A到第2送风管320的前端的距离L2。
如图15(b)所示,当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彼此卡合时,线340被第2送风管320的前端321所覆盖。从线340到第2送风管320的前端的距离L3小于从线340到第1环形卡合部312A的距离L4。即,一旦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彼此卡合,并且第1送风管310和第2送风管320连接,则该线被第2送风管320所覆盖。因此,如果线340被第2送风管320所覆盖,则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紧密卡合的可能性更高,从而可以更可靠地确保送风管100的密封性。
在第2变形例中,第1送风管310和第2送风管320通过全环形卡合连接时,还可以通过目测线340被第2送风管320覆盖来检查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的卡合。
接合确认部可以是形成第1送风管上的标记和形成第2送风管中的窗口。
例如,如图16(a)和16(b)所示。第3变形例的接合确认部J4包含形成在第2送风管420中的窗口460,以及作为第1送风管410上的标记所打印出的记号450。窗口460可以是开口(通孔),透明塑料或者薄膜。显示记号450的方式不限于任何方法或形状,只要它可以通过窗口460看到即可。根据该结构,记号450设置在第1连接部412中前端部412C上。窗口460设置在第2连接部421的端部421B上。如图16(b)所示,当第1环形卡合部4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421A彼此卡合时,记号450被定位于通过窗口460可看到的地方。根据该结构,如果整个记号进入窗口460内,则可以判断第1环形卡合部112A和第2环形卡合部121A彼此正确地卡合。然而,根据记号和开口的形状,如果通过开口看到记号的至少一部分,则也可以判断第1环形卡合部和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正确卡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环形卡合部具有管壁外侧向外的突起,第2环形卡合部具有管壁内侧向内的凹槽;如图17所示的第4变形例中所示,第1送风管510的第1环形卡合部512A在管壁内侧具有凹槽,第2送风管520的第2环形卡合部521A在管壁内侧上具有突起。
尽管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送风管和各个连接部的截面为矩形,但其不限于矩形,并且可以具有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形状。
上述实施例中,开口121D形成于第2连接部121的前端121B中,但是该开口可以是延伸到第2送风管120边缘(例如,图8所示的前端121B的下方)的切口。
以下,将描述车辆座椅的第2实施例。
与第1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也是安装在汽车中的车辆座椅S,包括座椅座垫S1、座椅靠背S2和头枕S3(参见图1)。
如图18所示,汽车座椅S由聚氨酯泡沫等制成的衬垫P和布、皮革等构成,外罩U1、U2覆盖在边框部件的座椅边框F(参见图19)上。衬垫P覆盖座椅边框F,外罩U1、US覆盖衬垫P。
衬垫P包含构成座垫S1的座垫衬垫P1和构成座椅靠背S2的座椅靠背衬垫P2。座垫衬垫P1包括其内部形成的风道A1和从上侧面与风道A1连通的多个通风孔H1。座椅靠背衬垫P2包括在其内部形成的风道A2和从前端表面与风道A2连通的多个通风孔H2。
风道A1、A2通过后续描述的送风管D连接到鼓风机70。鼓风机70是西罗科风扇,并且布置在后续描述的横向边框12下。鼓风机70通过支架71连接到横向边框12。汽车座椅S中,通过送风管D和风道A1、A2从鼓风机70输送空气,并且通过通风孔H1、H2向坐在座椅上的就坐者送风。
如图19所示,座椅边框F包括构成座椅衬垫S1边框的座垫边框F1和构成座椅靠背S2边框的座椅靠背边框F2。座椅座垫S1是由座垫衬垫P1和覆盖物U1覆盖在座垫边框F1而形成,靠背S2由座垫衬垫P2和覆盖物U2覆盖在座垫边框F2而形成(见图1)。
座椅座垫边框F1包括左右座垫侧边框11、作为承受压力部件的横向边框12、后端边框的后端管13和前端管14(参见图21)。左右座垫侧边框11是构成座椅座垫S1的左右侧边框,并且左右相对相隔一定距离配置。座垫侧边框11由金属板制成,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长。
横向边框12是一个板状部件,它接受就坐者的负荷。横向边框12宽度大于等于后端管13长度的一半。横向边框12由金属板制成,由左右座垫侧边框11、后端管13和前端管14支撑。之后将详细描述横向边框12的结构。
如图21所示,后端管13和前端管14由金属送风管材料制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并连接左右座垫侧边框11。具体地说,后端管13连接同组的左右座垫侧边框11的后部,前端管14连接同组的左右座垫侧边框11的前部。送风管D位于座垫S1的横向中心(中心面CP)的右侧(左右方向的一侧)。
如图19所示,座椅靠背边框F2包括左右金属板边框22、管状边框23、下端边框24和桥接边框25。左右的金属板边框22左右相对相隔一定距离配置。金属板框架22由金属板制成,上下方向的长度较长。
管状边框23由金属管材料制成,包括大体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上侧边框23A,以及连接上端侧边框23A上端的同组上端边框23B,左右的上端侧边框23A其下部连接到金属板边框22的上部,与左右金属板边框22一起,构成左右后侧边框21,左右后侧边框21为构成座椅靠背S2左右边框。下端边框24由金属板制成,与一组左右后端侧边框21的下部相连接。桥接框架25由金属板制成,与一组左右后端侧边框21的上部相连接。
座垫侧边框11的后部和后端侧边框21的下部通过倾斜装置RL可旋转地连接。由此,汽车座椅S中的座椅靠背S2可相对于座椅座垫S1向前向后倾斜。
右侧金属板边框22安装有马达支架MB,用于移动倾斜装置RL。送风管D可与马达支架MB接触,也可不接触。
线束HN安装在座椅靠背S2上。线束HN连接驱动倾斜装置RL的马达等电气部件和位于汽车座椅S外的电源。多个线束HN沿着座椅靠背S2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从上部到下部布置,捆扎在座椅靠背S2的左下侧,向下延伸。
横向边框12包括前侧底壁W1、中央底壁W2、后侧底壁W3、垂直壁W4、法兰W5、倾斜壁W6和后壁W7。前侧底壁W1大体上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座垫侧边框11的前端。
垂直壁W4从前侧底壁W1的前端和左右端向上延伸。法兰W5从前、左、右的垂直壁W4向外延伸(从前侧底壁W1水平方向上远离)。法兰W5连接到座垫侧边框11的前部。
中央底壁W2从前侧底壁W1的后端倾斜地向下延伸。中央底壁W2具有孔H3,送风管D的一部分(后面描述第4送风管140)通过孔H3。两个孔H3在中央底壁W2左右方向上中央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送风管D位于汽车座椅S的右侧,所以使用右侧孔H3,但是当送风管D位于汽车座椅S左侧时,可使用左侧孔H3。
后侧底壁W3从中央底壁W2的后端向后延伸。后侧底壁W3位于就坐者臀部相对应的位置,并通过座垫衬垫P1等支撑就坐者的臀部。
倾斜壁W6设置在后侧底壁W3的左右两侧。倾斜壁W6分别从后侧底壁W3的左端和右端向外和向上倾斜地横向延伸。左右倾斜壁W6位于与就坐者臀部左右两侧相对应位置,并通过座垫衬垫P1等支撑就坐者臀部左右两侧。
各倾斜壁W6与中央底壁W2和后壁W7光滑的连接。每个倾斜壁W6在前后方向上与后端管13分开。
后壁W7从后侧底壁W3的后端倾斜地向后和向上延伸。后壁W7的后端形成环绕后端管13的外周边的挂钩,并且从上方与后端管13卡合。
后壁W7的宽度比后端管13的长度小,位于后端管13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后壁W7在左右方向上与座垫侧边框11分开。
通过如上所述的横向边框12,在横向边框1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形成上下方向穿过座椅座垫边框F1的孔HR、HL。具体地说,每个孔HR、HL由倾斜壁W6的后端、后壁W7的右端或左端、后端管13和座椅座垫侧边框11围绕而成。
后续描述的送风管D的一部分(从座椅座垫S1向座椅靠背S2延伸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后续描述的弯曲管116)穿过右孔HR。也就是说,送风管D避开横向边框12。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D的弯曲管116不与横向边框12接触。上述线束HN穿过左孔HL。
换言之,送风管D的部分位于后端管13和横向边框12的右侧的倾斜壁W6之间。此外,送风管D的一部分位于右侧座垫侧边框11和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之间。线束HN位于左侧座垫侧框架11和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D的一部分不与横向边框12或座垫侧边框11接触。
如图18所示,送风管D是连接座椅座垫S1和座椅靠背S2的垫P(P1、P2)中的风道A1、A2和鼓风机70的部件。送风管D通过连接多个部件而形成。更具体地说,如图20所示,送风管D包括第1送风管110、第2送风管120、第3送风管130和第4送风管140。
第1送风管110包括大体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端管115、从下端管115的后端呈突出状弯曲向上延伸的弯曲管116、从弯曲管116的上端大体上向上延伸的第1连接管状部117。下端管115的前端部分连接到鼓风机70(参见图18)。
第2送风管120连接到第1送风管110的后部,并且大体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送风管120包括第2连接管部125、设置在第2连接管部125上方可弯曲的第1波纹管126、设置在第1波纹管126上方的第3连接管部127。第2连接管部125的尺寸可嵌入第1送风管110的第1连接管状部117内。第1波纹管126可弯曲并且可伸缩。
第3送风管130连接到第2送风管120的上端。第3送风管130包括大体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4连接管状部135,从第4连接管状部135的上端沿左上的倾斜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汽车座椅S的中央的斜上方)延伸的第1上端管状部136,从第1上端管状部136的上方向左侧(在左右方向上,汽车座椅S的中央)延伸的第2上端管状部137,从第2上端管状部137大体上向前延伸的后端连接管状部138。第4连接管部135的尺寸适合于嵌入第3连接管部127内。背面连接管部138的前端连接到座椅靠背衬垫P2中的风道A2(参见图18)。
第4送风管140连接到第1送风管110的前部并且大体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第4送风管140包括第2波纹管145、设置在第2波纹管145上方的缓冲连接管部146以及设置在第2波纹管145下方的左右连接壁部147。第2波纹管145可弯曲并且可伸缩。座垫连接管部分146连接到座垫衬垫P1的风道A1(参见图18)。连接壁部147从第2波纹管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且被夹在右侧和左侧将第1送风管110的下部管状部11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D由与送风管D连接的鼓风机70、座垫衬垫P1和座椅靠背衬垫P2支撑,并且不固定在横向边框12上。
如图18所示,送风管D横跨在座椅座垫S1和座椅靠背S2上。具体地说,送风管D被配置在第1送风管110和第4送风管140所在的座垫S1上,第3送风管130布置在座椅靠背S2上,第2送风管120横跨在座椅座垫S1和座椅靠背S2上。送风管D与后端管13接触。但是,送风管D也可不与后端管13接触。
如上所述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S具有以下有利效果。
由于送风管D避开横向边框12而布置,因此可以减少横向边框12和送风管D之间的干扰,从而抑制横向边框12或送风管D的磨损。
由于送风管D设置在后端管13和横向边框12之间,因此送风管D可以紧凑地设置在后端管13和横向边框12之间的空间中。
由于送风管D设置在横向边框12和座垫侧边框11之间,因此即使坐在汽车座椅S后排的其他座椅上的就坐者的脚碰到横向边框12,也不会对送风管D造成冲击,因此,可以防止就坐者用脚踢送风管D造成的送风管D损坏。
由于送风管D与后端管13接触,因此送风管D决定了后端管13位置。
由于线束HN在一个座垫侧边框11和横向边框12之间延伸,并且送风管D在另一个座垫侧边框11和横向边框12之间延伸,因此布置线束HN时可以避开送风管D妨碍。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第2实施例,但是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变更具体配置,如下所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D位于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的右侧、线束HN位于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的左侧,例如,如图22所示,送风管D和线束HN可以位于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的右侧,即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侧。在这种情况下,线束HN可以与送风管D接触。因此,线束HN可由送风管D支撑。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3(a)和23(b),线束HN可固定在送风管D上。因此,线束HN可由送风管D更牢固地支撑。
具体地说,图23(a)所示的结构中,送风管D具有凹槽D1,线束HN的管壁外侧的一部分插进凹槽D1中。凹槽D1的深度小于线束的直径HN。因此,线束HN的部分管壁在凹槽D1内,线束HN通过电缆束带BD固定在送风管D上。
图23(b)所示的结构中,送风管D包括构成该送风管D外壁D2向外突出的突起D3。突起D3的外壁D2的高度小于线束的直径HN。线束HN通过电缆束带BD固定在送风管D上,线束HN与壁D2和突起D3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D没有固定到横向边框12,但是送风管D可以固定到横向边框12。具体地说,如图24所示,位于横向边框12下方的送风管D的一部分可以做成有向上突出的挂钩D4,并且横向边框12具有与挂钩D4卡合的孔H4。根据该结构,送风管D可更好地被横向边框12支撑。
在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D的一部分(从座椅座垫S1向座椅靠背S2延伸的部分,具体地说,弯曲管116)不与横向边框12接触,但是送风管D的一部分也可以与横向边框12接触,例如,如图25所示。具体地说,根据该结构,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的两个突起W8。两个突起W8对齐并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送风管D的一部分位于两个突起W8之间,并由两个突起W8固定。根据该结构,由于送风管D的部分与横向边框12接触,因此相对于横向边框12确定送风管D的一部分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D的某一部分仅与后端管13接触,但是送风管D的一部分设置在凹槽D5内,并且后端管13的管壁外侧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凹槽D5并与其接触,如图26所示。例如,凹槽D5的深度可以小于后端管13的半径。这样,可以抑制由凹槽D5引起的送风管D内的气流阻力。
如图27(a)所示,汽车座椅S有覆盖座椅座垫侧框架11的后部的内盖CV。这种情况下,送风管D的一部分可与内盖CV接触。此外,如图27(b)所示,送风管D的一部分固定于内盖CV中。具体地说,送风管D的一部分具有挂钩D6,并且内盖CV具有与挂钩D6相关的孔H5。
如图28所示,送风管D可以在横向边框12下分成两个分支。具体地说,根据该结构,第1送风管110包括与上述实施例的下端管部115大体相同的第1下端管部115A,以及从第1下端管部115A向送风管的后壁W7的左侧延伸的第2下端管部115B。
与上述实施例相似,每个下端管部115A、115B的后端分别连接到弯曲管部116。右侧的弯曲管部116向上穿过右侧座垫侧边框11和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之间,左侧弯曲管部116向上穿过左侧座垫侧边框11和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之间。
每个弯曲管部116通过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第1连接部117和第3送风管130连接至座椅靠背衬垫P2中的风道。根据该结构,增加提供座椅靠背衬垫P2风道的空气量。第2下部管部115B可通过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第4送风管140连接至座垫衬垫P1的风道。
在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D在后端管13的前侧延伸,但是送风管D也可以在后端管13的后侧延伸,如图29所示。因此可以抑制送风管D与马达支架MB(参见图19)的相互干扰。
此外,在送风管D在后端管13的后侧延伸的结构中,如图30所示,送风管的一部分(弯曲管部116)可以在后端管13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即,送风管D的一部分可以穿过横向边框12的后壁W7的后侧。
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后端管13的后侧将送风管D分成两个分支。具体地说,根据该结构,第3送风管235包括连接到第2送风管120的第4连接管部231、从第4连接管部231向左延伸的第1延伸管部236和从第4连接管部231向右延伸的第2延伸管部237。
座椅靠背衬垫P2的风道A2包括在座椅靠背衬垫P2左侧向下打开的第1开口A21和在座椅靠背衬垫P2右侧向下打开的第2开口A22。第1延伸管部236的端部向上延伸并且从下方连接到第1开口A21。第2延伸管部237的端部向上延伸并且从下方连接到第2开口A22。
根据该结构,通过座椅靠背衬垫P2的风道A2的空气量更多。另外,延伸管部236、237分别从下方连接到开口A21、A22,不必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在前后方向上大幅度弯曲送风管D的上部,因此,可以改善汽车座椅S的外观并减少送风管D上的压力损失。
如图31所示,座椅靠背衬垫P2的送风管D的连接口P25,可形成间隙SL。如图所示,例如,间隙SL可以在两侧各设置一个夹住送风管D。因此,伴随座椅靠背S2的移动,座椅靠背衬垫P2对于送风管D移动时,容易使连接口P23变形,可以抑制对送风管D施加的负荷。并且,间隙可以设置在座椅座垫衬垫的送风管的连接口上。
如图32所示,横向边框12可以把连接送风管D的第1连接器C1和与座椅座垫衬垫P1的送风管D的连接口P51相连接的第2连接C2作为一个整体。这样结构,横向边框12可由塑料材料做成。具体的说,各个连接器C1、C2的形状是包围孔H3的圆筒形,是为了从送风管D输出的空气流通。
第1连接器C1从横向边框12的底部向下突出。第2连接器C2从横向边框12的顶面向上突出。送风管D的第1连接器C1连接的座垫链接部146的前端,具有向外延伸的法兰部148。法兰部148通过自攻螺钉TS固定在横向边框12上。
根据该结构,横向边框12的一部分是由连接座椅座垫衬垫P1和送风管D的连接器组成,假如连接器是由与横向边框12不同的部件所构成,与此相比,现在的结构易于简化。
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可以是与横向边框相分离。即,横向边框的孔、连接送风管的第1连接器、与连接第1连接器的座垫衬垫P1的风道相连接的第2连接器,是可以与横向边框相分离的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送风管D的一部分(从座垫S1向座椅靠背S2延伸的一部分)通过横向边框12的边缘的外侧,避开横向边框12配置,例如,送风管D的一部分可以避开横向边框12穿过横向边框12上的孔。
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横向边框12作为压力承受部件的示例,但是压力承受部件可以是与横向边框不同的部件。具体地说,例如,汽车座椅包括支撑座椅座垫衬垫前部的横向边框,和支撑座垫衬垫后部的压力承受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压力承受部件可以由塑料构成。压力承受部件可与横向边框和后端管相卡合。
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相比,送风管D可以是对称结构。例如,送风管D可以没有弯曲部分(弯曲管部116)。尽管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D包括第1波纹管126作为可伸缩部,但不限于此,可伸缩部可以是任何结构,只要它可弯曲即可。尽管上述实施例中的送风管D由多个连接部件组成,但不限于此,送风管D可以由单个部件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由送风管材料所制成的后端管13作为后部边框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后部边框可以是由金属板制成的板状边框。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波纹管126的下端(可伸缩部的一部分)位于座垫衬垫P1和座椅靠背衬垫P2之间,但不限于此,例如,整个可伸缩部可位于座垫衬垫和座椅靠背衬垫之间。此外,如果座椅靠背对于座椅座垫是不倾斜结构时,则伸缩部之外的部分可以位于座垫衬垫和座椅靠背衬垫之间。送风管可以是不可伸缩的部分。
在第2实施例中,第3送风管130和第4送风管140使用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连接保持部件150连接到风道连接孔。此外,第1送风管110的第1连接管状部117和第2送风管120的第2连接管部125之间进行卡合,并且第2送风管120的第3连接管部127和第3送风管130的第4连接管部135之间进行卡合,类似于第1实施例,第1送风管110的第1连接部112和第2送风管120的第2连接部121之间进行卡合,以及,第2送风管120的第3连接部123和第3送风管130的第4连接部进行卡合。
上述实施例中,鼓风机70作为西罗科风扇,但不限于此,例如,鼓风机可以是螺旋桨风扇或涡轮风扇。上述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S使用空气通过通风孔H1、H2送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通气孔吸入空气。
鼓风机可在送风和吸入模式之间切换,例如,通过改变叶轮的旋转方向。在上述实施例中,汽车座椅S配置有鼓风机70,但是汽车座椅本身可以不包括任何鼓风机。换言之,可以在安装有汽车座椅的车身中提供鼓风机。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汽车座椅可以使用送风管连接汽车主体中的空气的出口或入口。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送风管连接到鼓风机的风道被配置在座椅座垫和座椅靠背中,但不限于此,风道可以仅在座椅座垫或座椅靠背之中的一个。
在上述实施例中,车辆座椅为配置在汽车上的汽车座椅S,但不限于此,车辆座椅可以是安装在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中的座椅,例如,在轨道车辆、船舶、飞机等中使用的座椅。
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中各个元素。

Claims (28)

1.一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垫,其内部形成有风道和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孔;
送风管,与所述孔连接,连通鼓风机和所述风道;
连接保持部件,与所述送风管连接,
其中,所述送风管包括插入所述孔的第1管状部和从所述第1管状部在径向上扩展形成的第1法兰,
所述连接保持部件包括,第2管状部和第2法兰,所述第2管状部与所述第1管状部连接,所述第2法兰由所述第2管状部在径向上扩展形成,
所述第1法兰和所述第2法兰将所述衬垫夹持在所述第1法兰和所述第2法兰之间,
所述第1法兰包括空洞部,该空洞部向着所述送风管内开放,
所述连接保持部件在与所述第2法兰不同的位置,形成有第3法兰,该第3法兰由所述第2管状部在径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3法兰进入所述空洞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1法兰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管状部倾斜的倾斜面,
将所述倾斜面压在所述衬垫上,使所述倾斜面和所述第2法兰对所述衬垫的一部分形成挤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所述第1管状部和第2管状部在第1法兰和第2法兰之间彼此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管状部具有设定的截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所述第1管状部与所述孔的内表面保持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包括可伸缩的波纹管,
其中,所述第1法兰形成在所述波纹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送风管包括第1送风管和与所述第1送风管卡合的第2送风管,
在所述第1送风管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第1环形卡合部,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由在整个周向上形成的环状突起或凹槽构成,
所述第2送风管包括:
第2环形卡合部和接合确认部,
第2环形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2送风管的管壁内,由在整个周向形成的环状凹槽或突起构成,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与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卡合;
接合确认部用于目测确认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的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由外周表面向外突出形成,具有突起形状,
第2环形卡合部由内周表面凹陷形成,具有向内的凹槽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接合确认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2送风管中的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1送风管包括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卡合时嵌入所述开口中的突起,
所述接合确认部包括所述突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送风管在具有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的截面形状,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
所述第2送风管中的开口形成在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比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更靠近所述第2送风管的前端。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中。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2送风管包括可伸缩的波纹管。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接合确认部是形成在所述第1送风管上的标记,
所述标记设置在距离所述第1送风管的前端比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更远的位置,
当所述第1送风管与所述第2送风管卡合时,所述标记被所述第2送风管所覆盖。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卡合时,从所述标记到所述第2送风管的前端的距离小于从所述标记到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确认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2送风管中的窗口和形成在所述第1送风管上的标记,
当所述第1环形卡合部和所述第2环形卡合部彼此卡合时,所述标记位于通过所述窗口可观察到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侧边框和连接该对侧边框的连接部件,
所述第1送风管和所述第2送风管的卡合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相对,
所述接合确认部形成在卡合部的不对着所述连接部件的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座椅座垫,
座椅靠背,
其中,所述送风管跨越所述座椅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布置,所述风道形成在所述座椅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个中,
其中,所述座椅座垫包括:
左右座垫侧边框,构成座椅座垫左右边框;
后边框,连接左右座垫侧边框的后部;
板状压力承受部件,安装在所述后边框,
所述送风管布置在避开所述压力承受部件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布置在所述后边框和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布置在所述压力承受部件和所述座垫侧边框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与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保持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固定在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上。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与所述后边框保持接触。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座椅靠背的线束,
所述线束穿过所述左右座垫侧边框之一和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之间,
所述送风管延伸穿过所述左右座垫侧边框中的另一个和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座椅靠背的线束,
其中,所述线束与所述送风管保持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在送风管上。
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框架部件和外罩,
所述框架部件构成座椅座垫或座椅靠背边框,被衬垫覆盖;
所述外罩覆盖所述衬垫。
CN201980047779.3A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Active CN1124240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36749.XA CN116587945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CN202310432101.5A CN116442873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3857A JP7244732B2 (ja) 2018-07-17 2018-07-17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33856A JP7244731B2 (ja) 2018-07-17 2018-07-17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33856 2018-07-17
JP2018-133857 2018-07-17
JP2019057670A JP7448768B2 (ja) 2019-03-26 2019-03-26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057670 2019-03-26
PCT/JP2019/024010 WO2020017217A1 (ja) 2018-07-17 2019-06-18 乗物用シー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6749.XA Division CN116587945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CN202310432101.5A Division CN116442873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021A CN112424021A (zh) 2021-02-26
CN112424021B true CN112424021B (zh) 2023-05-09

Family

ID=6916432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7779.3A Active CN112424021B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CN202310436749.XA Pending CN116587945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CN202310432101.5A Pending CN116442873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6749.XA Pending CN116587945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CN202310432101.5A Pending CN116442873A (zh) 2018-07-17 2019-06-18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338712B2 (zh)
CN (3) CN112424021B (zh)
WO (1) WO20200172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1864B2 (ja) * 2017-05-31 2022-12-01 株式会社クラベ ベンチレーションマット
DE102019103072B4 (de) * 2019-02-07 2021-02-11 Alfmeier Präzision SE Luftkissenvorrichtung und Sitz mit der Luftkissenvorrichtung
US11938850B2 (en) * 2022-08-03 2024-03-26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Vehicle seat cushion with integrated ventil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1074A (ja) * 2000-08-28 2002-03-08 Unipres Corp 配管接続用コネクタ構造体
JP2017210190A (ja) * 2016-05-27 2017-11-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020713A (ja) * 2016-08-05 2018-02-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7709888A (zh) * 2015-07-21 2018-02-16 捷温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氛围控制支撑装置的连接器
JP2018051152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2257A (ja) 1983-03-28 1984-10-17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ガラスフアイバ用被覆材料
JPS59182257U (ja) 1983-05-21 1984-12-05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ト
JP3373046B2 (ja) 1994-05-25 2003-02-04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4022323B2 (ja) 1998-08-04 2007-1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温度調整機構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FR2829728B1 (fr) * 2001-09-19 2004-01-09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Coussin pour un siege climati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3861674B2 (ja) * 2001-11-30 2006-12-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および空調装置内蔵型車両用シート
CA2558828C (en) 2004-03-31 2012-01-24 Shinya Ishima Vehicle seat
JP4580672B2 (ja) * 2004-03-31 2010-11-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接続構造
JP4513555B2 (ja) * 2004-12-24 2010-07-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7478869B2 (en) * 2005-08-19 2009-01-20 W.E.T. Automotive Systems, Ag Automotive vehicle seat insert
US7862113B2 (en) * 2006-01-30 2011-01-04 Igb Automotive Ltd. Modular comfort assembly diffuser bag having integral air mover support
US7607739B2 (en) * 2006-05-08 2009-10-27 Lear Corporation Air rou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 with a vehicle seat
JP4929864B2 (ja) 2006-06-15 2012-05-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配管継手装置
JP5039461B2 (ja) 2007-07-10 2012-10-03 Jfe継手株式会社 差込式管継手
JP2009023477A (ja) 2007-07-19 2009-02-05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自動車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14036744A (ja) 2012-08-16 2014-02-27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におけるダクトの組み付け構造
WO2014077349A1 (ja) 2012-11-16 2014-05-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172415A (ja) 2014-03-12 2015-10-01 丸一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KR101601260B1 (ko) * 2014-09-18 2016-03-09 갑을오토텍 주식회사 Ptc 덕트 조립구조가 적용된 차량용 냉난방 통풍시트
JP6569622B2 (ja) * 2016-08-05 2019-09-0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027631B2 (en) 2016-08-05 2021-06-08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6783597B2 (ja) 2016-09-15 2020-11-11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CN109963483B (zh) 2016-09-30 2021-11-1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
US11279272B2 (en) 2017-03-01 2022-03-22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7227449B2 (ja) 2017-07-31 2023-02-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1074A (ja) * 2000-08-28 2002-03-08 Unipres Corp 配管接続用コネクタ構造体
CN107709888A (zh) * 2015-07-21 2018-02-16 捷温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氛围控制支撑装置的连接器
JP2017210190A (ja) * 2016-05-27 2017-11-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020713A (ja) * 2016-08-05 2018-02-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051152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81366A1 (en) 2022-09-08
US11338712B2 (en) 2022-05-24
US11738671B2 (en) 2023-08-29
CN112424021A (zh) 2021-02-26
WO2020017217A1 (ja) 2020-01-23
CN116587945A (zh) 2023-08-15
US20210268944A1 (en) 2021-09-02
CN116442873A (zh)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4021B (zh) 车辆座椅
US8702165B2 (en) Vehicle seat
US7441797B2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US11027631B2 (en) Vehicle seat
CN108778832B (zh) 车用座椅
US10471865B2 (en) Vehicle seat
US11167672B2 (en) Vehicle seat
CN107406020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20220055507A1 (en) Seat with blower
CN111016743A (zh) 向座椅配置传感器的配置构造
US10479242B2 (en) Vehicle seat
JP675624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送風装置、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JP724473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15730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58067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接続構造
JP4602096B2 (ja) 車両用マッサージシート
JP695162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7210190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2888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015785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101372515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통풍장치
JP637144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20240076256A (ko) 시트벨트 에어백
CN118082646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2022066677A (ja) シ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